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具有集体性,是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最重要的内在推动力。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现状

白马藏族集中分布在两省三县:甘肃省最南部的文县,集中分布在铁楼乡,有七八千人;四川省九寨沟县有七八千人,住在下塘,集中于勿角、双河、马家一带;另外就是平武县涪江上游地区白马河流域,据2009年统计有六千多人,集中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和黄羊四个乡。两省三县中,民俗文化保留比较全面而又完整的是平武。

平武县白马藏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相当丰富,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民间神话故事、口头文学、民歌、舞蹈等文学艺术,二是织麻布、织腰带、擀毡帽、制作咂酒等生活习俗,三是宗教祭祀、丧葬习俗、礼仪节庆等人生礼俗。这些民俗文化是白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马藏人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畸形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一大批民俗文化遗产正在加速消失。2009年,绵阳市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调查与统计,结果显示白马27项民俗文化中,有13项处于濒危状态,比例接近50%;而还有一些正处于演变之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白马藏服的款式、白马藏人的语言以白马藏歌藏舞中,过多的融入了外来元素,甚至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化;

自然崇拜和原始信仰受到外来宗教的严重冲击,有被快速替代的趋势;居室和生活习俗汉化异常严重,许多村寨只有在白马藏人节庆期间才能看到传统民俗,而平时已与汉民无别。宏观地观察,整个白马藏人传统民俗文化向外来文化的趋同正在加剧。大力抢救、挖掘、保护白马民俗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二、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消失或濒于消失的原因分析

近30年来,白马民俗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有了较大改变,包括服饰、生活习俗等,这种改变是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与趋势来看,这种融合是必然的。然而,强势的外来文化与处于文化生态脆弱区的本土文化不仅仅是融合,更多的却是发生猛烈碰撞,碰撞的结果往往是脆弱的本土文化不堪一击,逐渐被外来文化同化。一些带有强烈民族特征与标志的东西在碰撞中被摒弃、丢掉了,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笔者分析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建国前,白马部落尚处于原始社会后期阶段,人们享受着相对平等的社会待遇,过着相对平等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产生的各种礼乐文化和民俗文化,只能适应特定的社会阶段。建国后,白马藏人一下子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跨越了非常巨大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和形式显然已难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客观需要,其淘汰亦属必然。而历次政治的运动却过分地将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旧文化、糟粕文化、落后文化,不加分析地进行批判、抨击和抵制,致使白马人传统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失却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其二,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种信息渠道随之畅通,信息量逐渐增大,白马村寨封闭的山门被彻底打开,整个白马藏人融进了外部世界,在各种文化趋向融合的大潮流中,白马藏人难以避免地接受了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文化信息,受到了大文化的熏陶,人们的思维形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

统文化正在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

其三,白马村寨经济相对滞后,自身的经济能力难以支持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难以有效遏制传统文化的“滑坡”。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它必须要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白马村寨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没有支撑产业。这几年虽然发展旅游业,村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村民的整体收入都不高,所以,基本没有资金用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其四,畸形发展的旅游业看似宣传了白马文化,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为代价的。它不仅没让白马村寨的村民致富,反而使白马民俗文化受到极大破坏。由于旅游接待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恶性竞争,根本没有展示出白马民俗文化应有的魅力,导致游客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村寨的村民们,上至干部下至百姓,都在盲目发展旅游业时迷失了自己。白马村寨的旅游业在兴旺几年后又重归沉寂。

其五,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机制不够健全,而民间传承自身也受到了经费、人才的限制,由此造成传承的断代。其实,没有政府正确的引导与足够的重视,白马藏人很难有保护自身文化的自觉要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民俗文化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民俗文化就要断绝了。

三、保护白马民俗文化的对策措施

当前全国上下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频频出

台政策,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从对国家和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曾说:“我们要反复申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具有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认识到只有维持自己文明的传承,才能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DNA才不会迷失在全球化的大海里。一个地方经济可消可长,

文化是永远不变的王牌,富起来容易,有文化不容易。”挽救和保护民族民俗文化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尊严,就是保护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作为民俗文化异常丰富的平武县,如何顺势而上,借梯登高,实现民俗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大丰收,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大提升,是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政府应建立白马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是积极“申遗”①。2009年,白马藏人的“跳曹盖”②被批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批准的还有三位“跳曹盖”的“白莫”③为此项遗产的传承人。2010年将此遗产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通过了公示阶段。据2009年绵阳市非物质文化普查显示,平武县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7项之多,除“跳曹盖”目前申请了国家级外,其它还有12项为市级。笔者以为应对非物质文化普查出来的民俗文化其它项目,应及时进行挖掘、整理、建档,争取能够更多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单。二是资金保障。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县财政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幅,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民俗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研究和合理利用等方面工作的可持续开展。(二)培养传承人,重拾民族精神。一是政府应建立民俗传承人县级保护基金,切实做好民间老艺人的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奖励无私传授技艺的行动,营造毫无保留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二是政府倡导组织,民间投资,办一所白马民俗文化传习学校,以集中培训的形式,培训补助的方式,培养年轻队伍,使优秀民俗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进一步强化年轻一代自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积极培育民俗文化人才与骨干队伍,为完整而长远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人才基础。

