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Ⅰ前言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研究健康和疾病时的生物化学过程,测定体液或组织的成分以提供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用信息的一门课程。《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和一些常见疾病病理生物化学的联系;掌握肝脏、肾脏、心肌、胃肠胰等器官组织功能障碍的生物化学机理及与机体出现的病理生物化学改变及病程的关系;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等专用技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了加强本课程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对《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和《临床生物化学》两部分进行教学。由教研室组织编写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补充讲义》。本大纲《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部分按补充讲义的章节序号编排,《临床生物化学》部分按教材章节序号编排。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要求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二使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6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5:3,即理论课100学时,实验60学时,分成两部分内容,两个学期上课。

四教材:《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新,3版,2003年。

参考书目:

1.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1版,郑铁生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

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第1版,郑铁生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

3.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第2版,钱士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 002年出版。

4. 《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第1版,张秀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5.《生物化学检验》第1版,李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出版。

6.《临床实验诊断学-实验结果的应用与评价》,Lothar Thomas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7.《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操作规程》第1版,王凤学,安帮权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出年版。

8.《临床化学方法学评价》第1版,罗侃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Ⅱ正文

第一部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临床生化的研究领域和性质、医学检验专业的学习任务及目标;了解临床生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任务。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临床生化在医学检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了解临床生化的研究领域和性质。

(三)了解临床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和作用。

(四)了解临床生化发展的历史。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二)临床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阐述有关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

2 基因与疾病的防治。

3 临床检验诊断的研究。

(三)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1 在探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应用。

2 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3 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第二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基本技术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临床生化分析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注意事项,熟悉免疫化学分析技术,了解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光谱分析技术、电泳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二)熟悉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三)熟悉免疫比浊分析技术的方法和原理。

(四)了解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和酶蛋白分离纯化技术。

三教学内容

(一)常用临床生物化学分析技术

1 光谱分析技术

(1)光谱分析的常用方法: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射光谱分析法、散射光谱分析法。

(2)影响光谱分析的主要因素:化学因素、主观因素、光学因素。

2 电泳技术

(1)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颗粒性质、电场强度、溶液性质、pH、离子强度、溶液粘度、电渗和筛孔等。

(3)电泳分析的常用方法: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3 离心技术

(1)离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低速离心、高速离心和超高速离心。

(2)各类型离心机的特点和应用。

4 层析技术

(1)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高效液相层析、亲和层析。

(2)各类型层析法的特点和应用。

5 电化学分析技术

(1)离子选择性电极:玻璃膜电极、气敏电极、酶电极。

(2)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的应用:主要应用于测定无机离子和代谢产物。根据测定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二)常用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透射免疫比浊分析: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三)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

1 生物芯片技术

2 生物传感技术

第三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标本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标本种类、采集方法和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熟悉废弃标本的处理方法,了解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标本种类。

(二)掌握血液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方法及影响因素。

(三)了解其它标本的采集与管理和废弃标本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标本的种类

用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标本主要有血液、尿液、脑脊液和各种腔积液等。标本的

正确采集和处置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全血、血浆、血清的采集与分离。

(三)影响血标本成分变化的因素:生理因素、饮食和药物、溶血、储存。

(四)其他标本的采集与管理。

(五)废弃标本的处理。

第四章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生化检测方法的分级、标准品分级,方法选择和评价实验;临床诊断试剂盒的质量评价方法;全面质量控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熟悉临床生化方法建立的有关程序、方法性能指标及可接受性判断方法,室间质量评价组织和评价方法。了解实验室认可和认证评审。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评价方法。

(二)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和临床诊断试剂盒的质量评价方法。

(三)熟悉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诊断的性能评价和室间质量评价的组织和评价方法。(四)了解实验室认可和认证评审。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1 实验方法的选择

(1)实验方法的分级:决定性方法、参考方法和常规方法。

(2)标准品的分级:标准品的定义,标准品的分级:一级标准品、二级标准品、控制物。

(3)实验方法选择的要求和步骤:实用性、可靠性。对方法的选择步骤为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确定候选方法和进行初步试验以评价方法的性能。

2 实验方法的评价:重复性试验、回收试验、干扰试验和方法比较试验的意义。

判断方法性能的指标:单值判断指标和可信区间判断指标。

(二)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诊断的性能评价

1 诊断性试验的选择原则:假阴性、假阳性与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关系。

2 参考值、医学决定性水平和危急值的确定及意义。ROC曲线的作用与意义。(三)临床生物化学诊断试剂盒的选择和评价

1 诊断试剂盒的类型和选择。

2 临床生物化学试剂盒质量评价。

(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全面质量控制

1 全面质量控制的内容: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2 室内质量控制:质控物的选择,室内质量控制方法及意义。

3 室间质量评价:室间质量评价的组织和方法。

4 能力比对分析。

5 实验室的认可和认证评审。

第五章蛋白质的测定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各种蛋白质测定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原理和方法学评价。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的测定方法原理、方法学评价。

