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新闻学-PublicInterest_公共利益抑或公众兴趣_市场化媒体的两难选择

公共新闻学-PublicInterest_公共利益抑或公众兴趣_市场化媒体的两难选择

公共新闻学-PublicInterest_公共利益抑或公众兴趣_市场化媒体的两难选择
公共新闻学-PublicInterest_公共利益抑或公众兴趣_市场化媒体的两难选择

2012年第1期 总第111期

新闻大学

JOURNALISM BIMONTHLY 媒体市场的构成要素有许多,受众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受众是什么?是公民?是公众?是消费者?他们出于什么目的接触媒体、使用媒体?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很多,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即媒体要服务于受众的利益。说到受众的利益,媒体从业者一般会提出一个响亮的概念:Public Interest。受众也会拿它来要求媒体,认为媒体应当承担起表达并捍卫Public Interest的任务,这可以说是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体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可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媒体所表现出来的品味不敢苟同,西方和中国都是如此,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也已经非常充分了,本文不拟对此置喙。我所关注的是,Public Interest究竟应该被称为“公共利益”还是“公众兴趣”?这一概念中的Public和Interest是否可以分置?它们分置时各有什么含义?当它们合在一起是又应作何理解?中国媒体正经历着的市场化改革与西方媒体的市场化过程不无相似之处,因此,本文首先从西方学者对公共利益问题的探讨出发,然后再对中国媒体市场化过程中的公共利益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Public:公众/公共的

Public有两个意思:作为名词,Public一般指公众;作为形容词,Public是指社会共同享有的,或曰公共的。形容词的Public与某一名词连用,大多指与公众有关的事物,比如Public affairs(公共事务),Public Library(公共图书馆),意即人人都可了解、参与、接触、使用的设施或事物。(Denis McQuail,1999:2)

形容词的Public很好理解,不会有太多的歧义,但是作为名词的Public却有不同的解释。Public首先是一个集体的名词,它排斥了一己的私人性,它的意思是公众。公众意味着抛弃个人

私利而关注集体诉求的一大群人,因此它与公民(citizen)的含义相近[1]。公民是一个政治和

法律的概念,涵盖广泛,而公众的规模可大可小,也比较具体[2]。正如布鲁默所界定的那样,公

Public Interest:公共利益抑或公众兴趣——市场化媒体的两难选择

邵志择(浙江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作者简介] 邵志择(1966-)男,汉族,江苏宜兴人,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博士

【摘 要】Public Interest一词可译为“公共利益”,也可译为“公众兴趣”。在媒体市场化环境中,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存在,如何平衡这两种利益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区分这两个概念与对受众的认识有关,受众是公众还是个人不仅决定了Public,同时也决定了interests的性质。在消费者权利得到充分肯定的市场社会中,媒体很容易陷入公共利益与公众兴趣的纠缠之中,因此,对这两个概念的厘清在目前中国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Public Interest;公共利益 ;公众兴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媒介经营管理·

众是指这么一群人:(a)他们面对某个议题,(b)他们在如何对付该议题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并且(c)他们介入了该议题的讨论。(普赖斯,2009:34-35)也就是说,所谓公众就是围绕着某个公共议题而形成的群体,他们之间通过各种媒介交流各自不同的意见,他们能否形成共识是另一回事,关键是他们在进行这种交流的时候所针对的不是私人事务,也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共同的利益,也就是公共利益。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public才可称为公众,而非团体(group)或群体(crowd)[3]。公共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奥尔波特也认为公众是围绕议题形的,不过,他认为这种有着特殊诉求的公众只具有部分的包容性(partial inclusive),而且不同的个人可能同时属于不同的公众人群,因此也存在不同的、可能互相冲突的利益。(Floyd H. Allport,1937:9)无论是奥尔波特、蔡尔兹还是布鲁默以及那个时代研究公共舆论的其他学者,他们对于公众的认识偏重从于公共事务或公共政策的维度,所谓公众舆论几乎等于“对公共事务的看法”(Philip E. Converse,1987:S13)。

公众有可能收缩成为“群体”,也可能扩大为“大众”(mass)。“大众”在布鲁默等人的眼中比群体更加危险,因为人们在城市中脱离了地方性生活,议题的复杂性以及大众传媒的扩张等等,都使得人们只根据个人选择而不通过参与公共讨论来采取行动,也就是说他们的“公众”身份最终将与大众混淆在一起。(普赖斯,2009:37)。混淆两种身份为什么可怕?因为当公众演变为大众时,很容易成为市场的直接对象,市场最欢迎的就是随大流的个体,由他们所组成的大众最容易被市场征服。市场眼中只有消费者,所以当媒体的市场化达到一定程度,公众演化为消费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更何况在消费社会中,公众最表层的社会身份就是消费者。当公众的公民身份与消费者身份共存时,所谓公共利益之“利益”(Interest)究竟何指也就含糊了。

