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一.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江河湖泊整体污染严重

我国一些城市周围的湖泊,大多处于富营养化,许多湖泊已经丧失供水、旅游、水产等功能,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只有珠江、长江总体水质比较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河流污染相当的严重。

局部海域污染严重

我国被污染的海域大都分布在沿海城市的近海岸。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近年来,由于营养物过剩,我国沿海的赤潮也偶有发生,近海海域污染呈现扩大的趋势。

地下水资源水质不断恶化

由于过度开采,使得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过渡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塌陷;并且我国的地下水的水质也在不断恶化。

水资源污染的主要防治对策

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生态产业

发展生态工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倡导节水型产业。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做到科学地施用农药和化肥等。推行生态消费,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一次性生活制品的使用,加大可回收垃圾的回收使用力度。

抓好污水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重点污染企业要进行工业废水处理的技术改造,减少废水的排放量。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改善水资源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各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手段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完善相关法律,严格监督执法

防治水资源污染,保护水环境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充分发挥执法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同时,各类法律法规也需要相应修订和完善,建立健全的水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二.生态消费

生态消费模式,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的核心是消费的“生态性”,具体表现在:消费品本身是生态型的,即通常所说的绿色环保型商品;消费品的来源是生态型的,即生产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对环境无害;消费过程是生态型的,即在消费品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消费结果是生态型的,即消费品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垃圾、噪声、废水、污气等难以处理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残存物。

生态消费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一,生态消费追求绿色、环保、低耗消费,崇尚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因此会直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其二,生态消费通过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能间接地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说得好:市场经济下,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因此,从最根本意义上说,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

生态工业(ecological industry)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

1 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通过对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 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生态工业园实现了降低物料消耗、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这种生态工业模式将进一步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系统化发展。

3 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够再局限于对一种有害废物的处理上,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成员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链条。

4 催化绿色技术革命生态工业模式需要无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势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生态文明教育

(一)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大力开展对公众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公众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公众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着力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道德观,主要应抓好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教育。要教育公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远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识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要教育公众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这个自然体系中的定位;要教育公众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要教育公众树立起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只有使公众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然性;引导公众强化全球意识和“地球家园意识”,不仅使他们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也使他们学会负责,具有“道德感”和“义务感”;引导公众通过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产生质的飞跃,并完善其人格,为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公众树立环境法律意识,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使他们从环境他律转到环境自律,最终养成环境自律精神。

(四)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对公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要抓好公众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懂得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二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的创新,并把研究出的成果反馈社会,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三是建设社会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在社会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社会景观,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对公众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

四.土壤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另一方面,全国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还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

土壤生物污染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污水灌溉、粪便施肥、污泥和垃圾以及病毒尸体都可能造成土壤生物污染,通过各种途径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土壤生物污染分布最广的是由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所造成的污染,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最高可达12800个/克,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近三成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

土壤退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荒漠化:气候干燥或土壤的人为不合理利用

防止过牧、控制农垦、因地制宜的营造防护林、种灌植草,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土壤侵蚀:由于土壤植被减少等原因,在水、风力作用下,土壤被剥蚀、搬运、堆积。

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种灌植草、封山育林;生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结合经济开发

土壤盐渍化:自然或人为原因,地下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增强

合理的灌溉排水,调控地下水位,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土壤沼泽化

土壤长期淹水,通气不良,有机质不能彻底降解,产生潜育层

开沟排水,消除渍害,多种经营,综合利用。

土壤酸化

长期施用酸性废料,酸性矿物开采,大气沉降合理施肥,妥善处理尾矿,控制大气污染

五.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岸带和海岸生态系统产生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和冻土减少。气候变暖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

气候变暖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

土壤的呼吸速率通常随着增温而升高。环境变暖极可能对植物,尤其在植物的暗呼吸方面的C 关系产生直接显著影响。全球变化导致的温室效应将影响到陆生植物与水分关系的格局。

全球气候变暖对物候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另一个明显的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将增加,产量波动将增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质下降。

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危害

危害人类健康: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热浪威胁人类生存。干旱带来政治动乱、战争。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生态学 推荐书籍

