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资料_北体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考研资料_北体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北体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03运动生理学试题(150分)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动作电位2. 红细胞比容3. 心动周期4. 运动性心脏肥大5. 最大摄氧量6. 基础代谢率7. 运动技能8. 极点9. 积极性休息10. 连续心音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肌肉具有以下物理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3. 心肌收缩具有以下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范围为___________次/分,每博输出量约为______________毫升。5. 肺泡通气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人体各细胞的直接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的分解。7. 感受弱光的是_________细胞,感受强光的是_________细胞并具有分辨______的能力。8. 产生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是_________,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是___________。9. 决定动作速度的生理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反应速度快慢取决于以下生理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在答题纸上划“√”,错误的划“ⅹ”)

1.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小和肌肉的收缩形式有关。( )

2. 在肌肉内每个运动单位所分布的区域是交互存在的。( )

3. 胸膜腔负压是由于胸廓扩张时造成的。( )

4. 心房收缩期与心室收缩期的时间近似相同。( )

5.力量性运动项目举重动员与速度性项目短跑动员骨骼肌中快肌纤维占百分比高。( )

6. 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体温高低均能影响氧曲线变化。( )

7.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收缩活动时的变化曲线。( )

8. 人或动物的觉醒状态是通过非异性投射系统实现的。( )

9.走和慢速跑时主要靠肌肉中的慢肌纤维参与。( )

10. 人体运动时每搏输出量总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有那些?

2. 简述运动技能的形成。

3. 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4. 简述判定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

五、方法运用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如何评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2. 如何用生理学指标监控运动量?

六、综合分析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机体在运动中如何调节酸碱平衡?

2. 体育运动对儿童少年生理机能有哪些影响?

06试题

一、名词解释1、最大摄氧量2、青春性高血压3、极点4、肺通气量5、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简答题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牵张反射的分类和意义3、准备活动的

目的4、无氧耐力的限制因素

三、论述: 1、血乳酸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实践2、有氧训练的生理学原理3、超量恢复的生理学原理

名词解释:历年考题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

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 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

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

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

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

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叫..

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

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

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

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

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 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

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

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

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

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48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MU)

49运动单位动员(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50 RM:最大重复次数,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的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51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动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即

52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长几个毫米,外层为一结谛组织囊。

53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肌电仪)将骨骼肌的兴奋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54 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55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1兴奋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稳态6运动性疲劳7动作电位8静息电位9等长收缩 10等张收缩 11离心收缩 12等动收缩 13运动单位 14兴奋收缩耦联 15阈刺激 16内环境 17渗透压 18等渗溶液 19碱储备 20运动性贫血 21心动周期 22压积 23心指数 24最大心率 25心输出量 26射血分数 27心电图 28减压反射 29窦性心动徐缓 30运动性心脏肥大31胸内负压 32肺内压 33胸内压 34潮气量 35肺泡通气量 36时间肺活量 37最大通气量38通气血流比值 39氧离曲线 40氧脉搏 41氧利用率 42最大射氧量 43基础代谢 44基础代谢率 45呼吸商 46代谢当量 47服习 48运动性蛋白尿 49运动性血尿 50内分泌 51激素 52视力 53视野 54立体视觉 55前庭反射 56前庭功能稳定性 57牵张反射 58姿势反射 59状态反射 60运动技能 61运动动力定型 62自动化 63摄氧量需氧量 64氧亏 65运动性过量氧耗 66最大射氧量 67乳酸阈 68无氧阈 69身体素质 70反应速度 71动作速度72位移速度 73抗疲劳能力 74有氧耐力 75无氧耐力 76灵敏素质 77柔韧素质 78赛前状态 79准备活动 80进入工作状态 81极点 82第二次呼吸 83真稳定工作状态 84假稳定状态 85恢复过程 86超量恢复 87整理活动 88高原服习 89连续心音 90青春期高血压 91 高原训练

补充

:1自由基2本体感觉3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4闭式运动5开式运动6功能性肥大7肌浆性功能肥大8积极性休息9重力性休克 10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11红细胞比容

其他:1、跳跃式传导的含义?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3、兴奋?收缩耦联的步骤?4、引起骨骼肌兴奋的条件?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论)P43~P49 7、在运动过程中,肌体是如何调节和保持内环境的?8、血液的功能/机能?9、内环境相对稳定性的意义? 10、血红蛋白在机能评定中的作用?

11、运动性贫血产生的原因和防止的基本措施? 12、骨骼肌和心肌的收缩性有何不同?※13、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14、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15、动脉血压是形成的原因? 16、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7、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P94~P95 18、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什么?19、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简称减压反射)。20、颈动脉提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发射?21、心钠素的作用?※22、运动过程中,血液循环系统是如何变化的?※23、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4、心率如何去指

导运动实践?(论述)25、呼吸的过程?26、呼吸的形式?27、肺内压的变化?28、胸内压?

29、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特点在哪几方面?

※30、论述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及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方法应用题)31、CO2运输的过程? 32、CO2对呼吸的影响?※33、运动时如何合理运用呼吸方法? 34、憋气的利与弊?

35、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6、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37、血红蛋白的作用?38、运动技能产生的原理?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P242 39、皮肤散热方式? 40、人体在高热高温的环境中肌体如何去调节体温?

