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学生姓名张敏

学号20081303028

院系遥感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指导教师葛云健

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

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

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没有抄袭其他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张敏

日期:2012/5/26

目录

引言 (1)

1综述 (1)

1.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解析 (1)

1.2国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1)

1.3国内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2)

1.3.1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2)

1.3.2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模型研究 (3)

1.4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演变动力 (4)

2.研究区概况 (4)

3.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5)

3.1建国前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5)

3.2建国后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6)

4.驱动力分析 (8)

4.1人口驱动 (9)

4.2经济驱动 (9)

4.3政策驱动 (10)

5.南京市地域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10)

5.1数据来源 (10)

5.2选取评价指标体系 (11)

5.3评价结果 (12)

5.4预测 (13)

6.结论与讨论 (14)

6.1结论 (14)

6.2讨论 (14)

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张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南京 210044

摘要:本文以南京为研究区域,介绍南京市发展的变化历程。分析南京市地域结构变化过程中的驱动力因子,选取1998年与2008年南京市统计数据,运用综合因素评价法,绘制南京市分区县地域综合发展条件图,对近十年来南京市地域结构、地域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南京市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南京市地域规模不断扩大,在未来近几年内,南京市将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开发江宁、江北、仙林3个副城。

关键词:城市地域结构; 南京; 驱动力; 综合因素评价法

引言

南京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达,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本文为了研究南京市地域结构的发展,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研究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地域发展条件变化的历程,分析各驱动因子如何驱动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发生变化,确定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变化的驱动力。运用综合因素评价法,构建指标体系,确定权重,依据综合评价得分了解南京市分区县的综合发展条件情况,在此基础上定性预测未来南京市城市发展的可能方向。对未来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

1综述

1.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解析

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地域内,与各种功能活动相应的地域分异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等,城市地域结构是一个动态过程[1]。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最普遍的认可即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城市地域结构(或城市形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2]。

1.2国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最初的城市地域结构学说,应追溯到杜能(J .H .von .thunen )的农业区位论[15]。这种理论至二十年代开始系统化,以后不断丰富,城市地域结构的学说也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出现和发展。

表1 国外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1.3国内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1.3.1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中国学者致力于对国内城市的地域结构进行反演,在研究的基础上为现阶段城市地域结构提出优化建理论

主要内容 模型

人类生态学 以人类生态学观念为基础建立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注重于由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种族等因素决定的社会阶层和团体在住宅区位选择上的竞争与分化。现代的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城市地域理想化结构,这一模式反映城市扩展、经济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另外还有一种

多核或多中心城市地域结构分散集团模式[15]。

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 E .G . Ericken 的折衷学说、L .F .Thomas 的三地带学说

城市地域理想化结构

分散集团模式

社会物理学 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入社会问题的空间分析中,引力模式分析和预测空间流(货流、人流、信息流等)的一种理论,潜能模式则主要

是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遇或概率。 引力模式、潜能模式、W .G .Hansen 的通达性模式、D .L .Huff 的商区模

经济学 运用经济学知识,基于古典的价格与地租理论,从厂商与居民两个角度研究分别确定他们的最佳区位,利用投标租金曲线,可以得到围绕CBD 的圆环形土地利用模式。现代学者分析城市输出产品与价格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对城市土地竞标地租曲线的

影响和相应的城市用地布局的变化。斯科特(Allen .Scott)从关联性

的角度来解释因集聚经济原则导致的区位会聚和再聚集[17]。

圆环形土地利用模式

地理学 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 )在地理学相关理论上建立起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体的等级与规模的研究为基础。现代学者在地理学基础上建立的主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地区疏散理论[16]。21世纪中以后,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得许多国家在大中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镇和反磁力中心的中等城市。在卫星城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后,城市地域

