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

摘要: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和电动汽车的大量接入、智能家居的普及、需求侧响应的全面实施等显著增强了配电系统规划与运行的复杂性,同时,未来的配电网对规划与运行的优化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未来配电网的一种发展模式,主动配电网(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ADN)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总结了主动配电网的国内外现状,主动配网网工作原理,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标准、对应的国内外指标及计算方法以及主动配电网的算法研究。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分布式发电,潮流算法,粒子群算法,混合算法

0引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诸多因素中,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1,2]。

为应对上述挑战,英国政府于2003年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电力系统的根本任务是要形成稳定的低碳电能供应机制,其关键在于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对此,一种解决思路是从配用电环节入手,建立协调关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配电网络与终端用电的集成供电系统,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与利用。分布式配用电系统优点有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本低、运行灵活,且抗风险能力更强[3,4]。

传统配电网中,电力潮流一般由上端变电站单一流向负荷节点,其运行方式和规划准则相对简单。然而,分布式能源的规模化接入与应用将对系统潮流分布、电压水平、短路容量等原有电气特性造成显著影响。而传统配电网在设计阶段并未考虑上述因素,因此难以满足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与高效利用的要求。

与主要关注用户侧的微电网(Micro-Grid, MG)不同,ADN 主要面向由电力企业管理的公共配电网。它是一种兼容电网、分布式发电及需求侧管理等多类型技术的全新开放式配电系统体系结构。ADN 的技术理念将系统运行中的信息价值及电网-用户之间的互动能力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强调在整个配电网层面内借助主动网络管理(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ANM)实现对各类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消纳及多级协调利用,最终促进电能低碳化转变及电网资产利用效率的全方位提高[5]。

本文将介绍主动配电网的国内外现状,主动配网网工作原理,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标准、对应的国内外指标及计算方法以及主动配电网的算法研究。

1 国内外技术现状

主动配电网(AND)是近几年来才提出的新名词。最早美国电力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协会(CERTS)提出了“微网”的概念,微网是由微电源和负荷共同组成的系统,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其组成结构较ADN 简单,也可以说是ADN的一种特殊形式。

1.1国外技术现状

目前对ADN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的主要有北美、欧盟和日本等。美国CERTS己在美国电力公司Walnut的微网测试基地成功验证了微网的初步理论;欧盟推出了“Microgrids”和“More Microgrids”个主要项目,德国太阳能研究所建成的微网实验室规模最大,容量达到200kV A,该研究所还在其实验平台设计安装了简单的能量管理系统;日本常规能源较为匿乏,在可再生能源幵发和利用上投入较大,已在国内建立了多个微网项目,其微网实验系统的开发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2013年,欧盟开展了ADINE、ADDERSS、GRID4EU等代表性的ADN示

范项目:①ADINE项目主要以配电网络对高渗透率DG的开放兼容为目标,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智能配电自动化、ICT和ANM 控制技术等。②ADDRESS项目于2008年开始实施,历时4年,重点研究智能配电网理念下以“主动需求(AD)”为核心的用户侧需求响应技术。③GRID4EU项目主要涉及智能配电网的规划、运行及控制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内容。

1.2国内技术现状

我国对ADN的研究较其他国家相对落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DG本身的控制以及DG规划和运行等方面,对DG的并网技术标准和并网规程方面尚有欠缺,这极大地限制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在密切跟踪主动配电网技术前沿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2012年开展了863项目“主动配电网的间歇式能源消纳及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并在广东电网进行示范。2014年起,“多源协同的主动配电网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分别在北京、福建、贵州开展研究与示范建设。

2主动配电网工作原理

根据CIGRE C6.11 的定义,ADN基本构成模式如图1 所示。图中,各类DG(如风电、光伏等)和储能单元通过电力电子元件转换成相应的交流或直流模式,再经过升压变压器并入系统;通信、自动化及其他相关电气设备以适当的连接方式实现与电力网的紧密集成;此外,用户侧配以智能电表为代表的先进计量装置,用于实现对用电信息的实时采集及电网-用户之间的双向互操作。

图1主动配电网的典型构成模式

ADN 技术的“主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系统运行控制方式上。传统配电网用电活动属于“被动”要素,运行者通常不会对稳态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主动控制。而在ADN 下,通过先进的ICT 及自动化技术,可以对区域内供应侧与需求侧资源实施主动管理,以实现系统特定运行目标(如网损、资产利用效率等)的最优。ADN与传统配电网的差异见表一[6]。

表一AND与传统配电网的主要差异

传统配电网AND 技术标准单一的动态的

管理模式集中式分散式

网络结构固定的灵活的

潮流特性单向的双向的

模拟技算平均的精确的

传统配电网不具备提供差异化供电服务的能力,因此相关技术标准单一;ICT 等高级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ADN的运行状态灵活可变,能够满足定制电力要求,其对应的技术标准是动态多元的。在管理模式上,基于智能通信平台,ADN 可实现对需求侧资源的整合及对系统资产的分散式管理。此外,ADN 的网络结构更加灵活,具有有源、网状、并网方式可选等新特点,并由此造成系统潮流特性由单向固定向着双向不确定方向的巨大转变。在模拟计算方面,传统配电网一般只需对典型系统断面进行确定性模拟即可满足规划或运行任务的基本要求,而ADN则需采取分布并行式的建模方法,细致考虑时间窗口内的各类不确定因素,实施精确化的运行模拟。

3 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标准、对应的国内外指标及计算方法

3.1集中式

图2为集中式控制的示意图,由各测量点测得的电压、潮流和设备状态数据均上送到配电网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通过对各个DG

