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唐疆域图】

【大唐疆域图】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道州列表 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 京畿道京城京城[1] ——————雍州京兆府京城20 华州兴德府[2] 郑县 4 同州冯翊郡冯翊县8 商州上洛郡上洛县 6 岐州凤翔府雍县9 邠州新平郡新平县 4 关内道京城陇州汧阳郡汧源县 3 泾州保定郡安定县 5 原州平凉郡平高县 2 渭州——襄武县 1 武州[3] ——萧关县 1 宁州彭原郡定安县 5 庆州顺化郡安化县10 鄜州洛交郡洛交县 5 坊州中部郡中部县 4 丹州咸宁郡义川县 4 延州延安郡肤施县10 灵州灵武郡回乐县 4 威州[4] ——鸣沙县 2 会州会宁郡会宁县 2 盐州五原郡五原县 2 夏州朔方郡朔方县 3 绥州上郡上县 5 银州银川郡儒林县 4 宥州宁朔郡延恩县 2 麟州新秦郡新秦县 3 胜州榆林郡榆林县 2 丰州九原郡九原县 2 单于大都护府云中都护府—— 1 安北大都护府燕然都护府—— 2 镇北大都护府———— 2 都畿道东都[5] 东都——————洛州河南府东都20 汝州临汝郡梁县7 河南道汴州陕州陕郡陕县 6 虢州弘农郡弘农县 6 滑州灵昌郡白马县7 郑州荥阳郡管城县7 颍州汝阴郡汝阴县 4 许州颍川郡长社县9 陈州淮阳郡宛丘县 6

蔡州[6] 汝南郡汝阳县10 汴州陈留郡浚仪县 6 宋州睢阳郡宋城10 亳州谯郡谯县7 徐州彭城郡彭城县7 泗州临淮郡临淮县 4 濠州钟离郡钟离县 3 宿州——符离县 4 郓州东平郡须昌县9 齐州济南郡历城县 6 曹州济阴郡济阴县 6 濮州濮阳郡鄄城县 5 青州北海郡益都县7 淄州淄川郡淄川县 4 登州东牟郡蓬莱县 4 莱州东莱郡掖县 4 棣州乐安郡厌次县 5 兖州鲁郡瑕丘县10 海州东海郡朐山县 4 沂州琅邪郡临沂县 5 密州高密郡诸城县 4 河东道蒲州蒲州河中府河东县13 晋州平阳郡临汾县8 绛州绛郡正平县7 慈州文城郡吉昌县 5 隰州大宁郡隰川县 6 并州太原府[7] 晋阳县13 汾州西河郡西河县[8] 5 沁州阳城郡沁源县 3 辽州乐平郡辽山县 3 岚州楼烦郡宜芳县 4 宪州[9] ——楼烦县 3 石州昌化郡离石县 5 忻州定襄郡秀容县 2 代州雁门郡雁门县 5 云州云中郡云中县 1 朔州马邑郡善阳县 2 蔚州兴唐郡灵丘县 3 武州——文德县 1 新州——永兴县 4 潞州上党郡上党县10 泽州高平郡晋城县 6 河北道魏州孟州[10] ——河阳县 5 怀州河内郡河内县 5

《大唐柳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唐柳色 余显斌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⑴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莱,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⑴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⑴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⑴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⑴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⑴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驻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⑴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

唐朝试题)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和同一家】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制度创新】 (3) 根据图回答材料二中松赞干布的求亲使者来到了长安,唐朝政府具体应由六部中哪个部门负责接待? 材料三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衡卿》 (4) 材料三中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代新政中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开放交流】 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均选自人教自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 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你从他们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 ①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②对外交往活跃,③国内民族融合,④文化辉煌。 ⑴“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列举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 ① (请例举2例)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 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曹魏代汉后,继承汉制,置侍中寺为定制,其长官为中和给事黄门侍郎,设侍中四人,侍中比二千石,第三品。入侍帷幄,出拥华盖,与皇帝亲近。给事黄门侍郎四员,秩六百石,第,五品,与侍中同掌奏文案,赞相威仪。西晋时改侍中寺为

