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一体化目标下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方法探索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目标下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方法探索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目标下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方法探索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目标下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方法探索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目标下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方法探索与实践

潘爱丰刘瑾何文

【摘要】随着城乡统筹观念的深入人心,居民点体系规划要求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本文从居民点分类构成入手,从城镇和乡村一体化目标出发,以行动规划为指导,厘清城乡居民点重构的整体思路,较为深入的探讨镇区及农村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在城镇维度,探讨了城镇内部居民点空间发展、设施全面协调及共建共享的发展策略;在乡村维度,探讨了依托小城镇分类指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策略。最后,以大王·稻庄示范区为例,从现状与规划、城市与农村两个维度全盘统筹,进一步阐释了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方法,使其率先形成调整整合有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实现城镇和乡村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镇村居民点;重构;探索与实践;大王·稻庄示范区

1“城乡一体化”、“居民点”的概念及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城乡统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

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区域为对象,以指导城、镇、村建设为导向,以协调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力求实现规划空间由点向面、由体系向网络、由广域向纵深的延伸,主要包括城乡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一体化、道路交通网络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生态环保及生态建设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等。

居民点是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居民点是城镇人口聚居的场所,是集中的居住社区,属城市化地区,可分为城市和城镇,一般以居住用地形式存在;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居的场所,一般可分为农村集镇(乡镇)、中心村和基层村,是分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库”,属非城市化地区,一般以村庄建设用地形式存在,可分为集镇和村庄,空间分布形态多为“城中村”、“城边村”、“生态农村”。对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有利于推动农业的“两个转化”,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城乡

差别。

随着城市各种活动的发展,逐渐形成城市、集镇等各类居民点,构成居民点体系。现代的居民点,由于工业、交通、科学文化、商业、服务行业等的高度发展,吸引并集聚了大量人口,形成现代社会的各种城市、集镇、村落,构成了比过去远为复杂的居民点体系。

2镇村居民点分类及其特征

2.1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依据与城区的依附关系、在区内所处的区位及担负的职能可分为“城中村”、“城边村”及“生态农村”三类。“城中村”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它包括位于现状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村庄和位于城镇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村庄。“城边村”主要是城镇规划建成区外的周边村庄,这部分村庄由于紧邻镇区,受城区发展影响很大。它是农村居民自建房屋所组成的居民点,离城区外围有一定距离,此类住区环境质量差,市政水平低,交通不便,制约城市有序拓展;“生态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传统农村,或是具有一定旅游资源,规划区范围外的村庄,具有传统农村特征、农地多、经济实力差、社会人口构成较单一、管理维护水平较差等特点。

2.2城市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包括还建区和城市居住社区二类。还建区是指拆迁人提供价值相当的房源对被拆迁人进行异地或同地安置,被拆迁人有权要求拆迁人提供不小于被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的安置用地。安置居民间彼此熟悉程度较高,人群中老年人比例较大,有户外生活的习惯,基本延续了原有的社会习俗及生活习惯,行为随意性大,不愿受规章制度约束,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

城市居住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区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具有经济性、社会化、心理支持与影响、社会控制和社会参与等多种功能。

3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方法

3.1整体统筹思路

整体思路:①分析镇村居民点体系的现状、分布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②提出村庄建设方法,为“城中村”、“城边村”、“生态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指导。针对“城边村”和“城中村”,对条件适宜的村庄,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设施配套设施,实现就地“城市化”、农村社区化;“生态农村”以农田、林地为基质,以低矮平房、院落聚集形成居民点斑块,以乡间小道、街道、沟渠为廊道,广泛运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建设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型居民点和农业观光区。③划分村庄的迁并类型,提出分类原则和发展措施。④对并入城镇村庄进行安置规划,确定合理的安置区域;对其它三类村庄进行整合,确定中心村数量。⑤对镇区内的居住用地进行组团划分并确定合理的人口分布。

3.2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方法

3.2.1撤并整合

农村居民点综合分析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现状设施条件、产业特色、发展潜力等影响因子,可分为“并入城镇、集聚发展、控制发展和撤并”四种类型。根据行政村人口规模,一般将村庄按500人以下、500-1000人、1000-2000人、2000人以上的标准分为四级。

