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3OECD范本注释

2003OECD范本注释

2003OECD范本注释
2003OECD范本注释

OECD范本

第五条常设机构

1. 常设机构定义主要用于确定缔约国一方对缔约国另一方企业利润的征税权。按照第七条规定,缔约国一方不得对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利润征税,除非该企业通过其设在该缔约国一方的常设机构进行营业。

1.1在2000年前,来自独立个人劳务的收入由第十四条单独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与对营业利润的规定相似,但其使用了固定基地的概念,而不是常设机构,因为最初认为常设机构适用于商业和工业活动。2000年删除了第十四条反映了在第七条中使用的常设机构概念与第十四条中使用的固定基地概念没有显著差别,或者说根据第七条或第十四条计算的利润和税款没有显著差别。因此第十四条的删除意味着常设机构的定义对以前的固定基地也适用。

第一款

2. 第一款对“常设机构”用语做出了一般定义,指出了协定中常设机构的基本特征,即具有确定的“地点”和“固定的营业场所”。本款定义“常设机构”是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场所。因此,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几个条件:

(1)有一个“营业场所”,即设施,如商务用房屋,在某些情况下还有机器设备;

(2)这个营业场所必须是“固定的”,即它必须建立在一个确定的地点,并且有一定的永久性;

(3)企业通过该固定场所进行营业活动,这通常是指以某种形式依附于企业的人(工作人员)在固定场所所在国进行该企业的营业活动。

3. 有人认为,在一般定义中应提及常设机构的另一特征,即常设机构必须具有生产特性,——为企业的利润做出贡献。虽然这一特征在过去很重要,但在现行定义中未包括这一内容,因为经营管理良好的企业体系理所当然地被认定其整个生产凝聚着各部门的贡献。当然,不能因为从企业的组织整体看某一个具体机构均具有“生产特性”,就认为能准确地将利润划分到该常设机构,从而计算在某管辖权内的税额(参阅第四款注释)。

4. “营业场所”一语指企业用于从事营业活动的所有设施或设置,而不管是否也被用于其他目的。如没有商用房屋,或者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不需要商用房屋而只需要一部分可支配的空间,这种情况也可视为有营业场所。商用房屋、设施或装置究竟是自有、租用或通过其他形式为企业所支配,均无关紧要。因此,一个营业场所可以仅为市场一个摊位,或长期使用的海关仓库的一部分(用于存放应税商品),营业场所也可设在另一企业营业设施中,例如可以是一个外国企业长期支配的而由另一企业拥有的全部或部分商用房屋。

4.1 像上面所说的,一个企业用来从事商业活动的处于其控制下的一定空间,足以构成营业场所。并没有要求有使用那个空间的正式合法权利。因此,例如,一个企业非法占用一定地方从事营业活动也构成常设机构。

4.2 当某一特定空间构成常设机构并没有要求使用这一空间的正式合法权利时,一个企业存在于一个特定的位置不一定意味着那个位置在那个企业的控制下。这些原则由下列例子

解释,一个企业的代表在另一企业的商用房屋中。第一个例子是一个售货员有规律地拜访主要顾客并接受订单,在采购经理的办公室里会见采购经理。在这种情况下,顾客的商用房屋不在售货员工作的企业的控制下,因此不构成那个企业营业的一个固定地点(取决于具体情况,不过,第五条可用于认定常设机构的存在)。

4.3 第二个例子是一家公司的雇员,长时间使用另一家公司总部的办公室(例如,新建的子公司),以保证后者遵循其与前者签订的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雇员的活动与其公司的商业有关,由他控制的在另一家公司总部的办公室将构成其雇主的常设机构,假如这一办公室由他控制足够长的时间以至构成“固定的营业场所”(见第6至6.3点),并且在那里进行的活动超出第四款规定的。

4.4 第三个例子是一个陆路运输企业,为了送货给顾客,多年来每天使用顾客仓库的卸货码头。在这种情况下,陆路运输企业在卸货码头的存在如此有限以致于企业不能认为那个空间在它的控制下,构成它的常设机构。

4.5 第四个例子是一位画家,两年来每周在他的主要客户的大办公楼里度过三天。在这种情况下,那座办公楼是他进行最重要商业活动(即绘画)的地方,那位画家在办公楼的出现构成了他的常设机构。

4.6 单词“通过”应该给定广泛的意思,以便适用于任何商务活动在出于这个目的而处在企业控制下的地方进行的情形。因此,例如,一家参加铺路的企业将被认为“通过”这项活动发生的地方进行它的商业活动。

5. 按照一般定义规定,营业场所必须是“固定”的。因此,营业场所通常必须与确定的地理位置相联系。如果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的经营活动不是在某一确定地点进行,那么该企业经营时间的长短就不重要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构成营业场所的设备须固定在所位于的土地上,只要将设备保存在某一确定的场所即可(但请参阅下文第20点)。

5.1 当一个企业的商业活动经常在相邻的地方间移动时,确定是否有唯一的“营业场所”可能有困难(如果两个营业场所都被使用且也符合第五条的其他要求,当然,这个企业有两个常设机构)。下面第18和20点识别的单个营业场所,鉴于商业的特性,通常将认定存在特定的位置,在此位置上移动的活动可能被认为在商业上和地理上构成一致的。

5.2 这个原则可以用例子说明。一座矿清晰地构成一个营业场所,即使商业活动可能从一座非常大的矿里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因为考虑到采矿生意,它构成了一个单独的地理和商业单位。与此类似,咨询公司经常租的不同的办公室即“饭店办公室”可以被认为这家公司的一个单独营业场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大楼构成了一整体地理,且饭店是咨询公司的单独营业场所。出于同样的理由,一条步行街的户外市场或市集,商人经常在不同地段摆摊,代表了这个商人的单独营业场所。

5.3 对比起来,没有商业的连贯性,活动可能在一个有限的地理区域进行的事实不应该导致那个区域被认定为一个单独的营业场所。例如,一位画家为一座大楼里的许多无关客户在一系列无关的合同下连续工作,不能被认为是重新绘画大楼的一项单独工程,大楼不应因为那项工作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营业场所。但是,在一个关于画家的不同例子里,在一份单独的合同下,为一位客户在一座大楼承担工作,这构成了那位画家的一项单独的工程,整座楼可以认作一个单独的营业场所,因为这项工作商业上和地理上都是连贯的。

5.4 相反,活动作为一个单独项目的一部分进行的区域,构成商业上的连贯性,可能缺乏地理的连贯性可以被认为是单独的营业场所。例如,一个顾问在不同的分支机构在分开的项目位置给银行培训雇员,每个分支机构应该分别考虑。但是如果顾问从同一个分支机构的一个办公室移动到另一个,他被认为处于同一个营业场所。单个分支机构拥有地理连贯性,而顾问在不同的分支机构之间移动时没有地理连贯性。

6.既然营业场所必须是固定的,那么可以认为只有当营业场所具有一定程度的永久性,即不是纯粹临时性时,才视为常设机构。一个营业场所即使由于生意的性质只经营那么短的时期,其实际存在的时间很短,仍可视为构成常设机构。确定是否属于这样的情况有时是有困难的。就时间要求而论,各成员国的惯例不一致,经验表明当一项生意在一国的某个营业场所经营时间少于6个月时,通常不认为构成常设机构(相反,实践表明很多情况下,当营业场所经营时间多于6个月时,认为构成常设机构)。一个例外是当活动具有周期性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场所的每次时间需要与场所使用的次数(可能延续许多年)联合起来考虑。另一个例外是经营活动专门在那个国家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经营可能因为它的性质是短期的,但是由于它完全在那个国家进行,它与那个国家的联系更密切。为了便于管理,当国家间对一个短期内存在的特别营业场所是否构成常设机构产生不同意见时,可能要考虑这些惯例。

6.1像第11点和19点所提及的,经营活动的暂时中断并不导致常设机构的终止。相同地,像第6点所讨论的,当一个特别的营业场所在短期内使用,但是这种使用在长期内定期发生,这个营业场所不能认为具有完全暂时的性质。

6.2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特别的营业场所由相同的或相关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来进行许多相似的生意,试图避免这个场所由于每一项生意而被认为不仅仅是纯粹的临时性。对18点的评论,关于协调试图滥用第3点的12个月时期的规定,同样适用于这种情况。

6.3假如一个营业场所开始设立时仅为了短期目的,不构成常设机构,但实际存在的时间已超出了临时的范围,则不能被认为是临时性的,成为了固定的营业场所,因此追溯性地构成常设机构。一个营业场所即使实际存在的时间由于以下原因而很短,如由于特殊情况(例如纳税人死亡,投资失败)而提前清算,仍可从其成立之初起视为常设机构。

7. 常设机构必须是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活动的固定场所。正如第3点所解释的,营业场所的活动不需要具有生产特性。此外,永久性的意义不是说营业活动不可间断,而是说营业活动必须有规律地进行。

8. 缔约国一方企业通过其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固定营业场所,将有形资产(设施、工业、商业或科学设备、建筑物等)或无形资产(专利、程序和类似资产),出租或租赁给第三方,这一固定营业场所通常视为构成常设机构。通过固定营业场所提供资本作同样处理。若缔约国一方企业将设施、工业、商业或科学设备、建筑物等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出租或租赁给缔约国另一方企业,但不为该项出租或租赁在该另一国设立固定营业场所,假如合同仅限于单纯的工业、商业或科学设备等的租赁,则所出租的设施、工业、商业或科学设备、建筑物等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不构成出租方的常设机构。同样,即使出租方在安装设备后提供操作人员,如果这些操作人员的职责仅限于在承租方指挥、负责和控制下对工业、商业或科

学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上述判断也同样适用。但假如这些人员有更广泛的职责,例如:参与设备使用的决策,在出租方负责和控制下操作、服务、检查和保养设备,此时出租方的活动可能已超出了单纯的工业、商业或科学设备租赁的性质,且可能已构成了业主经营性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若符合永久性的标准,则可视为常设机构。当该项活动与第三款所述的活动相关联或在性质上相类似时,则可适用12个月的时间期限。其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9. 然而,集装箱租赁是出租工业或商业设备的一个特例,有其特殊的特点。关于从事集装箱租赁的企业应在何种情况下视为在另一国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在题为“集装箱租赁所得征税问题”的报告中进行了全面的讨论。

10. 公司的营业活动主要是与企业有报酬性雇佣关系的经营人或个人(员工)来组织实施,这些人员包括雇员和按公司要求进行活动的其他人员(非独立代理人)。他们相对于第三者行使的权力无关紧要,在固定营业场所的非独立代理人是否有权代表企业签订合同也无关紧要(参阅下文第35点)。但若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通过自动化设备,而人员的活动仅是装配、操作、控制及维修这些设备,便可构成常设机构。因此,判断缔约国一方企业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自动赌博机、自动售货机及类似机械装置是否构成常设机构取决于企业除安装设备外,是否还从事其他活动。若企业安装设备后直接出租给另一企业,则不构成常设机构;但若企业除了安装设备,还为自己的经营操作、维护设备,则可视为构成常设机构。若这一设备由公司的非独立代理人操作和维护,同样可构成常设机构。

