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体大会二:面向新时期的改革:全球金融市场和监管框架

全体大会二:面向新时期的改革:全球金融市场和监管框架

全体大会二:面向新时期的改革:全球金融市场和监管框架
全体大会二:面向新时期的改革:全球金融市场和监管框架

“全体大会二:面向新时期的改革:全球金融市场和监管框架” 直播回顾直播时间2012-06-29

10:15

[东方网]东方网2012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二直播现在开始。 [10:42:46]

[司仪]各位好,欢迎各位回到现场,第二场全体大会开始。全体大会二的主题是“面向新时期的改革:全球金融市场和监管架构”。为我们主持大会的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黄明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有请黄教授。 [10:44:00]

[黄明]谢谢大家,各位嘉宾早上好,我是黄明。今天我主持的全体大会二的题目是“面向新时期的改革:全球金融市场与监管框架”。大家知道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很多剧烈的振荡,也引至了全球经济的衰退,欧元区的危机至今仍然牵动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我们就面临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全球的金融经济新的框架?各国与重要的经济区,应该如何改革?世界组织,比如说IMF、世界银行、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等等,应该如何合力合作?既然现代的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我们的监管是不是也应该更多的全球合作?我们的论坛在上海,也关心中国、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上海市政府以及全中国各个监管机构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因此,我们也要问,中国的金融市场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的金融市场没有完全的衔接,因此我们享受了一部分的好处,就是避开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部分冲击。但是从长远来说,我们也付了一些代价,一些不平衡等等的结果。我们要关心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不是应该走向国际化,步伐迈得更坚决一点?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监管以及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其实是蛮难的。 [10:47:27]

[黄明]解答讨论这些问题,非常荣幸,我们有一批国内外的一些金融监管机构的官员、专家以及金融机构高管,我在这里很高兴给大家一一介绍。有来自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委员会主席约翰·莱克先生,有来自韩国银行副行长KIM Jong Hwa

先生,也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孟文能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先生,

法国兴业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棣言先生,德勤全球主席Steve Almond先生。首先每一位嘉宾有7—8分钟的时间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嘉宾一起探讨问题,最后希望留半个小时给大家提问题,所以大家先把问题准备好。首先有请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委员会主席约翰·莱克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10:50:06]

[约翰·莱克]谢谢黄教授,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高兴再一次回到陆家嘴论坛,这是我第二次来,我今天会给大家讲讲非常广、同时又非常有挑战性的议题,从一个审慎监管者的角度来讲一讲这个问题。 [10:50:36]

[约翰·莱克]全球金融危机现在已经进行了5年之久,但是“魔鬼”仍然在继续肆虐,我们还没有能够制止它。一开始它是一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银行危机,但是很快就影响到了其他的一些大西洋北部的一些国家银行体系。银行的机构在这之前因为缺乏监管,有过多的轻周期性的监管,所以也会有轻周期的失灵。这些早期的危机就引发了投资者对全球银行缺乏信心,而银行之间也缺乏信心,这样一种缺乏相互信任持续下去,最近一些银行体系也暴露了他们和公共财务之间的问题,导致了所有负反馈周期。在欧洲,银行就会受到主权债风险的影响,而且有一些政府没有办法再支持他们的经济或者他们的银行,这就使得公众的信心低到了冰点,而且也使得全球金融体系陷入问题。北大西洋国家现在仍然是危机风暴的中心,但是它的影响其实是全球性的。 [10:53:07]

[约翰·莱克]现在欧元区的欧债危机遏制了欧洲的增长,而且也让人怀疑美国增长的潜力,这些都会有全球性的影响。首先全球增长前景在2012年早期,一开始人们比较乐观,现在再一次充满不确定性,就会影响到亚太区,包括澳大利亚。尽管亚太区的经济表现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不可能在这次经济放缓当中独善其身。第二全球的融资系统不匹配再一次出现,这个可能会对澳大利亚银行受到影响,我们对这个市场有比较大的依赖度,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银行,这个已经在某些区域,比如说融资得到了体现。亚洲很多的银行事实上原来靠欧洲银行的资金,但是现在有资金的短缺,我们就会很快的感受到这种压力,所以在这样一种逆向环境当中就出现了新的时代。说到全球银行,我们会看到有更大、更

强的银行,会有更好的资本和流动性的缓冲,而且他们的业务模型会减少风险,更加的可持续性,而且会更加有利于公众福祉。我们其实已经看到全球在进行大幅改革来实现这一目标。 [10:55:07]

[约翰·莱克]全球的银行改革,绝对不是一个新生的现象。过去25年,在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下,银行一直在进行改革。比如说巴塞尔协议一直是监管银行的,现在有巴塞尔II,在巴塞尔I的20年后推出的,现在全球改革的治理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又出现了两个其他的机构。第一个就是G20(20国集团),它是在领导全球的改革。在2009年4月份的宣言当中,叫“加强金融体系”的宣言当中,G20就支持了一系列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加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全球改革的全面蓝图,也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在G20的峰会之后,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改革。第二,金融稳定委员会,这也是在2009年4月份的峰会之后再一次建立的。这个FSB(金融稳定委员会),其实在实现G20的议程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协调机构,协调一些金融稳定的机构以及其他的机构,为了促进全球的金融稳定,它是扬鞭的机构。它和G20有非常好的合作机会,所以FSB 同时也可以把改革和政治议程结合起来。这样金融改革其实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甚至得到立法上面的一些支持。 [10:58:54]

[约翰·莱克]我们可以看到,FSB(金融稳定委员会)积极的行动,它同时和很多标准制订机构进行合作,又有非常清楚的一个分工,比如说这个月也召开了相关会议,简言之,标准设定机构会继续设定标准和指南,然后在他们自己所在的管辖区内实行。而FSB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角色就是弥合监管方面的鸿沟,换言之就是来协调,如果说有一些标准,是不归这个标准委员会来管的。巴塞尔委员会也进行了改革,加强全球资本当中的流动力缓冲,这是在2010年的12月份推出的,而现在巴塞尔III也在全面的推出实行当中。 [11:00:19]

[约翰·莱克]我们说银行的改革确实是时不我待,所以也有另外一方面的治理方面的改革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巴塞尔委员会它自己要确保及时、完整地在各国当中推进巴塞尔III的原则,比如说委员会主席说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实际性的和文化相关的转变,所以巴塞尔III会实地进行检查,而且会去做一些同行

的审议,看看成员国是不是在实行巴塞尔III,以及对银行进行定期性的检查。在这个新的时代当中肯定有很多新的东西出来,不只是监管,因为监管只是造成危机的一个原因,所以在解决方案当中只有监管也是不够的。 [11:02:41]

[约翰·莱克]在改革当中,比如说在银行的重组当中、资本重组当中,还有国际清算行上个礼拜也说全球金融体系现在又一次出现危机前的高风险的趋势,但是其实从风险当中,我们应该学到一点,在有一些国家的银行体系当中,用的监管标准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国家的银行是受到重创,有一些没有受到重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一些银行体系当中,资本充足率是非常充足的,同时有很好的流动性,所以监管的质量会导致资本充足性的不同。有好的监督就会保证这个银行不仅是符合最低的监管标准,同时又有一种非常好的、审慎的方法运

营。 [11:04:19]

[约翰·莱克]另外我们要监督,监督和监管相比更强调理性的战略和行为。所以我们如果只是通过监管,可能没有办法防止这样一种过度承担风险的方法,而通过监督却可以防止这样一种肆意承担风险的做法。所以监督在新时代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石,G20的领导也对这个作出了强调。什么叫强有力、好的监督呢?首先是可以采取行动的,有行动能力,有很好的法律支持,有很多监督的资源,另外有清楚的监督战略。另外必须和其他的机构有很好的合作。第二它愿意采取行动,有这种行动的意愿,有清楚的使命,知道什么时候干预,同时运营是独立的,要有足够的技能和专业水平。另外和银行或者终端用户之间,有非常好的关系。最基本的要有一种政治上、社会上有一种期待值,期待这些监督者必须能够遏制这样一种过度、不审慎的行为。要让监督有效,监督者、监督机构必须要意识到有一个非常好的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说具体的执行机构。同时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清楚的指导文件,这样就会提供一些标准,什么是好的做法,而且可以给实际操作者非常清楚的指南,告诉他们怎么去做。我们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委员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新的时代当中,我觉得有这样一种审慎监管委员会,确实应该值得很多国家去借鉴。谢谢大家。 [11:07:04]

[黄明]谢谢您。约翰·莱克先生刚才说到几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他谈到金融危

机之后,大家谈了很多监管体系与制度的一些缺陷,以及该如何改革。他承认这方面的确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强调另外一半,其实在现有的监管体系和制度下,只要监管层认真监督金融机构也能够避免一部分的风险。所以也许我们要更多地强调,在监管体系下的监督工作、指导工作,这方面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请韩国银行副行长KIM Jong Hwa先生给大家作演讲。 [11:07:52]

