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教材教法w

初中物理教材教法w

初中物理教材教法w
初中物理教材教法w

教师招聘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资料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绪论)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

绪论

一、学习物理教材教法的意义

同学们自从走进师专的校门,就决定了大家将来要当一位初中物理教师。我想大家都想做一名好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呢?有的同学认为我只要把物理知识学好,将来教课一定没问题。这种想法到底对不对?

(一)物理专业知识与教材教法修养不能互相取代

1、确实物理专业知识无疑是教师从事工作的基本条件,但是要使这些知识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规律和心理因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熟练地掌握物理实验技术。所以必须探讨中学物理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加强教学艺术的修养。

2、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对教法都很重视。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学记》。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就是说光有知识学问,还不够做教师的条件。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时间与精力的浪费是从错误的方法中产生的,由于不重视教学法,以至不讲还清楚,越讲学生越糊涂,教师的满腔热情,辛勤劳动,学生的青春和聪明才智,皆因教学方法的错误或不适应而付诸东流,这不是人才培养上的悲剧吗?”

德国艺术家沫辛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真理。”

近几十年来,美、苏、英、法、日等国对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极为重视。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学都非常重视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的科学研究。

举例说明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

1)怎样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怎样进行物理规律教学?

2)小孔越低,水喷的越远吗?

3)1牛顿的水,能否使2牛顿的物体浮起来?

4)阿基米德原理怎样从理论上证明?

5)如何评价一节课?怎样备课?

(二)中学物理教学法对新教师的特殊意义

1、对现行的新教材不熟悉。应当从教法理论中获得启迪,以便更好地理解现行教材。

2、新教师缺乏物理教学具体经验,这门课有助于他们对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轮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尽快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缩短师范生到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的过渡。

二、我国物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中学物理教材改革概况

建国后的五十多年中,国家教育部对物理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而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更在百种以上。这些不同时期的大纲、教材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也凝聚着大批教育工作者、物理学研究者的心血,是中国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超越我国已有的基础物理教育体系,以便能接受社会发展、物理学科发展以及个人发展对基础物理教育提出的挑战。

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介绍如下。

1、学习苏联阶段(1949年—1957年)

解放初期,中学课程主要是对旧课本的精简。1950年教育部印发了《物理精简纲要(草案)》,要求理化教材应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结合起来,删除重叠和陈腐内容:酌减初高中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充实新的科学成就。1950年开始,教育部编订《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中物理学》(上、下册);1952年,出版了《高中物理学》(第一册)。这套教材是以苏联的课本为蓝本编译的。

1952年,在当时苏联物理大纲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第一次明确按照力、热、电、光、原子的体系安排物理教学内容,突出了物理教学的学科体系,同时确定了我国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的格局。根据该大纲编写的教材是以苏联的教科书为蓝本,内容和体系不变,只对其中不适合国情的部分做了适当修改。

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该大纲继承了1952年大纲中原有的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突出实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劳动品质等,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按照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参考苏联的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的物理教科书,同时出版了教师用教学参考书。

2、教育革命阶段(1958年—1965年)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权限下放的规定》,提出“各地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对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可以进行修订和补充,也可自编教材”。于是,各地大兴自编教材之风,教材建设局面混乱,质量下降。

1963年,教育部总结了1958年以来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颁布了新的《教学计划(草案)》,并制订发布了与之相适应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在强调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首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物理计算能力。该大纲在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强调了基本技能,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双基”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个大纲在1963年出版了一套十二年制的教材。这套教材已完全摆脱了机械学习苏联的影响,并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

文革十年中,全国没有统一的中学教学计划,全国通用教材停止使用,各地自编教材多数把物理知识纳入“工业基础知识”之中,或者保留物理学名称却把“三机一泵”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片面讲述生产技术知识,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4、拨乱反正阶段(1977年—1985年)

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于1977年7月提出编写全国统用中小学教材的建议。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

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是根据中学物理学科特点、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并注意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目的中突出了物理教学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首次强调对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发现,这部大纲规定的学习份量偏重,要求偏高。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个教学大纲编写的中学物理教材,于1978年到1981年陆续出版。这套中学物理教材分初中、高中各两册。1985年对该大纲的初中部分进行调整,下达了《调整初中物理教学要求的意见》,该调整意见是从实际出发,按初中教育的特点、规律而提出的,删去了某些偏难、次要的内容,降低了某些内容的要求,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学要求。

5、普及义务教育阶段(1986年——2000年)

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目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2001年元旦,江泽民同志宣布,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8年12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该大纲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该大纲保持了原有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了一些学生接受较难的内容。该大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新的初中教学大纲全面实施前的一份过渡性教学大纲,是当时修编教材,教育质量评估、考试的依据。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初审稿)》,该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强调联系实际;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强调关注非智力因素。1990年国家教委配合普通高中的“两次改革”——“实施会考制度”和“高中实施必修课加选修课”颁发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本)》。为了减轻负担,对初中物理教学要求提出修订意见,供教学参考,并对部分原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作了降低要求和限制性说明。1992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将初中物理教学摆到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的高度。大纲关注学生认知规律,淡化力、光、热、电体系,注重构建“先现象而后规律,先具体后抽象、先宏观后微观、先部份后整体”基本体系,以期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大纲将学生对初中物理的认识划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而对实验技能提出用“会”来要求。该大纲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对学生能力培养;强调关注非智力因素;强调思想品德教育。

