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广东省渔业发展主要成就 ......................................... - 1 -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渔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 - 1 -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渔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 - 2 - (三)科技进步取得突破,渔业技术支撑保障强化 .................... - 2 - (四)资源养护全面加强,渔业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 - 3 - (五)监管体系逐步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 - 3 - (六)渔政执法得到加强,渔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 - 3 - (七)惠渔措施不断强化,渔民生活质量日趋改善 .................... - 4 - 二、“十二五”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 - 4 - (一)有利条件 .......................................................................................... - 4 - (二)制约因素 .......................................................................................... - 6 -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 7 - (一)指导思想 .......................................................................................... - 7 - (二)基本原则 .......................................................................................... - 7 - (三)发展目标 .......................................................................................... - 8 - 四、区域布局............................................................................................... - 9 - (一)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都市型渔业............................................ - 9 - (二)东西两翼重点发展集约型渔业 ..............................................- 10 - (三)粤北山区重点发展生态型渔业 ..............................................- 11 - 五、主要任务.............................................................................................- 11 - (一)发展健康的水产养殖业 ............................................................- 11 - (二)发展可持续的海洋捕捞业........................................................- 12 - (三)发展先进的水产品加工业........................................................- 13 - (四)发展现代水产物流业.................................................................- 13 - (五)发展特色休闲渔业......................................................................- 14 - (六)发展竞争力强的外向型渔业...................................................- 15 -

(七)建设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体系...................................................- 16 - (八)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17 - (九)建设渔业防灾减灾体系 ............................................................- 18 - (十)建设渔民民生保障体系 ............................................................- 19 - 六、重点工程.............................................................................................- 20 - (一)水产良种推进工程......................................................................- 20 - (二)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 20 - (三)工厂化水产养殖工程.................................................................- 21 - (四)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建设工程 ..............................................- 21 - (五)南珠振兴工程...............................................................................- 21 - (六)渔船改造升级与远洋船队建设工程.....................................- 22 - (七)水产品加工和物流基地建设工程..........................................- 22 - (八)标准渔港建设工程......................................................................- 22 - (九)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 ............................................................- 22 - (十)渔民安居工程...............................................................................- 23 - 七、保障措施.............................................................................................- 23 - (一)加大支渔惠渔政策力度,创新现代渔业投入机制.........- 23 - (二)推进渔业执法体系建设,增强现代渔业管理能力.........- 23 - (三)创新经营体制机制,提升现代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 24 - (四)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24 -

附件: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时期。为明确“十二五”时期我省渔业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促进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广东省渔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对现代渔业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全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全省现代渔业工作会议和全省淡水渔业工作会议,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渔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渔业经济建设,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科技兴渔、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渔等战略,转变增长方式,落实支渔惠渔政策,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各项渔业经济指标继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省渔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渔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渔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660亿元,比2005年增长63%,年均递增10.3%;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近20%,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水产总产量达到729.3万吨,水产养殖产量多年

来居全国首位;水产品出口量达到45万吨,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5.8%和36.2%,占到了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3;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77元,比2005年增长36.7%。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渔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适应国际海洋渔业发展的新趋势,把发展“深蓝渔业”作为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建立了一批以深水网箱养殖为主的“海上产业园”,深水网箱养殖规模、养殖产量已分别占全国的14.69%和4.74%。渔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养殖与捕捞的产量比例由2005年的73︰27转变为2010年的77︰23。以培育发展渔业龙头企业和建设出口加工基地为抓手,加快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2010年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27亿元和608亿元,年均递增7.7%和12.1%,远快于第一产业6.8%的增长速度,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47%提高到56%。

(三)科技进步取得突破,渔业技术支撑保障强化

坚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对虾、石斑鱼、军曹鱼、罗非鱼品种选育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突破了一批影响渔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渔业科技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全省渔业科技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共57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了6个拥有前沿技术的省级渔业重点试验室,7个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每年有超过5000名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免费接受技术培训。高标准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4400户,辐射带动7.9万余户。

