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诊断在传染性疾病中应用

分子诊断在传染性疾病中应用

分子诊断在传染性疾病中应用
分子诊断在传染性疾病中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张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0126) 摘要: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分子诊断技术进入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实验项目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定。不同的分子诊断方法具有不 同的临床应用范围,本文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 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分子诊断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高通量 狭义的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is)是基于核酸的诊断技术,通过对DNA和/或RNA的检测来实践对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但是,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物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DNA/RNA拷贝、突变等变化的检测,拓展到核酸与DNA片段、蛋白与多肽、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预后与预防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当然,分子诊断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与分子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2007启动的1000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却只用了3年[2],人类了解自然密码的速度正在跨上快速列车。检验医学以提供精密准确的数据服务于临床,而分子诊断技术正逐渐成为成为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这将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一、基于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两条同源核酸分子(DNA或RNA)可以在碱基互补的原则下形成异质双链是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化学特征,这一过程亦被称为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分子杂交是所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从最初的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到实时PCR(real time PCR),从基因芯片再到高通量的DNA测序技术,都离不开碱基互补的分子杂交反应。而且在理论上可以特异性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分子,例如核酸与核酸之间(A-G、G-C)、蛋白与蛋白之间(抗原和抗体)甚至核酸和蛋白之间(适体与多肽)的相互作用都可以视为分子杂交的不同表现模式。因此,广义的分子杂交技术是指以核酸、蛋白、糖基以及细胞、代谢物等分子的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诊断技术繁多,缺乏统一的分类方法,但是可以根据实验方法的差异分为主要的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特异性的标记探针检测检测细胞内的核酸物质,而另一类是通过探针检测从细胞内提取的核酸、蛋白等物质,前者以原位杂交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后者以生物芯片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1、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tion,FISH)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原位杂交应用特异性的探针检测细胞内的核酸需要标记分子显示杂交信号,1960s年代的检测技术是放射性核素标记,但是信号检测程序复杂并且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污染,而荧光物质标记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因此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tion,FISH)

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意义

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意 义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66名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使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疾病诊断的结果,评价超声诊断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男性体检者的各类甲状腺疾病的总发生率为24.45%,女性体检者的发生率为23.9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35岁体检者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瘤的发生率均低于36~70岁体检者,19~35岁体检者的甲状腺异常总发生率为17.33%,36~70岁体检者的总发生率为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e occurrence of thyroid nodules,thyroid cancer,thyroid diffuse lesions,hyperthyroidism and thyroid tumors in 19 to 35 years old examinees were lower than the 36 to 70 years old examinees,the incidence of 19 to 35 years old subjects was 17.33%,which of the 36 to 70 years examinees was 31.41%,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比较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基因分析,即基因诊断 ( Gene Diagnosis ):是利用DNA 分析技术直接从基因水平 ( DNA or RNA ) 检测遗传病的基因缺陷。 这种方法和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差别在于直接从基因型推断表型,可以越过基因产物,直接检测基因的结构而作出诊断,改变了传统的表型诊断方式,所以又称为逆向诊断 ( Reverse Diagnosis )。 基因诊断的优点: 材料容易获得,不受细胞类型的限制; 不受基因表达的时空限制。 不受年龄的限制; 可以于发病前做出诊断; 方便有效,迅速准确,携带者也可以有效检出。 基因诊断的难点:对大多数疾病尚未找到合适的基因诊断方法,另外由于遗传异质性、基因突变的多样性,一种基因诊断方法对同一疾病往往有很大差异。 基因诊断的对象:一般是指单基因病和某些有主基因改变的多基因病。 至1997年,发现人类单基因病遗传病已达8587种,现已达到15988种 进行基因诊断必须具备的条件: (1)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已明确 (2)致病基因的结构、顺序与突变性质巳清楚 (3)致病基因与DNA多态存在连锁关系 根据所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基因诊断技术 基因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 (1)聚合酶链反应DNA扩增法 (2)限制性酶谱Southern印迹杂交直接分析法 (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锁分析法 (4)寡核苷酸探针(oligonucleotide probe)检测法 (5)DNA测序 (6)基因芯片 一、基因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一)肝炎病毒基因的检测 1、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 病情评估 血清中病毒含量的多少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相关,病毒载量越高,肝组织炎症反应程度越重。 疗效预测 治疗前病毒核酸载量越高,疗效越差;载量越低,机体清除病毒的可能性越大。预后判断 病毒核酸载量持续处于高浓度者预后不良。 垂直传播途径感染者,预后较差。 反映肝细胞损害的其它指标正常,但病毒核酸 水平经常波动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 2、乙肝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

