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航海雷达FR28XX实验指导书

航海雷达FR28XX实验指导书

航海雷达FR28XX实验指导书
航海雷达FR28XX实验指导书

目录

1. 前言 (1)

2. 实验规则 (1)

3. 实验一船用雷达的总体认识及基本功能操作 (3)

4. 实验二船用雷达的各种功能操作及正确使用 (6)

5. 实验三船用雷达整机调整 (9)

6.实验四船用雷达测量目标操作训练 (13)

7. 实验五船用雷达各种显示模式的选用及导航线的设置 (15)

8.实验六雷达定位与图象分析 (18)

9.附录

1)FR一2822X型雷达显示器面板上各控钮开关功能说明 (19)

2)FR一2020X型雷达显示器面板上各控钮开关功能说明 (23)

3)FR一2822X型雷达组成框图 (26)

4)FR一2822X型雷达技术性能 (27)

5)FR一2020X型雷达组成框图 (30)

6)FR一2020X型雷达技术性能 (31)

7)FR一2822X型雷达显示器面板图 (34)

8)FR一2020X型雷达显示器面板图 (36)

9)FR一2822X型雷达显示器外表装配图 (38)

10)FR一2020X型雷达显示器外表装配图 (41)

11)FR一2822X型雷达收发机装配图 (43)

12)FR一2020X型雷达收发机装配图 (47)

13)FR一2822X型雷达显示器部分印刷板图 (50)

14)古野F/GT一001—32A雷达模拟器面板图 (52)

《航海雷达》实验指导书

前言

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航海雷达》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内容编写的,用以指导《航海雷达》实验课。

实验课是《航海雷达》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本实验室现有的设备条件,《航海雷达》实验课将分别在古野FR一2822X,FR一2020X船用雷达及古野F/GT一001—32A型雷达模拟器上进行。

本实验课是在学生了解船用雷达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使学生通过实验课掌握船用雷达的正确操作与使用、管理和保养.必要时还能进行简单的调整和故障排除。

实验课根据目前实验室设备条件安排实验项目和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课训练,掌握基本操作使用技能,以利于将来的工作与实践中能触类旁通、迅速掌握和使用国内外品种繁多的船用雷达设备。

《航海雷达》实验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要求人人都动手实践,使实验课收到应有的效果。

实验规则

为了顺利进行实验,确保人身和实验室设备的安全,学生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每个班级分为若干实验小组,在实验前应将分组名单交教师备案,各组选出组长一人,负责管理和联系等工作。

2.由于分组人数较多,故在实验时必须听从教师指导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排。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实验,非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不得私自更换实验地点和随意动手。

3.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效果,每个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指导书中的有关内容。并复习课程中的有关章节。在实验前,指导教师将提问学生的准备情况。

4.实验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迟到或早退。无故缺席者,不予补做实验。

5.实验时必须严肃认真,不得大声喧哗嬉闹,不准抽烟,应保持实验室整洁。

6.实验室内均为贵重仪器,不准随便乱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学生使用仪器设备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要冒失乱动,以免发生事故。

7.在实验中,如发生故障或损坏现象,应立即切断电源,向教师报告,学生由于不遵守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 1 —

操作规则,而造成仪器设备损坏者,必须按学校规定予以赔偿。

8.实验完毕,须将总电源切断,整理好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实验工具应由组长如数交还给实验室管理人员。

9.学生在实验课后,应认真做好实验报告,并按时交给实验指导教师批阅,实验课成绩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册。

— 2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实验一船用雷达的总体认识及基本功能操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FR一2822X(FR一2020X)型雷达的基本组成。

2.学习正确操作FR一2822X(FR一2020X)型雷达,熟悉各基本功能的操作。

二、实验设备

1.FR一2822X型雷达两台.

2.FR一2020X型雷达两台

三、FR一2822X型及FR一2020X型雷达的组成

1.FR一2822X型雷达的组成框图

2.FR一2020X型雷达的组成框图

3.FR一2822X型雷达显示嚣面板图及设备控扭名称功能表

4.FR一2020X型雷达显示嚣面板图及设备控钮名称功能表

四、FR—2822X(FR—2020X)型雷达正确操作步骤及基本功能操作。

1.开机前检查

检查天线附近是否有人作业或其他障碍物(如旗、绳等).将亮度(BRILLIANCE)、雨雪干扰抑制(A/C RAIN)海浪干扰抑制(A/C SEA)、增益(GAIN)等控钮反时针旋到底,功能开关(FUNCTION)置“ST—BY”

2.开机

(1)接通船电,将电原开关置“POWER ON”,然后雷达开始自检、三分钟延时是按倒序计数。即从3:00至0:00,时间到后即自动显示出“ST—BY”,此时表明雷达巳准备好发射,未发射前天线是不转的。

注意:每次接通“POWER 0N”后,雷达在进行自检时约有40秒的时间,显示器屏幕上没有任何图形,显示器面板上各控钮功能说明FR一2822X型见P19一P22,FR一2020x 型见P23一P25。

(2)雷达选择(FR—2020X型雷达无此功能)

按“RADAR1/RADAR2”键可选择主雷达1或副雷达2

(3)调节屏幕及数据亮度

顺时针旋转功能板(FUNCTION)上的亮度控钮(BRILLIANCE)使回波明亮清晰,通常应使控钮居中。

按“DATA”键可调节数据字符的亮度,逐次按此键,将按断、暗、中、亮的次序变化。

按“PANEL DIM”键可调节控制板的亮度,同样有四级变化。

(4)发射及脉冲宽度选择

当屏幕上已显示出“ST—BY”时就可选用功能开关(FUNCTION)上某一脉冲宽度来发射。

注:如果在3分钟预热期间,功能开关已经放置在选定的脉冲宽度上,则倒序计数到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 3 —

0: 00时雷达就立即发射,量程τ,F关系表FR—2822X型见P27,FR一2020X型见P32。

将雷达置短脉冲发射,观察并记下磁控管电流数值。然后将雷达置长脉冲发射,再观察并记下磁控管电流读数,最后使雷达位于短脉冲发射。

(5)量程选择

按“RANGE”距离按键[+]或[-]来选择量程,按[+]增加量程,按[-]则减小量程,量程及固定距标的间距值显示在屏幕的左上角,将量程从最近到最远操作一遍后,最后放置于12海里档。

(6)调谐调节

调谐(TUNE)控钮是用来调节接收机的本振频率。开机10分钟之内,应反复检查调谐是否达到最佳。因为在此期间内,发射机频率还未稳定,等10分钟过后,就不需要再调节了。

调谐指示是利用屏幕右上角的“调谐指示带”。在进行调谐前,应首先将海浪抑制控钮A/C SEA反时针旋到底。并使雷达工作于最大量程,然后转动调谐控钮使调谐指示亮带达到最长(通常位于4至5的位置)

(7)增益调整

增益(GAIN)控钮是用来调节接收机的放大量。此控钮应调节到显示器屏幕上的“背景噪声”刚见未见的位置。

为设置合适的增益,首先应选择最远的两个量程之一,因为远量程时背景噪声更为明显,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慢慢旋转增益控钮,使背景噪声达到刚见未见状态,通常当控钮转到约7~8的位置时,屏幕上就应看到背景噪声。若增益设置太低,以至目标回波淹没在背景噪声中。

(8)显示模式的选择

按“SELECT”键选定Head—up工作模式。

(9)调出固定距标圈

按“RING”键可调节固定距标圈的亮度,每按一次其亮度将按下述次序:断、暗、中、亮四个等级变化。

(10)调活动距标

按VRM板上的“ON”键,即显示出第一活动距标圈VRM1。转动测距旋钮可改变VRMl 显示的距离,其距离读数则显示在屏幕右下角上行。第二次按“ON”键,即显示出第二活动距标圈VRM2。此时转动测距旋钮可改变VRM2显示的距离,其距离读数则显示在屏幕右下角下行。再按“ON”键可恢复控制VRM1,若按“OFF”键后,则未被控制的VRM先被清除掉。两个VRM差别在点线段的长度上,VRM1较短。VRM2较长。