(四)资源养护全面加强,渔业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贯彻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在全省组织开展以海洋、江河和湖泊为重点的大规模统一增殖放流活动。率先设立“休渔放生节”,进一步完善禁渔休渔制度。开展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建成海洋与渔业类型保护区100个,渔业保护区数量、面积和保护品种均居全国首位。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了全省水生生物种群资源的恢复和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监管体系逐步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率先在全国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试点,建立了企业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和政府的监管平台。出台《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规范》,从制度上和源头上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制定省级渔业地方标准和建设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渔业标准体系。率先在全国实施执业渔医试点,建立了一批市、县水生动物防疫实验室和生产第一线的鱼病诊所,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不断完善,全省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六)渔政执法得到加强,渔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率先在实行海洋与渔业统一综合执法改革,有效增强了执法队伍整体战斗力和行政执法效率。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渔业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养殖水域滩涂确权发证、捕捞许可、种苗生产许可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家护渔维权巡航行动。建立粤港地区联合打击非法捕捞合作机制,加强了粤闽交界水域联合执法管理。严格执行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严厉打击了电炸毒

鱼等严重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推行渔船IC卡管理试点建设,用科技手段提高了渔船管理水平。

(七)惠渔措施不断强化,渔民生活质量日趋改善

坚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渔民,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工作理念,有效改善了渔民民生。认真落实国家渔用柴油补贴政策,保证了渔民生产的正常运作。大力实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自2004年实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议案以来,全省财政共安排用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资金达5亿多元,安排建设渔民安居工程3005户,安排扶持渔业产业发展项目280多个,培训渔民近2万人,直接和间接带动渔民就业2万多人。政策性渔业保险迈入新阶段,累计为全省出事渔民、渔船支付互助补偿金1343万元。建立了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渔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条件

广东列为全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渔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010年,国家发改委把“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列为地区经济发展八大重点工作之一,开发海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广东作为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辖下海域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在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务院同意将广东列入全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必将促进广东沿海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产业的新一轮大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为渔业的改革

发展创造了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珠三角地区定位为“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赋予珠三角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这为珠三角地区加快渔业的制度创新获得更多政策支持。《纲要》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蔬菜、水产和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资金技术优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水产品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合作,这些都为珠三角地区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珠三角先行先试,为全省渔业的改革发展探索经验。

广东实施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将是广东“三农”政策的基本取向。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发展目标,力争经过五至十年努力,把广东省建设成为国内现代农业强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农业强省是“十二五”时期广东农村经济工作的主题。渔业作为广东农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广东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渔业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渔业。随着建设农业强省的深入推进,现代渔业的发展也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十二五”是广东现代渔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倡导低碳经济的时代潮流,为渔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是时代发展潮流,渔业具有的生物碳汇功能和净化环境功能,对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和产业潜力。随着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越来越强。水生动物具有饲料转换率高、养殖占地少、资源可再生等优势,渔业产业发展需求将越来越大。

(二)制约因素

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尽管广东实施了“捕捞零增长”、“伏季休渔”和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等政策,但捕捞强度仍居高不下。捕捞作业方式粗放,有害渔具、渔法的大量使用,导致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工业发展也导致水域被占用、被污染。近年广东沿江、沿海渔业污染事件和赤潮时有发生,水域环境恶化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渔业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将成为制约全省现代渔业发展的瓶颈。

渔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虽然近几年广东加大了渔港建设、渔塘整治、渔船改造等投入,但是渔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广东作为台风多发省份,但渔港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全省淤积老化的低产鱼塘占了总面积的52%;渔船老旧,装备落后,难以满足远洋渔业发展需要;渔政设施、安全救助设施等渔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基础依然薄弱,制约了广东现代渔业的发展。

渔业竞争力有待提高。广东渔业生产大多数仍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有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还比较少,缺乏竞争力强的水产品品牌,渔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家庭分散经营规模小,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的推广应用。渔业精深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广东渔业经济发展未能从根本上由