常见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 甲状腺疾病,是一类遗传与免疫性疾病,他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压力过大,情绪不稳,环境污染、外伤、感染等,都是引发此类疾病的诱因。临床上常见甲状腺疾病主要有:甲状腺结节及囊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单纯性甲状腺肿(甲肿);甲状腺腺瘤(甲瘤);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症等。其诊断治疗方法如下: 一、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 病史:家族史,精神创伤(过度紧张、忧虑),感染(感冒、肺炎、扁桃体炎),外伤,手术,过度劳累等诱因。 临床表现:怕热、多汗、心慌、失眠、多食易饥、大便次数增多切不成型、神经过敏、易怒、手舌细颤,少数可出现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典型病例可出现颈部粗大,眼球突出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清FT3 FT4 T3 T4 升高TSH下降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丙硫氧嘧啶(MTU)、甲巯咪唑(他巴唑MM)及β受体阻滞剂,疗程为1-2年,最好不少于2年。 131碘治疗:是一种放射性靶向治疗的首选方法,其疗程短、付作用少、治愈率高,85%患者只需用药一次,即可达到治愈目的。 手术治疗:对服药无效或反复复发;甲状腺显著增大,压迫邻近器官;胸骨后甲状腺肿伴甲亢;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等,可实施手术疗法。 二、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 临床表现:怕冷,嗜睡,颜面浮肿,易疲劳,反应迟钝,记忆力差,便秘,抑郁,月经不调,体重增加。严重可出现表情淡漠,皮肤干、粗、发黄、脱屑,声音斯哑,脱发,眉毛外1/3脱落,下肢黏液性水肿等。 实验室检查:血清FT4 T4 下降,严重的T3 、FT3均下降,TSH升高。 治疗:左甲状腺素(优甲乐)替代治疗。其剂量依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和个体差异而不同。 三、甲状腺结节及囊肿 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正常人群通过触诊可发现6%左右,运用超声检查可发现20-30%左右。甲状腺结节的恶变率在6%。 临床表现: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患者无任何症状。只有通过体格检查时得以发现。 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x线摄片;核素扫描;细胞学穿刺。 治疗:一般运用手术治疗,恶性结节可用同位素治疗。 四、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又名为“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常在病毒感染后1-3周发病。 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大触之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耳部、咽喉、胸背部。前期症状可出现怕热,心动过速,T3、T4增高,TSH降低;中期出现怕冷,水肿,T3、T4降低,TSH增高;灰复期症状消失,T3、T4、TSH水平正常。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T3、T4、TSH检查;甲状腺吸碘率。 治疗:轻症,以口服抗炎镇痛药(水杨酸,吲哚美辛,塞莱西布)为主;重症,以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为主,总疗程不少于6-8周。 五、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是由碘缺乏引起的单纯甲状腺肿大。治疗以补碘为主。

感染性疾病相关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引

感染性疾病相关 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南

前言 感染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病情监测和控制疾病蔓延的重要前提。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子检测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及治疗监测上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一些重要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为使我国的感染性疾病分子检测临床应用健康有序发展,更好的为医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必要制订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分子检测技术指南,规范临床实验室相关分子检测操作程序,指导从事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的医务人员正确开展工作。 本指南以大量、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同时消化吸取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精华,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原则,反复修改而成。 我们衷心希望《感染性疾病相关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南》能够对广大检验人员起到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从而为提高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治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 本指南起草人:尚红、李金明、郭晓临、代娣、程仕彤

