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建模实习报告

地理建模实习报告

地理建模实习报告
地理建模实习报告

地理建模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班级: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2015.6.28

目录

1.实验一 (1)

1.1实验目的 (1)

1.2实验内容 (1)

1.3实验要求 (1)

1.4实验步骤与结果 (1)

2.实验二 (14)

2.1实验目的 (14)

2.2实验内容 (14)

2.3实验要求 (15)

2.4实验步骤与结果 (15)

3.实习总结 (26)

1.实验一

1.1实验目的

?掌握spass软件安装

?掌握spass软件相关的操作

1.2实验内容

?学会使用spass软件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3实验要求

?熟悉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操作

?理解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中各选项的含义,能够选择合适的因子数,并对结

果进行合适的解释

?理解不同因子提取方法和不同旋转方法对因子的影响

?能够将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合起来使用

?理解抽样和分组

1.4实验步骤与结果

(1)因子分析

A.打开数据文件

B.在spss软件中打开“分析-降维-因子分析”进行因子分析

C.将左边的变量导入右边点击抽取同时选择碎石图、基于特征值

D.点击旋转和得分,分别设置参数设置完点击确定

E.因子分析的结果

(2)回归分析

A.打开回归分析数据

B.点击spss软件中“分析-回归-线性”进行线性分析

C.将因变量食品支出导入以及自变量导入收入和食品价格

D.点击统计量、选项、保存分别选择相关的参数有估计、模拟合度、R方变化、在等式中包含的常量等参数,如下图所示:

* 曲线估计. TSET NEWVAR=NONE. CURVEFIT /VARIABLES=食品支出WITH 收入/CONSTANT /MODEL=LOGARITHMIC /PRINT ANOVA /PLOT FIT.

曲线拟合

食品支出

对数

2.实验二

2.1实验目的

?掌握spass软件安装

?掌握spass软件相关的操作

2.2实验内容

?学会使用spass软件

?对数据进行时序分析

2.3实验要求

?熟悉时序分析的基本操作

?理解自相关函数在模型构建中的作用

?能够利用SPSS建立ARIMA模型,并对结果进行正确的解释

?使用SPSS中的图形与分析等基本功能对数据进行分解

2.4实验步骤与结果

A.打开spss软件,点击“图形-旧对话框-线图”。在对话框中选择简单、个案值,选择变量进行分析

B.计算残差,选择菜单“分析-预测-自相关”将左边变量导入右边

C.去除周期,构造具有时间序列为12,选择菜单中“转换-创建时间序列”

D.在对话框中设置新的时间序列选择“转换-计算变量”

以地理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可视化思维建模教学

以地理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可视化思维建模教学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及思维方法呈现出来,其本质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思维可视化可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潜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将内在思维和外显信息的交互过程显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地理学关注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关系。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差异、区域间的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四大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间差异、区域间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显然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心所在。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区域地理特征为中心,以“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为逻辑主线,教会学生认知区域的方法,使其学会以地理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知识建模――明确地理特征内涵,建构地理特征认知结构 知识建模是对知识的重组与加工,是面向知识管理的有意义建构,是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过程,可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以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知识建

模是思维建模的基础。 地理特征主要体现“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这两个问题。地理特征包括区域地理特征与地理要素特征。从方法论意义看,认识区域特征应从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着手。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有其基本的认知路线,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要求教师能将这种认知路线归纳整理出来,并通过适当教学方式渗透给学生,建立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图1)。 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认知,主要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着手;某一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认识,主要从人口与城市、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等)、环境问题等人文要素着手。 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征等有其基本的认知路线可以遵循,在此基础上建构其认知结构。如区域地形特征可从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分布状况、地势(包括海拔、倾斜状况、起伏状况等)、特殊地貌等角度着手;区域气候 特征可从气候类型构成、气候空间分布、冷热干湿性质(气温、降水特征)等角度着手。 区域经济地理特征认知结构的建构也有其认知的一般 思路。如区域农业特点包括农业类型与结构、主要农作物、主要农业分布地区、农业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农业生产特点(包括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商品率和劳动生

