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与宋词的情感表达

唐诗与宋词的情感表达

唐诗与宋词的情感表达
唐诗与宋词的情感表达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公选课

唐诗与宋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综述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王丹丹

学号:1009114200

日期:2012年6月18日

唐诗与宋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主要差异综述

——王丹丹摘要: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多少文人墨客都拜倒在唐诗的威仪之下。宋代文人都深知这个即成事实,再加上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人们的情感日益丰富、文化的向下普及以及商业经济的繁荣,宋人就只好借用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从此便树立了宋词这又一高峰。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瑰宝,具有不可言表的重要价值意义,但在情感表达方面却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总的来说,唐诗蕴蓄,宋词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词更善于描写深微细腻,幽约怨悱的感情,侧重于展开人的心绪、心态、心曲。唐诗则无迹可求,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关键词:唐诗宋词情感表达差异

诗歌是情感表达的艺术,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内驱力,也是创作主体在诗歌中对自己心灵的剖析。没有丰富勃发、源源不断的情感,人类就永远走不出愚昧落后的洪荒时代。情感是一股无坚不摧的浪潮,化作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使人类从野蛮的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乐园。唐诗、宋词的情感,正是人类情感的逻辑发展和显现,它既有人类历史进步中不断凝聚的文化情结,又有时代赋予的个性特征。

情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精神的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体现了人的情感的一般形态,它包含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历史阶段人的精神的基本内核,如对山川风物的喜爱,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平等的追求等。这些情感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不同民族、不同民族的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个性,是共性在一定时期里集中表现的特殊形态,是区别于其它时期情感的关键。情感的个性与共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突出情感的时代性。

唐诗情感的时代性,既表现在对前代情感表达的继承上,又突出了自己的特点。他们尽情地抒发属于自己时代所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情感,在中国文学的情感史上留下了动人的乐章。

初唐时,开国君主李渊李世民父子及其大小群臣,文韬武略,励精图治,内

兴文学,外定武功,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顺应封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使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景象。盛唐时,这种蓬勃发展的气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诗人满怀喜悦的豪情,投笔从戎,希望在硝烟弥漫的边地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陈子昂《感遇》)······不管这些诗人是否都有投笔从戎的经历,但至少表明立功边陲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风尚,边塞诗也成为诗人抒写意气纵横的边地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体现了时代的特色。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里说过:“唐诗之不可及处在气象之恢宏、神韵之超逸、意境之深远、格调之高雅。唐人首先是培育起诗情才写诗。或者说只写那些适宜于用诗来表达的东西,而且力求显示美的性情,追求美的意境。唐诗的美是一种空灵的美,如镜中花、水中月,宛在目前,却又不可凑泊。唐诗的美是一种健康的美,好象天生的健美体魄,无一点矫揉造作之态。唐诗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其魅力在于其所表现的生活之丰富多彩,性格的天真率直,而不在字句飣餖之间。”他进一步说明,唐诗是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象以构成意境的诗。所谓“意象”,本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他在 1983 年发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结合中国诗歌创作的实际,对古人所谓“意象”这个概念的涵义加以整理、引申和发展,为“意象”作了新的界定:意象是附着在词和词组上的、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细小的单位。所谓意境则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他说唐诗是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象—意境的诗,意思是诗歌发展到唐朝已经创造了众多的意象,并且善于将丰富的意象组合成意境,通过已经来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并给读者以新的美感。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规范和极致,意象的丰富与新鲜特别是自然意象的丰富与新鲜,远远超过了前代,成为它的一个重要标志。他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里说:“有唐三百年,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十分迅速,同时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意象还有一个比喻化、象征化的过程。比喻化和象征化使意象的蕴含丰富,是意象成熟的标志;但也会使意象凝固,而成为意象衰老的标志。唐诗之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衰老,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

从性情与声色消长的角度,也可以为唐诗定位。沈德潜说:“诗至于宋,性

(《说诗晬语》)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所谓文字、才学、议论,此三者重点是“学”,或者说是“学力”,即学问上的造诣。中国诗歌艺术其实就是在性情、声色、兴趣、学力这四者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诗总是人之性情的艺术表现。此所谓性情,包括人格、品性、才调、志趣、情感等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诗之性情犹如人之姿质,而声色则如人之修饰。仅有声色之美并不是诗,但声色的恰当运用可以增加诗的感染力。另外,诗歌创作离不开诗的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说穿了就是调节性情、声色、兴趣、学力这四者的关系,四者的最佳配合就是诗的极致。大体说来,唐以前是性情、声色的错综交替;唐以后是兴趣、学力的错综交替。唐诗正是处在四者相统一的关节点上,而且是唯一的关节点。