《大唐柳色》阅读附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大唐柳色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了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嗒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关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10)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1)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2)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衔接点0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原卷版)-2020年初高中衔接历史(部编版)

衔接点0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一、选择题 1.“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廷杖制 2.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误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郡县制 D.册封制 4.张某是唐代中央机关的一名小吏,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政令的执行,他所在的部门属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军机处 5.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 A.监察百官 B.起草政令 C.审核政令 D.执行政令 6.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7.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8.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

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9.下列图示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地方权力加强 B.社会秩序动荡 C.中央集权弱化 D.皇权不断强化 10.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你对三省六部制看法如何?同学们众说纷纭,你认为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六部归尚书省管理 B.三省六部制并不是唐朝创立的,是在隋代这一制度基础上加以完善 C.三省之中,最有实权的是中书省,因为他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D.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什么制度来面试考生?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至七年(624年)三月唐统一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太原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西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张纶攻离石等郡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河东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刘文静击降屈突通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击唐弼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击薛仁杲扶风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姜謩、窦轨与薛举长道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举击刘世让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王师仁击稽胡富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窦轨击稽胡宜君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薛举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轨击灭突厥阙可汗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薛仁杲攻唐宁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刘感与薛仁杲泾州、细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常达击薛仁杲宜禄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马元规攻取安陆、荆州、襄州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李建成、李世民进逼东都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朱粲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蔺兴粲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唐攻尧君素河东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罗艺击窦建德幽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庞玉击旁企地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王世充围谷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盛彦师伏歼李密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击李景北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张孝珉袭汜水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至三月王世充攻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攻邢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李厚德兄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杨则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邓暠击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王世充攻义州之战

盛唐之音与盛世精神

盛唐之音与盛世精神 中国古典诗歌在盛唐达到了它的顶峰,它所取得的成就空前绝后,它之前任何朝代诗歌的整体成就都不能望其项背,它之后的所有诗人无一不对它惊叹、模仿和继承。宋朝的诗论家和诗人就以斩绝的口气说:“以盛唐为师”(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明朝人对它更是高山仰止,口口声声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这次讲座,我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盛唐诗歌,品味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文学遗产。我们将以具体诗歌为例,阐述盛唐之音的情调、风骨、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探究盛唐之音与盛唐文化的关系。 无论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必定兼有主客体的双重身份:首先他是那个时代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他又是被那个文化塑造出来的客体。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也不例外他们既是创造唐代文化的豪杰,又是被唐代文化塑造出来的伟人。关于他们创造唐代文化的业绩我们留待以后讨论,我们先看看唐代文化是如何抚育他们的。唐代文化是从哪些方面对他们的精神面貌、气质个性和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呢? (一)魏晋以来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的衰亡,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出身于庶族乃至下层人民的子弟有可能在政治舞台大显身手,于是一些没有显贵门弟的士人纷纷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不再象六朝士人那样哀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激起了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自己才能高度的自信心。 唐朝开国时,盛极一时的南朝大族如王、谢已趋于没落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反映了这种政治势力的消长:“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北朝的门阀如崔、卢、李、郑,唐一建国就受到唐太宗沉重的打击,〈旧唐书〉载唐太宗的话说:“我与崔、李、卢、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不知世何以重之?我今特定姓族者,欲崇今朝冠冕……不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定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原来“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关中之人雄故沿冠冕”,以李唐王朝为首的关中势力夺取全国政权以后,重冠冕(重视现世的官阶爵禄)必然压倒重婚娅(汉魏北朝门阀重视既然婚姻关系)、重人物(东晋南朝以风度品评人物的门阀)和重(入主中原的原少数民族重视血缘关系)。而以皇室为中心的关中势力,武则天当国以后又受到惨酷的摧残。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有才能的士子冲破世族门阀的笼断踏上了仕途。起宰相于寒门,拔将军于卒伍,现实为大多数有志之士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美好的未来有待遇他们去开拓。 每一个人眼前都展现出希望,谁都想在政坛上大出风头。就是那位自称隐士、逸人的孟浩然并不象李白说的那样“红颜弃轩冕”,他自己更不甘心“白首卧松云”,一直说自己“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李白当然不会甘拜下风,你看他的自我感觉多么好:“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这样的文武全才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难怪他的志向和他的才能一样大得惊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广文》)。杜甫对自己才能的自负一点也不比李白逊色: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不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