目录 1. 本指南适用范围 (3) 2. 标准术语 (3) 3.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概述 (9) 4.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分析前质量控制 (12) 4.1 标本采集 (13) 4.2 标本的转运 (16) 4.3 标本的接收 (17) 4.4 标本的保存 (18) 4.5 检验项目的选择 (19) 5.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分析中质量控制 (20) 5.1 实验室的设计要求 (20) 5.2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 (21) 5.3 试剂和方法的选择 (29) 5.4 设备维护和校准 (36) 5.5 人员培训 (36) 5.6 试剂性能验证 (37) 6.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分析后质量控制 (40) 6.1 结果报告 (40) 6.2 结果的解释及医患的沟通 (41) 6.3 检测后标本的保存及处理 (42)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张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0126) 摘要: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分子诊断技术进入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实验项目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定。不同的分子诊断方法具有不 同的临床应用范围,本文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 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分子诊断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高通量 狭义的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is)是基于核酸的诊断技术,通过对DNA和/或RNA的检测来实践对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但是,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物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DNA/RNA拷贝、突变等变化的检测,拓展到核酸与DNA片段、蛋白与多肽、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预后与预防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当然,分子诊断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与分子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2007启动的1000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却只用了3年[2],人类了解自然密码的速度正在跨上快速列车。检验医学以提供精密准确的数据服务于临床,而分子诊断技术正逐渐成为成为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这将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一、基于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两条同源核酸分子(DNA或RNA)可以在碱基互补的原则下形成异质双链是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化学特征,这一过程亦被称为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分子杂交是所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从最初的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到实时PCR(real time PCR),从基因芯片再到高通量的DNA测序技术,都离不开碱基互补的分子杂交反应。而且在理论上可以特异性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分子,例如核酸与核酸之间(A-G、G-C)、蛋白与蛋白之间(抗原和抗体)甚至核酸和蛋白之间(适体与多肽)的相互作用都可以视为分子杂交的不同表现模式。因此,广义的分子杂交技术是指以核酸、蛋白、糖基以及细胞、代谢物等分子的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诊断技术繁多,缺乏统一的分类方法,但是可以根据实验方法的差异分为主要的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特异性的标记探针检测检测细胞内的核酸物质,而另一类是通过探针检测从细胞内提取的核酸、蛋白等物质,前者以原位杂交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后者以生物芯片及其衍生的技术为主。 1、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tion,FISH)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原位杂交应用特异性的探针检测细胞内的核酸需要标记分子显示杂交信号,1960s年代的检测技术是放射性核素标记,但是信号检测程序复杂并且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污染,而荧光物质标记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因此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tion,FISH)一经出现立刻取代了放射性标记的技术,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杂交技术。FISH技术通过荧光标记探针,可以可

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甲状腺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 ( De Quervain 甲状腺炎)( Hashimoto disease,桥本病)( Riedel 甲状腺炎) 病因多由口腔或颈部化脓性感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液有效价很高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未肯定; 染引起,病原菌常为葡萄球菌、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A )及抗甲状 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腺球蛋白( TGA )的自身抗体。 病理及常见为甲状腺肿炎,感染局限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腮腺腺组织被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所浸腺体内致密纤维组织增生侵入发病机在甲状腺的结节或囊肿内,因不炎。病毒破坏部分甲状腺滤泡,引起胶体润,并形成淋巴滤泡,病变都不超出甲状固有被膜,甚至超出其范围,使制良的血液循环易形成脓肿。急性释放及腺体内异物反应。腺固有被膜,因而腺体与周围组织不粘连,腺体与周围组织器官发生紧密粘感染性甲状腺炎少见。亦不累及喉返神经。连,常侵及喉返神经。 临床表1、数日内甲状腺或甲状腺肿1、少数病情较急,体温升高,甲状腺肿胀1、常为年龄较大的妇女;1、男女发病数相等; 现肿胀,有压痛和波及至耳、并有压痛;2、病程缓慢,腺体逐渐增大,为弥漫性,2、甲状腺逐渐肿大,常限于一枕部的疼痛。体温升高。2、多少病情轻,腺体仅较硬,压痛亦轻。对称,表面光滑,质较硬。侧,表面不平,质硬似铁; 2、严重者出现压迫症状:气 3、血沉增速,白细胞计数正常;3、可出现轻度的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3、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促、声音嘶哑,甚至吞咽困4、病程 3 月左右,预后多不出现甲减;4、 50% 以上的病例甲状腺功能减退。4、甲状腺功能常减退。 难。5、有时伴有非霍奇金淋巴瘤。 3、可引起甲减。 诊断要1、甲状腺或腺肿迅速肿胀,并1、发病前 1~2 周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血沉增快;血清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不易与甲状腺癌鉴别,常需针点:出现波及耳、枕部的疼痛;2、分离现象:基础代谢率略增高,血清蛋白升高,絮浊实验反应异常;基础代谢吸细胞学检查或做活检。 2、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白结合碘或 TT 浓度升高,但放射碘的率降低,放射碘摄取量减少。 3、体温常升高摄取量显著降低。2、诊断困难时,可用左甲状腺素片进行治 3、诊断困难时,可用泼尼松进行治疗性实疗性实验。 验;

