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氧化氮对消化道黏膜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对消化道黏膜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对消化道黏膜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对消化道黏膜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呼吸机参数简写 医学

呼吸机参数简写 一、呼吸机的作用及适应症: 1.作用:替代和改善外呼吸,降低呼吸做功。(主要是改善通气功能,对改善换气功能能力有限) 2.适应症: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呼吸肌肉和神经等不可逆损害的替代治疗;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术中及术后病人等。 二、呼吸机的组成、驱动、原理: 1.组成部分: (1)主机(ventilator):正压呼吸控制器、通气模式控制器、持续气流控制器、空氧混合器、压力感受器、流量感受器、呼气末正压发生器、触发装置、阀门系统、报警及监测装置等(由微电脑及电路等控制)。 (2)空气压缩机(compressor):中心供空气时不需要工作。 (3)外部管道系统:吸气管道(inspiratory tube)、气体加温湿化装置(humidifier)、呼气管道(expiratory tube)、集水杯。 2.驱动调节方式: (1)电动电控:不需空气压缩机,驱动调节均由电源控制。 (2)气动气控:需空、氧气源,逻辑元件调节参数。 (3)气动电控:多数现代呼吸机的驱动调节方式。 3.工作原理: (1)切换方式:吸气向呼气转换的方式。分为:时间、流速、压力、容量切换(2)限制方式:吸气时气体运送的方式(吸气气流由什么来管理)。分为:流速、压力、容量限制(多数靠设置流速或压力)。 (3)触发方式:呼气向吸气转换的方式。分为:机器控制(时间触发)和病人

触发(流量触发和压力触发)。 三、呼吸机的调试与监测: 1.呼吸机的检测:依呼吸机类型而定 2.控制部分: (1)模式选择:依据病情需要 (2)参数调节: ①潮气量(Tidal Volume):8~15ml/kg ;定容:VT=Flow×Ti(三者设定两者);定压:C=ΔV/ΔP(根据监测到的潮气量来设置吸气压力Inspirator Pressure)②吸气时间:Ti=60/RR,一般吸呼比(I:E)为1:1.5~2;吸气停顿时间:属吸气时间,一般设置呼吸周期的10%秒(应〈20%) ③吸气流速:Peak Flow键;流速波形:递增、正弦波、方波、递减 ④通气频率(RR):接近生理频率 ⑤氧浓度(FiO2,21%~100%):只要PaO2/FiO2满意,FiO2应尽量低,FiO2高于60%为高浓度氧 ⑥触发灵敏度:压力触发水平一般在基础压力下0.5~1.5cmH2O;流速触发水平一般在基础气流下1~3L/min ⑦呼气灵敏度(Esens):一般设置20~25% ⑧呼气末正压(PEEP):生理水平为3~5 cmH2O ⑨压力支持水平(Pressure Support):初始水平10~15 cmH2O ⑩吸气上升时间百分比(Insp RiseTime%)、压力上升梯度、压力斜坡(Pressure Scope)、流速加速百分比 (2)其它特殊功能键: ①吸气暂停键(InspPause):吸气末阻断法测定气道平台压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带参考文献)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APC),1973年Steiman和Cohn首次从脾脏中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白细胞,因其细胞膜向外伸出,形成与神经细胞轴突相似的膜性树突状突起,故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C膜表面高度表达MHC的I类和MHCⅡ类分子以及其他多种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因子,DC能有效摄取、加工、提呈抗原,并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并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DC的免疫应答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结构功能免疫激活免疫耐受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人们认识到树突状细胞是机体抗原提呈细胞中最主要的和最有效的成分,在调控机体细胞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树突状细胞是开启免疫反应的始动细胞,也是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DC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DC的生物学特征 1.1 DC的来源 在研究中人们发现DC的来源主要起源于两种途径:1)骨髓来源的DC,大多数DC 来源于骨髓,由骨髓CD34+细胞分化而来,数量较少仅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以下。骨髓CD34+具有双潜能,由M-CSF可诱生为巨噬细胞,而由Ⅵ-CSF/TNF-α可诱生为DC。骨髓来源的DC 分布广泛,外周血中存在有骨髓来源的DC前体细胞,DC前体细胞进入外周血后进一步分化成熟。2)淋巴组织来源的DC,是胸腺中分离的前体细胞发育而来,表达低水平的CD34,无其他T细胞标志,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T细胞居留区,这类细胞可能与自身及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有关。 1.2 DC的形态特征及表面标志 不同发育阶段的DC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谢遵江等在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观察研究中,在无菌条件下提取小鼠骨髓细胞进行分化增殖,在光镜下观察。培养7天后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周边刺突十分明显,突起较粗大,分支较明显,细胞形态似星形或梭形,细胞核明显,细胞聚集生长。培养14天后,大多数细胞出现悬浮生长,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培养的树突状细胞比淋巴细胞大,直径在10 ~ 20μm之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形似“海星”。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表面突起增多,细长,分支较多,呈蔓状分布于细胞表面,形似树枝状。 1.3 DC的亚群 DC的亚群的分化过程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根据分化途径的不同可分为髓系DC(MDC) 和淋巴系DC(LDC) 髓系DC的分化发育分为3个阶段:前体阶段、未成熟期、成熟期。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体内DC(主要位于非淋巴组织)处于非成熟状态,未成熟的DC表达低水平的协同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不能激活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但具有极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在外源性抗原、炎症刺激因素等共同影响下,它们能从非淋巴组织进入次级淋巴组织并逐渐成熟。DC的成熟过程和迁移过程是同时发生的。进人次级淋巴组织后,在适当的刺激因素下,DC 逐渐成熟。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MHC-I、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粘附分子等,并能分泌IL-12、IL-l、IL-6、IL-8、TNFα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对激活T细胞并使其增殖分化是必不可少的,而成熟的DC几乎不再有吞噬能力。总之,DC在迁移成熟的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摄取抗原能力逐渐下降,而呈递抗原能力逐渐增强。淋巴系DC与T、B 细胞具有共同的前体细胞,主要存在于胸腺及T 细胞丰富的淋巴结区。CD40L 刺激LDC后可促使CD8+ T 细胞分

