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分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分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5.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世界的本质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6.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

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

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15.球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

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

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2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

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3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3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

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

3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3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3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4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41.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42.“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4.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4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46.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一果D.同果一因

47.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48.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49.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

A.抽象的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人民群众的愿望D.先进分子的构想

50.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

5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52.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

53.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54.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A.主观性和个别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稳定性和不变性D.客观性和普遍性

5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

B.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

56.“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5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8.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C.研究历史资料D.参加社会实践

5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60.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6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

A.人们的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的要求C.客观存在的事实D.正确的指导思想

62.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设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集合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3.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4.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

A.客观唯心主义B.近代的唯心主义C.现代的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6.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B.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C.认为天地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

D.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7.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

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社会性D.不彻底性

8.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B.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

C.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D.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D.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1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D.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12.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

A.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D.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

A.认真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活动

1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

A.实践具有思想性,是思维范围内的活动

B.实践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7.某乡村小镇自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从哲学上看,这一做法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永恒运动的原

C.事物联系复杂多样的原理D.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18.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19.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

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D.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

2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2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

A.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B.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C.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D.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3.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24.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

C.没有穷无所谓富,没有弱无所谓强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25.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岐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26.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8.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29.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

A.庸俗唯物主义B.庸俗进化论C.冒险主义D.激变论

3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彻底的、完全的否定

31.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32.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宿命论D.唯心主义先验论

3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B.形式对内容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D.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

34.下列说法中正确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日出于东而落于西B.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35.事物的假象是指()

A.虚假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人们的错觉所产生的虚幻现象D.以否定方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36.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A.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

C.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7.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A.感性认识的产物B.理性认识的产物

C.社会性劳动的产物D.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

38.下列选项中,从一定角度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

A.意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9.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的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和形象是()

A.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

4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能创造客观世界D.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41.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A.创造自然规律B.创造宇宙万物C.反映客观世界D.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4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运筹帷惺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43.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有()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D.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B4.C5.D6.C7.B8.A9.D10.C11.B12.A13.B14.A15.C16.A,17.C18.A19.B20.C 21.A22.C23.D24.D25.A26.B27.C28.D29.B30.C31.A32.B33.C34.D35.C36.B37.A 38.B39.C40.B41.D42.C43.D44.C45.A46.B47.D 48.A49.B50.C51.A52.C53.D 54.D55.C56.B57.C58.D59.A60.D61.C62.B

二、多项选择题

1.AD2.ABC3.ABD4.BCD5.AD6.ABCD7.ABD8.ACD9.BCD10.BCD

11.ABCD12.ABCD13.BC14.BCD15.BCD16.ABC17.ACD18.ABCD19.ABC20.ABC 21.BCD22.BCD23.ABD24.ABD25.ABCD26.ACD27.CD28.ABCD29.BCD

30.ABC31.AD32.ABC33.ABCD34.CD35.BD36.ABC37.CD38.BCD

39.BD40.ABD41.CD42.ACD43.BCD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7.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1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9.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论辩论的观点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2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2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25.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客观性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的全面性D.真理的具体性

2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2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2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

A.客观性B.全面性C.具体性D.稳定性

2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了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3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3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3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

C.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D.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3.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有()

A.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B.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D.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4.下列各项属于认识客体的含义或性质的有()

A.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认识客体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C.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D.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概括揭示了()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6.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

A.概念B.感觉C.判断D.推理

7.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A.感觉B.概念C.知觉D.表象

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觉,理性认识则正确可靠

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的有()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有()

A.二者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D.二者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1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B.唯理论的错误

C.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D.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

1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有()

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1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更重要,这是因为()

A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检验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14.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B.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D.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认识能力的限制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6.真理具有绝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的有()

A.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B.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C.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17.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的有()

A.任何真理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普遍性

C.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

D.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D.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19.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D.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2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价值的表现的有()

A.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B.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C.真理具有教育的功能D.真理具有激励的功能

21.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统一的具体表现的有()A.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B.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的理论联系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的原则

C.“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D.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马克惫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D4.A5.B6.C7.D8.B9.A10.C11.D12.A13.C14B15.D16.C

