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及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昆明市发展蔬菜产业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条件,分析昆明市蔬菜产业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昆明市全面启动的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作为保民生、促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进一步健全、落实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蔬菜生产设施技术,做强龙头企业,加大培植蔬菜食品加工企业,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蔬菜市场体系,建立蔬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完善蔬菜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等对策和措施。从而促进昆明市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昆明市蔬菜产业现状对策

引言:蔬菜是日常生活必须消费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蔬菜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紧紧围绕新昆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桥头堡”建设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分析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蔬菜产业的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及增进交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加快滇池流域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基地转移建设的力度和步伐。

目录

绪论

1.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国内外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1研究的主要内容

2.2研究方法

第一章昆明市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条件

1.1自然条件

1.1.1地形地貌

1.1.2气候条件

1.1.3光温光热

1.1.4水资源

1.1.5土壤

1.1.6自然灾害

1.2社会经济条件

1.3基础设施条件

1.3.1水利设施

1.3.2道路交通设施

1.3.3电力通讯基础

第二章昆明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3.1蔬菜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3.2蔬菜产业化的加工、营销体系有了较大发展

2.3.3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

2.3.4蔬菜产业结构有了新的布局

第3章昆明市蔬菜产业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3.1昆明市蔬菜产业面临的机遇

3.2昆明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第4章昆明市蔬菜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蔬菜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4.2蔬菜产业投入成本较高

4.3蔬菜产业标准化、设施化生产科技水平低

4.4昆明市蔬菜种植区的面源污染严重

4.5昆明市蔬菜科技应用技术发展滞后,制约着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4.6昆明市蔬菜产销市场信息网络化低

4.7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严峻

4.8昆明市蔬菜产业的专业合作化发展缓慢

4.9现有农村人才队伍不适应农村经济及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10现有龙头企业对蔬菜产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4.11蔬菜加工营销企业发展滞后

第5章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5.1进一步加强落实惠农政策体系

5.2发展蔬菜产业,突出加强水利建设

5.3进一步加强交通、电力、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5.4积极发展昆明市蔬菜生产设施技术

5.5做强龙头企业,带动蔬菜产业发展

5.6加大培植蔬菜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力度

5.7健全蔬菜产业市场体系

5.8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5.9建立蔬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

5.10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5.11完善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结语

绪论

1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蔬菜是日常生活必须消费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蔬菜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国内部分省市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特别是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云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农业生产受到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涨因素的影响,我省粮食、蔬菜、农资、化肥等总体价格上涨幅度均高过20%。2010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云南省2010年1月到10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其中蔬菜累计上涨26.3%,2011年6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同比上涨6.4%,达到历史新高,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给昆明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压力,也给昆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2011年1月昆明市市长张祖林在昆明市第13届人大1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今年昆明将启动新一轮的“菜篮子”建设,昆明市将在滇池流域以外区域发展40万亩蔬菜基地,其中新建基地27万亩,提升改造老基地13万亩。确保不低于40%的新建和改造基地生产本地需求量大的品种,常年播种面积不少于64万亩,产量不少于130万吨,产品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实现全年均衡供应。2011年计划在昆明市宜良、石林、嵩明、寻甸、东川开展试点,新建“菜篮子”生产基地3万亩。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蔬菜可四季

种植、周年上市,品种多,质量好,常年种植品种达13大类近80个品种,是云南省最大的商品蔬菜生产区,产品畅销东南沿海城市、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国家。叶菜类、茄果类产品在省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十一五”末,全市经环境质量认定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周年生产面积达100万亩,实现总产200万吨、认证产品及外销率分别达70%以上,产值30亿元。昆明蔬菜是云南省加入WTO后最具优势的农产品之一,它也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前景十分广阔的拳头产品之一,它既是昆明都市农业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来说,昆明市蔬菜产业规模已逐步壮大起来,整体经济实力也进一步增强。但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和困难。其表现为: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蔬菜产业是昆明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于投入不足,基地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护地栽培设施发展缓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特别是滇池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生产基地转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二、采后处理和冷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深加工企业偏少。目前,昆明市的蔬菜外销比例达72.8%,以鲜销蔬菜为主,但加工蔬菜用量只达到1/6,加工增值缓慢。三、整体科技水平、经济效益不高。其具体表现为:科技研发水平、队伍建设滞后,技术设备较少;生产技术参差不齐,新老菜区差别较大;产品合格率与全国平均合格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研究拟以蔬菜栽培学、环境保护学、农业推广学、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等农业相关学科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分析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昆明蔬

菜产业的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增进交流,从而解决蔬菜种植难、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买菜难的一些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加快滇池流域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基地转移建设的力度和步伐。把昆明建成面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东南亚、南亚的外销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1.2国内外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2.1国外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2.1.1美国的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美国主要利用自然气候优势生产蔬菜,其生产布局呈区域化,西南部主要集中在地处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集中在得克萨斯州西部及新墨西哥州;南部集中在得克萨斯州东部至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沿岸;北方传统的蔬菜产地如威斯康星、华盛顿、明尼苏达等州,以上四大产区的蔬菜产量约占美国蔬菜总产量的90%左右。由于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率先出现了蔬菜产业的现代化,美国已较好地解决了本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问题。美国蔬菜产业现代化包括:1.生产专业化、机械化、科学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国性蔬菜生产分工体系,美国蔬菜生产,从整地播种到收获以及采后处理,都实现了全盘机械化,部分作业还实现了自动化。与此同时,美国还广泛采用一整套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实行科学化种菜。2.服务社会化:美国蔬菜业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手段先进,基本上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多方位社会化服务,其中包括:技术推广、咨询服务;农资供应服务;生产作业服务;购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信贷、保险、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土壤测试等其他服务。3.采后处理规范化、物流运输冷链化,为了保证质量和降低损耗,美国非常重视蔬菜采后处理的各个环节,即田间采后

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4.产销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具体组织形式有:蔬菜产销公司由大公司(商业资本或工业资本)直接投资兴办,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蔬菜经营企业,蔬菜“合同”联合体,蔬菜销售合作社。无论蔬菜产销联合的形式如何,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加入联合体的蔬菜农场都实行生产专业化和生产工艺专业化;农场规模较大,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和进行大批量的商品蔬菜生产;通过合同制密切产销协作关系;生产经营过程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连续性;特别重视产品质量的过程监督与控制,从而实现产品的标准化。[1]

1.2.1.2以色列蔬菜产业现状

蔬菜生产在以色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色列蔬菜种植占全国农业生产的百分之二十一,同时是园艺生产的百分之四十。疏菜年产值接近一亿美元。2005年蔬菜产量超过两百万吨,供应国内消费市场,出口到欧美的新鲜蔬菜市场以及作为加工和罐装蔬菜的原材料。出口是以色列蔬菜种植者的主要收入来源,特别是以色列南部在冬天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可以种植出用于出口的高品质蔬菜,例如胡椒,甜瓜,西红柿和樱桃西红柿。近十年来,蔬菜产业所取得的专业成就主要依靠以下几点:种植抗病性强的高产量高质量的新品种;改善和控制气候条件,并应用于保护种植系统中;先进的灌溉方式,对不同的作物应用不同的灌溉和施肥技术;在土质不适合的地区,应用替代基质栽培方式;在一些蔬菜种植中应用综合害虫管理(IPM);应用收获后技术延长贮存时间,减少腐烂变质。[2]以色

