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福建省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关于福建省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关于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的规定,现将福建省拟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拟推荐的项目有异议,请在公示之日起七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福建省科学技术厅提出。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或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91-********、87881206(奖励办)

0591-********(监察室)

联系地址:福州市北环西路108号省科技厅奖励办

邮政编码:350001

附件:福建省拟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目录及主要情况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2015年12月15日

附件:

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目录

一、

项目名称:基于腔QED和离子阱系统的量子态制备与操纵

推荐奖种:自然科学类

主要完成单位:福州大学

主要完成人:郑仕标

代表性论文目录:1、Nongeometric conditional phase shift via adiabatic evolution of dark eigenstates: a new approach to quantum comput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2、Quantum logic gates for hot ions without a speed limitation《Physical Review Letters》3、One-step synthesis of multi-atom Greenberger- Horne-Zeilinger stat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Generation of entangled states for many multilevel atoms in a thermal cavity and ions in thermal motion 《Physical Review A》5、Scheme for approximate conditional teleportation of an unknown atomic state without Bell state measurement《Physical Review A》6、Quantum-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ultiatom-entanglement engineering with a thermal cavity《Physical Review A》7、A simplified scheme for realizing 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 states《Journal of Optics B》8、A simplified scheme for testing complementarity and realizing quantum eraser《Optics Communications》

项目简介:

本项目系统地研究如何利用腔QED和离子阱系统进行各种量子态的制备与操纵,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100多篇论文,其中3篇发表在PRL,1篇发表在APL,25篇发表在PRA。主要发现点包括:1、基于原子与腔模光子的非共振相互作用,提出了量子信息处理与多原子纠缠制备的有效方案,为消相干效应的抑制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论文被大量引用,其中一个原创性思想被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Wineland所领导的小组在实验上进行了验证。2、基于原子与腔模光子的共振相互作用,提出了量子态制备、操控及传输的新途径,可有效抑制消相干,其中两个方案先后被另一位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Haroche所领导的小组用实验进行了验证。3、在离子阱系统中提出了量子态逻辑操作和多离子纠缠制备的新方法,这些方法与国际上其他专家所提出的方法相比更有利于抑制消相干。

本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其中20篇核心论文被SCI他引近1200次。这些研究成果是量子光学的重要进展,在量子信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项目曾获200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二、

项目名称:空间分辨腐蚀电化学仪器方法的原始创新及应用

完成单位:厦门大学、广州本原纳米仪器有限公司、厦门乐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林昌健、卓向东、董士刚、杜荣归、林理文、田昭武

项目起始时间:1983.01.01 — 2014.12.01

推荐奖种:国家技术发明奖

本成果面向科学仪器、腐蚀控制及检/监测国家需求,30年不懈创新进取,取得原创性、高水平成果,创建了4台套科学仪器和工业检/监测仪器,全部实现科研和工业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8项授权发明专利,部分成果已获教育部科技奖和军队科技奖共4项。

(1)在国内外率先建立基于“微区电位分布差新原理”的微区腐蚀电位电流分布测量系统。(2)在国际上首创了多种全新的复合型扫描电化学微探针。(3)创建了世界第一台兼具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ECSTM)功能的扫描腐蚀电化学工作站,推进扫描电化学工作站测量技术革命性进步。(4)首创了可同时监测混凝土中Cl-浓度、pH及钢筋腐蚀全参数的多功能腐蚀传感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的精准、高效、全程监测,为国家重大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5)首次提出“MCPDP快速测评涂层耐蚀性的新原理”,发明了“移动式双电解池电化学探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便携式涂层耐蚀性快速检测仪,已推广工业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授权发明专利目录:

1)田昭武林昌健卓向东,测量电位分布的自动扫描装臵, 发明专利,86103043.5,已授权2)林昌健卓向东等,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二维电位分布测量系统, 发明专利,ZL 95 1 07524. 1已授权。

3)林昌健卓向东等,便携式金属/有机涂层耐腐蚀性快快速测试仪, 发明专利,ZL98125839.5 已授权。

4)林昌健,胡融刚,李彦,一种复合型扫描氯离子敏感微探针极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0510060012.4,已授权。