高三一轮复习课练2 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课练2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小题狂练②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 1.[2018·全国卷Ⅰ]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真核细胞内的染色体和染色质都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DNA裸露存在,不含染色体(质),但是其DNA会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发生复制,DNA分子复制时会出现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为DNA聚合酶,C正确;在DNA转录合成RNA时,需要有RNA聚合酶的参与,故该DNA—蛋白质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D正确。 2.[2019·湖南联考]如图所示为某细胞中某多肽的结构简式,R1、R2和R3是3个不同的化学基团。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多肽中的肽键数是2 B.该多肽是由3个氨基酸脱去3分子水缩合形成的 C.该多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D.该化合物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图中所示的化合物为三肽,含有2个肽键,是由3个氨基酸脱去2分子水形成的,A正确,B错误;该多肽为链状,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R基中也可能含有氨基和羧基),C正确;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 3.[2019·西安月考]下图表示生物体内某种化合物的形成和在细胞中分布的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化学元素A包括五种大量元素 B.物质C中的D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小于2岁的婴幼儿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哮喘预测指数

2岁以下婴幼儿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哮喘预测指数研究 摘要: 背景介绍: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被认为是气道嗜酸性炎症的一个间接性标记物。对于可以配合的儿童来说,有效的方法是一口气呼吸测定。对于不能配合的儿童,一口气的测定是不可能进行的,这就产生了在线和离线潮气呼吸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本研究目的就是分析2岁以下婴幼儿的在线多重呼吸测定FEno与哮喘预测指数(API)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2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连续观察4个月的横断面研究。餐后进行多重呼吸在线FEno测定,肺呼气流速在40和60ml/s之间,应用稳定的化学发光分析仪(CLD88sp)。记录定量资料有:年龄、体重、IgE、嗜酸性粒细胞、FEno 值、肺流速。定性资料有:性别、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食物和药物过敏、家族哮喘和过敏史、诊断和治疗情况。API与FEno的关系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和T 检验分析,API与FEno的一致性用Cohen’s 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同时还分析嗜酸性粒细胞、IgE、特应性皮炎与FEno之间的关系(Fisher精确检验法和T检验分析) 结果:38名患儿中成功地完成的病例是32名(占84.21%)。平均年龄是 10.9±5.06个月。API阳性的病例比那些API阴性的有较高的FEno值,API与FEno 的一致性关系是0.71。 结论:在线潮气呼吸测得FEno值与API有显著地相关性和高水平的一致性。 背景介绍 在过去几年里,有些研究指出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作为气道嗜酸性炎症的取代标记的实用性。1FEno增高在哮喘儿童中被报道,还与这些病人的气道粘膜检测出的嗜酸性炎症有密切关联2。鉴于其高的判别能力,它已作为哮喘诊断的肺功能的补充应用于临床。3同样地,它被用作吸入糖皮质治疗的监测,因为它有高度敏感性可探测到剂量接受感应的改变,4以及甚至在还没有任何呼吸症状时就探查到肺功能的恶化。5 对配合的儿童,我们用一口气呼吸技术,呼气维持6-10秒检测。而不能配合的儿童,特别是那些3岁以下的儿童,FEno可通过无需镇静、多重呼吸(MB)在潮气状态下,应用在线和离线系统分析得到,这是依据发表在2005年6月的欧洲呼吸协会(ERS)和美国胸科协会(ATS)上的推荐建议,这种方法附有鼓励达到将近50ml/s呼气流速的(程序)。如果不能达到,那么可用镇静或在餐后睡眠状态下检测。 虽然它不是严格的标准化技术,一些研究者7,8记录了有关多重呼吸(MB)恒定流速(40-60ml/s)有效地在线测定的可能性的文献,在呼气期间应用连续的呼气阻力校正,通过自动的流速限制器(达到要求)。其他作者使用的是手动的流速限制9。Danial 等人10,11使用面罩在线和离线状态下多重呼吸测定FEno,并已发表了2-7岁儿童正常参考值。较小的儿童在线系统得到的数据显示与那些较大年龄通过在线一口气呼吸法得到的数据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FEno很有可能被作为一个无创参数应用于小年龄哮喘和喘息发作诊断、疾病严重度的控制和疾病发作上。12,13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系统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系统 1、项目名称及功能: 1.1进口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系统一套。 1.2本产品用于检测人体呼出气与中(除去外源性NO)一氧化氮气体的浓度水平。为医生诊治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变异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患者提供快速、准确及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2、技术规格及要求: 2.1应用范围: 1)哮喘; 2)过敏性鼻炎; 3)慢性咳嗽; 4)其他呼吸道炎症; 5)流行病学研究。 2.2测定范围:5ppb~300ppb(下呼吸道); 5ppb~2000ppb(上呼吸道)。 2.3反应时间:<100秒。 2.4精确度:当测定值<50ppb时,误差<±3ppb; 当测定值≥50ppb时,误差<±8%; 2.5技术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ATS/ERS)。 *2.6 NO过滤功能:系统主机必须具有过滤除去外源性一氧化氮的装置和功能。 2.7必须具有全面的质量控制功能:比如具有但不限于当环境出现各种干扰信号、测定过程中呼吸过弱或过强(流速控制)、发生漏气、

