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和谐税收环境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税收环境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税收环境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税收环境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税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李江陵

构建和谐税收环境,是实现税务机关内部高效运作,税务部门与纳税人和谐相处,税收事业与经济社会共赢发展的重要前提。国税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如何站在全局的高度,挖掘、整合环境资源,优化税收环境,促进经济税收科学发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笔者谨就构建和谐税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和谐税收环境的基本定义及构建和谐税收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和谐税收环境的基本定义

和谐税收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各类市场经济主体能否公平竞争,并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那么,什么样的税收环境才是和谐的税收环境,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笔者以为:和谐税收环境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税收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税务系统内部的和谐与高效,税务系统与社会、纳税人的和谐与融洽,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共赢的税收环境。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基本健全,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税务机关依法提供的纳税服务能够满足纳税人的各种需要,能依法诚信征税,不侵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纳税人能够依法诚信缴纳税款,税收的整个征纳过程都依据法定程序实施,做到法治、公平、文明、高效、廉洁,并实行依法征税,依率计征,应收尽收。因此,和谐税收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税务机关

内部管理的和谐与高效,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的和谐与融洽,税收政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共赢。

(二)构建和谐税收环境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离不开政府的因势利导和宏观调控,离不开国家的财力保障,也离不开一个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和谐税收环境。国税部门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代表着党和国家进行行政执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和谐社会的构建具体落实到国税部门,就是要构建和谐的税收环境。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税收事业长远发展来看,建设和谐税收环境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税务系统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只有建设起一个和谐的税收环境,才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重大税收关系问题,实现税收与经济、与社会相协调,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相统一,税收事业发展与税务干部全面发展相统一;才能通过税收职能调控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缓解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才能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税务系统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使税收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二、税收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国税机关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整顿税收秩序,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税收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税收环境建设并没有达到让群众满意的程度,影响和制约税收环境的不利因素仍然很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亟待解决问题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大的方面。

(一)税法意识淡薄、地方干预过多、部门协作缺位造成税收外部环境不优

1、地方政府干扰税收执法。一些地方政府经常是口头上要求严格执法,而实际上常以环境宽松为名要求执法部门放宽政策、降低条件,疏于执法。当前,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干预稽查部门的检查工作。当税务稽查部门对地方一些重点发展企业和引资项目的企业例行检查或根据人民来信对举报案件进行检查时,个别地方政府领导常以维护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引资开发为由,对税务部门施加压力,以行政手段干涉税收执法、阻挠税务稽查,忽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营造。二是随意调度税务部门参与各类专项整治。如,地方政府在集中力量进行环境整治、房屋拆迁行动中,常会要求工商、税务、环保、公安等职能部门从严从重从快打击,这样会给税务检查人员客观公正执法带来难度。三是混淆职能,以“服务型”大帽子影响税收执法。一些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强调服务而忽视管理,过分要求税务部门立足于为企业服务,从事一些不该做、做不好、做不了的工作,导致税务部门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出现一些“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情况。

2、公民与纳税人法律意识不强。尽管普法宣传活动已经开展到第五个五年计划阶段,但公民与纳税人的法律意识离依法治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缺乏纳税的自觉性,缺乏依照税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执法难度。当前,特别是一些纳税人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想方设法偷、逃、骗税,致使国家税收流失;另一方面即使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也因害怕报复而不敢直接诉诸法律予以维护。同时,从困扰税收管理的顽症——账外经营和财务假账现象,可以看到纳税人违规问题已向隐匿销售收入、做假账等方式转变,偷骗税的手段日趋隐蔽,诚实信用的理想税收执法环境受到全面冲击,形势相当严峻。

3、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存在盲点。基于对税务机关协助可能会增加本部门工作成本,或者对本部门既得利益造成损害的考虑,一些部门对税务部门要求的税收执法的配合协作往往加以推诿和拒绝。工商部门的沟通协作上,根据新征管法规定,工商机关应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供设立、变更、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等信息,但目前存在遗漏和不及时的情况;又如存在税务登记未注销,工商登记已经注销的情况;还有税务机关向工商部门提供注销税务登记信息、提请吊销营业执照信息和非正常户等信息,工商部门未及时受理和变更的问题。地税部门的沟通协作上,尽管已建立联席会议等制度,但仍存在企业所得税税源上的争夺和日常征管稽查类基础数据资源共享上的缺乏。金融部门的沟通协作上,由于金融部门较多考虑自身利益,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机构对企业欠缴税款的扣款问题上,当税务机关通知开户银行扣缴企业税款时,而银行往往以《商业银行法》和以自身工作程序为由,