11. 企业从开始通过其固定营业场所进行营业起即构成常设机构,包括为使该场所成为永久性经营场所而在该场所进行的准备性活动。如果这一活动与固定营业场所的永久性活动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企业建立该固定营业场所本身的时间不应包括在内。常设机构是从固定营业场所被转让或停止被转让,通过这一营业场所进行营业活动之时起终止存在,即所有与该常设机构过去的活动有关的行为全部告终(停止现有的业务往来,设备维修)。不过,业务活动的暂时中断,不可视为常设机构的终止。若企业将其固定营业场所出租给另一企业,则该固定营业场所仅为另一企业而非出租方的活动服务。一般地,出租方的常设机构即告终止,除非其继续通过这一固定营业场所进行营业活动。

第二款

12. 本款列举了属于构成“常设机构”的例子,但并未穷尽。由于这些例子应参照第一款的一般定义这一背景加以理解,缔约国可以把列举的“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等解释为只要这些营业场所符合第一款的要求,即构成常设机构。

13. 协定单独提到“管理场所”一语,这是因为“管理场所”不一定就是“办事处”。但若缔约国双方的法律未明确区分“管理场所”和“办事处”,在签定双边税收协定时,可不必列举“管理场所”这一用语。

14. 第(六)项规定了矿场、油井或气井、采石场或任何其他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为常设机构。“其他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一语的解释应广泛,例如,包括所有陆上或海上开采碳氢化合物的场所。

15. 第(六)项指开采自然资源,但未指海上或陆上自然资源的勘探。因此,从事这一活动所取得的所得被视为营业利润时,该活动是否通过常设机构进行的,可按第一款规定加

以判别。由于对征税权的分配和对勘探活动取得收入的认定这样一些基本问题,至今未达成一致,缔约国双方可以商定加上某些具体条款加以解决。例如,他们可以在如下规定中进行选择: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某个地点或某个地区从事勘探自然资源的活动,则应视为该缔约国一方企业:

(1)在缔约国另一方未设有常设机构;或者

(2)通过设在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从事该项活动;或者

(3)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从事该项活动,但仅以该项活动的期限吵过规定的期限为限。

缔约国双方还可使用其他方法来处理从此类活动中取得的所得。

第三款

16. 本条款规定,建筑工地、建筑或安装工程连续进行12个月以上的构成常设机构。任何不符合这一条件者,即使现场包括与建筑活动有关的装置,如第二款述及的办事处或车间等设施,也不构成常设机构。但是,这样的办事处或车间用于许多基建项目,在那里进行的活动超过第四款提到的,假如满足条款的条件,即使项目都不与持续超过12个月的建筑工地、建筑或安装工程有关,它也将被认定为常设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车间或办事处的情形将不同于这些不能构成常设机构的场所或项目,保证只有由于执行职能创造的利润和办事处或车间承担的风险构成了常设机构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包括由于执行职能创造的利润和风险与不同的建筑工地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职能和风险与办事处有关。

17. “建筑工地或建筑、安装工程”一语,不仅包括建造房屋,还包括修路、修桥、挖掘运河,修缮房屋、路、桥和运河(不仅是维护或再装饰),铺设管道、挖掘和疏浚工程等。另外,“安装工程”不制于与一项基建工程有关的安装,也包括新设备的安装,例如在一座现有的建筑或户外安装一台复杂机器。第三款包含了建筑施工的现场筹划和监督。希望修改条款内容以提供清楚解释的国家可以在双边协定内自由修改。

18. 12个月的判断期限适用于各个独立的工地或工程。在确定某一工地或工程的持续时,不应包括承包商以前从事与本项目无关的其他工地或工程所花费的时间。假如一个建筑工地从商业和地理位置上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即使订有几项合同,也应视同一个整体。从这点来看,即使订货单分为好几个人,该建筑工地仍视为一个整体(如一排房子)。12个月期限造成一些滥用协定的现象,有时发现企业(主要是在大陆架上作业的或者从事与勘探和开采大陆架活动有关的承包商或分包商)将合同分成几份,每份合同持续的期限少于12个月,并将合同分配给同一集团拥有的不同公司。对于这些滥用协定的行为,除了根据情况适用立法或司法反避税条例外,各国可以双边谈判中寻求解决途径。

19. 工地开始的日期,从承包商在建筑工程所在国开始工作之日起计算,包括所有的准备活动,如在该工地建立筹划处。一般地说,它将持续到工地作业全部结束或永久性废弃之日止。因故中途暂时停工不应视为该工地的完结。季节性或其他暂时性停工应计算在工地的持续期内。季节性停工包括因气候不好而中断作业,暂时性停工可由原料、劳力不足等引起。例如,一个承包商于5月1日开始建造一条公路,由于气候不好,原料短缺,工地于11月1日停工,次年2月1日复工,最后于6月1日竣工,这一建筑工地应视为常设机构。因为该工程从开始之日(5月1日)至全部竣工(次年6月1日)共持续了十三个月。若某企业(总承包商)将其所承包的工程分包给其他企业(分包商),分包商在建筑工地施工的时间应视为总承包商在建筑工地上的施工时间。若分包商的活动超过12个月,其本身也构成常设机构。

19.1 在财务上是明显的合作经营关系的情况下,12个月的判断期限仅适用于所有合伙人各自活动的合作程度。如果合作经营的雇员和合伙人花费在该经营场所的时间超过12个月,那么该合作经营场所也就构成常设机构。每个按其股份比例所获得的营业利润进行征税的合伙人,都被认定为常设机构,而不考虑其本身花费在该场所的时间限制。

20.某些建筑工地或安装工地的特点是承包商的活动随着工程的进展而不断或经常地变动,如修建公路、挖掘运河、安装水管、铺设管道等。同样地,一个坚实的建筑物,如海上平台,装置在一国的不同地点且最终移往该国另一个地点进行装置,应认定为是整个工程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力量停留在其特定地点不及12个月,这无关紧要,因为某一具体地点的活动是整个工程的组成部分,当整个工程持续12个月时,该工程应视为常设机构。

第四款

21. 本款列举了作为第一款所作的一般定义之外的若干营业活动,这些活动虽然通过固定场所进行,但不视为常设机构。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一般都带有准备性质或辅助性质。这一点在第(五)项的例外列举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实际上相当于对第一款的定义范围作一个总的限定。此外,第(六)项规定了在同样固定营业场所的第(一)项至第(五)项各项活动的结合,若这一结合后该场所的全部活动仍属于准备性或辅助性的,该固定营业场所则不构成常设机构。因此,第四款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专门从事准备性或辅助性的营业活动,而被缔约国另一方课税。

22. 第(一)项仅适用于企业专门用于储存、陈列或交付本企业的货物或商品而取得相关设施的使用权的情形;第(二)项明确了不应将企业专为储存、陈列或者交付的目的而保存本企业货物或商品的库存本身视为常设机构;第(三)项适用于专为委托另一企业加工的目的而保有本企业的货物或商品的库存;第(四)项明确的是专为总部收集情报的“触角”性新闻机构,对这类机构免税实际上是扩大“纯粹采购”概念的外延。

23. 第(五)项明确专为本企业进行任何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的目的而设的固定营业场所不视为常设机构。本款已作清楚的解释,不必再列举例外情况加以说明。另外,本项针对第一款的一般定义提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例外情况,结合第一款的规定,对构成常设机构的判定提供了更有限定性的标准。因此,本款的规定相当程度地限定了一般定义,将一部分通过固定场所进行营业活动的经营组织形式排除在相当广泛的常设机构范围之外。这些场所虽然是为企业生产服务的,但所提供的服务在企业实现利润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甚微,以致无法将任何利润划归到该场所。比如只是作为宣传广告、提供情报、进行科学研究或为履行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合同而提供服务的固定营业场所,其活动若是准备性或辅助性的,则不构成常设机构。

24.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准确判断哪些活动是而哪些活动不是准备性或辅助性的。决定性的标准是固定营业场所活动本身是否构成企业整体活动的基本的和重要的部分。每一个案件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加以判定。总的看来,若一个固定营业场所的主要目的与其总公司的目的相同,那么该场所的活动就不是准备性或辅助性的。例如,一个公司的主要活动是提供专利或专有技术服务,那么其从事同类服务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就不能得到第(五)项的优惠。若某固定营业场所的职责是管理一个企业或该企业的一部分或一个组,不应视为从事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因为该管理活动超过了这个范围。若某跨国公司在某国建立了一个所谓的“管理处”,用以监督、管理和协调该公司设在所在地区的子公司、常设机构、代理人或许可证持有者的工作,这一场所通常被列为第二款所述的办事处,视为常设机构。大型的跨国公司把全部管理职能分授其在各地区的管理机构,这样总机构只进行总监督、管理(所谓多元化企业)。这样,其在各国的管理机构应按第二款第(一)项的定义视为“管理场所”。尽管管理

职能只涉及某一地区,但它们已构成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部分,因而不能看作只具有第四款第(五)项所述的准备或辅助性质。

25. 企业专为向客户提供零配件或维修、保养本企业销售的机器设备所设的固定营业场所,应视为常设机构。因为这一活动已走出了第四款第(一)项所述的纯粹的交付货物的范围,这些售后活动是企业为顾客服务的基本或重要的方面。所以,这些活动不是单纯的辅助性活动。第(五)项仅适用于纯粹从事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因此,若某固定营业场所不仅为顾客提供信息,而且为客户制定计划,这一活动不应视为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同样,若某一研究机构参与制造活动,也不应视为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

26.此外,第(五)项明确了固定营业场所的活动必须是为本企业服务的。如果一个固定营业场所不仅为本企业服务,而且直接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如为拥有固定营业场所的本公司所属同一集团的其他一些公司提供服务,那么这一活动不应认为包括在第(五)项范围之内。

26.1 另一个例子是某些设备,如横穿过一国领土的电缆或管道。除适用第六条规定外,这些设备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从其他企业使用这些设备所获得的营业收入,也适用于第六条第二款所述的构成不动产,问题在于第四款是否适用。这些设备如果用于运输其他企业的财产,就不适用于第(一)项所述的运输的商品或货物应仅限于使用该设备的企业,而不考虑是否是这些设备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同样地,即使考虑到企业的营业性质,电缆或管道如果不是单独服务于该企业且它的使用也不是准备性或辅助性质的,也不适用于第(五)项规定。但是,以下情况不同:一个企业拥有或经营横穿一国领土的电缆或管道,仅为了运输自己的财产且运输只是该企业经营的附属业务。例如,一个以精练石油为主的企业,拥有并经营一个横穿一国领土的输油管,且仅限于运输该企业的石油至位于另一国的本企业的炼油厂。上述这种情形适用于第(一)项。

27. 正如上述第21点所述,第四款针对从事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说明了第一款一般定义的例外情况。根据第四款第(六)项的规定,一个固定营业场所,结合了第(一)至第(五)项各项活动并不意味着本身就是常设机构。只要该固定营业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仅是准备性或辅助性的,就不应视为常设机构。看待这些活动的结合并不是死板的,而要根据具体情况。本项“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的定义的解释与第(五)项相同(参阅上述第24、25点)。允许第(一)至第(五)项各项活动的结合作为例外,且不考虑结合后的场所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属于准备性或辅助性的国家,可自由考虑删除第(六)项规定中从“如果”至“性质”这一段文字。