生态学推荐书籍

本文由别处我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推荐书籍书名:环境生态学基础作者: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了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的变化;第三篇重点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对策,生态系统的恢复,人口,资源,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名:环境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作者: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分为 10 章.前 4 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研究对象,内容,基本原理,组成及功能,阐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化学循环及生态平衡,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内容;第 5 章主要介绍生态监测的特点和意义,尺度类型和方法分类;第 6 章主?樯苌こ痰睦砺酆湍P停坏?7 章主要介绍生态环境建设及水体,生态经济规划及西部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本书还安排了六个环境生态学

野外观察和实验,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环境生态学的全貌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系等有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书名:环境生态学导论电子教案作者:盛连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9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卢升高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2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张合平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1 本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并阐明环境治理的生态学途径.重点阐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全书试图用简明的语言,明晰的结构,系统地介绍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前沿动态,在理论框架,知识集成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本书可供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学者,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本科专业教学计划

本科专业教学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专业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文艺理论素养、较强的审美能力、较高的汉语写作水平,并且具有较好的外语读写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出版、高校中学、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策划、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二、核心能力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公德,较高的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与社会交际交流的能力; 具有比较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教育与其管理工作的能力; 具有扎实的文艺理论素养和从事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的研究、教育、管理、策划等工作的能力; 具有较好的外语读写、计算机应用和从事社会管理、宣传、新闻和文化传播、策划等工作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宽泛的知识结构,灵活适应社会需要及其职业转换所必需的知识迁徙能力。 三、授予学位 1、本科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按照学分制管理。 2、修满规定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学时学分 专业计划总学分为16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含实验课)≤13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实训、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28学分。 4.2、集中实践

五、课程计划 5.1核心能力与课程计划关联图 15

注:知识迁徙能力的培养,还可通过第二专业的选修获得。 5.2 课程计划时序结构图(写作学概论调第二学期;古代文学(1)、文学概论、现当代文学(1)调第一学期;古代文学(2)、外国文学(1)、现当代文学(2)调第二学期;古代文学(3)、外国文学(2)调第三学期;) 课程分类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第七学期第八学期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标准

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标准模板) 一、专业目标 二、核心能力 三、授予学位 四、学时学分 每个专业计划总学分约17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含实验课)≤140学分;毕业设计、实训、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28学分。 说明: 1、计划总学分162-17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含实验课)最低为134学分,最高课程学分为144学分;毕业设计、实训、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28学分。 2、课程学分数是学生毕业的最小课程学分数。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加深加宽课程。 3、每学期课程教学为18周,16周教学,2周考试。 4、一、二年级每学期每周课堂学时最高不得超过22学时(不含实验及体育课),第 5、 6、7学期每周课堂学时最高不得超过20学时(不含实验及体育课)。 5、第8学期安排分组课,与毕业设计(论文)、实习融合,实行导师制。 6、非专业类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工程图学”、“大学化学”“工程数学”等基础科学与技术类课程列入通识选修,鼓励学生选修相关专业课程替代。 7、通识选修最少须修满10个学分。理工类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非理工类的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的自然科学与计算领域课程。 8、一门核心课不应少于3学分(不含实验),建议一门核心课以3学分为标准学分,大于5学分的核心课,建议分上、下两学期,课程学分均为整数。

说明:1、集中实践的时间安排,将由学校统一考虑。 2、集中实践内容与条件设施,校定部分,教务处全面负责,院定部分,由学院全面负责。 五、课程计划 5.1 核心能力与课程计划关联图 5.2 课程计划时序结构图(请准确计算出周学时,按规定控制周课堂学时)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简介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简介 学科基础课 ------------------ 高等环境化学------------------ 课程编号:12502070200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高等环境化学英文译名:Advance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学时:40 学分:2 开课学期:秋季教学方式:讲授和上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适用学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内容简介: 高等环境化学课程分为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是在传统大气、水体、土壤与生物等环境化学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有关环境化学基本概念,深入探讨与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环境化学问题以及当前环境化学领域发展的某些新课题。目前课程重点突出了室内环境化学问题、环境激素化学问题、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生物化学问题等。授课中既注意到了与基础环境化学课程的继承性与提高性,也注意到环境化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思维的传授与培养。 第二部分介绍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归趋,如生物富集、沉积物吸附、挥发、生物降解、水解、毒性,重点讲授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1、介绍有机污染物疏水性参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定义,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化学结构的计算机表达方式,SMILES的定义和使用,ClogP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和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的计算;2、电子参数pKa、logD的计算,pKa的定义和物理意义,logD的定义、物理意义及与pKa的关系,ACD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及pKa和logD的计算;3、空间结构参数分子体积、分子表面积、分子极性表面积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分子体积和分子表面积的定义,PcModel 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及分子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分子vdW体积的快速计算方法;4、线性溶剂化能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参数的获得,分子碎片法的原理和应用,Pharma Algorithms Builder的使用及Abraham参数的计算;5、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方程的建立,介绍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神经网络等。本课程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不但介绍构效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有大量的上机实验。 参考书目(文献): 1.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7; 2.Thomas G.Spiro Yilliam M.Stigliani,Chemistry of the Environment(second Edition),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3.俞誉福、叶明吕、郑志坚编著,环境化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1997;

