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探究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探究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探究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探究

论文题目: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探究

专业:设计艺术学

硕士生:杜蜀秦

指导教师:吴昊

摘要

城市雕塑作为最能体现公共艺术特点的造型艺术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塑造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作为雕塑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分支,由于其含有“城市”这一元素,所以便成为城市的一个部分。因此,它不但具有一般雕塑的特征,还具有表现文化与空间、功能与形式的特征。同时城市雕塑还具有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城市环境,体现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涵,塑造城市形象的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则是构成城市景观,市民日常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在体现城市魅力的同时也是市民生活品质的具体体现,同时还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的功用。城市雕塑置身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者的共同属性便是公共性。

本文通过结合大量优秀城市雕塑的实例,从外在联系即视觉上的表象和内在联系即文化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

相互影响与制约。提出了城市雕塑应该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城市固有的文化特点完美的呈现出,并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相适应。期望本文所提出观点能够对当下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雕塑建设的发展和品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文化内涵城市形象公共性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Subject : Thorough Inqui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 Sculpture and Urba n Public Space

Specalty: Art Design Discipline

Name : Du Shuqin

Instructor: WU hao Professor

ABSTRACT

As one form of the public arts, indic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art mostly, the Urban Sculpture appears in the city’s art space more and more. As a special branch of sculpture art, it has become a part part of the city, containing element of “city” .Because it not only ha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ulpture, but also plays a role in expressing the city’s function and formal features. Meanwhile the Urban Sculpture can raise the qualiti es of the public space, improve the city’s environment, express its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make its image.

The urban public space is a place where the city’s landscapes are composed, where the people spend their leisure time out of work. Presenting the charm of the city, the urban public space is also a concrete reflection of the people’s living qual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urban sculpture is located in the public space. Both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supplement each other. They have the public character in common.

In the article I would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 sculpture and the public space, analyze how they influence and costrict each other, through the external reletions —visual appearance and internal relation s—the culture connotation by the way of great deal of examples. I think the urban sculpture must g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imes, comform the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the city’s disti nguishing feature on the basis of “taking human as foundation”. I with what I discuss in the article would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culpture in the public space and improve its quality.

Keyword: Urban sculpture Urban public space visual appearanc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the city The city’s image publicity Thesis: Application Research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绪论 (1)

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方法及框架 (3)

1. 3 . 1研究方法 (3)

1. 3 . 2研究框架 (3)

第二章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5)

2.1城市雕塑的概念 (5)

2. 1 . 1城市雕塑的分类 (6)

2. 1 . 2发展城市雕塑的功用 (8)

2.2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9)

2. 2 . 1城市空间 (9)

2. 2 . 2城市公共空间 (9)

2. 2 . 3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类型 (10)

2. 2 . 4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大意义 (13)

2.3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 (13)

2.4本章小结 (14)

第三章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关系 (15)

3.1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外在联系 (15)

3. 1. 1 选址与布局 (15)

3. 1. 2 尺度 (17)

3. 1. 3 造型与表现手法 (19)

3. 1. 2 材质与色彩 (20)

3.2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内在联系 (22)

3. 2. 1 城市雕塑体现着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的文化内涵 (22)

3. 2. 2 公共性是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同属性 (22)

3.3本章小结 (24)

第四章西安市大唐不夜城雕塑群与其公共空间关系的研究

4.1西安市大唐不夜城项目概况 (25)

4. 1. 1 地理区位 (25)

4. 1. 2 大唐不夜城景观步行街雕塑群概况 (25)

4.2大唐不夜城雕塑群与公共空间环境外在要素分析 (28)

4. 2. 1 位置与布局 (28)

4. 2. 2 尺度 (28)

4. 2. 3 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 (30)

4. 2. 4 材质与色彩 (33)

4.3大唐不夜城城市雕塑群与公共空间环境内在要素分析 (35)

4. 3. 1大唐不夜城雕塑群无不体现着曲江盛唐文化的深厚底蕴 (35)

4. 3. 2雕塑群体现了街道空间商业性的同时更增加了消费者体验感 (37)

4. 3. 3浮雕柱与蟠龙柱的斗拱设计元素与周边空间环境相互呼应 (37)

4.4本章小结 (38)

结语 (39)

参考文献 (40)

致谢 (42)

第一章 绪 论

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是以人为中心充满生机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态体系。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如果我们将城市比做一部书,城市雕塑便是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为书籍增添气质与精神。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也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代名词,比如众人所熟知的美国《自由女神像》(图1-1)。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这件巨大的雕像,“她,不仅是

纽约的标志,也是美利坚合众国

的象征”。再如位于我国广州越秀

公园内的五羊石像(图1-2),更

被盛誉为广州市的城市标志。

城市雕塑作为最能体现公共

艺术特点的造型艺术之一,已经

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塑造于城市

空间中。它既可以美化环境和丰

富人的精神生活,又能够对大众进行美的熏陶,这种熏陶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可以说城市雕塑不仅是城市空间品质的象征,而且是城市景观的画龙点

