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物200509--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柏林坡1号墓发掘简报_钟治

文物200509--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柏林坡1号墓发掘简报_钟治

文物200509--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柏林坡1号墓发掘简报_钟治
文物200509--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柏林坡1号墓发掘简报_钟治

墓园景观的规划设计

墓园景观的规划设计 现代陵园的发展正努力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陵园不在是那种给人阴森、恐怖感觉的陵园,而多的是一份祥和、安逸的氛围。陵园公园化的理念成为当前墓园发展的新趋势。下面为大家了关于墓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章,仅供大家阅读交流~ 1.墓园和文化 1.1什么是墓园,墓园的含义是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对现代墓园景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影响到墓园建设采取什么样的思路和途径。 墓园,用现在的话说也叫公墓或陵园。墓园是一个在社会上还属于边缘的特殊行业,了解它的人不多,但很多人在听到墓园或公墓这一词汇时并不会感到陌生,甚至应该说是比较熟悉.通俗讲墓园也就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也是每个生命的个体最终必然走向的归宿地方。用现代墓园的含义解释,就是给人类的灵魂提供一个安息的家园,当生命走过一段漫长的旅程之后,即将在这里得到安宁、恬静、释然。同时也给往生者提供了一个与逝者晤面、交谈的地方。缅怀追思已逝亲友,将彼此难以割舍的情感无言的在这里表露出来。 追思记忆也许是人生痛苦的源泉,因为记忆,所以思念;因为思念而又彼此相隔遥迢,让活着的人感到安慰,让死去的人得到安宁。是墓园真正所要体现的含义。不可否认,生者对死者的忆想绝不会因时空的隔离而枯干、断绝,只能随时间的流失而渐渐淡化,时空仿佛

能读懂人内心深处的忧伤,因此希望能把墓园变成一个充满宁静安详、草绿树茂、松鼠觅食、满园清香、鸟语花香的心园。让死者的灵魂永远停留在他(她)至亲至爱的人的精神世界里。这也是墓园建设未来所要采取的思路和理念。 1.2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譬如从大的方面讲国家有国家文化;地区有地区文化;民族有民族文化;历史有历史文化。从小的方面讲它含盖了许多理论知识。譬如科学、艺术、信仰、道德、伦理、风俗等等。但总体可将文化归纳定义为两种:一种是静态文化。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和形态:如政治、经济、科学、自然、艺术、教育、卫生、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另一种是动态文化。即把文化看成是人类进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今天所体验到的每一个文化成果都是人类长期文化发展进程中 的一个历史阶段。文化不仅是一种静态的成果和实体,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为模式。文化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不是把文化作为一个已经完成的事态,一个现状,而是把它看成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阶段的历史过程。 2.什么是墓园文化。 “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的微笑如这常青的松柏,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

《文物》杂志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_王明钦

26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007年11月中旬,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 关沮乡清河村的一座古墓遭到盗掘,被护墓 人员发现并及时报告公安部门进行了阻止。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荆州博物馆于2007年 11月20~30日对该墓(编号为谢家桥一号汉 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该墓的发掘 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位置与墓葬形制 (一)墓地位置 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 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这里地处秦汉时期南郡 江陵县城郢城东约2公里,西北距楚故都纪南 城遗址约5.5公里。20世纪70年代疏通的太 湖渠自此地流过,谢家桥石桥横跨其上,谢 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桥西北部低矮的岗地上,地 理坐标为北纬30°22′34″,东经112°14′31.8″ (图一)。 (二)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16°。 有不规则的斜坡墓道,方向185°。墓口残长 6.08、宽4.06米,墓底长5.16、宽3.2米,墓坑 残深4.9米。墓壁斜内收,斜度为87°,且在东、 西壁约占椁高一半处各置宽0.1米的生土台阶 一级,在北壁自椁盖板以下置宽0.1~0.14米 的生土台阶两级。墓道残长7.15、宽2~2.42 米,墓道口最深处为2.95米,墓道的坡度为 23°。墓坑及墓道内填灰褐色杂褐红色斑的花 土,近椁盖约0.5米处及椁室四周填土的颜色 泛青,椁底板及垫木之下的凹槽内亦填灰褐色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27 图二 墓葬平面图 杂褐红色斑的花土。 棺椁保存完好。椁室长4.64、宽3.08、高1.85米。椁由盖板及外围扣合的“收方”(出土遣策自名)、墙板、挡板、底板以及底板下的垫木构成。盖板有6块,平列横铺,密封严实,长2.5、宽0.46~0.9、厚0.23米。盖板外围以端头透榫扣合一圈收方,东、西收方长4.72、宽0.28、厚0.26米,南、北收方长3.2~3.26、宽0.28、厚0.26米。墙板、挡板的长、宽及厚度不一,且上侧墙板、挡板的外壁均呈“凸”字形,墙板长3.74、宽0.57~0.61、厚0.2~0.25米,挡板长2.62~2.76、宽0.54~0.64、厚0.18~0.25米,墙板与挡板为未透顶的浅槽套榫结构。底板有5块,平列纵铺,中间及两侧的3块较厚,每块长4.1、宽0.5~0.51、厚0.25~0.28米,其余2块宽0.5~0.53、厚0.18米,5块底板拼合后总宽2.54米。底板下横置2根长方形垫木,垫木两端与两侧的椁底板以木楔拴锁,木楔长0.24、宽0.06、厚0.04米。 除去收方及椁盖板之后,椁室平面呈“ ”形,由2根纵 隔梁及2根横隔梁隔出棺室、东室、南室(足箱)、西室、 北室(头箱)各1个,各室之上均铺有分板。棺室与东室、南室、西室、北室之间皆有门窗结构。 棺为单棺,呈长方盒状,内外均髹黑漆,长2.48、宽0.88、高0.83米。棺盖与四周壁板的连 接采用“M ”形子母榫扣合,墙板与挡板的连接为凹凸边榫嵌接和子母透榫结构,墙板与底板的连接为栓榫结构。 棺内有大量的丝织品残片,保存情况较差。人骨架保存较好,头向朝北, 葬式为仰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30?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 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 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 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