Interest:利益/兴趣

Interest一词,最主要的含义是利益与兴趣。新闻价值理论中有趣味性(human interest)一说,这是西方新闻界比较强调的一个新闻构成要素,着重的是个体主观方面的一些特性。Public Interest 中的Interest如果指的是个体的主观欲求,一般即指“兴趣”或“趣味”。事实上,政治学研究中日益突出的科学化取向也一般把公众看作是个体的聚集,属于个体的动机、感觉、欲望、感情、本能、冲动等等都得到重视,而且被看作public interest所应包含的内容。虽然有些学者反对这样的心理学解释,但是根据这种理解而区分的所谓 “主观利益”(subjective interests)与客观利益(objective interests)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Dean Mathiowetz,2008)此处的“主观利益”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属于个人“兴趣”的内容,特别是欲望(desires)、欲求(wants)、态度(attitudes)等等,很难说它们是“利益”,只不过是一些个人偏好而已,因此主观利益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应该称为“主观兴趣”[4],就如新闻价值要素中的趣味性一样。与此相对应的“客观利益”属于政治概念,尤其对左派学者如伊格尔顿等人而言,这些客观的利益甚至是个人当下没有认识到的(Dean Mathiowetz,2008:629),因此objective interests这个词绝对不会有“客观兴趣”一说,因为“兴趣”纯粹是个人化的,个人能够感觉得到。相反,对个人利益有影响的社会存在,个人倒确实有可能认识不够,所以objective interests中的interests只可理解为“利益”。

主观利益(或主观兴趣)与客观利益的两分法与个人、公众的区分直接相关。简言之,Public interest中的主观方面属于个人“兴趣”范围,其客观“利益”则更多地与集体相关。涉及公众的事务虽与个人利益相关,但是与个人兴趣并不一定有关,更多地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因此,所谓的公共利益其实就是每个人的客观利益的集合,它高于某一个个体的利益,又能体现为每个人的客观利益。而每个人的主观兴趣叠加起来也还是主观兴趣,不会成为客观利益,因此兴趣的叠加不可称为公共利益。问题在于,市场社会赋予个人的日常身份首先是消费者,Interests对处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究竟是兴趣多一点还是利益多一点?

Public Interest:公共利益/公众兴趣

Public Interest是民主政治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个人利益(private interest)。历来对公共利益的分歧基本上沿着以卢梭和边沁为代表的两种理论而表现出来,即公意为上的观点和功利主义观点。(Theodore M.Bneditt,1973)美国学者弗兰克?索拉夫把公共利益分为五种类型,除了最后一种是没有界定的公共利益之外,其他四种分别是“公共价值之公共利益”、“更明智或更高级的公共利益”、“道德必需之公共利益”以及“利益平衡之公共利益”。[5](Frank J.Sorauf,1957:619-623)公共价值和道德之公共利益就属于公意范畴,其他两种是在实际政治运作中比较、妥协之后所选择的公共利益,尤其是利益平衡之公共利益,最符合美国多元政治竞争的实际,也因此得到普遍的认可。不管是何种公共利益,它们都与个体利益对立。个体利益如要进入公共竞争领域,则必需以团体的面目出现,形成所谓利益团体(interest group),在公开的政治舞台上与其他团体的利益竞争,甚至把某种利益伪装成公共利益,以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为他们的利益服务。(Clarke E.Cochran,1974:333)因此,所谓公共利益就是各种利益的调适或平衡,公共政治的基础只是利益团体,而非抽象的社会整体。这种观点由阿瑟?本特利、戴维?杜鲁门等人倡导,成为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预设。(Clarke E.Cochran, 1974;Dean Mathiowetz,2008;Frank J.Sorauf 1957)但是他们仅仅把公共利益看作是需求(wants)与欲望(desires),而公共利益必须要考虑道德以及社会共同体的福祉,以及更为基本的社会需求,这就须与“规范理论”所界定的公共利益[6]结合起来。(Clarke E.Cochran 1974:335,353)如果不是这样,所谓public interests肯定要掺杂许多公众的“兴趣”,因为作为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欲望和娱乐(recreation)也是得到学者承认的基本需求。