结构逐渐形成了多层向心城镇体系的新模式。

中心地理论

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 卫星城镇

反磁力中心

议。杨吾扬等从区位论的角度研究城市地域结构,提出“在资本主义阶段,集聚效应使城市地域结构分异为自发的功能区和地段。在社会主义阶段,阶级对立逐渐消失,居住区的差别大为缩小,但由于社会主义仍是商品生产,功能区仍能存在,可根据空间经济性和居民生活方便性予以组织,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高效率”。他总结世界各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及其演化律,对北京现在的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提出优化建议[7];曹广忠等以大连市1980年和198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资料,采用方格法做出不同时期大连市土地利用功能信息图进行分析,回顾内部地域结构的演变过程,详细分析80年代以来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归纳大连市内部地域结构的转型特点和模式图,探讨内部地域结构转型与郊区化之间的关系[8];苏维词从基本特征、趋势、职能结构、形态结构等角度研究贵阳市地域结构的演变,探讨驱动力因子在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中的作用,分析贵阳市地域结构问题的成因,提出优化[9,10];孙斌栋等在进行上海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研究中,选取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两个角度,采用分街道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岗位密度为指标,运用住宅选址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实际,对上海多中心结构提出优化建议[11];石忆邵在对特大城市的空间组织模式演变研究中,从世界主要城市空间组织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对中国特大城市构建多中心模式提出建议[12];吴国兵等研究不同集聚效果下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以上海为例,分析运用集聚经济效益作用机制优化城市地域结构[13];陈曦等研究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物联网的发展给城市空间结构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预测物联网的发展将使得长春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平面”扩张向“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转变[14];李振泉等研究长春市商业地域结构的历史演变,根据长春市商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城市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调整建议[18]。

1.3.2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模型研究

周一星、陈彦光等根据城市地域结构形成过程中各种动力的影响作用,将中国的城市地域结构大体上归纳为集中式、分散式和集中分散式三类[19];许学强、胡华颖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进行因子生态分析,推出广州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呈东曳长的同心椭圆态势[20];杨永春、曾尊固在其对兰州市地域结构的研究中,通过主要结节点因子指数、级别的统计以及对研究区均质地域均质度与紧凑度的计算,分析自然条件与工业化过程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判定兰州市的地域结构[21];林目轩提出了多目标城市土地定级估价方法,以镇江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镇江市商服、居住、工业目标用地的定级估价因素及其权重值,根据竞租理论运用转换边际法确定城市的综合基准地价和最佳地域结构[22];祁新华、程煜等采用“三步法”:第一步区位商法;第二步根据各镇(街)经济社会指标进行边缘区进一步细分;第三步根据城市意象图主要景观轴的景观梯度变化验证边缘区的划分。以广州为例,对广州市地域空间格局进行划分[23]。

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国内学者不局限于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和人口密度等指标探究城市的形态特征、空间结构,还利用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研究城市中抽象的产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宋志军研究中国中小城市居民购物出行下的城市地域结构形成,以安阳市为例,结合中心地理论,运用遗传算法,解释购销动态拟合下的地域结构[24];赵群毅、谢从朴等对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进行

研究,利用北京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将北京都市区划分为7种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类型[25];阎小培以广州市为例,采用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揭示信息密集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地域的影响,分析第三产业对广州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影响[26];陈忠暖等研究昆明城市商业地域结构,选取昆明市行政区划划定的城区中二环路以内的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将昆明城市商业地域结构概括为“四大分布特征”和“六种地域类型”[27];吴世君等从仿生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地域结构与生物螺旋体结构间的关系,以安徽合肥市为例,选取围绕市中心的交通干道为研究对象,提出对数螺旋曲线方程进行计算,比较自然形成的螺旋曲线与对数螺旋曲线,最后提出螺旋体地域结构[28]。

1.4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演变动力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自然、社会、人为因素等的影响,或促进或阻碍城市地域的分化,这些影响因素即为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动力[15]。最早触及地域分化的是科尔毕(C.C.Colby)的向心力离心力学说,指出这两种力的关系不一定呈面状扩展,更多的情况是沿交通线呈轴状,或由于地形障碍而表现为扇形或星形[17]。后来泰勒(G.Taylor)的时间空间学说对其进行了完善。另外,影响地域分化的因素包括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和行政原因,其在城市地域分化中表现为相关力的作用[3,16]。国内学者研究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动力,普遍集中于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2]。

