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_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_程金华

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_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_程金华

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_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_程金华
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_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_程金华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当今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阶层由以前的的简单到现在的多样和复杂无不体现了国家的富强和崛起。这里我就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阶层进行简单的剖析。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对旧中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中国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及打击的势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急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和对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结构及阶层关系趋向于简单化。到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阶层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即农民、工人和干部。农民占了人口的80%,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及干部,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当时的干部除公务员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及文艺工作者等。工人中还包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当时的人们几乎无私有财产,均属工薪阶层。干部和工人之间收入差别也很小。处级干部的工资和六级技工差不多。城市

是因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引入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得到高速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转型期法律,法规不建全,加之官商勾结使一些人快速致富的结果。这个群体富裕之路无外乎有下几个方面: (1)八十年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大批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后来成为农民企业家。 (2)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时期,部分政府官员的子女和亲属利用权力,在价格双轨制中掏足了第一桶金,资本的积累使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 (3)九十年代,干部下海经商潮,也造就了一批富翁。 (4)九十年代在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工人下岗

中国社会的分层现象

摘要:自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不断变化发展,原本 延续了几千年的固有的政治、社会分层不断分化、重组,使得原有的分层结构迅速的变得纷繁复杂。而准确的把握社会的分层,并把分层的趋势引导向有利于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当今政府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关键字:社会分层政治分层政治力量 什么是分层?一提到分层,特别是社会分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划阶级,订成分”,就容易让人联想到那段以阶级成分划人等级的时代。确实,以出身论阶级古来有之,《汉书·食贷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其实,社会分层并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主义在里面,就像我们学习要分清难易一样,社会分层只不过是我们认识人类复杂的社会结构的一种简便方法,只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罢了。 一就建国以来的社会分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建国初期到三大改造完成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 解放初期。中国取得独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当时的社会阶层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当时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知识分子,则被划入小资产阶级,即中国形成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四大阶级并存的局面当时的经济,在城市以国营企业为主,个体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存,在农村则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 (二)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前发展时期的社会阶层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关于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私营企业实行"国有化",在农村实行“农村社会化”的表述1954年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名义载入宪法。总路线规定要在相当长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于1956年完成,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基调。 但是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却开始走向混乱,在农村,农村合作社出现,集体公社的生活造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局面,严重挫伤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城市经济出现了“以钢为纲”错误思想。在社会阶级划分方面,出现了"文革"这一历史的倒退,"文革"中许多知识分子,许多的正派人生被以阶级定罪,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使共和国蒙受了巨大损失。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阶层及特点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单纯的公有制经济逐渐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转变,原来的三大职业体系——干部、工人、农民,受到根本性的冲击,1985年以后,政府放松了对农村居民的限制允许进城经商等,而几大阶级也开始分化与重组 1、工人阶级的分化重组。改革前,工人阶级成分十分纯粹,基本上是国有及集体企业工人,而改革后,“三资企业”兴起和壮大,逐渐形成了私营企业工人、外资企业工人、合资企业工人、乡镇企业工人等扩充,而且工人也不再单指原来的产业工人,工人开始分为了企业家阶层,“白领”阶层,普通工人,低收入工人。 2、农民阶级的分化与重组。在中国,农民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它具有三重涵义。一是职业的农民,二是阶级的农民,三是户籍的农民。职业的农民是

文明转型与法治国家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答案

文明转型与法治国家建设 ? 1.()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地对社会成员个体间的冲突纠纷以及社会成员个体与国家机构间的冲突纠纷加以裁决。(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家立法机关 o B.国家司法机关 o C.国家执法机关 o D.人民代表大会 ? 2.下列对世界各国法治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希腊罗马法国美国 o B.法国美国古希腊罗马 o C.罗马古希腊美国法国 o D.古希腊罗马美国法国 ? 3.法治国家由不同的国家机构履行不同的国家职能,例如德国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议会共和制 o B.三权分立 o C.君主立宪制 o D.半总统制 ? 4.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原则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也可为 o B.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o C.法定职责可以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o D.法定职责可以为,法无授权也可为 ? 5.加强和改进()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是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要点。(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人民 o B.民主党派 o C.中国共产党 o D.政府 ? 6.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是通过()实行法治,限制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权力。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立宪 o B.革命 o C.战争 o D.立法 ?7.国家的立法权必须由()组成的会议性机构来行使。(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农民阶级代表 o B.君主 o C.资产阶级代表 o D.社会成员的代表