5)林昌健李彦卓向东胡融刚,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微电极联用测量系统及测量技术,发明专利,ZL 2005 1 0052314.7,已授权。

6)林昌健董士刚,胡融刚,杜荣归,一种用于监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的多功能传感器,发明专利,ZL 200810071522.5,已授权。

7)杜荣归,徐晖,刘玉,林昌健. 钢筋腐蚀的pH临界值测定方法. 发明专利ZL 2008 1 0070523.8,已授权。

8)杜荣归,唐方苗,董士刚,林昌健. 一种金属-金属氧化物pH敏感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ZL 2011 1 0122960.1,已授权。

三、

项目名称:新型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国家一类新药“阿甘定”阿德福韦酯的研究

完成单位: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药科大学

完成人:李国栋、叶宝春、林心镇、陈国华、卓盼初、曾炳祥、苏葳、张燕华

推荐奖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阿甘定”——阿德福韦酯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

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适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和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的肝功能代偿型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项目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方式,药物合成路线短、原料易得、各步反应条件温和、无特殊要求、收率高、原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且本品拥有最严格的有关物质控制标准,生物利用度高、疗效好,并采用独特双层瓶身内包装确保药品质量稳定。临床研究表明,“阿甘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抑制HBV效果显著,起效快;由于我公司具有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和体系,对本产品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监测管理,因此该产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于同类产品。

本项目具有显著的市场前景,销售量连续五年稳居国内第三位,不仅推动乙肝治疗药物国产化,造福我省乃至我国广大的乙肝患者,同时对福建省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推进了乙肝治疗用药行业的技术进步。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本项目共获得6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项,外观设计1项,实用新型1项。并拥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两大国家质量标准:阿德福韦酯质量标准(标准编号YBH02232007)及阿德福韦酯片质量标准(标准编号YBH02242007)。

1、专利名称:一种阿德福韦酯的M晶型及其制备方法和药物应用,专利号:2007 1 0009482.7;

2、专利名称:一种阿德福韦酯单酯的制备方法及其含量检测方法,专利号:2007 1 0009159.X;

3、专利名称:一种阿德福韦酯的合成方法,专利号:2006 1 0112062.7;

4、专利名称:一种阿德福韦酯M晶型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110085253.X;

5、专利名称:嵌套式药瓶,专利号:2009 2 0137267.X;

6、专利名称:包装瓶(阿甘定),专利号: 2007 3 0139046.2。

四、

成果名称:肾脏与细胞联合移植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完成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大学

完成人:谭建明,唐孝达,时艳,董维平,蔡锦全,丁明孝,邱建新,蒋卫,黄梁浒,王煜非,陈津,吴卫真,杨顺良,郭君其,王庆华

申报奖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器官移植外科学领域。在国家、军队和省部重大课题资助下,历时20年,对肾脏与细胞联合移植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①开拓肾移植细胞免疫诱导治疗新领域,创建肾脏与细胞联合移植新技术。②攻克成人胰岛细胞制备技术难关。③创建无胰岛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④成功开展亚洲首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和肾脏与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⑤胰岛细胞新来源的基础研究取得突破。以郭应禄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鉴定结论:属自主创新性研究成果,整体技术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属国际前沿研究。

五、

项目名称: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新技术开发及其示范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福州大学、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宝特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国南,付凤富,张兰,杨方,林志杰,邱彬,郭隆华,林子俺,林振宇,黄晓蓉

