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届政治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

2014届政治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

2013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生活与哲学
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考考点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1)正确理解联系概念: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其次,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哲学上的联系与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练习1:(2009北京卷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

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区别

注意问题
1、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2、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人对事物的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
(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
(2)联系的形式是可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所以,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3)但是,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

4、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练习1: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改变事物固有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资料整理自成都戴氏蜀汉路总校:https://www.doczj.com/doc/5818619093.html,/ (请勿翻版)
2、(2007宁夏卷23)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3、(2009江苏卷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



三、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具有多样性的表现

2、如何理解“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条件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②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注意问题】: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A、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B、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C、两者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练习1: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的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四个方面)。

注意: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A、(从实践方面来说)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整体性原则
(2)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有序性原则
(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优化原则
B、(从认识方面来说)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高考考点
考点四:发展的概念
考点五: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考点六: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考点四:发展的概念
1、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就

是一个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提示】:发展 ≠ 运动变化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特别提示】:
1、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都没有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性质和趋势;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联系:运动包括着变化和发展,有运动才会有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 方向性;三个概念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和僵化的。


3、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我们应反对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练习1:(2012·浙江高考)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 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五: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方向、道路)
1、前进性: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的含义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2、曲折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提示】: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看形式的新与旧,不是分出现的时间顺序的先与后,也不是看一时力量的强与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新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

受挫折与考验,。
【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练习1:近年来,一种新的祭祖方式在网络上悄然流行。网上祭祖这种方式既节省时间又经济环保,尤其是为许多远在异乡的游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对这种祭祖方式看法正确的是( )
①网上祭祖是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②网上祭祖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网上祭祖作为新生事物要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④网上祭祖发展的速度慢,不可能成为新事物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考点六: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形式或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特别提示】:
正确理解量变中的“场所的变更”
“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场所的变更”常见的具体情形如下:田忌赛马,下棋,谱曲,金刚石与石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结构调整等。场所的变更是一种量变,也能引起质变。如优化经济结构。

2、量变和质变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的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要求:
第一,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小结:正确理解关于量变、质变的几个观点
(1)发展是一种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2)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
(3)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质变更重要。但没有量的长期积累,也不会有质变。在认识上,不能用质变的重要性否认量变的重要性。
(4)事物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并没有结束,而是经过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不断循环,不断前进的过程。
(5)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认为事物的发展只属于质变,不属于量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6)事物各组成部分排列顺序的变化也是一种量变,也会引起质变。如经济结构的优化等。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

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1)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练习1:(09北京)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A. 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 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 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 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2、(10广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总结:发展观的原理: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4、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5、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高考考点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考点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
(2)基本属性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难点)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原理
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

练习1:下列体现矛盾观点的有(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刻舟求剑 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④ 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 B. ③④⑤ C.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注意:这一原理的重要性

练习1: “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2、(江苏高考题)
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要善于抓住重点
B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3、(文综北京卷)北京农业在借鉴全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依靠大城市辐射,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农业,从而走在全国前列。这说明
A.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C.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外因通过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考点八: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特别提示】:
可以用来判断二者区别的一些重点词语:“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说法都可以判断为抓主要矛盾;
“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等词语都可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

练习1:社会主义社会的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如何,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这说明在处理问题时( )
A.抓主要矛盾
B.分清主流和支流
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007年9月24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倡导弘扬绿色网络文化,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共建人人受益的互联网。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国家要加强规范性管理,趋利避害,青少年要自觉文明上网,不能因网络的负面影响而否定网络的先进性。这是因为( )
A.矛盾具有斗争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D.对待事物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要抓主要矛盾
C.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D.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是什么
2、为什么
3、与一切从实际从发的区别和联系

(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
整个第九课的方法论都可以叫矛盾分析方法,但在遇到以矛盾分析方法设问的题时,首先可以思考四大方法:
1、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高考考点
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
3、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考点九: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
(1)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实质——“扬弃”。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4)方法论要求。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基本特征。
“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2)根本观点。
否认矛盾,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误区1:辩证的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注意: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把否定看做是外力的结果,正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误区2:扬弃就是抛弃。
注意: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是对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
练习1:经济特区应该担负起一种新的历史使命:率先实现从外向型发展转向创新型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整体转型摸索方向和积累经验。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③经济的发展是无条件的 ④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A.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十: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内涵。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2)辩证法的本质。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创新是对

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4)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②通过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①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从唯物论角度:树立创新意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2.从辩证法的角度:
①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敢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3.从认识论角度: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练习1: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这说明(: )
A.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 B.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C.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 D.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