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摘要]本文以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传媒实践产生的影响为宏观的外部场域;将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发展演变以及全球性扩张作为研究中国传媒消费语境形成以及消费特征研究的参照,探究中国消费社会相同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新闻传播实践所受到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传媒

一、西方社会消费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与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也随着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美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的社会因素按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

“从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1]“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换句通俗的话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

有研究表明,“家庭主妇”的消费、百货公司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妇女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风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

园、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体育馆等公共场地。一直到今天,这些项目仍然是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在消费方面,广告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资料显示,从1870年到1910

年间美国日报类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倍。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和大报连锁机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在媒体的。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新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2]

社会学家凡布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里把美国19世纪的消费风气用“炫耀式消费”的字眼来概括,这表明了早期美国消费的“贵族化”特征;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的美国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大众消费”。有学者分析认为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元”,就是福特主义用以吸引工人加入消费主义行列的重要手段。所以消费社会的大众性崛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3](P 3)“在葛兰西看来,现代消费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再生产的一种新形式。”[3](P 7)无论怎样,发端于福特主义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3](P 97)

美国消费主义的高潮出现在近20年,这与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有直接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纷

纷从“成熟阶段”飞速跨入“高消费”阶段。在此阶段,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将商品的“符号价值”发挥到极致,制造出“模拟世界”,消解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消费主义文化至此完全形成。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开篇所说的:“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商品消费改变了日常生活,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3](P 1)在消费社会里一切皆成为了消费品。

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被称为“消费社会”、“富裕社会”。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有相当影响的消费观、价值观,在西方社会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传播。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弗·杰姆逊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没有旧式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4]英国学者汤林森(J. Tomlinson)指出:“资本主义的文化重点就是消费的行为过程与经验的商品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5]

二、消费主义的全球性扩张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

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6]这代表着为消费而消费的“形式主义”意义上的社会行为,消费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理由。购物和消费成了消费社会的最高原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的迷恋。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物欲至上,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生活的主导价值。

不仅发达国家如此地将“拥有和使用数量和种类不断增长的物品和服务”作为主要的文化志向和“可看到的最确切的通往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成功的道路”(杜宁,1997),而且这也成了全球的趋势。马克思的预言也证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7]发达国家通过资本的转移和扩张,将消费主义伴着消费品的输出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而“自然而然”植入了世界各国。例如拿跨国公司来说,他们基本上是以西方国家为母国,以发展中国家为客国,它在第三世界的“登陆”是以消费主义的扩散为先导的。消费文化首先是在西方社会中形成主流,然后通过大众媒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单向传播。[8]并且随着互联网络在世界各地生根并以惊人的速度扩散。传统的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等等,都在陆续入住互联网,使其产品和服务得以为人们普

遍共享。现代传媒正在大大增进全球的沟通,不分国籍的人们,从最小的村庄到最大的都市,正通过电子媒介汇合到一起,从事娱乐、商务、教育、保健和其他人类活动。尽管不少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在努力地寻求着与西方社会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平等的对话权,联合国也不断地周旋于世界各国之间,以推动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等话语权”,并取得了富有实效的成果。[9]

尽管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1990)为核心的西方知识分子通过对文化产业的考察,对消费社会乃当代资本主义的这种新社会方式和形态进行了痛彻的批判,比如马尔库塞认为表面上人们过着安乐的生活,是“快乐消费者”,但人们获得只是“虚假的需要”,人性被异化了[10]。然而,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全球化和在科技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在信息传递上拥有的“话语霸权”却一天天地实现着、扩大着,并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有学者表现出了这样的焦虑,“跨国媒介公司的运作,切合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运转逻辑与意识形态需要,媒介帝国主义的现象之所以发生,乃肇因于发达国家(尤其美国)的媒介波及、冲击了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阅听人全盘接受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霸权的俘虏,并导致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崩溃”(陶东风,1998)。由此可见,消费主义实际是一种为商业集团的利益所驱动、为大众传媒

所推广、将越来越多的人群卷入其中的生活力式,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体帝国主义”的产物。

三、西方消费主义对中国传媒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社会由政治关怀开始向“富裕生活”的理想迈进,消费主义观念开始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无论是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或是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文化,无论是现实主义,或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都悄然退出或者被挤出了文化舞台的中央。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各种戏谑调侃下变得虚弱,在一种以宣泄和释放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下,那个悲壮而崇高的普罗米修斯形象似乎正在从中国文化中悄然淡出。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偶像”不再是五六十年代的黄继光、邱少云,不是70年代的“反潮流”代表,也不是80年代那些思想解放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思想先驱和艺术先锋,而是香港的所谓“四大天王”,是东方丽人巩俐,喜剧天才葛优,是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戴米·摩尔,是一代足球天骄贝克汉姆。[11]这一切,标志着消费主义文化进入中国。

客观地审视消费主义的“进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是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强大的经济力量对全球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控制的结果,是借助建立在强大经济基础上的实施文化帝国主义战略的归因;而另一方面中国围绕市场

经济而建构的新社会体系本身以及为了更大的发展而寻求与世界的接轨也培植了逐渐完善的消费社会环境,从而使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一涌而入,并深刻地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语境。