咳嗽和逆向呼或吸情况时,系统主机应可自动强行终止测定,并出现相应的警示代码。应具有自检、流速提示及自动控制功能。 *2.8 标准配置鼻呼出一氧化氮含量检测(至少含有两种流速控制),用于上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控。 2.9 系统主机无需校对、无需维护,可独立测定,也可和计算机连接同步测定,系统软件须含有3D动画提示功能,便于儿童和体弱病人测定。 2.10 系统应包括主机系统软件和数据管理软件,两者可双向传输。数据能通过USB和蓝牙传输,数据管理软件可自动比较、综合分析结果,形成趋势曲线等。 2.11 设备无需校对。 2.12 认证:所投设备通过美国FDA及欧洲CE认证,并提供认证证书扫描件。 2.13 设备适合儿童及成人。

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作者:张美玲杜震宇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01期 摘要:动物体消化道栖息着一个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群落,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生理代谢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国际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与高等动物相比,水生动物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水生动物肠道共生微生物形成的影响因素、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点、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策略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取得的进展,阐述了消化道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在水生动物营养代谢、免疫及发育调控中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水生动物;益生菌;免疫调节;营养代谢 中图分类号:Q93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5641.2016.01.001 0引言 动物体消化道内栖息着一个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约含1000~5000种微生物,并由此在宿主肠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micro-ecosystem).目前已知,消化道菌群与宿主及消化道环境(如食物、体温、pH值等)三者之间构成了相互作用与依赖的“三角”关系,共同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能量代谢的过程,在高等动物中,已有很多研究阐明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营养代谢或免疫调节.新近的研究工作发现,人体肠道内的拟杆菌具有独特的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菌对于膳食纤维的结合能力,增强其降解多糖的效率,帮助宿主利用膳食中的多糖类物质,人体肠道内的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通过分泌特定的代谢物阻断NF-κB的激活及IL-8的产生,从而抑制肠道炎症疾病的发生,随着对肠道微生物功能解析工作的逐步深入,现在学界已逐渐认识到,在动物生理学尤其营养代谢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肠道细菌的作用。当前,高等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生理代谢的相互关系与调控机制已成为国际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生理的关联与调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于陆生脊椎动物,水生动物处于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之中,其肠道微生物结构和陆生动物相比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给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带来了挑战。尽管如此,国内外仍有一些学者对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1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与其它动物相类似,目前的研究表明水生动物的遗传背景、饲养环境、饲料组分均可以显著影响其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关于宿主的遗传背景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目前在国内外均有报道,研究发现处于不同生长环境中的斑马鱼肠道存在一个核心菌群,而生活在同一淡水环境

细胞中的蛋白质

第3讲细胞中的蛋白质 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 最新考 纲 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Ⅱ) 2.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Ⅱ)——侧重内膜系统 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生命观 念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 决定功能多样性及生 物膜系统的功能建立 生命部分与整体的观 念 近三年 考情 2018·全国卷Ⅰ(1,2)、 2018·全国卷Ⅱ(1,5,30)、 2018·全国卷Ⅲ(1)、2017·全 国卷Ⅰ(2,3)、 2016·全国卷Ⅰ(1,2)、 2016·全国卷Ⅱ(2) 科学思 维 归纳演绎蛋白质的合 成及有关计算比较 社会责 任 蛋白质与人体健康及 疾病治疗方面的应 用,养成良好的生活 习惯 考点一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元素组成、结构与种类