在性情与声色统一的过程中,兴趣和学力也渐渐显露出重要的作用。到了盛唐,兴趣的作用越发明显,诗人们在生活中有所感触,自然而然地发为吟咏,达到浑然天成的境地。正如严羽所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严羽说“惟在兴趣”。

唐诗的抒情模式就是隐去或者略去那个由事至情、由景至情的过程,让情和事、景一起交融着表现出来,而且是集中在一点上加以突破,然后向四周放射,犹如投一颗石子在湖水上,围绕着那入水的一点形成一圈圈无尽的波纹。这种抒情模式可以出现浑成的艺术效果。宋人当然也学会了唐人的这种方法,但他们不止于此,他们还要加进“理”。“理”的加入或者在事、景、情的中间,相伴而来;或者置于诗的末尾,作为总结。唐诗有的也不乏“理”在,但通常是暗涵其中,不愿道明的。宋诗则刻意追求这“理”,似乎不达到某种“理”就没有完成诗的表现。

宋词在发展演进中虽然对其它文体的创作方式多有借鉴,然而作为抒情文学之一体,词自为词并没有在兼为诗人、文人、词人的创作主体的极力变更中变质变体,而是以独特的体貌绵延发展并开启了后世抒情文学的新样式。究其实质,长短句的外在形式当在其次,最主要的应在于其以艳、柔、真为特点的情感特质。

在唐诗的意境浑融、气象宏阔的背景下,在宋诗注重筋骨思理、淡雅相尚的

话语氛围中,唐宋词风标独树,以迥异于诗歌的情感特质独步于时代风潮之中,吸引了众多文人诗客染指其中并倾力创作。推究其情感特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艳、柔、真。敦煌曲子词作为词之源头,自有清新脱俗朴质自然之民间风味,然而它也绝非单面的,质朴的情感并不是对香艳字面、声容色泽的回避,而是出之以率意的笔墨。至花间词,更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欧阳炯《花间集序》)。奔竞于花间里巷,以香艳之字面绘绮丽之意象,述缠绵悱恻之艳情丽思。这些香艳的字面构成词作情感的最外在形式,美艳的形象构成情感的主要依托。与以艳相尚的情感基调相呼应,词的情感力度是柔细的、婉约的、词人吟唱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以沉静地方式抒写着喜怒或哀愁。词论史上聚讼不休的婉约豪放之争,虽然有高才博学如苏轼,英雄豪气如辛弃疾,高视阔步,以诗文之境界开拓词之境界,以诗文之阳刚矫小词之柔细。花间词确立了词体柔细侧艳的体式,这种影响至柳永清晰可辨,即便发展至周邦彦、姜夔、更完善了法度,骚雅了精神,其中一脉相承的,仍然以柔婉为抒情之主调说理议。

另外,就体式而言,长短句的表达方式应合了曲词繁声促节的音调,更适合于表达柔婉香艳的情感。汉魏文学倡风骨,唐代诗文尚气象,居于宋代文坛主流地位的诗文,崇尚思理筋骨。然而词情不避俗艳,反倒以艳科为本色,关注男女恋情,并在词作中大肆吟咏。词人以灵心善感的体悟发现了女性的美,发现了儿女之情的曼妙缱绻摇荡性情,并冲破思想的束缚突破文学的禁区,以柔婉的笔触加以富艳精工淋漓尽致的刻画。词因为体现了张扬人性、贴近人生的意旨而透发出的感动人心的力量,词中香艳柔细真挚的情感抚慰了文人心头的缺憾,满足了接受主体七情六欲的心理需求,展现出了一种新鲜的文学景观。

相比较而言,词更善于描写深微、细腻、幽约怨悱的感情,侧重于展开人的心绪、心态、心曲。狭细而深长,是词体言情的特质。谬钺说:“其文小,其质轻,其径狭,其境隐”。明人陈子龙认为,宋人“欢愉愁若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故其所造独工”。

参考文献:

1,《唐宋词情感表达技法举隅》作者:杨海明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1 993.1.54—57142,来自《报刊资料索引 1993年第五分册语言、文学、艺术》 -《复印报刊资料》编辑部 1995 ---读秀