17.D18.C19.A20.D21.D22.B23.C24.D25.A26.B27.C28.A29.D30.B31.C3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D3.ABCD4.ACD5.BCD6.ACD7.ACD8.ABC9.CD10.ABC11.ABCD 12.BCD13.BCD14.ABCD15.BD16.AD17.CD18.ABCD19.ABCD20.ABCD21.ABCD22.ABCD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思想意识D.具有语言文字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4.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运输设备B.动力系统C.传动装置D.生产工具

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8.国家政权属于()

A.社会的上层建筑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19.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化分法

2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1.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4.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5.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2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2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C.社会基本矛盾D.革命和改革

28.阶级首先是一个()

A.政治范畴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法律范畴

2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3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

31.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32.社会革命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B.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3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34.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A.唯一形式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D.必要形式

35.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

3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7.人的本质在于()

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社会属性C.人的思想品德D.人的文化素质

38.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经济利益D.人的价值追求

3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0.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A.根本的政治路线B.根本的思想路线C.根本的组织路线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41.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B.特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特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D.特指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理论家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国家政权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有()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

A.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自然资源

4.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人口状况的优劣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B.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性质的制约C.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有()

A.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的优劣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其表现有()A.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它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7.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区别的有()

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B.前者阶级性不明显,后者阶级性鲜明

C.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D.前者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后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

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B.政治思想、逻辑学、哲学

C.法律思想、语言学、艺术D.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9.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C.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1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的有()

A.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

B.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社会意识受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11.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社会关系因素D.渗透性因素

12.在现代化生产中,劳动资料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的内容的有A.能源动力系统B.自动控制系统C.信息传递系统D.地下各种矿藏

1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的有()

A.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独立的直接的生产力B.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C.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扛杆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D.产品的分配形式

1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D.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1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7.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正确方法有()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彻底改变基本经济制度

C.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D.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8.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A.政治思想和制度B.法律思想和制度C.政治上层建筑D.观念上层建筑

19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20.社会形态的基本划分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下列各组有一组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一组属子技术社会形态系列,它们分别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传统社会、转型社会、近代社会

2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社会形态的有()

A.传统的农业社会B.人的依赖性社会C.物的依赖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22.马克思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种社会形态的有()

A.自然经济社会B.商品经济社会C.产品经济社会D.古代农业社会

23.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现代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

24.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A.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D.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26.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

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B.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C.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D.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27.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的有()

A.对社会各阶级作了经济上的分析

B.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人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8.下列各项属于阶级斗争的有()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B.剥削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

C.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D.封建社会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斗争

29.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A.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D.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

3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类型的有()

A.新兴地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C.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

3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有()

A.社会革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深刻的根源

B.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C.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D.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3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3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本质这一界定说明()

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D.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地发生变化的

3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有()

A.社会是由一个个孤立的个人构成的B.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C.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D.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35.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下列各项属于这两个根本缺陷的有()

A.看不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看不到物质生产是人们思想动机的根源

C.看不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D.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的有()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7.下列各项属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的有()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有()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9.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依靠群众B.一切为了群众

C.一切按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办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B4.C5.A6.D7.A8.C9.B10.D11.C13.B13.B14.A15.D16.C17.D18.A 19.C20.B21.A22.B23.D24.B25.D26.A27.C28.B29.D30.A31.C32.D

33.A34.B35.C36.D37.B38.A39.C4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BCD3.CD4.BCD5.CD6.ABCD7.CD8.AD9.ACD10.BCD11.ABD12.ABC 13.BCD14.BD15.ACD16.ABD17.ACD18.CD19.ABD20.AC21.BCD22.ABC23.BCD 24.BD25.ABC26.AC27.BCD28.AC29.CD30.ABD31.BCD

32.ABD33.ABCD35.BD36.ABCD37.ABD38.ABCD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

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4.具体劳动()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5.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

A.生产条件B.劳动强度C.劳动熟练程度D.生产规律

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反向变化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9.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D.价值的表现形式1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

A.不会发生B.可能发生C.取决于商品数量D.是不可避免的

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价格标准职能

12.“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13.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1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

A.商品价格同价值相等B之商品价值同价格相等

C.商品价值围绕价格波动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1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

A.都成为资本家B.都成为雇佣工人C.两极分化D.彻底破产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A.生产资料B.劳动力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

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B.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D.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B.货币投人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20.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

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B.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

2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