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提高转变,近几年虽然水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但渔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改善渔民民生任务艰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传统的渔业生产空间日益紧缩,而渔民整体素质不高,面临着与发展现代渔业要求不相适应,与转产转业要求不相适应的双重压力,改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渔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部分地方渔民没有纳入城镇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处于完全没有社会保障覆盖的状态。改善渔民民生的体制机制需要继续完善。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目标,以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为主攻方向,始终把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着力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快建立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着力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加快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改善渔民民生,加快建设和谐渔区;着力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促进广东由“渔业大省”向“现代渔业强省”转变,努力争当全国现代渔业发展的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全面落实支渔惠渔政策,让渔民分享渔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渔民的生活水平;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坚持科学发展、保护环境。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渔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养护,在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渔业又好双快发展。

——坚持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开发,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远洋渔业和现代物流业,继续推进传统养殖业和捕捞业的结构调整,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碳汇渔业,进一步发挥渔业生物碳汇功能和净化环境功能。

——坚持科技兴渔、人才强渔。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发挥科技在现代渔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现代渔业强省建设深入推进,渔业经济稳步发展,渔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渔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区域布局更趋合理,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更加殷实。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如下目标:

——渔业经济。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8.5%;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60万吨,年均增长3.5%;养殖产量达到685万吨,年均增长4%,养殖与捕捞产量的比例转变为80︰

20;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年均增长8.5%。

——产业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年产值上亿元的渔业龙头企业达60家,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水产名牌产品;全省建成一批标准化程度高、覆盖面广、产业承接与聚集能力强的现代渔业基地,水产养殖生产条件大幅改善。

——科技创新。全省形成一批渔业科技创新成果,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渔业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

——生态环境。新建和升级30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成12个人工鱼礁区,构建5个海洋牧场,渔业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渔业经济与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四、区域布局

根据广东三大经济地带(珠三角、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渔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产业集群、突出比较优势”的原则,确立广东三大区域现代渔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都市型渔业

功能定位:在珠三角渔业自然资源较好,已经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地区,建设设施养殖和外向型渔业主导区,在城市周边地区建设休闲渔业拓展区,形成具有都市特色,集集约化养殖、休闲渔业和外向型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充分利用城市的市场、区位、资本、

人才和科技等资源优势,以现代科技和工业装备渔业,按照健康养殖的要求,发展以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为主要形式的设施渔业,加快发展名优水产养殖。

——打造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文化品牌。发挥广州、深圳、中山、东莞、江门、珠海等地的休闲渔业资源优势,在珠三角城郊及沿海区域,发展以滨海旅游、休闲垂钓、观赏渔业等为主要内涵的休闲渔业。

——发展外向型渔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开展境外技术合作,设立境外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二)东西两翼重点发展集约型渔业

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粤东、粤西的沿海区位优势和渔业资源优势,建设健康养殖、远洋渔业和出口加工主导区,近岸海域生态建设区以及滨海旅游拓展区,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做大做强精深加工业。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培育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外向型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促进粤东、粤西渔业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产品加工聚集地。

——加快发展“深蓝渔业”。把发展深水网箱养殖作为调整优化粤东、粤西渔业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推动深水网箱养殖的产业化、集群化,努力打造成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深水网箱产业园区。发展远洋渔业,推进捕捞作业重点从近海转向公海大洋。

——建设滨海休闲渔业带。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在粤东、粤

西沿海区域建设滨海休闲渔业带,培育“海上乐园”、“生态海岛”和“渔家风情”等旅游品牌。

(三)粤北山区重点发展生态型渔业

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粤北山区生态资源,建设渔业生态建设区。发展生态型渔业,培育具有山区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加强江河、湖泊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促进渔业生态和生产的协调发展。

——打造山区特色渔业。重点扩大山区江河鱼类及大鲵、龟、鳖等名优特品种的生产规模,形成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打造山区知名水产品牌。利用山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建设冷水性鱼类渡夏越冬基地,发展山区特色渔业。

——积极发展绿色生态渔业。改善养殖基础设施,突破传统水产养殖方式,推广水库增殖和流水养鱼经验,控制和减少饲料、渔药等投入品,建设一批山区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规模化生态渔业。加强以东江、西江和北江为重点的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推进可持续发展。

五、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根据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着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重点发展提升“六大产业”,推进建设“四大体系”。

(一)发展健康的水产养殖业

按照产业布局集群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生产方式标准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改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加快转变养殖方式,全面推进健康养殖业发展。