27.1 如果企业拥有从第(一)项至(五)项活动的好几个固定营业场所,且各场所地理位置及管理上相互独立,这就必须按实际情况,分别对每一营业场所进行差别是否构成常设机构。而第(六)项规定在此判别中并无实质意义。所谓营业场所不是“管理上的独立”指的是每一个营业场所在缔约国一方仅起补充的作用,如在某个地点接收或储存货物、分配货物。一个企业不能将内部经营业务分割成一些小业务,以达到适合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的目的。

28. 只要第四款所述的固定营业场所的活动限定在所列范围之内,就可不视为常设机构。即使是该营业场所的负责人自己签订有关从事经营所必需的合同。不可把第四款所述的固定营业场所的雇员有权签订合同与第五款所述的代理人混为一谈。例如,一个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有权签订运作该研究机构的合同,这是在该机构正常活动的范围之内行使这一权利。但是,若一个从事第四款所述业务的固定营业场所,其在进行本企业业务的同时,还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这一场所即应视为常设机构。例如,一个企业所设的广告宣传机构,不仅为本企业的商品作广告,同时也为其他企业进行广告宣传,这个机构应视为本企业的常设机构。

29.如果固定营业场所按照第四款的规定不视为构成常设机构,这一例外情况也适用于企业在结束经营活动时,出售营业场所的营业财产中的部分动产(参看上文第11点和第十三

条第二款)。因为第(一)、(二)两项已确认了陈列商品的存在,所以,在商品交易会或展销会结束时,企业出售其陈列品这一活动应包括在内。当然,不应包括出售那些实际上没有在交易会或展销会上陈列的商品。

30.如果一个固定营业场所同时从事不构成常设机构的活动(如第四款所列)和构成常设机构的活动,那么,应视为构成一个常设机构,这两项营业活动的所得应合并征税。例如,一个仓库储存用于交付本企业的货物,同时也兼营商品销售。

第五款

31. 当一个企业设有代理人为其进行活动时,在某种条件下,即使该企业在一国没有第

一、二款所述的固定营业场所,也认为企业在该国设有常设机构,这是一条被普遍接受的原则。第五款规定意在给予该国在此种情况下的征税权。因此,第五款对企业设有代理人为其进行活动的情况,视为常设机构问题规定了相关的条件。1977年协定范本对本条款进行了重新起草,对1963年协定范本草案中的相应内容加以明确,除扩大了可接受的代理人的活动内容外,本款未作实质变动。

32. 所谓的非独立代理人的活动可能使企业构成常设机构,不论是否为雇员的活动,但不是第六款所述的具有独立地位的代理人的人。非独立代理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公司,且不必一定是所服务的企业或某个营业场所所属的一国的居民。将企业拥有的任何非独立地位的代理人都判定为该企业设有常设机构,将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这一规定限定于这样一些人,他们由于权力范围或活动性质而使所代理的企业一定程度地在有关国家从事业务活动。因此,第五款规定,只有该代理人有权为企业签订合同时,才可使该企业构成常设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该人有足够的权力确定企业参与所在国的经营活动。当然,这里所使用的“常设机构”概念是假设该人经常性地使用这种权力,而非仅仅是个别情况。

32.1 再者,“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一句话并未限定本款仅适用于确确实实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的代理人,本款同样适用于有权签订对企业有约束力的合同的代理人,即使这些合同不是以企业的名义签订的。一个企业在交易中没有主动的参与权就意味着授权于某个代理人。例如,一个代理人提交和接收(但不是正式最后决定)由仓库直接送来的定购单,且该仓库既是货物的交付地点也是外国企业通常批准交易的地点,该代理人就可视为有实际权力签订合同。

33. 有权签订合同是指有权签订与企业经营活动本身相关的业务合同。下两例则不构成常设机构:一个人有权为企业雇用职员以协助其为企业工作,或一个人有权以企业名义签订同类内部运作的合同。另外,前述这种权利必须经常性地在另一国行使,是否如此应根据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如果一个人有权代表企业参与合同各方面细节的谈判,即使这一合同在企业所在国由其他人签订,也可认为该人在“该国”有签约权。由于第四款规定了仅为进行该款所列举的活动而设有的固定营业场所不构成常设机构,所以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仅限于这些目的也不构成常设机构。

33.1 第五条中所述的代理人必须“经常性”地行使这种签订合同的权力一语包含的基本条件是,如果一个企业视为常设机构,那么该企业存在于缔约国一方的时间并非仅是暂时性的,因此该国应对其征税。推断代理人“经常性地行使”签订合同的权力这一活动的程度和频率,取决于合同的性质和主要的经营业务。但是,第六款中在做相关的决定时也必须考虑到类似的因素。

34. 第五款确定的条件得到满足,并据以判定企业是否设有常设机构时,不仅要看代理人是否行使以企业名义签订合同的权力,还要看是否代表该企业行使这种权力。

35.按照第五款的规定,只有那些符合所列条件的人,才构成常设机构,而所有其他人都排除在外。不过应当知道,第五款仅提供了判定企业在一国设有常设机构的一个可选择的

标准。如果按第一、二款的规定(除第四款规定)即可判定一个企业设有常设机构,那就不必考虑有关人是否符合第五款的规定。

第六款

36. 缔约国一方通过经纪人、一般佣金代理人或其他具有独立地位的代理人进行营业,如果这些代理人按常规进行其本身业务,缔约国另一方不应对此经营活动征税(参阅上文第32点)。这样的代理人代表一个独立的企业,不能构成另一个外国企业的常设机构。这一理解本身已合乎情理,但本条第六款还是对此特别加以明确和强调。

37. 在第六款的规定范围内,一个人的活动如符合下列情况,不视为常设机构:

(1) 这个人在法律上和经济上独立于该企业;

(2) 这个人在代表该企业进行活动的同时,是按常规进行其本身业务活动的。

38. 一个人是否独立于这个企业,取决于其对于该企业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如果他在企业的具体指导和全面控制下为企业进行商务活动,那么这个人对于这个企业就不具有独立地位。另一重要判定标准是:在该国的经营风险,究竟是由该代理人还是该代理人所代表的企业承担。

38.1 关于法律上非独立地位的判断,应该注意到不能因为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股权而把子公司看作非独立于母公司。这与第五条第七款所述一致。但是,如注释第41款所阐述的,在适用非关联公司的相同判定上,子公司视为非独立于母公司。

38.2 判断一个代理人是否具有独立性,应考虑下列几种情况。

38.3 独立代理人要为自己工作的结果对委托人负责,但不受到工作实施方式的相关重大权力的控制。同时,他也将不受制于委托人的具体指导和工作的行为。所谓的独立意味着委托人依赖于代理人的独特技术和知识。

38.4 代理人经营范围的限制严重影响了代理人的权力。但是这些限制与非独立性无关,非独立性取决于代理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在合同授权的范围内经营业务的自由程度。

38.5 合同实施的一个可能特征是,代理人将与合同规定的经营范围相关的重要信息提供给委托人。对于判定一个代理人是否是非独立的,这并不是一个充分条件,除非该信息在提供过程中获得委托人的认可,且有益于经营行为。非独立不应包括,信息的提供仅为了简单地确保合同的顺利实施及同委托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38.6在确定独立地位过程中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代理人描述的负责人的数量。如果代理人的活动一直或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完全或几乎完全只代表一个企业,那么独立的地位就不太可能。不过,这个事实并不是由它自身决定的。决定代理人的活动是否构成其自身经营时,比如他承担风险并且通过使用他的企业家的技能和知识得到报酬,必须考虑到所有的事实和环境。当一位代理人在他的经营过程中代表着多位负责人而没有一个是处于支配地位的,那么独立代理人就存在,且负责人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控制代理人的行为。

38.7个人不能仅从自己的经营过程出发,如果代替企业,他们所进行的活动,在经济上,属于企业的领域而不是他们自己的企业。例如,一个委托代理人不仅用他自己的名字出售企业的这批货物或者商品而且关于那个企业,作为永久代理人有权力签订合同,那么关于这项特别的活动他被认定为常设机构,因为他是独立于他自己的贸易或者生意而行动的(名义上的委托代理人),除非他的活动局限于在条款五的末端提及的那些。

38.8在决定一位代理人的特殊活动是否独立于普通经营过程时,应检查商务活动是否在代理人的贸易里进行,以经纪人,委托代理人或者其他独立的代理人的身份而非该代理人从事的其他商业活动。由于通常要和代理人的贸易活动进行对比,其他补充的试验可以在某些情形里被同时使用,例如代理的活动不与共同贸易有关。

39.根据“常设机构”的定义,若缔约国一方的一保险公司在缔约国另一方设立第一款

所述的固定营业场所,或通过第五款所述的代理人为其开展保险业务,那么缔约国另一方可对其在该国的保险业务所得征税。事实上,外国保险公司有时并不通过上述两种渠道进行营业,这样它们可在该国进行大量业务而不必在该国就从事这类业务的利润纳税。为了排除这一可能性,经合发组织成员国缔结的许多协定都包括这样一项规定:缔约国一方保险公司若通过其在缔约国另一方的代理人收取保险费——这一代理人不同于第五款所述的构成常设机构的代理人——或者通过代理人为位于该国的风险承保,应认为该公司在该国设有常设机构。在协定中是否要制订这类条款,取决于缔约国双方各自的法律和实际情况。因此,这一条款往往不被采纳。所以,在本范本中也未列入此项规定。

第七款

40. 子公司本身并不构成其母公司的常设机构,这一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从税收角度看,子公司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即使它在贸易或业务上受母公司管理,也不能被视作母公司的常设机构。

41.然而,如果子公司所进行的活动不符合第六款独立代理人的规定,有权并经常代表母公司签订合同,应将这样的子公司与其他相同情形的无关联公司一样,按第五款的规定,视为母公司的常设机构。

42.若某公司的一个子公司为该公司的另一个子公司进行上述活动,作同样处理。

电子商务

42.1 关于通过一国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是否构成常设机构有很多讨论。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关于本章节中的一些规定。

42.2当一个企业的自动化设备操作的在一个国家形成永久坐落(如下)时,当该计算机设备是用来使用、储存数据和软件等而永久使用时,需要在计算机设备使用上定义关于永久建立。例如,一个因特网网站,是软件和电子数据的结合,本身不形成有形财产。因此不可能形成一个所谓的有设备、机器或象房屋那样的实际的“营业地点”(如第二款所提),即使网站上的数据和软件是存在的。另一方面,网站的服务是通过一个有物理地址的设备提供的,这种物理地址可以构成企业提供服务的“固定的营业地点”。

42.3 分清网站和网站所储存并且使用的服务器之间的区别是重要的,因为操作服务器的企业可能不同于通过网站开展业务的企业。例如,通过网站提供服务的企业很可能是依托于因特网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尽管付给服务商的费用是基于他们为网站所提供的存储软件和数据的硬盘空间,这些合同通常不被作为认定服务器和它的坐落地是在企业的控制下的根据(参见上述第四款),即使已经能确定企业是通过特殊地址的服务器来开展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网站不是有形的,企业不能被认为是物质存在的。因此,企业不能被认为拥有营业地点。但是,如果通过一个网站开展业务的企业有它自己的服务器,例如它拥有(或者租赁)和操作储存并且使用网站的服务器,如果条款的其它要求被满足,那台服务器所处的地方就形成常设机构。