使税款扣缴工作有所迟滞,贻误税务强制执行的时机;又如,按征管法规定,银行需凭税务登记证方可为纳税人办理基本账户,但目前操作中,为纳税人多头开户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税务部门在对纳税人资金流动问题上因其多渠道性而无法查定核实。当前,尽管《征管法》对银行的法律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各地税务部门对银行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案例几乎为零。

(二)税收执法不严、干部素质不高、廉洁自律不够导致税收内部环境不良

人是内部税收执法环境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当前,内部执法环境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领导层面的问题。尽管对依法治税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但因财政体制和税收任务的影响以及其他方面的阻力与干扰,有时显得无奈而不得不在税收执法上有所“变通”。当前,特别是在各地开展行风评议的情况下,一些领导出于部门形象考虑,存在税收职能理解上的偏差,过度强调纳税人权利的尊重,导致执法中职责的轻重、处罚的强弱、程序的先后把握失当。如:过分注重纳税人的评价,迁就纳税人,使不应该做的事项揽得过多;该处罚的左右顾虑、无原则放松,导致逃税成堆,增收无望;过多注重特事特办,把正常的秩序打乱,造成人为的不平等,间接损害其他纳税人的权益。二是执行层面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资格考试、能级管理等教育培训,税务执法人员的学历层次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从当前税收发展大环境来看,干部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政治素质及创新能力与法治要求、信息化进程等还难相适应。表现为:执法人员适用法律水平不高,对法律和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习惯于用传统方式执法,适应新型

法律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遇到问题无从入手,直接影响税收执法。特别是在执法办案中,重罚款轻纠正,重实体轻程序,执法水平有待提高;执法人员应用计算机能力不强,在当前户管数翻倍增长的情况下,对税源的机控尚未真正落实到位,效能执法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个别执法人员文明执法、廉政执法的意识较差,执法中的语言态度问题以及用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作为交易、送人情、捞好处,接受当事人宴请,甚至收受贿赂,进而在税收执法中丧失原则、私自变通的现象,一定程度助长了违法行为,破坏了税收法规的严肃性,损害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三)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法制执行能力差、纳税信用缺失、责任追究不力是产生问题的主要成因

1、分税制体系的负面效应导致地方政府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现行分税制加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对地方财政保障有所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增强地方调控能力,往往用本位主义思想强调地方利益,从而产生了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干预正常的执法活动,影响正常的税收执法秩序。

2、社会传统观念作怪,削弱法治执行能力。我国是礼仪之邦,现实情况中讲人情、讲面子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在看待社会现象、处理事务,还不能完全习惯于首先从是否合法的角度来审视、判别和处臵, 而首先从“利益”的角度去, 考虑问题。尤其在复杂的“人情网”、“关系网”中间,执法人员常常陷入两难境地,直接给依法行政造成破坏,削弱了法治执行能力。

3、纳税人信用缺失严重,恶化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从笔者所在辖区的情况来看,一些纳税人受利益驱使,偷逃税的行

业特点更趋明显,如摩托车、电动车行业已引起增值税一条链上的企业连带偷税。且偷逃税手段更为隐蔽,特别是家族化的管理加之交易过程中大量现金交易、汇票交易、个人信用卡交易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对企业资金无法掌握和监督的局面。同时,一些纳税人受政府的庇护或其他因素,在对待税务行政执法的态度上也由过去的心理对抗转向目前的表面对抗。如此等等,直接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税收秩序。

4、执法人员的管理意识、法制意识和素质程度,影响了依法行政。于领导层面来说,其一,由于近年来,上级拨款逐年减少,纳税人数量成倍增长,加之基层增支(特别是刚性增支)因素不断增多,导致税务经费日趋紧张。为缓解该种局面,在执法过程中往往有所听命于地方政府,影响依法行政。其二,考虑到来自社会、上级的各类文明创建考核要求,在某些地方往往迁就纳税人,做了一些不应从事的中介服务工作,而耽搁了自身执法职能的执行。于执行层面来说,一是一些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意义认识不深,加上工作任务繁重,在思想上不重视行政执法程序,产生执法中随意简化甚至规避执法程序的现象。二是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浮于表面、落实不力,也使部分同志心存侥幸,一定程度纵容了不文明、不廉洁执法行为。三是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效率由于当前无法予以考核,也影响了执法效能。四是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弹性大,也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人们对行政执法活动的认同程度。