?8.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需始终贯穿的理念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领导立法 o B.保证执法 o C.司法独立 o D.带头守法 ?9.英国法治的形成是在()之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资产阶级革命 o B.工业革命 o C.光荣革命 o D.解散议会 ?10.商工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根本区别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是否存在法治 o B.法律是否完善 o C.公民守法程度 o D.犯罪类型不同 ?11.下列各项中,对我国法治建设中立法方面的现状描述正确的是()。(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有的法律针对性不强 o B.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较为突出 o C.立法工作中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 o D.所有法律可操作性强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们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和定位,其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现状、阶层结构,使其成为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对当前社会阶层的分析,应当尽可能地综合反映出各阶层具有的不同的共性、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各阶层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此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化解这些冲突、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必要的依据。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要正视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化解这些矛盾。 一、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和构成特点 社会阶层是对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的称谓,阶层不同于阶级,但是和阶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一阶级内部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基层,不同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组成同一个阶层。 建国以来,我国曾存在四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剥削制度也自此消失。由此我国只存在着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属于工人阶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分配方式的变化,一部分生产资料占有者逐渐脱离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且符合我国现实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阶级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废除某些制度,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部分的保留某些阶级和制度,或者说,在新制度的绝对控制下容许旧制度的某些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以使和它能满足其要求的那部分生产力相适应。”[1]对这部分脱离基本阶级的人来说,尽管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剥削阶级、没有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是他们毕竟是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旧制度和旧阶级因素的集合与体现,相别于社会基本阶级。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或者说,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再不会只来自于这两个基本阶级,而必须考虑到发生的新的变化。但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点为: 1,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加大。在同一阶级内出现了具有相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利益归属、价值取向、认同感的不同社会阶层。 2,分属不同阶级的成员因为其相近的经济景况、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等而可以成为同一阶层的成员;同一阶层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阶级。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 3,出现了不是来自于社会基本阶级的新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构成包括如我国现在的各私营企业主等。这一类社会阶层和阶层成员是游离于我国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

阶级阶层的分化与社会的好处矛盾

三、阶级阶层的分化与社会的利益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的单一性被打破了,出现了“四个多样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社会结构模式被打破,出现了阶级阶层的分化,包括原有的阶级阶层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若干利益群体的形成。 原有的阶级阶层的变化。首先是表现为工人阶级的变化,从传统的产业工人转变成为了企业家阶层、白领阶层、普通工人以及低收入阶层等四个阶层。其次表现为农民阶级的变化,市场经济打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有的农民成为了企业的工人,有的农民成为了城市打工一族,有的农民成为了私营主或个体劳动者,出现了巨大的分化。最后体现在知识分子的变化上,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日益显著,一部分知识分子下海经商,成为企业家、白领阶层或私营企业主,这部分人已经脱离了知识分子阶层,转变为了社会的其他阶层,剩余的部分又分化成为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知识分子”、“从事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分子”、“从事社会管理的知识分子”和“大专院校的学生群体”等四个群体。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当代中国最为显著的要数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个体劳动者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迅速崛起,截至2003年5月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为262.5万户,注册资本为26571.10亿元【11】。私营企业主,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雇工来实现资本增值和企业的发展,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政治欲求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群体独特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个体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所有制类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共有个体户数2353.2万户,个体就业人数为4636.5万人【12】。个体经济成为了