42.4如果它满足修理的要求,在一个规定的位置的计算机设备可能只形成常设机构。就一台服务器而论,相关的不是服务器被移动的可能性,而是事实上它是否被移动。为了形成一个固定的营业地点,一台服务器需要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放置一段足够长的时期从而符合条款一的定义。

42.5另一个问题是企业的经营是完全地还是部分地在企业拥有设备的地点进行,比如服务器。一个企业是完全还是部分通过这样的设备经营的问题需要在实际案例的基础上考察,考虑是否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这些设备,企业的经营功能更好的体现了出来。

42.6如果企业在一个特别的地点操作计算机设备,即使在该地点没有企业相关人员在

操作设备,也可能被认定为常设机构。人员是否在场不是认定企业在某个地点完全或部分进行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该结论适用于通过设备自动经营的其他活动相同程度的电子商务,例如开采自然资源的自动地面接收机。

42.7电子商务通过计算机设备在一国的固定地点营业却不构成常设机构的另一原因是受限于第四款所提到的准备或者辅助活动。第四款中所提到的是否在该地点提供的特殊活动问题需要在案例的基础上考察企业是否通过该设备开展各种活动。一般被认为是准备或辅助的活动例如:

为供应者和客户提供一个通讯链——类似电话线路;

货物或者服务的广告;

为了安全和效率通过一台镜子服务器转播信息;

为企业收集市场数据;

提供信息。

42.8但是,如果企业的实质和核心经营活动是一个整体,或者企业的其他核心功能都通过这台计算机设备经营,那么就超出第四款中所包括的活动,并且如果设备形成一个企业的固定的营业地点(如前面42.2到42.6讨论的那样),就形成常设机构。

42.9形成企业核心功能的显然取决于该企业的经营性质。例如,一些ISP的经营目标就是为他们的主网站提供服务或为其他企业提供应用软件。对这些ISP而言,通过服务器操作为用户提供服务是他们商务活动的必要部分而非辅助活动。一个不同的例子是一个企业(有时称为“网上零售商”)通过因特网来销售货物。那样的话,企业,不仅仅在操作服务器方面,它可能在一个规定的地点从事超过准备和辅助性质的活动。此时需要根据企业从事的经营检查企业在该地点的经营性质。如果这些活动仅是在网上出售货物的准备或辅助活动(例如,仅在该地点通过服务器用网站的形式发布广告或展示产品目录或给准客户提供信息),那么第4款将会提到且该地点不构成常设机构。但如果,与销售行为相关的典型活动在该地点进行(例如,与用户的合同的结论,通过该处的设备进行支付和产品的交付),那这些活动就不能被认为仅仅是准备或者辅助的。

42.10最后是关于第5点是否适用于确定ISP的常设机构身份。如上所提,ISP 在他们自己的服务器上为其他企业的网站提供服务是普遍的。本段要讨论的是第5点是否适用于确认通过ISP提供的服务器建立网站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是否构成常设机构。当这可能是在非常不平常的情形时,第5 点一般是不适用的,因为那些ISP 不形成网站所属的企业的代理人,他们没有权力以这些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并且不是定期签订这样的合同;或者由于他们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主网站而形成了自己商业的独立代理人。显然企业是通过网站来经营而非通过第3款中所定义的“人”,第5点不能应用于判断以网站为代理人的企业是否构成常设机构。

对注释的意见

43.意大利对上文12点有关本条第二款所列举项目的解释持不同意见,认为这些列举可视为是“最重要”的常设机构。

44.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对25点考虑加入他们的看法,当一个企业已经在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办公室(例如一个商业的代表办公室)时,并且在那个办公室工作的那些雇员实质上涉及了为产品或者服务的进口到那个国家的合同的谈判,那么该办公室在多数情况下不属于第5款的第4点。当合同的必要部分——货物的类型、质量、数量——都由办公室决定时,那么必然被大量牵扯进谈判里。这些活动形成一个外国企业的商务活动的独立和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或者预备特征的活动。

45.关于第38点,墨西哥希望在其协定中包括一些文字以强调在确定代理人是否具有

独立性质时应考虑独立交易原则。

45.1匈牙利认为代理人,无论是否委托代理人,都应具有条款中所规定的独立地位。

45.2意大利和葡萄牙认为必要时考虑——忽略1.1中第三个句子的含义——就计算税款的方法而论,样本的新词语不影响他们的系统,比如删去第14款。

45.3 捷克共和国对“OECD协定范本注释第五款的一些规定”有一些解释和保留说明。尤其,捷克共和国不同意5.3点(条款的第一部分)与5.4点(条款的第一部分)的说明。根据它的政策,在该国境内如果服务提供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那么也将被认定为常设机构。

45.4关于第17 点,捷克共和国采用一种比“安装工程”更狭义的解释,因此,它仅指安装以及与它相关的基建工程。而且,捷克共和国认为,如果监督活动是由建筑承包商进行的,那就应该涵盖在第五款的第三点中。否则,将不予承认,除非他们被明白地在特别规定里提及。就一项不与基建计划相关的,且监督活动是由企业而非建筑承包商进行,也在第五款第三点中并没提及的安装工程而论,这些活动自动受到关于从其他服务的规定得到的收入的征税的规章影响。

45.5关于第42.1到42.10 点,英国认为由网上零售商使用的服务器,无论是独立的或者是和网站关联的,都不能构成常设机构。

45.6西班牙和葡萄牙对“电子商务的常设机构的定义的说明”持保留意见。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曾经对范本中的42.1到42.10的使用抱怀疑态度。在OECD得出最后结论前,这些国家将不把上述条款列入考虑。

对条款的保留

46.澳大利亚保留其认定一企业在下述情况下构成常设机构的权利,即该企业如在一国从事指定的监督管理活动超过十二个月;一企业在一国勘探或开采自然资源中持续使用(包括他人代之持续使用或他人依据与之签订的合同为之持续使用)设备超过十二个月;或代理人为该企业在一国代理生产或加工属于该企业的货物或商品。

47. 希腊、韩国、新西兰、葡萄牙和土耳其对其第三款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任何建筑工地、建筑或安装工程持续超过六个月的,应视为常设机构。

48.美国对第三款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任何企业开采自然资源的钻探设备或船上作业持续12个月的,即应视为常设机构。

49. 西班牙对第三款持保留意见,认为只要该企业在西班牙所从事的活动达到第一款和第二款所述的一定持久程度,即使该建筑工地或安装工程的活动没有持续超过12个月,也应认为该企业在西班牙设有常设机构,并据以征税。并且,如果企业从事与持续12个月以上的建筑工地、建筑或安装工程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且该监督管理活动持续12个月以上的,西班牙也认为该企业在西班牙设有常设机构,并据以征税。

50.希腊认为,如果企业从事与持续六个月以上的建筑工地、建筑或安装工程有关的筹划、监督管理或咨询活动;企业从事自然资源勘探或开采的企业在希腊使用科学设备或机器超过三个月的;或者如果企业从事一个以上单独工程,且每个工程在同期(在一个日历年度)持续少于六个月的,希腊希望均将上述企业视为构成常设机构,并保留对其征税的权利。

51.希腊希望保留使用1963年范本草案的第五条第二款。

52.考虑到协定范本有关海上碳氢化合物勘探、开采及相关活动的规定在实施中的特殊问题,丹麦、爱尔兰、挪威和英国保留其增列有关这些活动特殊条款规定的权利。

53.挪威也保留在本条第三款包括相关的监督管理或咨询活动内容的权利。

54.如果企业从事与持续超过六个月以上的建筑工地、建筑或安装工程有关的筹划、监督管理、咨询等辅助性工作或任何其他活动,且这些活动或工作也持续超过六个月以上,葡萄牙保留视该企业构成常设机构并征税的权利。葡萄牙还认为,如果按照合同,企业的活动

在连续的基础上是由雇员或其他人员进行的,也视为常设机构。

55.如果一个人从事职业服务或其他独立特征的活动,包括筹划,监督或者咨询服务活动,并持续一定时间,土耳其保留将其视为常设机构的权利。

56. 如果企业从事探勘、开采自然资源活动,或使用或租赁大型器械、设备(包括咨询或独立个人服务)持续超过六个月以上时间,新西兰保留将其视为常设机构的权利。

57. 希腊保留在协定中列增有关海上活动的特别规定的权利。

58.墨西哥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保留其在第三款的立场,认为持续超过六个月的建筑工地、建筑、装配或安装工程应视为常设机构。

59.墨西哥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保留其对从事与建筑工地、建筑、装配或安装工程有关的持续超过六个月的监督管理活动的企业的征税权。

60.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关于第一款“固定营业场所”的确认,在双边税收协定中保留提出详细的条款来对服务的具体执行做出安排的规则的应用的权利。

61.波兰保留用“建筑、装配或安装工程”取代“建筑或安装工程”的权利。

62.如果企业从事与持续超过六个月以上的建筑工地、建筑或安装工程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超过六个月,韩国保留对其征税的权利。

63.加拿大保留将2(f)小段中的“除了”替换为“与勘探相关或为了开采的目的”的权利。

64.如果一个人在墨西哥从事职业服务或其他独立特征的活动超过183天(在任何的12个月内),墨西哥保留对其征税的权利。

65. 墨西哥保留将第四款中的(f)小段排除的权利,他们认为,常设机构就是如第四款中(a)到(e)小段中所描述的固定的营业场所的总合。

第七条营业利润

一、前言

1、范本第七条在许多方面是第五条常设机构定义的延伸和逻辑推断。在国际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常设机构标准通常用来判定某种所得是否在来源国征税,但这一标准本身并不能圆满地解决对营业利润重复征税的问题。为了避免对营业利润的重复征税,有必要在常设机构定义的基础上,对计算常设机构取得的利润或者企业与其集团内部的外国企业进行交易取得的利润,进一步制订一致的确定的规则。也就是说,当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经营,该缔约国另一方当局对该企业的利润征税之前,必须明确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该企业是否在该国设有常设机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确定该常设机构的应税利润。第七条规定就是要明确第二个问题。至于缔约国一方企业与缔约国另一方企业进行交易,该缔约国一方企业的利润应如何确定的问题,则由第九条解决。

2、应当指出,范本第七条和第九条没有做出特别新颖或具体的规定。关于如何确定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以及如何分配联属企业间的利润,一直只能留待大量的税收协定谈判来解决。但是可以说,为协定所普遍采用的解决方式已经形成了一个标准模式,而且,众所周知,这一模式的基本原则已经确立。但为了更明确起见,须对此原则稍作补充与修订。范本第七条和第九条列入了许多指导性原则,但协定不可能对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个区的利润时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有些问题是不可预知的),都制定具体详细的规定。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层出不穷,难以在非常有限的协定条款中,详尽罗列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方式。然而,由于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无法免除的双重征税或双重不征税,因此对于税务主管当局来说,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国家安照第二十五条的相互协商程序,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达成共识,而不是不顾与其他国家的意见分歧对所持原则采取单边措施。关于如何解决上述经

