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概念规划投标一等奖中标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概念规划投标一等奖中标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概念规划投标一等奖中标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概念规划投标一等奖中标

?绿脊、水上、门户、城间四大价值的潜力城市

?水、岸、绿、城特征彰显的特色城市

?水岸边、花园里、万象坊、低碳城融合共生的活力城市?绿色引领、单元引导+街坊实现的生长城市

水岸绿城的营建逻辑THE BUILDING LOGIC OF WATERFRONT GREEN CITY

吸引新扬州人和汇集创新

要素的目的地城市

?规划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政府未来同步出台人才吸引、产业培育等特殊政策机制的基础上,以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强化规划的系统性、吸引力和适应性设计,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规划发展框架,包括产业经济分析、生态框架制定、生态技术运用、人居环境塑造、生态营城的模式和管制等协同规划建议

,是一个

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汇聚

独特设计创意、有效实施管制路径的协同系统

咨询成果的全框架STRUCTURE OF CONTENTS

基于顶层设计的协同规划

一、规划背景分析

江广融合区承启“三个扬州”?首要任务:坚守城市生态格局

发展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

?工作方向:生态示范窗口

城市科技中心

江广融合区承启“三个扬州”?面向全球创新发展趋势

?迎对区域产业演进规律

?带动城市转型升级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地

人才和环境是城市战略设计的支点?新扬州人引入

?新城市激发

?新产业培育

城市纬度:虽规模位序落后

?2012年城市竞争力排序

一线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

二线城市

杭州、南京、济南、重庆、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成都、武

汉、哈尔滨、沈阳、西安、长春、长沙、福州、郑州、石家庄、

苏州、佛山、东莞、无锡、烟台、太原、合肥、南昌、南宁、昆

明、温州、淄博、唐山

三线城市

贵阳、海口、兰州、银川、西宁、呼和浩特、泉州、南通、大庆、

徐州、潍坊、常州、鄂尔多斯、绍兴、济宁、盐城、邯郸、临沂、

洛阳、东营、扬州、台州、嘉兴、沧州、榆林、台州、镇江、昆

山、江阴、张家港、义乌、金华、保定、吉林、鞍山、泰安、宜

昌、襄阳、中山、惠州、南阳、威海、德州、岳阳、聊城、常德、

漳州、滨州、茂名、淮安、江门、芜湖、湛江、廊坊、菏泽、柳

州、宝鸡、珠海、绵阳

城市纬度:但积蓄了丰厚的软环境

地区纬度:都市区中的稀缺绿洲

绿脊

地区纬度:都市区中的稀缺绿洲

水上

地区纬度:都市区中的稀缺绿洲

门户

区域稀缺之美在于更绿色、智慧、人文

长三角年轻人最喜爱的城市?全美年轻人最喜爱的城市?大波特兰都会区总人口229万?形象标杆:玫瑰之城?城市核心:西南区?主要功能:市中心、大学、华

盛顿公园、俄勒冈动物园、霍伊特植物园、国际玫瑰检验园、波特兰日本花园、美丽的步行路和越战纪念碑?价值吸引:卓越的自然环境创新的城市文化?

大扬州都会区总人口230万?

新的形象标杆:水岸绿城?

新的核心:江广融合区?主要功能:广陵新城中心、生态科技中心、多样的水岸边、美丽的花园里、绿色的低碳城、多元的万象坊

?价值吸引:卓越的自然环境包容的城市文化

A GREENER & HEALTHIER PLACE

A PLACE HAS MORE CULTURAL AND DIVERSITY

A MORE CONVENIENT AND DYNAMIC PLACE

区域新目的地城市

THE NEW DESTINATION OF THE REGION

让年轻人在这里创新和生活更有价值!