(二)掌握血清蛋白电泳的测定方法。

(三)熟悉特种蛋白的测定方法与评价。

(四)熟悉血清球蛋白、尿和脑脊液蛋白的测定方法与评价。

(五)了解蛋白质测定的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血清总蛋白测定

1 凯氏定氮法

2 双缩脲法

3 酚试剂法

4 紫外分光光度法

5 染料结合法

6 比浊法

(三)血清清(白)蛋白测定

测定血清清蛋白的方法

1 盐析法

2 染料结合法,如溴甲酚绿法溴甲酚紫法。

(四)血清球蛋白的测定

1 直接测定法

2 通过计算而得,即总蛋白减去白蛋白。

(五)测定各种特定蛋白的方法为免疫比浊法。

(六)血清蛋白电泳。乙酸纤维素薄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七)尿蛋白测定

1 磺基水杨酸法

2 双缩脲比色法

3 酚试剂比色法

4 丽春红蛋白结合法

5 考马斯亮兰法

(八)脑脊液蛋白测定

1 邻苯三酚红法

2 双缩脲法

第六章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血清葡萄糖生物化学的测定方法和原理,熟悉与糖代谢相关产物的测定

方法和原理。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血糖测定方法,重点掌握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和已糖激酶法。

(二)熟悉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三)熟悉乳酸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葡萄糖的测定

1 无机化学试剂法:氧化亚铜法、铁氰化钾法

2 邻甲苯胺法

3 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

4 己糖激酶法

5 干片法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1 概述

2 检测方法

(四)乳酸的测定

1 化学法

2 乳酸脱氢酶法

第七章血脂和血浆脂蛋白测定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方法和原理。熟悉血浆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测定方法与评价。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二)熟悉载脂蛋白的测定方法和测定原理。

(三)了解血脂测定方法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 化学试剂显色法

2 酶分析法

(三)血清三酰甘油测定

1 化学试剂法

2 酶分析法

(1)甘油激酶法

(2)直接测定甘油法

(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 超速离心结合选择性沉淀法

2 化学沉淀法

3 直接测定法

(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 高速离心法

2 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

3 直接沉淀法

(六)血清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测定

1 免疫扩散法

2 免疫火箭电泳法

3 免疫透射比浊法

(七)脂蛋白和脂质测定方法学评价

1 血浆脂质测定:总胆固醇的参考方法为ALKB法,甘油三酯测定尚无参考方法。

2 血浆脂蛋白测定:脂蛋白测定以超速离心法为经典方法,临床常用测定脂蛋白胆固醇以代表脂蛋白的水平,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均相测定法和免疫化学法。

3 载脂蛋白测定:测定载脂蛋白主要用免疫化学法。

第八章代谢产物测定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尿素、肌酐、尿酸、胆红素、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和测定原理;熟悉胆汁酸、血氨的测定方法和测定原理。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尿素、肌酐、尿酸、胆红素、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和测定原理。

(二)熟悉胆汁酸、血氨的测定方法和测定原理。

(三)了解尿素、肌酐、胆红素、二氧化碳测定方法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尿素测定

1 二乙酰一肟法

2 脲酶法

(1)脲酶Berthelot反应比色测定法

(2)酶偶联法

(3)干化学法

(三)肌酐测定

1 碱性苦味酸法

2 酶分析法

3 高效液相层析法

4 毛细管电泳法

(四)尿酸测定

1 氧化还原法

2 尿酸酶法

(五)胆红素测定

1 化学法

2 胆红素氧化酶法

3 钒酸盐法

(六)二氧化碳测定

1 滴定法

2 酶分析法

(七)胆汁酸测定

1 酶循环法

2 酶比色法

(八)血氨测定

1 谷氨酸脱氢酶法

2 干化学法

第九章电解质测定和体液平衡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体液平衡的概念,熟悉细胞内外液中电解质的分布特点,掌握体液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其特征;掌握电解质的测定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体液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其变化特征,阴离子间隙和渗透压的概念。

(二)掌握钾、钠、氯、钙、镁、磷的测定方法。

(三)熟悉电解质在细胞内外液的分布特点。

(四)了解正常体液、电解质的调节。

三教学内容

(一)体液平衡

1 水平衡。

2 体液中的电解质:体液中存在的离子称为电解质。主要阳离子有Na+、K+、Ca++、Mg++,主要阴离子有氯离子、碳酸氢根、磷酸根和硫酸根。

3 电解质在细胞内外液的分布:离子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存在形式。

4 阴离子间隙和渗透压的概念。

5 正常体液、电解质的调节。

(二)体液平衡紊乱类型

1 水平衡紊乱:水平衡紊乱表现为脱水和水肿。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

2 钠平衡紊乱:钠平衡紊乱表为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

3 钾平衡紊乱:钾平衡紊乱表现为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4 钙平衡紊乱:表现为高钙血症和低钙血症。

5 镁平衡紊乱:表现为高镁血症和低镁血症。

6 磷平衡紊乱:表现为高磷血症和低磷血症。

(三)体液钾钠氯测定

1 钾、钠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火焰分光光度法。钾测定易受溶血的干扰,测定血钾应避免溶血。

2 氯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硫氰酸汞法。

(四)钙、磷、镁的实验室检查

1 钙测定:邻甲酚酞络合酮法、偶氮砷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 血清磷测定:钼酸铵法

3 镁测定:钙镁试剂法、甲基麝香草酚兰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章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紊乱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血气分析指标的意义及其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应用。掌握典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诊断。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二)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变化特征以及典型类型的实验诊断。

(三)熟悉血气分析仪的构造及血气分析方法。

(四)熟悉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方法。

(五)了解血液气体特征,H-H公式在血气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血气分析

1 血液气体特征。

2 H-H公式在血气分析中的应用。

3 血中的氧、二氧化碳。

4 血气分析仪构造。

5 血气分析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二)正常酸碱平衡

(三)酸碱平衡紊乱

1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2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3 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四)典型病例血气结果分析。