常遇到的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讨论。

2.1在2000年以前,来自独立个人的专业服务和其它活动所得是在单独一条,即第14条里处理的。那条的规定与适用于营业利润的规定相似,但是由于原来认为常设机构的概念只适用于工业和商业活动,故在那条中使用的是固定基地而不是常设机构的概念。然而,那些活动归入第14条而不是第7条并不明确。在2000年删除第14条,这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第7条使用的常设机构概念和第14条使用的固定基地概念之间,或者利税的计算是适用第7条,还是第14条之间,并没有意欲的差别。第14条被删除的影响是来自独立个人的专业服务和其它活动所得作为营业利润归入第7条处理。这也通过营业的定义得到了确认。营业一语包括了独立个人的专业服务和其它活动。

二、注释

第一款

3、第一款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重申被大多数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所普遍接受的原则,即缔约国一方企业不应在缔约国另一方纳税,除非该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通过设在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进行营业。在此无需评判这一原则的优劣,因为对此原则国际财税界普遍认同;只有在缔约国另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设立常设机构的情况下,才能视为该企业参与缔约国另一方的经济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以使该缔约国另一方拥有对该企业的征税权。

4、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太空活动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发射;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的长期运行以及宇航员们在宇宙太空站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以及在太空中开展产业活动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将对执行税收协定提出新的课题。那么,是否需要在协定范围中列入特别规定来规范这些新问题呢?首先,没有国家打算将税收管辖权延伸至太空活动或者视太空活动发生在其境内。这样,太空不能构成所得或利润的来源地,因此,对太空活动也不可能产生重复征税问题。其次,即使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协定范本关于居民国和所得来源国征税权的一般原则,也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工作在宇宙空间站的个人,即无需背离税收协定的一般原则,因为协定第十五条和第十九条足以确定哪一国家拥有对报酬的征税权,并且协定第四条能够确定个人的居民身份。毋庸置疑,任何困难和疑问还可按照相互协商程序来解决。

5、第二个较重要的问题(第一款第二句)是,当一个企业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进行营业,该缔约国另一方可以对该企业的利润征税,但应仅以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为限,也就是说,征税权不能延伸至该企业不是通过该常设机构取得的利润。对这一处理原则,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外国企业在其境内设立了常设机构,那么,该企业就处于该国的税收管辖之内,该国就可以对该企业从其境内取得的所有利润征税,而不管这些利润是通过常设机构取得,还是通过境内的其他活动取得。然而,第一款第二句所采纳的原则应是更可取的,即常设机构存在与否作为营业利润的征税原则不是针对企业本身而是针对企业取得的利润而言的。换句话说,第一款第二句所确立的原则的依据是,对外国企业从某国取得的利润征税时,该国的税务当局应区分其利润的不同来源,从而分别适用于常设机构的判定标准。当然,这一原则并不影响其他条款的执行。

6、对这个问题自然可以保留不同的观点,由于问题比较重要,对每一观点都展开讨论是有益的。

7、除了税收管辖权的背景问题外,反对上述主张的主要论点是,这一原则有助长避税的危险,即企业可以在某国设立一个不盈利的、仅为监督营业或其他目的而设的常设机构,而企业的业务活动则通过该国的独立代理人以及类似的人进行,而且,虽然整个经营活动可能是在常设机构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的,但实际情况却难以得到证实。如果企业常设机构所在国的税率高于该企业的总机构所在国,那么,该企业就会尽可能地在常设机构所在国少缴

税。反对上述主张的主要原因是它有可能为企业提供一条避税的途径。

8、除了税收管辖权的适当范围以外,赞同上述主张的主要论点是,它有助于简化管理、提高效率,并更加适应于通常采用的经营交易方式。现代经营组织非常复杂,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相当多的公司从事多种经营活动,其经营范围遍及许多国家。假设有这样一家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常设机构,一方面通过该常设机构大量从事某种产品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该公司又通过另一国的独立代理人销售其他产品。该公司这样经营有充足的真实理由,例如,或者出于经营上的便利。协定中是否应规定税务当局须查明通过独立代理人经营的每一笔交易的利润构成,并相应并入常设机构的利润呢?如果规定这样的条款,可能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商业活动,从而有悖于协定的宗旨。

9、毫无疑问,将常设机构的利润隐蔽地转出,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对此应予以关注。但考虑这一问题时,必须有一个比例的概念,并切记以上所述内容。当然,本规定不想为不法行为开脱,或者为被有关税务当局稽查出的避税结果作庇护。因为缔约国完全有权运用各种方式消除避税。

10、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认为,不应把认为本范本的主张可能导致的外国企业避税增加的论点看得过重。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少地干预现有的经营组织,并回避搜集外国企业繁杂无关的信息资料。

10.1第一款的目的是对缔约国一方对作为缔约国另一方的居民的企业的营业利润征税设置约束。本款并没有限制缔约国一方根据国内法的受控外国公司标准对其居民征税,由于该公司的部分利润可归结于这些居民在该企业的参与,因此即便课征于这些居民的税收是根据作为缔约国另一方的居民的企业的部分利润来计算也是可以。缔约国一方对其居民征税并不减少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利润,因而可以不被说成是对该利润课税(参见第1条注释的第23款和第10条注释的第37-39款)。

第二款

11、第二款包含了划分归属于常设机构利润的基本原则。其主要论点通常被双边税收协定所采纳,即: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应该是与其完全独立的企业(而不是与其总机构)按照通常的市场条件和价格进行交易所应取得的利润。这与第九条注释所述的“公平交易原则”是一致的。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确定的利润应该等于按照规范商务会计的正常程序所确定的利润。公平交易原则也适用于同一企业不同常设机构之间交易的利润分配。然而,有些缔约国认为,本款实际上不能涵盖那些更为常见的交易情况,因此可以在双边谈判时,商定更为具体的规定并将第二款相应地调整为:

“除适用第三款的规定以外,缔约国一方企业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在该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应将该常设机构视同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从事相同或类似活动的独立分设企业,该常设机构在缔约国各方可能得到的利润应归属于该常设机构。”

12、在大多数情况下,税务当局可以通过常设机构的营业帐目来合理地确定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因为经营管理好的企业通常都要求其分支机构建账,并以此了解这些分支机构的盈利水平。当然也有常设机构不单独建账的例外情况(参看以下第24-28段)。如果常设机构设立了账目,那么这些账目自然成为调整归属于常设机构利润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第二款所列的原则并不是说明税务当局可以凭空调整利润,而是以常设机构营业纪录所反映的真实情况为起点,然后作必要的调整以再现这些真实情况产生的利润额。

12.1由此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即以总机构与常设机构之间(或常设机构与常设机构之间)的协议为基础建立的帐目,其可信度有多大。很明显,这种内部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然而,只要总机构和常设机构的营业帐目都是在内部协议的基础上对称建立的,并且协议反映了企业不同部门所司的职能,那么,这些营业帐目就可以作为税务当局征税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账目的对称建立是指,以企业记账的本币或职能货币表示的常设机构账上交易价值或

者利润和费用的划分方法与总结构相一致。然而,如果内部协议不能反映企业各部门的真实经济职能,而是纯粹的人为安排,并以此建立营业帐目,那么,税务当局就不应依据这些协议作为征税基础,应相应地调整其帐目。例如,负责销售的常设机构,按照上述内部协议的规定行事货主职能(承担所有风险并有权享有所有销售利润),而事实上只不过充当中介人或代理人(只承担有限的风险并有权分享相应的利润)。或者是相反的情况,按照内部协议只是中介人或代理人的常设机构,实际上却行使货主的职能。

12.2在此应注意,第二款的原则受制于第三款,尤其是关于付款的处理。如常设机构以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方式支付其总机构提供的贷款或专利权。(参见下文第17段)

13、即便常设机构能够提供反映其营业利润的详细帐目,有关国家的税务当局仍有必要按照公平交易原则来调整账目(参见上文第2段)。例如,当总机构不按公平交易价格向其常设机构出售商品,而导致常设机构的利润转移至总机构:或者是相反的情况,利润由总机构向常设机构转移,税务当局必须对其利润进行调整。

14、在上述情况下,通常应按照相同或类似条件下提供相同或类似商品的通常市场价格代替内部交易价格进行调整。当然,商品在公开市场上的买价是随着商品的需求量以及供货时间而变化的。在确定税务调整所运用的公开市场价格时,这些因素应当考虑进去。值得一提的是,有时企业有充分的经营理由按照低于通常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售商品。例如,为了在新的市场中占据竞争地位,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经营方式,而不应视为有意地将利润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果企业生产专有商品,并全部通过常设机构销售,要合理确定常设机构的利润额是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公开市场价格,而且账面数额不尽合理,就必须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常设机构的利润。例如,对常设机构的营业额核定平均毛利率,然后扣除必要的费用。很显然,在具体情况下运用这种方法会产生一些具体问题。由此可见,计算归属于常设机构利润的一般原则是,如果常设机构的账目能够反映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则应按照通常的公开市场价格,重新核算或对原账目作必要调整。

15、许多国家认为,设在本国的常设机构,将其部分财产(不论是否为贸易存货)转让给设在境外的本企业的另外一个常设机构或总机构,就应发生应税所得的实现。第七条规定这些国家有权对财产转让所得征税。财产转让所得的确定如下:如果发生上述财产转让(无论是否为永久性转让),那么何时确定应税所得的实现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该项财产有真实的市场价值,并且在财产转让发生的纳税年度之次年,记录在作为财产受让方的常设机构或企业其他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上,那么就整个企业而言,在财产转让的纳税年度就不必确认应税所得的实现。然而,由于应税所得实现的概念有赖于各国的国内法,因此,财产离开税收管辖权范围这一事件本身可能被用以确定对财产所得征税的时间。

15.1如果常设机构所在国对其企业内部财产转让所得于财产转让发生时征税,而实际上利润在下一个经营年度实现,就会产生一个时滞,即常设机构所在国征税时间与总机构所在国确认收入的时间不一致。时滞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尤其在常设机构将其固定资产或全部营业设备存货(如发生停业)转让给本企业的其他机构时。在这种情况下,总机构所在国可以寻求基于个案处理的双边解决方案,以消除常设机构所在国征过头税的风险。

15.2有关财产(如坏账)转让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自于国际金融领域。出于监督或融资的目的,债务可能由同一个银行的分行转移到总行或者从一个分行转移到另一个分行。上述转让在下列情况下不予确认,即如果财产转让的发生不是处于正当的商业原因,或者上述转让不是发生于独立企业之间。例如,银行只是为了享受最大限度的免税目的而发生的财产转让。.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转让是不会发生于完全独立的企业之间的,因此,企业于其常设机构案独立交易原则所应取得的所得额也不应受到影响。

15.3 然而,可能存在贷款从一个银行转移到另一个银行的商业市场的情况,并且银行内部的贷款转移可能类似于独立银行间的贷款转移。例如,一家银行关闭其某一外国分行,

因此必须将有关债务转移到总行或者其他分行。再如,银行出于经营目的再某国开办新的分行,并将所有的原来由总行或者其他分行提供给该国居民的贷款转移给这个新设立的分行。如果在税收上确认了转让的发生,那么转让价值的确认应基于转让之日的债务的公开市场价值。在计算常设机构的利润时,应考虑适当的扣除。因为,独立实体之间,在决定要价时应考虑转让之日的债务价值,并且按照会计原则的要求,财产的帐面价值应随市值而改变。(这个问题在财政事务委员会题为“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的报告中有进一步的论述。)

