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0t顶吹氧转炉炉型设计 (正文部分)

180t顶吹氧转炉炉型设计 (正文部分)

180t顶吹氧转炉炉型设计 (正文部分)
180t顶吹氧转炉炉型设计 (正文部分)

转炉炉衬设计

炉炉型和炉衬设计 转炉炉型和炉衬设计(design of conveter furnace outline and lining) 确定适合于转炉炉容量和操作条件的转炉炉型和各部位炉衬材质的设计。是转炉炼钢车间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 转炉炉型设计转炉炉型是指新砌成的转炉炉衬的内腔形状和尺寸。氧气转炉的炉型通常是先用统计公式计算出转炉各部位的主要尺寸,然后再与炉容量相近、条件相似的实际生产转炉进行比较和调整后确定的。氧气转炉炉型绝大多数是轴对称回转体结构,由截锥型炉帽(仅有少数转炉呈偏口形)、圆柱形炉身和不同形状的炉底三部分组成。按转炉熔池形状不同,常见的炉型有筒球型、锥球型和截锥型三种(见图)。筒球型炉型形状简单,砌筑方便,炉壳制造容易,大容量转炉采用较多。锥球型炉型与相同容量的筒球型炉相比,在熔池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冶金反应;截锥型炉型的优点是炉底砌筑方便,这两种炉型在中小容量转炉炉型设计中采用较多。

对氧气转炉炉型的主要技术参数要求为:(1)炉容比(工作容积与公称容量之比)与铁水条件、冶炼操作转zhuan方法和转炉炉容量有关,通常每公称吨炉容比为0.80~1.00m3/t;(2)高宽比(炉子全高与炉壳直径之比)对转炉操作和建设费用有直接影响,一般取为1.25~1.65;(3)炉帽的倾角为60o±3。;(4)炉口直径一般为熔池直径的0.43~0.53倍;(5)熔池直径系指转炉熔池在平静状态时金属液面的直径,它与转炉装入量和供氧强度有关,可按D=K(G/T)1/2进行计算,式中D为熔池直径,m;K为比例常数,一般为1.85~2.3;G为转炉装入量,t;T为转炉供氧时间,min。 炉衬耐火材料选择转炉炉衬分为工作层、填充层和永久层。工作层衬砖与熔池钢水和熔渣接触工作条件十分恶劣,要求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同时也要有较低的价格。转炉工作层衬砖常采用焦油白云石砖、焦油镁砂砖、镁碳砖和二步煅烧砖,镁碳砖应用较广泛。为了提高炉衬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设计和生产中广泛采用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材质炉衬的“综合砌炉法”。工作层砖型的设计既要考虑砌筑方便,又要不致于因砖型过于复杂而增加成本。转炉炉衬各部位的厚度参考值见表。

世界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发展史

世界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发展史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oxygen top blown converter steelmaking)由转炉顶部垂直插入的氧枪将工业纯氧吹入熔池,以氧化铁水中的碳、硅、锰、磷等元素,并发热提高熔池温度而冶炼成为钢水的转炉炼钢方法。它所用的原料是铁水加部分废钢,为了脱除磷和硫,要加入石灰和萤石等造渣材料。炉衬用镁砂或白云石等碱性耐火材料制作。所用氧气纯度在99%以上,压力为0.81~1.22MPa(即8~12atm)。 简史 空气底吹转炉和平炉是氧气转炉出现以前的主要炼钢设备。炼钢是氧化熔炼过程,空气是自然界氧的主要来源。然而空气中4/5的气体是氮气,空气吹炼时,这样多的氮气在炉内穿行而过,白白带走大量的热且有部分氮溶解在铁液中,成为恶化低碳钢品质的重要原因。平炉中,氧在用于燃烧燃料之后,过剩的氧要通过渣层传入钢水,所以反应速率极慢,这也就增加了热损失。因此,直接把氧气吹入熔池炼钢,成为许多冶金学家向往的目标。早在19世纪,现代炼钢法的创始人贝塞麦(H.Bessemer)就有了纯氧炼钢的设想,但因没有大量氧气而未进行试验。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空气液化和分馏为基础的林德一弗兰克(Linde—Frankel)制氧技术开发成功,能够生产可供工业使用的廉价氧气,氧气炼钢又为冶金界所注意。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第二

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转到瑞士的冯?罗尔(V.Roll)公司继续进行研究。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由于喷嘴常损坏未能成功。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提出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并在实验室进行了试验,将托马斯生铁吹炼成低氮钢,但因熔池浅而损坏了炉底。1948年丢勒尔(R.Durrer)等在冯?罗尔(VonRoll)公司建成2.5t的焦油白云石衬的试验转炉,以450的斜度将水冷喷嘴插入铁水吹氧炼钢,无论贝塞麦生铁或托马斯生铁都能成功炼成优质钢水,而且认识到喷嘴垂直向下时,最有利于喷嘴和炉衬的寿命。这样就最后完成了转炉吹氧炼钢的实验室试验。从实验室研究向工业化试验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奥地利的沃埃施特(VOEST)公司完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面临重建钢铁工业的需要,该国缺少废钢使得平炉或电炉炼钢法缺乏竞争力。沃埃施特公司注意到丢勒尔的试验,决心开发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新的炼钢方法。1949年5月在奥地利累欧本(Leoben)开了一次氧气炼钢的讨论会,决定冯?罗尔、曼内斯曼(Mannesmann)、阿尔派(ALPINE)和沃埃施特4个公司协作,在沃埃施特的林茨(Linz)钢厂作进一步的试验。1949年6月在林茨建成2t顶吹氧试验转炉,由苏埃斯(T.Suess)和豪特曼(H.Hauttmann)负责,在丢勒尔参与下,成功地解决了合适的氧气压力、流量和喷嘴与熔池面距离等工艺操作问题。之后迅速建立15t试验转炉,广泛研究新方法所冶炼钢的品质。由于钢的质量很好而且炼钢工艺的