睛之笔,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互动的纽带。它和

建筑艺术一样,在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内

涵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

公共空间品质的作用。作为雕塑艺术中一个独

特的分支,由于其含有“城市”这一元素,使

之便成为城市的一个部分,除了具有一般雕塑

的特征外,还具有表现为文化与空间的特征、

功能与形式的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人们已经

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带给人类精神

上的享受。城市公共空间由广场、绿地、公园、街道、商业区、居住区等部分组成,而置身于其中的城市雕塑则是这个空间中的点睛之笔,

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块

图1-1 自由女神像 资料来源:网络下载 图1-2 五羊石像 资料来源:网络下载

“绿洲”,有人甚至把城市雕塑称之为“城市的眼睛”。在一座美丽的城市之中,雕塑不但能够美化城市、启迪心灵,而且能够提高城市的精神文明,同时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精神享受。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为了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相继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城市广场。为了提升空间品质,当然也会相应的设置一些城市雕塑。但这其中,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作品的尺度与所处空间不成比例;有些雕塑作品不能够很好的和周边的城市空间环境结合;还有些作品对所处的空间认识不够,对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缺少分析研究,盲目跟风,面孔千篇一律……。面对诸多的问题,本文从本源上通过大量分析来探讨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使两者和谐共生,如何使两者更好的互相服务、互相融合,为城市形象的提升做出最大贡献,这也便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雕塑逐渐摆脱建筑装饰物的地位,并且在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的同时,在城市景观环境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我国虽然雕塑的产生历史悠久,但自古以来多是为政治和宗教所服务的。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真正的相结合,应该是自上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一词被提出之后。此后,有关城市雕塑的研究便逐步展开,但是只是篇幅有限的文章居多,厚本的书籍较少,并且多是城市雕塑的基本创作理论。而将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元素与城市空间环境、城市文化相结合来研究的并不很多。在实际创作中许多创作者只是将雕塑作为一件孤立的艺术品去处理,并没有将城市雕塑划到环境艺术范畴,也没有考虑到空间环境对作品的影响,在设计形式及内容上也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导致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可喜的是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相继出台了城市雕塑系统规划。规划以整体观点为指导,结合本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使城市雕塑的建设更为理性,同时也可以使城市雕塑建设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这样,有利于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形成城市的特点,突出城市的个性,避免了城市雕塑建设的盲目性,使城市的文化精神面貌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西安市政府就于2002年出台《西安市雕塑体系规划》。规划将西安市分为四大片、两个环、城市广场、中轴线、城市重点区段五个部分,根据城市设计的空间控制,逐步布局与之风格相适应的雕塑。

在学科研究方面,本世纪初大量的研究性著作、论文集的出现,如孙振华所著《公共艺术时代》、温洋所著《公共雕塑》、白佐民、艾鸿镇所著《城市雕塑设计》等书先后出版,至此城市雕塑一词逐渐成熟并且已经为世人认可接受,逐

步成为一个研究方向逐渐发展成熟。但从现状来看,目前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正是从两者的内在与外在联系这个特殊的角度去剖析两者之间关系,分析我国城市雕塑的现状及不足,在此基础之上试探性的提出如何运用城市雕塑去改善和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

1.3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研究方法

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在完成本论文的过程中,本人在理论方面查阅了大量文字资料,在作品创作方面收集了国内外大量优秀城雕作品资料。为本文的完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剖析研究。

(2)实地考察法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一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的,是一种视觉艺术。笔者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对上海、北京、西安等城市的主要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雕塑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用于文中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实例分析法

“事实胜于雄辩”。本文的论述多采用现场考察所得图片,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对大量实例的仔细考察并结合本人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并提出个人的观点。

1.3.2研究框架

本论文以当下我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在仔细剖析大量国内外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艺术的理论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规划学、环境艺术学、城市设计学等学科,通过实地调查、实例分析等方法,探讨两者相互之间的影响与制约,并研究如何在将两者更好的结合,营造出美好的城市空间的同时,改善大众生存空间提出相关建议。本论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第二章为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之上厘清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分类、功用,为后边的论述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两者之间关系的具体研究,也是本文的重点。从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的联系,通

过大量实例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第四章为实例研究。本文选取位于西安市南郊曲江新区的大唐不夜城景观步行街的雕塑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大量的实地拍摄图片,详细的分析了大唐不夜城雕塑群在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各构成要素并总结出雕塑与所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如何完美结合。最后为总结。通过前边大量的分析,提出了城市雕塑应该同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使其逐渐成为服务于公共社会开放空间的社会公共艺术,并与所处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创造出和谐相生的空间环境。

第二章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2.1城市雕塑的概念

曾经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城市雕塑”这一词不具有很确切的概念,认为“它是相对于室内雕塑而言的,故可以称之为室外雕塑。为了创造城市景观,也可称之为景观雕塑、环境雕塑、公共雕塑等。”①在1982年中共中央明确做出批示:全国各省、市建立城市雕塑领导办公室并设立管理机构,批准北京、上海试点发展“城市雕塑”,至此“城市雕塑”这个概念已经被正式提出。特别是有关城市雕塑的理论研究论文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本世纪初,大量的研究性著作、论文集的出现,如孙振华所著《公共艺术时代》、温洋所著《公共雕塑》等书。这一切已足以说明城市雕塑一词已经从官方至民间被认可并且接受,并逐步成为一个研究方向。

实际上城市雕塑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仅仅是在中国使用的最为广泛。世界各国对于“城市雕塑”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也有称之为“户外雕塑”的,这种叫法是与雕塑所陈设的地点即“室内雕塑”来对应的。相对而言“户外”所指范围是大于城市的。而鲁迅美术学院陈绳正教授认为城市雕塑主要是指:“设置在室外的,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艺术品。”

②由此可见,“城市雕塑”作为一个独特的艺

术称谓,是相对于那些传统概念中的放置在室

内的架上雕塑而言的。因为其被冠以“城市”

这一特定环境,所以它不但应该具备一般雕塑

的特征,而且还应兼有文化与空间的特性。它

最大的特点就是占据和影响着一定的空间并

和陈列的空间环境之间产生密切的联系,加上

雕塑本身就具有公共属性,因此也被称之为

“公共雕塑”。

除了所处环境的特定性以外,城市雕塑还

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的总和。它

不仅要求造型艺术本身所需要的技巧,还要求

① 《中国城市雕塑50年》.全国城市雕塑建设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② 《城市雕塑艺术》. 陈绳正.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1

图2-1 撒尿小孩 图片来源:网络下载

雕塑品与城市环境、周围空间的和谐统一。它可以概括出城市的外表特征,起到记载城市历史的的作用。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图2-1),新加坡的《鱼尾狮》(图2-2),我国珠海市的《珠海渔女》(图2-3)等。城市雕塑就像是城市的眼睛,不但反映出城市的风采和神韵,而且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它们与周边的建筑环境、园林景观相互交映,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雕塑所处空间环境以及审美取向对其所下定义为:城市雕塑是艺术家为城市公共空间所创作,用于装饰和美化城市,且具有公共属性。在以与所处的空间相协调的基础之上,尊重大众的审美情趣,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并以向大众传达所处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以及思想情感为主要目的三维空间实体。

2.1. 2城市雕塑的分类

城市雕塑的分类方法很多,在此笔者将按照研究的目的,将其以外在形式和创作目的来区分,归纳为标志性城市雕塑、纪念性城市雕塑和装饰性城市雕塑三类。

(1)标志性城市雕塑

此类雕塑作品在公共艺术中特别是公共环境中可以起到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由于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它是