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及其思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及其思考 作者:李裕平, LI Yu-ping 作者单位: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00 刊名: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10,24(4) 参考文献(23条) 1.张宛丽中国社会阶层研究二十年 2000(01) 2.李路路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 2003(05) 3.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期刊论文]-社会 2006(04) 4.海勒论社会分层 2005 5.沃特斯;杨善华现代社会学理论 2000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2003 7.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8(01) 8.怀默霆中国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 2002 9.杭聪国家认同、国家制度建设和国民经济福利 2010(04) 10.薛涌市场经济的历史面向 2008(05) 1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2006 1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2003 13.易锋杰"基尼系数"质疑 2002(02) 14.仇立平;顾辉社会结构与阶级的生产--结构紧张与分层研究的阶级转向[期刊论文]-社会 2007(02) 15.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 2007 16.弗雷德·布洛克导言 2007 17.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前言 2007 18.乔纳森·特纳;邱泽奇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2001 19.戴维·波普诺;李强社会学 1999 20.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5(02) 21.张艺;侯慧丽中国各阶层人口的数量及阶层结构--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做的估计[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4(06) 2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2002 23.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2(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62232566.html,/Periodical_jlzydxxb201004004.aspx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内容摘要】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就会发现,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些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变迁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阶层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一)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l、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缩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者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一般都仅占其总人口的15%以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他们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7.4%下降到2008年的34%。外出务工经商、兴办乡镇企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劳动者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仅仅外出务工经商就吸纳了8000多万农业劳动者,还有上亿农业劳动者被吸纳到乡镇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工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速度。 2、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在分化 伴随着农业劳动者的逐年减少,整个社会结构的中下层(或底层)部分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社会结构的中下层部分不仅包括农业劳动者,通常还包括传统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与产业工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商业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有所上升,近年来,一些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的扩张运动还在持续,这些将导致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规模的继续增长,并开始出现分化,尤其是随着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随着服务行业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和日益规范化、现代化,这个阶层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如果从清末预备立宪算起已经经历了 近百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20多年的 历史,但是我国现在在法制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暴力城管、强制拆迁构成了社会“不和谐”的两类标志性的社会性事件,整治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法制现代化的工作,真正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 要谈对于当代中国法治的现状一些看法就必须先说说我国法制现 代化的背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向法制现代化迈开了重要的步伐。但是,随着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了对“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所谓“资产阶级法治观”的批判,导致了法律虚无主义思潮泛滥。“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这类的政治口 号对我国的法治破坏基本上是毁灭性的。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文革中国家主席刘少奇曾经在遭受批斗时拿出宪法来保卫自己,但是红卫兵无视这本“宪法”,最终刘少奇含冤逝世。到十一届三 中全会之前,我们现代法制建设基本上是个空白:法律规范体系不仅数量少而且残缺不全,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充斥着左倾思想的陈词滥调;司法体制遭到破坏,检察机关被撤销。人民现代法治观念十分淡薄,不仅缺乏现代社会应有的公民权利观念和守法意识,甚至对法律

的权威性都丧失了信心。法律成了空架子,人民不懂法更别提守法了。 喜忧参半的中国法治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才真正开始起步,它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确立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现代法治观念,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法治现代化任务;面对几乎空白的现代法制建设,在短短20年间,从我国国情出发,制订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立法路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但现阶段法治现代化也存在些问题:第一,没有独立的司法。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法外特权、以权压法、干预司法现象。虽然《宪法》也宣布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些案件,特别是重大的案件基本上或完全由政法委主导进行,河南赵作海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第二,律师不敢说真话、不敢说实话。当前我国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股势力,一股是“封建残余”,一股是“文革遗毒”,两股势力造成了人们不敢讲真话,喜欢讲大话的风气。第三,作为法制建设重要方面的律师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我国律师行业实行律师协会自律管理,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跟公检法三部门相比,司法行政部门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导致了个别地方出现了封杀、打压、迫害律师的现

浅谈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应对措施.doc

浅谈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应对措施- “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措施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引发了剧烈的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出现的阶层分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否认它的弊端。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从而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阶层分化的积极效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剧烈的社会阶层分化。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分化了,一些阶层新生了,诸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分化作为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其存在和发展具有合理性,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第一,社会阶层分化对加快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实现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为了实现这个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领导人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使得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改善和提高,但社会结构的转变基本上是停滞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上的单一所有制和行政区划上的城乡二元结构,牢牢地钳制着社会阶层的先天性分布,使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基本上不可能。这样必然妨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以上的国家。所有制变革后,阶层的流动很快出现社会结构的改观。有资料显示,1997年从农村分流出来进入乡镇企业和其他形式经济组织工作的农民达 1.35亿人,此后农村的分流愈加加快,1999年全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89.7%降到46.6%。这样的阶层分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社会阶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出了一个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时代。传统的“大锅饭”、“铁饭碗”制度和意识随着体制性的改革而被冲破和抛弃。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发展思路,实际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同时对社会成员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比如,实践中在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前提下,适当地采取“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高能高薪”、“合同制”、“聘任制”等措施,淡化干部与工人的界限,给予高才能者以优厚待遇,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保持一个适当规模的待业面,对于刺激劳动者的进取心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过去人们以为,分化只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社会分化如果是简单的两极分化,那当然会有不好的结果,但如果社会分化是利益的“碎片化”,人民利益的多元化,那样,反而不容易发生利益纠纷。比如,过去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就业于全国统一工资标准的国营、集体企业中,涨工资都需要中央颁布全国涨工资的命令。如今,绝大多数劳动者就业于各种类型的公司、企业之中,涨工资是千