第十一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一教学目的

学习药物浓度测定的目的及意义和常用的技术。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二)熟悉治疗药物监测标本及预处理、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的主要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三)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依据。

三教学内容

(一)概论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血药浓度的药物效应。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模型,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消除。(三)治疗药物监测依据:药效学原因、药动学原因。

(四)治疗药物监测标本及预处理:常用标本及收集,取样时间,样品预处理。

(五)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及评价

1 光谱法

2 色谱法

3 免疫化学法

4 其他技术

(六)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的主要药物,强心甙类,抗癫痫药,环孢素,茶碱,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药,氨基甙类抗菌素,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二章诊断酶学和体液酶的测定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酶学基本理论、血清酶学、酶活性的测定、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的检测和意义的学习,达到熟悉基本理论,掌握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测定技术原理和条件选择优化,掌握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熟悉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活性浓度测定技术的概念、原理;酶偶联反应的在酶活性测定和酶法分析代谢物中的应用;酶活性测定最适条件的概念和意义;同工酶的概念和两种常用指示酶系统在酶活性测定中的应用;酶活性的国际单位定义及计算方法;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的检测和意义。

(二)熟悉酶学基本理论;血清酶的来源、去路和病理、生理条件下的变化情况;临床酶学测定标准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同工酶及其亚型测定的方法。

(三)了解酶循环法和固定酶的概念和特点;酶免疫化学方法测定的原理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 酶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酶催化的特点是:效率高、高特异性和可调节性。

2 酶的催化作用机制。

3 酶的命名、分类与编号。

(二)酶促反应动力学

1 酶促反应。酶促反应曲线。

2 Km与Vmax。Km称为米氏常数,其值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m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Vmax表示在一定酶量下的最大反应速率,即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呈正比。

3 酶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反应条件的选择。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电解质、辅酶、激活剂和抑制剂等。建立酶活性测定方法时,必须对这些条件进行优化和选择。

(三)血清酶

1 血清酶的来源:血浆特异性酶、非血浆特异酶。

2 血清酶的去路。

3 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酶合成异常、酶释放增加、酶排出异常。

4 血清酶的生理差异。

(四)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技术

1 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测定酶活性浓度的方法主要有连续监测法和固定时间法,连续监测法能找到酶促反应的零级反应区间,测定结果较固定时间法准确,是测定酶活性浓度的首选方法。连续监测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

2 工具酶: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反应中的酶称为工具酶。工具酶参与的指示反应有:偶联H2O2的显色反应、NAD(P)或NAD(P)H的脱氢酶反应。

3 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条件的优化。

4 酶活性浓度的单位。

5 系数K值的的计算与应用。

6 临床酶学测定的标准化。

(五)酶的免疫化学测定

(六)同工酶及其亚型测定

同工酶(isoenzyme)是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但其分子组成、空间构象、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和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类酶。

1 分类:按基因分类法可将同工酶分为单基因决定的同工酶、复等位基因同工酶、多基因决定的同工酶和修饰的同工酶。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组织来源分类法。

2 分析方法

(七)临床常用血清酶、同工酶及其亚型分析

1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主要的氨基转移酶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是反应肝实质损害的酶。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细胞和骨骼肌,是反应肝实质损害、心肌损害和肌肉疾病的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偶联乳酸脱氢酶连续监测法。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偶联乳酸脱氢酶连续监测法。

2 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血清中的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主要来自肝胆,GGT增高主要反应胆管阻塞和酒精性肝损害。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测定:对-硝基苯胺连续监测法。

3 肌酶激酶及其同工酶和亚型。肌酸激酶(CK)主要来源于骨骼肌、心

肌与脑组织。在各种肌肉疾病与心肌梗塞时升高。CK分为CK-MM,CK-MB和CK-BB三种。各型CK同工酶可分为不同亚型。肌酸激酶的测定方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法。

4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乳酸氢酶(LD)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以心肌、骨骼肌、肾脏、肝脏中含量最丰富,LDH测定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LD测定方法:比色法、分光光度法。

5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碱性磷酸酶(ALP)存在于各种器官中,临床上主要用于骨骼疾病和肝胆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β-甘油磷酸钠法(布氏法等)、磷酸苯二钠法(金-阿氏)、磷酸对-硝基苯酚连续监测法。

6酸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酸性磷酸酶的分布及其在临床诊断的应用。酸性磷酸酶的测定方法。

7 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淀粉酶的分布及其在临床诊断的应用。

(1)碘淀粉比色法

(2)糖化法

1)酶联-葡萄糖测定法

2)酶偶联-磷酸葡萄糖测定法

3)酶联-4-硝基酚糖苷测定法

(3)染色释放法

1)染色淀粉法

2)对硝基苯糖苷法

8 脂肪酶。淀粉酶的分布及其在临床诊断的应用。

9 胆碱酯酶。胆碱酯酶的分布及其在临床诊断的应用。

(1)以乙酰胆碱为底物的测定方法

1)指示剂测PH法

2)剩余底物测定法

(2)丁酰硫代胆碱法

第十三章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应用与原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常用的自动化分析方法,以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评价,自动生化分析的分类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一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常用的自动化分析方法,以及主要参数的设置。

(二)熟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评价,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等。

