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网络交换原理GSM

移动网络交换原理GSM

移动网络交换原理GSM
移动网络交换原理GSM

1 交换网络原理

1.1 GSM网络结构、网元功能、呼叫流程交换网络原理1.1.1 GSM系统构成

GSM基本上可分为两部分:交换系统(SS)和基站系统(BSS)

(一)交换系统(SS)

交换系统包括下列功能单元: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拜访位置寄存器(VLR)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鉴权中心(AUC)

设备识别寄存器(EIR)

短信息服务中心(SC)

操作维护中心(OMC)

(二)基站系统(BSS)

基站控制器(BSC)

基站收发信台(BTS)

1.1.2 GSM系统网元功能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是交换网络的核心部分,主要完成呼叫的建立和接续。一个MSC控制多个基站控制器(BSC),控制移动用户自/至固话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其它移动网(PLMN)的呼叫,移动汇接和网络入口功能都由MSC来实现。目前广东移动网络设计:每个MSC连接2个BSC。

拜访位置寄存器(VLR):是一个动态数据库,主要存储用户数据,它包含了当前位于对应MSC区域内的全部用户的有关信息(IMSI码和位置信息LAI)。当某个MS漫游到新的MSC 区域,与该MSC连接的VLR就向其HLR请求该MS的有关数据,与此同时其HLR将得知该MS 当前正处于哪个MSC区,此后,如果MS想建立呼叫,则该VLR将具有呼叫建立所必须的全部信息,无须每次都询问其HLR,该VLR可以看作是HLR。该VLR还包括当前MSC中该MS 的更为准确的信息。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是一个数据库,用来保存用户数据和信息,如:补充业务、用户当前的登记位置、用户类别等。

鉴权中心(AUC):与HLR相连,主要对用户呼叫时进行鉴权,即能产生鉴权三参数组(随机数RAND、符号响应SRES、密钥KC),并提供给HLR,用于鉴权一个呼叫可以防止的盗用或偷窃用户SIM卡,每个用户在HLR中至少总有一个可用的新的三参数组,以保证任何时候均可依MSC/VLR的要求而提供。(鉴权作用:保护网络,反对非法盗用,同时通过拒绝假冒非法用户的入侵,从而保护了GSM用户)

设备识别寄存器(EIR):与AUC使用相同的计算机实现其功能,它主要是处理一个包含有白、黑清单的数据库,白清单里列有被允许的国际移动识别码(IMEI)的有关信息,黑清单内列的是被禁止的IMEI的有关信息。

GMSC(入口):GMSC称为入口移动交换中心,与其它网络的接口通过GMSC(GATE WAY -网关或门道交换局)。负责本移动网与外部网络(联通、电信、网通等其他运营商)的通信,如市话用户拨打中移动用户时,必须由GMSC接入到中移动网内,例:市话打手机呼叫路由。

基站控制器(BSC):主要功能是对无线基站进行监视、无线资源的管理、与移动台连接的处理、定位及切换。BSC还负责整个BSS的操作与维护。如:系统数据管理、软件安装、设备闭塞/解闭,告警处理、数据采集、收发信机测试等。

无线基站(RBS):是基站内所有设备的总称。它完全由基站控制中心控制,主要包括向移动台提供空中接口的收发信机。

基站收发信台(BTS):负责收发无线信号,是所有无线及传输的接口设备。主要功能:公共资源、专用资源、有线信道功能、编码和复用、无线子系统控制、同步、系统启动及软件安装、配置、本地维护操作、信令链路管理、功能监督及测试。

1.1.3 GSM系统原理

GSM —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即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世界上最普及的一种公用蜂窝数字移动电话制式。它的设计采用了爱立信AXE交换系统的最新技术,处理能力非常灵活和强大,不但能承载多种不同的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而且可以对用户数据进行鉴权和加密,防止非法盗用和窃听到空中接口的信息,在强干扰区有较好的话音质量。

GSM由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制订,包括两个并行的系统:GSM900和DCS1800,即通常所说的900兆和1800兆,这两个系统具有同样的基本功能特征,因而将它们统称为GSM。

GSM是采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即是每个载波可以同时容纳8个用户通话。

1)移动网络结构划分

GSM网络是一个可以全球范围内联网漫游的“全球通”系统,所以GSM业务区的范围可以覆盖全球,它的业务区由全球的全部成员国的GSM/PLMN业务区构成。一个国家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的GSM/PLMN网络,每个GSM/PLMN网络可由多个MSC/VLR业务区构成,每个MSC/VLR业务区又被分成若个位置区,每个位置区又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是一个特定的BTS覆盖的区域。

GSM业务区:由全球所有的成员国的GSM/PLMN业务区所构成的覆盖区域。移动台可以在整个覆盖区域内漫游。

GSM/PLMN业务区:一个网络运营商所运营的GSM/PLMN网络的覆盖区域。一个国家范围

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GSM/PLMN网络。

位置区(LA):位置区是MSC/VLR业务区的一部分每一个MSC/VLR业务区分成几个位置区,在一个位置区内,移动台可以自由地移动,不需做位置更新。所以,一个位置区是广播寻呼消息以便找到某移动用户的寻呼区域。一个位置区只能属于一个MSC/VLR。利用位置区识别码(LAI),系统能够区别不同的位置区。LA区域的划分:要充分虑MS进行位置更新的频率和小区广播控制信道(BCCH)载波上寻呼信道(PCH)的数据量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尽量使MS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划在同一LA区域内。

小区(Cell):它表示网络中一个BTS的无线覆盖区域,一个位置区可划分为若干个小区,一个小区是具有一个全球识别码(CGI)的。同时,利用基站识别码(BSIC),移动台本身能区分使用同样的载频的各个小区。

MSC业务区:表示网络中由一个MSC所覆盖的服务区域,凡在该区的移动台均在该区的拜访寄存器(VLR)登记。所以,MSC总与VLR构成同一个节点,写作MSC/VLR。

2)GSM频段分配

GSM900

上行频率: 890--915MHZ (MS发射,BTS接收)

下行频率: 935--960MHZ (BTS发射,MS接收)

共分为124对双工载频,载频间隔为200KHZ。

每载频共分8个时隙,即为8个信道。

总信道数为124×8=992个信道。

124个频点中包含了联通,邮电GSM和TACS。

DCS1800

上行: 1710-1785 MHz

下行: 1805-1880 MHz

共分为374对双工载频,载频间隔为200KHZ。

总信道数为374×8=2992个信道。

3)手机的位置登记

第一次登记:

由于手机第一次被使用,所以MSC/VLR没有此手机的任何信息,若手机发现当前的位置区识别码(LAI码)与原来的不同,手机被允许接入系统要求登记,MSC/VLR登记该手机的位置信息并将该请求往HLR记录,MSC/VLR对该手机作“附着”标记,这时这个手机被登记成功。

周期性登记:

手机关机时,向系统发送“分离”消息。如果此时无线信号质量差,系统不能正确译码该信息,由于没有证实消息发送给手机,系统仍认为该机仍处于开机状态。当有呼叫该用户时,由于用户实际上是关机的所以无法寻呼到。若手机开机移动到覆盖盲区。若系统不知道,仍认为MS处于能够成功寻呼的附着状态,同样会发生第一点中出现的情况。

所以系统采取强制登记的措施,要求手机每隔一定的周期(一般定义1个小时)要登记一次。若系统没有收到手机的周期性登记信息,它所处的MSC就以“隐分离”状态进行标记。若有其他用户呼叫已经标识为“隐分离”状态的用户,系统将不再继续发起寻呼,这样就避免了系统资源的浪费。

4)手机位置更新

(1)位置区发生变化时的位置更新

用户在移动的过程中会从一个LA的覆盖范围进入另一个LA的覆盖范围,这种位置区的变化必须即时知会系统。

(2)周期性的位置更新

系统每隔一段时间搜索一次用户的位置,及时更新MSC或HLR中用户登记的LA地址。

5)GSM常用识别码

(1)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是唯一地识别GSM PLMN网中某一用户身份,它存储在HLR、VLR、SIM卡中,最长为15位。