(11)调节船首线亮度

按“HM”键可调节船首线的亮度,其亮度有三级变化。当罗经信号接上后,可同时调节真北线亮度。为了暂时删除船首线及真北线可按住“HM OFF”键不放。放开后船首线将重新正常显示。

(12)调电子方位线

接EBL板上的“ON”键即出现第一条电子方位线EBL1,转动测方位旋钮可改变EBLl 的方位。其方位读数显示在屏幕左下角的上行。第二次按“ON”键即显示出第二条电子方位线EBL2。此时转动测方位旋钮可控制EBL2的方位变化,EBL2的方位读数显示在屏幕左

— 4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下角下行。按“OFF”健后,则未被操纵的方位线先被删除掉,再按一次“OFF”键,则第二条也被删除掉。两条电子方位线的差别在点线段的长短,EBLl的点线段较短,EBL2的点线段较长。若雷达巳接上罗经信号,可按“TRU/REL”键来改变相对方位或真方位的读数。 3.关机

1)VRM扳上按“OFF”将VRMl及VRM2全部清除。

2)EBL板上按“OFF”将EBLl及EBL2全部清除。

3)将BRILLIANCE、A/C RAIN、A/C SEA控钮反时针旋到底。

4)将功能开关FUNCTIION转至“ST—BY”。

5)置“POWER OFF”。

6)断开船电。

五、实验报告内容

1.雷达正确操机的步骤。

2.测试记录。

3.实验心得与体会。

六、预习思考题

1.普通船用雷达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雷达开机前应检查的项目。

3.影响雷达图像质量的主要控钮有哪几个?它们使用时应注意事项。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 5 —

实验二船用雷达各种功能的操作及正确使用。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练FR—2822X(FR一2020X)型雷达基本功能的操作使用。

2.熟悉FR一2822X(FR一2020X)型雷达的其他功能的操作及正确使用。

二、实验设备

1.FR一2822X型雷达两台

2.FR一2020X型雷达两台

三、正确开机

重复实验一内容中第四项正确操机步骤,轮流操作,务必使组内成员每人都能完整地操作一遍。

四、其他各种功能的检查与设置

1.检查海浪抑制(A/C SEA)性能

置雷达于12海里量程,开大增益使整个屏幕上出现噪声斑点(以噪声干扰波代替海浪回波)。将“A/C SEA”控钮逐渐顺时针旋到底,使近距离内噪声斑点全都消失,用VRM 测定无噪声斑点区的半经即为近似海浪抑制范围。

2.检查雨雪干扰抑制(A/C RAIN)性能

置雷达于12海里量程,适当调节增益GAIN控钮。使屏幕上显示出周围物标的大片回波。顺时针旋转控钮“A/C RAIN”,使屏幕上连成一片的回波能分离开来,如果控钮“A /C RAIN”顺时针旋转过多后,某些回波可能从屏幕上消失掉。

3.检查海浪及雨雪干扰自动抑制电路“A/C AUTO”将手控控钮“A/C SEA”及“A /C RAIN”反时针旋到底。按“A/C AUTO”键,第一次按为ON,再按一次为OFF。“A /C AUTO”电路接入后,该电路能自动抑制海浪及雨雪干扰。仔细观察抑制效果与手控抑制作比较。

注意:当“A/C AUTO”置于“ON”时,手控A/C SEA及A/C RAIN还是起作用。

4.捡查同频干扰抑制(INT REJECT)性能

附近几台同频段雷达同时工作时,在屏幕上就会出现不停地移动的辐射状虚线,为消除此种干扰,按“INT REJECT”键后同频干扰抑制电路就会起作用。此电路分四个不同抑制电平。每按一次其抑制电平将按下述次序变化:OFF一>IR1一>IR2—>IR3 注意:同频干扰抑制太强时.某些弱回波可能从屏幕上消失。

对于FR一2020X型雷达,同频干扰抑制只有一级电平抑制,按一次“INT REJECT”键则抑制电路起作用,并在告示框上显示出“IR”,再按一次“INT REJECT”键则抑制电路关闭,“IR”在告示框上消失。

5.检查回波平均(ECHO AVERAGING)功能

按“ECHO AVERAGING”键是用来抑制海浪干扰的另一措施,通常前后数次方位扫描之— 6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间,固定目标或航速不大的其他船舶的回波在屏幕上几乎出现在同一位置上,而海浪干扰的回波在屏幕上出现的位置是随机的、是不固定的。

为了从海浪干扰中区别出目标的回波,本雷达采用相邻方位扫描周期之间的相关方法。如果目标回波是稳定的,经相关处理后呈现出较强的亮度,海浪回波是不稳定的因而被抑制掉。这样可从海浪干扰中将目标回波鉴别出来。

为了有效地应用“ECHO AVR”的功能,建议选用“A/C SEA”将海浪干扰给以一定的抑制,然后再按“ECHO AVR”键根据相关处理选用的图象帧数不同可分为三个级别,其相关处理级别显示在屏幕左边的告示框上。(FR一2020X型雷达显示在屏幕的上方告示框上),每按一次“ECHO AVR”键干扰抑制级别按下述次序变化:

注意:1)必须加入罗经信号”ECHO AVR”电路才能起作用。即用North—up图象稳定显示方式、天线扫描相关处理后才有效。

2)下述情况下不能采用“ECHO AVR”功能:

①本船与目标船之间的航速差较大时。

②当本船颠簸摇荡厉害时。

6.检查回波增强(ECHO STRETCH)功能

在远的量程上,目标回波往往呈现为一个细小的点,不容易看清,按“ECHO STRETCH”键可在此量程上增强目标的回波强度。本雷达分两级增强功能,每按一次按键在屏幕左边的告示框内显示出ECHO STR1或ECHO STR2。(FR一2020X型雷达只有一级增强,告示框在屏幕上方)。

应注意,只有当发射脉冲宽度太于或等于0.3μS时ECHO STR功能才有效,也就是当3nm或更大的量程时FUNCTION开关置于“SHORT”位置,量程在O.75nm以上时,FUNCTION 开关应置于“LONG”位置。

回波增强功能不仅放大了目标回波,同时也放大了海浪及雨雪干扰回波,因此在采用ECHO STR功能时,必须先将海浪及雨雪干扰抑制掉。

7.偏心显示操作

在首线向上显示模式时,可用跟踪球(或操纵杆)来达到偏心显示。这样能使不改变量程而达到扩大船首向的视野,其操作步骤如下:

1)操纵跟踪球(或操纵杆)使十字游标位于扫描中心将要移到的位置。

2)按"SHIFT”键后,扫描中心即移至十字游标所在的位置,屏幕即达到偏心显示。中心最大偏移量为l/2屏幕半径。

3)再按一次“SHIFT”键可使扫描中心返回到屏幕中心。

五、关机步骤

1.VRM板上按“OFF”键将VRMl及VRM2全部清除。

2.EBL板上按“OFF”键将EBL1及EBL2全部清除。

3.将BRILLIANCE、A/C RAIN、A/C SEA控钮反时针旋到底。

4.将功能开关FUNCTION转至“ST—BY”。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 7 —

5.将A/C AUTO、INT REJECT、ECHO AVR、ECHO STR等功能全部删除。

6.置“POWER OFF”。

7.断开船电。

六、实验报告内容

1.雷达各种功能检查结果记录及操作要点。

2.实验心得体会。

七、预习思考题

1.海浪干扰抑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要领。

2.雨雪干扰抑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要领。

3.同频异步干扰抑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要领。

4.回波平均功能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要领。

5.回波增强功能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要领。

— 8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实验三船用雷达整机调整

一、实验目的

1.结合框图和实物布置图,熟悉雷达的基本组成。

2.掌握船用雷达常用的几项调整方法。

二、实验设备

l.FR一2822X型雷达。

2.FR一2020X型雷达。

3.万用表、螺丝刀。

三、正确开机

按实验一内容中第四项重复开机步骤

四、雷达有关部分的调整

1.发射同步调整

当收发机与显示器之闻连接的多芯电览长短及收发机与天线之间的波导管长短不同时,发射同步延时就不一样。虽然雷达出厂前是按10米长的电缆调整的.但即使按标准长度安装好后,还需要调整一下,如不进行调整可能会出现下述现象:

1)在0.25nm量程上,直的码头或防波堤会在屏幕上出现中央部分凸出或凹进的图形。

2)在近量程上会出现较大的测距误差。

3)出现扫描中心不亮。

发射同步调整步骤如下:

1)置雷达于O.25nm量程,适当调节增益与亮度。

2)靠近扫描中心选择一直线形目标。

3)对FR一2822X先将接口扳INT一8426上电位器VR6、VR7及VR11全部反时针旋到底,然后调整电位器VR5使雷达屏幕上直线目标显示出直的图形;对FR一2 02 OX型,调D3P7030板上标有TIMING的R6。

上述步骤可反复做数次,直至得到最佳效果。

2.主脉冲抑制调整

通常在发射同步调整好后,才可进行发射漏入主脉冲抑制调整,其调整步骤如下:

1)使雷达在运量程上工作10分钟,然后调节增益控钮使在屏幕上出现少量噪声斑点。

2)转到0.25nm量程工作,再调节A/C SEA使图象达到最佳。

3)对FR一2822X调节接口板INT-8426上电位器VR3,使主脉冲在屏幕上刚刚消失。对FR一2020X型,调PST一7143板上的“MBSL”与“MBST”。注意:过多地抑制主脉冲会使近距离的物标回波消失。

3.本振调谐调整

通常在显示器面板上的TUNE控钮处于中同位置时应该得到最佳的调谐。如果不是这样,则应该按下述步骤重新进行调整: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 9 —

1) 使雷达在48nm量程档发射,有关的控钮应按下述情况设置:

增益与亮度应调至适当位置。

A/C SEA及A/C RAIN反时针旋到底。

调谐TUNE处于中间位置。

将回波增强及同频干扰抑制电路关掉。

2) 对FR一2822X,把接口板口INT一8426上的电位器VR2顺时针旋到底,然后再慢慢地反时针旋转,使屏幕上调谐指示亮带显示达到最大值。对FR一2020X型,PST一7143板上“TUNE”。

3) 对FR一2822X,调节接口板INT一8426上电位器“VR10”使五块调谐指示带全部发亮。对FR一 2020X型调D3P7030扳上的R5STUNE。

4)船首线调整(舷角误差调整)

当选用H.U.显示模式时,天线波束轴向扫过船首的瞬间。屏幕上应显示出船首线,并指向固定方位度盘的零度。如果船首线出现的位置有误差,就应该进行调整。本雷达船首线的调整应观察屏幕上的图形来进行,而不是调整天线机械位置来进行。因为隙缝天线辐射波束的轴向并非与口径垂直,存在一个倾斜角。在本雷达的工作频率上,此倾斜角是顺天线旋转方向超前约2.5度。

船首线的调整步骤如下

1)选择首线同上显示模式,使雷达在3nm量程发射,适当调节有关控钮,使得到正常的回波图像。

2)选择一个接近屏幕边沿,靠近船首线附近或就在船首线上的点目标。

3)按EBL板上“ON”键,使屏幕上出现电子方位线。

4)转动测方位旋钮.使EBL线与选定目标重合。

5)在海图上找出该目标的准确相对方位。或用光方法测出该目标的准确相对方位作其值。

6)测出该目标相对船首线的雷达舷角,应与(5)中测得的正确目标舷角相一致。如果存在差别,对FR一2822X,则应调整接口扳INT一8426上的旋钮s2(粗调)使误差减少到±0.50以内,然后再调节微调开关S1使误差为零。对FR一2020X型,则相应分别调D3P7030板上S2粗、s1细钮。

注意事项:

形成船首线脉冲的触点开关在天线上的位置,是在出厂前已安装好的,使得首线脉冲的产生顺天线转向超前70。用旋钮开关s2调整船首线位置是使船首线脉冲延迟产生最大可达到22.50。如果天线的安装误差在右舷方向超过70,则船首线将会出现在船的右侧,已不能在显示器上校正好。这种情况下,需要打开天线齿轮箱,调整位于天线上首线触点开关的位置。

5.磁控管灯丝电压调整

磁控管灯丝电压偏离额定值太大时,不但会影响工作状态,还影响阴极寿命。本雷达的磁控管灯丝电压在出厂前是按15米电缆长度校正好的,若实际使用电缆长度与上述长度不一致时,需要重新调整。即使使用电缆长度也是15米时,最好也确认一下电压是否在指定范围内。

— 10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灯丝电压的调整步骤如下:

1) 停止天线转动,置FUNCTION于短脉冲位置,取出发射保险丝F801。

2) 将万用表放在直流10V档量程,测量插板P80l上第12脚(十)与第ll脚(一)之间的电压。

3) 置雷达于0.25nm量程,调节可变电阻R812的触点位置,使万用表的读数为直流7.2~7.6V,

4) 置雷达工作于最远的三档量程之一(长脉宽发射),调节可变电阻R811的触点位置,使万用表的读数为直流5.5V~5.7V。

6.STC曲线调整

在出厂以前,海浪干扰抑制曲线已设置好,使得天线高度在10m~20m之间时,海浪干扰抑制范围为最合适。若实际天线安装高度不在此范围内时,需要重新调整抑制曲线。其调整过程如下:

1) 使雷达工作于24nm量程,将GAIN与A/C SEA调至最大,此时调STC曲线,即斜率,以保证STC达最大范围。

2) 对FR一2822X,调节视频扳VDA-8336(对FR一202OX型则调VDA一7047扳上的VR3、VR4)使海浪干扰刚好消失。电位器VR3及VR4都可用来调整STC曲线。

STC曲线中心:

☆将VR4顺时针旋到底使STC曲线增长一>用VR3反调(中心亮点出现)。

☆将VR4反时针旋到底使STC曲线缩短一>用VR3反调(中心亮点消失)。

调节电位器VR1可改变STC曲线的特性,可以边观察中心亮点,边调节海浪杂波减小,VRl出厂前是放置在“8”的位置,其可调范围为士1(即7~9)。

调在“7”位置时,STC曲线较尖锐,中心亮点消失。

调在“9”位置时,STC曲线较平坦,中心亮点出现。

7.检测表读数

雷达各有关部分工作正常与否可通过观察检测表的读数来检查,其中包括磁控管电流、混频晶体电流以及各有关电源电压。

FR一2822X型雷达与FR一2020X型雷达的检测表读效有所不同,现分别列出如下,以便检查。

FR一2822X型雷达:

Position of Selector Switch Normal Reading on

Check Meter

Remark

-12V(output voltage)

+12V (output voltage)

+5V(output voltage) MAG.C (magnetron current) TUN (tuning status) DI.M(MIC detecting current) -12V(for sacnner unit)

+12V(for sacnner unit)

6--8

6--8

6—8

4一8.5

5--10

6--8

6--8

6—8

0.25--mile range,ST--BY

0.25--mile range,ST--BY

0.25--mile range,ST--BY

48—mile range,TX

48—mile range,TX

0.25--mile range,ST--BY

for 2--unit radar only

for 2--unit radar only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 11 —

— 12 —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FR —2020 X 型雷达: Position of Selector Switch

Normal Reading on Check Meter MAG.C (magnetron current)

TUN (tuning status)

DI.M(MIC detecting current)

-12V(output voltage)

+12V (output voltage)

+5V(output voltage) 4-9+ 5-9+ 5-9 5-9 5-9 5-9

五、关机

1) 将FUNCTION 旋至“ST —BY ”位置。

2) 将BRILLIANCE .GAIN .A/C RAIN ,A /C SEA 反时针旋到底。

3)置“POWER OFF ”

4)断开船电。

六、实验报告内容

1.各有关调整内容及要点;

2.有关调整参致的记录;

3.实验心得体会。

七、预习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发射同步调整?

2.为什么在近量程上扫描中心会出现大的亮点或亮环?

