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背诵笔记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背诵笔记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背诵笔记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背诵笔记

原理(一)

一、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2)收入差距拉大1/6-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5、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6、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7、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

8、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中心到多中心,2)平面到立体,3)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4)从分离的物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

9、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10、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11、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2、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13、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14、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2)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企业,3)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15、中国城镇化的现状:1)从大起大落到持续发展;2)由西向东,东快于西,3)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以及都市带,4)部分城市进向国际化。

16、我国城镇化的新的发展趋势:1)东快于西,西部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道路;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沿海,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的城市典型格局)

1、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建筑典籍。

2、中世纪以城堡和教堂为中心。

3、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广场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世俗建筑。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圣彼德大教堂。

4、君主专制时期放射状轴线艺术、宏伟状观的宫以工殿花园。

5、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傅里叶,法朗吉。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英国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法案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巴黎改建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西弟)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理论)

6、霍华德,田园城市,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城区用地只占1/6,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000人(中心城)1898年。第一座是由恩温,帕克设计的,莱彻沃斯位于伦敦东北56公里。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四周是永久农业地带。土地归公众的有。7、柯布希埃,1922年“明天城市,300万人,24栋60层住40万人。然后60万人住多层,最外围200万人住花园住宅。“1931年”光辉城市“方案,是其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最后形成了理性功能的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主持写的《雅典宪章》中。

8、玛塔,西班牙,线形城市,500米宽,要多长有多长;戈,,的工业城市,最早提出功能分区思想。西帝(城市设计之父),1889年《城市建设艺术》,生物学家格迪斯的学说,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进化中的城市》:最后得出调查——分析——规划。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9、城市化理论,农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的第二前提,而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三阶段,30%以下第一阶段,,中期阶段快速发展30——70%,70%以上城市化稳定阶段。

1)城市化的区域理论认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有极化与扩散效应。

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城市的经济活动是其中最重要和最为显在的因素之一。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的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是关键。

3)城市化展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不一定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而社会发展一方面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能与潜力,同时更加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人类生态学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认为,在发展同时,由于城市中各类物质设施和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发展。城市是一个由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很显然,城市在发展时,通常显示出其通讯率或信息交换率也得到提高,反之亦然。

5)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两种主要趋势,即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

分散发展理论,包括卫星城理论(恩温提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和广亩城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1942年,保护性绿化地隔离开来,,,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

广亩城理论,1932《消失中的城市》,在随后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正式提出设想。

集中发展理论,卡利诺经过研究,城市人口少于330万时,聚集经济超过不经济,当超过330万时,则聚集不经济超过经济性。是针对制造业和一般情况下的。很显然,服务业更需要有城市人口支持。

世界城市的七个指标:金融中心、跨国总部、国际性机构集中、商业部门高度成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杻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6)城市体系理论,较好地综合了城市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的基本取向。

城市体系研究起源于格迪斯,后经芒福德等人的不断努力,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

贝利等人结合经济、区域和中心地理论,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城镇体系分析包含三部分内容:特定区域内城市职能、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上分布的相互关系。

10、城市空间组织理论:区位理论是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工业区位理论越来越具有综合性,运输费用是关键。11、(从功能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雅典宪章》: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

12|《雅典宪章》,规划工作者主要三项工作:

1)将工作、居住、游憩三大功能的不同地区,平面布局,并建立交通网。2)设立各种规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

3)建立工作、居住、游憩之间的关系,以最优、最经济方式完成。

13、(土地使用空间组织理论):从土地使用形态角度同心圆、扇形、多核心(哈里期、多曼)

原理(二)

14、(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认为区位决定土地租金,由市中心向外商业、办公楼、工业、居住、农业(从中心向外依次)

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有:与CBD的距离;顾客到此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量和他们的位置、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从规划角度,经济合理性不是规划唯一依据,其最根本是原则是社会合理性,据于公正、公平等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15、(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玛塔的工业城,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光辉城市,佩里1929年被汽车逼出了“邻里单位”的观点。80年代后,美国又针对城市蔓延和私人小汽车交通的极度依赖,“新都市主义”出现,鼓励公共交通,并提出了TOD模式。

16、(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西谪的《城市建筑艺术》,罗西从新理性主义思想体系出发,提出空间组织与历史积淀等,而克里尔兄弟更明确地提出了城市空间组织必须建立在以建筑物限定的街道和广场上。

科林.罗何柯伊特,,《拼帖城市》,

17、(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马丘比丘宪章: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佩里认为,……邻里的六个原则:尺度、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产商业、内部道路系统。CIAM“十次小组”认为,城市空间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必须以人的行动方式为基础……

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的研究:路径、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

雅布期运用社会使用方法,1961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8、城市规划方法论:

1)综合规划方法论;其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

2)分离渐近方法论;其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

3)混合审视方法论,是在前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其基本决策的任务在于确定规划的方向,项目决策则是执行具体的任务);

4)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在于对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终极状态的批判而提出的。5)倡导性规划方法论。公众参与建立在1962<<规划的选择理论>>,达维多夫19、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物质空间决定论,功能分区,

20、1977《马丘。。。》,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人的交往。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1、我国城市4000多年前,西周记载规划事件。洛邑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起来的……

〈〈管子,,,,〉〉强调城市选址“……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在形制上:“……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形成大小套城,即城市居民居住在“郭”的大城。

22、1)秦汉时期,“相法天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

2)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讲礼制,但长安遗址考古发现,其当时并未完全〈〈考工记〉〉的形制,到了王莽时代的洛邑城,,〈〈周礼〉〉得以充分体现。

3)三国时期,操的邺城,有了功能分区,对后隋唐长安的规划产生了影响。

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以长江天险为界,只是重要建筑对称布置,“形胜”是“金陵”城规划主导思想,是对《周礼》城市形制理念的发展,突出了自然结合的思想

4)宋东京,冲破了《周礼》的礼制束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千年的里坊制度被废除,到北宋中叶,开封城中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

23、元大都,“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左祖右市”“前朝后市”有人认为还受了阴阳五行的影响。

(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24、近代中国,商业资本主义先于工业资本主义。

(熟悉我国现代工业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25、一五时期,156重点项目,694建设单位。

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三线建设。

1978年,控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0年10月,全国规划工作会议,第一次提要立规划法。

1980,中期开始,上海、温州等,控制性详细规划。

进入90年代,2000年,城市化率36.2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26、经济全球化下,导致城市体系结构重组:1)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形成了一系列全球城市产业,全球性的中心城市,对全球和地区的经济起主导作用2)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城市加速发展,3)在发达国家转型、升级,出现一系列高科技创新中心,而其传统工业城市普遍衰退。

27、全球性中心城市:1)公司总部,2)金融中心,3)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4)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5)城市是信息、交通、通讯纽,为经济中心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28、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城市经历了衰败的过程,因此重组:1)重塑中央商务区,2)更新和滨水地区开发,3)公共空间的完善和文化设施建设。

