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伤中职工有重大过失应当减轻用人单位的责任吗?

工伤中职工有重大过失应当减轻用人单位的责任吗?

工伤中职工有重大过失应当减轻用人单位的责任
2010年12月26日 14:05
上诉人四川久远环通电源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朱兰州工伤劳动争议纠纷二审诉讼案

代 理 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之规定,我作为上诉人四川久远环通电源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朱兰州工伤劳动争议纠纷二审诉讼案的委托代理人,出席今天的法庭审理。现依法发表代理意见如下,请法庭斟酌采纳。

一、由于被上诉人自身对工伤的发生负有重大过错,一审法院要求其对应当由单位支付的费用自负部分责任于法有据,合符情理,符合公平原则。

本案中,上诉人所提交的大量证据表明,事故之时,被上诉人不按公司分派工作,干私活并擅自检测机器,在检测机器时,又违章未切断电源并戴手套作业,如果其注意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被上诉人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重大的过错。

(一)被上诉人分担责任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公平不仅是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一切立法和司法内在的法律价值。法律不仅要求用人单位对职工的安全负有责任,同样也需要要求职工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如果完全不考虑职工在工伤中的责任,而一味只追究用人单位的责任,实际上是对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尽管在劳动关系中,总体来看,职工处于弱势地位,但在工伤中把职工的过错区分为普通过失、重大过失和故意三种,只要求职工对重大过失和故意承担责任——其中重大过失减轻用人单位的责任,故意则免除用人单位的责任,已经是对职工的倾斜性保护,但任何倾斜性保护都应当是有限度的,无论是从立法还是司法政策上,否者必将矫枉过正,所带来的危害不仅是在制度层面上无法体现出法律应由的公平性,而且在实际生产中也会最终导致职工受害,因为当一项制度不能促使工人遵章守纪,谨慎劳动,预防事故的话,即便完全由用人单位以金钱的给付来为安全事故买单,也不能换回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尊严。

(二)被上诉人分担责任符合法律上制度设计上的一贯性。

对工伤实行无过错原则是世界各国立法的通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确立了侵权行为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其也是工伤中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基础。

但是,实行无过

错责任并不禁止过失相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致害人的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触电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因高压电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电力设施产权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四)受害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从事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过失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但侵权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不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适用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义务人的赔偿责任。”由此可见,无论是民事基本法,还是单行法抑或司法解释,均规定了过失相抵的原则。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只规定了“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但并未规定因劳动者对自身重大过失所造成的工伤是否应分担责任。虽然在立法上,国家将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但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上,劳动法一直被看作是民法的特别法,因此,在劳动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地方,应当适用民事法律规定。我国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教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讲《关于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就曾指出:“当劳动合同关系发生纠纷时,应当首先适用劳动法的有关规则,关于劳动法没有规定的事项,则应适用民法关于合同关系的规定。可见,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规则,具有民法的特别法的性质。”因此,在此情况下,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

(三)被上诉人分担责任有具体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工伤保险条例》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

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不仅要求用人单位有执行安全卫生规程以预防工伤事故发生的义务,也同样要求职工有执行安全卫生规程以预防工伤事故发生的义务。而违反义务就得承担责任,否者义务等于空设。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职工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给他人——包括同单位的其他人员和单位以外的人员——造成伤害,不管是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给受害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还是按照民法中的雇主替代责任由单位对受害的单位外人员予以赔偿,都会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至少也可以按照上述规定追究违章职工的经济责任。职工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可以追究其本人的经济责任,那么,职工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造成自身伤害,当其有重大过失时,为何就不能减轻用人单位的责任?