在美国,公众兴趣也可以是一项正当的公共利益。上述索拉夫所称的四种公共利益之第二种“更明智的更高级的公共利益”也经常被看作是消费者的利益。美国中产阶级常用消费者利益来替代公共利益,其主要理由就是人人都是消费者,比如美国联邦电讯委员会(FCC)要求广播媒体满足公众的利益,其实就等于把听众当作消费者来服务。(Frank J.Sorauf,1957:620-621)美国的《电讯法案》(1934,1996)通篇都有公共利益一词,但是国会在制定该法时对什么是公共利益并未明确界定,也许议员们只是把广播电视机构看作是企业,要求他们为受众服务而已。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FCC主席的马克?弗勒在谈及广播电视缺乏公共事务和教育节目时曾直言不讳地说:观众的喜好决定了节目,缺少节目是因为缺少需求的缘故,“因此,是公众的兴趣决定了公共利益。”[7](James T. Hamilton,1996:1177)他认为其他经济领域中的市场规则在广播电视业中也同样适用,换言之,公众兴趣的客观存在是广播电视市场化的内在逻辑,反之亦然,所以广播电视是否体现公共利益应由公众自身来决定。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尤其是1996年重新修订《电讯法案》以后,FCC一直试图放松对美国广播电视的管制,以增强市场的力量[8]。与此同时,国会要求广播电视机构提供教育节目、报道公共事务、限制低级趣味和暴力节目以满足公共利益。但是市场是会失灵的(market failure),而公众也会由着自己的个人兴趣寻求节目,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很可能造成公共利益的失灵(failures of the public interest)。(James T. Hamilton,1996:1184)也就是说,在媒体市场化的前提下,媒体即使要满足受众的公共利益要求,在竞争的环境下也很难做到;另一方面,受众自身也可能不明了公共利益究竟在何处,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从媒体那里得到兴趣上的满足。不仅广播电视,在所有市场化导向的媒体行业中都可能存在市场和公共利益的双重失灵。对广播电视而言,还可以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以及观众投诉机制来纠正这种双重失灵,但是对于报纸、期刊、书籍该如何弥补公共利益失灵?[9]事实上,就美国而言,整个公共政治领域(媒体是其重要的构成要素)都存在着市场与公共利益的双重失灵,因此有学者提出不必探究哲学含义的公共利益,应该转而追问公共价值(public value)[10]。又由于公众很难形成共识,公共价值也面临着失灵,也有所谓的“公共价

值失灵模式”,在此模式中,问题的核心是:公共价值是什么?(Barry Bozeman,2002:150)但是,与市场失灵模式(market failure model)[11]一样,公共价值失灵模式也未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结果,只是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Barry Bozeman,2002:157)它使我们重新思考个人的一些最基本的权利[12]。很显然,这些基本权利是以个人为起点的,这样,所谓公共利益或者公共价值又回到了个体层面。既然如此,属于个人的欲求、欲望等主体利益或兴趣是否也属于公共价值失灵之后所应当考虑的呢?如果把公民或公众转换成消费者,这个问题也许就得到了部分的解决,这正是消费者主权理论所肯定的。

由于市场在本质上类似于民主[13],公民或公众在民主政治领域内的角色也可以退而成为市场的主体——消费者,在享有权力(power)上,消费者拥有主权。经济学家哈特指出,消费者主权(consumer sovereignty)指的是公民未使用的权力转而“通过社会的方式用之于需求(或克制需求)”[14]消费者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商品,就好像在民主选择中投票一样,只不过在市场中他(她)所投的票是钱。(Joseph Persky,1993:184-185)诚然,消费者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最佳的利益或最高的福祉所在,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她)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口味和欲望(tastes and desires)。(Joseph Persky,1993:188)这样,消费者的主观利益或兴趣也就是消费者主权应该包含的内容,按照消费者主权理论的逻辑,民主政治领域中的公共利益也可以转换为市场环境中的公众兴趣。确实,在当今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每个人同时拥有公民和消费者两种合法身份,因此也同时可以行使两种权力,以便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不同之处在于,以公民身份参与政治活动时,个人融入集体成为公众的一员,其利益表现为公共利益;而以消费者身份参与市场活动时,个人仍保持其个体地位,其利益仅仅表现为个人利益,其中就包括了属于主体欲求、欲望之类的兴趣。需要指出的是,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虽然可以共用同一个词——public interest——但是在逻辑上两者绝不相关,前者凸显出公众的利益,而后者仅仅表示了公众对某物感兴趣(what the public is interested in)。(C. W. Cassinelli,1958:48)公众切身的利益所在与公众对某物感兴趣之间的差别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在市场社会中,个人兴趣与公共利益一样都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是认可的程度不可能一样,否者的话,公民社会也就不存在了。