41、人体三大内分泌功能轴?※42、能源系统的一般特点?※43、人体运动时肌体是如何进行能量供应的?43、运动能量消耗的计算。44、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45、肌梭和腱梭的功能?※46、牵张反射. P226~P227※47、状态反射的规律?※48、翻正反射在训练中的应用? 49、条件反射的抑制。50、两个信号系统。

51、运动技能的分类。52、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有何不同?※53、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论)54、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原因? 55、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56、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57、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作用?58、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59、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60、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61、无氧工作能力的评价。62、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63、力量素质的分类。※64.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65.功能性肌肉肥大。66.力量训练的原则。※67.、速度素质的分类,影响速度的生理因素? 68、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69、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提高它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70、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71、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72、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影响因素。※73、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74、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75、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76、极点产生的原因。※77、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78、真稳定与假稳定的区别?79、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

80、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81、运动性疲劳的判断。82、高原应激会产生哪些反应?※83、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 84、仿高原训练的方法与手段。85、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理学特征。86、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理学特征。87、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88、生理学评定指标。89、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90、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91、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92、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93、儿童少年素质发展特点。94、老年人健身运动的原则。96、运动性免疫机能。 97、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去指导运动实践?P11 98、疲劳产生的原因?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

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4.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B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动。C引起肌收缩后的舒张。

17.单收缩的过程:潜伏期、缩短期、宽息期。

18.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21.肌纤维的分类;快肌纤维(白肌纤维)、慢肌纤维(红肌纤维)

22.主要的生理特征:慢肌纤维(红肌纤维):运动神经元(小)、放电频率(低)、收缩速度(低)、耐力(高)、毛细血管密度(高)、血红蛋白含量(高)、糖酵解酶活性(低)、线粒体酶活性(高)、肌原纤维ATP酶活性(低)。白肌纤维与之相反。23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百分比:短跑的快肌纤维占70%;长跑的慢肌纤维占70%。中长跑介于其中。

24.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A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耐力项目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B肌纤维内酶活性增强C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变化。28.血液的机能:血液的机能通过循环系统完成的。A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B 运输作用。C调节作用。D防御和保护作用。

29.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称为渗透吸引力。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

30.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渗溶液。0。9%。氯化钠5%葡萄糖。

31.正常人血浆的PH 值7。35--7。45 平均7。432最主要的缓冲对 NaHCO3_----- H2CO3 20/134.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功能: A运输气体 O2、CO2 B缓冲血液酸碱度。

35.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12-15克%;女子11-14克%。36.运动性贫血: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Hb红细胞数减少,出现暂时性贫血想象称运动性贫血。原因:A 红细胞破坏增多, B蛋白质补充不足C由于缺铁而引起贫血。防止:调整能动量或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铁。

37.合胞体: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合胞体”

38.心肌的生理特性:A自动节律性。B传导性。C兴奋性。D收缩性。

39.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A对细胞外液Ca的浓度有明显的依耐性。B全或无的同步收缩C 不发生强直收缩。

41.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安静时60-100次之间。

42。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R、S、T。P波表示:左右心房除极化时所产生的电变化。P-R (R-Q)期间:表示心房除极化开始到心室除极化开始所需的时间。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兴奋除极化所产生的电变化。S-T段表示心室除极完毕,复极尚未开始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T波表示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变化。Q-T表示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全部复极化所需的时间。心电图仅反映的是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仅反映心肌的兴奋,并不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过程。

47.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的反映:A血液的重新分配B心输出量增加C血压发生变化,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

48.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49.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50.心缩期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即约20-30毫升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2/3血液留在主动脉。

5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大动脉管的弹性。E循环血量

5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A心脏收缩。B呼吸运动。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D重力和体位E 静脉管壁的收缩。

53.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作用是一种快速控制动脉血压相对恒定的自身调节。

54.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促使人体的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表现以下几个方面:A窦性心率徐缓。B运动性心脏增大。C 心血管机能改善。

55.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A外呼吸。(通气过程和换气过程)B气体运输。C内呼吸。

56.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舒缩完成呼吸动力。呼吸形式:隔式呼吸(腹式呼吸)、肋式呼吸(胸式呼吸)、混合呼吸。四个互不叠加的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57. 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解剖无效腔《呼吸道》)*呼吸频率。

60. 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分压高、氧结合。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

63.氧离曲线生理意义:“S”形氧离曲线的上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氧分压在60-100 毫米汞柱一段时,坡度不大,形式平坦,而使氧分压从100毫米汞柱至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度从98%降至96%。这对高原适应或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氧分压自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致造成供氧不足的严重后果。曲线下段显示出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氧分压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氧分压为40-10毫米汞柱时,曲线更陡,此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点对肌肉活动,保证供氧都很有利。影响因素:CO2升高。PH值下降、体温上升,都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释放出更多的氧。反之氧离曲线左移。

64.氧利用率=(动脉血含量-静脉血含量)/动脉血含量*100%66.CO2的运输。A物理运输6%。B化学结合形式: 与Hb结合7%,与血液中的Na、k结合87%67.呼吸与酸碱平衡:(稳

态结合)。P8768。血液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上升、O2的下降、H的上升都促进呼吸。

70。运动后过量的氧耗:a满足因剧烈运动后体温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b满足心脏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c满足肺功能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d血液中茶酚胺仍处于较高水平, 也导致较多的氧。D最主要是消除乳酸氧债。

71。在运动时如何合理的运用呼吸方法:A减少呼吸道阻力。B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C呼吸方法适应于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D合理运用憋气。

74.能量系统的一般特点115 有氧氧化供能与无氧氧化供能?P11675.影响糖酵解能力因素有:A人体对缓冲酸性产物能力的大小。B人体各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对酸的耐受能力大小C可能与体内糖原的含量有关。

76.运动训练与能量利用机能节省化:表现在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时,经过系统训练后,需氧量减少,能源消耗两也减少,即完成同样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消耗能量减少。

77.长期训练能量节省化的主要原因:训练改进了动作技能,使动作更协调自如。自动化程度提高,减少了多余的动作,使得能量的利用更经济了;同时运动训练也提高了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水平,工作效率提高。这样消耗于供能器官本身的能量也减少了,如在完成较小强度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的心率较低;呼吸频率较少,因而心脏及呼吸器官消耗的能量也就较少。主要意义:从能量消耗的观点来看,能量利用愈节省,运动效率也愈高,这就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对持续时间长,总需能量大的运动项目来讲,就更是如此。