100t顶底复吹转炉炉型设计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一、转炉炉型及其选择 (1) 二、炉容比的确定 (3) 三、熔池尺寸的确定 (3) 四、炉帽尺寸的确定 (5) 五、炉身尺寸的确定 (6) 六、出钢口尺寸的确定 (6) 七、炉底喷嘴数量及布置 (7) 八、高径比 (9) 九、炉衬材质选择 (9) 十、炉衬组成及厚度确定 (9) 十一、砖型选择 (12) 十二、炉壳钢板材质与厚度的确定 (14) 十三、校核 (15) 参考文献 (16)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前言: 转炉是转炉炼钢车间的核心设备。转炉炉型及其主要参数对转炉炼钢的生产率、金属收的率、炉龄等经济指标都有直接的影响,其设计是否合理也关系到冶炼工艺能否顺利进行,车间主厂房高度和与转炉配套的其他相关设备的选型。所以,设计一座炉型结构合理,满足工艺要求的转炉是保证车间正常生产的前提,而炉型设计又是整个转炉车间设计的关键。 设计内容:100吨顶底复吹转炉炉型的选择与计算;耐火材料的选择;相关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一、转炉炉型及其选择 转炉有炉帽、炉身、炉底三部分组成。转炉炉型是指由上述三部分组成的炉衬内部空间的几何形状。由于炉帽和炉身的形状没有变化,所以通常按熔池形状将转炉炉型分为筒球形、锥球型和截锥形等三种。炉型的选择往往与转炉的容量有关。

(1)筒球形。熔池由球缺体和圆柱体两部分组成。炉型形状简单,砌砖方便,炉壳容易制造,被国内外大、中型转炉普遍采用。 (2)锥球型。熔池由球缺体和倒截锥体两部分组成。与相同容量的筒球型比较,锥球型熔池较深,有利于保护炉底。在同样熔池深度的情况下,熔池直径可以比筒球型大,增加了熔池反应面积,有利于去磷、硫。我国中小型转炉普遍采用这种炉型,也用于大型炉。 (3)截锥形。熔池为一个倒截锥体。炉型构造较为简单,平的熔池底较球型底容易砌筑。在装入量和熔池直径相同的情况下,其熔池最深,因此一般不适用于大容量炉,我国30t以下的转炉采用较多。不过由于炉底是平的,便于安装底吹系统,往往被顶底复吹转炉所采用。 顶底复吹转炉炉型图 顶底复吹转炉炉型的基本特征如下: (1)吹炼的平稳和喷溅程度优于顶吹转炉,而不及底吹转炉,故炉子的高宽比略小于顶吹转炉,却大于底吹转炉,即略呈矮胖型。 (2)炉底一般为平底,以便设置喷口,所以熔池常为截锥型。 (3)熔池深度主要取决于底部喷口直径和供气压力,同时兼顾顶吹氧流的穿透

设计一座公称容量为3215;200t吨的氧气转炉炼钢车间毕业设计

设计一座公称容量为3×200t吨的氧气转炉炼钢车间毕业设计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1) 1 设计方案的选择即确定 (2) 1.1车间生产规模、转炉容量及座数的确定 (2) 1.2车间各主要系统所用方案的比较及确定 (2) 1.2.1 转炉冶炼工艺及控制 (2) 1.2.2 铁水供应系统 (2) 1.2.3 铁水预处理系统 (3) 1.2.4 废钢供应系统 (4) 1.2.5 散装料供应系统 (4) 1.2.6 转炉烟气净化及回收工艺流程 (6) 1.2.7 铁合金供应系统 (7) 1.2.8 炉外精炼系统 (7) 1.2.9 钢水浇注系统 (8) 1.2.10 炉渣处理系统 (10) 1.3炼钢车间工艺布置 (11) 1.3.1 车间跨数的确定 (11) 1.3.2 各跨的工艺布置 (12) 1.4车间工艺流程简介 (12) 1.5原材料供应 (15) 1.5.1 铁水供应 (15) 1.5.2 废钢供应 (15) 1.5.3 散装料和铁合金供应 (15) 2设备计算 (16) 2.1转炉计算 (16)

2.1.2 转炉空炉重心及倾动力矩 (22) 2.2氧抢设计 (24) 2.2.1 技术说明 (24) 2.2.2 喷头设计 (25) 2.2.3 枪身设计 (27) 2.3净化及回收系统设计与计算 (33) 2.3.1吹炼条件 (33) 2.3.2参数计算 (34) 2.3.3流程简介 (36) 2.3.4 主要设备的设计和选择 (36) 2.3.5 计算资料综合 (39) 2.4炉外精练设备的选取及主要参数 (39) 2.4.1主要设计及其特点 (39) 2.4.2 主要工艺设备技术性能 (40) 3车间计算 (50) 3.1原材料供应系统 (50) 3.1.1 铁水供应系统 (50) 3.1.2 废钢场和废钢斗计算 (51) 3.1.3 散状料供应系统 (52) 3.1.4 合金料供应系统 (54) 3.2浇铸系统设备计算 (55) 3.2.1钢包及钢包车 (55) 3.2.2连铸机 (56) 3.3渣包的确定 (64) 3.4车间尺寸计算 (67) 3.4.1 炉子跨 (67) 3.4.2 其余各跨跨度 (62) 3.5天车 (63) 4 新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的应用 (64) 4.1铁水预处理脱硫 (64)