三、构建和谐税收环境的若干建议

建设的和谐税收环境,应当树立“税收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推进依法治税,强化内部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大力宣传税法,理顺各方关系,加强协税护税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笔者以为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设公开透明的税收法制环境,促进依法纳税,保证公平竞争。国税部门要本着“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理念,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税源管理为根本,以服务纳税人为宗旨,强化法治制约,优化法治环境,规避执法风险,落实依法治税。一是规范执法行为。开展“阳光执法”,公开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权限、执法内容和执法形式。加强执法监督,开展执法检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把执法过错降到最低,确保执法行为规范。二是加大执法力度。要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税收违法活动,有的放矢地在税收秩序较为混乱的行业和税收征管相对薄弱的区域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集中力量查处涉税违法犯罪案件特别是影响恶劣、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遏制重大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严肃查处涉税违法举报案件。力争整顿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建设社会化的税收信用环境,促进诚信征税,引导诚信纳税。信用环境是在法治与德治的社会基础上才能产生的。税收信用环境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信用环境的支撑与保障。一是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政府应致力于建立信用的规则和进行信用的实践,建立一个取信于民的政府。此外,政府应致力于推进信用的社会化,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表彰诚信、惩戒失信,

在全社会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舆论氛围。二是加强税务机关自身的诚信建设。税务机关要实行政务公开、加强为纳税人服务、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推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着重加强检查监督,在纳税人及社会各界中树立税务机关“诚信执法、依法征税”的良好形象。三是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奖惩力度。对企业或个人无不良信用评定记录时,在发票领购、纳税申报、减少税收检查、涉税事项审批等方面得到优先服务,否则税务机关可将这些纳税人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加大稽查和监督力度,在纳税方面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有不良纳税信用记录者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贷款、社会公共福利、行政许可等方面的限制,让失信的纳税人承受不守信用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建设便民高效的税收服务环境,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经济税源。要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为目标,加强和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一是加大税法宣传力度。要加强办税服务、政策咨询和纳税操作实务知识的宣传培训,使纳税人明确纳税义务,掌握如何履行纳税义务;要加强税收职能作用、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税收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财力保障,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依法诚信纳税的荣誉感和自觉性。坚持正反典型宣传相结合,既要广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的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又要对涉税违法犯罪大案要案进行曝光,教育广大纳税人,震慑不法分子。二是不断优化纳税服务。要建立健全包括政策咨询、申报纳税、法律救济等内容

的纳税服务体系,完善限时服务、首问负责、全程服务,努力提高税收服务质量。要加快网上税务局建设步伐,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网上审批、网上咨询、网上投诉等服务功能,方便纳税人办税,提高办税效率。三是依法落实税收政策。一方面,坚持税收法治原则,依法执行税收政策,严格履行减免税审批程序,加强对减免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管理,对不符合减免税条件的坚决不予审批。另一方面,坚持“不兑现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原则,对符合减免税条件的企业,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审核审批工作效率,使企业及时、足额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建设和谐繁荣的税收文化环境,提高公民素质,激励民风民气。一是加强区域文化建设。结合地区特点,发掘、树立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完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加大文化品牌的推广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公民素质,激励民风民气,转变纳税观念。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促进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税收文化的协调发展。二要大力弘扬先进的国税文化。加强国税文化品牌的提炼和宣传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对国税部门的了解与认知。加强文化建设与税收工作的有机融合,引导干部把文化理念转化为规范执法、文明服务的自觉行动,凝聚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三要加强文化品牌的宣传和交流。信息时代,媒体宣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成就事业的助推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等各种现代传媒手段作用,开展生动、直观的品牌宣传,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注重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包括部门之间、税企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扩大文化的开放度,不断提高文化创建的层次和水平,共同营造和谐的税收人文环境。