(三)办好博物馆,保存与展示并举。“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护好白马民俗文化,才能向世人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所以,很有必要建一所白马民俗文化博物馆。可喜的是,

借灾后重建的东风,白马藏族乡境内规划要建一所博物馆,这让我们看到了保护的具体措施,也看到了白马民俗文化传承的未来与希望。在将来的这个博物馆内,我们会看到白马藏人的全套服饰,织麻布、织腰带、擀毡帽等白马生活习俗,富有民族气息的歌舞,收集整理的各种文献资料、实物等在这里全面展演与展示。

(四)办好“王朗白马风情节”及“山寨歌会”,使民俗文化在展示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议两个节日合二为一,每两年在白马藏人最多、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白马藏族乡举行。节庆活动是一个地方形象和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它调动了社会各方资源,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进行对外传播。举办节庆文化活动,有利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搭建一个展示民俗文化的舞台,便于群众更深入地领略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离开了节庆这个舞台,缺少政府的扶持引导,容易陷入自生自灭的危险境地。

(五)政府引导,适度开发。适当重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对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发具有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织腰带、织麻布、擀毡帽、酿咂酒等民间工艺项目,“跳曹盖”、白马藏歌藏舞、荡秋千等民俗表演项目,藏寨游、生态游、藏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将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政府应加强旅游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充分展示白马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游客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总之,对于白马民俗文化,挖掘、整理是前提,传承与保护是关键,而利用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挖掘、整理只是表层性的手段,传承与保护也并不仅仅是对挖掘、整理出的东西进行简单的继承和静态的保护,我们所说的传承与保护,应是更广意义上的动态的传承与保护,包括创新与发展,因为文化就像河流,必须向前流动才有生命力,传承和保护文化绝不是放到陈列馆,锁起来供后人瞻仰,创新发展才是文化存在的灵魂。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一天,白马藏人民俗文化一定能够以其独特而巨大的魅力,成为一个灿烂夺目的文化品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1、参考资料

萧猷源《平武白马藏族》

2、注释

①申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

②跳曹盖:戴上面具跳神。这个面具是“达纳尸界”的形象,而“达纳尸界”就是黑熊神,是鬼怪所最惧怕的。“跳曹盖”能驱邪逐鬼。

③白莫:就是汉族所说的道士。

(平武县委党校龙文萍)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作文一:藏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 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 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 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袍是藏族的 主要服装款式。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 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 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 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 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的一种礼仪, 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 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 约20厘米。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隆重 的仪式如佛事等。 这就是藏族,一个少数民族。 作文二: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叫沐浴节。你知道沐浴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很出名的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请

他去做御医,专门给妃子们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进宫后,心中仍然 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去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来,很多牧民卧床不起,严重的还 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医生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 的人们治病。他从雪山上和森林中采来各种药材,煎药给百姓们服下。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人们都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事发生了,宇托医生去世了。草原又发生了瘟疫,比上次 更加严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快要病死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 生对她说:明晚,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马亚河洗澡,病就会好的。果然,当这个妇女洗完澡,马上就恢复健康了。 这件传开后,家家户户都来到了吉马亚河洗澡。凡是洗过澡的病人,每一个都变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了。 人们说,这是宇托医生化作了一颗星星,用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上天只给他7天的时间,所以这颗星星也只出现7天。 从此,藏族人民便把这个7天定为藏族的沐浴节,每年的这个时间,人们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 疾病。 其实,我觉得这仅仅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来的,是宇托医生那颗永远牵挂着、爱着人们的心。 作文三:藏族的风俗习惯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农业。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 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 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