甲状腺超声诊断TI- RADS 分级

甲状腺超声诊断TI- RADS 分级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病变,正常人群的检出率可高达60%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增加。由于其临床症状变化比较复杂,易误诊。甲状腺孤立性结节恶性可能性大,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结节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疑有甲状腺结节的病人均应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彩超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对于位置深在而体积小的甲状腺结节尤其如此。为了规范甲状腺超声检查,美国Park等学者仿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制定了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用于指导甲状腺结节的诊断。 甲状腺Ti-RADS 分级诊断标准如下:0 级,无结节,正常甲状腺或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1 级,高度提示良性,超声显示腺体大小、回声可正常,无结节、亦无囊肿 或钙化;2 级,可能良性病变,边缘界限清楚,以实性为主,回声不均匀,等回声-高回声,可有蛋壳样钙化或粗钙化,恶性风险为0,需要临床随访;3 级,不确定病变,实质性肿块回声均匀,多为低回声,边缘光整,可分为3A及3B,3A倾向于良性,3B倾向于恶性,恶性风险为<2%,可能需要穿刺活检;4级:可能恶性病变,1~2 项提示恶性的超声表现,如极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光整、淋巴结异常等,恶性的可能比例为5~50%,需要结合临床诊断;5 级,高度提示恶性,超过3 项提示恶性的超声表现,如极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光整、边界不清、淋巴结异常等,提示癌的可能性>95%;6级:细胞学检出癌症,确诊为癌。在临床应用中,3 级以 下诊断为良性可能性较大,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可定期观察,3~6 个月后复查彩超;4 级者有恶性可能,可行穿刺确定性质;5 级者恶性可能性极大,建议直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TI- RADS 分级方法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超声鉴别特征入手,细化每一条危险因素,综合评分,从而得出最终分级,每一评分均围绕良恶性特征,更加准确可信。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特征有:实性,低或显著低回声,边界不清,微小分叶,簇状钙化及直立状等6个方面,具体可表现为结节界限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包膜不完整,内部为不均匀低或极低回声,伴有沙粒样钙化,后方回声衰减,纵横之比> 1,呈浸润性生长,血供丰富等。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否显示血流信号,以及血流信号在甲状腺结节内的分布状况,可将甲状腺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分为3 种类型,Ⅰ型:内部无血流信号;Ⅱ型:结外丰富血流信号和(或)少许结内血流信号;Ⅲ型:结内丰富血流信号和无(或)少许结外血流信号。评判标准为Ⅰ、Ⅱ型为良性,Ⅲ型为恶性。而部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因为其形态较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沙粒样钙化不明显,血供稀少等超声特征易误诊,需要细致观察。