(五)建设良性互动的税收协作环境,凝集社会力量,实现综合治理。一是要继续主动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税收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主动向各级政府汇报和联络,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争取社会各界对依法治税的理解与配合。二是要继续深化电子税务一体化管理,加大对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信息交换、采集和处理等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信息共享,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对税收执法的影响。三是要根据征管法的要求,加强与公安、司法部门的协作,做好涉税违法案件的查处,切实维护好正常的税收秩序;加强与工商、地税部门的联系,落实税源和纳税户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漏征漏管户;加强与海关、外经贸、外汇管理等部门的沟通,规范出口退税管理,防范和打击骗税行为的发生;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作,履行好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措施,按规定程序落实好税款解缴和扣缴义务。四是要进一步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特别是在企业会计诚信教育方面,要倡导会计道德,建立诚信档案,健全会计诚信管理制度,遏制企业造假行为,提高企业财会信息质量。五是要在以往探索建立行业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监控渠道。并充分依托网络,及时宣传税收政策,及时传达工作要求,及时采集征收数据,增强税收执法合力。从而创造出和谐的地方组织领导环境和部门协作环境,实现依法治税与依法护税的良性互动。

浅析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浅析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学员姓名入学时 间指导老师试点 学校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绪论 一、宏观经济与税收关系的理论基础 1宏观税负理论 2、税收弹性理论 3、平衡预算原理 二、税收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1税收收入与GDP总量回归 2、税收收入与GDP双对数回归 三、税收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1?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2?税制变动的影响。 3?税收政策的影响。 四、税收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的若干结论 五、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学号讲师

【摘要】税收收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从税收对经济的 影响来看,既可以妨碍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和征管三大要素决定了税收的宏观特征,但在三大要素的关系中,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展开 了激烈讨论。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税收与经济增长(主要指GDP 的增长)关系进行研 究,试图找出一定的规律,建立适当的模型,以供参考。 【关键词】税收GDP 税收收入协调发展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原理。对税收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分析,首先要选择能代表“经济”的具体指标。虽然在影响 宏观经济指标中有很多对税收具有明显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但要找到一个最能代表经济的 规范指标当属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文通过借鉴宏观税负理论和税收弹性理论,通过计量经 济学模型试图对经济增长与税收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与税收关系的理论基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今社会,谋求本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宏观经 济政策的共同目标。在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颇为丰富,而且不同的学派还建 立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 在这些模型中,很多学者都考虑到了政府的作用,其中政府政策运行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 估量的影响,这些政策就包括税收政策。所以在衡量经济增长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税收对经济 增长不可或缺的影响。 1、宏观税负理论宏观税负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额(用T 表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 即T/GDP, 也称宏观税率。进入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学者阿瑟? 拉弗通过拉弗曲线解释了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税率为0 时,税收收入为0;税率为100%时,将无人选择工作,生产停止,也没有税收收入。如果税率由100% 开始下降,则生产开始恢复,政府有少量税收;当税率继续下降时,生产扩大,政府税收增加。同样道理,如果税率从0 开始上升,政府收入也会增加,但不会影响生产。 C 点右方区域被视为“禁区”因,为在取得等量税收收入的情况下,该区域的税率要比左方区域税率高 得多。可产生最大生产量和税收收入的点是 A 点,超过 A 点,生产和税收都会下降。拉弗曲线 表明,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 税率设计有一个最佳点C,在这个最佳点上,使得宏观税负水平处于最优状态,即能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如果技术水平出现了进步,C 点会发生向左或向右的移动。从长期来看,C 点最终的运动方向只能是向左,即越来越接近于0。不过在短期内,C 点的运动态势应当结合技术进步对社会公众收入的具体影响来谈,如果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使得低收入人群显著增多社会公众自然会希望采用政府提供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产品与服务,C 点必然会向右移动,此时得到一个新的拉弗曲线,C'取代C点成为新的税率最佳点,A取代A点成为新的最大税收收入点。如果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使得高收入人群显著增多,社会公众则会希望采用市 场交换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产品与服务,C 点必然向左移动,此时也会得到一个新的拉弗曲线,C"取代C点成为新的最佳税率点,A"取代A点成为新的最大税收收入点。 2、税收弹性理论 研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离不开对税收弹性的分析。税收弹性反映的是税收收 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其基本表达式为:E=( △ T/T)/( △ GDP/GDP)E为税收弹性,T为

