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三大缺陷

试论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三大缺陷

试论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三大缺陷
试论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三大缺陷

试论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三大缺陷

中国学生以会读书和能考试闻名于世界。去年,首次参加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考试的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3个项目中均拔得头筹,更让全世界人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扎实括目相看。

PISA考试是全球最权威的考试项目,每3年举行一次,目的是评估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年轻人(15岁)的知识和能力情况。是次调查对象,为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47万名15岁学生,平均成绩最好的5个国家(地区),分别是中国大陆、韩国、芬兰、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可见该项成绩有一定的含金量。

然而,中国学生能让世人瞩目的也仅有此类殊荣而已。与外国学生相比,在身体和心理素质方面,社会交往和生存能力方面,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动手操作能力和冒险探险精神方面,中国学生都远远不如人家。为什么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每年近1000万人完成中等教育,100万人完成高等教育,但最终成才出类拔萃的、最终能有重大发明创造的、最终能挺进世界科技最前沿的,乃至最终问鼎诺贝尔奖的,却又是那么的少呢?

成也教育,败也教育。成者,中国基础教育扎实,学生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多比较好,考试竞争能力无人可比。败者,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只能造就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庸才,糟蹋了许多卓越学子的聪明才智,浪费了许多天才少年的最佳教育时机。尽管近30年来,一切有识之士都在声嘶力竭地呼唤素质教育,而且也在少数地方少数学校(比如河南省焦作市许衡中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来看,应试教育的习惯势力(来自学校的、家庭的),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依然是泯灭中小学生的个性、扼杀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元凶。

青少年的成长,直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和控制。最让人伤感不已的是,这三股力量都呈现着程度不等的扭曲与异化。中国式的父母,宠爱太多,包办太多,或专制过头,或放任过度。中国式的学校,制度僵化,理念陈旧,或分数挂帅,或知识为王。中国现时的社会环境,则呈现一幅官场腐败、精英堕落、官商勾结、厚黑专横、贫富悬殊、权利差分、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情景,人们急功近利,浮躁不已。正是这样的教育现实这样的社会景况,造成当今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人格、智力及情商三个方面。

本文拟就中国目前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三大缺陷作一点分析,以便与有兴趣探讨此一问题的老师们、家长们、学生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三大教育缺陷之一:人格教养不健全

人格教养,指的是为使一个正在成长着的儿童及青少年通过掌握前人的知识、并借助于这些知识和经验了解认知人生而从中学到良好行为准则形成个人优良品质所给予的教育与磨练。通过这种教育和磨练,强化和健全儿童及青少年的人格。

那么,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解释。我国民国初期的解释是:“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注1)现代学界对人格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注2)而在社会学中,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到了哲学家的眼中,人格则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注3)。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均会赋予人格以不同的内涵。据美国心理学家澳尔波特1937年的统计,以往的人格定义已多达50多种,而现代的定义也

有15种之多。如马期洛认为健全人格的人应为自我实现的人,而奥尔坡特则认为是一个成熟的人,罗王杰期又认为应是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如此等等。

实际上,人格作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结合所构成的整体,既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因此,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作为,客观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生活的热情和生存的能力,积极的人生观和旷达的世界观,以及这些个性倾向的协调与平衡,便构成了健全人格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内容。它包含了人的六个方面的行为特质:感性的、意志的、理智的、应付环境的、感受社会影响的、品德的。健全人格便应当是这六种行为特质的完满统一。

目前在中小学生成长教育中见到的人格教养不健全,较为普遍的是:

(1)独立生存能力很差

以前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当家,就是可以独立撑开生活的某一面。那当然是环境逼出来的,练出来的,与家庭生活困难使得儿童自小便跟随父母从事家务劳动、田园劳动、市井买卖等一系列生活实践掌握生活基本能力有关。但现今的儿童,一是经济条件好了,二是独生子女让父母宠爱有加,孩子越来越娇气,儿童越来越柔弱,中小学生越来越脱离生活实践活动。上学放学要人接送,吃饭穿衣要人伺候,生活不能自理,举手之劳的简单之事不会做,一到需要独立面对生活时便束手无策。

在许多学校提交的《正视中小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等一类报告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描述:“现在大多是独身子女家庭,特别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四个大人呵护一个孩子,于是,孩子就成了家中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成了‘三陪’家长——上学陪、作业陪、吃饭陪,学生缺乏了生活的独立,大多自理能力比较差。”2009年一份由团广州市委、市少工委组织全市2000名小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报告中,有“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一项,竟占“中小学生不良习惯”之首位,比例高达80.95%(注4),成为当今儿童的“通病”。

独立生存能力差的问题在出国留学的年龄偏小的学生中表现尤其突出。当他们只身处于海外,在得不到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动手解决。但是,由于在国内时,长久对父母的依赖,导致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独当一面,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因此,许多最终选择放弃留学重返国内读书的人也还不少。

此外,由于缺少劳动和户外锻炼,大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很差,又因为自我防护能力不足,加上垃圾食品过量,易使人骨质疏松,在剧烈运动或外出活动时,很容易发生伤亡事故。一些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和学校,甚至会因为“怕出事”而取消体育课,乃至课间10分钟也要求学生不出教室。上海浦东某学校,就曾因为两名中学生打篮球时意外碰撞,一个孩子的门牙撞断、锁骨骨折,家长索赔数十万元,由学校和另一学生家长共同承担。此后,该学校就规定,凡有近身、肢体接触的项目一律取消,球类运动中只留下羽毛球、乒乓球。这样的事例,恐怕仅非个别学校个别地方方有。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不满14岁未成年人意外死亡已占这一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31.3%,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专家称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儿童心理亚健康时期(注5),仅此一项也可见我国青少年生存能力差已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

(2)人际交往能力太弱

中国中小学生不但生存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也很差。本来,人际交往是小学生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正是通过与人的交往,儿童可以逐渐形成与他人相处的习惯,形成自己

独特的性格和对外界的看法,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然而,由于家庭对孩子的约束太多,学校与家庭对儿童交往实践关注与引导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量中小学生交往知识贫乏,不懂交往技巧,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总会产生一些问题。或者想交往而不被同伴接纳;或者个性太强而与老师、父母关系紧张;或者缺乏合作精神,在同伴中争强好胜而导致孤立;或者缺乏交往知识和技能而不善于化解人际冲突,等等。

今年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腾讯教育(微博)频道,对3940人的在线调查显示,有61.1%的人认为现在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大幅提高”(注6),这表明目前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确实差强人意。

在一些中小学校的调查中,学生们自己也坦认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当不足,对自己交往能力满意的仅为32.17%。这些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是性格上内向、孤僻、害羞而不想与人交往,有的则是因为一段时间考试成绩的下降,被家长、老师批评,被同学看不起而变得不愿与同学说话,在班里会避开热闹的场合而独来独往,等等。

别说是中小学生,就是高中生,社会交往的能力也很差。来自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高中生人际交往问题非常突出,75%的人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55.5%的人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原因一是不知如何跟陌生人交往,其次是觉得自己性格不适合跟别人打交道。(注7)

即使学生们都乐意接受广泛的社会交往,但也有不少家长却存有疑虑。在他们看来:“社会交往固然能培养待人接物的能力,但同时也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还是少交往不容易出事情。”家长的这种疑虑自然成为儿女扩大交往的障碍。

中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足,在出国留学的低龄化学生中后果便很严重。从未离开父母的孩子,独自到了异国他乡,文化传统的不同,语言文字的陌生,生活能力有限,沟通能力匮乏,既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又不喜欢主动把问题说出来,或主动跟别人沟通,总是期待寄宿家庭和老师同学能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主动询问他的问题,照顾和呵护自己。遇到生活丁点小事,只会打越洋电话跟自己的父母抱怨,而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与周围的人沟通。因为无法同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沟通和交往,而患上忧郁症乃至退学的人,留学日本的、留学欧洲的、留学美国的,都有。