15.4如果转让的是坏账,为了充分而不是过多地扣除损失,那么重要的是两国就给予扣除在相互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在内部转让之日的转让价值是否出自于对债务人偿付能力的错误判断,或者是否反映了当时对债务人地位的合理判断。在前一种情况下,转让财产所在国应当允许的扣除限制于整个银行实际的损失范围,而受让财产所在国对财产转让后的明显收益不应征税。然而,如果贷款是出于经营原因由银行的一个分行转移到另一个分行,并且过一段时间后价值升值,那么转让财产的分行通常应当以转让时的实际价值为基础得到损失扣除。如果受让方是贷款国的银行总行,情况就不同了,因为通常贷款国将对该银行的世界范围所得征税,因此其损失扣除是根据贷款发生之时和贷款最终处置之时两者之间的贷款损失来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转让财产的分行应在贷款存续期间内根据上述原则得到扣除。为了避免重复征税,总行所在国应对分行在其所在国的已纳税额给予抵免。

16、第三款阐明了第二款关于常设机构费用处理的一般原则。本款特别规定,在计算常设机构的利润时,该常设机构发生的费用,只要是为了该常设机构目的而发生的,不论发生于何处,都应允许扣除。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照惯例评估或者核算常设机构的费用。例如,企业的常设机构应适当负担其总机构的一般管理费用,负担比例可以根据常设机构的营业额或毛利占整个企业营业总额或毛利总额的比率来核定。因此,常设机构营业所发生的费用额必须是实际发生额。该扣除额应由常设机构负担的整个企业的费用是否允许扣除不取决于这些费用是否由常设机构补偿。

17、协调第二款和第三款的原则有时会带来一些实际困难,因为第二款要求常设机构与总机构之间的交易价格以公平交易为基础,出让方的利润要按照独立企业之间所能达成的利润加以确定。而第三款则要求,常设机构的费用扣除应以费用的实际成本为准,通常不附加利润因素。实际上,虽然第三款的运用可能带来一定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有关第二款依据的独立企业和公平交易原则,但第二款和第三款的原则并没有任何差异。第三款规定在确定常设机构利润时,允许扣除一些费用,而第二款规定,按照第三款有关费用扣除原则所确定的利润必须与相同或类似条件下从事相同或类似活动的独立分设企业的利润一致。因此,第三款规定了如何确定常设机构的利润,而第二款要求所确定的利润必须与独立分设企业间的利润一致。

17.1 在运用上述原则具体确定常设机构的利润时,可能会带来这样的问题,按照第二款的独立分设企业原则,企业发生的某项成本可否被视为常设机构发生的费用。一般说来,独立企业之间进行交易要努力实现利润,如果相互间转让财产或提供劳务,要按照公平市场价格支付费用。但也有这样的情况,某种特定财产或劳务被视为不能够从独立企业得到,或者独立企业同意分摊为共同从事双方互利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可以把企业发生的相关成本作为常设机构发生的费用。由此产生的难题是难以区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的费用应归属于常设机构,在哪些情况下,企业的费用不应归属于常设机构,并且,有关财产或劳务,按照独立分设企业原则,以包含利润因素的价格,在总机构与常设机构之间进行转移。问题是这种内部的财产和劳务(无论是临时还是最终的转让)是否与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公平交易价格(如通常是销售价格中含合理利润)提供给第三方的财产和劳务相同。

17.2一方面,如果最初是为了通过常设机构销售特定商品或劳务并实现利润而方式的费用,那么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另一方面,如果最初主要是为了合理计算企业成本或者增加企业总体销售量而发生的费用,则对上述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17.3如果为再销售提供商品,无论该商品是产成品、原材料还是半成品,通常应适用第二款的原则,并根据公平交易原则分配企业部门间的利润。但即便在这一方面也有例外的情况。例如,如果不是为了再销售,而是为了经营中的临时用途而提供的商品,那么企业的各部门应按所分享的物质的适用来分担物质(如机器)的成本及其折旧费用。在此,应当重申,单纯的商品采购不构成常设机构(第五条第四款d项),从而也就不存在常设机构的利润问题。

17.4 关于集团内部间无形资产的处理原则(如特许权的支付或费用分摊安排),不适用于同一企业的各部门之间。不能把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全部划分给一个部门,并认为其余部门要视同独立企业而支付特许权使用费那。为整个企业是一个法律实体,不可能将法定所有权分配给企业内部的某一部门,从实际操作看,通常也难以将无形资产的制造成本全部分配给该部门。因此,可取的办法是将无形资产的制造成本视为使用该无形资产的企业代表企业的各个部门发生的,并相应地归属于企业的各个部门。这样,就应当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分摊无形资产的实际制造成本,而不考虑利润或不作任何加价。这样做,税务当局必须意识到,由于开发和试制活动而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如有关产品责任或环境危害)也必须相应地分摊给企业的各个部门,由此而可能产生补偿费用。

17.5在服务领域也会产生同样的难题。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是应当按照某项服务的实际成本在企业内的各个部门间进行分摊,还是应当按照成本加成本反映提供服务部门的利润。企业提供的服务可能是其经营主业,或其中的一部分,且企业订有收费标准,那么通常应当按照提供给企业外的客户所收取的费用来核定。

17.6 如果常设机构的主要活动是为其所属企业提供服务,并且这种服务能够为企业带来真正利益,服务成本表现为企业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常设机构所在国可以要求在服务成本中包含合理利润因素。同时,常设机构所在国应尽可能地避免公式化的解决方式,而应主要依赖与每一特定条件下服务的价值。

17.7 然而,较普遍的情形是,企业内部的服务规定仅仅是整个企业总体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例如,企业实行统一培训制度,企业每个部门的雇员都会从中受益。这样,可以将服务成本视为整个企业管理费用的组成部分,并按实际成本分摊给企业每个受益部门,而不必按成本加成的办法来反映利润。

18、对常设机构另一类名为利息的付款方式也应特别予以考虑,即总机构向常设机构贷款,常设机构支付给总机构利息。其中的主要问题不是是否应承认同一法律实体内部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而是是否应当按照公平交易原则支付利息。这是因为:从法律的角度,因资金的转移而按期还本付息这样正式的法律行为对于常设机构的真实法律性质来说是不相称的;

从经济的角度,企业内部的债务和应收款项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企业完全或主要是股权式投资,就不应该列支不必支付的利息费用。同时,虽然企业内部对称的费用和收益不会影响企业总的利润水平,但具体部门的核算结果会因之而被人为地改变。

18.1如果仅仅是用于企业自身活动或者完全是为了用于企业某常设机构的活动发生的企业总机构的负债,这是贷款实际使用者弱化资本的问题。实际上,企业总机构的贷款通常是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需要,其余部分则是为常设机构提供基础资本。

18.2 本注释上述实际债务费用的直接或间接分摊不是一个实际的解决办法。主要是由于它不可能得到一致性的运用。此外,众所周知,全部利息费用的间接分摊,或者在直接分摊后仍存在的部分利息费用的间接分摊,都将带来实际操作的困难。况且,全部利息费用的

直接分摊不能准确反映常设机构的筹资成本,因为纳税人能够控制在何处对贷款进行会计记录,因此有必要进行调整,以反映经济上的真实情况。

18.3 因此,大多数成员国认为,应考虑与部门及其所司职能相匹配的资本结构,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此,除以下述及的银行特殊问题外,原则上企业内部的债务和应收款项应不予扣除。(这个问题在财委会题为“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和“资本弱化”两个报告中有进一步阐述)

19、鉴于金融企业(如银行)间的收、放款是这类企业通常的经营活动,因此,对于金融企业的各个部门间支付的贷款或其他融资(不同与资本的分配)利息,应予以特殊考虑。有关这一问题和金融资产转移的其他问题,在经合组织1984年刊登的关于跨国银行企业报告中题为“转让定价与跨国公司——三个税务研究课题”的文章中有所论述。本注释并不反对以上报告的观点,但是对于报告中没有涉及的有关银行债务由其一个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的问题已在15.2只15.4段中述及。

20、以上报告也论述了在银行实际资产转移给其常设机构或不转移两种情况下银行常设机构的资本归属问题。由于成员国对这些问题持不同观点,因此实际上也难于操作。本注释只是强调缔约国双方应该在对两种情况处理原则一致的基础上解决这一问题。

21、另一问题关于企业好的经营管理是否应体现为企业的利润的已一部分。假定一个企业的总机构设在一个国家,但其一切经营活动通过位于另一国的常设机构进行,在这个极端的例子中总机构只召开董事会,除了一些纯粹正式的法律活动以外,公司所有其他活动均通过常设机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利润中至少有一部分归功于董事们娴熟的管理技能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因此,这部分利润应归属于企业总机构所在国。如果企业由负责管理的代理机构进行管理,该代理机构毫无疑问要收取服务费,而这种服务费可以视为是一种简单地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然而,无论这个方法有多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却相去甚远。按照第三款的规定,上述例子中的管理费用可以在常设机构的利润中列支,但从一个整体考虑,常设机构的利润中又要扣除推断的“管理利润”,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如果遇到上述极端情况,在确定常设机构的应税所得时,不应考虑理论上所谓的管理利润。

22、为体现管理因素对企业获利的作用,一些国家习惯于将企业总利润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总机构,并希望继续实行这种分配方法。对此本条并不加以禁止。但如果上文第21段所述,常设机构所在国在计算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时,不必扣除归属于总机构的管理利润。

23、如果企业总机构所在国,因其良好的经营管理,按一定的比例将企业的总利润分配给总机构,而常设机构所在国不允许这种扣除,那么,该企业在两个国家缴纳的税收就会高于其应缴纳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总机构所在国计算企业在该国的应纳税额时,应主动作出调整,以确保消除双重征税。

24、企业的每个部门或分支机构通常都设立(或可能建立)账目,能够通过必要的调整,将利润和费用相当准确的分配到企业的各个部门。这种分配方法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可取的方法。但在有些情况下这是做不到的,此时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并不反对在必要时采用其他适当的方法,以便按照独立企业原则来确定常设机构的利润。例如,采用特殊的计算方法来确定保险企业的利润可能更为简便,如有的国家按照将收取的总保费乘以一个系数来确定保险企业的利润。再如,对于在两国边界之间从事经营的小企业,或许没有建立或者根本无法建立常设机构账目。可能还有其他的情况,如常设机构的事务与其总机构的事务密切相关,不可能再分设账簿上严格划清。在这种情况下,习惯上参照适当的标准来估算常设机构的公平交易利润,尽管这样估算的结果,其精确度可能低于设账核算,但仍可以认为这些方法应该合理的继续使用。即使习惯上没有采用上述的估算方法,为了实际需要仍可破例估算公平交易利润。