(三)了解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生化自动化分析仪的类型。

1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

2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定义。

3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方法和种类(以结构、分析速度和自动化程度来分类)。

有连续流动式、离心式、分立式、干化学式

(二)全自动生化分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一般结构。

2 每一组成部分的作用。

3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一般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1 生物化学自动分析仪性能

2生物化学自动分析仪性能评价指标

(四)全自动生化分析方法及双试剂的优点

1 分析方法的种类:终点法、连续监测法、比浊测定法、均相免疫分析法

2 参数设置方法:样品与试剂量、试剂的选择、测定方法的选择、波长的选择、分析时间的选择、校正方法。

3 实验用水质量及生物化学实验室条件。

第二部分临床生物化学

第三章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血浆蛋白质分类、种类与生理功能,高尿酸血症引起痛风的机制。了解氨基酸代谢紊乱。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重要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和临床意义。

(二)掌握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生机制。

(三)熟悉核苷酸代谢紊乱。

(四)了解氨基酸代谢紊乱。

三教学内容

(一)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和分类

1 功能:营养作用、修补组织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载体作用、调节血液pH 缓冲作用、抑制组织酶作用、酶催化作用、代谢调控作用、免疫防御作用等。

2 分类:电泳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成多种成分。

(二)血浆蛋白质及其异常

包括前清蛋白、清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的生理功能与临床意义。

(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性疾病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显著增高或降低,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四)苯丙酮酸尿症

(五)酪氨酸血症

(六)嘌吟核苷酸代谢紊乱:嘌吟核苷酸合成与分解中最多见的代谢紊乱是高尿酸血症,并由此引起痛风。

(七)嘧啶核苷酸代谢紊乱

第四章糖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浓度的调节。掌握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及糖尿病的诊断。熟悉糖尿病主要类型的特点和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其实验诊断指标。掌握低血糖的概念,了解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和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及糖尿病的诊断,掌握低血糖的概念。

(二)熟悉糖尿病主要类型的特点和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其实验诊断指标。

(三)了解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浓度的调节。了解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和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

三教学内容

(一)血糖及血糖浓度的调节

1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来源的三个途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单糖的吸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血糖的去路:有氧氧化、合成糖原、转换为非糖物质、从尿中排出。

2 血糖浓度调节: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通过激素进行调节。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素。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皮质醇。

(二)糖尿病

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使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2 糖尿病的分类分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3 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糖、脂、蛋白代谢紊乱及并发症。

4 糖尿病的诊断

5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三)低血糖症

1新生儿婴儿低血糖症

2成人空腹低血糖症

3餐后低血糖

(四)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自学)

1半乳糖代谢异常。

2 果糖代谢异常。

3 糖原累积病。

第五章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血浆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分类和功能;掌握各种脂蛋白代谢及其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熟悉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分类及组成特征。

(二)掌握脂蛋白正常代谢及代谢紊乱的血液生物化学变化特征(高脂血症分型及特征)。

(三)熟悉血浆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四)了解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危害、常见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处置原则。

(五)了解脂蛋白受体及代谢有关酶。

三教学内容

(一)血浆脂蛋白

1 血浆脂蛋白分类:超速离心法: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电泳法:乳糜微粒(CM)、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α-脂蛋白。

2 血浆脂蛋白的特征。

(二)载脂蛋白

1 载脂蛋白的蛋白组成与特征。

2 载脂蛋白基因结构与表型。

(三)脂蛋白受体

LDL受体、VLDL受体、清道夫受体。

(四)脂代谢有关酶类与特殊蛋白质

脂蛋白脂肪酶、肝脂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五)脂蛋白代谢

外源性脂质代谢和内源性脂质代谢。

(六)脂蛋白代谢紊乱

1 高脂蛋白血症分型:高脂血症(hyperlipproeinemia)是指血浆中CM、VLDL、LDL、HDL等脂蛋白有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的现象。WHO将原发性高脂血症分为六型:Ⅰ型、Ⅱ型(Ⅱa和Ⅱb)、Ⅲ型、Ⅳ型和Ⅴ型。

2 低脂蛋白血症。

3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4 高脂蛋白血症的处置。

(七)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1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

2 脂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依据与危险因素。

3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

4 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

5 代谢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和高血压四要素同时存在称为代谢综合征。

(八)高脂蛋白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1 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值。

2 高脂血症的饮食与药物治疗。

3 儿童高脂血症的监测。

第七章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微量元素种类、代谢特点及功能;掌握主要维生素的生理功用及代谢特点;熟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体内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有害微量元素的临床

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重要微量元素的代谢、生物化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二)熟悉主要维生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有害微量元素。

三教学内容

(一)重要的微量元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1 铁:铁(Iron)是人体主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体内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组织都含有铁。铁的主要生理作用为:合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构成人体必需酶、参与能量代谢和免疫功能等。测定血清铁主要用于诊断和鉴别与铁利用有关的贫血和疾病。

2 碘:碘是甲状腺素合成的必需无机元素,其使用是通过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活化多种酶,调节能量代谢。缺碘可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碘过高可致高碘性甲状腺肿和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3 锌:锌(Zn)是人体主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许多辅酶的构成,在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缺锌可致生长发育停滞。

4 铜:铜(Copper)是人体主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维护正常造血机能和铁的代谢、构成和参与多种酶类的活化等生理作用,铁缺乏可导致生长停滞和贫血。其在体内运输形式为铜蓝蛋白。