顶吹转炉

太原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50t 氧气顶吹转炉设计 设计人:郭晓琴 指导老师:杨晓蓉 专业:冶金工程 班级:冶金工程081401 学号: 20081407010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年12月30 日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发展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优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转炉炼钢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炉型尺寸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转炉炉型及其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转炉炉型尺寸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熔池尺寸......................................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炉容比(容积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炉帽尺寸......................................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炉身尺寸......................................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5出钢口尺寸....................................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氧气顶吹转炉耐火材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炉衬的组成和材质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炉衬厚度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氧气顶吹转炉金属构件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炉壳组成及结构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炉壳钢板材质与厚度的确定 (7) 4.3支撑装置 (7) 4.3.1 托圈.........................................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炉衬的组成和材质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耳轴及其轴承.................................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倾动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高径比的核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12 -

120吨转炉计算

H EBEI P OLYTECHNIC U NIVERSITY 课程设计说明书 G RADUATE D ESIGN (T HESIS) 课程设计题目:120吨转炉设计 学生姓名:孙韩洋 专业班级: 06冶金2 学院:轻工学院材料化工部 指导教师:贾亚楠 2010年03月13日

H EBEI P OLYTECHNIC U NIVERSITY 课程设计说明书 G RADUATE D ESIGN (T HESIS) 课程设计题目:120吨转炉设计 学生姓名:张建勋 专业班级: 06冶金2 学院:轻工学院材料化工部 指导教师:贾亚楠 2010年03月13日

1.1转炉计算 2.1.1炉型设计 1. 原始条件 炉子平均出钢量为120吨,钢水收得率取92%,最大废钢比取10%,采用废钢矿石法冷却。铁水采用P08低磷生铁[w(si)≤0.85% w(p)≤0.2% w(s)≤0.05%]; 氧枪采用三孔拉瓦尔型喷头,设计氧压为1.0Mpa 2. 炉型选择 根据原始条件采锥球型作为本设计炉型。 3. 炉容比 取V/T=1.05 4. 熔池尺寸的计算 1) 熔池直径的计算公式 t G K D = (1) 确定初期金属装入量G :取B=15%则 G= )(金 t B T 33.12192 .01% 15212021 22=? +?=?+η )(金 金3 84.178 .633.121m G V == = ρ (1) 确定吹氧时间: 根据生产实践,吨钢耗氧量,一般低磷铁水约为50~57)(/3钢t m ,高磷铁水约为62~69)(/3钢t m ,本设计采用低磷铁水,取吨钢耗氧量为57)(/3钢t m 。并取吹氧时间为14min ,则 供氧强度= min)] /([07.414 573 ?==t m 吹氧时间 吨钢耗氧量 取K =1.79则 )(60.418 33.12179 .1m D == 2) 熔池深度计算 筒球型熔池深度的计算公式为 )(44.160 .47.060 .40363.084.1770.00363.02 3 2 3 m D D V h =??+= += 金 确定D =4.60m, h =1.44m 3) 熔池其他尺寸确定 (1) 球冠的弓形高度: )(438.060.4095.008.01m D h =?==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终点碳控制的方法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终点碳控制的方法 终点碳控制的方法有三种,即一次拉碳法、增碳法和高拉补吹法。 一次拉碳法 按出钢要求的终点碳和终点温度进行吹炼,当达到要求时提枪。 这种方法要求终点碳和温度同时到达目标,否则需补吹或增碳。一次拉碳法要求操作技术水平高,其优点颇多,归纳如下: (1) 终点渣TFe含量低,钢水收得率高,对炉衬侵蚀量小。 (2) 钢水中有害气体少,不加增碳剂,钢水洁净。 (3) 余锰高,合金消耗少。 (4) 氧耗量小,节约增碳剂。 增碳法 是指吹炼平均含碳量≥0.08%的钢种,均吹炼到ω[C]=0.05%~0.06%提枪,按钢种规范要求加入增碳剂。增碳法所用碳粉要求纯度高,硫和灰分要很低,否则会玷污钢水。 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如下: (1)终点容易命中,比“拉碳法”省去中途倒渣、取样、校正成分及温度的补吹时间,因而生产率较高; (2)吹炼结束时炉渣Σ(FeO)含量高,化渣好,去磷率高,吹炼过程的造渣操作可以简化,有利于减少喷溅、提高供氧强度和稳定吹炼工艺; (3)热量收入较多,可以增加废钢用量。 采用“增碳法”时应严格保证增碳剂质量,推荐采用C>95%、粒度≤10毫米的沥青焦。增碳量超过0.05%时,应经过吹Ar等处理。 高拉补吹法 当冶炼中、高碳钢钢种时,终点按钢种规格稍高一些进行拉碳,待测温、取样后按分析结果与规格的差值决定补吹时间。 由于在中、高碳(ω[c]>0.40%)钢种的碳含量范围内,脱碳速度较快,火焰没有明显变化,从火花上也不易判断,终点人工一次拉碳很难准确判断,所以采用高拉补吹的办法。用高拉补吹法冶炼中、高碳钢时,根据火焰和火花的特征,参考供氧时间及氧耗量,按所炼钢种碳规格要求稍高一些来拉碳,使用结晶定碳和钢样化学分析,再按这一碳含量范围内的脱碳速度补吹一段时间,以达到要求。高拉补吹方法只适用于中、高碳钢的吹炼。根据某厂30 t 转炉吹炼的经验数据,补吹时的脱碳速度一般为0.005%/s。当生产条件变化时,其数据也有变化。