例谈高考地理试题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例谈高考地理试题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等的数量化表示。通过地理数据的分析,可以解析其所表达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地理过程,进而了解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 境之间的关系。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分析类试题,其解析方法和技巧各不相同。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高考试题中地理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纵比法、横比法和联系比较法等。纵比法是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地理数据加以比较,借以揭示地理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横比法是将同一属性的不同地理事物加以比较,找出其在同一发展阶段在地理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差异。联系比较法是联系相关地理事物进行比较,以利于探求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 例题1:图1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该题涉及了人口地理学的相关地理数据,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迁移率、总人口增长率。第(1)题的解题方法是典型的纵比法,可以将“1981~1990”和“1991~2000”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同类地理数据进行比较,排除A、C,由于总人口增长率一直为正值,所以B选项“总人口减少”是错误的,所以选D。 技巧:纵比法主要用于同一地理实体不同历史阶段气候资料、水文信息、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农业分布、工业产值等的比较,可以揭示同一地理事物属性特征的时间变化过程,利用纵比法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比较实体和属性数据的同一性,必须是同一地理实体不同时期的同类属性数据的比较。二是要注意将属性数据变化值与时间尺度联系起来分析地理实体的变化特征,不能夸大或缩小地理实体特征的变化幅度。横比法主要用于不同地理实体间同一历史阶段属性数据的比较,可以是国家间的作物面积的比较,可以是河流间水文特征的比较,也可以是功能区间属性的比较等等。利用横比法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所比较的地理实体间的同质性和层次性,例如,不能将城市功能区与农业规划区进行比较,也不能将国家的工业产值与城市的工业产值进行比

七类常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法及思维模板上课讲义

七类常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法及思维模板 题型一特征描述类综合题 1.设问形式 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正确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前提。平时只有善于积累,明确把握各个地理事物的特征表现,才能为正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奠定良好基础。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2.答题技巧 特征描述型非选择题的答题步骤如下:(1)要全面、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2)认真领悟设问的角度,针对具体区域具体描述,描述时要结合该区域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用原理代替;(3)充分利用题中已有信息获取答案,高考题所提供的一般是教材以外或陌生的情境,要充分挖掘材料或图中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答案,还要注意题目有没有“依据材料”或“据图示条件”等限定语;(4)运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 3.思维建模 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题型二原因分析类综合题 1.设问形式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人们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2.答题技巧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一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二要明确分析的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 地理的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域综合。 当前高考的题中也非常重视关于地理综合思维的考查。 1.地理的综合思维 全面性:综合思维应做到全面考虑各个要素,不遗漏重要信息,这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 系统性:由于各个要素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思维应考虑到所有要素的整体性和各个要素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对各个要素的属性及其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 动态性:地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和其各个要素的变化息息相关。综合思维要求不仅能阐述静态的要素属性,更能捕捉动态的要素变化。动静结合方能全面综合。 2.地理综合思维的解题方法 (1)地理的要素综合 例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 【答案】1.A 2.D 3.C 【解析】1.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

浅谈地理思维能力训练

浅谈地理思维能力训练 新课程改革“学生为主体”、“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等口号的提出,使我们老师再一次对我们的课堂进行反思:学会知识和学会思考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怎样在课堂上进行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面对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 一、何为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学习者在地理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对地理事物感觉、直觉、记忆和想象基础上形成的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周围地理事物的认识、比较、判断,进而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发生和演变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最终形成正确的环境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在对地理思维的认识中,最核心的是地理“一词”,即思维要遵循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说思维过程应具有“地理味”。地理课程标准明确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觉得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创设问题是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 创设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地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为学生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的基本环节如下。 1.提出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提供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高中地理思维模式研究