?31? IIIM 2。此外,在同属于第III 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 11、IIIM 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其中第I 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 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 扰土层厚30~60厘米。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 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第III 象限墓 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第1层为耕 土层。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第3层为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厚30~35厘米,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四川万源发现10处唐宋文物点“一骑红尘”有迹可循教学内容

四川万源发现10处唐宋文物点“一骑红尘”有迹可循

四川万源发现10处唐宋文物点“一骑红尘”有迹可循“荔枝道”是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荔枝道基本被学术界认为是从涪陵至长安、全程1000多公里的官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为杨贵妃修建专门驿道(荔枝道),千里运荔枝的故事早已流传千古。千百年后佳人已逝,这条古道穿过历史尘埃,重回视线……2014年6月,荔枝道与米仓道一起,被纳入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范围,而荔枝道考古调查则成为了蜀道申遗工作的重要部分。 从2015年3月6日至1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了“2015荔枝道考古探险”活动。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16位顶级专家对万源市境内的荔枝道做了考察,新发现唐宋等时期的文物点10处,为荔枝道道路走向及年代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章可循 《大唐久典》记载:唐朝的驿站制度主要沿袭汉朝,全国各地被称为官道的主要交通线路上,每间隔30里设一处驿站,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土法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然后装笼上马。 “妃嗜荔枝,置驿传送”途经宣汉万源等地 荔枝道是蜀道中从南向北的千古名道。《新唐书》有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那么,唐玄宗专为杨贵妃修建的荔枝道究竟起于何处?这就涉及到荔枝的产地问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李飞说,“古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荔枝产地是涪陵,另一种认为产地是岭南地区。”综合史料、物产历史遗迹等因素,目前专家们认为荔枝

道起于涪陵,经宣汉、万源和汉中东部地区,再经过子午道,最终进入长安(今西安),全程2000余里。 据《大唐久典》记载,唐朝的驿站制度主要沿袭汉朝,全国各地被称为官道的主要交通线路上,每间隔30里设一处驿站,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土法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紧鞭急蹄。“一天行500里应该没有问题,再加急,四五天应该能送到长安。” 李飞说,这次考察大致明确了荔枝道在万源市境内的走向。“从现有的遗迹来看,万源市内的荔枝道分为东线和西线。”李飞称,西线在河口又分为了西支线和东支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靠近后河的这条西支线即:鹰背、庙垭、河口、石窝、玉带、魏家、虹口(通江)、澌波(通江)、竹峪、虹桥出川这条线路应该是荔枝道在万源市境内的脉络走向。 有迹可循 此次考察新发现文物点10处,年代分布于唐宋等时期,为荔枝道道路走向及年代提供了有力支撑。 10处文物点勾勒荔枝道走向及年代 一、杜家湾唐代摩崖造像 这龛造像位于万源市大沙乡杜家湾,属于唐代中晚期。造像规格为1M×1M,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组合,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参考四川地区唐代摩崖造像规律,专家们认为周边应仍有一些相关遗迹。结合宣汉浪洋寺摩崖造像的地理位置,其对荔枝道道路走向及年代提供有力支撑。 二、紫云坪盘陀寺