四川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四川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发表时间:2019-07-23T16:17:01.0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余春花[导读] 摘要:以现有国家指标体系为指导,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共性和个性,调整现有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地域性评价指标,以期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申报和后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以现有国家指标体系为指导,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共性和个性,调整现有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地域性评价指标,以期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申报和后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关键词: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平武县 1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拥有丰富传统资源和较高价值的村落。从2012年国家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标准起,从2012年~2019年已经指导5批共6617个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的消亡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2 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调研分析 四川绵阳市平武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其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积淀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研价值极高,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在我国极具代表性,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作者通过对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传统村落共性与个性,便于后文指标体系的修正奠定基础。 2.1 传统建筑 平武县白马藏族村落建造历史悠久,大多产生于元代以前,少量产生于明清时代。传统建筑大多坐南朝北,呈阶梯式簇团状分布在道路的两侧,以便于通风采光,同时簇团状又能减少热量的散发,抵御冬季的严寒。建筑选材多使用乡土材料,村落原始建筑形式多采用板屋土墙杉板房,房屋框架以木制穿斗式结构为主,用加入木枝和植物纤维等的混合泥土来建造墙壁,用当地的毛石来堆砌地基和加固墙体下部[1]。建筑有白毡帽和白鸡作装饰,建筑整体非常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 2.2 村落选址与布局 白马藏族村落多位于岷山深处的高寒山区河谷地区,村落选址依山傍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白马人最为信奉山神,山神居住的地方就是神山,任何人不得动神山的一草一木,不得猎取神山上的动物[2],因此,村落附近的自然环境保持的非常原始和生态。村落在选址之初就考虑到生产生活问题,山上的环境适宜建造依山错落有序布置的房屋,山下平缓地区预留作为农作物生产地区,同时在自家房屋附近预留空地种植果蔬,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 2.3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分为三类:舞蹈、神话故事、名歌等文学艺术,物品编织、擀毡帽、饮砸酒等生活习俗,宗教祭祀、丧葬习俗、礼仪节庆等人生礼俗[3],这些民俗文化是白马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是拟兽舞蹈,其中“跳槽盖”已被列为国家非遗。 2.4历史环境要素 历史环境要素能反映村落历史风貌,是构成村落特征的重要要素,如塔桥亭阁、井泉沟渠、碑幢刻石、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等。白马藏族位于高寒山区,历史环境要素多以碑刻、塔桥、古树名木和历史遗存的日常生活生产设施为主。 3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缺少地域性价值指导 现有指标体系使用对象是全国范围的传统村落,没有考虑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并且不同地方类型的传统村落差异非常大,统一的评价标准会造成地域性特色的丧失和加大评价误差。 3.2部分指标定义不明确 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指标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专业知识较弱的评估者来说,会造成指标认识上的误解,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3.3评价指标不完善 有的量化指标主观性太强,并且分值跨度较大;有的定性指标占比过大[4];有的对于评估人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但是现实工作中很多基层调查人员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种种原因会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偏离科学性,产生较大误差。 4.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修正 4.1评价因子选取 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平武县传统村落地域特色,将指标体系分为3层,分别是目标层(An)、评价准则层(Bn)、评价因子层(Cn)[5]。其中目标层A1为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村落选址与布局评价、传统民俗文化评价和历史环境要素评价四个方面,确定 A1-Bn层的框架,由此确定因子层Cn各要素(如表1)。表1 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2万人。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不同于藏族。白马藏人会说藏语,却不认识藏文,而且多数人会使用汉字;:他们不信仰藏传佛教,却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他们不修庙宇,不供佛像,却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因此,众多的民族学和史学家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 氐族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就有大量的氐人活动,魏晋时,氐族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曾建立了仇池、前秦、后凉等国,一度统治西北。两晋时,氐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着这种昌盛和繁荣。后来,在西部各民族连年的征战中,氐族逐渐走向了衰落,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以后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便很难找到氐族的踪影了。 白马人保留了完整而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服饰特色。这个民族的服装有别于其它的藏族,服饰中以头饰最具特色,白马藏族青少年男女都戴白色荷叶边毡帽,缠绕有红、蓝、黄、紫等色线,垂飘在帽沿之外,无论男女,其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 传说很久以前,白马人是一支很强大的部落,住在很远的地方,后来衰落了,接连打败仗,最后一队白马人疲惫不堪地逃进了大山,被困在一座山头上。深夜,人们都困得倒下了,敌人开始了偷袭,突然,一只大白公鸡被惊醒了,高声长啼,白马人从梦中惊醒,拼死杀出重围,免遭一场劫难。从此,白马人就把白公鸡的尾羽插在头上,以示不忘白公鸡的救命之恩。 白马藏人能歌善舞,其中以面具舞更为精彩。白马人的面具舞种类繁多,逢年过节、婚礼嫁娶,每遇重大节日或活动时,都要进行面具舞表演。面具更是五彩缤纷,形象多样,有龙、凤、虎、牛、猪、猴等动物。 在铁楼乡的白马人所跳的舞蹈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农历正月十五跳的舞蹈“池哥昼”。白马人的春节时间与汉族的相同。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二十结束,白马藏人的春节要持续时间一个多月。整个节年庆祝活动中,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七各个白马村寨到要跳“池哥昼”。 “池哥昼”也称“神面舞”。“池哥”是是白马人对于“面具”的读音,“昼”译成汉语为“跳”,即跳“面具舞”的意思。它是一种严肃的舞蹈。被赋予了祭祀祖先、祈祷丰收、消灾祛邪的功能。“池哥昼”舞步简洁明快,节奏舒缓沉稳,舞姿古朴激越,音乐铿锵有力。一般由四神二母六张木质的面具6人和不戴面具的2—3人组成。“池哥昼”实际是古代氐族的原始祭祀舞蹈。表演“池哥昼”的时候,一般要戴面具。不同部落的白马人,由于图腾不同,所戴面具也不一样。 欢迎远方的您到陇南一游,领略白马藏人独特的人文风情。