针对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动力,国内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杨上广提出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与分异的综合动力模式,包括政府力、市场力、个体力和社区力[4];张庭伟发现在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包括政策、经济、技术发展因素的影响,即“所谓‘政策力’、‘经济力’、‘社会力’三者共同作用”[5];吴良镛将我国城市的更新归结为3个积极性(开发商的积极性、老百姓的积极性和市场的积极性)的推动[14];耿慧志认为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是政策力、经济力、社会力综合作用的结果[19];张兵从利益主体论的角度,认为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动力主体有政府、城市经济组织、居民3种类型;石崧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要由政府、企业与居民构成[6];袁丽丽认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3个利益主体构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是在其互相作用产生的合力下形成和演变的[4]。

2.研究区概况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宁镇(镇江)丘陵地区,东临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连太湖水网,北接江淮平原,“黄金水道”长江穿越境域,距入海口380公里。南京是江苏省省会,著名古都,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市境内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其中鼓楼、白下、玄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八区为中心城区。

南京具有2500余年建城史、450余年建都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公元229年,孙权在此建都,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是中国农业重要生产区域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商贸中心城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1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1000亿元。城市居民收入达到283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

到11128元,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为2.8:46.5:50.7。

3.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3.1建国前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筑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三国期间,孙权自武昌迁都建业,后在今南京城西草场门至清凉门之间建都,即吴石头城遗址。建业城的布局依照周礼制思想,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建业城位于淮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周二十里十九步,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三国期间,孙权广增农田,在建业和沿江地区大规模屯田,人民生活富饶,城市南面部署市、手工作坊和居民闾里,为城市经济活动区,当时的南京城内已有了职能分区的雏形。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王朝,都城名建康。建康南迁人口甚多,加上本地士族人口约二百万,当时南京经济发达,物资充裕,是一个人兴物阜的大城市。东晋都城大体沿用东吴建业旧城,并在内城外加筑篱栅式外郭城,至公元332年又重新建成宫城。东晋西起石头城,东至倪塘,北过紫金山,南至雨花台,东西南北各四十里的巨大区域,地域面积广。为了安置大量南迁人口,还在城东沿着青溪外侧开辟新的居住区,建了一些侨寄郡县;为保卫建康,在其四周又建了若干小城镇军垒。建康城地域规模进一步扩大,地域结构演变为内外两层的布局。

公元937年,南唐正式定都于此,南唐都城摆脱了六朝建康城的框架,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区包入城内。该城前依聚宝山(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凭清凉山。南唐期间,南京城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周长达二十五里四十四步,南唐经济更加繁荣,地域结构进一步完善,城内新辟了东门(大中桥)、南门(中华门)等,环建康的城镇聚落陆续发展成居民区和商业区,并逐渐连接成一片。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成为南京的鼎盛时期。当时中国人口6069万人,南京聚集了大部分的人口。正德年间,南京市人口明显增长,据史载,上元县坊厢户增至六千一百二十九户,江宁县坊厢户增至三千二百一十九户[34]。经济方面,南京作为工商业经济中心的地位日渐突出,南京与长江上下游之间及全国各地市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进行着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转运贸易活动,成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商业贸易中心[34]。正德年间,民营手工业兴起,尤以民营纺织业发展显著。同时,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市集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除了原有的晨市,出现了晚市与夜市。期间朱元璋大事建设,明南京城地域结构为四重环套配置,从内至外为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南京城地域范围扩张,其中京城全长33.676公里,即今南京明城墙,设13座城门,门上建有城楼;宫城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达2公里;外郭全长60公里,辟18座城门。明城墙墙三面阻山控野,一面依傍长江,系为加强南京城防而筑。南京城地域职能分工有了明确部署,如京城内有三个功能区:东部的政治活动区,西、南部的经济活动区,北部的城防区。明城区道路分为官街、小街、巷道三个等级,于城南地区、东部皇城新区、城北军防区三个区域自成相对独立系统。

南京近代城市规划始于1919年,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都,南京再次成为政治中心,促

进南京人口规模的增长,当年南京市人口达100.64万人以上,同时国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大规模的企业,带动了南京的经济发展。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规划总面积855平方公里,南京城地域规模扩大,规划中城市地域结构呈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展开,渐成圆形之势。南京城地域职能划分中将城市划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与住宅区6个区域。