结构:

IMSI=MCC+MNC+MSIN

MCC:移动网的国家号码

MNC:移动网号

MSIN:移动台识别号

(2)移动台的国际身份号码(MSISDN):移动台ISDN号,是市话交换网编号计划中唯一识别移动电话的签约号码

结构:

MSISDN=CC+NDC+SNCC:国家码即在国际长途电话通信网中的号码

NDC:国内目的地码

SN:用户号码

(3)MSRN:动态漫游号码:HLR知道用户处于哪个MSC/VLR业务区,为了提供一个用户用来选择路由的临时号码,HLR请求这个MSC/VLR给被叫用户分配一个动态漫游号码,并将号码送到HLR,HLR收到动态漫游号码后,将它发送给GMSC。此时,GMSC可选择路由将呼叫接至被叫用户当前登记的MSC/VLR中。

结构:

MSRN=CC+NDC+SNCC:国家码即在国际长途电话通信网中的号码(86)

NDC:国内目的地码

SN:用户号码

主要功能:查询路由、建立通话。

6)GSM漫游(4种)

(1)GSM网络层次结构

目前GSM网络结构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级话务汇接、一级信令汇接

第二层:二级话务汇接、二级信令汇接

第三层:端局:移动交换中心、归属位置积存器、关口局

(2)漫游定义:一个GSM的移动用户可得到其它GSM的移动网络的服务,并能自动返回归属地GSM网络。

国际漫游:包括国外GSM用户漫游到中国,中国GSM用户漫游到国外;

案例:

(1)用户漫游到香港、澳门、台湾无法登记,手机无信号;

(2)用户漫游到国外,登记位置正常,有信号无法做主被叫;

(3)外国用户漫游到中国,无法登记或有信号但不能正常通话。

国内漫游:包括省外GSM用户漫游到本省,省内GSM用户漫游到省外;

案例:

(1)手机漫游到外省显示无信号;

(2)用户在本地可正常使用,漫游后有信号但不能做主叫或被叫。

省内漫游:包括省内其它市区GSM用户漫游到本市,本市GSM用户漫游到省内其它地方。

案例:

(1)手机漫游到省内显示无信号;

(2)用户在本地可正常使用,漫游后有信号但不能做主叫或被叫。

边界漫游:当用户在两个市区的交界处(也可以认为外市基站与本地基站同时覆盖的地方)的拨打电话时,产生了长途话费,这种情可判断该用户是处于边界漫游状态。边界漫游产生的根源:通俗地说:用户在同一地点,可接收到两个城市的信号,而其中一方的基站信号比较弱、另一方的基站信号比较强,此时,手机信号不稳定,处于不断的切换中。如:用户在芳村会接收到南海的信号、在增城会接收到东莞的信号。

7)手机状态

(1)附着:当手机处于有信号,并在空闲状态下,则称“附着”。

(2)分离:当手机关机时,向系统发送“分离”消息。

(3)隐分离:如果用户所处的地区信号很差或者覆盖盲区,则系统不能正确监测到用户当时的状态,仍认为该用户仍处于开机状态。当有呼叫该用户时,由于用户实际上是关机的或无信号的,所以无法被寻呼到。一般系统会定期对用户做强制性的位置登记,每隔1个小时更新一次用户位置,若系统没有收到手机的周期性登记信息,它所处的MSC就以“隐分离”状态进行标记。若有其他用户呼叫已经标识为“隐分离”状态的用户,系统将不再继续发起寻呼,这样就避免了系统资源的浪费。

8)手机常用通知音

(1)正常关机:手机关机时,系统会收到该用户发出的关机信号,并在HLR里对该用户做一个关机的标识。当其他用户拨打该用户手机时,则系统将不再继续发起寻呼,这样就避免了系统资源的浪费。

(2)非正常关机(掉电):当手机无电,或采用了非正式关机的操作(如:拔电池)

时,当有电话打入时,则听到“您拨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的通知。

(3)手机吊死:通俗的说手机数据吊死时,打入会听到报“关机”。故障原因是:当用户的位置由一个MSC切换到另一个MSC时,由于各种原因(信号不好、传输故障、系统故障、手机问题等),无法把最新信息正确的传递给网络,则旧MSC把该用户标识为“隐分离”状态,当有呼叫该用户时,系统仍把信号接续到旧的MSC上,这时,旧MSC则播放关机的通知,而用户其实是登记到新的MSC上了。所以这种情况手机会显示有信号,但打入听到报“关机”。解决办法:在新、旧MSC上清除用户位置登记、让用户重新开关机则可恢复正常。

(4)暂时无法接通:当用户处于无信号、覆盖盲区、非正常关机(掉电)时,如有电话打入该用户,则系统播放“您拨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

(5)忙音:当用户处于通话状态时,如有电话打入,便会听到“您拨的用户正在通话,请稍后再拨”。

9)覆盖问题

在一些房屋比较密集的地方,此地的信号比其它地方的信号是比较弱的,原因是:房屋密集的地方,信号衰减大。

一般基站发射强度是:

GSM900:31~47dBm,

GSM1800:33~45dBm,

墙的衰减系数是:10~15dBm。

房屋越是密集,衰减越大,甚至无信号,这也是有些地下室无信号的原因。

1.1.4GSM系统呼叫流程

1)GSM用户作主叫

每一个GSM用户都是活动在一定的无线区域范围内的,GSM用户发起呼叫时,根据其能接收到的最强的小区(基站)无线信号,提出无线资源占用的请求,占用到无线资源后通过无线信令通道发起呼叫指示(如电话、数据业务、传真等),得到确认后,再进行鉴权认证,加密,开始呼叫。覆盖手机的基站会分配用户相应的话务信道,并通过该基站所属的BSC、MSC进行话务的分析、接续。

的HLR,查找被叫用户登记的MSC/VLR地址,并根据MSC/VLR返回的临时分配的动态漫游号码MSRN(唯一对应一个MSC/VLR地址),建立至被叫所在MSC的正常呼叫。

2)GSM用户作被叫

如固定电话(PSTN)拨GSM用户,通过公网关口局接入移动的GMSC门道局,门道局分析被叫号码,得到一个GRI路由(软件路由,指示用户信息查询)后进入GT表分析,寻址到用户号段所在的HLR,在HLR中用户的手机号码(MSISDN)对应到唯一的IMSI号和用户登记地址(VLR ADDRESS),HLR判断用户是否开机状态,如关机则通知GMSC,否则HLR向被叫所在的MSC发起呼叫接续请求,申请动态漫游号码MSRN。

被叫所在的MSC根据本端局资源允许情况分配一个动态漫游号码(MSRN前6-7位一般与MSC地址相同)给用户经HLR返回GMSC,这时MSC中已保存了用户IMSI和MSRN的对应关系。

以上各步GMSC得到MSC分配的MSRN后进行号码分析,选择话音路由至被叫所在MSC 端局,被叫MSC根据IMSI与其对应的位置信息(LAI)向该位置区内漫游的所有发起寻呼(PAGING),被叫手机接到寻呼后即予响应,于是占用无线信道建立正常的通话。

3)一个市话拨打一部手机的呼叫流程:(参见GSM常用识别码)

(1)为了提供一个用来选择路由的临时号码,HLR请求被叫用户当前的MSC给被叫移动用户分配一个空闲的临时漫游号码MSRN,并将号码传送到HLR。

(2)HLR接到MSRN后,即将它传送给GMSC。

(3)此GMSC将选择路由将呼叫接至被叫用户目前登记的MSC中。

注释:

HLR:归属位置寄存器

MSC:移动交换中心

MSRN:动态漫游号码

GMSC:连接电信的关口局

4)手机通话基本类型及通话实例附录

手机通话基本类型:

(1)省内通话:如广州用户拨打中山的用户、广州用户拨打漫游在中山的广州用户。

(2)省外通话:如广州用户拨打北京的用户、广州用户拨打漫游在北京的广州用户。

(3)国际电话:如广州用户拨打国外用户、广州用户拨打漫游在国外的广州用户。

附例1:香港电信用户拨打广州手机

呼叫流程:

香港电信—广州国际关口局—广州高级话务汇接局--广州二级话务汇接局—广州MSC---广州用户

附例2:广州手机拨打美国电话

呼叫流程:

广州用户-广州移动交换中心—广州二级话务汇接局--广州高级话务汇接局---广州国际关口局—北京国际关口局--德国国际关口局--美国关口局--美国电信或手机终端。

以上各接点任某一接点出现故障,均导致此呼叫不能成功接续或通话中断。

1.2软交换网络结构、网元功能、呼叫流程

1.2.1软交换网络结构介绍

软交换是从IP电话技术领域中产生的,这里涉及到NGN下一代网络,区别于现有网络的一种网络,它话音网络与数据网络各自独立,运维分立导致高成本、低效率,NGN不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而是现有各种网络的融合。软交换技术是NGN的一种解决方案,采用软交换技术的NGN称为软交换网络。软交换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软交换即泛指采用软交换技术的NGN,狭义上的软交换是一个软件实体,用来在分组网络上进行综合电信业务

的呼叫控制,采用标准的协议和接口。

移动软交换主要针对核心网络的交换部分,其核心概念是实现了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移动交换中心(MSC )被分解为MSC 服务器(MSS )和媒体网关(MGW ),所有的控制功能集中在MSS 中,所有的交换功能在MGW 中完成。MGW 还同时完成回声抑制、(多媒体数字)信号的编解码以及通知音的播放等功能。MSS 通过标准的H.248接口控制MGW 完成话务的交换,MSS 通过传统的MAP 信令与HLR 交互。

处于控制面的MSS 容量相对原有交换机大大提高,而且可以集中放置在省会与地区中心的机房,负责交换的MGW 则放置在各个本地网中,由此就实现了清晰的网络结构。这样一来,主要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将可以集中完成,新业务的引入也可以集中在MSS 中进行,而MSS 与MGW 之间可以通过IP 进行连接。此外,当引入IP 承载话音时,可以将话音承载平面化。由于IP 网络本身具备路由与交换的特性,因此原有的汇接局将不再需要,而且整个网络的结构将趋于简单,使得网络优化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软交换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MSS

SMGW1BSC BSC 归属TMG 汇接区

链路BSC

电路交换模式向软交换模式的演进如下图:

1)软交换的特征

分组传送

a. 控制功能从承载、呼叫/会话、应用/业务中分离

b. 业务提供与网络分离,提供开放接口

c. 利用各基本的业务组成模块,提供广泛的业务和应用(包括实时、流、非实时和多媒体业务)

d. 具有端到端QoS和透明的传输能力

e. 与现有的传统网络互通

2)通过软交换实现的话务疏通方式

各地的MGW设备和各自归属的汇接区的TMSC2以及长途软交换TMG设置中继电路,用以疏通其长途话务;

MGW设备与本地网内的移动关口局设置直达电路,用以疏通互联互通话务;

MGW设备与本地网内的其他移动端局之间,与其有切换关系的端局设置直达中继电路,其它未设置直达中继电路局向通过本地汇接局疏通。

3)通过软交换实现的信令疏通方式

包括移动性管理、呼叫处理等在内的所有的信令处理功能都将集中在MSC Server处理,

MGW不处理任何信令消息。

软交换设备将作为2G网元接入现有2G网络的七号信令网,MSC SERVER支持多信令点功能, SERVER和MGW都支持和设置内置SG。

每个MSC Server分配两个信令点编码和两个MSC ID,将MSC SERVER及所辖的两个SMGW 在逻辑上作为两个交换端局。

MSC Server与一对LSTP设置信令链路,采用2Mb/s信令链路TDM承载。

软交换局与本地网内的其他MSC、GMSC和TMSC2设置直联信令链路(通过MGW内置的信令网关实现信令适配),负责实现ISUP消息的疏通。

MSC Server与HLR之间的MAP信令消息全部通过HLR所属信令汇接区的一对LSTP转接。MSC SERVER与智能网SCP、短消息中心SMC、长途软交换TMG及其他未设置直联信令链路的SP之间的信令也全部通过一对LSTP转接。

BSC与MSC SERVER之间BSSAP信令全部通过MGW进行转接。

MSC Server与所管辖的MGW之间的信令采用IP承载的宽带信令方式。通过MGW内置SG 转接的7号信令由SIGTRAN协议转化由IP方式承载,爱立信SG的SIGTRAN协议采用M3UA 方式,华为SG的SIGTRAN协议采用M2UA方式。

4)局数据命名方式(以深圳为例)

MSC SERVER:SZSS01/SZS01 每个SERVER带2个MGW

MGW:SZSMGW01/SZM01 每个MGW带2个BSC

BSC:SZ01A、SZ01B(与所控制的MGW有对应关系)

MGW设备分散建设在各业务区内。话路网的组织方式,同现有2G网元完全相同。

各地的MGW设备和各自归属的汇接区的TMSC2以及长途软交换TMG设置中继电路,用以疏通其长途话务;

MGW设备与本地网内的移动关口局设置直达电路,用以疏通互联互通话务;

MGW设备与本地网内的其他移动端局之间,存在两种情况,对于本地网内端局数量不多的情况,全部设置直达中继电路,以疏通网内话务;对于广州和深圳本地网内端局数量很大的本地网,仅和与其有切换关系的端局设置直达中继电路,其它未设置直达中继电路局向通过本地汇接局或是TMSC2疏通。

1. 2.2软交换网元功能

1)软交换的网络层次

网络各层的功能:

业务应用层:软交换网能提供的多种增值业务则由业务层的各种应用服务器平台来完成的。业务应用层中的物理实体是各种应用服务器AS和智能网的SCP。

控制层:其功能是完成各种呼叫控制,并负责相应业务处理信息的传送。其物理实体是软交换机SS(softswitch),完成基本的实时呼叫控制和连接功能,支配网络资源,进行业务流的处理,并能够提供开放的、标准的接口和协议。

核心传送层:传送层的任务是将接入层的各种媒体网关、控制层中的软交换机、业务层中的各种服务器连接起来,是NGN统一的业务传送平台,要满足未来话音、视频和数据通信业务的需求,既要保证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又要向话音、视频等实时业务提供QOS保证。

边缘接入层:通过接入到不同的媒体网关实现不同的业务功能,有接入媒体网关、信令网关、中继媒体网关,综合媒体网关等,完成媒体流的转换和适配。

2)长途软交换网内需要建设的网元

中继媒体网关(TMG):用于完成与中国移动GSM网内TDM网元的中继连接,实现TDM电路型话音业务与VoIP业务流之间的编解码、打包/拆包、时延抖动滤除等功能信令网关(SG):用于完成与七号信令网的连接,实现基于MTP/TDM与基于SCTP/IP的信令协议转换功能

软交换机(SS):完成对本业务区的TMG、SG的控制,负责呼叫和路由选择

TG(Trunk gateway ): 在softswitch的控制下,完成媒体流的转换功能,主要用于中继(SS7信令)接入。

AG(Access gateway): 在softswitch的控制下,完成媒体流转换和非SS7信令处理功能,主要用于终端用户/PBX接入,中继接入。

IAD(integrated access device):作为用户端设备和网关,为各种用户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如模拟用户接入,数字用户接入,局域网接入,直接五类线电话接入。