评《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分析》

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严铭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划分,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 由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在对人群分层时,指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处于社会下层,中间隔着6个社会阶层,从而使读者可以看出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第105页),自然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正确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第16页)此外,还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两极分化做法表示了义愤(见此书第96-97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此书在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时,旗帜鲜明地用阶层论代替了阶级论。自然,它就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阶层进行阶级归并,正确揭示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 之所以如此,是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目标”应当“变化”为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7页),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实现各阶层的“共赢”(第99页,第108页),即用阶级阶层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认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分层状况“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第99页)。这里所说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显然特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它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已经“过时”,因而应当予以“扫除”(第104页)。 然而,在“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第104页)的同时,此书又想表白自己所用的阶层论并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5页)。为此,它求助于英文词汇。说,在“大多数”英文文献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ss”,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见此书第5-6页),并就此写了一大段说明。这段文字似乎是想让一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读者感觉,此书所说的“阶层”同“阶级”本是同一个概念,此书所用的阶层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必要把“阶级”改称“阶层”。但为什么又改了呢?此书说:“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

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社会转型

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社会转型 摘要: 当代中国影视作品题材广泛,或表现中国古代社会,或表现中国近现代社会,或表现中国当代社会。仔细分析当代中国影视作品表现的中国社会,我们发现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发生了从整体主义社会到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的转型和变迁。整体主义社会是注重社会整体的地位和利益、轻视社会个体的地位和利益的社会,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是在政治领域注重社会整体的地位和利益但在经济领域和私人领域注重社会个体的地位和利益的社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社会转型 当代中国影视像一个万花筒,令影视迷们心迷神驰。从题材看,当代中国影视作品有的表现中国古代社会,如《孔子》《康熙大帝》;有的表现中国近现代社会,如《走向共和》《山楂树之恋》;有的表现中国当代社会,如《秋菊打官司》《幸福来敲门》。透过当代中国影视作品,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国近现代社会和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着不同,中国社会发生的嬗变、转型。 一、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是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可被视为整体主义社会。当代法国哲学家莫妮克?卡丝基若指出,整体主义社会表示社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一个由社会成员构成的有机体,国家赋予社会成员生存的理由,要求他们对国家忠诚、无私奉献,为国家做出牺牲”[1]。在整体主义社会中,国家的地位和利益重于泰山,社会成员的个人地位、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轻于鸿毛,被忽视,甚至被践踏。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王或皇帝要求臣民绝对忠君。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三纲五常”被定为国民的道德标准。“三纲”的要害是君为臣纲。老百姓敬畏朝廷和官员,形成依附型人格,依附于朝廷和官府。老百姓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没有“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观念。统治者也未意识到要维护老百姓的个人自由和权利。一些清官想到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民”是集体概念,指人民,而非独立的个人。西方学者发现,中国古代社会未曾出现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概念。 当代中国影视作品表现的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上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致的,具有整体主义的特征。我们以电影《红楼梦》和电视剧《三国》为例做个分析。 谢铁骊和赵元导演、获1990年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的6部 8集系列电影《红楼梦》以荣国府的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