(3)自我中心及狭隘自私的行为意识极其浓厚

自我中心本是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进入童年期和青少年期之后,随着认知水平和交际水平的发展,会逐步实现脱中心化,并且发展出良好的伙伴关系。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独特的家庭结构,他们从小没有兄弟姐妹,一个人独享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乃至成为一种人格缺陷,并泛化到所有日常事务中,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较多地表现出自私和狭隘的弱点。

自私,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自己的东西不许别人碰,更不用说与人共享。那怕自己的玩具多得堆成山,也不肯送一件给自己的同伴。一个母亲好不容易劝说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把几件多出来的玩具送给邻居小朋友,可儿子却趁母亲不留神,便飞快地把那几件玩具用旧的残破不堪的给换下来了。狭隘,最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容许别人比自己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他有一缺点就是不喜欢别人超过他,总希望别的同学都比他差。有一次,班上有一位成绩与他相等的同学在一次数学单元测验途中由于生病没有做完卷子,最后考了不及格。他竟高兴得在班里跳了起来。还有一次,老师安排一位成绩一般的同学与他同桌,希望他能帮帮这位同学。可他从未认真帮过,都是敷衍了事。当别的同学请教他时,他总是假装自己不会。

据报道,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心理脆弱、孤僻、自私、狭隘、冷漠、不合群等心理异常的孩子占32%以上。自私与狭隘,竟然成为普遍存在的人格缺陷。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爱好,日常处事只想着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尤其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浪潮冲击下,人们看重的是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中小学生,使他们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看到别人有困难,也不愿意伸手援助,还幸灾乐祸地等着看别人的笑话。这样的学生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别人自然也不愿意与他沟通,有什么好东东自然也不会与他共享,其结果是生活与学习,均很难取得更大的进步。

许多教师都认为,由于目前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早在学前阶段就给孩子安排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繁多的“学业”和超负荷的“课程”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和空间几乎全都挤掉。在狭小封闭的科室里,他们缺乏和同龄小伙伴的群体交往,无论是玩具、糖果,还是父母的宠爱,他们都完全独占,自然很难培养出“谦让”、“爱别人”、“帮助别人”、“与别人合作”等集体精神,也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的乐趣,极易形成“自我中心”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到了入学之后,在父母“殷切期望”及老师“分数为王”的操作下,孩子的目光中只有“分数”和“名次”。为了它,学生放弃了课外活动,放弃了家务劳动,放弃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来往。这一来,中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缩小,最后只能退缩在作业、练习与书本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活动能力不足,智力开发无序,眼界狭窄,个性偏激,心胸狭隘,自私冷漠,心理更容易出现一种失衡的状态。

(4)缺乏爱心与同情心

爱心与同情心,是一个健康人格所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爱心是同情心的源泉。有爱心,才有同情心。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会感到十分伤感与悲戚。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这种情绪反应能力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可我们当下的中小学生,就十分缺乏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说,老师带学生出外活动,头发花白的老师跑东跑西,张罗着给学生找车、找位置,末了,学生坐着而老师却在一旁站着,没有人想到老师的辛苦而主动给老师让座。又比如,有些同学总是在别人犯错挨老师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假如体育课上有那个女同学不小心摔了跤,跌坏了近视眼镜,脸上或膝盖碰破了一块皮,他们不是赶紧跑过去给予安慰,却会哈哈大笑,说是“活该”,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还有搞恶作剧欺负弱者,整蛊别人的。有学生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便故意引盲人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也有残忍虐待小动物的。《大连晚报》曾报道,有3个八、九岁的孩子,为了看看猫是否真有9

条命,他们在一起残酷地玩弄一只瘸腿的病猫。他们一会用手拎着猫尾巴抡圆圈,一会抓起猫往地上摔,一会又用脚踩在猫肚子上揉搓。可怜的小猫被玩弄了两个多小时,直至脑浆迸裂,凄惨死去。有的对小动物这般冷酷,对自己的父母也一样凶狠无情。留日学生机场刺母,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更多的例子是,学生只知向父母伸手要钱,却不想知道父母这钱是怎么辛苦赚来的。《南方都市报》曾报道过这样的事:一位女子因小事与母亲怄气,起因竟是她母亲的服装生意不景气,卖掉自家住宅,母女两人搬到工人宿舍住,女儿为此指责妈妈不心疼她,却不想妈妈要有办法那肯如此虐待自己。

相类似的事在生活中很多很多,如有的学生父母双下岗,学费即使政府给减了,可交费注册时其父母仍要向别人借钱,就是这样的家境,学生却不珍惜学校的学习机会,上课睡觉,课后经常买零食,到网吧聊天、打机,甚至打牌、上卡拉OK厅,钱不够用便向同学或班主任借,不知情的人以为他们是富家子弟。有的学生在向父母要钱时便承认其为父母,否则便只当陌路人。《羊城晚报》曾登载过一篇题为“令人气愤得掉泪的事”,文中说一位就读于附中的男生,家境非常贫困,却逼父母拿钱给他到不给奖学金的法国留学,后经班主任做工作,才愿意去有奖学金的美国留学,到美国后从不打电话给父母,说是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许多出国留学的学生,写信打电话只为一个字:钱。除了钱,好像父母的生老病死,都与他一点无关。什么爱心,同情心,一寸影儿也不见。

报载有一个小学在为某严重受灾地区捐款时,老师发现有三位学生没有捐款行动表现。于是,老师问他们是不是身上一点零花钱都没有。这三个学生却异口同声地应道:“不是,谁叫他们命苦,运气不好,天灾是命运注定的。”也是报载,某周日,上海静安寺地铁口有一位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孕妇正在向人群乞讨,有一位8、9岁小学生模样的男孩路过,不但不给钱,反而说:“谁叫你没本事争钱。”事虽不同,毫无同情心的心态却是惊人的一致。

有一位老师曾对一百名小学生作过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愿意用自己的压岁钱主动去帮助身边经济非常有困难的人不到10%;当身边同伴发生意外不幸时,乐意去关心和安慰的不到25%;对生病的小动物产生怜悯心的有78%,但主动去提供帮助的却不到30%。这样的数字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颇能看出目前中小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处于一种令人担忧的低级水平线上。

(5)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

生活对人而言,并非一帆风顺。无论你从何而来,到那儿去,无论你想做什么事,要得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是迟早会跟随着你。当你遇到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有一点可肯定: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假如你有坚强的意志,你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你是主动者,你有应对的信心和办法,你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挫折,克服困难,并取得最后的成功。而每一次战胜挫折的体验,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所以,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恰恰在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极大地落后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这在每年举行的国际中小学生包含有极限或挫折训练内容的夏令营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据一位权威调查表明,中国大陆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为17%,美国为44%),而日本最高为65%。为什么日本学生的心理素质比中国青少年高出那么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孩子受点挫折,对他今后的成长很有好处。强化遭受挫折的训练经历,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现代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磨练意志,提高适应能力。

但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为中小学生提供的挫折教育都少之又少。而缺乏挫折教育的学生一旦遭遇一点生活的风浪便极其脆弱地不堪一击,很容易被风浪所吞没。尤其是每年的中考、高考之后,便有一些考场失意的学生承受不了挫折而走上自杀自尽的不归路。

例如曾经有这样的案例,一位因高考分数与估分相差甚远,无法入读重点大学遂在家自缢身亡。该生当时考了486分,与原先估计的560分相差甚远。分数公布后第二天,他悄悄在家上吊自杀,4封写得工工整整的遗书,3封分别写给3个同学,另1封写给父母,遗书称:“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次高考考得这么差,你们这几年花这么多钱培养我,我实在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对我寄予厚望的老师和同学们…我实在感到太累了,我想休息…”。也有这样的案例:某地一名女高中生,平时成绩很好,也喜欢帮助同学,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只因一次帮助同学考试作弊,被老师赶出考场就承受不了,最后羞愧地跳入长江自杀身亡。