(1)并入城镇型村庄

该类村庄依据村庄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规模加以确定,一是现状已经被示范区内部分城镇建成区包围的村庄;二是根据各城镇远期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确定将要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三是在各城镇远期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周边距离不超过1.5公里,且人口规模较小,有必要迁入城镇建成区的部分村庄。通过村庄迁并融入城镇,作为城镇建设用地的一部分,人口也转变为城镇人口,其村庄的改造可以借助城镇建设过程的推动。

(2) 集聚发展型村庄

该类村庄依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发展潜力等加以确定,现状人口规模在1000人以上且

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特大型村庄。集聚自身及周边村庄的农村人口,通过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的实施,使村庄建设用地也逐步集中,同时完善村庄生产生活的各种功能设施,成为周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即规划居民点体系中的中心村。集聚发展的村庄中有部分村庄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城镇居民点的周边,这些村庄的发展可以更多的接受城镇的辐射,积极壮大村级经济,村庄的建设也可以借助城镇建设的推动,特别是可以更多的使用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3) 控制发展型村庄

该类村庄依据村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发展潜力等加以确定,现状人口规模在400-1000人之间,具备一定发展潜力,交通条件较为便利的村庄。主要是有控制的发展,控制人口的数量以及大规模的新建设,设施的配置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

(4) 撤并型村庄

该类村庄依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加以确定,一般为现状人口小于500 人的村庄。撤并村庄的发展将受到严格限制,在人口逐步迁移至中心村之后逐渐消亡,原村庄建设用地可作为流转建设用地或予以复垦。

3.2.2村庄合并原则

村庄合并是我国继前一时期对于不同省区乡镇实行合并之后推出的又一重大改革,可实现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完全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治理,有利于更好地建设农村社区,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原则上对并入中心村的村庄以及与规划中心村连片发展的村庄行政合并到中心村中,撤并后村庄按照村庄布点导则要求,合理确立不同村庄的人口规模等级,在中心村设立村委会。

3.3城市居民点体系重构方法

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城区居住用地布局规划,遵循整体协调、旧区改造和新区发展并重、一体化社区化、融就业与服务等多功能混合化、政策引导与市场行为弹性互动发展等原则,合理划分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实现城区居民点“组团化、社区化”发展,合理分布人口规模。

3.4镇村居民点体系结构确立

乡村居民点和城市居民点城乡统一协调布局,设施均等共享,城乡互促,共同构筑城乡一体的居民点体系,实现城乡人口的有序转移和合理布局。一般来说,可建立“镇区(安置区)-中心村-基层村”的三级城乡居民点体系。

4案例分析——以山东广饶县大王·稻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例

4.1镇村居民点现状概况

示范区范围为东至大王镇、稻庄镇边界;南至大王镇界;西至静安路(孙庄路)及孙子文化旅游区(北部至淄河主道);北至稻庄镇界。示范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4270.15ha,总用地11425.61ha,其中:稻庄镇城镇建设用地总计730.34ha,镇域总用地面积4391.48ha;大王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539.81ha,总用地面积7034.13ha。

示范区现状居民点体系主要为两个城镇居民点以及101个农村居民点。由于现状镇区居住包括二类用地和四类用地,在城镇居住层面只针对二类居住情况,而将四类居住即“城中村”用地归并到农村居民点层面,则农村居民点为该区域的构成主体作重点研究。

示范区人口统计表

(1) 示范区城镇居住概况

大王镇区内现状居住用地为1119.74公顷,占现状镇区总用地的31.36%。其中二类居住用地只占159.04公顷。而稻庄镇镇区现状居住用地为216.51公顷,占现状镇区总用地的30.68%,其中二类居住用地只为28.80公顷。

(2)示范区村庄分布概况

现状农村居民点依据与城区的依附关系、在区内所处的区位及担负的职能可分为“城中村”、“城边村”及“生态农村”三类,共101个行政村(如图1)。

示范区村庄中,1000

人以下的村庄占总数的绝大部分,共有72个,占总比例的73%。其中

<500人的村庄中,以稻庄镇所占村庄数量为多,占到500以下村庄总数的的67%,且稻庄镇500以下的村庄又主要以400人以下的村庄为主占24个村庄的15个,即为63%,这对后面居民点体系重构规划中基层村的选择起到很大的影响。