列还不断开发和生产蔬菜种子新品种,这些品种不仅能抵抗疾病,而且满足了农民的各种需要,如贮存期长、高产、能适应多种气候条件。由于这些种子品质高,生产出的蔬菜产品新鲜可口、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欢迎,以色列每年向全世界出口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蔬菜种子在以色列,农民必须由文化人来当。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掌握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供了可能。农民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乐于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乐于捕捉商机,而使以色列现代农业得以腾飞。[3]

1.2.1.3日本蔬菜产业现状

日本过去10年间,伴随工业、建筑和道路用地面积的增加,农业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之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等原因,日本蔬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现递减趋势,面积从1997年的51.6万公顷减少到2006年的44.3万公顷,总产量由1436万吨减少到1236万吨,越来越多的蔬菜需要进口。20年前,日本蔬菜的自给率高于90%,目前只有79%左右。日本的蔬菜主要是温室栽培和无土栽培。根据2005年的数据,日本蔬菜温室面积3.6万公顷,占温室总面积酌69.4%,花卉温室面积占16.5%,果树仅占14.1%。日本的无土栽培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土栽培的主要作物是蔬莱,2005年的面积为1298公顷。根据2005年的资料,番茄无土栽培面积占总面积的39.3%,草莓30.6%,三叶芹7.7%,葱类4.4%。过去10余年间番茄、草莓无土栽培面积增长迅速,已成为目前无土栽培的优势蔬菜种类。日本蔬菜生产有以下特点:(1)高产优质安全。(2)省力化高效率。(3)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栽培。(4)节能低耗降低成本。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1)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通过土

地合理流转,单位经营单元所拥有的土地面积逐渐增大,经营大户越来越多。日本蔬菜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生产—上市-批发-零售—消费几个阶段,进入市场以农协组织为主,增加了组织化程度,规范了市场秩序中国的蔬菜生产同样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日本的蔬菜生产和市场流通体制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2)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日本的设施园艺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温室环境计算机综合调控技术、工厂化育苗和机器人嫁接技术、机械化生产和植物工厂等都一度处于世界先进或者领先水平,生产过程指标化、数量化、省工省力、易操作。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蔬菜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现代技术的应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制定的各类技术标准尚有待完善并落到实处。(3)安全可持续生产应成为永恒的主题,饺子事件、牛奶事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带来了很大损失,而一旦造成这种负面效应又很难在短期内消除。中国蔬菜生产中的产品质量保障、安全认证和追溯监督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同时,必须将高效生产和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生产体系。(4)加强信息建设和科技交流与合作,昆明蔬菜生产的种类多、茬次多,经营分散,要将分散的小生产和国内、国际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加强产业链条中的信息指导。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十分必要。一方面,通过信息交换加深了解,扩大宣传,增强互信;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通过联合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共性难题,这对促进昆明蔬菜科技进步也非常重要。[4]

1.2.2国内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种子消费大国之一。如今的蔬菜播种面积比1980年增加了3.2倍,形成了一个充满商机与潜力的广阔市场。自我国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和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达1841万公顷,蔬菜产量6.18亿吨,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菜篮子”。蔬菜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蔬菜出口量从2000年的32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802.7万吨,增幅超过150%;出口额2009年达到67.7亿美元,比2000年提高了2倍多。2010年1-6月,我国蔬菜出口388.2万吨,出口额41.8亿美元;进口6.9万吨,进口额1.2亿美元,贸易顺差40.6亿美元,同比增长41.1%。[5]目前,我国通过实施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措施,蔬菜种植业在许多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现在,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在20千公顷以上的县已有55个。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寿光市蔬菜大棚现发展到74万亩,年产蔬菜35亿公斤,收入30亿元,目前农民其中80%以上的增幅源自蔬菜产业,寿光农民已被称为中国的白领农民,寿光的农科人员已超过3

千人,成为飞往全国各地的“农科种子”。寿光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化布局,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无公害蔬菜发展,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突出抓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络城镇绿色食品蔬菜示范基地等五大示范工程。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已累计投资1.8亿元,新建成了

高标准大棚3000个、333.3公顷,辐射带动蔬菜面积6667公顷。为迅速提高蔬菜质量,出台了无公害蔬菜基地管理办法和百分考核奖惩办法,对蔬菜标准化生产进行严格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同时为促进无公害蔬菜健康发展,在基地建设管理上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处,面积2.4万公顷,认证无公害蔬菜97个品种,并注册了“乐义”蔬菜、“欧亚特”蔬菜、“洛城”特菜、“圣珠”西红柿、“王婆”甜瓜等20种蔬菜商标。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寿光蔬菜”集体商标。[6]“寿光蔬菜”已成为高端蔬菜的代名词。

云南的蔬菜生产过去属于家庭副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云南农产品的主要产品之一。1995年云南省全省蔬菜种植面积仅为330万亩,总产量240万吨,总产值20亿元;到200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557.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4%,总产量584万吨,总产值59亿元;200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76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4%,总产量上升到1000万吨,总产值达到108亿元。2006年1-7月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420万亩,产量560万吨,预计2006年全年种植面积将达820万亩,总产量1100万吨,产值120亿元。[7]2010年种植面积达1110万亩,产量突破1490万吨,产值251亿元。蔬菜出口额达4.67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6%,首次超过烟草,成为全省最大类出口农产品。[8]

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1.研究的主要内容

2.2.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走访相关部门,并到蔬菜种植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进行实地调查。

(2)对收集到的资料尤其是第一手原始资料向同行请教、考证,以求资料的准确性。

(3)本研究拟以蔬菜栽培学、蔬菜病虫害防治学、环境保护学、农业推广学等农业相关学科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分析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章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2.1自然条件①

2.1.1地形地貌

昆明市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径102°10′至103°40′,①北纬24°23′至26°22′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面积2.1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占84%,河谷、盆地占12.9%,湖泊水域占2.16%。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至2800米之间,为山原地貌,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低缓。最高点禄劝县轿子山主峰海拔为4247米,最低点东川区小江流入金沙江的小河口海拔只有695米。昆明域内有两条山系:一条是由川西鲁南山脉越过金沙江南下的拱王山系,分布于富民、西山、安宁等县区;另一条是从滇东北乌蒙山脉进入昆明市,成为“东骧神骏”的金马山,“西翥灵仪”的碧鸡山,“北走蜿蜒”的蛇山。蛇山

①自然条件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官渡区农业局

进入昆明市城区,便是五华山、圆通山、祖遍山。昆明市城区距北京2100千米(航空),南达中越边境515千米,西抵中缅边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906 千米,坐落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环山,西南濒临滇池,具有良好的空间环境。