3.雷达装在船上应用时为什么一定要对船首线进行调整?调整的要点是什么?

4.STC 曲线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

+48-mile range,transmitting,all others, 0.25-mile range .stand —by

实验四船用雷达测量目标作训练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练FR一2822X(FR一2020X)型雷达的基本功能的操作使用。

2.用FR一2822X(FR一2020X)型雷达进行对目标方位和距离测量的操作训练。

3.熟悉电子方位线的偏心应用及警戒圈(区)的设置。

二、实验设备

1.FR一2822X型雷达

2.FR一2020X型雷达

三、正确开机

重复实验一内容中第四项正确操机步骤。

四、基本测量调练

1.距离测量

正确开机后,置雷达工作于6nm档量程,选择两明显点目标,位置线交角尽量接近900。调出VRM1使其内沿与目标1的前沿相切;调出VRM2使其内沿与目标2的前沿相切,记录下VRM1与VRM2的读数。

2.方位测量

选择两明显点目标,位置线交角尽量接近900,调出EBL1使其与目标1中线相切;调出EBL2使其与目标2中线相切。记录EBL1与EBL2的方位读数。

3.两目标距离一方位定位

重复实验步骤1,再用EBL1与目标l(或2)重合,测定其方位,并记录读数。根据学校附近大概的地形位置,试画出两距离与一方位线的误差三角形。

4.偏心电子方位线的应用

用跟踪球(或操纵杆)将EBL的原点移至屏幕上任意位置,以用来测量两个目标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其操作步骤如下:

1)按“CUSOR”(JOYSTICK)键使游标显示在屏上。调节跟踪球(操纵杆)使游标与选定目标回波中心重合;

2)使EBL1显示在屏上,按“OFFSET”键(FR一2020X型为OFFSET/RESET)后,EBL1的始点就会和游标重合;

3)3—6分钟后,转动EBL旋钮,使EBL1与选定目标的新位置相交,若此时EBL通过本船位置,则说明存在碰撞的可能性。

4)为测量此两目标之间的距离,按VRM上“ON”键使VRM1与EBL1同时显示,此时距离标志会重合在EBL1上。转动VRM的旋钮,使VRM1发生变化,此时在EBL1上的距离标志也来回移动,直至此标志与另一目标重合。此时两目标之间的距离读数会显示在屏幕的右下角。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 13 —

5)为测量另外两个目标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可用EBL2和VRM2重复上述相同方法的操作。

6)为使EBL的始点回到屏幕中心,只需再按一次“OFFSET”(FR一2020X为OFFSET/RESET)。

五、警戒区设置

设置警戒区是在狭水道自动领航时一个很有效的避碰手段,但不能解除驾驶员的值班了望的责任。

为使目标闯入警戒区产生报警,必须使目标回波强度高出一定信号电平。警戒区的设置范围是从扫描中心到最大的距离,方位上是从O~3600的范围内都可以。

警戒区的设置步骤如下:

1.按“SET/RESET”键使进入警戒区设置模式。

2.按VRM板上“ON”键使显示出距标VRMl。转动测距旋钮设定警戒区的外沿,再按VRM板上的“ON”键使出现距标VRM2,转动测距旋钮设定警戒区的内沿。

3. 按EBL板上的“ON”键使显示出EBLl。转动测方位旋钮设定警戒区扇形的一个边,从扫描中心看,警戒区将在此方位线的右侧。再按EBL板上“ON”键,并转动测方位旋钮,用EBL2设定警戒区扇形的另一边,警戒区将位于此方位线的左面。

4.再按“SET/RESET”键后就会出现实线的警戒区。如区内巳有目标,则发出报警声;如区内没有目标则无声。区内目标数量少时,发出重复的单音,目标数量多对发出重复的双脉冲音,目标非常多时则发出重复的三脉冲音。注意:如区内没有目标,但杂波很大时,也会发出报警声。

5.要去除报警声可按“ACKN”键清除掉,如再按此键可再次恢复报警的功能。

6. 为了清除或更换警戒区,可按住“SET/RESET”键超过一秒钟,即可实现。

六、关机步骤

1.将VRM1及VRM2全都清除。

2.将EBLl及EBL2全都清除。

3.将BRILLIANCE控钮反时针旋到底。

4.将FUNCTION转至“ST—BY”。

5.置“POWER OFF”。

6.断开船电。

七、实验报告内容

1.基本测量方法及警戒区设置方法与要点。

2.测量数据记录。

3.实验心得体会。

八、预习思考题

1.影响雷达测距离精度的因素有哪些?

2.影响雷达测方位精度的因素有哪些?

3.为提高雷达测距离的精度在操作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为提高雷达测方位的精度在操作上应注意哪些同题?

5.用雷达定位的基本方法及其精度高低的次序。

— 14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实验五船用雷达各种显示模式的选用及导航线的设置

一、实验目的

1.进—步熟练FR一2822X型雷达的基本功能的操作使用

2.熟悉FR一2822X型雷达的各种显示模式

3.熟悉FR一2822X型雷达的导航线设置功能与平行游标线的功能

二、实验设备

1.FR一2822X型雷达两台、

三、正确开机

重复实验一内容中第四项正确操机步骤。

四、各种显示模式的显示操作

按键“SELECT”是用来选择显示模式。根据是否配上罗经方位,本雷达具有4至5种显示模式可供选择,即首线向上模式(Head—up)/罗经标尺首线向上模式(Head—upCG),北向上模式(North—up),航向向上(Course—up),北向上真运动模式(North—up TM)。

每次按“SELECT”键后,屏幕左边的模式指标将按下述次序变化:

有罗经方位标时:

HU/RM—>HUCG—>CU/RM一>NU/RM—>NU/TM

无罗经方位标时:

HU/RM—>CU/RM—>NU/RM—>NU/TM

当罗经信号丢失后,立即自动转为HU模式,并在航向数据显示框内出现星形标志。但当罗经信号重新恢复后,星形标志不会消失,以警告操纵人员原有读数不可靠。如果出现此现象,应检查一下屏幕上的罗经显示数值。若有误,则应调整一下罗经的接口,并再按“SELECT”键可删除星形标志。

1.选择HU/HUCG模式,观察其待点

此显示模式的显象特点是船首线指向固定方位度盘的零度。此模式适用于拥挤水域、狭水道导航及避碰,HUCG模式是方位标尺随着罗经方位读数而转动。

2.选择CU/RM模式并观察其特点

选择CU模式后,船的航向立即指向屏幕上方。这种显示模式的图象是受罗经稳定的,每当船改变航向完毕后,要按一下“CU TM RESET”键,航向线立即指向屏幕上方。

3.选择NU/RM显示模式并观察其特点

此显示模式雷达图象受罗经稳定,真北指向固定度盘零度,船首线随航向转动。此模式适用于测方位定位及与海图作业对比。船舶在海浪中偏荡时图像是稳定的,这样减小了目标回波的模糊度。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 15 —

4.选择NU/TM显示模式并观察真运动的特点

此显示模式的特点是本船及动目标在屏上显示出各自的真实运动,使操作者能观察到船舶相对于固定目标的运动状态。当初次选定NU/TM模式时,图像原点是位于屏幕中心,此时目标回波显示出与NU/RM图像相像。然后图象原点逐渐移动,当本船位置移到量程的一半时,就会自动跳到屏幕中心后半量程的位置,并保持船首线通过屏幕中心。按“CU TM RESET”键后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为开启或关闭真运动自动复位功能,可按“TM AUTORESET”键来实现。

五、导航线及导航点的设置

(一)导航线的设置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与编辑,可以在屏幕上同时标出两条电子导航线,每条导航线最多可包含5段折线。

设置导航线的操纵步骤如下:

1.按“NAV LINE1”(或NAV LINE2)键

2.用跟踪球使游标设置在所需导航线位置的端点上,然后按“ENT”键使导航线输入内存,重复此操作使输入另外的点。

注意:

①屏上设置两点之间隔距离至少为4mm;