可以代表城市的识别符号,传达了区

域和环境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城市历

史与文化的凝结点。

标志性雕塑的形成,一般会有两

种情况:一种是雕塑在建造之初并没

有具体的意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该城市某个典

2-2 鱼尾狮 图片来源:网络下载

图2-3 珠海渔女 图片来源:自拍 图2-4 自由女神像 图片来源:网络下载

型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因其造型具有一定的特点,且含义深刻;或者是作品与所处城市、市民有着特殊的、难以忘怀的经历,随着时光推移,人们愈发喜爱,最终被认可。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图2-4)因雕塑本身的含意,以及在当时身高居世界之冠,很快被人们视为纽约的明灯。

第二种情况是雕塑在创作设计时已经有明确的城标意图。作品往往从最能代表该城市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着眼,以表现城市的精神面貌。如位于西安市玉祥门外大庆路的纪念性雕塑《丝绸之路》(图2-5)群雕,就是在1988年时,为了纪念丝绸之路开创2100周年,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创作完成的。经过20多年的时间考验它已经逐步为西安市民接受,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雕塑。

标志性城市雕

塑的创作可以从虚

拟的神话、历史故

事、民间传说等中

寻找题材来进行。

只要是能够代表当

地历史文化、民俗

民风的事物都可以

用来创作。

(2)纪念性城市雕塑

纪念性的雕塑作品在城市雕塑中往往会占很大比例。这是因为纪念性雕塑作品真实记录着历史,歌颂和弘扬着历史上那

些对国家发展具有丰功伟绩或者是影响整

个民族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等等。如前苏

联《伏尔加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的主体雕

塑《祖国母亲》(图2-6),就是为了纪念1942

年7月12日,入侵苏联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直

抵伏尔加格勒城下,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城

市,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事件。

这次战斗极为激烈,经过6个多月,终于在

1943年2月2日获得全胜。我们可以看到,象

征祖国母亲的雕塑,正在怒吼,她一脚前跨,

急剧转身,高举手中的长剑,向儿女发出

“保卫祖国、保卫母亲”的庄严号召。

她波图2-5 丝绸之路群雕 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图2-6 祖国母亲 图片来源:资料翻拍

浪般的衣纹,掉落在肩上的头巾,更加强了这一动作的剧烈性,充分表现出母亲的愤怒、勇敢、必胜的坚强信念。

纪念性雕塑能够在展现时代特色的基础上,传达出统治阶层所倡导的观念和思想,所以在选址上,都会城市中心、最主要的城市广场或者是与所纪念内容相关的重要地点。并且在空间上较为开阔,能够容纳足够的人数来进行纪念性活动。此外,有很多标志性城市雕塑最初只是以纪念性为目的而制作的,但等到创作完成后同时也具备了标志性城市雕塑的性质。

(3)装饰性城市雕塑

装饰性雕塑与前两者相比而言它不需

要有特定的主题和内容,它主要是用来装饰

和美化其所处空间和环境。因此,观赏性和

装饰性是它的主要作用。所以此类作品并不

像纪念性、标志性雕塑那样需要具有相关的

主题和内容。装饰性的城市雕塑多是轻松活

泼,形式多变,风格多样的。题材内容也较

之前两者更随意。它们往往是环境和建筑的

附属物,因此尺度是随着环境变化的,并成

为美化环境的点睛之笔。如亨利·摩尔的抽

象人物雕塑(图2-7),雕塑作品与空间融为

一体,给人轻松活跃之感。

2.1.

3.发展城市雕塑的功用

(1)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审美情趣

城市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城市的进步一方面带给人类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大;严重污染的环境、大气;以及因此而被扰乱的生态均衡等;单调的城市生活,缺乏人情味的城市环境空间,使人们渴望贴近自然,享受艺术;人们期望着生活在更美好的生态环境之中;此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城市居民越来越需要高品味的精神生活以及美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城市雕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审美功能。它不但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还可以有效调和水泥、钢铁、玻璃带来的僵硬、冷漠感。法国巴黎德拉方斯新区建造

时过于强调功能设计,商业气氛浓重,缺乏人情味,并不适合大众休闲放松。为

图2-7 人物 亨利·摩尔

图片来源 :网络下载

了改变这一现状,设计者在其中放置了一些稚拙又充满情趣的公共艺术作品。这样,冰冷的广场变得轻松愉悦。此外,设计者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材质等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环境气氛,从而使环境具有更加感人的魅力。

(2)传承文化,发展教育

所谓文化,特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雕塑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以其独有的形式,通过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将一个民族对美的理解和生活方式及观念,用特有的空间语言雕琢在雕塑作品的形体上,从而记载下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长此以往,积累下宝贵而又丰富的精神财富,并世代流传,使得人类文明不断延续,永久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价值,演变成为永久性的民族文化。

城市雕塑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积累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国家特有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它不但在对观者讲述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而且是民族精神、民族信仰和民族传统的具体体现。它生动地展现着这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精神面貌,并将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审美情趣与执着信仰、价值观念充分地展现给世人。城市雕塑与城市建筑等,都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贴切、最真实的表现。

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和标记的城市雕塑,虽然它不能象书籍那样可以把持在欣赏者手中,细细品位,但它却具有穿透时空的传播能力,历经千年而不变。它们给人的精神感化是长存人心的,同时还是能够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

2.2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2.2.1 城市空间

德国建筑师罗伯特·克里尔在《城市空间》中这样解释道城市空间(Urban Space):“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①也就是说人们随时都在自觉地去领会城市以及其中的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空间,同时所能得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就是城市空间。有人认为道路是中国城市中最重要的空间形态,而在欧洲则被认为是广场。

城市空间又可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内部空间是指建筑物的四壁、天花、地面所围合形成的空间。而建筑物确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当中的,这个环境有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于是内部空间向外流动形成了外部空间。外部空间是人为的有目的的创造的环境空间,由建筑物和它周围的环境所构成。

①《城市空间》.(GER)克里尔.罗伯特.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2.2 城市公共空间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①

公共空间又可分为开放空间和专用空间。开放空间有街道、广场、停车场、居住区绿地、街道绿地及公园等,专用公共空间有运动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由此可见,城市公共空间首先具有空间体的特征,应包括构成空间的各个要素,如建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品等。其次要具备“公共性”,即能够为公众提供社会生活活动的空间。再次,它还应是室外空间,而这个室外空间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区别于乡村空间,因此它承载着体现城市形象、执行城市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应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最后,它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与市民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并且是与人的精神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而非一成不变的。

