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一)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一)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一)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一)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一)

一、案例研究的概况。

1、什么叫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中心词是案例,我先对它作一释义。案例(case)最早是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界教学领域,用来教授业务实践的重要思想、技能及内在原理,在教育领域中运用较晚。大概只是在美国教育家舒尔曼1986年提出要发展关于教学的案例知识之后,一些研究者及实践者才开始把案例作为教育的工具进行描写、应用及研究的。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 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

就案例概念而言,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专家们对它描述不一。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报道?。汉森?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其中所包括的内容,能足够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尽管学者对案例的看法不一,但从用于教学中的案例及有关案例教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来看,它是具有以下特征的:1.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2.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3.案例的叙述要具体。4.案例具有时代性。5.案例具有有效性。6.案例具有

典型性。7.案例不是课堂实录,对课堂信息的摄取有侧重点。

案例研究是(英case study)拉卡托斯用语,指在研究科学史时分析科学史的典型事例。他与美国库恩(ThornasKuhn,1922---)一样,也提倡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相结合。这种思想在西方有重大影响。教学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教学案例是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学事件。它具有叙事的一般特征:背景、冲突、问题、活动方式及结果。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效果,包含着具体的处臵方式和特有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情感。教学案例具体形象,描述真切,给人以真实感和亲近感。因此,在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教学案例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案例撰写者自己改革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而且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还可为教材的推广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参考。通过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教师将由单纯教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2、我国案例研究进展。

教学案例研究是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方法,但它在我国起步较晚,新世纪到来之际,国家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测评中,开始有关于案例研究的要求。至于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案例研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才出现的事,如朱副司长所说的:?有关教学案例研究的书籍不多,特别是分学科的教学案例研究更为鲜见。?总而言之,教学案例研究在我国是起步晚、底子薄;缺

乏深度、效度;可行性、权威性不大,但前景应该是好的。

3、常见的两种案例研究。

(1)教育中通用的我们案例结构模式主要有实录式和条列式两种。

实录式案例是以教育教学事件展开的实际状况为主线,把过程原原本本(当然有适当润色)记录下来的一种形式,其中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情况的陈述、事件中师生之间的问答交流及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课堂某一时刻的特殊场境的说明等,最后还要提出一系列供讨论分析用的所谓的?案例讨论问题?。如哈佛商学院MBA案例教程主要是实录式的,见下例: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教程

【案例四】美国约南露珍服装公司为借为而?三顾茅庐?

纽约的第七街。是美国时装工业的中心。在美国近5000家大服装公司的激烈竞争中,约南露珍服装公司居于首位,董事长大卫〃斯瓦兹由此而得?时装大王?的美誉。

但凡一个人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成名成家之后,对他的各种猜测、议论、传说便随之而来。有人说斯瓦兹在时装王国出尽风头,是靠幸运,靠机遇;而他自称是由于努力工作,不怕失败、冒险;但纵观他的发家史,使他受益最大的还是他知人善任的能力。

斯瓦兹15岁开始做工,后来当一家服装公司的伙计。19岁时,当他声称要辞职自费开店时,老板斯特拉登简直以为他在说谎。他从做工起就开始储蓄,这时已存了3000美元,与人合伙办了一家小服

装厂。

他马上感到,老是做和别人一样的衣服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有一个好的设计师,能设计出别人没有的新产品,才能在服装业出人头地。他为此终日茶饭无心.精神恍偬。

一天,他到一家零售店推销成衣,三十来岁的店老板看了一眼他的衣服说:。我敢打赌,你的公司没有设计师。?一下触动了他的心病。

老板从店内请出一位身穿蓝色新装的少妇,并说:?她这件衣服比你们的怎么样??

?好看多了!?斯瓦兹不禁脱口赞道。

?这是我特地为我太太设计的。?老板骄傲地说,并且不屑地撇了一撤嘴角,?别看我开这么个小店,也没把你们这些大老板放在眼里,你们除了固执、偏狭以外,有几个懂得设计?连点美的细胞都没有!?对这种接近侮辱的话,斯瓦兹却毫不在意,仍然笑容可掬地问:你为何不找一家大公司一展所长呢?