②当线上折线数超过5段时,则最早标出的点会自动删除掉以储存最新的点。

③按“ENT”键后在10秒钟内再按“CANCEL”键,可删除原先输入的点。

3.为删除整根导航线,需将游标与导航线上有关点重合,接着再按住“CANCEL”键二秒钟。

(二)编辑导航线的有关操作

1.按相应的导航线键“NAV LINE”。

2.将游标重合在需要删除的点上,此点将会闪烁。

3.按“CANCEL”键将此点删除掉。(必须在2秒钟内完成)

4.将游标放置在需要输入点的位置,再按“ENT”键。

(三)导航标志点的设置

根据导航需要,类似浮筒、灯塔、沉船等导航标志点都可以设置在屏幕上。最多可用设置五个导航标志,并且每个标志都可以赋予一定的序号。

只需按“NAV POINT”键来输入导航标志。每个标志点会显示出序号并显示出点线与扫描中心相连。如果所设置的导航标志数超过五个时,最先设置的将自动删除。

(四)电子平行游标线(PARALLEL CURSOR)的操作应用

本雷达设有电子平行游标线,它由一系列平行于通过扫描中心线的直线条所组成。是在船舶沿岸航行时。用来使本船与某一船舶或海岸线之闻的距离保持不变的一种指示参考线。

应用电子平行游标线的操作步骤如下:

1.在EBL板上按“INDEX LINE”键使显示出平行线。

2.为操纵平行线先使EBLl起作用。

3.为改变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可在VRM板上按“INDEX LlNESET”键,此时在屏幕的— 16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右下角上将显示出“INDEX LINE DISTANCE”。然后使VRMl起作用,转动测距旋钮来调节平行线的线距。线距越短则显示出的平行线数越多,最多的平行线数为12条。

六、关机

1.将VRMl和VRM2全部清除。

2.将EBLl和EBL2全部清除。

3.将BRILLIANCE、GAIN反时针旋到底。

4.将电源开关置于“POWER OFF”。

5.断开船电。

七、实验报告内容

1.扼要地叙述几种显示模式的特点比较及适用场合。

2.导航线设置方法与要点。

3.平行游标线的设置方法与要点。

4.实验心得体会。

八、预习思考题

1.HU模式的特点与应用。

2.CU模式的特点与应用。

3.NU模式的特点与应用。

4.NU/TM模式的特点与应用。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 17 —

实验六雷达定位与图象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雷达在窄水道航行中定位和导航。

2.利用雷达模拟器熟悉各种显示方式和雷达图象识别。

二、实验设备

1.古野F/GT一001—32A雷达模拟器。

2.窄水道海图,三角板、分规、铅笔等。

三、吉野雷达操作步骤

1.雷达操作面板介绍

2.基本操作步骤

(1)接通天线开关(SCANNER)

(2)把图象辉亮(PICTURE)控扭反对针旋到底,电源开关扳到预备(ST—BY)位置,等待30秒钟,直到(ST—EY)指标灯亮。

(3)在(ST—BY)灯亮后,把电源开关扳到(OPER)位置,并确认(OPER)指示灯亮。

(4)用检测电表检测所有电压指示(日常训练从略)

(5)选择需要的量程(RANGE)和显示方式。

(6)调节图象辉亮(PICTURE)和增益(GAIN)控钮,以获得最好的图象,并调节调谐控钮取得最佳调谐。

(7)适当地设定其他控钮。在操作中断期间,电源开关应放(STD-BY)位置。

(8)关机时,把图象辉度、增益和海浪抑制(STC)控钮反时针旋到底,并关掉天线开关和电源开关。

3.南水道航行训练,利用陆标准确定位。

四、实验报告内容

雷达准确定位的使用注意事项

五、思考题

1.单物标定位时操作注意事项。

2.距离分辨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3.方位分辨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提高测方位精度可采取哪些措施?

4.什么叫方位扩大效应?使用雷达时应如何减少其影响?

5.什么叫最小作用距离?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6.脉冲宽度对雷达使用性能的影响有哪些?

— 18 —文字录入: Jason Chong

(整理)雷达原理实验指导书实验1-2

精品文档 雷达原理实验指导书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3年3月

精品文档 目录 雷达原理实验课的任务和要求 (1)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格式 (2) 实验一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 (3) 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 (5) 实验二. 数字式目标距离测量实验 (6) 数字式目标距离测量实验报告 (8)

雷达原理实验课的任务和要求 雷达原理实验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雷达测距、测角、测速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学生做到: 1.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预习是为做好实验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实验前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有关实验教材,明确实验目的、任务、有关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2.严谨求实 实验时要求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认真进行设计和分析,善于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遵从实验教师的指导 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如出现意外,要及时向老师汇报,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4.注意安全 学生实验过程中,要熟悉实验室环境、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 5.仪器的使用 使用仪器前要事先检查仪器是否完好,使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如发现仪器有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老师及时处理,不得私自进行修理。 6.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下列内容: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简要原理、主要实验步骤的简要描述、实验数据、计算和分析结果,问题和讨论等。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格式 一、封皮的填写: (1)实验课程名称:雷达原理 (2)实验名称:按顺序填写 (3)年月日: 二、纸张要求:统一采用A4大小纸张,左侧装订,装订顺序与实验顺序一致。 三、书写要求: (1)报告除实验图像必须打印外,其余可手写。 (2)实验结果图位于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图像打印于纸张上部,下部空白处写实验分析。 (3)报告中图要有图序及名称,表要有表序及名称,每个实验的图序和表序单独标号(例如图1.1脉冲信号仿真波形;表1-1 几种信号的。。。)。 不合格者扣除相应分数。 (4)每个实验均需另起一页书写。 四、关于雷同报告:报告上交后,如有雷同,则课程考核以不及格处理。(每个实验均已列 出参数可选范围,不能出现两人所有参数相同情况)

激光雷达探测气溶胶实验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激光雷达探测气溶胶实验报告 姓名:周标 学号:20121359069 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摘要:大气气溶胶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通过用激光雷达对水平大气中的气溶胶进行连续观测,得到大气气溶胶浓度的高度分布数据,用Klett法反演和斜率法得到了气溶胶消光系数数值并利用MATLAB程序用计算机对所得实验数据快速方便地直接得出出测量结果和图示。 关键词:气溶胶;激光雷达;探测;Klett反演算法;斜率法;消光系数;MATLAB 前言 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直径为0.001—100μm的液体或固体微粒体系。对流层气溶胶的形成与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地面扬尘、沙尘暴、林火烟灰、花粉与种子、海水溅沫等是对流层气溶胶的自然源,人工源则是由工业、交通、农业、建筑等直接向对流层中排放的气溶胶粒子。同时,对流层大气中许多气态污染物的最终归宿是形成气溶胶粒子,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通过气粒转化生成气溶胶粒子。这些气溶胶粒子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以及地球的长波辐射而影响着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它作为凝结核参与云的形成,从而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流层气溶胶粒子对激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它成为激光大气传输的重要消光因子。 激光雷达为大气气溶胶探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数十年来,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激光雷达大气气溶胶探测提供了所需要的光源。另一方面,信号探测和数据采集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使激光雷达在大气气溶胶的探测高度、空间分辨率、时间上的连续监测和测量精度等方面具有全面的优势,是其它探测手段不能比拟的。 本文介绍该激光雷达的总体结构、技术参数及其工作原理,同时给出了大气气溶胶的垂直消光系数廓线以及典型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1,研究的目的 大气中,尘埃、烟雾、云团等气溶胶粒子对大气的化学过程、辐射平衡、气候变化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的探测研究一直是大气科学、气象探测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然而,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伴随着社会体系的变革,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许多气溶胶粒子和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如何获取环境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准确地提供大气物性及其变化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用球体法测定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 一、实验目的 1、巩固和深化稳态导热的基本理论,学习测定粒状材料的热导率的方法。 2、确定热导率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二、实验原理 热导率是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物理量,其单位为W/(m ·K),对于不同的材料,热导率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材料,热导率还取决于它的化学纯度,物理状态(温度、压力、成分、容积、重量和吸湿性等)和结构情况。各种材料的热导率都是专门实验测定出来的,然后汇成图表,工程计算时,可以直接从图表中查取。 球体法就是应用沿球半径方向一维稳态导热的基本原理测定粒状和纤维状材料导热系数的实验方法。 设有一空心球体,若内外表面的温度各为t 1和t 2并维持不变,根据傅立叶导热定律: dr dt r dr dt A λπλφ24-=-= (1) 边界条件221 1t t r r t t r r ====时时 (2) 1、若λ= 常数,则由(1)(2)式求得 1 22121122121)(2)(4d d t t d d r r t t r r --=--=πλπλφ[W] ) (2)(212112t t d d d d --=πφλ [W/(m ·K)] (3) 2、若λ≠ 常数,(1)式变为 dr dt t r ) (42λπφ-= (4) 由(4)式,得 dt t r dr t t r r ??-=21 21)(42 λπφ 将上式右侧分子分母同乘以(t 2-t 1),得 )()(4121222 12 1t t t t dt t r dr t t r r ---=??λπφ (5)