分配有功和无功指令以及对其他设备

发送命令来协调控制配电网络中的所有设备,并能够将配电网的电压和频率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图中:PEDG表示逆变器接口的DG;PEC表示电力电子变换装置;LC 表示本地控制器;ESS表示储能系统。文献[7]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状态估计算法,用来估算各节点的电压,并据此设置系统中的继电器和调整DG的出力来控制系统中电压的分布。但是集中式控制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文献[8]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以下结论:①可靠性较差,若中央控制器出现故障,整个网络将会崩溃;②送往中央控制器的数据量较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超出控制器处理能力;③集中控制方式在通信和数据处理方面投资会较高;④若要对控制算法进行调整,即使是微调也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工作;⑤对中央控制器进行维护时,需要关停整个系统。

图2集中式控制的示意图

3.2 分散式

为了遵循DG及负荷本身的分散特性,一些研究者提出分散式控制方式,见图3。该方式中配电网中的设备数量不受限制,本地控制器通过分析本地采集的数据与相邻设备送来的信息发出控制指令[9]。文献[10]利用负载抽头转换开关和线路电压降补偿器相互配合,控制安装了DG的馈线电压,且控制效果与馈线参数、结构与DG连接点位置有关。文献[11]提出了一种分散控制大型配电网的方法,即首先根据灵敏度矩阵ε分解法将配电网络分割成许多规模较小的子网络,然后在每个子网络内,各个设备相互协调来维持各节点电压在规定范围内。文献[12]从配电网允许注入容量和损耗方面对集中控制方式和分散控制方式进行了比较,结论显示在不引起过压的前提下,两种方式在提高DG渗透率方面能力不相上下,且两种方式都会大幅增加线路上的有功损耗。

图3分散式控制方式示意图

3.3 混合分层式

相对于集中式和分散式来说,混合分层式管理是一种更为实用的配电网管理方式,如图4所示。它采用多层式结构,包含了集中式和分散式框架的特点,并包含数个管理控制层,其中最上层为能量优化管理层,该层的控制器通过收集下层传递的信息以实现对配电网监控、操作和管理;中间层的控制器则依据上层发布的命令,结合事先定义的函数,计算出最优的参数并发布给底层控制器;最后,底层控制器利用此参数来控制网络中的具体设备,从而完成对配电网的管理和控制[13]。文献[14]提出了一种具有通用性的微网分层控制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第3层、第2层、第1层和内部层,这种针对微网的控制结构可以推广到包含有微网的ADN中。

图4混合分层式管理示意图

4 主动配电网的算法研究

4.1 通用潮流算法

配电网的支路电抗和电阻参数相差不

大,电缆线路还具有电阻大于电抗、充电电

容较大的特点。与输电网相比,配电网支路

数和节点数庞大。基于牛顿法的配电网潮流

算法需要进行大量矩阵运算,运算效率低,

且由于雅可比矩阵不能解耦、不易收敛,因

此处理PV 节点比较复杂;前推回代算法具

有算法简单、易实现的特点,但处理环网能

力不足,基于叠加原理或回路电流法的改进

前推回代法能处理弱环配电网,但需要计算

回路阻抗或回路阻抗矩阵,当同时有含PV

型DG 时,迭代过程为两层迭代,失去了运

算速度的优势。本节提出基于Zbus 法的主

动配电网通用潮流算法,利用稀疏矩阵技术

处理节点导纳矩阵,加快了运算速度,能进

行含各种DG 、各种网络结构下配电网的潮

流计算。潮流计算通用方法流程如下:

(1)读取原始数据,求取全网节点导

纳矩阵和PV 节点灵敏度电抗矩阵;

(2)计算馈线节点作用下节点电压U

' 。设PV 节点电压目标值为U 0;初始化PV 节

点无功出力Q PV 为(Q max +Q min )/2(Q max 和

Q min 为PV 型DG 无功出力上限和下限);

(3)计算节点(PQ 、PV 和PI 节点)

注入电流作用下节点电压U

'' ; (4)由叠加原理得节点电压:

U

U U '''=+ ; (5)由式(1)修正PV 节点无功出力

Q PV =Q PV +ΔQ 校验Q PV 是否越限,重新计

算PV 节点灵敏度电抗矩阵;

1

PV Q B U -?=? (1)

(6)检验迭代收敛条件:所有节点

()(1)max{}k k U U ε--< ,无功不越限PV 节点()0

max{}k U U ε-< ,无功越限PV 节点无功出力为Q max 或Q min 。如满足收敛

条件则进入步骤7,否则转入步骤3;

(7)计算结束,输出结果。 4.2 自适应粒子群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是一种基于种群搜索的

自适应进化计算技术,该算法概念简明!实

现方便、参数设置少,适合解决连续优化和

多点搜索的问题。

算法流程:

(1)输入网络数据:网络的初始结构,

各支路阻抗,各节点负荷,各DERs 单元的

参数等;

(2)初始化粒子群:随机形成初始粒

子种群,并计算各粒子的适应度值,置迭代

次数G =1;

(3)判断适应度值的变化,根据自适

应惯性权重计算公式更新粒子群的惯性因

子;

(4)根据速度位置更新公式更新粒子

群的速度和位置,并计算各粒子的适应度值;

(5)进行终止条件判断,若迭代代数

G 大于最大迭代代数,计算结束,输出结果;

否则G =G +1转至步骤(3)。

4.3 KruskalF —遗传混合算法 Kmskal 算法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

是一种用于寻找加权连通图中最小生成树

的算法,其核心思想是贪婪准则的集中体现,

其时间复杂度只与边的维数有关,通过对图

的边进行访问来寻找稀疏图的最小生成树。

将改进后的Kmskal 算法与破圏法相融合,经过不断迭代并实时修正线路综合费用,进而

实现网架规划并同时完成线路选型的工作,

具体步骤如下: (1)取定一种线路型号(如LGJ-150),

以此为基准求取各可能架设线路的支路建

设费用,作为各支路的初始权值;

