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用解剖学教案

艺用解剖学教案

《艺用解剖》课程

教案

课程编号:

总学时:34 周学时:2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09美术学1、2、3、开课时间: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使用教材:

授课教师姓名:张洪彬

课题:艺用解剖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解剖学课程,通过解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和绘画应用,是人物绘画写生和创作及人物画教学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艺用人体解剖课是高等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理论必修课之一。学生能否学好人体解剖知识,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严谨地塑造人物形象。本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起作重要的作用。通过艺用人体解剖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与艺术造型相关的人体解剖知识。

教学重点:

1.解剖学概论

2.人物头部、全身及各部位比例(了解和掌握头部五官比例及全身各部位比例)。

3.人体骨骼系统(掌握头部骨骼变化和全身主要骨骼的形态作用和相互结合关系)。

4.人体肌肉系统(基本掌握人体主要肌肉的分布,基本运动规律,负责收、伸肌肉的生长规律,以及肌肉和骨骼的结合规律)。

5.人体头部结构(掌握头部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及几何分面)。

6.人体躯干结构(掌握躯干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及几何分面)。

7.人体上肢结构(掌握上肢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几何分面)。

8.人体下肢结构(掌握下肢骨骼肌肉的形态,骨点和肌肉运动规律几何分面)。

9.复习和考试。

教学难点:

①高年级结合幻灯和范图讲解人体骨骼肌肉,复习第一阶段基础知识。②对照人体模特直接写生分析人体肌肉骨骼,完成一张人体骨骼肌肉形态结构分析图。③恢复前一阶段学习过的人体解剖基础知识。④对照真实人体,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练习分析归纳出肌肉骨骼解剖图。

教具、教学素材准备:

人体骨骼和石膏肌肉模型、幻灯、挂图、课件等

教学方法:

本课是以人体骨骼和石膏肌肉模型结合技法理论授课,主要针对中低年级,以讲授和直观的人体骨骼和肌肉模型、幻灯、挂图相结合,

边分析边讲解。对于高年级,一般对照人体模特写生方式进行。

教学时数:72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人体的比例、体型及部位区分

教学要点:

1.了解和掌握人体比例的意义。

从造型艺术角度研究生物结构的科学。又称艺用解剖学、造型解剖学。研究动物的分支称动物解剖学;研究人物的分支称人体解剖学。在人体解剖学中又分骨骼学和肌肉学。艺术解剖学主要研究人体解剖;着重外部结构以及内部结构显露在外部的部分(如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只关注显露在体表的静脉);并且研究人体根据姿态、情感、运动而形成的变化。

艺术解剖学与体质解剖学(又称医用解剖学)有 3个方面的不同:①研究的对象不同。体质解剖学注重特殊个体的全部结构;艺术解剖学注重正常人体的比例、体积和外部结构。②研究方法不同。体质解剖学主要进行尸体解剖和生理分析;而艺术解剖学除了尸体解剖之外还注意活体观察。③研究目的不同。体质解剖学最终要

解释各种结构的生理功能;而艺术解剖学最终要揭示人体的外形变化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艺术解剖学不仅说明人体物质结构对外形的影响,而且说明人的情绪、情感、心理境况、修养和灵魂等在人体上的反映。艺术解剖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一种体质社会学。所以艺术解剖学不可能完全用解剖学辞典来描述,它要求直接研究和感受真实的生命变动和特殊情境(喜、怒、哀、乐、爱、憎等)。2.人体比例和体型分类的规律、特点。

比例关系是用数字来表示人体美,并根据一定的基准进行比较。用同一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为基准,来判定它与人体的比例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同身方法(见中图)。分为三组:系数法,常指头高身长指数,如画人体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时为头高的五倍、立位时为7或7.5倍;百分数法,将身长视为100%,身体各部位在其中的比例;两分法:即把人体分成大小两部分,大的部分从脚到脐,小的部分为脐到头顶。标准的面型,其长宽比例协调,符合三停五眼(见右图)。三停是指脸型的长度,从头部发际到下颏的距离分为三等分,即从发际到眉、眉到鼻尖、鼻尖到下颏各分为一等分,各称一停共三停;五眼是指脸型的宽度,双耳间正面投影的长度为五只眼裂的长度,除眼裂外、内此间距为一眼裂长度、两侧外眦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长度

人体全身的长度以头长为单位。我国古代就曾有“立七、坐五、盘三半”的比例法。

坐高5头长,盘腿3.5头长

头:为一个长度单位;

躯干:前侧接近三个头长;

颈部:从下颏至肩峰连线为1/3个头长;

胸廓:从肩峰连线至胸廓下缘为1又1/3头长;背侧:3.5个头长。人体高度的1/2位大转子和耻骨联合处。

上肢为3个头长。

下肢为4个头长。

3.人体部位区分的科学性。

人体美学观察受到种族、社会、个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牵涉到形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只有整体的和谐、比例协调,才能称得上一种完整的美。本次讨论的问题主要为美学观察的一些定律。