边缘墓葬族属、国别研究

边缘墓葬族属、国别研究 ——以山东东周墓葬为例 关键词:山东;东周;边缘墓葬;族属;国别 Key words: Shandong area; Eastern Zhou period; Edge graves; nationality 摘 要:边缘墓葬数量众多,文化因素复杂,其族属和国别问题是考古学研究的难点。在墓葬的诸多文化因素中,葬俗最为稳定,族属区分度最高,应作为判断墓葬族属的首要依据;其次是陶器以及铜容器组合;其它方面可作参考。对边缘墓葬进行系统的文化因素分析,并与周边地区国族明确的墓葬进行比较,可以对其族属和国别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 一、研究缘起 位于考古学文化边缘地带,尤其是处于两个以上考古学文化交叉地带的墓葬,其文化因素大多比较复杂,其归属问题也多有争议。这一类墓葬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大量存在,对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变迁等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对这类墓葬进行概念上的界定。鉴于考古学中有“边缘文化” [1](Edge Culture)之概念,本文暂以“边缘墓葬”(Edge Graves)来统称那些位于各文化边缘地带、归属问题存在争议的墓葬。 由于难度使然,目前关于边缘墓葬的研究十分薄弱,尚未有关于此类墓葬的系统探讨,不少报告或简报的原有结论或推断难以使人信服,从而桎梏了诸多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有必要对其作系统的探讨。东周时期的山东地区国族林立,其境内的边缘墓葬数量众多,而且可资参考的文献资料也较为丰富,因此我们择取其境内典型的边缘墓葬[2]进行考古学分析,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探讨这些墓葬的归属问题。不当之处,敬祈指正。 二、墓葬族属区分度的理论探讨 鲁国故城内共存的甲乙两组墓葬是探讨墓葬各要素族属区分度的绝佳资料。报告认为甲组墓为殷遗民或东夷土著墓,乙组墓为姬姓周人墓。[3]这一点已得到普遍认可。我们择取墓葬的形制、葬俗以及随葬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和铜容器等,来探讨墓葬族属的区分问题。 (一)鲁国故城甲组墓。1.墓葬。(1)形制:竖穴土圹,墓穴的长度和宽度之比大于、等于和小于2的分别占64%、22%、14%;墓穴口、底大小基本相同;四面是熟土二层台。(2)葬俗:头向绝大多数为200°左右,绝大多数为仰身直

文物2013年02期--襄人不是胡人_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榜题考_龙腾

襄人不是胡人 —— —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榜题考龙腾(四川蒲江县文物管理所) 2002年,在四川中江县塔梁子3号汉代崖墓三室甬道右壁发现石刻画像,上端有墨书“襄人”榜题。发掘报告称之为“胡人”、“胡人舞蹈图”。说这是“四川发现最早的胡人乐舞资料,在中国汉代考古资料中也极为罕见”[1]。 “胡人”说引起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纷纷发表文章探讨。谢崇安、孙家洲认为,襄人系“湟中月氏胡”,“是印欧人种”[2]。霍巍认为,襄人是“来自襄地之胡人”,是来自襄武(甘肃陇西、漳县)、平襄(甘肃通渭县)的“羌胡”,原居甘青河湟地区[3]。 笔者查阅有关文文献,发现襄人原本是巴蜀古代土著民族,把襄人说成“胡人”、“羌胡”或者“印欧人种”有失严谨。 襄人不是胡人,“胡人”乃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对居住在中国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谓。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北有林胡,燕北有东胡,“赵襄子逾句注以临胡骆”。战国时期,“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秦汉时,称北方匈奴人为“胡人”。“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4]。汉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出高奴(延安),作为“击胡之兵”。后又“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5]。东汉时期,亦称匈奴为“胡”,投附汉朝者为“新降胡”[6]。 中江县并未处在北方胡人聚居区或邻近北方胡人的聚居区。中江崖墓的榜题是“襄人”不是“胡人”,胡人没有襄人的别称。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带有“襄”字的地名,不仅包括甘肃的襄武、平襄,汉代还有襄平、襄阴、襄国、襄垣、襄陵、襄邑、襄城、襄贲、襄安、襄阳等,但都是汉人聚居区域,不是胡人居住区。 史籍对襄人早有记载。据《华阳国志》记载,古代巴国“其属有濮、、苴、共、奴、獽、夷蜑之蛮”。巴东郡“东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巴郡,北接房陵,有奴、獽、夷蜑之蛮民”。涪陵郡“东接巴东,南接武陵,西接巴郡,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戆勇,多獽、蜑之民”。丹兴县(今黔江)、汉平县(今武隆)、万宁县(今贵州思南)、汉发县(今酉阳)“诸县北有獽、蜑”[7]。 另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朱辰字元燕为巴郡太守,甚著德惠,辰卒官。郡獽民北送及墓。獽、蜑鼓刀辟踊,感动路人,于是葬所草木顷许皆仿之曲折”[8]。汉晋时,襄人主要居住在巴郡、涪陵郡、巴东郡,即今重庆、贵州、湖南、湖北交界处的高山区,并进入蜀郡。东汉巴郡太守朱辰系广都县(今成都市双流县)人,所以史载襄人送葬到广都县朱辰墓前拜祭。 襄人与羌胡是不同的民族。据《华阳国志 》 95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编号为绍M306墓位于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西北坡,1982年3月发掘。该墓为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一座较大型的先秦墓葬,形制为阶梯墓道带壁龛的土坑墓,年代为战国初期。该墓清理处随葬品有铜器、金器、玉器等,总计1244件。其中如乐伎铜屋、镇墓兽座、四龙纹小阳燧和玉耳金舟等,都是等级较高也较为罕见的文物,这些国宝,大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发几张我拍的照片,与各位分享。 1· 乐伎铜屋此墓出土的最为珍贵之文物,通高17厘米,平面作长方形,面宽13、进深11.5厘米,三面有墙,阔、深均为三开间;四角尖顶,中有八面形立柱,柱顶立一大尾鸠;柱面为S形勾连云纹,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方形结构勾连回纹;室内跪6人,分别作敲鼓、吹笙、抚琴状。此铜屋不仅造型从未见于世,更令人叫绝的是其通体碧绿,宛如玉雕,2500年的绍兴水土竟将它外表养育成如此品质,真乃鬼斧神工! 乐伎铜屋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可惜光线太暗,看不到里面的乐伎 2·铜镇墓兽座方形,盝顶,上有插孔柱,椭方形,中空,四周饰蟠螭纹;座体铜质外壳每面饰有镂空凤纹六组,原镶嵌绿松石,现已脱落;铜壳内灌铅,与插孔柱相接;座体四角有跪人做足,跪人身饰云雷纹,双手双膝着地,引颈昂首,目视前方,以榫卯结构与座体相连。 此“镇墓兽座”其实就是镇墓兽,只不过上面插的东西已腐烂,我们无从知道其形状而已。但是,战国时代的镇墓兽湖北、河南均有出土,只不过其“座”的部分均为木质,而上面插的鹿角保存完好,我们可以据此想象绍兴的铜镇墓兽的“上层建筑”部分。 铜镇墓兽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3·玉耳金舟椭圆形,敛口,卷沿,鼓腹,平底;两耳为玉质,呈圆环形,外饰卷云纹;高6、径11.2-14.2厘米,连耳重285克。罕见,金光闪闪。 玉耳金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4·四龙纹阳燧径3.6厘米,桥钮,细密的碎点纹之上,环布着四龙,作昂首舞爪状,

