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

第九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

第九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
第九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

第九章数量遗传学基础

概述

一、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

动物的遗传性状,按其表现特征和遗传机制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一类叫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 ), 一类叫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 ), 再一类叫门阈性状(Threshold trait)。动物的经济性状(Economic trait)大多是数量性状。因此,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及其机制,对于指导动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性状: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有明显界限,变异呈不连续的性状。例如,牛的无角与有角,鸡的芦花毛色与非芦花毛色,等等。这些性状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它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性状间大多有显隐性的区别,它的遗传表现完全服从于三大遗传定律。

数量性状: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没有明显界限,具有连续性变异的性状,如产奶量、产卵量、产毛量、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

门阈性状:是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呈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这类性状具有潜在的连续分布遗传基础,但其表型特征却能够明显的区分,例如,产子数,成活或死亡,精子形态正常或畸形,这类性状的基因效应是累积的,只有达到阈值水平才能表现出来。

二、数量性状的一般特征

数量性状表现特点表明,数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因此其表型变异是连续的,一般呈现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很难分划成少数几个界限明显的类型。例如,乳牛的产奶量性状,在群体中往往从3000kg至7000kg范围内,各种产量的个体都有。由于数量性状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对其遗传变异的研究,首要的任务是对性状的变异进行剖分,估计出数量性状变异的遗传作用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地说,对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第二,数量性状是可以度量的,研究过程要对数量性状进行准确的度量;第三,必须应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第四,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弄清性状的遗传力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对数量性状遗传的深入研究,可为动物品质的改良提高提供可靠数据,为选种和杂交育种找出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从而可以加速育种进程。

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

数量性状的遗传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一)中间型遗传

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不同品种杂交,其杂种一代的平均表型值介于两亲本的平均表型值之间,群体足够大时,个体性状的表现呈正态分布。子二代的平均表型与子一代平均表型值相近,但变异范围比子一代增大了。

(二)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数量性状遗传中的一种常见遗传现象。它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的子一代,在产量、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但是,子二代的平均值向两个亲本的平均值回归,杂种优势下降。以后各代杂种优势逐渐趋于消失。

(三)越亲遗传

两个品种或品系杂交,一代杂种表现为中间类型,而在以后世代中,可能出现超过原始亲本的个体,这种现象叫做越亲遗传。例如,在鸡中有两个品种,一种叫新汉县鸡,体格很大,另一种叫希氏赖特观赏鸡,体格很小,两者杂交产生出小于希氏赖特鸡和大于新汉夏鸡的杂种。由此,可能培育出更大或更小类型的品种。

第一节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

一、多基因假说

数量性状也是由基因决定的,但它具有与质量性状不同的遗传机制。数量性状为什么会呈现连续的变异并出现中间型遗传现象呢?瑞典遗传家尼尔逊·埃尔(Nilsson Ehle)通过对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研究,于1908年提出了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Multiple-factor hypothesis)。

尼尔逊·埃尔以深红色的小麦品种与白色品种杂交,F1结出中等红色的种子。F2中有15/16是红色,1/16是白色。进一步观察,他发现F2的红粒中又呈现各种程度的差异:有的深红,有的中深红,有的中红,有的淡红;其中,深红色的最少,约占F2总数的1/16,大多数是不同程度的中间红色。

尼尔逊·埃尔提出,在这个例子中,小麦种子颜色由二对基因R1(r1)和R2(r2)决定。这二对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大写的R对小写的r并不是简单的显性关系,红的程度取决于R因子的数目。因此,含有4个R的最红,3个R者次之,2个R者更次之,1个R者为淡色,没有R的(都是r)是白色。

设R1r1及R2r2为两对决定种皮颜色的基因,以大写R表示增效,小写r表示减效,在此没有显隐性关系。其杂交模式如图9—1所示。

图9—1 两对基因的杂交模式图

这里,F2的预期表型有五种:白色、淡红、粉红、中深红、深红,它们的比例为1∶4∶6∶4∶1。

推而广之,如果某个数量性状由n对基因决定,表型比例就是(1∶2∶1)n展开式(n=基因的对数)。

尼尔逊·埃尔的多基因假说的要点是:

1.1.数量性状是许多微效基因(Minor effect polygenes)的联合效应造成的,它们的效应相等可累加,所以微效基因又称加性基因(Additive gene )。

2.2.微效基因之间大多数缺乏显隐性(Dominant-recessive effect)。虽然可用大小写字母表示等位基因,但大写基因并不掩盖小写基因的表现,大写只代表表示增效,小写表示减效。

3.3.控制数量性状的微效基因(Minor effect polygenes)与控制质量性状的宏效基因(Major gene)都处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多基因的遗传行为同样符合遗传基本规律,具有对偶、复制、分离和重组、连锁和交换的特性。

4.4.由于微效基因的效应微小,多基因(Polygenes)并不能予以个别辨认,只能按性状

的表现在一起研究,对所涉及的基因对子数做粗略的估计。但是屠代(Thoday)对果蝇刚毛数的研究证明,有时多基因也可予以个别辨认,识别数量性状的主效基因(Major effect genes)。

二、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与杂种优势

多基因假说认为控制数量性状的各个基因的效应是累加的。即是说,基因对某一性状的共同效应是每个基因对该性状单独效应的总和。由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就使杂种个体表现为中间遗传现象。