在此,消费主义就成为了一个“复合性”话语,包括西方消费主义、中国的消费语境以及由大众传播共同建构的消费文化等。它们一起在与今天中国传媒互动影响中又共同建构了新的传播活动体系。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其市场运行及生产行为不能不瞄准公众消费动向,不能不围绕消费旋转。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着眼于消费的运作机制和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当前我国大众传媒呈现出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12] 笔者以为中国传媒呈现出的消费主义倾向的典型表现是“新闻的变异”。曹顺庆先生曾就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范式的创新研究提出过“文学变异学”[13]的研究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他认为:(1)人类文学的发展历史中存在着不同文学体系的横向交流,在交流中本土文学吸收和借鉴异域的文学素养会产生出新的文学形态,比如禅宗文学;(2)文学在接受过程中更多地带有审美和心理的复杂因素,而这样的因素通过文化的“过滤”和“误读”形成的“接受性文本”是接受者的“想象物”,这种“想象物”既有个体的特征,更会作为“社会想象”而成为集体性的整体呈现。接受美学理论从更具普遍性的艺术规律着手,而文化阐释的方法则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更多的维度。“文学变异学”的

提出应该说不仅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也为今天新闻学的研究指出了更为有效的研究路径和方法。新闻作为一种“生产者式文本”(费斯克)从传播者、讯息、受众、媒介到接受效果的生产和接受过程中,都始终存在着各种因素相互间的影响互动,大众传媒的“生产意义”和“接受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霍尔)。

“变异”原是生物学的概念,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后来就衍生泛化到指某种事物相同类型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在形式上、个性特征上发生了变化与差异。本文认为新闻的变异在现实中存在于三种层面上:

(1)制度影响下的变异。这种制度,包括宏观的制度,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也包括如集权似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体制和私人占有、社会“原子个体”似的体制影响。制度影响对于变异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种是制度明确地对新闻施加影响而使之产生的变异,一种是新闻在某中体制下运作,久而久之由于利益的“屈服”而产生的一种隐性的、人们明知但又觉得“无法避免”的主观变异。

第一种情况常见于或者说在类似于直接的新闻规定和新闻检查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原本的新闻理念或设想是要追求新闻的真实和自由,但是出于社会调整和社会控制的目的,某种制度直接施加了一些限制和影响,以一些明确的规定和行动体现出来。

但是初衷的良好不一定带来预想的结果。由于控制行为自身的控制不可能做到很精确,制度本身的运作也是有缺陷的,往往演变成为过度限制或限制的某些方式、范围不当,这样,首先是新闻的自由发生了变化,再后由于自由以及独立精神的缺乏,新闻开始屈服于压力与控制,仅仅只是“但求无过”地运作,使得新闻失去了真实以及内容的丰富、及时等特点。

第二种情况是制度没有直接显性的支配,但在这种制度(或体制下)不可避免自然发生的变异。李普曼他在《舆论学》中曾写道:“发行量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只有当它能够卖给广告商时,它才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14](P 225)“报纸的售价低于成本,盈利来源于广告收入,读者支付给新闻的是直接或间接的广告费、广告商用间接获得的税收来购买发行量”。[14](P 225)尽管李普曼在后文还有更加不同的深入阐述,使得这种情况会有或多或少的修正,但他至少反映了一种早期的客观存在。这种经济制度本身给新闻造成的压力,使得新闻一方面只有迎合受众,另一方面以“受众面广的幌子”来讨好广告商。“企业依赖他的一些广告主间接的向它的读者征税。”这样,一种变异至少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为了获得那部分销路,它不能完全依赖较大范围的新闻,关于公众事务的新闻质量也不足以使很大量的读者在一些日报中产生偏见。这种金钱上的压力产生的变异常常存在,过去我们常常将其归于对资本主义的抨击。今天即使抛开这种意识形态的词汇,从经济范畴来阐述它,这种屈于利益

在广告商和读者两者间互相平衡而非出于新闻本身责任的变异模式也是事实。

(2)私有制和读者社会“单原态”的情况,也是变异产生的一种压力。李普曼在《新闻性质》中指出,“如果有一张敌对的报纸吸引住他们,那么这部分读者就会断然离开他。编辑是在极大的压力下工作,要根据读者对报道可能有多少兴趣来设想把新闻拔高或贬低。” [14](P 239)李普曼这话在私有体制报业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而且他的此言论也带上了自己受私有理念影响的色彩和局限性。在报业集团都是相互私有逐利的情况下,彼此之间存在有残酷的竞争,同时,由于李普曼笔下的读者是“单个的”、“相互孤立原子似的”、易变的,而不像拉扎思菲尔德认为的存在一个意见领袖和相对稳定、较为团结的有承受力的群体,这种“几分钟就可能决定一个读者去留”的理解,必然也会促使新闻往平庸性、非真实性方面变异。

(3)技术条件制约下的变异。一方面是观察及视野方面的,“全世界记者整天的工作,也不能亲眼目睹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14](P 232)有限的观察者、有限的视野面对的是无限的观察对象。在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的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可能是无法实现的。同时,观察的手段和工具在技术实现上是有缺失和误差的。这样,即使新闻从业人员不受到制度方面的压力,自身的弱点也能减到最小、无偏见的公正报道,他仍然会受制于无形的技术局限,这种技术局限使得新闻报道常常不是原态的描

述,也不是直接的推论,而常常是“推论的推论”[15]。谁能控制最初的真实和过程中的改变呢?记者推论所依据的前一环节又是不是推论的呢?真实与否呢?这成了一个无限反推的悖论。技术局限使得“噪音”的影响无处不在,这就自然形成了错误、失真、曲解,而这种“缺失不足”会累积到足够的程度和份量,新闻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异。