示范区村庄规模分布一览表

4.2镇村居民点现状空间分布特征

(1)人口与村庄空间分布不均衡

大王镇内行政村密度较大,受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镇域内人口和行政村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处于示范区内的区域工业较密集,人口密度也较大,尤以镇区周围更为突出。

(2)行政村沿河、沿湖、沿路分布明显

示范区地处黄河三角洲平原地区,用地平整,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人居住,往往一个姓氏组成一个行政村。从村庄的空间分布看,大部分行政村都分布在阳河、淄河以及孙武湖岸边,这可能与当时这些河流水量充足,农业条件良好有着密切关系。但随着这些河流的枯竭以及对工农业生产的作用下降,交通干道和镇区将成为新的吸引点。

图1 示范区镇村居民点体系现状图

(3)行政村人口规模偏小

示范区的101个村庄中仅有29个村的人口超过1000人,占总数的29%,其中四个村庄的人口超过2000,大部分的行政村仅为几百人。500人以下的行政村有37个占总数的37%,500-1000人的行政村有35个,占总数的34%。人口规模太小,不能合理配备生活服务设施。

(4)大王村庄空间分布呈组团式、稻庄呈分散状布局

大王镇村庄空间分布呈组团状的特点十分明显,镇区周围有26个行政村与镇区连为一篇,占大王村庄总数的大部分,只有少部分行政村独自分布,这种布局特点有利于连片村庄统一规划建设,集中配套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提高生活质量;而稻庄镇的行政村大多数都成分散布局,仅有镇区及工业园区的少数村庄成集中组团分布,分散的布局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不仅不利于集约发展,也难以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统一管理。

4.3镇村居民点现存的主要问题

(1)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乏绩可陈

大王、稻庄示范区工业化发展迅猛,但乡村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因此要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实现大王、稻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

目前大王、稻庄镇的“城中村”和“城边村”还普遍存在,村镇基础设施滞后,依赖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求对大王、稻庄示范区居民点进行研究。

(2)“绕村建”模式,使城镇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示范区现在的建设模式基本上是以“绕村建”为主。这是一种为了躲避城中村改造所需要投入的大量资金,所选择的建设模式,主要以大王镇现象最为突出。而这种建设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农村居民点的夹击使得城镇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地限制。

(3)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城镇化人口难以聚集

现状村庄用地建设模式多沿交通主干道成线性展开,城镇用地发展多考虑经济因素采取绕“村”发展模式,造成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空间形态分散,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不利于资源及交通的整合利用(如图2)。

此外,企业及农民自主建设用地状况较突出,“企业办社会”模式广泛存在,“城中村”、“城边村”的无序建设及扩张也占据了大量的城镇用地,不利于城镇用地的有序、集约发展。

(4)分散建设所带来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现状居民点尤其是稻庄镇的居民点具有

“规模小、分布散”的显著特点。如果从公共设施的投入来看,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会造成国家和农民自身资金的极大浪费。

从现状情况看,村庄的建设规整、村容整洁,都是按照80年代的规划进行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目前主要是着眼于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绿化等环境建设好,还没有着手对村民小组内部用地进行集约利用,同时对周边村民小组缺乏统一长远规划与引导,从长远来看反而进一步巩固了现在分散的特征,使得农村居民点归并难度加大。

4.4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规划(如图3)

4.3.1农村居民点撤并整合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尊重群众意愿与群众参与、坚持宅基地市场流转、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等原则,优先保护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城中村改造,使土地集约发展,并推进工业带动城中村、城边村的发展。

主要是对示范区内集聚发展村庄、控制发展村庄以及撤并村庄进行村庄流向研判,对并入城镇村庄另外进行村庄还建规划。示范区内83个村庄并入规划镇区,8个控制发展,7

图2 示范区用地现状图

个村庄,综合考虑产业基础、村庄发展规

模、建设适宜性评价、生态安全等因素,

规划整理成四个中心村,由于规划期内规

划农业人口为1.6万人,在此基础上分配到

规划的各中心村中,中心村人口规模在

2500-3500人。

中心村是与镇区共同为吸纳撤并村庄

的主要居民点,即为村庄发展分类中集聚

发展的村庄,每个中心村规划人口为

2500-3000人。合理选取十分重要,选取原

则主要有:区位条件相对较优,对外联系

便捷的;资源条件相对较优,开发利用价

值较高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对周

图3 示范区镇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图

边村庄有一定的吸引力;经济实力相对雄

厚的;现在人口规模在1000人以上且相对集中的;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相对较高,村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非农产值比重相对较大的;镇域范围内相对均衡,能够为周围的基层村提供服务的;不在城镇的规划区范围之内,一般不靠近城、镇,在镇域中承担次中心作用,有