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只因为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挫折,便一念轻生,自杀身亡,这种事例在当今信息传播速度奇快的今天,经常可听到,常常使人感叹不已。我们的家长有责任,我们的老师有责任,我们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生活的现实是有风浪的,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喜欢将学生保护起来,不让孩子们去经受风浪的冲击。

近些年来,尽管各地学校都组织夏令营、军训等,对培养中小学生独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时间短、参加的人数毕竟非常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些训练之后很少有相应的环境对其加强和巩固。而家长对子女的过分爱护,老师对安全的过分顾虑,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过分顺从,都剥夺了学生受锻炼的机会。

(6)缺乏足够的自制力

自制力,即心理自控能力,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指标。自控,是指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个体而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行为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向及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自制力差的儿童,往往表现为情绪冲动、难于克制,不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注意力分散,行为过度和行为失当。任性,撒娇,耍赖,不停的哭闹,疯狂的喊叫,破坏性的捣乱,以及打人、骂人,除开有意吸引家长或其他当事人的作为之外,都是无法自控的情形。如任其发展,容易诱发多动倾向和品行问题,也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尤其在人际交往中,自制力的缺乏会引发不应有的冲突。

迷恋于网络游戏,是当前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的一种普遍现象,也可说是当代中小学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迷上这种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不但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引发了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

案例之一,河北郊区一个小学六年级的男生由于家庭的溺爱和放纵,抵挡不住网上游戏的诱惑,整天沉迷于黑网吧,每天平均上网超过8至10个小时,荒废了学业。他姐姐多次劝阻均无效,无奈之下,最后自杀了,但姐姐的死仍未唤醒痴迷于黑网吧的弟弟。当记者采访这个男同学时,他表现得无所谓,而且他仍用他姐姐死后留下的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

案例之二,某地一个中学生原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迷恋上电玩游戏,学业成绩就直线下滑。他的母亲知道后,就减少他的零用钱,想借此阻止他在迷途中越走越远。这位学生口袋里没有钱,便无法继续玩电玩游戏,于是就开始偷,凡能得手的地方,他从不放过,无论是自己家、亲戚家,甚至同学家,手伸到哪就偷到哪。母亲又急又气,经常打他,为此他对母亲怀恨在心,乃至趁着母亲熟睡之际,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现实中这一类的悲剧还真不少。不用说,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根子却在教育的缺陷中。

自制力的缺乏一方面与溺爱式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他们由于从小缺乏严格的约束,表现出行为控制的欠缺;另一方面,如果家长骤然采用极端化的管教方式,也容易导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家长的暴力行为也许无意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一旦有机会,他就会把这种冲动行为发泄到其他人身上。这是悲剧留给我们的惨痛教训。

三大教育缺陷之二:智能开发不平衡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在近几年来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

这里的第一缺陷“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就是智能开发不平衡的问题。而第二缺陷其实就是人格与情商方面的问题。

智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它集中体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认识事物的速度及质量上。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我们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围绕智力的开发而进行的。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讲演,能让中小学生的智力在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中不断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但智力偏于认识,通常只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认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对于教育来说,还应该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会与不会,取决于能力。智力与能力的统一,统称为智能。

在现存的应试教育中,通常只偏重于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忽视了创造力的开发。就能力来说,一般能力,比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是包含于智力之中的。因此,说应试教育疏忽了能力的开发,主要是指特殊能力及创造力而言。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或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绘画、音乐、建筑、运动、织造、雕塑等等。就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内容来说,特殊能力的教学只包括美术、音乐、体育及手工这几种。其他的则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了。所以,就智能开发不平衡这一问题来说,主要是指:

(1)言语表达能力开发不足

言语表达能力是从幼儿园到高中语文学科所重点训练重点突破的项目,“听”、“说”、“读”、“写”,这四个字就是语文学科的总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开发,也就是这四种能力的训练。这四种能力中,能说,会写,最为要紧。因为这是与人沟通、团体合作、群体生活、社会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而“听”与“读”,只是服务于“说”和“写”。当然会听、会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去“说”和“写”。但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是能“说”与会“写”。当你走向社会,进入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去的时候,需要展露你的才华、施展你的才能的时候,“说”与“写”,是每天都离不开的。说不清楚与说得有趣,写不通顺与写得精彩,这中间的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尽管能“说”与会“写”不一定就能让人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有能“说”或能“写”与之相伴。否则,说不明白,又写不出来,又怎么能做好工作呢?所以,“说”和“写”,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最核心的内容。

然而,中国以往乃至现今还在实行的应试教育,只偏重于“写”而忽视了“说”。正是这一点造成了中国学生会“写”不能“说”的弊端。

这种只重“写”不重“说”的弊端是贯穿在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授课过程及考试方式等一系列教学实践中的,因此,尽管也有许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洞识这一弊端的老师及教育界人士一次又一次地呼唤语文教学的改革,但触及的范围及改革的成效微之又微。从1978年吕叔湘“少慢差费说”(注8)引起教育界的首度讨论,到1997年由《北京文学》肇始触发的波及社会各界的“审视中学语文教学”风潮,再到2000年李海林先生《言语教学论》的出版,期间也并非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争辩及提出过许多高瞻远瞩的

改革主张,譬如洪镇涛的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两变”论和钱梦龙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说,都是许多教学改革前线上的经验总结,在旧的框架体制下应当说是思路最好、实践效果也很好了的。但在应试教育强大的习惯势力面前,一切再好的主张影响力也十分有限,一样改变不了我国中小学教育流程固有的弊端。不信,请听听来自中小学教学前线上的老师的说法。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这样说:

“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语文老师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语训练,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

一位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这样说:

“‘小作家’上台念佳作断断续续,声如细蚊;‘常胜将军’回答问题,面红耳赤,辞不达意;班干部对同学作动员,主题含糊,啰啰嗦嗦……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局限于传统教学观念,重‘写’轻‘说’,忽视了对学生的口才培养。”

相信这些不会是个别学校方有的情景。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生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辞不达意,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说的训练,大多有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要他们走上讲台演讲的时候,大多“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于是便狼狈地“搁浅”在讲台上。

于是有不少人认为中国语文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失败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讲课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对语法的分析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满堂灌”是根本无法提高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人们看到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与美国的最大差别。

美国的基础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认为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能力。因此,美国的老师认为,学生通过“说”能比“听”学到更多。更重要的是当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时,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才能更全面。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上,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实践也证明,讨论课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使他们逐步增加交往的自信心并积极地接受别人。学生们通过与集体合作的体验,在交流和交往中激发和培养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及对别人的关注,促进其心理、社会意识的成长及成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讨论中(尤其是在小组讨论中),在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鼓励下,也能从小范围内的参与逐步培养自信心。

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与社会制度及社会环境有关。美国社会很重视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到竞选总统州长,小到应聘求职;无论是向别人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还是展示自己或推销本公司的产品,他们都要精心设计。从服装、形象、讲稿、语音、语调、音量,到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眼神交流,、适时幽默等无不力求恰到好处。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使得美国的学校都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这样说过,“即使完全不涉及人们相互沟通的需要,语言对一个人来说也是思维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不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开发,又如何谈得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呢?