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整合作用的影响及对策

理论界 2007.1【争鸣与探讨】 □党胜利 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整合作用的影响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开始重新分化组合,导致了社会阶层多元化的出现。社会阶层多元化又必将导致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矛盾和冲突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国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整合与统一战线 社会分层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对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和差异现象,是以对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使得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分化,从而引起社会结构的调整,孕育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在这种过程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必须消解原有的僵化、停滞结构,孕育并催生活跃的、前进的、新的结构,这就需要不断的对已经分化的各种社会结构进行整合。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经济制度改革的发展,贫富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因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社会被分化为不同阶层,具有高收入而拥有强势发言权的精英阶层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阶层已形成了强烈对比,社会整合的需要更加迫切。 社会整合是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各部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共同体,是 “调整和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使之成为统一的体系的过程或结果”。〔1〕是一种排除分离趋势的机制,亦称社会一体化。社会整合的基本功能是保持社会的秩序化、规范化,其目的是防止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因缺乏亲和力而导致发展失控,引起整个社会的混乱、无序。 统一战线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整合。我国的统一战线是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联合社会各阶级、阶层、民族、党派、团体,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整合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政治法宝。〔2〕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无论是在价值整合,制度整合还是文化整合方面,对于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利用社会资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3〕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整合作用,在社会各界中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以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4〕这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统一战线根本任务的新要求,这个阶段也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整合作用的最关键时期。 二、社会阶层分化对统一战线社会整合作用的影响一般说来,社会阶层分化对我国统一战线的整合作用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阶层分化对统一战线功能性整合作用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国企改革逐步开始。统一战线中工人阶级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经过教育和培训进入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一部分由于减员增效等政策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传统型农民的相对数量急剧减少,进城的农民工大批涌入产业工人阶级队伍,成为产业工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阶层。工人阶级人员构成的变化、农民阶级的变迁、新兴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使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的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宽度,也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功能性整合增添了全新的课题。 2.社会阶层分化对统一战线价值整合作用的冲击 统一战线价值整合也叫认同性整合或者意识形态整合,是在意识形态内的思想性整合,目的是让人们社会的互动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社会阶层的分化给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作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具体分析此种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统一战线社会整合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阶层;统一战线;社会整合;对策〔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07)01-0143-02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0602029) 143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危局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危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中国人都有往高处走的平等权利。如果一个社会能比较通畅地让所有阶层都有往高处走的平等权利,而且还能比较顺利地实现其权利,这样的社会就会让人觉得有希望,有盼头。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大量地出现“官二代”、“富二代”、“农民工二代”、“穷二代”现象,特别是让下层的人们看不到上升的希望,不满情绪就会增加,就会产生一种社会张力,张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社会震荡。当代的中国正遭遇这样一种让下层的人看不到上升希望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危局?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破解的途径? 一、社会阶层固化的社会最终没有赢家 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承受着严重的社会不公 农民工对打工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有着重要贡献。据估算,外来民工对广东GDP 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粗略估计,2005年农民工提供给国家的财政收入为3300多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0%左右。北京市的财政收入至少有五分之一是农民工创造的。如今,在一些大城市,离开了农民工,社会生活就要停顿。农民工成了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不能融入城市主流,被迫处于边缘地位,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原来的城乡差别非但没有因农民进城务工而消失,还被带进了城里。不仅在职业选择方面,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地位,而且在住房、医疗、劳动保险、就业稳定性、孩子入托上学等一系列方面,都无法和城市居民相比。每逢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还要粗暴地侵犯农民工的人权:将他们强制收容劳动或遣送回乡。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同在城市的屋檐下,而且很不公正地处于极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在这个屋檐下是很不安全的,更不可能奢谈和谐。

现在的农民工基本队伍是“农二代”。他们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眼界也比较开阔,他们遇到难以忍受的不公正,就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或采取行动。城乡差别被农民工带进了城市,社会矛盾的焦点也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过去担心农村不安定,现在忧虑城市不安定。现在中小城市群体事件较多,如果群体事件出现在大城市,麻烦就大了。除了农民工二代以外,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在郊区立足的蚁族,受公司过度盘剥的出租车司机,都会成为群体事件的积极参与者。[详细] 相亲角、“通婚圈”内的阶层固化 一个周末,年轻漂亮的李菲被妈妈“连拽带求”,带到了上海的人民公园。在这里,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月薪、房产和户口变成了一张“小广告”,在广告栏里“待售”。如今,在北京、上海、杭州、鞍山等城市,都有这样的特殊公园,承载着两代人的“人生大事”。这里就是白发相亲角,50后、60后的父母为主体的“交易市场”,他们的“商品”则是自己的儿女--70后、80后和90后。爱情是一场买卖? 实际上,相亲角的择偶标准,正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来到这里的,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孙沛东说。她发现,从相亲家长所处的社会阶层来看,断然没有“富一代”、“权一代”的身影。他们都是相对小康的城市中产阶级或者普通市民。而在他们面前,城市贫民和在城市的农村人口被彻底排斥在“通婚圈”之外。“从相亲角的阶级分层,我们能够清晰看到阶层固化的结果。”这些家长为子女筛选的“结婚候选人”,都是在同一社会阶层、经济水平下的,形成了同一社会阶层、经济阶层的“通婚圈”。这被称为“阶层内婚”。“相亲角以阶层内婚为目标的择偶标准,表明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开放性进一步降低,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社会转型期,阶层壁垒正在强化,社会结构也在固化。”孙沛东说。西方学者发表在《美国社会学研究》上的研究认为,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阶层内婚会经历“先升后降”的过程。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人们通过婚姻保持和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动机逐渐下降,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才会随之下降,以爱情为基础、跨越社会阶层的的婚姻才会增长。[详细] 阶层的固化比贫富差距对国家的伤害更严重 我国的腐败现象,一个是吏治腐败,一个是司法腐败,一个是舆论腐败,显然比经济领域腐败更严重,是与政治体制弊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体制性的腐败,值得引起关注。在转型期由于腐败就形成一种特殊利益集团。这些年的改革由于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导致权力精英和资本精英勾结,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使阶层出现“世袭”,造成官二代、富二代和贫二代、农二代的利益固化。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对立日益严重,造成草根阶层失去向上流动的可能、中等收入阶层产生严重的被剥夺感、新富阶层则出现严重的移民倾向。我认为阶层的固化比贫富差距对国家的伤害更严重。 此外,社会上弥漫着浮躁情绪和不满情绪,幸福感减弱,失落感增加,道德感衰落。多年积累的不满、怀疑、怨恨,到了释放期,一方面督促当局推进改革;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不信任当局,越来越偏激,越来越不耐烦。这就导致民粹主义思潮兴起,仇官、仇富、仇警情绪到处宣泄,追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金钱至上的观