第二节齐鲁地区东周墓葬制度

第二节齐鲁地区东周墓的埋葬制度 一齐鲁地区东周墓葬分类 该地区已发掘的东周墓葬约六、七百座,而正式发表较详细资料的东周墓葬大约只有229座。这些墓葬分布于曲阜鲁国故城(1)、临朐泉头村(2)、栖霞县的吕家埠(3)和大丁家村 (4)、长清仙人台(5)、沂水刘家店子(6)、海阳嘴子前村(7)、滕州薛故城(8)、淄博磁村(9)、莒南大店(10)、临沂凤凰岭(11)、阳谷县景阳岗(12)、临淄齐故城(13)、长岛王沟(14)、平度东岳石(15)、莱芜戴鱼池(16)、沂水县城附近17)、临淄郎家庄(18)、章丘女郎山及宁家埠(19)、诸城臧家庄(20)、济南千佛山(21)、长清岗辛(22)、临淄商王墓地(23)、临淄两醇墓地(24)、临淄东古墓地(25)和新汶凤凰泉墓地(26)以及邹平大省村(27)。 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情况,齐鲁地区东周墓的分类基本上与中原地区四种类型的墓葬划分相一致,不过,仍有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为齐鲁地区东周墓中的第一类墓是由墓圹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甲”字形单墓道大墓(如: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和战国晚期才出现的“中”字形双墓道大墓(如:临淄商王M3和M4)共同构成,该地区第一类墓中未见中原地区辉县固围村的那种积沙墓,也未见积炭墓。与此同时,齐鲁地区的第四类墓中包括有少量墓圹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小型铜器墓,这样的小型墓见于鲁故城及薛故城。 〖注释〗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2)临朐县文化馆、潍坊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临朐发现齐、鄩、曾诸国铜器》,《文物》1983年第12期。 (3)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第9期,断代据刘彬徽《山东地区东周青铜器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4)李元章:《山东栖霞县大丁家村战国墓的清理》,《考古》1995年第11期。 (5)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 (6)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 (7)海阳县博物馆滕鸿儒、王洪明:《山东海阳嘴子前村春秋墓出土铜器》,《文物》1985年第3期。 (8)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9)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 (10)山东省博物馆等:《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11)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年。 (12)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阳谷县景阳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年第1期。 (1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文物》1984年第9期。 (14)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1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0期。 (16)莱芜市图书馆、泰安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山东莱芜市戴鱼池战国墓》,《文物》1989年第2期。 (17)沂水县博物馆:《山东沂水县发现五座东周墓》,《考古》1995年第4期。