氧气顶吹转炉设计

3.1 转炉炉型设计3.1.1 转炉炉型设计概述(1)公称容量及其表示方法 公称容量(T),对转炉容量大小的称谓,即平时所说的转炉的吨位。它是转炉生产能力的主要标志和炉型设计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对公称容量的含义的解释还很不统一,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表示方法: 1)以平均金属装入量(t)表示; 2)以平均出钢量(t)表示; 3)以平均炉产良坯量(t)表示。 在一个炉役期内,炉役前期和后期的装入量或出钢量不同,随着吹炼的进行,炉衬不断地受到侵蚀,熔池不断扩大,装入量增大,所以三种表示方法都是以其平均容量来表示。 这三种表示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以平均金属装入量表示公称容量,便于进行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换算成新炉装入量时也比较方便。 以平均炉产良坯量表示公称容量,便于车间生产规模和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但是在进行炉型设计时需做较复杂的换算。 以平均出钢量表示公称容量则介于两者之间,其产量不受操作方法和浇铸方法的影响,便于炼钢后步工序的设计,也比教容易换算成平均金属装入量和平均炉产良坯量。设计的公称容量与实际生产的炉产量基本一致。所以在进行炉型设计时采用以平均出钢量表示公称容量比较合理。 (2)炉型的定义: 转炉炉型是指转炉炉膛的几何形状,亦即指由耐火材料砌成的炉衬内形。 (3)炉型设计的意义 转炉是转炉炼钢车间的核心设备,炉型及其主要参数对转炉炼钢的生产率、金属收得率、炉龄等技术经济指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炉型设计的是否合理关系到冶炼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问题,如喷溅问题,除与操作因素有关外,炉型设计是否合理也是个重要因素,并且车间的主厂房高度以及主要设备,像除尘设备,倾动机构设备等都与炉型尺寸密切相关。而且转炉一旦投产使用,炉型尺寸就很难再作改动,因为不论变动直径还是高度都牵涉到耳轴位置,它是与转炉基础联系在一起的,一般不能随意变动。 所以说,设计一座炉型结构合理,满足工艺要求的转炉是保证车间正常生产的前提。而炉型设计又是整个转炉设计的关键。 设计内容:炉型种类的选择; 炉型主要参数的确定; 炉型尺寸设计计算; 炉衬和炉壳厚度的确定; 顶底复吹转炉设计。 3.1.2炉型种类及其选择 吹炼过程中炉膛内进行着极其复杂而又激烈地物理化学反应和机械运动,因此,转炉的炉型必须适应这些反应特点和运动规律,否则就不能保证冶炼过程的正常进行。那么,什么样的炉型才是比较理想的炉型呢?也就是说,炉型具备什么特点才能适应转炉炼钢反应激烈,吹炼速度快的特点呢? (1)炉型种类的选择原则 选择炉型时应考虑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①炉型应能适应炉内钢液、炉渣和炉气的循环运动规律,使熔池得到激烈而又均匀的搅拌,从而加快炼钢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 ②有利于提高供氧强度(B),缩短冶炼时间,减少喷溅,降低金属损耗; ③新砌好的炉子的炉型要尽量接近于停炉以后残余炉衬的轮廓,减少吹炼过程中钢液、炉渣和炉气对炉衬的冲刷侵蚀及局部侵蚀,提高炉龄,降低耐火材料的消耗; ④炉壳应容易制造,炉衬砖的砌筑和维护要方便,从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缩短修炉时间,提高转炉作业率。 总之应能使转炉炼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优质、高产、低耗。 (2)炉型种类及其选择

设计一座公称容量为80吨的转炉和氧枪

辽宁科技学院 课程实践报告 课程实践名称:设计一座公称容量为X吨的转炉和氧枪指导教师: 班级:姓名: 2011年7 月12 日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题目:设计一座公称容量为80吨的转炉和氧枪系别:冶金工程系 专业:冶金技术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签字):2011年 6 月 27日 一、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一、氧气转炉设计 1.1氧气顶吹转炉炉型设计 1.2氧气转炉炉衬设计 1.3转炉炉体金属构件设计 二转炉氧枪设计 2.1 氧枪喷头尺寸计算 2. 2氧枪枪身和氧枪水冷系统设计 2.3升降机构与更换装置设计 2.4氧气转炉炼钢车间供氧 二、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1、说明书符合规范,要求打印成册。 2、独立按时完成设计任务,遵守纪律。 3、选取参数合理,要有计算过程。 4、制图符合制图规范。

三、推荐参考文献(一般4~6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 期刊:[序号] 作者.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月,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书籍:[序号] 著者.书写[M].编者.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 著者.题名[C].编者. 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专利文献:[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 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报纸:[序号]作者.文名[N].报纸名称,出版日期(版次) 四、进度要求 序号时间要求应完成的内容(任务)提要 1 2011年6月27日-2011年6月29日调研、搜集资料 2 2011年6月30日-2011年7月2日论证、开题 3 2011年7月3日-2011年7月5日中期检查 4 2011年7月6日-2011年7月7日提交初稿 5 2011年7月8日-2011年7月10日修改 6 2011年7月11日-2011年7月12日定稿、打印 7 2011年7月13日-2011年7月15日答辩