图1 建国前南京市地域演变

3.2建国后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迎来了社会主义社会,南京于1954年、1957年先后制定了城市初步规划草案。1958~1960年,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沿着城外的主要公路建设了很多工厂,并开始建设大厂、板桥等卫星城镇。该时期城市发展快速,区域不断扩展,南京市城市地域发展呈圈层式扩展。

1980年中国开始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国内学者在引进西方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领域的实证研究。南京是国内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对于南京市的地域结构研究比较先进。1981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区及六合、江浦、江宁三县共4717平方公里,确定市区规模为122平方公里。在当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城市布局以圈层式城镇群体的布局构架,使大、中、小城镇和郊外广阔的绿地有机地结合。从内到外共5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中心圈层--市区,第二圈层为蔬菜、副食品基地和风景游览区,第三圈层有沿江三个卫星城、三个县城和两浦地区,第四圈层是市域内大片农田、山林,第五圈层是远郊小城镇。这种布局被概括为“市-郊-城-乡-镇”的组合形式。

图2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32]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全面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小城镇兴起。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城市外延扩展呈现郊区化发展,在主城区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同时逐渐将发展的重点放到郊区,协调新市镇与主城的均衡发展,构建多中心城市结构模式。

1991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地域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城市规划区——都市圈——主城。城市规划区总面积6516平方公里,都市圈是以长江为依托,以主城为核心,以主城及外围城镇共同组成的高度城市化地区,总面积2753平方公里,主城面积约243平方公里。规划以长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作为市域

城镇的主发展轴,以沿宁溧公路、机场专用道路为市域发展的次发展轴,形成“干”字型城镇带。

图3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37]

2011年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构筑“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等级体系,要形成以主城为核心,城市中心是南京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的主要承载地区,城市副中心以放射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

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总体空间结构。

4.驱动力分析

建国前各方面的数据较难获得,通过建国前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信息,结合已有的资料,分析后可以发现,在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中,人口、经济、政策这三个因素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选择建国后南京市的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分析。

4.1人口驱动

近30年(1979-2007)来,我国人口系统已由高出生低死亡的快速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的慢速增长,城乡人口流动也呈加快势态。在这期间南京市人口稳步上升,比较南京市人口增长情况与南京市建设用地增长情况,如图5(以1979年的数值为1,得到每一年与1979年的比值):

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

50

40

30

20

10

197919821990199519992000200520072008

建设用地人口

图5 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

从上图可以发现,随着南京市人口的增长,南京市地域规模增长,呈正相关。在南京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2020年城镇规划人口达到840万,2030年规划人口达到1030万,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也必将不断扩大。

4.2经济驱动

1979年以来,南京市GDP总量、进出口贸易总额、工业总产值都有了显著增长,选取工业总产值的数据与建设用地面积进行比较,如图6(以1979年的数值为1,得到每一年与1979年的比值)所示:

工业总产值与建设用地关系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197919821990199519992000200520072008

工业总产值建设用地

图6 工业总产值与建设用地关系

从上图可以发现,工业总产值与南京市地域规模之间呈正相关。

4.3政策驱动

南京市行政区进行过两次大的调整,一是1995年将部分郊区划为城区,使城区面积扩大,这使得调整区域开发建设迅速展开;二是2001年和2002年的区县撤并,将周围郊县划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为城市空间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基础。

城市规划对城市地域结构有引导作用。1981年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新辟六(合)杨(州)市际公路,带动了六合地区的经济发展。1991年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发展策略,即新区重点建设河西新城区和仙林、东山、浦口新市区,定位浦口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水陆交通枢纽枢纽,都市圈的江北中心;东山是江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京都市圈南部的吸引中心;尧化门-栖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铁路交通枢纽、石油化工基地和著名风景名胜区;大厂是以化工、电力为主的工业城镇等内容,这些政策对各地区职能划分、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南京市2001年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建设“东山、仙西、浦口—珠江”3个新市区,随即2002年南京市结合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仙西、江宁、江北三个新市区的建设,建设仙林、浦口和江宁三个大学城,这为江北、仙林以及江宁地区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同时这些地区聚集了众多高校、科研就够和其他文化事业团体,汇集了大批专业人才,带动了当地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2007年南京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了联系主城和两县的快速轨道S1线,深化了外围高快速路网规划。2009年南京市规划局提出到203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由17条规划轨道线路构成655公里的网络,其中在建的3号线是一条南北向主干线,北起浦口区京沪铁路林场站,由隧道过江,南至江宁区秣周路站,同时另外的4号线、6号线、10号线、11号线以及12号线都连接南北,增加了南北之间交通的便捷,为副城的发展带来更大空间。