29、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首先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其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特征包括1)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为核心,2)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动力;3)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4)以强大的科学研究为后盾。

30、高新技术园区分为四类,1)高科技企业集聚区,2)科技城,即科学研究中心,

3)高技术园区,作为政府经济发展策略,吸引高科技企业

4)建立完整的科技都会,做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计划。

新产业、非标准化和定制产品为主的制造业、生产过程连续的产业,更需要企业集群。

兰德认为,对于创新城市而言,需要建立的是一种创新的氛围,这是创新城市建设的关键。

31、全球城市的居民: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服务技能的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和被排斥在全球化进程之外的人群。不同群体对城市的主要关注点不一样。

32、“场所营造”成为完善社会协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其中大量内容转变为城市设计的核心,而以“市民社会”和“城市治理”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则成为其基本的保障。

市民社会,西方社会思想中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力量和国家强权力量之外形成的。

城市治理,是如何发挥市场经济力量、国家强权力量和市民社会三者力量的作用。

33、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34、1992年《全球21世纪议程》目标八个方面,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共同行动纲领。

35、针对快速扩张和蔓延,美国提出了精明增长的发展模式,欧洲出现了“都市村庄”,美州,出现了传统欧洲小城市空间布局模式“新都市主义”,即一处相对较密集,限制小汽车使用,和鼓励步行交通,具有积极城市生活和地区场所感的城市发展模式。

36、1999年,认为21世纪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三个转变的机会:技术革命带来了新形式的信息技术和交换信息的新手段;不断增工的生态危机使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广泛的社会转型使人们有更高的生活预期,并更加注重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37、对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议:1)循环使用土地和建筑,2)改善城市环境,鼓励紧凑城市,3)优化地区管理,4)旧区复兴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5)国家政策应鼓励创新,6)高密度,7)加强城市设计。

三:熟悉掌握城乡规划体系

1、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属性;

2、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特征: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综合性

3、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

1)法律规划体系:主干法、从属法、专项法、相关法。

2)行政体系:纵向和横向

3)城市规划工作体系: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

4、城市规划的作用:1)实现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对土地资源配置进行控制和对开发权的控制)

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3)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4)改善人居环境

5、规划师的角色与定位

1)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职责;

2)编制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不是决策者。

3)研究咨询部门:不同利主体的代言人,专业技术和专家。

4)私人部门的规划师:特定利益团体代言人,桥梁作用。

6、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划体系: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

7、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纵向与横向。

8、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编制体系、实施体系

9、制定城乡规划的五大原则:。

1)依法编制规划;2)依科学发展观等精神,全面可持续发展;3)就应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4)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5)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10、制定城乡规划的程序:1)草案公告30日,2)总规的前期研究,草案30日,3)控规、修规的“必要性”论证。

11、城乡规划制定的基本程序(略)

四:掌握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的概念,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1)有一定相对完整的范围;2)核心是有中心城市;3)一定数量的城市;4)相互关系,构成有机整体。

2、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的基本规律:低水平均衡阶段(前工业化社会,农业社会);极核发展阶段(聚集为特征的高水平不均衡阶段)(工业化阶段);扩散阶段至高水平均衡阶(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城市连绵区、城市群、城市带、城市综合体)

3、城镇体系规划是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根据工业、农业、运输业及交通运输,文化科技事业等发展的需要,在分析各城镇历史沿革、现状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各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确定其城镇性质、类型、级别和发展方向,使区域内各城镇形成一个既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的大、中、小相结合协调发展的有机结构。

4、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具有区域性、宏观性、总体性的作用。1)指导总规,上下衔接;2)布局重大基础设施;3)资源保护和利用统筹;4)促进城市之间有序竞争与合作。

5、城镇体系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相互促进的原则;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4)可持续发展。

原理(三)

6、了解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7方面)

1)提出统筹发展战略;2)提出保护、空间管制措施;3)预测人口,4)确定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5)重点镇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规模,6)根据建设需要、资源管理的面要划定规划区,7)实施措施与建议。7、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提出必须控制的区域,2)重大基础设施;3)相邻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五:掌握城市总体规划

1、掌握城市总规的作用:

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政策属性,指导编制规划、建设,全面性和综合性。

2、掌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9项任务

1)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情况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性质,规模。

2)综合确定水、土地、能源与各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节约集约用资源,。

3)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区,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建设用地。

4)合理统筹城乡基础和公共设施,完善城市功能。

5)公交优先,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6)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确保城市安全。

7)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营造城市特色。

8)保护历史资源,延续城市文脉。9)合理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

3、编制城乡总体规划的坚持原则:五项基本原则

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2)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4)为人民生活提供方便;5)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总规纲要任务: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作为总规审批的依据。

5、掌握总规纲要的内容:12项

6、掌握纲要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图纸和专题报告(注意,没有文本)

7、总规的编制程序:1)现状调研,2)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3)总规纲要编制,4)成果编制与报批。

8、掌握总规的基本编制工作方法

1)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空间模型分析定性分析用于复杂问题的叛断;(因果分析法,比较法:难以定量分析又必须量化……

定量分析:频数、频率、集中数量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一元、多元回归分析、线性规划模型、系统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

2)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和概念模型

实体模型:总平图、剖面图、立面图(用于管理);透视图、鸟瞰图(用于表达)

概念模型:几何图形法,常用于结构分析,交通分析,环境分析等

等值线法,常用于单一因素的空间变化分析,如地形、交通可达性、大气污染和噪声分析等。

方格网法,常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等分析。此法可以多层叠加。

图表法,玫瑰图、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常用于综合评价。

3)规划编制要求:规范化、针对性、科学性、综合性。

9、掌握总体规划现状调查内容:12项。其中

1)对物质空间现状的掌握;对各种文字、数据的收集整理;对市民意愿的了解掌握。

2)自然环境调查:自然地理环境,气象因素,生态因素。

10、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

1)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3)访谈座谈法,4)文献资料运用

11、城市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土地、水、矿产。

12、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生态功能。

13、城市土地的特殊性:1)区位的极端重要性,2)开发经营的集约性。

3)使用方式的固定性,4)不同用地功能的整体性。14、水资源;1)是城市生存的基础,2)制约工业项目的发展,3)丰富的水资源是城市特色和标志,4)必做,应做的工作。

15、矿产资源:1)可促成新城市产生,2)决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3)决定空间形态,地域结构,4)矿业城市必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16、影响空间发展方向的因素:1)自然条件,2)人工环境,3)现状形态结构,4)规划及政策因素,5)其它因素。

17、城市发展目标:1)经济、2)社会,3)城市建设,4)环境保护。(注,没有文化)

18、城市职能,着眼于其基本活动部分。基本职能起决定作用的职能。

19、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主要职能,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决定,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主要职能所体现。

20、城市性质是城市发展和布局的重要依据。

21、城市性质毕竟要取决于它的历史、自然、区域这些较稳定的因素。

22、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五年计划也有重要作用。

23、确定城市性质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共性”做为性质,二是一一列出,没有重点,结果失去了指导规划与建设的意义。