设想到那老板发泄开了:?我就是饿死,也不再去给别人当伙计了!我做过3家公司,明明是他们不懂,偏偏说我固执。我灰心透了。他们懂个屁!?

斯瓦兹感到,这样倔强自信,高傲暴躁的人.往往是才能很高的人,决心争取他做公司的设计师,但被他断然拒绝了。

斯瓦兹找到了一贯支持和帮助他的自己原先的老板斯特拉登,了解那位名叫杜敏夫的人。

?你的眼光不错,他的确是怀才不遇。?老人说:?要是我年轻1

0年,这个人就轮不到你了!?

?你是怕留不住他?难道历史悠久的公司反而无法使用优秀的青年人??

?要知道,一个经理人才,因他本身有实权,只要他真有一套,别人根本排挤了不他;而设计人员就不同了,全看他们的才能是否被主管欣赏,看主管是否有魄力。杜敏夫这个人脾气很坏,不好相处。??只要他真有本事,脾气我倒不在乎。?

?他指着你的鼻子骂大街,你也不在乎吗??

?只要他不是无理取闹。?

斯特拉登频频点头:?只要你有这种精神,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杜敏夫是个人才,只要你会用他,也许会有惊人的表现,?他继续说,‘‘你可知道为什么有些大公司逐渐衰微,有些小公司却迅速成长吗?全在于用人的观念。如果老抱着‘我有钱还怕请不到人的心理,有时一辈子也用不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因为那种人是不肯为一点薪水而唯唯诺诺的,这个道理你懂吗??

这番话促使斯瓦兹以?三顾茅庐?的精神几次三番地登门拜访,诚心相待,杜敏夫终于被感动了,出任斯瓦兹的设计师。在他的建议下,斯瓦兹首先采用人造丝做衣料,一步领先,占尽风头。约南露珍服装公司的业务扶摇直上,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令同行侧目的大公司。

斯瓦兹由此开始大批启用年轻人.他认识到,在服装业中,你永远不可能独占衣料、式样,只有不断地跟上新潮流,抢在最前面,而

这只有青年人才容易胜任。基于这种信念,斯瓦兹在功成名就之后,又决定任命他25岁的儿子理查任公司总经理,成为当时美国大企业中最年青的领导人。

理查是不是我儿子,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他回答众人道,?他升任总经理前,担任了两年的剐总经理。我是个最会吹毛求疵的人,但我觉得他的确做得很好,无话可说。很多富翁得不到儿子的帮助.这是很不幸的,因为他们不给孩子表现他们能力的机会。在事业的扩展中,把自己的儿子给忘了,我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过失。?事实已经证明,斯瓦兹的选择是正确的,理查不负众望,使公司获得了新的生机。

讨论:

(1)斯瓦兹是怎样从一个学徒工当上老板的?

(2)?同行是冤家?,他的老板为什么会给他自己树立一个同行业的对手?为什么他自己不启用杜敏夫?

(3)有人认为斯瓦兹的成功是靠他自己屈膝卑颜乞求来的,况且他一直坚持大量启用年青人,这样一来他的管理层中,都是些没有管理经验的年青人.这样会使他的企业走下坡路,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又如,如?哈佛数学案例发展计划?提供的20个案例,格式都是实录式的,其中一个案例?符号,甜蜜的符号?(signs,sweet si gns)是关于6年级预备代数课的?整数、变量?课堂教学的。大致结构就是,先介绍学校所在城市、学校及教改情况和授课教师的情况,