2.1.2气候条件

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是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纬度低,海拔高,北部有乌蒙山等群山作为天然屏障,阻隔南下的冷空气,全市除东川因地形复杂,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外,多受来自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干湿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征,草木四季长青。年平均气温为14.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5℃。年相对湿度74%,年平均降水量l035毫米左右,全年降雨分布不均,雨季(5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风向主要为西风,次为西南风,年均风速2.2米/秒。倒春寒、春旱、伏旱、晚霜、冰雹、洪涝等气候异常、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东川区还常有泥石流灾害。

2.1.3光温光热

昆明市大部分地区等于和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在2600℃~5300℃之间(东川区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6821.3℃),全年无霜期在113~225天之间(东川区霜期仅1个月左右),初霜期为10月5日,终霜期为4月14日,年均降雨日113天,降雪日2天,年日照时数在2000~3318小时之间,日照率47%,太阳总辐射量117969卡/平方厘米,光温光热条件适宜多种蔬菜种植。

2.1.4水资源

昆明市域江河湖泊分属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全市水资源时空

分布不均匀,干湿季分明,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3.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5.1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5.4%,地下水资源量为

17.98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4.6%。

一、河流:昆明市河流分属金沙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珠江上游)、元江(红河上游)三大水系,径流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61条(长江流域53条、珠江流域7条、红河流域1条)。全市属金沙江流域的面积占73.44%,属南盘江流域的面积占24.81%,属元江流域的面积占1.75%。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普渡河、牛栏江、小江、南盘江、巴江等。

(1)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境内最大河流,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东川区北部边界,昆明境内长约150千米,流域面积约1701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300立方米/秒,两岸陡峻,水急滩险,谷底标高692~892米,切割深度1000~2000米,是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普渡河、牛栏江和小江是金沙江一级支流,南北向展布,还有一些较小的河流直接流入金沙江。1)普渡河。普渡河发源于嵩明县梁王山北麓上喳啦箐白沙坡,源头河为牧羊河,发源地高程2600米,流经嵩明、官渡、盘龙、五华、西山、呈贡、晋宁、安宁、富民、禄劝共10个县(市)区,于禄劝县则黑乡小河坪子东北1千米处汇入金沙江,全长375 千米,汇入处高程746米,落差1854米,流域面积11716平方千米(其中昆明境内10758 平方千米)。习惯将普渡河分为盘龙江、滇池、螳螂川、普渡河下段4段。2)牛栏江。牛栏江源头有二:果马河为正河,河源高程2320米;次为杨林河,发源于官渡区老爷山,发源地高程2453米。牛栏江流经嵩明、寻甸,进入曲靖、昭通,于昭通地区巧家县流入金沙江。昆明境内长130千米,流域面积2296平方千米。昆明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杨林河、兑龙河、弥良河、果马河、匡郎河等。3)小江。小江发源于寻甸县,全长140.25千米,至小河口汇入金沙江,流域面积2852.1平方公里,河谷开阔成“U”型,沿河两岸形成宽3m以上的河

漫滩,部分河床不稳定,含沙量大,易爆发泥石流,直接注入金沙江。4)直接流入金沙江的其他河流。昆明境内直接流入金沙江的其他较小河流主要有已依河、封过河、皎西河、撒马基河、则黑河、因民大水沟等。皎西河发源于禄劝县皎西的放招,全长37千米,流域面积235 平方千米。

(2)南盘江水系:南盘江为昆明市过境河流。由曲靖市进入昆明市,流经石林、宜良两县。昆明境内长124千米,流域面积约381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昆明境内的主要支流有麦田河、章子坝河、贾龙河、摆衣河、巴江、普拉河等。较大支流巴江发源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山神庙峰,全长71千米,流域面积约796平方千米(其中昆明境内667平方千米),是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主要水源。

(3)元江水系:昆明市属元江流域的面积有274平方千米,均为扒河支流。扒河为绿汁江一级支流,红河二级支流,发源于玉溪市易门县。在昆明境内的支流主要有邵九河、大摆衣河、阿姑河及碾房管,均流至昆明西南部的安宁、晋宁。阿姑河是扒河的主河道,在晋宁境内河长3千米,流域面积60平方千米。

二、湖泊:昆明地区主要湖泊有3个:滇池,面积298平方千米;阳宗海,面积31.9 平方千米(包含属于玉溪的11.9平方千米);清水海,7

平方千米。三个湖泊总储水量多年平均为22.2亿立方米。

水资源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均,总体趋势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季节分配不均,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制约,雨季水量约占全年水量的85%,水量有余;枯季水量约占15%,而绝大部分地区同期灌溉用水量约占年用水量的70%;垂直变化明显,水土资源组合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带或地区,年径流深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山顶和山脚产水量异常悬殊。坝区(山间盆地、河谷)土地多水源少,山区土地少水量多,水资源利用困难。

2.1.5土壤

昆明市属高原红壤地区。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土壤主要有红壤土、紫色土和水稻土三种。土壤垂直分布不够明显,只是由于地形、土质及人为利用上的差异,形成了土壤的地带性水平分布不同。红壤是全市的主要土壤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2400米的山区、半山区;紫色土与红壤交错分布在海拔1800~2200米的缓坡地带和坝子边缘;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坝子和半山区。适宜种植和种植选择性较强的红壤和水稻土占了全市总面积的86%以上。土壤PH值多在4.0~7.5之间,有机质含量在1.5~5.0%之间,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结构好,成为农业生产的可靠保证。适宜种植稻谷、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烤烟、蔬菜、花卉等粮食、经济作物,以及桃、梨、苹果、柑桔、葡萄、板栗等经济林木。

2.1.6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旱灾,洪灾多发生在每年5-10月,旱灾多发生在春夏季,其它自然灾害如霜冻、低温、冰雹、倒春寒等也时有发生。

部分县(区)地处小江断裂带, 特别是西支断裂带,河谷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陡,土壤质地粗松,岩石松散破碎,地质活动频繁。加上植被破坏,使生态平衡受到影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每年不同程度均有发生。

2.2社会经济条件

昆明市地处云南省中部,总面积2.10万平方千米,辖盘龙、五华、官渡、西山、东川五区及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区和安宁一市,以及呈贡、晋宁、富民、宜良、嵩明、石林、禄劝、寻甸八个县。

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一级口岸,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性商贸旅游城市。昆明世居汉、彝、回、白、苗等26个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昆明市统计资料,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全市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昆明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昆明市主要人口数据。普查显示,昆明市现有人口726万,其中常住人口达643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十年共增加了650918人,增长11.26%。平均每年增加6509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11661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1559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940236人,乡村人口减少了289318人。

城镇人口比重与2000年、2005年相比分别提高了9.06、5.95个百分点,2005年以来5年的增幅显著高于2000年-2005年5年的增幅。反映出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教育程度提高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大幅上升,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8442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90537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00119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86112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6983人上升为1530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056人上升为140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8678人上升为3111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4719人下降为28934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周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5380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4044人,文盲率由6.19%下降为3.95%,下降了2.24个百分点。文盲率较高的有寻甸(10.16%)、东川(9.83%)、禄劝(7.46%)。人均受教