高中地理思维模式研究 1.地理思维建模符合地理科学认知地理事物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综合性(整体系统性)和地域性(空间区域性)是地理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关注地理事物:“它在哪里?(地域分布,Where)它是什么样子的?(具体特征,What)它为什么在那里?(形成原因,Why)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变化过程,When)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解决措施,How)”——这五个问题指明了地理思维所特有的方式,我们将其概括为地理思维的“五W”结构。运用地理思维“五W”结构,如果进行逻辑推导,阐述地理事件与现象的“具体特征”,可从表象与本质两方面加以说明;对“地域分布”则需在了解分布范围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规律;对“形成原因”的分析,则应该从自然原因与人文原因两方面加以探讨;对“解决措施”的思考,是指在分析地理事象产生利弊影响的基础上,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进行地理知识认知结构的思维建模:(1)地理特征描述类问题思维方法建模。(2)地理成因分析类问题思维方法建模。(3)地理演变过程类问题思维方法建模。(4)地理对策措施类问题思维方法建模。(5)区位原理理论应用类问题迁移思维方法建模。 2.地理思维建模顺应了课改十多年来建立的普适型问题解决式教法。 基础教育课改十多年,为落实新课程理念,基础地理教育界在探讨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的各类新教法层出不穷,对这些教法进行归类分析,就会发现各类地理教法改革实践的“同类项”:以问题任务驱动为中心,通过设置主题问题,并将主题问题分解成有序、分层的子问题,调动学生“眼、脑、手、口”多感官活动,建立问题解决式课堂。问题解决式学习作为一种体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已被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为了成功地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在心里构造一个问题空间,问题空间的建立需要通过对问题相关因素及其特定关系进行分析、筛选、推理而完成。如果将问题解决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模型表达:“感知地理信息材料——设疑提出地理问题——分析讨论问题——理解解决问题——表达評价解决成果”,其实这就是一个思维建模的过程。学生对自己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建模,可以深刻理解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并达到知识经验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对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思维建模,其关键在于通过系统建模理清主题问题和其子问题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层级关系。 3.以地表形态的塑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例谈高中地理思维模式的运用 (材料)(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正定府)太(太原府)铁路是山西省历史上第一条现代化的铁路。与卢(卢沟桥)汉(汉口)铁路交汇于石家庄(当时为正定府下辖的一个村)。

例析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

例析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 摘要:综合思维即综合性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要素的综合分析、地方的综合分析以及时空的综合分析,同时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条件性更加有利于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综合思维;要素综合;地方综合;时空综合;能力综合 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将各种地理因素和地理要素按照一定规则组 合起来,形成相对组织等级较高的地理事象的整体认识。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地理事象整体按一定角度分解为各种地 理因素或各种要素,认识各因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可见,综合思维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而不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机械重组,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加强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训练。 一、地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联系性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提供平台 地理教育跨越自然和社会两大科学领域,探究过去、现

在和未来的地理状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理教育内容实质不是自然、人文各要素自身,而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理事象、地理环境和区域地理综合体。 1.从地理要素综合角度,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意识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让学生列举西北地区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以此基础启发学生“由果索因”,分析各要 素之间相互关系,综合各要素特征,可以发现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都体现出气候干旱的特点并与此相统一,进一步分析可知,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特征是其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等空间位置的具体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让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自觉养成综合思维的意识。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乃至整体环境发生变化。如黄土高原一旦植被遭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地表遭受侵蚀,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土壤肥力下降,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下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某一要素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

地理思维建模:高架桥的作用(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高架桥的作用(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典题精练】 安平桥是修建于南宋时期的跨海石桥,位于福建省安海镇和水头镇之间的淤泥质海湾上。该桥桥墩采用“睡木沉基”的方法修建,即先由人工平整河床底部,然后将捆扎的条木沉入淤泥作为基底,基底之上再用花岗石垒筑成不同形状的桥墩。水流急的航道采用单边或双边船形桥墩,水流缓的浅滩采用方形桥墩。古代,安平桥不仅沟通了安海湾东西两岸的交通,桥面还被作为码头,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下图为南宋时期安平桥位置示意图及安平桥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安平桥采用“睡木沉基”方法修建桥墩的最适宜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2.安平桥在水流急的航道处采用船形桥墩主要是为了() A.减少桥底的泥沙淤积B.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C.提高上游枯水期水位D.减少潮汐对河水的顶托 3.与在桥两端的海岸建设码头相比,南宋时期利用安平桥桥面作为码头的原因是() A.桥梁坚固,便于马车通行B.海湾宽阔,便于躲避台风 C.桥面平整,利于货物堆放D.桥下水深,利于船只停泊 【答案】 1.A 2.B 3.D 1.采用“睡木沉基”方法建起的桥墩,一般都在浅水区,安平桥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是枯水期,因此,采用“睡木沉基”方法修建桥墩的最适宜月份是1月。其他月份水位较