转炉炼钢工艺标准经过流程

转炉炼钢工艺流程 这种炼钢法使用的氧化剂是氧气。把空气鼓入熔融的生铁里,使杂质硅、锰等氧化。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含1%的硅可使生铁的温度升高200摄氏度),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因此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 转炉炼钢是在转炉里进行。转炉的外形就像个梨,内壁有耐火砖,炉侧有许多小孔(风口),压缩空气从这些小孔里吹炉内,又叫做侧吹转炉。开始时,转炉处于水平,向内注入1300摄氏度的液态生铁,并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然后鼓入空气并转动转炉使它直立起来。这时液态生铁表面剧烈的反应,使铁、硅、锰氧化 (FeO,SiO2 , MnO,) 生成炉渣,利用熔化的钢铁和炉渣的对流作用,使反应遍及整个炉内。几分钟后,当钢液中只剩下少量的硅与锰时,碳开始氧化,生成一氧化碳(放热)使钢液剧烈沸腾。炉口由于溢出的一氧化炭的燃烧而出现巨大的火焰。最后,磷也发生氧化并进一步生成磷酸亚铁。磷酸亚铁再跟生石灰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钙和硫化钙,一起成为炉渣。 当磷与硫逐渐减少,火焰退落,炉口出现四氧化三铁的褐色蒸汽时,表明钢已炼成。这时应立即停止鼓风,并把转炉转到水平位置,把钢水倾至钢水包里,再加脱氧剂进行脱氧。整个过程只需15分钟左右。如果空气是从炉低吹入,那就是低吹转炉。 随着制氧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普遍使用氧气顶吹转炉(也有侧吹转炉)。这种

转炉吹如的是高压工业纯氧,反应更为剧烈,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钢的质量。 转炉一炉钢的基本冶炼过程。顶吹转炉冶炼一炉钢的操作过程主要由以下六步组成: (1)上炉出钢、倒渣,检查炉衬和倾动设备等并进行必要的修补和修理;(2)倾炉,加废钢、兑铁水,摇正炉体(至垂直位置); (3)降枪开吹,同时加入第一批渣料(起初炉内噪声较大,从炉口冒出赤色烟雾,随后喷出暗红的火焰;3~5min后硅锰氧接近结束,碳氧反应逐渐激烈,炉口的火焰变大,亮度随之提高;同时渣料熔化,噪声减弱); (4)3~5min后加入第二批渣料继续吹炼(随吹炼进行钢中碳逐渐降低,约12min 后火焰微弱,停吹); (5)倒炉,测温、取样,并确定补吹时间或出钢; (6)出钢,同时(将计算好的合金加入钢包中)进行脱氧合金化。 上炉钢出完钢后,倒净炉渣,堵出钢口,兑铁水和加废钢,降枪供氧,开始吹炼。在送氧开吹的同时,加入第一批渣料,加入量相当于全炉总渣量的三分之二,开吹3-5分钟后,第一批渣料化好,再加入第二批渣料。如果炉内化渣不好,则许加入第三批萤石渣料。 吹炼过程中的供氧强度:

转炉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要点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 转炉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系):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转炉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1.1 前言 1964年,我国第一座30t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车间在首钢建成投产。其后,上钢一厂三转炉车间、上钢三厂二转炉车间等相继将原侧吹转炉改为氧气顶吹转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又自行设计、建设了攀枝花120t大型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并于1971年建成投产。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策的指引下,我国氧气转炉炼钢进入大发展时期,由于氧气转炉炼钢和连铸的迅速发展,至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t,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1.2 转炉概述 转炉(converter)炉体可转动,用于吹炼钢或吹炼锍的冶金炉。转炉炉体用钢板制成,呈圆筒形,内衬耐火材料,吹炼时靠化学反应热加热,不需外加热源,是最重要的炼钢设备,也可用于铜、镍冶炼。转炉按炉衬的耐火材料性质分为碱性(用镁砂或白云石为内衬)和酸性(用硅质材料为内衬)转炉;按气体吹入炉内的部位分为底吹、顶吹和侧吹转炉;按吹炼采用的气体,分为空气转炉和氧气转炉。转炉炼钢主要是以液态生铁为原料的炼钢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靠转炉内液态生铁的物理热和生铁内各组分(如碳、锰、硅、磷等)与送入炉内的氧进行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使金属达到出钢要求的成分和温度。炉料主要为铁水和造渣料(如石灰、石英、萤石等),为调整温度,可加入废钢及少量的冷生铁块和矿石等。 1.2.1 转炉分类 1.2.1.1 炼钢转炉 早期的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和托马斯转炉炼钢法都用空气通过底部风嘴鼓入钢水进行吹炼。侧吹转炉容量一般较小,从炉墙侧面吹入空气。炼钢转炉按不同需要用酸性或碱性耐火材料作炉衬。直立式圆筒形的炉体,通过托圈、耳轴架置于支座轴承上,操作时用机械倾动装置使炉体围绕横轴转动。 50年代发展起来的氧气转炉仍保持直立式圆筒形,随着技术改进,发展成顶吹喷氧枪供氧,因而得名氧气顶吹转炉,即L-D转炉(见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用带吹冷却剂的炉底喷嘴的,称为氧气底吹转炉(见氧气底吹转炉炼钢)。