接着是连续两天的两节有关?整数、变量?主题的课堂教学记述,然后给出三个案例讨论问题。课堂教学记述得生动、具体、详尽而形象,为脉络更清楚起见,又分为?问题??关于账单和收支平衡的问题??谁更多??身无分文买馅饼??多或少?(第一天的课结束)、?操作??一些东西不能相加??数学危机??移动比没有还少的东西?等小节描述。其中,?问题?一段以实际对话形式记述了教师展示?关于存有不知多少钱的钱罐里的钱数如何表示(用变量n或x)?及?变化后(再加进去2元或取出3元)如何表示?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应、应答过程,并穿插介绍了两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平时情况。?关于账单和收支平衡的问题?记述了由上一段中?从罐中拿出去3元如何表示罐中剩下的钱数?(多数是用n-3表示)而引发的一个学生的问题?若罐中的钱数比3元少,你就拿不出3元出来,再谈论如何表示就没有意义了?的解决过程等。案例问题之一就是?琳达(教师)觉得对学生来说,建构他们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是重要的,她的教学方法能促进这种理解的发展吗??。

条列式案例是把事件涉及的材料,按?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部分顺序组织排列起来的一种形式。其中背景、问题、解决方法常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而评论部分则以其他教师、研究者向当事教师提供或建议多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方式给出。如匹斯堡大学主持的美国全国性教育改革?QUASAR?计划项目成果中所给的案例结构形式就是背景知识(以局外人身份介绍当事教师、学校、地区等情况)、案例内容(不是实录,是当事教师以第一人称叙

述某堂课从计划、准备到课堂实施等过程)、讨论的问题,而一般性评论则放在后面的教学注释(Teaching Notes)中。教学注释或教学引导是为方便教师使用这个案例而附加的关于如何进行这一案例教学的指导说明书,每个案例后一般都有,大致包括案例概要分析或评论、案例讨论前的活动、教学该案例的注意事项、建议讨论的问题(其中可能包括学科专业方面的问题、学生思维评价的问题、教学法问题、情境与背景问题及一些扩展的问题等),最后一般还附有参考文献,为备查相关信息提供线索。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二)如陈清容主编的《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就近乎于条列式案例,见下面的案例研究:

小学生让掌握学习数学的?金钥匙?

——《东南西北》教学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小学姚友珍

思考问题

1、在认识方向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合作精神和空间观念?

2、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背景介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的内容。学生已学过?位臵?和?顺序?,他们在语文、科学及生活中也有过

辨认方向的经验;这一切为他们学习方向打下了基础。但大部分学生还缺乏方向感,更不了解在实际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北的方法。

案例描述

一、孩子们兴高采烈谈方向

上课开始了,我高兴地说:?昨天,同学们收集了方向的有关知识,谁想把你知道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一边举手一边嚷道:?老师,我来说。?都想证明自己知道得最多。郑天鹏(他是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第一个获得了发言的机会:?我学过方向的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老师,我知道辨别方向的工具有指南针,它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不管把它放在哪里,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这个孩子思维敏捷,有比较广泛的阅读知识,喜欢表现自己。

罗宇自己站起来了,迫不及待地大声说:?我还知道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有一种树可以辨方向,有一种草也能辨方向。?他是一个稳重爱上网的孩子,爱提前学习,知识面较广。我对他说的也不清楚,怎么办?我该何去何从?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反问一句:?他说得对吗??有三个学生说:?对,我在科普书上看到过。?我说:?你们知道得比我多,我得向你们学习。?此时全班同学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我的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说:?北斗星总在北面,可以用来辨别方向。?这是一个平时很胆小的学生。

我忽然感到:有许多知识学生知道得比我多,我得和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

二、操场搬到教室来啦

?上节课你们把操场画在了纸上,请你们互相看一看各人所画

的有什么不同?你们能给其他同学提出什么好建议??我给大家提

出了新的学习任务。这时,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小组交流,积极性很高。第六小组的四个同学主动跑到讲台上,贴出了自己小组的作品。组长麦如俏提出:?我们画的都是东面有蔚蓝海岸三期,南面有蔚蓝海岸二期,西面有办公楼,北面有教学楼,为什么我们排的顺序不一样呢?希望大家给我们提出意见。?她是个很会表达的女孩子。平时举手时如果老师不给她机会,她就会哭起来。

学生A说:?我们小组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没有想出好办法,但是我想给你提一个建议,希望你今后没有机会回答问题时不要哭,因为我们也想有机会。?她是个通情达理的女孩。我也非常高兴地说:?我也想给你提出同样的建议,你能接受吗??她不好意思地说:?能。?