MS (media server): 在softswitch的控制下,为终端和媒体网关提供媒体资源,如播放录音通知,会议桥和语音信箱。

WAG(wireless access gateway ):提供无线接入接口。

API(application server): 对内或对外提供应用编程接口,通过提供业务生成环境,完成业务创建和维护功能。

PS(policy server): 与软交换设备交互,完成策略管理,提供高级网络管理业务。

AAA Server: 完成认证鉴权和计费功能。

3)软交换的协议体系

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用于控制媒体网关或多媒体终端的连接、建立和释放。

H.248/Megago:在MGCP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媒体网管协议特点发展的一种协议,可支持更多类型的接入技术和终端的可移动性。

SIP:在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用来创建、修改、和终结会话进程。

BICC: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由于呼叫的控制,编码协商等。

H.323:在分组交换网中提供多媒体业务,用于建立点到点的多媒体会话。

SIGTRAN:通过IP网络传输传统电路交换网的信令,主要功能是传输和适配。

1.2.3软交换呼叫流程

1)、流程的分类

在WCDMA系统中具有的各种各样的信令流程中,从协议栈的层面来说,可以分为接入层的信令流程和非接入层的信令流程;从网络构成的层面来说,可以分为电路域的信令流程和

分组域的信令流程。

所谓接入层的流程和非接入层的流程,实际是从协议栈的角度出发的。在协议栈中,RRC 和RANAP层及其以下的协议层称为接入层,它们之上的MM、SM、CC、SMS等称为非接入层。简单地说,接入层的流程,也就是指无线接入层的设备RNC、NodeB需要参与处理的流程。非接入层的流程,就是指只有UE和CN需要处理的信令流程,无线接入网络RNC、NodeB是不需要处理的。举个形象的比喻,接入层的信令是为非接入层的信令交互铺路搭桥的。通过接入层的信令交互,在UE和CN之间建立起了信令通路,从而便能进行非接入层信令流程了。

接入层的流程主要包括PLMN选择、小区选择和无线资源管理流程。无线资源管理流程就是RRC层面的流程,包括RRC连接建立流程、UE和CN之间的信令建立流程、RAB建立流程、呼叫释放流程、切换流程和SRNS重定位流程。其中切换和SRNS重定位含有跨RNC、跨SGSN/MSC的情况,此时还需要SGSN/MSC协助完成。所以从协议栈的层面上来说,接入层的流程都是一些底层的流程,通过它们,为上层的信令流程搭建底层的承载。

非接入层的流程主要包括电路域的移动性管理,电路域的呼叫控制,分组域的移动性管理、分组域的会话管理。

2)、基本信令流程总体介绍

接下来我们对基本的信令流程进行简单的总体介绍。

我们首先看一下用户在不移动的情况下,从开机、进行业务到关机的整个业务流程。

主叫业务流程

1)用户UE开机,首先进行接入层的信令交互。此时首先进行PLMN选择,选择某个运营商的网络,接着进行小区选择,驻留一个合适的小区,然后进行RRC连接建立,Iu接口的信令连接建立。至此,通过这些接入层的信令流程,在UE和CN之间搭建起了一条信令通道,为非接入层的信令流程做好了准备。

2)接着UE和CN之间便开始进行非接入层的移动性管理流程了。此时用户会进行附着流程,其中包括鉴权、加密等小流程。如果用户在空闲时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还将发生位置更新流程。

3)当通过鉴权等流程后,UE便进行非接入层的业务相关流程了。包括电路域的呼叫连接流程,分组域的会话管理流程。通过这些流程为进行业务搭建好了业务承载的链路。随后用户就可以开始打电话,上网了。

4)当用户结束业务后,同样会进行电路域的呼叫连接流程,分组域的会话管理流程,拆除业务承载链路。

5)此时如果用户关机的话,则UE和CN之间进行非接入层的移动性管理流程,进行电路域、分组域的分离。

6)等非接入层的信令交互结束后,系统会进行接入层的信令流程,拆除之前建立的Iu信令连接,以及RRC信令连接。

7)至此,一个用户在不移动的情况下,从开机,进行业务,到关机的整个流程便结束了。其中可以看到,这个业务过程是需要接入层的信令流程和非接入层的信令流程互相配合完成的。接入层的流程为非接入层的流程搭建信号承载。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用户进行被叫的一个业务流程。

被叫业务流程

1)用户UE处在待机状态。此时从网络侧对其进行寻呼;

2)如果没有现存的UE与CN之间的信令连接,则UE、RNC、CN之间会进行接入层的信令流程,建立RRC连接和Iu接口信令连接;

3)接下来可能会进行移动性管理的鉴权加密流程;

4)随后通过电路域的呼叫连接流程、分组域的会话管理流程,建立其业务的承载链路,从而就可以进行业务了。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及参数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及参数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特征描述计量 单位 数量 1 水平输送机1.带宽550,长10m, 2.输送功率4kw,升降,线速度≤s, 3.处理能力:50t/h。 台 1 2 升降输送机1.带宽550,长15m 或18m, 2.输送功率,升降,线速度≤s, 3.处理能力:50-80t/h 台 1 3 卸粮机1.带宽550,8S+4D, 2.输送功率4kw,线速度≤s, 3.处理能力:50-100t/h 台 1 4 电动行走装仓 机 1.带宽550,12+6、含电动行走,新式方向盘, 2.输送,升降3kw,伸缩,行走 台 1 5 探粮器1.主机功率:1800w; 2.电源:220 50hz; 3.不锈钢管直径28mm。。 台 1 6 分样器适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等颗粒粮食样品的等量分样台 1 7 快速水分检测 仪 1.测量范围:3~35%(因样品种类而异) 2.显示分辨率:%, 3.测量精度:水分:干燥法的标准误差为%以下(水 分低于20%的全部样品), 4.测量品种:小麦、玉米等多个品种; 5.重复性误差:≤±%,重量:内置电子天平, 6.温度:自动温度补偿。 台 1 8 小麦容重器1.容重器大工作称重:1000±2g ; 2.容重器小工作称重:100g ; 3.容重器分辨力:1g ; 4.容重筒容积:1000± ; 5.供电电源:220v; 6.工作条件环境温度5℃-40℃ 7.相对湿度<90%RH ; 台 1