还有一种情况来自于技术局限在评价规则和纪录执行方面的影响。李普曼曾提出:新闻不是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而是一种突出事实的报道。任何偶然发生的事如果能被确定、具体化、衡量和定名称越多,则能报道的新闻也越多。[14](P 234)我们看到了如果没有精确的“评分”和评估,新闻报道将会出现怎样的荒谬和无奈。新闻报道取材前,需要先有一把尺子和纪录器,进行“前报道”的工作——固定、精确、明晰化材料。“哪里有好的记录器材,哪里就有新闻报道的准确性”[14](P 234),“新闻的确凿性与纪录体制有很直接关系。”但是,这个“纪录器”本身的局限呢?技术的有限性使得这个前统计、固定过程是有大量风险的,与真正的实际比较有大量的缺失,新闻记者如果采用这样的纪录,最初来源本身就带有了不足,在后来的反复报道中将会放大这种不足。而如果跳过前记录阶段直接前溯到直接面对事件本身,又会遇到前述的有限视野问题,所以两方面都是会出现问题。

(4)客观可能及人性本身弱点影响下的变异。客观影响是因为很多情况客观不可测,无法量化,也就无法对新闻是否偏离原有方向进行评估和监测。而人的影响是指人必存的弱点对新闻内容有意无意的扰动。

首先是报刊宣传发行员。新闻依赖于宣传员,公布的消息很多都是首先通过报刊宣传员传播的。但是一方面,宣传员也可能处于逐利和自保的需要,不具有太高的美德,“仅仅对他的老板负责,所谓的事实只是忠于老板所谓的自己利益”。[3](P 235)甚至“想要无约束的宣传的话,就去制造点什么事”。[3](P.236)这样,处于宣传者的特殊角色,既是审查者又是宣传者、把关人,新闻的本色在他这里就发生改变了。另一方面,即使宣传员自身有良好的修养和职业道德,但由于人的理性和判断能力是有局限的,而宣传员又充当中间的角色、给记者提供的情况是他希望公众知道的,他决定取什么材、说什么话、选择哪些内容,这种能力的无形的局限使得他本身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噪声”。信息在通过他这个“筛子”时,既得到了过滤,也发生了变异。

(5)编辑和读者层面的,一方面编辑得到的是间接信息,他阅读的新闻,很少通过亲自观看事件本身来核实。这在来源上就先有风险,然后,出于极大的竞争压力和人性的自利,他要根据读者需要进行可能的修正。他要用自己的判断去思考怎样吸引住读者。要充分的唤起读者的共鸣。然而,读者作为一个数量众

多而广泛的群体,他的口味普遍是世俗的、平庸的(人性的局限)。他常常喜欢大众化的猎奇而不是高雅的信息,这样两者一冲突,人性的弱点使得编辑选择的内容常常慢慢变化得迎合、奉承,产生低俗化的变异。再者,即使读者的爱好和欣赏是高雅的,也存在人性弱点的干扰,因为从受众方面出发,读者是存在对新闻的自己理解和重构的;读者是无意的带有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偏见去选择新闻的,这种理解和感情来源于各自的生活背景,是多元的、无法统一、难以引导的。这样,大量的倾向是平庸的消息,少量的高雅爱好又是多元的,新闻在这多种因素影响下,也是会发生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的变异的。

综上所述,在消费的影响下,新闻会发生变异,这是难以避免,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变异归纳起来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内容的变异;失真的变异;庸俗化的变异。现代新闻与传统新闻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响,网络的“平等空间”可能会减弱制度影响下的变异,但也可能加剧商业化刺激下的变异;网络采访新闻,使得采访者常常可以跨过遥远的距离,直接面对事件本身和被采访者(如通过电子邮件直接采访),也缩小了有限视野和无限对象的差距,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信道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度,但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又带上了技术影响下的虚拟和“伪语境”性,网络同样可以造成另一种新闻的变异,比如网络体新闻、视频新闻、虚假新闻等等,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领域。在消费语境下,数字化时代的新闻要

保持真实和客观的本质,似乎只能通过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冲突、新闻传播与新闻接受以及人工和技术的逐步协调才能通过调整去实现它。

作者简介:谢君阳(1963-),又名谢梅,重庆人,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四川成都610054

注释:

①在巴特的基础上,费斯克提出“生产者式文本”的概念。“生产者式文本”是“一种大众性的作者式文本”,它既是通俗易懂的,又是开放性的。很明显的,费斯克所指的就是大众传媒所产生的大众文化文本。

②十九世纪中叶,在美国风行“报刊宣传”活动,这个活动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自身利益和目的,雇用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中国的发行员促销报纸为核心,但在整合传播的营销策略中也显示了销售决定新闻采编业务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杨魁,董雅丽 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1

[2]潘小松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EB/OL]

https://www.doczj.com/doc/5418282269.html,/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4591

[3]罗钢,王中忱 消费文化读本[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弗·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

[5]汤林森 文化帝国主义[M] 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

[6]黄平文 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A]//陈昕 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C]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72:254-255

[8]杨伯淑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跨国公司的介入及其影响[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

[9]郭庆光 传播学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2

[10]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1]尹鸿 霸权与多元:新世纪电视文化随想[J] 电视研究,2000(1)

[12]秦志希,刘敏 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J] 现代传播,2003(9).