学生B说:?我们想建议你们,方向统一了就不会这样乱了。?他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我也举起了右手说:?怎样统一方向呢??学生C说:?书上说,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我们可以这样做吗??我激动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方向板说:?请你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作品,修改完后,再看一看,还有不同吗??此时全班同学都聚精会神地修改自己的作品。

三、方向板的威力

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我让大家在白纸上做一个方向板,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此时,学生显得特别有兴趣。他们非常投入地自己制作方向板,都积极地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引导他们将小组探索的结果向全班交流。同学们都小声说:?老师,我们知道了,教室的东面有黑板报,饮水机……,教室的南面有窗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觉得自己该退到一旁,让学生们主动地辨认方向。于是我引导大家进一步探索:?你的座位的东、南、西、北有谁??我把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去完成。各组热烈讨论后,我请第二小组来汇报。

学生A(他是一个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说:?我的东面有

甲,南面有乙,西面有丙,北面有丁。?学生甲此时反问了一句:

?我在你的什么方向呢??他是一个十分机灵而又非常勇敢的孩子,反应很快。他的问话引起了教室里同学们的惊讶,只见同学们一个个睁着两只大眼睛,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学生的眼睛告诉了我,他们对学生A不信任,我此时非常亲切地问学生A:?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吗?"他想了想,看着手中的方向板说:?不需要!?他看着方向板,小声而且胆怯地对甲说:?我在你的西面?,下面同学激动地大叫起来:?对了!对了!’’教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里,我看到了学生A的自信。

这时,我感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当老师把

讲台交给学生以后,他们就成了勇敢、自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见解的群体。

四、我们的家园

我在黑板上贴出一张中国地图,立刻听到有同学小声说:?中

国地图?,我说:?你想介绍自己的老家吗?根据这张地图,能说

一句有关方向的话吗??

学生A说:?从深圳出发,向北走就能到我的老家长春。,,

学生B问:?我们深圳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他是个爱提问题的学生,爱好给别的学生出数学难题。他的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几个学生大声说:?南面。?

学生C说:?2008年,我从深圳出发参加奥运会,应该向北

走。?

……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小组,此时,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他们都想介绍自己的家乡,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一个好的问题好似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学生拥有了这把钥

匙,就等于拥有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可自由发展,自主探索、不断发现,不断获得成功。

?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同学们大声说:?爱?,我说:?爱家乡,首先要爱我们的学校。请大家剪下附页的图片,在白纸上设计我们的校园。?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谁想把你的设计推荐给我

我们的校长,你能给他提出什么建议??每个学生参与的激情很高。

案例反思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设计本节教学的过程中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我组织了四项教学活动,其中三项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克服自己的权威意识,引导学生唱?主角?,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因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运用方向板说出东、南、西、北有什么时,大部分同学能离开方向板独立表述,不足的是,对困难学生的辅导不够。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尚未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充分发挥。

二、突破教学的难点——?方向的相对性?

?方向的相对性?是学生在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甲在乙的东面,则乙在甲的西面,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亮点。由于学生充分参与了学习活动,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辨别方向,获得了进一步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因而多数学生突破了这一个难点。

三、本节课的教学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所有活动既为学生获取有关方向的知识提供了可靠的源泉,又为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供了有力的途径。

案例点评

这个案例的可贵之处,首先,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它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是让学生主动地探求新知。上课前学生主动地收集有关方向的课外资料,一上课就兴高采烈地谈论?方向?,从而打破了学生被动听讲的

局面,展现了主动建构新知的风采。其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数学。整个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之成为连接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这种学习活动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源泉,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因而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再次,〃让学生掌握辨别方向的主动权。在学生勾画操场方向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适时地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方向板。学生掌握了这把金钥匙,就如虎添翼,自由驰骋,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从而主动突破了?方向的相对性?这个难点。这也是本案例最精彩的一个亮点,它给我们以深刻的启