5.南京市地域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通过本文第3、4部分的研究,对南京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历程以及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过程中的驱动因子由了一定了解,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南京市各区县地域发展条件这一角度,定量研究南京市近十年来各区县地域发展条件的变化,然后结合2007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定性分析南京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5.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法[29,30]对南京的城市地域结构进行演变预测,选择1998年与2008年两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南京市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发展与经济状况统计公告、中国宏观数据分析网站。在南京市地域结构研究中,以南京市分区、县为评价的基本单元。其中1998年市域管辖六个城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五个郊区(浦口、大厂、栖霞、雨花台、江宁)和四个县(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由于2001年和2002年的区县撤并,将周围郊县划到城市规划区范围

内,现分为6个城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5个郊区(浦口、栖霞、雨花台、江宁、六合)和两个县(溧水、高淳)。

在对南京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中,由于选取的各因子的得分取值标准量纲不同,首先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都变成0——1间的相对值。各因子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鉴于各因子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力有明显差异,对各因子赋权重值,然后计算各基本单元的综合评价得分。

5.2选取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南京市各分区县的综合发展条件情况,首先构建能较全面反映各分区县状况的指标体系。人口驱动表现为人口数、自然增长率、全区中小学个数、中小学在校生4个因子,均呈正相关。经济的驱动影响表现为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发展状况两方面,包括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总产值、新批三资企业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出口总额6个因子,均呈正相关。

同时研究各地区社会文化环境、人民素质、人们生活水平等综合水平和能力,参照相关文献资料[29,30],共选择14个主要指标。其中生产总值反映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实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工业总产值反映一定地区工业的发展情况,是该地区经济实力的一部分。鉴于南京市对外经济活跃,一直以来南京市的对外经济在各区县的经济构成中占重要比例,因此选择新批三资企业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以及出口总额3个指标,反映南京市各区县对外经济的发展情况。人口数反映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量,自然增长率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全区中小学个数与中小学在校生反映一定地区文化教育的水平,同时能一定程度地体现该地区人口素质,这4个指标反映该地区的人口竞争力。图书馆藏量反映一定地区的文化设施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反映一定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城市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各类型绿地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其高低能反映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这4个指标能反映一定区域的居民生活水平,是体现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各因子权重的确定,本文参照林目轩研究镇江市地域结构中指标体系的权重值[29]及周一星对泰安市地域结构研究中的权重赋值方法[19],给每个因子赋予权重值(如表2),进而通过计算得到各基本单元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得分。

表2 南京城市地域发展条件评价的各因素权重

因素因子(单位)权重数

经济实力

生产总值(现价:万元)0.1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0.065 工业总产值(万元)0.063

对外经济发展状况

新批三资企业数(家)0.055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万美元)0.090 出口总额(万美元)0.083

人口竞争力

人口数(万人)0.080 自然增长率(‰)0.074 全区中小学个数(所)0.060 中小学在校生(万人)0.045

居民生活水平

图书馆藏量(万册)0.045 医疗卫生机构(个)0.05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0.105 城市绿化覆盖率(%)0.080

5.3评价结果

根据指标体系以及各因子的权重,计算得到各区域的综合评价得分,如图7所示:

图7 南京市分区县的综合评价得分分布图

根据各区域的综合评价得分,将南京市各行政区划的城镇发展条件分成好(得分大于平均值加1个标准差)、较好(平均值以上)、较差(平均值以下)、差(得分小于平均值减一个标准差)4级,具体划分方法参考文献[29],分布情况如下图8、9所示:

图8 分区县综合发展条件分布(1998)