一定的服务半径。

村庄整合前后对比一览表

4.3.2镇区居住用地规划

(1)村庄还建规划

对并入城镇的村庄所进行的还建规划。示范区还建村庄主要有83个行政村的全部用地,

共18939户,66493人。按平均每户15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还建居住区容积率1.0计算,共需要还建居住用地284.09公顷。在新建还建住宅区内,应保留一部分商品房对外出售,为新农村社区注入新鲜血液,鼓励社区人口组成多元化,以创造良好的城市氛围。根据就近还建的原则以及还建村庄较多的要求,分为九个片区进行分片安置。

还建区规划一览表

(2)镇区居住分区

依据阳河、织女河以及潍高路可以将大王的居住空间分成三块,加上稻庄的居住片区,整个示范区就形成了四个居住片区。稻庄综合居住区作为稻庄镇的老镇区,居住区建设的重点是城中村还建以及居住小区的新建,应提高和改善老镇区居住环境,建筑间距和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公共空间,以改善居住环境;大王中心居住区作为大王镇的老镇区,现状已有部分居住小区,各种配套设施较为完善,规划期内应进一步完善设施配套,改善绿化环境,提高居住品质;大王北部居住区现状主要为村庄用地,未来居住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旧村改建和村庄还建,通过集中、标准小区的开发,着重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居住区结构,建设高质量的居住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大王南部居住区现状同北部居住区主要也是为村庄用地,未来居住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旧村改建和村庄还建,通过集中、标准小区的开发,着重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居住区结构,建设高质量的居住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规划西边新建的华泰小区主要为华泰员工住宿用地。依据所预测的规划人口为16万人,规划用地1150.08公顷,分配到这四个居住区以及华泰小区居住用地上。容积率取0.6,户均居住面积取每户150平方米。

镇区主要居住分区规划一览表

4.3.2示范区居民点体系结构规划

结构,建立“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三级城乡居民

点体系。“两心”即以两个镇区为中心,大王镇发挥

主要带动职能,稻庄镇发挥副中心职能;“四区”即

西家、城坞、范家和郭家等四个中心村,是村域范围

内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居住中心,是村委会所在

地,按照新型农村社区标准建设;“七点”即闫口、

东社、灰堆、高庙、马楼、吴家、永和等七个基层村

(如图4)。

现状与规划对比一览表

5结语

图4 示范区镇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结构图城乡居民点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是落实城乡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

内容。本文从城镇和乡村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出发,较为深入的探讨镇区及农村地区的一体化

发展。在城镇维度,探讨了城镇内部居民点空间发展、设施全面协调及共建共享的发展策略;

在乡村维度,探讨了依托小城镇分类指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策略。最后以大王·稻

庄示范区为实践案例,进一步阐释了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方法,使其率先形成调整整合有

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实现城镇和乡村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亚平.广饶县大王·稻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体规划[Z].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 【2】刘瑾,张妮娅.城乡一体化镇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研究[A].2012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3】张演华,韩星羲.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的镇村布局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9).

【4】丁琼; 丁爱顺; 熊健.村庄布局规划中“迁村并点”实施困境的探讨——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A].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5】吕学昌.居民点重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种城市化模式[J].城市规划. 2003(05).

【6】王筱明;郑新奇.县域城乡居民点用地整治布局优化研究——以山东省济阳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10).

【7】胡跃平,孙鸿洁,游畅.徐国斌推进地区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探索——武汉市汉南区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分析.规划师[J].2006(12):29-33.

【8】杨德智,张卫国.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0(04):69-73.