(一)黄金分割律这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比例,会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实这与人类的演化和人体正常发育密切相关。据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骨骼方面以头骨和腿骨变化最大,躯体外形由于近似黄金而矩形变化最小,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比例关系接近0.618,从而使人体美在几十万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广之,凡是与人体相似的物体就喜欢它,就觉得美。于是黄金分割律作为一种重要形式美法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不衰!近年来,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了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物体短段与长段之比值为 0.618),12个“黄金矩形”(宽与长比值为 0.618的长方形)和2个“黄金指数”(两物体间的比例关系为 0.618)。黄金点:(1)肚脐:头顶-足底之分割点;(2)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3)、(4)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5)、(6)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7)、(8)乳头:躯干乳头纵轴上这分割点;(9)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10)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1)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12)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3)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14) 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面部黄金分割律面部三庭五眼黄金矩形:(1)躯体轮廓:肩宽与臀宽的平均数为宽,肩峰至臀底的高度为长;(2)面部轮廓:眼水平线的面宽为宽,发际至颏底间距为长;(3)鼻部轮廓:鼻翼为宽,鼻根至鼻底间距为长;(4)唇部轮廓:静止状态时上下唇峰间距为宽,口角间距为长;(5)、(6)手部轮廓:手的横径为宽,五指并拢时取平均数为长;(7)、(8)、(9)、(10)、(11)、(12)上颌切牙、侧切牙、尖牙(左右各三个)轮廓:最大的近远中径为宽,齿龈径为长。

黄金指数:(1)反映鼻口关系的鼻唇指数:鼻翼宽与口角间距之比近

似黄金数;(2)反映眼口关系的目唇指数:口角间距与两眼外眦间距之比近似黄金数。 0.618,作为一个人体健美的标准尺度之一,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能忽视其存在着“模糊特性”,它同其它美学参数一样,都有一个允许变化的幅度,受种族、地域、个体差异的制约。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的比例。

比例关系是用数字来表示人体美,并根据一定的基准进行比较。用同一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为基准,来判定它与人体的比例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同身方法(见中图)。分为三组:系数法,常指头高身长指数,如画人体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时为头高的五倍、立位时为7或7.5倍;百分数法,将身长视为100%,身体各部位在其中的比例;两分法:即把人体分成大小两部分,大的部分从脚到脐,小的部分为脐到头顶。标准的面型,其长宽比例协调,符合三停五眼(见右图)。三停是指脸型的长度,从头部发际到下颏的距离分为三等分,即从发际到眉、眉到鼻尖、鼻尖到下颏各分为一等分,各称一停共三停;五眼是指脸型的宽度,双耳间正面投影的长度为五只眼裂的长度,除眼裂外、内此间距为一眼裂长度、两侧外眦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长度,其是五眼长度称五眼。

(二)人体的体型分类。

成年男女的体型在体型上的差别主要在躯干部,男性肩部阔于髋部(盆骨部分),肩宽为2个头长,髋部宽为1个半头长;女性肩部宽度与髋部宽度大致相等约为1又四分之三头长。

(三)人体解剖的部位区分。

为了便于研究人体的结构,可将人体分为几个部分,以此来分析整个人体是如何由各部的形体互相连接而成的。从总体上可分为头、躯干、上肢、下肢四个部分。

头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眉以上至后脑;面颅位于眉以下,形成面部轮廓。躯干分为颈、胸、腹、背、腰五个部分。上肢分为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等部分。下肢分为髋、大腿、膝、小腿、踝、足等部分。

考核要求:临摹和默写人体比例、人体的体型分类各一张。

第二节人体概况

教学要点:

1.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规律。

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颅骨、躯干和四肢3个大部分。它们分布在全身各部位,支撑着身体,保护内部器官,同时由肌肉帮忙,进行各种活动。假如没有了骨骼,人体就成了一堆肉,还能做什么呢?

人体所有的骨骼,从形状和大小上各不相同,有的较大,如胫骨、肱骨等,有的则很小,如趾骨等。从形状上大致可分为5种: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扁平状的骨起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比如颅骨保护大脑等;棒状骨负责人体运动,例如四肢的骨骼等。。。人体的肌肉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

叫随意肌。随意肌附在骨架上,所以又称为“骨骼肌”,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受人的意识支配而产生随意活动。如走、跑、跳、投、推、拉等等动作。如:胸大肌、背阔肌、腹直肌、股四头肌等等属于骨骼肌。另一种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不随意肌,如胃肠、血管、膀胱等内脏器官的肌肉,又称内脏肌。还有一种叫心肌,为心脏所特有。

2.人体骨骼和肌肉影响人体表面的特点。

3.人体的主要关节的活动规律。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的骨骼。

(二)人体的主要关节。

关节有多种分类,有的按构成关节的骨数目分成单关节(两块骨构成)和复关节(两块以上的骨构成)。有的按一个或多个关节同时运动的方式分成单动关节(如肘关节、肩关节等)和联动关节(如两侧的颞下颌关节等)。常用的关节分类则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态分为以下三类:1.单轴关节关节只能绕一个运动轴作一组运动;2.双轴关节关节能绕两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进行两组运动,也可进行环转运动;3.多轴关节关节具有两个以上的运动轴,可作多方向的运动。

(三)人体的肌肉。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人体骨骼和人体肌肉,默写一张人体骨骼和人体肌肉。

第二章头部和躯干

第一节头部的结构

教学要点:

1 头部骨骼肌肉的生长规律和特点。

头部骨骼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从正面看,脑颅是一个圆形,面颅是一个楔形,从侧面看脑颅是个卵形,面颅同样是个楔形。从这两个形体的基础上,可逐步勾画出头骨各部细节由此看出,正面和侧面宽度相比,侧面要比正面宽,从顶面看,头骨是个前窄后宽的卵圆形,从后面看,头骨是个五角形。

2 头部骨点和影响表面的肌肉变化规律。

头骨的形状决定了头部外形的轮廓和起伏,其中一些突起和凹陷,对外形也有影响,是头像写生时的依据。头部表面的一些转折和突起,都是由骨骼形成,这些部分称之为“骨点”。头部外形的转折点有顶点,两侧的顶结点,颧弓点,下颌骨的下颌角点,颏结节点等,内骨点有额结节点,眉弓点,两眶外缘点,颧结节点,颏隆凸点等。