2.2.3 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类型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所以只是对雕塑所存在的空间进行分类。在此笔者以公共空间所处的位置与所承担的功能来区分不同类型,其它的不予赘述。

(1)广场

此类公共空间主要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广场概念源于古希腊,最初的用途是交易、议政,后来逐渐发展到集会、礼仪、娱乐等公共活动。J·B·杰克逊(J·B·Jackson,1985)认为,能够将人群聚集在一起的同时可以进行娱乐休闲活动的一种城市空间形式叫做广场。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无论是在古希腊罗马广场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市政广场,以至于今日的德方斯广场,到处都遍布着精美的雕塑。这也足以证明雕塑与广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在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上的广场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了一批苏联模式的广场与配套雕塑,其政治色彩明显,表达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政治色彩强烈的广场也逐渐被文化广场所替代,与之配套的雕塑则是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这样也就在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市民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精神享受。如西安市的大雁塔北广场就是以突显大雁塔慈恩寺及大乘佛教“利益大众”的利他精神为主轴,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巧妙结合,最终形成大唐佛教文化广场。除了宣扬大唐佛文化之外,这里已经成为众多市民游览休憩之地。

①《城市百科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公园与绿地

包括各种形式的绿地和各种类型的公园。是

指经过专业规划设计的、向群众开放的具有一定

设施和园林布局的、供市民休憩、游览娱乐的公

共空间。包括一般的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公园、

纪念性园林、动植物园林、街旁游园等。在此安

置雕塑不仅丰富了整体场所的构成形式,同时视

觉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雕塑所处位

置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并不是随心所欲便可安排

的。这其中一定要讲究因地制宜,根据公园、绿

地的空间范围、形式、设施等来规划设计雕塑的

整体风格、尺度大小、题材内容。应充分考虑周

边的环境因素并与之完美结合,更好地突出雕塑

的功能性与趣味性。如西安市环城西苑雕塑《一

根面》,表现的是

陕西地方特色饮

食——扯面。这个雕塑高度约7、8米,采用夸张

的造型手法,将陕西民间饮食与环城西苑的休闲

空间环境紧密结合,给人一种亲切自然之感。

(3)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地

这类空间因为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所以

历史积淀厚重,与其他空间类型不同之处在于文

化气氛浓厚,主题明确。一般多选用纪念性雕塑

来阐释历史文化事件。如亨利·摩尔的《核能》,

这件雕塑原本是为控制原子弹爆破所建的,但原

有的控制室已被拆除,只能在原地点做这个雕塑

用来纪念。

(4)城市商业空间

商业是城市演变过程的产物。城市商业空间通常人口流动量大、结构层次多元化,并且空间狭小。因此,这种空间的雕塑多为点缀或者陪衬,并且体量不大,雕塑尺度与空间的尺度尽量协调,以避免碰撞、摩擦。在内容和题材上多为雅俗共赏。

图2-9 核能 亨利·摩尔 图片来源 作者翻拍

图2-8 一根面

图片来源 作者自拍

(5)城市居住空间

居住空间是与市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居住空间的品质已经越来越受到

关注。人们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容积率、绿

地率已经成为重要的因素。居住区雕塑在居

住空间中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还满足了市

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题材和内容上一定要

贴切百姓生活,形式应简洁大方,尺度不应

过大,和周围的空间应该协调起来。如某小

区雕塑《老鹰捉小鸡》(图2-10),尺度与

真人大小相仿,表现的内容则是孩子们经常

玩耍的游戏老鹰捉小鸡,置于小区内的绿地

里,不由得让人感觉回到了快乐童年。小区

内的孩子们也经常嬉戏于其中,与周边的环

境极其协调。

(6)区域标识节点

节点指城市广场或交叉路口,或者河道方向转弯处等非线型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或城市人流聚集的核心往往出现节点型空间。鲁道夫·阿恩海姆这样定义节点:“矢量是通过有方向的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起作用的,源于这种关系的诸中心可称为节点”。①在现代城市空间中节点的空间形态具有显要性。也许从概念上理解节点是一个很小的点,但在实际情况中,这个点可能会是一个大面积的广场,也可能会是繁华的市区。设置风格、内容迥异的雕塑在每一个区域节点可以对整个区域的精神做一个高度的概括。

(7)城市主要廊道

如果说区域标识节点是“点”的体现,那么城市主要廊道便是“线”的体现。这些廊道包括交通廊道、生态廊道。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道路就是方向,也就是它提供给人们以方向感受。虽然它的主要功能是为行人和运输工具提供交通的功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引导人们游走并感受城市空间的路线。有了它,行人可以跟随它欣赏城市的美景,设计师可以通过它为游人设计行进的方向,最终引导行人触及美丽的城市空间以及矗立于其中的城市雕塑。而城市雕塑存在于廊道其间,则增添了城市中的生活气息,丰富了城市景观。

① 《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图2-10 老鹰捉小鸡 作者自拍

2.2.4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大意义

(1)构成了城市景观,体现城市魅力

人们在感知一座城市时,往往是通过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来完成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迷人的外部空间的喜好可能更胜过于那些漂亮的建筑。比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就以其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吸引了无数人流连忘返。正是这外部空间的特色才体现出了城市的风貌,成为吸引大众的魅力之源。

(2)市民日常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生活品质的具体体现

早在古希腊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一种形式的广场就已经出现。那个时候广场就是市民进行议事、娱乐等的公共场所。时至今日,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人们在其中散步、聊天、聚会、晨练等。比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园内为市民提供了从各种音乐会到体育比赛等应有尽有的公共活动,成为市民享受生活的好去处。再如西安的大雁塔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赏心悦目的、园林风貌的游憩场所。北广场拥有号称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水景广场,周边有雁塔西苑、东苑等,其间不但有蜿蜒的林间小径、各式的雕塑、还有步行街和餐饮服务设施等。市民置身于其中不但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同时通过观赏设置于雁塔西苑的雕塑还可以学习到陕西的民俗文化等,生活品质得到提高。这里已经成为西安市民重要的休闲场所。

(3)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城市独有特色的体现。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表现风格、特点。城市公共空间的变化是与城市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很多城市空间特色的最终形成实际上就是城市不断发展改变的真实记录。有时甚至可能就像是一本详尽的城市发展史,记叙这个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重大的事件。