2.蛋白质的合成及其结构、功能的多样性 (1)二肽的形成过程 ①过程a :脱水缩合,物质b :二肽,结构c :肽键。 ②H 2O 中H 来源于氨基和羧基;O 来源于羧基。 (2)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氨基酸――→脱水缩合 多肽(链)――→一或数条 盘曲、折叠蛋白质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 ■助学巧记 巧用“一、二、三、四、五”助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材VS高考 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 (1)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2018·全国卷Ⅰ,2A)() (2)植物叶肉细胞中液泡膜与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不同(2016·海南卷,3B)() (3)将抗体溶于NaCl溶液中会造成其生物活性的丧失(2017·海南卷,1C)() (4)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2015·海南卷,11D)() 提示(1)√(2)√ (3)×盐析过程蛋白质空间结构没有破坏,所以其活性没有丧失。 (4)×所有蛋白质均在核糖体合成。 2.深挖教材 (1)(中图版必修1 P29图示2-1-5拓展)多肽与蛋白质有什么区别?提示多肽和蛋白质的区别: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多肽,没有明显的空间结构,多肽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特定

2020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的研究进展

2020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的研究进展 人体正常的肠道微生物数量达1012~1014,其平均质量约为1.5 kg[1-2],约6~10个类群(3 000种)微生物组成[2-3]。婴儿在出生之后不久就有微生物在肠道定植,直到肠道微生物达到一个稳定的共生群[4]。肠道微生物对于宿主是有益的,在过去10年的研究中,已经发现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发育、肠道屏障、免疫调节、物质代谢、营养吸收、毒素排出,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导致肥胖、肝硬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孤独症等各种疾病的发生。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宿主代谢,使能量和营养物质更好地被利用,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营养,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帮助寄主抵抗病原菌[5]。最近,大量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效率远远超过肝的代谢功能。例如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影响视网膜的脂肪酸组成和眼睛晶状体、骨骼的密度、肠道血管的形成[6];而且可以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生物素、维生素K、丁酸等)和消化食用纤维素[7]。肠道微生物同脊柱动物已经一起进化了几千年,因此,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抵抗细菌病原体)的实施需要依靠肠道微生物。同时,肠道微生物是刺激“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和“全身免疫系统”(systemic immune system)成熟的重要因子[8-9]。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代谢产物对免疫和炎性反应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肠内部免疫系统

崩溃就会引起慢性肠炎疾病,例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10],然而,由于共生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很难断定哪种细菌是共生菌还是条件致病菌,所以对于肠道微生物定植反应的免疫调控是复杂的。近几年,肠道菌群与免疫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就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做一综述。 1 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疾病 近年来,大量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生理功能关系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宿主健康与疾病方面有重要的作用[11],通过对炎性反应动物模型的研究已经确定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糖尿病、过敏和哮喘等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有重要关系[12]。目前,已经有许多实验发现肠道微生物与肥胖和糖尿病有关,其中一个最新的研究表明,在遗传或者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肠道内Akkermansia muciniphila(一种存在于黏液层的黏液素降解菌,在健康情况下,它占肠道微生物菌群总数量的3%~5%)菌急剧减少,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肠道内A. muciniphila的丰度比对照组小鼠低100倍,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口服A. muciniphila后发现小鼠的体质量降低和身体指数得到改良;进一步研究发现,A. muciniphila可以降低胰岛素耐受性,控制脂肪储存、脂肪代谢、甘油酯和葡萄糖的稳态[13]。另一个研究通过比较Ⅱ型糖尿(T2D)和正常70岁欧洲妇女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现在有糖尿病的群体中,4个乳酸

儿童肺功能系列指南(一):概述(完整版)

儿童肺功能系列指南(一):概述(完整版) 呼吸系统的疾病占儿童所有疾病的首位,其病死率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第1位。儿童经历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年龄跨度以及身体迅速发育的过程[1],有着特有的生长发育规律。肺功能测定对于判断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喘息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 肺功能检查是指运用特定的手段和仪器对受检者的呼吸功能进行检测、评价[3],是描述呼吸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牵涉呼吸力学、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等,理论上复杂。但经过一定的测试和计算机计算后,能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回答临床问题[4]。 目前,国内儿童肺功能检查的普及率不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更低,检测质量参差不齐,亦无统一规范的儿童肺功能指南。故中国儿童肺功能协作组经过多年努力,就目前较为成熟的检测方式推出如下系列指南。本系列指南将从概述、肺容积和通气功能法、潮气呼吸法、脉冲振荡法、气道反应性测定(激发试验、舒张试验)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等领域进行阐述。 1 儿童肺功能检测技术的发展 肺功能技术最早是在古罗马时期,希腊医生Claudius Galen进行了最简单的肺容量测试。19世纪中期,伦敦的John Hutchinso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定标的肺容量计。20世纪初期,丹麦的Christian Bohr提出弥散学说,并采用静态法完成了使用一氧化碳作为测试气体的弥散测定。