3 头部和五官的分面结构。

头部形体可概括为一个立方体,这是根据头骨和外形的结构所确定的。前面为颜面部,侧面为脑颅部。头面颧骨线以上到发际线为一正方形,由颞线为界向侧面转折。颧骨线以下到首页部为三角形,向侧面转折形成两个面。

头部随着运动,基角度发生一些变化,在形体上产生各种透视关系,

善的基本形体透视,可归纳为不同角度来了解,即从下面,侧面和3/4侧面这三个面中每个面包括三种角度:平视、仰视和俯视。

关部在正面和侧面平视时是平行透视,透视变化不大。仰视时均为成角透视,脑颅和头发看见少,可见下颌底,耳部下降。俯视时也是成角透视,脑颅和头发看见多,看不见下颌底,耳部位置上升。3/4面的头部是成角透视,在平视、供销社、俯视三种头部透视形里,它们的特点均为:面部两侧不对称,发际、眉、眼、鼻底、口缝横线向远方消失于一点。这三种角度的透视变化与下面和侧面相同。

4头部和五官的比例规律和特点。

头部和五官的比例,从正面看,头顶至下颌部的二分之一处是眼睛的位置,自发际线至下颌底部分为三等分,第一等分自发际至眉线,第二等分自眉线至鼻底线,第三等分自鼻底线至下颌底部,这三部分的距离相等,称为“三停”。自鼻底至下颌底部的上方三分之一处是口缝的位置。眉线至鼻底的长度等于耳朵的长度。面部宽度相当于五眼的长度,称为“五眼”。两内眼角间的距离为一眼长,外眼角至耳边为一眼长,内眼角和鼻翼外侧缘在一条垂直线上。两外眼角与鼻尖的连线为等边三角形。口的宽度相当于两眼内虹膜(黑眼珠)内缘之间的宽度。

侧面看,耳朵的位置在头宽的二分之一侧后处。外眼角至耳屏等于外眼角至口角的距离。鬓发前缘约在外眼角到耳朵的二分之一处,鼻尖到耳屏的距离等于眉弓到下巴的距离。

小孩头部由于下颌骨尚未发育完全,颏部内收,后脑部较大,眼睛在头高的二分之一处以下,而眉毛在二分之一处,小孩的眉下可分为四等分,第一等分为眼,第二等分为鼻,第三等分为嘴,第四等分为下巴。小孩下面两眼之间距离大约为一又二分之一眼长,侧面看,外眼角至耳的距离长于外眼角至口角的距离。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头部的骨骼和形体结构。

头部骨点和主要肌肉特征,头部的骨点是顶盖隆起,额立,顶侧隆起,眉弓、鼻骨、颧骨、颞骨乳突,下颌骨、枕外结节。主要肌肉:额肌、皱眉肌、降眉肌、颞肌、眼轮匝肌、鼻肌、上辱方肌、颧肌、咬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胸方肌等

男女头部的形体差别主要是由骨骼的开关所决定的。男性头骨体积较大,额面倾斜、眉弓与鼻骨较明显,下颌骨及颏部较方,肌肉起伏较大,外形方整。女性头骨体积较小,额面倾斜小,额结节较男性突出,肌肉起伏小,外形较圆润。老年人因牙齿脱落,下颌角变化,脸部缩短,颏部较突出。小孩由于下颌骨尚未发育完全,颏部内收,脑颅部较面部大。

(二)头部的肌肉。

头部肌肉分表情肌和咀嚼肌两类。头部前面的肌肉是表情肌,分布在眼、鼻、口周围,收缩时产生面部表情。侧面的肌肉是咀嚼肌,这部分肌肉厚大、对外形有影响,咀嚼肌是用来拉下颌骨,起闭嘴

咀嚼的作用。

(三)五官的结构

五官结构:五官包括眼、眉、耳、鼻、口。

眼由眶、脸、球三部分组成。眼球为一玻璃体,安装在眼眶内,大部分被眼睑复盖,其结构在外型所见的有瞳孔,虹膜(俗称眼珠),巩膜(俗称眼白)。

眉起自眼框上缘内角而延至外角,内端比较浓,叫眉头,外端比较淡,叫眉梢。

口包括上辱、下辱、口缝、口角、上辱中点突起算上辱结节。

耳包括耳轮、耳下方、耳孔、耳屏。

鼻包括鼻梁、鼻尖、鼻孔、鼻翼。

(四)五官的比例、特征及画法。

五官比例:“三庭五眼”是我国传统画论对五官位置比例的总结,“三庭”即从发际线到下额分为三等分;从发际线到眉心为上庭,眉心到鼻底线为中庭,鼻底线到下额为下庭。

口缝线位于下庭靠上三分之一处。

“五眼”即正面脸部外型自左而右约等于五个眼宽;两眼之间的距离高约为一个眼宽,外眼角到耳轮的距离约为眼宽;鼻子的宽度与眼睛的宽度相等。从侧面看,外眼角至耳屏的距离与外眼角到口角的距离相等,耳与鼻的倾斜度大致相同。

眼缝线的位置在头部上下二分之一处,(小孩子因尚未发育成熟,眼缝线的位置在头部二分之一以下;老年人因肌肉松驰,眼缝线的位置在头部二分之一以上)。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头部的骨骼和头部的肌肉,默写一张头部的骨骼和头部的肌肉。

第二节头部的运动和形状分类

教学要点:

1 头部的运动和面部表情的规律及意义。

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正确描写人物面部表情,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重要,其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运动来实现的。

例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向上;画人哭,眉掉眼下口下落;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画人愁,掉眼落口皱眉头。这些口决就是前人对五官运动产生的表情总结。