[KIM Jong Hwa]谢谢黄教授,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贵宾,上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参加第五届陆家嘴论坛。我在此感谢韩正市长,感谢周小川行长,感谢他们邀请我来到上海这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我也非常感谢所有会议筹办组织者。我们这一节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市场以及治理结构的改革,我们现在整个世界经济正面临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希望在这一节的讨论当中,能够帮助全球金融市场和监管机构结构改革,指出一个比较好的未来。 [11:09:06]

[KIM Jong Hwa]说到底,我们从全球金融危机当中,学到什么最重要的教训呢?可以从很多方面回答这个问题,我这里强调两点:首先尽管全球金融市场从本质上是顺周期,或者是轻周期的,但是主要的一些经济体却没有能够有相应的政策和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危机既是一个市场失灵,同时又是一个政策失灵。第二,尽管金融全球化让经济比任何时候都相互联系,但是也意味着一个局部危机就像野火一样,迅速演变成一个系统性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幸免。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的主权债问题,一开始只是在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但是却给整个全球金融系统带来了动荡,主要因为这些跨境的溢出效应,以及宏观金融的负反馈效应。 [11:10:59]

[KIM Jong Hwa]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持之下,我们已经探讨了该如何改革全球金融架构,因为它本身的脆弱性让我们容易产生这种危机,并且导致危机的传导,并且提出了一些改变监管政策以及市场结构的提议。尽管已经产生了一些政策,比如说巴塞尔III,以及努力建设全球金融安全网,但是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从现在开始,我讲讲我们正在进行全球金融结构改革方面,可以从哪三方面着手。 [11:11:48]

[KIM Jong Hwa]首先是全球平衡。我们认为要通过对全球金融架构的管理,实现一种全球平衡,并且从这个角度要考虑新兴经济体地位的提升。我们如果只是采取一些措施,针对发达国家的问题,因为他们是危机的震中,但是这只是会导致一个局部的平衡。就像一种所谓的刀锋平衡,这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不稳定,也是由危机引发的,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它也是没有办法来真正的稳定整个全球经济的。 [11:12:27]

[KIM Jong Hwa]此外,我们要认识到新兴经济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它们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作用。全球经济也要作出政策上的努力,来降低资本流动的波动,以便能够避免被吸入到漩涡当中。尽管它是非常无辜的旁观者,要改变全球稳定网以及区域性稳定网,以便可以提供外汇的流动性。在这方面韩国已经扩大同中国的货币互换安排,也是和其他的东盟+3国家一起引入了危机防范功能,我们也认为这些措施能够加强我们的区域性金融安全网络,进一步补充IMF资源的扩充。这样它们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担当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11:14:08]

[KIM Jong Hwa]第二,全球的金融架构应该争取克服所谓的克里芬难题,也就是说储备货币的流动性和信用性之间的矛盾。一个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应该提供国际流动性,但是更大的流动性可能会导致赤字的累积,这又最终导致可信度这种信誉的丧失。丧失信誉这是致命的,但是在目前的国际金融架构当中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目前金融架构当中,国际货币储备国家必须要承担国际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由于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丧失信誉,会成为我们一个主要的问题,因为这个赤字还在不管的累积,由于新兴国家赤字的贸易量在不断的上升,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改变成一种多储备货币体系,可能包括新兴国家的货币。从这个角度来讲,贸易结算当中扩大使用区域性货币,人民币和日元的直接交易,以及东亚暨太平洋央行行长的会议,这都是非常有益的举

措。 [11:16:55]

[KIM Jong Hwa]第三,全球金融架构要保证一个强大的、可持续的协调机制,因为持续的全球失衡可能会导致危机,并且也可能演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危

机。尽管我们在国际金融界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共识,但是对于全球失衡的根源还是有不同的意见。在我们众多迫切任务当中,一定是要保证发达国家的经常赤字缩减,以便于对他们主权债务缩减,这样的变化包括要对全球的失衡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降低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但是现在好像全球金融体系会让我们的全球失衡持续下去,除非我们找到新的想法来解决这些失衡的问题,并且迅速提出这些解决方案,否则全球的经济也是会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爆发的危

险。 [11:18:44]

[KIM Jong Hwa]新兴国家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风险,因此必须和发达国家一起合作,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这一角度上至关重要就是要广泛的政策协调,这种协调会让我们能够有效地在发达的赤字国家当中提高储蓄,恢复他们的财政稳健性。与此同时能够在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当中,刺激消费,以及加强改革,这也是G20会议上经常讨论的话题。 [11:19:32]

[KIM Jong Hwa]我在这里,也想谈一谈刚才大家也谈过的,就是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的监管改革。大家也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当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之前的金融监管没有进行非常好的反应,来遏制这个危机,大家对此讨论很热烈。就像刚才所说一个经济振荡,在一个地方发生,很可能导致系统性的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有一种轻周期性,而且有一种羊群的行为效应,会让它跨部门蔓延。尽管已经通过巴塞尔III来解决了部分问题,对银行的权益资本以及流动性加强了监管,并且引出了一些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措施,但是还不足以让新兴市场国家完全避开这些系统风险。在G20关于“资本流动管理措施”一致结论文件当中,我们清晰地看出,必须要应对这种溢出效应,以及系统风险,在这方面也许韩国的一些措施可以供新兴市场借鉴,比如说对银行的非核心债务征税,以及对于银行外汇衍生品规模,进行借贷的上限控制。 [11:21:37]

[KIM Jong Hwa]我想指出的是,要想改善国际金融架构,符合我刚才所说的方向,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在过渡过程当中要有相应计划,以便能够将对现有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干扰降到最低,使这种不稳定减到最低,就必须要密切监控全球流动性,这也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当中造成跨境溢出效应一个最主要的渠道,而且

需要政策协调,降低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所带来的负面负作用。这些必须要做的工作,都使我们有必要加强G20和IMF的领导作用。 [11:22:30]

[KIM Jong Hwa]当我们探讨新的全球架构时,最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最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本身是由于所处地位不同,为了能够克服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整个国际社会应更加密切合作,我再强调一下,全球的密切合作是绝对至关重要的。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11:23:02]

[黄明]谢谢。KIM Jong Hwa先生谈到了注重全球金融框架的设计,他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全球的金融一体化是越来越深度的结合,这就意味着全球成为一个金融村,只要任何一个小的成员有波动,就会传染到全球,有金融危机的风险。这样考虑,我们现在很大的精力其中在发达国家,就是欧洲、美国的金融危机,如何去修改它们的一些金融监管框架。但是他注意到,新兴国家的经济在全球越来越重要,在它们还没有现在重要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亚洲的经济体没有那么大,但是已经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动荡。俄国的国债违约,体量不大,也给全球带来很大的动荡,希腊包括实体经济也没有那么大,但是给全球带来这么大风险的威胁,这些就让我们想到,随着新兴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庞大,我们应该把监管都包括进这些新兴国家监管框架来设计,同时国际货币体系也应该更多的多元化,可以分散和规避风险。另外也强调了区域性金融稳定的重要性,这也是新的思路。下面欢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孟文能先生谈谈他的思考。 [11:25:27]

[孟文能]各位早上好。我感到很高兴能够再一次参加陆家嘴金融论坛。首先我要感谢上海市政府、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还有中国人民银行,能够邀请我来参加这次的讨论。我特别要感谢主办方非常高效的组织工作,以及给予我热情的款待。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了史无前例的金融体制改革,这些改革的影响大家还并不是非常明确,但是必须要进行这样的改革。我们如何成功地实现这些改革呢?是取决于我们全球金融体系的治理如何改革,以及推动变化。 [11:26:24]

[孟文能]我想提四点想法,这四点是全球金融治理主要的要素,有几点是非常明

显的。第一点,金融越来越全球化。第二点,金融监管政策必须要进行协调一致,扩大其议事范围。第三点,全球金融机构监管要进行更好的协调。第四点,对于全球的金融治理还是在不断的改变和演进过程当中。我逐一进行探讨。 [11:27:44]

[孟文能]首先看看全球化的金融。我们看看金融市场,也是相互连接,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特别是由于资本能够更加自由流动,比如说一个领域流动性的紧缺会影响到其他的领域和地区。还有金融机构,现在的金融机构在他们运营方面也是越来越全球化、跨境,一种跨境的资产、负债以及规模比过去越来越大,比如说一个国内的银行出了问题,一定会带来一些波动影响,影响到其他的地区、其他机构。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全球金融监管政策必须要进一步进行协调、统一。监管包括原则对这些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而现在我们看到全球金融机构是跨境进行运营,但是这个监管还是取决于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和地区,所以我们必须要实现跨国境的监管政策统一和协调。我逐步来谈。 [11:29:18]

[孟文能]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监管差异,这会带来监管套利的现象出现。如果说监管比较松,可能很多机构都愿意向这种地方进行发展,这样就会对全球金融稳定带来风险,所以必须要进行协调,确保不同国家至少满足最基本的这些标准,比如说巴塞尔协议。也是要求进行同类的监管,刚刚我们也谈到了,这样才能确保不同国家遵守巴塞尔的规定。通过这种政策协调,更能够实现跨境监管,因为国家的政策主要是根据自己国家具体情况,所以会有一些局限性,可能不能够影响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如果一个国家的地位越重要,那么它的监管政策影响力就会越大,所以说就可能会对于境外的运营产生影响。所以说必须要关注,是不是能够建立一个全球的监管框架或者机制,来解决这种跨境问题。 [11:30:30]