24、确定城市性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为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主导行业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数量比重,三是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用地比重。

25、城市人口:将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实际人口视作城市人口,即建设用地范围中居住的户籍非农业、户籍农业和暂住一年以上的人口总和。

城市规模,是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规模对城市用地及形态有重要影响。

26、人口统计口径,现状城市人口对应现状建成区,规划城市人口对应规划建成区。

28、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劳动人口又分为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

基本人口,不是由城市规模所决定的,反而对城市规模起决定做用。(工业交通运输

服务人口,它的多少是随城市规模而变动的。(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

非劳动人口(被扶养人口),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29、城市人口预测方法:

综合平衡法,适用于基本人口难以确定的城市;用自然和机械增长率……推算。时间序列法,需要较长时间序列的统计数据,适用于相对封闭、历史长、影响发因…

相关分析法,又称间接推算法,适用于影响因素个数及作用大小较为确定的城市,如工矿城市、海港城市;

区位法,适用于城镇体系发育比较完善、等级系列比较完整、接近克氏理论模式的;

职工带眷系数法,适用于新建的工矿小城镇。

30、城市人口校核方法:环境容量法,比例分配法,类比法。

31、城市用地标准,分为四个等级。65.1-75,75.1-90,90.1-105,105.1-120,边缘地区150平方。

32、城市环境容量: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环境、城市工业环境、交通环境、建筑环境

33、城市人口容量三个特性:一是有限性,二是可变性,三是稳定性。指在特定时间内,城市相对持续容纳具有一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34、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条件(没有社会条件、政治政策条件),四个条件,容易理解。

六、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1、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

2、根据城乡空间的生态适应性分析:鼓励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3、经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提法:优化调整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控制发展区。

4、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类型:均衡式、单中心集核式、分片组团式、轴带式。

5、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中心城区—县城—镇区—乡集镇及中心村四级或……

2)市域城镇体系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

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

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

5)相邻地段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6)划定城市规划区。(在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中确定)

6、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1)规划区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与有关部门职能分工的重要依据之一。 2)划定规划区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有点象编制城乡体系规划的原则。

7、空间形态:一般城市的空间形态同时具有整体上绝对的动态性和阶段上相对的稳定性。

8、“图解式分类法”,以城市行政区划边界以内主体建成区总平面外轮廓形状为差别标准,城市主体周围距离较远或面积较小的相对独立的分区或村镇不参与差别。大体上可分为集中型、带型、放射型、星座型、组团型、散点型六类。

9、集中型,长短轴之比小于4:1,格网状、同心圆、摊大饼。

10、带形:大于4:1,单向或双向发展,U,S,区域交通干线、规模不大,次一级中心

11、放射型形态:三个以上明确发展方向,指、星、花状等。平原,容易变同心圆,蔓延

12、星座状形态:一个大规模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极的基本团块。首都,特大型

13、组团型形态: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河流、自然因素

14、散点型形态: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资源分散、地形复杂,

15、转型期城市空间增长的特点:1)新产业空间,2)新型业态,3)新居住空间,4)大学园区,5)生态保护空间,6)中央商务区,7)快速交通网。

新产业空间: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

16、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趋势:

1)大分散小集中,城市空间结构首先是分散化的,但是分散之中,又具有相对的集中趋势。

2)从圈层走向网络。使城市形散而神不散。分散化与网络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城市从用地从相对独立走向兼容。

3)新型集聚体出现。,。发达国家的郊区社区。。。。。

七、掌握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1、城市用地分类10,46,73小类。

2、城市用地评价: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用地经济性评价。

原理(四)

3、自然条件评价: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

用地经济性评价:三个层次,即基本因素,派生因素,因子层。

4、在强震区一般不宜建设城市。震区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尽量避开断裂破碎地段。城市的上游不宜修建水库。

5、水文条件,规划前需要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水质等进行调查。

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6、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其中能作为城市水源的,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潜水由渗水形成,易污染,承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不易受污染。

7、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风向和风速)、气温、降水与湿度。

8、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9、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1)用地布局结构方面;2)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3)社会、经济构成方面(人口等)

10、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是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

11、影响城市土地经济性评价的三个层次: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因子层。1)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他。

2)派生因素层: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其他基本因素层)

12、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

1)一类用地:10%以下,承载力满足、没有100一遇危险,没有地质灾害影响等。2)二类用地:基本适宜修建的用地。其土质较差,水位较高,轻度淹没不超1.5M,坡度较大,有轻微地质情况

3)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地耐力低2米以上泥炭或流沙层,洪水常淹,且1.5米以上,地形坡度超过20%以上。农业生产价植很高的丰产农田等。

13、城市建设用地选择:1)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农田,3)保护文物古迹,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需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14、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居18-28,工10-25,道7-15,绿9(公7)

20-32%,15-25%,8-15%,8-15%,四大类用地宜为60-75%。

15、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3)依托旧城,紧凑发展,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16、自然条件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1)地貌类型,平原、河谷、江南水网地带等

2)地表形态,山地丘陵一般都选择在山体四周,居住位于山谷,工业位地形较高的城市下风向,以利污染空气扩散。

3)地表水系,水位深、岸滩稳定、泥沙淤积量小、背后有山体屏障的海湾是海港的最佳位置。

4)地下水,地下水的矿化度、水温等决定了一些特殊行业的选址与布局,

5)风向,工业区布置于居住区的下风向;90度,则工业用地放在最小风频上风向,居住位于下风向;两个方向盛行风时,工业区及居住区一般可分别布在盛行分的两侧。6)风速……,对城市工业布局影响很大.

17、城市总体布局的主要模式

1)集中式城市总体布局。布局紧凑,节约用地,节约投资,出行容易,生活氛围浓,但其缺点有: 发展后期摊大饼……,功能分区不明显,易污染,密度高,不利于交通织织.

2)分散式城市总体布局。布局灵活,接近自然,疏密有致;同时用地分散,浪费土地,开发成本高,出行成本高,联系不便,生活氛围难以形成.