位于安徽歙县的宏村人为灌溉消防,历经数年、运用仿生学原理建造出按照“牛形村落”进行规划和开发了人工水系。村落当中水的布局都是按照牛的“内脏”结构来完成的。“牛形村落”科学的水系设计,一方面解决了宏村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并于周边的湖光山色、层楼叠院和谐共处,不但改善了城市环境,而且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

2.3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作为人类生活的聚居地,城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其公共空间的品质也会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我国从政府到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建设都非常重视。以西安市为例,进入

21世纪以来,城市广场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大幅度提高。除了大雁塔北广场外,占地0.38公顷的商业性广场骡马市文化广场;占地0.8公顷的集会性广场北广济街广场;占地1.96公顷的以文化娱乐休闲为主的长乐中路绿化广场等大规模公共空间的兴建,不但使市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且让西安市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更加炫丽多彩。由此也可以看出除了数量的增加之外,公共空间的功能已不单纯的局限于集会性质,已趋于多元化,这也足以说明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而置身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在我国发展虽然时间不算很长,但城市广场的大量兴建和多功能化使得城市雕塑以各种形式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其中优秀的作品不乏其数。例如,大雁塔北广场中的陕西民俗大观园,就是以关中民俗文化为主题,用雕塑、剪纸等表现手法,结合园林绿化植被,将陕西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充分的展现在游客面前。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便可对本地的民风民情做一个清晰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其中的雕塑宛若此地自然所生,很好的与周边的环境、广场的主题合为一体,这便是城市雕塑置身于公共空间的最高境界。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有许多城市雕塑不能够和其所存在的空间很好的结合起来,成为有悖于美化环境的“败笔”。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雕塑本身不好,而是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背景两者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由此可见,创造一个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远比创作一件优秀雕塑难度更大。

当城市雕塑进入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公共艺术,它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空间艺术而转向环境艺术,也就是说它的规划与设计必须考虑其所在的公共空间环境而不能简单的囿于单体雕塑,要把它依附于其所存在的公共空间和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在开放性的空间和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下,环境意识和公共意识的重要意义扩充了雕塑的内涵。城市雕塑已经成为改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必然之举。加强城市雕塑的建设,营建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相和谐的高品质城市雕塑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环境品味、体现城市精神内涵的不二之选。

2.4本章小结

本章对城市雕塑和城市公共空间做了概念性分析,同时还就各自的特点、功用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此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而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城市雕塑是除了建筑、绿地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空间环境质量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城市雕塑的建设,营建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相和谐的高品质城市雕塑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环境品味、体现城市精神内涵的必然之举。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摘要: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种要求,如何开展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正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开放空间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1 城市设计中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况 1.1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等室内外空间。是市民容易到达和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比如市民广场,开放式绿地和公园等等。 1.2 开放空间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城市结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城市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要素。 路易斯·康认为空间场所感非常重要,他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 1.3 开放空间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1906 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二的用地有建筑物,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1] H·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遗娱乐设施。这种解释偏重于开放空间的游憩功能。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此处强调的就是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雕塑在城市的文化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城市有它的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但我们认为在城市中还存在着一种可称之为文化景观的实物文化的欣赏地带。例如法国巴黎的德方斯区建筑群与抽象雕塑,罗马广场的众多城市雕塑与城市中一些重要建筑诸如美术馆、博物馆、文化中心广场等。 在我国建设城市雕塑是非常必要的,它比起任何室内实物文化更能对城市的文化面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观众的覆盖面更广,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欣赏层次的人们都具有它本身的教育、欣赏功能,所以我们认为城市雕塑的建设必然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文化景观里,单单把雕塑作品作为独立主体的雕塑来考虑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到城市中的更大区域中来考虑,尽量把它与城市的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及文化景观作科学的统筹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设计者应该具有系统的观点。为此,建造城市雕塑,必须注意它周围的环境,包括人、时间、建筑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雕塑环境就是一个系统,而且它被包含在更大的系统----文化景观之中。 一个城市区域中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在工作活动时间、闲暇时间、上下班途中时间里对雕塑的要求都不一样,加上建筑环境因素,对雕塑的类型的样式要求也不一样,公众要求和政府部门的设想也不一定能协调。比如在闹市区,上下班熙熙攘攘,人流较多,建筑式样较为杂乱,设置一些小型的低矮的装饰性雕塑,显然不会引起人们注意,而且在这种环境里,雕塑的细部不能太多,否则不能给人以完整的感觉。这是由于时间并不允许人们停下来慢慢欣赏的缘故。在建筑环境中,比如在疗养院或公园、以及在风景区的雕塑,就可以搞些较静的、细节可以相对多一些、规模较小的装饰性雕塑,因为在这里活动的人们,时间一般地说较充裕,能慢慢地观赏。苏联斯大林格勒纪念碑性质的雕像,由于周围没多少建筑,一片旷野,就可以搞宏大的纪念碑式雕塑。有的环境就不一定要求纪念性雕塑,这时候我们就会尽量使雕塑去迎合环境的需要。另外建筑物表面的肌理与雕塑也要相映成趣,例如现代许多高层建筑均是火柴盒式的堆叠,那么我们的雕塑就须做得简单些,光洁度高些,以促其形成一种对比。由于时间也是雕塑的文化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建设城市雕塑时,还应注意环境时间这个因素。我们可以把环境系统的时间分为观众的时间和自然的时间两部分。自然的时间指清晨、中午、黄昏、夜晚。观众的时间一般指欣赏者对雕塑能发生影响的时间。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我们就要重视观众的时间和自然的时间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在雕塑设计中注意其未来影响。