2头部形状的科学分类和意义。

头部骨点和主要肌肉特征,头部的骨点是顶盖隆起,额立,顶侧隆起,眉弓、鼻骨、颧骨、颞骨乳突,下颌骨、枕外结节。主要肌肉:额肌、皱眉肌、降眉肌、颞肌、眼轮匝肌、鼻肌、上辱方肌、颧肌、咬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胸方肌等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头部的运动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分集于眼、鼻、口周围、眉间、眼角、鼻唇沟、口角是刻画表情的重要部位。人的表情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情。这几种表情反映在骨肉的活动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张肌,一是收缩肌。扩张肌是使嘴角、下巴、鼻子、脸颊向外上方拉,显示出欢乐、喜悦的表情。收缩肌是使眉、眼、口、鼻向下或内方向拉,形成悲苦或愤怒的表情。

头部的皱纹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老年人皮肤因失去弹性,脂肪逐渐消失,故留下固定的皱纹。皱纹的方向有一定的规律,是与肌纤维的走势形成直角交叉。

(二)头部的形状类别。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面部笑、哭、怒、愁的表情和头部的形状类别;默写一张面部笑、哭、怒、愁的表情和头部的形状类别。

第三节躯干的结构

教学要点:

1.躯干骨骼肌肉的生长规律,学习研究的意义。

躯干是人体中的主体部分。躯干包括颈、胸、腹、背、腰。其中腰部活动较大。躯干前屈、后伸的活动主要是腰椎的活动,侧屈时整个脊柱都在活动。躯干的形体大部分由于骨骼拓形状所决定,一部分由于宽厚的肌肉造成。躯干的开化影响着人体的整个造型。

躯干的肌肉属扁平的阔肌,起自骨骼并止于骨骼,能使人体产生前屈、后伸、回旋等动作。躯干肌肉分为颈肌、胸肌、腹肌和背肌。2.躯干形体结构及分面的意义和规律。

躯干的形体结构分为,前面、背面、侧面。

前面:自耳后向颈窝集中的胸锁突肌反颈部在锁骨线上方分成三个三角形。锁骨线和大转子之间,以较窄的腰部为界,构成上下正倒重叠的两个梯形。

背面:自左右两肩峰及骶尾部由一个倒立的大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重叠构成。

侧面:以腰线为界,由两个各向相反方向倾斜的方形构成胸廓和骨盆,背部轮廓的曲线也由脊柱的四个弯曲构成,颈部向前弯,胸部向后弯,腰部向前弯,骶、尾部又向后弯。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躯干的骨骼。

躯干的骨骼有和胸廓。

脊柱支撑着头部和胸腔,是人体躯干的支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与下肢的髋骨前后围成盆形的骨环。脊柱具有支持体重、保护脊髓、传递压力、缓冲震动、进行运动等功能。脊柱运动时使躯干产生屈伸、侧弯和回旋等动作。脊柱分别由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和结合成整块的骶骨、尾骨组成,各椎骨自上而下叠落而成,各椎骨间垫有富于弹性的椎间盘。

胸廓是一个横宽的扁圆的固定形。胸廓的形状决定了胸部的大水和宽窄。它的上端被肌肉覆盖,下端由左右肋骨相交成肋弓,是胸、腹的分界线,在外形上较为明显。胸廓由胸骨、12对肋骨、肋软骨连接12个胸椎而成。胸骨上方与肩带的锁骨内端相连接。锁骨外端又连接肩胛骨,位于胸廓后方。

(二)躯干的肌肉。

躯干的肌肉属扁平的阔肌,起自骨骼并止于骨骼,能使人体产生前屈、后伸、回旋等动作。躯干肌肉分为颈肌、胸肌、腹肌和背肌。颈部在外形上较明显的肌肉有胸锁乳突肌,此肌起自胸骨柄上端和锁骨内端,止于耳后颞骨乳突和枕骨上项线,一侧收缩转头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向后仰。颈部肌肉还有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和颈深肌,这些肌肉在外形上不太显著。

胸部肌肉有胸大肌和前锯肌。胸大肌起自锁骨内半、胸骨和上面六个软骨,止于上臂肱骨近端前面三分之一处的大结节嵴。收缩时使上臂内收、内旋,上臂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前锯肌起自一至九肋,止于肩胛骨内侧缘。收缩时使肩胛骨向前。如肩胛骨固定,可上提肋骨。

腹部肌肉有腹直肌和腹外肌。腹直肌起自第五至第七肋骨和胸骨剑突,止于耻骨联合及两侧。此肌收缩,使躯干前屈。腹外肌起自下八肋骨(上五个肌齿与前锯肌肌肉相交错),肌纤维斜向前下,变为腱膜,覆盖在腹直肌上面,腱膜下缘止于腹股沟韧带。此肌收缩,使躯干前屈、侧屈和回旋。

背部的肌肉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斜方肌起自枕外隆凸、上项线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端三分之一处,肩峰及肩胛冈。时,使肩胛骨上提、下降或向中线靠拢。背阔肌起自下六个胸椎和全部胸椎棘突、髂嵴后部、止于肱骨小结节嵴。背阔肌还有四个肌齿起自下四个肋骨外面,此肌收缩,使上臂内收、内旋和后伸。在背部深层脊柱两侧,还有起自骶骨和髂嵴后部,直达头骨下部的骶棘肌,此肌能使躯干伸直和后仰,在外形上也较为明显。

(三)躯干的形体结构。

躯干的基本形可以理解成楔形、弹头形、三角形、圆柱形、圆球形等形体的组合,对于基本形的理解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不用太机械。如胸廓可以把三角肌加起来看成一个楔形,也可以根据骨形把胸廓看成是一个压扁了的弹头形,还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桃核形再加上肩胛骨的三角形。髋部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块,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楔形。颈部可以理解成圆柱体,女人的乳房可以理解成半个球形。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躯干的骨骼和肌肉及几何型概括;默写一张躯干的骨骼和肌肉及几何型概括。