三省六部制

2012-10-03 19:02 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②作用: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①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 ③隋唐时,科举制建立并完善: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发展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明清达到顶峰 6特点:君主主宰国家;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并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7.评价 (1)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 ③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公共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不利:①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面为主流。但在下降时期,消极作用明显,严重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大唐柳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⑴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⑴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⑴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⑴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⑴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⑴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⑴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⑴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⑴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 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是如何演变的 ※※※※※※※※※※※※※。※※※※※※※※※※※※※※※ 马永波 在讲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于近臣,并用近臣来牵制、压抑卿组织一起形成双轨行政管理时,不少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由甚至代替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体制。到东汉时期,尚书台正式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朝”或“内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何关系产生疑问,很多朝代中经朝”,而中央政府则成了外朝,其行政管理体制变成“众务悉归尚常既提到“三公”又提到“三省”,中内朝职官中最重要的是尚书。书,三公但受成而已”的关系。 一些历史现象感到无法解释,甚尚书即为原先九卿中少府的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至对各朝代的中央体制到底是名小宫,掌管图书、秘籍和掌奏。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中什么感到茫然。课本中对此讲述但到汉代,由于皇帝赋予它处理书、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较少,而这一变化却直接体现着国家事务的权力,便成为直接隶形成。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强化,理清这一过程对学属皇帝的宫廷政治机关,并设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生加强理解将大有裨益,现将这分职,建立了尚书台。尚书台以的威胁很大,权臣篡夺皇位的现一过程整理如下。尚书令为主官,以下有尚书仆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组成射、尚书丞、尚书郎及令史等官丞相的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中央政府的体制,汉承秦制,但职。由此可见,内朝的核心是尚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体制发生书台,尽管内朝实权大于外朝,制。 了重大变化。汉武帝时期,由于但在形式上他们并没有隶属关(一)尚书省 君主集权的需要,皇帝逐渐收权系,内朝尚书组织与外朝三公九到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 尊口渖9跗哆诤哆担盟尊9蹿9增9螬9埘9蝉9‰S9P馥9蹿g埘9坩i蹬啦诤9埘g旦淖啦诤呈9姥哆博鲫诤垡蜡迎‰掣8裔m字旦里 其原始而简朴的特色。题记由禽兽名称而来的较多,这可能是从禽兽的动作中得到的启示。第三类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它是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如“引颓”、“引聋”、“引项”、“引炅(热)中”、“引瘅痛”、“引温病”、“引膝痛”等,“引”是用导引术来治疗某种疾病。题“引膝痛”图,画着一个男子,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作屈膝状。可见《导引图》强调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医疗,并且着意于运动。 从帛画《导引图》所记各种疾病和运动姿态的名称以及动作形象,可知导引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上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而且也是很好的保健体操运动。从医疗意义来说,它不是靠药物、手术或针灸等外界因素,而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的意义上来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导引图》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填补了我国医学史在秦汉时期有关导引疗法的一段重要空白,为研究我国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湖南省博物馆)

唐朝时期的成语大全

唐朝时期的成语大全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地貌千奇百怪,想了解一下关于地貌的成语吗?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词目:矫世厉俗 发音:jiǎo shìlìsú 释义: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 出处:明·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词目:画荻和丸 发音:huàdíhuòwán 释义: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 出处:宋·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的事。” 词目:风驰草靡 发音:fēng chícǎo mǐ 释义: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同“风行草靡”。 出处: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敦煌公至T,所过诸县及诸贼界,莫不风驰草靡,裹粮卷甲,唯命是从。”

词目:裁心镂舌 发音:cái xīn lòu shé 释义: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出处: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使恢宏博大之士,裁心镂舌,比辞而道,安可见乎?”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成语的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以下是一篇关于时间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大唐柳色

大唐柳色 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沙漠而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美而来,为“6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所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却漂泊南北,沦落天涯,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李白和杜甫京华一见,从此至死不忘。元稹在谪所听说白居易被贬后,重病之中昏夜惊起,绕室彷徨,如同身受。而白居易到了晚年,读到元稹的遗诗犹涕下沾巾,不能自已。 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