(2)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发不足

最近一则关于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批评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报道在许多报刊及网页上流传,引起人们对国内教育体制的热议。这位美国校长的批评不无道理,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受师道尊严、权威正确、书本必遵、课堂守静等习俗和纪律的约束,较少或则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且由于“一考定终生”使得大多数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那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起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意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活动内容、形式、结果进行优劣、是非、对错评判所表现出来的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从思维的个体差异来阐述批判性思维,这就是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批判性思维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根据客观标准评定是非,不仅能评价别人的观点、思想方法和行为,也能严格地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推而广之,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都属于批判性思维。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基础。在中小学生的智能开发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有对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要求,其文字表述这样强调:“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注9)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曾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在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注10)

批判性思维能力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是与当今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量呈爆炸性发散的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意味着每个个体对信息活动必须具有积极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判断、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否则,缺乏足够批判性思维的人,就会被信息时代浩如烟海般的知识所淹没。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师、书本、教学过程、标准答案,是从未被学生怀疑过的。学生服从老师、信从课本,而教师也习惯从教学参考书上摘录标准答案,语文则提炼一个“中心思想”,数学则墨守一种“解题方法”,强迫学生接受,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也剥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一位小学数学老师讲述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她在黑板上留作业,板书时因笔误把括号的位置放错了,可全班的同学歪打歪着作完了作业竟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这让她深刻反思,原来学生都把老师当成“神”了。正是中国的学生把老师当成“神”,所以才盲目地被束缚在一个非常封闭而根深蒂固的格式当中。

与中国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同,美国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互动式的讨论,“我的大脑我做主”,学生会主动地去质疑、去立论,挑战书本、挑战教授、挑战权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上面提到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1828年耶鲁大学的一份报告认为,学生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就像脑子里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学生需要的则是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是这种“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考量让美国的教育侧重于智能的开发而非知识的灌输。一般来说,美国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在逐渐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只是程度较浅,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要用批判性思考技巧来分析实际问题了,如历史与社会方面的种种问题。而反观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头脑灌入的是知识,心理惦记的是分数,什么思维,什么逻辑,一概不懂,只会依样画葫芦,只会你抄我抄稀里糊涂做作业,作文写作就是胡编乱造,矫揉造作。

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出合理的、明智的决断。在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更要对自己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及时进行审视和

剖析。但是,中国的教育环境并没有让学生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时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有学者对某地10所中学的1200名中学生的学习问卷调查报告称: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66.8%,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什么问题可问的。”

由于批判性思维的出发点是质疑,如果没有质疑,而是被动的吸收信息,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唯书、唯上、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布朗教授所说:“世界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但人们却一天天变得只会对外界信息一古脑儿地被动吸收,再不能够对耳闻目睹的一切做一番批判性的考察。……这种状况,不能不使人忧心如焚。”所以,“在面对耳闻目睹的信息狂潮时,你必须选择一种反应方式。”这就是应对复杂环境必须具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

不敢质疑,不会质疑,从没想过要质疑,从没学过应该如何质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最大的缺陷。

(3)创造力教育开发不足

创造力教育开发不足,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发不足有一定的关联。创造力是指能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并能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并能创造新事物,与具有活跃的优秀思维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优秀的思维品质,优秀的人格品质也是促成创造力人才出现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发创造力教育,必须通过宽松的教学环境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格品质都得到升华与提高。

就思维品质来说,一般认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最大。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开放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对面临的问题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这两种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详尽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这些思维特质,就能产生大量的、变化的、不寻常的想法,从多种角度对一个开放式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而在人的整个创造过程中,“产生观点”是其中的核心表现,也是创造的精华所在。

就人格品质来说,典型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为敏感、好奇、想象、批判、尝试、冒险、适应和坚韧等。具有这些创造性品格的人,在没有对某种观点进行严格检查之前,不会轻易接受权威人士的意见,能够按照自己固有的直觉,跳出常人的思维定势,提前发现重要问题,并且以极大的勇气和自信去探索自己的新观点。而在创造过程中,清楚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理解创造的步骤与阶段,进行自我指导,具有个人的内部控制。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高度集中注意力和保持充足的工作精力,对要完成的创造性任务报有很大的承诺等。这种创造型人才对自己的优势和爱好都很了解,工作起来非常执著,具有强烈的专注精神,经常忘我地工作,从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

显然,依照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僵化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培养出创造力人才来的。

西方关于创造力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他们已形成了一套完备而科学的创造力教育体系,为西方文明建设造就了无数创造性人才。

就以美国来说,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一直位居世界榜首,这与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而这种创新素质又直接得益于美国的教育。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美国人立即反思其在太空领域落后的原因。他们认定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刻板,不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为此,美国心理学界纷纷加强了认识心理与创造力的研究,呼吁中小学教育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还专门设有“创造力教育基金会”,为中小学校有关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提供援助,在许多大学还设立了创造力方面的研究机构。为了更加直接、准确地评价中小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美国研究者还开发了创造力测试。这类评价以结构式问题或具体任务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给予回应,从中考查他们的表现,评价所显示的创造能力。这些均对美国中小学更好地开发创造力教育有直接的帮助和促进。

在我国,虽然培养创造型人才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广大教师也普遍认识到创造力培养的迫切性,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和影响,我们在创造力教育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慢,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有许多空白点。比如究竟应该怎样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创造力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实施,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而且,从文化遗传因素方面来看,中国人比较重视儒家的传统教学方法,即以“演绎法”为主,这与美国的重视归纳法不同。演绎法的教学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比如,数学老师常常先讲定理、定律,再依照定理讲解实例;英语老师在讲时态或句型时,也往往先把结构或公式列出,再举例说明。这种演绎式教学法在中小学中是司空见惯的。其长处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的培养,但不利于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的发展。就儿童思维特点来说:小学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学则是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样的思维发展阶段,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式教学法与从“具体形象过度到抽象逻辑”的儿童思维发展趋势在本质上是吻合的,这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的过渡,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可见美国人的重视归纳法有其良苦用心。

有相当多的有识之士都从美国的教育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例如吴守一教授曾这样说道:“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有时作出一些难以想像甚至发疯般的事情,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注11)。他认为堆积的知识不是力量,反而是包袱,应该是“知识的应用”才是力量,我们追求的应是“创造性应用”与“知识创新”。与此相应,教育的重点应该由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培养学习的能力、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力。

但中国的教育是积重难返。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呼唤着应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仍在延续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这也是一种十分的无奈。

三大教育缺陷之三:情商培养不到位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20年前心理学家们方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1995年,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1997年引入中国大陆),才引起全球性的EQ研究与讨论,丹尼尔·戈尔曼也因此被誉为“情商之父”。

情商,情绪智力,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洞识他人情绪与之合作交往的能力。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发布了实施SEL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社会情绪能力学习,或译作“社交与情绪学习”)的十大基本原则,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SEL。这可以看作是国际教科文组织把情商的学习确认为教育的一项内容之开始。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截止至2011年,SEL项目(又称SEL计划)已有接近16年左右的教育领域实践的推广。该项目由美国非赢利组织CASEL发起,旨在推行将SEL作为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的必修课程。截止至2005年,SEL项目已覆盖全球数万所学校: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以及拉美、非洲的一些国家。

从欧美国家推行情商教育的实践来看,他们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情商教育内容大体是:

1.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会识别和准确表述自身情绪,并了解情绪如何引发行为;

2.小学高年级开设同理心课程,要求儿童根据非言语线索识别他人的感受;

3.初中阶段,学生应当学会分析哪些东西会造成压力,哪些东西能激发出最佳表现;

4.高中的社会情绪能力学习的重点包括:通过有效地倾听和交谈解决冲突,防止冲突升级,并协商出双赢的解决办法。

有研究称:从学生成就测验分数和平均学分绩点表明,SEL项目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现代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情商EQ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它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起来的。中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心智无知到有知、情绪无序到有序、行为无意到有意的成长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学习和发展任务非常重要。但生理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再加学业上巨大的压力,容易使中小学生造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甚至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以亲子矛盾、伙伴关系紧张、厌学和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现象为多。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多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多是源于其心中时常涌出的各种非理性情绪。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情商教育,适当实施和强化心理训练,不但有助于学习的进行,也对其日后走向社会的成功发展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老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已大量进行着这种情绪控制的教育,只不过是没有归类成专题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而已。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几乎每天都在观察着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一道给予学生以异常情感的疏导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我们习惯把这种疏导和培养称之为思想品德教育。

但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倾向于教育学生要爱国爱党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此讲思想;倾向于教育学生要讲卫生守纪律遵秩序服从领导听招呼,此讲习惯;倾向于教育学生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此讲品德。