(2)采用Kruskal 算法,求取最小初始

造价的辐射性网络拓扑结构;

(3)通过潮流计算得出各支路电流初

始值,并通过可选线路的经济电流密度选择

各线路型号;

(4)修订线路参数,重新计算配电网潮

流,求取各支路功率损耗,并结合各线路的建设费用重新修订各线路权值。即

2Loss 3/i i i i I Lt γρα=

(2)

式中,Loss i 为支路i 的运行费用;I i 为

支路i 的电流;γ为电价,元/(kw/h );ρ为电阻率;L i t 为规划期限;αi 为导线截面积;

(5)检验当前网架以外其他可行线路的初始权值集合中是否存在小于当前拓扑结构中所有线路权值的支路。若不存在,结束规划,当前拓扑即为最优网架结构;否则,将所有满足条件的支路按权值大小存入堆栈line1中;

(6)将堆栈linel 首端支路添加到当前网架,检验当前网架环路中的支路权值,将该

环路中其他支路按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加

入到堆栈line2;

(7)由line2首端取出一条支路并从拓扑中刪除,从而构成新的拓扑结构;

(8)重新进行该网架下的潮流计算,调整各支路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计算各支路权值。判断该网架下的总建设运行费用是否优化,若是,则更新拓扑结构,清空堆栈linel 、line2,并返回(5);否则判断line2是否已空。若不是,则返回(7);反之,判断linel 是否已空。若是,结束规划,输出最优网架;否则返回(6)。

参考文献

[1]DARA, Climate Vulnerability Monitor [EB/OL]. 2ndEdition

https://www.doczj.com/doc/602643993.html,/wp-ontent/uploads/2012/10/CVM2-Low.pdf, 2013,11,5.

[2]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Great Britain.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EB/OL]. https://www.doczj.com/doc/602643993.html,/system/files/03660.pdf, 2013-11-15. [3] 丁然, 康重庆, 周天睿, 等. 低碳电网的技术途径分析与

展望[J]. 电网技术, 2011,35(10):1-8.

[4] Labis P E, Visande R G, Pallugna R C,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renewable distributed generation in mitig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1,15(9):4891-4896. [5] 尤毅, 刘东, 于文鹏, 等. 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18): 10-16.

[6] Fan M, Zhang Z, Tian T. The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

needed for the planning of 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C]. IET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CIRED), 2013: 1-4.

[7] Hird C M, Leite H, Jenkins N, et al. Network voltage

controller for distributed generation [J]. IEEE Proceedings of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2004,151(2):150-156.

[8] ABB Generation. Renewable microgrid controller RMC

600[EB/OL]. 2013,12,01. https://www.doczj.com/doc/602643993.html,/industries/db 003db004332/e1c6015233ddbd82c1257a850040bdd3.aspx.

[9] Sansawat T T, O’Donnell J, Ochoa L F, et al. Decentralized

voltage control for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44t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owe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September 1-4, 2009, Glasgow, UK: 1-5.

[10]Viawan F A,Sannino A,Dalder J.Voltage control with

on-load tap changers in medium voltage feeders in presence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J].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07,77(10):1314-1322.

[11]Yu L,Czarkowski D, De Le N F.Optimal distributed voltage

regulation for secondary networks with DGs [J].IEEETrans on Smart Grid, 2012,3(2):959-967.

[12]VovosP N,Kiprakis A E,Wallace A R,et al.Centralized and

distributed voltage control:impact on distributed generation penetration[J].IEEE Trans on PowerSystems, 2007, 22(1):476-483.

[13]Jiang Z,Dougal R A.Hierarchical microgrid paradigm for

integration of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C]. 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Conversion and Delivery of Electrical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 July 20-24,2008,Pittsburgh,PA,USA:1-8.

[14]Guerrero J M,Vasquez J C, Matas J,et al.Hierarchical control

of droop-controlled AC and DCmicrogrids-a general approach toward standardization[J].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1,58(1):158-172.

融资租赁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融资租赁若干问题探讨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 2 学生姓名刘俊君 指导教师岳森 日期 2011年4月29日

文献综述 1 选题背景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项区别于传统租赁、分期付款销售和抵押贷款的新的交易形式,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的边缘行业,具有投资、融资、促销、资产管理等功能。 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融资租赁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成长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目前,在某些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04年,美国制造厂商80%以上的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美国融资租赁的渗透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以租赁方式投入和购置的比率),自1984年以来一直高踞30%以上,最高达到38%。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设备融资租赁,美国的融资租赁业成交额约占世界融资租赁业的45%。根据日本融资租赁事业协会统计,2003年,日本融资租赁业交易额为73778亿同元,约合600多亿美元。融资租赁设备投资额65917亿日元,约合520亿美元,占民间设备投资额比例为8.7%。我国的融资租赁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然而,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并始终没有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社会各界对融资租赁的内涵认识不清、政府对融资租赁相关法律、会计、税收政策和监管体制的建设滞后、以及全行业范围的租金拖欠,使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几乎陷入了行业萎缩的境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业正处于恢复发展的时期。截至2007年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取得金融租赁牌照,旗下金融租赁公司相继成立,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 2 国内外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大部分国外学者从融资租赁的成本分析、税收和折旧准则对融资租赁决策的影响等角度对融资租赁进行研究。Barclay和Smith(1995)的研究揭示,边际税率更高的企业更易采取融资租赁方式。Finucane(1988)的研究指出,税收因素并不