作者简介:

潘爱丰,硕士,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刘瑾,硕士,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何文,所长,院副总规划师,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一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1条镇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石牌镇镇域人口近期2022年为10.35万人,远期2035年为12.90万人。 石牌镇近期2022年城镇化水平为48%,远期2035年为70%。 第2条镇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1135N”的空间结构: (1)1个镇域引擎 指引领镇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包含两个吸引核:湖区论坛演艺核、以及老镇朝 圣体验核。 (2)1条城乡联动发展轴 依托普济路、皖裕路等内部主干道路,由西北向西南,连接普济村、镇区、 皖河村、万明村、同福村等,形成城乡联动发展主轴。 (3)3个重要发展板块三片 北部片区: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区; 西南片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东部片区:绿色粮油种植示范区。 (4)5条对外联动辐射发展带 石牌-腊树辐射带:依托省道S344,吐舌腊树及太湖、潜山县周边乡镇。 石牌-雷埠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带动雷埠及望江县周边乡镇。 石牌-平山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平山等怀宁县周边乡镇。 石牌-赛口辐射带:依托新建石牌——安庆公路,辐射皖河农场等乡村区域。

石牌-高士辐射带:依托石牌——高士——望江公路,辐射高士等周边乡镇。 (5)N个特色美好乡村。 指镇域内美好乡村。 第3条镇村职能结构规划 粮油种植型乡村、农业休闲型乡村、文化休闲型乡村四类。根据石牌镇的现 状和镇区发展条件,将镇域村镇职能分为综合服务型城镇、 表4-2镇村职能结构规划表 职能类型行政区名称中心村名称 综合服务型镇区—— 粮油种植型彭星村彭家墩万明村郑家湾永裕村红星同福村娘娘庙南保村苏方 农业休闲型保湖村钱湾、湖港墩青圩村陈家二房万全村鲁家牌 杨塅村陈家上八屋五一村王家桥 双一村张家墩 文化休闲型广丰村王家墩广丰村王家墩皖河村杨家牌普济村产家中垅 第二章镇区主要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第4条镇区建设用地规模 镇区总建设用地903.54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96.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32.8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0.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8.88%;工业用 地31.0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3.43%;交通设施用地164.6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8.22%;绿地139.4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5.43%。

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规[2006]18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规划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进一步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我部制定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 二○○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统筹县域城乡健康发展,加强县域村镇的协调布局,规范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县、自治县、旗,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适用本办法。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一同编制,也可以单独编制。 第三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村镇体系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六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直辖市、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第八条承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的规划编制资质。 第二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具体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承担。 第十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编制和审查: (一)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向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 (二)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当提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三)依据对规划纲要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成果,并按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具备县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供。 第十二条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中,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充分吸取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包括村民代表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意见。对于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应当作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报送审批材料的附件。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4) 1.1规划背景 (4) 1.2规划依据 (4)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4)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5) 2 现状分析 (6) 2.1现状概况 (6)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6)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8) 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9)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9) 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14)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4) 3.2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15) 3.3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村庄布点规划 (15) 4 城乡统筹发展 (17)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7) 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8) 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9) 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20)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21) 5.1发展定位 (21) 5.2发展规模 (21) 5.3城镇化水平 (22) 6 镇村体系结构 (23) 6.1镇村等级结构 (23) 6.2镇村规模结构 (25) 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25) 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29) 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29) 7.2村庄迁并与整合 (29) 7.3村庄布点规划 (31) 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37) 7.5历史文化与特色保护 (37) 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 8.1规划原则与标准 (38) 8.2行政办公设施 (39) 8.3商业服务设施 (39) 8.4教育设施 (39) 8.5医疗设施 (39) 8.6文化体育设施 (40) 9 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43) 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3) 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43) 9.3排水工程规划 (44) 9.4电力工程规划 (44) 9.5通信工程规划 (44) 9.6燃气工程规划 (44) 9.7供热工程规划 (45) 9.8防洪规划 (45) 9.9消防规划 (45) 9.10环境卫生规划 (45) 9.11防灾规划 (46) 9.12环境保护规划 (46) 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48) 10.1近期建设重点 (48)