2,《唐宋词的情感特质浅析》作者:周玉梅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出处:时代文学,2011年第14期---中国知网

3,《略论唐宋婉约词的美文特质》作者:周健自出处:毕节学院学报,2009,第3期---读秀

4,《唐宋词的情感表达》作者:邓嗣明出处: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9,第12期---读秀

5,《唐韵风神》作者:袁行霈单位:北京大学出处:《北京论坛》(2004年)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办公室---中国知网

6,《以文字及视觉引导情感感知之资讯及知识表达设计》作者:罗凤珠(台湾元智大学) 2009年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技术研讨论文文集---中国知网

7,《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作者:许兴宝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发表时间:2000-03-01---中国知网

8,《基于认知诗学角度的唐诗宋词研究》作者:戴干明出处:[期刊论文] 《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年5期---万方数据库

9,《"唐诗宋词"说评议》作者:欧明俊出处: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期---万方数据库

《让真情实感在笔下流淌》作者: 李伟袁燕青出处:[期刊论文] 《中10,

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2期---万方数据库

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

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 经典古诗词语言精练,情感饱满而真挚。掌握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带领学生真正地读懂古诗词,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墨梅》一课的教学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提出,品读诗词的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厚。 其一,联系历史典故,将诗词读厚。 【片段一】 师:“我”家的梅花种在哪里? 生:洗砚池边。 师:一般人种梅花,要么种在花圃里,要么种在庭院里,但是王冕家的梅花种在哪里? 生:洗砚池边。 师:为什么?(生思考)不着急,我给你们提供一个信息。(PPT 出示王羲之洗砚池的资料)仔细看看这个资料,最终你会恍然大悟。 师:明白王冕为什么把梅花种在洗砚池边的请举手。 生:因为洗砚池是他经常去的地方。这也暗示了王冕和王羲之一样勤奋。 师:原来这个洗砚池是王冕像王羲之一样学习勤奋的象征,是王冕刻苦练画、勤奋练字的象征。所以,他把自己的梅花种在哪里? 生:洗砚池边。 师:当王冕在练画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生: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在提醒他不要气馁。 师:当王冕练画有成、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生:我家洗砚池边树)也是洗砚池在提醒他不要骄傲。 教学片段中,王老师恰当地补充了“洗砚池”的历史典故,引导学

生从王羲之洗砚的故事中,体会到王冕的勤奋刻苦。 其二,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将诗词读厚。 【片段二】 (PPT出示下列资料,生逐句朗读) 1. 史书记载,朋友李孝光推荐王冕去做府吏,被他拒绝了。 2. 史书记载,王冕的朋友泰不华多次举荐他为官,被他拒绝了。 3. 史书记载,王冕的老师王艮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 4. 史书记载,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 5. 史书记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要重用王冕,他以出家为由,也拒绝了。 师:五句话,五件事,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五件事当中的主人公王冕做出了完全一致的反应,这个反应是——(生:拒绝)拒绝做官,拒绝卖画,拒绝出山。毫不犹豫地拒绝,斩钉截铁地拒绝。想一想,当王冕一次一次拒绝的时候,他可能失去什么? 生:失去朋友对他的关心。 生:还失去了做官的权力和金钱。 生:很可能失去了自己的地位。 生: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光宗耀祖的机会。 师:没错,当王冕一次次拒绝的时候,他失去了升官的可能,也失去了发财的机会,失去了在人前炫耀的机会。所以王冕一生清贫。想一想,他明知道会失去这个,失去那个,他为什么还要拒绝? 生:因为他谦虚。 生:因为他想“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因为他淡泊名利。 读懂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里,王老师又一次补充了相关资料,使得王冕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眼中变得更加丰满。 其三,联系历代文学作品,将诗词读厚。 【片段三】

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

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xx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

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xx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欣赏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 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

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

如何品读古代诗歌

如何品读古代诗歌 一、这里先从诗人所处时代和环境氛围品读诗歌谈起 (一)时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国家实力的差别,常常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甚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诗歌盛行的唐朝,则可细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国体初建,百废待举,浮华奢糜的六朝诗风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初唐四杰”应运而生。以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从创作上和理论上逐渐摆脱了盛行百年的宫体诗,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这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和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之音彻底划清了界线。而到了“贞观之治”盛唐时期,国家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这个时候,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便应运而生。盛唐诗人王维有一首《次北固山下》,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博大、雄浑、深远、超逸。然而一场“安史之乱”,繁荣的盛唐由此逐渐衰弱,这个时期的诗人开始直面现实,兴利除弊,白居易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三吏”,“三别”则真实的反映了百姓水生火热的生活。到了晚唐时