面向主动式配网的微电网技术初探

面向主动式配网的微电网技术初探 发表时间:2018-05-10T15:37:54.433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6期作者:韩云海1 刘翠娜2 [导读] 摘要:在配电网中引进微电网技术,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电网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 (1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 211106;2协鑫电力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10009) 摘要:在配电网中引进微电网技术,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电网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微电网技术的应用,给配电网的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不仅能够降低电网的供电成本,减少能耗,还能实现分布式电源的有效管理和对配电网有效调节与控制。因此,在主动式配电网中引入微电网,完善微电网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微电网技术的优点,分析了其在主动式配电网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主动式配网;微电网技术;初探 电能作为一种便捷的能源,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区域互联的同步电网成为中国主要的电力供应渠道。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超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尤其在风电、光电等可再生、间歇性能源高渗透接入后,传统的配电网已无法缓解其对电网的冲击。电力系统急切需要一种技术来吸纳大量间歇性能源,将传统的被动式电网转变为主动式电网,以便对大量间歇性能源进行主动控制和主动管理。微电网技术是主动式配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储能技术、分布式、微电网供能相结合的研究,是电力系统主动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积极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1、配网异动主动式管理初探 1.1、开展配网异动管理薄弱环节整治 (1)开展图实不符情况核查。以自查为主,以抽查为辅,全面开展配网设备图实不符情况核查工作。配网运行单位在核查过程中,认真组织核查配网线路系统接线图、线路设备名称、编号、接线方式、设备型式等是否与现场实际一致,保证图实相符。 (2)开展“拉网式”“地毯式”现场核查。组织配网运维人员深入辖区各配电台区、各条线路现场,以“拉网式”“地毯式”方式全面了解台区设备和线路的真实信息,与现有图纸数据进行核对,对发现的图实不符情况要做好记录,并上报公司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3)根据核查上报的《设备整改跟踪及清理排查表》,组织运维部门和调控分中心安排专人核查配网线路单线图、线路设备名称、编号、接线方式、设备型式等是否与现场实际一致,并重新修改CAD图纸和EMS系统图纸,确保配网图纸图实相符率100%,配网图纸系统相符率100%。 (4)实行领导挂片督导。为使图实相符整治工作有序推进,由公司领导分别挂片,按照核查内容、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进行现场抽查,确保图实相符专项整治工作按期高效完成。 1.2、优化设备异动管控流程 以省地县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为依托,推进配网异动管理新流程上线,实现县调配网异动的申报、审核、受理、处理全过程电子化,解决新建、改建、大修配网工程(包括业主扩建、增容、销户)及故障抢修等引起的配网网络拓扑、参数及设备命名变化引起的配网设备异动。以业主扩建工程为例,对其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1)流程优化之前配网设备异动采取“线下”模式,主动管理手段不到位,导致异动发起无法监管,异动时间滞后,异动流程缓慢。主要流程:检修计划完成后由配网运行单位发起异动申请,填写纸质的异动单签名盖章后送至调控分中心,由调控分中心根据异动单内容,发布异动设备调度命名及系统图纸更新,配网运行单位修改CAD图纸。 (2)优化流程配网异动采取“线上”模式进行,在检修计划施工前5天,由施工单位提供异动设备基础资料至配网设备运行单位,由配网设备运行单位发起申请,在施工前3天完成异动流程申请,并将异动单与检修申请票关联,提醒调控员该检修计划需异动,依据异动单和检修申请票才能许可该项计划。通过优化流程较好地管控异动发起、异动完成时间、异动执行人责任,整个流程清晰,人员各司其职,执行力大大提高。主要流程:营销部门相关人员于异动工作实施至少5个工作日前在OMS系统的配网异动审核流程中发起申请,营销专职审核发生异动的业扩工程,营销负责人审批发生异动的业扩工程;运维部门人员根据异动申请绘制异动后的配网图纸,并在OMS系统配网异动模块中上传异动前后图纸。 2、微电网技术在主动式配电网中的应用 2.1、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效率 微电网技术可以有效调节配电网中双向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因而能够对分布式电源进行柔性消纳。这种对分布式电源功率的有效调节,可以在保证正常供电的情况下,将多余的能量输送到其他电网中,也可以输送到负荷或者微电网系统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对电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通过微电网技术的应用,主动式配电网可以有效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节能的效果。 2.2、微电网中的储能技术 储能装置在微电网系统中扮演着能量调节和后备电源的角色。微电网对于电能存储的要求主要有3个方面:①保证稳定可靠的供电,如电压补偿、不间断电源等;②提高新能源发电并网性能,如平抑风力,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输出功率的间歇性、波动性;③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优化能量管理。显然一种储能元件很难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在微电网系统中需要采用多元组合储能[16]。鉴于中国储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研发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储能电池与对复合储能系统的优化控制将是微电网领域的重要课题。 2.3、提高配电网电压质量 在主动式配电网中,由于存在很多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并且负荷也有很多,这就使得配电网的电压分布不稳定,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并且,多数情况下,这种电压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这就容易导致电压质量不高,进而会直接影响到配电网中设备的寿命。所以,对主动式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进行控制尤为重要。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具备电压协调控制功能,能够对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的参数进行控制,使得主动式配电网接口处的电压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能够减少电压不稳定现象发生的概率。 2.4、微电网的保护 传统的配电网的保护系统相对较为简单,主要采用速断和过电流两种保护方式,含大量DER的微电网接入彻底改变了配电系统故障的特征,使配电网的故障无法及时、准确地切除,对配电系统稳定、设备健康状态造成破坏。针对微电网的保护问题主要可归纳为3个方面:①微电网内的DER与原有配电网保护的配合问题;②微电网接入后对线路重合闸的影响;③孤岛检测和逆功率保护问题。