育年限从2000年的8.02年提高为9.23年,提高了1.21年。[9]昆明市现有常用耕地面积538.32万亩,现有高稳产农田240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44.6%,人均耕地0.74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32亩。耕地粮食亩产(两季):水田500~700千克/亩、旱地200~400千克/亩。②

数据显示,2010年昆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0.37亿元,比上年增③长1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4.8%、16.7%和12.6%。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50亿元,比上年增长5.5%。受严重干旱影响,粮食产量108.42万吨,比上年下降4.1%;油料产量1.19万吨,下降16.8%,蔬菜产量195.10万吨,增长1.6%。由于产量下降,2010年粮食和蔬菜等食品类在CPI上涨中“贡献”较大。

全年货运周转量1986139万吨/公里,增长0.5%。其中:铁路1353238万吨/公里,公路569605万吨/公里,民航11619万吨/公里。全年旅客周转量1631643万人/公里,增长0.2%。

昆明市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比上年增长14.4%,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分别增长9.8%,昆明市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8.3%,城镇和乡村市场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2.9%和17.0%。[10]

2.3基础设施条件③

2.3.1水利设施

全市水利化程度和河道外用水开发利用率较发达地区城市偏低,人均用水量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全市已建小(二)型以上水库798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20座,小(一)型123座,小(二)型

②数据来源于官渡区农业局

③基础设施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官渡区农业局

652座,水库总库容26.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4.365亿立方米,水面面积为166.48平方公里,加上滇池水面309.5平方公里,合计水面面积475.9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5%。在国民经济建设,抗御水旱灾害,洪水、灌溉、发展农村经济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

(1)大型水库3座,松花坝水库、云龙水库、柴石滩水库,总库容11.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40.07平方公里。

(2)中型水库20座(含阳宗海和清水海),总库容10.5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64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6.31平方公里。

(3)小(一)型水库123座,总库容2.7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19

亿立方米,水面面积30.08平方公里。

(4)小(二)型水库652座,总库容1.45亿立方米,水面面积30.02平方公里。

昆明市农田灌溉面积13.5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4.61万公顷。已建成水闸219座,堤防651公里,昆明市现有耕地面积40.99万公顷,作物灌溉需水量为28亿立方米。截止2011年4月底,我市累计投入劳动工日4369.49万个,完成土石方3634.83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248处,新增各类防渗渠道503.89公里,加高加固堤防26.84公里,疏浚河道416.07公里,清淤渠道4337.85公里,加固小型水库64座,建设村镇供水工程1644处,小水井9处,小坝塘59处,小水窖48272个,小水沟1143件、小水池5522个,新增蓄水能力1037.9万立方米,新增旱涝保收面积8.9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7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76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6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74万亩。但昆明市现有耕地中有相当部分的田间水利设施仍然存在等级低、老旧失修、配套率低、综合效益低等问题,特别是田间灌排系统数量少,规格低,不配套,由农民自发挖掘而成的土沟土渠较多,断面较小,输水能力差,灌排能力低,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二〇〇九年六月

目录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 (一)取得的成效 (1) (二)存在的问题 (5)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6) (一)市场前景分析 (6) (二)竞争力分析 (7)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8) (一)发展思路 (8) (二)发展目标 (9) 四、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10) (一)优势区域布局 (10) (二)发展重点 (11) 五、重点推广品种和技术 (20) (一)主推品种 (20) (二)主推技术 (22) 六、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概算 (23) (二)效益分析 (28) 七、支撑和保障措施 (30) (一)加强组织领导 (30)

(二)加大资金投入 (30) (三)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31) (四)强化科技支撑 (31) (五)完善市场体系 (32) (六)建立健全产业风险防范体系 (32) 附表1: (33) 附表2 (34) 附表3 (36) 附表4 (38) 附表5: (39) 附表5续: (40)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蔬菜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蔬菜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我省蔬菜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省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数量供应充裕,花色品种丰富,鲜细菜比重增加,品质显著改善。但同时还存在着设施面积小、单位面积产量低、采后处理少、加工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1、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571万亩,总产量63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7.4%和8.7%。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588万亩(折合设施面积39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0万亩、塑料大中棚145万亩、小拱棚187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3%,设施蔬菜总产量2000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31%,冬春蔬菜供应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大大提高。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宜兴市蔬菜办公室陆志新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49%,均居世界第一。 2007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6亿亩,总产量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0多公斤。(中国经济网消息). 蔬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3%,总产值6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25.5%.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57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优势产区的逐步形成,产销布局的日趋合理,我国已基本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目标。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 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将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个蔬菜重点区

域。 据介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同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 不稳定等问题。 针对蔬菜生产季节性强,蔬菜产品新鲜易腐,贮运困难的特点,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农业部规划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4大功能区8大重点区域, 包括: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黄土高原夏秋蔬菜 重点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东南 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按照规划,到2015年,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贡献额超过1200元,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 加工率达到65%以上。 为此,农业部将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水平;推行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品采后产值;完善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产销衔接;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品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增收作用更加明显,蔬菜总产值约5000亿元。 对全国9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430元, 全国958个蔬菜播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人均来自蔬菜的纯收入达725多元。 3.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农业部200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参照国际标准判定, 37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4.3%, 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5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 合格率提高了近29个百分点 4.国际贸易快速增长

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最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坝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剂种植结构,蔬菜成为**等坝上几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产业之1。通过实行“优种优法、范围生产、市场引导、品牌销售”,大力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蔬菜产业已见成效,构成了种植范围化、生产标准化、品种多样化、质量安全化、销售1体化、服务多元化的生产格局,成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是北方夏秋优良蔬菜生产基地。2002年**县被农业厅命名为“**省蔬菜之乡”。 2008年被肯定为北京奥运会绿色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蔬菜产业重点县。 1、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力条件 1、气候条件独特,蔬菜品质高 **地处坝上冷凉地区,具有蔬菜生长发育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1是气温偏低年平均3.2℃,昼夜温差大,为9.4⑴4.6℃,比北京地区温差大2.8℃。蔬菜产量高、品质好、耐储耐运;2是光照条件充足,年照时数2908小时,比北京多202小时,78月份光能更好,非常适合露地菜生产;3是雨热同季,月平均气温不高于19℃,蔬菜生长旺盛,病虫害产生轻。 2、无公害条件具有 **县气候冷凉,地势高,空气相对干燥,冻结期长,限制了很多病虫害的产生。蔬菜病虫害产生种类少,危害程度轻,农药使用量少,农家肥多,化肥量少,这就减少了土壤、蔬菜的污染机会。所以**县是信得过的无公害生产基地。 3、错季明显区位优越 我县7月到9月份是蔬菜采收旺季,正是**以南地区的无菜