[13]曹顺庆 比较文学学[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8

[14]陈建云,严三九,郭建斌,吴飞 中外新闻学名著导读[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5]早川 思考和行动中的语言[A]//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1~263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相关资料

2009-10-31 09:40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研究生考试【相关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已经不指定参考书了。广告学专业的有两门专业课考试科目:709广告传播理论,810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现在目前出来的比较的有威信的参考书是: 1、709广告传播理论: ①《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清华大学; ②《现代广告通论》丁俊杰、康谨中国传媒大学; ③《媒体与广告》钟以谦人民大学; ④《广告策划》黄升民中国传媒大学; ⑤《广告调查与数据库运用》黄京华东南大学; ⑥《中外广告史》(第二版)陈培爱等中国物价; ⑦《市场营销原理》(第11版)菲利普·科特勒清华大学; 2、810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文史要览》王振业等中国传媒大学 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的其他信息比如真题、专业招生目录、专业方向详情介绍如下: 1、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广告学专业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09年本专业招收人数:36(5)专业代码:050330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复试备注 ▲广告学 01广告理论与广告史 02广告实务 03广告媒介 04品牌传播 05受众与市场 01黄升民、丁俊杰、文春英、刘英华 02段晶晶、刘林清、初广志、张宏 03钟以谦、袁方 04张树庭 05黄京华 ①101政治 ②201英、203日、210法选一 ③709广告传播理论 ④810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935广告综合理论 ●同等学历加试:J109广告与调查 J211广告策划

2、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方向介绍 1.广告理论与广告史方向本研究方向力争使我国广告理论的发展能够紧跟广告业界实践的飞速发展。 该研究方向内容包括:市场消费形态的调查与研究,广告效果研究,广告受众研究,大众媒体消费形态研究,消费形态数据库数据研究,世界及中国广告20、30年史研究,广告学发展源流考、广告史史实与资料搜集,整理和汇集,广告与品牌研究,消费者与品牌关系研究,广告学前沿理论的总结与更新等。在研究方法上,涵盖了从市场调查,定量数据采集分析,定性的文献归纳整理,直到以以往积累的数据库数据为基础进行的数据挖掘等方式。 这个专业研究方向的毕业生既可以在各高校广告学专业任教,也可以进入社会科学研究所继续深入学术研究 2.广告实务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可以使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广告实践相结合,从而丰富广告学理论,推进广告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且为广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方向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广告活动的普遍规律与一般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广告活动的传播策略及其效果,研究范围涉及到广告活动的三个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介)和广告受众。研究内容包括整合营销传播、广告表现研究、广告心理研究等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该方向的学习,学生将适应并可以在广告业三大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就业,发挥所学。此外还可以在一些科研单位或实际应用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 3.广告媒介方向本研究方向重点培养传播学和广告学相结合的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使媒介产业经营的理论的发展能够紧跟媒介和广告业界实践的需要。本研究方向以学术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对媒介和广告相结合的学术理论和应用性资料进行系统地搜集、整理和汇集。 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既可以在开设有传播学和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任教,也可以在社会上的媒介单位供职,解决媒介单位对研究和战略操作人才的急需现状;此外还可以在一些媒介和广告学的科研单位或实际应用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 4.品牌传播方向本研究方向以传播学与营销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新营销环境下广告形式的创新及与其他传播形式的融合,使品牌传播更具效率,使广告理论更具实践性,为业界培养品牌传播的实务性人才。 本研究方向以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梳理与实务案例研究建构系统的品牌研究框架。研究内容包括:品牌综合理论、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研究、企业品牌战略研究、品牌传播策略研究、品牌传播工具研究、品牌传播案例研究等。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进入相关企业市场部或广告公司策划部从事品牌传播实务工作;也可以进入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5.受众与市场方向在广告学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下,本研究方向更为注重硕士研究生受众研究和市场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受众研究和市场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业务实战能力,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以及胜任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传播学受众理论、消费行为学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受众市场、消费者市场研究为目的,包含调查执行方法、数据统计分析等在内的各类调查研究方法的训练;通

消费主义文化

广告史论文 姓名:王蓉 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一班学号:14120900618

