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单于已在金山西素材剖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单于已在金山西素材剖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单于已在金山西素材剖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单于已在金山西素材剖析

单于已在金山西

——闲话匈人与匈奴

西元410年,“永恒之城”罗马被蛮族哥特人(Goth)攻陷,全部攻城时间只用了三天。这支日尔曼民族的先祖,在面对著名的罗马军团时表现出来的凶猛与强悍,令罗马人大为意外。哥特人攻陷罗马,近因固然是罗马人对哥特人的歧视与剥削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其后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因素。

四世纪末叶的罗马帝国虽然已没有过去强大,但是其边防武力对防杜周围蛮族的入侵,应该说还是基本有效的。但是在西元375年,这种情况出了变化。这一年,一直住在多瑙河以东的哥特人忽然大批西渡,进入了罗马帝国北疆的辖区。

三年之后,就发生了罗马皇帝御驾亲征哥特人结果兵败身亡的惨事。罗马人没有意识到,哥特人此次渡河,已经不再是散兵游勇式的个人行为,而是保持部队建制和社会结构的民族迁徙。但促成这个大迁徙的原因,则是因为多瑙河的东岸出现了一支比哥特人更凶狠、更具战斗力的蛮族。

据《北史》所载:“高车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又据《续文献通考》所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这里的“回纥”即今之“维吾尔”,而“铁勒”即西方史册之“Toeles”,是一支操突厥语的部族。据《魏书》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这里的“狄历”、“丁零”其实也是“Toeles”的音转。由以上记载看来,匈奴与高车语言相近,而高车就是操突厥语的铁勒。以此观之,中国北方的匈奴人所用语言应该也是古突厥语的一种。若欧洲匈人果真是亚洲匈奴之后,则他们四世纪末在欧洲的忽然出现,可能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已在中国的北疆种下了远因。

西元前35年(西汉建昭四年),相当于汉代边防军副司令的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大破匈奴还朝,给元帝上了道疏,其中有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说,谁要敢挑明了跟大汉天朝对着干,你躲得再远,我们也必定把你找出来灭了。很有今日小布什总统发动“先制打击”(preemptive strike)的味道。与这道奏疏一同上呈的,还有郅支单于的首级。这是一次对匈奴的报复性打击,也是西汉自武帝以来对

匈奴近百年作战的总结。到东汉时,匈奴已分裂为南北两支,汉帝国经常联合已经内附归降的南匈奴出击北匈奴,在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后,北匈奴主力已基本瓦解。东汉对北匈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出击是在西元91年(东汉永元三年),车骑将军窦宪令部将耿夔等攻伐北匈奴,大破之于金微山(今外蒙古阿尔泰山)一带。北匈奴从此向西迁入康居(巴尔喀什湖及咸海之间,今哈萨克境内),再也没有能够回到蒙古大草原。但是据《北史》及《后汉书》所载,北匈奴虽然退出中国北疆,却并未被剿灭。有许多没有跟随单于迁入康居的残部仍然“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由此看来匈奴在此次兵败之后,在西域一带仍然有寇边的实力,但已无力大举内犯,对汉帝国不能再构成威胁。然而三百年后,与匈奴操类似语言,人种与文化特征也与匈奴接近的蛮族匈人,却引起了罗马帝国的注意。

西元375年哥特人的大批西渡,使得“匈人”一词首度出现在罗马的史料之中。四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马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在他的《历史》中形容匈人“面无须髭、容貌丑陋”,走起路来“有如两脚的禽兽”,“野蛮的程度没有任何种族可与之相比”。但也提到他们马术的精良,说他们虽“不宜步战”,但是“几乎从不离开马背”,“人人可以在马背上呆个一天一夜”。

马切利努斯在书中还提到了另一支中亚的部族阿兰人(The Alans)。这是一支在西元一世纪到四世纪活跃在亚速海东北部顿河流域到里海之间的强大民族,能战善马,曾经对罗马帝国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帕提亚王国都造成威胁。这个民族在哥特人西渡之前数年被匈人所灭。