一氧化碳弥散测定法现在仍然是大多数肺功能设备的首选方式。21世纪,气道阻力(Raw)的测定理论和测试技术逐渐成熟。 在婴幼儿肺功能检测方面,1890年Eckerlein成功测定每分通气量(MV);1970年第一台婴幼儿体描仪问世;1980年Turner等发明强迫呼气(Squzee);20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儿童肺功能技术才开始广泛普及。 肺功能检测仪中,流速-容量传感器至关重要。最早出现的是水封式容量传感器,然后在水封式传感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干式滚桶式,之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涡轮式、热丝式及压差式、超声式流量传感器,并一直使用至今,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压差式的流量传感器。 2 儿童肺功能工作的开展 1991年欧洲呼吸协会/美国胸科协会(ERS/ATS)婴幼儿肺功能协作组成立,1996年发表标志性的"INFANT RESPIRATORY FUNCTION TESTING"一书[5]。2009年5月中国儿童肺功能协作组在苏州成立,自2011年起每年举行1次全国儿童肺功能学术会议。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 ,同时成立了中国肺功能联盟[6]。2014年肺功能协作组纳入中华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目前全国共有60个协作单位,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并聘有顾问和秘书。2015年12月"中国儿童肺功能网站"正式启动。 3 相关的代表性文章和书籍 2002年,万莉雅等[7]发表的"3~14岁天津地区脉冲振荡正常值的测定"是中国最早涉及儿童脉冲振荡肺功能技术的大样本量正常预计值的文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相关,肠道菌群科学家们2019年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了研究成果;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鉴别出100多种新型肠道菌群!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桑格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从健康人群的肠道中分离出了100多个全新的细菌类型,这是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对人类肠道菌群进行的最全面的收集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获奖帮助研究人员调查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文研究结果能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人类肠道中存在的细菌类型,同时还能帮助开发出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比如胃肠道疾病、感染和免疫疾病等。人类机体中细菌大约占到了2%的体重,肠道微生物组就是一个主要的细菌聚集位点,同时其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衡会诱发诸如炎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然而由于很多肠道菌群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生存,因此研究人员就无法对其进行更加直观地研究。

【2】Science: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药物出现毒副作用的罪魁祸首 药物本是用于治疗很多患者,但是一些患者遭受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一种令人吃惊的解释---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他们描述了肠道中的细菌如何能够将三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肠道微生物组对药物代谢的贡献,那么我们能够决定给患者提供哪些药物,或者甚至改变肠道微生物组,这样患者具有更好的反应。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抗病毒药物,它的分解产物可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并确定了肠道细菌如何将这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他们随后将这种药物给予携带着经基因改造后缺乏这种药物转化能力的细菌的小鼠,并测量了这种毒性化合物的水平。利用这些数据,他们开发出一种数学模型,并成功地预测了肠道细菌在对第二种抗病毒药物和氯哌嗪(一种抵抗癫痫和焦虑的药物)进行代谢中的作用。 【3】Nat Med: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或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肠道中“居住”着很多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即肠道微生物组,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近来有研究表明,评估粪便样本中的遗传改变或能准确反映肠道微生物组的状况,或有望帮助诊断人类多种疾病。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的最新进展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的最新进展 (一)纳库仑一氧化氮分析仪的技术路线: 纳库仑一氧化氮分析仪通过测定人口呼出气中一氧化氮浓度,提示气道中嗜酸性炎症水平。可以通过在线呼气取样和离线气袋取样两种模式来测量。NO在人呼出气的浓度极低,该设备通过内置的纳库仑电量法传感器,将微量NO浓度信号转换为电量信号进行精确测量。该产品属于医用电子仪器设备中的呼吸功能及气体分析测定装置。严格遵守美国胸科学会(ATS)与欧洲呼吸学会(ERS)2005年联合制定的呼气一氧化氮检测标准指南的推荐(“ATS/ERS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for the Online and Offline Measurement of Exhaled Lower Respiratory Nitric Oxide and Nasal Nitric Oxide, 2005”)。该产品具有多项国际国内专利发明,具有医疗器械许可证和注册证,通过ISO13485,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及CE产品认证。 (二)该项技术的国内外应用情况: eNO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1991年发现eNO源于起到细胞分泌产生的内源性气体,93年发现哮喘患者eNO浓度升高,此后又不断发现eNO与测定嗜酸性气道炎症的肺泡灌洗,诱导痰,支气管激发等实验结果高度关联,而且可以检测多种呼吸道及飞呼吸道疾病,2003年美国FDA批准eNO检测设备用于哮喘等气道炎症疾病临床检测,2005年美国胸科学会(ATS)与欧洲呼吸学会(ERS)联合制定eNO临床检测技术标准,2009年ATS与ERS联合推荐eNO作为哮喘管理手段,2011年ATS推荐并发布最新的临床应用指南,美国NIH电子数据库检索的eNO国际文献已超过2000多篇。 目前已经将eNO作为临床常检项目的有美国,芬兰,西班牙,德国,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意大利,日本,香港和台湾等47个国家和地区(统计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 我国也在2007年将一氧化氮呼气测定列入全国医疗服务收费项目。统一收费代码:310601013(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改价格[ 2007]2193号) 。 上海地区已经进入上海地区医保收费项目,其医保收费代码为:S31060101300010,收费标准为250元/次(上海医保,2012/8/7)。 (三)适应症: 2011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发表的呼出气NO临床应用指南指出,eNO临床应用包括:嗜酸性气道炎症检测、糖皮质激素药物应答评估、监控气道炎症以及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方案。主要建议如下: ●推荐eNO应用于嗜酸性气道炎症的诊断。 ●推荐eNO应用于判定由于炎症引起的有慢性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的激素应答。 ●建议在需要客观证据时,eNO可用于哮喘的辅助诊断。 ●推荐低于25 ppb 的eNO值(儿童低于20 ppb)预示着无嗜酸性炎症或激素应答。 ●推荐高于50 ppb 的eNO值(儿童高于35 ppb)预示着存在嗜酸性炎症,对于有症 状的患者,存在激素应答。 ●推荐用eNO进行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监控。 (四)禁忌症: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属于无创性检测,检测方便快捷,无明显的临床应用禁忌。 但在下列人群中可能不合适:无意识患者;口腔严重畸形的患者;口腔严重感染的患者;机械通气的患者;气胸的患者;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 (五)不良反应: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属于无创性检测,正常吸气后保持匀速吹气4.5s左右(儿童2s左右)即可完成测试,对一般患者无不良反应。