广告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 ——消费主义文化 1.西方近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对广告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方面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品味、审美改变的结果,更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在需要上和认识上的革命性的转变。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它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了消费而去消费。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但消费主义文化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消费源于需求,而需求和欲望是可以被创造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断调整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1900年至190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这时,商业企业所关注的已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销售的问题。伴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未来的钱,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者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而卢卡奇曾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企业的经营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把目标集中于市场和对消费者的研究上,越来越注重广告带来的效益。这促使广告公司开始组织市场调查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广泛收集市场资料,为客户制定广告计划和广告实施方案,开展统一的、系统的广告经营活动,广告业为适推销的需求又呈现蓬勃兴旺的景象。19世纪末期,许多广告公司雇用专业广告作家撰写广告文稿,在广告的技巧方面下足了功夫。并且,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满足感增强,需求增多,又促使许多企业花重金委托广告公司去美化他们的产品,如把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好生活等因素“粘贴”到他们的商品上,来满足人们对新鲜感的需求。所以,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活动向着全职能型、能向广告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现代化广告代理业过渡,由此也推动了许多大型的广告公司不断得以创建、发展、壮大。 比如说可口可乐的广告活动。众所周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成本是非常的高的。1886年可口可乐营业额仅为50美元,广告费却为46美元;1901年营业额12万美元,广告费为10万美元,如今可口可乐每年的广告费竟超过6亿美元。如果算一笔帐,1886年可口可乐投入的广告费为92%,1901年为83.3%,可正是这个92%和83.3%的惊人之举使可口可乐这样一种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饮料,卖了个世界第一。广告,无疑是使一个产品成功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法宝,一个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产品,居然能远销全世界,靠的就是大规模广告宣传。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与他们遵循“成功在于广告”的信条是分不开的。可口可乐的广告有它明确的诉求主题,在不同时期推出适应不同形势的灵活多变的广告策略,力求在广告诉求中深深打动消费者的心。如20世纪20年代的“喝可口可乐,只需5美分”;20世纪30年代的“令你精神爽朗”;20世纪40年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部分考题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部分考题 中国传媒大学初试指定稿件 (一)无人小岛:两个测绘老兵的最后一次生死历险 11月9日清晨,广州军区某测绘大队大地测量队中士杨凯和黄金波,携带一台GPS接收机,乘坐快艇至一座无人小岛执行数据观测任务。按照作业要求,数据接收分为4个时段,每个时段需24个小时。4天4夜风餐露宿的艰苦奋战后,成功近在咫尺。不料,8级大风骤起,带上岛的锅碗瓢盆、煤气炉等被风吹得满地翻滚,露营用的帐篷也被撕烂。 大风掀起4米多高的海浪,一排排向小岛压上来,海浪打在岩石上瞬间“长高”至10米,“赶快保护仪器!”杨凯和黄金波不顾危险,拿起各自的雨衣,迅速套在仪器上,并死死抱紧仪器。3分钟后,数据接收完毕。两人吃力地抬着仪器,躲到最高处的岩石缝内。此时,带上岛的干粮,仅剩下一包方便面。严峻的困境提醒他俩,这包方便面不到最困难时刻绝对不能吃。岸上的战友几次试图出海营救他俩,因风浪太大,都只能无奈返航。 夜深了,岛上的气温直线下降,两人冻得瑟瑟发抖。为了打起精神,他俩不停地互相讲故事和笑话,有的笑话甚至讲了10多遍,直到笑不出声来。即便如此,他俩一直轮流将装备抱在怀里,丝毫不敢放松。因为一旦装备受损,里面的数据就会丢失。3天3夜后,风停了。中队长卢群和战友们赶来救援,看到两人虽然已精疲力尽,怀中的装备却“毫发无损”,眼泪不由地夺眶而出。其实,这场生与死的考验,完全是他俩“自找”的,因为离他俩退伍的日子已进入倒计时,队领导本着“照顾”的原则,并没有安排他俩去。可他俩三番五次请战,态度坚决,最终打动了队领导。这么做为啥他俩笑笑:“就因为我俩是老兵。” (二)草原人民好军医郭纯 郭纯1955年出生,于1970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他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入伍40年、从医35年,坚持把为兵服务和为民服务结合起来,用民族团结的执着追求、赤诚大爱的真挚情感、淡泊名利的道德品质、忘我奉献的敬业精神谱写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卫士之歌,为维护驻地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身患绝症后,每年坚持以虚弱之躯穿林海、涉大漠,为贫困地区群众巡诊送药。多年来,郭纯多次被**部队和内蒙古自治区表彰为先进医务工作者、优秀科技专业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道德模范,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近日,内蒙古草原牧区温度骤降,**内蒙古总队医院院长郭纯带领医疗队冒着严寒到牧区巡诊。 时代先锋牧民巴特:郭院长经常来我们这,给我们老百姓看病,他是我们的赛额木其。“赛额木其”蒙古语的意思是好大夫,但好大夫郭纯却是一位直肠癌患者。 **内蒙古总队医院院长郭纯:我希望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郭纯每天都是第一个出现在医院,最后一个离开,最忙时一天要做12台手术。 **内蒙古总队医院政委郜彬:在病人眼里,郭院长的医术高,而且人品好,把命交给他,放心。 从医35年来,郭纯成功救治各族患者10万多人,带领医疗队巡诊400多次,行程20多万公里,先后建立6个医疗扶贫点,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搭起了一座民族团结连心桥。 即兴评述: 1.我看超女 2.我的消费观

2017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品牌传播方向介绍

2017中传广告学考研品牌传播方向介绍 广告学(0503Z5) 品牌传播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传播学、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新营销环境下品牌传播的理论内涵、应用策略与表现形式,为兼顾理论研究的应用性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通过理论梳理与实务案例研究建构系统的品牌传播研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按纵向分包括品牌营销理论研究、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研究、企业品牌战略研究、品牌传播策略研究、品牌传播工具研究、品牌传播案例研究等,按横向分包括消费品品牌传播研究、工业品品牌传播研究、服务性品牌传播研究、国家与城市品牌研究,以及老字号品牌传播研究等。本研究方向注重使用定量研究,连续性的“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课题使本研究方向拥有扎实的数据基础。 通过本研究方向的学习,学生具备扎实的品牌传播理论基础和独立解决相关理论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品牌传播工具特性并具有独立的品牌传播策划能力;敏锐把握市场环境变化提出品牌传播新问题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进入相关企业市场部、品牌部,媒体或广告公司从事品牌传播实务工作;也可以进入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 广告媒介方向 本研究方向培养为大众媒介广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以建构理论体系为手段,致力于解决今后可能出现的理论及其相关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 本研究方向以传统大众媒体为基础,以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为重点,针对媒体自身的经营发展,及其为商品经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本研究方向以学术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对媒介和广告两个市场相结合过程中的学术理论问题,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应用资料分析,经过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或解决方案的过程进行研究。 本专业方向重在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同时兼顾对人的严谨、科学、刻苦和坚持的品质培养。本方向的毕业生既可以在高校的媒介经营专业和广告学专业任教,也可以在媒介机构及广告公司从事媒介实际市场问题的研究工作。他们将从事的是这些领域、部门进行市场开拓,实现创新发展的原创性工作。同时也为博士阶段理论研究培养候备人才。 本方向主要课程包括:广告媒介策略研究、媒介广告经营研究、媒介产业研究、新媒体研究。