时期,错季明显,互补性强。我县地理区位优势也明显,交通10分便利,有310多家蔬菜贩运大户,与京、津蔬菜销售公司建立了长时间合作关系,市场活跃繁忙。 4、生产条件不断完善 随着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农民种菜积极性高,蔬菜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全县大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农业。同时积极沤制购买有机肥,自发的加大投工、投肥、投资力度,蔬菜生产水平得以提高。 5、良好品种不断引进 为了提高蔬菜品质,从科研单位引进了1批抗病力强、品质优的蔬菜名、优、特新品种,如大白菜主推品种有:金美、金峰、金冠等及迷你星娃娃菜、金童娃娃菜;甘兰有:中甘21、贝思特等;西兰花有优秀;莴笋主要是特大白尖叶;大白萝卜主要有春森、春蕾等;白菜花主要有:雪宝、椰莉亚等,逐渐代替过时淘汰的品种。 2、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发展蔬菜种植,引进名优品种 **县蔬菜从1961年开始小面积种植,80年代全县种植面积不足万亩,平均亩产唯一750千克,品种以农家品种为主,如晚熟甘蓝、油**菜和本地芹菜,这些品种单1,品质不高,所产蔬菜以自食为主。由于缺菜,特别是细菜,城镇居民食菜都需要从**、北京调入。进入90年代,蔬菜面积发展到5万亩左右,引进了各类蔬菜新品种,如大白菜、西芹、、早熟甘蓝、西兰花、接球生菜、莴笋、红胡萝卜、大白萝卜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以市场为导向,调剂种植结构,依照“重市场、要效益、重时差、错播期”的原则和压粗菜,扩细菜,种特菜的种植结构,发展了3白2绿1红的优良菜,积极引进西兰花、

定西安定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定西市安定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局 定西市安定区园艺站

目录 前言 (2)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4) (一)自然条件 (4) (二)社会经济条件 (6) (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7) (四)发展潜力与有利条件 (10) (五)存在问题 (12) 二、发展前景分析 (12) (一)市场供求分析 (13) (二)竞争力分析 (15) 三、总体要求 (17)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7) 四、区域布局及重点乡镇 (20) (一)优势区域生产布局 (20) (二)重点乡镇 (21) 五、建设重点与重点项目 (22) (一)扩大基地规模,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 (22) (二)种苗繁育体系建设 (24) (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24) (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27) (五)市场及信息体系建设 (29) (六)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30) (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2) (八)品牌建设 (33) 六、规划投资与预期效益 (34) (一)规划投资 (34) (二)预期效益 (34) 七、保障措施 (36)

前言 蔬菜是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蔬菜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蔬菜的需求呈品种多样化、品质高档化和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针对新时期蔬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和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问题,国家启动实施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全区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人力资源丰富。目前城市人均蔬菜占有量284.7公斤,农村人均蔬菜占有量192.8公斤,均低于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水平(目前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70公斤)。耕地总面积179万亩,农民人均耕地4.6亩,耕地资源丰富。全区主要地貌特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大多在1700-2580米之间,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和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380毫米,年平均温度6.3℃,无霜期100-140天,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高原夏菜。安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马铃薯负誉盛名,具有中国薯都之称,已形成马铃薯、畜牧业等农业支柱产业。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结合《定西市

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何启伟焦自高周绪元 围绕目前我省蔬菜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蔬菜分团于近期召开了一次分团工作会议,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实现粮食安全和“三农”工作的新形势,就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大家认识到,自1991年以来,山东蔬菜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位,但目前正处在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巩固山东蔬菜的产业优势?怎样推进山东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应该重视探讨和建立可行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现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巩固和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地位山东蔬菜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种植业中的优势产业和全国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对蔬菜产业这一优势地位前景的分析和判断,事关对该产业发展的信心和今后工作的力度。(一)面对挑战,优势地位得到了加强首先,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多来,随着贸易壁

垒的打破,蔬菜进口国却显著增加了技术壁垒,我省蔬菜出口企业的速冻菠菜等产品曾一度被拒之门外,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但是,由于出口企业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致使产品出口量增加,创汇额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省2000年蔬菜出口量为79.98万吨,创汇4.43亿美元;2003年蔬菜出口量达到177.5万吨,创汇7.98亿美元,分别增长121.9%和80.1%。而且,我省蔬菜出口量占全国蔬菜出口总量的份额也增长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35%以上,全国第一蔬菜出口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再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前几年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国内多数省、自治区将扩大蔬菜种植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导致全国蔬菜面积、产量迅速增加,国内蔬菜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由于我省专业化、规模化蔬菜重点产区的形成,蔬菜产地、销地市场和运销体系的不断完善,重点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品质量有所改善,提高了我省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统计,我省2000年瓜菜播种面积为3081.9万亩,总产量8375.7万吨,总产值549.5亿元;而2003年全省瓜菜播种面积达到了3765.0万亩,总产量10673.0万吨,总产值720亿元。2003年瓜菜的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2000年增长22%、27%和31%。说明我省蔬菜的播种面积、总产量近三年仍在持续增加,而效益增加更显著一些。(二)展望未来,有

昆明花卉产业发展报告讲解

加快昆明市花卉产业发展咨询报告 多年来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昆明花卉获得长足的发展,鲜切花的产量已经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位,鲜花产竞争力不断增强。为了更好的促进昆明花卉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昆明市政府研究室委托昆明市农业局、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开展“昆明市加快花卉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在全面了解昆明花卉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对昆明市151户农户,23家企业,15家花卉合作经济组织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以下咨询报告。 一、昆明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花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地转移劳动力成绩显著 2010年花卉产业种植面积为17.01万亩,占昆明市农业种植面积2.69%,花卉产业吸纳劳动力9.5262万人,占到昆明市农业就业人数的5.2%。是其他种植业土地吸纳劳动力的两倍。 2、花卉种植经济效益高,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2010年全市花卉园艺种植产值35.1亿元,占昆明市农业总产值的32.35%。以鲜切花种植为例,花农人数为88831人,人均销售收入达20668.5元,是昆明市农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592.77元的2.4倍,鲜切花种植人员的纯收入达到了13434.5元,是普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3倍,极大地带动了昆明市农民的增收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花卉产业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提升昆明现代农业竞争力 花卉产业已成为昆明现代农业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园区化建设成为昆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昆明市有花卉市场7个,花卉农业生产合作组织41家,花卉企业226家,与花卉产业相关的服务业产值高达了44.9347亿元,比花卉种植的产值高出了近10亿元,农业产业链延伸效果明显。截至2010年底,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46个,其中对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保持平稳态势,但对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主要东盟国家的出口增幅平均超过50%。此外,出口至孟加拉国、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云花亦明显增加,南亚、东南亚各国和中东地区有望成为云花最有潜力和最具人气的目标市场。 4、花卉已成为昆明的城市名片 云南花卉产业已成为继云烟、云药、云茶之后云南农业特色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以“斗南花卉”为代表的“昆明花卉”已经成为国内驰名品牌。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全国花卉看云南,云南花卉看斗南”的产业格局。昆明斗南花卉已经成为昆明城市名片。 二、昆明花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昆明花卉在全国,全省花卉产业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以现代花卉产业和国际化视野来审视昆明花卉产业的发展。昆明花卉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可概括为“大而不强”。主要表现: 1、鲜切花产量高,优质花比例低,特色花卉优势不明显

