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0,父母已离婚的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其父母仍应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60,父母已离婚的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其父母仍应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60,父母已离婚的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其父母仍应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60,父母已离婚的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其父母仍应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60、父母已离婚的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其父母仍应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案情]

原告孙英男,男,18岁,待业青年。

被告曹建新,男,17岁,学生。

法定代理人仲胜芳,女,48岁,工人。

法定代理人曹铭,男,49岁,工人。

被告曹建新之父母于1985年离婚。被告随母仲胜芳生洗。1986年5月20日下午,被告曹建新与同学在原告家随近踢足球,足球击中原告孙英男的左眼,经医院诊断:右眼球钝挫伤,外伤性散瞳,外伤性白内障。自事件发生之后,连续7个月,被告之母仲胜芳,多次带原告孙英男到医院治疗,共花费花医药费391.12元。后双方因赔偿问题协商未成,原告一次性赔偿2000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曹建新误伤原告左眼,侵害原告的人身权利,造成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但被告是未成年人,应由其监护人即其父母承担赔偿责任。被告父母已经离婚,被告随母亲生活,其母仲胜芳应当承担责任。但考虑到仲胜芳每月工资收入70元,母子俩生活困难,无力独自承担赔偿责任。被告之父曹铭应当共同承担赔偿责任。被告之父曹铭同意承担一部分赔偿责任,但是出赔偿数目过大,自己月工资90元,还要抚养一个女儿,要求分期给付。经过调解,原、被告达成如下协议:(一)被告之母仲胜芳,除已付391.12元外,再赔偿原告损失600元,自1987年1月起,每月给付30元,付清为止。(二)被告之父曹铭,赔偿原告损失500元,自1987年1月起6月底止,分两次付清。

[问题]

未成年人致人损害,已离婚的父母,如何承担赔偿责任?

[简析]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本案被告曹建新,现年17岁,又没有劳动收入,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通则规定精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时,有几个监护人的,首先由与其共同生活的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共同生活的监护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困难可责令同一顺序的其他监护人适当承担民事责任。本案被告曹建新与其母仲胜芳共同生活,其母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其母独立承担赔偿责任确有困难,法院责令其父曹铭(未与被告共同生活的监护人)共同承担民事责任,赔偿500元,这样处理是正确的。

61、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案情]

原告张海康,男,46岁,农民。

被告余涛,男,11岁,学生。

法定代理人余清明,男,38岁,农民。

原告张海康之子张东与被告余涛都是育红小学四年级学生。一天下午放学后,二人在村边做游戏,余涛在前面跑,张东在后面追。在奔跑中,张东手里的柳和失手打在了余涛的头上,引起争吵,并发展到拔拳相向,由于余涛年龄较小,身体也瘦小,在互欧中呼了亏。余涛心中气不过,为了泄愤,当晚到村中小卖部买了火柴,偷偷跑到张家,将张家的柴垛点燃。火烧着了张家的4间茅屋,将房屋和一部分财产烧毁,损失达2000多元。事情发生后,原告要求被告的监护人余清明赔偿损失,余清明拒绝赔偿,原告便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法判决被告的监护人赔偿了原告的经济损失。

[问题]

被告的监护人是否应当赔偿原告的经济损失?

[简析]

被告的监护人应当赔偿原告的经济损失。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限制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身体、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缺乏正确地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也不能正确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及法律后果,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有保护和管教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损失的义务。本案被告余涛刚刚满11岁,是法律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其和同学做游戏时,发生争执,为了泄愤,将原告家的柴垛点着,并烧毁了原告家的4间茅屋和部分家产,给原告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法律规定,被告的监护人余清明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余清是赔偿原告的损失,处理是正确的。

至于余涛与张东互欧一节,与余涛烧毁原告财物没有必然的困果联系,余涛的侵权行为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事实,因此,本案不存在当事人之间有混合过错的问题。

62、买卖标的物没有交付的,由出卖人承担风险责任

[案情]

原告万志杰,男,42岁,农民。

被告杨林,男,45岁,农民。

万志杰与杨林系邻村农民。1987年6月26日,杨林从县农机厂购买手扶拖拉机一台,准备将原有的一头耕牛卖掉。同年7月3日,经朋友介绍,与万志杰相识。当天,二人商定,万志杰以900元人民币买杨林的耕牛。万志杰当即交付人民币500元,并言明,待第二天将余款400元交齐并同去完税后即将牛牵走。未料,当晚下起了雷陈雨,拴在杨林家时的耕牛被雷电击毙。第二天,万志杰来到杨林家,准备交款完税时,见此情形,要求杨林将已将付的500元人民币还给他。杨林则说:该牛卖价900元,昨日你已给付了大部分价款,买卖已成交,牛就归你所有了。不同意将500元钱还给原告。为此,万赤杰诉至乡人民法庭,要求杨林返还人民币500元。

法庭在审理中对该案进行了调解,但未能达成协议。经合议庭研究决定,判决支持原告万志杰的诉讼请求。

[问题]

此案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简析]

买卖合订立后,如何承担并非由于当事人双方的故意或过失而造成的标的物的毁损、灭失的责任,称为意外灭失的风险责任。一般说来风险责任应随着标的物的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即财产的所有权属谁,风险责任就由谁承担。而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根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从财产音乐会时起转移。从本案的情况看,原告万志杰在购买被告杨林的耕牛时,虽然已经音乐会了500元钱的价款,但被告杨林并未将耕牛交付给他,他们之间也并未办理完税手续。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应当认为耕牛的所有权并未转移。在耕牛的所有权没有转移的情况下,该耕牛遭雷击毙,这一意外灭失的风险责任自应由该耕牛的所有权人即被告杨林自己承担。因此,人民法庭判决支持原告的请求是正确的。

63、不符合现行法律要求的房屋买卖关系应予废除

原告男守仁,男,27岁,推销员。

被告马去毅,男,56岁,干部。

1986年10月,被告马去毅将座落在新义县章家镇的三间私有房屋以7000元的价款,立约卖给原告田守仁。田守仁当即音乐会马去毅现款人民币5000元,其余2000元出具欠条。10月底,田守仁搬进所买的三间房内居住。同年12月初,被告以卖房时不懂政策规定,房屋买

卖未经房管部门审批,未办理过户手续为由提出翻悔,并拒收原告所欠的房价款,双方为此发生争执。1987年1月,双方呈请新义县房屋管理局进行仲裁。新义县房屋管理局依照《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规定,认为双方私房买卖未经房管部门审查和公证缺乏法事实定条件,属于无效民事行为,于1987年2月裁定废除双方房屋买卖关系。原告不服房管部门的仲裁,以房屋买卖系双方自愿,立有契约,并已实际音乐会、使用了房屋为由,诉至新义县人民法院,要求确认该房屋买卖关系有效。

新义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该案原、被告双方的房屋买卖是自愿的并立有契约,原告已音乐会了大部分房屋价款,并实际使用、管理了房屋,房屋买卖过程中又没有违法行为,只是买卖手续不完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4年9月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于1987年3月作出判决,认定双方房屋买卖关系有效。

被告不服新义县人民法院的判决,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当事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关系是否有效发生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政策法律正确,应予维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虽然清楚,但适用政策法律似有不当。其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应该理解为仅适用于那些历史遗留的或者没有办理房屋买卖登记条件的房屋买卖争议案件。国务院颂布的〈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是城市私有房屋管理的行政法规,是人民法院处理私房纠纷的法律依据。《条例》颁布实施后,城镇房屋买卖争议案件,应严格按照《条便》的规定办理。因此,应废除双方的房屋买卖关系。

[问题]

本案当事人之间的私房买卖合同是否有效?本案应如何处理?