第四节躯干的比例和运动

教学要点:

1.习躯干的比例和运动规律的意义。

躯干共三个头长。大致比例为:前面从下颌至乳头连线,乳头连线至脐孔,脐孔至股骨大转子;后面自第7颈椎至肩胛骨下角,肩胛骨下角至髂嵴,髂嵴至臀下弧线。男性肩宽2个头长,至颈窝至髂前上棘,也是2个头长。

躯干的运动有时会产生胸廓和骨盆在透视上的变化。人体的正中线,从躯干前面看,是贯穿颈窝、中胸沟、脐孔和耻骨联合的一条线。从背面看,从颈部直到臀裂,是整个脊柱形的一条线。着衣时,可

借助中的襟缝和背缝。这条正中线,在人体直立时呈垂直线,在人体运动时,这条线就随着人体动势由垂直变为弯曲,胸廓和骨盆两个形体也会产生各种透视变化。

2.躯干的比例和性别、年龄的差别。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躯干的比例、性别和年龄差别。

男性肩部阔于髋部(骨盆部分),肩宽等于2个头长,股骨大转子连线等于1个半头长、腰部以上也较腰部以下为长。肩宽、腰宽、臀狭是男性的特征。

女性肩部与髋部的宽度大致相等,肩宽与大转子边线都约等于1又4分之3头长。肩狭、腰细、臀宽圆是女性的特征。

老人的胸椎弯曲较大,肋骨的倾斜度与水平面交角较大,在外形上显出驼背关,小孩的胸椎较直,肋骨的倾斜度与水平面交角较小,在外形看背部平直,弯曲度小。

(二)躯干运动的基本规律。

躯干的运动产生于脊柱,脊柱上方连接胸廓,下方连接骨盆。胸廓和骨盆构成躯干的两大形体,这两大形体依靠脊柱的活动,产生前屈、后伸、侧屈、扭转等运动。前屈时臀与背连成一线,腰弯消失,腹部面积缩小。后伸时,臀部凸起,腰弯更为显著。侧屈时,两肩连线与股骨大转子连线各向不同方向伐、倾斜。扭转时,胸廓和骨盆的关系发生在水平面上互相朝向不同方向的变化。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躯干比例和性别差别;默写一张躯干比例和性别差别。

第三章上肢部

第一节上肢的结构

教学要点:

1.上肢骨骼及主要关节和上肢肌肉的生长规律。

2.上肢的形体结构及分面。

上肢是人体中较为灵活的部分之一。上肢由肩带、上臂、前臂和手组成。上臂和前臂的形体如同两个扁长方体,上臂是前后径阔,左右径窄了;前臂是左右径阔,产后径窄。这两个长方体在肘部连接,有如木榫的嵌接。前臂的肌肉上半为肌腹,下半为肌腱,形成前臂上半段粗大,下半段较细。反手时,前臂成扁阔形状;复手时,前臂中段切面变圆。由肘部的尺骨鹰嘴至腕部的尺骨小头有尺骨嵴,在外形上看呈一条线,称为尺骨线,尺骨线是前臂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分界线。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上肢的骨骼及主要关节。

上肢的骨骼肩部有锁骨,上臂有肱骨,前臂有尺骨和桡骨,手部有腕骨、掌骨和指骨。

(二)上肢的肌肉。

上肢的肌肉属长梭状运动肌肉,运动后的变化很大。

上肢肌可按部位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上肢带肌位于肩关节周围。均起于上肢带骨,止于肱骨,可使肩关节产生运动。上肢带肌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

三角肌位于肩部,起于锁骨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纤维自前、外、后三方面向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作用: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前部纤维可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纤维可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臂肌位于肱骨周围,可分前、后两群。前群主要为屈肌,后群主要为伸肌。

前群主要有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肱二头肌位于臂前群肌浅层,它有两个头,长头起自肩关节盂上方,短头起自喙突,止于桡骨粗隆。作用:主要为屈肘关节,也可协助屈肩关节和使前臂旋后。

喙肱肌起于喙突,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作用:屈和内收肩关节。

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深方,起自肱骨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

后群主要为肱三头肌,位于臂后部。起端有三个头,长头起于肩关节盂下方,外侧头和内侧头分别起于肱骨后面的上部和下部,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伸肘关节,长头可后伸、内收肩关节。

前臂肌分为前、后两群,大多为长肌,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并跨过数个关节,完成前臂和手的运动

前群主要为屈肘、屈腕和腕的收、展、屈指和前臂旋前的肌,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尺侧屈腕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

后群主要为伸腕、伸指、腕的收、展和前臂旋后的肌。可分为浅、深层,包括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手肌位于手的掌侧,可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

外侧群称鱼际肌,收缩时可使拇指屈、收、展和对掌运动。内侧群又称小鱼际肌,收缩时可使小指屈、展和对掌运动。中间群由蚓状肌和骨间肌组成,蚓状肌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骨间肌分为骨间掌侧肌和骨间背侧肌,前者收缩可使2、4、5指向中指靠拢(收),后者收缩可使2、4、5指以中指中线为中心外展运动。由于骨间肌都止于2~5指的指背腱膜,所以还可协助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三)上肢的形体结构。

上肢的形体结构和运动一般是这样,上肢由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组成,上肢通过肩部与躯干连接起来。上肢的骨骼一般有如下变化,肩部有锁骨、肩胛骨;上臂有肱骨;前臂有尺骨和桡骨;腕部有腕骨;手部有掌骨和指骨。对造型影响较大的骨点有肩峰、肱骨内外髁,尺骨鹰嘴,尺骨线、腕骨的尺骨小头、桡骨大头及手的指骨等。