——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示范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引导广大养殖户发展健康养殖,通过下基层、办培训、送技术等,把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推广到全省广大养殖户。发展适应水产健康养殖要求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饲料工业和安全渔药产业。

——发展和提升主导产业。加快对虾、罗非鱼与鳗鱼等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打造水产品品牌,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比较效益。提高主导产业的良种研发能力,建立水产苗种检疫机制,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

——着力改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加快全省池塘整治步伐,推进标准化池塘建设。提高现代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以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设施渔业。开发节能高效的养殖技术装备,推广节能减排新型养殖模式。

(二)发展可持续的海洋捕捞业

着力保护渔业资源,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壮大远洋渔业总体装备规模,发展壮大公海大洋性渔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和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

——调整捕捞产业结构。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推进捕捞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低耗的作业类型,推广节能渔船和选择性渔具渔法,减少幼鱼、低值渔获物的比例,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完善和加强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渔船“双控”制度和捕捞许可制度。“十二五”期间,外海、深海生产渔船达到海洋捕捞渔船的20%以上,沿岸生产渔船控制在60%以下。

——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推进远洋渔业企业兼并重组,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建立起若干家上规模、实力强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提高广东渔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加远洋渔业科技含量,建设和改造一批装备先进的远洋渔船和生产辅助船。开展多双边交流合作,努力拓展新的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空间。

(三)发展先进的水产品加工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渔业竞争力和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

——努力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重点支持开展低值水产品、海洋活性物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食品等加工业;引进先进实用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提高水产加工产品的品位和档次,促进渔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扩张向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

——扶持开展精深加工技术攻关。坚持科技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提高水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发展壮大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具有创新能力的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骨干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强强联合,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创建市场竞争力强的水产品品牌。

(四)发展现代水产物流业

适应城乡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力开辟国内消费市

场,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建设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传统流通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积极拓展“两个市场”。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国内消费市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水产品消费增长和结构变化,积极开展水产品营销,拓展水产品市场空间,开拓新兴市场。支持广东水产企业参加展览展销活动,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

——加强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重点渔区和港口专业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加快对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完善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包括冷藏设施、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积极筹建粤东粤西现代水产物流中心,推进珠三角重点水产品市场的升级改造。

——加强流通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水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加快流通信息化建设,准确快速反映市场动态,为企业和渔民及时提供有效信息。把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打造网上物流配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五)发展特色休闲渔业

建立健全休闲渔业管理制度,结合各地资源特色,进一步拓展渔业文化内涵,培育一批上规模的休闲渔业龙头企业,建成形式多样的区域特色休闲渔业带。

——推进形式多样的区域特色休闲渔业发展。在沿海地区构建以渔港风光、渔村风情、海上游钓,海底景观等为主要内容的滨海港湾休闲渔业带;围绕珠三角城郊建设以休闲、垂钓、品鲜、

观赏鱼养殖等为主要内涵的都市型休闲渔业圈;在内陆山区建设生态型休闲渔业区。引导渔民将水产养殖与旅游观光、水族观赏、鱼塘垂钓、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渔业文化内涵。

——发展观赏渔业。扩大观赏鱼养殖规模,在珠三角地区建设全国重要的观赏鱼养殖集散地,实行品牌战略,增强在国内观赏渔业发展的领先地位。引导加强观赏鱼繁育与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养殖的科技水平,重点发展高档观赏鱼繁育与养殖。建设集观赏鱼繁殖与养殖、观光、信息、垂钓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六)发展竞争力强的外向型渔业

围绕国际市场需求,着力提高水产品质量,打造国际知名水产品品牌。大力开发新兴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在境外设立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拓展外向型渔业发展空间。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大出口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提高出口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含量,巩固和发展原有的对虾、罗非鱼等出口优势品种,不断开发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中高端要求的新加工品种,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

——加大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在巩固香港、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发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格局,降低对主要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力度开发韩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分散出口风险。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渔业合作。逐步建立与东南亚等国政府和企业合作的交流平台,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与东南亚国家企业展开技术合作,设立境外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充分

利用境外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发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提高外向型渔业发展水平。

——努力提高应对各种贸易壁垒的能力。加快水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以及检验制度的建设,提高水产品的检测水平,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加快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从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组建企业联盟,提高企业对外的应诉能力。