税收与生活

税收与我们的生活 税收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国税收的用途,体现着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本质。作为税收成果的直接享受者来说,我们应该自觉纳税。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十八大报告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总体战略部署,特别是十八大报告对我国财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税收是为经济服务的,经济和税收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源远才能流长;是本和末的关系,固本才能强末;是根与叶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两者的关系决定了税收必须为经济服务。只有找准税收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位置,不断增强税收服务经济的社会发展大局的意识,才能牢牢把握税收工作的正确方向。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是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之一。税收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发展不正常,必将影响税收收入;而经济的协调发展,又需要包括税收在内的各种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税收与经济发展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各个国家已普遍受到重视,并作为制定税收政策的依据。

税收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对经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税收政策的作用在于通过中性的税收政策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经济主体的市场选择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并且引导经济主体实施合理的经济行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假如没有税收,社会就失去了保障。试想一下,没有税收,哪有灯火通明的路灯?没有税收,哪有宽阔平坦的道路?没有税收,哪有绿树成荫的花园?没有税收,哪有校园里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和敬老院里老人们高兴的笑脸?没有税收,哪有天安门前国庆阅兵式那三军将士威武雄壮的队伍?没有税收,哪有导弹发射基地腾空而起的火箭?没有税收,哪有我们的“神舟七号”升天和“嫦娥一号”问月?从某种意义上说,税收可谓国之命脉。这条命脉源源不断地维持着我们生活的需要,为我们构建着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纳税是我们对国家的最直接的支持,这同时也是对自我的支持。由此,我深深体会到税收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当各种自然灾害、灾难发生的时候,一种以税收为后盾的国家财政支援在行动:国家通过下拨紧急救灾款,通过发布一系列的税收政策来帮助难区的人民。毫不夸张地说,税收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方面调动社会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减轻灾区人民的税收负担。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税收全面支持着灾后重建工作合理有序进行。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纳税和死亡一样不可避免。”在购买一套称心的家俱、一部空调、一件衣服时,作为消费者,已经缴纳了一部

形式政策论文论和谐社会

论和谐社会 姓名:班级:学号: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社会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人合一”。人是构成社会的分子,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和谐是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同意和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但是目前的中国又做到了多少呢? 我不否认,确实有很多人在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很大努力。 他是人民敬爱的总理。他的身影出现在汶川地震灾区,出现在南国冰冻的地方,出现在大旱的土地上。在那巨大的灾难面前,总理眼角的泪光让所有人动容。的爱戴呢? 他叫丁晓兵,他是一名战士,一名为了祖国可以做到忘却自己安危的战士。 1984年,他所在的侦查大队赴边做站。为了争取到最艰巨的任务,接受党的考验,他用匕首扎破手指,用鲜血写下对党的誓言:“敬爱的党组织,我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打头阵,当尖兵,请党在战斗中考验我!”他先后出色的完成了20多次侦察和作战任务。入伍整一年那天,他作为“第一捕获手”在敌人的阵地上生擒了一名俘虏。撤退时为掩护战友和俘虏,他一把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去,手雷再

出手的瞬间爆炸。他的一条右臂被炸得只连着一点皮肉,血流如注。为行动方便,他拿出匕首割下断臂别在腰间,想着到后方接上。经过简单的包扎,丁晓兵以惊人的毅力和战友们扛着俘虏,冒着敌人的炮火,翻山越岭近四个小时才撤回来。他身后,留下了一条三公里长的血路。从死神手里逃脱的丁晓兵,两个月后却坚持再次回到了一线阵地。 这是什么样的爱国情怀,才使一名战士具有这样惊人的勇气和毅力!! 伟大的人用一颗博爱的心爱着他的人民,而很多力量有限的平凡人,也正用自己的仁爱来唱响着和谐之歌。 阿里木,一个很普通的维吾尔族人,他当过军人,在供销社干过,现在的他离开了新疆走南闯北,就靠他唯一会的烤羊肉串为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汉子,却陆续把自己辛辛苦苦烤肉赚到的钱全部捐给贫困生和需要捐献的地方。可他自己却穿着便宜衣服,打折的鞋子,吃着快要坏了的水果和简简单单的每顿饭。 还有那坚守在藏区的支教志愿者胡忠谢晓君夫妇,还有那在手术台上坚守到九十多岁高龄的医学家吴孟超,从八岁开始照顾养母持续十二年的孝女孟佩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私,坚毅,看到了奉献和关爱。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为和谐出力的光彩。也许他们的身影并不高大,地位并不显赫,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希望。