与阿兰人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同时,在中国的《后汉书》上也留下了一段对阿兰的记载:“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三国志》中也有如下记载:“又有奄蔡国一名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所以“阿兰”就是“奄蔡”,而奄蔡是在《史记》中就已有记述的:“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因此从时间、地理位置看来,中国史籍中的“阿兰”、“奄蔡”极有可能就是西方资料里的“The Alans”。

最令人感到兴味的是《北史》中的一段记载,这段文字明确指出奄蔡是为匈奴所灭,时间也大致与西方史料符合:“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根据文中“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等线索,此“奄蔡”应该就是《后汉书》等史籍中提到的“奄蔡”,也就是阿兰。但是作者把它和更靠近中国的粟特国搞混了。元魏时期出现在中国史册上的粟特国,是在粟特地区(Sogdiana)以今日乌兹别克境内布卡拉(Bukhara)为中心建立的国家,此地是丝路上的重镇,当时臣属于康居。离它最近的“大泽”咸海也在四五百英里之外,位置更不在康居的西北。这段文字所述“粟特国”(实为阿兰)遣使北魏的事,时在西元445年,前距被匈奴杀王灭国“已三世矣”。对照西方史料看,阿兰被灭事在西元370年左右,在遣使北魏之前75年,与“三世”之说若合符节。

四世纪末,匈人“如高山上的暴雪忽然降临”欧洲,但没有立刻和罗马帝国正面冲突,而是逐一将帝国边境的蛮族征服、统一了起来。到了五世纪中,匈人出了一位传奇性的雄主,就是被称为“上帝之鞭”(Sc ourge of God)的阿提拉(Attila)。在他的治下,匈人的帝国版图从巴尔干半岛一直延伸到里海,军事实力已足可和羸弱的罗马帝国分庭抗礼。两大帝国在西元451年终于在战场上碰了头。匈人由阿提拉领军,罗马的指挥官则是从小在匈人部落里当人质长大、和阿提拉交情极深的阿伊提乌斯(Flavius Aetius)。虽说是匈人与罗马之战,但交战的双方其实都是多国部队,十足是场“蛮族对蛮族”的角力。阿提拉的部队以匈人为中军,以东哥特人(The Ostrogoths)及其他日耳曼蛮族为侧翼;阿伊提乌斯的部队则以阿兰人为中军,以罗马军团为左翼,以罗马宿敌西哥特人(The Visigoths)为右翼。两军在高卢(今日法国境内)鏖战,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但阿提拉终究没能突破阿伊提乌斯的罗马联军防线。然而匈人帝国在欧洲所向披靡的攻势并未因此而受阻。阿提拉西进不成,索性挥军南下,翻过阿尔卑斯山脉直捣意大利半岛,一路上攻城略地、烧杀劫掠,如入无人之境,半岛北部的历史名城,几乎尽毁其手。西元452年,阿提拉的大军已经进迫罗马,眼看这座代表帝国荣光的都市就要再陷于蛮族之手。

罗马此时已经没有足与阿提拉抗衡的军事力量,只好寻求用外交途径解决。教皇李奥(Pope Leo)便在这种情况下被送进阿提拉的大营作为谈判代表。具体的谈判内容,今日已不得而知,但是在李奥面见阿提拉之后,匈人便立刻撤了兵,罗马因此得以幸免一劫。此事后来成了教廷最有力的宣传材料。这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的中世纪,教廷成为唯一能在全欧范围内发号施令的政治实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后世的史学家则多认为是阿提拉军中开始流行瘟疫,或者是担心冬季来临后断了退兵的后路。不过这些也都只是猜测,真正的原因,由于史料的不足,后人可能将永远无法得知。

阿提拉从意大利半岛退兵后的第二年,便在新婚之夜死在自己床上,死时鼻孔大量出血,因此不少人怀疑是被仇家下了毒。阿提拉终其一生,只打过在昔日把兄弟阿伊提乌斯手下的这场败仗,此外在欧洲战场上纵横无敌,但也终究没有能取罗马而代之,成为全欧的霸主。匈人的庞大帝国在阿提拉之后只传了一代,便在西元469年土崩瓦解。分裂后的匈人部族又退回了西亚地区,最后,一如他们的忽然出现,匈人像风一般地消逝无踪,不再见于西方史册。

