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静宁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

第Ⅰ卷

一、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

起居舍人。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日:?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闯,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

为骶(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

..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

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

..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送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

《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

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濡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

..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B.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C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D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2分)( )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A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B .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C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 .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2)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二) 课内知识考查(6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群臣怪.之 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越国以鄙远.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⑦吾得兄.

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活.之 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A .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 .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⑦ /②⑤/③④/⑥⑩/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采之.

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B. ①秦王环柱而.走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

攻秦 C. 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①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②怅然遥相.

望,知是故人来

7.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大王来何操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8.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6分)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赏析。(5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的句子是:“,。”

(2)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告诉世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船魂

王海群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地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讲述主人公“我”来到乌蟒河边找老艄公何大伯报恩的故事。

B.写老艄公“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是以外貌描写来表现他因失去孩子驹儿、二儿子犯罪入狱、年老、对世事的忧虑等综合因素而造成的沉痛心情。

C.何大伯对“我”有救命之恩,可“我”却没有因此而宽容他犯罪的小儿子,这说明“我”是一个秉公执法的法官。

D.“我”提出摆渡这一请求,是希望我与老人相互谅解,而“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是对我的要求一时的不理解。

E.“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十分美丽的夕阳西下时的河景,同时也为小说情节展开提供了环境背景。

(2)小说从“我”不主动介绍自己,自认为何大伯没有认出了我来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从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上看,哪些地方能看出何大伯已经认出我来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船魂”,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赵小兰

?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抓。3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她记得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

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诗歌使人心不死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选文有删改)

【相关资料】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

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旧道德,新知识?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

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C.叶嘉莹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没有采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是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2)叶嘉莹为什么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请结合文本加以回答。(6分)

(3)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忧患,获得疗愈,请结合文本分析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哪些忧患。(6分)(4)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36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

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面对光怪陆离

....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儿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

雨后春笋

....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

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

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

....,没有太大动作。

14.下列各句中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前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

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

未雨绸缪

....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

....,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

时,总是如数家珍

....。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中国城市网盟各成员单位深入挖掘并展示各地的先进人物,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心浪潮,让爱心温暖了中国大地。

②精神文明建设一般号召容易、深入下去难,形成声势容易、收到实效难,因此必须大兴

之风,倡导勤俭办事、扎实做事、文明办事的观念,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

③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_______、缠绵悱恻的唱腔。[KS5UKS5UKS5U]

A.感人至深求真务实不瘟不火B.感同身受求真务实不温不火

C.感同身受实事求是不瘟不火D.感人至深实事求是不温不火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B.春节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五折、四折甚至三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C.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

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19.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

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

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

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

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很多人认为志愿者的性格和志愿服务活动应该没多大关系,觉得只要有一份好心就可以了。但是,这的确忽视了①,例如,志愿者的服务对象是一位盲童,盲童需要的是志愿者和他多说话多沟通,而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如果是相当内向的,发言很少或者是一言不发,②,服务就失败了。所以,这一类朋友就要③,在能够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之后,再参加志愿服务为好,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办了坏事。

21.请补出下面一段话的结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40字左右)(6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

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

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

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更加实际。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

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

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

六、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热,有时指自然现象,与“冷”相对;有时指人的心理,如热爱、眼热、热衷;有时也指某种社会现象,如热销、热门儿、旅游热等等。热,有静态的呈现,有动态的表现;有可敬可爱的,也有可怕可鄙的。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1)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不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静宁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C

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可根据关键词“以”“皆”等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2.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B.试题分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故选B。

4.(10分)(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诗。(注意“尝”“以为”“由是”“发”“为”等词的翻译。)

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尝”“以为”“由是”“发”“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

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各种税收,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为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5【解析】①⑦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作名词,⑥⑩为名词作动词,⑧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

6.【解析】B项,连词①表修饰;②表修饰。A项,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指“芙蓉”。C项,①趁机;②依靠。D项,①副词,互相;②代词,动作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可译为“他”。

7.选B。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A项,省略句,“以(之)为”。C项,定语后置句,“(知其事者)宾客”。D项,宾语前置句,“大王来操何”。

【答案】

8.(6分)①“乱”既指在一片乱山之中,也指作者心绪烦乱:“残”既扣住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此表现心境凄冷。②“乱山”“残雪”写出了诗人旅居的环境,也是在衬托作者旅居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情。

9.(5分)尾联通过写除夕之夜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思绪归结为“那堪”二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时,应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尾联的一般性作用,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尾联起点题、点睛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10.(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文学类11.(1)AD(对1个3分)(A、“主人公…我?”不准确,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何大伯;且报恩说法不对。D、“希望我与老人相互谅解”不当。老人是十分理解也谅解“我”的,而且怕我尴尬还进行了开导;“我”对老人则不存在谅解的问题。“我”是出于对老人这种谅解的感激才要帮老人摆一次渡的。)

(2)从这样一个角度写,有利于以一个乘船者和老艄公谈话的方式展开情节;有利于何大伯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世态人情的看法;有利于表现主人公何大伯一身正气,以平常心对待判自己儿子徒刑的法官;也更真实地表达出了我的愧疚之情。(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从刚上船时的“扭过头”、“默不作声”“眼睛却不看我”等处和结尾处的“他却侧脸”几处描写中可以看出,何大伯是认出“我”来了,只是不想正面交谈。从“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这一细节描写上看,何大伯是一个认识并十分理解我的心情的人。从何大伯对“别看我老了……把自己给呛死”一段感叹的话看,就是针对小儿子一事而发的,是有意说给我,让我理解大伯的心情的。(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4)(参考观点)船魂也就是人魂,是老艄公的精神,从小说中看,它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意:①渡人过河不惧风浪的豪气;②有人渡河就世代为人摆渡的职业责任感和有人从自己的船上落水,就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③热爱社会,认识到政府这只大船的重要的爱国意识。(抓住一个方面,结合小说,阐释合理即可。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观点2分,阐释合理6分。)

实用类11.【答案】(1)(5分)选C得3分,选A的2分,选B得1分。

(2)(5分)①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②伯父的引导: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③恩师的鼓励: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试题分析:本题换一种问法是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的条件或因素,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找到答题区域,然后按照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等方面进行归纳,例如,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可概括为恩师的鼓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6分)①17岁,父亲失去音讯,母亲去世,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叶嘉莹正是凭借诗歌才度过忧患.②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③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与“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忧患,获得疗愈”相关的语段,然后筛选出表现叶嘉莹忧患的语句,然后归纳概括。例如,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8分)①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②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③叶嘉莹担任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定居南开,专门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④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希望能够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与叶嘉莹在古典文学方面的突出表现相关的语段,然后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例如,“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再如,“17岁,父亲失去音讯,母亲去世,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叶嘉莹正是凭借诗歌才度过忧患”。以此类推即可。

12 C

13 A

14 D

15.A“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感人至深”指受到的感动特别深。“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求真务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求真”就是指依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这个成语符合语境。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不温不火,性格温和,销售行情不火爆。

16.B(A“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C加大了……执法装备的质量;D “故意刁难”语意重复)

17 D

18 A

19 C

20. ①性格对于服务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性格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

②就不能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就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③做出较大改变

解析:(1)处注意文段首句中“性格”以及横线前的“但是”这两个关键词;

(2)处根据上文“发言很少”“一言不发”的表现和“服务失败”的结论推出中间内容;要注意此处和“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呼应;

(3)处写对志愿者的要求。

21.参考答案: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蘑菇”的经历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要揭示“蘑菇原理”的本质特征,即处在“不受重视的部门”,遭到“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是成才必须的经历。续写的结论,其基本意义应与此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