甲状腺超声诊断

甲状腺超声诊断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七.正常甲状腺超声表现 1.形态颈前正中横切面探查时甲状腺呈马蹄形蝶形,颈侧区纵切面探查,甲状腺呈上窄下宽的锥形。 2.包膜甲状腺周围是甲状腺固有膜和甲状腺假被膜形成的薄层高回声带,光滑、整齐、境界清晰。 3.腺体回声正常甲状腺实质的回声水平和正常颌下腺的回声水平相似,高于颈部带状肌(即舌骨下肌群,包括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提肌和甲状舌骨肌)回声水平。根据不同的超声仪器、不同的成像频率,甲状腺实质回声分布略有差异,高分辨力超声显示的甲状腺实质回声密集均匀,而仪器分辨率不佳时,甲状腺实质的回声可表现得较为粗大,均匀性下降。 4.血供彩色/能量多普勒彩色显像时,高灵敏度超声仪器对于甲状腺内部血流信号可能显示为短棒状或条状,低灵敏度超声仪器可能只显示稀疏分布的点状血流信号;动脉血流表现为具搏动感的明亮的彩色血流信号,而静脉彩色血流信号较为暗淡,无搏动感。 5.频谱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可检测甲状腺内动脉或静脉血流频谱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甲状腺上、下动脉血流频谱为陡直的单向单峰图像,上升较快,下降较慢。 八.甲状腺弥漫性疾病的超声评估 (一)灰阶超声 1.部位根据是否在正常甲状腺解剖部位探及甲状腺组织,分为正常部位甲状腺和异位甲状腺。 2.大小甲状腺的大小通常用侧叶前后径、左右径及峡部厚度来评估,分正常、增大和缩小三种。甲状腺增大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病)及结节性甲状腺肿、部分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缩小则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核素治疗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后期,也可见于甲状腺发育异常,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 3.形态可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对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多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的两侧叶常是对称性的。两侧叶不对称多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手术后和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等。 4.边界甲状腺边界可分为清晰、模糊两种。边界清晰通常见于疾病未累及包膜的甲状腺疾病。边界模糊常由炎症性或肿瘤性病变造成,前者可累及颈前肌群,而后者尚可突破甲状腺包膜,累及气管、喉返神经组织等。 5.内部回声 (1)回声强度:以正常颌下腺实质回声水平做参考,可分为回声正常、回声减低和回声增高。回声正常见于部分单纯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回声减低多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亚急性甲状腺炎、侵袭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回声增高较为少见,可见于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2)回声均匀性:可分为均匀和不均匀。甲状腺实质回声均匀可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及少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回声不均匀为大部分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共同表现。 (二)多普勒超声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一场由“螺旋双杰”引发的发明 分子诊断发展四阶段 早期预知某些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1978年著名没计划以科学家简悦威等应用液相DNA 发明PCR技术后迅速发展,标志着传统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技术。 :1992年美国Affymetrix制作出第一章基因芯片,标志着分子诊断进入生物芯片技术阶段。生物芯片技术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的问题。 Ronaghi分别于1996年与1998年提出了在固相与液相载体中通过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焦磷酸测序。目前常见的高通量第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有Roche454、IlluminaSolexa、ABISOLiD和LifeIon Torrent等,其均为通过DNA 片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使得第1代测序中最高基于96孔板的平行通量扩大至载体上百万级的平行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检测。1代、2代测序区别 分子诊断三座丰碑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双螺旋结构的出现时分子生物学行程的重要标志,对人们认识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和突变具有重要意义,为分子诊断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DNA之父”Watson、Crick

50年前,科学界的“八大恶棍”之一凯利?穆利斯还只是美国某制药公司的小职员,整天做着把先天致病基因给剔除掉的白日梦,然而先要复制DNA,才有足够的时间慢慢修复。1966年,穆利斯尝试磕了一次药,并从此不可自拔。后来,迷幻剂被列为违禁药品,于是穆利斯自己调配迷幻剂的替代品。在制作迷幻剂时,他居然想到了复制DNA的办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最终凭他跟迷幻剂的结晶PCR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此开启了分子诊断的PCR时代,标志着传统的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 “PCR之父”Kary Mullis “只是个在实验室里乱搞的家伙”弗雷德里克·桑格开拓人类基因研究,被尊为“基因学之父”,他与同事合作研发的快速为DNA定序,成为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先驱。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证明蛋白质具有明确构造;他上世纪70年代提出快速测定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技术“双去氧终止法”,即双脱氧核苷酸链中止法,又称“桑格法”。“双去氧终止法”测序法拉开了DNA测序的序幕,解开了人体4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 “基因学之父”Frederick Sanger 分子诊断临床应用

检验分子诊断复习题

12检验分子诊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8分) 1、顺式作用元件 2、基因 3、 4.: 5、 6、分子克隆:. 7、基因诊断: 8、载体: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计20分) 1、基因芯片的基本步骤包括:、、和。 2、分子杂交是利用和这一基本性质来进行和定性、定量分析的。 3、世界三大数据库分别为、和。 4、生命体中携带的基因信息在某一时段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称为。 5、在选择核酸的分离纯化方法,应遵循的总原则是:一是保证核酸();二是尽可能()。 6、在反应中,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浓度(过低)会降低酶的活性,浓度(过高)又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 三、问答题: 1、简述印记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分类及应用。 2、.简述病毒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3、双脱氧法测序原理 4、简述芯片技术的应用。 5、简述核酸探针及其应用。 6、引物的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技术的应用? 7、简述及主要步骤 8、简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反应步骤。 9、简述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类别和应用。 10、简述2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物质在反应中不能作为模板() A. B.单链 D. 蛋白质 E.双链 2.与不同的是( ) A.基本原理不同 B.不需要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C.探针必须是 D.探针必须是 E.靠毛细作用进行转移 3.下列哪个不属于重组的过程( )