(七)建设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体系

以现代科技作为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围绕现代渔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技术攻关和科技推广,构建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关键技术创新与攻关力度。重点围绕水产主导品种选育、水生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养殖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养护、节能减排等建设现代渔业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争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努力提升渔业装备技术总体水平。加强集约化养殖设施、水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现代远洋捕捞装备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发展安全、节能、环保的渔业装备及设施。着力推进渔业机械化,提高我省渔业装备和技术总体水平。加强渔业工程技术研究,推进渔业基础测绘体系、渔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和渔业工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整合和优化配臵现有各级渔业科技优势力量和资源,加快建设海洋与水产高科技产业

园区,力争建成一批海洋与渔业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渔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渔业科技研发领军人才、研究骨干人才,全面培养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渔业生产实用人才,提高渔业人才队伍素质。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深化渔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增强基层技术推广能力,构建以省、市、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为主导,以基层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以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渔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渔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以及渔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完善渔业技术服务“直通车”、渔业科技下乡入户、渔民和船员培训制度。

(八)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以提高水产品质量检测、质量监管、疫病防控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构建水产病害防控和渔用药物安全使用技术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建立对水产品养殖和加工场所的监管制度,实现对水质、环境、饲料及添加剂、渔药、水产品等的实时动态监管。加快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准用药物目录制度、水产养殖用药登记制度、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推行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公告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出台《广东省水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建设。

——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和执法力度。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完善省、区域性中心、市和重点渔业县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意见 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快我省现代渔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重要意义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也是新时期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随着城乡发展,水产品在丰富群众的“菜篮子”、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人民体质等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现代渔业对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农民就业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可推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建设美丽中原的客观要求。 2004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水产业的意见》(豫政〔2004〕74号)以来,我省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效益稳步提高,渔民收入逐年增长。201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6.7万吨,水产行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73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73.2%、268.0%和193.0%。但是,目前我省渔业

与当今现代渔业要求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渔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依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促进我省现代渔业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深化改革和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持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调整渔业养殖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5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50万吨,水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渔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5000元。渔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努力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三、工作重点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5) (一)工作成效 (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工作形势分析 (10)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总体目标 (11) 四、重点工作 (12) (一)继续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 (12) (二)突出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13) 建立和完善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纳入全省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示范项目动态管理库,抓好已有示范城市(县)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管工作,确保完成示范任务,并及时总结示范经验,完善示范技术,形成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模式。 (13) (三)加快推动建筑用能节能运行管理工作。 (13) 逐步完善公正规范的建筑能耗检测技术手段,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现场跟踪检测,着重做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建筑能效的检测标识和审计公示制度,尤其是建立建筑能效的后期跟踪测

评和审计公示制度,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效测评标识和审计公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13) 完成我省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基本情况、能源消耗信息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实行用电分项计量,逐步建立起全省联网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全省重点城市重点建筑能耗建筑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促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推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定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启动“省级节约型校园”示范工程,促进我省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入开展。 (14) (四)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出台我省既有建筑改造相关优惠政策、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通过给予建筑企业优惠政策,设置改造专项资金、业主投资等融资渠道,加大既有建筑改造资金投入,有力推进我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快速发展。 (14) (五)加大建筑节能新技术试点示范推广力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全社会的资源参与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拓宽合作领域,开展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 (14) 五、保障措施 (16)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

现代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商业计划书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1.1.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步入富裕,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渐取代观光型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经济发达,旅游业的山东省,早已进入了休闲度假旅游全面扩张时期。 作为休闲度假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2016 年国家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作为试点之一。其中以蔬菜、水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配置仓储、物流、加工、包装等设施设备,以形成了完善产业链的农业基地,财政资金补助比例最高40%。而针对一村一品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农业基地,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闲置房屋维修以及一村一品生产、加工等设备购置,财政资金补助比例可达30%。 而休闲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也正是我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契机。 有机农业既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又能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崇。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发布的信息,自本世纪以来,有机农业发展非常迅速,每年保持 20%以上的增幅,预测 2020 年,全球有机食品销量超过 1000 亿美元。在人们食品消费结构中,有机食品占比逐步提高,并保持不断上升势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销售目前己占食品总量的2-5%。尽管全球有机农业发展迅猛,但是,有机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据 IFOAM 测算,目前有机食品销量,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 1%左右。这也说明,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产阶层,越来越渴望利用闲暇时间寻求城市以外的休闲生活,体验农家乐趣并同时享受能够享受到有机农业的食品。但是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端的农家乐,这些农家乐档次低,旅游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住宿和餐饮等旅游设施配套不足,而市场上有一定档次和特色的旅游型有机农庄的数