匈人在欧陆横行,前后不过一个世纪,却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在践踏罗马的文明之外,匈人却也意外地为欧洲未来的复兴埋下了种子。

在被阿提拉夷灭的意大利半岛北部名城之中,有一座在基督教会历史上占极重要地位的阿奎来亚(Aqui leia),此城位于意大利半岛东北,临亚得里亚海,建于西元前181年,在罗马帝国时代是防御外族侵犯的要塞重镇,也是贸易中心。阿提拉攻陷此城后将全城夷为平地,阿奎来亚从此一蹶不振。因为对匈人的恐惧,不少阿奎来亚的遗民不愿再居于原址,而是向东躲到海沼里建了一座新城。这就是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大放异彩的水都威尼斯。匈人帝国瓦解后八个世纪,一个威尼斯出生的年轻商人之子随父亲沿当年匈人西进的路线东行,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中国。马可波罗于西元1275年在大都面见忽必烈,时年24岁。将来他在中国的见闻还要带给欧洲人无穷的想像,并最终导致了美洲的发现。

此时去窦宪将北匈奴逐出中国北疆,已近一千两百年。历史兜了一个大圈,终于又回到了出发点。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什 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 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西汉请回答: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 的人物?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丝绸之路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 丝国大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 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材料二昭君和亲 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 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1[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 分析题 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 么作用?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单选题 北师大版

单选题: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单项选择题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的一项是()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 ..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 的一项是() ..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 以免除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 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 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1 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 (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 (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材料三: 1 人教版七年级 2 复习资料(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 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1)上图的人物是谁?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2 人教版七年级 3 复习资料(3)他的主张是什么?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 材料三: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七年级上册历史资料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资料题及答案 以平常的心态参加期中考,发挥自己的水平,胜利就在前方。祝你七年级期中考试!这是学习啦的期中测试题,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结束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局面,再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在 A.581年 B.605年 C.589年 D.611年 2.李渊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唐朝,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历史。你知道唐朝是哪年建立的吗 A.626年 B.618年 C.581年 D.589年 3.唐朝时期,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

③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④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唐朝时农业非常发达, ___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出现的新农具有: ①耧车②曲辕车③翻车④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唐朝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A.回族 B.藏族 C.朝鲜族 D.族 6.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辟汉藏友好历史篇章的皇帝是 A.唐高宗 B.唐中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7.下列关于赵州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B.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 C.造型很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8.其诗歌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被称为“诗仙”的著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9.“他的诗,有的气魄雄伟,有的沉郁悲怆,语言凝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 尊称他为诗圣“,这段话是对谁的描述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0.唐代文坛名人顾况在读过某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后,曾感叹到:“有句如此,居亦不难”,某人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 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 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目的:富国强兵。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答: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

初一(上)历史第14课知识点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皇帝:汉武帝 2、张骞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促进汉与西域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优秀品质:具有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为国分忧,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航线(汉武帝): (1)山东朝鲜、日本 (2)南海(今广东)印度半岛和斯里来卡欧洲,这条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1)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没有完成),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3)班勇出使西域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材料题新人教版

材料题:动荡的春秋时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材料二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请回答: (1)请你把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谈一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2)当时还有一种什么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上述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

参考答案 1.解析:文字资料与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当时,铁农具也逐渐得到使用与推广。 参考答案:(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掌握了牛的习性,牛耕技术已得到使用与推广。 (2)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为大面积开垦荒地提供了保障,出现了新的阶级——地主阶级。原来全国土地属国王所有的制度,开始走向解体。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背景及齐桓公之所以成为首霸的原因。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答案:(1)春秋时期。因为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霸主。得益于“尊王攘夷”的策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材料题 新人教版