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江苏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结合扬州实际,对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重新修订。扬州市区特指“城市规划区域”。 一、城市现状和总体规划 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所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1°56’至33°25’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邻,西与天长(皖)、南京、淮安交界。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广陵、江都1市3区;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连接长江。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59万人。 根据2016年3月发布的《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一核多组团”的现代化大扬州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区面积由1024平方公里扩大至23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309平方公里扩大至640平方公里。 《纲要》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扬州将构建协调互动的城镇 — 1 —

格局,以“一带一轴”为核心,推动人口和产业向沿江城镇带集聚规模化发展、沿运河城镇轴点状特色化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区为重点、重点中心镇和专业特色镇为补充,区域协调、结构清晰的城镇体系。 城市总体布局,体现主城区牵引小城镇的总体构想。设定划分范围为:老城区、西部分区、东部分区、河东分区、西南分区、东南分区、西北分区、东北分区、港口分区、瓜洲分区、蜀冈-瘦西湖分区、扬子津分区。 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11]159号)精神和《扬州市关于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意见》,扬州市行政区划范围于2011年11月13日做了调整。2013年11月又成立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位于扬州城市新中心江广融合地带,北起凤凰岛、南至夹江、西至廖家沟、东至高水河-芒稻河沿岸,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 此次市区行政区划及代管区域调整后: 邗江区:东北部以念泗路-扬子江北路-江平东路-老人沟-槐泗河-启扬高速-瘦西湖路向南-王巷涧-槐泗河-三星路向南-上方寺路折西-史可法路向南-邗沟路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分界;沿二道河与广陵区分界;沿文汇东、西路折西至新城河,向南至江阳中路,折西至润扬中路,向南至沪陕高速,折东沿沪陕高速至邗江中路,折南至仪扬河,沿瓜州镇与八里镇的区域界限进入长江与扬州经济开发区分界;南部以长江与镇江交界;西北部与高邮市毗邻,西部与仪征市交界。行政区域为518平方公里,人口55—2 —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doczj.com/doc/66626099.html, 一、规划范围 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总规划用地面积26.9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221.33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98.59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474.52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两轴”:包括沿太湖大道的城市发展轴和纵向的中心景观轴。

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XX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都市休闲游的兴起,促使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持续增长。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开发运作模式。通过逐渐带动引导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地方自然资源优势,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汕尾也不例外,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丰富,追求多元化、立体性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工作压力,调节生活平衡的愿望与日俱增。但是,全市境内目前尚无一处集休闲、娱乐、观光和健身于一体可供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生态园,建设一个生态园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红海湾xx村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淳朴,村内无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公路直达本村,距深汕高速入口20公里,离汕尾市区也只有25分钟的里程,距红海湾风景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经营目标:形成汕尾社会各界人士休闲养身会所,品味正宗汕尾海滨野生鱼类,虾类,果蔬园等健康食品,尽情享受农夫乡村田野农家生活,把红海湾xx村生态园打造成最具汕尾海滨特色的绿色生态园和农家休闲中心,提高红海湾、xx村社会知名度带动xx村经济发展。塑造“汕尾海滨,鱼米之乡”标志性绿色生态园。红海湾xx村生态园以村自然风光为主体,共计总面积xx亩,分三个方面形成。 一方面挖土坑面积为xx亩,以四大家鱼养殖为主,不仅可以提供外需也可以让宾客自己垂钓挑选入菜。 另一方面面积xx亩,是生态园的中心,园区的主要活动空间都布置在这一边,初步规划将在沿岸建成绿色长堤、垂钓亭台、休闲小筑、渔人码头,最浓墨重彩的要数点缀在水面如同绿色珍珠般的一个小岛,岛上将根据需要建设休闲烧烤区、垂钓台等一系列具有汕尾特色的建筑,营造汕尾海滨的生活方式。让在都市中疲惫的人们惬意地享受汕尾海滨的放松、舒适和毫无压力的生活。在岛上可以玩玩水、钓钓鱼、看看书或约三五知己打打麻将、打打牌,享受远离喧闹城市的快乐生活。还可以品尝汕尾特色的绝无任何污染的地方特色水产、新鲜的蔬果等,辅以农家土灶的烹饪方式,享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汕尾农家风味。 再者以xx亩为种植区,周围都是当地农民种植的草坪,与水面结合,四季常绿,草坪是我们生态园的一大特色,让宾客在休闲时体验农村的田园风光。分别开避名贵树种种植区,果树种植区,精品水果种植区,大棚生产区,家禽散养区五个区,让宾客在休闲之余各需所取,既给宾客提供了无污染、无公害的美味食物,又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之外体验轻松愉快的农家乐。