迪。

(点评:廖哲勋) 本案例研究选自《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一书,由陈清容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中的案例研究的体例是统一的,是我前面所说的近乎于条列式案例。它每个案例由五部分构成: 1.思考问题:提出作者希望探讨的中心问题或撰写案例的初衷。 2.背景介绍:交代所要反映的问题或事件发生的背景。

3.案例描述:将事件发展过程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描绘的是具有普遍性、有探讨价值的真实问题,以期唤起读者的共鸣。

4.案例反思:是作者对师生双方活动的深层感知,对案例中描述现象的理论思考,对数学教学问题的全面洞察。

5.案例点评:同行以合作探究者的角色阐述了个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2)在国内常见到的教学案例研究是:案例+分析(或者反思,这种形式多),以及案例+问题。这两种结构。

如?案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第一种结构,而后面我谈到的案例?十年磨一课?可以演变成第二种结构。

案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王老师在教万以内数字读法和写法时,经过课前测试发现,3 2%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只有12%的学生完全不会。如果还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用几课时去讲,多数同学就会厌学。于是,王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压缩,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经测试,100%的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分析:新课程提倡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正确的认识要转变成教学行为还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如果没有对教材进行精心分析和?再创造?,就难以摆脱照本宣科的工作模式。教师?教?教材的主要表现是:以教材为中心来安排教学活动,计划性过强,教学存在程式化倾向,教师上课基本上是?复述教案?,教学秩序?有条不紊?,教学进程?按部就班?。在新课改中,如果教师仍停留在?教?教材的层次,就会感到困惑,因为新教材中拿来就能用的东西很少,课堂教学内容不充实,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在新课程中就会缺乏成功感。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三)

二、新课程与教师的案例研究。

1 新课程与教师心态的案例研究。

案例一:抵触的态度

杨老师,是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某重点中学的中年高级教师,他所教的班级成绩一直不错,可以说他在工作上的成绩早已是有目共睹,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他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比较坦然,只希望不要增加太多额外工作量,相信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完全可以应付一切挑战。而且,在他看来,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已经不错了,已评定了高级职称,课教得也不错,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什么质的改变了,所以,他并不认为新的课程改革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契机。案例二:否定的态度

一位退休返聘的数学教师,工作上非常敬业,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一辈子,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经验丰富,一直按照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他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许多东西自己是不能接受的。他觉得新的教学方式,尽管看上去很好,但会使学生学得不踏实,知识浮在表面。因此,他对新课改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分析:这是我们在对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师进行采访时,一些老师流露出来的对新课程的看法和态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在重点中学,教师对新课程也不是完全赞同和理解。案例1中的杨老师是一位比较成功的教师,但是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他就感到缺

少动力,面对新课程也难以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我们不能责备杨老师的这种想法,但我们不得不遗撼地说,这样一位正处于人生和事业上升时期的优秀教师,过早地将自己陷于发展的停滞期,实在是太可惜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决不仅仅是一次只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它的魅力和吸引力恰恰还在于,它为教师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其实,杨老师正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突破自我,冲出自己发展的停滞期,使自己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家迈进。

而案例2中那位老教师的想法可以说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新课程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新课程的改革与他们几十年来坚守的教育教学思想似乎完全不同了,他们觉得这是对传统的背叛,是不能接受的。加上课改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出于教育者的良知,他们担心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因而就认为这是新课程理念错误的表现。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在宣传和实施新课程时存在误区——没有展示出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过于强调二者的对立和不同,人为地割断了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对待教育改革中的问题还存在认识的偏差。事实上,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发展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尽管前行的道路总是曲折的,但是改革所遇到的问题只是从理想走向现实时无法回避的一些困难,这并不是改革本身的错。更何况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它只是要改变过去我国教育发展中、特别是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中存

在的一些众所周知的不合理的状况,并且还要从我们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经验中寻找生长点。可以说,这种改革正是为了要实现老教师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理想——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毕竟新课程的改革才刚刚拉开序幕,从2001年9月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启动到现在也不过两年的时间,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我们在改革中只能摸索前进。所以,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新课程,甚至对其产生回避和抵触,也是很自然的现象。不过,既然我们都感受到了现行教育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教育本身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事业,那么改革就是每一个教师都无法回避的、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改革就意味着改变和尝试,必然会遇到困难,必然会带来阵痛。作为改革中的一员,我们教师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不是选择改或者不改,而是如何向好的方向改进,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这种变化,以达到教育变革和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而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拒绝成长。