高,不适宜修建.故选A。 2.安平桥在水流急的航道处采用船形桥墩主要是为了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目的是保护桥墩,保护石桥,减少桥底的泥沙淤积不是主要目的。船形桥墩,对水流的影响小,不能提高上游枯水期水位、不能减少潮汐对河水的顶托。故选B。 3.平安桥位于浅滩区域,与在桥两端的海岸建设码头相比,南宋时期利用安平桥桥面作为码头的原因是桥下水深,利于船只停泊。桥梁坚固,不如两岸陆地利于马车通行。海湾宽阔,不便于躲避台风。桥面平整,不如河岸面积宽阔,利于货物堆放。故选D。 现代高速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以桥代路”的做法。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中四地“以桥代路”的作用是() A.①—减小铁路的坡度起伏B.②—缩短宁波至上海的行程 C.③—避免山崩滑坡的危害D.④—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5.各桥梁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是() A.①—干旱与洪涝B.②—海潮与海冰 C.③—冻雨与风沙D.④—冻土与生态脆弱 【答案】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学号:201220310262 姓名:高义丰 班级:1223102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陵南燕 2015年6月27日

目录 一、实习项目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内容 (3) 1、简单相关分析 (3) 2、偏相关 (5) 3、距离过程 (6) 4、因子分析 (7) 5、回归分析 (9) 6、多元线性回归 (11) 7、时序分析 (12) 8、实习总结 (15)

一、实习项目 1.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课堂); 2.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随机时序分析(课堂); 3.利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文件里的一系列操作。 二、实习目的 在实习后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对spss软件有所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用实习数据完成此类实习操作,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相关系数、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三、实习内容 1、简单相关分析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散点图是重要的工具,分析前应先做散点图,以初步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以及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点。否则可能的出错误结论。 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Graphs—Scatterplot 散点图 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

Bivariate相关分析的步骤: (1)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打开Bivariate Correlations 对话框。 如图打开双变量相关后在点选项就会得到结果图右边结果,如图设置即可得到结果 结果分析: 描述性统计量表,如下: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必修) 学时:72 学分:3 开课学期:7 开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 参考教材: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学主要讨论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地理建模,解决地理问题。本课程是地理科学系本科生(包括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类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对现代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和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等教学环节,达到如下目标: 1.让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数学方法的产生背景、基础知识、常用方法,建立起定量概念和地理学方法论的基础,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用定量的观点认识和研究地理(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看懂相关科技文献中所应用的一些常用计量方法,理解计量地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3.使学生能够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学问题,正确处理资料,根据实际的地理研究对象,建立起适宜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分析的结果给予专业上的解释,把数理逻辑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4.通过做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讲授,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养,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服务。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教学要求:A—熟练掌握;B—理解或掌握;C—了解) 四、教学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地理建模中涉及的数学方法多,理论性较强等特点,所以本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上机操作练习辅助的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为平时作业考核(占20%)和书面闭卷考试(80%)。 五、参考书目 1. 徐建华编,《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韦玉春编,《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 3. 赵鹏大编,《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修订者:XXX 审定者:XXX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7-16T11:40:49.5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10期作者:张秀华 [导读]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备综合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思维方式。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第一中学350300 摘要: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备综合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思维方式。因为综合与分析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逆向思维过程,综合是通过将关键要素整合之后形成高阶段的认识,而分析是将地理事项整体按照一定的角度进行分解,进而认识其关系。由此可见,综合思维是对多种思维方式及方法的有机重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推进的今天,教育和教学领域也在向深层次方向拓展,也将课程改革推向了时代前沿。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思想,以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以思维特征为基础,积极构建以综合思维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推进呢?下面我们具体展开。 一、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效开展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为启发引导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也是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首要条件。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精炼提问,针对导入环节、重点难点突破环节都有效组织学生参与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此同时,用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捷性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西气东输》这一节课为例,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西气东输的路线图(图一)或者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观看,在观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西气东输的原因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将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逐渐加深问题深度。通过精炼的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和学习方法,培养其敏捷性思维能力。 图一. 西气东输线路图 二、强调实践,培养探究性思维 地理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践,观察地理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现象的同时分析成因,探讨结论,进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好奇心,实现对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地理实践教学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地理实验。 举例来说,在《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课中,教师可将沙盘利用起来,做成地理教具,可采用这种方式:将沙子堆积起来,然后浇水,模拟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之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模拟各类地貌,同时观察变化,将自然界需要几十年演变的过程迅速地演示出来,体现流水侵蚀和沉积的过程。构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为构建综合思维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将自然界原本需要长时间观察的事物快速呈现,宏观事物微观化,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三、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 第一,地理地图本身可提供相应的材料、数据等,不仅直观而且典型,是对地理抽象原理及知识的有效呈现,利于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形象化的事物,将概念化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抽象原理及知识的理解。 第二,地理地图是经过精密测算和研究出来的结果,学生要对地图掌握具体的认识,需要应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将地理想象及事物综合分析,再结合自身经验辩证解读,形成综合理解。 第三,在解读地图时,需要结合教学案例有所侧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清晰地阐述自身观点,同时和同伴或者教师讨论,在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之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培养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思维建模:产供销一体化的优点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产供销一体化的优点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附:典题精练及解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典题精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金刺梨喜光,适宜在年平均气温11—16.50C、年降水量1100mm以上、PH值5.5-6.5的酸性土壤、海拔1000—1600m的地区种植。金刺梨营养价值极高,被称为“维C之王”,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酒、饮料、果脯和果酱等。安顺金刺梨是安顺市独有的野生资源,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独有品种,其在石漠化治理、助农增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育好金刺梨,该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与农户签定长期合作协议,积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建设标准化果园。如今,全市金刺梨由鲜果出售向精深加工转型,从单一种植向产旅融合发展。图为安顺市位置示意图。