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基因除具有加性效应外,还有非加性效应。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是造成杂种优势的原因。它包括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由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叫做显性效应。例如,有两对基因,A1,A2的效应各为15cm,a1、a2的效应各为8cm,理论上讲,杂合基因型A1A2a1a2按加性效应计算其总效应为46cm。而实际效果则是,在杂合状态下(A1a1A2a2)同样为两个A和两个a,其总效应可能是56cm,这多产生的10cm效应是由于A1与a1,A2与a2间互作引起的,这就是显性效应,由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叫做上位效应或互作效应。例如,A1A1的效应是30cm,A2A2的效应也是30cm,而A1A1A2A2的总效应则可能是70cm,这多产生的10cm效应是由这两对基因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这叫上位效应。

一般认为,杂种优势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有关。目前,对产生杂种优势的机制有两种学说,即显性说和超显性说。

显性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在杂种中起互补作用,显性基因遮盖了不良(或低值)基因的作用的结果,而超显性说,则认为杂种优势并非显性基因间的互补,而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异质状态优于纯合状态,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可超过任一杂交亲本,从而产生超显性效应。现在多数认为,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对于大多数杂种优势现象来说,显性基因互补和等位基因的杂合效应可能都在起着作用。

三、越亲遗传现象的解释

产生越亲遗传与产生杂种优势的原因并不相同。前者主要是基因重组,而后者则是基因间互作的结果。譬如,有两个杂交亲本品种,其基因型是纯合的,等位基因无显隐性关系,设一个亲本基因型为A1A1A2A2a3a3,另一个亲本为a1a1a2a2A3A3,一代杂种基因型为A1a1A2a2A3a3,介于两个亲本之间,而杂种一代再杂交,在二代杂种中就可能出现大于亲本的个体A1A1A2A2A3A3和小于亲本的个体a1a1a2a2a3a3,越亲遗传产生的越亲个体,可以通过选择保持下来成为培育高产品种的原始材料。

第二节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数学模型和遗传模型

一、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性状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是基因型还是环境条件发生改变,都会引起表型值的变异。因此,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可按其变异原因剖分为两部分:由基因型控制的能遗传的部分,叫做遗传值,或基因型值(以G表示);由环境影响造成的不遗传的部分,叫做环境偏差(以E表示)。写成公式:

P+

=

G

E

二、基因型值的分解

进一步分析基因型值,还可根据基因作用类型的不同,再剖分为:加性效应值(Additive effect,以A表示)、显性效应值(Dominance deviation,以D表示)和互作或上位效应值

(Interaction or Epistatic deviation ,以I 表示),则I D A G ++=代入上式得:

E I D A P +++=

式中的D 和I 虽然包括在遗传值内,但都属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值,不能确定遗传,只有基因的加性效应值(A )能得到固定。因此,把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叫作育种值,把D 和I 以及环境偏差(E )合并,统称剩余值(Residual value ,以R 表示),则E I D R ++=。这样,表型值的剖分就可写成:

R A P +=

三、群体基因型值的平均数与基因平均效应

(一)基因型值的标准尺度

以一对基因为例加以说明。设A 和a 为一对等位基因,A 对性状有增效作用,a 对性状有减效作用,两个纯合类型之间的差数可用2 a 表示,两者之间的中点可用O 表示(中文用M 表示),三种基因型(AA 、Aa 和aa )的理论效应值分别为a, d 和-a ,两种纯合基因型值为M+ a ,M- a 。显然,两种纯合子的中亲值M 在[a+(-a )]/2=0点上,如图9—2所示:

AA M Aa aa

图9—2 一对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模型

其中a 表示距离中亲值正向或负向的基因型加性效应理论值,d 表示由显性效应引起的与中亲值的离差。d 的大小决定于显性程度。如果无显性存在,d=0;如果A 为显性时,d >0 为正值;如果a 为显性时,d <0 为负值;当完全显性时,d=±a ,杂合子与纯合子之一完全相同;存在超显性时d=>a 或d <-a 。

例如有一种小型猪(aa )6月龄体重为10kg ,正常纯合体(AA )猪6月龄体重平均为90kg ,杂合子(Aa )的平均体重为70 kg 。这些猪饲养在相同条件下。试计算中亲值m ,基因加性效应a 和显性离差d 。

平均体重的表型值可以当做体重的基因型值,由此可得: m=(10+90)/2=50(kg ) a=90-50=40(kg ) d=70-50=20(kg )

(二)群体基因型值的平均数

有了基因型值,就可将基因型频率结合计算群体基因型值的平均数。所谓群体平均数,是指基因型频率与基因型值的乘积。

设随机交配群体中A ,a 的基因频率为p 和q ,且p+q=1,则AA ,Aa ,aa 三种基因型的频率为p 2,2pq ,q 2,群体基因型平均值的计算如表9—1

表9—1 群体平均数的计算

所以,平均数μ=(∑fx)/(∑f)= [a p+2 d pq+(—a q]/( p+2pq +q)= a(p –q)+2dpq (三)基因频率对群体平均数的影响

由群体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任何位点对群体平均数的贡献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a(p –q),属于纯合体的累加效应;另一部分为2dpq,属于杂合体的显性效应。两部分的大小都直接与基因频率有关。