调研报告:XX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蔬菜产业现状 (一)蔬菜生产发展历程。XX蔬菜是从1983年历阳镇太平村“五个能人带一乡,万吨蔬菜过大江”开始初步发展。2012年2月,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确立蔬菜产业为特色产业,并成立XX蔬菜产业发展局,蔬菜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XX蔬菜经过三十年的长足发展,不仅在全国率先摆脱了小农经济束缚,并迅速跨越了商品菜经济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由生产、加工和市场贸易相互啮合的三大环节组成的较完整的产业形态。XX还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XX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蔬菜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截止2015年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由2011年的40万亩、90万吨、16亿元,增加到43.5万亩、111万吨、22亿元,分别增长8.8%,23.3%,

37.5%。蔬菜从业人员年人均种菜纯收入由2万元增加到2.88万元,增长44%,蔬菜产业已发展成为该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园区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引导下,全县累计拉动社会投资6亿多元,新建规模化蔬菜标准园区41个,总面积3万多亩,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其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9个,省级蔬菜标准园7个,市级蔬菜标准园26个,历阳现代农业示范区、善厚蔬菜种子产业示范区分别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弘利教育) (三)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XX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先后通过省级、国家级验收,并获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6家园区通过GAP (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全县蔬菜农残抽检合格率由2011年的99.3%提高到100%,未出现一起蔬菜质量安全事故。 (四)科技支撑成效明显。XX一直高度重视蔬菜科技创新工作,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推合作关系,2015年皖江蔬菜产业研究院正式

我国绿色蔬菜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绿色蔬菜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绿色蔬菜产业现状分析 摘要:基于化肥农药的污染严重,野生蔬菜、无土栽培蔬菜等无公害绿色蔬菜正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蔬菜消费将进一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绿色蔬菜将成为我国蔬菜消费的主旋律。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突破现实束缚,能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蔬菜;意义; 途径 1 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的原因和必要性分析 需求紧迫性现代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 ,进入物质产品相对过剩的新时期 ,居民消费观念,内容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已更多的从讲求产品的数量到追求生活的质量,出现了对产品消费质量的多元化需求。据农业部在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等地对蔬菜等农药残留量进行抽样检测,在抽检的

50个蔬菜品种中,有22种蔬菜不合格,接近50 % ,表明蔬菜中有机农药残留问题十分严重。因此 ,人们对安全可靠“绿色蔬菜”的呼声将越来越高。但我国目前绿色蔬菜食品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地仅仅建立了一批示范性基地,未能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将不会满足于现在的蔬菜产品质量和数量,从而出现绿色蔬菜食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社会的发展也要求食品结构向营养型转变,以人体健康为保证,这些都是绿色蔬菜食品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生态紧迫性我国蔬菜生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发生一些重大的技术和观念革命,引进了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但在我国农村,蔬菜生产仍然是以高产为目的,以粗放经营为主要模式,没有形成优质生产,精耕细作的蔬菜生产格局。这样的生产局面必将对生产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生产者在一味追求高产目标的同时 ,必以大量施入化学肥料、农药为手段 ,不顾生产环境的平衡 ,造成土壤环境的日益破坏,使得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同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三废的排出和污染,给生产环境中的水、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容易引起生态环境的恶性

对农村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7页)

对农村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7页)

关于农村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蔬菜产业化,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大成果,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实践证明,蔬菜产业化是蔬菜种植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打破传统的蔬菜种植模式发展特色蔬菜种植是我县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怀仁县气候冷凉,导致蔬菜生产旺季在6月下旬至9月中旬大量上市,正值以南蔬菜倒茬,以北蔬菜尚未收获,适合反季节蔬菜生产。我县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大棚蔬菜和大地蔬菜。目前我县蔬菜产业虽有一定规模,但发展滞后,各村的蔬菜种植分散,无法形成规模。以我县新家园村尚希庄村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从大地蔬菜产业和大棚蔬菜产业两个方面分析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新家园镇尚希庄村的大地蔬菜种植,分析如下: (一)、近年来,蔬菜生产变动情况 尚希庄村的蔬菜生产在过去属于家庭副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加之政府部门的引导,到2009年我县蔬菜产业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当年的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万亩,是历史最高值,蔬菜形

成的产值4000多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蔬菜生产处于发展上升态势,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制约着农民增收。 (二)、尚希庄村蔬菜生产及销售的特点 1、蔬菜产业品种多、产量高、周期短、见效快,是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蔬菜生产投资大、成本高,且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同时产品鲜活,不易贮存、运输,市场风险较大。 2、我县气候冷凉,适合反季节蔬菜生产。蔬菜上市主要分以下几个时间段:6月上旬以前蔬菜产量很小,6月中旬,蔬菜产量急剧上升,到6月末8初达到高峰;直到9中下旬进入第二次高峰;9月份蔬菜主要以圆菜,胡萝卜为主,且产量比较稳定。 3、尚希庄村蔬菜的销售主要以自主销售、外地客商销售两种形式进行。外地客商销售是我县蔬菜销售的主体,其销售量约占全村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4、蔬菜运输主要通过208国道,大运公路和大运高速公路外运。由于修路和车辆往来较多,特别是大货车,时常发生拥堵,对不易储存的蔬菜来讲,直接影响了我县蔬菜的外运。为了更好地促进蔬菜销售,应开辟蔬菜运输绿色通道,服务客商,有效地解决了蔬菜外运难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1、蔬菜种植风险大,且缺乏风险保障机制,导致蔬菜播种面积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11-20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 文 https://www.doczj.com/doc/621435392.html, 2012年02月22日 11:59 农业部网站 发改农经[2012]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农业厅(局):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附件: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前言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11.73,0.15,1.30%),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市场价格波动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三个文件,对加强蔬菜生产流通、保障市场供应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同时要求制定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商务部、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统计局等部门及部分省(市、区)组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成就和经验,梳理和探寻了蔬菜产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了未来十年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研究提出了对策措施,并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目的是引导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生产流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引导生产和流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抑制市场和价格波动。为此,《规划》在分析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对大中城市提高蔬菜供应保障能力提出了要求;划定了产业优势区域,选定了产业发展重点县580个;提出了生产、流通及质量安全体系发展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及其发展

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及其前景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20111070139 李斌 摘要:花卉业作为一种高效农业产业,在农业及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在美化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观光旅游、促进情谊交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的优势劣势,并设计云南花卉产业未来所应该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前景 花卉不仅是构成现代环境不可缺少的特殊媒介物,而且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品位和思想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花卉业既是传统农业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新的兴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花卉业作为一种高效农业产业,在农业及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下主要讲述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的优势劣势,并设计云南花卉产业未来所应该前行的道路。 1.云南花卉产业的现状 1.1概述: 云南自九十年代初进行商品花卉开发至今,花卉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1999 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5935亩,90%以上的产品销往全国37个大中城市,拥有全国40%左右的鲜切花市场,并开始规模化进入东南亚、东亚市场,已形成以温带鲜切花生产为龙头,以昆明为中心,向各地扩散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云南鲜切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25万平方米的自控温室大棚;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拥有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和一些自发性的花卉交易市场,如昆明尚义街鲜花批发市场、宜良端午节花市等。全省共有花卉生产企业283家,其中鲜切花生产企业79家,约10000户农户从事花卉生产。 1.2 优势:

1.1.1 种质资源优势 云南北高南低的地势,错综复杂的地形,印度洋西南季风、南太平洋东南季风及青藏高原气团的交替影响,形成了包含从热带到极地各种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云南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1 7000种高等植物,野生观赏植物有2500多种,八大名花享有盛名,还有众多的国兰野生种,是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子基因库,这也是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优势。 1.1.2 气候资源优势 云南省地域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具有可周年生产花卉的优势,同时在品种结构和上市时间方面调剂的余地很大。境内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大的灾害性极端气候,特别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更是四季如春,十分有利于鲜切花周年种植和均衡生产,是我国少有的鲜切花生产的最适宜区,世界上主要的鲜花类在这里都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1.1.3 人力资源优势 花卉是鲜活产品,花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云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2002年全省乡村劳动力1990.44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750万人,占总劳动力的37.68%。 劳动力充足,加上地方特色花卉产区种植花卉史历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种花技艺和经验,因此在花卉产业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保证了花卉成本的降低,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也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花卉产业,这也为云南花卉的产业化提供了条件。加之云南省土地、人工资源廉价而丰富,构成了云南省发展花卉产业的综合资源优势。 1.1.4 区位优势

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按照“稳玉米、扩洋芋、种药材、兴杂粮、增果菜”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思路,把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当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以平襄、碧玉为主的城郊水川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依托旱作农业项目,在全县大力发展地膜覆盖蔬菜种植,进一步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步伐,不仅有效改善和促进了城区居民蔬菜供给,还成了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新的增长点。 一、蔬菜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不断加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通渭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常规露地种植, 1981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1988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塑料大棚栽培技术,1993年又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第一代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到了90年代末,才形成了以地膜覆盖栽培和塑料大棚栽培为主,日光温室栽培为辅的设施蔬菜生产新格局。近年来,全县把蔬菜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关键举措,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通过全县各级干部的不懈努力,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1.06万亩迅速扩大到2015年的5.5万亩;总产量由3.2万吨增加到14.3万吨;总产值由4480万元增加到31460万元。平襄镇旧店子、宋堡、河南、孙庄等村,碧玉乡玉关、碧玉等村,寺子乡窑坡等村,陇川乡菜子、蔡铺等村水源相对充足的区域初步形成了以青椒为主、兼顾其它茄果类、

瓜类、食用菌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在平襄、碧玉、寺子、义岗、李店、襄南、榜罗等乡镇初步形成了以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白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葱算类为主的地膜蔬菜生产基地。 (二)种植品种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上世纪90年代前,由于种植技术落后,我县种植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经济效益较低,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全县蔬菜种植品种逐步得到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县共种植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西葫芦、甘蓝、大葱、大蒜、食用菌等9大类60多个品种。日光温室蔬菜平均亩产量达6.2吨,产值3.5万元,纯收入2.5万元;塑料大棚蔬菜平均亩产量达4.8吨,产值1.3万元,纯收入0.9万元;地膜覆盖蔬菜平均亩产量达2.8吨,产值0.5万元,纯收入0.3万元。 (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销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为加快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县上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营销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蔬菜交易市场建设步伐,产销体系日趋完善。至目前,全县建立交易市场20个,培育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组织63个,营销大户320多户,营销网络遍布全县18个乡镇。特别是通渭县西川农产品产业化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建成集蔬菜交易、仓储于一体的专业交易市场一处,贮藏能力达300吨,年贮藏销售高原夏菜1200余吨,为全县蔬菜产后销售、平抑菜价、稳定菜农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该合作社针对华川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实现长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精选资料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村**自然村地处县城南郊,距县城0.5公里,全村152户,人口602人,耕地326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36元,农民收入以蔬菜种植、外出务工为主。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大做强一个新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结合本村实际,经村民大会讨论,依托我村区位、资源及人才优势,做大做强我村蔬菜产业,制定本村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一、蔬菜生产现状 1、我村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气候优势明显,是生产蔬菜的理想之地;第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蔬菜能当天采摘,当天上市,保持蔬菜固有品味和新鲜度;第三,水利基础设施好,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沃,为此产业规模化生产提供充分保证;第四,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此产业经几年发展,农民种植水平和市场意识有很大提高。 2、全村现有蔬菜种植面积82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48亩,创产值106.5万元,以大蒜、西红柿、冬瓜、藕、辣椒、白菜种植为主,户均在蔬菜生产中的纯收入达1.2万元。但我村蔬菜销售仅仅面对县城,市场不广,品种不多,蔬菜产业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产业效益不显。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为保障,抓投入、扩基地、拓市场、树品牌、促生产,提高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 2、发展目标: 基地建设:2010年计划发展80亩露天地菜、30亩大棚反季节蔬菜,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亩;2011年计划发展100亩露天地菜、40亩大棚蔬菜,计划种植面积达到216亩。 效益分析:2009年全村露天地菜面积84亩,大棚68亩,创产值208万元,户均从中创收1.78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中达到4600元;2010年全村露天地菜面积164亩,大棚88亩,创产值306万元,户均从中创收2.1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中达到6000多元。 技术体系建设:以县农业局蔬菜站为主要技术依托,以镇农技站为技术指导体系,严格按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实施,稳定和加强推广队伍建设,确保完善的推广体系。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村两级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抓出规模,抓出成效。 2、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支持力度。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倾斜农业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及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等。 3、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每年至少引进示范蔬菜新品种4-6个,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品质。 4、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镇、村两级组织经常开展有关技术培训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上田间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5、积极推广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龙头企业,扶植大户,实施“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方式,健全和完善龙头经济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扶持重点种植大户,引导他们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新形势下,在蔬菜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1 产业规模基本满足需求,产业内涵发展不足① 2.1.1 蔬菜产业规模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从2001~2009年我国蔬菜总产量来看,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009年我国蔬菜年人均占有量已达440 kg,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0 kg。而从蔬菜需求来看,短期内国内蔬菜人均需求量变化不大,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因此现有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正常年份(无大灾)基本能够满足国内蔬菜需求。过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将导致蔬菜价格下跌,加剧波动。考虑到在1.2亿公顷(18亿亩)耕地红线下蔬菜与粮、棉、油存在争地问题,蔬菜发展应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主。 1.1.2 蔬菜生产成本呈上涨趋势,其中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增加明显1998~2003年,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成本变化幅度都不太明显,6年共增长4.3 %,但2003年以后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成本增长迅速,到2008年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每亩平均成本已高达2 216.08元,比2003年净增904.92元,增加69 %,高于同期蔬菜总产值和净收益的增长速度(同期蔬菜每亩产值增长1 445.72元,增长率为54.5 %,净利润增长540.20元,增长率为40.3 %)。过快的成本增长速度直接导致了同期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的下降。 蔬菜生产成本主要由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三大部分组成。1998年三大部分的比例为57∶39∶4,到2003年这一比例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为58∶38∶4,但2004年以后,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长,这一比例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到2008年达到50∶41∶9。可见2003年以来土地成本在蔬菜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很快,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虽然只增加了2个百分点,但2000年以来,蔬菜种植中劳动量投入的减少却非常明显,每亩投入劳动的天数由51.25天减少到2008年的39.06天,减少12.19天,表明蔬菜劳动投入机会成本在不断提高,菜农经营蔬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劳动力投入逐渐减少。 1.1.3 蔬菜生产效益波动较大,并有下滑趋势1998~2008年的11年间,我国蔬菜种植无论是产值还是净利润都呈现出总体上升的态势。其中,蔬菜每亩产值从2 394.78元增长到4 097.77元,增长71.1 %,蔬菜净利润由1 137.69元上升到1 881.69元,增长65.4 %。但在这11年间,蔬菜生产效益波动很大,蔬菜成本利润率最高为2001年的107.09 %,最低为2006年的76.50 %,只有2001年的70.9 %。从近十年来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蔬菜生产成本利润率总体呈现下滑趋势。 1.2 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培育和规范 1.2.1 蔬菜产业的小生产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国蔬菜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功能集中,但是单个菜农蔬菜种植规模偏小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在全国抽样调查的2 317户蔬菜种植户来看,蔬菜种植面积不超过3 335平米(5亩)的有1 384户,占59.7 %。小规模的蔬菜生产导致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不利于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蔬菜种植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蔬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难以胜任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重任在农业部及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近些年有了很快发展,但蔬菜合作组织仍然偏少,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服务能力弱,运作也不规范。据不完全调查统计,蔬菜合作组织成员仅占蔬菜从业人员的约4 %;中部地区63 %的合作社所吸收的菜农不足200户;大多数蔬菜合作社覆盖半径偏小,成员分布范围村内占51 %,乡内占33 %,市县区内占15 %,省区直辖市区占0.8 %,跨省直辖市区占0.2 %;蔬菜合作社服务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蔬菜产品包装、销售方面,大多数蔬菜专业合作社缺乏物流配送能力,成为合作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合作社带头“能人”严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调查中也发现,尽管每个合作社在成立时都建立了章程,但很少有合作社根据本社实际制定具体管理制度;一些合作社的重大事务都是由核心领导成员做出,社员大会有名无实,运行机制存在问题;普通社员对合作社经营情况很少知晓,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起步于民间,发展于民营” ,通过广大 农户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效益比较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地区选择了花卉生产种植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品种,10 多年来 一个新的农业种植品种---- 花卉已经成为云南农业种植业新的经 济增长点,呈现出勃勃生机,产业前景明朗。 一、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云南花产业起步之时,只有几亩地、几万元的产值,发展到 1994 年,以呈贡县花农为主的花卉种植面积为6000 亩,鲜切 花产量达到 2.1 亿枝,已排全国第一。 从二十世纪90 时年代中期开始,特别在近10 年的发展过 程中,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 深化,花卉产业开始从农户自发进行种植业调整,逐步转向政府 引导、企业参与的新格局,国家、省政府及省花卉产业联合会, 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积极培育花卉产业,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使云南花卉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导的新格局。 云南花卉产业经过10 多年不懈努力的发展,截止至2005 年末,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4 万亩,花卉总产值60 亿元。鲜切花产量36 亿枝,鲜切花产量连续 12 年全国排名第一。花