上肢的主要肌肉有,上臂的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前臂的

肱桡肌,屈肌和伸肌等。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上肢的骨骼和肌肉及几何型概括;默写一张上肢的骨骼和肌肉及几何型概括。

第二节手部结构

教学要点:

1.手部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规律。

手部骨骼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腕骨由8块小骨组成,分成上下两列。8块骨结合紧密,使手腕成为椭圆形。

手肌位于手的掌侧,可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

外侧群称鱼际肌,收缩时可使拇指屈、收、展和对掌运动。内侧群又称小鱼际肌,收缩时可使小指屈、展和对掌运动。中间群由蚓状肌和骨间肌组成,蚓状肌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骨间肌分为骨间掌侧肌和骨间背侧肌,前者收缩可使2、4、5指向中指靠拢(收),后者收缩可使2、4、5指以中指中线为中心外展运动。由于骨间肌都止于2~5指的指背腱膜,所以还可协助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2.手的动态结构和分面。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手部骨骼和肌肉。

手部骨骼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腕骨由8块小骨组成,分成上下两列。8块骨结合紧密,使手腕成为椭圆形。

桡腕关节由桡骨、舟状骨、月状肌及三角软骨盘构成,尺骨不直接参加,桡腕关节是个球窝关节,能作多轴向运动。腕掌关节中以拇指最重要,由大多角骨与第一掌骨基部构成,是鞍形关节,关节囊较松弛,可作拇指屈、伸、内收和外展,是拇指对掌一外展运动的主要关节。

掌指关节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基部构成。拇指的掌骨头较扁平,动度不及其他掌指关节大。每个掌指关节由侧副韧带及掌侧韧带加强。两侧的侧副韧带由近背侧斜向远掌侧走行。关节屈指曲时韧带绷紧,关节较稳定,伸直时韧带松弛。伸指位固定可引起韧带挛缩致屈曲受限,故手部外伤时应屈曲位固定。指间关节只作屈伸运动,两侧也有副韧带加强。结构与掌指关节相同。掌指关节是手指运动的主要关节,伸直位或过伸位强直时,虽指间关节屈伸正常,也难以与拇指捏握,功能严重受限。若能屈曲到35°~45°则可发挥指间关节作用,手功能大大改善。

指骨,拇指为两节,其余各指均有三节指骨,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第一节指骨(近节指骨),第二节指骨(中节指骨),第三节指骨(末节指骨)。指骨也是小型长骨,每节指骨也分底、体、小头三部。近节指骨底为卵圆形凹陷的关节面,与掌骨小头相关节。小头的关节面呈滑车形式,称指骨滑车,与中节的指骨底相关节。末节指骨的远侧端稍膨大且粗糙,名甲粗隆。

手部肌肉分为三群:外侧群、内侧群和中间群,共19块(条)。外侧群位于拇指侧,形成拇指侧隆起,称为“大鱼际”;内侧群位于小

指侧,形成手掌小指侧隆起,称为“小鱼际”;中间群位于手掌中心。以上是关于手的内部肌肉,还有来自于前臂,止于掌骨或指骨的肌肉20余块,称为手的外部肌肉。手的肌肉组成比全身任何部位都多,都复杂,也正因为如此,手才能作各种精细的运动。

(二)手的动态。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手部骨骼和肌肉及几何型概括;默写一张手部骨骼和肌肉及几何型概括。

第三节上肢的比例和运动

教学要点:

1.学习上肢比例和上肢运动规律的意义。

上肢的运动有,上肢的活动范围很广,能前后左右回旋,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以及手指对上肢运动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肩关节好似一个园心,能使手臂上下左右前后旋转活动。肘关节只能向里弯曲。

2.上肢比例和上肢运动的绘画特点及规律。

上肢等于三个头长(上臂为一又三分之一头长;前臂为一个头长;手为三分之二头长)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上肢的比例。

上肢全长为三个头长,是由上臂、前臂和手组成,上臂和前臂的大形象细长的圆柱子,手则象菱形,上臂长约1.3—1.5头长,宽约二分之一头宽。前臂长约为1个头长,上宽略窄于二分之一头宽,下宽略宽于上宽的二分之一。手长约为四分之三头长,手宽约为手长的七分之四。

(二)上肢的运动规律。

运动上肢的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上肢的作用肌(上肢带肌:肩胛骨的上提肌、下降肌、前伸肌、后缩肌、上回旋肌和下回旋肌。自由上肢肌:使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的肌群)上肢的运动有,上肢的活动范围很广,能前后左右回旋,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以及手指对上肢运动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肩关节好似一个园心,能使手臂上下左右前后旋转活动。肘关节只能向里弯曲。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上肢的比例;默写一张上肢的比例。

第四章下肢部

第一节下肢的结构

教学要点:

1.下肢的骨骼和主要关节的特点及生长规律。

2.下肢肌肉的生长规律和伸收变化。

3.下肢的形体结构及分面表现。

下肢的形体结构及运动,下肢包括髋、大腿、膝、小腿、踝、脚。下肢的骨骼有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趾骨等。下肢的主要肌肉包括臀部肌群、股四头肌、股背侧肌群、缝匠肌、胫骨前肌、腓骨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下肢的骨骼和主要关节。

下肢分为髋部、大腿、小腿和脚组成。下肢的骨骼,髋部有髋骨,大腿有股骨,小腿有胫骨和腓骨,膝部有髌骨,足部有有跗骨、跖骨和趾骨。下肢的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二)下肢的肌肉。

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由于下肢功能主要是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故下肢肌均比上肢肌粗壮。