(1)分析安顺市金刺梨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述安顺市“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对金刺梨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3)说明安顺市金刺梨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答案】 (1)安顺位于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光照条件较好,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年平均气温适宜;土壤呈(微)酸性,有利于金刺梨的生长。(答出3点即可) (2)可以实现金刺梨集中种植,利于规模化生产;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保证产品质量;生产一销售一体化便于建立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又可以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提高种植积极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增加金刺梨产业效益。(答出3点即可) (3)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借鉴特色农产品的种植经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依托旅游等当地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公司与基地相结合,有利于促进产业推广与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答出2点即可)

地理数据的步整理

第一章 地理数据的初步整理 第一节 地理数据的类型、特征及其采集 一、地理数据的类型 根据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将地理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一)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联系的拓扑关系。 点:由一个独立的坐标点),(y x 定位,可以表示精确的地理坐标点,也可以是一些地理实体的抽象,如道路交叉点、河流汇聚点以及小比例尺地图上的城镇、村庄等。 线:由两个以上坐标点i i y x i i ,2,1),,( 定义,有一定的长度和走向,表示线状地物或点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交通线、河流及各种地理区域的界线等,都是线实体。 面:表示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地理景观或区域。如居民区、工业区、行政区等都是面实体。 点、线、面三种地理几何实体,按照一定的拓扑关系组合、排列,就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地理几何实体。如点、线组合形成网络;线、面组合形成地带;点、面组合形成地域类型;点、线、面组合形成地理区。 (二)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如海拔高度、气温、植被覆盖率、人口数量等。属性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1.数量标志数据 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分为以下两类: ⑴ 间隔尺度数据。是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量纲下的绝对量。如摄氏温标表示气温,以面积量纲表示土地面积,以时间量纲表示地理事件、地理现象发生的时间等,如表1.1。 表1.1 间隔尺度数据 区域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 土地面积(hm 2) 人口(人)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1 8.0 500.2 1245.6 1210 2678.28 2 7.6 498.6 1064 1023 2015.47 3 6.5 550.9 894.3 848 1754.56 4 8.5 586.4 668.7 654 1365.46 ⑵ 比例尺度数据。是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因此这类数据常常又称为指数或比例数。如耕地指数、工业发展指数、舒适度指数等,如表1.2。 表1.2 比例尺度数据(某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及农业发展指数)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耕地复种指数① 120.40 113.56 126.54 132.76 121.43 农业发展指数 ② 100 115.68 124.50 135.69 129.56