[孟文能]接下来是跨部门的监管差异,在很多国家,都是根据不同产品进行监管,比如说证券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等等,很多国家都是这样。这些机制还是有效运作的,也是带来很多好处,但是我们要牢记一点,可能会带来一些劣势或者问题,问题是什么呢?第一个也是监管套利,可能相似的活动受到待遇是不一样,不平等的,这会带来风险。第二不同的活动可能也会带来风险,因为监管是独立的,但是他们的活动又是相互有关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抵押贷款监管要求

不是很高,所以说对披露的要求就不是特别高。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美国的次贷危机,而这个最后就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如果是更加一体化的做法,就要求不同领域加强协调,这样就能够减少风险。 [11:31:27]

[孟文能]我们要关注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影子银行业的出现。因为监管方面越来越严格了,但是没有受到监管的领域,比如说影子银行就会出问题,比如说这些影子银行就没有办法去很好地管理风险、应对风险。事实上他们又是和受监管机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也会带来风险。所以说影子银行是值得我们要进行监管协调和管理的领域。 [11:32:17]

[孟文能]接下来,对全球金融机构的监管,要进行协调,光有规则、光有监管是不够的,还要进行监督,要确保规则得到很好的执行,风险得到很好的管理。事实上,很多专家都认为这次的金融危机原因,不是规则问题,而是执行的问题。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对于这些跨境的机构,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我们认为所需要的就是要加大监管力度,要加强信息分享。一个是跨行业或者说跨境信息分享,比如说要建立这样一个机构或者平台,来实现不同领域的分享,这是很好的开始。还要推行这种非常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治理经验的分享。此外,必须要建立一个跨境结算更好的机制,我们知道很多跨境决策还是出现了很多不稳定的因

素。 [11:33:10]

[孟文能]最后,全球的金融治理机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全球金融发展要求我们要进行全球监管,比如说国际贸易,我们建立了多极的国际贸易体制,这样从稳定性、公平性方面都带来了很多好处,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其中WTO就是很好的代表。现在全球金融体制也是这样,是不是说全球金融要遵守基于规则的监管呢?只有时间才会告诉我们结果是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这样的话才能够实现政策统一,来减少风险,逐步让全球的金融体制能够顺利健康的发展。谢谢各位。 [11:34:51]

[黄明]谢谢孟先生。孟先生强调了现代金融已经打破了国家的边际和行业边际。金融全球化就意味着金融监管应该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否则金融机构就会作监管套利。同时金融跨过行业,我们的监管也要跨过行业,否则这一次就给我们一

个教训。这就强调了金融监管要更多的防避金融监管套利,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从新加坡金融监管局的角度来谈,是有国际视野。大家知道当美国、欧洲加强监管之后,国际舆论都猜测是不是有很多的国际机构更多的会把机构运作挪到新加坡和香港这样的市场,所以新加坡监管方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合作,防止监管套利,这是非常难得的视角。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先生,为大家作演讲。 [11:37:11]

[李扬]尊敬的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非常荣幸再次受邀参加陆家嘴金融论坛。这一节的主题是全球金融改革,我想这是危机以来我们的一个不变的主题,也是我们陆家嘴论坛始终如一的一个主题,正因为如此,这个事情太重要了。而且这个事情到现在也没有讨论清楚,更说不上有什么象样的改革,所以这个问题恐怕我们还要继续讨论下去。这个问题如此之重要,但是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改革方向,这是因为发生了一次非常深远的危机,所以我们对于改革,特别要探寻改革方向的时候,要对危机的性质有一个判断。 [11:38:19]

[李扬]什么叫危机呢?危机就是对传统的既有的运行轨道偏离。什么叫做危机得到解救了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回归这个轨道,一种可能另辟蹊径,我觉得前者是比较容易办,后者比较难办。我们目前就是后面一种危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刚刚黄明先生在用亚洲危机作比,亚洲危机就是一个对于传统的运行轨道偏离的危机,而且亚洲危机的恢复,是把它拉回到原有的轨道上去。我们知道亚洲危机发生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官员们,很快就到了那些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带着一套现成的药方,然后让这些国家来接受,并且处置,这些国家也接受了,也处置了,于是危机大约三年就恢复正常了。在这些危机中,以及危机治理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国际规则,了解了这些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治理这些危机的措施。 [11:39:44]

[李扬]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今天韩国的银行行长在。当时危机最深重的时候我们访问了韩国,到韩国的饭馆去吃饭,好几个韩国餐馆的菜单上都有一个IMFSpecial,大家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药方印象深。这次危机不同,危机发生了好几年,我们不见IMF发声,我们也不见世界银行发声,国际清算银行我

们也看不见,发生很长时间我们找不见,现在他们都登上改革的舞台在说话,也只是说怎么改革自己,就充分说明这次危机规则破坏了。这次危机发生了,要改变的话要改规则。还有一点不同的,我们看到危机发生之后,新的国际组织层出不穷,比如说G20,本来在危机之前就存在的机构但是小论坛没有什么意思,现在G20成为一个主要的机制。比如说金砖国家,也许开始只是一个玩笑话,现在成为全球金融治理机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还有比如说TPP,现在只涉及到很少数国家,但是背后蕴藏着非常深的考虑,一些大原则,层出不穷。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是规则被破坏的危机,要求规则重新确定的危机,因此仅仅谈政策层面如何合作,就不够了。 [11:43:13]

[李扬]这次危机如此之深重、之深刻,从两个方面来看,今天的主题非常好。首先危机深重到这种程度,首先是实体经济危机,是全球分工危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危机,这体现在各种层面的国家,发达经济体有它的危机,过度福利,发展中经济体也有危机,过度依赖出口、储蓄率,不平衡、不可持续。全世界各国在实体经济层面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失衡问题。因此这次危机的恢复首先要在实体经济中发展,实体经济之后就看到金融层面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实体经济层面有一些扭曲存在,所以我们看到金融体系是前所未有的扭曲,最主要的扭曲就是它脱离实体经济发展,以至于这样一个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那是金融学教科书第一页要说的,甚至不要说的,学这个之前你就得明白的,我们还拿回来重说。所以说我们看到衍生品的无限制的发展,看到监管规则跟不上市场的发展,看到我们整个经济的金融化,看到石油等等类金融化,所有的东西都变成金融活动,而金融是如此的不负责任。这样一看,我觉得面临的问题就非常大了,因此我们改革的任务就是非常重。 [11:45:46]

[李扬]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新兴经济体当然有很多的话要说,比如说我们需要在国际规则制定有更多的发声,需要有发言权,比如说一些国际规则要考虑到发展中经济体的具体情况,比如说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国际协调、更多考虑到国际新兴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他们特殊的发展阶段,等等。我觉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经济体强烈要求改革金融体制。 [11:46:26]

[李扬]有一些负责任的官员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现行的国际金融制度的不满,大家知道这个前提,现行的国际金融制度是发达经济体所造出来的,他们也不满,也要改变它,也要确定新的规则,我们看到确定这些规则,直接的针对对象是新兴经济体。刚才几位同志说到,在未来全球经济恢复、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一些发达经济体所谓的规则改革是直接针对这些国家的,这就让我们怀疑他们改革的诚意。比如说改革中我们看到一些文献说为什么要税收中立、债务中立、规则中立等等,一大堆的“中立”。那是因为现在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一些主权财富基金,他们活跃于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使得其他一些国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失去竞争力。国家的问题很复杂,我10分钟是讲不完的。我就简单提一下主权财富基金。 [11:48:33]

[李扬]为什么要搞主权财富基金?那是因为这些国家手头掌握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怎么放出来的呢?那不是你发达经济体不负责任的一些发展方式、不负责任的政策放出来的吗?而且它在危害着世界经济的恢复。所以像主权财富基金,实际上是那样一些不拥有主权货币发行权的国家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自我防范的措施。如果针对这些东西来进行约束,道理何在呢?当然这个里面要争辩,需要有一些时间。我想说的意思是,在目前的国际金融制度、国际经济制度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是不相同的,有了非常激烈的争论,因此我们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合作的态度,然后切实推进发展。 [11:49:44]

[李扬]在我看来,国际经济制度和国际金融制度下一步改革,包容性是第一重要的,因为这个世界是全球化的,全球化就让所有的国家都应当在中间有它的位置,都有发展的权利,都能够生存。所以任何国家的利益都不能够超越全球的利益,应该包容它。在包容性的总原则下,我觉得是不是有这样几个方面是值得探讨。第一个要探讨多元货币储备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则。所谓多元货币体系,要追根溯源,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如此,无非是美元之外的那些“元”发挥作用大小而已,如今是更多货币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已。而且这种情况,我们看大概在可见的将来是不可能改变的,因此,要以这个为事实前提来讨论国际货币储备发展的问题。这是第一个。 [11:50:39]

[李扬]第二,我觉得在这次危机中唯一获得共识的就是宏观审慎政策体系,我觉得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应该在各国范围内都广泛地实施。 [11:51:07]

[李扬]第三,应当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既然经济是全球化的,要推进全球化经济发展,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都是不利于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发展