[简析]

目前在我国,房屋买卖合同是唯一以不动产为标的物的买卖合同。长期以来,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私有房屋的买卖,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对城市私有房屋的买卖、租赁、借用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这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制定的城市私有房屋管理的行政法规,是当事人买卖、租赁、借用城市私有房屋的准则,也是人民法院处理城市私有房屋纠纷的法律依据。根据《条例》的规定,城市私有房屋买卖除了具备买卖合同的一般法律特征外,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买卖行为才具法律效力。第一,房屋买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到有关房管机关登记过户是房屋买卖合同有效的必要条件。标的物虽已实际音乐会,但未到房管机关办理登记过户手续,标的物的所有权不能视为已经转移,买卖合同也不能认为已经生效,这是房屋买卖合同与一般买卖合同的重要区别;第二,房屋买卖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买卖双方必须订立书面合同,买卖城市私有房屋,卖方须持房屋所有权证和身份证明,买方须持购买房屋证明信和身份证明,到房屋所在地房管机关办理手续。因此,《条例》颁布后,公民之间的城市私房买卖,必须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办理。本案原、被告于1986买卖城市私有房屋,仍不按《条例》规定到有关房屋管理机关办理手续,不符合法律要求,尽管原告已音乐会了房屋价款并实际使用了该房屋,也不能认为原、被告这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已经有效,人民法院应判决废除原、被告之间的房屋买卖关系。

在长期的民事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在处理城市私有房屋买卖、租凭纠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六条规定:“买卖双方自愿,并立有契约、买方已交付了房款,并实际使用和管理了房屋,又没有其他违法行为,只是买卖手续不完善的,应认为买卖关系有效,但应着其补办房屋买卖手续。”这一条的规定精神,应该理解为仅仅适用那些在国务院《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实施以前的历史遗留问题。《条例》颁布以后,人民法院审理城市私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应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处理。

64、出租人要求解除房屋租赁合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兼顾双方利益妥善处理

[案情]

原告李万成,男,29岁,工人。

原告王振琴,女,28岁,工人。

被告吴有贵,男,38岁,工人。

被告张银娣,女,35岁,工人。

两原告和两被告分别为夫妻关系。1987年5月15日,李万成夫妇经人介绍承租了吴有贵夫妇的私房两间,月租金27元,租期2年。李万成夫妇进住该房后,因生活琐事与吴有遗夫妇发生矛盾,进而发生过争吵。1987年7月,吴有贵以要将老家的邱父母接来居住为由,要求李万成夫妇腾房,并为李万成夫妇找房,李万成夫妇也四处找房,但均未找到合适的住房。1987年8月27日,张银娣将李万成夫妇住房的玻璃打碎,轰赶李万成搬家。29日下午,吴有贵又破门而入,将李万成夫妇的物品搬到屋外,后经派出所干涉,将物品搬回。但是吴有贵后又用床板堵住房门,使李万成夫妇不能进屋。李万成夫妇诉至人民法院,要求排除妨碍,保障自己对阴承租房屋的使用权。吴有贵夫妇则反诉,要求解除租赁合同。法院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经调解无效后,判决吴有贵、张银娣立即搬走堵在李万成住房门口的闲板等物,责令其排除妨碍,停止侵害,并驳回吴有贵、张银娣解除租赁合同的诉讼请求。

[问题]

法院这样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简析]

原告李万成夫妇和被告吴有贵夫妇签订的是有期限的房屋租凭合同,他们之间的纠纷是租赁合同纠纷。对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根据民法通则规定的原则精神和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应依照主客两利,本着既保护出租人即房屋所有人的所有权,又保护承租人对租赁房屋的使用权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处理。本案原告李万成夫妇和被告吴有贵夫妇之间签订的是有期限的房屋租赁合邮购租人吴有贵夫妇在租期届满时有权要求终止合同,当然必须给承租人适当的时间找房搬迁。本案的具体情况是,出租人吴有贵夫妇并非真正要收回房屋自住,而承租人又没找到新住处,在这种情况下,出租人吴有贵夫妇借故轰赶房客搬家,并将房客李万成夫妇的东西搬出,用床板将门堵住是违法的,妨碍、侵害了承租人对承租房屋的使用权。因此,人民法院责令被告吴有贵夫妇排除妨碍,停止侵害,驳回其诉讼请求是正确。

65、不能因为占有借用物时间长,就视为取得了借用物的所有权

[案情]

原告肖恩旭,男,79岁,退休职工。

被告王维力,男,48岁,干部。

原告肖恩旭于1944年在某市建造平房六间。房屋建成后,无偿地借给好友王庆林居住。1947年王庆林迁山,其侄王维力住房困难,经征得肖恩旭同意,搬入借住。1980年,王维力自己建造了房屋,将借用的六间房屋中的二间临街房,以月租20元租金转租给食品店营业。肖恩旭得知后,找王维力索要那六间房。王维力则以自己住该房近40年,多次翻修,长期管理等理由拒绝返还。原告无奈,于1983年9月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返还全部房屋和王维力非法转租收取的全部房租。一审法院经审理认定:肖恩旭、王维力讼争的六间平房,原属肖恩旭所有,从未转移过。但认为王维力已占有居住近40年,几次翻修,肖恩旭从未加以干预,应视为肖恩旭对该房所有权已自动放弃。据此,判决六间平房归王维力所有。一审判决后,肖恩旭不服。上诉中级法院。二审法院以同样理由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肖恩旭仍不服判,申诉到省高级法院。省法院经调卷审查,认为双方讼争的六间平房属于肖恩旭,所有权明确;王维力据为已有是侵权行为。现王维力已有房居住,应允许肖恩旭收回房屋。一、二审处理不当,按审判监督程序,指令中级法院再审。经中级法院再审判决如下:(一)六间平房所有权属于肖恩旭,准许肖恩旭收房自用。王维力于1986年5月30日前,从借用房屋中搬迁完毕;(二)王维力非法取得的房租760元全部返还给肖恩旭。

[问题]

试用借有合同原理分析本案纠纷的性质和应当如何处理。

[简析]

根据借用合同的基本原理分析,王维力应当将借用的六间房屋和非法转租收取的760元租金,全部返还给肖恩旭。理由是:

(一)从借用合同的本质特征看,房屋应当返还。借用合同是出借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出借物无偿交给借用人使用,借用人在一定期限内或使用完毕后返还原物给出借人的合同。借用合同重要的法律特征之一是,出借人把借用物的占有、使用权,定期或不定期地转移给借用人。借用人对借用物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无论出借多久,借用物的所有权始终属于出借人。本案被告王维力虽然占有、使用六间平房近40年,但这并不能改变借用性质,王维力不能因此取得所有权,产权仍属肖恩旭所有,房屋应当返还给肖恩旭。

(二)从借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年,出借的房屋和转租收取的租金,应全部返还给肖恩旭。借用合同是实践、单务合同。一般说来,出借人在交付借用物之后,不再承担义务,而借用人则有下列义务:第一,借用人应按借用物的用途,或者约定的方法使用借用物,非经出借人同意,不得将借用物转租给第三人,更不能为了谋利而将借用物转租给第三人。王维力为了谋取利益,擅自将借用的房屋出租,是侵权行为,依法应当赔偿损失,返还非法收取的全部房租。第二,借用人有受护并妥善保管借用物的义务。在借用期间,为保管借用的物而支出的费用,由借用人承担。本案被告王维力对长期借用的房屋,负有修缮的义务,不能因为进行过修缮而视为取得所有权。一、二审法院以“王维力已经翻修借用的房屋,肖恩旭从未过问”为理由,认定肖恩旭是自动放弃所有权,是不正确的。第三,出借人有在借用期满或者根据对方的正当要求及时返还借用物的义务。借用合同可以定期,也可以不定期。定期借用,借用人应当在借用期满时返还借用物。不定期借用,出借人则可以随时要求返还。借用人应当根据出借人的请求及时返还。本案双方当事人没有商定借用期限,出借人肖恩旭有权随时收回。借用人王维力有义务根据肖恩旭的正当要求,及时返还房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原一、二审法院处理是错误的,中级法院再审判决才是正确的。

66、借用人对借用物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案情]

原告王秋香,女,86岁,无业。

委托代理人章文效,男,41岁,教师(原告之子)。

被告张思周,女,59岁,干部。

被告张转周之父张克勤(1969年死亡),原有座落某市大兴路6号三层楼房一幢。1964年10月,张克勤以2000元价款将6号楼房第三层房屋(即三楼,建筑面积64平方米,不包括坪台),出售给原告王秋香,依法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并经公证处公证。公证书中还载明:(一)卖方所有的三楼坪台由买方长期使用,坪台的砖面维修,由双方共同负责,维修费用各承担50%。(二)因买方居住三楼,无处存放自行车,卖方愿将一楼厨房长期借给买方放自行车用。1980年原告在三楼坪台下搭建木屋的鸡舍,引起被告不满,1984年被告将一楼房屋全部出租给江桥大酒店,厨房改成卫生间,原告无处存放自行车,双方发生纠纷。1986年9月,原告向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三楼坪台归其所有;一楼厨房由自己永久使用。被告则以原约定的借用一楼厨房存放自自车的协议,已履行20年,现急需收回自用等理由,不同意继续出借,并要求确认三楼坪台产权,拆除对方在三楼坪台上搭建的木屋的鸡舍。

一审法院审理后判决:(一)三楼坪台产权归被告所有,由原告长期使用。(二)坪台维修费由原、被告对半分担。原告不得擅自在坪台上搭建或堆土种植;(三)准许被告张转周将本市大兴路6号楼房一楼厨房收回自用。被告于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在一楼西门侧搭棚,借给原告放置自行车。一审判决后原告不服,上诉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得当,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问题]

此案属什么性质的纠纷?法院处理是否正确?