二、被上诉人享有的工伤待遇项目只能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依法计算。

《工伤保险条例》上诉人只能按照此规定的项目给予被上诉人工伤待遇,条例中并没有规定住院营养补助费其不能享受。另外,《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九条第四款只规定:“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被告没有到统筹地区以外的医院就医,因此也不能主张交通费。一审法院据此没有裁判给其住院营养补助费和交通、食宿费用是正确的。

三、一审判决认定上诉人未给被上诉人办理工伤保险的事实错误,并以此要求支付后续治疗费缺乏法律基础。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部门规定。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

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性治疗的费用,符合本条第三款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第三十五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二)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意见》第八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其标准以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合并计算,标准为七级伤残36个月,八级伤残26个月,九级伤残16个月,十级伤残10个月。”

由此可见,职工因工伤主要享受的四项待遇是:工伤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其中,前两者由社保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后两者由用人单位支付。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作为法律规定由用人单位向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的5——10级工伤的职工一次性支付的费用,主要是用于伤残后的医疗、营养费用和对因工伤导致的就业能力损失的补偿。前者着眼于伤残后可能发生的医疗费用,后者着眼于因为伤残无法正常就业时所必需的经济补助。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区别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没实际意义,都是应该由单位赔偿,所以有些地方将两个项目合在一起公布标准。

上诉人在与被上诉人的劳动合同关系存续期间,为被上诉人购买了工伤保险,为此也在一审期间向法院提交了交纳工伤保险的票据,而非如一审判决所认定的没有办理工伤保险。因此,对于为治疗被上诉人工伤已经发生的费用,只是先由上诉人垫付再向社保机构申办报销,对其中超出《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工伤医疗费用支付的指导意见》

确定的范围的费用还是无法报销。

对5000元后续治疗费,首先,存在着一个是否必然发生以及即便发生是否属于工伤医疗费范围的问题。如果属于确需进行的康复性治疗,按照上述规定,应当在实际发生后,由社保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而不是由上诉人预支,因为,上诉人在被上诉人解除与之所签的劳动合同后没有为被上诉人继续办理工伤保险的义务,对其在解除劳动合同后新发生的治疗费用,没有为其垫支的义务,也没有再向社保机构申请报销的权利。其次,上诉人按照规定向其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其评残后可能发生的医疗费用,否者何须在医疗终结且评残后支付此费用。再次,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之规定,正因为治疗终结,伤情相对稳定,上诉人的伤残才能够被评定为8级,如果继续治疗且能够使损伤情况进一步好转,其残疾等级会更低一些,被上诉人不能一方面按现有的伤残等级享受待遇,另一方面由要求上诉人支付后继治疗的费用。因此一审判决要求负担被上诉人的后续费用,显然缺乏事实依据和法律基础。

四、被上诉人所主张的部分双倍工资已经超过仲裁时效,应当不予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5条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该法自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2008年5月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应适用劳动法规定的60日的仲裁时效,2008年5月1日后发生的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一年的仲裁时效。

被上诉人朱兰州是在2009年7月15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而此时从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5月1日期间的双倍工资显然早已超过60日的仲裁时效,即便适用一年的仲裁时效也已逾期;2008年5月1日后的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为一年,即2008年5月份的双倍工资最迟应当在2009年5月底前主张,依此类推,2008年12月份的双倍工资最迟应当在2009年12月底前申请仲裁。被上诉人朱兰州于2009年7月15日提出申请,此时从2008年5月1日至2008年7

月15日期间的双倍工资也已超过仲裁时效,因此其要求支付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7月15日期间的双倍工资的请求已丧失胜诉权。法庭最多只能支持其2008年8月至12月共4个月的双倍工资4400元(1100元×4),而非12100元。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也同时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用人单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依法应当额外支付的“工资”并非劳动报酬性质,因为其支付的前提不是基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而是基于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法律性质上属于惩罚性赔偿金,只是其数额按照工资标准支付而已。因此,双倍工资不适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仲裁时效特别规定。

综上所述,请二审法院在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到用人单位应由的合法权益,用细致的审理和精准计算,真正做到明察秋毫,不偏不倚。



原告:四川久远环通电源有限公司

委托代理人:四川科通律师事务所

张 烜 律师

二○一○年一月二十二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