设计作业 300t顶底复吹转炉炉型计算

转炉炉型设计计算 1.1原始数据 (1)、转炉的公称容量为300t 。 (2)、采用顶底复吹冶炼工艺 1.2 转炉的炉型选择 图为常见转炉炉型 (a)筒球型; (b)锥球型; (c)截锥型 根据原始条件及采用顶底复吹工艺的要求,为便于安装底部供气元件,要求转炉底部为平的,所以本设计将采用截锥型炉型作为设计炉型。 1.3炉容比 炉容比系指转炉有效容积与公称容量之比值。转炉炉容比主要与供氧强度有关,与炉容量关系不大。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顶底复吹转炉炉容比一般取0.85~0.95m 3/t 。 本设计为300t ,取V/T=0.92 1.4熔池尺寸的计算 熔池直径的计算公式 t G k D 式中 D ——熔池直径,m ; G ——新炉金属装入量,t ,可取公称容量; K ——系数,参见表1-1;

t ——平均每炉钢纯吹氧时间,min 表1-1 系数K 的推荐值 b.确定吹氧时间 表1.2 推荐的转炉纯吹氧时间 本设计的转炉公称容量为300t , 又根据国家关于新建转炉的要求,吹氧时间在16min , 所以选择的吹氧时间为16min 。 取K=1.50 则)(495.616 30050.1m t G K D =?=? = ② 截锥型熔池深度的计算公式为: )(822.1495.6574.0119 .44574.0574.02 22m D V D V h =?=?== ) (金池 V 池=G/Y=44.119m 3 其中Y=6.8t/ m 3 ③熔池其他尺寸确定. )(546.4495.67.07.01m D D =?== 1.5炉帽尺寸的确定 ①炉口直径d 0.取 )(2475.3495.65.00m d =?= ②炉帽倾角: 取?60 ③炉帽高度H 帽: 取H 口=400mm , )(76.260tan )2475.3495.6(2 1 tan )(2100m d D H =?-=?-= θ锥 则整个炉帽高度为:

280t转炉设计概要1汇总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280吨转炉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院: 指导教师:

1转炉计算 1.1炉型设计 1. 原始条件 炉子平均出钢量为280吨,钢水收得率取92%,最大废钢比取10%,采用废钢矿石法冷却。铁水采用低磷生铁 氧枪采用三孔拉瓦尔型喷头,设计氧压为1.0Mpa 2. 炉型选择 根据原始条件采锥球型作为本设计炉型。 3. 炉容比 取V/T=0.9 4. 熔池尺寸的计算 1) 熔池直径的计算公式 t G K D = (1) 确定初期金属装入量G :取 G=280t ) (金 金361.4342 .6280 m G V == = ρ (2)确定吹氧时间: 根据生产实践,吨钢耗氧量,一般低磷铁水约为50~57)(/3钢t m ,高磷铁水约为62~69)(/3钢t m ,本设计采用低磷铁水,取吨钢耗氧量为50)(/3钢t m 。并取吹氧时间为14min ,K 取1.6.则 供氧强度= min)]/([85.220 57 3?==t m 吹氧时间吨钢耗氧量 D=5.987m 2) 熔池深度计算 筒球型熔池深度的计算公式为 )(889.1987.579.0987.5046.061.4379.0046.02 3 23m D D V h =??+=+=金 确定D =5.987m, h =1.889m 3) 熔池其他尺寸确定 (1) 球冠的弓形高度: )(539.0987.509.009.02m D h =?== (2) 炉底球冠曲率半径: )(586.6987.51.11.1m D R =?== (3) 锥台高度 h 2=h-h 1=1.889-0.539=1.35m

50吨氧气顶吹转炉炉体设计

50吨氧气顶吹转炉炉体设计 1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发展概况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炼钢技术,但从起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56年英国人亨利·贝塞麦就研究开发了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以铁水为原料,从转炉底部通入空气氧化去除杂质冶炼成钢。第一次实现了液态钢冶炼的规模生产,从此进入了现代钢铁工业生产阶段。1878年德国尼·托马斯研究发明的碱性底吹转炉炼钢法,以碱性耐火材料砌筑炉衬,吹炼过程中可加入石灰造渣,能够脱除铁水中的P、S,解决了高磷铁水冶炼技术问题。由于转炉炼钢法有生产率高、成本低、设备简单等优点,在欧洲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成为当时主要的炼钢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空气中分离氧气技术的成功,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工业纯氧,使贝塞麦的氧气炼钢设想得以实现。由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首先在林茨和多那维茨两城投入生产,所以取这两个城市名称的第一个字母L-D(LD)作为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代称。 LD炼钢法具有反应速度快,热效率高,又可使用约30%的废钢为原料;并克服了底吹转炉钢质量差,品种少的缺点;因而一经问世就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顶吹转炉炼钢技术趋于完善。转炉的最大公称吨位达380t;单炉生产能力达到400~500万t/a;能够冶炼全部平炉钢种,若与有关精炼技术相匹配,还可以冶炼部分电炉钢种;大型转炉炉龄在1999年达到10000炉次/炉役以上;并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终点碳与出钢温度。 1951年碱性空气侧吹转炉炼钢法首先在我国唐山钢厂试验成功,并于1952年投入工业生产。1954年开始了小型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试验研究工作,1962年将首钢试验厂空气侧吹转炉改建成3t氧气顶吹转炉,开始了工业性试验。在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国第一个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车间(2×30t)在首钢建成,于1964年12月26日投入生产。以后,又在唐山、上海、杭州等地改建了一批3.5~5t的小型氧气顶吹转炉。1966年上钢一厂将原有的一个空气侧吹转炉炼钢车间,改建成3座30t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车间,并首次采用了先进的烟气净化回收系统,于当年8月投入生产,还建设了弧形连铸机与之相配套,试验和扩大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品种。这些都为我国日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后,我国原有的一些空气侧吹转炉车间逐渐改建成中小型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新建了一批中、大型氧气顶吹转炉车间。20世纪80年代宝钢从日本引进建成具有70年代末技术水平的300t大型转炉3座、首钢购入二手设备建成210t转炉车间;90年代宝钢又建成250t转炉车间,武钢引进250t 转炉,唐钢建成150t转炉车间,重钢和首钢又建成80t转炉炼钢车间;许多平炉车间改建成氧气顶吹转炉车间等。到1998年,我国氧气顶吹转炉共有221座,其中100t以下的转炉有188座,(50-90t的转炉有25座),100-200t的转炉有23