8.测量方式:组合式测量 9 玉米容重器1.容重器大工作称重:1000±2g ; 2.容重器小工作称重:100g ; 3.容重器分辨力:1g ; 4.容重筒容积:1000± ; 5.供电电源:220v; 6.工作条件环境温度5℃-40℃ 7.相对湿度<90%RH ; 8.测量方式:组合式测量 台 1 10 天平1.称量范围0-200g; 2.读取精度; 3.重复性±; 4.线性误差±; 5.称盘尺寸Ф80mm; 6.输出接口RS232C; 7.外型尺寸34cm××35cm(长*宽*高); 8.电源AC 110-240V; 台 1 11 害虫显微镜1.产品倍数:40-1600倍; 2.产品材质:全金属材质; 3.产品光源:LED上下电光源; 4.供电方式:电池; 5.产品配置:广角目镜、倍增镜、标本移动卡尺; 6.具有精细调节及微调功能 台 2 12 地磅1.称台规格:宽米、长16米、10mm-12mm(+, 2.称重量:100t; 3.数字高精度30吨桥式传感器; 4.不锈钢外壳数字仪表; 5.不锈钢防浪涌10线接线盒;衡器专用?4#主线;5H 防水外显屏; 6.称重管理软件一套; 7.附件含台式电脑、打印机; 8.含称台基础。 台 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1、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有哪些?答: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分组无线网。无限寻呼系统 2试列出1G,2G,3G的典型系统。答:1G:TACS和AMPS 2G:GSM和NCDMA 3:WCDMA、 CDMA2000和TD-SCDMA 3、移动通信信道的特点。答:1传播的开放性2接受环境的复杂性3用户的随机移动性 4、蜂窝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方式有哪些?答: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 5、慢衰落和快衰落的成因分别是什么?其信号包络统计特性分别服从什么分布?答:慢衰落阴影效应正态分布;快衰落多径传播瑞利分布莱斯分布 6、信号通过移动信道时。在什么情况下遭受平坦衰落。在什么情况下遭受选择性衰落?答:信号带宽大于相关带宽遭受选择性衰落;信号带宽小于相关带宽遭受平坦衰落 7、电波传播预测是用来计算什么量的?在选择传预测型时要注意哪些因素?答:计算接收信号中值的要注意距离、频率、天线高度、地理环境等 8、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提高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实现?答:时间域:多信道共用空间域:频率复用频率域:信道的笮带化和宽带多址技术 9、给出蜂窝小区和区群的概念?同频复用的距离公式是什么?答:蜂窝小区:区群:共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N个小区;公式:N=i*i+ij+j*j 10、改善蜂窝小区容量的技术有哪些?简述它们是如何提高系统容量的。答:小区分裂:通过增加基站的数量来增加系统容量裂向和覆盖区域逼近:通过基站天线的定位来减小同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11、什么是多址技术?常用的多址技术有哪些?答:多址技术:是指在通信网内处于不同位置的多对用户同时进行通信的技术;常见的多址技术有FDMA、TDMA、CDMA 12、越区切换的准则有哪些?越区切换过程控制的方式有哪些?越区切换可分为哪几种?答:准则:1、对信号强度准则2、具有门限规定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3、具有滞后余量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4、具有门限规定和滞后余量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越区切换:硬切换:在新的链路建立之前先中断旧的链路,如TDMA,FDMA(1G、2G)。软切换:即保持旧的连接,有建立新的连接,当新的基站可靠连接后,在中断旧的连接。更软的切换:在一个基站不同扇区之间的切换叫做更软的切换。 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对数字解调技术的要求是什么? 答:1、为了在衰落条件下获得所要求的误码率(BER),需要好的载噪比(C/N)和载干比(C/I)性能; 2、所用的调制技术必须在规定频带榆树内提供高的传输率,以Hz为单位;3、应使用高频率的功率放大器,而带外辐射又必须降低到所需要的要求4、具有恒定包络5、尽量避免幅相效应6、要求具有小的功率谱占有率。 2、GSM系统中采用什么调制技术?为了产生0.3GMSK信号,当信道数据速率为270KBPS时,求高斯低通滤波器的3DB带宽?并确定高斯低通滤波器的系数A? 答:GSM系统采用GMSK 即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BT=0.3 PB=1/T=270KBPS 则高斯低通滤波器3DB带宽为B=0.3/T=81KHZ A=0.5887/B=7.3*10-6 3、IS-95CDMA采用的调制技术是什么?OQPSK/QPSK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IS-95CDMA系统上下行采用不同的调制技术,即上行采用QPSK(四相相移键控),下行采用OQPSK(交错四相相移键控)。区别:1QPSK 调制信号具有恒包络特性,OQPSK解调信号不具有恒包络特性2在QPSK解调信号中奇偶比特流的比特同时跳变,而在OQPSK中奇偶比特流错开半个输入码间隔3在QPSK中,最大相移码达180°,而OQPSK在任意时刻发送的最大相移限制在±90° 5、给出GSM900系统的工作频段,载频间隔,双工间隔?答:上行890 MHz—915 MHz 载频间隔为0.2 MHz 下行为935 MHz ---965 MHz 双工间隔为45MHz 6、简述GSM系统的桢结构?答:在GSM系统桢结构总存在两种复桢,即业务和控制复桢。1业务复桢:一个TDMA桢可以分为0-7共8个时桢,长为4.615MS;由26个TDMA(120MS)构成1复桢。控制复桢:一个TDMA桢可分为0-7共8个时桢,长为4.165MS,每时隙含156.25个码元,码长约0.577MS,由51个TDMA桢构成一个复桢,长235.385MS称为控制复桢。由51个业务复桢或26个控制复桢组成一个超桢,

软交换性能测试技术

软交换性能测试技术 1 软交换测试概述软交换作为NGN/VoIP 网络中的核心设备,具有接口丰富、协议复杂、性能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也成为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进行 实验室测试或网络验收测试的关注焦点。软交换一般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与PSTN 互通需要SIGTRAN 接口,与中继媒体网关互通需要H.248 控制接口, 与IP 终端互通需要sip/H.323/mgcp/H.248 接口,与其他软交换互通需要sip/sip- I/sip-T/BICC 接口。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接口出现问题,都将成为制约系统性能 的瓶颈,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NGN/VoIP 网络瘫痪。因此,软交换性能的高低,成为运营商考察NGN 系统好坏与否的关键指标。 基于上述原因,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有效地验证软交换设备 的各个接口功能的性能及稳定性,成为NGN/VoIP 测试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思博伦通信长期关注于通信领域的测试技术,凭借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多年 的现网测试经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软交换系统测试方案,成为运营商和设备 商NGN 领域测试的必然选择。 2 软交换常见测试方法 软交换作为一个复杂的核心控制设备,可供选择的测试方法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测试方法按不同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按组网方式分:单节点全包围测试、多个网元互通测试、端到端系统测试● 按测试的功能分:C4 汇接局功能测试,C5 本地端局功能测试●按测试指标分:峰值压力测试,最大同时会话能力测试,稳定性测试,长时间通话测试,过载 保护测试,CDR 准确性测试。 下面我们对这些不同的测试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2.1 单节点全包围测试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

移动通信技术考试重点

第一章概论 1.1 移动通信及其特点 1、移动通信就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运动中实现通信的通信方式。 2、移动通信的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按工作方式可以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 2、按多址方式可以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等。 3、按业务类型可以分为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4、按服务范围可以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 5、按信号形式可以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6、按照通话状态和频率使用的方法,移动通信可以分为单工制、半双工制和双工制3种工作方式和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TDD)两种双工制式。 7、多址方式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模拟式蜂窝移动通信网采用频分多址方式,而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网采用时分多址方式。 8、1G网FDMA 、2G网TDMA/FDMA、3G网CDMA,其中CDMA是唯一使用软切换通信方式。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是早期采用的,它一般设有一个基站,一般覆盖范围半径30km~50km,用户数约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2、GPRS是GSM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GPRS为2.5G网、GSM为2G网。 习题小结 单工制:分为单频单工和双频单工。特点是双方采用“按—讲”的方式。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任一方在发话的同时,也能听到对方的语言。模拟或数字式的蜂窝电话系统都采用双工制。 SDMA:空分多址指通过空间的分割来区别不同的用户。 小区制:将一个大区制覆盖的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Cell)中设立基站(BS),与用户台(MS)间建立通信。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移动通信主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主流标准编码典型特征 第一代AMPS、TACS FDMA 频谱效率低,网络容量有限,性差 第二代GSM、CDMA TDMA 第三代WCDMA、CDMA2000、 CDMA TD-SCDMA 2.移动通信的分类 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 Ps:SDMA 空分多址 第二章 1.电波传输的三大特性:多径衰落、阴影衰落、多普勒效应 2.三种电波传送机制:反射、绕射、散射 3.什么是阴影衰落? 阴影衰落时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它的电波传输途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 4.多普勒公式: (λ:电波访问与移动方向的夹角,0~180°)5.相关带宽与信号带宽之间对传输特性的影响P31 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平坦衰落信号波形不失真 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频率选择性衰落引起波形失真,造成码间干扰 6.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P39 平坦衰落(非选择性衰落) : 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条件: B 《B 、T 》σ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条件: B 》B 、T 《σ Ps:T 信号周期(信号带宽B 的倒数);σ:信道的时延展宽;B :相关带宽 7.预测模型 适用围 Okumura模型150~1500MHz ,主要应用于GSM 900MHz COST-231模型2GHz 用于GSM1800 以及3G系统 第三章 1.什么是信源编码,目的是什么? 信源编码位于从信源信宿的整个传输链路中的第一个环节,其基本目的是压缩信源产生的冗余信息,降低传递这些不必要的信息的开销,从而提高整个传输链路的有效性. 2.话音编码技术 2G/3G系统中的话音信源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采用了矢量量化和参数编码的方式,它不同于PCM方式,没有直接传递话音信号的波形。而是对这些波形进行参数提取,传递的是这些参数。优点:一方面,传递这些参数本身需要数据量较小;另一方面,