的。 [11:51:21]

[李扬]第四,一些比如说技术、产权保护等等的已经被公认的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应该得到遵守。 [11:51:35]

[李扬]第五,既然是全球化,但是全球化是有程度区别的,因此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在我们眼前发生。积极的方面,比如说亚洲,刚刚不久中日韩对自由贸易区谈判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当然也有负面的,那个已经很一体化的欧盟、欧元区正在面临着分崩离析的风险。但是不管怎么样,在区域层面看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角度。 [11:52:02]

[李扬]最后,我们整个改革,各种新的措施,要充分考虑到各国国情,要充分考虑到各国发展阶段,要充分考虑到它是能够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而不只是符合某些抽象原则。谢谢各位。 [11:52:15]

[黄明]感谢李院长的精彩深刻的演讲,李院长强调了这次危机和过去20年之内包括其他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同之处。这次危机给全球带来更深刻的挑战,就是现有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制度规则,需要改了,否则全球经济是很难能够稳定地发展下去。他提出了很多全球的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些思路,我觉得代表了很多深刻的思考。下面我们就请法国兴业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棣言先生发言。 [11:53:38]

[吴棣言]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本人也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出席陆家嘴论坛第一个分会。首先我要感谢论坛组织方对我发出的邀请,当然我觉得这次会议的组织也是非常成功的。在第一个全会当中我作为银行业的代表说说我的观点,同时我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国际银行、就是法兴银行的董事局主席和CEO,

它的总部在法国。另外我也会从全球角度讲一下,代表法国的银行业从全球角度来分析情况。同时我也是法国银行业联合会的主席,同时我也是国际金融监管委员会的主席,这个机构其实是代表着450多家银行和保险业的机构。所以我觉得今天在这里讨论的话题,其实对欧洲、对我们的保险业、银行业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11:55:38]

[吴棣言]刚才很多发言人讲的很多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所以我在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就是银行业的一个观点。首先我们银行业是相信确实我们是需要一个新的金融治理框架,而且我们在这方面也是保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和不同监管机构进行对话,以我们的对话为基础,来重塑新的监管机构规则和设计,能够有更大的韧性。我知道,有时候会有一种简单化的看法,银行造成了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第二我代表我的同事,我们对新的时代是充满信心,也相信它会到来。我们的商业模式可能需要长期的适应和调整。也就是说我们的利润会下降,我们对此也是表示接受的。但是我还要强调的是说到危机,我们必须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我也同意刚才李院长讲的观点,这场危机确实是有所不同,一方面有经典的金融危机的特点,比如说先有坏帐,然后出现流动性危机,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性,这个是传统金融危机演进的过程。但同时这场危机有它的一个特性,在这里强调三点。 [11:57:00]

[吴棣言]首先,这场危机是一个真正全球性的危机。因为市场之间相互联系性,因为银行体系之间相互联系性,以及因果关系的存在,这样一个危机真的是全球性的危机。 [11:57:18]

[吴棣言]第二,这场危机显示出了欧元区治理的问题。而这场具体的危机,也推动了欧洲的银行业的监管改革,但是也带来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革。这样一个危机之后,导致人们要求进行监管方面的改革,但是又带来很多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设计这样一个新的金融治理新框架时,是很困难的。而且银行能不能够落实,或者实施这样一个新的治理要求,其实也是有很大的挑战。 [11:58:01]

[吴棣言]首先我要讲一讲,全球因素和地区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如果看一下这一

张幻灯片,我们就可以看到,是什么造成了欧洲和美国的信贷泡沫。我觉得这一场危机,不仅仅是因为金融部门本身,而且是因为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性造成的。我在这个幻灯片上就列出这样一些不平衡和危机要素,它们有地方性、也有全球性的。比如说在美国,承保贷款审慎标准放低,而且有证券化,特别对坏帐复杂的证券化,这是美国本地微观的因素,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宏观的因素,这样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个发达国家在比较短的时间保持一种低利率水平,而且就会引发或者说诱发投资者去追寻所谓更高的利润,或者说更高的收益,银行也去追求更高的收益。所以微观和宏观的风险加在一起,就使人们的风险胃口变得更大。所以对于新的全球治理改革来讲,也要考虑微观和宏观同时的因素。 [11:59:59]

[吴棣言]所以这样一种相互联系的全球性特点会持续下去。比如说在今天,对于高收益性的追求,其实是有一个很大的问号,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有一个非常多的流动性,到哪里投资呢?如何找到最高的风险收益呢?这是很大的挑战。 [12:00:59]

[吴棣言]第二,我还要再强调一下,就是现在在银行体系当中出现了一些变化,以及在减少风险跟减少杠杆方面的政策回应。我们都知道减少杠杆的流程,可能是非常长,同时也非常痛苦。银行是提供债务的主要源泉,所以也要进行改革。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监管方面新的议程出来,比如说第一点,就是要有一些新的规则,避免过多的风险传递。我在这里要强调两点,第一就是衍生产品,衍生产品会有更多、更透明、更严格的监管,其中包括基于交易所的交易,也会更加透明,要有集中的清算。薪酬标准和激励机制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薪酬标准会更进一步增强,会把员工的激励机制和股东或者说投资者的激励机制联系在一

起。 [12:02:16]

[吴棣言]刚才很多人也讲到了巴塞尔III的变革,大家都知道巴塞尔III基本上是两大原则:第一是资本储备、资本充足率,现在资本储备金的要求是更高了。最低一级的资本必须要占到7%,如果作为全球重要系统性金融机构的话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高,要再加2.5%左右。比如说衍生品或者说证券化,会有更高的资本金要求,当然这方面还没有形成定论。我们可以看到非常重大的资本充足率方

面的要求。 [12:04:11]

[吴棣言]我想我们作为银行来讲,都是接受这样一种变化,而且银行也是接受这样一种去杠杆化、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于欧元区的银行来讲,除了这些监管方面的要求之外,我们对于未来的业务方式和未来的业务模式、未来监管要求还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12:05:04]

[吴棣言]第二点,就是所谓的流动性比例,大家都知道流动性比例现在还是在讨论之中,我觉得这个要求对银行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在比例方面采取非常审慎、同时也是非常实际的态度。我要强调在2010年末的时候,银行必须在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持有更多的主权债,这是我们的一个要求。然后我们要建立流动性的缓冲,而且要有合格的流动性资产,当时说主权债就是属于这种合格的流动性资产。 [12:05:52]

[吴棣言]当然现在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是这就是当时的一个监管要求,而现在我们提出的建议,就是要把这样一种资产或者说可以作为合格缓冲的流动性资产进行多样化。所以说到流动方面有几个指标,比如说LCR流动性覆盖率,还有一个NSFR净稳定资金比例,我们都知道对流动性会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12:06:35]

[吴棣言]说到流动性覆盖率,就是LCR,我们希望这个比例能够反映出银行短期是否能应对危机的一个能力,但是更大的一个挑战是如何计算LCR,我们觉得有一个前提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贷款方面的前提可能太保守了,因为我们在2011年经历的流动性的问题等等,所以说现在的决定可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银行间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也期待着在LCR比例能够有更大的透明度。 [12:07:33]

[吴棣言]说到NSFR净稳定资金比例,其实也是一种新的比例,不会马上就被实行,而且我们可能也需要在这方面再做更大的一个努力,然后才可以非常平顺、平滑地进行实施,也不会影响到银行对于实际经济的融资能力。 [12:08:24]

[吴棣言]下面我要简单的讲讲欧元区、欧元债的问题,明天会更具体的讲。我们现在在欧元区的银行监管更加地复杂,就是因为我们遭遇了欧元主权债的危机。有很多人说,我们欧元区的金融治理必须要彻头彻尾进行改革,当然现在的治理结构当中缺了一环,就是如何来解决或者说应对这样一种系统性的风险要素,比如说看西班牙,在西班牙也出现了一个所谓的负反馈环的风险,就是西班牙银行和主权债之间,首先政府要救市,同时这一点又影响了政府信用评级,政府信用评级影响到了之后又影响到了要拯救的银行,因为银行持有很多的政府债,所以这是负反映环节,现在的欧元区决定要为西班牙政府提供债务,帮助西班牙政府来救市。我觉得这可能并不能够解决西班牙所有的问题,而且这个债务其实是欧元区的债务,会进一步增加西班牙政府新的债务。我不知道西班牙银行是不是真的能够进行资本重组,但是有一点非常非常清楚,欧元区提供了债务之后,肯定要进一步增加对银行的监督和监管,这个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现在在欧元区我觉得可能会出现一个所谓的银行联盟,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联盟。这就意味着说,在泛欧洲区对银行有一个整体的监管,比如说像欧洲央行,会对欧洲的银行进行统一的监管,或者有一个泛欧洲的银行监管体系出来。 [12:11:10]

[吴棣言]所以我要说的就是欧元区危机肯定会对监管产生影响的,因为一开始的时候,监管者可能会认为说,他们可以慢慢的花5—8年来进行改革,但是危机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危机之下的时间表被缩短了,现在巴塞尔III要在两年之内就全部铺开,而且银行也承诺巴塞尔III的要求会在两年之内完成,某种程度来讲这是一个挑战,但是这也使得我们欧元区的银行和中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过去的体系是在欧洲来讲是靠银行的,银行为经济提供了大部分的融资,而资本市场是比较少部分的,而我们现在转型之后,可能会让资本市场在欧洲经济融资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来完成这种转型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12:12:03]