150吨转炉设计

转炉炉型设计 转炉是转炉炼钢车间的核心设备。转炉炉型及其主要参数对转炉炼钢的生产率、金属收得率、炉龄等经济指标都有直接的影响,其设计是否合理也关系到冶炼工艺能否顺利进行,车间主厂房高度和转炉配套的其他相关设备的选型。2.1 炉型的选择 本设计为150t的中型转炉,选用筒球型转炉。 2.2 炉容比与高宽比 2.2.1 炉容比(V/T , m3/t) 炉容比是转炉有效容积与公容量的比值,主要与供氧强度有关,本设计选取炉容比为0.93 2.2.2 高宽比 高宽比是指转炉炉壳总高度与炉壳外径的比值,是作为炉型设计的校核数据。在 1.25-1.45之间。 2.3 转炉主要尺寸的确定 2.3.1 熔池尺寸 (1)熔池直径D 熔池直径是指转炉熔池在平静状态时金属液面的直径。可根据公 式 D?K G ——新炉金属装入量,t;(取公称容量) t ——吹氧时间,min,取16min K——比例系数,取1.70 则熔池直径D?K 1.7×√(150÷16)=5.21m 熔池深度是指转炉熔池在平静状态时,从金属液面到炉底的深度。对于筒球 型熔池,取球缺体半径R = 1.1D = 5726mm,此时熔池体积VC与熔池直径存在如下关系:VC?0.790hD?0.046D,即h0? 2 3 VC?0.046D 0.79D 2 3 。 熔池体积VC = 装入量/比重 =150/5.0 = 30m3 则熔池深度h0? VC?0.046D 0.79D 2 3 =(30+0.046×5.21)/(0.790×5.21)=1.70m 32

2.3.2 炉帽尺寸 (1)炉帽倾角? 倾角过小,炉帽内衬不稳定,容易倒塌;过大则出钢时容易钢渣混出和从炉口大量流渣。在本设计中取? = 60°. (2)炉口直径d0 本设计中取炉口直径为熔池直径的48%,即d0 = 5.21×48% = 2.5m =2500mm (3) 炉帽高度H 帽 口 = 350 mm,则炉帽高度为: 取炉口上部直线段高度H H帽 = ? (D?d)tan??H= 1/2(5.21 — 2.5)tan60°+ 0.35 = 2.70m 002 2.3.3 炉身尺寸 (1)炉身直径 转炉炉帽以下,熔池面以上的圆柱体部分称为炉身。其直径与熔池直径一致,即为D。(2)炉身高度H 身 2 2 H身 = 4V 式中 V 身 身 /(?D)?4(Vb?V帽?VC)/(?D) 、V帽、VC——分别为炉身、炉帽、熔池的容积。其中: V帽??/24(D3?d口3)tan???/4d口2H口 =0.262(H帽?H口)(D+Dd口+d口)+0.785d口H口 2 2 2 Vb ——转炉有效容积,为V身、V帽、VC三者之和,取决于容量和炉容 比。Vb = 炉容比×G。 根据已得的数据,则有: 3 Vb = 炉容比×G = 0.93×150 =140 m V帽?0.262(H帽?H口)(D+Dd口+d口)+0.785d口H口 222 =0.262(2.70-0.35)(5.21+5.21×2.5+2.5)+0.785×2.5×0.35 = 30.30 m3 2 22 由此,则有炉身高度为: H身 = 4V 身 /(?D)?4(Vb?V帽?VC)/(?D) 22

60吨转炉设计

一 转炉计算 炉型设计 1. 原始条件 炉子平均出钢量为60吨,钢水收得率取90%,铁水比取90.5%,采用废钢矿石法冷却。铁水采用P08低磷生铁[w(si)≤0.85% w(p)≤0.2% w(s)≤0.05%]; 氧枪采用三孔拉瓦尔型喷头,设计氧压为1.0Mpa 2. 炉型选择 根据原始条件采用锥球型作为本设计炉型。 3. 炉容比 取V/T=1)(/3钢t m 4. 熔池尺寸的计算 1) 熔池直径的计算公式 t G K D = (1) 确定初期金属装入量G :取B=15%则 G= ) (金t B T 6290.01 %182602122=?+?=?+η ) (金 金312.98 .662 m G V == = ρ (1) 确定吹氧时间: 根据生产实践,吨钢耗氧量,一般低磷铁水约为50~57)(/3钢t m ,高磷铁水约为62~69)(/3钢t m ,本设计采用低磷铁水,取吨钢耗氧量为57)(/3钢t m 。并取吹氧时间为15min ,则 供氧强度= min)]/([8.315 57 3?==t m 吹氧时间吨钢耗氧量 取K =1.80则 )(660.315 62 80 .1m D == 2) 熔池深度计算 锥球型熔池深度的计算公式为