扬州市生态红线优化调整报告.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 扬州市生态红线区域 优化调整论证报告 (征求意见稿) 扬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前言 (3) 调整原因 (3) 调整依据 (4) 第二章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4) 现有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4) 拟优化调整的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5) 第三章拟调整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9) 现有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 (9) ( 1)长江朴席重要湿地 (9) ( 2)江都丁伙观光森林公园 (9) ( 3)江都东郊城市森林公园 (10) ( 4)扬州西郊省级森林公园 (10) ( 5)龙山森林公园 (11) ( 6)登月湖风景名胜区 (11) ( 7)石柱山奇景园风景名胜区 (11) ( 8)仪征西部丘岗水源涵养区 (11) ( 9)捺山茶园有机农业产业区 (12) 新增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 (12) ( 1)扬州花鱼塘省级湿地公园 (12) ( 2)马集片区水源涵养区、高集片区水源涵养区、香沟片区水源涵养区 (13) ( 3)芦桥湾有机农业产业区 (13) ( 4)白马湖(宝应县)重要湿地 (13) 第四章生态红线区规划调整方案 (15) 优化调整方案 (15) 优化调整的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17) 优化调整后生态红线区域汇总 (27) 第一章前言 调整原因 自生态红线区域划定以来,扬州市制定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及配套制度,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生态红线区域治理、修复和监管, 生态红线区的管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发展布局等规划面临调整与优化,对原有生态红线区的范围、功能等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可能涉及到生态红线区,导致部分生态红线区原有的功能定位和保 护对象发生改变。 鉴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2013 年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域较好地保护了我市的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由于缺乏经验,理解上存在偏差,标准把握不统一,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未划入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也有少数生态红线区的边界模糊,功能定位欠准确。 调整依据 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规划》(苏政发 [2013]113号)、《扬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扬府办发〔 2011〕156 号)、扬州市各县(市、区)及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及《省政府办 公厅关于开展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优化调整工作的通知》(苏政传发[2015]21号)的要求,结合扬州市的具体情况,编制扬州市生态红 线区域优化调整论证报告。 第二章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现有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扬州市现有生态红线区共划分为 11 类 64 个,其中自然保护区 4 个,森林公园 5 个,风景名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一~七章

第一章苏州中新科技城生态规划纲要 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券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l丁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同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牛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苏州中新生春科技城生态规划文本 第二节生态规划目标和内容 第一条生态规划目标 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第二条生态规划内容 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等六个方面(见图I-1)。

南通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南通市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一、项目背景及目的 南通市港闸区位于南通市城区北翼,是南通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南通中心城沿江北拓的重要功能板块,随着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沪通铁路,未来的港闸区依托南通站、南通西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显著提高。同时,港闸区在经历了前期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发展诉求,北翼新城、五水商圈的崛起为地区的转型已经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基于此,陈桥地区作为港闸区对接南通西站的桥头堡,成为承接西站辐射的核心功能地区,特开展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期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研判,打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节点,明确后续发展功能及导向。 二、项目范围 本次概念规划设计范围 为东至城北大道,南至 通扬运河-城北大道,西 至九圩港,北至沪陕高 速,面积约14.6平方公 里。 三、项目内容 1、背景认知 对区位、交通、产业的 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等背景情况进行梳理总结。 2、资源禀赋分析 从现状用地、开发动态、产业用地绩效、公共设施服务、综合交通支撑、滨水生态环境、市政廊道等多维视角分析基地近年来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项目发展的潜力和限制条件,从区域层面和经济发展导向分析确定项目的核心资