城市雕塑的作用

城市雕塑的作用 艺术能改变环境,这就是艺术拥有的魅力和魔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件艺术随着所放置的场所具有不同的解释。因为艺术作品并不是只有唯一的含义,而是与其环境结合产生新的含义。这样注重艺术与环境的相互连惯性称之为环境美术,而且雕塑公园可以说环境美术的代表性例子。雕塑公园不同于把所有作品放在一个地方的传统博物馆,是个有生命的空间、有机空间。 对城市雕塑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情况下具有如下构成要素的雕塑作品称之为城市雕塑。 第一,创造构成公共生活环境的、造型化的环境要素,使生活丰富多彩。 第二,设置在所有人共同拥有的公共空间。 城市空间中,从构成要素的角度来看,雕塑与建筑、树木、装饰物相同,是构成都市的一种要素。但是与其它要素不同的是没有特定的功能,所以在纯粹的空间中反而会城市焦点。因为复杂的都市空间没有焦点,所以会形成比较散乱的空间,但是雕塑会成为连接各种要素的母体。而且其连接体又包含树木、广场、纪念碑、塔、喷泉等多种要素,但是雕塑的纯粹性使她具有更为强烈的作用。 艺术家以视觉的方式表现其主题思想时,可以将物或事件等理念通过象征性、抽象性来表现。又以视觉上表现其美学概念,也有可能反映一些纯造型化的半概念的主题思想。种种抽象作品广泛地出现的理由之一是,现代几何学构成和金属、玻璃构造物更加符合抽象作品,理由之二是抽象雕塑不会像具体雕塑那样引起论争。但是不能保障抽象作品能根本性地消除论争。一般来说,观众能够将其抽象作品的暗示看得出来。当作品的主题思想被传统样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大多数的人更易于理解,并且感到亲切感。由于抽象作品无法传达明确的思想,所以经常受到冷落。艺术家不应该顾虑对抽象、概念美术缺乏欣赏能力的大众,而且大众对艺术家表现界限的不适当的要求会阻碍艺术家的创意性发挥。雕塑家应该深层次地分析社会及其爱好者的态度,并且要考虑其作品的必要性。 城市雕塑的真正意义在于恢复人性。现代城市只创造出竞争性的经济人,城市使人类渺小。由于居住在这里的人都具有喜、怒、哀、乐等具体感情,所以希望雕塑家更加注重人间美,多创造一些与环境结合的能够给予人间美的作品。 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中,其作品大小非常重要。等身长的大小或更小的作品使人感到亲近,超大型作品占据很大的空间并激活周围空间。将作品不用基座直接设置在地面上也能够增加其亲近感。作品的大小和规模决定于作品周围建筑的规模和空间的特性。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六年级美术下册《城市雕塑》教案人美版

城市雕塑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教材所提供的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城市雕塑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雕塑作品的语言:形式上的美感、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平阳雕塑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看过山东卫视的〈阳光快车道〉吗?〈阳光快车道〉里有个小栏目叫做〈阳光苗苗〉,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期:男主持人对一个刚满三岁的苗苗说;“宝贝,给大家来一个酷一点的动作!”同学们想一下,在一个刚满三岁的孩子的眼中,什么动作最“酷”?(停顿,引起想象)——只见他弯腰屈膝,右手拖着下颌,嘴咬着自己的小胖手,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请一位男同学上来做老师所描述的语句,教师附加动作,表情丰富,语言有起伏)——非常经典的动作!这时主持人说;“哇,真的好酷,是思想者!” (视频打出〈思想者〉的图片。) 同学们看,这就是“思想者”,果然很“酷”。这是罗丹的雕塑作品。 教师:请举例说说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哪里存在着雕塑?以及它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 教师;是的。城市雕塑无论如何都是一门纯观赏性的艺术,往往是先通过形体给人以直观的美的享受。当从远处看一尊广场或街头雕塑时,首先接触的是它那并不清晰的“影象”,也就是它那外在的形体。这一“影象”给人的感觉,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都是非常之美的。 3、讲授新课 (1)欣赏教材第15~17页上的图案,提出问题:你对所提供的城市雕塑图片哪张最感兴趣?为什么?(可从功能、风格造型、色彩、材料及人文内涵上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2)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设计出既富有艺术感染力又和建筑、环境相和谐的城市雕塑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作为环境文化的主题,你希望看到怎样的城市雕塑作品? (3)教师小结。让学生对城市雕塑设计有一个初步印象。并对书15--17页图片归纳总结。 《立方体柱》:用不同长短的圆柱体相互连结成一个不规则的立方体,寓意着社会中人与人不可分割的关系。巧妙的圆形底座衬托出整座雕塑的内在张力,起到了和谐环境的作用。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融合