关于发挥税收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发挥税收职能服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税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税收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税收不但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而且运用税收杠杆,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调整分配关系,缓解社会分配不公,进而建立和谐社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老河口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老河口市国家税务局在国地税分设后的十五年期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使企业增加产值81250万元,增加税收3180多万元。年税收收入由1994年的4200万元,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14056万元,促进了老河口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最近,笔者就税务机关服务经济发展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并有一些新的认识。 一 税务机关在传统上比较重视开展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企业工作,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级税务机关紧紧围绕服务企业,注意培植税源、参与招商引资等工作,在“经济与税收”、“取与予”等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多年来,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增强了参与意识,一方面正确执行税收政策,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力求增强企业“造血机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税务机关的工作特点和有利条件,为企业提供信息,融通资金,代培财会人员,帮助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克服了单纯“就税收论税收”的观念,牢固树立了从经济到税收观点。同时,注意正确处理促产增收,服务企业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围绕经济发展,促进税收增长,赢得了以法治税与服务企业相互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新局面,促进了税收工作的深入发展。如老河口市国税局,在

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c2664934.html, 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 作者:马金良 来源:《商情》2016年第14期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是共产党的宏伟构想之一。现阶段国际上的形势是,我们面临很多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同时也拥有了很多的机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条件下,我们国家的发展形势也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在社会中很多方面都有各种问题存在。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构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是当前亟待完成的重要目标。 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重要目标 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社会,是在党的十六大一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上被提出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充满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和秩序,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社会中,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将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事业。 要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者之间的突出矛盾。在建立过程中,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中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从建立新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历了很多摸索,现阶段已经在以往的摸索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获得了不容忽视的进步,这在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社会和谐,更加清楚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由此进行十分高效的战略决策,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推波助澜。也正是经过这样的艰辛努力,我国在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方面具备了很多十分关键有利的条件。 前文提到,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们面对很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经济愈加趋于全球化,世界各国愈加重视相互之间的和平友好以及和谐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各个国家之间有关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甚嚣尘上。很多因素制约着各国之间的和平,也影响着各国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国在很多方面仍然面对着众多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上的重大压力。现在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相关体制方面已经逐步走向完善,也在不断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政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都在不断增强着,这样也就在无形之中推动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祥和,物质生活更加富足,也能维持社会状态的稳定。 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主要的矛盾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一定要做到多方面的综合考虑。现在我国是改革发展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不管是经济体

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

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建立绿色生态性社会、公平性社会和创新性社会。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确定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社会公平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绿色生态型社会,公平性社会,创新性社会,税收政策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公共治理的和谐,是绿色生态性社会、公平性社会和创新性社会的综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拓宽视野,运用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实现和谐社会的综合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设绿色生态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1.通过税收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呈现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型增长方式特征,表现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特征,是以有限资源支撑人类社会无限增长的必然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为达此目的,一是开征原生材料税、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开征垃圾税或垃圾收费,达到通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来发展经济。二是对销售工业余热、热电联产、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可以采取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形式。三是通过税收优惠大力推行节能产品,对循环经济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可以通过免征营业税加以鼓励。四是继续执行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征税措施严格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数量和X围。五是改革现行的资源税,强调其惩罚性,对资源税的征收采用累进制方式,将资源的使用量划分档次,不同的档次适用不同的税率,税率逐级跳跃式增加。 2.建立绿色税制,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资源。(1)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