78.散热过程:A绝大部分的热量由皮肤散发。B小部分由呼吸道蒸发散热。C少量的热量用来加温吸入的冷空气或冷饮冷食D随尿和粪排泄而散发。皮肤散热的四种方式: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

79.运动时体温的变化和调节;在高温下如何调节体温。()新书)

80.应激:应激是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

8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

82.视杆细胞对暗光有感受能力。视锥细胞对强光和颜色有感受能力。

83.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折光系统。

84.晶状体调节P155

85.视紫红质: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淡紫红色的结合蛋白质称视紫红质;

86.中央视觉: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分,一方面感色能力强,同时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称为中央视觉。周围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称为周围视觉。

87.立体视觉: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若用双眼视物时,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立体视觉。

88.三原色学说:红、绿、蓝或紫。

89.正视:当眼向远方注视时,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斜视:若对称的眼肌中,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隐斜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某对抗肌紧张度稍大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位置称为隐斜视。

90。行波学说解释(看)

91.椭圆囊与球囊内的囊斑的适宜刺激为耳石重力作用与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半规管中壶腹峭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旋转运动的加速度。

92.眼球震颤:身体绕着纵轴旋转时,就可以看到眼球有规律的运动,起先朝旋转方向相反的一面逐渐慢移动,隔一定时间就回跳一下,这个现象叫做眼球震颤。

93.前庭器官的稳定性:由刺激前庭器官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的各种前庭反应的强度叫前庭器官的稳定性。。

94.提高前庭器官机能的训练方法:主动训练法、被动训练法、综合训练法。

95.肌梭可以感受肌肉的长度,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张力大小。

9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兴奋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 的通透性,产生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EPSP

9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抑制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相结合后,提高了K和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这个局部电位叫做IPSP98.突触的传递过程: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兴奋。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抑制。

99.反射中枢――细胞群兴奋通过反射中枢的特征:a单向传导b中枢延搁c兴奋总和d 兴奋后作用e兴奋的扩散f兴奋的节律化

100.突触后抑制:是由兴奋性神经元与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101.交互抑制: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叫交互抑制

10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两种类型-腱反射、肌紧张。

103.Y-环路:当肌肉收缩时,这种由于Y运动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引起支配同一肌肉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Y-环路。

104.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肌肉紧张性的收缩,故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对于维持躯体的姿势非常重要。

105.姿势反射: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姿势而发生肌肉紧张张力的重新调整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状态反射;是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状态反射的规律:A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因此四肢伸直,背部挺直。B头部前倾: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因此四肢弯曲。C头部侧倾或扭转: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紧张性减弱。翻正反射:当人或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翻正反射。

106: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a先天的遗传的b种族所有的c任何条件下发生的d固定的神经联系e大脑皮质下部位可实现。条件反射: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个体所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高等动物主要通过大脑皮质实现。两者a都是反射活动。B都是完整的反射弧。

107.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a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b条件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之间出现,并且两者必须结合一段时间。C条件反射建立快慢同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D建立条件反射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108.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现实的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第二信号

系统:对第二信号(抽象的语言信号是在具体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体信号的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意义:a极大地丰富了人体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B不仅是语言活动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正是这种抽象的思维能力,使人从动物区分出来。C体育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有重要的意义。

109.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指在准备的时间和空间里正确的运用肌肉的能力。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关系: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要求人们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于人体机能能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则在于运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了,对进一步改善运动技能又打下了基础,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110.随着运动的生理机理是暂时性神经联系。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111.运动动力定型,学会运动技能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

112.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过程。

113.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成套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得无意识。

114.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B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D消除防御反射。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

115.身体素质:通常把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116.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基础:a肌纤维的横断面积。B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C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D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E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F年龄和性别。G体重。

117.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a动力性练习能更快地发展动力性力量。静力性练习迅速发展静力性力量b。能有效地发展肌肉横断面和肌肉中的毛细血管C动力性练习可使全动作范围的力量普遍得到发展,静力性练习则需不断更换位置,但亦可发展某一位置时的力量d动力性联系可使神经肌肉协调加强(结合动作技能的巩固)e静力性练习省时间,能量消耗较少,间歇少,使用器械也较少。

118.等动练习:利用等动练习器进行的力量练习。超等长练习:肌肉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如果紧接着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称超等长练习。119.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之所以能发展更大力量原因是a肌肉弹性体产生张力变化。B肌牵张反射。

120.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a大负荷原则b渐增负荷原则c专门性原则d负荷顺序原则e有效运动负荷原则f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121.RM(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122.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

慢。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

123. 反应速度的决定因素a感受器的敏感程度b中枢延隔c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124.动作速度快慢取决于:A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B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地克服阻力,C肌纤维兴奋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125.跑速:步长—肌力、腿长、柔韧性。步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快肌及面积、肌肉放松能力、运动技能巩固能力。

126.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肺呼吸b氧运输c 心输出量。最大摄氧量(氧极限)是指运动时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最大数量。127.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

128.有氧训练的方法:持续性练习、间断性练习、高原训练法。

129.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的提高。B缓冲乳酸的能力提高。C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三个因素:a无氧酵解的供能能力b血液中缓冲能力。C脑细胞耐受“酸”的能力。

130.机能变化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

131.赛前状态: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影响因素:A兴奋性过高(过度紧张)B适宜的兴奋性C过低(情绪低落)132.准备活动:在正式比赛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目的:是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作用;a代谢水平提高,使体温上升b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机能水平c促进参与运动有关中枢的协调d 可调节赛前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处于适宜水平。如何作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和强度应较正式的运动小,以避免由于运动影响运动成绩,以微微出汗及自感已活动开为宜。控制好间隔时间,是准备活动经休息后,身体机能水平正好处于超量恢复的上升阶段。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133.痕迹效应:?