对比欧美国家情商教育的内容,下列四个方面是我们的最大缺陷:

(1)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不足

自我认知能力是个体认知、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和个性的能力,以便自己可以运用这些信息去调节自己。自我认知能力,是自我意识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情商(EQ)的表现之一。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本身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及相应的自我评价,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的基础和保证。

自我意识一般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层面的内容。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识,包括了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价,前者是个体对自身的各种状况的了解,后者则是对自我各方面的评估。自我认知就是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感知自己,认识外界。起初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分辨出自己的个体存在与外部环境的存在。接着开始有了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很快的也就对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个过程是在进入学校之前完成的。父母对此一时间段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进入学校以后,随着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学生自我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在自我认识上的情绪体验,越来越多,并逐渐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自己是否可以容纳自己。满意,则自信心足,反之就自我否定,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卑。人们都会产生类似的情绪体验,当自己对自己失望的时候,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毫无意义,自身所看到的,所有体验到的都是不好的,否定自己。

而当自己对自己信心十足的时候,对于缺陷或者错误,都可以很好的去正确的对待。所以,自我感受的积极与否,自我认知的明智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自身发展要求的高低及行动方向的对错。总之,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

高情商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习惯性地觉察自我情绪的变化,并根据环境条件积极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判断情绪的影响、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

了解自己的情绪,可以帮助自己迅速化解不好的感觉,是我们进行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同时因为自己觉察能力的增加,更能了解和我们互动的别人的情绪。

可见,自我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取得生活和学业的成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关注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但当前的现实并不乐观,因为中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偏低,突出表现是无法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继而无法评估和判断情绪的影响并通过合适的调控使自己的心态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其结果是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与交往,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原因之一是学校教育一直迷失在“应试教育”的盲区中。学生受到分数、排名的约束,缺少一个宽松、安静和独立的个人空间,导致主体性缺失,失去自我。在学校要受到铃声的控制,课上的思维受教师的控制,课下受作业的控制;在家里,要受到家教、家庭作业和父母的控制。每个学生都是一台学习的机器,心中只有程序,没有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怎么样,自己将怎样发展,自己怎样发展得更好,而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却是至关紧要的。

原因之二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不良社会文化或不适宜学生的文化对在校学生充满了诱惑,浅薄的视觉文化、黄色的色情文化、迷人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中的不良因素在腐蚀着儿童。问题儿童、犯罪儿童的增多充分说明这些人的自我认知能力较低,也说明学校、家庭对这些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不够。

应该看到,在中国,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骨子里就不太注意尊重儿童本身的思考和自决权利。这种民族文化本身就容易漠视个体的自我感受权利,所以对父母和老师来说,尤其需要注意避免用我们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剥夺儿童个人沉思的空间,要适当给儿童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去想象和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

(2)自信心培养不足

自我认知能力的低下,往往也直接导致自信心的不足。因为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特征,正确评价自己,评价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身在所处环境的关系,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他们的自我认识明显存在过于依赖成人的看法和与同伴不当比较的倾向,常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结果导致越比越没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一定目标的心理品质,是建立在对自我正确认识、正确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心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得以释放,是人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激活指向和维持调节功能。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心理要求,同时也要创设一定的条件有意识地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做一些容易完成的事,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即使学生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在获得教师肯定的同时,产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绪体验,使每个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心理状态下生活与学习。

与此同时,老师还要注意给予自信心不足的同学与其他同学较多接触的机会,创设其想说(做)、敢说(做)、爱说(做)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以克服其羞怯感。

正如许多老师所说的:“学生没有不好的,只有不同的;没有愚笨的,只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的。”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他们是凭借着一份自信心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应给他们创设各种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使学生在不同境况的经历中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创立顺境,增加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构筑美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和发展其自信心。

然而,真正能从情商教育的专业角度来帮助学生尤其是差生慢生学会增强自信心的学校和老师并不多,一者情商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在教育界获得广泛的认同,许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仍在研究和试验之中,缺乏正式推行的法定依据;二者学校的老师还没有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脱身出来,课程的压力和批改作业挤走了太多的时间,极少有时间和精力来考虑情商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毕竟这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3)感恩意识训练不足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人比其他动物高贵的地方,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之感。缺乏感恩的意识,就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

感恩意识本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父母的感恩称为“孝”,对他人的感恩称为“悌”。“入则孝,出则悌”,这是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儒家赋予中国人民的感恩意识,至今已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孝敬父母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感恩父母意识的匮乏已成为当今现实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具体表现在:有的学生不知道或漠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不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不会心存感激;有的学生只会一味向父母索取,不懂得关心、体贴、回报父母,不会帮助父母做家务;有的学生羞于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有的学生对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不太礼貌,甚至顶撞父母;更有的学生做出忘恩负义、伤害父母的事。诸如留日学生机场刺母之

类,是为典型案例。正是这种极端的案例和大量普遍性的事实,方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学校和家长,关心得最多的是升学问题和就业问题。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功利的实用的浮躁的世俗思潮中被一一淡忘。

家庭和学校,本来是培养青少年学会感恩父母的两级机制,然而,如今的家庭,溺爱孩子的多,导致孩子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当今的学校,只关心学生的智慧生命,形式化的德育,大处着眼讲道理的多,小处做起结合生活实际重点培训的少,实效性低。当学生还不知道国家为何物时,我们都在教育学生如何去爱我们的国家;当学生每天都在消费父母的真爱时,我们却忘了教育他们怎样爱自己的父母。

当今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教育界,多数人已经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2003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有了“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认定。各地教委在新颁的中小学生守则中也都相应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填补了以往教育的一个空白。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并取得实际成效,则还有待于观察。

(4)责任感培养不足

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负担的义务的一种认识和情感体验。

培养中小学生的责任感已经成为人类共识。美国把学生信息素质分为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责任感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日本高中生形象的定位是“自立的个体”、“共生的精神”和“领袖的气质”。其中“领袖的气质”即包括包容力、责任感、拼搏精神、自我牺牲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发表的题为《学会关心》的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要倡导“全球合作精神”,号召人们从关心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及关爱全球,呼吁新一代公民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

是所以,责任感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均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毫无疑问,我国的家庭、学校教育,一向以来都是强调要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而且是在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的。比如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爱集体之类,强调的就是责任感。但至今为止,我们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是从道德即德育的层面上着眼的。而我们这里要说的是情商的培养。

这有区别吗?有。从道德意义上讲的责任感,侧重于义务的认识。从情商角度上讲的责任感,侧重于情感的体验。正是这一细微的区别,我们可以这么说:德育方面的责任感培养,我们做得比人多,而情商教育的责任感培养,有的正悄悄开展,有的还没有。

那么,情商教育的责任感培养,侧重的是那些内容呢?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情商教育的目标是完善人格,因此侧重情感的体验,与其进行空洞的说教,不如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获得真切的感受,并逐渐形成勇于承担责任的习惯。

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围绕学生身边的事,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估能力和控制能力,适时引导学生大胆作为,培养他们初步具有正确的认识、分析、辨别、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和素质,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责任感。

美国前总统里根11岁那年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于是,他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足了钱还

给了父亲。里根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这就是以身边的小事培养责任感的最好例子。如果换了一位中国父亲,一定是责骂了孩子一顿后自己掏钱赔付了事。试想,这孩子还有承担责任的情感体验吗?