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流露无遗。 (二)人生经历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样在诗中表现的情感也就是多元的。 如: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诗歌风格并不尽相同,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李清照,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二、在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的基础上,剖析诗歌内容 (一)解读诗题很多诗歌,题目就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时间,地点,事件甚至是诗人的感情。如:杨炯的《从军行》,这个题目就告诉我们诗的主要事件;王勃《滕王阁》则交代了作诗的地点;赵嘏《长安晚秋》就既点明了地点也点出了时间…… 还有些诗,甚至非要结合诗题才能理解诗的本意,例如:《近 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初看这首诗,好像是写闺中琐事,其实,诗的真意是询问张水部,以自己多年苦读达到的目前水平,参加这次科考能否高中?诗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新娘,将文坛前辈张水部比作夫婿,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把诗歌标题遗漏,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 唐诗宋词风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是我们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誓言给我鼓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让我向往;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乡愁让我心酸;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给我启迪&& 宋代词人们高奏过悲壮威武的慷慨悲歌,低吟过委婉动人的缠绵情话,悲叹过心疲气短的穷途末路&& 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悲叹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向往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迷人皎洁的汉宫秋月令我心驰神往,倾国倾城的燕瘦环肥使我魂牵梦绕&& 唐诗宋词那或雄壮或惆怅的意境是否让你身临其境?唐诗宋词那或勉励或警示的言语是否让你有所感悟? 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个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每次读到唐诗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占有的冲动,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唐诗宋词,是你,在我心头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 经历风雨的冲刷,接受岁月的考验。穿越时空,我接触了唐诗宋词。 那一篇篇词,一首首诗,向我展现了一幕又一幕的激动人心的画面。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使我看到杜甫笔下泰山的雄伟壮阔,也更深刻地体会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让我看到李清照醉归的愉悦,日晚倦梳头更让我明白她的疲惫与悲痛,国破家亡的悲哀使她的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局动荡是她的忧虑,却也是无奈。 读唐诗宋词,我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与诗人对话,在短小精简的语句中读出了人生的理想与追求,唐诗宋词,是一段段情,它美;唐诗宋词,是一幅幅画,她美。她的美,吸引了我。 读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我仿佛置身古代战场,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激烈和将士们在疆场挥洒热血的豪情万丈;读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仿佛进入诗人的梦想王国,他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为国杀敌的爱国思想深深感染了我;读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诗人的豪情壮志的体现,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老当益壮的情怀使我精神振奋。 读唐诗宋词,我走过了历史,在现在和平的年代里,我也感受到战争的激烈和诗人们想要在疆场的愿望,唐诗宋词,记录着历史,也连接着现在。 在诗人们心中,月亮总带表着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是那皎洁的月光就勾起了诗人无限遐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虽然与亲人共享一轮明月,但思念之情却也更加浓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那明月,寄托了多少人的期盼与思念,也不知道现在的月亮还能听得到那些声音吗? 读唐诗宋词,我有过沉思,月亮转过了千年,依然不变,思念延续到今天,依然不变,唐诗宋词,带给我亲人离别的辛酸,却让我更感受到月圆团员的美好与珍贵。 唐诗宋词,带我走过了历史,给了我理想与追求,让我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也让我

品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心得体会

品读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 ——心得体会 头屯河农场学校李洪英 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蓦然回首,这一学期的晨诵教学,总有些许遗憾,心头多的是一份压抑的无奈。如果说工作很忙,也的确如此,不过,我并没有愧心的面对学生,而是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同时,我也诵读《500句经典名句》,徜徉在名句中,品悟生活的快乐。 在诵读中,我发现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为自己的审美打下了基础。 诚然,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诗文中,仅仅依靠每天早上20分钟的诵读与赏析,肯定是不够的。但就是通过这有限的时间,学生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很多的事理,也受到了心灵的润泽…… 可以说,学生是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下长大的,从小,学生就接触到了不少经典古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然而,学生只做到了“背诵”,而离真正的“诵读”还很远,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体会经典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意境,从而有所收获…… 读书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致之音,学生每天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诵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持之以恒,才能诵有所成。身为教师的我每天也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自己背诵《500句经典名句》做起,从改变自己的教育课堂做起,用激情点燃生命,用自己对经典诗文的喜爱和特殊的兴趣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点燃起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兴趣。我深知,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走向。晨诵中,我以《知识大集结》中的古诗文经典名句为依托,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开展晨诵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先自己熟读,然后诵读,同学间互相背诵,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经典名句的熏陶。为了检测学生的诵读理解,要求学生每天把诵读过的默写下来,写在晨诵记录本上。诵读的过程很重要,虽然本班又没有被评为“书香班级”,但师生收获的是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理解,