地理数据模型

Usi ng ArcCatalog》、《Usi ng ArcMap》及《Using ArcToolbox Building a Geodatabase 《Modeling Our W orld》与《The ESRI Guide to GI S Analysis》两本书分别介绍了关于GIS数据模型和空间分析的知识。 地理数据模型: 矢量(vector);coverage,shape 文件和地理数据库(geodatabase) 栅格(raster):影像和格网,栅格模型特别适合存储和分析空间连续的数据 不规则三角网(TIN):一种存储和分析表面的有效方法 要素数据格式: 基于文件的要素模型:coverage和shape文件 Coverage:标注点(label point)、弧(arc)和多边形(polygon) Coverage中主要有三种拓扑关系:连通性(connectivity)、区域定义(area definition)和邻接性(contiguity) 叠加分析:联合(uni on )、相交(int er se ct )、合并(merge)、消除(dissolve)和裁剪(clip) Create Layer:可以创建图层作为读取数据的快捷方式,而不用复制这些数据到Project 文件夹中。 Create Thumbnail:创建缩略图 图层中保存了数据源的快捷方式,以及数据如何在地图上显 示的有关信息。由于地图存储了数据源和与之相关的符号体

系,每次将数据集添加到ArcMap地图中时,就创建了一个 图层。当保存地图时,也就保存了图层信息 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投影坐标系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地理坐标系 投影shape 文件有两个步骤:首先必须为shape 文件定义一个坐标系,然后定义输出坐标系和投影文件。可以用T o o l b o x 来实现。 1.定义坐标系:双击A rcToolbox 目录树中的D at a Management Tools ; 双击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然后再双击Define Projection 工具 2.投影:在ArcToolbox的Data Management 工具中,双击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下的Feature,然后双击Project。合并地块层:先新建一个feature class,设置投影坐标系,与要合并的地块层投影一样,再对新建的feature class用load、load data,把要合并的图层分别载入。 缓冲区分析:ArcToolbox目录中Analysis Tools,然后双击Proximity,再双击Buffer tool 叠加:Intersect工具?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建模—成因类 (1)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建模—成因类 一、思维建模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成因分析类答题模板: 1.获取地理现象以及信息,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要认真阅读题干材料,根据题目问题的要求,搞清楚重要地理因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因”与“果”的关系。 2.明确分析内容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地理要素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天气和气候、地势高低与坡向等 等温线走向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地面状况等 降水海陆位置、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盐场形成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3.规范书写答案、 在做好作答准备工作后,要精心组织,按照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清楚层次,合理安排,做好最终答案的规范书写。 二、模板典例 例1.[2014 课标全国II,36,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考地理复习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天等高中农朝武 高三教学和复习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高考文科综合以能力 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追求立意深刻,情境设置新颖,题目设问开放,对考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内涵 从各类资料中,提取和认定地理信息,并且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从高考角度,地理信息的提取和认定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形成考生“答题门槛”的主要因素。考生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够迅速动员和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其来自卷面提供的情境、资料,对教科书有关知识的记忆或日常社会生活的积累等),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并在头脑中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点建立联系,从而将新问题、新资料、新情境有效转化为学生较为熟悉的旧问题、旧资料、旧情境,为进一步的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提供认知基础,并且以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对前人所做出的结论,对人们已有的行为方式进行历史性的反思。 学习地理科学的价值在于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理综合思维方法。即能独立地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对不同的或单一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经过独立的思考,做出评价,恰当地解释和解决有关的地理问题,或者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简言之,即观察问题、分析方法的综合性,评价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实际性和创造性。 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1.高考试题信息量大,揭示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的密切联系 试题选取、展现大量课本以外的素材,充分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地理学科反映自然、人文地理学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各种地理现象及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等。在提供给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机会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地理研究的发展,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所遭遇到和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注意到地理学的研究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产生的作用。如

地理数据库设计报告

分区耕地坡度结构图的制作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学院: 指导老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年月日