134.进入工作状态:无论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或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产生进入工作的原因:人体生理的惰性。A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a时间b工作性质c个人特点

135.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此时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疼、动作迟缓]精神低落、简直不愿再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叫极点。第二次呼吸:出现极点后,如果运动者不停止运动,而是靠意志和毅力坚持下去,同时稍放慢动作速度,有意识地呼吸,过不久就会度过一难关,难受的感觉减轻或着消失,呼吸又变得轻松自如而有节奏,运动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136.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工作能力也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就称稳定状态。真

稳定状态:进行亚极量运动时,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动中依靠有氧供能,几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机体摄入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条件下无氧酵解参加供能,使乳酸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故称假稳定状态。

137.疲劳:机体不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138.疲劳产生的原因:a“衰竭”学说b堵塞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保护抑制学说e 突变学说。

139.判断疲劳的方法:a生理学指标(肌力、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肺活量、血压体位反射、皮肤空间阈、视觉闪光融合阈等测定)b运动医学检查(台阶试验、联合机能试验)c 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

140.恢复过程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

141.恢复过程的阶段性:第一阶段,运动时物质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进行,但当时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使能量物质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显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这个阶段也叫超量恢复阶段,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又回到原有水平。

142.运动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变化及良好反应。

143.评价训练程度时应注意:a运动员的个性特点。B运动项目的特点c运动年限特点d生理指标“变异性”特点e生物节律特点。

144.安静状态时训练程度的生理指标(某一系统评价)A运动系统a骨骼与关节b肌肉B氧运输系统a血液b心脏血管c呼吸。

145.不同训练程度的人体对定量负荷的反应。A有训练者工作开始时的机能动员快B有训练者工作时生理机能反应较低,而且是稳定状态C工作结束后的恢复阶段明显缩短a中枢神经系统b运动器官c心肺功能。

146.最大运动负荷时训练程度的标志:a最大摄氧量和氧脉搏b氧债和无氧阈c连续心音现象。147.连续心音:运动员在进行特殊的剧烈的机能测验时,在恢复期内呈现1-3分钟的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即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

148.为什么要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如何进行运动机能评价?A生理指标检查;晨脉、血压、体重、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定量负荷b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149.心率和血压在实践中的运用。(心率控制强度)P105-106

150.儿童少年解剖生理的一般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P262

15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a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b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c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或增快期。D各项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E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发展与年龄特征。

152.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林加尔德”现象:在体操练习中,有很多支撑、悬垂,折体、回环等动作,常常要求胸廓与腹壁等部位同时或交替固定,因而使呼吸肌的活动受到限制,造成运动困难,丹麦生理学家林加尔德发现,在进行静止用

力动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方应称为林加尔德现象。重力性休克:

153.高原训练P340(新)

154.短跑和马拉松比较。P281。

笔记

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4、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产生,用适当方法把伴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

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血液。

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

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个大气压或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

20、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21、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红细胞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复原形。红细胞这一特性称为可塑性变形。

22、在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500万个;成年女子约为380-460万个。

23、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疏松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

24、正常人安静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个,平均7000个。

25、当外界微生物、细菌、移植物等侵入细胞内时,T细胞受这些抗原信息刺激变成致敏细胞,产生排斥反应,杀死外来的抗原,这种免疫作用称为细胞免疫。

26、B细胞在抗原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下能大量分裂繁殖并变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并把抗体释放到血液中,称这种免疫作用为体液性免疫。

27、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值减少,出现暂时性的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28、心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功能“合胞体”。

29、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自动节律性。正常的心脏总是由窦房结首先产生冲动,窦房结就成为心脏活动的起博点。由窦房结为起博点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成为窦性心律。

30、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一处产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扩布,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步到其他相邻的肌纤维。

31、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既具有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高低也是用阈值来表示的。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

32、在实验条件下,给心脏一个额外刺激,或者在病理情况下,有房室束或其分支发生兴奋,都可引起心室收缩活动,而这次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额外)收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33、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室的收缩期叫做心缩期,心室的舒张期叫做心舒期。34、正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之间。

35、心室收缩时,心肌变得坚硬,稍向左旋撞击胸壁而产生的搏动,称为心尖搏动。

36、用引导电极至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叫做心电图。37、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通常以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习惯上讲空腹安静状态下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38、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叫做心搏频率储备。

39、心理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为5升/分,最大负荷运动时一般人心输出量最多只能达到15—20升/分,而运动员可高达35—40升/分。

40、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实在有一定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

41、心室收缩是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正常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0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0毫米汞柱,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50毫米汞柱,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则认为是低血压。

42、每一个心动周期,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变化,所造成管壁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43、正常成年人安静心律平均约为75次/分。

44、经长期的耐力训练,安静时的心律可减少到35—60次/分,即运动性心动徐缓,这是因为训练时迷走紧张性增高和交感紧张性降低的结果。

45、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强,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

46、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当血液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血液酸性升高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冲动延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一方面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另一方面也刺激心血管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

47、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心律最多可降低到50次/分,这种现象成为窦性心动徐缓。

48、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49、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平静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膈式或腹式呼吸,以肋间肌收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肋式或胸式呼吸。

50、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气体进出肺泡是借助于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51、胸内压是胸膜腔内压力的简称。胸膜贴在肺表面的部分为胸膜脏层,贴在胸壁内表面的部分为胸膜壁层。

52、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称为肺总容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2200毫升,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毫升;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男性为3500-4000毫升,女性为2500-3500毫升;平静呼气之后,存留与肺中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余气量,功能余气量是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一般的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故也称每分通气量。

53、呼吸道既无呼吸上皮,也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为无效腔或解剖无效腔,成年无效腔的容量为150毫升。

54、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以适宜的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

55、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最大量约为19-20毫升,称为血液的氧容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氧含量,氧含量所占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

56、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

57、在正常情况下,除维持体内的氧消耗外,还有一小部贮存待用,贮存在血液和肺中的氧约有1300-2300毫升,贮存在其红蛋白中的约有240-500毫升。

58、每100毫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

59、吸气时肺扩张能反射性的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化为呼气,此即肺牵张反射。

60、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体内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称为需氧量;肌肉活动期与恢复期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每分中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每分需氧量。