选墓地立墓碑对于土质有何特殊要求

广汉峰和石业自古以来,中国人十分重视墓地风水,认为为逝世亲人挑选风水宝地作为其安息之所,既可以告慰逝者在天之灵,也可以福泽子孙后代。尤其是农村地区,对于选墓地、立墓碑之事,十分讲究。不仅要寻龙点穴,挑选山财水旺的地形环境作为墓地选址,还要考虑墓地的土质情况,对土壤性质的好坏进行判断,才能确定建设墓地墓碑的最佳位置。那么,选墓地、立墓碑对于土质有何特殊要求?跟着广汉市峰和石业有限公司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墓地风水对于土壤的颜色有讲究。 在风水学上有五行之说,金木水火土分别有不同的颜色属性。其中,土位于中央,被称为中央土,代表中和,一般以黄色和棕色为尊。并且,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中,火生土,红色属火,利于中央土生长。因此,墓地土壤的颜色呈现红黄色或者黄色,代表着该地土壤质量良好,土地的气脉中和,生气凝聚,是一块风水宝地。 与之相反,木克土,青色属木,如果墓地土壤是呈青灰色,则代表该地土壤质量差,不适合建墓地、立墓碑。 第二,墓地墓碑建设对土壤的性质有讲究。

广汉峰和石业土壤的性质,包括其土质的松软程度和湿润程度,都对墓地的风水有影响。 在风水学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要求阴阳和谐,土壤中和。因此,土质松弛、干燥的沙地;土质板结坚硬、干燥的土地;或者土质松软、过于湿润的土地,都失去了“中和”的特性,不适合作为墓地选址。 而土质结实但湿润的土地,或者土质柔润硬朗的土地,不会太过松散、也不会太过干燥或者湿润,是比较适合作为墓地的土地环境。 第三,对于一些土质不足的坟墓,可以进行适当弥补。 有些墓穴的位置,依山傍水,生气凝聚,风水极佳,偏偏土质情况不是很好,该怎么办呢? 如果该墓地的土质,是属于古代或旧墓土,颜色比较灰暗,就要从吉方运来新土加以取代。如果该墓地的土质过于湿润、土壤不足,容易积水的话,可以运来一些干燥的土壤进行填土。如果该墓地的土质坚硬干燥的话,可以适当引进水源浇灌,并在墓地外围不远处适当种植树木花草等植被。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墓地土质不足的情况,使该地的风水更加稳定流畅。而对于一些无法改善的土质情况,比如土质被污染、寸草不生;比如石砾多而土壤少;比如土质过于湿润的泥地,切不可作为建设墓地墓碑的选址,否则会不利于子孙后代的运势发展! 总而言之,墓地风水的好坏,不仅要看周围的山形水势,对于墓地的土质情况也有着特殊要求。在农村,选墓地、立墓碑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问题! 希望以上的介绍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你想了解关于墓碑的更多信息,欢迎致电广汉市峰和石业有限公司。

《文物》杂志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_王刚

·14·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被盗大墓进行清理,发掘2座中字形大墓和2座车马坑(其中1座未清理)。本次发掘的祭祀遗迹位于被盗掘大墓(M2)西南20余米处,海拔高度为1540米(发掘位置参见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 祭祀遗迹发掘区属于大堡子山遗址第IV 象限A1区,发掘5×5米探方18个(T2602~T2605、T2702~T2705、T2802~T2805、T2902~T2904、T3002~T3004),布方面积459平方米,部分探方未打隔梁,实际发掘面积380平方米。发现的主要遗迹有乐器坑1座,人祭坑4座。 一发现与发掘过程 据钻探报告,在1992年被盗掘大墓(M2)的西南部20多米处发现被盗后的中型“残墓”1座,有待进一步发掘。2006年9月初,大堡子山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开始,首先在21号建筑基址布方,其后,对钻探出的这座所谓“残墓”进行清理发掘。根据钻探提供的“残墓”大致位置,我们采用探方发掘方法,首先布T2803、 T2804