1.1.当无显性时,d=0,则μ= a(p –q)= a(2p –1)= a(1–2q),群体平均数正比于群体基因频率。

2.2.当完全显性时,d=a,则μ= a(p –q)+2dpq= a(1 –2q2),群体平均数正比于群体基因频率的平方。

3.3.如果为部分显性,即d

4.4.如果位点存在超显性情况时,即d>a,群体平均数处于上述区间的外面。

在多基因情况下,假定各个基因效应相等可累加,那么所有基因位点联合效应所得的群体平均数为μ= ∑a(p –q)+2∑dpq。超显性不存在时,总区间为2∑a。

这个式子对育种工作特别重要,由于基因型值a,d,—a一般不能改变,所以,提高基因型值平均数μ的方法是改变基因频率p和q。可以看出,增效基因的频率p越大,则基因型值平均数μ愈大。着也说明,选择的作用是让较多含有增效基因的个体繁殖,达到提高畜群平均数,亦即育种值的目的。

(四)基因的平均效应

随机交配群体中,一个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就是由具有该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所引起的平均值与群体平均数的平均离差。

基因型AA Aa aa

基因型值 a d -a

A基因的频率为p,a 基因的频率为q,一个A配子与来自群体的配子随机联合所得的基因型频率,凡为AA的必为p,凡为A a的必为q,以至于AA+A a的平均值= pa+ qd,由于μ= a(p –q)+2dpq

所以A的平均效应α1= pa+qd - [a(p –q)+2dpq]= q [a + d(q–p)]

同理,a 基因的平均效应α2= pd - qa - [a(p –q)+2dpq]= - p [a + d(q–p)]

基因平均效应的概念可以从一个基因替代的平均效应概念去理解,例如,在一个群体内,如能够从随机方式把a基因替换为A基因,然后看其数值的最终变化,就是基因的平均替代效应。

设以α作为基因替代的平均效应,则它就等于一个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减去其它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亦即

α=α1-α2= q [a + d(q–p)]+ p [a + d(q–p)]= a + d(q–p)

用α来分别表示等位基因A和a 的平均效应,则有

α1 = qα

α2= -pα

四、育种值、显性离差、上位效应

(一)基因的加性效应

多基因假说认为,控制数量性状的各基因,它们的效应是加性的,即它们对某一性状的共同效应是每个基因对该性状单独效应之和,所谓基因型的育种值是指基因型值中有组成它的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的总和组成的部分,如表所示9—2:

表9—2 群体育种值与其基因频率的平均值

=0由此可知,在一个平衡群体中,平均育种值必为零,如果以绝对单位表示育种值,那么它必等于平均基因型值,也等于平均表型值。

实际上,个体的育种值=2(个体表型值-亲本均值)+群体均值

(二)显性离差

在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下,各基因型的效应值与其加性效应的离差称为该基因型的显性离差值,实际上显性效应是指在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

就单个位点而言,基因型值G=加性效应值A+显性离差值D

显性离差值D和基因的平均效应与基因型育种值相似,是以群体内的基因频率为转移的。

显性离差值D的推导:

以对群体均值的离差来表示AA基因型值= a -[a(p –q)+2dpq]=2 q(a–d p)

但因a =α-d(q-p),所以

AA基因型值= 2 q(a–d p)=2 q(α–d q+ d p-d p)=2 q(α–d q)

显性离差值=2 q(α–d q)-2dpα=-2dq2

以对群体平均值的离差来表示A a的基因型值= d -[a(p –q)+2dpq]

但因a =α-d(q-p),所以

A a的基因型值= d(1-2pq)+[α-d(q-p)](q–p)= d2pq+(q–p)α

所以,显性离差值=2 dpq +(q–p)α-(q–p)α=2dpq

以对群体平均值的离差来表示a a的基因型值= -a -[a(p –q)+2dpq]=-2 p(a +dq)

又因a =α-d(q-p),所以

a a的基因型值=-2 p(α- dq +dp +dq)=-2 p(α+dp)

所以,显性离差值=-2 p(α+dp)+2 pα=-2 dp2

由此可知,显性离差值为d的函数,当d=0时,则上述三种基因型的显性离差为0,表明不存在显性。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显性离差等于0,即-2d p2q2+4 dp2q2+-2 d p2q2=0。

(三)互作离差(上位效应)

当只考虑一个位点时,基因型值由加性效应(育种值)和显性离差组成。但是,当性状由多个位点基因控制时,基因型值就可能还包括另一个非加性组分—上位效应,从而引起另一种离差—互作离差(G AB)或上位离差I,于是有

G=G A+G B+G AB

全部位点记为∑G=∑A+∑d+∑I

现在以单位点为例,说明计算除上位离差以外的各种效应的方法。

例某位点三种基因型基因型AA 、Aa 和aa的基因型值分别为30、20和10,A基因的频率为0.70,a 基因的频率为0.30,试计算加性遗传值和显性离差。

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μ0=(∑fx)/(∑f)= 0.49×30+0.42×20+0.09×10=26.1

由基因效应图解可知,

a=(y1–y3)/2=(30 –10)/2=10

d=y2–(y1–y3)/2=25-(30 +10)/2=5

则, A基因的平均效应α1= q [a + d(q–p)]=0.30×[10+5×(0.30-0.70)]=2.40

a 基因的平均效应α2= - p [a + d(q–p)]=-0.7×[10+5×(0.30-0.70)]= -5.60

所以,基因替代的平均效应α=α1-α2= 2.40-(-5.60)=8.0

五、遗传方差

(一)(一)方差的遗传分量

由前所述,表型值可根据其组成剖分为各种原因组分,P=G+E,G=A+D+I,所以,

P=A+D+I+E,当各个组分之间相互独立时,有V P=V A+V D+V I+V E,而V G= V A+V D+V I称为基因型方差,V A称为加性遗传方差,V D称为显性方差,V I称为互作方差,V D+V I =V NA称为非加性遗传方差,V E称为环境方差。