18、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 1)形成工业区,2)形成生活区,3)组织绿地系统,建立各级休憩和游乐场所,4)公共活动中心体系,5)道路交通体系。(以上五个方面构在布局的主要内容)

19、城市总体布局的艺术性:1)用地布局艺术,2)体现审美要求,反映在城市尺度的均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3)景观的组织,通过林奇五要素的组织,主要是轴线艺术4)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20、主要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相对而言,工业用地预测较复杂,一般根据其主要工一门类的产值,或根据主要工业门类的职工数与人均用地面积来预测;商务商业用地最为困难。

21、主要城市建设用地位置及相互关系的确定:

1)居住用地,从城市中心至郊区,分布较广。2)商务商业,城市中心,副中心社区中心,3)工业用地,下风向、河流下游的城市外围或郊区。

22、居住用地布局:居住用地指标、用地构成,,,18-28平方,大城市不得少于16平方。

影响居住用地指标的主要有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

23、居住用地的选择与布局。布局:集中布置(城市规模不大)、分散布置、轴向布置三种。

24、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布局。公共设施分八类,三级:市级、居住区级和小区级。

25、城市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因素主要有: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城市布局。

26、工业用地规划布局。工业是近现代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27、工业用地不应选在7级和7级以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耐压强度15t/平方米。

28、工业用地应该避开:军事用地,水力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矿物蕴藏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区以及生活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29、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起;氮肥厂和炼油厂不能在一起,废气能相遇能产生化学反应的污染等。

30、工业防护带,可安排消防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不得将体育设施、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等布置在内。

工业按环境污染分: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企业、一般工业共四类。(一般工业指:电子工业、缝纫厂、手工业等)3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有干扰和污染,可布置在城市边缘独立的地段上;一般工业、缝纫厂、手工业等,可分散布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独立地段上。

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关系:工业区位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工业用地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位。

32、工业在城市中布局的一般原则。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2)职工居住用地靠近,方便,3)与其它部分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4)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减少运输。

33、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局:1)位于城市的特定地区,2)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形成组团,3)工业园或独立的工业卫星城,4)工业地带。

34、旧城工业调整的一般措施。1)留、2)改,3)并,4)迁。

35、仓储用地:普通仓储用地、危险仓储用地、堆场用地。

蔬菜仓库,地下水位,2.5米,食品和材料库,,4米。

36、水泥仓库,废品仓库,起灰堆场,300米,无起灰50米,…煤炭、非金属建筑材料100

37、易燃可燃液体仓库隔离地带,600平以上,成厂区边界,居住街坊200,600平方以下100

至江河码头125(75)

38、储备仓库,一般应设在郊区、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有专用的独立地段。

转运仓库,也应设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并与铁路、港口等对外交通设施紧密结合。

收购仓库,,与货物来源方向的郊区入城干路口或水运必经入口处。

供应仓库,,,,特种仓库。。。

39、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问题。从雅典宪章的分析中,结论:

1)人的活动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活动,也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

2)城市用地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

3)要处理好城市用地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合理关系,要有交通分流的思想和功能分工的思想,按照用地产生的交通和不同的功能要求,合理地布置不同类型和功能的道路,在不同的道路旁边布置不同性质的建设用地。

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交通分布不合理是由用地不合理带来的,城市布局的不合理使工作与居住距离过远,交通分布不合理,是造成道路拥挤、交通阻塞的根本原因。

40、沙里宁,城市呈组团、多中心的布局可以大大减少出行距离,大大减少跨区的交通量,使交通均衡分布。

41、城市道路的第一功能,“组织城市的骨架,”第二功能,“交通的通道”。

42、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布局有不同的交通分布和通行要求,就会有不同的道路网络类型和模式,就会有不同的路网密度要求和交通组织方式。43、城市用地形态:集中型和分散型两大类。集中型较适合规模较小的城市,其道路网形式大多为方格网状。

44、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不能予以规划,也不能计算其密度和数量,力图计算或规定支路“网密度”的做法不切实际,也毫无意义。支路间距主要依照用地划分而定。

45、快速路网,中长距离,位于城市组团间的隔离地带;主干路网,中长距离,组团与组团之间;次干路网,中短距离,组团内;支路网,短距离服务,位于地段内。

46、城市轴线艺术,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八: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城市交通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管理系统

2、现代城市交通有两大特征:对外联系加强和机动化加强

3、综合交通包括对内和对外两大部分

4、综合交通要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5、综合交通规划的作用:(1)协调用地,对外交通,多系统;(2)找出原因,提出举措(3)支撑城市,发挥最佳效益,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7、城市道路交通调查(1)基础资料调查分析;(2)城市道路交通调查与分析;(3)交通出行OD调查分析

8、 OD调查,6岁以上,4%-20%之间抽样。目的是得到交通流特征。

9、城市居民出特性要素:(1)出行目的,出行方式;(2)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我国平均2-2.8人次,外国2.4-3.0次/人。

10、道路交通问题,共分四类:(1)不满足交通增长需求;(2)“南北不通,东西不畅”(3)“交通混杂,交通效率低下,(4)重要节点交通拥堵。

11、机动车量预测方法,(1)弹性系数法,(2)趋势外推法(3)千人拥有法

原理(五)

12、一般对中国而言:特大城市:轨道交通为主,小汽车和地面公交为辅

大城市:以公交为主,小汽车为主导的模式

中,小城市: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交通模式,如公共和自行车并重

13、三大城市交通政策:引导政策,差别化政策,建设与协调发展政策。

14、2020年,人均10000美元,18辆/百人。国外经验,GDP1000-1500美元开始普及私人小汽车,2500时开始大量建设地铁,人均2000美元时开始发展私人小汽车,人均3000时开始普及达到10辆/百人,人均10000美元时达到20辆/百人,相地稳定。

15、铁路会让站8-12公里,中间站中小城市,20-40公里,客运站:通过式,尽端式和混和式,区段站长度2-3.5公里,宽250-700米。

16、水深10米的岸线,可停万吨级船舶

17、机场,跑道中心与城市边缘5-7公里为宜,

垂直则则15公里以上;与城区10公里以上,我国在20—30公里。

民用机场按航线布局分为枢纽机场、干线机场、支线机场。

18、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因素有三个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

(2)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形态

(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19、道路应避免正东向,南向偏北15度以内。

城市道路的规划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功能分:交通性和生活性道

20、城市道路面积率8-15%,15-20%(大于200万人的城市)

21、城市道路网为四类(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3)自由式道路系统(4)混和式道路系统

22、现代城市交通演变趋势: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离

23、城市道路衔接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让交通性主干道,适当分离

24、高速不能与生活性道路和次干路相连

25、道路交叉口间距(1)快速路1500-2500米,(立交净距1000米)

(2)主干路700-1200

(3)次干350-500,(4)支路150—250米

26、城市干路网密度:推荐4-6KM/平方公里大城市,5-6公里/平方公里,中小城市,路网密度7-8公里/平方公里。

27、道路红线内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没有慢车道哦),红线不是一直线

快速路60—100米,主干路40-70米,次干路30-50米,支路20-30米。28、快车道出口,结合交叉口,采取先出后进方式,在慢车道上交织。城市生活性干路宜布置为机、非分行的三块板或分向通行的两块板横断面。次干路和支路宜布置为一块板横断面。

一块板,适应“钟摆式”的交通流。

二块板,当车速大于50公里/小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

三块板,红线在40米以上。适合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

自行车交通量又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客运交通干道,不适用于机动车和自行车交

量都很大的交通性干路和要求机动车车速快而畅通的城市快速路。四块板,如果四块板横断面采用机动车快车道与机、非混行慢车道的组合时,车道分隔不间断布置,可以形成兼具疏通性和服务性的道路功能。