[简析]

此案属于借用合同纠纷。

借用合同,是出借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出借物无偿交给借用人使用,借用人在一定期限内或使用完毕后返还原物给出借人的协议。借用合同的本质特征是:借用人对借用物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出借物的所有权自然属于出借人。本案原告王秋香与被告之父张克勤于1964年10月订立的合同,虽名为“房屋买卖合同”,但其部分内容系关于三楼坪台和一楼厨房使用问题的协议,这部分是属于借用合同性质的内容。因为该两项条款明确规定:“卖方所有的三楼坪台由买方长期使用”、“卖方愿将一楼厨房长期借给买方放自行车用”。可见,被告(卖方)当时转移的是坪台和厨房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原告对坪台和厨房享有的是长期地无偿地占有、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原、被告对坪台和厨房使用问题达成的协议,具有借用合同关系的法律特征。因此,他们之间的纠纷属于借用合同纠纷。

一、二审法院在查明案情事实、准确定性的基础上,对本案的处理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关于三楼坪台所有权归属问题的处理正确。无论从合同约定,还是从客观事实看,被告从未将坪台所有权转给原告。尽管原告占有、使用了20年,但并不能改变借用性质。出借物所有权仍然属于被告。原告主张归其所有,没有法律根据。第二,关于三楼坪台和一楼厨房使用问题。从当事人的义务看,借用合同是单务无偿合邮购借人将出借物交给借用人,合同成立之后,出借人一搬不再承担法律上的义务,而借用人则有下列义务:(1)借用人应当按借用物的用途或约定的方法使用借用物;(2)借用人应当爱护和保管借用物:(3)借用人应在借用期满或者根据对方的正当请求及时的返还借用物。本案原告不按坪台的用途正常使用,而是在坪台上搭建木屋的鸡舍,不履行借用人应承担的爱护借用物的义务,其擅自搭建的行为,不仅违反合同约定,而且有碍整个楼房建筑的维护,当然不能准许。一楼厨房原约定由原告长期使用,原告已使用20年,被告要求由回,理由正当,依法应当准许。至于原告无处存放自行车,属于相邻关系问题,法院根据公平合理等处理相邻关系的一般原则所作出的处理,合情合理。

67、借用人将借用的房屋私自转租出借人有权收回房屋

[案情]

原告李伟和,男,40岁,翻译。

被告郑飞,男,30岁,工人。

原告李伟和与被告郑飞是朋友关系,1986年6月,李伟和由所在公司派往驻中东某国办事处任翻译工作,时间约8个月。李伟和临行前将自己所有的三间私房中的二间借给了郑飞使用,双方约定郑飞可无偿使用10个月,但不得转租转借别人。7月底,郑飞将李伟和借他的二间房出租给作服装生意的个体户刘某,每月租金150元。李伟和于1987年初临时回国,得知这一情况后,即通知郑飞,他要收回出借房屋,郑飞则以当时商定借期为10个月,现尚未到期,如果收房要承担对刘某的违约责任为由,不同意收房。反复协商无效,李伟和诉至人民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为:李伟和与郑飞虽定有有期借用的房屋的协议,但在借用期间郑飞违反协议,私自将无偿借用的房屋转租他人,牟取高利。郑飞违反了借用人应承担的义务,李伟和要求解除借用合同,收回出借房屋的要求是合理的,法院予以支持。最后法院判决:被告郑飞于判决生效后10天内将借用房交还原告李伟和,转租所得收入归房主即李伟和所有。

[问题]

出借人李伟和在借用期满前要求收回出借房屋是否合理?法院的处理结果是否正确?

[简析]

借用合同是出借人与借用人订立的出借人把借用物交给借用人无偿使用,借用人于一定期限内返还所借原物的协议。如果有期借用合同,一般说来,在合同期限届满以前出借人不得要求借用人交还借用物。但如果借用人有违反合同,损害出借人利益的行为,出借人可随时要求解除合同,收回借用物。李伟和与郑飞订立的是有期借用口头协议,在协议中双方商定郑飞不得在借用期间将借用李伟和的房屋转租或转借他人,即郑飞有根据约定承担只能自己使用该房而不得将该房的使用权有或无偿地转移于他人的义务。郑飞在借用李伟和房屋一个月后,将借

用房屋高价出租,其行为违反了合同中双方约定的条件,是严重的违约行为。李伟和得知这一情节后提出解除合同,提前收记的要求是法律所允许的。郑飞既已违约,就不得再以借用期未满为借口拒不交房。法院根据双方的合同约定,确认郑飞违约并判决郑飞交出房屋,转租所得的收入归房主所有,这样处理是正确的。

应当指出,本案除涉及原、被告之间的房屋借用关系外,还涉及到被告同个体户刘某的房屋“租赁”关系。因此,人民法院在判令被告音乐会房屋是时,也就必然要涉及个体户刘某执行的问题。可是,在该案判决中却没有确定个体户刘某的诉讼地位,这是不恰当的。为了纠纷的彻底解决,简化诉讼程序,人民法院应当通知个体户刘某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68、无息借货,债务人迟延偿付时,应附加迟延期间的法定利息

[案情]

原告范克忠,男,62岁,退休工人。

被告郭德海,男,29岁,个体户。

原告范克忠和被告郭德海的父亲原在同一工厂工作。1984年,被告经核准登记从事个体零售服装业务,因资金不足,于1984年3月向原告借款人民币5000元,借期1年,不计利息。1985年9月,被告违反工商管理规定,销售进口旧服装,被没收待售服装并被处以罚款,因而一时无力偿还债务。1986年经营情况好转,原告向被告追要借款,被告口头答应偿还,实际分文不给。原告几次催要,被告一拖再拖。无奈,原告于1986年5月向法院起诉,除要求被告还清5000元本金外,还要求补偿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被告承认借款事实,也同意给付利息,但因自己现有资金有限,无力一次全部清偿,要求分期偿还。法院审理查明,被告有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如下:被告偿还原告借款5000元,并音乐会从1985年4月起到1986年6月止共计14个月的利息700元,本金和利息合计共交付5700元(已当庭履行)。

[问题]

本案属于何种纠纷?法院对本案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简析]

本案属于借货合同纠纷。借货合同是指出借人把货币或者其他种类物音乐会给借用人,借用人按照约定将同等数量的货币或同等数量、质量的种类物,归还给出借人的一种协议。借货合同可以是有偿合同,也可以是无偿合同。本案原、被告约定由原告借5000元人民币给被告,借期1年,不付利息,被告应按期返还5000元人民币。原、被告之间的协议是典型的民间无息借货合同。由于被告不履行返还借款引起的纠纷,属于借货合同纠纷。法院对该纠纷的处理是正确的,根据是:

第一,借货合同是单务合同。一般情况下出借人把出借物交给借用人之后,只享有要求借用人偿还的权利,而不再承担义务。而借用人则有按约定的期限,返还同等数量的货币或同等数量、质量种类物的义务。如果是有偿借货,借用人还有支付利息的义务。本案原告将5000元人民币借给被告,为期1年,不付利息,以满足被告的生产经营需要,属于合法借货关系。原告请求返还借款的权利,依法应予保护。

第二,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二条和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精神,公民之间的无息借货,有约定偿还期限而借款人不按期偿还,或虽未约定偿还期限但经出借人催告后,借款人仍不偿还的,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应当予以准许。本案被告作为债务人迟延履行债务,应附加支付迟延期间的法定利息。本案原告要求被告支付迟延返还14个月的利息的请求合理,应予支持,这不是因为原合同是有息借货,而是由于被告不按期履行债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即赔偿原告损失。

第三,公民之间的有息借货利率,一般是有约定,按约定办理,没有约定的,或约定不明,又不能证明的,可以比照银行同类货款利率计息,如因利率发生纠纷,应本着保护合法借货关系,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有利于生产和稳定经济秩序的原则处理。实践中,民间生产经营

性借货利率,可允许适当高于生活性借货利率。本案借货属于生产经营性借货,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不属于高利货,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法院准许,处理正确。

69、债务人确实暂时无力清偿债务的,可责令其分期偿还

[案情]

原告常涛,男,32岁,干部。

被告赵京玉,男,24岁,职工。

原告常涛与被告赵京玉原在一个连队服役,原告是排长,被告是战士,后分别复员。1987年1月,被告急于要购买进口摩托车,钱不够,找原告借款。原告将自己准备结婚用的1500元存款无息借给被告,双方预先对还款期限没有作出约定。1987年3月,被告因驾驶摩旗车高速行驶,出了车祸,致他人损害,赔偿损失800元。被告对欠原告的借款迟延不予返还。自1987年5月起,原告多次向被告索要,被告先是给原告开了一张1500元借据,并说很快就还。可是以后又声称:借攻时并没有规定期限,有钱才能还,没有钱告到哪里也还有了。无奈,原告于1987年9月向法院起诉。

法院审理查明上述情况属实,并查明被告每月工资、奖金收入合计150元,家庭负担较重,一次还清确有困难,经调解,原告表示同意分三次偿还,被告则坚持何时有钱何时还。法院调解不成,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判决如下:被告自1987年10月起,到1988年6月止,分三期返还借,款即1987年12月底前还500元,1988年2月底前还500元,1988年6月底前还500元。

[问题]

对借款不还而引起的纠纷如何处理?