61、在肺换气过程,由肺泡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当人体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为最大摄氧量;运动时以体内开始堆积乳酸为准绳,实际耗氧量占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律称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无氧阈是指在递增运动强度时由有氧代谢功能到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运动强度,常以乳酸浓度为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表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和无氧阈是反映人体耐力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62、在进行剧烈运动的过程中,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取决于物质的无氧分解,造成体内的氧亏负,称为氧债。

63、肌肉在缺氧条件下收缩没有乳酸产生,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得到再合成所亏负的氧量,称为非乳酸氧债,他的最大限值为2.5升;肌肉在缺氧条件下较长时间的活动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生成乳酸来供能,在酵解功能过程中乳酸不断堆积,为氧化一部分乳酸而使其余部分的乳酸还原成肌糖原所负亏的氧量,称为乳酸氧债,它的最高限值约为12.5-17.5升。

64、食物在消化管内进行分解,变成可吸收成分的过程,称为消化。

65、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66、各种食物的消化产物、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经肠粘膜细胞进入小肠绒毛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过程称为吸收。

67、无机盐可借扩散、滤过、渗透等物理作用而被吸收,称为被动吸收。68、新陈代谢是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同时吸收了能量的过程称合成代谢。机体把自身的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分解代谢。69、无氧氧化是指人体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糖原,人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产生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也称糖酵解。

70、糖原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71、一般正常成年人氮的收支经常保持平衡;如果食物中蛋白质摄取量不足,而消耗的蛋白质超过摄取量,则称负氮平衡。72、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氧热价。而每一克食物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事物的热价。

73、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7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摄氏20度的环境温度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单位时间内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健康成人的基础代谢率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消耗能量1千卡。

75、有氧氧化系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三磷酸腺苷。

76、无氧氧化供能包括在无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由ATP和CP分解功能(称非乳酸能)和糖原无氧分解供能(称乳酸能)两种形式。人体负氧债能力大小,是无氧氧化供能的标志。

77、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直肠温度平均为37.47-37.5;凌晨2-6时体温最低故称基础体温。

78、排泄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只把上述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79、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毫克%时,肾小管便不能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血糖的这个浓度叫做葡萄糖的“肾阈”。80、尿中所含蛋白质叫尿蛋白,含有蛋白质的尿叫蛋白尿。

81、在体表的眼、耳、鼻、舌、皮肤,它们分别感受光、声、化学以及温度和机械等外界环境刺激,称外感受器;位于身体内,肌肉、肌腱、关节理由感受肢体被牵拉和运动刺激的感受器,内脏和血管里有感受压力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的感受器,可接受内环境变化的刺激,称内感受器。

82、每一种感受器只对某一种刺激最敏感,对其他种类的刺激则很不敏感,这种指针对某一感受器的刺激教适宜刺激。“适宜”,除刺激的性质要适宜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只有在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对感受器发生作用,这种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

83、感受器尤如换能器,它能将所接受的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为电能,即神经冲动,这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84、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有两种情况是瞳孔改变打下。一种情况是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放大,这叫对光反射。

85、多数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率过强,只是远处物体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聚焦视网膜上,而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因而看远物时,物象模糊;只能将物体移近才能在视网膜上成象,以看清物体,因而成为近视。

86、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是远方来的平行广线聚焦于视网膜后面,因而看远物时物象模糊,需用适度的凸透镜加以矫正,将焦点向前移到视网膜上,以看清物体,因而称为远视。

87、散光眼多数由于角膜不是正圆形的球面,而是卵圆形,即上下径和左右径的曲率不一致所引起。这是因角膜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折光力不同,平行光线不能聚成单一的焦点,所以看无不情,物象变形。需用圆柱镜加以矫正。因而称为散光。

88、视力是指眼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以视角的大小作为指标。

89、单眼的视野是指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全部外界的范围。

90、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一方面感色力强,同时清晰的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成为中央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感受色彩的能力较差或完全不能感受,故分辨物体的能力差。但由于这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此称为周围视觉。91、一般说来,当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但若用双眼视物时,还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所谓立体视觉。

92、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若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则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其对

抗肌紧张度稍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为止,这种称为隐斜视。

93、由刺激前庭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肌体的各种前庭反映的程度,叫做前庭器官的稳定性。

94、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本体感受器。

95、肌腱内部紧靠其附着肌纤维的起源地方,有与肌梭相类似的感受器叫做腱梭,或称高尔基腱器。

96、由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主要延迟在中枢突触传递,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较快,而经过突触传递时速度较慢,需要的时间较长,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

97、连续给予阈下刺激或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反射,这种现象叫做中枢兴奋的总和。

98、阈电位水平以下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虽然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却可提高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使它对同时或相继而来的冲动容易发生可扩布的兴奋,这叫易化作用。99、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以后,传出神经元还可继续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延续一段时间,这一现象称为后作用(或后放)。

100、刺激某一种感受器,一般只引起某一种反射,但如果刺激部位不变,是刺激强度增加,就可引起广泛的反射活动,这就是兴奋在中枢扩散的缘故。

101、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型神经元与其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型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即抑制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结果。

102、神经活动过程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关系。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关系,可分为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两种。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又可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同时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中彼此加强。这时,如果兴奋过程加强它周围的抑制过程,叫同时负诱导;相反,抑制过程加强它周围的兴奋过程,叫同时正诱导。相继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同一中枢,前后相继的时间相互加强的现象,也就是当兴奋停止后,兴奋中枢转为抑制状态,这叫做相继负诱导;当被抑制的中枢在停止抑制后,出现兴奋过程,这叫做相继正诱导。

103、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便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就叫做交互抑制。