论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论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逐渐侵入和渗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中环境、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字:消费主义文化;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人口 消费主义文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呼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以消费至上为观念核心。消费的前提是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祸害到我们的后代子孙。因此,必须把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包括环境、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要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消费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促进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消费。因此,作为消费主义所衍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消费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莱斯特.斯克莱尔认为消费主义文化是根据人潜在的精神需要,将消费之上作为核心观念,制造出品牌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消费就能够达到的美好生活欲望。这种消费欲望促进了生产与再生产,促进消费增长,拉动了内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马克思说过,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机。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初试+复试考研详尽经验分享

我来自于一所普通省重点高校,非211非985。初试成绩385,英语78,政治74,广告传播理论117,文史要览116。复试笔试74,面试83,英语听力与口试85,复试总成绩80,总成绩77.9。初试成绩并列第一。我能考上得益于很多经验帖,所以考研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如果将来自己考上了一定也写一篇经验帖。 一、初试篇 我为什么考中传广告呢?去年2月份上网开始查资料,选学校,到百度里面搜广告类的牛校,发现中传的广告很好。现在到底是中传的广告第一还是厦大的第一,不好说。中传是第一个招广告学硕士和博士的单位,有单独的广告学院,学科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你去翻翻广告界的学术期刊,中传广告的老师你几乎都能看见。应该说是北中传南厦大。上次的学科评估,中传的新闻传播大类和人大并列全国第一。其他的学校,广告一般都是传播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所以,中传的广告绝对值得报考。当时确定以后,就在网上上把要看的书都买回来了,我对自己说,自己再次拼搏的时候到了,我总是在别人的质疑声中开始。无所谓,我就是我。 (一)英语 英语的重要性我在此不再赘述。英语首先是单词,单词是基础。关于记单词我有一个方法,看单词书在每个单次上停留的时间不要超过45秒,不是每个单次你看了多少遍,而是这本单词书你翻了多少遍。第一遍可以拿笔勾勾画画,可以慢点,以后就要加快翻,不要太刻意的去背单词,中间你在做阅读理解是遇到

不懂得单词还要把单词书拿出来对着搞清楚。只有不断地反复才能记住。单词书用的是俞敏洪的绿宝书乱序版,如果你以记单词为乐趣可以用红色的顺序版。单词我翻了大概有三四十遍吧。单词要天天看,直到初试结束。 阅读理解,去年三四月份我就开始做张剑的150篇上篇,先做,然后分析,上面的文章还是很不错的,自己拿笔翻译,再简单也要自己翻译,不要眼高手低,期间要准备个小本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没事多翻翻自己记的东西。这本书我做了3遍,记住,好书绝对不能只做一遍。答案写在草稿纸上,不要在书上留痕迹。同时我还把1997到2004年的真题做了2遍,然后逐字逐句翻译一遍。有人可能会觉得翻译是不是很浪费时间啊,不会,这是提高英语能力的好方法。到了暑假了,好热,八月之前把2004年到10年的真题做了3遍,中间记录了许多不懂的问题,八月,辅导班来了,辅导班的老师解析真题,让我受益匪浅。 有人说英语辅导班没啥用,其实,我感觉还是很有用的,但是听课之前你得做好功课,带着问题去听,比较推荐新祥旭辅导班,专门做一对一辅导的,针对性很强,虽然他们主要是做专业课的,但是英语老师也很nice哦。然后整个八月份除了上辅导班,就是翻译刚做了3遍的真题,翻译是个慢活,要有耐心,同时也要准备个笔记本,记录下真题中不会的东西。平时多翻翻看看。九月份主要是拿各种颜色的笔在阅读理解对着题目画画,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対在哪错在哪都要搞清楚,每个选项对应文章中哪个部分都搞清楚。后来张剑的150篇下册出来了,真题搞完之后花了一个月把它做完并翻译其中较难较好篇章。 到了十一月十二月份又把真题做了3遍,后来十二月份把11年12年的真题做了2遍然后照前文所述分析。当时搞完之后信心爆棚啊,然后张剑的最后六套卷出来吧,试试吧,很难。整个十二月份到考前做题目其实就是保持感觉,对

广告学专业知识试题

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10分): 1、代理制 2、中国广告协会 二、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5分): 1、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的竞争 2、简述广告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作用 北京广播学院199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广告学专业知识部分试题 2、开机率、到达率、千人成本 二、选择题(下面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10分) 1、“印刷的推销术”(Salesmanship in Print)是一个关于短语。 a. 市场推广; b. 人员销售; c. 促销; d. 广告。 2、在一部电影公映前,这部电影的投资者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主要演员及影片进行介绍,期望这些介绍能见诸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这种做法是。 a. 促销; b. 广告; c. 营销组合; d. 宣传。 3、专门针对促销某个特定品牌或产品而设计的广告是。 a. 基本需求广告; b. 选择性广告; c. 行业广告; d. 零售广告。 4、公共关系是。 a. 等同于广告; b. 等同于推销推广; c. 是一般单纯形式的宣传过程; d. 是可以利用广告的过程。 5、一条通过电话传递、试图推销一种家用地毯清洁剂服务的销售讯息是。 a. 宣传; b. 公关; c. 人员销售; d. 广告。 6、下面这个因素是区别广告与宣传的关键。 a. 非人际传播; b. 有偿的; c. 通过媒介发布; d. 劝服。 7、早期的广告代理。 a. 与今天的一样; b. 更象今天的客户; c. 主要从事广告创作; d. 实际上是媒介代表。 8、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最早为广告理论打下基础的社会科学是。 a. 心理学; b. 社会学; c. 政治学; d. 罗马语言学。 9、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主要强调。 a. 生产和分销的效率; b. 为消费者服务; c. 获取最大利润; d. 增加即时利润; e. 为卖方服务。 10、下面最恰当地表述了广告的传播目标。 a. 为客户卖更多的产品; b. 提高客户产品的知名度; c. 用6个月的时间,使产品知名度提高20%; d.用6个月的时间,使产品的销售额从80万提高到100万元。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摘要]本文以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传媒实践产生的影响为宏观的外部场域;将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发展演变以及全球性扩张作为研究中国传媒消费语境形成以及消费特征研究的参照,探究中国消费社会相同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新闻传播实践所受到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传媒 一、西方社会消费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与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也随着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美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的社会因素按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1]“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换句通俗的话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 有研究表明,“家庭主妇”的消费、百货公司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妇女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风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园、