[简析]

人民法院处理民间借货纠纷时,应当依照民法通则关于“合法的借货关系受法律保护”的规定精神,本着债务应当清偿,保护借货双方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本案原告将自己准备结婚用的存款无息借给被告,双方建立的是合法借货关系。现原告请求返还借款,依法应当予以保护,被告应当如数清偿所借之款。被告以借货没有约定返还期限为借口而拖延不还,是没有法律根据的。经查,被告现确实暂时无力一次偿还1500元债务,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决让其分期偿还合理合法。

70、赠与合同履行后,非经受赠人同意,赠与人不能索回赠与物

[案情]

原告王蔷,女,32岁,职工。

被告董秀英,女,28岁,个体户。

被告董秀英与原告王蔷是姑嫂关系。董秀英自幼父母双亡,与兄董振声一起生活。1985年5月,董振声与王蔷再婚时,董秀英赠送兄嫂14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兄嫂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1986年6月,董振声因车祸身亡。1987年2月,王蔷没有通知董秀英与他人登记结婚,董秀英以此举不满,找王蔷质问,双方发生口角。董秀英向王蔷索要彩色电视机,并声称:你不花一分钱,凭什么白要我的电视机,如果要电视机,拿钱来。王蔷不同意返还电视机,也不同意给钱。1987年3月18日,董秀英带领其夫弟郭大元到蔷家将彩色电视机强行拉走。王蔷起诉到法院,请求返还彩色电视机。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双方争执的14英雨彩色电视机,是原告与董振声结婚时,被告送给兄嫂的结婚礼物,现共有人董振声已经死亡,董又无子女和父母,电视机应归王蔷所有。于是,判决被告将电视机返还给原告。一审判决后被告不服,以索回赠与物为理由,上诉二审法院。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问题]

本案属于什么性质的纠纷?一、二审法院的处理是否正确?

[简析]

本案属于赠与合同纠纷,赠与合同,是一方当事人自愿将自己所有的财物,无偿地送给对方当事人所有,而对方当事人也表示愿意接受的协议。给予财产的一方为赠与人,接受财产的一方为受赠人。赠与合同具有三个法律特征:(一)赠与是双方法律行为,要双方愿意表示一致,合同才能成立;(二)赠与是无偿合同,赠与人给予受赠人财产是无偿的,受赠人接近赠与也不必给赠与人等价或不等价补偿:(三)赠与是实践性合同,在赠与人交付赠与物并为受赠人接受之后,赠与合同才能生效。本案被告董秀英于1985年5月其兄嫂结婚时,将14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当众赠与其兄嫂,其兄嫂当即表示接受赠与,并取得了赠与物。双方当事人上述民事法律行为符合赠与合同的法律特征,该赠与合同于1985年5月1日已经履行并生效。该赠与物所有权已经为原告夫妻所共有。对已经履行生效的赠与合同,非经受赠人同意,赠与人不能索回赠与物。原告之夫董振声死亡后,该赠与物依法应归原告所有,被告强行拉走彩色电视机,是对原告所有权的侵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返还原物。因此,一、二审法院的处理是正确的。

对继父母与继子关系问题的探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继父母子女关系 (2) (一)继父母子女概念 (2) (二)继父母继子女关系大体有三种情况 (2) (三)继父母与继子女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2) (四)我国对继父母继子女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认定 (3) (五)继父母继子女关系的解除 (4) 二、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相互继承 (5) 三、离婚对继父母继子女的义务关系的影响 (6) 四、结论 (6) 参考文献 (7)

对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问题的探讨 论文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离婚率的升高,继父母子女关系,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于婚姻纠纷的一大问题。因此,只有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保护继父母、继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本文将通过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即:继父母子女的概念、法律特征、相互的权利义务和继父母子女之间的解除进行分析、阐述。本文还将通过个别疑难问题,对有争议的案件进行多方面论述。 本文最后提出自己的其他观点即:继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的地位要提高,因为只有重视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整个社会才能趋于平稳发展。同时,解决继父母子女关系要将亲情揉于法律之中,因为本身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关系是基于姻亲关系发生,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所以容易激发家庭矛盾,如果按部就班的处理会使矛盾激化。因此,处理此案件应以调解为主,并增加相应的幅度条款,可以使法官酌情处理,尽量在法理、伦理、情理都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解决。 关键词: 继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解除,幅度条款

继父母继子女关系是因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再婚而形成的,子女称母或父的后婚配偶为继父或继母;夫称其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或妻称其夫与前妻所生的子女为继子女。在旧中国,继子女往往遭到社会的歧视和继父、母的虐待和遗弃的。为了进一步肃清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破除旧传统的习惯势力,我国《婚姻法》第27条第1款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这一原则规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尊老爱幼、保护儿童和老人权益的必然要求。 继父母继子女原是由不得婚姻关系而派生的一种姻亲关系,他们之间是否发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应视不同情况而定。我国《婚姻法》第27条第2款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着规定。”这就是说,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只有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抚养教育关系,才产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拟制血亲的法律效力。 一、继父母子女关系 (一)继父母子女概念 继子女是指夫与前妻或前夫与妻所生的子女;继父母则是子女对母亲的后夫与父亲的后妻的称呼。继父母子女关系是指在生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婚后,另一方带子女再婚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共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由共同生活的法律事实形成的拟制血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二是直系姻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拟制直系血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除了父母的再婚行为外,还须有共同生活的条件,其产生的法律后果与血亲关系的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间有继承权,且继子女有赡养继父母的义务。而直系姻亲的继父母子女间没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继父母继子女关系大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生父或生母再婚时,子女已经成年并独立生活;或者生父或生母再婚时,未成年子女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共同生活,未受到过继母或继父抚养教育,在这种情形下,继父母与继子女仅产生姻亲关系。 第二种,继子女在未成年时曾与继父或继母共同生活,接受其抚养教育,在成年后已脱离继父或继母独立生活。如其共同生活时间较长,曾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可认定为拟制血亲关系,双方产生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 第三种,继子女与继父母长期共同生活,由继父或继母负担继子女生活费或抚养费的一部或全部,并受继父或继母的抚养教育;或者继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由生父或生母供给,但与继父或继母长期共同生活,继父或继母对继子女尽到生活上的照料和教育。具备上述情况之一者,均可认定为拟制血亲关系,双方产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继父母继子女关系是因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再婚而形成的,子女称母或父的后婚配偶为继父或继母;夫称其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或妻称其夫与前夫所生的子女为继子女。在旧中国,继子女往往遭到社会的歧视和继父、母的虐待和遗弃的。为了进一步肃清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破除旧传统的习惯势力,我国婚姻法第21条第1款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这一原则规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尊老爱幼、保护儿童和老人佥权益的必然要求。 继父母继子女原是由不得婚姻关系而派生的一种姻亲关系,他们之间是否发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应视不同情况而定。我国婚姻法二十七条第2款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着规定。”这就是说,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只有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抚养教育关系,才产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拟制血亲的法律效力。 (三)继父母与继子女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还是在于子女辩论赛精彩辩词_礼仪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还是在于子女辩 论赛精彩辩词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还是在于子女呢?下面是橙子搜集整理的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还是在于子女辩论赛精彩辩词,欢迎阅读。 我们是正方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同学们 大家好! 我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代沟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年龄、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以及在家庭中、社会上的地位不同,难免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形成心理距离和隔阂。代沟,就像沟一样,隔开了一代一代的人,影响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成为了亲子关系在当今社会畸形发展的概括和体现。 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得子女对父母有一种原始的特殊的信任,孩子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父母的信任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父母这种天然的信任优势,今天是否依然存在呢?我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1 在思想政治方面:父辈们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年轻人主张自由、创新、开放,对不满的现象,希望能有机会表示意见。 1 / 4