城市交通性主干路的横断面应该是机动车(准)快车道与机非混行的慢车道组合形式(常为四块板形式),而不是一般常采用的机、非、分行的四块板横断面形式。

29、城市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杻纽设施、道路立交桥梁,和停车设施

30、公共停车场0.1—1平方米人均安排,其中机动车80%--90%,市中心占50%-70%,城市中心地区,可按客运车辆数的15%-20%规划停车场。

31、对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管理)包括三类:

(1)区域控制,(2)路线控制,(3)时段控制。

32、步行400-1000米,自行车4-8公里,公交20公里,小汽车出行10-40

公里。商业步行街出口与公交站距离不宜大于100米。

33、公共交通:迅速、准点、方便、舒适。

34、地铁,30000人次单向高峰小时以上(单向客运能力在3万至6万人);轻轨100万人口以下,中运量,造价低,市郊铁路100公里以上速度,,,有轨电车。。。。

35、公共汽车拥有量:800-1000大城市,1200-1500中小城市。公交密度3-4公里/平方公里,换乘系数大城市1.5,中小城市1.3;公交运行长度8-12公里,特大城市20公里,快速轨道交通40分钟行程。

36、规划人口超200万,应规划预留快速轨道交通网。

规划人口超200万,长度超30km的带形城市应该设置快速路。

客运高峰,95%居民最大出行时间,大于200万人口城市60分钟,100-200(50分钟),40,35,25分钟。

37、现代化城市交通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交通分流”

38、公交线网类型有五种: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和型,主辅线型五种。

39、首末站每条线4-5个车位,一条线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

40、公交停靠站300米50%,500米90%;公共汽车与电车,公共交通站距:市区500-800,郊区800-1000。大站快车1500-2000,1500-2500米,大运量轨道1000-1200,1500-2000。中运量轨道800-1000,1000-1500米。

公共交通服务站服务半径一般550-600米。出租车营业站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以内。

41、一个公交站3条线路,长20米;一个站可设3条线路,超3条线设第二个站台,超3个站台设组合换乘站,并在交叉口50米以外,同向换乘50米,异向100米,对向设置应错开30米;在交叉口和立交处,不大于150米,且不可大于200米。

42、货运枢纽分为货运站场、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三个层次。

地方性物流中心用地一般1-5公顷,区域性一般1-10公顷,一般在5公顷以上,最大不超过40公顷。

43、一般,路外临时停车带车位数不超过10辆,宜采用港湾式停车布置。P212,相关P91。

九:历史文化名城规划

1、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七大类型;从保护政策出发,又分为四种类型,即完整、犹存、存在一、二处。。。。,无存。在公布第二批时,要求保护历史文化地段。

2、主要内容:(1)原则,内容和范围、

(2)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3)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4)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

(5)分期实施方案

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区,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规划。3、名城、街区、单位三个层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并纳入总体规划。

4、保护真实载体的原则,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5、历史文化街区具备的条件有四:(1)比较完整的风貌与格局(2)基本上是历史原物建筑与环境,(3)1公顷以上面积,(4)古物、遗迹占60%以上用地。

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果: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

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供水:水质水压要求及,校核等是详细规划阶段。

2、排水:确定排水制度,提出污水综合利用措施是总规阶段;提出处理初步工艺是详规。

3、电力:总规,预测用电负荷,高压配电的原则;分规,进行高压配电网规划布局;详规,计算用电负荷,规划设计低压电网。区域变电所通常是大于110kv 的。

4、燃气:总规是预测,详规是计算,用量、管径,规划布局燃气管网。

5、供热:详规,计算热负荷,管径,布局供热设施和供热管网。热源工程和供热管网工程。

6、通讯:详规,计算与确定,用地,位置,与规模。

7、环卫:详规中有估算固体废物产量,提出规划区的环境控制要求,确定垃圾收运方式……

8、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划定湿地、水源的保护范围,确定蓝线。及公用设施的落实,黄线。

十一、其它主要专项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人均单项指标,大于等于9平方米。在我国常用的绿地系统形式有四种,即块状绿地布局,带状绿地布局,楔形绿地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园林城市,其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不低于建成区面积的2%。

2、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包括消防、防洪、人防、抗震、地质灾害、其它。

1.5-5万人的小城镇可设一处消防站,5万人以上的可设1-2处消防站。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两个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分为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4、城市竖向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规划方法:

设计等高线法,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

高程箭头法,箭头表示排水方向。规划设计工作量小,图纸制作较快,且易变动。纵横断面法,纵横法常用于比较复杂的地区。

5、了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统筹安排,结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城市中心区、地区中心、重要功能区等重点规划建设地区,应编地下空间详细规划。

十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1、25项内容,文本内容,采用条文形式。

2、总则:背景、目的、基本依据、规划期限、城市规划区、适用范围、执行主体。

3、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四个目标,(没有文化)。

4、风玫瑰是放在现状图上的,体系规划比例在1:5万—1:20万,城区1:5000—1:25000。

5、总规中体系规划的四个内容:(1)城镇分布现状,(2)城镇体系规划(3)市域基础设施(4)市域空间管制。

6、现状图,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后,是中心城区四区划定图,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综合交通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旧区改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其它专项规划等16类主要图纸。

7、附件包括说明、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8、强制性内容的三个特点:(1)强制力,不得违反,(2)下位规划不得违反上位规划的中强制性内容(3)修改它有法定程序。

9、强制性内容包括五类:一范围一规模两设施;一水一田加绿化,两个保护加防灾。

原理(六)

(1)规划区范围和其它严格控制的地域范围;(2)用地规模,限制性规定,绿地布局;(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4)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5)防灾减灾,(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

十三: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3年7.1日起,凡未按要求编制和调整近期建设规划的,将停止新申请建设项目的选址。

1、近期建设规划的四个依据:1)批准的总规,2)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3)土地利用规划,4)其它方针政策

2、近期规划遵循的四个原则P271:1)不得违背总规划及强制性规定,2)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等实际,3)处理好近,远期,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条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坚持为人民服务,违护公共利益,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3、掌握近期规划的六条内容(人口用地两设施,居住文化保护好,确定控制和引导)

1)近期人口、用地规模、相应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2)近期交通发展策略,主要对外交通设施

3)各项主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规模和选址

4)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5)历史文化保护

6)确定控制和引导近期建设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4、掌握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2)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近期发展区域。制定控制和引导规划

3)依据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区、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相应的措施。

5、掌握近期规划成果要求,独立编制的,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说明。

图纸包括两个现状,即市域城镇布局现状和城市现状,包括两个规划图即体系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图,包括近期交通规划和各专业规划。

十四、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

1、以综合研究为基础,以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为手段,以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为形式,对用地建设和设施建设实施控制性管理,把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结合在一起的规划方法。上海虹桥第一次,温州定型。

2、控规的特点:一是“地域性”,因地灵活掌握深度;二是“法制化管理”3、掌握控规的作用

1)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之间的衔接的理要环节

2)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管理,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

3)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4)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手段。