第四款

25、在某些情况下,确定归属于常设机构利润的习惯做法,并不是以独立的账目为基础,也不是估算公平交易利润,而是简单的依据各种公式来分配企业的总利润。这种方法与第二款所述不同,因为它不是以独立企业为原则来确定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而是分配总利润。而且,其计算结果可能与按照独立账目计算出的结果不同。第四款明确,如果缔约国习惯上采用这种方法,只要其计算结果符合本条所述原则,即使有时与按照独立账目计算出的结果有些差异,仍可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应当强调的是,一般来说,如果常设机构账目反映的内容真实,就应据以确定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分配总利润的方法总的来说不如按照常设机构经营活动核算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只能作为特殊方法,适用于曾经习惯使用这种方法并且税务当局和纳税人都乐于接受的国家。如果缔约国双方都不允用这种方法,第四款可以删除。然而,如果缔约国双方都希望运用一种新的非一贯采用的方法,双方应在谈判中补充本款。

26、在本注释中不应详细讨论某一特定领域所采用的总利润分配方法。这些方法已详见于国际税收协定之中。在此,只简要概括一些主要类型,为其应用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27、总利润分配法的主要特征是,整个企业利润按一定比例分配给该企业某一部门,假定企业所属部门也都按照这一比例为整个企业创造盈利。不同分配方法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用什么作为标准来准确计算应从总利润中分配的数额。以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其资本结构为准可以将常用的标准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分配方法以营业额或手续费收入为基数;第二类以工资为基数;第三类是以企业分配给各个部门的营运资本比例为基数。当然,不能凭空说哪种方法本身更精确,任何一种方法是否适当都与其应用环境有关。例如,那些提供服务或生产专利产品的高边际利润率企业,其净利润额主要取决于营业额。保险企业的总利润分配方法,宜采用按照从各国投保者所收取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来分配总利润的方法。对于原材料或劳动力消耗高的生产性企业,可以采用与费用挂钩的分配方法。对于银行和金融企业,宜按照营运资本总额比例来分配利润。一般认为,总利润分配法的主要目的是计算出应税所得额,并应力求与独立账目所计算的结果相近。关于这一点不比作具体规定,而应留待有关国家税务当局在谈判时与其他国家税务当局协商,根据已知的全部事实,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达到上述目的。

28、采用总利润分配方法分配企业各部门的利润,会相应的产生如何计算企业总利润的问题。不同国家的国内法对此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不是一个通过严密的规定就可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各国很难接受以某一个国家的法律为依据来计算和分配利润,因为每个国家都应该有权执行自己的法律规定。

第五款

29、第五条第四款例举了许多活动,这些活动尽管都是通过固定营业场所进行的,但也不能视为“常设机构”。在考虑如何分配常设机构的利润时,最重要的活动是本条第五款所提及的,即从事采购活动的办事处。

30、当然,第五款不是指完全为采购而建立的机构,这种机构不是常设机构,因而不适用本条的利润分配规定。本款所涉及的常设机构既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又为其总机构从事采购活动。为此,本款规定,常设机构的利润不应另加上概念性的采购利润。当然,在计算常设机构的应税所得时,也不应列支其采购费用。

第六款

31、第六款明确规定,一旦使用某种分配方法,在同一年度中不能仅因为使用其他方法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55904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本科论文脚注和参考文献说明

教育科学学院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脚注和参考文献的补充说明 根据《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国际标准)》、《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025.32/GB 7714-87),参照《聊城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相关内容,经请示教务处并结合我院本科论文工作实际,制定《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脚注和参考文献的补充说明》,供参考。 一、脚注 每页的脚注单独编号,用“①②③……”数字序号表示。格式示例如下:期刊: 序号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期):起止页码.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 ①杨邦,李俊.互文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19-23. 二、参考文献 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格式示例如下: 1.期刊 [序号] 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 (期):起止页码. 例如: [1] 杨邦,李俊.互文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19-23. [2]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4):62-67. 2.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任选): [3] 王齐乐.香港中文教育发展史[M].香港:三联书店,1991. [4]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格式范本

参考文献格式范本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很多,一般来说参考文献的格式都要符合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但实际中很多出版社和期刊对论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发现周围的很多人对论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格式不是很清楚,所以把规范格式贴出来。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 1 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28 Sun Jiaguang, Yang Changqing. Computer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 ersity Press,1995.26~28(in Chinese) 例: [2]Skolink M I. Radar handbook[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2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 [3]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Li Xudong, Zong Guanghua, Bi Shusheng, et al. Research on global vision syste m for bioengineering-oriented micromanipulation robot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 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2,28(3):249~252(in Chinese) 3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范例05——脚注和尾注

1 请为第一段中红色的“葡萄沟”插入脚注,脚注内容见注释; 2 请为第三段中红色的“荫房”插入尾注,尾注内容见注释。 完成后,请将正文末尾的两项注释内容删除。 葡萄沟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①。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荫房②里制成葡萄干。荫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①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长约七八千米,是名符其实的“葡萄王国”。 ②荫房,在葡萄沟较高的坡地上建的一种特殊的房屋,它的四壁都用土坯叠砌,墙上布满气孔,用来晾葡萄干。

在葡萄沟深处,专为中外旅游者修建了一处占地数千平方米的葡萄游乐园,这里浓荫蔽日,铺绿叠翠,泉流溪涌,曲径通幽,甜蜜的葡萄,醉人的歌舞,令人心旷神怡。 人工引来的天山雪水沿着第一人民渠穿沟而下,潺潺流水声给葡萄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两面山坡上,梯田层层叠叠,葡萄园连成一片,到处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在这绿色的海洋中,点缀着桃、杏、梨、桑、苹果、石榴、无花果等各种果树,一幢幢粉墙朗窗的农舍掩映在浓郁的林荫之中,一座座晾制葡萄干的“荫房”排列在山坡下、农家庭院上,别具特色。夏天,沟里风景优美,凉风习习,是火洲避暑的天堂,旅游季节,中外宾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风景秀丽的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13个品种。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瑙,而有的绿若翡翠。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年6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 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论文参考文献如何标注

我不会写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57:15-1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 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 uack Eng,1997,38(3):358-361.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

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 OL].https://www.doczj.com/doc/6a2209547.html,/pub/wml.html,1998-08-16/1998-1 0-01.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最全参考文献写法——格式、类型、示例

参考文献写法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 ——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四)期刊文章 示例[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 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七)、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国内学者的概念推理一般都是立足于引进国外优秀概念的基础上的,因而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首先从国外概念的介绍开始。 185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积极,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将媒介产品的更大范围和多样化并为此作出贡献。”;美国媒介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传媒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锁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美国着名传媒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James Poter)在其1995年出版的着作《媒介素养》一书中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也曾经特别指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鉴别力的阅听大众。……进一步的责任,乃是鼓励对媒体展开睿智的批评……最后,他们应学习如何来运用媒体。”[2]国内最早由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将媒介素养引入到中国传播学视野下[3];

学术论文 注释参考文献规范

中文注释的格式 1、当文章引用或借用的资料所在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于注释中时,须将该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一并注出。 (1)引用专著例: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74页。 说明:(a)作者姓名后面用冒号;著作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用间隔号(中圆点);出版社名称后加逗号;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用句号。(b)著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顿号分隔,如:xxx、xxx;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如:xxx等。 (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如: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d)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面直接写出引用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如:徐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上卷,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e)出版地应包括省、自治区及其下属的市名,直辖市只注市名,如:吉林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如出版社名称本身已含其中某一级地名,则可不必在出版地中重复注出,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必注为江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不必注为北京.北京出版社。 (2)引用译著例: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黄席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说明:(a)作者姓名中除姓(family name)外,名与中间名(first name 和middle name)均可用缩写形式表示,如缩写,须用英文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姓名全部译出,则须在姓名之间加中文间隔符号(中圆点)。 (b)书名号后或多卷本著作卷次、册次后直接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中文译、校者姓名。 (3)引用编著例: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韩铁等:《战后美国史,1945—1986》(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说明:(a)第一例适用于仅有编者的著作。在编者姓名后,根据该书提供的信息加入“编”或“主编”,再加冒号;其余部分与著作类注释格式同。 (b)第二例适用于既有编者,又有著者的著作。这类注释与著作类注释基本相同,但须在书名号后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编者姓名,再在括号后加句号。 (4)引用文集或期刊、杂志内文章例: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弗.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载《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第43页。 说明:(a)先注作者名和篇名,篇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再注出文集或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1]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应引作者亲自阅过的近年的主要文献,一般文章不超过5篇,评述、综述性文章不超过20篇。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但可作脚注处理。参考文献列于文后,正文中也须用上角标标出引用文献的序号。参考文献用“顺序编码制”,即各篇文献按其在正文中的标注序号依次列出。参考文献条目著录:个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格式。作者3人以下全部著录,4人以上只著录前3人,之间加“,”,后加“等” 或“etal”。 1.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 2.文后参考文献编排格式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范例:[1]杨浩滨.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28-30. (2)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范例:[5]肖凯军.大豆分离蛋白的酶法改性[J]. 食品科学,1995,

16(9):30-34. 范例:[7]OUJP,YOSHIDA O,SOONGT, etal.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 Earthquake Eng , 1997,38(3): 358-361. (3) 论文集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A].编者.论文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范例:[8]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33. (4) 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范例:[10] 胡鞍钢. 中国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目标[N].联合早报,1994,10. (5)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范例:[11]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6) 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范例:[12]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7) 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名].电子文献的

注释范例

注释范例 一般原则: (1)注释方式应全书保持统一。 (2)文中引注以必要为限。引注一般应是已发表之文献。必须引注未发表文献时,应征得相关著作权人之同意。 (3)注码的位置,应紧跟着要说明的词或句子。涉及引号时,如果引号里有句号,注码放在引号后;如果句号(或逗号)在引号外,注码放在引号和句号(或逗号)之间。 (4)正文中出现字数较多(例如100字以上)的引文,可以将引文部分缩排两格(右齐脚),并可使用楷体或仿体字予以区分。 (5)注释中重复引用文献、资料时, ①若为注释中次第紧连援用同一文献、资料的情形,可使用“同上”; ②若两个注释编号次第紧连,援用同一文献,而引征得内容不在同一页码,则使 用“同上,第×页”; ③若为重复援用同一文献、资料,注释编号不相连的情形,可以使用简化的形式, 只列出作者、书名、页码即可。 (6)引征二手文献、资料,需注明该原始文献资料的作者、标题,在其后注明“转引自”该援用的文献、资料等。 (7)引征信札、访谈、演讲、电影、电视、广播、录音等文献、资料等,在其后注明资料形成时间、地点或出品时间、出品机构等能显示其独立存在的特征。 (8)直接引征不使用引导词。间接引证应该加引导词:支持性或背景性的引用根据可使用“参见”、“例如”、“例见”、“又见”、“参照”、“一般参见”、“一般参照”等;对立性引征的引导词为“相反”、“不同的见解,参见”、“但见”等。 【注:有些作者习惯使用其他的注释的形式,如“同上揭”,“同前揭”等,或者在出版单位前标注出版地等,可以根据情况予以尊重,但须注意统一。】 具体形式: 1.中文作品 (1)专著 作者:《书名》(卷或册或版次),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例如: 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储怀植:《美国刑法》(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97页。 葛克昌、陈清秀:《税务代理与纳税人权利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5页。 (2)编辑作品或编辑作品中的文章 作者及署名方式:《书名》(卷或册或版次),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作者:《文章名》,载编辑作品主编人:《编辑作品名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例如:

论文注释参考文献规范

论文注释参考文献规范 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志;英文文章后的参考文献表上以“References:”(左顶格)作为标志;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作者】 .【文章题目名(中文文献)】 .【期刊名】,【年】 (【期】 ) 【作者】 .【图书名(中文文献)】 .【出版社】,【出版年】,【页数】 【作者】 .【文章题目名(外文文献)】 .【期刊名】,【年】 (【期】 ) 【作者】 .【图书名(外文文献)】 .【出版社】,【出版年】,【页数】 每条文献只与一个序号相对应;当文献题名等内容相同而仅页码不同时,可将页码注在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后。如[1]85, 如[1]153, 如[1]226 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末尾均以“.”结束。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 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 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 例: 参考文献: [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 [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 [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251.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示例

例: 参考文献: [1]毛蕴诗. 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ALEXANDER N. International Retailing [M].Oxford:Blackwell Business,1997 .日本税法[M].战宪斌,郑林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M]//许厚泽,赵其国.信息技术与应用.,於方,蒋红强,等. 建立中国绿色GDP 核算体系:机遇、挑战与对策[C]//潘岳,绿色GDP 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35-42. 黄祖洽.软凝聚态物理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 :N, MYERS H. European Retail Expansion in South East Asia[J].European 1999,34(2): 45-50.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 中国青年报, 2000-11-20 (15).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 道与压力容器的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莫少强.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格式的设计与研究[J/OL].情报学报,1999,18(4):https://www.doczj.com/doc/6a2209547.html,/periodical/qbxb/qbxb990407.htm. 奚纪荣,邱志方.武略文韬:军事知识趣谈[M/OL].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13]杜莲.“9·11”事件影响英国出版news/20010929/200109290016.htm. 英文作者姓名全部 用大写字母

GMT范例注释07

REM GMT EXAMPLE 07 pscoast -R-50/0/-10/20 -JM9i -K -GP300/26 -Dl -W0.25p -B10 -U"Example 7 in Cookbook" > e_07.ps -GP300/26:陆地填充用模板26,反相,深灰(300)底色。 psxy -R -JM -O -K -M fz.xy -W0.5pta >> e_07.ps 文件fz.xy内容如下: > 629 OCEAN: 2 FEATURE: 6 NAME: KANE 284.74011 35.04543 284.82080 34.99857 284.90210 34.94939 ………………… > 445 OCEAN: 2 FEATURE: 6 NAME: FIFTEEN TWENTY 298.96030 18.06335 299.04568 18.01421 299.13681 17.96838 ………………… 文件fz.xy为区内大洋转换断层的数据,为多段数据格式(-M)。每一段数据由一行“>”开头的文字和一系列x、y坐标组成,用来绘制一条断层,文字行包含了断层名字和x、y坐标组数等信息。 gawk "{print $1-360.0, $2, $3*0.01}" quakes.xym | psxy -R -JM -O -K -H1 -Sci -G255 -W0.25p >> e_07.ps 文件quakes.xym内容如下 lon lat mag1 338.799999 -8.4 4.8 346.68 -8.36 4.4 346.47 -8.3 4.5 346.57 -8.23 4.5 ………………… gawk命令由文件quakes.xym中读取大洋中脊地震的坐标和震级,绘制地震分布图。 psxy -R -JM -O -K -M isochron.xy -W0.75p >> e_07.ps psxy -R -JM -O -K -M ridge.xy -W1.75p >> e_07.ps 文件isochron.xy和ridge.xy分别为区内“等时”断层和大洋中脊断层的数据,数据格式与fz.xy相同。 echo -14.5 15.2 > tmp echo -2 15.2 >> tmp echo -2 17.8 >> tmp echo -14.5 17.8 >> tmp psxy -R -JM -O -K -G255 -W1p -A tmp >> e_07.ps 4行echo语句给文件tmp赋值,作为矩形内框的4角坐标。 echo -14.35 15.35 > tmp echo -2.15 15.35 >> tmp echo -2.15 17.65 >> tmp echo -14.35 17.65 >> tmp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论文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写作规范

论文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写作规范

————————————————————————————————作者:————————————————————————————————日期: ?

论文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写作规范 一、注释 (一)注释要义 1、注释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时,引用他人的观点来佐证,旨在强化己方论证,或者对某一问题需要另外交待,可以在页面之下附着说明,注释以小五号宋体标注。 注释分为脚注、尾注两种。脚注就是将引用的文本在每一页的页脚(一般是右下解)进行注释,脚注一般在著作、毕业论文、文献资料中用的较多。尾注就是将引用的文本在文章的最后进行集中注释,尾注一般在学术论文类的期刊中用的较多。 2、注释以简明为要,引用他人说法力求准确,忠实原文本意,不可断章取义,并要和论文内容相关。 3、引用以必要为限;引用他人观点、说法时注明出处是基本的学术道德。 4、引用提倡原引,即文献的原始出处,如属转引,标明转引文献。如:贾宇:《死刑废除的理由》,《法学家》2006年第2期,转引自陈瑞华:《死刑的程序控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二)注释位置 在引用的段落的右上角以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3]……自然连续编码(用WORD文档中的“插入”→引用→脚注尾注可自动生成)。脚注,每页单独排序;尾注,全文集中排序。 引用,分为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就是直接引用文本内容,并将引用句用“”;间接引用,就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意思。如: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发表,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使得通识教育从几所高校的尝试变成全国性的运动,使人文教育再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走向制度化的象征,成为美国大学课程改革浪潮的主要推动力,促进了美国本科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2]2。(格式—字体—上下标) 儒家经典《中庸》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31,《论语》主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5]571。 (三)注释格式 1、引用书籍、著作的标示方法为:作者,书名,出版社及出版日期,页码。 专著。如: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 书名[M].其他责任者(如编者、译者,供选择). 版本(第1版不写).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1] 姚穆,周锦芳,黄淑珍,等. 纺织材料学[M].第2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147. [2] Burton J J,Garten R L.新型催化材料[M].林西平,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45. [3] Bird R B,Stewart W E,Lightfoot E N. Transport Phenomena[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60:75. 2 期刊 [序号] 析出责任者. 析出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4]林红,陈宇岳,任煜,等. 经等离子体处理的蚕丝纤维结构与性能[J]纺织学报,2004, 25(3):9-11. [5] Henry R C,Lewis C W,Collins J F,et al. Vehicle-related hydrocarbon source compositions from ambient data:the GRACE/SAFER method[J]. Eniron Sci Technol,1994,28(5):823-832. 3 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 析出责任者. 析出题名[A].编著者.文集名[C].(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6]胡伯陶. 天然彩色棉的状况和产业发展的研究[A].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9届全国花式纱线 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纺织信息中心,2002:24-33. [7] Ma Tingxi,Lu Xueshu. Computer aided analysis of the penetration of mounted tillage implement[A].In:Zhang Wei,Guo Peiyu,Zhang Senwen eds.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Development:V ol[C]. Beijin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2:157-160. 4 学位论文 [序号] 责任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8]王亚军. 整装催化剂及催化转化器若干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0. [9] Young L C. The application of orthogonal collocation to laminar flow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monolith converters[D]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74. 5 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P].出版日期. [10] 陈安磐,龚熹.梳棉机道夫传动装置:中国专利,88217670.6 P].1989-06-21. 6 报纸 [序号] 析出责任者. 析出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11]秦贞俊. 芳族聚酰胺纤维与汽车安全空气袋[N].纺织科普,2004-07-05(02). 7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 析出责任者. 析出题名[A].析出其他责任者(如编者、译者,供选择). 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 书名[M] 版次(第1版不写).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

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 (注释) 注:(一律用脚注——放在每页下端,每页单独编号。格式如下:) ①鲁迅:《文坛的掌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 120页。 ②李赋宁总主编:《欧洲文学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73页。 ③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54页。本文以 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自这一版本,不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作品名称和页码。 (这里指的是:如果你在同一篇论文中多次引用同一部作品中的文字,那么只需要在第一次引用时注明出处,以后再引用时仅在引文后面加上括号、注明页码即可。) ④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见《快感:文化与政治》,王 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⑤陈小慰:《一部反映现实的未来小说》,载《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⑥转引自韩加明:《司各特论英国小说叙事》,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凡是转引别人的论文、著作中所引用的其他人的文字和言论,一律注明“转引自”。)※※※※ 参考文献: ①柳鸣九等著:《法国文学史》(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②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艺》,艾珉、黄晋凯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③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另外应注意: 单独成段的引文的形式:用楷体或仿宋体字,上下各空一行,左右各缩进两格,不加引号; 引文下面一段的正文,开头要空两格。 中外文不能混用,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p.8”。 外文注释的页码:p.8 ,pp.105 -106。

文献综述报告-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中学教学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班级:数学102班姓名:黄强学号:1020151211 目录 1 前言 2 数学美学研究现状 2.1近十年来数学美学研究分成两个时期 2. 2研究简况 2.3主要研究成果 3、数学美学的研究发展方向 3.1对数学美本质的进一步探索 3.2数学美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形成 3.3数学美学思想史的研究 3.4对数学美追求的方法论意义的研究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1. 前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将世界带入了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的信息时代。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重要。信息安全不但关系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稳定,也关系到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存的质量。由于系统的设计缺陷、网络协议的脆弱性,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种漏洞,都可能被攻击者加以利用进行网络攻击。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真正的政治经济的安全。信息革命是否得以保障决定了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否真正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安全,美国多年来一直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重点项目,并已形成庞大的信息安全产业。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也在信息安全领域投入巨资,拥有相当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信息安全涵盖了很多的方面,比如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等等。 当前,以Internet 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因此网络安全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网络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密码算法和密码协议。密码协议又称为安全协议。它们构成了网络安全体系的两个层次:密码算法为网络上传递的消息提供高强度的加密解密操作和其他辅助算法,而密码协议则在这些算法的基础上为各种网络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提供实现方案。安全协议是基于密码算法的更高一层的算法,它为有安全需求的各方提供了一个步骤序列,以使它们能够安全地完成实体之间的认证、在实体之间安全地分配密钥或其他各种秘密、确认发送和接收的消息的非否认性等。网络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安全的密码算法。安全协议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全协议越来越多地用于保护因特网上传送的各种交易。网络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和验证是当今计算机安全领域的热点和重大课题。 经验告诉我们,设计和分析一个正确的安全协议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即使我们只讨论安全协议中最基本的认证协议,其中参加协议的主体只有两三个,交换的消息只有3~5条,设计一个正确的、符合认证目标的、没有冗余的认证协议也很不容易[1][2]¨。许多安全协议在提出之初被认为是足够安全的,然而在一段时间内被证明有漏洞。如:Needham-Schroeder[3]协议是最为著名的早期的认证协议,该协议可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下的两种版本,分别简称为NSSK协议和NSPK协议。从1978年NSPK协议问世以来,到Lowe于1996年发现NSPK协议的安全缺陷,已经过去了大约l7年之久。安全协议设计的困难性和安全协议分析的微妙性,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漏洞严重的威胁了网络安全。 目前越来越多的安全协议不断地涌现,伴随着相应协议的漏洞也会不断产生。因此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