试论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脉络

试论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脉络 发表时间:2008-11-11T09:07:07.28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作者:洪斌 [导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一、和谐社会理念的内涵 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我们党之所以在新时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可包括目标指向、路径选择、动力系统、价值取向、制度保障与衡量标准等六个方面内容:从目标指向上讲,必须追求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就路径选择而言,必须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从动力系统上来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就价值取向讲,必须坚持公平正义;从制度保障上说,必须以民主、法治、道德作保证;就衡量标准而言,必须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标尺。 二、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脉络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的《尚书》就提出了“协和万邦”的主张:“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就是先“亲九族”,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继而“平章百姓”,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协和万邦”,使各国和谐相处。孔子说过“和为贵”,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建立起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以此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个和谐大同社会,成了2000多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理想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最高理想。 不仅中国先贤提出天人合一、世界大同,西方哲人也提出过“和谐”思想。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可能是最早提倡的和谐;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形象,主张“公正即和谐”。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谐和的整体”。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或“和谐社会”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与马克思同时及其后,西方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均衡论,协和社会论、社会系统论等被称为“三足鼎立”的“社会和谐”论,虽有先天不足,却不失为社会和谐理论的先声之一。 在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地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党如何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可能从经典著作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作出了深刻论述。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他还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由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但是,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同志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他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党肩负的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的重要论断;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浅谈如何发挥税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如何发挥税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作为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的税收在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国家税收更能体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国力强大,税收政策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建立与完善的税收制度 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国家征税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如果不能科学管理,可能对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首先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其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在税制建设上税制应该统一,公平,简化,扩大税基,合理制定税率,征纳成本低。 1、税收的宏观调控要求及时、足额、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掌握必要的财力、物力,在我国当前突出的表现应该是提高整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调节供求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矫正收入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包括缩小地区间差距。 2、改革流转税,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的流转税制,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整个工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税率统一,同时开征消费税和资源税,并实行差别较大的税率,体现税收对特种消费品高额收益和自然资源级差收益的调节。利用各种产品的供求弹性不同,影响税负转嫁的程度,从而影响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生产者消费者的抉择。通过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税利分流,取消国有大中型企业调节税,取消企业税后征集“两金”,取消奖金税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创造必要条件。 3、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公司制是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所采取的一种主要企业组织形式。税收作为对微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果进行课征的一种分配活动,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产权制度的不断创新,其有关政策和制度也必须作进一步完善,以更好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统一企业所得税,降低税负。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均采用统一的计税依据和税率,取消单独对外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做法,平衡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企业所得税前的扣除项目应当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会计准则设计,不合理的税前扣除规定应当修改。原则上,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都应当允许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对于工资和坏账核销等对金

地方税务局税收收入和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

吐鲁番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收入与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3日来源:吐鲁番市地方税务局 “十三五”时期,是吐鲁番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也是实现“五个吐鲁番”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乌吐区域经济一体化、乌吐机场建设运营一体化和乌吐空铁联运一体化的实施,以及吐鲁番被自治区确定为新能源基地为我们发挥独特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牢牢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是我们争取主动、形成优势的关键。 一、税收与经济总体情况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局克服了宏观经济复杂多变和政策性减收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税收平稳增长。上半年,吐鲁番全市税务系统(包括国税、地税)税收收入完成159762万元,同比增长4.52%。其中:我市地税系统完成税收收入99277万元,同比增长23.12%,高于全市税务系统平均水平(4.52%)18.60个百分点,增收18645万元;其他收入4641万元,下降1.63%,减收77万元。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税收收入83268万元,同比增长25.12%,增收16718万元,完成区局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74000万元的47.86%,

慢于时间进度2.14个百分点。截止6月底,税收收入完成进度在21个地州市中处于第4位。 吐鲁番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夯实“一个基础”、打造“三个版本”、建设“五个吐鲁番”的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攻项目,促发展,优服务。上半年,吐鲁番市工业投资平稳增长,大宗工业品产量增长,产品销售率持续回升,工业经济呈现出“逆势上扬和逆势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居全疆前列。1至6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3.27亿元,同比增长9.15%,其中地方属完成75.88亿元,同比增长10.3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05亿元,同比增长7.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89亿元,同比增长12.73%。全市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5.12亿元,同比增长31.73%。 二、税收与经济主要特点 (一)经济税收协调发展,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近两年我局税收平均增幅为-4.5%,与GDP增减基本同步,税收与经济的弹性系数为1.06。上半年累计税收增幅23.12%,剔除“营改增”因素后可比增长27.94%。这一变动

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班级:2 姓名:王慧敏学号:20072336008 摘要:随着我国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对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1万亿元人民币,比1952年增长了331倍,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税务人员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的精选