2 生活行为方面:父辈们重实际,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年轻人则喜欢冒险性行动,敢做敢为,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不太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约束。 3 在交往方面:父辈们态度保守,节省,重视金钱的实际价值;年轻人则主张广泛交游年轻人则不懂得节省,希望怎么用就怎么用,尤其对追求时尚,以此来体现个性。 青少年时,一种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意识的最少层漫漫形成,一个新的自我在一个迷蒙中跃跃欲试。然而,成人的限制甚至更严密,他们总是把自己个性爱好和行为习惯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凡不合乎这个标准的,动辄责骂批评。父母没有注意到社会的发展早已使他们年轻时社会所崇尚的东西,变成了今天年轻人所屏弃的东西。盖茨也曾经说过: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综上所述,代沟的产生源于父母的自大、独断、对上一代的传承等等,体现于过度的干涉、对新事物的过度否定、包括对自己不成功的年轻时代的否定,却不能勇于承认错误,很多时候父母爱孩子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孩子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 客观世界的变化决定每代人的思想观念是不同的。父母们还停在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上或者没有更快的更新,以至于无法与现今时代的观念很好的接轨,而孩子们接触的是当今的社会,适应和接受的也是现在的思想观念,因此我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2 / 4

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摘要:儿童所生活的环境对其自身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儿童初级社会化的场所,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的完整性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文章从父母离异家庭的现状、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离异的原因、提出因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对策三个方面去探究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心理发展父母离异贵州省 一、父母离异家庭的现状 (一)、父母离异产生的问题 在整个家庭中,父母的离异前后都会伴随着许多问题的产生,并且伴随着离异的整个过程。 1、离异前产生的问题。 父母之间的尖刻对立对子女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这会使子女与父母双亲疏远。[1]由于父母双方要离异,因而在还没有离异的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争吵,当争吵严重时候会动用极端的行为。这些争吵行为或是极端的行为被自己的子女所看到,随着次数的增多或是被子女所看到的次数增多,这样都会给自己的子女造成极大的影响 2、离异后产生的问题 (1)抚养权问题。在许多离异的家庭中,父母离异的过程较长往往是因为对子女抚养权的问题。这种抚养权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①父母双方都爱自己的子女,都想抚养自己的子女,因而在抚养权方面就久久不能做退让,从而使得夫妻两人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激烈,严重的矛盾就使得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用极端的方法去解决,进而造成双方的各种伤害。②父母双方只有一方爱自己的子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抚养权的争夺就不会太激烈,可以把子女判给爱自己子女的那一方。③父母双方都不爱自己的子女,谁都不想要这个抚养权,这就会影响到子女的生存问题。同时这种情形对子女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子女们会认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个错误的或者是认为父母根本就不想要他们,因而产生自卑心里,从而使得自己对待亲情都比较的冷酷无情,对这个世界充满悔恨之心。 (2)非单亲监护人的探望问题。许多父母的离异后,子女只会和一方即具有抚养权的父亲或是母亲居住在一起,从而影响子女价值观也是单方面的影响,子女只得到父亲或是母亲角色中的一种。同时,许多单亲的子女们都不愿意或者是不接受离异后的父亲或是母亲来探望自己,他们从心里上认为父母爱自己却为何要离开自己,因而对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来探望表现出一种抗拒的行为——躲避或是见到也不和他们说话。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8班成员:张译、杨添怿、洪佩珊、文雅、陈枫、王祎萱 社会在发展,父母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他们似乎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回到家里都十分疲惫。我们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家,在家里呆短短的一天又踏上回学校的路途。 “可是就算是短短的一天,父母还是会经常问三问四的。”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这样说,“上次我回去的时候,发现我的日记本居然有被翻过的痕迹,这让我很气愤。”还有的同学说:“我现在都不敢把那些关于我隐私的东西放在家里了,太不安全了。其实也不是我愿意这样,只是他们这样不信任我,我也没办法啊。” 听到这些,让我们想到其实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是有的时候,就当作不知道,让它过去了。也没有特意去关注过这个问题。可是当身边的同学不断地发出这样的抱怨时,让我们不禁想到这或许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个别现象,而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个课题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 1.你的父母有没有侵犯过你的隐私,如偷看你的信件、日记、手机信息、通话记录等? A. 经常 B. 有过 C. 几乎没有 D. 从来没有 2.你对于家长这样的行为持何种态度? A.无所谓,反正也没有什么可看的 B.可以理解,但是不赞同 C.认为这完全不可以接受 3.当你发现家长侵犯你隐私的时候,你会... A. 大吵一架,认为这真是太过分了 B.装作不知道,以后小心点就好了 C.和父母好好谈谈这个问题,以达成共识 4.自己在成长中的烦恼、心事会不会和父母交流? A. 常常,认为这样对两方都好 B. 有时候吧,看有没有时间啰 C. 几乎没有,但问起的时候会说 D. 完全不会,说了他们也不会懂 5.你是否希望和父母交流自己的烦恼,或者说隐私? A.当然,这样可以增进了解 B. 无所谓,怎样都好 C.不希望,说了他们也不懂 6.父母是否信任你? A.很信任 B.还比较信任 C.表面而已,实际常常旁敲侧击地提起 D.完全不信任

亲属关系证明模版

证明 兹证明我单位职工,,年月号出生,身份证号,于年月日在去世,生前住,其配偶,年月日出生,于年月日去世,生前住,两人系结发夫妻,死者死亡后,配偶没有再婚。二人共生育子女人,分别为:长子,年月日出生,现住;女儿,身份证号:,年月日出生,现住;女儿,身份证号:,年月日出生,现住。 除上述子女之外,再无其他子女。无需要其赡养、抚养或照顾的人。 死者的父亲叫,于已于年月日去世,死亡原因系病故,生前住;母亲叫于已于年月日去世,死亡原因系病故,生前住。死者的父母死亡时间在前。 特此证明! 盖章 年月日

证明 兹证明我社区居民,女,年月号出生,身份证号,于年月日在郑州去世,生前住号,其配偶,年月号出生,身份证号,于年月日在去世,两人生前均住,两人系结发夫妻,死者死亡后,配偶没有再婚。二人共生育子女人,分别为:长子,年月日出生,现住;女儿,年月日出生,现住;女儿,身份证号:,年月日出生,现住。 除上述子女之外,再无其他子女。无需要其赡养、抚养或照顾的人。 特此证明! 盖章 年月日

兹证明我单位职工,,年月号出生,现住,身份证号,其父亲,年月号出生,身份证号,于年月日在去世,生前住,其姐,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现住;其妹,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现住。 特此证明! 盖章 年月日

兹证明我单位职工,女,年月号出生,现住,身份证号,其父亲,年月号出生,身份证号,于年月日在去世,生前住,其兄弟,年月日出生,现住,身份证号,其妹,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现住。 特此证明! 盖章 年月日

兹证明我单位职工,,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现住,其父亲是,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于年月日在去世,生前住;其母亲,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于年月日去世,生前住;其哥,年月号出生,现住,身份证号;其姐,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现住; 特此证明! 盖章 年月日

继子女对继父母有赡养责任吗

继子女对继父母有赡养责任吗 在现实生活中,夫妻感情不合选择离婚是很平常的事。离婚后双方都有重新选择结婚的权利。在重新组成的家庭中,男方或者女方就成为了继父或者继母。那么继父母老了之后,继子女有赡养责任吗?下由律伴网为大家进行解答。 一、继子女对继父母有赡养责任吗 我国《婚姻法》第27条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同时,《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由此可见,受继父或继母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于生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关系,即对继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而未受继父母抚养教育的继子女,对继父母没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二、继子女有继承权吗 (一)、继子女继承权的确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与继父母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对继父母的遗产享有继承权,因为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形成了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继子女也就能象婚生子女一样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成为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 在法律上扶养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父母对未成年的继子女履行了抚养义务: (1)继子女受继父母经济上的供养; (2)继子女受继父母生活上的抚养、教育。 2、继父母对已成年但系限制行为能力或无行为能力的继子女履行了抚养义务。 3、继子女对继父母履行了赡养义务: (1)继子女在经济上供养继父母; (2)继子女在生活上扶助继父母。

若继子女其生父或生母再婚时,继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分居另过,或其生父、生母再婚后,继子女未与继父或继母共同生活,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教育成人,继子女对继父或继母也未尽过赡养抚助义务的,则不能视为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形成了抚养关系,继子女也就不能继承继父母的遗产。 综上所述,只要能具备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抚养和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赡养的情形之一,就可认定为继子女与继父母形成了扶养关系,依据法律规定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就互相享有继承权。 (二)、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子女对继父母的遗产享有代位继承权 代位继承又称间接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代替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种法定继承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1条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条的规定,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生子女、养子女对继父母的遗产享有代位继承权,但法律没有规定关于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继子女是否享有代位继承权,在实践中一般认为只要继子女与其继子女形成了扶养关系,则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继子女就享有代位继承权。 (三)、继子女继承继父母的遗产不妨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1条:“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之规定,与继父母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同时对继父母和生父母都享有继承权。 上述就是小编为各位读者收集整理关于继女子赡养继父母这个问题的解答内容,继父母对继子女尽了抚养义务的,继子女有尽赡养继父母的责任。如果读者需要法律帮助,欢迎到律伴网进行法律咨询。 文章来源:律伴网https://www.doczj.com/doc/6e1096781.html,/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为人父母已做了大半辈子的工作,大多数人都在为生活养家糊口、结婚生子、孝敬父母、奉献社会,为了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维系着其中的亲戚朋友。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人生无外乎就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在这几个阶段中人们大多数做的最多的就是工作一身都是在为子女操劳,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我是为我自己、为家人、为子女,那么就这样一句话来分析,这里面存在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你本身就是在撒谎,二是你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既然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如此重要,那么现在已身为父母的我们真正能给予孩子多少,每天有多少隐形的行为是在时刻影响着孩子,你对孩子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正大于负还是负大于正。结合我对这一话题做得调查与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在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我们才可能说到要成为这样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孩子只要高兴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随便他,做父母的不过多的干涉,难道这真的是在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为孩子好吗? 孩子长大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1、心存感恩,有孝心的人