4、控规的四个特征(数据落实,法律保证、综合控制与弹性控制)

1)通过数据控制落实规划意图

2)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3)横向综合性的规划控制汇总

4)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5、掌握控规的内容(六个内容),其中城市设计导则和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规定p280

6、编制控规的四个阶段,1)现状调研与前期研究,2)规划研究,3)控制研究,4)成果编制。

7、指标确定的四种方法:测算法、标准法、类比法、反算法

8、控规的控制方式:1)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城市设计导则;规定性与指导性;(一化两定两引导)

9、控规的控制体系与要素包括: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设施配套、行为活动、其它要求

10、容积率称楼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英文缩写FAR。

11、掌握控规成果深度要求:1)深化、细化总规,落实总规意图;2)满足土地出让,招议标底条件;3)为具体的修规和建筑设计提供规划设计条件,1:2000_1:5000,分则500

12、控规,并非越细越好,不必强求规划深度的统一一致性。

13、文本内容与深度要求,文本、图件(图纸和图则)和附件。

14、控规的强制性内容: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15、历史文化保护区详规,其强制性内容原则上不得调整,如因保护工作的特殊需要调整,须组织专家论证,并重新编制和审批。

十五、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

1、修规作用:1)指导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2)。。。。。2、相对于城市设计,修规注重实施的技术经济条件,及其具体的工程施工设计。

3、修规的特点:1)具体的项目,实施性较强,2)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3)多元化的编制主体

4、修规的内容(七项),,用地建设条件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布置总图;对住宅、学校等日照分析;交通组织设计;市政工程,管线综合;竖向设计;估算工程造价,分析效益,

5、成果要求:包括说明书和图纸;能指导总平设计、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500_2000

十六、熟悉镇、乡和村庄规划

1、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常住人口3000人以上的独立工矿区)

2、除了建制市以外的城市聚落都称为镇,建制镇和集镇,而集镇不是一级行政单元

3、镇有三层含义:1)联系农村、是农村的中心社区;2)乡村的商业中心,经济上有助于农村,3)小城镇,镇区具有城镇的特性,与城市有更大的相似;4、第二次,即1984年调整建制镇标准:至2006,全国建制镇达17645个。设镇的标准为:1)总人20000人以上的乡,乡驻地人口超过2000人;2)或总人口不足20000人的乡,乡驻地人口超10%以上;3)特殊情况。

5、所有的镇必须制定规划,而乡和村庄并非都必须编制规划。P301

6、工作范畴:1)城关镇、建制镇,集镇(不属于镇的规划范畴)P303;2)镇的规划体系:城关镇、中心镇、一般的建制镇,重点镇是指条件较好,具有发展潜力,是政策上重点扶持发展的镇;3)城关镇的工作范畴,按照,参照城市规划的标准编制。4)一般建制镇,内容和城市规划基本一致,但侧重点为:第一产业服务,又有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征。在编制建制镇规划时,应编制镇域镇村体系规划。5)乡政权不设人大常设机关,也不设独立立的审判和检察机关;6)乡规划可按《镇规划标准》执行(在《镇规划标准》中明确的),乡规划也属于镇规划的工作范畴,规划可与镇规划采用同一标准,是指乡总规,包括乡域村庄体系规划,采用与镇总体规划相同的工作方法,乡为农村人口服务,为农村产业服务。因此乡规划也属于镇规划的范畴。P304

7、规划任务属性。1)确定不同乡镇的规划范畴,2)经济发达地方可用更高层次,3)不具备发展条件的乡镇规划范畴采用低一层次,4)特殊情况的镇,乡和村庄。

8、镇规划的任务

对一定时期内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安排。镇的规划任务:1)注意镇域规划和有关区总体规划的任务区别,控制性详细规划是镇区规划管理的依据。乡规划的任务:1)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2)服务农业,3)贯彻“节水、节地、节能、节林”要求,保护耕地,4)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9、镇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规划区范围,建设用地规模,基础和公共设施,水源与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历史保护,防灾。(和城市总体规划一样)

10、镇规划的期限20年,近期5-10年,

11、镇规划编制方法:1)现状调研与分析;2)镇的性质的确定,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镇的性质:区域地位作用+产业发展方向+城镇特色类型,3)人口规模预测,4)镇区建设标准,人均用地120平方米以内,通常在75-140平方米。四类有地之和64-84平

12、小城镇居住用地布局:小城镇公共设施规划,其布置方式有:布置在城区中心地段;结合原有中心及现有建筑;结合主要干道;结合景观特色地段;采用围绕中心广场,形成步行区域或一条街等形式。二三类工业用地应布置在长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下游。

13、镇规划的成果要求:文本,图纸和附件

14、乡规划的内容:一般讲,期限20年,近期5-10年,整治规划3-5年,集镇建设规划主要内容有:住宅、乡工业、乡公共设施、公益设施等。村庄规划建设规划内容可参照集镇:住宅和供水、供电。。。。。等生产配套设施。乡规划的编制方法也采用《镇规划标准》

15、乡、村规划编制方法:1)城镇化整理;迁建;保留发展三种类型,2)保留发展型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又分为保留控制发展型,保留适度发展型,保留重点发展型。

16、乡、村规划的方法:村庄规划重点规划好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和环卫设施等内容。

17、名镇、名村规模要求:具有历史价值和风貌特色,基本保存完好,镇有5000平方米以上,村有2500平方米以上历史建筑,现全国有85个名镇,72个名村。

18、名镇、名村规划的内容。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

十七、掌握居住区规划

1、邻里中心是小学、5000人左右,儿童上学不超过0.8公里,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佩里

2、居住小区的特征:

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为界,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区域,

2)小区内有一套完整的居民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

3)小区规模与配套相对应,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对立小区人口规模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3、居住综合体,居住综合区。居住和工作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区组织模式。4、居住区由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四类基本要素构成。

5、居住区规划的七个要求:安全卫生,物质舒适性、精神享受性,与城市相协调,可持续性,产业化。

6、居住设计三个步骤:调查分析,规划设计,成果表达

7、居住区规划结构。常有:内向型、开放型、自由型;配套公建服务半径,小区级300米左右,如小学、幼儿园、超市、银行、健身设施等;大型的商业、医院等500-1000米,。