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探析环境生态论文

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探析-环境生态论文 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探析 文/吴班程春明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大数据既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及其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2015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当前,大数据已经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应用,形成了一批典型应用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能够找出其中的特征和规律所在,为大数据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大数据在环保领域应用前景 《互联网周刊》于2015年3月发布了《大数据应用案例TOP100》,收集了100个国内外大数据典型应用案例。通过对入选案例所属的应用领域进行分类汇总,得到统计结果如图l所示。 当前大数据应用较多的领域分别是企业管理(35个)、政府(14个)、金融(1 2个)、互联网(7个)、医疗(6个)、体育(6个)、科研(3个)、电信(3个),以及社交娱乐、教育、影视等其他领域(13个)。企业是大数据应用的主体,利用大数据可以提高IT规模效益、优化运营管理、实现精准营销、改进客户关系等。大数据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主要围绕基础数据平台、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等方面。金融行业的大数据应用主要是金融交易管理、风险管理和客户群定位,医疗健康则通过大数据来进行流行病趋势预测、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等。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当前大数据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案例还比较

少,只有部分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应用有所涉及。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和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必然十分广阔,其他领域或行业的大数据案例也为生态环境大数据指明了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支持环保综合决策。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生态环境相关的内部和外部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大数据决策模型,立体化地展现决策过程和手段,进行科学化、智能化的决策分析。二是实施精准环境监管。引入法治、信用、社会等多种监管手段,依托全方位监管所形成的数据信息,将传统依靠拉网式人力检查发现违法行为的监管模式,转变为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及时精准打击的信息化监管模式。三是提供便民公共服务。全面公开生态环境数据,推进信息公开,促进网上政务开展,建立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应用。 大数据应用特征分析 通过对各领域应用案例的系统架构和功能对比,可以总结出大数据与传统信息系统存在的一些不同之处,如表l所示。 不论是哪个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场景,都具有以下几个普遍性特征。 一是数据集中整合。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也是大数据的核心,数据资源集中整合则是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条件。大数据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一切数据,并进行集中式存储,之后再决定怎么利用这些数据。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采集整合了用电数据以及燃气、供水数据,在节能环保、新技术推广、研发测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是发现数据新价值。大数据通过数据的开放、整合和分析,能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改变传统业务模式和部门职能,从新的角度解决原有业务系统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环境生态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产生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侧重研究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在总结近些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尝试结合本校以水环境为特色的环境工程和环境生态专业的专业设置特点,对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等方面作了一些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创新实践;教学改革 一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 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逐渐加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主要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方面。这就要求各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维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生态系统功能,保证可持续发展。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

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水利部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环境友好型的文明形态,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索取于自然并无害化废弃于自然,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而环境生态学是推进环境保护事业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合理筛选教学内容 环境生态学是以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两学科为主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应培养学生具备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工程治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环境与生态保护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选择一本难度深度适中、教学案例丰富、技术先进实用的教材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河

环境生态学导论论文

题目:绿色通信工程,致力环保公益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名:钟智鸣 学号:20100730135 2011/11/25 绿色通信工程,致力环保公益

摘要:通信工程正在快速发展,人们正在逐步把这种技术应用到环保当中去,建立全方位的通信网,全面掌控各地的环境情况。同时,通信运营商也正在积极行动,节能降耗,为环保做贡献,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明天关键词:通信工程,节能,降耗,绿色,高效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本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跟踪前沿、注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在信息技术、通信与通信技术、通信与系统和通信网络等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当代,现代通信如电视、广播、电子邮件、卫星通信等,与大众传媒一起,共同使一个国家的文化向全国统一性的方向发展。在国与国之间,