必须说,中国的家庭、中国的学校,缺乏的就是里根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里根父亲讲了很多人生道理了吗?没有。但让被教育者自己明白过来,其得益比被动接受教育深刻得多。

正是因为缺乏这种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责任感培养,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责任感的现状让人担忧:自我中心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社会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集体责任比个人责任好,个人责任比社会责任好,社会责任比家庭责任好,严重的责任错位。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不当。因为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的宠爱,父母对子女只讲庇护不讲教养,当孩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时总是在对方身上找不是,当孩子犯错误时又总是在客观上找原因。久而久而便使孩子滋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错失。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分数挂帅细而密,德育工作大而空,即使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倡导已经引起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德育工作习惯做法还没来得及转变,许多学校目前还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教育未见成效。

再次也有传统糟粕文化的惯性侵蚀。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不都是民主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诸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也是造成中小学生思想不良营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根源。加上社会大环境因转型期的丑恶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就像无形的鸦片在毒害着一个个幼小的心灵。

所有这些,都造成责任感教育的不足。

以上的阐述和分析,让我们对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成长教育中的诸多不足与缺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具体的探讨,有赖于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之中,欢迎大家来信来稿交流相互的看法。

(本文作者邮箱:qihenguolaoshi@https://www.doczj.com/doc/62508404.html,)

引文列目:

注1: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注2:《现代汉语词典》05年修订版

注3:《MBA智库百科》“人格激励”条目

注4:《广州八成儿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能力差》金羊网2009-06-01 版

注5: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1-1-29版

注6:《61%的人认为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需大幅提高》2011年0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注7:《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差》2011-03-14 北京日报

注8: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人民日报1978-3-16版

注9:转引之]UNESCO《教育——财富隐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注10: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版

注11:吴守一《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载《教育学》,1998年第5期。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教育事业对于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莫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体制的相应改善,教育工作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可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分析如下: 1、高考“弃考” 近年来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今年有上百万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4万,“弃考一族”的壮大速度惊人。与此同时,今年我国高考人数却跌破了千万,只有950多万。在济南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到2010年的弃考的增加率为20%。弃考一族”和高考考生的比例在快速度地提升。 2、高分并不是高成就 针对高考还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9年33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此我们思考,我们精心教育才铸就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去了社会就失效了呢? 3、在小学等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状?我将我所认为的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汇总如下: 1、针对高考现状: (1)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的质量下降,人们对大学有点失望 (2)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 (3)有些人认为上大学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低,不合算 (4)花四年时间上大学不如提前学得一技之长更有效。 2、针对小学等基础教育现状: (1)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弱,而学习负担沉重很容易使他们出现各种身体和心理的问题。 (2)父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而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小学生压力。 (3)存在认为学习成绩高就行了,有了学习成绩就有了一切的错误认识。 (4)学校单纯为了更高的升学率而加大对学生的课内知识重视,只顾眼前学校利益,而不管学生的长远发展。 以上原因只能称为直接原因是因为它们不是根本上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而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然而,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一下方面: 1、传统的高考模式使中国教育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屏障 这些年,虽然国家一直在喊着要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因为考试评价机制没有先行改革,高考这根魔棒仍然迫使中小学校紧紧抓住应试教育不放。这就导致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以为中国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停留在嘴上,没有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就因为高考这个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丝毫改进。 2、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中西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活动方案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活动方 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活动方案 在我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目的是帮助广大师生认识自我,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一、参与对象 全市中小学生(包括职中、中专、师范学生)。 二、活动内容 本次生命教育以“珍爱生命、健康发展”为主题,包括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环境等,分两个模块开展: (一)生命如歌。包括生命之歌、智慧之歌、诚信之歌、礼仪之歌、等专题。(二)真情感动。包括感恩父母、师恩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祖国在我心中等专题。 三、活动要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在活动中要抓住重点,整体规划,选择专题,精心组织;要将生命教育与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法制、安全、环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四、活动分工 (一)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围绕上述模块或专题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宣传等活动。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工具和橱窗、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知识讲座、报告会、主题班团队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并作好参加市、区以及苏州市比赛的准备。 (二)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和要求,围绕此次生命教育的主题,选择一至二个专题为本地区活动的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评比、故事比赛和主题班会评选等活动,做好参加我局组织的征文、演讲比赛的前期选拔工作。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education in China,Talking about the education form:take [sit for] an examination,I have something to say.First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not scientific,because the real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many aspects: not only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n books,but also the developing of the morality、character,they need the principle of behavior as a civial.The physical quality,the mental quality,are all needed to be developped during the education.The education should be overall.The simple "taking for exam' kind of education can only produce students with high marks and short of social ability and principle of behaviour.These kinds of youths cannot be a qualified human beings because they lack the human qualities and civilization,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robots without soul,only know earning money by anyway.These are not good for the society

对现代中国教育的看法及建议

对中国当代教育体制的看法 中国最早的教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教育家,门生遍布天下其中就有七十二贤者。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对于当时是相对先进的,而中国的近现代教育却始于建国以后,中国的教育才开始了现代化的步伐,才有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教育体制,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体制,中国在教育上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却阻挡了他的发展,让中国损失了大量人才,造成了人才断层,对中国革命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中国教育的改革也是一个不成功的改革,正如小平同志在1989年所说:“中国改革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失误,”。在我国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领域却存在很多的缺陷与不足。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中国教育,笼统而言,我国的教育体制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课程内容的呈现和排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突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强调正面的榜样教育,培养学生谦虚、礼让、宽容的美德。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社会的选才标准统一。这些都是我国教育的积极方面,是有助于推动我国发展的。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育体制中的不足,这里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高考“弃考”和高分低能。 按理来说,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奋斗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期许有一个好的未来。为什么他们在高考前夕却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呢?我认为有两个主要有原因:第一,在一些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会“劝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从国至今的教育已经发展很多年,本片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以及中国的现代教育展开论述,在这里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体现出他所具有的独特气息,如中国从古代的教育就提倡尊师重道原则,近代教育则是提倡教育立国、科技兴国原则,而现代教育我们则是提倡创新理念原则,当然近代教育包括古代教育原则,现代教育包括古、近代教育原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呈发展趋势逐渐上升高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创新教育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些看法

提到中国的教育现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作为一名河南省的高考考生,我们经历了很大的委屈和压力,才考上大学,其中,只有很少的人能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河南作为一个教育大省,面临这样的问题,是有情可原的,因为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大家都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但是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来说,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资源要少的多,教育资源少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就会下降,培养的学生就不会像发达地区的学生那样知识面广、眼界开阔。与之相反地是很多发达地区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比欠发达地区要多得多,到最后发达地区的孩子接受再教育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欠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进而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其他差异,那些发达地区的孩子在完成学业之后,很少会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他们都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工作,欠发达地区孩子完成学业后背负着各种希望想要摆脱贫穷的命运,于是也到发达地区寻找机会创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这就成为了导致现在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是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些客观的因素无疑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但是,这一与我们的新课改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从八十年代的新课改是分试点进行的,也就是一步一步的实验推广,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稳扎稳打的发现新课改中出现的不合适问题,并加以处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造成各地的教育层次不平衡,最后导致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中国的教育现在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定义是培养新生一代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但是现在我国的教育却充满着功利化的色彩。包括我们的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是一种想要培养出能为国家做事的人的目的,是带着浓重的功利化色彩的,我们一切都讲实用,讲经济,怎样能用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我们一直在追问中国教育为什么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级的人物?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是什么状况,学前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孩子可以接受到比较合格的学前教育,大部分地区的孩子基本都是在民办的幼托机构接受学前教育,他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小孩儿上一个好的小学,而非对孩子的智力进行引导和开发。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孩子还是在接受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主,老师依然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很重,现在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很多地方掀起了国学热,让小孩儿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这些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实际中却变成了孩子们的负担,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记住那些经典,就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每天布置的作业里必然有这些经典的抄写或默写任务。这就像是本来很好的饭菜,你偏硬塞给孩子,强拗的瓜不甜,这样反而会使孩子们反感那些经典。小学生学国学的例子深刻的反映了我国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老师的心中充满了功利化的思想,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学生是最好的,可以接受很多生源,获得国家的