欣赏古典诗词的六种方法

欣赏古典诗词的六种方法 谢琰 谢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七届士恒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主讲《中国古代诗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唐诗选读》、《<文选>精读》等研究生、本科生课程。出版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合译),发表学术论文50篇。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经典咏流传”文学顾问。 首先我要谢谢士恒基金提供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古典诗词的欣赏与歌唱”。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用“欣赏”和“歌唱”这两个关键词去讲古典诗词。 我所在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既是一个文史哲基础学科方面非常有传统的学校,同时也是教育方面的领头羊,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中小学老师提出的一些困惑,当然也会遇到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面对诗词时的困惑。后来我参加了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两个节目的相关工作,更能切身体会到更广泛的人们,对于诗词的一些想法和困惑。所以,我首先想说的是如何去欣赏诗词。我们读诗学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验这种特殊的艺术作品的美,体验美背后的种种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增加另外一种独特的体验,即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式体验,可能会更利于我们亲近诗词,爱上诗词,乃至研究诗词。 我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大家阅读诗词,所以欣赏和歌唱二者之间,重点是欣赏,歌唱则是对欣赏的帮助和修饰。我不可能要求自己像音乐专业的老师那样去讲诗词的吟唱问题。我有一些很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明确地塑造他们的流派,去研究怎么唱诗词,各有各的专业方法。今天我在这里只是介绍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大家知道诗词有很多种歌唱方法。如果有任何一个人跑到你面前说,我这个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用我这个方法去唱古诗词的话,你就领略不到诗词美。那你就可以用我今天所讲的种种理由去反驳他。自古以来,诗词的表演方式就不只一种,更何况在当今这样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以上是开场白。 在具体地告诉大家我到底想说几种欣赏方法以及演唱方法之前,我想先做一个实验。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真的欣赏明白了吗? 我很喜欢讲一些最为常见的诗。本来我想用“鹅鹅鹅”开场,后来想,怕被你们骂,说老师来骗人了吧。我心想就稍微高级一点吧,那就讲《望庐山瀑布》。小学生都能对它倒背如流,这首诗有什么可讲呢?我提几个问题,大家可以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到底自己内心能不能迸出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对得起自己良心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既然是“望庐山瀑布”,那么李白是站在哪“望”的?你可以想一想,比方说是瀑布的底下?瀑布的对面?他到底站在什么位置呢?山脚下,半山腰,还是山顶? 第二个问题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紫色的烟”?这话题,我问过全国各地很多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每到此时,语文老师就会变成物理老师。他会说,这是光线的折射、反射,等等。

品读诗词-800字作文

品读诗词-800字作文 历史,一面镜子,诗词里蕴含着屈原的水中离骚。感悟诗词,我们才能“腹有诗词气自华”。 品味诗词,一睹诗豪风采。在蜀先主庙,你感叹“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你极言“英雄气”之广袤无垠,你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然而你吞吐日月,俯仰古今的胸襟却无人知,以天下为已任的你却被贬在外几十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面对沧海桑田,你发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无限感慨;你不曾沉沦、颓废,在秋风萧瑟中昂然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你年事已高,仍壮心不已高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豪——刘禹锡,是你教会了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品味诗词,一领诗魔英姿。面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你柔情万种,赠之以《琵琶行》,“每为他人悲,吟断柔肠,千古缠绵唯《长恨》;岂抒一已怨,唱罢新词,万里江心闻琵琶。”你针砭时弊,关怀民生,