肠道微生物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微生态学,特别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有了新的突破性认识。我们现在了解到人体和动物消化道系统中生长着大量的细菌,肠道中细菌的总数量甚至高出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和宿主的遗传背景在决定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方面各自起到50% 的作用。而且由于外部环境在肠道菌群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巨大影响,个体之间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极为不同。目前的研究证明只有极少数的细菌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肠道中。而个人之间菌群结构的不同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宿主的免疫系统发育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甚至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生相关。肠道微生物现在认为是人体的一个新“器官”。而肠道微生物生态的研究近十年来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肠道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重要的瓶颈在于样品的采集。对正常人来说,除了收集粪便之外,小肠、升结肠、横结肠等部位的取样几乎不现实。另一方面,由于肠道细菌受到外部环境和宿主肠道环境的双重影响,如何区分外部环境和肠道内环境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变得十分重要。所以,建立合理而易操作的体外模型对推动肠道微生态学、人体和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非常有意义。本文就国内外目前经常使用的用于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体外肠道模型做一简单介绍。 体外肠道模型的发展 1 静止发酵或罐批量培养模型此模型为最原始、最简单的体外发酵模型。该发酵在小瓶子中或者pH 控制的批量发酵罐中进行。具体做法为在批量发酵罐中接入动物肠内容物或人粪便菌群的悬浮液,培养基中含有不同的待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整个发酵过程在充满氮气或二氧化碳的下进行。该模型简单、易操作,可以同时对多种底物进行比较,所以用于对碳水化合物的初步筛选。缺点是只能用于短期的发酵研究,因为培养物内pH 和营养物水平变化很快群的改变导致该模型对肠道环境的模拟效果不理想。而且,由于死亡的细菌不能及时从发酵系统中清理出去,如果采用分子生态学的检测手段,如荧光定量PCR 或FISH 等方法无法区别死亡细菌还是活细菌,所以该模型不适用于使用16S rRNA 的分子生态学实验手段来测定菌群的变化,使用范围有比较大的局限性。但常规微生态学手段,如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活细菌的方法还是能够测定菌群变化的。由于24 h 之后培养基中养分已被大量消耗,而发酵终产物不断累积,长时间培养结果离肠道实际内环境偏差很大。GIBSON 和FULLER 报道用此模型进行研究在48 h 内结果还是比较稳定可靠. 2 连续发酵培养系统食糜在人体和大部分单胃动物消化系统中按照口到肛门的单方向流动,所以肠道细菌在单胃动物肠道中的发酵可以看做是一种恒温连续发酵的过程。发酵工艺中连续发酵的特点和肠道发酵特点比较接近,所以通过恒化连续发酵工艺从理论上可以模拟肠道细菌发酵的自然过程。COATES 等首先设计了连续发酵培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连续的加入新鲜培养基同时移除使用过的废液。随着设计工艺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在体外控制这个连续培养系统的pH、温度、氧化还原能和营养状态等,来控制发酵罐中细菌的数量与菌群结。最原始的连续培养是单相连续发酵模型。但由于大肠环境的复杂性及不同肠道位置的解剖结构和环境存在差异,单相连续发酵模型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继而GIBSON 和MACFARLAN 等根据人体结肠的生理特点建立了三相连续发酵模型,同时通过比较该群的结构特点和突然死亡的人体肠道菌群的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三相连续发酵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各个肠道解剖位置,即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环境中肠道菌群的实际结构。现在常用的三相连续发酵系统由三个发酵瓶V1、V2 和V 3 串联而组成,它们各自的容积分别为0.22、0.32 和0.32 升,分别代表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的生理位置。根据人体肠道不同解剖位置的实际生理特点,三个罐的pH 分别控制在5.5、6.2 和6.8,整体温度控制在37 ℃。每个发酵瓶都用磁力搅拌器以一定速度进行搅拌以混匀培养基,同时充入无氧氮气,以维持发酵瓶的厌氧环境。如图 1 所示,培养基从培养瓶依次流入V1,再从V1 流入V2,V2 流入V3,最后从V3 流入废液罐中。其营养物质的流向和人体结肠中营养物质的流同。连续培养模型目前广泛应用在肠道细菌的生理、生化研究 1.3 人类肠道微生态模拟器由于三相连续发酵模型仅仅模拟了人体结肠部位的肠道微生物小肠的微生物。1993 年MOLLY 等设计了一个五相反应器,命名为人类肠道微生态模拟器。该模拟系统被认为能够全方位,更好的的模拟人体肠道内的微环境。如图 2 所示,该系统温度仍然保持在37 ℃。其中Vessel l 模拟的是胃环境,反应体积是0.2 L,保留时间为 2 h,pH 控制在2.0 ~2.5。1.3 人类肠道微生态模拟器由于三相连续发酵模型仅仅模拟了人体结肠部位的肠道微生物生态过程,没有涉及胃和 Vessel 2 系统模拟小肠部位,反应体积为0.3 L,保留时间为6 h,pH 控制在5.0 ~6.0。Vessel 3、Vessel 4、Vessel 5 三相反应系统模拟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部位,反应体积分别是.7、1.3、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耐受 1973年 Steiman和Cohn[1]首次从脾脏中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都不同的白细胞,因其细胞膜向外伸出,形成与神经细胞轴突相似的膜性树状突起,故而命名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此后的研究发现DCs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抗原提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公认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 presenting cell,APC)。它能激活静息型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T细胞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在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和活化外周T、B淋巴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及肿瘤治疗关系密切。 1 DCs的生物学特性 DCs是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I类和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刺激静息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且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 1.1 DCs的来源与分布 DCs起源于骨髓CD34+细胞,数量极少, 仅占人外周血的1%以下,