图8反映出1998年南京市不存在发展条件差的区域。比较图8与图9,发现从1998年到2008年,下关、秦淮以及两县地区综合发展条件下降,鼓楼、玄武、栖霞综合发展条件提高,浦口、六合、雨花台、建邺发展条件较好,江宁发展条件好。图9表明经过一系列的开发,主城基本饱和。江宁发展条件好,六合、栖霞、浦口发展条件较好,有发展空间。下关、鼓楼以及两县地区发展条件差,应合理规划保护不宜进行开发。

5.4预测

2007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南京的城市性质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三角洲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完善主城功能的基础上,把城市发展的重点空间转向外围的三个副城,市域构筑“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等级体系,中心城由主城、东山副城、仙林副城和江北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汤山等8个,新市镇包括程桥、横梁等34个。基于本文的研究,从分区县的地域综合发展条件角度出发,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都由发展潜力,主城应该以内涵发展为主,强化金融、贸易、科技信息、服务职能,通过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大力开发3个副城。关于产业结构,南京市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在2007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全市构筑产业相对集中、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十二个工业板块,这都为3个副城的发展提供动力。

图9 分区县综合发展条件分布(2008)

6.结论与讨论

6.1结论

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研究南京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历史,在南京市地域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人口、经济、政策3个因素是城市地域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从而结合建国后的数据进行分析。选择1998年和2008年两年的数据,运用综合因素评价法,构建指标体系,确定权重,计算出这两年南京市各区县的综合发展条件分值,定量分析南京市这十年来分区县的地域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结2007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作定性评价。从地域发展条件的角度出发,建议优先发展东山副城,然后发展江北副城及仙林副城,把南部两县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加强南部两县的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同时,随着南京市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基于3个大学城的建立,为3个副城提供了大量的科研设备及高技术人才,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南京市地域结构将呈现以长江为分界线,以主城为中心,江南地区与江北地区共同稳步发展的地域结构。

6.2讨论

(1)文章中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南京市统计年鉴、南京市各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政府工作报告,其他数据来自各行政主管单位网站(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来源较为分散,结合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偏差不大,可以基本保证信度。

(2)在研究南京市地域综合发展条件的过程中,采用综合因素评价法构建指标体系,由于一些数据无法获得,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在权重的确定过程中,参照国内学者进行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时的权重值,结合老师的指导而制定,但其中的打分环节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更科学地确定权重,或者考虑更为客观可信的评价方法。

(3)在本文对南京市地域结构的评价及预测部分,仅以本文研究的南京市地域发展条件分值为依据,不涉及各区县的实际发展情况中交通发展条件等实际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瞿有龙,李传永.人文地理学新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赵荣主编.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马仁峰,刘修通,张艳.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研究的评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2):36-40.

[4]袁丽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3):

52-55.

[5]霍擎,王秀娥.包头城市地域结构组成要素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1997.14:2-47.

[6]周一星,史育龙.中国市镇地域结构实体划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1991:123-128.

[7]杨吾扬,杨齐.论城市的地域结构[J].地理研究.1986.5(1):2-11.

[8]曹广忠,柴彦威.大连市内部地域结构转型与郊区化[J].地理科学.1998.18(3):235-241.

[9]苏维词.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2):55-58.

[10]苏维词.喀斯特山区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以贵阳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0.15(4):

25-28.

[11]孙斌栋,石巍,宁越敏.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系列.2010.1:

58-63.

[12]石忆邵.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城市规划汇.

[13]吴国兵,谭盛源.论集聚经济效益与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和优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1.4:8-11

刊.1999.3:36-39.

[14]陈曦,翟国方.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以长春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4):530-535.

[15]Jacek Kotus.Changes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 large Polish city-The case of

Pozan.Cities[J].2006.02.002:364-381.

[16]Dimitris Ballas,Graham Clarke,Danny dorling,David Rossiter.Using Simbritain to Model the

Geographical Impact of National Government Policies[J].Geographical Analysis.2007.39:44-77.[17]CHANGPING ZHANG.An analysi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using comprehensive prominence of irregular

are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J].2008(22).6:675-686.