源和关键发展要素,作为支撑后续发展策略的依据。此外,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现场踏勘等。 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各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梳理以及相关政策研读等。 现状踏勘:用地现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绿化、公共服务、道路交通、重大市政设施的调研。 3、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基于南通市经济、社会演进特征和发展策略,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本规划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地区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地区发展总体定位。 4、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落实目标理念,明确基地内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控详层面),基于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基地内用地规模结构。 5、开发容量 协调规划区域与其它城市组团间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协同、弹性高效的空间结构,明确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6、生态环境 梳理基地内水系和绿地网络,以有利于环境塑造、有利于土地升值、有利于管理操作为目的,明确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 7、综合交通 结合沿江、沿海发展战略和沿海大通道建设,重点研究地铁站点、静态交通等,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关注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 8、公共空间与整体空间意向 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明确公园绿道格局。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确定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景观风貌分区及特色,对区内主要轴线、节点、高度分区、特色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地区天际线,统一地区建设风貌。 9、规划实施保障与分期开发建议 梳理已建、已批和未利用地,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需求,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摘要:发展观光农业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许多观光农业生态园因为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文章提出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规划方案,将生态园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生态园、项目规划、休闲旅游 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1]。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

生态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1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1.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籍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某某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日建设单位:某某省某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市生态红线优化调整报告材料

市生态红线区域优化调整论证报告(征求意见稿)

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1.1调整原因 (1) 1.2调整依据 (1) 第二章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2) 2.1现有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2) 2.2 拟优化调整的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2) 第三章拟调整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 3.1现有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 (5) (1)长江朴席重要湿地 (5) (2)江都丁伙观光森林公园 (5) (3)江都东郊城市森林公园 (6) (4)西郊省级森林公园 (6) (5)龙山森林公园 (7) (6)登月湖风景名胜区 (7) (7)石柱山奇景园风景名胜区 (7)

(8)仪征西部丘岗水源涵养区 (7) (9)捺山茶园有机农业产业区 (8) 3.2新增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 (8) (1)花鱼塘省级湿地公园 (8) (2)马集片区水源涵养区、高集片区水源涵养区、香沟片区水源涵养区 (9) (3)芦桥湾有机农业产业区 (9) (4)白马湖(宝应县)重要湿地 (9) 第四章生态红线区规划调整方案 (11) 4.1优化调整方案 (11) 4.2优化调整的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12) 4.3优化调整后生态红线区域汇总 (20)

第一章前言 1.1调整原因 自生态红线区域划定以来,市制定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及配套制度,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生态红线区域治理、修复和监管,生态红线区的管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发展布局等规划面临调整与优化,对原有生态红线区的围、功能等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可能涉及到生态红线区,导致部分生态红线区原有的功能定位和保护对象发生改变。 鉴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2013年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域较好地保护了我市的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由于缺乏经验,理解上存在偏差,标准把握不统一,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未划入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也有少数生态红线区的边界模糊,功能定位欠准确。 1.2调整依据 根据《省生态红线区域规划》(苏政发[2013]113号)、《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扬府办发〔2011〕156号)、市各县(市、区)及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

某市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市港闸区高铁新城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一、项目背景及目的 市港闸区位于市城区北翼,是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中心城沿江北拓的重要功能板块,随着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沪通铁路,未来的港闸区依托站、西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显著提高。同时,港闸区在经历了前期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发展诉求,北翼新城、五水商圈的崛起为地区的转型已经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基于此,桥地区作为港闸区对接西站的桥头堡,成为承接西站辐射的核心功能地区,特开展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期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研判,打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节点,明确后续发展功能及导向。 二、项目围 本次概念规划设计围为 东至城北大道,南至通 扬运河-城北大道,西至 九圩港,北至沪陕高速, 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三、项目容 1、背景认知 对区位、交通、产业的 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等背景 情况进行梳理总结。 2、资源禀赋分析 从现状用地、开发动态、产业用地绩效、公共设施服务、综合交通支撑、滨水生态环境、市政廊道等多维视角分析基地近年来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项目发展的潜力和限制条件,从区域层面和经济发展导向分析确定项目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发展要素,作为支撑后续发展策略的依据。此外,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现场踏勘等。