小学生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生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前几天和一位家长在交流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听到家长讲起她与儿子之间互不理解的状况:尽管这个单亲孩子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但母亲还是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只希望儿子能认真读书。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就是不争气,根本就学不进去,一心只想玩。自尊心强的母亲对孩子越来越失望,以至于后来常常在生气时动手打孩子。可是这个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却是个犟脾气,对母亲的打骂毫不示弱,每次都还手与妈妈对打。后来有几次在挨打之后竟威胁母亲说:“你经常打我,对我一点也不好,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听了这位家长的叙述,我大吃一惊。想想这个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心里觉得很诧异:除了有时在学习上表现不好会被大家点名批评外,在课外总是看到他和同学们在一起玩的生龙活虎的啊!这么一个活泼的孩子,怎么就经常想到死了?而且威胁的还是自己的妈妈?这可是一个只有8岁的孩子啊?我又想起在刚刚过去的6月1日,__中学陈文鼎跳楼自杀的事情。这个只有17岁的“天才少年”,因为对制度的失望,对老师的不满,而选择了一种自以为可以报复别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花季里的生命,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遗憾和思考。 以上两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孩子的事例,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深深的反思:与生命相比,学习成绩何足挂齿?与死亡

相比,成长的点滴烦恼何足以惧?可是我们的许多孩子,却无法 看得深远、想的明白,一时的意气用意就可以摧残自己年幼的生 命之花。而作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和家长,是 否也应反思自己在关注孩子们学习成绩、物质生活、交通安全的 同时,真正了解过孩子们的思想状况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如果 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帮他们拨剧,许多事情不是可以避免的吗? 那么,如何防止孩子们的自杀倾向,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 生命呢?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等 时间组织学生对“生命”话题进行探讨,让他们时刻牢记这十二 个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同时也建议各位老师 与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孩子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是要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源。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是全家人的永远的牵挂与期盼。每个孩子来到人间是很不容 易的,她们都是由每位妈妈经过十月怀胎和痛苦的分娩才来到人世。妈妈生育孩子的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过去医学条件不发 达的时候,许多妈妈为了生宝宝,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所以 说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自己的父母,我们没有权 利去剥夺自己的生命。二是要让孩子们感受父母的辛劳、知道死 亡的后果。父母为了培育我们这个幼小的生命成长,不知付出了 多少辛劳。可现在的很多孩子只因从小太过溺爱,却不能感受到 父母的辛苦,似乎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还有些孩子觉得学业太重,父母给的压力太大,认为死了就会进了天堂,一切烦恼都会没有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指导教师:王兰 组员:胡皓阳李亮王翰高伟王群郭春景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才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在竞争面前,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法宝。在一定程度上,达尔文的“优胜劣淘”法则依然适用,但未来世界的优胜者,不再是发动暴力战争的杀戮者,而是属于那个教育更普及,文化发展更发达的民族。诚如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所宣扬的:“如果还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倾注全力不断改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是我们选取《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个课题的直接动因。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小组讨论。研讨讨论的目的是使全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调查的对象。并交流了各自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第二步是进行文献查阅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在图书馆及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资料采集 photo 第三步是进行调查采访。在这一过程是最辛苦和劳累的在开展调查之前我们调查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如下: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给各类人群做了问卷,其结果经我们统计如下:

另外,我们还倾听了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对中国教育的看法。Photo 最后一步我们进行汇总和撰写研究报告。 主体报告内容:据这次调查所的资料如下 历史就是一条河。自然的河澜汗成灾,于是有鲧之捍洪、禹之导水,以让自然的河听命于人。后人循堤溯源,早已不见了当年捍洪导水的壮举,只见到那被不断修改的堤坝。人写的历史,就象这堤坝。散落在河中的文字和真实存在的人物,早已随着河水的更新而无影无踪,只有那充满筑堤者意志影响的堤坝,还静静地躺在大风扬起的灰尘中。也许,世人的冷漠,会让堤坝溃于蚁穴;也许,人们会踏上堤坝,去想象一下那久已消逝的历史。但是,倘若你也想做一个筑堤人,想踏勘旧时的堤坝而去追寻筑堤者的精神,也许你应当做的是:“体悟历史。” 二百年前,西欧最落后的德意志,以“未开化”闻名,当英法两强并起,主导欧洲时代的时候,普鲁士人还在德意志的黑森林边上,茹毛饮血、烤火维生,当时“法国革命”后拿破伦趁机成立专制军事政权,依仗兵强马壮,一再发动对西班牙、义大利和普鲁士的侵略战争,攻城掠地。1807普鲁士败于拿破仑,迫使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最终刺激了德意志的觉醒,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当时欧洲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通称哲学家)费希特在对他的国家深入研究之后,发表他的:《告德意志人民书》,大声疾呼“教育复国”“教育救国”。他把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菲斯泰齐,推崇得与复活基督教的马丁.路德齐名。并最终说服普鲁士总理,在内外交困之际,忍痛拨出巨款,选派出一个由二十四名精英组成的“教育考察团”,远到名声遐迩的瑞士取经。 当时法国和后来的英国也派了留学生到瑞士,但规模零散,学习时间短,仅一年或几个月。只有德国深刻理解教育落后的后果,所以坚持在菲斯泰洛奇那里学习三年之久。这些精英回到德国仅几个月,德国就拟好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法》,明确宣告德国人民,战败挨打的原因就是教育落后。它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规定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由国家提供经费的“义务教育”,违犯者将遭到法律的严酷制裁。这一教育革命的直接结果,使德国人口素质迅速提高,国家摆脱封闭愚昧,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迅速崛起。

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我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 13015014 陈猛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自尧舜禹开始,我想教育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下来。最早的文字现在普遍认为是甲骨文。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出现过“教”的形态,可见我国的教育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现在21世纪“科教兴国”的思想,我国教育的发展从未间断过。但是,21世纪的中国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讲教育形态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目前我们国家这三种教育现状是什么样的?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最普遍的教育者。从我们刚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教师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陪我们玩耍,教我们读书、认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师生佳话的美谈,比如孔子对座下弟子因材施教,还有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感动大家的老师,像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为救学生而自己致残的最美教师张丽莉,2014感动中国人物——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等等,好多好多。但是,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了。比如一些老师在班级给学生排座也不是按照个子的大小排座,而是看哪个学生送的“礼”多,或者将学习好的

学生放在眼睛底下继续严加看管,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就放在班级后面,任其“自生自灭”。这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没什么,他们认为好学生就应该好好管、多管,而坏学生怎么管都是管不好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就是浪费时间。但是,我认为这已经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意图。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不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么?现代学校很多不是也将“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么?但是,有的学校、老师的想法已经全都变了,他们为了更高的升学率,为了更高的优秀率,早已放弃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们上课不吵不闹,不影响老师讲课,不打扰别人学习,就不会干预他们上课干什么,随你怎么玩,任你怎么睡。“有教无类”似乎只是一个传说,早已抛在脑后。所以好学生更好,坏学生更坏。我想,之所以出现坏学生,也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放纵才导致他们变坏的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高傲的称号,不知道在当代社会还有多少老师配得上它。况且,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那么多关于教师令人惊悚的新闻,平顶山幼儿园园长性侵儿童“小草莓”、海南万宁“校长带女同学开房”,还有最近网上流传的教授诱奸女大学生等等,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校长们,老师们,你们这么屌,其他人怎么看你们,你们造么?而且,现在我国学校的教育,我认为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校为了自己的荣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迫学生们放下自己的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升学、升学。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就是这样么,小学

中国教育的缺点(english)