区农业十二五规划

*****区农业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效果最好的时期之一。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目标,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步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遇,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建设重点,努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发展的道路,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继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下基本原

则: 1、坚持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及农产品生产的原则。为满足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的需求,根据资源条件,稳定发展小麦、玉米、棉花、油料及猪、鸡等农畜产品生产,保证全区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 2、坚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则。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技术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原则。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发展农产品生产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坚持城乡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村和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与节约型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原则。针对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社会发展对农产品需求不断

鱼池发展规划

鱼塘农家乐项目五年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独特地理优势,依托江水养殖业的特点,保护江水流域生态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提升乡村整体面貌,为同江经济贡献力量。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市是黑龙江和松花江交汇处,有着丰富的水产品养殖资源,该项目是以淡水鱼养殖为主要建设目标,伴以垂钓休闲、农业观光、度假娱乐、健康美食等为一体多功能的农家乐旅游休闲项目,这一举措不仅为同江市及周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出一条新路,也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迈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鱼塘农家乐将以全新的开发视角和开发理念,必将为同江市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新的亮点,极大刺激和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也为养殖业的多元化提供了新鲜血液。 三、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鱼塘农家乐 2、项目主管单位:私人投资 3、项目位置及占地面积: 2000平方米 4、项目负责人: 5、建设性质:以养鱼池为基本建设基准,集鱼类捕捞、垂钓休闲、娱乐餐饮、农业观光、绿化果蔬采摘、生态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型旅游休闲中心。

6、建设目的 (1)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减少江鱼捕捞,保护水域自然生态系统; (2)合理开发、科学利用项目区内的养殖资源,满足游客对垂钓休闲、农业观光、度假娱乐、健康美食、生态住宿的渴求。 (3)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当地农民加速进入小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7、建设内容 (1)主要旅游项目建设:以养鱼池改造为中心,周边建设包括垂钓区、食宿接待区、农业观光区、烧烤区等5个功能区; (2)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内部旅游道路建设、给排水、供电、路灯、广播电视等; (3)服务接待设施:包括水边休闲木屋、健身设施、休息区、停车场、景观小品(大门、观景亭等)、解说标志等; (4)安全卫生工程包括:消防设备、警示牌、垃圾箱、公共厕所等; 8、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分三期投入,均为自筹资金。 四、养鱼池捕捞区 养鱼池捕捞区是项目的主要建设目标,改扩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养鱼池。

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丽水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规划总则 (3) 一、规划背景 (3) 二、规划范围 (3) 三、规划时序 (4) 四、规划原则 (4) 五、规划依据 (5) 第二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现状评价 (7) 一、生态精品农业资源优势 (7) 二、生态精品农业产业基础 (8) 三、生态精品农业潜力分析 (9) 四、生态精品农业发展风险 (10) 第三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目标定位 (12) 一、战略目标 (12) 二、战略定位 (12) 三、战略思路 (12) 四、战略举措 (13) 五、主要指标 (17) 第四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布局规划 (19) 一、生态精品农业区域布局 (19) 二、生态精品农业产业规划 (21)

第五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重点 (94) 一、特色优势精品生产基地建设 (94) 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98) 三、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建设 (105) 四、特色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建设 (115) 五、特色农业节庆活动与农业文化建设 (119) 六、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 (125) 第六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保障措施 (129) 一、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 (129) 二、合力培育主体,加大农业投入 (129) 三、强化科技创新,培养人才队伍 (130) 四、广泛宣传营销,营造良好氛围 (131) 五、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联动 (132)