【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1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

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葬,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葬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2 从西藏回来的大舅舅给我讲一些奇异的西藏的民风民俗。 大舅舅说,刚到那儿,就碰到了从前的同学,于是同学把他带到家里。让他看两个缸里的东西,让他猜猜藏了几年,后来答案是十年以上,大舅大吃一惊,我也听得一愣一愣的。 更好玩的是酥油茶。酥油,是把牛羊奶倒到木桶里用木榛快速搅拌,让油脂从奶汁里分离出来,酥油在藏族里是视为圣物的。原来是供奉佛祖用的,现在加入牛奶,砖茶等一起煮,其味道浓郁,妙不可言,酥油茶一家与另一家的煮法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浓郁。味道让人想起温暖的太阳,

藏族风俗禁忌

1、当好客的藏族人把青稞酒端到你面前时,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 后右手举杯,左手无名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2、在喝酒时,藏族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 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3、饮茶时,您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 为失礼,离开时在碗里不能有剩茶,否则视为失礼。 4、步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 痰。 5、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 望。 6、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 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7、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之 规矩。 8、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 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 9、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 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 10、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 点头为礼

11、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 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12、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惟 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 13、要尊重佛教寺庙及僧人;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 设施,必须从左往右、按顺时针绕行;经筒、经轮也必须顺时旋转. 14、严禁跨越法器。 15、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16、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17、一个陌生人走在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时,不能大声 喧哗。 18、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9、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 驱赶、伤害,那是藏民敬神祭品。 20、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21﹑藏族人认为,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是天神的住所,所以忌用手指数星星,据说我们数星星,星星也会反过来数我们,一具死尸,两具死尸……但是如果人们伸开手掌数,同时说:一位神两位神……星星也会反过来数一个人两个人……

白马人的民间传说与族群认同

摘要: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想象”。文县白马人是我国“藏彝走廊”中一支民俗独特的族群,他们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构成了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一代一代深深地镌刻在族民们的脑海中。白马人在对祖先历史的追忆中,延续并强化着“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和“边界”意识。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存在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作为这一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任何民族或族群文化都创造并发展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而人是具体文化的创造者人的文化创造又是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就白马人①而言,他们是白马族群地域文化的创造者,而白马族群文化又是在白马族群居住地和历史变迁中展开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人族群认同意识。 白马族群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居住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基本上是吻合的、一致的,均处于华夏边缘。白马人世居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这一居住空间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在空间和文化上的双重边缘性。正是这一特点构成白马人不同于周边共生族群———汉、藏和羌的文化景观。正是这些文化景观建构了白马族群认同的逻辑起点,也正是这一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族群的认同意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进行民族调查和识别时,鉴于白马人聚居区与藏族聚居区地缘关系紧密,又由于部分白马人识藏文、说藏话,便被暂定为“藏族”。人们习惯以“白马藏族”称之,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藏族”,称自己为“白马人”。他们也多次要求政府承认他们为一个独立的民族。20世纪7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把“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作为民族识别工作遗留问题的典型予以介绍,认为“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在历史上并非藏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当然,费孝通先生对自己的观点有所保留,他补充说“:他们原来究竟是什么民族呢?有些历史学者根据关于这一地区的历史记载认为有可能是古代氐族的后裔。但是魏晋之后的史料就缺乏有关这地区氐族的记载,几百年的空白还不易填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白马人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民族———氐族的后代,是至今依然保持氐族语言、文化传统的唯一土著族裔,此谓氐族说。此外,关于白马人族属、族渊问题的讨论,学界还有藏族说、羌族说、羌氐和其他族等说法。目前“,白马人”被学界称为待识别民族(族群),但在国家民委网上发布的待识别民族中,未见“白马人”或“白马藏族”的有关信息。 一、民间传说:白马人重要的集体记忆 族群是人类社会结群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人们情感依归和心理认同的社会单位。关于族群,马克思·韦伯所下的定义成为国内学术界所引用,即“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徙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这一定义的重要特点在于强调主观信念、记忆及其假想的历史因素。民间传说是一个族群对相似认同的一种主观的信念,一种在特定聚落范围内的集体记忆。文县白马人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有:达嘎达玛传说、火圈舞传说“、池哥昼”传说、白羽毛传说和白马老爷传说。这五大传说构成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 (一)达嘎达玛传说 白马人民俗活动丰富而独特。从腊月初八开始,各白马山寨人都参与到烤街火、跳圆圆舞和“池哥昼”等集体活动中,到正月十七结束,历时四十天左右。可以这样说,这是白马人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集训。据传说,这项大型集体活动的来历是这样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白马人祖先达嘎、达玛兄弟俩都已年近花甲。达嘎回忆起当年为射虎一事,与弟弟达玛反目