义务教育教材提倡一纲多本,以适应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从1988年开始,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大纲下的不同风格的多种教材。1993年,义务教育教材正式供全国选用。

这次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一纲多本义务教育教材共7套,即: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合作编写的供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本教材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用于一般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学教育研究中心编写的供五·四学制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本教材亦适用于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华东地区版本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华南地区版本教材(华南师大);西南地区版本教材(西南师大);《物理通报》杂志社版本教材;上海版本教材(上海科技)。

这次初中物理教材改革,规模较大,影响较深。以上7套教材,一些地区仍在使用中。即使2005年全国推广使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后,这些教材对广大中学物理教师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对这7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分析如下。

(1)从教材的结构体系看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材体系基本上以物质运动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即以“力、热、电、光、原”的秩序排列,这个体系对初中学生来说最大的缺陷是:要让学生一次性完整学完其中的某一部分(如力学)难度较大,不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准备,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这7套初中物理教材都想方设法改变这个缺陷,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过程。从这7套教材来看,虽各有千秋,但粗作划分大体为两个类型。其中一类采用“现象——规律——能量”的板块结构,即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的排列,为此,将力学分为三个阶段,热、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这样减少了教材的坡度和难度,学生易于接受,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另一类型为了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在原来传统体系的基础上作了适当调整,如将生活气息浓、要求又不很高、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提前讲授,这样起步低、阶梯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入门”,所以先安排讲授光现象或热、电现象,然后再完整地讲授其他部分。

(2)从教材内容与写法上看

这7套初中物理教材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都编有引人入胜、激人奋进的“引言(序言);都编进大量生动有趣、简单易做的实验;插入众多形象而富有美感的情景图、示意图、实物图;增加数量可观的小实验、小制作和历史小故事;还编入结合生产、贴近生活的物理实例,使学生切实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这些教材还普遍采用“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分析与结论”、“读读议议”、“想想做做”、“应用与练习”、“填方框”、“阅读材料”等写法,改变了已往教材平铺直叙的陈述写法,使之生动活泼,克服“满堂灌”,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面目一新之感,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锻炼都是十分有利的。

同时,教材为克服学生学习物理的畏惧心理和思维障碍,除改变和调整一些教材体系外,还对某些定义、术语的表达,力求通俗易懂,不作过分追求严格,更不节外生枝。还对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可能接受的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和片面性思维也都作了巧妙的对比处理,不给这些不利因素在学习中造成障碍。

与旧教材相比,这些教材还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意编入和挖掘教材中这方面的因素,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树立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培养科学态度。特别以古今中外科学家追求真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等生动的事例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发明创造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着重予以介绍,这对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都具有深远意义的。

6、新课改阶段(2001年至今)

新世纪之初,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彻底改变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现状,在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展开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称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革新”)。

党和国家对这次课改高度重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具体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于同年5月颁布。

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基纲要(试行)》关于“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的精神,到目前为止,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全国6家出版社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了6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这6套教科书自2001年先后出版,经在国家实验区试用后,于2005年秋供全国各地选用。

这6套教科书是:人教版教材:8年级分上、下各一册,9年级全一册;另有教辅。

北师大版教材:8、9年级各一册;另有教辅。

沪科版教材:8、9年级各一册;另有教辅。

沪科、粤教版教材:8年级分上、下各一册,9年级分上、下各一册;另有教辅。

苏科版教材:8年级分上、下各一册,9年级分上、下各一册;另有教辅。

教育版教材:8年级分上、下各一册,9年级×册;另有教辅。

这6套教科书的特点是:总体说,教科书的功能牢固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认真贯彻《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革力度大,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风貌,充分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具体说: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引入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就是从“唱歌”、“流水”、“蛙鸣”、“蝉叫”、“砂轮噪声”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

再如,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中,分别有“走近神奇”、“探索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等三节内容。在“走进神奇”中,分别用彗星、日落、雷电、火山、洪水、雪崩、龙卷风等展示了自然中震撼人心的神奇;用饮料罐的秘密、折断的筷子、绝妙的拉链、神奇的圆珠笔、冲浪、撑杆跳高等展示了生活中充满人类智慧的神奇。在“探索之路”中,用古人遗留的文字、图片、文物、古迹等展示了远古先人对神奇自然现象的理性思考;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大师为代表展示了物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示了物理学巨匠们为后人留下的遗产。

(2)教材内容涵盖了《物理课程标准》归定的所有内容,内容基本、典型、实用、有时代特色,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材彻底改变了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特别降低了计算题的数量和难度,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旨在将学生的精力放在自主探究学习上。

(3)重视科学探究,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①科学探究贯穿全书始终,渗透到所有主要章节。将《物理课程标准》归定的重要知识,大都列为探究内容,在各章节还推荐了一些开放性的探究课题。

②重视对探究活动的指导,对探究的主要要素,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按内容、分阶段培养;从展示探究,到模仿探究,再到自主探究。科学探究有实验探究、文献探究、调查研究、网上查询等方式,鉴于初中学生的特点,教材突出观察实验探究。③精选科学探究素材,一般选择来自学生生活、生产实践,学生感兴趣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用的问题作为探究素材。