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体育馆等公共场地。一直到今天,这些项目仍然是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在消费方面,广告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资料显示,从1870年到1910年间美国日报类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倍。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和大报连锁机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在媒体的。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新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2] 社会学家凡布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里把美国19世纪的消费风气用“炫耀式消费”的字眼来概括,这表明了早期美国消费的“贵族化”特征;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的美国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大众消费”。有学者分析认为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元”,就是福特主义用以吸引工人加入消费主义行列的重要手段。所以消费社会的大众性崛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3](P 3)“在葛兰西看来,现代消费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再生产的一种新形式。”[3](P 7)无论怎样,发端于福特主义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3](P 97) 美国消费主义的高潮出现在近20年,这与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有直接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纷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几个方向该如何选择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几个方向该如何选择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广播电视艺术学七个方向的初试考题基本一致。分数线也基本一致。在报考选择时,考生需针对自身的兴趣、工作发展目标、想跟的导师等等综合决定。 学制:01、07方向2年,02、03、04、05、06方向3年。从考试录取概率的角度来说,7个方向都差不多。 1.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本方面培养的硕士生,能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以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势态下,成为高层次的电视艺术人才。导师有吴辉、徐舫州、张静滨、胡智锋、周文、王黑特、张国涛。复试要求理论性较强,同时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生。kathy提示:此方向属于实力很强的电视系,一般来说,学制2年,就业去电视台做编导的居多,CCTV很多。 2.电视策划方向[2006年首次招生]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方向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策划理论的同时,参与一定的实践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本方向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艺术造诣、拥有节目创作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电视策划人才。导师有关玲、苗棣、许行明、郑月。复试喜欢综合能力强,有电视策划思维的考生。kathy提示:此方向自开始招生以来,就年年火爆,因为电视台现在很缺少具有策划能力的编导。 3.广播电视文艺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直系为本科的文艺编导。是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王牌方向。本方向以广播电视文艺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文艺节目、文艺栏目、文艺频道等节目形态为对象,深入研究其创作特征、创作规律、创作风格和创作走向,以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广播电视文艺理论体系。导师有蔡卫、何晓兵、陆健、游洁、张育华。复试喜欢具有文艺特长、有文艺节目从业经验的考生。 4.电视剧创作与理论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电视剧理论素养与业界实践能力,能胜任电视剧领域的创作制作、调查研究、政策管理、宣传及教学等相关工作。导师有戴清、李胜利、刘婷、刘晔原、卢蓉、秦俊香、吴素玲、王利丽、彭文祥、吴秋雅。由于导师较多,报名和录取人数也较多。复试喜欢通晓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考生。kathy提示:这个方向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热门,导师也多,适合那些避开热门的同学选择。 5.电视艺术与技术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方向的学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理论研究、画面创作及美学鉴赏等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要不断的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毕业时能够在电视节目创作中或视频媒体节目创作或平面媒体创作中独立的完成摄影、照明、后期制作、以及设计、策划、编导、编辑、剪辑、电脑特技等工作。导师有李兴国、毕根辉、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昕黄平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总量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要从人们要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中,去试图理解消费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显著变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商业化步伐和与跨国市场“接轨”的速度,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这一命题所采取的社会—文化观点,把消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视为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这样一种视角: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自主领域,从而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建构作用。本文认为:人们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为他们提供的意义的“积极认同”不是文化支配权的消失或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符号的建构作用是对文化支配权机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补充,或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组织与控制形式。

导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或“大众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 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1随着其日益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当然,首先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从沿海地区的“大款”、大城市的“新贵”,到演艺界的“名流”、高等院校的“专家”;其次是城市中年轻的“追星族”、“时髦族”)开始学会“与国际潮流接轨”,学会欣赏消费时尚,领导消费潮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对“新潮”“洋货”的追求更显示了全新的面貌:在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着手刻意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从装束打扮化装上模仿欧美和港台的歌星舞星明星,到把自己的头发染黄、皮肤染白、鼻子做高。 与典型的消费社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能力依然应当使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应于生产社会,但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因此目前中国居民的生活既有生产社会的特点又有消费社会的特点。2前者主要是社会的经济能力和居民的购买能力的限定,如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代名词);而后者则主要是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所期望和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在逻辑上可以是和“生产过剩”与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在现实中更可以与“生产过剩”同时并存: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欲望和狂热追求。 另外一个吊诡是,虽然中国社会整体无疑还仍然属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发展中社会”、“第三世界”这样的词汇的话),其GDP和人均收入,无论是按外汇兑换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人均的可利用资源和出产效率就更低;但是这种按照 1“消费社会”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大规模消费”概念差不多;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rd)那里,“消费社会”概念主要不是从单纯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他更多的是在对消费现象或对“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谈论“消费社会”的。在鲍德里亚的后期著作中有主要阐发了“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观点。参见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第50页。 2应该说明,所谓消费社会是与生产社会相对而言的。生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稀缺,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求;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这种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导师介绍