环境生态学导论考研整理

生态学基础 大纲:1.了解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了解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2.掌握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4.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5.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书目:《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盛连喜主编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环境生态学发展的几本书 《寂静的春天》:以杀虫剂大量使用造成的危害为基本元素,对人类与环境关系传统行为和观念的理性反思。 《增长的极限》: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的主要象征,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他们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环境生态学由理论体系的完善成熟发展到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 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经历了奠基、建立初期、发展及成熟期、生态学科兴起四个阶段。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综述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综述 摘要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主要有三种形式,即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种群是连接个体和群落的纽带,研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可以进一步揭示种群之间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对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的美好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Abs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lant population mainly have three forms, include random distribution ,uniform distribution and gathered distribution. plant population is a ties which connected to th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Research the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can further reveal the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 This article in purpose of expound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of plant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plant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existence question 1.引言: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对于确定种群特征、揭示种群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开展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对确定种群特征、种群间相互关系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测定植物分布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群落的特征与本质十分必要[1. 2.3]。研究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种类空间相互关系、种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 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环境生态学教案概述

云南民族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 环境生态学 授课班级: 2011级 任课教师: 李文义 职称: 助教 课程性质: 必修 授课学期: 2013-2014学年下学期

云南民族大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授课时间:2014年3月授课学时:2 二、本章授课教师姓名:李文义职称:助教 三、本章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教学目标: 1.掌握环境科学、恢复生态学等基本概念; 2.熟悉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比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差异。 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引入主题、启发讨论、课外研究性学习 六、布置的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他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生态学:根据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课科学。 思考题: 1.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答:特点: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的能力。启示以自己的理解围绕要怎么善待生态圈来作答。

2.简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答:研究内容包括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学科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 3.环境问题产生的几种观点。 答:环境问题产生的几种观点有:经济超速增长的结果;人口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宗教鼓励人口增长和人对自然贪欲的结果。 4.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答: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和能量。其中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支持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的氧和二氧化碳,氧循环和碳循环将不能进行;水循环是通过大气圈的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的生存。水圈中的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着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它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大气圈中的氮不能被高等植物利用,而需要经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才能利用。 5.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认识。 答:围绕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来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 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认识。 六、论述题 1.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的反馈效应。或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演变的,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原始文明时代(公元前200 万-1 万年)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是“自然界中的人”;2)农业文明时代(公元前1 万-公元1700)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的问题;3)工业文明时代(1700年-今)期间的17 世纪中叶至18 世纪后半叶(蒸气机时代/第一次产业革

(研究性学习论文)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Xxx中 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 题目: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 申请人姓名: 申请人组长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论文提交时间:

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 内容摘要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认真研究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影响;对策 目录 一、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二、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温室气体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变化 三、针对温室效应的对策 (一)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 (二)采取措施,搞好绿化

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温室效应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约占60%左右。温室气体浓度愈高,近地表的温度就愈高。没有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到很低。亿万年来,地球一直受益于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效应创造了一个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 然而,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气候。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古物然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据测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240亿吨。甲烷等微量气体也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而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二、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因为生命体无法承受这种快速相加的巨大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过去的200万年中,地球就经历了10个暖、冷交替的循环。在暖期,两极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现今要高,物种分布向极地延伸,并迁移到高海拔地区。相反,在变新华通讯社过程中,冰帽扩大,海平面下降,物种向着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区移动。无疑,许多物种会在这个反复变化的过程中走向灭绝,现存物种即是这些变化过程后生存下来的产物。物种能够适应过去的变化,但它们能否适应由于人类活动而改变的未来气候呢?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经纬过去的自然波动要迅速得多,那么这种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1、对温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由于气温持续升高,北温带和南温带气候区将向两极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要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 生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计划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 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 3.肉食动物与其食物间的协同进化 4.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5.协同适应系统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者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 变异总和。又可分为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物种生物量: 2.物种属性: 3.物种库: 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 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影响植物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 ?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组织和器官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定义: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生态学发展的三本书 《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 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2、什么叫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 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方面定义: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 性。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①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主要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方面的遗传变异的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指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性,可以从分类学、生物地理学 等角度进行研究,包括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以及保持物种的永续性等。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④景观多样性: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七个方面)物种生物量,物种属性,物种库,输入环境的总能量,维度、栖 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生物地化循环,系统稳定性。 5、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假说)主要论点:①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②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 定性③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④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⑤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意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 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在现代生态学中,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后发生变化了的环境(半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如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 7、植物的光周期: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