税务人员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的精选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保障,国家没有税收作保障,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税收因为要将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或一部分既得利益从纳税人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涉及到单位特别是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这就要求赋予征税权力的税务机关必须切实履行税收政策,公平、公正执法。如果税务机关执法不公,不仅不能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重要职能作用,如果执行政策走调,就不能使税收调节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达不到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税务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的权力,执法形象、执法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的是执法效果,如果执法不文明、执法违法,只能加剧社会的不和谐。 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谐社会需要人人遵纪守法,和谐社会更需要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在现实的税收环境中,因税收政策自身因素、“用税人”、“征税人”、“纳税人”因素等不和谐的音符侵蚀着税收的法制环境。其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制定的不严肃性。税收政策的本身是用来约束广大的纳税人,但税 收政策制定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不稳定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营业税起征点对越是贫穷地区越是实行低标准,似乎是在交通不便、经济滞后的边远山区的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经营利润的空间要好于发达地区;个人所得税的个人“生计费用”的扣除标准上,法律规定了一定的弹性,有的地

方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上调,标准执行普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比贫穷的地区标准要高;对资源税中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征收权下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税源基础薄弱的省份当然不愿放弃合法取得财政收入的机会,连“毛石、沾土”等都要实行“燕过拔毛”政策等等。税务处罚更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营造了弹性空间。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什么情况下免于处罚,什么情况下从轻处罚,什么情况下减轻处罚都作了明确的界定,除此以外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比例或额度内进行自由裁量。在执“罚” 过程中,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处罚与否、罚多罚少本应视其违法情节,却为当地经济环境所左右:对经济宽余的地区一般是实行不罚或少罚政策;对经济拮据的地方,执法机关也为了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处罚是“就高不就低”。 如此一松一紧的不公正待遇,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身处劣势的贫穷地区更加举步维艰,而身处得天独厚条件的富蔗地区还要“放水养鱼”,必然“筑巢引凤”,外来投资一边倒。“自然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加大“城乡差距”。 二、政策执行的不公正性。依法征税是税务人员的天职,但“征税”在有的时 候难以做到“依法”,其中有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 1、税务人员“面情”观点严重,法纪观念淡薄。税收政策最终是要依靠税务人员来落实,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是生活在现实社会,而非真空中。所以在执法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的实现自我“超脱”。在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领域,是行政执法机关的天下。虽然中国的法制不健全只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在某些人的眼里,法律成了其个人行使权力的工具,“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知法犯法”。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有的时候演变为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固定

关于税收收入怎样带动经济发展的研究

经济学学士学位论文 关于税收收入怎样带动经济发展的研究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税收收入怎样带动经济发展的研究 内容摘要: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工具,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税收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它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税收受制于经济发展;同时,税收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重视税收手段的运用。相应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税收的问题,即税收经济系统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将为发展中国家有效地运用税收手段提供指导。 关键词:税收经济税收经济系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

关于税收收入怎样带动经济发展的研究 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清晰地显现出趋热的特点。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表现良好的乐观状况下,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升等问题,显示出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不可低估。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税收形势表现得却很喜人,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49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15亿元,同比增长29%。然而,在税收收入再创历史新高的时候,冷静地估计和分析财税形势,准确把握财税政策,对未来的收入走势进行预测,清醒地透视问题,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一.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一)税收经济,可系统的概括为征税所涉及的经济领域和经济行为,它是国家乃至超越国家界限的整体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税收经济的状态对该国整体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深深地制约着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经济的稳定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国的经济秩序,研究税收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有利于我们运用系统的方法,寻求一种对税收经济最大限度地起到良性作用的综合调节机制,它是建立和完善税收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经济决定税收,这是前提。经济是税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税收分配的范围和程度,并从根本上决定新税种的产生、发展和更替。但从税收研究角度讲,税收又对经济具有反作用。随着税收分配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税收职能也随之拓展,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也不断扩大。这主要表现在税收的财政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的日益加强,特别是在现代经济中,绝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入的80%以上都是通过税收筹集的,正因为如此,税收也随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如何运用税收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的现行研究尚嫌不足。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效的发展税收理论,以求确定可行的税收政策。另一方面,我国关于经济发展与税收问题的研究尚嫌零碎,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税收体系中还没有确立地位。在国际财政学界,关于经济发展与税收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成果借鉴,但其仍存有不足: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筑牢经济发展这个基础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

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加快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上新的水平。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在结构调整上,应重点发展机械、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化工等后续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上,应加快实施“开发江北,两岸繁荣”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区域性整体开发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应把重点放到能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支撑、能带动产业链或促进产业集成的大产业、大项目上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事业上,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