吟诵“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的后宫悲歌;感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鬃苍苍十指黑”的民间辛酸;控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人间血泪。你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你倡导“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新乐府运动,你一生仕途坎坷,却心系百姓。 诗魔——白居易,是你教会了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品味诗词,一览诗佛魅力。“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尽显你的归隐志趣;“行到水穷处,坐看去起时”,尽显你的悠闲飘逸;“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尽显你的思乡殷切。你眷顾亲人“独在民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思念故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你重情重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与亲人、故乡,血肉相连,诗佛至情至性的一面感人肺腑。你“清水出芙蓉,高洁而超然”。 诗佛——-王维,是你教会了我“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品读诗词,我们可以知文史经;可以回味古老的悠长;可以盼望未来的瑰丽。让我们携古典诗词一路前行。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教案

第五节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 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 1.选材不拘一格。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 2.题材丰富多彩。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3.难度有所加大。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型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已有亮相。 走进高考【p188】 例1(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前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又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 例2(2016·北京)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经典英文诗歌品读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Emily Dickinson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希望长着羽毛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栖在灵魂里,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唱着无词的乐曲, And never stops at all.从来不停息。 And sweetest in the gale is heard;风越大声越甜;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寻常的风暴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休想嚇倒这双 That kept so many warm.温暖众生的小鸟。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est land,我曾听她在最寒帶,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最陌生的海上; Yet, never, in extremity,却从不因为潦倒, It asked a crumb of me.向我乞讨丝毫。 Sonnet 18 ——William Shakespeare Shall I compare thee1 to a summer’s day?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的璀璨? Thou art2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 Rough winds do shake3 the darling buds of May,狂风摧残五月花蕊娇妍, And summer’s lease4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 e5.夏天匆匆离去毫不停顿。 Sometime6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7 shines,苍天明眸有时过于灼热,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金色脸容往往蒙上阴翳;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8 sometime declines,一切优美形象不免褪色, By chance9,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10 untrimed11:偶然摧残或自然地老去。 But thy12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而你如仲夏繁茂不凋谢,

唐诗宋词导语和结语

唐诗宋词导语和结语 开头导语: 1中国是诗的国度,其中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 唐代诗人 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邹.” 古往今来,许多人就是读着唐诗走近诗歌,走近文学的。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人留下的音韵中去探寻诗的意蕴,去追求文学的真谛吧。 2. 同学们,唐诗是祖国灿烂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很多诗人和作品都脍炙 人口____一个醉仙李白演绎了一段盛唐风骨, 一个诗圣杜甫咏唱了一出悲怆史诗. 我们喜欢浪漫中透出豪情的李白,虽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有”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我们喜欢沉郁中透出欣愉的杜甫,虽是“万里悲秋常作客”,也有“两个黄 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恬淡。 我们还喜欢朦胧中透出忧虑的李商隐,虽是“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烛成灰泪 始干”也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忧国忧民。 我闷喜欢粗犷而又细腻王维,虽是“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也 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浅唱。 我们也喜欢恻隐而又浪漫的白居易,虽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也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唯美。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人留下的音韵中去探寻诗的意蕴,去追求文学的真谛吧。 结尾: 有人说,唐诗就是历史。一行浅唱,几声嗟叹,就把“万朝来拜”的大唐盛事 描绘得光耀千秋;一千年前的唐诗是那巴山夜雨,还是那潮涨秋池,是那回眸一笑,还是那青楼管弦,是那明月天山,还是那苍茫云海,墨香中挥洒豪情,风雨中感受戚