(4)教材内容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了STS教育和人文精神向物理学科的渗透。

例如,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在谈到运动的描述时,考虑了学科交融以及对学生情感方面的熏陶。从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从形态和色彩描桧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逐渐进入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教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描述和研究运动。首次在物理教材中出现了音乐家的乐谱以及画家的杰作,这是教材中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典型例证。

(5)重视插图、照片的教学功能。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插图、照片,它们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照片的内容主要是呈现物理现象或物理特征,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且色彩鲜艳,形式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6)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彻底打破了“力、热、光、电、原”的顺序,结构体系呈现多元化。

(7)教材印刷精美,图文并茂。

学物理教材教法(一至三章)

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第一章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目的:1.知道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2.明确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第一节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确定

一、物理学科的特点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2、物理学是结构严谨的理论科学

3、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

4、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

5、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二、国家的教育方针、义务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三、初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

1、心理与生理特点

2、学习动机与兴趣特点

3、情感意志特点

4、思维特点

第二节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所谓“教学目的”,是指通过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终极性主观意图。它与一个个“教学任务”涵义不同。但当教学过程正在实施之中时,终极性“教学目的”即可转化为一个个“教学任务”去完成。只有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而要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先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中学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中学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服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反映了两个方面内容:

1.阐明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说明了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哪些素质及其素质结构的问题。

“素质”一词有多种含义,这里把素质界定为三层:

(1)在生理学上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生理素质)。

(2)素质还指一个事物主要成份的质量,就人来说来就是一个人的品德、智能、体质等方面的质量。

(3)指民族性或民族本质:是指全民族每个成员素质的综合,它取决于每个国民的素质,同时与一个民族的国民性密切相关。根据以上界定,提高民族素质就

是提高全民族德、智、体几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可以把“德”理解为政治素质,它包括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三个方面。

可以把“智”理解为文化素质,它指文化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

可以把“体”理解为体质。

(二)全面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含义——根据全面发展的方针,对于某具体学科来说,提高教学质量就是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心理品质水平,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对于中学物理来说,“知识因素”主要是物理基础知识,它包括基本物理现象、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相应的其它物理知识。

“能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心理品质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逐步形成的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审美情趣、意志和性格特征。

二、中学物理教学目的

2001年全日制普通中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

1.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概念规律等物理学知识和最基本的物理学技能,应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

在物理学知识的教学中,对于“基础”的把握通常体现为对重点知识、重要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划分与不同要求上。

重点知识:是在物理课程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或参加工作,参与现代生活所必需的,而且学生能够接受的那些物理学概念和规律。教学上的要求是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重要知识:是指为了掌握重点知识而必须学习的预备知识或过渡性的知识,也包括本属于重点知识,但由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而适当降低要求的知识。教学上的要求是确切理解他们的含义,并会运用。

一般常识:是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只做初步介绍的知识。教学上要求是了解。

物理学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智力技能: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获得的控制自己智力动作执行的经验,是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的方式。

操作技能:是控制自己操作动作执行的经验,是通过练习而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合乎法则的随意行动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学生操作技能差的现象。良好的技能、熟练的技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

1、经受科学探究过程

A、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模仿和经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规律时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这样就突破了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等三个方面。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0世纪在美国和法国中小学流行一种“动手做”的科学教育方法,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个学校系统必须作重大改变,“科学教育采用的新方法必须能反映科学本身的实际搞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B、探究的过程和要求

《标准》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8-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并对每一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在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同时,科学探究又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个人来进行,对于稍微复杂的问题,则应通过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性的活动进行。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表现出对不同观点的尊重。

1)提出问题。要紧密结合内容标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物理和生活实践中,选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对初中学生来说,探究的问题主要应从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中选取。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搞清楚探究什么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调查、探索。例:探究自行车上用到的物理原理;设计测定食用油密度的方案;探究高压锅的原理。

要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找出研究课题的能力。能够明确探究的问题,能通过科学探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描述,能应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已有的物理知识来确定研究课题。

生活、社会和科学技术中的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科学知识的局限,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探究课题,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和梳理,选择哪些有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的,而学生又有能力进行探究的课题。

2)猜想与假设。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

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推测探究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应该怎样进行探究过程和方向的设计?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探究的问题作出哪些解释?哪些必须通过探究后才能作出解释?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要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和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在制定探究计划时,应搞清物理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少数学生可以让他们去设计一些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但又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探究方案。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特别提倡用计算机来收集、存储、处理和显示各种证据。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找出这些证据和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归纳和总结。如果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变量(初中阶段只要求处理三个变量的关系,例如摩擦力的探究),学生应该能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在初中阶段应以定性分析为主,但也应适当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现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现象、讨论交流、发表见解;也可以是从各种信息源,包括各种媒体、图书、期刊、学校的数据库和英特网上收集和获取信息。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指导与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探究的方法,例如,在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时,要让学生多设计几种可靠易行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反复收集和如实地纪录实验数据。