5 其他微量元素。

(二)有害的微量元素

(三)维生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九章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室诊断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及肝脏功能异常时的生物化学代谢异常特征。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肝脏的正常生物化学代谢及肝细胞损伤时代谢功能的改变。

(二)掌握正常胆红素代谢途径及肝胆疾病时的变化特征。

(三)掌握正常胆汁酸代谢途径及肝胆疾病时的变化特征。

(四)掌握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五)熟悉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和肝脏疾病时的临床生物化学。

三教学内容

(一)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化学功能

1 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

2 肝脏生物化学代谢。

3 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改变:蛋白质、糖、脂类代谢变化。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1 生物转化的概述: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2 致癌物质的生物转化

3 药物的生物转化

(三)胆红素与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1 胆红素代谢及其异常: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及代谢紊乱与黄疸。黄疸的分类和鉴别。

2 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胆汁酸的生成和正常代谢途径,胆汁酸测定在肝胆疾病诊断的意义。

(四)肝脏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

1 肝硬化的临床生物化学:肝硬化的发生机制及生物化学诊断。

2 乙醇性肝脏损害的生物化学:乙醇性肝损害原发生机制和生物化学诊断。

3 肝昏迷的临床生物化学:氨中毒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胰岛素-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和短链脂肪酸中毒学说。

4 胆石症的临床生物化学:胆结石形成的机制及分类。

5 肝癌的临床生物化学:肝癌的发生机制、代谢变化和生物化学诊断。

(五)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1 肝脏分泌与排泄功能实验:内源性物质:胆红素、胆汁酸等;外源性物质排泄试验:染料排泄试验。

2 代谢性肝功能实验:主要蛋白成分、糖及脂类的代谢变化。

3 肝胆疾病的临床酶学:ALT、AST、ALP、GGT、CHE等。

4 肝脏疾病的特殊检查。

(六)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

1 肝脏实验室检查的目的。

2 肝功能实验项目的选择原则与组合。

3 肝脏功能实验的评价。

第十章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肾脏的生理功能,掌握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常用肾脏疾病生物化学诊断指标及意义。

(二)掌握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三)熟悉肾脏的正常生理机能及功能。

(四)了解尿液生成机制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概念,了解其它有关肾脏功能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1 肾脏的基本结构

2 肾脏的基本功能

3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4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1)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及机理。

(2)肾小管、集合管的排泌作用:氢一钠交换、钠一钾交换、竞争性抑制。

(二)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检查

1 肾脏功能的生物化学检测

(1)肾脏清除试验

(2)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测

(3)肾血流量测定

(4)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检测

(5)肾功能试验方法的选择

2 尿蛋白和尿酶检查

(1)尿蛋白检测

(2)尿酶检测

(3)尿蛋白和尿酶检查的选择

(三)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1 急性肾小球肾炎

2 肾病综合征

3 糖尿病肾病

4 肾小管性酸中毒

5 急性肾功能衰竭

6 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

7 全身性疾病的肾脏损害

第十一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概念和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的种类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概念。

(二)掌握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的种类及其在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的意义和作用。(三)熟悉冠心病危险因素。

(四)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

(五)了解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生物化学改变。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与生物化学有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1 血脂:血脂成分水平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

2 炎症和凝血因子。

(三)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

1 传统的心肌酶谱:AST、AST同工酶、CK及其同工酶。

2 心肌肌钙蛋白:总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

3 正在探讨中的新标志物。

4 心脏疾病生物化学元素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四)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1 B钠尿肽

2高血压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第十三章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与骨代谢异常及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钙、磷、镁的代谢调节与疾病的关系。

(二)熟悉钙、磷、镁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处理,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三)了解钙、磷、镁的生理功能和正常代谢。

三教学内容

(一)钙和磷代谢及调节

1 钙、磷的生理功能。

2 钙、磷的代谢。

3 钙、鳞及骨代谢的激素调节: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及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在钙磷代谢中的作用。

(二)钙和磷代谢紊乱

1 钙代谢异常:低钙血症、高钙血症的病因。

2 磷代谢异常:低磷血症、高磷血症。

(三)镁代谢及其异常

1 镁的生理功能镁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与排泄及生理功能。

2 镁的代谢。

3 镁代谢异常血清镁测定的参考值,镁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及高镁血症、低镁血症的病因。

(四)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

1 骨代谢标志物: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

2 代谢性骨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Pagets病。

(五)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查

1 钙和磷及骨代谢调节激素测定。

2 骨代谢标志物

第十五章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激素的生物本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熟悉主要激素的生物学功能与调节,掌握其功能失调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及调节。掌握甲状腺功能紊乱生化诊断;肾上腺功能紊乱的生化诊断。

(二)熟悉主要内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下丘脑一垂体激素等)的生理、生化功能。

(三)了解内分泌的概念、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了解有关内分泌紊乱性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 内分泌调控。

2 激素化学本质与分类。

3 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常用临床生化检测方法和评价。

(二)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1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及调节。

2 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3生长激素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4催乳素瘤的生物化学诊断。

(三)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1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2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包括血清甲状腺激素(TT4、TT3、FT4、FT3)的测定方法及在评估甲状腺功能紊乱性疾病中的作用。