案例三:被动的态度

齐老师中师毕业后就一直在小学工作,现在正在教新课改年级学生。她觉得课改后,工作量加大了。其他老师要做的自己一点也不少做。每周还要完成两篇教学日志(案例分析),每日写一次教案,包括体会和总结,还要拷盘、打印,添了很多事。她觉得对于新课程,思想品德课与活动课好上,但操作起来非常麻烦,有些家长还不配合。所以,若是学校不检查,她就还是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教学。她觉得自己在教学上也没啥变化,比如?合作学习?,小孩感兴趣的是形

式,而不是过程。她认为反正上面要求什么,她就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时,她就去看看同事是怎么做的,别人怎么做,她就怎么做。现在工作这么忙,真不知

道该从哪里挤出时间来研究和创新。

分析:谁不愿意过充实的生活?生活中失去了目标,我们就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尽管齐老师并没有直接表明对自己目前这种工作状态的感受,但是,我们相信没有哪个教师愿意每天只是重复昨天的生活,?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往往是教师们无奈的选择。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很难明确地分出八小时内外:尽管上课是明天的事,但是,相应的准备却早就开始进行了;对于学生昨天出现的问题,也许需要教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断地提供帮助和指导……教育中似乎总有无限的问题需要教师去应对;而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教育改革更是加剧了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由于缺乏有效应对的方法,一些教师只好无奈地选择了?随大流?。

如何帮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摆脱这种无奈的选择?首要的措施就是为教师提供学习、了解新课程的机会。只有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教师才能从机械模仿形式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根据自己、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创造有效的方法。其次,要为教师进行教育改革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比如,如何争取家长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如何通过与自己的学生及其他教师进行合作来分担工作的负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掌握了多样化的方法,教师

才能在改革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灵活性。第三,应当对改革中的教师保持宽容和耐心,允许教师在不断尝试中进步、成长。从尝试到参与乃至适应,总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改革中的教师承担着巨大的成长压力,不能急于对他们提出过于繁杂的要求。因为这样要求不仅会令教师不堪重负,还会压制他们投身改革的热情和创造性。正如我们希望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当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对学生而言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要求,对于改革中的教师也应当同样地对待。当然,也正如?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学生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发展一样,面对同样的外界条件,?要我改?和?我要改?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成长状态肯定也是不同的。具有主动性的个体不仅更善于在有利的外界条件下积极成长,即使处于不利的背景下,他们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改善环境,从中寻找发展的契机。同时,面对困难,主动的个体会表现出比被动个体更好的坚持性。其实,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进而在生活中成为主动的个体,教师何不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主动的、敢于迎接挑战、愿意不断成长的榜样??只有这样言传身教,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在新课程***同成长。

案例四:激进的态度

张老师是一个青年教师,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大学毕业来到这所重点中学时,他踌躇满志,希望大干一番。可他很快发现,当他尝试着在教学上进行一些改革时,似乎很难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和支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斯苗儿老师主编的这本《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来到我的书架上已有几年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有关数学教学的书,我细细地读过一次,翻阅过许多次,不管哪一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受,教给我许多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经验和理论指导。 在本书中,分27个专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编写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改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章有主题内涵、案例描述与评析、观点与思考、资料链接这几项内容组成。“主题内涵”主要从理论上作简要的阐述,帮助教师明理解惑;“案例描述与评析”结合丰富而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观点与思考”是在案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主题内涵”作更为具体的分析与思考,有的还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资料链接”系统地收集和摘录了与该专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该专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看了以上的内容安排,不得不感动于这些数学教育的领路者们为了把我们这些尚算不上成熟的数学教师领进数学教学的大门,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案头时时细读、经常查看对照、引领教学实践的好书呢!而