1:髋肌

(一)前群

1、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于腰椎体侧面和腰椎横突,髂肌起自髂窝,两肌止于股骨小转子。

2、阔筋膜张肌:起自髂前上棘,止于胫骨外上髁。

(二)后群

1、臀大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于臀肌粗隆。

2、臀中肌:位于臀大肌深面。

3、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面。

4、梨状肌:起自骶前孔外侧,止于大转子尖。

5、闭孔内肌:起自闭孔膜内面,止于转子窝。

6、股方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转子间嵴。

7、闭孔外肌:起自闭孔膜外面,止于转子窝。

2:大腿肌

(一)前群

1、缝匠肌:起自髂前上棘,止于胫肌上端内侧面。

2、股四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骨粗线、股骨体前面,止于胫骨粗隆。

(二)内侧群共5块肌,浅层自外侧向内侧有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中层肌短收肌。深层有大收肌。

(三)后群

1、股二头肌:起自坐骨结节和股骨粗线,止于腓骨头。

2、半腱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内侧。

3、半膜肌:起坐骨结节,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

3:小腿肌

(一)前群

1、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

2、趾长伸肌:起自腓骨内侧面的上2/3和小腿骨间膜,止于2-5趾中节和远节趾骨底。

3、拇长伸肌:起自腓骨内侧面,

(二)外群

1、腓骨长肌:起自腓骨外侧面上部,绕至足底至足内侧缘止于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

2、腓骨短肌:起自腓骨外侧面下部,止于第5跖骨底。

(三)后群

1、浅层有一块肌,小腿三头肌由两个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起自股骨内、外侧髁和比目鱼肌线,止于跟骨。

2、深层肌有4块,腘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胫骨后肌。4:足肌

分足背肌和足底肌。

(三)下肢的形体结构。

下肢的形体结构是,前侧造型对应注意腿的屈曲弧线,股四头肌随股骨的方向成倾斜势;大腿内侧轮廊较直,小腿肌肉外侧较高,下段基本由骨骼与腱组成,特别是径骨线形显于外。外侧指的是,大腿外侧主要由股外肌和股二头肌组成,形成上端粗厚向下渐薄的体积,小腿腓肠肌肚形成很大的弧线向后弓起,下半段有强大的跟腱至脚跟。后侧有股二头肌与半腱半膜肌群并立而成为一个长方形体积,股外肌向外突,形成弧形体积。若干肌腱会集于膝部内侧,形成半月状体积。内侧是股直肌向前突,大腿前侧自上至下内倾斜,内股肌群在内侧呈三角形的直线体积,缝匠肌倾斜过大腿的内侧中央,形成一条沟将内侧倾斜成两个体面,前侧为股四头肌,后侧为股内收肌群。下肢的运动通过股关节,膝关节和足关节可作前屈后伸,外转内转,伸展屈曲等运动。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下肢的骨骼和肌肉;默写一张下肢的骨骼和肌肉。

第二节足部的结构

教学要点:

1.足部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规律及特点。

足部单侧由26块骨头组成,双脚就有52块骨头,约佔全身206块骨头的1/4,同时含29个关节,42条肌肉及25条肌腱,全部体积却佔不到全身的5%,显然脚是人体单位面积内含最多组织的器官。人类的足底部必须承载身体的总重量,并因应身体重量与地心引力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脚的前端部与后足跟处间形成拱型足弓,伴随复杂的筋肉连结,偍供脚在行走时的协调性,以达到平衡吸震与避震效果

足部肌肉:

足背肌:拇短伸肌、趾短伸肌足底肌

内侧群:拇展肌、拇短屈肌、拇收肌

中间群:趾短屈肌、跖方肌.蚓状肌、骨间肌

外侧群:小趾展肌、小趾展肌

2.足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足部运动主要有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距骨骨折后遗症距骨损伤,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无论关节大小、活动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结构均应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及关节腔3部分距骨损伤,均有韧带加强其稳定性。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足部骨骼和肌肉。

足部的骨骼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跗骨:这些骨头构成脚后部,共有七块跗骨,它们厚且短,分布在脚后跟和脚背处。它们连接非常紧密,因此可以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同时保持平稳和安全。

脚后部最大的骨头是跟骨–它既是足部的减震器,又是足部的平衡器。它上面是距骨–它是上面两个腿骨的基础。脚踝处另外五根骨头更小且厚,呈方形,强韧能够承担重负。

跖骨:这些骨头构成脚中部,共有五块跖骨。它们较跗骨长且薄,成为脚后部和脚趾之间的桥梁。这些骨头之间有较大空隙,在身体重量落在脚上时,可有伸展性(提供弹性)。这些骨头前部圆形部分叫跖骨头。它们接触地面,构成前脚掌。每一个跖骨头都会支撑身体的一部分重量。跗骨和跖骨共同构成足弓。

趾骨:这些骨头构成包括脚趾的脚前部,共有十四块趾骨。它们是构成脚趾的骨头。它们高度灵活,可以在行走和锻炼时承受强大的压力和张力。大拇脚趾各有两块趾骨(前部和后部),小拇脚趾有三块骨头(前部、中部和后部)。这些骨头让足部极其灵活,让您可以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保持平衡,行走时富有弹性。即便隔着鞋子,它们也可掌握并感受下面的地形。

(二)足的动态。

足部运动主要有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

行走(或步法周期)始于站立阶段即脚和地接触的阶段,这需要再细分成三个阶段:

触地阶段由脚后跟外缘先击打地面,胫骨向内转动,同时足部在距下关节处下降(连接后跟骨和距骨的关节)。足部继续内转直至跖骨完全承担起身体的重量。足部继续内转直至跖骨完全承担起身体的重量。简言之,您的足部吸收触地的震动,适应下面凸凹不平的表面并保持平稳。