前言 生态农业是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丽水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就是以丽水好山好水好空气、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为重点,以传统农耕文化、现代管理手段、科技成果为支撑,以产品分级精选包装加工为重要环节,以现代流通业态为载体,是面向城乡居民品质消费的现代农业产业形态。抓住生态文明兴起的历史机遇,顺应现代人追求健康品质的历史潮流,以山区的特色和优势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是推进丽水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以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引领生态农业发展,一是大势所趋,与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宗旨相一致。丽水立足特优生态生产特质农产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进入生态农业阶段。二是竞争驱动,是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现实选择和历史承当。发展“特优特质”丽水生态精品农产品,就是将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内化为丽水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溢价载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丽水农业的竞争力。三是主体促动,农民需要以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为主渠道求增收。作为农民最主要来源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迫切需要通过生态农业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丽水生态精品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三大战略定位:一是全面打造中国生态精品农业之都,通过创新驱动、特质竞争,使丽水成为中国生态精品农产品的生产中心、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二是全面建设秀山丽水大森林,以生态优势将丽水打造成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基地。三是弘扬“三农”文化,以农业多功能、多目标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规划等,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重点,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安全应急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安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等。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2 —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25亿元,比“十五”增加了58%。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基础薄弱的内河港口与航道、公路场站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4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5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7%和23%;站场建设投资19亿元,占总投资的2%;水运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比“十五”增加6倍左右。 (2)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9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比2005年增长105%。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规划的278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2602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网开始启动,建成通车327公里,在建1078公里,实现了“南北6小时过境、东西3小时过境”的目标。 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2412公里,其中,国道5037公里,省道737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1.4%(含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前完成。以“村村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6—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900座,改造危桥753座。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水泥) —3 —

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附件1 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基地)创建规范 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基地)包括标准化池塘养殖、浅海设施养殖、工厂化养殖、渔业种业、休闲渔业、水产加工等六类。 一、标准化池塘养殖园区 标准化池塘养殖园区是指池塘集中连片,建设标准较高,养殖技术规范,管理模式先进,生态环境良好的“精品池塘”养殖区。 (1)园区应选划在池塘承包合同稳定,符合当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取得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宜渔区域。 (2)园区池塘集中连片,沿海区域面积在1000亩以上、内陆区域面积在500亩以上。 (3)园区主干道硬化,低压线路铺设到池塘周边,池塘进排水设施分离、系统完善。 (4)池塘的主塘埂面宽不小于2米、支塘埂面宽不小于0.6米,池塘护坡相对固化,池深达2米以上。 (5)园区建有固定的管理房,配备相应的增氧、投饲等养殖设施和疫病防治、质量检测、水质监测等设备。 (6)园区建立科技研发与推广平台。根据需要安装数字化监控设备,实现水质、温度等理化指标和生产情况的在线监测和自动化控制。

(7)园区环境符合国家《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 (8)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 (9)取得无公害或绿色、有机食品论证,无使用禁用药物行为,药残抽检结果全部合格。 二、浅海设施养殖园区 浅海设施养殖园区是指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建设的、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具有较强抗风浪作用的深水大网箱养殖集中区或全塑胶网箱养殖集中区。 (1)园区应符合当地海洋功能区划,取得海域使用证和养殖证的浅海海域。 (2)深水大网箱养殖集中连片50箱以上;全塑胶网箱养殖集中连片3000箱以上。 (3)园区内深水大网箱或全塑胶网箱布局合理,深水大网箱布设间距不小于20米;由若干个塑胶网箱连成一个网箱片,每个网箱片面积不超过3000平方米,各网箱片应留有50米以上宽度的主通道和20米以上宽度的次通道。 (4)深水养殖大网箱直径应不小于15米(金属网箱规格应不小于10米×10米/口)。全塑胶浮球管材的外径不小于110mm,壁厚不小于10mm,渔排的人行道垫片宽度不小于50cm,厚度不小于3cm,耐压力不小于100kg/m2。 (5)园区建有固定的管理房,低压线路铺设到网箱片区周