104、一个中枢的兴奋引起协同中枢的兴奋,称为兴奋的扩散。

105、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当某一中枢受到较强的刺激,其兴奋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提高了兴奋水平的中枢,也叫兴奋优势灶。它能“综合”由其他中枢扩散而来的兴奋,并提高其本身的兴奋水平,而对其邻近种树却发生抑制作用,这就是所谓优势现象。

106、从有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在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引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107、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相联系。网状结构的神经元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更换神经元后到达丘脑内侧部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异性感觉,故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

108、大脑皮质不同区域在机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这成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09、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

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由于腱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快速明显收缩,故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故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

110、正常人体内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在轮流交替的收缩,致使其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它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

111、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滋事而发生肌肉张力的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

112、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它可分为状态反射和反正反射。状态反射是头部为之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113、静位运动反射是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主动或被动的位移时引起身体肌肉张力改变的一种反射。114、锥体系一般系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内囊和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锥体外系系指除锥体系外皮质下行调节躯体运动的另一传导束。

115、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反射称非条件反射,能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

116、使原来条件反射一致的原因是在条件反射中枢之外,所以叫外一致。

117、有与刺激强度过大,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限度,以致大脑皮质接受刺激后由兴奋转为抑制,所以叫超抑制。

118、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又得不到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时,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119、在阳性或阴性条件刺激作用下,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常常不是局限于它所发生的部位,而是或多或少地想起四周扩散出去,这种现象称为兴奋或抑制过程的扩散,但是由于兴奋或抑制过程在皮质内的相互作用,这种扩散也不是无限制的,他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向原来的部位集中回来,这就是兴奋或抑制过程的集中。

120、对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映的现象称为动力定型。121、运动技能是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22、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的、有规律的、有严格时间仅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型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脑皮质技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123、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紧接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为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超等长练习”。

12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运动中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极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

125、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延反射弧传导,直至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1)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高低)2)中枢延搁3)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动作速度的快慢取决于: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2)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得克服阻力(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工作3)肌纤维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6、耐力是

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

127、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改工作是靠肌糖原、脂肪等有氧分解供能)的能力。

128、最大摄氧量是指运动是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也称“氧极限”。129、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V o2max)或功率(瓦)来表示。超过这个临界强度(无氧阈)时,血乳酸浓度将急剧增加。

130、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131、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位赛前状态。

132、在正式训练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133、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

134、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这种状态叫“极点”。

135、“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降低,运动器官中不但对氧需要量减少,而且也减少了传向大脑的向心冲动,从而躯体性和植物性神经中枢间协调关系改善,动力定型恢复,就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次呼吸”,呼吸变得均匀和深长,动作重又感到轻松,一切不舒适的感觉消失。136、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以后(出现第二次呼吸),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了一种稳定状态。这时工作能力也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就称为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又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在进行亚极量运动(低于V o2max的运动)时,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动中依靠有氧功能,几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已达到很高水平,但机体射入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的条件下无氧酵解参加功能,是乳酸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表现为稳定状态,但因氧的供应仍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故称为假稳定状态。

137、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这称为疲劳。

138、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各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

139、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的超过原有水平,成为超量恢复。140、运动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良好反应。

141、青春发育期是由儿童少年时期过渡到成人的一个迅速发育的阶段,以生长突增为青春发育期开始的标志,以性成熟为结束。

142、出生是由于性的染色不同,决定性腺不同,即有男女的性别,成为第一性征,也是主要特征,这时性的本质区别。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男女性征上的继发性特征,成为第二性征或副性征,第二性征标志着已进入青春发育期。

143、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性高血压。

144、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金星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动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

北体运动解剖学资料全

北体运动解剖学资料 绪论名词解释——三无 运动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 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与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科学 动作分析法 对人体各种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着重研究运动过程中关节和肌肉的工作 和探讨人体器官与体育动作之间关系。 运动解剖学的标准解剖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肢在躯干两侧下垂, 手掌向前, 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构成 名词解释——历年1个 2008 运动终板 是躯体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特化连接结构,呈椭圆形板状。它 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给骨骼肌, 引起肌纤维收缩。 指运动神经末梢缠绕肌纤维束形成的板 状结构,它是效应器 哈佛氏系统 又称骨单位, 位于长骨骨干骨密质的、 外环骨板之间,

呈圆桶状, 由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和中央一条哈佛氏管组成, 是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 神经组织 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 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以及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神经元 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骨组织 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几种细胞组成, 即骨基质和骨细胞, 骨原细胞,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组织的功能是支持、连接、保护、储存钙磷、造血等 软骨 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是固态的结缔组织, 对机体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 透明软骨 分布较广, 成人的关节面软骨,肋软骨, 呼吸道的一些软骨都是这种软骨。 新鲜时呈半透明状,较脆,易折断。 纤维软骨 分布于椎间盘纤维环, 关节盘和耻骨联合等, 是由大量平行或交错的胶原纤维排列而成, 软骨细胞较少。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北医生理笔记

西医综合之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 调节:使机体的功能活动与内外环境相适应 方式:神经(主导)、体液、自身调节 失血—>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厉害;冠状血管、脑血管收缩?小(一)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反应:受刺激组织的适应性变化 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具有种属特异性(种中的每一动物都存在)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具有个体特异性(个体差异) 见山楂流口水:条件反射;山楂放嘴里流口水:非条件反射 (二)体液调节: 意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器官来改变它们的活动。又称全身(远距离)体液调节 广义上讲也包括旁分泌和自分泌 旁分泌: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组织液扩散到周围影响周围细胞的活动自分泌:组织细胞自已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自身细胞膜受体 缓激肽—>缓激肽受体—>PLC—>IP3—>Ca++—>NO 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构成反射弧的一个传出环节 冷—>皮肤—>中枢—>下丘脑—>TRH—>腺垂体—>TSH—>甲状腺—>T3T4—>组织产热恶性刺激作用于耳的听神经,传到中枢,交感神经兴奋 神经调节:作用部位准确,持续短,作用范围小,快、迅速 体液调节:作用不精确但是范围大,作用持久,作用慢 (三)自身调节: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组织或器官自身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心肌:异长自身调节(离体心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Q=δP/R 肾血管平滑肌组织的自身调节 以上三者都属于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系系) 负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反,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制约作用,以使机体功能活动保持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正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同,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促进作用以使机体的生理过程迅速完成或使该反应迅速达到极限。 例如:血液的凝固过程; 分娩过程; 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动作电位中钠通道的激活过程 需注意的是:渗透性利尿属渗透现象,非上述三种调节,为一物理现象。 CO中毒时为何不呼吸困难:关键是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决定于物理溶解的O) 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系统发出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系统以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系统的作用,使输出变量保持相对恒定。 前馈不需要通过反馈系统,即反馈之前已有控制系统的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北体大运动康复提纲