我的表达尚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优点和它给我的收获,只能简要记录一点自己的感想。 以前我只知道参考书上有目标,备课时抄过来就可以了,也没做多大的研究,以为自己备的课能完成这些目标就可以了。原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教学目标不但重要,甚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定好,一节课设计上下来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呢?要想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和效益,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放手做好。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在设定目标时,还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实现,不能像过去的数学教学只重知识和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只重结果不重学习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塌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要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在学生心里留不下什么痕迹,反而手忙脚乱,哪一个都不到位,所以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地设定目标。而这取舍之间如何把握,却正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教学目标拟定这一块内容的编写中,针对数学教学的六个核心问题,一一阐述如何在教学实中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 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On the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new curricu lum concept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树思语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 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 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 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 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 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 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 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 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 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 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 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 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 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 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 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 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 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 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 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 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 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 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

重点小学数学先进的教学理念

精心整理 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不断向数学课堂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迈进。老师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所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重点 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能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的教材直接给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新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因此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动手操作中,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自己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在今后的应用中才能灵活。教材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相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我们教师

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 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 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第四册《认识角》的第二课时时,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生活情景,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不同的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②基本能力方面: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能从给出的图案中准确地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她的伟大复兴,务必要求全民素质的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深入学习、理解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随着不断的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暴露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对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等等。显然,如果不根治这些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顺利推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这充分说明,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一次班会活动课上,我谈到了座右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意义时,抛砖引玉地举证了一些受座右铭激励、造就的成功人士的例子。要求每位同学确立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它们进行汇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起到相互激励、监督、鞭策的作用,同学们从不同座右铭中学习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修养、如何学习、工作、如何惜时、如何处理人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 [案例1] 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除法”的内容教学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 生: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 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 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 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有多少人 我们班有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男生有多少人 我们班有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有多少人 我们班有男生2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女生有多少人 师:你们自己能解答这些问题吗试试看。 我们看到,在上课前,教师就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 [案例2] “三位数的乘法”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大远,和自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教师接着问:如果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 学生很快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或你家所在的村庄、小区)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虽说都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应用题,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应为学生提侠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及方法.从而在课堂活动中“趺”起 来。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

四.案例分析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 (2) 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与反思 思想指导行动。 新课程需要新思想。 新思想才能产生新行为。 一、十一年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从2001年6月7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一年。十余年的新课程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哪里?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2、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新课程改革的经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先生认为:“我国课程创新本着‘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致力于一系列课程教学概念的重建,卓有成效地介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并从实践层面不断汲取鲜活的经验”。“短短三年来,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我国得到重建。比如说,我国教育界的‘课程’概念已经从‘课程即计划’的静态课程观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一线教师的认识明显地经历了四个关键词的演进过程:‘预设→生成→预设和生成→预设为了生成’。显然,这种课程概念的进步已经远远超越了灌输‘现成知识’的‘预设论’ 新课程改革的教训: 程少堂先生作为中学教学一线教师,基于亲身体验,“试图用辩证的眼光,对小学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训概括为: 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 具体表现为“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零零碎碎的、毫无启发性和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满堂动”: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所提倡的“活动”形式主义化,于是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还美其名曰“动中学”、“做中学”。“满堂放”就是满堂放课件,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一是装点“门面”的多媒体教学;二是“翻版式”的多媒体教学;三是多媒体用得过多过滥。“满堂夸”即满堂表扬。有的校长和教师理解成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廉价夸奖,无论学生的表现值不值得表扬。 “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虚假地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虚假地合作”: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讨论中的“三陪”———陪听、陪说、陪造气氛。“虚假地探究”: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探究“泛化”,就是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中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虚假地渗透”:有一些教师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尽管有些教师这样做得还很卖力,但效果却既空洞又无力。

小学数学先进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先进的教学理念 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不断向数学课堂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迈进。老师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所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我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操作:“说一说”,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摆一摆”,请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上面“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调动各种器官协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这样,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益。同时,这里的“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智力游戏,很有诱惑力。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能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的教材直接给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讲课讲稿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 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德惠市实验小学侯晓丽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认识角》《三角形的面积》《统计》三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

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