哀,都在最后的那一管箫声中湮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歌,醉在唐诗里 ````` 宋词开头: 如果说唐诗是春,如花中牡丹耀眼夺目.那么宋词就是秋,时而犀利 豪迈,时而温婉多情.我们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 也有“不肯过江东” 的高歌。我们喜欢豪放中透出柔情的苏轼,虽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也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感伤。我们也喜欢苦闷中透出闲适辛弃疾,虽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清闲。今天,就让我们师生一起,共同欣赏宋词的风采吧! 1 开头: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唐诗)里的< >. 导语: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明珠,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宋词按创作风格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一类是,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词。我们知道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还有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就是周邦彦。他也是继苏轼之后的文坛领袖。这节课我们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是它的名句,“浮云”是眼前的景色,但也比喻游子为浮云,没有办法掌握自己漂流的动向,“落日”点出分别的时间,但是也隐含着光阴流逝、人生聚短离长的悲哀。为什么这样来理解呢?就是因为中间两联融化进了汉魏古诗当中很多类似的意思,比如说“孤蓬”比“游子”,我们可以看曹植“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的诗句,蓬是一种草的名字,秋天它的根枯了以后就会离开泥土,被风吹得到处乱跑,所以汉魏的时候人们经常用“孤蓬”、“飞蓬”、“转蓬”这类的词来形容游子。还有用“浮云”的比喻,有李陵诗的“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曹丕的“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不仅仅是把云的漂流比作游子的漂游,而且有一种人生没有办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同样,“落日故人情”,我们也可以看曹植的“惊风飘白日,光阴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落日”容易想到光阴的迅速,人生百年的短暂,游子本来已经盛年不在,但是仍然漂流在一种前景暗淡的旅途当中,所以他们分手的时候心情就可以显而易见。 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当中包含的前人诗歌里的意思,才能看出这首诗的好处。因为这些意象都是以前的人们送别时最常见的,而且是汉魏古诗当中最常用的,所以后人经常称赞这首虽然是五言律诗,但是他有汉魏古诗的古调,评价很高。 同样,葛晓音教授从诗词内容主题以及艺术风格传承性的角度,带领大家赏析了周邦彦的《夜飞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联系体裁的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 中国古诗中有古体近体两大类,古体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绝、三言四言六言,乐府;近体包括五律排律、五七言律绝等等;词有小令、长调等等。不同的体式有不同的鉴赏标准,比如歌行长于铺叙,要求层次复迭,有波澜起伏。欣赏时或取其气势奔放跌宕(如李白《将进酒》),或取其叙情委曲尽致(如白居易《长恨歌》),以酣畅淋漓、宛转曲折、摇曳多姿为佳。而绝句则以含蓄为上,讲究主题和意象单纯,留有不尽之意。 由于七律是在唐代以后运用最广的一种体裁,而且表现特别复杂,葛晓音教授以七律为例,以说明不同体裁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通过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葛晓音教授清晰阐述了七律从形成到发展的变化。

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云锦小学诗词诵读特色文化 罗永明 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就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的积淀,每一首诗词里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诗词的诵读,不仅让学生体味到我国经典诗词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一、诗词诵读的背景 我校是泸县东部边远的一所农村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886人,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虽高,但多数家长又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们缺少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身上缺少书卷气。学校有教职工110人,多数教师不能主动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面对这种现状,学校将诵读经典诗词作为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努力打造“彩云文化,自主课堂,阳光教师,文明学生”的办学特色。 办学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奠基,让每朵花儿都绽放。 办学思想:强化爱与责任,倡导阳光与快乐,培育习惯与文化,构建安全与和谐,成就精彩与辉煌。 办学目标:学校如彩云般美丽,似锦绣般辉煌。环境是精美的,工作是精致的,生活是精神的,管理是精细的,成绩是精彩的。 课改理念:推行自主课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校训:如云似锦,活出精彩。 校风:文明活泼,团结友爱。 学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风:爱生敬业,求实创新。 领导作风:清正廉洁,务实高效。 校歌:阳光下成长。

校本课程:诗词诵读读本1-12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12册;少年宫活动小组教材上、下册。 二、诗词诵读的意义 1.中华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小学生诵读大量的古典诗词,可以使他们既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 2.古诗词诵读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哲理,古诗词诵读交给学生的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 3.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古诗词诵读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彩云文化的又一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三、实施诗词诵读的“5673”策略 学校诗词诵读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一期使用一册校本教材;一周诵读一首诗词(一课);每日早读和语文课前吟诵。我们的口号: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我校在实施诗词诵读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五个结合、六个原则、七种方法、三个关系,简称“5673”的实施策略。 五个结合: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六个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教师榜样示范的原则、潜移默化的原则、分层要求的原则、朦胧理解的原则、制度保障的原则。 七种方法:一听——班级播放古诗词录音,让学生听。二读——学校编写古诗词诵读方面的校本教材,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前3分钟,和早读10分钟进行朗读吟诵。三抄——写字课上,老师又将所学的诗词作为练笔的素材,这又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印象。四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最终能熟背诗词。五讲——利用早读课,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词大意。六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词,进行改写、扩写、诗配画等活动,进行再创造。七