卉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5000 万美元。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体, 盆花、盆栽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地方野生特色花卉等多品种产 业化发展,以花卉企业为主导、花农为主体的生产格局。目前全 省花卉企业1035 家;花农合作组织115 个;从事鲜切花、盆花 及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生产种植的农户75662 户。 云南省 1998 —2005 年花卉种植情况单位:公顷 年份 品种1998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年 花卉2146.43402.25671.76262.47864.710600.21426.3223572.23 切花972.81729.11995.12596.23429.74933.05520.145990.24切叶 6.68.730.834.341.437.873.4889.10干花 6.7 5.039.1242.6254.3238.2143.0387.63盆花140.7334.1335.6428.1285.3333.9375.21403.41观叶盆花126.6184.3122.8125.441.260.2128.52143.25盆景36.142.494.398.417.928.5107.36105.19观赏苗木90.2237.9220.3137.1121.5185.14546.216148.62花卉种苗384.771.992.878.960.257.882.63129.32花卉种球118.355.163.047.539.6218.9225.57124.21花卉种子38.756.3772.780.214.045.520.8112.8草坪70.1423.3477.11186.2970.3300.5247.53397.04

关于对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08-11 10:29 索引号fggw-zx-006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公开日期2011-08-11 文号灵政协发〔2010〕10号发布机构政协灵台县委员会 市政协: 按照市政协的安排,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蔬菜产业发 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蔬菜生产紧紧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蔬菜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蔬菜生产规模持续扩大。2009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0.04万亩,主要种类有胡萝卜、甘蓝、辣椒、番茄、黄瓜、茄子、大白菜等,蔬菜总产量13.52万吨,总产值9100万元。蔬菜生产面积比2003年的5万亩增长了120.8%,产值比2003年的2840万元增长了220.4%,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近两年技术部门以追求高品质、高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大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在积极开展蔬菜新品种品比试验和适应性试验的基础上,先后引进名、优、特蔬菜新品种16类120余种,多数品种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县农民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增收途径。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技术单位的指导下,全县蔬菜生产逐渐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数乡一业、数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初步建成了达溪河、黑河川区万亩精细菜生产基地和什字原区万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并建成中台西川区千亩无公害辣椒生产示范区等各类蔬菜示范区6个。科技水平稳步提高。蔬菜生产逐步向精细化、科技化、标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生产上先后推广了测土施肥、间作套种等准化栽培技术,制定了灵台县12种主栽蔬菜的地方标准,规范了栽培过程和生产行为。检测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2.7万亩,申报通过了番茄、胡萝卜、辣椒3个产品的无公害产品认证,取得了无公害注册商标,实现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首次突破。蔬菜单产由2000年以前的900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200公斤,增长33%,蔬菜商品率由原来的46.8%提升到76.7%。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县农技部门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全县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在重点示范区派遣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和进行实地指导,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导群众科学生产。2005年成立了灵台县无公害农产品质安全监测站,全面开展了县域蔬菜检测服务,每月开展两次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加强了蔬菜质量的监管。在全县新建和扩建了中台、朝那等7个辐射功能较强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年蔬菜交易量在6万吨以上,外销量2.7万吨以上,交易额6000万元。产业化格局初具规模。投资400多万元,筹建了中台脱水蔬菜厂,购置了脱水干制设备,年生产加工能力可达到0.8万吨,建成了中台瑞天祥果蔬保鲜库,蔬菜保鲜能力达到1000吨,成立了多个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自07年以来共开展订单蔬菜种植5.2万亩,实现收入10400万元,有效带动了全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按照“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结合我县蔬菜生产五年规划中提出的“突出川区、加快塬区,点上突破、整体推进”的布局构想,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服务,集中建设“设施蔬菜、高原越夏蔬菜、麦后复种蔬菜”三大基地,全年完成蔬菜种植12.14万亩,其中春种蔬菜5.28万亩,复种6.86万亩,建成规模较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点14个1.65万亩,全县蔬菜生产取得了较大进展。 1、地膜早熟马铃薯全面丰收。今年我县突出菜用型和早熟性两个关键,引进了克星2号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