3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生物化学及分泌调节。

4 甲状腺功能紊乱甲亢和甲减的概念。

(四)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1 肾上腺髓质激素及功能紊乱。

2 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功能紊乱。

3 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

4 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时特殊生化检测。

(1)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及血皮质醇和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测定

的临床意义。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测中血浆ACTH及N-POMC测定的临床意义。

(3)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中的兴奋实验、抑制试验的临床意义。

(五)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性激素的生理与生物化学。

(六)激素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重视分析前干扰因素

第十八章体液肿瘤标志物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肿瘤标志物概念、肿瘤标志物的种类及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的应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级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中级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学时:45学时 学分:2.5 学分 理论学时:45 实验学时:0 适用专业: 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课程号:BF001016 大纲执笔人:姜林 大纲审定人:朱凤岗 一、 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级有机化学是本科(基础)有机化学的后续课程之一,本课程是在基础有机化学的 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对有机反应机理进行比较深入地讨论,对立 体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还介绍有机化学的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原 有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及其机理的理解,掌握一些有机化学的理 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取代、缩合、消除、重排等反应的机理, 掌握立体化学的知识,掌握有机反应中活性中间体的结构及特征,了解周环反应的原理、 芳烃亲电反应的分速率因子,了解有机化学的新进展等。 3.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略。 二、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有机反应总论(2学时) 1.1有机反应的分类 按反应历程分类—自由基反应,离子反应,分子反应 按原料与产物分类—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加成反应,分子重排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1.2反应热力学 反应的自由能变化的关系式:ΔG = ΔH-TΔS 自由能与平衡常数的关系:ΔG = -RT ln K;ΔG<0,正反应容易发生 1.3反应动力学 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 r = k[A]a [B]b 反应级数 = a+b

1.4反应速率理论 碰撞理论 r = 几率因子×碰撞因子×能量因子,该理论在有机反应中很少应用 过渡状态理论 反应物 → 过渡状态[X…Y…Z]→产物;一步反应有一个过渡态、而二步反应有两个过渡态;该理论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 Hammond假设—分子的能量改变小,它在结构上的改变也小,因此,过渡态的结构应当与能量相近的分子(反应物或产物)近似 同位素效应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 kH/kD 1.5研究有机历程的一般方法 产品的鉴定,中间体存在的确定,同位素标记,催化剂研究,立体化学研究,动力学研究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热力学,过渡状态理论,Hammond假设 难点:Hammond假设,同位素效应 第二章 立体化学(4学时) 2.1立体化学基础 构造异构、立体异构、构造、构型、构象的概念 对称性、手性和对映异构 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不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2.2 构象与构象分析 链状化合物的构象—1,2–二取代乙烷、乙醛、丙酮的构象 环状化合物的构象—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2.3 外消旋体的拆份 机械分离法 形成非对映体的拆分法 生物化学法 色谱分离法 2.4 不对称合成的几个概念 光学纯度百分率(%O.P)= [α]观 / [α]max 对映体过量百分率(%e.e)= %R-%S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ZBB091003-04 适用专业: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96学时/ 6学分 先修要求:无机化学 大纲执笔人:黄国保大纲审核人:杨黄根 教材信息: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有机化学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特点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开发学生智能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学教育、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学教育、医药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化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学科教学育人】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无 总学时:68 学分:4 理论学时:65 讨论学时:3(无课程实验) 开课学院:文学院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文忠教学院长审定:胡传志 教研室主任审核:李平修订时间:2007-9-10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讲清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来把握各种理论。 (2)要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来理解和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3)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课程注重吸收文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专辟“文学史”一编,强化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学科性质。 (4)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以前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改进教学方法后,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结构形态,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难点:文学理论的概念体系,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

三、本文 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目的】 明确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系,功能性结构与对象性结构。 一、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1、“文学理论”的定名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 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 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1、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2、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 3、文学批评的价值论 4、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 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 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 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 【思考题】 1、文艺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何种位置? 2、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 第一编文学本体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学时数:62 其中:实验学时:10 课外学时: 学分数:3.5分 适用专业:临床护理学 执笔者:郭冬招 编写日期:2006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对认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当今生物化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理解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物质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通过实验课熟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及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等。 为了完成和达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内容宜以物质代谢为主线,加强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牢固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 2.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理解新陈代谢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化与各基础学科的关系,生化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二)蛋白质的化学 1. 掌握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掌握肽键和肽的概念。 2.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及亚基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稳定蛋白质各级结构中的非共价键和共价键。 3. 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与沉淀。 5.了解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和蛋白质的分类。

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7学分)教学大纲Word版

《有机化学》(7学分)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7学分》(有机化学上4学分,有机化学下3学分)(建议本课程放于二年级) 一、教学基本目标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质及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化工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2学时) *有机化合物的含义和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的性质:键长、键角、键能及其键的极性;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均裂、异裂; 自由基反应和离子型反应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学的现状和发展; *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第二章烷烃(5学时)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 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 烷烃的结构:甲烷的结构,*碳原子的SP3杂化,?键; *构象:乙烷、正丁烷的构象;