原理(七)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学习笔记 原创学习笔记

原理(一) 一、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2)收入差距拉大1/6-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5、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6、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7、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 8、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中心到多中心,2)平面到立体,3)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4)从分离的物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 9、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10、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11、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2、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13、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14、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2)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企业,3)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15、中国城镇化的现状:1)从大起大落到持续发展;2)由西向东,东快于西,3)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以及都市带,4)部分城市进向国际化。 16、我国城镇化的新的发展趋势:1)东快于西,西部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道路;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沿海,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的城市典型格局) 1、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建筑典籍。 2、中世纪以城堡和教堂为中心。 3、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广场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世俗建筑。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圣彼德大教堂。 4、君主专制时期放射状轴线艺术、宏伟状观的宫以工殿花园。 5、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傅里叶,法朗吉。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英国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法案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巴黎改建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西弟)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理论) 6、霍华德,田园城市,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城区用地只占1/6,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000人(中心城)1898年。第一座是由恩温,帕克设计的,莱彻沃斯位于伦敦东北56公里。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四周是永久农业地带。土地归公众的有。 7、柯布希埃,1922年“明天城市,300万人,24栋60层住40万人。然后60万人住多层,最外围200万人住花园住宅。“1931年”光辉城市“方案,是其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最后形成了理性功能的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主持写的《雅典宪章》中。 8、玛塔,西班牙,线形城市,500米宽,要多长有多长;戈,,的工业城市,最早提出功能分区思想。西帝(城市设计之父),1889年《城市建设艺术》,生物学家格迪斯的学说,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进化中的城市》:最后得出调查——分析——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2012年注册规划师原理真题及答案

2012年注册规划师原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哪种行政区划建制模式()。 A.广域型B.集聚型C.市带县型D.城乡混合型 2 农业社会的主要职能是()。 A.经济中心B.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C.手工业和商业中心D.技术革新中心 3 下列关于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B.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C.区域一体化制约中心城市的聚集作用D.大都市区是区域与城市共同构成的空间单元类型 4 下列关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田园城市倡导低密度的城市建设B.田园城市中每户都有花园 C.田园城市中联系各城市的铁路从城市中心通过D.中心城市与各田园城市组成一个城市群 5 勒·柯布西埃于1922年提出了“明天城市”的设想,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城市中心区的摩天大楼群中,除安排商业、办公和公共服务外,还可居住将近40万人 B.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干路由地下、地面和高架快速路三层组成 C.在城市外围的花园住宅区中可居住200万人D.城市最外围是由铁路相连接的工业区 6 影响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主要因素一般不包括()。 A.与城市中心的距离B.城市主导风向 C.交通的便捷程度D.与周边用地的竞争与依赖关系 7 列列关于“公共交通引导开发”(TOD)模式的表述,错误的是()。A.围绕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中心 B.公共交通站点周边应当进行较高密度的开发 C.公共交通站点周边应加强步行友好的环境设计 D.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城市新区的建设 8 下列关于邻里单位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 A.邻里单位的规模要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规模 B.邻里单位的道路设计应避免外部汽车的穿越 C.为邻里单位内居民服务的商业设施应布置在邻里的中心 D.邻罩单位中应有满足居民使用需要的小型公同等开放空问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201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共7页word资料

单选题: 1、城市的理解是最理想的聚居地? 人类创造理想生活的场所 2、大都市区功能地域概念: 法国都市国情调查区 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 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 瑞典的劳动—市场区。 3、城镇发展应避免那个阶段: 空间分异等阶段 城市更新与再城市化 4、40个车位停车场最合理布局:C A 55×14 B 45×14 C 55×18 D 45×18 5、错误:城市规划的组织和实施有各地人民政府承担 34城市规划实施错误的:B个人房地产开发对规划产生负面影响 6、不是城市实施内容: A拟定规划设计条件 B产业优惠政策 C行政许可 编制专项规划,以保证工程设计与具体建设行动开展 7、省域体系规划原则错误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基本农田方针与国民经济计划和计划 8、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错误的:生产力布局的依据 9、社会调查不包括:城市居民收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10、矿产城市不容易形成类型:星座型 11、城市职能定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职能 12、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形成原因错误的: 龙山农耕社会 赵国意识形态 汉长安地形原因 13、错误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居住区级配套设施

14、城市交通(规划?)作用:完善子系统等 15、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总面积按规划人口人均0.8-1.0平米 16、紫线定义: A保护范围线 B控制范围线 17、污水错误的: 18、不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小区内绿地林地等 19、下面错误的(B) A、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采用功能分区 B、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采用方格网路网 C、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采用有机疏散理论 D、1949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代表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20、城市“四线”不需要划定的:首末站(好象) 21、与全球化(?)正确的:担当管理/控制职能必须在大城市CBD 担当研究/开发职能,在……小城镇发展制造向第三国家转移,在(?)无法生存 22、不属于法律规划:村庄控规 23、预测城镇化水平关联最小的: 综合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24、交通战略方面的(忘了,请记的给回忆出来) 25、交通需求与关联最小的:城市人口结构 26、:防洪标准错误: A防洪标准与城市经济地位有关 B山洪比河洪标准高 C校核标准比设计标准高 D频率为0.5/百年,200年重现期 27、错误:地下空间各层次规划审批机关方面的内容 28、公共设施错误: 规模由城市人口决定 可以有政府,团体和私人投资开发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规原理试题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规原理试题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规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的? ( ) A. 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D.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城市房地产开发具有外部效应 B.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强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C.城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 D.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3.对城市化的提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 A.城市化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B.城市化必然引起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C.城市化是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 D.发展村办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城市化 4.下列哪项对城镇体系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 A.社会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城镇群不属于城镇体系的范畴 B.城镇体系中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是会发生变化的 C.城镇体系发育和完善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D.城镇体系的空间范围取决于行政区域范围的大小 5.唐长安城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其特征中不 包括( ). A.中轴线对称B.三套方城,宫城居中 C.规整的方格路网 D.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6.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巴黎改建对城市结构进行了重组,这项重组是通过( )来实现的。A.工人住宅的建设B.道路系统的改造 C.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 D.市政建筑物的建设 7.《马丘比丘宪章》将下列哪项列视为城市规划基本任务的出发点? A.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 B.城市活动划分为居住、工作、游和交通四大功能。 C.人的需要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D.城市规划应当包括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因素 8.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效应的描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城市之间跨地区甚至跨国的横向联系更加密切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注册城市规划师--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

规划原理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P3、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1980年后改称为大都市统计区。还有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的“劳动--市场区”以及日本的都市圈等。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提出大都市带概念,当时世界存在6大都市带:①美国东北部都市带、②美国五大湖都市带、③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④英格兰大都市带、⑤西北欧大都市带、⑥上海大都市带。 3个可能成为大都市带的地区:①巴西里约和圣保罗的复合体②地中海沿岸城市区③洛杉矶为中心太平洋沿岸地区。 P4、城市与乡村的区别:①集聚规模、②生产效率、③生产力结构、④职能、⑤物质形态、⑥文化观念。 乡村的基本特征:①人口、建筑区域生产地等相对分散②明显的均质性③建筑密度低④社会结构单一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 P6、城市和乡村间很难划出一条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①城市到乡村是渐变的,有的是交错的、②城市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生着变化。 我国的市镇设置2个标准:①人口规模(←20--50--100→)、②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 中国市制一般称为广域型市制。 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①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②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双重性。 农村采用三种方式给城市提供强大动力:①直接投资、②提 供廉价劳动力、③提供廉价土地。 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农业和畜牧业②形式较单一③自给自足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的城乡统筹包括:①统筹城乡经济资源②统筹城乡政治资源③统筹城乡社会资源 P8、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 现代城市发展凸显的动力机制,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①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②科技革命与创新、③全球化与新经济、④城市文化特质。 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城市的腹地、城市发展的动力。 P9、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①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②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③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④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P10、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治制度 城市化初始动力----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工业化,后续动力----第三产业。 P11、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P1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P13、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攀枝花、鞍山、东营、克拉玛依)。 ②商业短缺时期以乡镇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③市场经济早起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的城镇化模式。④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P14、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①城镇化过程经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②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③各级城市普遍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加速,成为接驳世界经济的空间单元。 ④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②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③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④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P17、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必然促进:①人的素质不断提高②人与人的关系不断改善③人与自然的和谐。 健康的城镇化:①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②依靠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城镇化③注重城市整体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按城市化水平: 人均GNP 城市化水平|人均GNP 城市化水平 1000刀以下 30%以下|1000--3000 30--50% 3000--7000 50--70%|7000刀以上 70%以上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注册规划师考试心得教学提纲