[18]李振泉,李诚固,周建武.试论长春市商业地域结构[J].地理科学.1989.9(2):134-141.

[19]周一星,陈彦光等.城市与城市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J].地理学报.1989.44(4):386-198.

[21]杨永春,曾尊固.兰州市地域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4):469-474.

[22]林目轩.多目标城市土地定级估价与城市最佳地域结构研究[J].衡阳师专学报.1993.11(2):20-25.

[23]祁新华,程煜,陈烈.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划分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08.28(1):

38-41.

[24]宋志军.安阳市城市地域等级结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4):61-64.

[25] 赵群毅,谢从朴,王茂军等.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J].地理研究.2009.28(5):1402-1413.

[26]阎小培.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9.19(5):

406-410.

[27]陈忠暖,陈颖,甘巧林等.昆明市城市商业地域结构探讨与调整对策刍议[J].人文地理.1999.14(4):

22-25.

南京市情简介英文版

南京市情简介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古老而又充满活力,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都市重合交融。曾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特别奖”,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Nanjing is the ca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ancient and vibr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a modern metropolis blend coincide. The United Nations has been awarded the "Habitat Environment Special Award", won the honorary title of National Top Ten Health City,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ten cities nationwide, the National Garden City, outstanding tourist 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del city and so on. 地理环境 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距入海口380公里,为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处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山环水绕的河谷盆地,境内山峦环抱,湖川偎依,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是四季分明的旅游城市。 孙中山先生就曾经这样赞誉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Nanjing Yangtze River Delta, 380 km away from the estuary, to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main artery of the Yangtze River waterway stuff and north-south Beijing-Shanghai railway land aorta, known as the "gateway to the southeast, north and south of the throat," said. Nanjing place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facing the water mountain water ring around the valley basin, surrounded by the territory of mountains, lakes River snuggled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rich, belonging to north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sunshine and abundant rainfall. It is mild and humid climate with four distinct seasons tourist city. Sun Yat-sen in Nanjing once this praise: "The position is a goodness in the region, which places high mountains, deep water, plains, three works of nature, a bell Yu, Cheng metropolis in the world of hard to find this nirvana too. "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 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 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69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介绍南京导游词

介绍南京导游词 导读:南京导游词800 字南京以“博爱之都”闻名海内外,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面积65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800 万人,下辖11区2 县。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区附近东有紫金山,西有清凉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栖霞山。紫金山由东向西延伸,从南京城中横穿而过,使南京城南城北形成了两条水系,南为秦淮河,北为金川河。除此之外,还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京的城东和城西。山与水的交织,共同造就了地形险要,山水壮丽的南京城。 由于南京城山环水绕,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72 年,越王勾践命范蠡最早在此建城,也就有了南京的第一个名字“越城”。从越城算起,南京的建城史已有近2500 年。古城南京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位列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在此定都的朝代有:东吴、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故而南京又被称作“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朝历代为南京留下了许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蒋州、江宁、昇州、集庆、应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南京的得名来源于明朝初年,当时的南京叫应天府,朱元璋曾经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南京,后来国都虽然没有迁成,但是南京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 中国的近代史从南京开始,也在南京结束。1842 年,清政府在南京下关的江面上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

条约》。194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全新时代。 今日南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齐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已开通覆盖国内45 个城市以及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在内的国内外航线。南京港地处长江下游黄金水道,目前通航五大洲近50 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南京市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城市建设,南京第二长江大桥、南京第三长江大桥、玄武湖隧道、九华山隧道、赛虹桥立交桥、华东最大的双桥门五层立交等均已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交通能力,进一步优化了南京的投资环境。 南京是我省惟一跨江发展的城市,在我省沿海、沿江、沿线开放格局中处于枢纽位置,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全国六大通讯枢纽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四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南京外向型经济成果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明显增加。金陵石化、南汽集团、熊猫电子等著名企业实力雄厚、产品畅销国内外,苏宁集团已经成长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龙头老大,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南 京还是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重镇,科教实力雄厚,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教育、科技的发达,为南京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城市品牌众多,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南京的绿化水平全国闻名,森林覆盖率达到23%,森林与城市绿地在改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说明介绍(完整编辑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蒋涵2012013157 地理科学 摘要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古城形成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古城区域文化格局发展 一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政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开始建城,经东吴、晋、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 1 、吴、东晋古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 古城位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古城设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古城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中心的军卫区。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辅助防御。 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 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 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群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 2 、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 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明代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首先表现为明晰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再环以广阔的外廓。明南京城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成为后来明清北京城仿效的样板。 3 、民国南京城.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 主要思想体现在以古力治、墨菲为顾问,吕彦直为助手的1929年颁布的“首都计划”中。民国南京城的规划由于其时代性、设计者的特殊性,特点表现在两