市场环境下中国传媒的公共利益诉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从双轨制到如今的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建设,中国媒体行业一直都在寻求一种市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状态,新闻媒体的经营性和公益性如何分离又如何结合,也一直是政府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市场体系,与此同时完善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但是,什么是公益性报刊的基本标准?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还在研究过程之中,尚无明确的官方准则可循。无论是建立市场体系还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公益性标准都是最重要的问题,大致而言,中国的新闻出版和意识形态管理机构历来强调的注重社会效益,就是指公共利益,与此相对应的一般是媒体单位的经济利益而非私人利益,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因为我国媒体是公有制性质。

单从所有制性质来看,媒体公有制必然要求媒体具有公共性,而私人资本拥有的媒体无疑具有私人性。但是,私人性质的媒体要获得公众的支持,必须以满足为公众服务为前提,这种服务自然应包括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也就是说,以市场为主体的媒体结构在兼顾产业利益的同时也可兼顾公共利益,两者并无根本矛盾。因此,在公有制前提下建立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媒体自然也可正当地面对经济利益问题,无论是为国有资产增值,为媒体自身发展,或是为媒体工作人员自身利益考虑。问题是,为获取这些经济利益,公有制媒体是否会忽略公共利益?公有制媒体在市场化过程中到底是把受众视为公众还是仅仅作为消费者?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国内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把经济利益放在了优先的地位,收视(听)率、发行量和赢利指标成为管理者

和新闻工作者首先考虑的事情。在初步建立起来的媒体市场环境中,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几近白热化,使得媒介的经济维度(economic dimension)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这大概是三十多年来我国新闻传媒业最为显著的发展特征。在这种媒介市场化环境中,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为学界、业界所共认,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作消费者,其公众乃至公民身份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5]。消费者主权在我们的媒体市场上可以说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践行,而且这种主权在一些媒体从业者看来似乎偏狭于消费、娱乐等方面,消费主义和娱乐精神得到提升,甚至成为某些媒体的指导思想。消费和娱乐是正当的,但是当什么内容都要以满足消费欲望和娱乐为标准加以衡量的时候,这种做法肯定是过度了。实际上,消费者主权也并非只有消费和娱乐,它还有属于平等、尊重、尊严等与个人精神有关的内容,而且,当消费者主权遭到侵害时,它也可以转化为政治权利[16]。也就是说,消费者主权本身即含有属于主观兴趣的一面和属于客观利益的一面,客观利益之中也还包含了公民政治、公民道德、公共秩序、社会平等乃至公民知情权、公民监督权等等属于公共利益的内容。在一个良性社会中,新闻媒介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和各种意见以利于公民社会治理,因此对媒介有着较高的公共利益要求,这被称为“媒介的宪法作用”(constitutional role of the media),属于媒介的政治维度(political dimension),为使媒体起到这样的政治作用,媒介应该遵行宪法和法律赋予它的角色。(Hazel Fleming,1997)在我国,这正是媒体的公益性要求,媒体公益性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作为公民或公众的受众,其次才是作为消费者的受众。换言之,媒体服务于前者满足的是公共利益,服务于后者满足的是公众兴趣,过于偏向一方都不合适,两者协调才是媒体正道。

相对而言,媒体消费者的特征是容易把握的,而媒体受众作为公民或公众却难以界定,尤其在政治和社会都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这当然有有待于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完善,更需要政治改革为之提供资源。不过,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即“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促进新闻出版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7]。我的理解是,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主要服务于受众作为消费者的诸多需求,也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娱乐、社会服务是其主要内容;而公益性新闻出版业或曰新闻出版业的公益性,则应从更高的政治层面上来考虑,要到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中去寻求标准,也就是要落实公民权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新闻媒体所追求的公共利益至少应包括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舆论监督权,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其他各种政治权利也在其范围之内。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的,要使公开透明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就“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18]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政府的政务都是围绕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展开的,人民群众对政务的知情、参与、监督乃至批评都是公共利益本身提出的要求,也因为这样才有依法行政的必要,作为体制内的公有媒体理应承担起体现这些公共利益的责任。