移动软交换的性能指标

移动软交换的性能指标 1. 处理能力 MSOFTX3000 处理能力 参数指标 最大用户数180 万(0.025Erl/用户);BHCA :VMSC Server 2700k,GMSC 7200k,TMSC Server 9000k;最大窄带链路数:1152(64Kbit/s)、72(2Mbit/s);最大宽带链路数:2304;支持的信令点编码类型;UTRAN:支持14 位目的信令点编码;CN:可支持14 位和24 位目的信令点编码;最大源信令点数量16(可扩充至256);最大目的信令点数量256(缺省配置,可扩充至64000);最大支持的ATM 光接口数量16个155M 光接口;最大支持的IP 接口(FE)数量4对;最大支持的E1 接口(承载窄带SS7 信令)数量288;最大可控制的MGW 数量300;最大可接入的RNC 数量128;最大可接入的BSC 数量128;话单存储能力730GB (RAID5 配置);话单处理能力2300 CDR/s;时钟等级二级A HUAWEI MSOFTX3000 移动软交换中心技术手册 产品概述分册第7 章技术指标 7-2 表7-2 参考话务模型 参数典型值

移动用户平均忙时话务量0.025Erl 移动用户平均呼叫时长60s 中继平均忙时话务量0.8Erl 中继平均呼叫时长60s 2. 号码分析能力 表7-3 MSOFTX3000 主要号码分析能力指标 参数指标 最大号码分析长度32位 最大被叫号码分析表元组数30000 最大GT 翻译能力每链路80GTT/s GT 译码表容量4096(缺省配置,可扩充8192) 3. 可靠性指标 MSOFTX3000 系统满配置时,可靠性指标参见表7-4。 表7-4 MSOFTX3000 主要可靠性指标 参数指标 系统可用度(A)≥99.99953%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24 年(满配置) ≥42 年(单框) 系统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1 小时(不含准备时间)停机时间<3分钟/年 单板重启时间<1.5 分钟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总结)

第一、二章 1、900 MHz 频段: 890~915 MHz (移动台发、基站收)—上行 935~960 MHz (基站发、移动台收)—下行 2、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3、单工通信: (1)定义: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2)方式:根据通信双方是否使用相同的频率,单工制又分为同频单工和双频单工。 4、双工通信定义:通信双方均同时进行收发工作。即任一方讲话时,可以听到对方的话音。有时也叫全双工通信。 5、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中,一方使用双频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另一方使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6、移动通信的分类方法: (1)按多址方式: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和码分多址(CDMA ) (2)按业务类型: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3)按工作方式:同频单工、双频单工、双频双工和半双工。 7、三种基本电波的传播机制:反射、绕射和散射。 8、阴影衰落定义: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电波传播路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阴影衰落的信号电平起伏是相对缓慢的,又称为慢衰落。 9、多普勒频移公式:fd=v *cos α/λ v :移动速度 λ:波长 α:入射波与移动台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v/λ=fm :最大多普勒频移 移动台朝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正(接收信号频率上升),反之若移动台背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负(接收信号频率下降)。 10、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1)由于时间色散导致发送信号产生的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2)根据发送信号与信道变化快慢程度的比较,也就是频率色散引起的信号失真,可将信道分为快衰落信道和慢衰落信道。 11、平坦衰落信道的条件可概括为:Bs<> 12、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条件:Bs>Bc;Ts< 13、信号经历快衰落的条件:Ts>Tc ;Bs>B D 15、衰落率定义: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中值电平的次数,即包络衰落的速率与发射频率,移台行进速度和方向以及多径传播的路径数有关。 16 v :——运动速度(km/h )f :——频率(MHz )A :——平均衰落(Hz ) 17、衰落深度:信号有效值与该次衰落的信号最小值的差值。 18、电平通过率定义:单位时间内信号包络以正斜率通过某一规定电平值R 的平均次数。描述衰落次数的统计规律。 深度衰落发生的次数较少,而浅度衰落发生得相当频繁。 19、平均电平通过率表达式: 其中f m :——最大多普勒频率 ρ=R/R min 其中Rmin= 为信号有效值,R 为规定电平 T τσ T τσ

移动通信原理-整理(第三章)

1、说出GSM下列各主要参数 (1)上下行频段 GSM900: 下行935-960 上行890-915 Dsc1800: 下行1710-1785上行1805-1880 (2)双工间隔 45、95MHZ (3)载频间隔 200KHz (4)总频道个数 124、374 (5)每载波时隙数每载频信道数 8 (6)话音编码方式与编码速率 (7)调制方式 GMSK (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 (8)中心频率与频道序号的关系 Dsc1800 fu(n)=1710.2MHz + (n-512)×0.200MHz 上行频率fd(n)= fu(n)+95MHz 下行频率 n=512~736频道 GSM900: fu(n)=890.2MHz + (n-1)×0.200MHz 上行频率 fd(n)= fu(n)+45MHz 下行频率 n=1~124频道 2、画出GSM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并标明各接口。 MS 移动台 BTS 基站收发信机 BSC 基站控制器 MSC 移动交换中心 VLR 拜访位置寄存器 HLR 归属位置寄存器 EIR 设备识别寄存器 AUC 鉴权中心 OMC 操作维护中心 BSS 基站子系统 NSS 网络子系统 PTSN 公共电话网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PLMN 公共陆地移动网络 PSPDN 分组交换公共数据网

NSS MSC:对它管辖区域内的移动台进行控制交换 完成所有的交换和信令功能能考虑无线资源管理考虑用户的移动性位置更新过程切换过程与固定网连接 VLR:存储与呼叫处理有关的一些数据 移动站的位置登记 HLR:管理部门用于移动数据管理的数据存储有关用户的参数以及目前所处的位置用户业务邓婕数据部分位置信息业务限制信息补充业务参数 EIR:移动设备的识别存储移动台设备的参数的数据库 AUC:鉴权加密数据移动用户身份认证和产生相应的鉴权参数 BSS BTS:一个小区的无线收发信设备完成BSC与无线信道的转换UM的无线传输与控制无线收发设备 BSC:对一个或者多个BTS进行控制及相应呼叫控制各种接口无线资源无线参数的管理 移动台:移动设备(ME)和SIM卡 无线处理功能 与使用者之间的节后 用户识别模块(SIM) 接口:UM Abis A A接口 定义为网路子系统(NSS)与基站子系统(BSS)间的通信接口,从系统功能实体来说,就是移动业务交换中(MSC)与基站控制器(BSC)之间的互连接口,其物理链接通过采用标准的2.048Mb/s PCM数字传输链路来实现。此接口传递的信息包括移动台管理、基站管理、移动性管理、接续管理等。 Abis 接口 定义为基站子系统的两个功能实体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之间的通信接口,用于BTS(不与BSC并置)与BSC之间的远端互连方式,物理链接通过采用标准的2.048Mb/s 或64kbit/s PCM 数字传输链路来实现。持所有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并支持对BTS无线设备的控制和无线频率的分配。 Um 接口(空口接口) 定义为移动台与基站收发信台(BTS)之间的通信接口,用于移动台与GSM系统的固定部分之间的互通,其物理链接通过无线链路实现。此接口传递的信息包括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接续管理等。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技术指标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技术 指标 ?双向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 ?单向高清晰度移动视频传输系统