白马人民俗文化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 一、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情况 分布在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以及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松潘县一些地方的白马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国家定为藏族,现被学术界列为待识别民族。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河流域有十三个白马人村寨,约3000人,是白马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更多地保留着古朴的民俗文化,如独特的“池歌昼”、酒歌、婚嫁、丧葬以及民居、语言、服饰等,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县一带的白马人经常前来观瞻,也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采风、研究。 近年来,市、县党委政府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将白马人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池哥昼”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是文县县委政府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火把面具舞,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演;举办了首届中国白马艺术节,进行了原生态表演,省内外专家学者观后看给予了高度评价。三是组织白马人“池哥昼”,连续两年参加了市上春节社火调演活动,受到全市人民的好评。四是市、县文化部门专业人员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文艺节目,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文艺赛事中多次获得大奖。五是省、市、县文化宣传部门的干部和民间研究人员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这些工作,对于宣传陇南,保护白马人民俗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调研,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民族群众保护意识淡化,老艺人所剩无几,年轻的传承人青黄不接,白马人民俗文化存在着逐步消失的危机。二是没有组织专家学者对白马人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三是在宣传推介、开发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方面的意识不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白马人民俗文化是陇南又一座藏量丰富的“金矿”。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白马人民俗文化面临逐步消失的危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就有可能全部消失。为此建议: (一)积极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要有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白马民俗文化打造成陇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要引导白马人增强对自己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积极学习、传承、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防止趋同和简单化,丢失特色;要积极组织和大力支持白马村寨开展群众性的各种传统民俗演唱活动和各种传统工艺制作活动,支持乡村学校对白马学生开展白马语言和艺术教育训练活动,倡导家长对子女进行系统的传统民俗文化养成教育。要大力开发白马人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白马人能歌善舞,秉赋优秀者不少,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白马村寨,从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进行专业辅导培训;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白马村寨采风,从白马人传统民俗文化中汲取优秀元素,创作推出艺术精品,积极争取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开发艺术资源。 (二)积极开展研究、宣传工作。通过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组织、联系专家学者和民间研究力量,对白马人的舞蹈、音乐、雕刻、服饰、语言、民间故事等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如实记载,不致失传;对有代表性的艺人,申报确定为国家、省、市级白马人民俗文化传承人,或授予适当职称,建立档案,颁发证书,明确传承任务,支持他们授徒传艺。要确定研究范畴和方向,拟定研究课题,开展系统的、经常性的研究活动,挖掘白马人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精华,统一白马人的称谓和服饰、语言、民俗演唱活动,保护传承好具有白马人特色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当地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民族民俗院校和研究机构,在白马河流域建立舞蹈、音乐、工艺美术、民族学的教学研究基地。要积极组织外出交流演出和展览,利用电视、报刊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宣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四川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员得荣·泽仁邓珠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藏族文化是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与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凝聚着藏民族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是藏民族的灵魂和标志。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宗教密宗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节日文化、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树文化等;狭义的按藏民族传统的分类法可将上述内容分为大小十大明:声明、内明、因明、医明、工巧明为五大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称之为五小明。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逻辑哲学、天文历算、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这一切不仅是藏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藏族传统文化是以本教文化为根基和源泉,外来佛教文化为充实、丰富并起到先导作用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二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产生而随之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族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她依然以根深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活跃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除了她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他的八种个性特征:即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神奇性、稳定性、开放性、导向性和国际性。三是藏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喜爱、都享用、都欣赏和研究的“热门共享”文化。四是藏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具有全球性的交流传播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空间。五是藏族文化将日益面临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迫切需要保护抢救和合理利用。 二、藏族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联系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不懂宗教文化就不能全面弄懂藏族文化。这是因为:本教和佛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宗教经典中包含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建筑、工艺、雕刻、绘画、戏剧等内容。 在不少人看来,宗教与科学如同水火,是一对孪生冤家,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这里只举五个例子:一是古今中外不少宗教徒曾在科技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例如哥白尼、加利略、一行和尚、龙树、马鸣、登巴西绕米沃齐、莲花生、大译师仁青桑布、俄洛登西绕、仲顿甲瓦迥勒、布顿仁青珠、萨迦根呷坚贞、五世达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第司桑吉嘉措、宗喀巴洛桑扎巴、夏扎扎西坚贞、工珠月登降措、局迷旁朗吉降措、松巴益西班觉等;二是宗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Yongdrol K. Tsongkha (宗喀. ·漾正冈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一)亚洲的水塔 为世界屋脊的吐蕃(青康藏地区)高原,她在地理和文化上包括了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和不丹、锡金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 吐蕃高原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大江河如黄河(藏语称rMa Chu,即玛曲)、长江(藏语称vBri Chu,即支曲)、澜沧江(藏语称rDza Chu ,即杂曲;入东南亚称Mekong,即湄公河)、怒江(藏语称rGya Mo rNgul Chu,j即嘉姆恩曲;下游称Salween,即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Yor klungs gTsang Po,入南亚称Brahmaputra)、印度河(藏语称Seng Ge gTsang Po,即辛格藏布,意译狮子河)等的发源地,也是上述河流的一些重要支流,还有恒河等的主要支流的源头地。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的水塔。 显然,如果吐蕃高原的生态与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河流被污染,也将直接殃及上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上述江河流域生活着亚洲的约80%近20亿的人口。强调维护吐蕃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上述各大江河流域、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和环境保护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现实世界中的香格里拉 吐蕃高原在藏文中有个通用而极富诗情画意的美称,叫“喀瓦坚”(KhaBaCan)、“岗坚”Gangs Can)或“岗迥”(GangJong),意译“雪域”、“雪乡”或“雪国”。高峻的雪山,壮丽的冰川,碧绿的湖泊,辽阔而充满生机的草原,点缀山麓河谷间的农田,清澈纯净的河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英勇智慧、淳朴善良,以慈悲为怀。 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编号P.T1286)"赞普世系谱"中称颂吐蕃高原曰: 在天之中央 在地之中心 世界之心脏 雪山围绕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探讨.docx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探讨 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海螺就作为一种装饰物存在于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XXX民族舞蹈、女性服装、婚俗仪礼等都有海螺的身影。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海螺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文化内涵,与藏族民俗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是学习、了解与传承藏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功能 (一)礼仪俗制海螺是藏族民俗文化中传统礼仪俗制的一种形式化标签,在藏族人民中世代传承,帮助藏族人民走过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姻仪礼和丧葬仪礼这些重大的人生阶段。如XXX藏族、木里藏族家庭诞下新生儿后,就会吹起海螺,标志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成年仪礼和婚姻仪礼是人生两个重要的阶段,在藏族地区的很多地方,海螺饰物以规范功能的形式出现在藏族姑娘成年礼和婚礼的礼服上,出现在姑娘的发髻上,出现在婚礼的乐曲演奏中,标志着一个姑娘的人生开始进入转折时期。丧葬仪礼是人生的终点,在多麦藏区某些地方,若家中老人去世需吹三次海螺,分别作为送葬人准备出发、吊唁、出殡的信号。 (二)精神需求雹灾是藏族地区常见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灾害,一旦发生雹灾农田将颗粒无收,因此藏族人民举办雹灾驱逐仪式,即南木傲摇,以祈求雹灾不要发生。这种仪式在藏族已有悠久的历史,每年5月13日起村民每天轮流煨桑,若煨桑之日黑云密布,则该村民