肌肉骨骼康复考查学生对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的康复诊疗过程和思路,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骨骼系统的常见损伤的诊断要点与分类,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思路与评定方法,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进,重点要求掌握以下损伤和功能障碍:肩周炎、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肱骨内上髁炎、肱骨部肌腱损伤、非特异性腰痛、颈椎病、脊柱侧弯、髋关节撞击征、髋关节置换术后、髌股疼痛综合征、换术、踝关节扭伤、跟腱病变、足底筋膜炎等。常见骨折的康复评价方法及康复治疗措施。骨质疏松症碍,骨质疏松症康复及护理措施。 康复评定学考查学生对康复评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内容包括:康复用与目的,ICF,SOAP原则,三期评定,康复评定的类型及方法;关节活动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影证及禁忌证、步骤和注意事项,各关节的具体测量方法;疼痛的定义及主观成分、分类和影响因素,疼结果记录;肌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肌力评定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上肢、下肢、躯干方法与步骤;躯体感觉的分类和评定方法,感觉障碍的临床意义,注意事项;反射的检查方法,反射异支撑面的概念,维持平衡的基本条件,平衡功能的分类,平衡评定的目的、适应症及评定方法;协调功及步态周期的概念,正常步态特征及参数,步态分析的方法,异常步态的原因及表现;肌肉骨骼损伤的伤客观检查的要素(观察、触诊、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抗阻运动、特殊检查、临近关节筛查)。 运动解剖学人体9大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各系统中重要器官的位置、基本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肌肉)的位置、形态结构、功能、运动特征以及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特点,运动器官的形态结构对人对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容易产生运动损伤的解剖学机理;骨骼肌的运动解剖学分析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实例分析;神经系统中重要器官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脊神经损伤定位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本文档一共有78页,绝对是首都体育学院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祝各位考试顺利)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息相(处于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状态)2去极相(首先C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叫去极化。C膜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叫反极相)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芝,叫复极化时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毫秒,所记录下的图形很尖锐,叫锋电位。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叫后电位 C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成为;=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C内。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1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为阙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大到小的变化率)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四种。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出现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又叫等张收缩。是做功的=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只有顶点处肌肉才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例子: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屈曲举起某一恒定负荷)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叫--。有两种情况: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考博运动生理学(基础篇+应用篇)

运动心理学基础篇 第一讲: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两个方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就是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异化作用正好与其相反,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代谢也伴随着能量的代谢,这两种代谢活动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而把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可兴奋组织有两种生理状态:兴奋、抑制。 3、应激性 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应激性。应激性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可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细胞的代谢变化。而兴奋性则指生物电活动的过程。因此兴奋性的组织一定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4、适应性 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5、生殖 生物体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1、什么是稳态? 细胞要生存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然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稳态。 2、人体三大生理机能调节机制 (1)神经调节 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 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来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3、生物节律 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三、当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 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研究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 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 9、运动与控制体重 10、运动与免疫机能 四、章节考点: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运动生理学研究热点? 第二讲: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肌纤维结构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条肌纤维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膜称为肌内膜。许多肌纤维聚集在一起被肌束膜包裹着。而每一块肌肉的外面又覆盖着肌外膜。 肌纤维由肌原纤维构成,肌原纤维又有粗、细两种肌丝排列而成。(如图) 二、肌管系统 肌原纤维间的小管系统。 横小管:肌细胞膜延伸入肌细胞内部的小管,与肌纤维走向垂直。 纵小管:围绕肌纤维形成网状,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又称肌质网在横管处膨大,形成终池,内贮钙离子。 三联管:两侧终池与横管合称。互不相通。 三、肌丝分子组成 粗肌丝:肌球蛋白 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四、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产生原理: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均和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导致K离子外流引起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细胞膜受刺激,膜上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离子顺浓度梯度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进而出现内正外负的现象。 五、肌电 骨骼肌兴奋时,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六、肌丝滑行学说和肌纤维兴奋—收缩耦联 1、肌丝滑行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2、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横小管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Ca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离子的再回收 肌浆中钙离子升高刺激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肌浆中钙离子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七、骨骼肌的特性及收缩形式 1、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温度越高粘滞性越低) 2、骨骼肌兴奋满足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 3、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的收缩。 (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研究表明:离心收缩引起的肌肉酸痛最显著,等长次之,向心收缩最不明显。 4、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绝对力量: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为该肌肉的绝对肌力。 相对力量:指肌肉单位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 5、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6、运动单位的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的募集。 八、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1、肌纤维主要分为:快肌和慢肌按色泽也可分为:红肌和白肌

运动解剖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人体解剖姿势:人体标准的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立,脚尖向前。 2.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又称为横切面。 3.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又称为冠状面。 4.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称为矢状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面。 5.近端和远端:近端指四肢的近躯干端。(四肢靠近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为近端)远端:指四肢的远躯干端。(四肢远离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为远端) 6.桡侧和腓侧:桡侧指前臂的外侧。腓侧指小腿的外侧。 7.胫侧和尺侧:胫侧指小腿的侧。尺侧指前臂的侧。 8.神经纤维:以神经元长的轴突或树突为中轴,以及包裹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所构成。根据包裹的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9.突触:神经元与神经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10.单轴关节:只能绕一个轴在一个平面上运动的关节。分为滑车关节和车轴关节。 11.双轴关节:能绕两个轴在两个平面上运动的关节。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12.多轴关节:能绕三个轴在三个平面上运动的关节。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13.关节:全身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组织或骨组织相连,称为骨连结,又称为关节。