鲁景超 鲁景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著作有《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独立完成)、《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受众心理研究》(第一作者)等,并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现代传播》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产生一定影响的散文和学术文章。 目前主要承担的项目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传播研究》项目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开展全民朗读活动对推进人文北京建设战略价值研究》项目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教学团队,项目第一负责人。 李洪岩 李洪岩,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 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朗诵艺术专业教学、研究和相关业务工作。撰有《诗歌朗诵技巧》、《传媒变革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走向分析》、《播音主持传播定位的历史变迁与时代特征》、《意趣灵动文脉畅达——古典文学作品朗诵要点漫谈》等专著和文章。曾出任教育部“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评委、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评委、“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评委,参加“中华诵”经典诵读晚会及系列活动的朗诵演出等。 卢静 卢静,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级测试员,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及节目主持人。 主要工作经历: 1983年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播音组任播音员、主持人,主要节目: 《新闻联播》、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及各种新闻现场报道等;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首届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及颁奖晚会、元旦晚会、国庆晚会等各类文艺节目; 曾参与《经济生活》(经济频道前身)栏目的创办及编、采、播工作,是央视首批经济节目主持人之一; 任首届《中学生马拉松智力竞赛》(共52集)主持人及专题节目的采访制作及播音主持工作。 1990年赴瑞典访问学者。 1998年归国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电视播音主持艺术。 主要学习经历: 1979-1983,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 1990-1998,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瑞典进修学习定居; 2000-200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心理学同等学力研究生班。 汪良 汪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播音指导。担任中国播音主持协会副理事长、全国播音高级评委会委员、北京市播音高级评委会主任、北京市记协副主席、北京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兼播音、广播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历年真题2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历年真题2

北京广播学院199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广告学专业知识部分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代理制 2、中国广告协会 二、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5分): 1、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的竞争 2、简述广告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作用 北京广播学院199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广告学专业知识部分 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开机率 2.到达率 3.千人成本 二、选择题(下面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10分) 1、“印刷的推销术”(Salesmanship in Print)是一个关于短语。 a. 市场推广; b. 人员销售; c. 促销; d. 广告。 2、在一部电影公映前,这部电影的投资者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主要演员及影片进行介绍,

少到体育场所锻炼2次”,是一个()例子。 a. 目标市场界定 b. 目标设定 c. 媒介计划 d. 环境分析 4、下面()因素是区别宣传和广告的关键因素。 a. 非人员的 b. 有偿的 c. 通过媒介发布 d. 劝服 5、大多数广告的根本目的就是() a. 告诉消费者关于产品的信息 b. 为厂家或产品创造一个有利的形象 c. 某种程度上,在或近或远的将来引起销售 d. 加强促销和宣传努力 四、判断: 1、USP学说的基本前提是:视消费者为理性消费者。() 2、调查问卷的内容一般包括:致被调查者的信、填表说明、基本情况、事实型问题、态度型问题、结尾等部分。() 3、在全部场合下,目标市场与广告对象都是一致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允许省级电台做国

美国文化研究报告里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1]在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英国学者卢瑞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方向介绍 1.广告理论与广告史方向 广告理论与历史研究方向以对广告的起源与发展的探究与学习为重点,承担着为广告学其它专业方向夯实学科基础的任务,是广告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重要根基。本方向将广告的发展置于社会背景下,考察广告的历史演进所反映的动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状况的特点与要求,将广告置于社会文化的综合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审视。通过对广告的产生以及广告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整理和分析,恰当评价广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该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广告意识与市场消费形态的变迁研究,广告媒介、广告主营销、广告业经营、广告与大众文化、广告批判与伦理等条块史及系列史研究,广告传播理论发展研究,广告发展源流与考据研究、古代、近现代、现当代广告史料与文献挖掘、搜集与整理,中国近代与现当代广告历史抢救与口述史研究,消费者与广告及品牌的互动关联研究,以及其它广告学前沿理论的总结与更新等。 在研究方法上,本专业方向涵盖了从调查与统计的定量数据采集分析,走访与查证等为主的田野调查,定性的考据与文献归纳整理,到口述史、社会文化史等社会学、人类学的各种研究方法。 为适应广告业的发展,本专业方向以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为目标,既要培养学生坚实的广告学史论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其具备与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初步能力以及较强的独创性研究能力,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即成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广的精英型广告人才,力争在学理和素质浸润这一层面,既打造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现代广告人的基本职业资质,同时锻造“文化知识底蕴”、“智能结构”乃至“品行道德”等现代广告人的差异资质,以胜任日后在广告业行业前沿的实务运营或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及继续深入的学术研究工作。 2.广告实务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领域围绕广告运作诸实践环节展开,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包括传播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点落实于基础理论与广告实践相结合处。本研究方向立足于广告运作实践的先端,不断丰富完善广告学相关知识与理论,推进广告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为广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方向从多角度的理论基础出发,对广告运作的普遍规律与一般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广告运作的传播策略、方法及其效果,研究范围涉及到广告组织的三个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以及广告受众。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整合营销传播、企业广告战略研究、广告表现策略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广告心理研究等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本专业方向将帮助学生确立领先的广告知识体系,重点推动学生对广告运作之实践及理论发展重点问题的研究,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本方向的学习,将适合在广告业三大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业务部门及研究部门就业并发挥所学;此外,还可以在相关科研单位或实际应用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 本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管理与公共关系、消费者研究等。 3.广告媒介方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