5)分析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对信息、数据和各种证据进行分析、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6)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过去的物理教学虽然也组织过一些探究活动,但是,往往在得出结论后就万事大吉了,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7)交流与合作。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尽可能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要让学生编写科学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象(包括应用计算机设计)

学生应该能够向其他同学科学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并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要让学生尽可能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表述清楚,并且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实验数据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要让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说明: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和活动的组织,应注意以下几点:

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实际进行探究活动时,不一定要按照这七个要素的排列顺序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将后面的要素提到前面进行,教师应根据探究的要求灵活掌握。

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在物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要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探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物理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学生应用他们在其它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论证、讨论和交流。

2、经受科学方法训练

3、培养物理学科能力

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知识:物理知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总结,主要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知识”与“能力”是具有辩证关系的两个概念。

物理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指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从而区别它们特征的一种能力。

(2)实验能力:创造观察条件,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对中学阶段的实验能力主要有:

①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制定实验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的能力。

②合理选择、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读数的能力。

③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如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①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对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②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③建立必要的考查制度。

B.思维能力的培养

(1)思维与思维能力

①思维分类一般分为三类: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

(i)形象思维:以具体事物的表象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

(ii)逻辑思维:以概念或判断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

(iii)灵感思维:以表象和概念组成的思维组块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

②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一系列抽象的和形象的及灵感的活动而获得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2)思维方法

①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分清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集中全力研究主要因素的作用规律的思维方法。

②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把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合成总体来考虑,从而使认识深入到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③抽象和概括

抽象:暂时撇开问题个别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主要的、本质因素,加以考虑研究。

概括:把一类物理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轮廓清晰、主题突出易于研究的新形象或形成新概念称为概括。

④判断与推理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现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的思维形式。

推理:由一个判断或一些判断推出另一个(些)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判断推出一般性判断的思维形式。归纳推理可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性的判断推出个别性判断的思维形式。

类比推理:是由一个个别性判断推出另一个个别性判断的推理。

(3)物理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取得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而总结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根据大量物理现象或实验事实,经过分析想象建立理想化模型或进行理想化实验的能力。

理想化模型:是根据研究问题和内容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的抽象。

理想化实验:根据大量实验事实,在现实实验的基础上,在极端条件下应用逻辑推理,由想象思维,臆造出的一个假想的物理过程。

③使学生了解假说向理论发展的过程,对培养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C.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许多具体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应抓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物理概念、过程和规律的能力。

①必须注意经常把概念规律的物理公式与文字语言表述相结合。

(i)要求学生对有关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进行相互翻译。

(ii)清楚有关物理量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iii)明确数学符号表示的物理意义。

②理解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培养学生用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论证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对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计算的能力。

①明确数学作为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受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制约。

②弄清物理现象,突出物理过程分析,搞清过程与过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物理公式的能力。

D.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及其培养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

自学能力培养:

①选择典型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②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活动时间。

③对学生提出预习和课外制作的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④通过大众传媒、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搜集、鉴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取各类知识。

(2)创造能力及其培养

①创造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想出新方法、新理论、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②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i)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

(ii)创造性思维包括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以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图,朝多个方向进行推测、想象、假设、试探的思维过程。

其他方法有:立体思考、多向思考、侧向思考、逆向思考。

收敛思维:是综合各种信息,按照固定的方向和模式解决物理问题,或者以物理问题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指向这个中心的思维形式。

方法:定向思维、聚合思维

③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i)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物理实验。

(ii)物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启发性。

(iii)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iv)开辟“第二渠道”,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训练机会。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爱国主义教育

3、不畏艰难献身科学的教育

4、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一、对教学过程认识的变迁

(一)教师中心论

这一思想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生中心论

该思想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三)主体主导论

以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

(四)双主体论

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

二、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观察和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观察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然途径。

(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其有关能力得到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中心问题。

(三)中学物理教学要注意物理学方法的培养,包括物理概念规律与数学运算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

(四)中学物理教学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丰富内容。

(五)中学物理教学是学习物理科学和其它专门技术的入门教育和基础教育。

三、教学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原则概念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目的制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认识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1)教学原则是在教学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普遍的、客观的教学规律,具有客观性。

(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人为制定的,具有主观性、社会性。

2.物理教学原则

(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①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间的矛盾。

②对学生统一要求与学生个别差异的矛盾。

③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他们能力的矛盾。

④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践、巩固与提高的矛盾。

(2)许国梁在他的教材中提出了七项教学原则

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

②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④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⑤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⑥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⑦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

提出这一原则的指导思想是教学“三体问题”的主要精神。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品质的形成,只有经过他们自觉积极的努力才能做到,而且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师生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1)要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2)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量。

(3)花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提出这一原则的指导思想是: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果教学中的知识是系统地、科学地、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那么就十分有益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光靠科学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靠教学中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实现。

(1)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2)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性应寓于知识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提出这一原则的指导思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1)加强物理基础知识教学。

(2)要注意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4.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提出这一原则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这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正确途径。

从宏观上看,物理抽象思维可分为两个阶段:

(1)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抽象规定)

感性具体:思维总是从感知开始的,即通过观察实验等获得感觉、知觉、表象,形成对事物外部联系和外部特征的整体表象以及有关材料(这称为感性具体,是思维的起点)。

抽象规定:经过对感性材料思维加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过程)获得对事物某个侧面的本质认识,称为抽象规定。