材料题:青铜器与甲骨文 1.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说出三幅图中青铜器的名称。并说出这些青铜器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合金? (2)请你对以上三件器物分别做一简单介绍。 (3)根据三幅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器物的特点。 2.鼎是中国悠久历史及古代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世界文明史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材料一古书记载:铸造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必须具备“典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几个条件。下面是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 材料二我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而数量最多的是青铜礼器。青铜礼器大多数是王室与贵族祭祀时使用的器皿。夏、商、西周时代的青铜器上有复杂的纹饰,这些纹饰或与贵族的祖先、神灵崇拜有关,或与他们的权力、财产有关。有的青铜器上还刻有文字,纪念祖先、记录赏赐或王命。

请回答: (1)计算一道跟铸造司母戊鼎有关的应用题:商代一个用来熔化青铜的坩埚的容积是0.001 4立方米,现在要铸造一个高1.33米,长1.1米,宽0.8米,重832.84千克的大鼎,一次浇铸成功,请计算:需要多少个坩埚(每立方米的铜重8 900千克)?如果一个坩埚需要4个人操作的话,至少需要多少人合作铸造司母戊鼎? (2)通过计算,你对司母戊鼎的制作有何认识? (3)依据材料二,谈谈你对青铜器的综合认识。 3.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中所体现的文字叫什么?它盛行于哪个朝代? (2)这种文字一般的刻写材料是什么?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图中文字与现代文字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1.答案:(1)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铜、锡、铅。 (2)图一: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图二: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了商朝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图三: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3)种类繁多、工艺高超、生产规模大。 2.答案:(1)8 900×0.001 4=12.46(千克) 832.84÷12.46=66.841(个) 67×4=268(人) 故需要坩埚约67个。至少需要268人合作铸造。(先计算出一个坩埚可以熔化多少千克青铜,就可推算出需要的总坩埚的数量。由此可知,光熔铜浇铸就需要268人,再加上制模、翻范、拆范后的修饰以及运输管理等,总计至少需要300人) (2)司母戊鼎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体现了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3)青铜器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它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3.答案:(1)甲骨文。商朝。 (2)龟甲或兽骨。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意义: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3)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和甲骨文有渊源关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综合训练汇编[精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非选择题综合训练汇编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据材料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2)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 2、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统一的重要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2)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西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1)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4、看图回答。 1)图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精品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1 指黄帝 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炎帝和黄帝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被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

《史记》 (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 夏桀、商纣 (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国家的覆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 什么?具有什么作用? “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通过探究与思考,①分析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②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2、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在秦汉时期,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人是匈奴首领( ). 2.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地区。 3.()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 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在位时,匈奴首领()请求和亲,宫女()自 请前往嫁给了他。意义:为汉匈的()和()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是()。 6.东汉时匈奴分裂为两部,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 境,后被东汉大将、击败,大部分向西迁徙。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县《咏史》 材料二、“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汉”对“胡”的政策是什么?并分析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材料一中的“妇人”和材料二中的“昭君”分别指谁? (3)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她嫁给了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指黄帝 (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 炎帝和黄帝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被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 《史记》 (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 夏桀、商纣 (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国家的覆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 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 作用? “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题 新人教版

材料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中国古代史上,司马这一姓氏曾涌现出众多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请你根据下列信息,判断这一姓氏中的“他”是谁? (1)“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2)“他”是三国时期的大将,曹丕死后,他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 (3)“他”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成为西晋的第一位皇帝。 (4)西晋灭亡后,“他”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请回答: (1)这两段材料中关于江南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二的描述,说明其影响。

3.约7000多年前,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到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约7000多年前,我国南方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主要遗址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有哪些?(2)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说一说人口迁移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1)司马迁。 (2)司马懿。 (3)司马炎。 (4)司马睿。 2.(1)材料一描述江南地多人少,经济落后;材料二描述江南经济发达,景象繁荣。(2)因为汉朝时江南尚未得到开发,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加上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起来。 (3)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1)河姆渡遗址。特征:河姆渡人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 (2)自然条件优越;南迁人口补充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江南战乱较少,相对稳定。 (3)带来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