必须前去桑台手摇红色三角旗煨桑呐喊,并一直指向雨云吹奏海螺,驱散雹雨[1]。通过这样的仪式藏族人们相信可以驱散雹灾。这反映出了藏族人民在日常风俗活动中将自身精神需求寄托于仪式和海螺身上。 (三)社会角色海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分社会角色的功能,这是因为海螺渗透于藏族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物质层面,已成为区分民族角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如XXX藏族古代妇女佩戴的“顾董”海螺。海螺在性别上也有区分功能,主要体现在男女佩戴的饰物上,海螺在藏族人民中仅属于女性服饰的装饰物。在年龄区别与身份区别上,海螺同样具有区分的功能,如头上佩戴海螺壳或手上带有海螺手镯是已婚女性的标志。 (四)愉悦身心海螺在远古时期就已作为装饰品而存在,加之海螺在今天藏族地区女性服饰饰物、腰饰、头饰、手饰中的广泛运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早期人民的审美情趣。此外,藏族一些民族舞蹈中海螺还作为一种舞蹈器具而存在,这也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海螺作为藏族人民审美观念传承的重要媒介,寄托着藏族人民愉悦身心的精神追求。 二、海螺在藏族民俗文化中的象征符号 (一)生命本体的认识在藏族古代人民的认知中,生命是从螺旋状水、火、风、地、空气这五元素内部旋转而成,而海螺正是五大元素的标记。藏族人民之所以会将生命本原与螺旋形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自身状态的疑惑。就人类自身感受而言,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总第85期)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 王奎正 内容提要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草场的使用与保护、传统文化与物种保护等方面,论述了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环境的影响。文章认为,藏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有利环境保护的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普及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王奎正,男,回族,1965年生,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系讲师,邮编430074。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包括西藏、青海两省区和四川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这是一个独特的环境系统。藏、门巴、珞巴、土、撒拉、羌等民族就生活在这个环境系统之中。青、藏两省区共有人口6652981人(1990年)。其中藏族3008878人,约占45%;其他少数民族984354人,约占15%。①可见,藏族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在这个独特的环境系统中,藏族文化最负盛名,人称“雪域文化”。因此,本文着重结合藏族传统文化来谈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便产生了“意识”。人类自我意识一旦产生,首先感知的便是人类所处的环境。“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② 那么,藏族传统文化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起源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呢? 1.世界(客观环境)的起源。不同地区的藏族先民,对世界起源就有不同的认识。《始祖神话》认为,世界是由混沌演变而来。混沌变蛋,蛋壳演化成山,蛋白演变成海,蛋黄变化成人和动物③。《世界形成歌》唱道:最初天地本结合,是大鹏鸟把天地分开的。这与汉族的天地混沌说十分相似。《斯巴宰牛歌》中则唱道:斯巴老人宰了牛,把牛皮铺开成了平坦的大地,牛头成了隆起的高山,牛尾变成葱茏的森林等。这和汉族及西南某些民族的神话也有共同之处。此外,还有大海变陆地的神话等④。 这些神话中均包含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主要表现在:(1)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山、海、人、动物、大鹏鸟、牛皮、牛头和牛尾等均为具体的物质。(2)古代藏人眼中的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3)环境系统(世界)是由一个整体如牛、蛋演变而来,许多环境要素如山、海、人、动物或牛皮、牛头、牛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系统,各环境要素均不能脱离环境系统整体