济南市市区镇村体系规划桑梓店规划

桑梓店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规划背景.................................................................................. 规划依据..................................................................................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现状分析.................................................................................. 现状概况.................................................................................. 镇村建设现状.............................................................................. 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济南市北跨与北部新城区发展战略研究》..................................................... 《黄河北部地区概念规划及天桥工业园选址研究》............................................... 《济南化工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济南化工工业园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4 城乡统筹发展.............................................................................. 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发展定位.................................................................................. 发展规模.................................................................................. 城镇化水平................................................................................ 6 镇村体系结构.............................................................................. 镇村等级结构.............................................................................. 镇村规模结构.............................................................................. 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村庄迁并与整合............................................................................ 村庄布点规划.............................................................................. 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8 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原则与标准............................................................................ 行政办公设施.............................................................................. 商业服务设施.............................................................................. 教育设施.................................................................................. 医疗设施.................................................................................. 文化体育设施.............................................................................. 9 基础设施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为适应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推动村镇体系协调布局,规范全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技术规范,制定本要点。 全省的县、县级市、城市具有村镇部分的区,可参考本要点编制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国家和山东省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等技术规范、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上位总体规划进行编制,与相关规划有机衔接。 一、规划内容 (一)县域村镇体系发展条件评价 1、区位分析。重点分析县域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中心城镇与周边城镇的空间关系,铁路、高速公路及其他主要公路等对外交通条件。 2、自然条件分析。分析县域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等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基础。分析县域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社会架构等。 4、村镇体系布局现状。根据村镇体系现状,总结村镇体系在规模、职能、空间分布和内部关系上的基本特点。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 6、综合评价。根据发展条件分析,总结县域村镇体系发展的优劣势。

(二)规划信息整合 1、上位规划。总结上位规划对本区和村镇发展的要求。 2、相关规划。总结已有相关规划的建设要点和协调任务。 3、下位规划。收集整理已编制和已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工业区和开发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各类保护区规划等下位规划,查找规划存在的问题,明确整合内容。 (三)县域城乡统筹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1、发展目标。提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近远期目标体系。 2、总体定位。明确全县发展定位。 3、发展战略。提出为实现发展目标需采取的发展战略。 (四)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概括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总结产业发展的成绩和不足。 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出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思。 3、重点产业规划。对县域的优势产业和战略产业进行规划指引。 4、产业空间布局。划分经济区,提出县域产业布局的总体形态和发展要点。 (五)城乡人口空间布局 1、县域城乡人口分布现状。总结人口及其城乡分布的现状特征。 2、县域人口规模预测。一般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预测县域人口近远期规模,提出综合方案。 3、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确定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近远期预测值。 4、人口和城镇人口空间分配。根据对区域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对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慈利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慈利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颁发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张家界市及慈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其它关于城镇规划和建设的法规、规定、标准编制而成。 第二条本规划通过对慈利县的人口、产业、城镇、县域大型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布局,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是慈利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第三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慈利县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3480.5平方公里。 第四条为与《慈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相衔接,本次规划期限:近期至2005年、远期至2020年,对2040年提出远景构想。 第五条本规划经慈利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应,作为政府指导全县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协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对县域与城镇发展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

本规划指导全县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县域内各乡镇村镇规划应服从本规划,县域内其它专项规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第六条慈利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92亿元,保持张家界市经济强县;调整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37.3%,26.5%,36.2%变为21%,35%,44%。城镇化水平达44.1%,全县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发展目标。 第七条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 1.城镇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合理扩大县城城市规模,以强化县城发展为核心,建立由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镇发展的格局。加快小城镇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分工有序的城镇网络。 2.交通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中西部大开发,以交通建设为先导,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3.旅游带动战略——积极配合张家界东线旅游开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建设标准,提升城市形象。 4.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等多种产业模式,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集中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最大限度地协调城镇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澧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澧县县城总体规划