2、了不起的企业家 3、被人尊重的人 4、一个平常的人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太在意外在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在意的时候,往往会收获很多的惊喜。信任与自主 第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稳定关系能创造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当所有人都不能信任是父母是一个值得信赖永远站在背后支持 你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被称为家“安全感的依赖”。父母亲的支持“带给了孩子内在的安全感,”这便反映在孩子的能力以及他们更愿意探究周围的未知世界等很多的方面。” 第二,和孩子之间相互信任的这种关系能使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信任。当你夸奖、告诉孩子她很棒或明显的表现出你对孩子很信任时,这样的鼓励和信任会使她更加相信你。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和帮助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在孩子心中你得到了信任那么你也可以和孩子讨论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三,现在得孩子都希望父母给予自己一种权利,就是“自主权”有了这种权利孩子就会更开放、更诚实地告诉 她正在做什么、想什么,并有可能向你袒露她内心的情

浅论继父母子女关系

浅论继父母子女关系 林丽冉 本文将通过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即:继父母子女的概念、法律特征、相互的权利义务和继父母子女之间的解除进行分析、阐述。本文还将通过个别疑难问题,对有争议的案件进行多方面论述。 本文最后提出自己的其他观点即:继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的地位要提高,因为只有重视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整个社会才能趋于平稳发展。同时,解决继父母子女关系要将亲情揉于法律之中,因为本身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关系是基于姻亲关系发生,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所以容易激发家庭矛盾,如果按部就班的处理会使矛盾激化,伤害到继父母感情或导致继子女走向极端。因此,处理此案件应以调解为主,并增加相应的幅度条款,可以使法官酌情处理,尽量在法理、伦理、情理都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解决。 关键词:继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解除幅度条款 继父母继子女关系是因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再婚而形成的,子女称母或父的后婚配偶为继父或继母;夫称其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或妻称其夫与前夫所生的子女为继子女。在旧中国,继子女往往遭到社会的歧视和继父、母的虐待和遗弃的。为了进一步肃清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破除旧传统的习惯势力,我国婚姻法第21条第1款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这一原则规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尊老爱幼、保护儿童和老人佥权益的必然要求。 继父母继子女原是由不得婚姻关系而派生的一种姻亲关系,他们之间是否发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应视不同情况而定。我国婚姻法第21条第2款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着规定。”这就是说,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只有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抚养教育关系,才产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拟制血亲的法律效力。 一、继父母子女关系 (一)继父母子女概念:继子女是指夫与前妻或前夫与妻所生的子女;继父母则是子女对母亲的后夫与父亲的后妻的称呼。继父母子女关系是指在生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婚后,另一方带子女再婚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共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由共同生活的法律事实形成的拟制血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二是直系姻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拟制直系血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除了父母的再婚行为外,还须有共同生活的条件,其产生的法律后果与血亲关系的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一辩辩词

正方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代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两代人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导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有差异。我方认为,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但代沟产生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也进一步体现了代沟。代沟的产生,父母子女双方都有责任,但我方今天论证的标准就在于父母与孩子在代沟产生与矛盾解决过程中谁起的作用更大,谁就负主要责任。下面,我方将从(——)方面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从代沟产生层面看:1、时代不同,父母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不同,导致在某些事物上不能良好的沟通,思想无法融合,这样在想法或行动上也就存在差异,激化矛盾产生,自然就产生了代沟。 2、父母不是教育专家,因为太爱子女,曾经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但往往把握不好度,将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思想与时俱进,早已形成了与父母不同的行事原则,而父母却做不到,那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代沟。 3、父母掌握着经济大权,作为一家之主,自然产生一种威严与尊严感,在心里无法与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考虑问题,认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合情合理的,他们不理解子女,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完全以家长的身份要求子女,这就使父母与孩子间产生了代沟。 从矛盾解决层面上看:1,与孩子相比,父母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有丰富的处事经验,他们有能力选择更好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努力化解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如果父母没尽力做到这点,那父母就要负主要责任。 2、孩子不体谅父母是一个方面,但多数父母也无法做到体谅子女。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但没有切合实际的给自己的子女定目标,造成子女精神上的压抑,而父母完全可以把目标降低一点,让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3、孩子处于叛逆期,和父母发生冲突很正常,但父母作为过来人,同样经历过叛逆期,在这一方面父母更有经验,更懂得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服务懂得不应该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更多的是秉着一颗想与孩子真诚交流的心,采取迂回战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在代沟的产生于矛盾的解决中都占主要作用,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离婚对子女带来的影响

协助孩子过渡父母离异 临床心理学家曹赐慧女士 跟据统计处调查近二十年间的离婚趋势,二零零二年获颁布离婚令的数字是一九八一年的六倍。在离婚过程中不单成人要面对压力,例如感情的创伤、处理财务及抚养权等事宜。对于孩子来说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的影响。为了协助孩子过渡家庭的转变,父母可从正面的态度去提高孩子的适应。 父母能从子女的眼光和需要出发尤其重要。父母离异及家庭转变一般会引起孩子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焦虑不安、混乱、恐惧或内疚。由于孩子的言语表达及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会反映在行为上。家长或会发现他们的脾气变得暴燥及难以捉摸。另外他们的成绩和人际关系也可能受到影响。家长需要接纳子女在适应期不稳定的情绪。这可透过倾谈了解孩子的感受、解释父母的婚问题与他们无关以减低他们的内疚感、让他们知道分离会所引致的影响、又或提议一些方法给他们发泄情绪。有些研究指出,三至五岁的孩子因未能明白离婚的概念或当中所带来的影响,令他们产生恐惧和被遗弃的感觉,以致有发脾气等现象。相对地六至八岁的孩子对离婚的观念有较多的理解,所以他们会渴望能与父母一起,又会存在父母能再一起的幻想。记得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已离婚数年,他告诉爸妈因忙碌不能在一起,到了他们年老时就会再一起生活。到九至十二岁,孩子对离婚有清晰的概念,但他们倾向埋藏自己的感受,或会避免让别人知道家庭的改变以免尴尬。 二零零三年六月有一份外国的研究指出,父母离婚后的冲突会间接影响孩子的适应。因为冲突会影响父母与子女接触及关系。在一些离婚个案中,父母在约见子女的时间、地点、次数、课外活动或学校的安排等事情上不断出现争拗,甚至要采用法律的途径去争取,以致减低了某一方家长与孩子之接触。记得有一位孩子来自父母有高度冲突的家庭亦有类似的情况。有时候他被要求汇报在父家或母家的情况,但他宁愿被责骂也不提及以免引起父母的冲突或互相指责。在这些情况下都会对孩子构成压力及影响他们的情绪。父母亦要留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候孩子为了满足父或母感情上的需要便会表示认同、装作不在乎又或隐瞒自己真实的感情。在个案中有一位孩子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忠心,曾说到她会在父亲面前讲母亲的不是,同样也会向母亲说父亲的坏话。虽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父母亦要留意自己的说话、态度及行为有没有牵涉孩子进入大人的争拗与冲突里。毕竟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和加重孩子的负担。父母如果能以身作则用正面的方法处事,为着孩子的好处互相沟通和合作,尽量鼓励孩子与对方保持联络与探视,必然能够帮助孩子减低家庭转变的压力。

标准的父子关系证明书模板样本

标准的父子关系证明书模板样本 父子关系如果不清晰是要开证明书的,那这类的证明书的模板 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是给大家的父子关系证明书,希望对大家有用。 兹有XXX(身份证号码)与XXX(身份证号码)系父子(母-子)关系。 特此证明 派出所公章 日期 兹证明XXX(你),(性别),(名族),(身份证号),该同志是XXX(你父亲),(性别),(名族),(省份证号)长子(是老几就写第几子)属实。 特此证明。 (出具证明的单位或部门) (日期+盖章) 我的户口一直落在爷爷奶奶的户口本上,05年上学的时候迁至学校集体户口,现在毕业,户口是迁移证(还没来得及去落户),也就是说父母亲的户口本上现在没有我那一页,现在单位招收子弟职工,需要证明父子关系,如果您知道具体的派出所户籍科所开具的父子关系证明,麻烦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谢谢。(需要正确的格式,另不 知道该证明是普通的信纸开具的还是专用的证明信,有条件的上传一张证明的照片最佳) 两种方法一种是去你的父亲户口所在地或者是你上学时迁出户 口所在地开具父子关系证明