推荐奖种:科技进步类

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为导向,配合福建省政府治理"餐桌污染","建设放心食品工程"的实施,重点解决蔬菜和茶叶中农药残留、动物原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及食品中其它重要化学污染物的准确快速检测等问题;开发新的检测仪器和方法;研制高性能分离富集材料,实现食品中重金属元素形态与价态的快速,高通量分析,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并研制出相应的仪器、试剂盒和速测卡,进而实现系列产品的产业化,为生产者、消费者和执法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将本项目的系列成果推动了福建省无公害/绿色食品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增强企业打破国外贸易堡垒,提高出口创汇的能力,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转让2项,制定国家标准15项,地方标准1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101篇,所发表的论文被大量评述和引用。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发明专利:倾斜式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双重在柱套管(专利号:ZL200710009147.7)2、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装臵(专利号:200810071663.7)3、发明专利:电化学检测用微流控芯片电极及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方法(专利号ZL200610043686.8)4、发明专利:无死体积的石英毛细管导电接口的制备方法(专利号:200810070892.7)5、发明专利:吖啶酯、吖啶磺酰胺及其标记物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仪器及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0710008800.8)6、发明专利:热控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检测装臵及其检测池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7100098372.2)7、发明专利: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制作装臵的使用方法(专利号:ZL200710009282.1)8、毛细管电泳-热工作电极-安培检测装臵及热工作电极制作方法(专利号:ZL2007100009640.9)9、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涂层的装臵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ZL200810071217.6)10、发明专利:离子液体多滴液相微萃取的装臵及使用方法(专利号:ZL200810072068.5)

六、

项目名称:水稻头季-再生季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申报奖种: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主要完成人:林文雄、张志兴、陈鸿飞、易镇邪、方长旬、许旭明、屠乃美、林瑞余、彭春瑞、任万军、陈婷、黄水明、邵彩虹、梁康迳、何海斌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西农业科学研究院、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超大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

项目属大田栽培技术领域。针对再生稻由于栽培技术导致大面积产量不高从而制约了其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重要作用的发挥问题,开展了再生稻头季、再生季高产稳产及无公害生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和机理研究,突破了再生稻大面积单产不高的难题,形成了成熟的

水稻头季-再生季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体系,主要技术包括:

1.率先构建了头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选育了具有产量高、再生力高的“双高”特性水稻品种Ⅱ优1259、Ⅱ优1273等,明确了头季稻高产高效形成的分子生态学机制,较早将水稻旱育壮秧技术应用于再生稻头季栽培,创新性地采用垄畦栽培和二次烤田技术解决了头季后期根系衰老问题,建立了前氮后移攻大穗促再生的氮肥高效施肥技术,构建了与双季稻有效穗数相当但结实率可达到85%以上的头季稻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

2.构建了头季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开展了抗重金属水稻品种的筛选,阐明了水稻化感抑草及抗重金属污染的遗传生理与分子生态特性,首次提出了紫苏修复稻田土壤镉污染的有效性,筛选出了高效吸附和转化重金属镉/砷的菌株,并将无公害生产技术引入头季稻栽培,开发出能实现肥料高效利用的壳聚糖包被缓释N、P、K肥料、能减少除草剂污染的萜类生物除草剂和安全生态绿色的生物农药,解决了稻米生产过程的污染问题,构建了头季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体系。

3.率先建立了再生季(高桩)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率先应用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肥、水调控再生芽萌发生长的分子机制,明确了再生季(高桩)高产稳产形成的限制因子,率先提出了再生季(高桩)高产稳产形成的芽苗肥施用期、施用量和前重后轻施用法,解决了高桩再生稻产量不高大面积不稳定问题,率先形成了具有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再生季(高桩)高产稳产的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

4.率先构建了机收低桩再生季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选育了具有强低位芽再生力的水稻品种泸优明占等,开展了机收低桩再生芽萌发生长限制因子的研究,首先将盘秧抛栽技术应用于低桩机刈再生稻,解决了低位芽因插植过深死亡的问题,率先提出了促进机收低桩再生芽萌发生长的均衡芽苗肥施用法、施用期和留桩高度,构建了低桩机刈再生季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

5.建立了安全优质稻米的贮藏及加工技术体系:发明了水稻超干种子生产方法,攻克了无法大批量生产水稻超干种子问题,形成了可使稻谷贮藏年限延长3倍的籼、粳稻稻谷超干贮藏方法,提出了安全优质稻米的加工质量标准,开发了富含γ-氨基丁酸的发芽糙米系列产品,制定了稻谷加工工艺流程,构建了安全优质稻米加工质量标准和加工技术体系。

项目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 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205 篇,其中SCI/EI检索 23 篇,出版专著2部,技术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近三年在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份累计推广2330多万亩,新增稻谷128.2万吨,新增产值35.8亿元,企业直接经济效益6.40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9亿元,实现了水稻的无公害生产以及再生稻的大面积高产稳产,推动了稻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取得显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