工程造价文献综述

本次毕业设计是针对海安县开发区初级中学02#学生宿舍楼的建筑工程土建和装饰部分的商务标编制,其目在于综合运用我们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同时还要了解商务标编制的流程,根据国家颁布实施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参考《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招投标法》、《建筑法》和市场信息等,编制工程投标报价,以合理的价格中标。仅仅靠我们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来完成这次的毕业设计我认为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编制海安县开发区初级中学02#学生宿舍楼工程的商务标,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翻阅了许多专业的书籍。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9])的要求,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四川省建设造价管理总站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正文部分的基础上修订出《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该规范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能够规范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行为,统一建设工程计价文件的编制原则和计价方法,并且适用于建设工程发承包及实施阶段的计价活动。在这次毕业设计的海安县开发区初级中学02#学生宿舍楼工程商务标的编制过程中就其中的工程量清单的编制的和投标报价的一般规定,我是参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它上面的款项条例都很详细,让我能够有章可循,做到不漏项。 在计算完工程量的时候,我们得套定额单价,因此我还查阅了《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版。《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是为了贯彻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以及《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适应江苏省建设工程市场计价的需要,为工程建设各方提供计价依据。该定额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及其单独装饰工程。《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是编制工程招标控制价(最高投标限价)的依据,是编制工程

供配电系统的毕业设计资料

供配电系统的毕业设计编写学生:林树凯指导老师:刘峰 海尔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09级2班

前言 经济要发展,电力需先行。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各种规划的进行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电力建设事业将出现一个大发展的新局面,供配电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做一个关于电力系统方面的毕业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使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将电力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应用,而且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今后从事有关电力系统方面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次电力系统的毕业设计只是正对通用机器厂供配电系统的电气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一个内容:负荷的分析计算,配电方案,变压器的台数、容量及变电所主接线方案,短路计算对电气设备进行校验,电气设备的布置方案,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及防雷与接地,若时间允许,甚至可以加上变电所电气照明设计内容。 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些错误,请阅读者指出利于改正,谢谢! 林树凯

目录 项目一:通用机器厂的基本情况。 项目二:负荷计算和无功功率补偿。 项目三:变电所的位置与型式的选择及主变压器的台数与容量、类型的选择。 项目四:金工车间配电系统的确定。 项目五:变电所主结线方案的设计。 项目六:短路电流的计算。 项目七:变电所一次设备及进出线的选择与校验。 项目八:变电所二次回路的选择及继电保护的整定。 项目九:防雷与接地、变电所设计图展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王锡凡主编,科学出版社。 2、《电力系统分析基础》任建文主编,华北电力大学出版社。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增订版)贺家李、宋从矩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4、《工厂供配电》王玉华、赵志英主编,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5、《使用供配电技术手册》刘介才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静止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粟时平、刘桂英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7、《工厂供电设计指导》刘介才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8、《供配电工程》马志溪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世界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也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许多学者、专家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观点,试图将资产证券化应用于基础设施项目中,这也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的新方法。尽管这一观点目前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要将之付诸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对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进行探讨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同时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的研究数据中,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高速公路收费、隧道隧道、公用事业收费)的所占比例比较小。因此就城市基础设施的收费资产证券化而言,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非常稀少的,只是散见于一些零星的文章中。这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实践中的数量是密切相关的。从统计数据看,在实践中其所占比例也是相当的少,绝大多数的是汽车贷款支撑资产证券、信用卡应收款支撑证券、房屋抵押贷款担保的资产证券。从其他统计数据也可以得到验证,如在美国1997 年,这三种资产证券的发行额分别达到457 亿美元、476 亿美元、638 亿美元,分别占当年资产证券总额的21%、22%、30%由于实践中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相应的所作的研究也就比较少。 在国内,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还刚刚起步,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也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使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产品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不少学者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张志强、刘德顺等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融资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建设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组曾经就国内和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比较写过专门的两本研究报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进行过专门研究,其中涉及到市政债券融资的观点。 关于在基础设施领域实行资产证券化方面,有关较为系统的理论在国内还很缺乏,但许多专家和学者也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发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优秀论文和著作。2001 年上海财经大学李耀的研究课题“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资产证券化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部分。其中对资产证券化的源流和技术体系、资产证券化的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珠海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这个比较典型的国内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案例做了介绍和分析。2000 年沈沛在《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中对市政基础设施证券化融资的构架进行了一系列设想。 关于地方政府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风险的研究方面,北京大学于凤坤博士在《资产证券化一理论与实务》中将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联动归为四类,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各环节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力具有显著差异,且某参与主体提升效益、规避风险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其他参与主体收益下降、风险增加的原因,并指出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从以下方面对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进行监管,做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防范工作。戈和静和吴凤平在《基于三角模糊理论的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评估——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为例》中得出结论:风险重要性大小依次为:提前还款风险、证券降级风险、利率风险、破产隔离风险、完工质量风险、经济发展情况及预测的科学性、承销商违约风险、财务风险、受托人违约风险、欺诈风险、本息不能收回、依赖专家、项目经营者经营能力、汇率风险、相关法律文件的不确定性或失效、历年统计资料的完善度、税收政策的变动调整、技术的成熟度。许崴在《试论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及其控制》一文中也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价值链条较长,参与主体众多,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面对的风险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风险之间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联动关系。在某些场合,某参与主体抵御风险的举措和行为甚至可能使其他参与者主体蒙受风险损失。杨平波和周小军在其《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研究——以长沙市二环线建

造价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黄伟典.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第三版)[M].北京:中国科学环境出版社,2007. [2]管锡珺,夏宪成.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上、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集[C].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5]项建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王金玲.土木工程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杨太生.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高远,张艳芳.建筑构造与识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魏鸿汉.建筑材料(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0]刘金生.建筑设备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2]刘伊生,王要武.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3]郭秋生,邓安伟,李欣.建筑工程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4]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 History of OCLC[EB/OL],2009. [15]Dong Feng, On the project cost advisory unit to the building of the entire proces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