14.定点和动点:肌肉工作时运动明显的一端称为动点,另一端称为定点。肌肉的动点与定点可随肌肉的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15.近固定和远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近侧叫近固定,定点若在远侧端叫远固定。 16.下固定、上固定和无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上端的称为上固定,若定点在下端称为下固定。若肌肉收缩时,两端都不固定,则称为无固定。 17.原动肌和对抗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叫原动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对抗肌。18.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所附着的骨的肌肉叫固定肌。 19.离心工作:肌肉的收缩力小于阻力,环节的运动方向与肌肉的拉力方向相反,肌肉被拉长,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离心工作。 20.向心工作:肌肉的收缩力大于阻力,环节朝肌肉的拉力方向运动,肌纤维的长度缩短,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向心工作。21.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叫单关节肌,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叫多关节肌。 22.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均从肩关节上方、后方和前方跨过,并与肩关节囊紧贴,它们的腱共同形成“肌腱袖”即肩袖。 23.支持工作:位于关节运动轴一侧的肌肉呈持续性收缩,平衡阻力,使环节保持一定的姿势不动,如:马步站桩等动作。 24.加固工作:关节周围的肌肉持续收缩,防止相邻环节由于外力作用而在关节处相互脱离。如:提重物等动作。 25.固定工作:作用相反的两群肌肉共同收缩,使受力作用的环节固定不动。如:举重物时,肩关节处的屈、伸两群肌肉共同收缩使整个上肢的环节保持不动。 二、简答题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 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 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 过程。Ca2+是兴奋— 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 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 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 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 ,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 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 肌肉长度缩短,肌肉起止点靠近 ,骨杠杆发生位移,负荷移动方 向与肌肉用力方向一致,肌肉做 正功。(屈肘、高抬腿跑、挥臂 扣球);(2)拉长收缩(离心收 缩):指肌肉积极收缩所产生的 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拉长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积极 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点 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 (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 屈膝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 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 外力。特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 度不变,骨杠杆未发生位移,肌 肉没有做外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 力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 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 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 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 ,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 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 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 达到最大。(2)长度与张力关系 :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 荷是前负荷。前负荷使肌肉收缩 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从而改变 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增大肌 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 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 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 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 ,收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 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 谢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 (ST,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 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 ,且肌红蛋白较多,甘油三酯含 量较高,有氧氧化酶活性高,有 氧氧化能力强,可持续长时间运 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 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 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 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 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 )内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 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 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 吸是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 呼吸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 撑(3)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 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 的最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 最大能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 气机能的指标之一。(2)时间肺 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尽力 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是一个评价 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它 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 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3、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第二章 1、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2、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 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第三章 1.目的:所谓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的规律性。 2.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 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 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3、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 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 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四章 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 第五章 1、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 体育科学定义: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哪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的和精神的效果的原则。 2、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第六章 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 第七章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点财富,包括与之相 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跟中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 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成果 2.体育文化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特质和从结的产生及社会的融入,由此引起的体育文化局捕获总 体性改变. 第八章 1、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 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 3、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4、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5、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第九章 1.变商:指人处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成功的机会越大。 2.逆商:指人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能力,能承受逆境的压力,变逆境为顺境者就能成功。 简答题 第一章 1、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1)引进与移植 (2)探索与终结阶段 (3)挫折与停顿阶 (4)发展与丰富阶段 2、体育概论具有哪些特点?(1)宏观性和普遍性 (2)概括性或抽象性 (3)综合性 (4)应用性(5)创新性 3、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意义。(1)更新体育观念 (2)促进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4、体育的多种属性。 ①健身性②教育性 ③文化性④竞赛性 ⑤技能性⑥娱乐性 ⑦社会性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子(媒介物)。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缩效果亦减弱。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 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收缩肌肉的舒张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较发达,肌肉的缩短: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大,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肌肉的收缩: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慢肌纤维(ST,或?型)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1肌肉的收缩的形式: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缩短收4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指肌肉收缩所产有氧缩(向心收缩):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肌肉可持续长时间运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掌握在体肌肉长度缩一种收缩形式。特点:(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短,(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屈肘、高(运动适应)包括肺通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应(运动反应)和适应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拉长收抬腿跑、挥臂扣球)(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2肺换气指肌肉积极收缩(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缩(离心收缩):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气体交换)。(2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为科学地肌肉被)气体运输:气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在血液中的运输。(肌肉特点:3)内呼吸:指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导。7呼吸的形式:(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点远离,)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跑与阻力方向相反,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肌肉做负功。(支撑悬垂、倒立(2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胸式呼吸是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3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研究目的运动。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如仰卧起坐、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直角支撑(3)混合式呼吸。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学指导。点:骨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神经调节1()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张力1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速度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指标之一。(体液调节2短暂、局限。():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2)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呈反比关系: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生长、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但收缩的动态指标,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持久、缓慢、广泛。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3自身调节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降低、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器官、(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气道是否狭窄、2)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长度与张力关系: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3)肌肉收缩前就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特点:生的适应性反应。前负荷等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调节幅度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小、不灵活,但有意义。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逐渐兴奋—收)1(肌肉的收缩过程3: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不仅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缩耦联度。(4当初长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最大通气量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是检查张力可)5(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再继续增加肌肉此后,达到最大;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Ca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解离曲线上段: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时相,应以人曲线平坦,此阶段氧分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 压较高。意义:指每分通气量和每为机体摄取足够的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9氧通气当量: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2)氧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VE/VO2分吸氧量的比值()。是评如两臂前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此阶段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便会24体或反弓动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