(2)由思维抽象(抽象规定)到思维具体(认识的结果)

以思维的抽象为起点,分析确定每一规定、每一概念、每一理论在具体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抽象出一般的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称为思维具体)。可见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经过两次抽象过程:

感性具体

科学抽象

思维具体

(3)怎样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

i.从研究的物理问题出发注意运用直观手段和方法

ii.用已知概念和规律,通过推理导出新的规律或其它理论,然后用实验验证。

②在具体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思维。

③应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常发生联系,使二者紧密结合,贯彻教学始终。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关系,把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提高学生认识的正确途径。

(1)必须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进行教学。

(2)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联系实际的内容要依据教材而定。

6.巩固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1)知识的巩固需要一定的反复。

(2)采取多种办法,熟记概念规律。

(3)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方法。

7.教学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1)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

(三)其他学者提出教学原则

1.国外学者提出的教学原则

(1)赞可夫提出教学原则

①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

②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③高速度前进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原则

(2)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

①心向原则

②结构原则

③程序原则

④反馈原则

2.国其他学者提出的原则

(1)闫金铎提出的教学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②生动直观性原则

③积极思维原则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田俊恒先生提出的教学原则

①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②实验探索与语言传授相结合原则

③发展思维能力与训练操作技能相统一的原则

④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⑤按照学生特点实施教学原则

(四)出现上述众多教学原则的原因

1.教学原则的社会性导致教学原则表述不可能完全相同

2.教育规律不断发现,新的教学原则必然与之相适应提出

3.表现出教育科学不成熟

课程目标教学

(一)课程目标教学概述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它主要通过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以及其中的具体学科体现出来,如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物理学课的课程目标等。课程目标所界定的价值和任务是非常具体的,可以直接转化到课程与教学的实际活动中。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学习心得体会 2014年9月26日上午在崇文街小学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获益匪浅,它使我真正认识到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怎样教才能发挥好教材的作用,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更使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解决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下面我就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吧。 第一,这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我们没有必要怕学生记不住生字而惆怅、不必要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文。只要我们解开以往的束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想办法,多研究教材。这样,教学一定能成功! 第二,我对低年级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了完整彻底的认识,让我在教学中能更好的理解整体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心应手。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更好的更快的掌握知识。 第三,学习也使我更清楚地了解到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课文具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这些语文实践能力;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和力;积极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它又使我认识到,在教学本教材时要注意到以下问题:要注意把握同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该在学习相应课文的时候,及时布置学生做好前期工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识字和写字教学应该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火热、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第四,这次学习,更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实施开放式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案学习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结构; 3、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课前预习 一、宇宙的组成和原子结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 ________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又由能组成的。原子是由处于中心的和 ___________组成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 ___________和组成的。 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二、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 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很强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比较大,粒子间的作用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具有;气体物

质,分子间距离较大,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因此,气体具有。 三、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单位,符号是。 6nm= 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有。 课堂达标宇宙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0、3 0、4nm,那么 0、 4nm=__________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分子能用肉眼看到,而原子不能C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粒子叫分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固体的的体积一般比液体的体积小的原因是 ( )、固体的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中振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固体的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液体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的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课后巩固 一、基础训练 1、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 _____态、液态、 ______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 ____________。 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_________,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 _________。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为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了解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及使用方法,促进各单位、各学段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平衡,每学期开学前都会组织各年级段的数学教材教法培训,这次培训包括教师对单元教学的解读、专家团队的专题报告、视频对专题知识探讨、分组讨论等环节,通过培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局及教研员老师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关注。本次学习不仅澄清了我对一些数学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且对我今后如何实践新课改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整体认识。 人教版教材的总体特点是情境串引发问题串,让学生在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在情境图的解读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尽管每学期我们都对所教教材进行了解读,但我们对教材的认识仅停留在本册教材上,只是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材处理等进行浅层次理解。对其他年级各册教材与本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目标体系知之甚微。通过学习,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每单元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什么,通过学习都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为我在今后每单元的教学中,如何

做好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如何向后续知识延伸和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了每单元、每课教材的教学策略 1、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树立单元教学思想,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弄清学生每一个单元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要学习哪些知识,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 2、每一课的教学要读懂图中故事和图中信息,在读懂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且一定要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重视解题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和提升。 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引领和指导力度,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自主练习的处理,对每一道练习题目,不仅要能正确解答,而且要更深层次的挖掘练习的含义,有些新知识的学习就放在一些练习题目中。 三、知道特殊版块的的教学方向。 这里的特殊版块指的是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吗、总复习、教材总体分析、丰收园等,这些板块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容易忽视或者说教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1)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序号:02 (3) 课题:运动的描述序号:03 (5) 课题:运动的快慢序号:04 (7)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序号:05 (9)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序号:06 (12) 课题:声音的特性序号:07 (14) 课题:声的利用序号:08 (16) 课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序号09 (18) 课题:温度计(一) 序号:11 (20) 课题:温度计(二)序号:12 (21) 课题:熔化和凝固(一)序号:13 (23) 课题:熔化和凝固(二)序号:14 (25) 课题:汽化和液化(一)序号:15 (27) 课题:汽化和液化(二)序号:16 (29) 课题:升华和凝华序号:17 (31) 课题:光的传播序号:18 (33) 课题:光的反射(一)序号:19 (35) 课题:光的反射(二)序号:20 (37) 课题:平面镜成像(一) 序号:21 (39) 课题:平面镜成像(二) 序号:22 (41)