中间站立阶段,,足部从移动发动者转变为一个固定的杠杆。在这个阶段,胫骨向外转动,足部在距下关节处提起,为推动阶段做好准备。

推动阶段始于足跟提起,肌肉、韧带和肌腱绷紧。脚前部和后部锁住,为脚趾提供推动力,将身体重量推离地面。

接着是摆动阶段–此时脚已离开地面,它可以转换位置,为足跟再次触地做准备。摆动阶段又分两个部分:

在摆动阶段前期,双脚同时接触地面(双重支撑阶段)。随着行走速度加快,双重支撑阶段缩短。当处于奔跑悬浮阶段的时候,双脚同时离开地面,双重支撑消失,或是处于单面支撑阶段,只有一只脚接触地面。

在摆动阶段后期,脚前部和后部再次锁住,成为一个固定的杠杆,为站立阶段的脚触地做好准备。

这一切听起来可能很复杂,但是不要忘记另一只脚也在进行它的互补运动周期–当一只脚摆动时,另一只脚触地等等。总之,在一个典型的行走周期,每一只脚都大约有62%的时间接触地面,38%的时间处于摆动阶段。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足部骨骼和肌肉;默写一张足部骨骼和肌肉。第三节下肢的比例和运动

教学要点:

1.的比例的生长规律和特点。

下肢等于四个头长(髂骨嵴至膝关节为两个头长;膝关节至脚跟为两个头长);

2.下肢伸收运动的绘画规律。

下肢包括髋、大腿、膝、小腿、踝、脚。下肢的骨骼有髋骨、股骨、髌骨、颈骨、腓骨、跗骨、趾骨等。下肢的主要肌肉包括臀部肌群、股四头肌、股背侧肌群、缝匠肌、胫骨前肌、腓骨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下肢的形体结构是,前侧造型对应注意腿的屈曲弧线,股四头肌随股骨的方向成倾斜势;大腿内侧轮廊较直,小腿肌肉外侧较高,下段基本由骨骼与腱组成,特别是径骨线形显于外。外侧指的是,大腿外侧主要由股外肌和股二头肌组成,形成上端粗厚向下渐薄的体积,小腿腓肠肌肚形成很大的弧线向后弓起,下半段有强大的跟腱至脚跟。后侧有股二头肌与半腱半膜肌群并立而成为一个长方形体积,股外肌向外突,形成弧形体积。若干肌腱会集于膝部内侧,形成半月状体积。内侧是股直肌向前突,大腿前侧自上至下内倾斜,内股肌群在内侧呈三角形的直线体积,缝匠肌倾斜过大腿的内侧中央,形成一条沟将内侧倾斜成两个体面,前侧为股四头肌,后侧为股内收肌群。下肢的运动通过股关节,膝关节和足关节可作前屈后伸,外转内转,伸展屈曲等运动。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下肢的比例。

下肢等于四个头长(髂骨嵴至膝关节为两个头长;膝关节至脚跟为两个头长);

(二)下肢的运动规律。

下肢的运动通过股关节,膝关节和足关节可作前屈后伸,外转内转,伸展屈曲等运动。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下肢的比例;默写一张下肢的比例。

第五章人体动态

第一节人体动态的结构关系

教学要点:

1.习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的人体动态结构规律的价值和意义。

人是有生命的,生活中的人物和动是分不开的。描绘人物,除了需要对静止时的人体结构和局部的运动作了解外,还要对人体人身的无能无力作一些研究。尽管人的动态瞬息变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

的。当理解了人体运动状态的形成原理,掌握了运动规律之后,在描绘人物动态时就会方便很多。

2.掌握人体重心在人体写生和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体重心是随着人体动作的变化来移动的,要使人体保持重心稳定,移动的位置与人体主要部位移动的位置就保持一致,重心线会落在支撑面的范围内,如果重心线超出了支撑面,身体就会推动平衡,产生不稳定的感觉。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

“一坚”指的是躯干部的脊柱线;“二横”是两肩的连线和两股骨大转子连线,是躯干四肢的纽带;“三体积”是将人体的头部、胸廓和骨盆三部分用简单的三个立方体来加以概括;“四肢”即上肢和下肢,躯干四端,关节较多,在人体活动中占主要地位,上肢是人体最灵活部位,下肢能作行走、奔跑和跳跃等运动。四肢可用八段圆柱体来概括。

(二)人体重心。

重心是人体重量的集中点(人体重力垂直向下指向地心的点),静止时约在脐孔稍下的体内,运动时随人体姿态变化而移动,由重心向地面所引的一条垂直线为重心线,支撑面是支撑人体重量的面。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人体动态结构并注意重心;默写一张人体动态结构并注意重心。

第二节人体动态分析

教学要点:

1.握人体动态特征的价值和意义。

人体的无能无力依赖于关节的活动,当人体运动时,必然受到关节构造形成的活动范围所制约,了解人体各部位的运动范围,在造型时有助于准确的描绘运动中的人体形态。

2.体的韵律美规律。

教学时数: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动态特征。

人体由于重心、重心线和支撑面的变化,产生出不同的人体动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立蹲与坐卧(在支撑面以内的重心移动姿态);走跑与推拉(超越了支撑面的重心移动的动作);跳跃与游弋(离开了支撑面的动作)。

(二)人体的韵律。

考核要求:临摹一张人体动态;默写一张人体动态。

三.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美术技法理论》

2.佐治.伯里曼《人体与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4年3.佐治.伯里曼《画手百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74年4.沈兆荣《人体造型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本.荷加斯《运动人体画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6.本.荷加斯《手的动态》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