供配电系统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1. Composi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system It is composed of total step-down substation, high voltage distribution line, substation, low-voltage distribution lin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Total step-down substation: substation is the transformer output voltage below the input voltage. High voltage distribution line: power transmission refers to the voltage level above 35kV Distribution refers to the voltage level of 220V to 10kV and sometimes 35kV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means to distribute electricity to users The power distribution from 110kV (or 35kV) substation is reduced to 10kV distribution line, and the transformer is converted to 220V at the user's level to be used by users.Due to 10 kv line after the user spac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ductor is not with the surrounding trees, buildings, so often used insulated conductor, high voltage class and transmission line, transmission distance, more than in the high mountain with tower erection, all use bare wires. Because power distribution is to distribute power to different user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branch box, while transmission line is transported directly from one substation to another substation, and there is no branch box. Some distribution lines take underground cables, while transmission lines are all overhead lines. Substation (substation), as the name implies, is the place where voltage is changed.It is the place where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of the power system are transformed, concentrated and distributed.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electrical energy quality and the safety of equipment, still need to adjust voltage in the substation, tide (in the power system voltage, current and power of each node and branch) flow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rol an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lin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in electrical equipment.The uti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power substation and traction substation (electric railway and trolley).In the national standard GB 50053-50053 "under 10 kv substation design specification" which sets the term is defined as "10 kv and below the ac power for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after a power transformer transform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bstation. The revolu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has brought a new big round construction,which is pushing the greater revolution of electric power technique along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 and advanced equipment. 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 formation technique and electric power technique, to great ex- tent, has improved reliability on electric quality and electric supply.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decreases the cost on electric construction and drives innovation of electric network.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 nal advanced electric knowledge,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hotspot for present electric power sy- etem as following. Firstly, This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the building condition of distribution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类理论来进行,一种是资产证券化理论,另 一种是风险管理理论。西方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大致有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隔离理论、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成本诱导理论。 1、国外研究现状 (1)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中,ClaireA.Hin(1996)指出,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解决投融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中小型公司,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较高的信用等级,或者经营的是风险较大的行业,或者是其进入的新行业管理法规尚模糊不清,评估这些公司的成本非常大等种种原因。潜在的投资者因为无法获得其拟投资公司的完整信息,担心那些未被披露信息对其造成损失,因而不愿意向这些公司投资。从而导致这些公司的融资成本非常高,甚至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而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把具有预期收益的资产转移给SPV,由SPV用这些资产来发行证券,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证券取决于应收账款价值,而应收账款价值的评估一般由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信用增级机构承担,投资者又比较倾向于相信这些评估机构,故他们不必直接关注发起人本身的信用。袖”ePassmoreandRogerSParks(1996)认为现实中市场信息是不完全对称的,银行相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资产证券化企业是拥有信息优势,故银行会进行明显的道德故意行为,而没有政府背景的资产证券化企业也会进行逆向选择。要解决银行及企业的上述问题,WaynePassmoreandRogerSParks(1996)提出了提高贷款支持证券的收益率的办法,同时,他们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给贷款者带来好处,即资产证券化后,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可从银行得到贷款,此外,低违约风险的借款者及高筛选成本的高违约借款者也可从贷款中获益。也有学者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评级技术使得银行相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证券化企业,其信息优势会变弱。EdwardM.hcobucci(2003)从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两个角度分析了公司里信息不对称引致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他认为,在“隐蔽行动”结构中,资产证券化能通过强化激励等手段,使管理代理问题得以控制。将那些相对管理工作不敏感的现金流进行证券化,使每项激励源更高效益地聚焦于相应的现金流。另外,资产证券化将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入票据化为总现金流入,强化了管理支出的监控。在“隐藏信息”结构中,资产证券化能被解释为两类不对称信息:在内部投资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关于非证券化资产价值的信息、或者内部人员和局外人之间关于资产证券化价值的信息。在两种隐藏信息理论中,资产证券化在市场趋势驱使下,去适应热衷追求于资产价值的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处于由一个公司拥有的两种资产之间,根据上述理论,市场仅通过这两种所有权的分离来达到有效配置,因此资产证券化是追求资产回报的投资者对信息不对称的反应。 (2)在成本诱导理论中,StevenL.Schwarcz(1994)认为,资本市场的平均利息率要低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率。在使用资产证券化之前,一些企业主要通过担保或者无担保贷款的方式取得资金,而出现资产证券化之后他们可以通过SPV从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只要资产证券化节约的利率比它的成本高,这种从担保融资方式向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转变就可以使企业获得到收益。在资产证券化中,资产被真实出售给远离破产的SPV,一般情况下,发起人的破产并不会影响到资产支持证券的清偿。既然风险隔离机制己把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与发起人风险隔离开来,投资者就没必要全面监督发起人的财务状况了。虽然对作为服务者或收款代理人的发起人需要监督,但这些风险可以由信用加强者或流动性便利的提供者来承担,这就大大节约了监督成本,从而使得资产证券化的利息低于担保融资的利息。Shane A. Johnso“(2000)提出是否证券化取决于证券化的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其成本主要是机会成本,即放弃非证券化债权带来的利润所导致的成本。证券化能有效解决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等问题,如果一个机构没有面临资本约束或流动性约束,并且不存在由于集中化所致的巨大的贷款资产风险,证券化的收益不一定明显,但这种理论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LoisR.LuPica(1998)同意证券化对发起人具有诸多益处的观点,但他指出,发起人从证券化中获得的收益是以他人的损失为代价,并认为资