[吴棣言]我接下来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全球标准和国内监管之间如何进行协调。在危机之前是去监管化了,现在说不要去监管化了,但是我们不能够全球的和国家监管上的变化,一下子全部都落实下去,这样就会影响到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所以这方面有几大问题。第一就是如何确保全球的公平,如何在落实全球统一标准的时候,考虑到各国别之间的区别,我之前也有讲过,在欧元体系当中,

我们的体系跟美国是不一样的,我们主要是靠银行,美国主要是靠资本市场。我们如何按确保渐进的监管上的变革,避免太多的轻周期性的影响。因为我们现在在欧元区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监管者要求我们去杠杆化能够及时的满足巴塞尔III的要求,但是同时又有一种对银行的要求,放更多的贷款出来,放更多的流动性出来,刺激经济增长。事实上这两者有的时候是相左的,如何同时实现这两个相左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另外时间表也是要考虑,或者说时间表是非常关键的。 [12:14:07]

[吴棣言]另外如何确保规则之间的一致性,要避免这样一种分裂、分化的一个行为。一方面我们所有人都认为现在是全球经济、全球体系,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一种分化,或者说分裂的趋势,包括在欧元区,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有自己的考量,还有国家自己的保护或者说限制。 [12:14:49]

[吴棣言]最后作为结论来讲,我想说显然我们需要一个非常强的全球政策上的回应,来应对这样一场危机。有很多的做法已经推出了,很多决定也已经被做出来了,被实施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关键的问题,悬而未决。比如说现在银行体系要进一步快地需要更多的透明度、清晰度,因为如果一切保持这样一种混沌不清的话,我们也不知道未来采取什么样的业务模式,怎么样去做。另外我们还要强调的要避免太多的分裂化,因为我们如果要有效的监管、高效的监管,能够联系世界各国的储蓄,放在一起变成一个储蓄池的话,满足融资的需求,特别是基建的需求,就必须要把全球的储蓄放在一起,变成一个储蓄池。比如说一些发展中国家就需要通过进一步基建的融资,来推动它们可持续的增长。这样一种基建的融资就需要全球市场和银行的合作。而我们的担忧就是这样一种分裂化的趋势,或者说国与国之间设置了一种障碍,就没有办法让储蓄的流动进一步地优化。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展开合作,避免这种分裂化。这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

家。 [12:16:45]

[黄明]谢谢吴先生从银行业的角度来看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也谈到了欧元区危机给银行带来的挑战,也给监管方提供了一些建议。下面有请德勤全球主席Steve ALMOND先生来作演讲。 [12:17:32]

[Steve Almond]谢谢黄教授,同时也要感谢论坛的主办方能够邀请我参加这一轮的全球讨论,我感到很荣幸能够和这些嘉宾济济一堂来探讨这些问题。我是最后一个发言,所以总是要找一些和之前不一样的观点,但是前面演讲的嘉宾很多观点我都是赞同的,我就尽我的全力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12:18:13]

[Steve Almond]当我看这一节主题的时候,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经济和监管政策的不负责任,这是最大的问题,我会花几分钟来谈这个问题。我觉得金融危机就是由于这些经济政策、监管政策不负责任而导致的,而不是这些产品而导致的。为什么呢?主要有三大原因,导致为什么会面临这么大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一个统一协调的行动进行改革。 [12:18:34]

[Steve Almond]首先,全球这些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希腊的问题就导致了纽约的资本市场大幅下滑,而美国页岩油销售量的问题就影响到整个油价的变化。印尼海啸对中国、对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了北美和欧洲。还有我们大银行、大机构都是得到了很多国家政府的过度保护,虽然说各个国家相互有互动,但是还是有相对的地区化,或者是独立化的问题。第三个原因,可以看到市场现在越来越跨境化运作,越来越国际化,所以说会导致一些套利操作的出现。 [12:20:02]

[Steve Almond]大家都是在寻找监管比较松、带来更多便捷的一些区域进行运作,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进行更好的政策协调,监管的统一,就像刚刚新加坡的同事所谈到的。此外,我们不仅需要更好的标准,之前的嘉宾也谈到了,必须要在执行方面统一,要有这样的一个协调步调。 [12:20:33]

[Steve Almond]现在全球化的速度和复杂性是愈演愈烈了。我们现在有IMF,巴塞尔委员会等等,但是这些国际机构,他们的权力并不像他们的影响那么大,这是现实,并且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的。一个新的金融架构应该是怎样的呢?刚刚演讲嘉宾已经谈到了,也提醒了我们,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过去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12:21:40]

[Steve Almond]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知道全球贸易净差项目下出现了严重的失

13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

(唐山一加一家教)13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 一、【时事背景】 2012年10月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依法推进,坚持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司法改革问题发布白皮书,全文约1.8万字,由前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结束语等内容组成。白皮书指出了中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进程。白皮书说,中国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 二、【理论分析】 1、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积极、稳妥、务实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践行司法为民,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我国公民可以有序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仅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更有利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推进司法改革的进程。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在承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

中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 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出产能力和效益, 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 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法律秩序。与此相适应, 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在于重新配置并合理界定各种权力关系。由于中国司法改革受诸种条件约束, 因而改革具有复杂性, 必须进行整体设计、“由上而下”全面推行。 20 世纪末, 司法改革作为一项政治决策在中国共产党文献中正式提出。由此, 司法改 革成为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 中国现行司法体制下司法机构运作的全部资源, 即人、财、物, 基本来自于司法体制以外。司法自身创造的唯一资源———诉讼费收入在制度上也不能(或不应)由司法机构自由支配。更主要的问题是, 外部资源的供给, 既不充分, 也不稳定。包括司法职位任免在内的外部资源供给的实际状态,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同级其他权力机构所能够提供的实际条件以及司法 机构与同级其他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磋商。司法机构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供给, 自洽机制不能形成, 这是当前司法机构抱怨最多的现实。 简略地说, 中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在于:通过制度创新, 消除或减缓司法所面临的现实矛盾, 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益, 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 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法律秩序。这种表达或认识, 与以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丰富社会主体物质生活为主导任务的经济体制改革颇为契合。 我认为, 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略为:围绕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保护社会成员正当权利的要求, 合理界定司法机构与其他相关主体的权力范围及相互关系, 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且富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这一内容的关键是重新配置司法以及与司法相关的各主体的权力。作出这种概括的理由是:(1)司法体制的核心是司法机构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恰当界定这种权力关系是创设合理的司法体制的关键所在。(2)根据法治国家政治建构的要求, 中国社会中现实权力结构关系整体上面临着进一步的调整。在这种调整中, 司法在政治建构中的定位具有基础性意义;而司法的定位正体现于界定司法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3)中国司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至少是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都同司法与其他主体权力边界不清, 或权力关系不合理相关。重新合理配置权力是解决中国司法现实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根本出路。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常常把司法描绘成不受政党任何影响的领域。然而事实上, 即便在美国这样的法治国家中,政党对司法的影响也是深刻的。美国法官的任命通常都带有一定的党派背景。据统计, 从克利夫兰到卡特共17位总统中, 有13 位总统任命本党成员为联邦法官, 本党成员的法官占他们任命的联邦法官总数的90 %以上, 其余4 位所任命的本党成员占任命总数的80 %以上。在依照选举程序而选举法官的情况下, 法官的产生仍然有深刻的党派背景。美国学者曾揭露道:在“党派选举”的州,“法官是作为一个政党的成员或候选人而选出的” ;在“非党派选举”的州,“不管选举过程和政治如何, 法官仍然可以带着一个政党所主张的社会准则来到司法机构”。不仅如此, 控制或制约司法机构往往正是美国两党激烈竞争的目标。参见陈其人等:《美国两党制剖析》,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第57 页。

新形势下的司法改革

新形势下的司法改革 我国的司法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归功于我国能够根据国情的变动而不断地对陈旧的、不适合中国发展的司法规范、司法程序以及司法体制进行改革。在今后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司法改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司法改革的活动过程中,我国应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导,寻求一条能够真正对人民有利的改革道路,充分重视陪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让人民能够切实参与到司法工作中。 标签:司法改革;群众路线;陪审制度;人民;参与 司法改革,一直都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此次在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将来的改革工作做了整体部署,再次掀起了政界及学术界对司法改革的评论热潮。借此时机,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司法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出现的问题,进而阐述群众路线在司法改革领域的价值,以期在未来的司法改革中,党和政府能加注重对人民群众力量的挖掘和利用,将群众路线思想切实贯彻到司法领域。 一、司法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司法改革工作从未终止,一直以国家的重点工作持续进行着,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司法规范的重建,使得司法有法可依,逐步实现了司法活动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我国的司法改革工作以对司法规范的重建为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政党和国家政府着手消除文革时期出现的“法律虚无主义”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国家各个领域拨乱反正,恢复司法体系。而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大量的司法规范被制定出台,如我国宪法中关于司法制度的规范、197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我国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一系列司法规范的改革,使得我国的司法活动得以正常化、秩序化及规范化,并使我国的“司法制度逐渐充实、丰富和完整”[1]。 第二,司法组织体系改革,确立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90年代之前,司法机关一直是作为行政机关的从属机关而存在的,其工作往往要受到行政机关的干扰或约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司法程序的正当性以及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我国也逐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作为现代司法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参与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对行政权力的制约”[2]。随后,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确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尤其是1990年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更是有助于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监督。由此,司法机关开始作为独立于行政机关并对行政机关起监督作用的机关而存在。