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各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梳理以及相关政策研读等。 现状踏勘:用地现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绿化、公共服务、道路交通、重大市政设施的调研。 3、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基于市经济、社会演进特征和发展策略,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本规划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地区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地区发展总体定位。 4、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落实目标理念,明确基地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控详层面),基于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基地用地规模结构。 5、开发容量 协调规划区域与其它城市组团间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协同、弹性高效的空间结构,明确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6、生态环境 梳理基地水系和绿地网络,以有利于环境塑造、有利于土地升值、有利于管理操作为目的,明确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 7、综合交通 结合沿江、沿海发展战略和沿海大通道建设,重点研究地铁站点、静态交通等,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关注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 8、公共空间与整体空间意向 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明确公园绿道格局。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确定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景观风貌分区及特色,对区主要轴线、节点、高度分区、特色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地区天际线,统一地区建设风貌。 9、规划实施保障与分期开发建议 梳理已建、已批和未利用地,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需求,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项目工期: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向采购单位提供规划编制成果。 五、项目成果:

遂川生态园规划概念设计

遂川生态园旅游规划概念设计 摘要:以遂川生态园的旅游规划为例,讲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开发的原则和旅游市场的趋势,提出对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 关键词:生态;旅游;分析;评价 一、项目概况 遂川生态园原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泉江镇盆珠街道西垄农场,占地约250亩。 遂川县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是典型的山区县。县内峰峦叠嶂,河流纵横,溪涧密布,山清水秀,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其自然资源丰富,林地面积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5.8%,还盛产木竹、茶叶、粮食、多种名贵中药材等,为本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先提条件,开发前景广阔。 二、现状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项目选址所在的垄西农场,四周群山起伏,自然植被生长良好,植物生机勃勃,至今还有着百年含笑、桂花等名贵树种。门前有宛然流动的遂川江,后有青葱苍翠的山体环抱,山后有天然山泉水潺潺流入,整体上呈现出中国传文化中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场地内原生态环境保存较好,主要以山、水、林、草等自然资源为特色,景色清新、优美、宜人,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目前,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较少,其未来的开发潜力不容忽视。 该处的气候比较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加上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能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夏天气温比县城平均气温低4°C左右,十分适宜作为夏季的避暑的场所。 此外,政府对遂川的基础建设日趋完善,全县公路四通八达,815县道就从垄西农场门前经过,距离县城也只有10公里,交通比较便利,区内水、电、通讯、邮政、金融、等各项基础设施健全,这对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较好的配套条件. 三、旅游市场分析 1、总体走势 1.1大众旅游时代来临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正发生改变。旅游已经成为居民的普遍需求。而另一方面,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私家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酒店网上预定等电子商务的发展等使旅游的需求转变为旅游行为,团体和自助旅游日趋繁荣。 近年来,国内旅游人数持续增长,黄金周旅游持续火爆。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1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 -2012)》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扬府发[2010]140号 【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7.30 【实施日期】2010.07.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的通知 (扬府发〔2010〕14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七月三十日 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生态市创建步伐,确保扬州在2012年创成国家

生态市,根据国家环保部《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精神和扬州生态市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扬州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 一、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围绕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抓手,以“源头根治、系统处理、综合利用、全民参与”为原则,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把扬州建设成为经济富足、生态健康、社会文明的国家生态市。 目标任务:到2012年,扬州创成国家生态市。2010年江都市、邗江区创成国家生态市(区);2011年宝应县、高邮市、仪征市创成国家生态县(市)。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围绕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今后三年要突出抓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环境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绿色扬州建设,着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绿色环境体系和绿色生态文化体系,努力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 (一)以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重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全市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化工、印染、医药等重污染行业“出城进园”。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着力做大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绿色新兴产业,做强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力争在3-5年内,全市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2、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合理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

扬州生态现状

扬州生态现状 第一节扬州市自然和社会状况 一、自然环境状况 1、地理位置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辖区范围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 扬州市下辖三区四县(市),分别是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江都市。各县(市)及城区面积与人口情况见表2-1。扬州市行政区位置见附图2-1,扬州市区行政区划见附图2-2。 2、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为浅水湖荡地区,主要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仪征市、邗江区和维扬区的北部为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 3、气候特点 扬州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阴冷少雨,夏季暖热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温和。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4.8℃。年平均冰冻日期12天,无霜期306天。平均相对湿度79%,平均年降水1034.7毫米。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预测 “十五”期间,扬州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累计3422亿元,是“九五”的1.7倍,可比价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累计380亿元,是“九五”的2.9倍,年均增长28%。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和生