两探方,中间不留隔梁,实际发掘面积5×10米。揭露至第二层(被盗大墓清理后的堆积土)时,发现4处盗坑,在清理完3处较小的盗坑后,集中力量清理编号为盗坑2的大盗坑。该盗坑占据T2803大部和T2804北部。盗坑开口为不规则椭圆形,土质疏松,下部缩小变为东北—西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盗坑长约5.6、宽3.9、深3.4米,坑低距地表深4.2米。在该盗坑东北部深约2米处发现人骨,后来判断应是被破坏了的1个人祭坑(K3)。因为有人骨的存在,钻探人员据此认为可能有墓葬存在,但发掘后证明所谓“残墓”实际上是盗坑(礼县一带的盗坑均大致呈长方形)。在清理完盗坑后,即从平面逐层向下挖,在深度距地表约2.15米处,T2803西北部发现一段东西向的土色分界线,相当模糊,不能肯定是何种遗迹现象,故又继续逐层向下发掘,以便确认该线条走向及寻找拐角。至2.3米处,该线条稍微清晰一些,并继续向东延伸。在刮地层平面时,于该线条以北约0.2、距探方西壁约1米处发现一青铜器环耳。 从发现的青铜器耳推测此处当有重要遗迹,但从土质土色判断不像是墓葬。为确定青铜器所在遗迹的范围,又反复进行平面铲刮。由于范围较小,很难弄清遗迹轮廓线的走向,但已确定该铜器所在的遗迹范围较大,有必要继续扩方以寻找遗迹平面轮廓。随后首先在T2803东、北、西三面开5×5米探方7个(T2702、T2703、T2802、T2902、T2903、T3002、T3003)。其中,T2802南部第⑥层下发现坑(K1) 1个,内埋葬两具骨架,肢体屈曲,属非正常死亡,后定性为人祭坑。在T2903、T3003~3004也相继发现2个人祭坑(K2、K4)。此外,钻探时西边发现有石块分布,为弄清该现象,在最西边新开T2602、T2603、T2604、T2605、T2704、T2705共5个探方。 在清理人祭坑(K1)的同时,继续寻找出青铜器耳所在的遗迹范围。由于发掘面积的扩大,铜器耳所在的遗迹逐渐清晰。该遗迹为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坑(K5),宽约2.1、长8.8米。 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15·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期刊文章作者刊号页码 中国考古学年 鉴 魏晋至明清考古段鹏琦1985 64 中原文物河南唐墓概说赵会军1984 04 84 考古与文物咸阳西汉墓清理简报咸阳市博物馆薛恩 光 1984 05 14 人民日报陕西发现一批罕见中唐古墓1984 03 12 考古与文物汉中市北郊石马坡南宋墓清理记刘长源1984 05 56 中原文物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发掘简报罗西章1985 01 10 文博西安东郊元刘义世墓清理简报陈安利1985 04 5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大白杨汉墓1987 264 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曹家堡唐墓清理简报张海云廖彩梁等1986 03 22 文物长安郭村发现唐张智慧墓阎志利1986 05 61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唐李椿夫妇墓清理简报桑绍华1986 03 22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北郊大白杨村汉墓1988 46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1988 239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市东郊东汉墓1988 240 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曲江池汉唐墓清理简报徐进张蕴1987 06 40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向阳公司汉、晋、唐墓葬257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市南郊净水厂汉、唐墓群258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国棉四厂五座唐墓261 中国考古学年 鉴 长安县西韦村唐、金墓葬262

文博西北大学医院汉墓清理简报戴彤心贾麦明1988 06 22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舍利墓清理简报郑洪春1988 01 61 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唐西昌令夫人史氏墓陈安利马骥1988 03 37 文博西安曲江元李新昭墓马志祥张孝绒1988 02 3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1991 310 考古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齐东方1990 09 858 中国文物报临潼发现秦人砖室墓葬林泊19900510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净水厂汉墓清理简报1990 06 47 中国文物报西安东郊汉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呼林贵19900913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田王晋墓清理简报1990 05 50 考古与文物长安县北朝墓葬清理简报1990 05 57 文物西安西郊唐墓陈安利马咏忠1990 07 43 中国文物报西安白鹿原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呼林贵19900719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枣园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 12 考古与文物西安灞桥区政府基建工地汉墓清理 简报 1991 04 41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华厂汉墓发掘简报李恭1991 04 46 考古学报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1991 02 239 文博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 3 考古与文物西安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 简报 张达宏等1991 04 50 考古与文物西安三桥车辆厂工地发现唐裴利夫 妇墓 桑绍华1991 06 25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黄河机械厂唐王代墓发掘 简报 李友辉1991 06 16 文物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公主墓陈安利马咏忠1991 09 16 考古西安东郊发现一座唐墓陈定荣1991 03 286 考古与文物西安市北郊金代墓葬发掘倪安志等1991 06 32