工程造价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工程造价管理国外研究进展 从目前的资料分析,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并非统一,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方式和管理形式,所以WTO并不能让每个成员接受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随着国际建筑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已在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运行,已形成了许多好的国际惯例。美、英、德国等国家在工程造价管理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比较科学、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工程造价从投标报价到中标后的实施,得到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这些成功的经验我国均可借鉴。 美国工程造价的管理 美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由 2 部分构成。一是业主经营所需费用,称之为软费用,主要包括基础上所需资金的筹措,设备购置及储备资金、土地征购及动迁补偿、财务费用、税金及其它各种前期费用。二是由业主委托设计咨询公司或者总承包公司编制的建安工程基础上建设实际发生所需费用,一般称之为硬费用,主要包括施工所需的工、料、机消耗使用费、现场业主代表及施工管理人员工资、办公和其它杂项费用,承包商现场的生活及生产设施费用,各种保险、税金、不可预见费等。此外承包商的利润一般占建安工程造价的5%~15%,业主通过委托咨询公司实现对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的全过程管理。美国没有统一的计价依据和标准,是典型的市场化价格。工程估算、概算、人工、材料和机械消耗定额,不是由政府部门组织制订的,而是由几个大区的行会(协会)组织,按照各施工企业工程积累的资料和本地区实际情况,根据工程结构、材料种类、装饰方式等,制订出平方英尺建筑面积的消耗量和基价,并以此作为依据,将数据输人电脑,推向市场。这些数据资料虽不是政府部门的强制性法规,但因其建立在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及实际工程资料的基础上,能反映实际情况,得到社会的普遍公认,并能顺利加以实施。因此,工程造价计价主要由各咨询机构制定单位建筑面积消耗量,基价和费用估算格式,由承发包双方通过一定的市场交易行为确定工程造价。美国

文献综述-工厂供电简明手册

文献综述 刘介才主编《工厂供电简明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年8月本书内容如下: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设计指导,以表格的形式系统而简要地介绍工厂供电设计的一般原则、内容、方法,尽量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并适当举以设计计算的实例。下篇为设计资料,用表格的形式全面而有选择的介绍工厂供电设计所必备的技术资料,包括工厂供电设计有关图形符号、文字符号以及各种常用电气设备的技术数据,并附录了部分电气装置最新标准图纸。电器设备尽量介绍中小工厂供电设计中常用的新型、先进和有代表性的产品,但电压限于10KV以下。电力变压器和高低压开关柜由部分厂家提供了最新产品价格,供设计参考。 李宗纲刘玉林施幕云韩春生编著《工厂供电设计》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1985年9月 本书内容如下: 本书按照工厂企业供配电设计的实际需要,结合国家有关规范和设计手册编写而成,内容包括设计方法和步骤、设计示例、设计题目汇编以及常用设备技术数据等。并按照变配电所等级编排顺序,对近年来供配电系统节能措施的新技术、新设备以及不同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的计算方法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介绍。 谭金超谭学知谢晓丹编著《10KV配电工程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 本书内容如下: 本书内容有四个方面,具体是:1.设计一般要求,包括设计基本内容、基本格式、基本程序、文字与图形符号、图纸规定,一般电气计算方法、负荷计算方法、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电脑配置、专业软件使用方法等;2.10KV配电工程设计规范,包括规程规范等标准设计技术原则、规划设计原则、建筑电气设计要求、配网施工设计要求、配电设备选型原则、主要电气设备数据、配电设计与验收细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 动配电网加强了对电源侧、负荷侧和配电网的控制,强调对各种灵活性资源从被 动处理到主动引导与主动利用。 关键词:配电网;控制;分析 本文从主动配电网的组成特点出发,结合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和控制 方式选择,梳理主动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提出源网荷互动全局控制中心的 功能设计,提出针对配电网运行数据、营销数据及电网外部数据的的数据中心支 撑方案,从而支持多种形式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与双向互动,支持海量数据的处 理与分析决策能力。 全局控制中心主要包含全局协调优化、区域协调优化、分布式控制等内容, 强调对配网运行的主动控制。通过运维支持服务、协同优化控制、综合服务等实 现全局协调优化功能,通过用能能量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储能管理、分布 式能源管理等实现区域协调优化,通过储能、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灵活性资 源实现分布式就地控制。 1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框架 1.1 主动配电网形态 主动配电网重点关注能源生产的配给和综合利用,将其基础框架按照能源生 产与消费层、能源传输层、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和能源管理应用层四个层面进行 考虑。 (1)能源生产与消费层为充电汽车、分布式发电、储能设备和“冷、热、电” 联产构成的主动配电网能量流层,该层中的用户可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的 消费者,负荷具备柔性的调节能力。 (2)能源传输层为主动配电系统的配电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灵活,潮流可控、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 (3)大数据平台使适应主动配电网特点的服务平台层,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电网服务总线,支持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管理。 (4)能源管理应用层要求实现主动配电网各种运行与控制功能,主要有电网运行态势感知、全电压等级无功电压控制、自适应综合能源优化、分布式发电预测、馈线负荷预报、故障诊断隔离与恢复、合环冲击电流在线评估与调控、风险 评估与状态检修等,同时是为能源全寿命周期提供优化控制决策和服务的集成调控—运检—营销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 控制方式选择 系统控制方式对系统控制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系统运行的水平和可靠性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动配电网目前的主要控制方式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分层 式等类型。其中,集中式控制利用传感器将网络潮流信息或设备状态数据上传至 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分层分布协调控单元对分布式电源、开关等设 备发布控制指令、管理电网运行。 分散式控制通过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本地协调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其中 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负责区域协调控制,本地协调控制器对本地设备状态信息进 行采集,并及时给出控制命令。