一、双向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 1.1 概述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可实现移动中图像、语音、数据的实时、同步、双向的通信传输。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由移动多媒体系统中心站、远端站为核心、配合移动通信车、现场图像采集系统、中心站监控显示系统及其他车载辅助系统(车载计算机数据通信子系统,供电、照明、广播等控制辅助子系统)组成。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扩频通信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解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并结合数字图像压缩等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能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实现视频、语音、数据等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实时、同步传输。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灵敏度高、移动性好、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强、传输数据率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突出等显著优点,为指挥、抢险、救灾等应急通信提供远距离、高质量、高速率、无线实时传输的理想解决方案。 1.2 双向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 该系统设备的主要特点如下: 1)绕射能力强,采用340MHz频段,具有更强的绕射能力,可在非视距环境下工作。适应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的各种复杂环境要求。 2)覆盖范围广,采用多种不同的发射功率配置(2W/5W/10W)和天线配置,在典型的城市环境下单个中心站的覆盖范围可达到15km。同时采用各种分集技术,保证在整个覆盖范围内的性能。 3)抗干扰能力强,采用CDMA系统的全数字调制解调方式,扩频增益达到8dB;采用前向纠错编译码,再获得编码增益2dB(BER=10-5),使载噪比低于-10dB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接收端采用非相干解调技术,系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4)抗衰落能力强,采用了CDMA系统的RAKE接收技术,具有更强的多径分集作用,特别适合城市快速移动的工作环境;采用空间分集、时间分集等多种先进的分集技术,极大增强系统的抗衰落能力。上述先进技术的采用保证了产品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具有优势的接收灵敏度,接收电平-100dBm时仍能保证误码率<10E-5,误帧率<1%。 5)传输数据率高,灵活可调:双向带宽2Mbps,满足多媒体传输要求;采用ARQ差错控制机制,链路自适应调节,大大增强无线链路传输质量;传输数据率灵活分配,可实现上下行全双工、半双工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移动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综合练习题

《移动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综合练习题 1.(D) 2.(C ) 3.( C ) 4.( B ) 5.( A ) 6.(C ) 7.( C ) 8.( D ) 9. (C)10. (B)11.(B)12.(D)13.(B)14.(B)15.(B) 16.(A)17.(D)18. (C)19.(D)20.(A)21.(B)22.(B)23.(C) 24.(D)25.(C)26.(B) 选择题 1.GSM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FDMA (B)CDMA (C)TDMA (D)FDMA/TDMA ( ) 2.下面哪个是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 (A) 频率利用率低 (B)不能与ISDN兼容 (C)抗干扰能力强 (D)话音质量差 ( ) 3.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NSS与NMS间的接口 (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 (D)BSS与NMS间的接口 ( ) 4.N-CDMA系统采用以下哪种语音编码方式 CELP (B)QCELP (C)VSELP (D)RPE-LTP ( ) 5.为了提高容量,增强抗干扰能力,在GSM系统中引入的扩频技术 跳频 (B)跳时 (C)直接序列 (D)脉冲线性调频 ( ) 6.位置更新过程是由下列谁发起的 移动交换中心(MSC) (B)拜访寄存器(VLR) (C)移动台(MS) (D)基站收发信台(BTS) ( ) 7.MSISDN的结构为 MCC+NDC+SN (B)CC+NDC+MSIN (C)CC+NDC+SN (D)MCC+MNC+SN ( ) https://www.doczj.com/doc/5318149086.html,是 一个BSC所控制的区域 (B)一个BTS所覆盖的区域 (C)等于一个小区 (D)由网络规划所划定的区域 ( ) 9.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NSS与NMS间的接口 (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 (D)BSS与NMS间的接口 ( ) 10.如果小区半径r=15km,同频复用距离D=60km,用面状服务区组网时,可用的单位无线区群的小区最少个数为. (A) N=4 (B) N=7 (C)N=9 (D) N=12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移动通信技术时,必须具备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开设《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移动通信的原理、移动通信线路的传输特性及移动台和基站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抗衰落措施。 3.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网络结构、接口互连及信令变换、协议和标准等。 4.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性能。 5.了解个人通信的基本技术和发展动态。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 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掌握移动通信的分类、工作频带、蜂窝小区。 重点和难点:移动通信系统构成、蜂窝小区的内容。 第一节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二、移动通信的特点 第二节移动通信工作频段 一、移动通信的分类 二、移动通信的工作频带

第三节蜂窝小区的概念 一、蜂窝小区的定义 二、蜂窝小区的划分 第二章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调制解调技术、抗衰落技术、语音编码技术、多址技术、电波传播干扰技术,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应用范围和方式,未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多址技术以及CDMA技术及语音和信道编码。 第一节调制技术 一、调制 二、解调 第二节抗衰落技术 一、快衰落 二、慢衰落 第三节多址技术 一、频分多址 二、码分多址 第四节电波传播与干扰 一、电波传播干扰技术 二、抗干扰的方法 第三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GSM发展、GSM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重点掌握GSM 的关键技术;理解GSM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和信令网以及业务流程。 重点和难点:GSM的组成和接口协议、GSM的关键技术。 第一节GSM移动通信系统 一、GSM系统概述 二、GSM系统结构 第二节编号计划 一、GSM网络 二、GSM编号计划 第三节GSM关键技术 一、工作频段的分配 二、时分多址技术(TDMA) 第四节GSM移动通信网网络结构 一、GSM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二、信令网以及业务流程 第四章 GPRS系统……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GPRS发展,掌握GPRS系统的结构及相关接口、编号计划、GPRS的功能、GPRS信道和帧结构。 重点和难点:GPRS系统接口协议、GPRS信道及帧结构 第一节GPRS基本功能和业务

移动通信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1.移动通信的发展简述 主流标准编码典型特征 第一代AMPS、TACS FDMA频谱效率低,网络容量有限,保密性差 第二代GSM、CDMA TDMA 第三代WCDMA、CDMA2000、 CDMA TD-SCDMA 2.移动通信的分类 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 Ps:SDMA 空分多址 第二章 1.电波传输的三大特性:多径衰落、阴影衰落、多普勒效应 2.三种电波传送机制:反射、绕射、散射 3.什么是阴影衰落? 阴影衰落时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它的电波传输途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 4.多普勒公式: (λ:电波访问与移动方向的夹角,0~180°) 5.相关带宽与信号带宽之间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P31 信号带宽 < 相关带宽平坦衰落信号波形不失真 信号带宽 > 相关带宽频率选择性衰落引起波形失真,造成码间干扰 6.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P39 平坦衰落(非选择性衰落) : 信号带宽 < 相关带宽条件: B 《B 、T 》σ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号带宽 > 相关带宽条件: B 》 B 、T 《σ Ps:T 信号周期(信号带宽B 的倒数);σ:信道的时延展宽;B :相关带宽 7.预测模型 适用范围 Okumura模型 150~1500MHz ,主要应用于GSM 900MHz COST-231模型 2GHz 用于GSM1800 以及3G系统 第三章 1.什么是信源编码,目的是什么? 信源编码位于从信源信宿的整个传输链路中的第一个环节,其基本目的是压缩信源产生的冗余信息,降低传递这些不必要的信息的开销,从而提高整个传输链路的有效性. 2.话音编码技术 2G/3G系统中的话音信源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采用了矢量量化和参数编码的方式,它不同于PCM方式,没有直接传递话音信号的波形。而是对这些波形进行参数提取,传递的是这些参数。优点:一方面,传递这些参数本身需要数据量较小;另一方面,说话停止时,这种方式只允许用很少的带宽,只把描述背景噪声的参量发送到对方,从而大大提高了有效性。 3.调制解调的作用:实现频谱展宽