根据平方和SS=∑(x-x),且育种值的平均值和显性离差的平均值都等于0,所以,育种值及显性离差的方差就是它们的频率乘上它们的平方:

V A=α2[4 p2q2+2pq(q–p)2+4 p2q2]

= 2pqα2(2pq+ p2+q2-2pq+2pq)

= 2pqα2=2pq[a+d(q-p)]2

同理V D= d 2[4 p2q2+8p3q3+4 p4q2] = (2pqd)2

因而V G= V A+V D=2pq[a+d(q-p)]2+(2pqd)2

注意,当d = 0时,总遗传变量就等于累加遗传变量。

例以例1为例,试计算基因型方差、加性遗传方差和显性遗传方差。

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

V A= 2pqα2=2×0.7×0.30×8.02=26.88

V D = (2pqd)2=(2×0.7×0.30×5)2=4.41

V G= V A+V D=26.88+4.41=31.29

(二)遗传协方差

协方差又称协变量,遗传协方差是主要描述亲属间的遗传相关的变量。

1

COV op= p2q(α- q d)qα+2pq[(q–p)α+2dpq] 1/2(q–p)α+ q[–2p(α+ p d )] (–pα)

= pqα2=1/2V A

因此,子女与一个亲本的协方差等于加性遗传方差的一半。

2、半同胞协方差

一群半同胞来自一个个体与一群异性个体的随机交配,并由每个配偶产生一个后代。因而一群半同胞的平均基因型值可以定义为共同亲本的育种值的一半。所以

COVHs= p2(qα)2+2pq[1/2(q–p)α]2+ q2 (–pα)2= 1/2pqα2=1/4V A

因此,半同胞协方差等于1/4加性遗传方差。

3、子女与中亲的协方差

子女平均数与双亲均值(指中亲值)的协方差,是指O与1/2(P1+P2)的协方差,用COVop,即COVop= 1/2(COV op1+ COV op2),假设COV op1=COV op2,同时COV op=COV op,即只要双亲具有相等的协方差,则子代与中亲的协方差就等于子代与一个亲本的协方差。已知,COV op= 1/2V A,所以COV op= 1/2V A

这一结论可推广于其它类型的亲属,即任何个体与一些同类亲属的平均数的协方差等于

将上表中(子代均值×中亲值)乘以相应频率,可以得到平均积MP:

MP= a2 p4+1/4(a+d)2×4p3q+1/2 d2×4 p2q2 +1/4(-a+d)2×4pq3+ a2×q4

= a2(p4 +q4)+ p3q(a2+d2+2 ad)+pq3(a2+d2-2 ad)+ 2p2q2 d2

= a2(p4 +q4)+ p3qa2+p3qd2+2p3q ad+pq3a2+ pq3d2-2 pq3ad+2 p2q2 d2

= a2(p4 +q4)+ p3qa2+pq3a2+ pq3d2-2 pq3ad+p3qd2+2p3q ad+ 2p2q2 d2

= a2[p3(p + q)+q3(q+p)]+ 2p3q ad-2 pq3ad+ pq3d2+p3qd2+ 2p2q2 d2

= a2(p3 +q3)+2pq ad(p-q)+ pqd2(p2+ q2+ 2pq)

= a2(p 2+q2-pq)+2pq ad(p-q)+ pqd2(p2+ q2+ 2pq)

M2= a2(p2 -2pq +q2)+ 4pq ad(p-q)+ 4p2q2 d2

式中,M2为群体平均数的平方,即子代平均数的平方,为校正数,于是可以得出= MP- M2= a2pq-2pq ad(p-q)+ pqd2(p - q)2

= pq[a+ d(q-p)]2

= pqα2=1/2V A

4、全同胞协方差

全同胞协方差是全同胞家系的平均数的方差,由前表可知,除了含有d 2的第三、第四项外,(子代平均值)2与子代平均值×中亲值的其余各项完全相等,因此均方MS 可以由MP 求得pqd 2(p - q )2

MS=MP+ d 2×2p 2q 2-1/2d 2×4p 2q 2+1/4d 2×4p 2q 2= MP+ d 2p 2q 2 同理采用同样校正数(M 2),可以得出全同胞协方差为

COVFs= COVop + d 2p 2q 2

= pq α2+ d 2p 2q 2=1/2V A +1/4V D

有了这些协方差之后,求解遗传力和遗传相关就很容易了。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我们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必须采用统计方法。为了说明某种性状的特性以及不同性状之间的表型关系,可以根据表型值计算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称表型参数。为了估计个体的育种值和进行育种工作,必须估计遗传参数。常用的遗传参数有三个,即遗传力、重复率和遗传相关。而遗传力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基本遗传参数。

一、概述

我们知道,表型变异有两个来源: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和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在生物统计学上,用方差作为变异的度量。所以,如果设V P =表型方差,V G =遗传方差,V E =环境方差,则