The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education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 want to talk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First, I ‘d like to give your introduction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children begin to go to school at the age of seven, it takes them for six years to finish primary school. After primary school, the students will go to junior middle school without having to pass the exam. Education at this level is compulsory,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lasts for three years.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t takes them for three years. Regarding college, senior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have to pass competitive exam in order to enter college. The college education takes them for 4 years. And if they want to get further education, they will spend another 3-6 years for Bachelor degree and Master degree. Though we spent nearly 20 years to finish all the study. It is not necessary to achieve our desired results. Yes, Today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disadvantages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n this speech I listed three disadvantages. 1. the way to select talent person ? 2. unfair policy ? 3. the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As we all know, now the only way to select talented person in China is examination。 That is to say, we test a person’s level by mark, However, I think such an approach is not very scientific. First, the knowledge in the exam only covers a small part of the book, some people may know it by accident, while other people May not know it .Second , there are many causal factors existed in the processing of examination, for example, what if someone feel sick in that day? Unfair policy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we all know that national policy is quite loose For Beijing,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Beijing is nearly the lowest in our country, but their chance to enter college is much larger than any other cities in our country. On this issue, government can not make a lawful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us, why in the same country,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如同和医疗体制改革一样:是失败的. 虽然中央不承认教育的产业化,但实际上已经这样运作了. 先说高等教育. 普通理工科的大学学费4500元,重点理工科的大学学费为5500元, 其他如艺术外语类的收费更高. 这样的收费的价格已经超出了中国普通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2004年中国普通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为875元/月,年平均收入不到一万元,农村地区我没有统计资料,收入状况更差.一个农民家庭需要20年不吃不喝才能供一个大学生完成4年的学业. 在民国时期,大学分国立,私立,教会大学三种. 国立大学,如国立中央大学基本免收学费,国立北平大学学费为年60银元,师范类学府不收食宿费和学费.国立大学被称为平民大学,很多清苦的学生都是读国立大学毕业的. 私立大学:如私立天津南开大学收费是80多银元,其他如上海私立复旦大学收费标准是87银元. 教会大学:如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收费偏高,年收费为120银圆以上。 按现在的市价估计:民国的一银元=现在人民币30元. 那么,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收费一般为年1800元人民币,师范类甚至免费. 私立大学为收费标准为年2400元, 教会大学为3600元人民币/年,有些偏高,为贵族大学. 民国那时候,普通知识中产阶级的月收入为15-20银圆左右.那时候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可以轻松供应一个大学生读国立大学可现在不行. 民国时期的教授收入在社会阶层中收入最高,比高级军官还高,政府没有干预大学,大学实行教授治学,在民国时期,国立浙江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很多学科在当时已经有了和国际上一流大学对话的资格. 52年院系调整,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失去了自己的工学院和文学院,很多优秀的综合大学被拆分.96年又开始搞大学合并,大学更名,大学收费并轨,学费从500元飞涨到5500元.大学盲目扩招,造成就业困难. 我认为:扩招,提高国民教育素质,是正确的,但要适度,我们大学用10年不到的时间走了英国美国半个世纪的路,急于求成,盲目扩招,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犯了"冒进"的错误. 但国立大学不应扩招,扩招的任务可以教给一般大学和私立大学(民办)去完成,去承担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务.国立大学主要完成"提高"任务,搞高精尖,培养理论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这方面,国家教育部部门又犯了"瞎指挥"错误.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经管系国贸专业马亭亭 学号4110516128 “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想,关于对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思考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虽然比我国以前古代科举考试大有进步并且现在也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的制度与体制,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貌似是以培养全能学生为目标,总想着要以后的孩子什么都行。这就给儿童教育时期的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自由的青春,有的只是家长,老师,学校给安排的一次次辅导与考试。还无法辨别对错的他们在千万父母铺就的相似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过了小学,过了中学,然后他们大多数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寄宿的高中,远离父母的他们丝毫得不到清闲,他们又被赋予了高考的重任,在书本摞成的教室里掌握做题技巧、考试方法,然后高考,在有地域保护这个不公平的条件下,有的人去了清华,有人进了专科。不公平的教育条件下又有不公平的选拔制度,造就了一部分人去了天堂一部分人下了地狱。 另外,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缺点也暴露无疑。让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就不对——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与考试有关的就学,

与考试无关的就不学;还有的同学干脆就没学,天天沉迷在游戏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大学生在考场上作弊成风,每次考完试,地上总是撒满了缩印版的小抄——现代科技为广大学子们“造福”啊!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踏踏实实的将自己本专业的学识与技能学好,而是靠着浑水摸鱼,投机取巧通过考试,而且大学也没有多少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们立马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你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你就是鲁迅、郭沬若来了也白搭。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还有我们的政治课,那哪里有一点严肃可言,简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义词。真难为这些老师这么些年是怎么教过来的。就是自然科学,它的死板与教条也让人难于忍受。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现过的题目,只要是高考曾经定下的答题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动,明明你是对的都不行!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除了教出

小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小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一、背景分析: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然而四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结合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热爱生命”这一专题学习,设计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设计理念: 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寻找相关材料。课堂围绕“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这个主题,通过不同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并展开激烈的讨论。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感受生命的美好,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让它充实,焕发光彩。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思、议、说等体验表达、合作、交流等过程。???(三)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活动锻炼学生说话、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健康发展为目标。 2、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自主体验、自我感受,从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班会准备: (一)提前选好并训练班会主持人。

(二)老师提前制作课件,与部分家长沟通,邀请参加家长会。 (三)让同学们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准备。 1、音乐伴奏带; 2、指导朗诵《热爱生命》; 3、辅导学生讲故事 4、整理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五、活动形式: 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加的主题班会形式,将看图,听故事、朗诵等相结合。 六、班会过程: (一)第一板块——序曲: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起源的理论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 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3.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判定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而是在肯定他们这种有益的尝试和提出问题的贡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人类祖先的产生及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传递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教育对当时的人类所以必要,是因为:

关于对中国教育的一点看法

关于对中国教育的一点看法(一) 廖富春 教育部长人事更替公布后,网上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吆喝,几乎都是在大揭教育系统存在的未能解决的问题;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一篇文章署名《中国教育是天大的笑话》耶鲁大学前校长,虽然后来澄清可能是有人借名仿造,但是里面说的一些问题确实击中当今中国教育系统中存在的要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记得小平同志在1989年都说过,“中国改革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二十年过去了,历经几任从事教育的人士不懈努力但仍然不能让广大人士和社会满意。诚然,中国教育事业沉疾太深又是受到各方面环境和条件非常大制约的一个系统性工程,非一般的人士可以扭转。我本人也是出生在教师家庭,也是从新中国在恢复高考后新形式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现在我就以我这个过来人来谈一点对中国的教育的看法,同时也给出些小小的建议。 中国教育存在着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教育会受到如此的非议和攻击?我也是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就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并且也立志于这方面的人生抱负;我们的教育在社会人文方面主要是传统的孔儒之道(道德)以及一些只有几十年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的白话文,还有就是正统的马列主义教育。出了社会后,接触和认识了社会,感到社会的现实、残酷,课本上有的东西好像和社会是恰好相反。另外,一部分人在正统的教育环境中立志要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结果发现现实也并不是那么回事,要“为人民服务”的人你就是不能为人民服务,有理想、有才干的人反而进不了他那个应该去的系统,成怀璧其‘赘’、“抱才之困”。其三学了的不能用。我这里所说的“不能用”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教给我们有用的太少,如在社会学人文学科方面,都是一些非常抽象和干枯的马列主义类的哲学而对于一个人能够真正认识社会和在社会上运用的知识反而非常地少。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大学中教授的几乎都是基础知识,缺少真正的能一拿出来(在企业中)都能用的,这方面能用的不能仅限于一些技能领域。学子出了学校要费很大的劲来重新学习和适应社会,感到以前在学校学的都是“垃圾”,以至于大家都认为被中国的教育误了,被骗了。 从表象看,中国教育第一社会、国家花了大量的钱特别我们普通的父母供孩子学习,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德欠佳。自从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教育好像就和社会上的企业一样:心浮气噪,眼里看到“钱”,学校越来越缺乏敬业精神甚至职业道德,学生的质量和素质明显下降。本人主要从事的是企业管理,主要是和人打交道,不仅现在社会/企业很大部分人都感到现在的大学生怎么啦?既无学成又还心高气傲;本人也有同感,感到他们和我们那个时侯差得太远、是混过来的,许多大学生连本专业都非常地差,都不知他们是怎么毕业的?而且一部分大学生毫无学术气质,显得非常地市俗。企业找不到自己所需的人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