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题。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救济)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

侠由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需要的元素,可以理解为武侠精神的体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①(quán)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产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无论多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要加倍回报,如果无以为报就要杀身成仁,以死来报答知遇之恩,这是侠最初产生之时所秉持的信条,后来这一信条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众,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一条伦理道德。

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

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又说:“千里赡急,不吝其生。”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②(hàn)人心的因素。这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

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执义为武侠精神的核心。孔子解释,“义者,宜也”。胡适解释“宜就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遇见不平之事他们仗义执言,危难之际他们急公好义。他们行侠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为了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所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甘为公义而战,甘为天道授命,凡义之所在,九死不悔。这一条武侠准则是对先前侠为人排忧解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宋朝以后由于受到儒家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儒家观念和伦理内容的

“忠义”武侠观,如两宋时期武侠豪杰纷纷组织抗辽抗金团体,明朝时期沿海武侠组织抗击倭寇入侵等。这类武侠组织均以反抗异族入侵、捍卫民族利益和荣誉为宗旨。由此,中国武侠精神由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恩怨上升到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上,武侠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③(jī),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

1. 根据文段中的拼音正确规范地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①②③

2.文中加黑词语可以互相替换的一项是(2分)

A.根据(依据)

B.无以为继(销声匿迹)

C.拯救(救济)

D.代代相传(薪火相传)

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侠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从现有研究资料看,侠的起源不会晚于战国末期。

B.侠的身上既有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也有舍己为人、尊信守诺的一面。

C.侠只有在乱世才能生存,如是太平盛世,生活安定,百姓就不会特别怀念侠。

D.《史记》《汉书》之后,侠淡出正史,处于无记录状态,但武侠文学从未绝迹。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人们喜欢侠的原因。(4分)

5.下列三副对联都是对武侠精神的歌颂。任选一副

....,写出下联。(3分)

①上联:扶危匡难真国士

下联:

②上联:抒尽千古豪杰志

下联:

③上联:义胆扶危扬正气

下联:

6.阅读文章,请就武侠精神的不同表现提出你的一个质疑,并说明质疑的理由。(3分)

7.结合上文内容,从下列两个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个人物

......,分析其行为表现所体现的武侠精神。。(6分)链接材料一:

《侠义公安小说史》高度赞扬水浒英雄的侠义,说“《水浒传》是一部歌颂侠客义士的史诗”,其侠义多表现为水浒英雄(如鲁智深、武松、宋江、柴进等)的个体行为。

链接材料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知识讲解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会涉及大意境和文学常识。具体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可以参考诗词鉴赏对策(二)(三)(四)(五)中的阐述。下面再作些简单提示。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意象、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意象与人物形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特别是细节刻画以及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方法和抒情方式等。就意象而言,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例二、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唐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例三、2005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揽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二、比较思想感情: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应找出能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用什么方法+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例四、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柴侍卿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例五、2006年高考重庆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问,要求分析两首清代诗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题导航

1、诗歌鉴赏的考点有哪些?

2、诗歌的表达手法有哪些?

3、诗歌鉴赏的“抓手“有哪些?

4、答题的语言表达的注意点?

5、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例题解析(一)

(甲)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甲、乙两诗的颔联都是千古名句,请任选一句,自选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蕴涵哲理等),作简短赏析。(2分)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2)甲、乙两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共同之处(2分)

答案:(1)示例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

例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2)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对乡村的依恋之情。

例题解析(二)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例题解析(三)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三、比较遣词造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造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例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例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危咽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四、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表现方法+主观感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例八、简要说明下面两首唐诗所写的“山中”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例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叶诗化用陆诗陈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试简要分析。

马上作陆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修辞方法。具体的有: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伏笔照应、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例十、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看看它们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结合作品分析其表达效果。

南园(诗二首)李贺

其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二: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例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什么?⑵从艺术手法看,两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

例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艳,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六、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等)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例十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填空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从诗歌体裁上看,两首诗分别属于近体诗中的和。而从题材上看,《丹》是诗,《夜》是诗。诗人李白,字,被世人誉为。

七、诗词对比阅读举例赏析:

(一)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二)下面两首诗,同是写乡情归思,两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乡思(唐)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三)下面两首诗,在思想内容、选材角度、表达技巧方面都有不同之处,试就其中一点作具体分析。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看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什么不同。

鹧鸪天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让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菩萨蛮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六)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1.《骊山怀古》《长安怀古》都是怀古小令,却表达了不同的主旨。《骊山怀古》批判了什么?《长安怀古》表现了什么?