法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构三探讨及研究报告

法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构(三) 四传统与现代性 把晚清变法理解为传统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种努力,把当代中国的法律改革视为这种努力的继续,虽然并不意味着无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变化,但确实包含了一个判断,即法治是现代性事业的一部分,实现法治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自然,在这样的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不是一个法治社会。问题是,中国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法律传统的社会,至少自秦汉(公元前3世纪)以降,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法律典章,它们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复杂细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能够说传统社会的"法"与现代社会的"法"完全不同、毫不相干,以致在讨论中国当代法治问题时可以对这种传统不加考虑,或者,只是把它们置于一个与"法治"完全对立的位置上而视之为单纯的消极因素吗?当然,如果只是比较比如清代的和当代的成文法,人们也许会得出一种印象,即它们之间少有连续性可言。但是如果不是把法律传统仅仅看成是书本上的法律,而且把它们理解为一种行为、观念、态度,简言之,一种具有丰富经验内容的生活实践,我们就可能注意到传统与现代之间可能存在的及其复杂和微妙的联系。 作为一种规则体系的法律

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法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运用规则和使人类行为受到规则统制的事业。43[43]在所有文明发展起来的地方,在所有社会生活复杂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都会出现这样的事业和尝试。这是因为,规则具有一种简化复杂的社会生活、使之常规化的职能,它有助于去除社会交往中的偶然因素,帮助人们实现稳定的期待,为社会带来安全与秩序,而这些对无论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还是社会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人们对规则的理解和要求以及规则被实行的严格程度并不相同。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法律,至少在一种能够被接受的意义上,可以被恰当地理解为一种规则系统,44[44]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也可以被看成是当时人们建立和运用这种规则系统长时期努力的产物。因此,不但规则、规则系统以及运用规则的技能和经验对于传统社会并不陌生,运用规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运用规则本身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早已为古代中国人所了解。因此之故,如果我们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甚至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看到一些彼此相近的现象、表达、要求甚至原则,那是不应当感到奇怪的。 事实上,即使对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稍有涉猎的人也会注意到,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不会因为社会变迁而变得过时,相反,它们在今天甚至可见的未来仍然有效,自然,它们也完全合乎法治原则。在这些原则中间,最突出的即是人们称之为自然正义的那些要求:相同案件相同对待,不同案件不同对待;罪(与)刑相称;当事人不得裁判自己的案件;裁判者须无私无偏,秉公执法。45[45]这些贯穿于法律制度之中的原则,不但是制度设计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提出自己主X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此外,在稍弱意义上,我们还可以提到人们今天归于法治的另一些原则,比如,法律公开(公布),法律不溯及既往,法律规定清楚明白、不自相矛盾,法律不要求不可能之事,法律相对稳定,46[46]等等。不管实际上这些原则被实现到什么程度,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所有这些原则都曾被人们当作法律应当具有的品质加以关注和讨论,不仅如此,它们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制度化,是历史上法律实践的重要部分。 人们可能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是一个法治社会,尤其是,如果法治的实现可以而且应当被理解为一个程度问题的话。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谓法治的现代性特征,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在其起源处的文化特征。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 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 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