政府欲建立媒体市场主体地位的主旨既明确也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媒体也可以学习企业改革的经验,因此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行得较为顺利;与此同时,政府管理机构对媒体的公益性却语焉不详,缺乏指导性意见,尤其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和环境。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中,有一些媒体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公共利益标准,兢兢于批判性的报道和言论,维护着自身的公共利益理念。由于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媒体的公益诉求报道很可能与管理机构所理解的公益意图发生龃龉,这种状态不利于媒体充分体现公共利益,也不利于媒体管理者明确何谓公益性。与此同时,更多的媒体倾向于把公益性简化为公众兴趣,并把这些公众的趣味偏好作为媒体的基本出发点,以服务公众为名获得媒体市场化的正当性,这样做既安全也没有背离政府建立媒体市场主体地位的主旨。但是,公众的兴趣属于个人主观利益的范畴,即使众多个的兴趣叠加在一起也不会上升为公共利益。媒体满足公众的各种趣味本无可争辩的,问题在于,在公共利益不明确且不能保证有效地带来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满足公众趣味则可以为媒体赚取受众的注意力,

以此交换到媒体所需的经济利益。这样,媒体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多地甚或全心地制造能够激发受众兴趣的内容,而受众则在媒体的刺激下强化自己的兴趣,其结果是在媒体与受众互相激发下形成了双方共享的“媒体-受众兴趣场域”,媒体在不知不觉中淡忘了真正的公共利益,或者简直就是把公众的兴趣当作了公共利益;受众也可能在享受媒体提供的消费产品的过程中认同自己兴趣的正当性,久而久之对于真正的公共利益也就可能认识不清。

注释:

参考文献:

但是公众与人民(people)这个抽象的概念不同,对“人民”有利的不一定对公众有利,而对公众有利的肯定有利于人民。(Theodore M.Bneditt ,1973:305)抽象的“人民”往往会被政客利用,而具体的公众因为利益明确,很难被利用。蔡尔兹指出,当我们讨论公共舆论或谈及“公众”时,所谓公众一定是一群特指的也就是具体的人(specific group of

persons),在美国,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公众”就是选民,它当然是由各个具体的“公众”群体组成的。(Harwood L. Childs ,1939:329)

“团体”规模更小,一般而言相互知名,而且他们有明确的团体利益,某个团体的利益显然构不成“公共利益”。“群体”是暂时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骤起骤散,缺乏持久的共同目标和利益诉求。

有学者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course-life-nedds)也是构成公共利益的要素,只是在公共利益中居于次级地位(subclass)。这些基本需求包括食物、居所、服装、医疗卫生、教育以及休闲、娱乐等等。(Theodore M.Bneditt ,1973:302)休闲娱乐更多地体现了个人兴趣。

原文是:The public interest as commonly-held value; The public interest as the wiser or superior interest; The public interest as moral imperative; The public interest as a balance of interests.

Normative theory of public interest,指的是以道德标准和社会公共福祉来衡量公共利益的理论。(Clarke E.Cochran,1974:330)卢梭的公意说以及李普曼等人的公共哲学理论就是一种规范理论。

原文:“The public’s interest, then, defines the public interests.”

当然,这也有提高美国广播电视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考虑。

在美国有《电讯法》、《儿童电视法案》、《有线电视法》等法律以及联邦电讯委员会(FCC)的管制,至少在法令上对公共利益提出的要求。但是对印刷媒体却没有这样的立法,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公共价值也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诸如个人权利、集体福祉、容纳冲突、公开表述各讨论等都属于公共价值。( Barry Bozeman,2002:150)

所谓市场失灵模式,是指市场不能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因此需要外力(比如政府)来对市场加以调节。这个经济学的概念当然也适用于媒体市场,尤其是广播电视领域,因为广播电视涉及电波的分配,市场是无法完成电波分配的。美国成立联邦电讯委员会(FCC)以及制定《电讯法案》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诸如生存权、受治者同意的统治、公民权利、自由等等。(Barry Bozeman,2002:150)

事实上确有“消费者民主”(democracy of the consumers)一说。(Joseph Persky,1993:184)

Consumer sovereignty这一概念最初由哈特(William Harold Hutt )在其 1936出版的一本著作 Economists and the Public: A Study of Competition and Opinion 中首次提出。类似的提法如sovereignty of the consumer,也见于哈特1934年的一篇文章,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在1935年的出版的Collectivist Economic Planning 一书中也使用了这一说法。(Joseph Persky,1993:184)这个问题当然有体制的因素,不能全然归咎于媒体从业人员,这是要特别指出的。

不要忘记,消费者主权指的是公民未使用的权力转而“通过社会的方式用之于需求(或克制需求)”,它是一种公民权,因此也是一个政治概念。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出产业〔2009〕298号),https://www.doczj.com/doc/6a1699509.html,/zwgk/2009-04/07/content_1279346.htm