浅述我国司法改革现状

浅述我国司法改革现状 【摘要】司法被誉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在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权力本为理念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我国司法一直处于弱势和落后状态。本文主要从司法改革及其目标,司法改革15年来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浅述司法体制改革的现状。 【关键词】司法改革;独立性;行政权利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战略任务,至今已有15年时间。15年来,中央专门制定了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我国司法领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法官法、检察官法的颁行,统一司法考试的确立,审判制度的变革。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司法改革意义及目标 司法体制改革是指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和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内,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司法体制改革的概念与内涵,涵盖了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司法体制的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等各项要素。[1] 司法改革主要有八个目标,一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机构的生命和灵魂,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和保障,同时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二是有较高的司法效率。只有公正而没有效率也是不行的,有人说:迟来的公正是不公正的。司法体制改革要注意提高司法效率。三是司法机构的设置应责权明晰,干净利落。建国以来,中国司法机构经过变革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司法体系,机构臃肿,程序烦琐复杂。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根据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四是周密,没有遗漏。司法体制改革中要注意对那些应有人管而因立法上的纰漏或机构设置中责权不清的问题造成的不完善加以改革,不能让群众告诉无门,周密与简明是一对相辅相成的问题,要处理好。五是要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大胆地搞试点,求发展,标新立异,力争有所突破,对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六是扬弃,对古今中外的好作法、成功经验,加以继承、吸收,活学活用。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精华弃糟粕,为我所用。把继承和移植相结合,立足本土、创造性借鉴外国司法体制,是中国司法体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七是便民。司法体制是为人民服务的,其改革设计应方便群众告诉,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法律的保护。八是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权组织形式及司法体制是在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其改革完

关于就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就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前言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当前我国法治体系已基本建成,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各个法治领域,法律不断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在程序法的修订上,2012年3月全国人**过了《刑事诉讼法》修订法案,2012年8月全国人**过了《民事诉讼法》修订法案等一系列举措彰显我国法治发展走上新的台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当前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态势,生活在公平正义、权威高效的法治环境中,是国民翘首以待的理想。同时,由于当前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我国法治建设也面各种临严峻的挑战,迫于社会形势的变幻莫测和对法治社会的执着追求,我们需要加大法治建设进程的步伐,就建设法治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司法体制进行统筹规划,进行大刀霍斧的改革,确保法治的发展不落后于社会经济步伐和迷失发展的方向。 司法独立是法治国家形成的标志。法院依法享有独立行使审判权,排除一切干涉,是法治发展的规律要求和必然趋势;法官独立享有不受任何干涉的裁判权是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根本要求。如前所述,我国社会当前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法治发展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法治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封建社会人治思想毒瘤贻害严重等原因,导致在司法领域出现众多严重问题,甚至出现冤假错案,背离了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和法律规律,司法出现不中立、不独立、不公正的怪相。作为司法机关,作为维护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后盾力量,法院应当断即断,敢于面对这种严峻局势,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重大决策。 **地处祖国大西南,又是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市又是**区位优势最为突出的城市。当前**市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转型明显,面临各种社会问题复杂突出,**市产生的各种问题,全国普遍存在,极具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代表性。在司法领域,**市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法院)也面临在全国已经经过学术界、官方等激烈讨论、耳熟能详的与司法改革直接相关的问题。因此通过对**法院就司法改革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制度、法官职业保障、法官职业伦理、法院经费、法院与人大的关系、法院与检察院的关系、法院与公安的关系、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法律适用现状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对**市人民法院在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可以管中窥豹,起到见微知著,通观全局的作用。此次调研内容主要是我国法院都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二)调研思路、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首先通过对**市人民法院所面临的各种司法问题和当前**市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做出总结和评估,得出各种相关数据和结论;收集调研所需数据并选取**市人民法院在司法层面的各种数据包括**市人民法院从2006年至2011年的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刑事判决书、行政的判决书、重审案件记录、抗诉案件记录、审判委员会会议记录、向上级法院请示记录等法律文书,2006至2011年**市人民法院财政经费状况材料、法官薪资待遇状况材料、法官任免和调动记录,2005年至2011年**市人民法院人民代表大会汇报情况、2005年至2011年政法委会议记录等等,并选取周边经济社会发展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的基层法院相关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从学术与实务的需要着眼,根据当前我国法治发展现状特别是司法改革层面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所得数据论述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的可行性、必要性。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力求客观真实,不给调研留下模糊和空白等缺陷,竭尽全力做好调研为司法改革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 本课题在具体调研方法上有数据分析法、案例抽样分析法、实地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数据分析法上,主要是通过收集课题所需数据,一是课题组成员亲自采集相关数据,例如采集**市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等法律文书材料;二是从网络上收集数据,主要是针对非法

2020新司法改革细则

2020新司法改革细则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圈定84项改革举措,为改革划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下文是小编收集的20xx最新司法改革细则,欢迎阅读!! 20xx最新司法改革细则:新司改启动十个月再啃“硬骨头”回顾以来的司法体制改革路线,在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后,去年6月中央深改组先后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以及《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自此,由中央牵头的新一轮司改全面启动,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贵州7地作为首轮司改试点,根据当地情况陆续推进司改试点。 上海率先启动司改试点至今已逾半年,据了解,截至目前,最高法院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在深圳、沈阳挂牌设立并开庭审理案件;有关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以及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等改革实施意见都已推出。 新华社介绍,此时推出《实施方案》,则是在协调衔接三中全会相关改革任务和四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绘就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而《实施方案》中所列的84项改革举措,都是着眼于在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敢于啃硬骨头,突破利益格局的藩篱,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工作进度和成果要求。 20xx最新司法改革细则:今年将推动制定社区矫正法据了解,《实施方案》特别就司改中社会各界尤为关注的如何防范司法“打招呼”、如何留住司法人才、如何启动错案倒查问责、如何建立立案登记制、检察机关如何提起公益诉讼、审判权与执行权如何分离、社区矫正如何走向法治化以及如何推动法制教育8方面焦点问题进行详细部署分工。

法院司法改革工作报告范本(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2338-72 法院司法改革工作报告范 本(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法院司法改革工作报告范本(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尊敬的***: 非常感谢市、县人大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调研指导工作,我代表**法院党组,将我院司法改革工作汇报如下: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法院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县人大及其会的有力监督、上级法院的精心指导、县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和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顺利开展了多项司法改革工作和大量人、财、物上划省统管前期摸底准备工作。 **法院现设置政治部、纪检组、监察室、立案庭、

民一庭、民二庭、刑事审判庭、少年刑事审判庭、审判监督庭、执行局、**、**、**人民法庭、办公室、法警大队、书记员管理处、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等**个编制内机构外,还设立设立新闻办为内设机构。核定政法专项编制**人,现实有干警**人,空编**人。现有在职在岗**人中,党员干警**人,占干警职工总数的**3%,女干警**人,占干警总人数**%,少数民族**人,占干警总人数**%。30岁以下**人,31-35周岁**人,36-45周岁**人,46-55周岁**人,56岁以上**人。分别占干警职工总数的8.5%、23.4%、23.4%、42.6%、2.1%。全院干警平均年龄**岁,党组成员平均年龄**岁,各庭室负责人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下学历**人,大专学历**人,本科学历人数**人,分别占干警职工总人数的**%、**%、**%。从职级情况看,现有在岗**人中,副处**人,正科**人,副科**人,主任科员**人,副主任科员**人,科员** 人,工人**人,分别占干警职工总人数的**%、**8%、*7%、*2%、*6%、*1%。现空缺副科**人。现有审判人员**人,占干警职