E G P V V V +=

所谓遗传力,就是遗传方差在总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P G V V H =

2

H 2称为广义的遗传力。由于育种中只有加性效应值,即育种值能在后代中固定,因此,在实践中常用狭义的遗传力(h 2)来代替广义的遗传力(H 2)。其公式是:

P A

V V h =

2

所谓狭义遗传力,即基因的加性方差在总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率。

遗传力估计值可以用百分数或者小数来表示。如果遗传力估计值是1(即100%),说明某性状在后代畜群中的变异原因完全是遗传所造成的;相反,如果遗传力估计值是0,则说明这种变异的原因完全是环境造成的,与遗传无关。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数量性状的变异与遗传或与环境完全无关。所以,数量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总是介于0—1之间。

遗传力估计值只是说明对后代群体某性状的变异来说,遗传与环境两类原因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并不是指该性状能遗传给后代个体的绝对值。例如,假设有一个猪群留种的公、母猪8月龄时膘厚平均为5cm ,膘厚遗传力为0.5(50%)。在此绝不是说平均膘厚5cm 中只有一半(2.5cm )能遗传给后代,而其余一半不能传给后代。而是指留种的个体膘厚的变异部分,有一半来自遗传原因,另一半则是由环境条件造成的。

根据性状遗传力值的大小,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三等,即0.3以上者为高遗传力;0.3—0.1之间为中等遗传力;0.1以下为低遗传力。

从文献资料中,归纳出各种动物一些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参数列于附录Ⅳ,以供参考。

二、遗传力的估算方法

遗传力是育种值方差与表型值方差的比率。育种值不能直接度量,只能利用亲属表型值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来间接估计育种值方差。常用的遗传力估算方法有亲子回归法和同胞相关法两种。

(一)亲子回归法

此法是用子女和父母两代的表型资料求出其回归系数,以估计性状遗传力。因为子代与亲代的相似性可以反映遗传力,相似性的程度在统计学中往往用回归系数来表示。在动物育种中,一般只用母女回归法来估计其遗传力。

估计遗传力的公式是:

OP b h 22=

式中,P 是母亲某性状的表型值,O 是女儿该性状的表型值。 用此法计算性状遗传力时,为什么要将回归系数乘上2呢?这是因为母亲与女儿的亲缘系数r A 是21

,即

221h b OP =

∴ OP b h 22

=

用此法计算实践中,计算某性状的遗传力,往往用多个公畜的女、母性状表型值的资料,这时就要计算公畜(组)内母女回归系数,然后再乘上2,求性状的遗传力。

求公畜内母女回归系数的公式是:

)()()(P W OP W OP W SS SP b =

式中,b W(OP)是公畜内母女回归系数,SP W (OP )是女、母性状表型值的组内乘积和,SS W

(P )是母亲性状的组内平方和。

下面举例说明母女回归估计遗传力的方法。

兹有某猪场部分母猪乳头数的母、女配对资料如表9—3。

表9—3 某种猪场猪的乳头数资料(单位:个)

序号 1号公猪 2号公猪

3号公猪

母 女 母 女 母 女 1 12 13.7 16 13.5 13 13.3 2 15 15.0 12

13.9 13 13.8

3 1

4 13.3 13 13.

5 4 12 14.1 15

14.2

5 14 13.7

6 14 14.0

7 12 13.

8 8 15 14.7

9 14 14.2 10

14

13.2

试计算该性状的遗传力。

解 计算步骤:

2

以1号公猪内母女对的数据为例,说明计算方法。以P 代表母亲乳头数,O 代表女儿的平均乳头数,列表计算各项数据如下:

92

.189910

7.1391366

.184910

1849610)136()

(

22

=?=?=

====

∑∑∑n

O P C n

P C OP P

其他各组如上法计算出这些数据。

3. 计算组内平方和、组内乘积和 母亲的组内平方和SS W (P )

=∑∑

∑-P

C

P 2

=2994-2970.6=23.4 女与母的组内乘积和SP W (OP )=

∑∑∑-O P

O P

C

=3027.9-3023.22=4.68

4.计算公猪组内母女回归系数和遗传力

公猪组内母女回归系数b W(OP)=2.04.2368

.4)

()

(==

WP OP W SS SP

乳头数性状遗传力h 2=2b W(OP)=2×0.2=0.4

计算结果,猪的乳头数遗传力为0.4。 (二)半同胞相关法

所谓半同胞就是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通过对若干公畜(或母猪)的女儿某性状表型值的度量,用方差分析法可求得组间(公畜或母畜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组间方差反映了公畜的遗传差异,即育种值方差。再由育种值方差与总方差之比,求出组内相关系数(r HS ),然后乘以4即是该性状的遗传力。

公式是:

HS r h 42=

为什么要将半同胞组内相关系数乘上4才等于遗传力呢?因为半同胞亲缘系数(r A )为1/4,故

r HS =1/4h 2 h 2=4r HS

根据生物统计原理,组间方差除以总方差得到组内相关系数r 。用公畜分组的子女资料计算时,其组内成员间的关系即半同胞关系,所以这时的组内相关系数即是关同胞相关系数,用r HS 表示,即

2

2

2W

S S HS

r σσσ+=

为了计算方便,也可采用下式:

W B W

B HS MS n MS MS MS r )1(-+-=

上式中,MS B 为公畜间均方,MS W 为公畜内均方,n 为各公畜的女儿数。利用上式计算出半同胞组内相关系数后,再乘上4,即为该性状的遗传力。当资料中各公畜女儿数不等时,要用加权平均女儿数n 0来代替n 。计算n 0的公式是:

∑∑--=)

(

1

120i

i i

n

n n S n

式中,S 代表公畜数。下面以某牧场育成母羊的剪毛量资料为例,说明用半同胞资料计算性状遗传力的方法。其计算步骤:

1.整理资料 将各公羊组的女儿剪毛量列出如表9—4。

表9—4 某牧场育成母羊剪毛量(单位:kg )

女儿号 公羊A 公羊B 公羊C 公羊D 公羊E 1 5.5 3.6 6.0 6.6 6.2 2 4.3 3.8 3.8 4.6 7.2 3 4.6 4.2 3.2 4.5 4.0 4 4.6 4.0

5.7 4.0 4.8

5 5.2 5.2 5.2

6

5.2

4.5

2.计算二级数据 分别计算各公羊组的∑x ,∑

2

x

,∑n

x /)(

2

,并累计求和。

3.计算总校正数C 公畜数S =5,

∑∑∑==8.120,25x n

总校正数

7

.58325

)8.120()(

22

===

∑∑∑n

x C

4.求平方和、自由度和均方

公畜间平方和

∑-=-=

7

.58349.589)

(

2

C n

x SS B

=5.79

公畜内平方和

∑∑∑

∑-=

n

x x SS W 2

2

)

(

=607.18-589.49 =17.69 公畜间自由度4151=-=-=S df B 公畜内自由度

20525=-=-=

∑S n df W

公畜间均方

4475.1479

.5===

B B B df SS MS 公畜内均方

8845.02069

.17===

W W W df SS MS

5.计算半同胞组内相关系数和遗传力

各公畜加权平均女儿数

96

.4)254564625(1512

22220=++++--=n 半同胞组内相关系数:

W B W

B HS MS n MS MS MS r )1(0-+-=

=8845.0)196.4(4475.18845

.04475.1?-+- =1137

.09501.4563

.0=

剪毛量的遗传力445.01137.0442

=?==HS r h

在多胎动物中,各公畜的子女大多组成一个“全同胞一半同胞”混合家系,故在计算

遗传力时,须用混合家系平均亲缘系数除组内相关系数。

现以金华猪6个公猪组的75头后备母猪的胸围资料来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步骤:

1. 1. 整理资料和计算二级数据 将各公猪组成的女儿胸围资料,以及必要数据的计算列出如表9—5。

表9—5 75头6月龄金华猪后备母猪的胸围资料(单位:cm )

注:表中连线内个体为全同胞关系,圆括弧内数字为全同胞个体数。

2.计算各项平方和、自由度和均方

总校正为数C=80

.48634075

)5.6039()(

22

==∑∑i

n

x

∑-=-=

80

.48634081.486713)

(

2

C n x SS i

i

B

∑∑

∑-=-=

81

.48671325.488430)

(

2

2

i

i

W n x x SS

=1716.34

516=-=W df 69675=-=B df

62.74511

.373===B B B df SS MS 87.246934

.1716===

W W W df SS MS

3.计算组内相关和混合家系平均亲缘系数

各公猪加权平均子女数

∑∑-=)

(

1

20i

i i

B

n

n n df n

=36.12)7598975(51=-

组内相关

W B W

B MS n MS MS MS r )1(01-+-=

=87.24)136.12(62.7487

.2462.74-+-

=0.1393

计算混合家系平均亲缘系数公式:

]

)(1[25.022∑∑∑∑-

-+

=N

n

N n r i i

A

,式中N 为子女总数,i n 为每头母畜子女数,

∑i

n 为每头

公畜子女数。

∑∑+++++++++++=2

222222222222622742529634i

n

+ 52 + 12 + 22 + 12 + 22 + 12 + 42 + 62 + 12 = 373

∑∑=+++++=989

11715131613)

(2222222

i

n

3314

.0]7598975

3731[25.0=--+

=A r

4.计算胸围的遗传力

h 2=4202.03315.01393.01==A r r

如果不用混合家系平均亲缘系数除,而用半同胞亲缘系数0.25除r 1,则h 2=0.1393/0.25=0.5572,显然偏高。

三、遗传力的应用

遗传力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估计种畜的育种值

前面提到,育种值是表型值中能确实遗传给后代的部分。根据育种值来选种最准确有效。性状的遗传力用以估计育种值的方法,将在“种用价值鉴定与评定”一章中进一步叙述。

(二)确定选择方法

遗传力高的性状,根据个体表型值选择效果好;而遗传力低的性状(如产仔数等),其变异受环境影响大,根据个体表型值选择就不可靠,应根据同胞或后裔平均表型值来选种。所以,根据性状遗传力参数,采取不同的选种方法,可以提高选种的效果。

(三)确定繁育方法

一般地说,对遗传力高的性状的改良,可以采用本品种选育的方法;对传力低的性状的改良,用杂交方法效果较好。在育种工作中,考虑性状的遗传力,可恰当地采用不同的繁育方法。

(四)应用于综合选择指数的制订

在制订多个性状同时选择的“综合指数”时,必须用到遗传力这个参数。具体应用将在有关章节叙述。

第四节 数量性状的重复率

一、重复率的概念

重复率是估计动物一生中可能达生产水平的参数。一个动物一生中有多次产量度量值。要确定各次度量值之间变动小还是变动大,必须求出各次度量值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即重复率,也称重复力。如果家畜每次产量都相同或极其相似,重复率就等于1或接近于1;如果每次度量值大小很不一致,重复率就会接近于零。因此,根据性状重复率大小,可以预测家畜一生的生产成绩。