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招商引资、沿江开发、园区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沿河开发启动实施、注册外资实际到帐五年累计29亿美元,是“九五”的8.4倍,年均增长79.8%。新增民资注册资本累计398亿元,是“九五”的7.4倍,年均增长51%。城市功能和品味有了较大提升,城乡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311亿元,是“九五”的2.2倍。建成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宁启铁路扬州段、环城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工程。先后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 三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 扬州地处淮河入江口,大多数河道受闸坝控制,各主要河流来水少、流量低、流速慢,水体自净能力差,水污染突出。2005年全市46条主要河流及扬州城区众多河流中,全年水质稳定达标的河流仅有京杭大运河高宝段、芒稻河、新通扬运河、三阳河及长江等五条河流,其它河流均不同程度出现超标现象。部分城市河道污染严重。 2、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愈显突出 当前正是我市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城市人口不断集聚,生活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递增。2005年我市SO2排放量为10.0万吨,仅扬州市区SO2排放量就高达6.68万吨,占全市排放量的66.8 %,全市空气中SO2浓度逐年上升。扬州、仪征地区酸雨频发。

发展战略-绿谷科技城概念性发展规划(汇报版)

打造黔中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绿谷科技城概念性发展规划 红枫湖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 北京中设泛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13-10

绿谷—规划范围 结合提供的《红枫 湖国际生态文明体 验区》规划红线图,确定本次规划范围:西至行政区划界线;北邻麦翁河; 东接环湖路; 南至贵黄高速公路。规划面积:32.64 平方公里。

目录外部战略环境 发展特色及基础条件 案例借鉴 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产业体系构建 空间布局 城市建设发展 保障措施

1 part

宏观层面:全球由工业经济时代朝新经济时代转变 对比项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驱动要素?要素驱动发展模式 ?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的配置 和利用所带来的“要素租金”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知识创新,通过专业化人才培养与投入,实 现“创新租金” 产业特征?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主导; ?传统工业为主导,如电力、机械、石油、钢 铁、通信等; ?第三产业以面向日常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业为 主。 ?产业结构“软化”、三产占据主导; ?高技术产业产业成为重点方向, 政府环境营造?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的政策条件和土地优惠 条件设置?营造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发展环境,完善城市配套环境

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市场需求驱动力 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联系 的日益紧密将加速旅游休闲业发 展;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拉动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 等产业的发展 人类对通信、娱乐等的需求提升: 对承载所需的通信电子设备及移 动互联网、数字内容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国务院新近出台40号文,支持健康服务业的 发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市场导向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doc

文献综述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 ,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 ,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 ,但仍旧较低 ,宾客流多需要其他