课题:光的折射序号:23 (43) 课题:光的色散序号:24 (45) 课题:看不见的光序号:25 (47) 课题:透镜序号:26 (49) 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序号:27 (52)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序号:28 (54) 课题:眼睛和眼镜序号:29 (56)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序号:30 (58)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一)序号:31 (60)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二)序号:32 (62) 课题:质量(一) 序号:33 (64) 课题:质量(二) 序号:34 (66) 课题密度序号:35 (68)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6 (70) 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序号:37 (74)

(完整版)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精华)

初中电学公式归纳与简析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繁多,且各种物理规律在串并联两种电路中有时完全不同,使得学生极易将各种公式混淆,为了使学生对整个电学公式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现将初中串、并联中的物理规律以及电学公式以两个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如下:

二、电学中各物理量求解公式表(二) 1、对于电功、电功率、电热三个物理量,它们无论是在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中,都是总量等于各部分之和。同学们在解答这类题时应灵活选取公式进行计算。如以计算电路中的总功率为例,既可以根据P=P1+P2,也可以跟据P=UI进行计算,其它几个物理量的求解也与之类似。 2、用欧姆定律I= U R求电路中的电流,让学生明白此公式是由实验得出,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公式, 但此公式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所谓纯电阻电路即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的电路)。 3、电功率求解公式P = W t与P=UI这两个公式为电学中计算电功率时普遍适用最基本的两个公式, 第一个为电功率的定义式,也常常作为用电能表和钟表测记家用电器电功率的公式。第二个公式是实验室用伏安法小灯泡功率的原理,也是计算用电器电功率的最基本公式。 4、虽然表中公式繁多,但电学基本公式只有4个,即:I= U R、P = W t、P = UI、Q = I 2Rt 。其他 公式都是导出公式,同学们可以在掌握这4个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练习,很快就会熟悉并掌握。 5、应熟练掌握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导出公式。具体公式:在表中分别是如下八个公式(2)I = P U(5) U = IR (6)R = U I(7)R = U2 P(12)P = U2 R(13) P = I 2R (14) W = Pt (17) Q = I2Rt 这八 个公式在电学解题中使用的频率也较高,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 本资料大部分来自网络,经过格式转换,以便大家使用,并对部分内容修改整理。

参加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搜集的参加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加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1) 9 月26日,阳泉曲初中全体初一语文教师在八中参加了孝义市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教材教法培训。本次培训由刘爱萍老师主讲。在培训学习中,我们首先聆听了八中刘亮老师和武小芸老师的两节示范课,他们以具体的课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精湛的教学技巧,给予我们深深的理论引领。然后,刘老师分析了前半年教材教法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改版的初一语文教材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解读。通过这次培训,我感受颇深,收获颇丰,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认识。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要更注重实践性、综合性,更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做课的两位老师分别讲解的是新版教材第一单元《秋天的怀念》和《金色花》两文。两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师的引导,还是各个环节的设计都很流畅,过渡自然,知识点讲授也很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这两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构建和谐民主的氛围,并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侧重语文的工具性的认识和使用。 二、不骄不躁,调整心态,平和应对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刘老师总结出了教材教法考试时老师们出现的问题,很实际,也很条理。审题不细、用语不规范、设计部符合要求。试想我们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常常挂在嘴上时刻要求学生不能出错的问题呢?不会吗,不是。究其原因,是教师太主观了,限制了思维,禁锢了头脑,久而久之,失去了冷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版教材条理,更接地气,教学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新版教材遵循了20XX版课标要求,吸收了实施过程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框架进行了微调,对课程进度也做了调整,实现了平稳的过渡。总体来说更接地气,更能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此次活动给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使我们确立的奋斗的目标,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不断深入钻研,不断探索,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课前备课环节上精钻细研,教学流程精心设计,紧扣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序号:01 课题:科学之旅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 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 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

序号:02 课题: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②使用时注意? ?? (4)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生练习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 中错误的是( ) A 、171.2mm B 、1.712dm C 、0.172km D 、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都可能 7、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 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 、2nm B 、2mm C 、2cm D 、2dm

小学数学教师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三: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我于20XX年9月25日参加了由孝义市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教师教材教法培训。此次培训由教研室张孝萍老师做了一节生动的课即《生活中的比》与相应的课例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的汇报。 这节课对我来说深受启迪、很有帮助。因为张孝萍老师对这节课课前进行了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反复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比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比、理解比、掌握比。张孝平老师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报告也讲的特别精彩。为期一上午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研究深、细。 张孝萍老师的这节引领课时间酝酿长,内容研究精深细密,思路明晰,她的这种钻研精神令我很佩服,从她的课例《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中便可得知。她从八个方面研究了比的意义,由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引发驱使她来研究,研究前的反复思索,文献的综合中她查阅了辞海、内地材料、台湾材料等对于比的意义的理解和阐述,她还对课本的版本进行了对比研究。真可是下功夫、精研究。我想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像张老师那样。学生的课堂都能趣于生活化、趣味化。虽然我们都提倡数学要来源于学生生活、选题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习题,但我们大部分老师上课例题、习题一般都选自课本内容。 而张老师这节课的习题还搜索了北师大版第四版教材上的题,新旧有机结合使的学生对比的意义更有进一步的透彻的理解。也从中开拓了我的教学视野,我深深的感到一个优学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驾驭教材提炼教材的能力。只有深钻细研才能使教材用活。 二、课堂设计新、活 1、生活情境揭示比。 张老师利用了5幅生活照,让学生对比那幅照片与照片A相似,使学生从对比中揭示比。使数学趋于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初中物理3~5课知识点总结(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初中物理3~5课知识点总结