占小鼠脾细胞的0.2%~ 0.5%[2]。DCs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根椐其移行部位不同而命名不同: (1)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其树突能有效地捕捉复合形式的抗原,并将抗原长期保留在其表面,以维持二级滤泡的记忆功能,也与B记忆细胞的产生有关; (2)并指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s,IDC):定位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是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的重要APC,其表面缺乏Ig受体和C3受体,但富含MHCI类和Ⅱ类抗原;(3)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位于皮肤和胃肠上皮层,是这些部位的重要 APC,其表面有丰富的MHC I类和Ⅱ类抗原,胞浆内有birbeck颗粒,为LC的重要特征; (4)隐蔽细胞(veiled cells):分布于输入淋巴管。 1.2 DCs的分化发育 一般认为成熟DCs是已知最强的专职APC,在机体内可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但随着对DCs发育、分化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DCs的来源、表型及其功能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根据DCs 的来源、功能和分布可将DCs分为髓系DCs 和淋巴系DCs[3],前者与单核细胞、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而后者与T细胞、B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近年在人胎肝、脐血、骨髓、脾脏、人外周血以及小鼠的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出髓系前体,在体外合适的培养条件及刺激因素下获得了具有典型形态、表型及功能的DCs。目前淋巴系 DCs的分化发育过程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IL-3能刺激淋巴系前体获得淋巴系 DCs[4]。髓系DCs的分化发育分为 4个阶段:前体阶段、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国血液净化2019年9月第18卷第9期Chin J Blood Purif,September,2019,Vol.18,No.9 ·综述·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王小琪1李忠心1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4091.2019.09.017 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一直互利共存的,并在宿主的新陈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常肠道微生物群以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影响着人体健康,而肠道微生物群菌群失调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肥胖、2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了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进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而补充益生菌可能对CKD 患者具有潜在的收益,本文就肠道微生物菌群与CKD 的关系,综述如下。1肠道微生物群人类的肠道具有极为复杂的生态环境,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超过1013的微生物细胞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即肠道菌群。通常成人的肠道中存在2种优势菌群,厚壁菌门和拟杆菌;其他的一些放线菌、变形菌则占较少的比例[1]。每种细菌在肠壁的特定位置定植,不同的细菌沿着肠道有不同的分布。肠道菌群的功能多样,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代谢活性的内生“器官”,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1参与宿主代谢及免疫调控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参与了那些宿主不能独立完成的代谢活动,如代谢不易消化的植物多糖,合成特定的维生素,转化结合胆汁酸,降解草酸盐等[2]。更为重要的是,肠道菌群促进了免疫系统的发展与成熟,并降低了食物和环境抗体诱发的过敏反应[3]。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会使致病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增加。1.2构建肠道上皮屏障肠上皮细胞是指位于固有层表面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位于肠腔与固有层间,这些柱状上皮通过紧密连接结合在一起,构成肠道上皮屏障,对抗体和病原体的转移具有隔离作用。在良好的健康状况下,肠道屏障非常有效,肠腔内的一侧被肠道细菌大量繁殖,而基底外侧则保持无菌状态。共生的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机制维持肠道功能的完整性,包括①恢复并维持紧密连接的蛋白结构;②诱导上皮细胞的热休克蛋白;③与致病菌竞争结合肠道上皮细胞;④分泌抗菌肽[4]。另一方面,肠道菌群通过降低肠道内炎症反应来维持肠上皮屏障。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由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组成,用于识别微生物的保守分子产物。肠道菌群通过细胞壁脂质酸激活TLR2来抑制肠道炎症,有效保 护了紧密连接,从而强化了肠道屏障[5]。 2CKD 与肠道菌群 最近,人们已经证明CKD 的发生及发展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有关,肠道微生物群和肾脏疾病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微生物菌群失调会增加肾脏疾病的易感性,并加重肾脏疾病的进展;而肾功能恶化也会加剧肠道菌群失调。 2.1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 由于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很好地适应生物环境的 变化,因此早期CKD 的患者中就可以观察到肠道细 菌的定量和定性发生变化。在早期CKD 患者体内,小肠中的需氧菌和厌氧菌较正常人有所增加,而结肠内的变形菌、放线菌和厚壁菌属也有增加。在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中,十二指肠和空场的需氧菌和厌氧菌较正常人群均有明显升高,而乳杆菌和普雷沃氏菌的数量则明显减少。在透析人群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在细菌总 数上血液透析患者与普通人并无明显差异,但血液 透析患者体内的需氧菌约为正常人的100倍,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等明显增多;厌氧菌方面,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的双歧杆菌含量明显下降,产气荚膜杆菌 基金项目:潞河医院中心实验平台建设研究(KJ2019CX001-09) 作者单位:101199北京,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肾病中心 通讯作者:李忠心101199北京,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肾病中心Email:lymtics0327@https://www.doczj.com/doc/5818054993.html, ?? 646