性状的重复率系数一般大于性状的遗传力系数。环境影响有两种:一种叫一般环境或叫永久性环境,这部分虽不属遗传因素,但能影响个体终生的生产性能,如乳牛在生长发育期间营养不良、发育受阻,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永久性的;另一部分是特殊环境,譬如,暂时的饲养条件变换,造成产量下降,当条件改善时,产量即可恢复正常。重复率是遗传方差加上一般环境方差占表型总方差的比率。即

重复率P

Eg

G e V V V r +=

而遗传力

P A

V V h =

2因此,重复率系数大于遗传力系数。

二、重复率的计算

计算重复率同计算半同胞相关的方法相同。它是用畜群多头个体的多次度量值组,求出组内相关系数,即为重复率。计算公式是:

个体内度量间方差个体间方差个体间方差

重复率+=

e r

=2

22W B B σσσ+

若以MS B 代表个体间均方,MS W 代表个体内度量间均方,n 为度量次数,则用下式计算较方便:

W B W

B e MS n MS MS MS r )1(-+-=

重复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个体间方差愈大,个体内度量间的方差相对就愈小,个体各次度量值间愈相似,计算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也愈大。所以组内相关系数(即重复率)可以用来表示个体的不同次度量值之间的相似程度。

下面以5头大白猪母猪各胎次产仔的初生重资料(表9-6),说明计算该性状重复率的方法。

表9-6 大白猪5头母猪各胎次产仔平均初生重(单位:kg )

母猪号 1 2 4 5 6 胎次

1 1.1 1.4 0.9 1.1 0.9

2 1.

3 1.3 1.1 0.9 1.2 3 1.1 1.3 1.2 1.0 1.3

4 1.4 1.4 1.0 1.3 1.4 5

1.1

1.1

1.0

1.4

1.5

计算步骤:

1.计算二级数据 分别计算各个体的∑x 、∑

2

x

、(∑

2

x

)/n ,然后总加起来,列表

如下:

母猪号 ∑

x

2

x

(∑

2

x )/n

1 6.0 7.28 7.

2 2 6.5 8.51 8.45

3 5.2 5.46 5.408

4 5.7 6.67 6.498

5 6.3 8.15 7.938 Σ

29.7

36.07

35.494

2.求均方

母猪数k=5

∑=25n (n=胎数)

总校正数

2836

.3525

)7.29()(

22

===

∑∑∑n

x C

个体间平方和

∑-=

C

n

x SS B 2

)

(

=35.494-35.2836=0.2104

个体内平方和

∑∑

∑∑-=

n

x x SS W 2

2

)

(

=36.07-35.494=0.576 个体间自由度4151=-=-=k df B 个体内自由度

20525=-=-=

∑k n df W

个体间均方

0526.042104

.0===

B B B df SS MS 个体内均方

0288.020576

.0===

W W W df SS MS

3.计算重复率

0288.0)15(0526.00288

.00526.0)1(-+-=

-+-=

W B W B e MS n MS MS MS r

1359

.01678.00288

.0==

三、重复率的应用

(一)确定性状需要度量的次数

(二)估计个体可能达到的平均生产力 有了重复率参数,可以从动物早期生产记录资料估计其一生可能达到的平均生产力,从而能在早期确定留种或淘汰。拉升(Lush )提出的估计畜禽可能的生产力方式是:

P

r n nr P P P e

e

n x +-+-=)1(1)

(

式中,P x 代表个体x 的可能生产力,P n 是个体n 次度量的均值,P 是全群平均值。nr e /1+(n-1)r e 是n 次度量的重复率系数。个体记录次数愈多,重复率的准确度愈大。所以根据个体性状度量的次数,乘上这个系数,估计的生产力愈接近实际。

(三)应用于评定动物育种值

在评定动物育种值时,重复率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参数。具体应用,待后叙述。

第五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相关

一、遗传相关的概念

动物有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性状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联系,这种联系程度称为性状间的相关,用相关系数来表示。性状间的相关除遗传因素外,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表型相关同样可剖分为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两部分。群体中各个体两性状间的相关称表型相关[以r P(xy)表示];两个性状基因型值(育种值)之间的相关叫遗传相关[以r A(xy)表示];性状的环境效应或剩余之间的相关叫环境相关[以r E(xy)表示]。按照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性状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的关系如下式:

)()()(xy E y x xy A y x xy P r e e r h h r +=

上式中,

2

21,1y

y x h e x h e -=-=。可见,表型相关并不等于两个性状的遗传相关和环境

相关简单之和;只有r A(xy)和r E(xy)分别乘上系数h x h y 和e x e y 时,相加才等于表型相关r P(xy)。

从表型相关的组成来看,如果两性状的遗传力较高,则表型相关主要是遗传相关的影响;相反,遗传力较低时,表型相关主要是环境的影响。有时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差很大;甚至一个是正相关,一个是负相关。例如,鸡的体重和产卵量的相关,在卵用鸡中,饲养好的鸡群,体重大则产卵量高,两者表型相关为正值(r P(xy)=0.09)。但从遗传上看,体重大的鸡比体重小的鸡,其产卵量却较低,即体重与产卵量的遗传相关为负值(r A(xy)=-0.16)。在育种实施中,重要的是遗传相关,因为只有这部分相关是能遗传的。