温家宝:《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8月27日),https://www.doczj.com/doc/6a1699509.html,/ldhd/2010-09/19/content_1705732.htm Barry Bozeman, Public-Value Failure:When Efficient Markets May Not Do.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2)(2002):145-161.Clarke E.Cochran ,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Public Interest”.The Journal of Politics ,36(2) (1974):327-355. C. W. Cassinelli,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Concept of the Public Interest . Ethics ,69(1) (1958): 48-61.Denis McQuail, Media Performance: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1999)Dean Mathiowetz, “Interest” Is a Verb:Arthur Bently and the Language of Interest.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61(4) (2008):622-635.Floyd H. Allport, Toward a Science od Public Opinion.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1) (1937):7-23.Frank J. Sorauf, The Public Interest Reconsidered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 19(4) (1957):. 616-639.Harwood L. Childs, By Public Opinion I Mean.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2) (1939):327-336.Hazel Fleming , Media Ownership: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Broadcasting Act 1996. The Modern Law Review , 60(3) (1997):378-387.James T. Hamilton, Private Interests in “Public Interest” Programming: An Economic Assessment of Broadcaster Incentives. Duke Law Journal ,45(6)(1996)Twenty-Seventh Annual Administrative Law Issue : 1177-1192.Joseph Persky,Retrospectives: Consumer Sovereignt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7(1)(1993):183-191.Philip E. Converse,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 51(Part 2) (1987): Supplement: 50th Anniversary Issue .S12-24.Theodore M.Bneditt, The Public Interest.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2(3) (1973):291-311.[美]普赖斯,《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邵志择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在当前,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的则是共享不够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按理说,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样,社会代价的后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来承担。因此,

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浅议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在当今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尤其是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之一,甚至已经威胁到某些银行的生存。国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已趋成熟。而转型期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鉴于此,本文将利率风险管理放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利率渐进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来探讨,通过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背景的考察,探讨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分析其内在机理,考察对利率走势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的探讨,探寻其内在特征,为今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5月10日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着重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因此,如何稳定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在1993年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逐步推进的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与发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也逐渐开展起来。人民银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 逐渐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 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 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改革思路体现了审慎改革的特征,保持了金融、经济的稳定性、改革的可控性。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资金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进行优化配置,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 有助于优化产业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由于利率市场化所产生的市场传导机制, 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的利用利率变化进行宏观调控。借此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和定价能力, 使利率充分发挥杠杆的作用。同时,通过改变利率, 调节货币资金的流转方向,来平抑通货膨胀,使物价趋于平衡。 再次,利率市场化有助完善金融市场:使市场多元化、发育比较完善、富有分配和投资效率。在这样的金融市场下, 可以通过分散资产组合等方式来有效的规避运营风险, 并且可以通过多种避险工具 的选择来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点

新闻学概论复习全

新闻学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媒体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媒体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与“乱世飘萍”分别指谁?徐宝璜邵飘萍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是谁说的? 《纽约太阳报》编辑室主任约翰?博加特 新闻的含义? 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二、新闻史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 1、真实性 2、新鲜性(时效性或及时性) 3、公开性 新闻的”五W1H”分别是指什么?P18 5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 1H:如何(How) 新闻按照时间分类?新闻按照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按时间分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新闻价值标准要素? 新闻价值要素是指新闻事实自身具备传播价值的主要因素,也叫新闻价值标准,它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的主要依据。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 信息的特点? 1、共享性 2、扩缩性 3、组合性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信息主体 宣传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特点:1、目的性 2、社会性3、倾向性4、依附性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一)、新闻与宣传的相同点 1、共同理论基础 2、鲜明的政治性 3、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新闻与宣传的不同 1、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 2、传播内容不同 3、社会功能不同 4、传播要求不同 5、归宿点不同 6、传播方式不同 (三)新闻与宣传的联系 1、宣传与新闻都属于传播的范畴; 2、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3、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 舆论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特点:1、公共性2、公开性3、急迫性4、广泛性5、评价性 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 1、反映并代表舆论 2、引发舆论 3、引导舆论 中国邸报? 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本科论文

武汉纺织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完成期限: 2014年12月 1 日至 2015 年 1 月 8 日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金融学(双学位) 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学院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摘要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作用发挥程度是以健全完整的市场机制为前提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相关配套措施的同步推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必然趋势,这也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市场化和积极地竞争的同时也在考验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管制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资本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其弊端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利率管制维持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利润,但导致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由此造成一大批新兴企业出现资金缺口,造成金融压抑实体经济,迎合中小企业融通的需要,民间借贷金融趁势发展,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融资方式,虽具有灵活,快捷,简便的优势,但又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利率改革,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之中,本文通过介绍利率市场化,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研究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进而系统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国民经济;利率