移动通信原理重点讲解

第一章概述 1. 移动通信的定义。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可以在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2.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1)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互调干扰,领道干扰,同频干扰),(3)通信容量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3.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 (1)蜂窝式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4)无线电寻呼系统,(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6)无线LAN/WAN 4. 3G/4G标准 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目前提交的4G标准共有6个技术提案,分别来自北美标准化组织IEEE的802.16m、日本(两项分别基于LTE-A和802.16m)、3GPP的LTE-A、韩国(基于802.16m)和中国(TD-LTE-Advanced)、欧洲标准化组织3GPP(LTE-A)。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1. 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2. 无绳电话、集群移动通信的常用标准 无绳电话标准:模拟制无绳电话标准,DECT标准。集群移动通信标准:信令标准3. 根据覆盖范围,无线宽带接入网的分类。 个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局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城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广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四类。 4. 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的标准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美国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联合会)802.11家族。欧洲ETSI(欧洲通信标准学会)高性能局域网HIPERLAN系列。

日本ARIB(日本电波产业会)移动多媒体接入通信MMAC。 无线城域网标准:IEEE 802.16a 第三章蜂窝的概念 1. 切换策略:硬切换/软切换/接力切换 切换(handover)是指在移动通信的过程中,在保证通信不间断的前提下,把通信的信道从一个无线信道转换到另一个无线信道的这种功能。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 硬切换是:在不同频率的基站或覆盖小区之间的切换。这种切换的过程是移动台(手机)先暂时断开通话,在与原基站联系的信道上,传送切换的信令,移动台自动向新的频率调谐,与新的基站接上联系,建立新的信道,从而完成切换的过程。现在我们广泛使用的“全球通(GSM)”系统就是采用这种硬切换的方式。软切换是:发生在同一频率的两个不同基站之间的切换。在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就是这种软切换方式。接力切换是:TD-SCDMA系统的一项特色技术,也是核心技术之一。接力切换的设计思想是:利用终端上行预同步技术,预先取得与目标小区的同步参数,并通过开环方式保持与目标小区的同步,一旦网络判决切换,终端可迅速由原小区切换到目标小区,在切换过程中,终端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功率信息提高了切换成功率,缩短了切换时延。 2. 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技术 (1)当无线服务需求增多时,可采用减小同频干扰以获取扩容,(2)多信道共用技术,(3)信道分配技术,(4)功率控制技术,(5)自适应天线技术。

产品主要技术性能指标(1)

产品主要技术性能指标(1)

主要性能指标: 1.数据存储量≥2T 接入设备数≥10000 2.定位精度:<10米响应时间<5秒 3.通讯接口:串行232(sps)支持相应的国际标准,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4.传输制式:SM900/DCS1800/PCS1900/CDMA800-900 传输速率:125kbps 5.移动通信:GSM 6.两种无线电业务兼容(RDSS和RVSS)系统为用户提供连续定位、无源导航定位,又可进行无线传输的位置报告。 7.跟踪灵敏度:159dbm 捕获灵敏度:144dbm 产品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关键技术: 1.北斗导航,GIS,GSM,GPRS,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多网融合。 2.监护人和监控平台人员随时通过系统查询老年人位置信息。 3.云平台技术应用:老年人遇紧急情况时,一键呼叫、四方响应。 4.云管理:监护人千里之外可知家人安康。 5.云数据库:每位老人的基本信息和病情隐患录入服务器存储、每次测的血压、 脉搏及其他病理数据,传送至数据库永久保存,以备做参考依据。 6.系统采用出错冗余技术,保证运行的安全性。 7.北斗/GPS双模兼容信号,互相嵌入,互为增强。 一、产品功能: 1.老人健康指标远程监控,网上医疗诊断功能。 2.遇警一键报警,越界报警,关机报警,一键拨号。 3.全球定位:北斗/GPS双模兼容终端。 4.IC一卡通功能。 5.老人,弱势群体购物通过系统网络平台实现购物,付款配送一条龙服务。 6.社区人员基本信息管理,统计分析功能。 7.实时位置查询功能。 8.实时视频和录像资料自动保存。报表自动导出功能。 9.TTS语音播报,短消息功能。 10.服务对象和用户数据储存和服务功能。①监控中心录有用户的全部基 本信息资料和服务区域活动轨迹。②储存周期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和 需求设定。③数据管理功能有:注册,注销,查询,费用计算,历史 轨迹,报表。 技术创新性 1、监控平台相对于服务对象的定位终端采用:北斗/GPS双模兼容自主定位模式和AGPS辅助定位模式。 2、监控平台用于接受服务对象定位终端的信息和要求,同时负责发送指令和提醒信息给定位终端。 3、定位终端采用北斗/GPS卫星定位模块,GSM通信模块。主板和LED显示屏硬件。北斗/GPS卫星定位模块和GSM通信模块分别与通信主板系统相连接,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题

《移动通信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 1.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要求调制技术使已调信号的频谱越宽越好,以便更好地抗衰落× 2.π/4-DQPSK是恒包络的调制技术,其优点是可采用成本低廉的非线性功放× 3.RAKE接收可以很好地克服移动通信中的多普勒频移× 4.FSK的解调由于其恒包络的特点不能采用包络检波× 5.MSK信号既可采用鉴频器解调,也可采用相干解调√ 6.MSK是相位连续且满足最小频差的调制指数为1的一种特殊形式的FSK × 7.MS移动到同一MSC的不同LA中,不需要进行位置登记× 8.CDMA系统中,只要邻站和本站处于同频工作状态,则此时均为软切换× 9.对于多载波系统,载波频率的偏移会导致子信道相互间产生干扰√ 10.GSM系统中,每一个用户在入网时分配公用的密钥Ki和唯一的IMSI × 11.在IS-95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前向是指手机发往基站的方向× 12.GSM网络中,BCCH信道和CCCH信道是不参与跳频的信道√ 13.处于通话状态中的MS从同一MSC下的某一BSC范围移动到另一BSC范围时,系统不必参与切换过程 × 14.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最小区群的N值越大,其频率利用率将随之提高× 15.采用顶点激励方式的基站天线采用全向天线模式× 16.MS发,BS收的传输链路称为下行链路× 17.GSM900网络的双工间隔为50MHz × 18.GSM帧长为4.62ms,每帧8个时隙√ 19.移动通信网的信道一般分为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两大类√ 20.信号强度排列如下: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 21.GSM中,BCCH既是上行信道,又是下行信道× 22.GSM中,MS与BS之间被定义为A接口,MSC与MSC之间被定义为Um接口× 23.W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带宽为5MHz,其码片速率为3.84Mc/s √ 24.DTX技术的采用可以使移动台具有更长的待机和通话时间√ 25.IMEI是用于国际唯一区分移动用户的号码× 26.GSM中鉴权和加密是两个独立的处理过程,两者间没有任何的关联× 27.扩频系统提高了系统的保密性、提升了系统的信噪比√ 28.IS-95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每个信道1.2288MHz,含有64个码道√ 29.TDD称为时分双工,收发信号在时间上分开互不干扰,广泛地用于IS-95系统× 30.一个BSC可以连接到多个MSC上,一个MSC也可以连接到多个BSC × 31.CDMA为干扰受限系统,当系统中增加一个通话用户时,所有用户的信噪比会下降√ 32.GSM通信系统中,SCH(同步信道)的作用包括帧同步和时隙同步√ 33.PCH为寻呼信道,当移动台申请开始一次通话时,利用它向基站发送请求× 34.TD-SCDMA的载频宽度是1.6MHz,其码片速率为1.28Mc/s √ 35.GSM网络中采用的是快跳频;((×)) 36.在同一MSC,不同BSC下的切换,系统不需要参与切换过程;((×)) 37.GSM网络中,BCCH信道不参与跳频;(√) 38.GSM网络中,每个频点间隔200kHz;(√) 39.切换过程中,目前移动网大都采用基站控制方式;((×)) 40.跳频可以改善瑞利衰落;(√) 41.采用顶点激励方式的基站天线是全向天线模式;((×)) 42.在GSM网络中,信道就是一个频道;((×)) 43.GSM网络,一个载频上最多可允许8个用户同时通信;(√) 44.MS发,BS收的传输链路称为下行链路;((×)) 45.GSM900网络的双工间隔为25MHz;((×))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