式中 122 1)(t t dt t t t -?λ项显然就是λ在t 1和t 2范围内的积分平均值,用m λ表示即 1 221)(t t dt t t t m -=?λλ,工程计算中,材料的热导率对温度的依变关系一般按线性关系处理,即)1(0bt +=λλ。因此, )](21[)1(210 1202 1 t t b t t dt bt t t m ++=-+=?λλλ。这时,(5)式变为 ) (2) (4)(21211222121t t d d d d r dr t t r r m --= -=?πφπφλ [W/(m ·K)] (6) 式中,m λ为实验材料在平均温度)(21 21t t t m +=下的热导率, φ为稳态时球体壁面的导热量, 21t t 、分别为内外球壁的温度, 21d d 、分别为球壁的内外直径。 实验时,应测出21t t 、和φ,并测出21d d 、,然后由(3)或(6)得出m λ。 如果需要求得λ和t 之间的变化关系,则必须测定不同m t 下的m λ值,由 ) 1() 1(202101m m m m bt bt +=+=λλλλ ( 7) 可求的b 、0λ值,得出λ和t 之间的关系式)1(0bt +=λλ。 三、实验设备 导热仪本体结构和测量系统如图1-1所示。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雷达技术实验报告

雷达技术实验报告 雷达技术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内容及步骤 1.产生仿真发射信号:雷达发射调频脉冲信号,IQ两路; 2.观察信号的波形,及在时域和频域的包络、相位; 3.产生回波数据:设目标距离为R=0、5000m; 4.建立匹配滤波器,对回波进行匹配滤波; 5.分析滤波之后的结果。 二、实验环境 matlab 三、实验参数 脉冲宽度 T=10e-6; 信号带宽 B=30e6; 调频率γ=B/T; 采样频率 Fs=2*B; 采样周期 Ts=1/Fs; 采样点数 N=T/Ts; 匹配滤波器h(t)=S t*(-t) 时域卷积conv ,频域相乘fft, t=linspace(T1,T2,N); 四、实验原理 1、匹配滤波器原理: 在输入为确知加白噪声的情况下,所得输出信噪比最大的线性滤波器就是匹配滤波器,设一线性滤波器的输入信号为) x: (t t x+ = t s n )( )( )(t 其中:)(t s为确知信号,)(t n为均值为零的平稳白噪声,其功率谱密度为 No。 2/

设线性滤波器系统的冲击响应为)(t h ,其频率响应为)(ωH ,其输出响应: )()()(t n t s t y o o += 输入信号能量: ∞<=?∞ ∞-dt t s s E )()(2 输入、输出信号频谱函数: dt e t s S t j ?∞ ∞--=ωω)()( )()()(ωωωS H S o = ωωωπωω d e S H t s t j o ?∞ -= )()(21)( 输出噪声的平均功率: ωωωπωωπd P H d P t n E n n o o ??∞∞ -∞∞-== )()(21)(21)]([22 ) ()()(21 )()(21 2 2 ωωωπ ωωπ ω ωd P H d e S H S N R n t j o o ? ? ∞ ∞ -∞ ∞-= 利用Schwarz 不等式得: ωωωπd P S S N R n o ? ∞ ∞ -≤) () (21 2 上式取等号时,滤波器输出功率信噪比o SNR 最大取等号条件: o t j n e P S H ωωωαω-=) ()()(* 当滤波器输入功率谱密度是2/)(o n N P =ω的白噪声时,MF 的系统函数为: ,)()(*o t j e kS H ωωω-=o N k α2= k 为常数1,)(*ωS 为输入函数频谱的复共轭,)()(*ωω-=S S ,也是滤波器的传输函数 )(ωH 。

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全解

实验一 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增强热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学习本实验中所涉及的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由实验数据计算出比热容数值和比热容关系式的方法。 3.学会实验中所用各种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热力学可知,气体定压比热容的定义式为 ( )p p h c T ?=? (1)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定压流动过程中,p dQ dh M =, 此时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表示 为 p p T Q M c )(1??= (2) 当气体在此定压过程中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气体在此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可由下式确定 ) (1221 t t M Q c p t t pm -= (kJ/kg ℃) (3) 式中,M —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Q p —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吸收的热量,kJ/s 。 大气是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当湿空气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其中的水蒸汽也要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要根据湿空气的相对湿度来确定。如果计算干空气的比热容,必须从加热给湿空气的热量中扣除这部分热量,剩余的才是干空气的吸热量。 低压气体的比热容通常用温度的多项式表示,例如空气比热容的实验关系式为 3162741087268.41002402.41076019.102319.1T T T c p ---?-?+?-=(kJ/kgK) 式中T 为绝对温度,单位为K 。该式可用于250~600K 范围的空气,平均偏差为0.03%,最大偏差为0.28%。 在距室温不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性的,即可近似的表示为 Bt A c p += (4) 由t 1加热到t 2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为 m t t t t pm Bt A t t B A dt t t Bt A c +=++=-+=? 2 21122 1 21 (5) 这说明,此时气体的平均比热容等于平均温度t m = ( t 1 + t 2 ) / 2时的定压比热容。 因此,可以对某一气体在n 个不同的平均温度t m i 下测出其定压比热容c p m i ,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确定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雷达测速试验报告

雷达测距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和任务 1.1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目的是掌握雷达带宽同目标距离分辨率的关系,通过演示实验了解雷达测距基本原理,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仪器仪表使用方法,了解雷达系统信号测量目标距离的软硬件条件及具体实现方法。 1.2 实验任务 本次实验任务如下: (1)搭建实验环境; (2)获得发射信号作为匹配滤波的参考信号; (3)获得多个地面角反射器的回波数据,测量其各自位置,评估正确性; (4)获得无地面角发射器的回波数据,与(3)形成对比,并进行分析。 2. 实验场地和设备 2.1 实验场地和环境条件 本次实验计划在雁栖湖西校区操场进行,环境温度25℃,湿度40%。 实验场地如上图所示,除角反射器以外,地面上还有足球门、石块以及操场上运动的人等比较明显的目标。