*构象的表示方法:透视式、纽曼投影式; 烷烃的物理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自由基卤代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反应热、*活化能; 氧化反应:低级和高级烷烃的氧化,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的含义; 异构化反应、裂化反应和裂解反应。 第三章烯烃(7学时) 烯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 烯烃的命名:系统命名、顺反和Z-E命名(次序规则); 烯烃的结构:乙烯的结构、*碳原子的SP2杂化、*键;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 *构型; 烯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石油裂解气的分离、*醇脱水、*卤代烷烃脱卤化氢、邻二卤化物脱卤素 烯烃的化学性质: 双键的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亲电加成(X2、HX、H2SO4、HOX、H2O及硼氢化—氧化水解),亲电加成规则(马氏规则)及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含顺式、反式加成);*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及其反应历程; 烯烃的氧化:*臭氧化分解、环氧化; 聚合反应; -H的卤代、氧化。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红外光谱(5学时) (一)炔烃 炔烃的命名;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32023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2.教学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卓越工程师发展计划,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脂环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芳香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卤代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掌握醇,醚、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师在讲授时,应联系实验及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门课应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后开设。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的要求 适量、适当的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学习中应包含2-3次习题课。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适当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等。

《文学理论导引》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 2、课程英文名称: 3、课程类别:专业课 4、课程总学时:36 (其中:理论学时34;实践学时2 ) 5、学分:2 6、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7、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中文和小教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从而在更加自觉的理论基础上,联系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实践,为繁荣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提供理论根据,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使中文和小教专业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发展线索和特点、了解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中国特色和当下现状、了解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了解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深入理解文学是什么、文学理论是什么、文学创造的基本过程和文学接受的基本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全面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三者的基本内涵、美学特征和区别联系等重要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以便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理解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思潮,更全面深刻地对待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2、对重要的文学观点和理论问题,不执着于一家之言,在一般情况下应介绍多种不同见解;对于某些尚未形成定见或不够周全、但又有一定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要予以简要的介绍。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分析和引导,鼓励学生比较分析、独立思考,不但要讲授知识,同时要分析不同理论见解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比较、思考和分析中学习知识、领会理论。 3、为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课程的讲授顺序可以适当调整,逐步进入在理论上比较抽象、比较艰深的内容。 4、在教学中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个联系:第一、联系具体的文学作品和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30110035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 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 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120学时讲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预修要求:无机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有关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是高等院校化工、生化、环保、轻工、农、林、医、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有机化学不仅是后续课程之需要也是学生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之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药、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问世及人类的更高需求,有机化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目的与任务 1、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了解重要代表物的用途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明确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从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生产、科研、设计等工作中加强环保意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化学反应(包括反应条件)及应用。 3、熟悉各类化合物相互间的转化,能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 4、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规律。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课后查资料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学时120,其中理论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大纲正文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和性质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分子轨道理论,掌握杂化轨道理论、键的极性等知识。 本章讲授要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子轨道理论 3、杂化轨道理论。 难点:分子轨道理论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价键理论。共用电子对理论。原子轨道交盖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2、分子轨道理论。 3、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键的极性。 §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5 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烷烃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了解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等基本知识,理解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本章讲授要点:烷烃的性质和结构 重点:1、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 2、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 3、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4、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难点:取代反应的活性和自由基的稳定性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 1、碳原子的类型、氢原子的类型、基的概念 2、命名法:习惯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一、学分和学时 2学分。40学时(学期课)。 二、二、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三、三、教学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教学目的主要如下: (1)(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影106年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轨迹,提高电影文化水平, 能在中学胜任电影鉴赏类课教学,并能指导中学生开展影评活动。 (2)(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 四、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1、课堂教学:32学时 2、2、课堂讨论:1次(2学时) 3、3、课外作业:2次 4、4、课后看片:不少于10部 5、5、课后辅导:每2周一次 6、6、复习测试:6学时 五、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课堂教学要精讲多问,运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相长。 2、课外看经典影片、争议影片时,教师要随堂指导;看前有提示;看中有评点。 3、坚持质疑、答疑,每学期至少质疑每个学生一次;要求并检查学生写的看片笔记。 4、尽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做出全课程的课件。 5、鼓励学生写小品、演小品、拍小品,鼓励每个班成立影评小组,多给报刊投稿。 六、六、考核方式 7、7、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40%。具体有课堂提问,作业,质疑,检查看片笔记,能在报刊发影评文章的,加分。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 有3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测试:成绩占总成绩70——60%,考卷应由教研室统一命题,从题库中调一部 分,任课教师现出一部分。测试形式:闭卷、开卷均可。 七、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设置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了解电影艺术理论在艺术理论中的地位,和文学理论的关系。 一、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 二、二、电影理论应当进入高等师范大学课堂 三、三、学习《电影艺术概论》的目的 了解电影诞生及发展的历史 掌握电影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提高鉴赏、评论、创作电影作品的能力 培养电影教育、创作及理论人才 四、四、怎样学好《电影艺术概论》课 (1)了解电影是大众传播艺术,是舶来艺术 (2)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文化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党的电影方针和政策。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及进度生技Word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系别●生物技术系 教师●刘玮 课程●生物化学(上) 团结勤奋 求是创新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 (上) 刘玮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系 2013年8月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进度表 (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适用) 任课老师在每学期开课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进度表”,经教研室讨论在开学后一周内发至学生班级,并送学生所在系一份。 学院:生命科学系:生物技术任课教师:刘玮 性别:男年龄: 59 职称:研究员 学历:硕士所学专业:动物生理学任课班级:生物技术122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上)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含英文译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课程编号:J5602Z001 课程类别:(指通识课、学科核心课、选修课)学科核心课 教学时数总计:64学时 授课时数:本学期32学时 实践教学时数:无 实验时数:本学期48学时(见《生物化学实验》J5602Z002)设计:无 实习:无 教学大纲制定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教学大纲制订时间;2012年9月 系主任签字;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 (适用于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编码:J5602Z001 课程英文译名:Biochemistry 课程类别:学科核心课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分:4 总学时:6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教材:《生物化学原理》2e,张楚富主编,高教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5e, David Nelson & Michael Cox, 2009 [2] Color Atlas of Biochemistry, 2e, Jan Koolman, 2005 [3] Biochemistry for Dummies, John T Moore, 2008 [4]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毛慧玲、朱笃主编,200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本课程是生物科学各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学习目的和任务主要是: 1. 掌握基础生物化学内容以及基本的生物化学技术原理; 2. 认识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的相关关系; 3. 为学习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及食品工艺学和生物制药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打 好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分为掌握/记住、理解/熟悉及了解等层次要求 三、课程基本内容(授课顺序有所调整,参见教学进度表) 第一章绪论 1. 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简史、推动生化研究飞跃发展的若干重大突破及相关学者 2. 了解当代生化研究的主要任务 3. 了解主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功能 第二章氨基酸与肽 1. 掌握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 理解氨基酸主要物性与结构的关系 3. 理解氨基酸的两性解离、等电点以及等电点pI与解离基团pK值的关系 4. 了解氨基酸的分类方法,记住氨基酸的三字母符号 5. 了解氨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特征反应 6. 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及重要性,了解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掌握其氮含量特点 7. 掌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概念及其重要性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将通过对文学理论流派以及代表理论作品的介绍,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使学生对文学理论有总体的掌握,熟悉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和理论的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深度文学解读和阐释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习题要点:形式主义理论批评的特色与新批评的理论特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具体的文本分析示例。本单元重点、难点:1、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2、新批评、文本细读、张力、反讽。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新批评的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二章心理分析 习题要点:弗洛伊德、拉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本单元重点、难点:1、心理分析2、拉康的镜像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心理分析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三章神化原型理论 习题要点:神化原型理论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神化原型2、弗莱的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神化原型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四章结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结构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本单元重点、难点:1.结构主义理论。2、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结构主义理论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五章女性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女性主义理论的三种不同流派,代表理论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女性主义。2、英美法女性主义理论的异同。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后殖民理论 习题要点:后殖民理论流派和理论主张。 本单元重点、难点:1、后殖民主义。2、赛义德与霍米巴巴。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时代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七章文化研究理论 习题要点:文化研究的兴起、理论发展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文化研究。2、理论与文本的结合。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理论的不同流派、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八章解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解构主义与德里达的作品阅读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解构主义。2、德里达与耶鲁流派。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解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发展,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总成绩构成:平时(30%)+期末(70%) 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和课堂讨论,占30%。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占7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拉曼﹒塞尔登等著,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标准书号:ISBN:9787301113639 参考书: Contexts for Criticism, Donald Keesey编著,McGraw Hill 出版,ISBN:0767422961 大纲修订人:樊淑英 大纲审定人:张友琴