水产业工作心得总结及近期发展规划

水产业工作总结及近期发展规划 一、2008-2011年及2011年工作总结 (一)2008-2011年水产业取得的主要效 2008年以来,全区水产业认真贯彻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这一中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并通过精心组织,成功实施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高效渔业建设、三项工程等渔业科技项目,使全区渔业生产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高效渔业面积增长迅猛。由于区域规划调整导致全区养殖总面积有所减少,至2011年末,全区现有水产养殖总面积为16.1万亩(其中池塘4.2万亩,网围5万亩,稻田6.9万亩),累计生产水产品产量13余万吨,4年创渔业总产值26亿元。同时,通过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高效渔业规模不断扩大,所占比重显著增加,至2011年,全区高效渔业面积达11.98万亩,已超过养殖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 水产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以渔业科技入户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采取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技术培训,4年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8期,累计培训1.8万人次。同时,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较好地推广应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渔业科技项目,辐射和带动渔民改革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结构,

实现增产增效,并先后建成了新科甲鱼繁育中心、微孔增氧示范基地、水蛭大王科研中心、昌盛特种水产、振友特种水产、金水湖蟹业、来龙泥鳅养殖基地、国禾农业等一批生态渔业示范园,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区高效渔业的快速发展。 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落到实处。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水产品质量安全放到突出位置上来抓,切实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先后50余次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较好的成效。省组织的多次抽检结果表明,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而且王官集渔场还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健康养殖示范场”。 渔民合作组织建设卓有成效。在区水产品产业协会的引导下,全区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至2011年,全区共建立各类渔民经济合作组织38个,有影响的水产经纪人200多名,全区基本实现了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渔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对提高养殖水平、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2011年水产工作取得成效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2011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以现代渔业为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渔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全区渔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11年水产工作总结如下: 1、高效渔业面积持续增长。今年我区水产养殖总面积为16.1

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全面部署“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农业科技发展处于新的起点 “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科技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为“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保障充分,农民持续增收。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粮食总产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一批畜禽疫苗药物,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规模化健康养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立足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集聚;立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立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重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种养大户、农机手、防疫员和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立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探索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完善联合协作、稳定支持的运行机制,营造广大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的良好氛围。 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我国农业科技的竞争力显著提高。顺应农业科技工作国际化趋势,围绕人畜共患疫病、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科技问题,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国内发展需要,在强化资源和产品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力度。发挥我国农业科技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杂交水稻、生物疫苗、小型农机具等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应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需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我省“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务部门政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提升党的行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现阶段全省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徽省级节点已经建成,实现安徽政务外网与国家政务外网主干网的连接;相关业务单位应用系统已实现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网通信和正常运行;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共接口和基础数据库系统;完成省政务外网平台升级改造和十六个市级节点设备安装与联网运行。二是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网上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省市县三级共计170多家政府网站全部开通,政府网站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办、国信办组织的全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安徽省政府门户网站连续七年荣获全国优秀政府网站前十名的好成绩。三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我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软件、统一编码”三统一的模式,大力推进各市、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成了目录规范、编码统一、分级管理、信息共享、易于监测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体系。根据省政府要求,初步建成以发布最新科研成果、重大招商项目和就业劳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平台。四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金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绩。全省人口、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完善,法人数据库建设正式启动。以“金财”、“金税”、“金关”、“金水”、“金审”等为代表的“金字工程”全面完成一期建设,转入深化应用阶段,部分工程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五是网络安全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形成,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有力保障了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期政府信息系统及重要网络的正常运行,电子认证证书得到广泛推广,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有序推进,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总体上看,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正在向全面深化应用阶段加速发展,表现在:一是由分散的基础要素建设向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的体系建设转变;二是由注重形式建设向注重实现网上为民服务功能建设转变;三是由仅仅实现信息发布向党政部门综合实现自身业务处理内容转变;四是信息资源由部门所有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转变;五是由少数职业工作者推动的电子政务建设向党政部门提高行政能力建设的方向转变;六是从缺乏标准制度到逐步建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相互配套的制度转变;七是由部门内部自主管理向拓宽民意渠道的“网络问证”方向转变。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有些建设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矛盾依然明显;二是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差,各部门业务系统独立、业务数据封闭,部门重复采集数据,数据利用率低;三是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较乱,管理力量不够强,技术人员缺乏且分散;四是不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科学管理模式,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