2.2 实验设备 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如下: (1) 矢量信号源SMBV100A ; (2) 信号分析仪FSV4; (3) S 波段标准喇叭天线; (4) 角反射器 (5) 笔记本电脑 2.3 设备安装与连接 设备连接关系图如下: 雷达波形文件雷达回波数据 时钟同步 计算机终端 SMBV100A 矢量信号源 FSV4信号分析仪 角反射器 交换机 图1 实验设备连接示意图 其中:蓝色连接线表示射频电缆,灰色连接线表示网线。 3. 实验步骤 3.1 实验条件验证 检查仪器工作是否正常,实验环境是否合适。 3.2 获取参考信号 1. 调节信号源参数,生成线性调频信号,作为匹配滤波的参考信号,然后通过射频电缆将信号源与频谱仪相连,利用频谱仪的A/D 对线性调频信号采样,并通过网线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保存为“b1.dat ”。参考信号的主要参数如下所示:

dsp实验报告

DSP 实验课大作业实验报告 题目:在DSP 上实现线性调频信号的脉冲压缩,动目标显示和动目标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线性调频信号的脉冲压缩、动目标显示和动目标检测的原理,及其DSP 实现的整个流程; (2)掌握C 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基本方法。 (3)使用MATLAB 进行性能仿真,并将DSP 的处理结果与MATLAB 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 (二)实验内容: 1. MATLAB 仿真 设定信号带宽为B= 62*10,脉宽-6=42.0*10τ,采样频率为62*10Fs =,脉冲重复周期为-4T=2.4*10,用MATLAB 产生16个脉冲的线性调频信号,每个脉冲包含三个目标,速度和距离如下表: 对回波信号进行脉冲压缩,MTI ,MTD 。并且将回波数据和频域脉压系数保存供DSP 使用。 2.DSP 实现 在Visual Dsp 中,经MATLAB 保存的回波数据和脉压系数进行脉压,MTI 和MTD 。 (三)实验原理 1.脉冲压缩原理 在雷达系统中,人们一直希望提高雷达的距离分辨力,而距离分辨力定义为:22c c R B τ?==。其中,τ表示脉冲时宽,B 表示脉冲带宽。从上式中我们可以看

出高的雷达分辨率要求时宽τ小,而要求带宽B大。但是时宽τ越小雷达的平均发射功率就会很小,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雷达的作用距离。因此雷达作用距离和雷达分辨力这两个重要的指标变得矛盾起来。然而通过脉冲压缩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矛盾。脉冲压缩技术能够保持雷达拥有较高平均发射功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距离分辨力。 在本实验中,雷达发射波形采用线性调频脉冲信号(LFM),其中频率与时延成正比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将信号通过一个滤波器,该滤波器满足频率与时延成反比关系。那么输入信号的低频分量就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时延,而输入信号的高频分量就会得到一个较小的时延,中频分量就会按比例获得相应的时延,信号就被压缩成脉冲宽度为1/B的窄脉冲。 从以上原理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使用一个与输入信号时延频率特性规律相反的滤波器我们可以实现脉冲压缩,即该滤波器的相频特性与发射信号时共轭匹配的。所以说脉冲压缩滤波器就是一个匹配滤波器。从而我们可以在时域和频域两个方向进行脉冲压缩。 滤波器的输出() h n= y n为输入信号() x n与匹配滤波器的系统函数() *(1) y n x n s N n =--。转换到频域就是--卷积的结果:* ()()*(1) s N n =。因此我们可以将输入信号和系统函数分别转化到频域:Y k X k H k ()()( Y k,然后将结果再转化到时域, h n H k →,进行频域相乘得() ()() x t X k →,()() 就可以得到滤波器输出:()() →。我们可用FFT和IFFT来实现作用域的 Y k y n 转换。原理图如下: 图1.脉冲压缩原理框图 2.MTI原理 动目标显示(MTI)技术是用来抑制各种杂波,来实现检测或者显示运动目标的技术。利用它可以抑制固定目标的信号,显示运动目标的信号。以线性调频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程热力学 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 P-V-T 关系 一、实验目的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掌握CO 2的p-v-t 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 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CO 的p-v-t 关系。在P-V 坐标系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 C)、临界温度 (t=31.1 C)和高于 临界温度(t=50 C)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 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 测定CQ 在低于临界温度(t=20 C 、27C )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与图四中的t s -p s 曲线比较。 3、 观测临界状态 (1) 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 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 测定CQ 的p c 、V c 、t c 等临界参 数,并将实验所得的 V c 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 德瓦 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教,简述其差异原因。 三、实验设备及原理 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 示)。 1、 2、 3、 和技巧。 4、 图一 试验台系统图

蛍渥水 H -------------------------------- * CU J空间 承压玻璃 4” 十一 Ezz E力油 高压容器 图二试验台本体 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其中1—高压容器;2 —玻璃杯;3 —压力机;4—水银;5—密 封填料;6—填料压盖;7 —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杯;9—CQ空间;10—温度计。、 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之间有:F( p,v,t)=0 或t=f(p,v) (1) 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Q的p-v-t关系,从而找出CQ的p-v-t关系。 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 先装了CQ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Q被压缩,其压力和容器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如要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塞转盘上的平衡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 出。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测量,而后再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均匀、截面不变等条件来换算得出。 四、实验步骤 1、按图一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本体上的日光灯。 2、恒温器准备及温度调节: (1)、入恒温器内,注至离盖30?50mm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农学(Agronomy);专业代码:090101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作物育种、栽培、耕作、种子及农业推广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和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 掌握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 4.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5. 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及有关方针政策; 6.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 掌握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种子加工与贮藏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原理和方法; 8.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9. 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手段,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四、主干学科:作物学。 五、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试验统计方法,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耕作学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事技能训练,思政实践,社会实践,农学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能力训练,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七、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八、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九、毕业学分要求:最低修读171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129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42学分。 十、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XX大学 XX学院XX系 二〇一X年X月

一、导热系数的测量 导热系数是反映测量热性能的物理量,导热是热交换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是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固体物理及能源、环保等各研究领域的课题之一。要认识导热的本质特征,需要了解粒子物理特性,而目前对导热机理的理解大多数来自固体物理实验。材料的导热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微观结构,热量的传递依靠原子、分子围绕平衡位置的振动以及电子的迁移,在金属中电子流起支配作用,在绝缘体和大部分半导体中则以晶格振动起主导作用。因此,材料的导热系数不仅与构成材料的物质种类有关,而且与它的微观结构、温度、压力及杂质含量相联系。在科学实验和工程设计中所采用材料导热系数都需要用实验方法测定。 1882年法国科学家J ·傅里叶奠定了热传导理论,目前各种测量导热系数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的基础上,从测量方法来说,可分为两大类:稳态法和动态法,本实验是稳态平板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 【实验目的】 1、了解热传导现象的物理过程 2、学习用稳态平板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 3、学习用作图法求冷却速率 4、掌握一种用热电转换方式进行温度测量的方法 【实验仪器】 1、YBF-3导热系数测试仪 一台 2、冰点补偿装置 一台 3、测试样品(硬铝、硅橡胶、胶木板) 一组 4、塞尺 一把 5、游标卡尺(量程200mm ) 一把 6、天平(量程1kg ,分辨率0.1g ) 一台 【实验原理】 为了测定才材料的导热系数,首先从热导率的定义和它的物理意义入手。热传导定律指出:如果热量是沿着Z 方向传导,那么在Z 轴上任一位置Z 0,处取一个垂直截面A (如图1)以dt/dz 表示Z 处的温度梯度,以dQ/d τ表示该处的传热速率(单位时间通过截面积A 的热量),那么传导定律可表示为: ()0z z dz dt d dQ A =-==Φλτ 1-1 式中的负号表示热量从高温向低温区传导(即热传导的方向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式中的λ即为导热系数,可见热导率的物理意义:在温度梯度为一个单位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面积的热量。 利用1-1式测量测量的导热系数,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在材料中造成的温度梯度dt/dz ,并确定其数值;另一个是测量材料内由高温区向低温区的传热速率dQ/d τ。 1、温度梯度dt/dz 的测量

耕作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耕作学实习报告 学生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专业班级农学1204 姓名学号闫董丰20124927

耕作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对莱阳某农村的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调查访问,即对莱阳校区实习基地的调查了解,进一步学习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技术。 二、实习时间:2015年10月27日 三、实习地点:莱阳市某农村莱阳校区实习基地 四、实习内容 此次实习首先回顾了课堂相关知识,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照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进行了参观调查,由于实习时间为十月份,因此我们观察到有些土地是刚刚收获上一茬作物但还没有种植下茬作物的。 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当地农民进行了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有: 1、自然条件 莱阳市地处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是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境内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11个土壤亚类,18个土属,137个土种。 2、作物种植概况 莱阳农学院实验基地及附近农户土地地势为平坦,紧邻咸河,雨水充足,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基地灌溉条件设施良好,大部分是旱涝保收,只有少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难排水而常年有积水。 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1)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