【黑体辐射】 1.热辐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做热辐射。 2.热辐射特性:热辐射的本质是物体向周围发射能量(称为辐射能),在一定时间内物体的辐射能量及这些能量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都跟温度有关。 3.黑体:在热辐射的同时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4.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对于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而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随着温度 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1.物体热辐射发出的电磁波波是通过内部的带电谐振子向外辐射的,谐振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普朗克认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ε的整数倍。这个最小能量ε叫做能量 子:h ε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 h 是普朗克常量,其值为 346.62610h J s -=??。 2.意义:可以非常合理地解释某些电磁波的辐射和吸收的实验现象。 3.量子化现象:在微观世界中物理量分立(不连续)取值的现象称为量子化现象。 4.量子化假设的意义: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能够很好地解释了黑体辐射实验现象的黑体辐射强度随波长分布的公式,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光电效应】 [考纲要求:Ⅰ] 1.1887年,赫兹在研究电磁波的实验中偶尔发现,接收电路的间隙如果受到光照,就更容易产生电火花。这就是最早发现的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这个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这种电子常被称为光电子。 3.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存在着饱和电流 单位时间内从阴极的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在光照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稳定值),这个值就是饱和电流。 (2)存在着反向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 ①光电子具有的最大初动能212 e c m v 与反向电压c U (称为反向遏止电压)满足下列关系:212e c c m v eU = 反向遏止电压:若加上反向电压,阴极K 接电源正极,阳极A 接 电源负极,在光电管两极间形成使光电子减速的电场,使电流减小到 0,此时的反向电压称为反向遏止电压。 ②当人射光的频率减小到某一数值c ν时,即使不施加反向电压也没有光电流(即0I =)。这就是说当入射光的频率c νν≤时,无论光的强度多么大、光照时间多么长,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c ν称为截止频率或极限频率。不同金属的截止频率不同。 (3)电子的能量由入射光的频率决定 对于一定颜色(频率)的光,无论光的强弱如何,遏止电压都是一样的。这表明光电子的能量 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 (4)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 光电效几乎瞬时发生的,时间不超过10-9s 。

关于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3篇

关于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3篇 国家培训还有教材教法培训,每一次培训都使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是带来的教材教法培训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一: xx年3月,我很荣幸的参加了xx年小学科学新青岛版教材教法培训,使我收获很多,获益匪浅。回首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等)。梁海亮老师、申贤和老师、县教育局的谢主任的精彩讲座,精辟的论述常常回荡在我耳边。他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以下是我培训后的几点感受: 1、构建科学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甚至于专家们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切实可行的构建课堂文化。这将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构建课堂文化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b、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c、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因此我们要从课堂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科学教学课堂,结合传统的课堂,结合课堂面临的改革,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构建起适合新课程理念的科学课堂文化。 2、科学课堂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

2020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导学案全册合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三环:自学展示反馈 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 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 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 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 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 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 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 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 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 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 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 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 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 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 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 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 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 别.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 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 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 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 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 间、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 的理解和测量.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 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 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 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 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 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 时比较运动时间.