澧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澧县县城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澧县概况 澧县,因澧水流经县境而得名。地处湘鄂边界,常德地区的北部,东临安乡县,南靠临澧,西接石门,北与湖北省松滋市、公安县接壤。澧县行政区划面积为2107.3平方公里,现辖15个建制镇(包括澧阳镇)、17个乡。作为澧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的县城位于县域中部的澧阳平原上,南濒澧水,东距津市市8公里。 澧县是位于我国三级经济开发轴线(焦柳铁路线和二广高速)上的节点城市,常德市和荆州市的几何中心。处于湖南西北部边境,临近中部两大城市群—长株潭“3+5”城市群和武汉“1+8”城市群,处于两大城市群的直接辐射交汇地域的西部。澧县在湖南自东向西的经济梯度格局中处于第二梯级的位置,并且是环洞庭湖城市群以及我国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位置,必将成为未来湖南省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 澧县经济发展迅速,是个农业大县和资源大县。20世纪80年代后,澧县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化成了经济优势,经济实力迅速增加。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089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一产业增加值321568万元,同比增长6.6%;二产业增加值353176万元,同比增长17.3%;三产业增加值334158万元,同比增长15.3%。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1.9:35:33.1。全县完成财政预算总收入45103万元,增长7.9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4315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9815万元。 澧县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焦柳铁路由北向南跨过长江进入湖南。G207国道线和省道S302线、S304线是澧县境内的主要对外交通线路。澧水通过洞庭湖水系可直达长沙、沙市、武汉及上海等地。县域内沿澧水有黄沙湾、羊湖口两个货运码头。县域内河网纵横,有大小河流56条,大小湖泊38个,拥有水面13.7万亩,总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全县水能蕴藏量为17.3万千瓦。

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积极推进城镇化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要素和交通布局,围绕产业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全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达到52%。 第一节城镇体系 以包兰线、丹(东)—拉(萨)高速公路、110国道为主轴线,以固察线、五原至甘其毛道口岸和临赛线为三条次极轴线,全市形成以“一主三次”为框架,“一市三区”为中心,以旗县所在地和新型工业新镇为支撑的城镇网络体系,主动融入呼—包—银—兰经济发展格局之中,承接呼、包、鄂“金三角”的辐射。 坚持“拓展区域中心、打造特色县城、构筑工业新镇、建设整洁农村”的城镇化总体思路,城镇发展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把临河城区建成5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按照临河区、陕坝区和东部工业新区的“一市三区”发展框架,东部新区首先培植产业,达到一定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后设区;杭后陕坝镇先按市辖区规划建设,条件成熟后撤镇设区;目前重点是建设现有中心城区,拓展新区与改造旧城相结合,主攻新区建设。利用2-3年时间使新区建设形成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聚集效应,把临河城区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第二个层面是建设六个旗县所在地城镇。依托产业支撑,突出差异特色,完善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第三个层面是以建设工业新镇为重点,结合撤乡并镇,在控制中心集镇数量的同时,打造精品小城镇,使其成为联系城乡,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桥梁和纽带。 城镇体系规划要与促进产业发展、吸纳人口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相衔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城镇规划,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产业合理定位、人口合理分布。做好城镇绿化、水系和文化建设三篇文章,体现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河套平原土壤、气候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建设现代园林城镇。结合河套灌区河道交错、渠网密布、可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搞好城镇水系建设。围绕河套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打好城镇文化牌。通过城镇绿化、水系和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河套城镇人居环境。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与内容讲解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与内容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 第一条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省域、市(州)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要求; 引导和调控县域村镇的合理发展与空间布局;指导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二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突出以下重点: (一综合分析评价县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研3县域产业发展与布局,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三)分析研蝕域人口增长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趋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确定城镇化模式及水平。 (四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确定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确定村镇体系结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确定村庄布局的基本原贝明确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农村居民聚居点治理和建设的管理策略。(五)确定弦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实施措施,防止灾害、确保安全,提出县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六)按照墉统筹、共建共享的原贝统筹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防止重复建设。 第三条 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镇建设现状及农村生产方式的差别,强调不同的原则和内容。要区别平原、丘陵、山区、高原等不同地域,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突出不同的城乡空间布局特点,选择不同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第四条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划内容,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强制性内容应在图纸上准确标明,文本上明确,规范表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措施。 第五条对涉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具体包括:

最新村镇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 — 2007 Standard for planning of town 1 总则 1.0.1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 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镇 town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 2.0.2镇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2.0.3镇区 seat of government of town 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村庄 village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县域城镇体系 county seat town and township system of county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 2.0.6镇域镇村体系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 2.0.7中心镇 key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8一般镇 common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9中心村 key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10基层村 basic-level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3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1 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 3.1.1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 3.1.2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3.1.3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表3.1.3的分级确定级别。

双峰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文本)