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融合 发表时间:2010-10-22T09:36:48.9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第1期供稿作者:毛东[导读] 注重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雕塑创作中应遵循的重要艺术规律。毛东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贵州贵阳 550025 中图分类号:TU993 摘要:雕塑与环境的结合是雕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城市雕塑、景观雕塑等一系列放置于室外的雕塑艺术品,与环境的结合则显得尤为重要。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拥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雕塑与不例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雕塑作品必须与周围环境求得相应的和谐。本文首先对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从几个方面提出怎样使雕塑与环境的和谐共融。 雕塑,是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宝贵文化遗产,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被湮没了,但青铜铸造、石头雕刻以及采用多种硬质材料制作的雕塑,却长久地留存下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这一点集中体现了雕塑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环境的设计理念。放置于户外的雕塑作品因其摆放地点具有相对永久性,因此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雕塑的艺术形式多样,结构纷繁复杂,其形式结构同样与环境息息相关。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是在形式设计上与环境有一定的呼应和对照,也就是说,雕塑自身通过形式结构与周围空间进行交流,依空间而成立,而周围空间也依靠雕塑来聚焦,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因此,雕塑的形式结构设计更应结合环境来统一考虑。 1.公共雕塑的意义 城市环境雕塑的最理想效应当然是使人们步入立体性的艺术空间。而将建筑化为雕塑的设想已有一世纪之遥,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劳动纪念碑》模型的开放性结构形式及可穿越的流向空间设计中的“建筑意识”是十分明确的;而西班牙的安东尼·高迪所设计的巴赛罗那《圣家族教堂》的造型及外观效果却完全等同于雕塑。人们可以完全以造型的观念来审视这座奇异的建筑,它的艺术魅力是欧洲任何教堂所不可能具有——因为渗透了雕塑的灵魂。 城市环境雕塑在保持原有的审美属性和文化积累作用的同时,扩充了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关的内涵,并在其功能作用中有效价值被扩展衍化,使之导入社会性的大众化艺术的特征。走向公众生活,围绕公众生存环境而营造的公共空间,成为城市雕塑有机依从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作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体因素之一的城市雕塑,即使是以雕塑为主体,亦不可忽视其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多项度因素的并置,影响城市环境雕塑建设多重性的繁杂组合,来自现实具体地运用过程中难以确保所有环节不出意外的闪失,直接导致最终败笔和不良效果的屡屡教训,逼迫我们针对城市环境雕塑自身的规律需加不断深化的揭示和有效地把握。系统化、有序化,是许多有识的雕塑家们多年实践认同的一种适宜城市环境雕塑规律的理想模式。综上所述,环境雕塑造型强化了物质的内容而达到了精神高度,物质作为艺术形式是精神支配着物质,并非反之而行。作为造型因素,既是在不断地发现中而扩张其能,也为达到精神的享受为目的。雕塑作为整体环境有机构成的重要因素,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分的。无论你身居闹市或是漫步幽林,当欣赏到一件设计合理与周围环境和谐融洽的雕塑艺术品时都会给你的身心带来无比的愉悦和享受。注重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雕塑创作中应遵循的重要艺术规律。 2.公共雕塑与客观环境 公共雕塑是一种“强加于人”、“强加于环境”的艺术品,无论它的形式如何,材料选择,体量大小,它总是处在比较惹眼的位置上,而且它在占据一定空间的同时,又总是具有不同程度的视觉冲击性,给人造成视觉以至心理上的刺激。因此对其所处的环境要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要么就是多余的累赘,甚至起到破坏环境的作用。“雕塑垃圾”的作品产生就是由于设计师对客观环境条件缺乏准确的判断和把握,或者说片面的强调了某些方面的功能要求,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或根本不具备从事环境雕塑创作的专业能力最终没能达到标新立异,美化环境的要求。因此从事环境艺术的艺术家在把握机遇的时候,冷静思考周围环境区别好环境雕塑与绘画及室内架上雕塑的明确意识,真正做到大处着眼,细心下手,才可做出适合环境,适合时代的雕塑作品来。 3.公共雕塑与环境空间 环境空间、心理空间和雕塑空间三者结合形成了“同构景观空间”,而心理空间作为“同构景观空间”的主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构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只有经过心理空间才能确定,环境空间作为“同构景观空间”的客体,具有接纳雕塑空间的作用。“同构空间”的形成,只有接纳雕塑空间才能使心理空间得以雕塑化表现;雕塑空间作为“同构景观空间”主客体之间的媒介,是主客体融汇“同构景观空间”的最终体现。“同构景观空间”三要素之间缺一不可互相依存,在心理空间的支撑下,平衡协调,发挥艺术感染力,在环境空间的依托下发挥雕塑空间的审美价值,在雕塑空间的激活下,发挥“同构景观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 语在当前的现代环境中,古典的,原生态风格的雕塑作品中,蕴含着现代人对传统人文情怀回归情愫与期待;在古老的传统的环境中设置现代抽象雕塑,又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精神关照,这正是公共雕塑所具有的一种主动性,即可以参与环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的魅力所在。公共雕塑对环境与建筑缺陷的补救与营造,以及作为审美主体性的一种对象时,使环境与建筑具有了艺术美学的映衬,提高了文化品格的层次。然而,整体环境的基调常由占据巨大空间体量的建筑形象与风格奠定,波及相关环境的服从与趋同,也强调着雕塑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反之,公共雕塑的精品所在地的环境与建筑形态也应该跟随该公共雕塑设计的风格有机的形成互补,两者的契合匹配是从相互衬托补充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柯秉飞. 现代雕塑与环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 彭尊善. 雕塑在城市公园环境艺术中的意境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3] 顾孟潮. 走向环境艺术南方建筑 [4] 李瑞君. 共生的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与装修 [5]《环境雕塑》.刘骥林.湖北美术出版社 [6]《公共艺术设计》.施慧.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7]《环境艺术设计》.王朋.中国纺织出版社特

城市雕塑行业标准

【城市雕塑行业标准】 目录 编制说明 使用说明 附表 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作为公共工程的城市雕塑项目,不同于非公共需求的艺术家个人雕塑作品市场价值的认定方式。艺术无价,工程有价。为体现艺术创作的文化意义与著作权益,改变长期以来城市雕塑建设轻创意、轻著作权和不适合国家规范的弊病,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在集中各方意见与方案的基础上,比照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制订本标准。国有资金为城市雕塑建设投资主体,是中国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特色国情。以国有资金为主的城市雕塑建设项目,执行招投标和竣工决算审计的法定程序时,本标准以雕塑艺术行业标准为其提供参照依据。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台正式的城市雕塑创作设计收费标准后,以国家标准为准。 二、编制依据 本标准根据“政府宏观控制,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和行业自律的指导思想,遵照《价格法》、《工程招投标法》和《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参照建设系统《建筑市政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格式,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适应国际惯例的需要,借鉴国

际公共艺术项目运作案例,结合中国城市雕塑建设实践,制订本标准。 三、适用范围 ■ 本定额定义的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包括公共建筑内、外墙面建设、室内外公共空间营造、道路交通景观建设、各类工程项目景观建设、公共园林景观建设和旅游景观建设中固定性艺术雕塑工程。 ■上述范围内的非固定展示性艺术雕塑项目建设参照本定额。 四、适用对象 ■本定额适用对象为具有国家合法机构颁发的雕塑专业资质、拥有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雕塑家的雕塑专业单位和持有以上雕塑专业资质或城市雕塑创作设计格证书的雕塑家个人。 ■凡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城市雕塑建设工程应执行本定额。 ■非国有资金投资的城市雕塑工程参照执行本定额。 使用说明 一、取费基准 ■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费的收取标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和主创作者的艺术资质级别,按《城市雕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总造价的相应百分比计算。 ■《城市雕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总造价包括:雕塑艺术塑造与定样制模工程、雕塑成品制作与安装工程、雕塑成品运输与基座基础工程等计价项目之总和。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杨晓春 周晓露 万 超
【摘要】公共开放空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
开放空间也由最初的平面衍化出地上、地下等多种形式。然而,公共开放空间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其可达性, 可达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是否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此类问题在国内还鲜少引起关注。目前,我 国仅偏重于物质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因此本文试图 建立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在基于 2SFCA(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空间可达 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空间可达性因素作为调校以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深圳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将 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对照验证。期望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做 出的综合客观评价,能引导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推进,并为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 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方法提供支撑。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2SFCA,非空间因素,综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及文脉,市民的生活和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公共开放空间也日趋重视。 在近年来提 出的可持续性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以及绿色城市理念中, 公共开放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衡量 指标之一。如深圳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就明确规定: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建议到 2015 年城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大于等于 7.4 ㎡/人,到 2020 年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 大于等于 10 ㎡/人。 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越发突显, 而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却不尽完善, 已有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诸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等,在宏 观尺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城市地区的整体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和均衡状态,但在中、 微观尺度仍难以反映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拥有及使用水平, 而建立于不同空 间尺度和多种维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则可弥补相关不足。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核心指标,广泛应用于如学校、医院、消防站、避难 场所和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评价。目前在可达性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物 理距离和时间”可达(即空间可达)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单个对象进行 研究(俞孔坚,1999;周廷刚等,2004;胡志斌,2005;马林兵,2006;李博,2008;尹海