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 ,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 ,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 ,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 ,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 ,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 ,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 ,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 ,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 ,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 ,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 ,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 ,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 ,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2)扩张效应 ,延伸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 高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程度 ,形成地理学理论中所谓“时空转换”。一方面同样距离用更少的时间;另一方面 ,相同的时间到达更大的范围或者更远的点。由此一来 ,高铁的建设 ,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 力 ,带动其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新城节点的发展 ,总体上提高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3)第三产业效应 ,促进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 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扬府发[2010]109号 【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6.10 【实施日期】2010.06.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的通知 (扬府发〔2010〕10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日 扬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各地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及《扬州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扬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象为各县(市、区)政府及市直28个部门、单位。考核对象分为三类。 第一类: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市、仪征市、邗江区、广陵区、维扬区政府。 第二类: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市园林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10个部门。 第三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新城西区管委会、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18个部门。 二、考核内容 为充分体现考核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考核对象与市政府签订的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状,按考核计分表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1、生态市建设日常工作情况。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方案实施、目标责任分解、出席创建会议、上报信息、建设工作满意度评价等情况。分值为30分。 2、生态市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根据各考核对象与市政府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分值为70分。 最终得分为两项相加,考核标准和计分方法见附表。 三、考核办法 1、评价考核程序: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年度考核结合平时考核进行。各考核对象在每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 说明书 专家评审稿 东莞生态园管委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第 1 章. 规划背景及范围 (1) 第 2 章. 现状概况 (2) 第 3 章. 园区发展策略 (4) 第 4 章. 发展定位与规划规模 (6) 第 5 章. 生态环境恢复规划 (7) 第 6 章. 产业发展策略 (13) 第7 章. 用地布局规划 (19) 第8 章.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23) 第9 章. 综合交通规划 (24) 第10 章. 景观系统规划 (28) 第11 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29) 第12 章. 环境保护规划 (34) 第13 章. 环卫工程规划 (36) 第14 章. 给水工程规划 (38) 第15 章. 雨水工程规划 (39) 第16 章. 污水工程规划 (40) 第17 章. 电力工程规划 (42) 第18 章. 通信工程规划 (46) 第19 章. 燃气工程规划 (49) 第20 章. 近期建设规划 (51) 第21 章. 开发模式 (53)

前言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是在“东莞市东部快速路两侧(六镇)土地统筹规划”即生态园(新区)概念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成。 六镇协调规划中主要从东莞市域甚至更大区域层面上,初步确定生态园的定位及“生态优先、以水为源”的规划构想,同时通过对六镇生态安全、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的整合,解决了生态园同周边镇区的衔接。 东莞生态园将建成以生态为主的综合园区,打造成松山湖配套园区,成为东莞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为原则,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生态园的规划目标主要以东莞高端产业发展区。 东莞生态园应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深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项目。 东莞生态园不是孤立地建设东部的“第七个镇”,而是以两级管理区的模式,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发展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和高质利用,实现东莞镇区高标准的城市化目标。“整合空间,调整城市结构”是城市转型的关键;服务职能中心、交通设施、公共物品的建设是“整合空间,调整城市结构”的重要手段。 东莞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将会以全新的社会资源观,梳理、重组东莞东部地区的城市服务链和产业链,塑造东莞“第三代新城”。 第 1 章. 规划背景及范围 1.1 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很强的经济实力及城市魅力;另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土地利用方式大量地消耗了土地资源,使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并且严重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社会经济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坚持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相统一,实施“优化、整合、提升”,由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加快“东莞加工”、“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 为了更好地推进双转型的战略思想,2006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地区,包括中北部的石排、企石、横沥、东坑、茶山、寮步六镇的城市建设,并划定围合的35平方公里用地,整合周边镇区土地,实施统一开发,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并作为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随后展开“东莞市东部快速路两侧(六镇)土地统筹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松山湖大道两侧地区,推进四个街道、同沙、松山湖与东部快速两侧统筹地带‘四位一体’的融合,做大中心城市规模,聚集各种要素资源,增强对全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园区品牌建设、功能提升和资源整合,争取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尽快升格为国家级科技园区,并将东部快速路两侧统筹土地作为其配套园区统一开发。” 2007年5月31日,在市土地统筹办会议室主持召开了生态园建设工作会议,市政府领导提出加快推进生态园建设设想,要求2007年底尽快实现绿化、治水、道路三大工程启动。并明确提出由中规院统筹协调东莞生态园及相关近期实施项目。 2007年8月底,东莞市委市政府批准通东莞生态园管委会成立。 1.2 项目意义 1、珠三角地区----从竞次走向竞优 全球化发展程度的加深,将导致区域生产体系与世界城市价值链的局部重组,这为珠三角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自主创新(研发模块、品牌模块、标准模块);二是高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服务业、商业贸易服务)。而这两个发展方向需要以竞优战略为基础。 松山湖的“高地效益”与生态园“集约重组”是最有效、最实在的竞优战略,力促东莞核心城市地区发展从城市产业链走向城市价值链。 在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四位一体”的东莞中心城区将形成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的东莞城市核心区,集合多元的城市功能,产生更大的城市活力,成为东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