2.这两首散曲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请作具体分析。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元九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诗歌对比阅读

1.(3分)①诠②撼③羁

[一字1分。有错字不得分。]

2.(2分)A

3.(3分)C

4.(6分)人们喜欢侠的原因,一是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2分)二是敬佩侠所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2分)三是欣赏侠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2分)[意近即可。]

5.(3分)符合对联的要求。对仗,宽对即可;平仄,大体规范。

[契合内容,2分;符合对联要求,1分。]

6.(3分)

[质疑合理,1分;理由成立,2分。]

7.(6分)

答案示例:

鲁智深的武侠精神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他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控诉后,非常同情,主动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而对郑屠则怒不可遏,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了害。鲁智深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也无个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体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和除暴安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侠精神。

[人物分析,4分;武侠精神内涵,2分。]

一、

例一【参考答案】①同:两首诗中的采莲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异: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②同: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异:王诗更突出地赞美少女的美丽,白诗更突出的是表现少女情感上的羞涩中包含着的喜悦。

例二【参考答案】两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三【参考答案】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不一样。①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冷色调词,诗中的“绿荷”由“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②杨诗中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

例四【参考答案】《送》诗中“不觉有离伤”“一道同风雨”“何曾是两乡”等词语,在劝慰友人中表达出诗人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用“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语,表达出友人去后诗人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例五【参考答案】前者通过“春生”“千红万紫”“新雷”,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通过“落红”“春泥”“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限关爱。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高三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歌材料一: 读懂诗歌 诗歌阅读做到三步:读懂文本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弄懂这三个问题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 (一)看诗题 (二)看作者 (三)看注释 (四)看意象 (五)看情语 (六)看手法 (七)看尾句 (八)看题干 (九)看题材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回看高考 2004《征人怨》 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2007 鹧鸪天·送人 2008 登金陵凤凰台 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2010 送魏二 2011 春日忆李白 2012 梦江南 2013 醉眠 但是,另一类诗歌的标题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诗歌的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例如:《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标题是“观书”,内容却是“观塘”,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就是说有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貌似无关,其实是借助了某种手法曲折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2.要带着对标题的提问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知人: 再如论世: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571647.html,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作者:刘涛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年第11期 强化古代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诗歌鉴赏自然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和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偏低。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象,在高考中大量存在。 无论是全国的《考试大纲》,还是江苏的《考试大纲》(本人是江苏人),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均要求达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读懂诗歌内容。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略有所得,大略整理了一下,发现要想读懂诗歌内容,就要做到“二抓三看”。 一、“二抓” 要读懂诗歌内容,必须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我们抓住这两句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个意象。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我们 知道“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落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了。 再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第1小题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意象,即诗中所描述的野水(小溪)、山涧、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通过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1小题要求“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我们读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要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倚杖、白人头; 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完美整理版)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基础知识 0713 1701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 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特定情感的产物。而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全集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全集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⑵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9)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附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蜀府将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E.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刘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个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无① 刘长卿 春风倚掉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②青袍:唐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时的情景,诗人以“―雁”和“孤帆”代指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自己的不舍。 B.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C.《送严士元》中,诗人凋动了各种感官,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象其间融入了诗人的深情厚谊。 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武昌阻风①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详解)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详解)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③蕙,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练习题

2016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专项练习 一.考点介绍:在近年的古代诗歌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高考的新宠。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2015 全国新课标卷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 分)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 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

的作用?( 6 分) 【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例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11 分) -M- 、詮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1) 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但所写之荷时间有别,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___________ 之荷。 (2) 两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1)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2)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忽复乘舟梦口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这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现出李白自己乐观、豪迈的气概。 故答案为:⑴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⑵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理解诗句的的作用,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完整版)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七:诗歌比较鉴赏

专题七:古诗比较鉴赏 [专题微语]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

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 1.选材不拘一格。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 2.题材丰富多彩。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3.难度有所加大。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型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已有亮相。 三、题型归纳 (一)、形象异同比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梅 吴渊① 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②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③相看。 堪怜。影落溪南。又月午无人更漏三。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④,一点微酸。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 注①吴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②卓:建立。③冷淡:“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④鼎鼐: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本词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坚贞、高洁、孤独。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陆词中的梅独自于驿外断桥边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依然馨香如故。 异: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无意争春;吴渊笔下的梅还心存鼎鼐,有入世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