城市雕塑尺度与环境空间的一些感受

城市雕塑尺度与环境空间的一些感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袁军 0812241273) 摘要:中国城市雕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设计者对雕塑尺度与环境空间的关系的认识也上升到一定高度,并且越来越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归根结底,二者的关系能否处理的珠联璧合,主要源自是否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我对西安、上海、北京的一些城市雕塑与环境空间尺度关系调研后,结合一些专业知识,对城市雕塑和环境空间的尺度关系以及二者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Abstract:China's urban sculpture have matured in decades of development.The designers have increased awarenes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culpture's scale and the environment's space to a certain height, and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ir eyes.In practice however,there will still be a lot of problems.Ultimately,this relationship can make a perfect pair mainly depend on meeting the aesthetic needs of people.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in Xi'an, Shanghai and Beijing I get some simple views with combin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关键词:城市雕塑环境空间围合空间空间领域视距 Key words: urban sculpture environmental space Wai Hop space space Line-of-sight 雕塑前面加上城市二个文字之后,必然会多出一些限定。便注定它与架上雕塑有所区别。城市雕塑置身户外,与周围的环境公共空间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否能够像朋友、亲人或者恋人般相处融洽。那么要看城市雕塑与其周围的环境是否能顺畅自然的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城市雕塑在环境中的地位,在一个城市公共空间中是雕塑与环境谁君谁臣,还是互相映衬相敬如宾又或是画龙点睛。这都是值得设计者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体现在解决城市雕塑与周围环境空间的尺度关系。雕塑是立体的,有长宽高。就个体而言这个长宽高就是它的尺度。作为环境空间而言同样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除了空间的面积,环境空间中会有植物、台阶、甚至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等,它们同样组成一个立体空间。这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在理论实践和设计探索中,对城市提供给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开放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加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的矛盾,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效果很好。 关键词:架空,开放空间,过渡,交往活动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o the city provide peopl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open space is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increase overhead of open space design concept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urban public space shortage of contradi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 Keywords: overhead, open space, the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 层架空空间。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 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 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 作为人

城市雕塑 教案

课题:城市雕塑 课时: 一课时 课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九年级第十七册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城市雕塑为鉴赏主题,在为学生提供优美、生动的雕塑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对城市雕塑的材质和制作过程,雕塑外观形象的艺术处理与环境的融合,以及雕塑的人文内涵和艺术语言等能有新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城市雕塑和环境艺术方面的审美品味。 教材主要从城市雕塑的现代性和传统性,装饰性和写实性,幽默性和述事性等多方面来提示城市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同时,展示了多幅不同材质的城市雕塑作品的图片,表达了雕塑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通过欣赏与评述,提高、完善学生对环境艺术方面的基本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欣赏教材所提供的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城市雕塑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雕塑作品的语言:形式上的美感、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演分析法 2.学法:欣赏理解法 教具准备:课件、雕塑的照片 学具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问好, 二:引入新课:(4分钟) (视频打出〈思想者〉的图片。) 同学们看,这就是“思想者”,果然很“酷”。这是罗丹的雕塑作品。 教师:请举例说说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哪里存在着雕塑?以及它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 教师;是的。城市雕塑无论如何都是一门纯观赏性的艺术,往往是先通过形体给人以直观的美的享受。当从远处看一尊广场或街头雕塑时,首先接触的是它那并不清晰的“影象”,也就是它那外在的形体。这一“影象”给人的感觉,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都是非常之美的。 三:讲授新课:(23分钟) (一)欣赏教材第2~3页上的范例 (1)提出问题:你对所提供的城市雕塑图片哪张最感兴趣?为什么?(可从功能、风格造型、色彩、材料及人文内涵上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2)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设计出既富有艺术感染力又和建筑、环境相和谐的城市雕塑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作为环境文化的主题,你希望看到怎样的城市雕塑作品? (二)城市雕塑的概念

城市雕塑教案

城市雕塑教案 一、雕塑定义 城市雕塑作品城市雕塑(Urban Sculpture ),立于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它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起到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迫塞和呆板、单一的现象,有时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 城市雕塑主要是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它的出现使城市的景观增加,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一般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城市雕塑的题材范围较广,举凡与该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有关联者皆可创作并建立。 它主要是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由于它的出现而使城市的景观增加,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因此,城市雕塑的建立是非常严肃和慎重的,一般需要由行政部门如市政厅或国家政府下令,由其下属的有关美术或雕塑的组织具体负责筹划、实施,通过招标或专门邀请某位或某几位雕塑家进行创作完成。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一般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如道路、桥梁、广场、车站、码头、戏院、公园、绿地、政府机关等处,它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后者一般是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如高楼、厅堂等公共建筑上的浮雕装饰,和立于街心或广场上的纪念碑等,因此又需要和建筑师合作完成。城市雕塑的题材范围较广,举凡与该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等有关联者皆可创作并建立,有的甚至与此无关者,但能起到美化城市给人以审美价值者也可以采用。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被人们视为该城市的市标。

二、形式 城市雕塑在形式上有圆雕、浮雕,或独立一处,或附属于建筑物;或置于大庭广众之中,或隐于林荫小路之上。在材料上有石雕、水泥、铜雕及其他金属材料。城市雕塑一般都形体高大,气势恢宏,具有纪念意义,但亦有点缀场景,形体较小者。前者多建在广场、车站、政府机关等重要的公共场所,后者多散置于公园、公共绿地、林荫道等处。 三、悠久历史 城市雕塑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迭而中断。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虽然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并铸成12个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排列在阿房宫殿前,但并不似西方那样自觉将其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城市雕塑。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城市雕塑创作十分活跃的情况下,8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负责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从此中国的城市雕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艺术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一些城市中的优秀城雕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艺术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