工程造价文献综述

工程造价文献综述 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工程造价控制研摘要: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分析了工程量清单计价与相适应的招投标阶段、签订施工合同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控制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竣工结算一、引言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由投标人依据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资料并结合工程特点、市场行情和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根据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而确定的自主报价。工程量清单是表现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项目和税金项目的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单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是编制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的依据是签订工程合同、调整工程量和办理竣工结算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构成。工程造价的构成不是在工程项目某一阶段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从以下几个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二、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2.1 重视招标文件的编制招标文件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是建设工程从招标到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也是招标单位与将来中标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基础。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对整个招标工作乃至承发包双方都有约束力。在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应认真编制和分析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招标文件的内容包括投标邀请书投标人须知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和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投标文件的格式评标标准和办法拟签合同的主要条款要求投标人提交的其它材料。招标文件中有不少条款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计价是控制工程各阶段造价的主要依据必须做到准确、无漏洞。一旦招标文件出现漏洞就会给施工管理和控制造价造成影响使工程竣工结算超出投标报价。因此招标人应根据招标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全面细致地编制招标文件。众所周知设备、材料价格在相同规格的情况下其价格高低与生产厂家、品牌、档次、采购渠道等均有关。因此在招标文件中有必要对材料、设备的价格或规格、档次进行说明规定。这样有利于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索赔。 三、2.2 重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程量清单有误通常表现为:项 目设置不规范、工程量清单特征描述不准确、项目漏项和重项较多、计量单位不符要求、工程数量计算错误、项目编码不正确等等这些将会影响到投标人的报价致使不同投标人报价差异大失去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容易产生各类纠纷。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应全面了解建设工程的相关资料、实际的施工条件、技术规范从而准确计算工程量减少日后工程变更。按照风险分担的原则工程量清单漏项或工程量清单的工程数量计算有误引起的增减均应按实调整因此工程量计算应准确减少漏项和重项尽可能计算无误控制计算工程量的误差防止由于漏项和工程量差异太大而引起的索赔从而加大了工程投资。同时对于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08T14:49:47.74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3期作者:韩晓曦[导读]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 (身份证号码:12010219850221XXXX 天津 300000)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动配电网加强了对电源侧、负荷侧和配电网的控制,强调对各种灵活性资源从被动处理到主动引导与主动利用。关键词:配电网;控制;分析本文从主动配电网的组成特点出发,结合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和控制方式选择,梳理主动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提出源网荷互动全局控制中心的功能设计,提出针对配电网运行数据、营销数据及电网外部数据的的数据中心支撑方案,从而支持多种形式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与双向互动,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决策能力。全局控制中心主要包含全局协调优化、区域协调优化、分布式控制等内容,强调对配网运行的主动控制。通过运维支持服务、协同优 化控制、综合服务等实现全局协调优化功能,通过用能能量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储能管理、分布式能源管理等实现区域协调优化,通过储能、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灵活性资源实现分布式就地控制。 1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框架 1.1 主动配电网形态主动配电网重点关注能源生产的配给和综合利用,将其基础框架按照能源生产与消费层、能源传输层、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和能源管理应用层四个层面进行考虑。(1)能源生产与消费层为充电汽车、分布式发电、储能设备和“冷、热、电”联产构成的主动配电网能量流层,该层中的用户可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的消费者,负荷具备柔性的调节能力。(2)能源传输层为主动配电系统的配电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灵活,潮流可控、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3)大数据平台使适应主动配电网特点的服务平台层,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电网服务总线,支持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管理。(4)能源管理应用层要求实现主动配电网各种运行与控制功能,主要有电网运行态势感知、全电压等级无功电压控制、自适应综合能源优化、分布式发电预测、馈线负荷预报、故障诊断隔离与恢复、合环冲击电流在线评估与调控、风险评估与状态检修等,同时是为能源全寿命周期提供优化控制决策和服务的集成调控—运检—营销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 控制方式选择系统控制方式对系统控制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系统运行的水平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动配电网目前的主要控制方式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分层式等类型。其中,集中式控制利用传感器将网络潮流信息或设备状态数据上传至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分层分布协调控单元对分布式电源、开关等设备发布控制指令、管理电网运行。分散式控制通过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本地协调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其中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负责区域协调控制,本地协调控制器对本地设备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并及时给出控制命令。分层式控制融合了前述两种控制思想,通过部署顶层能源管理系统、中间层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底层本地协调控制器等多层次控制器,进行协同工作,提高配电网管控效率。 1.3 运行控制架构 1.3.1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传统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向用户供电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指从输电网接受电能,再分配给终端用户的电网。配电网一般由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配电设备,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传统配电网供能模式简单,直接从高压输电网或降压后将电能送到用户。传统配电网中能源生产环节为集中式发电模式,能源传输环节为发输配的能量单向流动,能源消费环节为电网至用户的单向供需关系。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完成变电、配电到用电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一般包括应用功能、支撑平台、终端设备三个部分。应用功能一般包含运行控制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两块内容,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和准实时的运行监视与控制。支撑平台为各种配电网自动化及保护控制应用提供统一的支撑。终端设备采集、监测配电网各种实时、准实时信息,对配电一次设备进行调节控制,是配电网运行控制的基本执行单元。应用功能通过运行控制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完成配电网的运营管理。运行控制自动化主要包括配电SCADA、设备保护、停电管理、电网分析计算、负荷预测、电网控制、电能质量管理、网络重构、生产管理等功能。用电管理自动化监视用户电力负荷情况,涉及用电分析、用电监测、用电管理等环节。支持平台完成包括配电量测、用电量测、图形管理等功能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等,为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撑。终端应用包括电网侧和用户侧两个方面。在电网侧,通过包括RTU、传感测量设备、故障检测装置、馈线控制器等在内的二次设备对并联电抗器、开关/断路器等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和调节。在用户侧,通过电表等传感测量设备对用户的进行用电计量。 1.3.2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与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相比,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形态考虑全局的优化控制目标,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拟定和采取预防性措施实现目标,同时通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用能的多样化需求。应用功能方面,通过互动控制模式实现配网系统的统筹优化控制,同时通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用能需求。数据平台方面,构建全网统一模型对所采集全网的各类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存储、计算、分析,服务,满足按需调用服务、公共计算服务要求。终端设备方面,充分利用就地控制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对配电节点的分布式能源和可控负载协调控制。结束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