A.目的基因的获取 B.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C.重组导入受体细胞 D.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E.探针与杂交 4.目前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最常用的方法是( ) A.质谱分析 B.二维凝胶电泳 C.酵母双杂交技术电泳 E.凝胶滞后实验 5.2是根据蛋白质的()来进行分离的。 A.分子量和分子构象 B.分子构象和电荷 C.分子量和电荷 D.分子构象 E.分子组成 6.提出双脱氧法测一级结构的科学家是( ) 7.人类基因组计划是( )年完成的 A.1985 B.1990 C.1995 D.1997 E.2003 8.蛋白质氨基端测定时最灵敏的方法是( ) 法 B.2,4-二硝基氟苯法 C.丹磺酰氯法 D.氨肽酶法 E.硼氢锂法 7设计引物时,的含量应在( ) A.10-20% B.15-25% C.30-50% D.40-50% E.40-75% 8.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的血液标本一般不采取( )作为抗凝剂 A.肝素 B.草酸盐 D.柠檬酸盐 E.水蛭素 9.用于核酸分子杂交的探针( )不能是放射性标记的 C.寡核苷酸 D.抗体 10文库包括该物种的( ) A.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B.所有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C.内含子 D.所有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E. 调控区 11.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为( ) A.多顺反子 B.转录和翻译连续进行 C.转录和翻译在同一时空进行 D.基因是连续的 E.转录和翻译在时空上完全分开 12322质粒作为基因克隆载体不具有下列何种调控原件( ) C.多克隆位点 D.复制起始位点标志 13.下列哪一项不是的步骤()。 A.用限制酶消化 B.与载体的连接C.凝胶电泳分离片段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 E.杂交 14.核酸-蛋白质杂交实验这一方法常用于鉴定蛋白质和的特异结合,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确定蛋白质的()。 A.是否具有四级结构 B.蛋白质的等电点 C.蛋白质是否和糖结合成糖蛋白 D.蛋白质是否还有2基团 E.蛋白质的分子量 15.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原核生物基因组具有操纵子结构 B. 原核生物结构基因是断裂基因 C. 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插入序列 D. 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重复顺序 E. 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转录产物为多顺反子型 16. 质粒的主要成分是() A. 多糖 B. 蛋白质 C. 氨基酸衍生物 D. 分子 E. 脂类 17. 只含小分子量而不含蛋白质的病毒称()

分子诊断市场

分子诊断市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已将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2010年9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将生物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医疗保健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参与性”(Preventive、Predictive、Personalized、Participatory)的“4P”医学将替代传统以治为主的诊疗方式。要注重发展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开展重大疾病及常见疾病的分子分型分期与疾病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的可共享的临床资料、标本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研究重大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重大疾病分子分型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确证及临床评价,重大疾病个体化的临床诊疗方案。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分子诊断是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既可以进行个体遗传病的诊断,也可以进行产前诊断。分子诊断的材料包括DNA、RNA和蛋白质 1. 分子诊断技术行业介绍 行业概况 全球体外诊断(IVD)市场收入和增长率 (2010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收入和增长率,Source:https://www.doczj.com/doc/67206718.html, 2011) 2010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规模逾400亿美元,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大概为150亿人民币。预计到2014年,全球的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可达到500亿美元,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达到350亿元。

◆全球市场份额 (2010年分子诊断主要市场份额比重,Source:https://www.doczj.com/doc/67206718.html, 2011) 目前,全球的体外诊断市场中以美国、欧洲、日本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新兴市场占据的份额很小。 ◆全球体外分子诊断(MDx)市场收入和增长率 (2007-2014年世界分子诊断市场收入和增长率预计,Source:https://www.doczj.com/doc/67206718.html, 2011)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部分,分子诊断占体外诊断(IVD)的比例已经从1995年的2%增长到了2009的10%。全球的分子诊断市场发展速度达到10%以上,中国的分子诊断市场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增长速度为全球的2倍,分子诊断产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