“底线”与“红线”之间: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底线”与“红线”之间: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发表时间:2011-07-05T08:26:10.6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下供稿作者:毛兴勤[导读] 中国司法改革在若干“红线”的制约下寸步难行,国际通行的普遍规则在中国备受责难。毛兴勤 (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法系,贵州六盘水 553004) 摘要:中国司法改革在若干“红线”的制约下寸步难行,国际通行的普遍规则在“中国特色”的幌子下备受责难。“西洋派”与“本土派”的争论不仅无益于司法改革的推进,反而徒增了问题的复杂性。以通行的“底线”为司法改革的指针才是中国司法改革的根本出路。关键词:普遍规则;中国特色;司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D415 D9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99-01 一、“底线”与“红线”:一个现实的解读 中国司法改革的现状使只要有一点点时代感和责任感的国民担忧。“进一步,退两步”的司改进程让我们对中国司法改革的前程充满了迷茫和无望。具有司法普适性的原则和规律(我将其成为底线)因遥不可及而成了痴心妄想。郁闷与无奈充斥着本想有所作为的学人。于是,多数人选择了做聪明的傻瓜。说他们聪明是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问题的所在,比谁都明白那些一碰便会有危险的“高压线”、“雷区” (我将其成为红线),所以他们宁愿做一个傻瓜——一个有躯壳却没有思想、有嘴却不能表示内心的木偶。只有极少数人,正是他们的大无畏引领着时代,在浑浊的世界为人们指明方向。也正是他们在极力阻止着那些真正的傻瓜企图返回历史的起点去寻找他们的“春秋美梦”。 二、“红线”挑战“底线”: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 司法的底线是我们衡量司法质量和品质的标杆。历史赋予了其检验过往“车辆”的资格和是否向它们发放“通行证”的话语权。凡是未能通过检验者,要么被彻底报废要么改良后再次受检。其实,中华民族何尝不是一辆滚滚行驶了几千年的重型卡车!?她满载过荣誉、也满载过屈辱;满载过富有,也满载过贫困。当她再次受检并准备以全新的姿态驶入快车道时却被一份份不甚满意的“体检表”困惑,在司法一栏更是如此。于是,有人不满于这种“不公平”标准而执着 过往历史,有人则疾呼必须对不合格“部件”进行改良以适应新的标准。由此,在法学界出现了“本土派”与“西洋派”之争。诚然,正如有人争辩的那样,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的那套标准来衡量我们司法制度的优劣,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事实上,很久以来我们都是这么想并这么做的。但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什么是司法?司法的底线是什么?否则,我们完全会误以为那种高度一体化的、被戴上一个“司法机关帽子“的便是司法。我们必须记住:“历史只为那些具备运行条件的车辆发放通行证。”[1]被誉为“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其任务在于通过公平、正义的审判来保障人权并实现社会秩序的井然。常见借口一: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不允许。中国的传统确实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法治理念和制度设计,中国的现实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笔者认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倍加的努力,博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上帝(如果真有的话)是公平的,当其赋予中华民族绝好发展契机的时候也给予了别人厚爱。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起赶超先进在于我们的认识和行动。如果说“激情年代”的“超英赶美”只是一个神话,那么,今天的中国却已真真实事的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且是有尊严地存在。但历史一再表明,任何囿于过去和现实的思想、举动都是危险的。现实也表明,不勇于创新和改革就不可能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提供内在活力。常见借口二:打击犯罪的现实不容过多的人权关照。中国高居不下的基尼系数表明社会分层、社会治安形势的严重——有人在监督体制外游走,有人在“社会之外”漂泊,有人在利益面前徘徊……所以,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必然以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无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便成了此等牺牲品。老实说,这种牺牲对受害者(此处之受害者并非犯罪的受害者)是不公平的。无罪推定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人未经审判不得被当做犯罪人。在“扫黄打黑”的一片欢呼声中有多少人在关注人权?在激情的“严打”运动中又有多少人权被漠视?我们常常不是以一种“冷眼看世间情”的炎凉来解读社会就是以“冷嘲热讽”来奚落那些脚戴镣铐、身穿囚服的人。其实,我们真应该想想:他们到底有没有罪?是不是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照料?此话听起来有为“犯罪分子”打抱不平的味道,但请别忘了,也许你今天还在幸灾乐祸,明天就和他们一样,即便你是无辜的。正如有学者所言,不是你是否愿意成为被告而是有人/机关把你变成被告,在一个公权力不受制约的社会,任何人都可能被当做罪犯而被打击的潜在风险。 三、“底线”超越“红线”:中国司法改革的出路 以司法底线为标准来改革我国的司法体制是必要的,按照司法规律来建设司法是必须的。但问题接踵而来,要保证司法底线则会面临敏感话题即政治体制的改革。笔者认为,中国的司法改革能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关键在于突破“红线”的勇气和程度。有没有勇气去改变公、检、法的现有宪法定位?有没有决心将法院由监督的客体建设成监督的主体?有没有魄力将一切公权力置于法院的审查之下?目前,至少以下两点是应该做的:一、广开言论,包容批判。现在的“一言堂”现象仍然明显和严重。除了一些“胆大妄为”之士外,很多人都习惯于沉默。正如在第一段提到的那样,他们更愿意把自己装扮成聪明的傻瓜。想到西方国家法学流派之多、法学大师之广,思想交锋之利。我们不禁感到一丝丝的悲凉。而我们除了“官方派”以外好像找不出与之不同更遑论对立的“门派”。诚然,这与“以吏为师”、“法无二解”的传统文化有关,也与政治的宽容度不够有关。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批判应当得到鼓励,因为有了批判才会有进步。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critical”一词兼有“批判的”和“决定性的”之意。也许这是偶然,但这也是事实,因为对任何事物的发展来说,批判性总意味着决定性。 二、应该逐步突破现有的制度甚至政治制度。我们不能 “毕其功于一役”但却不能固步自封、畏首畏尾。司法应当回归它本来的面相,司法规律不容许我们对其进行任意的曲解。我认为,目前进行得可谓如火如荼的审判管理改革就是曲解了司法规律。审判管理改革说白了就是通过加大法院行政权对审判权的制约来实现对法官的监督。对此种改革居然有人为其辩护,说是通过法院内部行政权与审判权的相互制衡来达成司法的协调运作!马克思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2]“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是,从事法庭法庭审判的人员在进行审判活动和制作司法裁判方面拥有独立性和自主性,除服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外,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预。”[3]回至主题,中国司法改革中的“底线”与“红线”已出现了极为紧张的状态。是要突破“红线”而保“底线”还是为守“红线”而牺牲“底线”?答案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龙宗智:《上帝怎样审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版.第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6页

美国民事司法改革法的实施成效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民事司法改革法的实施成效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世纪末期,美国国会为应对法院案件堆积过多、诉讼延迟、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高昂等问题,于1990年通过了《民事司法改革法》(civil justice reform act of 1990)。该法为了加强案件管理,提高诉讼效率和效益,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指示对案件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对后续司法改革最具意义的两个制度分别是案件管理制度和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ADR),这在当时有效解决了诉讼延迟和 诉讼费用高昂的问题,这两项制度经过后续司法改革的改进和优化,至今仍在司 法实践中使用。在我国,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事司法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在推行立案登记制和法官员额制改革后,出现了基层法院案件堆积 过多,入额法官办案压力过大等情况。 故作者通过研究美国《民事司法改革法》及其实施成效,力求从中汲取有借鉴意义的举措,为我国民事司法相关领域的改革寻求经验和理论支持。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对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阐述美国《民事司法改革法》的概况,主要包括该法的制定背景、目标、主要内容以及该法是如何执行的;第三章分析了美国《民事司法改革法》实施成效,包括立法的实施成效和特色制度实施成效,其中特色制度主要分析了案件管理制度和ADR制度;第四章论述了美国《民事司法改革法》对我国的启示,一共四点:一是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模式,二是制定专门性民事司法改革立法,三是借鉴美国民事案件管 理制度,优化我国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四是构建本土化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文章的基本结论是:美国《民事司法改革法》就像一颗水滴,可以折射出管理型司法这片天空,在司法历史的长河中所经历的一切风云变幻。

全面构建司法改革框架公正司法上

全面构建司法改革框架与公正司法 主讲人:湛中乐 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讲 湛中乐:各位学员们大家好,今天呢,给大家报告的是,题目是全面构建司法改革的框架与公正司法。前面等会。自己不介绍自己的吧。嘉宾:不用。我们待会把您的简介会单独的搁在那。 湛中乐:不用介绍什么了就是讲课。重来。各位学员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呢是全面构建司法改革的框架与公正司法,主要是讲四个方面的容。 嘉宾:老师等一下。 湛中乐: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呢,是全面构建司法改革的框架与公正司法。大体呢,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容,首先呢是关于公正司法的这个重要意义。要给大家做一个交代,第二一方面是讲公正司法要呼唤司法改革,第三个方面的容,是最新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规定的有关司法改革的框架,这个应该是本讲座的主要容,核心容。那么第四一点呢是在未来我们说,全面构建司法改革框架的若干关键点,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容。 首先呢先讲第一个方面的容,有关公正司法的什么?这个重要意义。那么对于公正司法的这个重要呢,我想从五个方面呢给大家做一个说明,首先是讲他的意义是在于支持执政兴国,那么第二个方面呢就在于引领社会公正,那第三个方面呢,在于确保和谐稳,和谐稳定或者和谐安定,第四个方面他的意义在于保护人民的利益。第五一个方面的意义体现在他是来推动经济转型,那么下面呢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首先我们说公正是法制的这样一个生命线,司法公正呢,对社会公正呢具有重要的一个引领作用,如果说司法不公,他对社会公正他其实是具有一种致命的破坏作用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管理的运行机制,来规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我们这次十八届中央四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阐明的。这一点可以看到在我们党的文件,这次全会里面,把公正,把司法公正是吧,看得是何等重要,那