南医大-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实验技术方向)(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方向)(四年制本科) 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 生物信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执笔人:朱利娜 审定人:方振伟 学院负责人:马文丽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B820006 学分:6分 学时:108学时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细胞生物学 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实验技术方向)(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方向)(四年制本科) 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 生物信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许多疾病的病理或征象都要用生化的理论在分子乃至基因水平上加以解释;生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生物化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由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部分内容组成。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和调控规律,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以及细胞间信息传递,血液、肝脏的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B82006 UNITS OF CREDIT:6 HOURS OF CREDIT:108 REQUIRING COURSE:Bas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Medical Physics,Cell Biology COUNTINUING COURSE:Pathophysiology,Medical Microbiology,Medical Immunology, Medical Genetics,Pharmacology,Laboratory Diagnostics,Medicine, Surgery SUITED PROGRAM:Clinical Medicine(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5 Years) Basic Medicine(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5 Years) Medical Imageology(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5 Years)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医学类)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执行大纲) (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影像学专业使用) 化学教研室 2012、7

一、前言 课程性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及其专业方向、口腔医学、 麻醉学、医学检验、影像、基础医学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加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影像、基础医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掌握以上专业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有机化学知识。 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理论授课部分、实验授课部分。理论授课部分包括:绪论、烷烃和环烷烃、烯烃和炔烃、芳香烃、立体化学基础:手性分子、卤代烃、醇硫醇酚、醚和环氧化合物、醛和酮、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胺和生物碱、芳香杂环化合物、糖类、脂类、氨基酸多胎和蛋白质、核酸、代谢途径中的辅酶。实验授课部分包括有机物的合成、分离(色谱分离等)、性质、测定物理量、模型作业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应使学生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性)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采用“带着问题学”的方法,讨论与讲课相结合。

教学用书:吕以仙主编《有机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6 开课学期:秋季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总学时数为84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机动4学时);实验30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学分:4 二、每一章节的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学习有机化学必需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共价键(共价键理论、共价键参数、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分子轨道理论、共振结构、分子间作用力)。有机酸碱理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与方法。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有机物的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复习与思考题: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烷烃的异构现象(构造异构、构象异构、等基本理论)和命名方法、重要性质。 掌握环烷烃的结构特点、命名方法及化学性质。 掌握环烷烃结构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烷烃:烷烃的结构:烷烃的化学键(SP3杂化、CH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