小学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了解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及使用方法,促进各单位、各学段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平衡,每学期开学前都会组织各年级段的数学教材教法培训,这次培训包括教师对单元教学的解读、专家团队的专题报告、视频对专题知识探讨、分组讨论等环节,通过培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局及教研员老师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关注。本次学习不仅澄清了我对一些数学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且对我今后如何实践新课改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整体认识。 人教版教材的总体特点是情境串引发问题串,让学生在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在情境图的解读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尽管每学期我们都对所教教材进行了解读,但我们对教材的认识仅停留在本册教材上,只是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材处理等进行浅层次理解。对其他年级各册教材与本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目标体系知之甚微。通过学习,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每单元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什么,通过学习都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为我在今后每单元的教学中,如何 做好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如何向后续知识延伸和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了每单元、每课教材的教学策略 1、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树立单元教学思想,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弄清学生每一个单元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要学习哪些知识,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 2、每一课的教学要读懂图中故事和图中信息,在读懂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且一定要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重视解题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和提升。 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引领和指导力度,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自主练习的处理,对每一道练习题目,不仅要能正确解答,而且要更深层次的挖掘练习的含义,有些新知识的学习就放在一些练习题目中。 三、知道特殊版块的的教学方向。 这里的特殊版块指的是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吗、总复习、教材总体分析、丰收园等,这些板块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容易忽视或者说教 法差异最大的环节。在培训中韩国万老师抓住了教师在这里的困惑,重点让教师分析解读从而让教师不再茫然。让他们知道从何入手,从何教学。我非常有幸对一年级下册总复习进行教材解读,通过自己与团队成员的努力对总复习教学有了深入的研究,明白了教学中的策略,掌握了复习的方法,并对知识有了整体的、系统的掌握。 四、掌握了五种课型的基本模式 在培训中万老师就对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县组织的系列达标课对数学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那时我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但对于这种课到底怎样上还存在困惑,这次的培训不但让我了解了课如何上,更加深入的掌握了五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理念,对其中的教学策略、注意问题更明确。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4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导学方法:讨论法、启发、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是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密度是间接测量还是直接测量:__________ 2、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来测量:________ 量筒怎样正确使用?3、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及步骤?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有哪些?4、物质的密度能测量吗?(“能”或“不能”);测量的原理是;即是要测出物质的和;再根据这两个物理量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直接”或“间接”) 测量物理量的方法二、课堂导学一、量筒的使用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出示几只大小不一样的量筒,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单位、最大测量值、分度值。2、量筒上的单位标度是;量筒壁上的最大刻度是量筒的;量筒壁上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值。3、拿出一只量筒,学生填出这只量筒的量程;分度值是。4、如何在量筒上读数呢?(1)、在量筒上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与液面,如果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学生看课本图6.2—1和6.3—2)(2)、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直接测量,可是如何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呢? 利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采用的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即先测出量筒中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和于液体中的固体的总体积,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1、课堂上练习用量筒分别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一、测量液体的密度拿出一杯配制的盐水,要求学生设计测出它的密度的方法和步骤,看能有几种方案?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干燥量筒m1;2、将被测液体倒入一定量到,加砝码至天平重新平衡后,读出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4、根据计算该液体的体积。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思考讨论:实验时可先称出量筒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再把液体倒掉后直接测出量筒的质量m1,在两者相减,得到液体的质量吗?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 3、读出量筒中的液体的体积v; 4、根据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例1.1.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1)在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按正确的顺序将下列各步骤前的字母排列________ .A.组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解析

中考总复习知识结构 马老师声现象 原因: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产生 声源:使人听到声音的是声源 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传播声音靠介质 声音的传播规律:①效果好:固体﹤液体﹤气体 ②速度快 15空气中:v=340m/s s=v·t 回声(结果除以2) 频率:1S内振动的次数 音调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20HZ~2000HZ(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 声音的特征振幅:描述物体的振动的幅度 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发生体的材料、结构 定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 等级:分贝符号:dB ①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声音的应用控制方法②从声源传播处:阻断噪声的传播实例 ③从声音入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①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蝙蝠——回声定位,声呐,B超 利用 ②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清洗精细的机械,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光现象 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 光源 分类:冷光源、热光源;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条件:不需要介质,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光速:c=3×108m/s 实例: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所有的影子….. 实例及其应用 应用:排队、一叶障目、立竿见影、形单影只 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属法线两侧 光的反射规律④光路是可逆的

⑤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⑥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少 特征:平行光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①漫反射 应用:四面八方看到物体 特征:平行光入射,反射光线平行①等大光的反射分类②镜面反射②等距 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③对应点连线垂直 凸面镜:后视镜、拐角反射镜④正立的虚线 ③凹凸面镜凹面镜: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⑤左右相反 置、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④凸面镜使平行光束发散,凹面镜使平行光束会聚 平面镜成像 应用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光从空气中 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发生偏折 概念:一点二角三线:入射点、入射角、折射角、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 线 条件:两种介质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路是可逆的 折射规律④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⑤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少 ⑥空气大 光的折射常规实例:池底变浅、海市蜃楼 定义: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 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作用:热作用 光的色散红外线 不可见光应用:夜视仪、诊断疾病 紫外线作用:杀菌、让一些荧光物质发光 应用:验钞、灭菌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红(品红)、黄、蓝(天蓝) 透明的物体: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光决定 透镜及其应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 透镜两个球心的直线,cc' 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光心:凡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 焦点:凸透镜使平行光会聚的那一点 焦点和焦距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心得体会 教材教法体会范文3篇

教材教法体会范文3篇 是关于如何运用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的理论研究方法。下面是xxx带来的教材教法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教材教法体会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我深感这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良机。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学习手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等手册和书籍,各册数学教材,上网、读书,写体会,制作课件、数学知识树,开展了三课活动,同课异构、同步研讨等活动。在三课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参加了讲课,说课,评课活动,并认真写下讲课心得或教学反思。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组内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学习体会,共同探究、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下面总结一下本次学习活动中的体会: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研修学习,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对教师个人成长的作用,感到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向专业化方面发展。 我深刻地认识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匮乏,而要开展教学实践,没有深厚的教学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犹如一副没有灵魂的空壳。所以以后应养成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善于总结,注重积累结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的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我要以这次教材研修为契机,继续加强自身的学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和同行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 二、提高能力,完善自我 教材研修的学习和听取同行们优秀的示范课使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更给我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这使我对以往在教学中的困惑豁然开朗,教学思路灵活了教学方法多样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为了图热闹,活动多而淡化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等。在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我上的《有余数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