一氧化氮呼气测定技术的儿科应用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技术的儿科应用(综述) xx医院儿科 摘要:呼出气一氧化氮(eNO)是国际公认的无创性气道炎症标志物,特别适合儿科气道疾病炎症病因的鉴别诊断与监测预后。美国胸科学会(ATS)与欧洲呼吸学会(ERS)先后在2005年与2011年联合制定颁布了eNO测定技术标准与临床应用指南。本文基于这些标准指南以及作者科室的初步实践认知,综述了eNO 技术的儿科临床应用,尤其是婴幼儿eNO技术的最新进展。 序言 自1998年诺贝尔奖授予一氧化氮(NO)的生物调节与指示作用的重大发现 以来,一氧化氮的诊疗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快速显著的进展。一方面,基于一氧化氮调节作用的一氧化氮吸入治疗仪已经用于许多重大疾病的治疗,包括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缺氧性肺部疾病以及肺癌等。另一方面,基于一氧化氮指示作用的呼气一氧化氮(eNO)检测仪也已经用于气道炎症疾病的诊断监测,包括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慢阻肺等气道与肺部疾病。 自1993年发现对哮喘患者显著升高以来,由美国卫生部官方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5818054993.html,/pubmed)检索到的eNO临床文献到2013年已经超 过3000篇,20年间平均每年150篇,占气道疾病临床文献的60%。由此可见eNO 技术已经成为呼吸学科的热点前沿。为规范化快速发展的eNO技术,欧洲呼吸学会(ERS)与美国胸科学会(ATS)分别在1997年与1999年制定颁布了eNO技术标准【1,2】,并在2002年、2005年、2009年与2011年联合制定颁布了官方的技术标准【3,4】、共识声明【5、6】与临床指南【7】。尤其是2009年共识声明【5】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11年临床指南【7】较为全面总结了eNO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纠正了之前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与表述,特别强调了基于eNO作为气道炎症标志物按炎症、并非表征看病治病的临床意义,基于eNO高值与低值区分嗜酸性与非嗜酸性炎症及激素与非激素诊疗的临床价值,基于eNO 切点与变化、并非正常或参考值的规范化诊疗方案。 自2009年共识性声明、尤其是2011年官方指南公布以后,eNO儿科的研究与应用热点主要集中在0-3岁的婴幼儿童。这主要是由于相比于其它应用,eNO 对婴幼儿的应用价值可能更大,但测定技术仍需改进完善。近年来的权威综述或评述也主要是讨论儿科、尤其是婴幼儿的eNO技术进展【8-12】本文将基于上述官方标准指南及权威评述,并根据作者科室的初步实践认知,讨论eNO技术的儿科应用,尤其婴幼儿eNO技术的最新进展。目的是为国内正在快速开展的eNO儿科研究与应用,提供一些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