1 目的意义 对耕地坡度进行分级是对耕地管理的重要前提。耕地坡地分级赋值是一个繁杂的人机交互过程,人为地判断分割面积可能造成多次反复,还极可能产生误差,特别是矢量化和分割图斑会带来拓扑错误及属性丢失的现象。通过运用ArcGIS 的可进行耕地坡度分级赋值,该方法在使用时需提供经过拓扑错误检查后带属性数据的土地利用图斑数据和坡度分级图。 2材料方法 2.1数据 耕地坡度结构图制作需要用到的数据有:地类图斑.shp、线状地物.shp、注记点.shp、整饰线.shp、等高线.shp、村界.shp、遥感影像H50G044024DOM.tif,每个数据包含的内容见表1。 表1 耕地坡度结构图制作需要用到的数据 2.2数据分析方法(把数据来源、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说清楚) 2.2.1数据裁切方法(研究区域边界的确定) (1)矢量数据的裁切(clip) 矢量数据的剪切用clip,该工具在 (2)栅格数据的裁切(extract by mask) 栅格数据的剪切用extraction,该工具在 2.2.2影像的地理配准方法(定义数据的坐标系) 影像的地理配准用georeferencing,该工具在 2.2.3图形的矢量化方法(把多用到的矢量化方法尽量全部列出) 图形的矢量化运用Editor工具,该工具在点击Editor——Start Editing,在

Target中选择图层,进行图形矢量化。 为了方便绘制,可以打开效果Effect工具条,将绘制层设置为透明(也可将地类图斑层设置为无填充) ①一般面状轮廓的画法使用Sketch Tool,沿面状地物的边界进行描绘,双击完成。 ②面状边界的跟踪矢量画法 ③岛的画法 ④面要素边界转换为线要素 利用已经录入完毕的面状要素,使用面转线工具直接将所绘所有面要素边界转换为线要素。具体方法为:打开ArcToolbox,选择Data Management Tools菜单下的Features,双击Polygon To Line,即打开Polygon To Line对话框。在Input Feature中输入已画好的待转换的面层,在Output Feature Class中输入转换后的线层确定后即完成面转线。 ⑤线要素转换为面要素 利用已有的线要素生成面要素 2.2.4 拓扑分析方法 拓扑分析所要用到的工具topology 2.2.5矢量数据属性值的录入方法 2.2.6符号库的建立方法 (1)面状符号的制作方法 (2)线状符号的制作方法

地理建模与空间分析期末试题整理

一、信息、地理信息的概念及特点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物、现象等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特点: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共享性等。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实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特点: ?空间分布性 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 ?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 即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结构,而各个专题型实体型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属性码进行的,这就为地理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可能。 ?时序特征十分明显 可以按照时间尺度将地理信息划分为超短期的(如台风、地震)、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温)、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长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长期的(如地壳变动、气候变化)等。 ?具有丰富的信息 GIS数据库中不仅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还包含与地理信息有关的其它信息 二、什么是GIS?它有什么特点? 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特点:数据的空间定位特征、空间关系处理的复杂性、海量数据管理能力。 三、对GIS的理解 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 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 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空间分析能力 GIS与地理学、测绘学联系紧密 四、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内容 GIS的基础理论、GIS的技术系统、GIS的应用方法

地理思维建模:城市的形成条件及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城市的形成条件及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附:典题精练及解析)城市的形成条件 【典例赏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东南部滨海平原上美丽城市,托伦斯河横贯市区;最热月平均气温23℃,最冷月平均气温11.1℃。年平均降水量528毫米。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部沿海, 沿着胡格利河河岸,呈南北向伸展,月平均气温从19℃到30℃,夏季风从6月到9月,给这座城市带来一多半的年降雨量。 材料二印度已成为向澳大利亚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 材料三澳大利亚和印度略图

(1)试分析阿德莱德与加尔各答两城市形成发展的共同优势区位有哪些?(6分)(2)说出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分析该国种植该作物的有利条件。(6分) (3)印度大量移民迁往澳大利亚,对迁入地有何影响?(4分) 【答案】 (1)两地都位于沿海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2分);阿德莱德为地中海气候,加尔各答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2分);都有河流流经,为城市提供水源(2分);位于沿海,港口优良,海运便利(2分)。 (2)水稻(2分)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平坦(2分);土壤深厚肥沃(2分);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充足,雨热同期(2分);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2分);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2分);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分)。(区位有利条件答5点即得10分) (3)带来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2分);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易产生环境问题(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比较分析。(1)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主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河流和气候及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工农业等方面分析。(2)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分析。(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因素主要从提供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等方面分析,但可能给迁入地的资源、环境等方面造成一定压力。 从不同尺度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