注册规划师考试心得

注册规划师考试心得 经验1:四科精力平均分配,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再针对自己薄弱环节多花点功夫。 千万不要觉得哪科难而放弃他,或者觉得今年时间精力有限,就集中看哪科,因为考试的时候他不会按照你认为的难易程度出题,说不定哪科就跟抽疯一样弄的非常难。比如前年的相关就非常简单,周围的大多数朋友都过了,去年考的就很偏,好多东西压根就没听说过。去年的实务是最难的,跟城乡规划法新出台有关,尤其是规划管理的题不怎么好答,好像还跟以前的管理办法有些差别,批卷尺度把握的也挺严,这些都是我的感觉,从自己的成绩和周围朋友的成绩看出来的,去年拿到证的,实务分都很低,我就知道周围四个人是60分过的,我也是幸运者之一。 经验2:重点中的重点就是《城乡规划法》,至少要看十遍以上,最好能背下来。 如果你没有时间看书,那考试前两天你就好好看看城乡规划法吧,真的考很多题,在不同的科目里都有,如果对其中条文理解不是很深,或者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的,可以与老的城市规划法对比着看,还可以看城乡规划法解说那本书,是一个小黄本,解说类的书不少,只有这个小黄本是官方出的,据说里边还是有一些个人认识的东西与该法律精神有些出入,但总体来讲该书已经把城乡规划法解释的很透彻了,其它版本的解说错误就更多了。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城乡规划法的重要性。题目记不大清了,有好多题就是把城乡规划法的原文拿出来,把其中一个关键词挖空让你选,比如对规划区和建设用地范围这两个概念在法规里边就考了四个题目,比如城乡规划许可的范围是建设用地范围不是规划区范围,这个题我就答错了,而且印象特别深刻,因为第一轮做题的时候凭第一直觉答对了,后来检查题目的时候反复想了半天最后还是改错了,所以要相信第一直觉;还有一些题就是把城乡规划法中的一条中的几个小条一起排列上,把其中的一个小条中的一个词或者一个数字给改变一下,又或者是原来说三个或者四个小条,他在选项中加又一个,比如有一个题是有关违法查处的,原文是分了两个冒号,相当于三个小条,在选项中又加了一个说的看似处理的很对的一项,从题目理解上这四个选项都是对的,但只有三个是法规上说的内容,剩下的那个就不对了。 经验3:四门课程要建立统一的骨架。这是一个执业资格考试,核心就是如何编制 各层次各种专项规划,所以对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理解着看,结合我们做过的实际项目对号入座。对于各层次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要明确,不能含糊。我是这样理解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他是教你怎么样去编各层次的规划,我们看书目的是为了考试,可考试之后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如何编制各种规划,正好利用看书考试的这个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

注册规划师复习笔记 原理(一) 一、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 6、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7、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8、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 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25个副省级市,2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 9、中型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引“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大城市是基地 10、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因素:制造业地位下降、经济呈服务化 11、城乡经济联系:(有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 城乡物质联系:(是公路网、水网、铁路网、生态相互联系。) 城乡服务联系:(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交通服务) 12、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2)收入差距拉大1/6-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13、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4、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至多-经济/社会/交通2)平至立-立体交通/地下化3)生产至生活4)分离均匀质至多样 15、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16、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

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2011年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真题

2011年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军事防御B.商品买卖C.集体耕作D.产业分工 2.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地理气候条件B.法律、法规 C.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D.交通网络的完善 3.关于城乡统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城乡统筹应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 B.城乡统筹应统筹城乡的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 C.城乡统筹的核心任务是保障城乡居民平等的权利 D.城乡统筹的核心任务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同工同酬 4.古代欧洲城市轴线放射型街道布局主要体现了( )。 A.古希腊的民主政体思想B.古罗马的强势与享乐观念 C.君权统治的意志D.中世纪的宗教理念 5.十九世纪巴黎改建是由( )。 A.一批有责任心的建筑师发起的B.工会组织的 C.规划协会组织的D.政府组织的 6.不属于索里亚·马塔提出的城市形态的内容是( )。 A.城市平面布置要保证结构对称B.园形城市形态 C.城市点到点的方便联系D.街坊呈矩形或梯形 7.西谛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的核心是( )。 A.强调城市土地使用功能的最大化 B.主张人的感受与艺术性空间布局 C.要求发展快速公共交通 D.优先建设城市行政中心 8.首先提出规划过程理念的是( )。 A.《雅典宪章》B.《马丘比丘宪章》 C.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理念D.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9.不属于邻里单位理论所提倡的原则是( )。 A.创造安全的社区环境 B.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规模 C.街坊式的布局 D.商业服务设施应与其他商业设施对接 10.我国古代都城大部分采用规整的空间布局形态,其原因主要是为了( )。 A.尊重自然B.便捷交通C.方便建设D.合乎礼制 11.近代由于交通方式与交通设施的发展而导致原有地位相对衰落的城市是( )。 A.郑州B.石家庄C.芜湖D.扬州 12.有关城市规划特点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技术发展等各项因素的综合作用 B.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C.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的地方性事务 D.城市规划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实践 13.有关《城乡规划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城乡规划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B.国务院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章时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法》

【城市规划】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2009年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 1.城市与城市发展 1.1城市与乡村 1.1.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1.1.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1.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1.2.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1.2.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1.3城镇化及其发展 1.3.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1.3.2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3.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1.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4.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4.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2.1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2.1.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1.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1.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2.1.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2.2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2.2.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2.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2.2.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2.3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2.3.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2.3.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2.3.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3.城乡规划体系 3.1城乡规划的内涵 3.1.1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 3.1.2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 3.1.3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3.1.4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 3.2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3.2.1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3.2.2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 3.2.3熟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 3.3城乡规划的制定 3.3.1掌握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3.3.2熟悉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 3.3.3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3.3.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 4.城镇体系规划 4.1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4.1.1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 4.1.2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 4.2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4.2.1熟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4.2.2了解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5.城市总体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