ABSTRACT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effect is based on market integrity as the premi se, therefore in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 y attention to promote the related measures.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 o ensure financial stability, under the premise of steadily promote market-oriented inte rest rate,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which in china’s banki ng market and bring for the active competition also test in the commercial ban k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business structure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t he overall strength.The current practice in China is "lower loan, deposit cap" contro l of interest rate policy, the interest rate control is a system arrangement to fit in with t 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 l period, but with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has reached a certain scale, its disadvantag es gradually exposed,interest rate control to maintain the business bank monopoly pro fits, but due to the lack of power to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to small and medium-si zedenterpris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emerging corporate financing gap,causi ng financial repression to cater to the entity economy,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fi nancing needs,taking advantage of civil finance development, folklending as a widesp read financing way, is flexible, fast, convenient advantage,In the market economic sys tem of our country is developed, but the interest rate reform was not perfect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financ ial reform further deepening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This paper thro 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viewing interest rate m arketization process,research the general ideal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whi ch system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process of the proble ms and effect,i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y. Keywords: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reform; commercial bank; national economy; interest rate

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深化西岗区卫生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缓解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当前卫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区政协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由区政协文法委与区政府卫生局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问题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有关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走访,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区公共卫生硬件建设和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题视察,分别召开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并到重庆、成都等地的友好城区进行学习考察,广泛收集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摸底调查中,我们重点就我区卫生资源、人口结构、参保情况、慢病人数、医患比例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摸清了与我区卫生服务服务工作有关的一些基本情况。 1、卫生服务资源基本情况。截至今年一季度,辖区共有医院18家,按所有制划分,公有制医院13家,占总编制床位数的94.3%;非公有制医院5家,占总编制床位数的5.7%。按隶属情况划分,省属1家,市属3家,区属1家,部队所属2家,企事业单位所属6家,个体所属5家。除医院外,辖区有妇幼保健所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公有制4家,社会联办7家。此外,辖区另有门诊部、诊所139家,全部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配置相对密集的医疗机构使我区的千人口床位数和医生数保持了较高水平。现我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和执业医师数分别为12.9和5.97,两项指标都高于市内其他城区和全市4.46、2.48的整体水平,也大大超过了《辽宁省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所提出的“原则上城市应控制在每千人口病床6.5张、医师3.0名”的标准。 2、居民群众享受医保情况。参保情况是衡量居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指标。西岗区现有户籍人口33.67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7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1.36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63.4%;参加商业医疗保险4.9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6%;自费医疗7.4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低保人员0.84万人,其中参加医保0.63万人,占低保总数的75%;未参加医保0.18万人,占低保总数的21.5%。外来常住人口1.9万人,其中参加医保0.18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总数的9.5%;

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社会化的利弊剖析

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社会化的利弊剖析 有选择地将部分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反映了政府职能在公共领域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政府面临着社会需求急剧增长与公共财力相对不足的困境。上述改革是顺应政府职能转变,顺应民众诉求的必然趋势。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有利因素 1.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和民营化的方式,实质上是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能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市场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通过制定标准和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则又发挥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因此,市场化取向的公共服务项目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动作缺乏效率,而市场动作缺乏政府公共支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比较早地使一些私立医院和学校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打开了政府垄断医疗、教育资源的缺口,增加了民众对资源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公立学校、医院的竞争压力,对这些行业加强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些公共服务项目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对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2.提升城市品位与服务普通民众相结合。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传统的以政府“统包”的公共服务,虽然管理秩序井然,但却缺乏应有的活力,从而使广大民众的公共消费维持在较低的基点上。政府主动降低公共服务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构筑起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项目投入机制,使公共服务领域在横向上不断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向纵深发展,有助于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以社会的力量介入公共服务领域,既是对政府职能的承接和转移,也是公共管理领域对“小政府、大社会”的呼唤。私立医院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规格的医疗服务,私立高中近年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影响的扩大,汇聚了城市人气,集聚起大批人才。一些私立医院运行以来先后引进了一批硕、博士生;私立高中的举办也从外省引进了大批本科生,这对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进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品位的根本宗旨是服务民众,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有效地缓解了公共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于敬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是承载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布局的合理和均等化发展对于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及时对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规划研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深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综述 1.基本概念与内涵 目前,在我国一般认为“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设施”三个词语组成,或者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1。但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或维基百科中,并没有“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服务”的词条,与之相关的中文词条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等。与之相关的英文词条包括“public service”2以及“infrastructure”3,前者不仅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等有形的公共物品,还包括提供无形的诸如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一切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后者则专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4。 1.1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基础,不同国家或经济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界定都不相同,其概念和范围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1928年法国法学家Duguit在其著作中定义“公共服务”指“所有要完成的活动都应当由政府提供保障、进行安排和监督”。在法国,公共服务涵盖所有涉及大众利益的事物,因此是一项特定的法律制度。同时,公共服务也有其意识形态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主权服务,与国家传统职能相吻合;社会和文化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文化活动;经济服务,法律上成为工商公共服务(SPIC)5。公共服务运行的基本原则是连续性原则、平等原则以及公共服务满足需求或适应需求原则。 2004年5月欧共体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共同利益服务的白皮书》6,提出了欧盟促进高质量的共同利益服务的发展策略,目标关键是确保欧盟所有公民和企业都有权使用高品质的、可负担得起的共同利益的服务。“共同利益服务”已成为欧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概念,包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完整版)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 姓名: 学号: 专业: 教育层次: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论文提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 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其建设成果、发展状况以及和谐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总结当前社区会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促进了社区