济南市博物馆讲解词

古城辉煌 济南历史暨馆藏文物展览 讲解词 大家好:(在前言版面前讲这一小段) 欢迎到济南市博物馆来参观。济南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城市。是国家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位于黄河下游齐鲁之邦的古城,因众多的泉水而被冠以“泉城”的美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雄伟刚毅的泰山和温柔甘美的泉水,孕育和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智慧勤劳的人们,创造了一部近九千年的连绵不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史。 第一部分:济南的历史 一,济南远古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大家看到的这一组文物是目前济南地区发现最早的、距今8500年前的后李文化的遗物。因为它们最早发现于临淄的后李,因此被命名为“后李文化”。这些都是在济南章丘的西河遗址和小荆山遗址出土的。这是石磨盘和石磨棒。他们是用来加工粮食的。把各类农作物的种子放在磨盘上,用磨棒来回碾压成粉末状。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采集和渔猎,农业经济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件器物叫釜,是用来煮饭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锅。因为它的底部是圆形的,需要用东西来支撑,一般都是用三个支脚来支撑,这样即稳受热面积又大。大家是不是想到了“三足鼎立”这个词语。这就是鼎的最初萌芽。 这些是用动物的骨头加工成的镞、凿、椎,是用来狩猎和加工兽皮的工具。这是一个陶猪,当时的原始部落已开始饲养家畜了。 这是西河遗址后李文化时期居民生活情景的复原景观。大家看,这处房址呈圆角长方形,是半地穴式地面建筑。在房子的中心部分发现有很多的木炭,当时的这一堆火,不仅用来烤肉,煮熟食物,还可以用来驱赶野兽、取暖、照明等。在当时,保护火种不让它熄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室外的生活情景看,当时的先民仍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生活和生产方式。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已开始萌芽。 经过后李文化千年的发展,我们又发现了距今7500-6100年的北辛文化。它最早发现于腾州北辛。在济南西郊田家庄有北辛文化遗址的发现。这时期的生活用具还是以陶器为主。泥质比以前细腻,部分陶器上残留慢轮整形和修整的痕迹,火候也比原来的高,硬度也较大。鼎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器形,是由原来的釜和石支脚渐渐发展而来的。 北辛文化接下来发展为距今6100-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最早发现于泰安大汶口。大汶口文化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余年,在制陶、制玉、雕刻等各方面有了全新的发展与进步。 尤其是大汶口的玉器。中国人制玉、爱玉、崇尚玉的历史非常悠久,玉璧是古代最重要的玉礼器,通常是用来祭天的。这件玉龙,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重要的是,它常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祭祀活动中使用。这种玉器叫璇矶,在汉代被人们看作观测天象用的仪器,而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它的真正用途目前尚不得而知。这些玉器(玉璜等)皆为佩饰。石纺轮的发明及应用,表明当时的人们已初步掌握了纺线等技术。 鹿角锄是用鹿角做的农业生产用工具,这也佐证了农业经济的萌芽。 这件白陶鬹,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器物,造型优美奇特,形状象鸟,是用后来烧制瓷器的高岭土烧制而成。古代山东被称为东夷,而东夷的图腾是鸟,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鸟, 故将器物制成鸟的样子来纪念祖先。这时期开始出现了美丽的彩陶,人们用各色颜料在陶上绘画出各种装饰图案。 这一件叫回旋纹透雕象牙梳,17个梳齿,修长细密而且均匀美观。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一件象牙雕梳,是原始社会装饰用品的杰作和大汶口文化中的精品。 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距今4600-4000年。1928年,在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现,这是我国考古学家第一次用科学的考古学方法发掘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址。龙山文化的发现,揭开了济南地区史前史上最重要的篇章。它的发现标志着早在4000多年前,济南地区就已进入了高度发达的国家城邦文明。黑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而以"精美绝伦的造型、薄如蛋壳的陶

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3年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3年数据研究报告 2019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进行深度剖析,从博物馆机构数量,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研究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 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数据研究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四川省 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现状 (1) 第二节四川省博物馆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四川省博物馆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四川省博物馆机构数量占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四川省博物馆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四川省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四川省博物馆机构数量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四川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长清历史.jsp

济南市长清区历史文化沿革概况 济南市长清区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泰山西北麓,黄河下游东岸,大致呈不规则三角形,南北长50.3公里,东西宽50.8公里,面积1178.1平方公里,人口53.7万。西北隔黄河与德州市齐河县、聊城市东阿县相望,南与济南市平阴县、泰安市泰山区、肥城市相连,北与济南市槐荫区、历城区接壤。2000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成立济南市长清区。区人民政府驻清河街中段路北,在省会济南西南方向23.3公里处,为济南市辖区。 长清,是全国设县最早的县份之一。其疆域传《禹贡》兖州之域。长清疆域自唐代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形成,历时近1200年,基本没有变动,只是上世纪抗日战争后,变动较为频繁。 长清,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置县。其名称由来,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长清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卢县地,隋开皇五年于此置镇,十四年废镇置县,属济州。因清水为名。”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沿革》载:“…….因清水以为名,又县东南三十里即长城距防之地,盖兼取其义云。”据1999年、2000年、2003年境内发掘的张官、月庄等遗址考证,长清境内至少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即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较为系统的文物普查及发掘,基本上摸清了本区文物家底,掌握了史前社会各类文化遗址50余处,取得了一系列的收获,形成了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史前文化发展序列,逐渐使这里成为山东地区古文化发展脉络较为清

晰的几个中心之一。 事实证明,从遥远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从事艰辛的开发,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先人以独具风格的文化,携同黄河两岸的兄弟姐妹,步出了原始,共同迎接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在这段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更加壮丽璀璨的诗篇。尤其是自商周起,先人们生活、生产的遗存在境内不断出现。由于这段历史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其显著特点就是青铜工业的高度发达,所以,这个时代又被称为青铜时代。1957年,我区归德镇小屯水库修建时,即发现了百余件精美的青铜器,且全部为珍贵文物,这在当时的齐鲁大地上是绝无仅有的。无怪乎一代宗师郭沫若见到这批东西后,感慨万千,爱不释手。这其中的珍品分别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收藏,并且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展览。 长清,周代名古卢,春秋为齐地祝阿邑、石窖邑、清邑、卢邑。《春秋·左传》中成公二年、襄公十八年、十九年、哀公十一年等均有详细的记载。著名的鞍之战、齐晋之战即发生在境内。据专家考证,夙沙卫“杀马塞道”的故事就发生在马山。战国时期修建的山东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齐长城,就起始于我区孝里镇广里村,它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南部群山之中,绵延百里,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至今脉络清晰,丰韵犹存。齐长城比著名的秦长城早近5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城,被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长城之父”。