双峰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文本 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湖南省双峰县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 第三章县域城镇发展战略 (5) 第四章城镇化水平预测 (6) 第五章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 第六章县域重要城镇规划 (7) 第七章土地利用与城乡建设控制区管制 (7) 第八章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8) 第九章社会化服务设施规划 (10) 第十章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2) 第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 (12)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13)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17)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18)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18) 第十六章附则 (19)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正确指导县域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推进县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协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务院令《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部颁发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以及其它关于城镇规划和建设的法规、规定、技术标准、规范,结合双峰县城镇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第1.03条本规划的范围为双峰县行政区域范围。 第1.04条本规划期限为2001年—2020年,其中近期到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第1.05条本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本次规划指导思想为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有利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县域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整体效益,有利于双峰县城乡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及近期效益与长远利益。 2.坚持区域整体化发展原则。强调区域整体化发展,加强区域经济网络的整体性、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城乡发展的整体性、时间发展的整体性。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适度的人口规模,构筑宜人的生活环境。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适度的产业规模。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构筑综合性多功能的绿色空间。注重提高社会设施,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 4.坚持现代化导向原则。紧紧围绕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促进城市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推进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主线,从各个领域全方位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第1.06条本规划是双峰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经双峰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应。作为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全县城镇化进程以及县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和布局,指导各级城镇规划编制的依据。 第1.07条县域各镇村镇体系规划应服从本规划,县域内其它专项规划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2.01条战略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

孝里镇镇村体系规划

孝里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3) 1.1规划背景 (3) 1.2规划依据 (3)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3)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3) 2 现状分析 (5) 2.1现状概况 (5)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5)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7) 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9)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9) 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11)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1) 3.2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11) 3.3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村庄布点规划 (13) 4 城乡统筹发展 (14)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4) 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4) 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6) 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16)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17) 5.1发展定位 (17) 5.2发展规模 (17) 5.3城镇化水平 (17) 6 镇村体系结构 (18) 6.1镇村等级结构 (18) 6.2镇村规模结构规划 (19) 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19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 (21) 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21) 7.2村庄迁并与整合 (21) 7.3村庄布点规划 (21) 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24) 7.5历史文化与特色保护 (24) 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5) 8.1规划原则与标准 (25) 8.2行政办公设施 (25) 8.3商业服务设施 (25) 8.4教育设施 (26) 8.5医疗设施 (26) 8.6文化体育设施 (26) 9 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27) 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7) 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27) 9.3排水工程规划 (27) 9.4电力工程规划 (28) 9.5通信工程规划 (28) 9.6燃气工程规划 (28) 9.7供热工程规划 (28) 9.8防洪规划 (28) 9.9消防规划 (28) 9.10环境卫生规划 (29) 9.11防灾规划 (29) 9.12环境保护规划 (29) 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31) 10.1近期建设重点 (31) 10.2政策措施 (32)

金泽镇镇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

金泽镇镇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批准文件:关于《金泽镇镇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批复 批准文号:青府发[2005]139号 批准日期:2005年12月16日 批准机关:青浦区人民政府

金泽镇镇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规划范围 金泽镇镇域范围,总用地面积约108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规划原则 ·金泽镇所处青西地区对于上海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专家进行了多 次区域性的规划研究,如环淀山湖地区战略规划、青西地区总体规划纲要等,本规划尊重和吸收其合理部分,根据金泽镇建设现状,近远期结合,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各

项建设和非建设用地,通过必要的调整和扩展,形成土地使用的合理秩序,以建设生 态共生型城镇为目标,尊重和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建构网络化的田园绿地空间体 系,塑造中低密度、生态型、人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环境。 ·既要从城镇发展基础和实施规划的物质条件等现实可能出发,又要保证规划的高起 点和前瞻性,适应城镇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合理制定各项指标和配置各类设施。在积 极有效保护金泽古镇历史风貌、人文气息的同时积极建设新镇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产 业等,高质量建设上海环淀山湖著名休闲度假区和旅游观光区。一方面注重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质量,另一方面合理发展面向区域的高档生态型住宅区,处理好地方性和 非地方性的关系。 ·为适应城镇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不确定性,规划适应土地市场的 运行机制,并体现动态规划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近远期发展的可能,保证规划期限 以内及未来城镇的健康发展。 ·遵循保护耕地和节约土地的原则,结合具体实际,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并 与上层次规划相衔接。 四、城镇定位 4.1.1 城镇定位 金泽镇区是金泽镇域行政、经济、文化和居住生活中心,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观光、 会议会务和水乡生态居住功能节点。 4.1.2 产业定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