另一种可以去你档案寄存的人才市场,提请开具证明,你的档 案里有类似的户籍信息,人才市场有开封档案的权利(在你有提请时) 去公证处做一个公正就可以了只要你手里有任何能证明父子关 系的文件以及(或者)你父亲生前的和你照片公证处查证后会跟你公 证书有这个就很容易了或者请医院开具生证明 根据您对案情的叙述和现有材料情况,本律师对您的案情进行 了初步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案情分析 到所在地派出所开证明 律师建议 如果历史档案不给查的话,建议委托律师查询 鉴于您提供的材料有限,以上分析、建议仅作为参考,不作为 处理案件的最终法律依据、也不构成本律师对案件的任何承诺。 再次。 猜你感兴趣: 1.关系证明格式 2.子女关系证明范本 3.父子关系证明范本 4.产权授权委托书 5.父女关系证明怎么开

论婚姻法中的继父母子女关系

论婚姻法中的继父母子女关系 随着当今社会离婚率的升高,继父母子女关系,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于婚姻纠纷的一大问题。因此,只有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保护继父母、继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继父母继子女关系是因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再婚而形成的,子女称母或父的后婚配偶为继父或继母;夫称其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或妻称其夫与前夫所生的子女为继子女。在旧中国,继子女往往遭到社会的歧视和继父、母的虐待和遗弃的。为了进一步肃清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破除旧传统的习惯势力,我国婚姻法第21条第1款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这一原则规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尊老爱幼、保护儿童和老人权益的必然要求。 一、继父母子女关系 (一)继父母子女概念: 继子女是指夫与前妻或前夫与妻所生的子女;继父母则是子女对母亲的后夫与父亲的后妻的称呼。继父母子女关系是指在生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婚后,另一方带子女再婚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共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由共同生活的法律事实形成的拟制血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二是直系姻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拟制直系血亲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除了父母的再婚行为外,还须有共同生活的条件,其产生的法律后果与血亲关系的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间有继承权,且继子女有赡养继父母的义务。而权为直系姻亲的继父母子女间没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继父母继子女关系大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生父或生母再婚时,子女已经成年并独立生活;或者生父或生母再婚时,未成年子女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共同生活,未受到过继母或继父抚养教育,在这种情形下,继父母与继子女仅产生姻亲关系。 第二种,继子女在未成年时曾与继父或继母共同生活,接受其抚养教育,在成年后已脱离继父或继母独立生活。如其共同生活时间较长,曾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可认定为拟制血亲关系,双方产生父母子女单质权利义务。 第三种,继子女与继父母长期共同生活,由继父或继母负担继子女生活费或抚养费的一部或全部,并受继父或继母的抚养教育;或者继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由生父或生母供给,但与继父或继母长期共同生活,继父或继母对继子女尽到生活上的照料和教育。具备上述情况之一者,均可认定为拟制血亲关系,双方产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继父母继子女关系是因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再婚而形成的,子女称母或父的后婚配偶为继父或继母;夫称其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或妻称其夫与前夫所生的子女为继子女。在旧中国,继子女往往遭到社会的歧视和继父、母的虐待和遗弃的。 (三)继父母与继子女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1、我国《婚姻法》第27条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

代沟问题责任在父母(辩论材料)

代沟问题责任在父母(辩论材料) 一辩:我方的观点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问题责任在父母一方。有十多年生活经历的父母都很成熟,知道的东西很多。有句俗话说父母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都多。显而易见,父母比我们对这个世界要了解的多的多。但是,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是不适用的。而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父母的步伐跟不上前进中的我们,我们不可能停下前进的步伐来等父母跟上我们。父母不但不理解我们,有时还用他们陈旧的观点来抵制我们发展,;两代之间的代沟也就这样产生了。因此,我方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之所以存在代沟责任在父母。 二辩:父母用他们过时的思想来引导子女,会使处于叛逆期的子女感到反感。父母以长者自居,认为不管怎样自己都是有道理的。因此,他们没能很好的与子女沟通,与子女之间产生了代沟。子女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对理解自己的父母,希望能向他们述说自己的烦恼。可每当这时,父母要么觉得自己的子女是受到了什么不良习气的影响,要么觉得这样的烦恼完全是不足为道的。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回应自然会使子女无法也父母沟通,加深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问题责任在父母一方。 三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现象说明,父母的内心深处一直以为孩子就是他们自己的替身,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把内心世界向他们敞开。殊不知,孩子早已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是不隶属于自己的生命个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一个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生理和心理年龄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其结果可想而知。 四辩:张爱玲说过这么一句话:“小孩子不像大人这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子女和青年的特点,时健忘,才使我们流过了儿童时代,便把儿童时代的心理忘得干干净净。”张爱玲的话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心理的不理解。父母是那代沟的制造者,让这世界最伟大的爱在代沟中扭曲,是父母让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在代沟中徘徊。我们的父母一代出生在五十、六十年代,成长在七十、八十年代,他们世界形成的时代是和我们完全不同是时代。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那么,我们怎能用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问题呢? 五辩: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由于人性的弱点,前人和今人,没有能留下可以充足说明我方观点的书面材料,可事实完全胜于雄辩,多少活生生的事例已无情地驳斥了对方辩友,可对方辩友一定要以一些少数道德上有缺陷行迹恶劣的青少年为证来否定我方的观点,使对方辩友的辩词进入了一个以局部否定整体,以片面否定全面的诡辩境地。在世俗与前卫的摩擦中产生电火花那是必然的,难道我们能说前卫的思想错了吗?真理只会越辩越明,华丽的语言也掩盖不了对方辩词的荒谬性。父母们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不重实质的教导,才使两代人的心灵逐渐有了距离,爱逐渐有了距离。这就是代沟。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用心来感受,用生命去感悟。那我们便不难发现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平时父母和孩子谈话教导孩子的时候,那那种绝对的领导绝对的统治的态度尽显无疑。这使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之间形成一种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的发展,必导致代沟的产生。 六辩:沟通是一种习惯……倾听是一种习惯……父母以忙为理由将代沟的责任推给孩子,其实就是在回避责任,做好工作、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是我们这个年龄的责任……