)(162.166 .37.066.30363.01.970.00363.02 32 3 m D D V h =??+=+= 金 确定D =3.66m, h =1.162m 3) 熔池其他尺寸确定 (1) 球冠的弓形高度: )(3294.066.309.009.01m D h =?== (2) 炉底球冠曲率半径: )(026.466.31.11.1m D R =?== (3) m D h 3294.09.01== 5. 炉帽尺寸的确定 1) 炉口直径 0d : ()m D d 90.166.352.052.00=?== 2) 炉帽倾角θ: 取067=θ 3) 炉帽高度帽H )(07.267tan )9.166.3(2 1 tan 2100m d D H =-=-=θ) (锥 取mm H 380=口,则整个炉帽高度为: )(口锥帽m H H H 45.238.007.2=+=+= 在炉口处设置水箱式水冷炉口 炉帽部分容积为: 口 锥帽)(H d d Dd D H V 2020024 12 π π + ++= )06.1438.09.14 )9.19.166.366.3(07.212 3222m =??+ +?+??= π π 6. 炉身尺寸确定 1) 炉膛直径D D =膛=3.66m (无加厚段) 2) 根据选定的炉容比为1,可求出炉子总容积为 ) (容360601m V =?= ) (帽池总身382.3606.1412.960m V V V V =--=--=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

R.D.佩尔克等著,邵象华、楼盛赫等译校:《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冶金工业出版社,北京,(上册)1980,(下册)1982。(R.D.Pehlke,ed., BOF Steelmaking,AIME,1974~1977.)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 责任编辑:苏方来源:成都钢铁网2008年06月20日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oxygen top blown converter steelmaking) 由转炉顶部垂直插入的氧枪将工业纯氧吹入熔池,以氧化铁水中的碳、硅、锰、磷等元素,并发热提高熔池温度而冶炼成为钢水的转炉炼钢方法。它所用的原料是铁水加部分废钢,为了脱除磷和硫,要加入石灰和萤石等造渣材料。炉衬用镁砂或白云石等碱性耐火材料制作。所用氧气纯度在99%以上,压力为0.81~1.22MPa(即8~12atm)。 简史空气底吹转炉和平炉是氧气转炉出现以前的主要炼钢设备。炼钢是氧化熔炼过程,空气是自然界氧的主要来源。然而空气中4/5的气体是氮气,空气吹炼时,这样多的氮气在炉内穿行而过,白白带走大量的热且有部分氮溶解在铁液中,成为恶化低碳钢品质的重要原因。平炉中,氧在用于燃烧燃料之后,过剩的氧要通过渣层传入钢水,所以反应速率极慢,这也就增加了热损失。因此,直接把氧气吹入熔池炼钢,成为许多冶金学家向往的目标。早在19世纪,现代炼钢法的创始人贝塞麦(H.Bessemer)就有了纯氧炼钢的设想,但因没有大量氧气而未进行试验。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空气液化和分馏为基础的林德一弗兰克(Linde —Frankel)制氧技术开发成功,能够生产可供工业使用的廉价氧气,氧气炼钢又为冶金界所注意。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转到瑞士的冯?罗尔(V.Roll)公司继续进行研究。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由于喷嘴常损坏未能成功。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提出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并在实验室进行了试验,将托马斯生铁吹炼成低氮钢,但因熔池浅而损坏了炉底。1948年丢勒尔(R.Durrer)等在冯?罗尔(V onRoll)公司建成2.5t的焦油白云石衬的试验转炉,以450的斜度将水冷喷嘴插入铁水吹氧炼钢,无论贝塞麦生铁或托马斯生铁都能成功炼成优质钢水,而且认识到喷嘴垂直向下时,最有利于喷嘴和炉衬的寿命。这样就最后完成了转炉吹氧炼钢的实验室试验。从实验室研究向工业化试验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奥地利的沃埃施特(VOEST)公司完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面临重建钢铁工业的需要,该国缺少废钢使得平炉或电炉炼钢法缺乏竞争力。沃埃施特公司注意到丢勒尔的试验,决心开发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新的炼钢方法。1949年5月在奥地利累欧本(Leoben)开了一次氧气炼钢的讨论会,决定冯?罗尔、曼内斯曼(Mannesmann)、阿尔派(ALPINE)和沃埃施特4个公司协作,在沃埃施特的林茨(Linz)钢厂作进一步的试验。1949年6月在林茨建成2t顶吹氧试验转炉,由苏埃斯(T.Suess)和豪特曼(H.Hauttmann)负责,在丢勒尔参与下,成功地解决了合适的氧气压力、流量和喷嘴与熔池面距离等工艺操作问题。之后迅速建立15t试验转炉,广泛研究新方法所冶炼钢的品质。由于钢的质量很好而且炼钢工艺的效率很高,1949年末该公司决定在林茨投资建设世界第一个氧气顶吹转炉工厂。并命名该炼钢法为LD法。林茨的30tLD转炉工厂于1952年11月投产。翌年春季第2个30tLD转炉工厂在奥地利多纳维兹([)onawitz)建成投产。1950年由苏埃斯申请得到专利权。推动炼钢工业再次大变革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登上了历史舞台。该法问世后,数十年内迅速取代了平炉炼钢而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炼钢方法。在北美,美国是平炉炼钢大国,有平炉熔池吹氧的经验。美国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工业基础雄厚。在得知转炉氧气炼钢的信息后,美国麦克劳斯(McLouth)公司和加拿大多法斯柯(DOFASCO)公司于1954年各迅速建成一个35t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投产。随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