我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

我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 司法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于五十年代初期,适应“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现行司法制度,日益显露出诸多的弊端,影响了司法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因此,自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后,我国司法机关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司法改革运动。现在刚刚闭幕的十六大又对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司法改革的前景令人鼓舞。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有必要对五年多来的司法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根据党的十六大的要求作出新的部署。一、司法的涵义和当代司法制度的主要特征所谓司法,是指国家适用法律解决社会纠纷的活动。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司法是国家“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不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方法”。(参见张文显《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页。)司法方式解决纠纷,相对于人类早期社会中采用“自力救济”方式解决纠纷,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它属于“公力救济”的范畴。所谓公力救济,即凭借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而不是凭借纠纷当事人自己的力量,对受到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司法活动是一种国家活动,它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公正性、终局性等显著特点。国家规范司法活动的制度,便是司法制度。司法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只要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司法制度。同时,司法制度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它必将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完善。所谓当代司法制度,是指“二战”以后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符合司法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体现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种比较先进的司法制度。一般认为,当代司法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司法的统一性。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国家的司法权统一由法律规定的机关行使,其他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均无权行使司法权;二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必须适用统一的国家法律,不能各行其是;三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同样的事实适用同样的法律,不同的事实适用不同的法律。司法的独立性。司法独立作为当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已为联合国核准认可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所规定。在我国,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仅早已载入1982年的宪法,成为一项宪法原则,同时也被执政党的正式文件所确认。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按照西方国家的理解,司法独立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法院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其他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指每个法院的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上级法院和其他法院的干涉;三是指法官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其他因素左右。马克思早就说过,“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在我国,司法独立

关于对当前民事简易程序改革的反思与进

对当前民事简易程序改革的反思与进言 尚辰艳简易程序,究其实质是民事诉讼程序的一种异化,但它在案件适用上的不断扩张,反映了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立法和理论指导,这种异化了的民事诉讼程序的各种弊端开始显现。因此,在当前的司法改革中,民事简易程序的改革已成为热点之一。反思我国现存的民事简易程序制度法条规定相对单薄,具体适用方面也存在模糊地带,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并不能体现出对公民诉权保护与效益原则的并重。目前,在民事诉讼案件绝对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运用简易程序来解决纠纷,成为审判工作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一、胜诉者的困惑 ——诉讼中的效益与效率问题 强调效益原则与效率原则的并重,究其实际还是出于对当事人诉权保障的需要。否则,即使我们在立案时能够保障当事人的诉讼发动权,在诉讼过程中能够赋予当事人更多的诉讼权利,但出于诉讼成本的考虑,当事人也畏于发动诉讼,这实际上是对于诉权的侵害。实践中这一问题对于弱势群体的诉权保护更具有重要意义。该群体即使能够通过诉讼实现诉讼要求,但限于对生存需要、诉讼投入等各方面问题的考虑而不得不息讼。因此,简易程序似乎是对这一问题最佳的解决选择。当然过分的强调适用简易程序,面对确实复杂的案件时,反而会引起诉讼成本的提高。如将部分案件从简易审向普通审转换,无疑会提高法院成本。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要把握具体的“度”,不能因为简易程序的简捷就过分强调其适用。从当事人角度考虑,诉讼成本主要是诉讼费与参与诉讼过程中耗费的钱财与精力。案件审理的时间拖的太长,多次开庭无疑会增加成本。而且就简易程序而言,由于其在审理方面的简捷性,与普通程序相比较而言,在这方

全面构建司法改革框架与公正司法(上)测试得分88分

课件名称:全面构建司法改革框架与公正司法(上)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行政诉讼处理的行政争议仅限于行政机关行驶行政职权产生的争议。(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2题、化解矛盾、风险和挑战,确保长治久安,从根本上看,必须依靠法治,必须强调公正司法。(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3题、在实践中,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司法被视为实践公平正义的技艺。(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4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5题、“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6题、推进严格司法是公正司法的具体保证。(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7题、在理论上,法律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正义诉求的最重要依据,司法已经成为民众寻求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和最重要的权益救济渠道。(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8题、我国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

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9题、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10题、我国的行政诉讼仅限于民告官,也包括官告官。(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11题、下列事项中,( )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单选题)(分值:3) A. 不服公安机关对民事纠纷的调解 B. 公民不服我国政府对美国的外交政策 C. 王某对公安机关不给自己开的旅馆颁发《特种行业许可证》行为不服 D. 李某对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不服 第12题、行政诉讼中,( )对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单选题)(分值:3) A. 被告 B. 原告 C. 法院 D. 第三人 第13题、行政诉讼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 )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单选题)(分值:3) A. 10日 B. 15日 C. 30日 D. 6日 第14题、整个司法改革( )是促进公正司法的重要保障。(单选题)(分值:3) A. 框架

反思司法改革

反思司法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项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工程。建设一个权威而公正的司法制度,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是公民权利免受非法侵害的重要屏障和受到非法侵害时获得救济的有效而最后的途径,也是立法和行政武断、短视、偏差不可愈越的阻碍。当前,没有权威而又不公正的司法,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使群众看不到法治的好处,从而逐渐丧失对法治的信心和追求,也给那些肆意破坏法治的人以借口:以其你胡来,还不如我胡来。因此,司法改革已经成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各方面为推进司法改革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说,“司法改革”已成为目前法学界的强势话语。但总体上讲,司法改革似乎有些内冷外热、上冷下热,虽然学界沸沸扬扬,声势很大,但实际进展却非常缓慢和有限,甚至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司法改革还没有真正开始。究其原因,是推进司法改革的思路很值得认真反思。 一、谁是司法改革的推动者:立法?司法?民众? 司法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改革实际上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立法、司法、民众各个方面的参与。 立法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权力资源,既有制度创设权,又有物质分配权,可以调动强大力量来推进司法改革,但有三个方面的局限:一是对社会改革要求的反应比较迟缓。因为任何一项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的决定,必须先有社会共识,在对一件新事物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之前,试图依靠民主作出决定,是比较困难的,这是民主比较不易走极端和较少失误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形成社会共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立法对社会改革愿望的回应往往比较滞后。二是对推进司法改革缺乏内在动力。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落实和推进司法独立,但司法独立的落实,既有利于立法、司法共同制衡行政专横,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立法对司法的影响,因此,立法在司法改革方面总是显得犹豫不决,在司法不公、司法腐败还没有严重到威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时,往往缺乏进行改革的内在动力。三是对如何推进司法改革缺乏理性认知。司法制度是一项精巧而复杂的政治制度,需要在理性指引下精心设计,而这方面恰恰不是由民选产生的立法者之所长。 司法的优势是对如何进行司法改革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对落实和推进司法独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公丕详)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 □建国之初的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和“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司法体制与制度的基础。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当代中国司法制度进入了恢复与重建的历史新时期,也由此揭开了司法改革的序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当代中国司法改革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的司法改革,逐步深入到体制性的司法改革。 □公丕祥 建国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行程。在建国之初的司法发展进程中,有至关重要并且影响深远的三件法制大事,奠定了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历史基础。一是废除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即在人民大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于1949年2月发出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确立了废除“六法全书”之后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司法活动的原则;二是建国之初的司法改革运动,进一步肃清了司法系统中“六法全书”的旧法观点的影响,划清新旧法律的原则界限;三是“五四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司法体制与司法制度基本框架。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法律与司法革命进程遇到了严重挫折。从1957年开始,法律与司法虚无主义思潮广泛蔓延,直至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使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与司法制度遭到了全面摧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代中国法制与司法得到全面恢复与重建。1982年的宪法、197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

司法独立与民事司法改革

司法独立与民事司法改革/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司法独立与民事司法改革 一、司法独立的理论价值——司法独立的内涵,司法独立对法律运作的价值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司法独立已被确立为西方国家司法实践重要原则之一。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法学界、司法界在司法独立上逐渐达成了共识,但我国目前关于司法独立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现在学术界认为司法独立有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一是从司法权力的层面上来看,司法权力相对国家其它权力独立,根据宪法和组织法,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收任何行政机构和个人的干预,其审判结果对法院和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社会其他个人和组织液有尊重这一结果的义务。;二是从司法裁判的层面上来看,法官要在当事人面前保持中立,独立自主地对案件进行审判,这不仅是独立于当事人双方,而且独立于法院内部其他法官和工人员,其他法官和工作人员除工作上必须的谈论外不得对审判法官的判决私下评论。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只依照法律和事实,不得夹杂不必要的人情。三是从法院的组成上看,司法独立要求上级法院于下级法院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相互独立,上级法院不得肆意干涉下级法院的审判,认为下院的行为有违法或不合理之处,可以以审判监督和二审再审程序解决。司法独立在对外的价值则是让司法不受到其它国家机构和个人的干预,保证国家内部的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而司法公正则是司法独立的价值目标。司法能维护法律的最高权威,然而在通过司法维护法律的权威的过程中并不能靠强制,而是需要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的公正,而司法独立这是这些的前提条件。司法独立不仅能保护国内司法不受其他国家的干预还能约束行政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司法独立能将国家权力合理配置还能为实现法治国家打造基础。二、我国民事司法独立的实践探索——从法制史看司法独立在民事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司法独立”一词在中国出现时晚清时期,虽然我国古代也有司法实践,但是古代司法与行政权是不独立的,一方行政长官同时也是当地的司法长官,负责域内大小案件,县丞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