雷达方程原理

一. 雷达方程 简单形式的雷达方程:min 2 e t 4 max )4(S GA P R πσ=(2.1)? σ∝4 max R (1) 接收机噪声 除系统热噪声引起的噪声功率之外,接收机会产生一定的噪声输出,要引入噪声系数 out out in in N S N S BG kT N F //a 0out n = = ,噪声系数也反映了信号通过接收机时的信噪比衰减情况。 重新整理雷达方程:min n 02 e t 4 max )/()4(N S BF kT GA P R πσ = (2.8)? min 4 max SNR R σ ∝ 可用于进行理想自由空间中的目标探测,分析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对目标探测产生的影响。 (2) 雷达脉冲积累 多脉冲积累用于提高信噪比,改善雷达的检测能力,降低虚警漏警概率。 n 个相同信噪比的脉冲进行理想情况下的积累后,总信噪比为单个脉冲信噪比的n 倍。但实际情况下,第二检波器会引入效率损耗,使信号能量变为噪声能量,积累效率 n 1i )/()/()(N S n N S n E = 。 将脉冲积累的信噪比代入原雷达方程得到:n n 02 e t 4 max )/()4(N S BF kT GA P R πσ = (2.33),也可 以由积累效率和单个脉冲信噪比表示为:1 n 02 e t 4 max )/()4() (N S BF kT n nE GA P R i πσ= (2.34)。 (3) RCS 起伏 观测复杂目标(如飞机)时,小的观察角变化将引起雷达到目标散射中心的距离和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各回波信号的相对相位发生变化,导致RCS 起伏。 引入起伏损耗f L ,用f L N S 1)/(代替1)/(N S 。当e n 个独立采样积累时, e n f e f L n L /1)()(=。 此时的雷达方程为:e n f i L N S BF kT n nE GA P R /11n 02 e t 4 max ) ()/()4() (πσ=(2.45)。 (4) 发射机功率 雷达的平均发射机功率av P 更能反映雷达的性能,可以用它代替峰值功率t P 。将p t av f P P τ=代入雷达方程得到:p i f N S F B kT n nE GA P R 1n 02 e av 4 max )/()()4() (τπσ= (2.51),一般情况下,可将τ B 设计为1。 (5) 其它情况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系统损耗、地杂波、最高精度等。另外,针对不同目标(点目标或分

二氧化碳PVT实验指导书

第七章工程热力学综合实验 实验1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和临界状态时气液突变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二氧化碳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简单可压缩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 间有确切的关系,可表示为: (,,)=0 (7-1-1) F p v T 或 =(,)(7-1-2) v f p T 在维持恒温条件下、压缩恒定质量气体的条件下,测量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是实验测定气体p-v-T关系的基本方法之一。1863年,安德鲁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等温压缩过程,阐明了气体液化的基本现象。 当维持温度不变时,测定气体的比容与压力的对应数值,就可以得到等温线的数据。 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有气、液相变的直线段,而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是正双曲线,任何时候也不会出现直线段。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上,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才逐渐接近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所以,理想气体的理论不能说明实际气体的气、液两相转变现象和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为73.87b a r (7.387M Pa ),临界温度为31.1℃,低于临界温度时的等温线出现气、液相变的直线段,如图1所示。30.9℃是恰好能压缩得到液体二氧化碳的最高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的等温线具有斜率转折点,直到48.1℃才成为均匀的曲线(图中未标出)。图右上角为空气按理想气体计算的等温线,供比较。 1873年范德瓦尔首先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提出修正。他考虑了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p a v v b R T + -=2 (7-1-3) 或写成 pv bp RT v av ab 3 2 -++-=() (7-1-4) 范德瓦尔方程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气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式(7-1-4)表示等温线是一个v 的三次方程,已知压力时方程有三个根。在温度较低时有三个不等的实根;在温度较高时有一个实根和两个虚根。得到三个相等实根的等温线上的点为临界点。于是, 临界温度的等温线在临界点有转折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1、课程性质: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

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 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哈工程)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雷达原理姓名:班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学号: 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5分制评定,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 2、平均成绩取各项实验平均成绩 3、折合成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进行折合 2017年5 月

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 2017年4月5日班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姓名评分 一、实验目的要求 1. 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形式。 2. 学会用仿真软件分析信号的特性。 3.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频谱特点和模糊函数。 二、实验原理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目标距离;T: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C:光速。 三、实验参数设置 载频范围:0.5MHz 脉冲重复周期:250us 脉冲宽度:10us 幅度:1V 线性调频信号 载频范围:90MHz 脉冲重复周期:250us 脉冲宽度:10us 信号带宽:14 MHz 幅度:1V 四、实验仿真波形

0.5 1 1.5 2 x 10 -3 时间/s 幅度/v 脉冲 1.03561.03571.03581.0359 x 10 -3时间/s 幅度/v 连续波 0.5 1 1.5 2 x 10 -3 时间/s 幅度/v 脉冲调制 -4-2 024 x 10 7 01 24 频率/MHz 幅度/d B 脉冲频谱图 -4 -2 024 x 10 7 05 104 频率/MHz 幅度/d B 连续波频谱图 -4 -2 024 x 10 7 01 24 频率/MHz 幅度/d B 脉冲调制频谱图 0.5 1 1.5 2 x 10 -3 -101时间/s 幅度/v 脉冲 8.262 8.26258.263x 10 -4 -1 01时间/s 幅度/v 连续波 0.5 1 1.5 2 x 10 -3 -101时间/s 幅度/v 脉冲调制 -4-2 024x 10 7 02 44 频率/MHz 幅度/d B 脉冲频谱图 -4 -2 024x 10 7 05 104 频率/MHz 幅度/d B 连续波频谱图 -4 -2 024x 10 7 01 24 频率/MHz 幅度/d B 脉冲调制频谱图 02004006008001000 0500100015002000

微波遥感实验报告

实验一:SAR图像下载与认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SAR图像的下载方法; 2了解不同地物在图像上的特性; 二、实验要求 1掌握雷达图像的成像原理与地物特性 2数据说明 3本实验采用Sentinel-1卫星拍摄于2014年12月5日的天山山脉的遥感影像三、实验步骤 打开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 图1 找到Sentinel-1卫星下载有效数据; 图2

在ERDAS中打开影像; 图3 分析地物在影像上的特性; 1雷达图像的成像机理 雷达图像的获取系统不同于光学影像获取系统,它是采用有源主动式工作方法,其本质是一个距离测量系统雷达图像.上的信息是地物目标对雷达波束的反应,而且主要是目标后向散射形成的图像信息,以及朝向雷达天线那部分被散射的电磁波所形成的图像信息由于地物目标所处的位置地物结构表面形态和介电性能等不同,对雷达波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同时不同雷达波段极化方式入射角也会使地物产生不同的反应,使其图像具有近距离压缩透视收缩叠掩阴影和地面起伏引起的影像移位等现象,因此,在图像.上形成不同的色调纹理和图案,与中心投影的光学影像有很大的差别。 2雷达图像的信息特点 地物目标对雷达波束的反应是散射(或反射)穿透和吸收r种情况并存,波长不同,对地物的穿透性是不一样的;地物目标的类型本身的结构表面的粗糙度和介电性能不同,则会对电磁波的穿透反射(或散射)和吸收带来不同程度的效应同时,入射雷达波束和地物的相对方向也有关系,在一定方向的条件下,地物目标可以产生强回波,在另一方向,回波则可能很弱或无回波例如平行于飞行方向的铁丝网(电力线),会产生强回波,垂直于飞行方向回波则很弱或消失因此,在雷达图像解译时,尽可能采用多侧视方向的图像 3目视解译 就本实验的雷达图像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地物; 雷达波束的穿透性对冰雪覆盖区地物的判读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雪上被覆盖区域,在光学影像上很难辨清究竟是雪,还是湖泊,在雷达图像上则表现极为清晰对于雪山区域冰斗湖碛尾湖的判断,应采用多侧视方向,避免将阴影误判为湖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