父母离婚后如何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父母离婚后如何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李中莹《亲密关系全面技巧》 大部分的父母,当他们争吵时,他们仍然深爱孩子。就算他们决定分居甚至离婚,他们仍然是深爱孩子的,只不过他俩之间的问题已经大到超越一切,包括对孩子的爱。父母之间的感情关系是他们两人的事,他俩已经成年,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该怎样过,当然亦有责任承受自己决定的后果。若他们仍深爱孩子,他们可以做一些事将两人的冲突和分手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和痛苦降到最低。 (1)尽量对孩子坦白。 坦诚地告诉孩子,父母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这是正常的现象,没有两个人能够在所有的事情上保持意见一致。坦诚地告诉孩子与另一方争吵后自己的不开心,但是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责骂另一方。你可以对孩子说:“这次争吵使我感到很累,有些失望。”但是你不可以说:“你爸爸很不讲理,他使我很累。”如果可以,你这样说会对孩子有帮助:“爸爸有他的看法,那也是为了我们好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不能同意。”这就是在孩子面前给予另一方肯定。 如果你哭了,不要在孩子问你时否认,坦白地承认好了。哭泣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罪恶,或错误的事,也不是只有软弱的人才会做的事。所有人都会有哭泣的时刻,甚至当所有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有眼泪流出来。 (2)绝不把痛苦归咎于另一方或孩子 无论你有什么情绪或者痛苦,都要明白这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责任,事情中都有自己的决定引起的后果。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另一方,更不要说这些问题是孩子的错,或者是孩子引起的,就算是说笑都不可以。 你可以对孩子说: 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和不如意,我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状况。 有一些事情,我与你的爸爸/妈妈的意见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没有两个人能够在所有事情上都看法一致。 事情与你(孩子)完全无关。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也完全跟以前一样,绝对没有改变。 假如孩子较年长,能够与你像朋友般倾谈内心的感受,你可以把内心的一份情绪带出来与孩子谈谈。前面说过的原则必须遵守(不批评另一方),若不能做到这点,则不应与孩子谈论。以下是一些例子:(3)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 假如父母双方都能按照上述的做法,在冲突争吵的过程中与孩子保持沟通,孩子心中虽然难受,但是会感到父母懂得处理他们自己的问题,便会减少制造问题,也会减少对自己的责怪。更重要的是,当父母愿意与孩子探讨内心的感受时,孩子也会愿意对父母坦白说出内心的感受,并且接受父母在谈话中的引导。 如果父母的感情关系继续恶化,直至发展到需要分居或离婚的地步,有了上述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心理困扰可以维持而不再恶化。当分居与离婚已成定局,父母都分别能够与孩子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关系,互相支持。 这样,除了在整个过程中父母分别用语言去给孩子保证,他们对孩子的爱仍和以前一样,无论什么事情都不会改变这份爱,在实际的接触相处里,孩子会真正感受到这点。这样,孩子能够接受父母已经分开的事实,内心虽然有份惋惜、无奈,但是,由于他仍享有父母的爱和支持,他仍然可以继续成长。(4)与孩子同住及见面的权利 分居或离婚所引起的问题之一是哪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而另一方获得探视孩子的权利。很多失败的婚姻关系都以憎恨、报复的心态结束,往往以孩子作为伤害对方的工具。凭着爱而开始的一份关系,过程中两个人对这份关系的发展负有完全同等的责任,因为不能相处而要分手,这的确令人感到惋惜,但不应该以憎恨、报复的心态结束。因为配偶的问题而利用孩子去伤害对方,这是完全漠视无辜的孩子,无视身为父母的责任了。 法院会考虑父母两方的经济能力、生活模式、心理状态等因素,从而去判决哪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而另一方获得探视孩子的权利。但这是从法律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是从身为父母的角度看。两人之间因为有爱而结合,现在假如对对方的爱已经完全消失,甚至要用法律的手段去处理事情,是很可悲的事。用这件事去伤害另一方,孩子受到的伤害比另一方的大得多。这简直是以损失孩子的幸福人生为代价去对另一方的报复,每一次使另一方感到痛苦,都同时使孩子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失去2%。 对于已经分居或离婚的夫妻,最好保持这样的一个心态:“我的婚姻已经失败了,我应该做点事来减少带给孩子的伤害。另一方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孩子希望多与爸爸/妈妈见面,我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这个愿望。”用这个态度,尽量从符合环境条件和照顾孩子需要的角度去与另一方就什么时间、每次多长时间见

继父母子女关系证明怎么弄

继父母子女关系证明怎么弄 在当今的社会中,继父母子女关系应该是很正常的,我们也都知道,继父母子女之间是没有血缘,那么,我们要如何来证明继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文章,来帮助大家了解继父母子女关系证明的知识。 ▲一、如何证明继父母子女关系 1、抚养教育关系的形成前提是继子女未成年,必须有证据证明形成继父母子女关系时,继子女未成年。 对于这一事实,需要用再婚夫妻的结婚证,子女的户口本、身份证来证明。 2、需要证明对继子女有抚养事实 继父母对未成年的继子女有可以形成抚养关系的抚养事实,前提是生父或生母对子女有直接抚养权,以及继母或继父与继子女共同生活。但有一点例外,就是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继子女,如果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

活来源,虽然跟随有直接抚养权的生父或生母与继母或继父共同生活,也不宜认定继父母对继子女有能形成抚养关系的抚养事实。 对于这一事实,需要有双方的财物往来证据,邻居的证人证言,继子女的日记本等一切能够证明的证据。 3、需要有证据证明抚养事实持续足够长的时间 对于究竟维持多长时间,法律没有统一规定。另外,在继父母与继子女的抚养、教育因子女成年而自然终止的情况下,抚养、教育的时间可以考虑得短些;如果继子女尚未成年,但由于继父母与亲生父母之间婚姻关系解除,而继父母又不愿继续抚养继子女,则继父母对继子女抚养、教育的时间应考虑长些。 对于这一事实,再婚夫妻的婚姻存续长短,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联系等证据可以来证据。 ▲二、继父母子女关系的类型 1、名分型 即生父(母)与继母(父)再婚时,继子女已经成年独立生活;或虽未成年但仍由其生父母提供生活教育费,没有受继父或继母的抚养教育,也没有对继父或继母尽赡养义务。此类继父母子女关系为纯粹的直系姻亲关系。法律上并没有规定继父或继母对未成年继子女的抚育义务,是否抚育应以自愿为前提。

子女关系证明范文4篇

子女关系证明范文4篇Model proof of child relationship 编订:JinTai College

子女关系证明范文4篇 前言:证明书是根据确实的材料判明人或事物的真实性书面证明。本 文档根据证明书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 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子女关系证明范文一 2、篇章2:子女关系证明范文二 3、篇章3:子女关系证明范文三 4、篇章4:再婚无子女证明范本 在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和解除过程中,当事人各方均享有 选择权。婚姻关系的缔结是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并非惟一条件,继父母子女关系当事人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形成条件。本文是小泰为大家整理的子女关系证明的范文,仅供参考。 篇章1:子女关系证明范文一 证明

现有本所辖区居民张三,男,身份证号码xxsxxxxx,经查,其与xxx,男,身份证号码xxxxxx,是父子关系;与xxx,女,身份证号码xxxxx,是母子关系。 特此证明。 xxxx派出所 xx年x月x日 篇章2:子女关系证明范文二【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证明 兹有我村居民xxx,男,身份证号码xxxxxxxx,经查,其 与xxx,女,身份证号码xxxxxxxx,是父女关系;xxx,女,身份证号码xxxxxxxx,其与xxx,是母女关系。 特此证明。 xx年x月x日 xxxxxx村村委会 篇章3:子女关系证明范文三【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沟通的主要责任在于子女正式辩词

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 作为子女,对方辩友,相信我们之间没有代沟吧,但是今天对方辩友一定要把代沟的主要责任推到父母身上,这与我方就有点代沟了,我有几个不明之处,可以和对方辩友沟通沟通吗? 第一,探究代沟的主要责任,应看谁引起,谁承担,如果按对方的逻辑,有人被撞伤,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那么应该追究医生的责任而不是司机喽? 第二,对方辩友说:子不教,父之过.确实如此,可是,对方辩友,如果子女根本不听教,那又是谁之过呢? 下面我来总结我方的观点: 第一,从事实的角度,对方辩友,如果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为什么子女在幼儿时期没有代沟呢?而随着子女的成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个人空间,独立意识,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些与父母已有的产生一定的冲突,代沟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如果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为什么子女在青春期前后,代沟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呢?面对代沟,为什么有82.7%的父母在与子女产生分歧时能主动从自身找原因,自我评价,而只有23.6%的子女会从自身出发,将责任归于自己?父母的心门是永远向孩子敞开的,他们千方百计想去了解孩子,而往往是孩子关上心门,拒绝和父母沟通.对方辩友,代沟的主要责任还不是在于子女吗? 第二,从情感上讲,当父母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你,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你时,你说:"给我自由吧".当父母让你独立,你又说"什么都得我自己拿主意,还要你们干什么?"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子女的眼里,总是父母的责任,为什么我们要逃避责任,为什么我们不找找自己的责任呢?我们太想展翅高飞了,于是我们讨厌家庭和父母,宛如风筝讨厌身上那根线一样.我们需要理解,父母同样也需要.为什么我们不能已所欲,施于人呢?在与他们的僵局中,他们不知如何打破,难道我们对这个僵局没有责任吗?我们不能更主动一些吗?只想父母来理解我们的感受,而我们不去照顾一下他们的感受,这,公平吗? 第三,从理性上讲,我们的父母其实很值得同情,因为他们很不幸地被夹在两种观念中.我们的祖父辈很传统,可以说蛮封建的,因此,父母们所受的教育是家长有绝对的权威;而当他们想继续施行这种权威时却很不幸地遇到了反叛自主的我们,于是代沟就这样产生了.这不是他们的错.为什么我们不能主动承担这个责任呢?和父母多多沟通,使两者的心灵从咫尺天涯变为天涯咫尺?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设置的这堵墙推倒呢?要知道,墙倒了,是桥啊! 作为子女,当我们深深懂得了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隔阂,多一点沟通;少一点批判,多一点理解时, 我们也就真正学会了去做一个善于理解宽容的子女, 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子女,一个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子女.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代沟通常产生于青春期。环境的影响使当代青少年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认为父母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一是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和子女产生代沟。子女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而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尽管父母在主客观上都有消除代沟的意愿,可同学们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给了父母机会呢? 二是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子女长期处于父母的教育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代沟也因此形成。 三是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正所谓外因无法决定内因,根本问题还是在子女身上。子女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思想又不成熟,很难正确地把握自己,而又对父母的话又不以为然,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正是由于代沟随年龄的增长有不确定性,要父母来适应和消除它很不恰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