品读诗词,与诗人心灵对话

品读诗词,与诗人心灵对话 绵阳一中毛彦薇 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从书面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活动,是对学生基本智能的考察,它既是一种汲取和吸收,又是复杂的心智活动;既是语言技能的活动,又是复杂的情感活动。因此,阅读理解是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综合。这样看来,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诗词赏析是语文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令学生颇感头疼的一个环节。究其原因,重要还是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途径,把握不住阅读理解的关键,一面对诗词赏析自然四心中还无数,笔下更茫然。那么,教师归纳总结诗词赏析的方法并授之于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关于诗词赏析的方法,与同仁们探讨:首先,应从整体上感悟诗词的内容及意境。这时应该采取“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法,即不必逐字逐句死抠字眼儿,先把能读懂的读懂,不懂的暂时搁在一边;多读几遍后在联系上下文“猜”这些不懂的字词的含义,基本能猜出;其实,即使猜不出来也无大碍,因为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品析诗词。 比如,欧阳修的词《采桑子》中写到:“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闻。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其中“棹”、“逶迤”、“涟漪”等字词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有点影响学生对该词的整体感悟。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猜”,我们会有不少收获。第一句中,从“舟”、“西湖”、不难猜出,“棹”一定是浆之类跟船有关的用具;“绿水逶迤”句中,“绿水”指西湖水,“逶迤”是用来形容水的,或者是宽阔、或者是弯曲、或者是平静,等等;“微动涟漪”句中,联系上文“不觉船移”,应该推测出:正是因为船的轻微移动,才产生了“涟漪”;再结合这两个字的偏旁均是三点水,于是很容易猜出“涟漪”应该是细小的波纹。扫清了文字障碍后,再读几遍全词,不难体会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舟行湖上所看到的美景,也真切地摹写湖上行舟所特有的体验,借以表达作者对优美恬静的景色的陶醉之情。 其次,应抓住诗词的名句及奇字妙词品析。每首诗词中,往往有那么一、两句脍炙人口的句子和用得特别妙的字词,这些句子、字词往往是全诗(词)的点睛之笔,意蕴深远。如果抓住这些句子、字词仔细分析,对我们进一步理解诗词内涵有很大帮助。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将“灭绝”、“孤独”两个词语拆开来,又巧妙地嵌入前两句诗的结尾和后两句诗的开头。“灭”、“绝”二字配以“千山”、“万径”二词,起笔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空旷、高远而又寂寥的意境;“孤”、“独”二字则紧扣前两句,仿佛是全诗“寂寥”这主旋律上的两处强音,遥为呼应,再次凸显“孤独”之感。至此,柳宗元用清峭已极的笔墨写成了寒江独钓图。而这幅“图”中,“绝”、“妙”、“孤”、“独”四个字可谓用绝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四个字,对学生理解全诗有极大帮助。 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并无多少文字上的疑难,读两遍就能了解大意,教师只需指导学生抓住妇孺皆知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略作玩味,学生们大多能迅速把握这首送别诗一洗以往同类诗酸楚的情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的特点。

唐诗宋词100首

古诗 1.赠薛播州隋杨素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 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夐。惟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 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 2.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6.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7.度大庾岭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8.独不见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9.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1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2.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品读]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答案

[诗文品读]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答案导入语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小诵读古诗文,对人的一生治学修身大有好处。下面让我们走进那经典的古诗文中细细品味吧! 【古诗赏读】 坚贞与豁达 ——唐代送别诗二首品读 (一)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古代建筑。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唐代称润州)城西北。 ②吴、楚:润州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诗中用来泛指送别友人的地方——润州。 ③冰心:像冰一样清澈透明的心。 ④玉壶:玉石制成的壶。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音乐艺人,善弹琴、琵琶。

②曛:昏暗。 赏读 古代文人或为游学,仗剑走四方;或因仕途变迁,任所不断改变,于是与友人离多聚少,而分别之际又常用赠别的诗句抒怀,这些赠别抒怀的诗,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送别诗。诗人们在诗中或念怀情感,或彼此激励,或倾吐心中块垒,无不情真意切,感动了暂别的友人,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诗的人。当然,境遇、心境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诗人个人性格的迥异,也使得诗句呈现出了极不相同的风格及情感色彩,显示了各自独有的个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被贬南京时,亲自送北归的朋友辛渐至润州时所作。为送友人而远行百里,由南京送到了镇江(润州),可见情意之深。但滂沱的大雨,寒冷的江夜,却令送别的饮宴显得分外凄楚;而黎明时刻的江边道别,又让人更觉此一别山高水远,连身边的山峦都是那样的孤独…… 朋友将北归洛阳了,自己在洛阳也有亲朋故旧,他们若要问起“我”的情况,捎话的朋友需怎么回答呢?那就请转告:“我”对国家的心仍然冰清玉洁,毫无垢点,全然不变!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