四川平武:探秘鲜为人知的白马藏族

【内容】: 在火溪河,本想做一下关于“白马藏族”的功课,没想惹出来一个大话题:中国的少数民族究竟有多少个?56个民族的结论从何而来? 白马藏族就是处于灰色地带(指族源划分不清,地跨不同行政区域的少数民族)的一个典型民族。延宕逾40年的民族识别,今日已鲜少人知。在“56个民族56支花”的歌声中,戛然而止。川北,平武,南坪,以及甘肃的文县,最新估计约有2万多人口的白马人,平武县境内大约有四千余人。在全国,四千是小分子一个,目前,中国还尚有70多万待识别的民族人口的大分母呢。 白马人的问题,并非个案。与西方大多由单一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国自古以来民族混居杂处,难以细分。鉴于此,1953年大陆第一次人口普查,要求按“名从主人”原则,让各民族自报族称,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国自报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逾400种!仅云南,便有260多种民族。不成了“400多个民族400多支花”? 男女老少都戴帽 白马藏族的来由和族属问题,是学术界一直争议关注的话题,1978年,学者费孝通专程赶赴平武研究白马藏人,对他们的族属提出疑问,他考证贝不是藏族,贝就是贝,是氐人的后裔,为此,四川民族研究所于1980年编印了《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案》,以后却沉寂下来。据平武县政府官员说,解放后白马人就被视为藏族的分支,称白马藏族,如果重新讨论其族属问题,无疑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尽管他们的习俗、宗教、文化都与藏族不同,但仍然把他们视为藏族的一支。 山清水秀,外人难以打扰的地方 其实,民族识别1986年已至落幕,国家民委向中央报告称,我国民族识别的任务在五十年代已基本完成,更改民族成分的问题,现已基本解决。对待定民族识别问题,亦提出了处理原则,对于相互近似的民族集团,尽可能地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 图文来源:新浪博主共乐壶天 有文献说,1951年的川北行政会议,协商决定将四川南坪、平武、甘肃文县一带的少数民族都归了藏族,因为他们一部分会说藏话,与当地藏族人也有来往,加上那时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不强,稀里糊涂地就定了。后来,白马人的民族意识强了,多次要求重新调查和识别自己的族别。 集市上,身着白马服饰的妇女 其实,对存有争议的未定民族,包括族属未定的“待识别民族”和本族不认可的“已识别待定民族”,就此失去被确认为单一民族的机会。官方态度是,民族学术可继续研究,但事关稳定,56个民族编制将不再允许突破。 火溪河沿岸,白马人依山而寨,集居于此。在平武的白马藏族集中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几个乡的几十个寨子里,最大的乡是白马乡,辖有额里,伊瓦岱惹,稿史脑等几个小村,乡首府就在“伊瓦市”。 白马人的房子,纯木屋,挂在山腰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唐卡(喀),它真实地记录和弘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源于壁画。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西藏,并对之大力扶持和发展,它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催生和发展了唐卡这种绘画艺术。有学者认为:唐卡是一种宗教艺术。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这门绘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正暗合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这绝非偶然和巧合。佛教的传入,宗教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要广建寺庙,寺庙中所谓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这催生了寺庙壁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但在当时藏区,游牧生活还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于是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从唐卡内容上讲,主要反映的是宗教内容,除此之外,它反映的内容还包括了藏族传说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量理学、工巧明、医学、天文、历算、文学、诗歌、戏剧、美术、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以画言史,以画叙事,是它的突出特点。从这方面讲唐卡又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即便如此唐卡在反映别的内容和题材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从唐卡的使用功能上讲,这种艺术形式,也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唐卡和壁画这两大藏族绘画艺术,它的发展和兴衰如前所述,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它的主要宗旨,也是服务于宗教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它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臵自己的经堂、佛龛。而作为一种美术装饰作品的功用,并不主要和明显。 从唐卡的创作人员来看,绝大多数为宗教人士,他们大都不愿将绘画技艺传授给世俗之人。在许多地区唐卡绘画的学徒规矩,是从先学画释迦牟尼佛像开始,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表示皈依师