南京城市发展与布局思路探讨

规划师随笔 76P l a n n e r ’s J o t t i n g s ????3?êD·¢?1ó?2?????áù×?Dí?à?êìa?t?a?á11???üí?3?ó|???y??·¢?1D?3???á??áò????¨éèéúì??°á?3?êD,ì????ìé?????ì?é? DD?t????μ÷??oí?????ü??μè·?????DD?à??1üàí 1??ü′ê?t?a?á11μ÷??IDEAS ABOUT NANJING URBAN DEVELOP-MENT A ND LAYOUT ZHANG Luocheng; ZHU Tianming ABSTRACT: This paper finds that Nanjing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y-out such as degrading of its economic status, incom-patible dual-structure, and irrational land use in the old cit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suggested that a new districts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a two-axe-one-district arrangement and the government super-vise and administer the district by way of transports,district division and price lever. KEYWORDS: Nanjing; dual-structure; new district development; control 1 南京城市发展与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1.1 城市地位有所下降 全国15 个副省级市中

南京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6篇

南京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6篇Nanjing City profile guide words 编订:JinTai College

南京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6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江苏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南京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 2、篇章2:南京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 3、篇章3:南京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 4、篇章4:导游词扬州城市概况文档 5、篇章5:导游词扬州城市概况文档 6、篇章6:导游词扬州城市概况文档 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同时又是一座崭新发展的城市。下面是带来的南京城市概况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章1:南京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们中华旅行社全体员 工对大家来到我们南京光观游览表示热忱的欢迎,在这我先自 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大家在接下来的行程当中称呼我小王或者王导就可以了。我会本着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为大家尽心尽力的去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呢,也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配合与支持,从而促进我们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大家能够玩的愉快,走的顺利。 南京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美好山水正期待您的领略, 秀丽风光正等待您的欣赏。愿此次的南京之旅能够成为您的度假天堂。在这里预祝各位在接下来的行程当中玩的开心,玩的顺利。称心而来,满意而归。 南京简称“宁”,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北切辽阔的 江淮平原,他是江苏省的省会,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及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京面积6598平方公里,人口近800万,气候属于北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南京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盘,石城虎踞”之称。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0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3.南京文化的特征

南京文化的特征 一、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示符号,也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承载城市发展和变迁的记忆。地名留给我们一份不菲的文化遗产。 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 二、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应天、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自公元229年起,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代豪华”;至近代,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和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49年,南京解放,“蒋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变迁。学者们称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编年史并不为过。 三、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 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如孙权建造的石头城,雄峙江滨;南唐续建的金陵城长“二十二里四十四步”。有“城”便有“门”。明代开国建都南京,朱元璋采取“高筑墙”方针,修建了举世无双的城池和外城,内城辟13门,外城辟18门。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600年来一些城和门虽相继废去,城门名却一直作为当地的地名使用。 四、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 龙凤文化有多种含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龙凤又变异为皇权的象征。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虽有一定的皇权意识的残留,但现在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南京的繁荣昌盛,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寄托和憧憬。如,龙蟠里、龙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城市规划展上的北京总体规划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仔细阅读起来。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一环二环直至六环,很明显,这种“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在最近的总体规划(2004——2020)中,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启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模式,希望能疏解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压力,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然而,在2011年的今天看来,这套总体规划并不成功。在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透露就说,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目标,2009年已经达到。但是我想除了人口规模的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已经突破才造成今日的重新编制。 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规划者来说实在值得深思,那么,首先来看看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的空间结构。

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改变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旨在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两带:指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