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析(1)

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讲解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历程及改革措施。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对改革开放以及民生基础设施、提高经济建设的投入比较大,因此导致公共服务长期处于资金短缺供给不足的局面。针对此问题我们通过国内外研究发现,发在国家在经济、政治局势稳定之后,会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可见我国也应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但是在施行中,由于公共服务的垄断性和公益性导致有能力且有意向从事此行业的私企较少,市场化难以顺利进行。我国提出了合资经营、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纯民营模式、公共民营合作制、凭单制度等合作模式来鼓励私营企业投入到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中。为实现新形势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 公共服务;市场化;垄断;竞争;政府主导

Marketizatio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At present, China is stil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investment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people's livelihood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arge, so the public service has long been in the situation of shortage of funds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we have found that after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is stable, the public service market will be gradually realized. It shows that China should also implement market-orient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but in practice, because of monopoly and public welfare public service to have the ability and intention to engage in this industry private market is less, it is difficult to smooth. China has put forward a cooperative mode of joint venture, contract contract, franchising, pure private mode, public private cooperative system and voucher system to encourage private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It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 Public service; marketization; monopoly; competition; government led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 (市规划局 2011年9月) 1、总则 1.1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推动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参照同类城市农村地区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制定。 1.3本指引适用于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市镇和新社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 现状新市镇和新社区的更新改造,可参照本指引优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平。 1.4本指引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

筹、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实施管理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配套要求,着重于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 1.5新市镇、新社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6本指引将根据试行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术语 2.1农村地区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含主城、副城)、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地区。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的总称,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商业等社区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2.3新市镇 农村地区镇街的镇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在 2 万人以上。按照南京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类:(1)有行政建制的现状涉农街道或建制镇的镇区(镇街政府所在地),为其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虽已撤销行政建制但规模较大且功能较为齐全的镇区。 2.4新社区

名词解释新闻学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来面目。 19、新闻实践——是以某种客观事实为新闻传播或接受对象的活动。 20、新闻时新性——指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21、新闻时宜性——指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22、独家新闻——指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相对独家新闻——即时间差新闻,指抢先或者首次播发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绝对独家新闻(01考)——即非时间差新闻,指那些事实被掩盖着,不经记者发掘,很难公之于世的新闻。23、瞬态新闻——指于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其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24、新闻自由(98、00考)——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

我国利率必须以市场为基准研究论文

我国利率必须以市场为基准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在阐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基础上,探讨改革的制约因素和现存问题,从而寻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与对策。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进一步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并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描绘了目标蓝图。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摘要: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其侧重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的。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提法正在逐渐被广大学者及社会管理者所重视。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主体,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必然要起到带领作用,以自身的不断革新来促进其他社会管理者采取有效创新措施。现今,伴随着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大背景下,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越显的重要,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正是政府管理创新的一大举措,因此,本文笔者以社会管理创新提法为背景,讨论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政府;电子政务;电子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引言: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政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电子政务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多,居民享有的公告服务明显增多"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完成这些目标的关键要素。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电子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由于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的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对各类业务的支撑广度和深度还比较有限,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协同能力发展受到制约经验不足理论滞后等,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完善。 1.概念综述 1.1社会管理创新综述 1.1.1由来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由此,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提法逐渐被学者和社会管理者们广泛关注和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