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最终2

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多不断的繁荣和发展,正是各民族不断发展,共同促进的。藏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正如哲学上所诉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可以促进藏族文化的发展,让它们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文化。同时藏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补充其自身所没有的,促进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藏族文化、佛教文化、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国家的角逐竞争日益加剧,彼此之间的文化交往也更加频繁。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冲突融合的条件下,各国家无一不深入本民族传统文化呢发展。而在中国,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传统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藏族文化涉及相对较少,虽然也有不少领域是在关注藏族文化,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对西藏文化产业的探讨就有较多涉论的,但对于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就较为少涉及。本文就此浅论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藏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藏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对于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其历史的悠久和历史的厚重感,无疑是深厚且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也是多种多样的,56个民族,56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藏族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无疑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佛教文化,以本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外来文化等共同构成的藏族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富有多样性,丰富性。同时藏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又各有特点,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更具有独特性,显现性。 藏族文化中的佛教文化,是在与本土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了西藏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土观宗派源流》①中说:“仰仗佛、佛菩萨的功德,法王、译师、论师的恩劳,藏地众生的福德等等之力,使雪域藏地的佛教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看出佛教文化在藏族的发展,同时也正由于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业报解脱”、“因果报应”等基本理论,无疑一方面适应了统治者的发展和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救赎,让他们觉得现世的苦难是由于上世恶的因果,人离世之后会有灵魂的存在等等。同时,佛教道德价值观认为,贪欲和无知使人类道德的沦①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实用】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实用】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实用】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1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

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葬,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葬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2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农业。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袄、戴的毡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区人民喜爱白色,并视白色为吉祥、胜利的象征。 酥油茶你知道吗?这可是藏族人民最爱喝的饮料呢!它

关于藏族民俗禁忌的调查报告

关于藏族民俗禁忌的调查报告 由于藏民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族信教的民族,因此宗教活动和信仰催生了藏民族特有而丰富的民族禁忌文化。藏族的民族禁忌可谓覆盖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藏族文化发展的始终。而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这一民族及其独有的文化随之展现在原来越多的人面前。因此,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从中学会避忌藏族人民的民族禁忌,是各民族人民尤其是即将要进藏的各方旅客为向藏族人民表示尊重而必修的一课。以下,我们将会以、食、住、行为大方向,对这一民族的民俗禁忌作一报告。 服饰禁忌。穿任何衣服,特别是穿旧衣服前,要在衣服上稍稍啐上点唾沫,然后在神香上熏一下以除其晦气的痕迹,不这样做,晦气会玷污一个人的智慧线,亵渎附在身上的神灵。忌讳穿别人的衣服。藏族人忌讳缝补穿在身上的衣服——总是要脱下来再进行缝补。忌讳跨或踩别人的衣服、被子,更不准从人身上和帽子上跨过。妇女晾晒衣服,尤其是裤子、内裤,不能放置高处或是人人都经过的地方,妇女内裤必有专用洗盆。迎贵客、参加宴庆或去朝礼活佛时必须穿干净的藏袍。家中老人谢世后,49天内男不理发,女不洗梳,并要取掉身上所有饰物,只穿旧衣,以示哀悼。禁止将衣服脱搭在肩上行走。 饮食禁忌。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最忌吃狗肉,凡盛过这些肉类的器具便不在使用。他们认为吃这些动物的肉不洁净,有罪孽,死后不能升天。有些地方不吃鱼。牧人对马的偏爱之情,带有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色彩。他们认为马是路神的象征,不吃它的肉,不挤它的奶,不用它的皮,由它自然繁殖和死亡。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不熟悉的男女忌在一个碗里吃,碗杯等器具禁止扣着放置,因为只有过世者的碗杯才扣着放置。藏族人不做饭时,禁忌铲锅,脚蹬灶台或坐在灶台上。敬酒茶:敬客人酒时,客人须用无名指沾酒对空弹三下,然后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斟酒,最后再喝干,称为“三口一杯”,是藏族最正规的饮酒礼节,经过“三口一杯后”,才可以随意喝酒。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是客人不必自行端茶,待主人捧到你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这样才算的懂礼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