唐朝时期的物价

唐朝时期的物价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 1.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改革吏治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3.发展经济 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

口》记载当时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陜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4.提倡文教 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5.对外军事 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并称为“彍骑”。而他亦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 6.与贞观之治之比较 贞观之治时,唐朝百废待兴,虽有所治绩,但距“辉煌”还颇远。但当时唐朝正值方兴未艾之际,因此虽历经政变,仍然应付自如。而到了开元之治时,唐朝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臻于鼎盛,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已处于盛极而衰的边缘,因此已开始出现腐朽的现像,在遇到变乱时,即无力回天,结果走向灭亡。

大唐柳色阅读试题及答案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莱,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驻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新邵三中:邓丑生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1、秦朝 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2、汉朝 汉武帝夺外朝(以丞相为主的正式的政府机关)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3、魏晋南北朝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 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4、隋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代行政区划

唐代中国行政区划道府州县 关内道京 畿 道 京兆 鄠万年长安咸阳兴平云阳泾阳三原渭南昭应同官高 陵富平蓝田奉天好畤醴泉武功华原美原 凤翔虢郿天兴岐山扶风麟游普润宝鸡盩厔 华郑华阴下卦栎阳 同朝邑韩城郃阳夏阳白水澄城奉先 商上洛丰阳洛南商洛上津乾元 邠新平三水永寿宜禄 关 内 道 陇汧源汧阳吴山 泾保定灵台临泾良原潘原 原平高百泉 渭平凉 武萧关 宁安定真宁襄乐彭原定平 庆顺化合水乐蟠马岭华池同川洛源延庆方渠怀安 鄜洛交洛川三川直罗甘泉 坊中部宜君升平鄜城 丹义川云岩汾川咸宁 延肤施临真金明延川丰林敷政延昌延水门山 灵回乐灵武怀远保静 威鸣沙温池

雄,警两州,县皆缺会会宁乌兰 盐五原白池 夏朔方静德宁朔 绥龙泉延福绥德大斌 银儒林真乡开光抚宁 宥延恩长泽 麟新秦连谷银城 胜榆林河滨 丰九原永丰 河南道都 畿 道 河南 巩密河南洛阳缑氐偃师阳城登封陆浑伊阙新安渑池 福昌长水寿安永宁颖阳河清伊阳王屋 汝梁叶郏城鲁山襄城临汝龙兴 河 南 道 汴浚仪开封尉氏封丘雍丘陈留 陕陕夏陕石灵宝芮城平陆 虢弘农阌乡湖城玉城卢氏硃阳 滑白马卫南匡城韦城胙城酸枣灵昌 郑管城荥阳新郑中牟荥泽原武阳武 颍汝阴颍上下蔡沈丘 许长社长葛阳翟许昌鄢陵扶沟临颍舞阳郾城 陈宛丘太康项城溵水南顿西华 蔡汝阳朗山遂平上蔡新蔡褒信新息平舆西平真阳

宋宋城襄邑宁陵下邑谷熟楚丘柘城砀山单父虞城亳谯酂城父鹿邑真源永城蒙城 徐萧丰沛滕彭城宿迁下邳 泗临淮涟水盱眙徐城 濠钟离定远招义 宿虹蕲符离临涣 郓卢须昌寿张郓城钜野平阴东阿阳谷中都 济历城章丘临邑临济长清禹城 曹济阴考城宛句乘氏南华成武 濮范鄄城濮阳雷泽临濮 青益都临淄千乘博昌寿光临朐北海 淄淄川长山高苑邹平 登黄蓬莱牟平文登 莱掖昌阳胶水即墨 棣厌次滳河阳信蒲台渤海 兖邹瑕丘曲阜乾封泗水任城龚丘金乡鱼台莱芜海朐山东海沭阳怀仁 沂费丞临沂沂水新泰 密密莒诸城辅唐 河东道河中 解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安邑稷山永乐宝鼎襄陵龙门万全 太原祁盂太原晋阳文水榆次寿阳太谷乐平广阳清源交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