山东省全真道遗迹简介

山东全真道遗迹简介 济南长清五峰山 一、五峰山道教简介 金章宗泰和时(1201~1208年),在长清五峰山创建道观属全真道。金宣传宗贞祐间(1213~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代万历间为道教极盛期,万历皇帝命黄冠周云清在五峰山辟山重建道观,“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封道观为“保国隆寿宫”,并在此颁刻《道藏》全经480函,供道士诵读。道士、道姑主持宫观,读经奉神,靠庙田地租和作道场收取香钱生活。著名道士有王真隐、崔道演、周云清等。 二、五峰山简介 五峰山属泰山支脉,主峰海拔395米,位于五峰山乡石窝村东侧,在县城东南20公里处。五峰山与泰岱相连,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后遂与泰山、灵验并称“三山”。五峰山因有5个并列的秀丽山峰而得名。 5座山峰呈半圆形,从西向东依次为:聚仙(一称迎仙)、望仙、会仙、志仙、群仙峰。五峰绵亘错列,云绕巅峰,泉出石罅,环保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有山内八景和山外八景。山内八景是仙人台、七星泉、迎仙桥、更鸡桥、无影庙、青龙峪、白虎峪和清泠泉。山外八景是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五峰山自南北朝以来,便有佛事活动,自金元以来,这儿辟为道观,成为道教圣地之一。自古是隐士幽居和人们游览的地方。近些年来,五峰山加快了文物景点的恢复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渐渐有了“齐鲁仙境”的美誉;又因五峰山峰峦之中泉水处处可见,流泉飞瀑蔚然壮观,加之树茂林丰、浓荫蔽日,使暑季气温比外界平均低3~7摄氏度,又被赞誉为“避暑仙境”。 三、五峰山全真道遗迹 五峰山全真道遗迹主要是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位于五峰山上,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分南观、北观,庙宇多修在北观,后院向北有高达91级的石阶,上有月台。观内建筑有:碧霞宫、真武殿、三元殿、玉皇殿、龙神殿等,大部分在清代已倾圮。现存殿宇为林场占用。1979年9月3日,经济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五峰山古建筑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峰山自然、人文景点主要有: 一天门位于峪口处,这里有石砌盘路,盘路开始处,两崖并峙,形如关隘。明代万历年间,道士周云青的弟子史奇峰曾在这儿修建过“广生殿”、“伏魔宫”等殿宇,并用巨石筑门,

第三节东周时期秦墓葬制

第三节xx墓的埋葬制度 一xx墓的分布与分类 ???东周秦墓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陇东地区,到1994年,在已被发现的上千座秦墓中,关中及陇东地区的就有622座 (1)?。如今,随着xxxx墓地 (2)和xx店子墓地 (3)资料的发表,关中及陇东地区东周秦墓已达900余座。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关中和陇东地区的东周墓葬。 ???虽然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秦人的进军步伐,包括山西、河南等地在内的关东地区亦开始出现秦墓,但东周秦墓仍主要以关中及陇东地区为代表,尤其是关中秦墓最能体现秦文化本色 (4)。有学者将关中秦墓划分为四个集中区域和四种类别 (5),四个区域是宝鸡地区、西安地区、铜川地区、大荔地区,这四个地区分别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中部、北部、东部,在前两个地区发现的秦墓较多,而后两个地区则较少;四种类别是随葬青铜礼器的A类墓,随葬仿铜陶礼器的B类墓,随葬日用陶器的C类墓,无随葬品的D类墓。亦有学者根据随葬鼎制,将铜、陶礼器墓分成三类,即五鼎墓、三鼎墓、二鼎墓和一鼎墓,另外,再加上实用陶器墓以及无容器墓,共分成五类 (6)。也有仅将陵园大墓定为大型墓,余者皆划分为小型墓的 (7)。 ???在这里,我们参照上述划分法,经综合而细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有“中”字形或“甲”字形墓道的大型青铜器墓;?第二类是随葬青铜器的竖穴或洞室墓,即中小型青铜器墓;第三类是仿铜陶礼器墓;第四类是日用陶器墓;第五类: 无随葬容器墓;第六类:

无随葬品墓。 〖注释〗 (1)xx学理、xx儒、xx等: 《秦物质文化史》第302—303页,三秦出版社,1994年。 (2)xx文物考古研究所: 《xxxx墓》,三xx出版社1998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4)xx: 《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5)xx: 《关中秦墓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 (6)李进增: 《关中东周秦墓与秦国礼制兴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 (7)?xx: 《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二典型东周xx墓 (一)xxxx墓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