造成遗传相关的原因是基因的一因多效和基因连锁。如果某一基因有两种以上的效应,就会造成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例如,那些增加生长率的基因,使体长和体重都增加,因此,引起这两种性状间的相关,其次,不同的基因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时,也会出现遗传相关。

根据报道资料,兹将各种家畜若干性状的相关系数列于表9-7。

表9-7 畜禽数量性状相关系数

家畜种类及相关性状r r P(xy)

r A(xy)

r E(xy)

产乳量和乳脂率 -0.14 0.20 -0.10 产乳量和乳脂量 0.93 0.85 0.96 产脂量和乳脂量 0.23

0.26

0.22

体长和背膘厚

-0.24 -0.47 -0.01 生长速度和消耗饲料量 -0.84 -0.96 -0.50 背膘厚和消耗饲量 0.31

0.28

0.32

绵羊

净毛重和体重 0.16 0.05 - 净毛重和毛束长 0.33 0.44 - 净毛重和毛直径 0.14 0.01 - 毛被重与每英寸卷曲数 -0.21

-0.56

0.16

鸡(18周)

体重和产卵量 0.09 -0.16 0.18 体重和卵重 0.16 0.50 -0.05 体重和开产日龄

-0.30

0.29

-0.50

二、性状遗传相关系数的估计

遗传相关系数的估计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亲子两代的资料来估计;二是利用半同胞的资料来估计。因为,遗传相关系数的估计牵涉到两个性状、两代表现,因而计算起来比较复杂;它的计算要用到协方差的分析方法。下面介绍应用半同胞资料来估计遗传相关系数的方法,计算公式是:

2)

(2)()

()(y B x B xy B xy A COV r σσ?=

式中,COV B(xy)是x 与y 性状的组间协方差,2

)(x B σ是x 性状的组间方差,2

)(y B σ是y 性状的组间方差。

为了计算方便,可将上式简化为:

)

)(()()()()()

()()(y W y B x W x B xy W xy B xy A MS MS MS MS MP MP r ---=

式中,MP B(xy)是组间均积,即x 和y 性状的组间乘积和,除以组间自由度。MP W(xy)是组

内均积,即x 和y 性状的组内乘积和,除以组内自由度。MS B(x)是x 性状的组间均立,MS B(y)是y 性状的组间均方,MS W(x)是x 性状的组内均方,MS W(y)是y 性状的组内均方。

现以某乳牛场乳牛12月龄体重与第一泌乳期产乳量的资料(表9—8)说明估计两个性性遗传相关系数的方法。

表9—8 某乳牛场乳牛12月龄体重与第一泌乳期产乳量

女儿号

1号公牛 2号公牛 3号公牛 体重x

乳量y

体重x

乳量y

体重x

乳量y

1 364 4374.8 344 2987.

2 377 4701.0

2 317 5313.8 330 3815.

3 325 5014.2

3 319 3337.8 336 4197.

4 324 4156.9

5 307 5556.1 267 3735.5 324 5511.8

6 348 3364.6 315 3917.3

7 331 3917.3

8 367 3289.6

9 343 4708.2

10 351 4111.5

11 355 3024.3

12 393 4663.7

13 365 3098.6

计算步骤:

1.计算二级数据分别计算各公牛组的

∑x、∑y、y x∑、∑2x、∑2y、

∑?n y

x/)

、(

∑x)2/n、(2)

∑y/n,然后总加起来。

以1号公牛组资料为例计算如下:

x y xy x2 y2

364 4374.8 1592 427.2 132 496 19 138 875.04

317 5313.8 1684474.6 100 489 28 236 470.44

319 3 337.8 1 064 753.2 101 76 1 11 140 908.84

368 4 363.7 1 605 841.6 135 424 19 041 877.69

307 5 556.1 1 1705 722.7 94 249 30 870 247.21

348 3 364.6 1 170 880.8 121 104 11 320 533.16

331 3 719.3 1 231 0880.3 109 561 13 833 192.49

367 3 289.6 1 204 283.2 134 689 10 821 468.16

343 4 708.2 1 614 912.6 117 649 22 167 147.24

361 4 111.5 1 484 251.5 130 321 16 904 432.25

355 3 024.3 1073 626.5 126 025 9 146 390.69

365 3 098.6 1 130 989.0 133 225 9 601 321.95

Σ4528 52 926 18 351 593.3 1 584 322 22 397 292 66

157

13

)

4528

(

/

)

(

2

2=

=

∑n

x

737.23

13

)

52926

(

/

)

(

2

2=

∑n

y

=215 473 958.92

∑∑?

=

?

13

52926

4528

/)

(n

y

x

=18 434 532.92

其他各组同样计算这些数据,然后列表总加起来。

公牛组 1 2 3 总和

《家畜遗传学》练习题12页word

《动物遗传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遗传、变异 二、简答题 1、遗传与变异对生物有什么意义? 2、遗传与变异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名词解释 转化、DNA的一级结构、DNA的高级结构、基因、外显子、内含子、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终止子、基因组、小卫星DNA、微卫星DNA、基因家族、基因簇、染色体、着丝粒、次缢痕、随体、核仁组织区、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细胞周期、臂比、四合体、联会、姐妹染色单体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核酸是遗传物质?有哪些证据? 2、DNA中A-T和G-C碱基对,哪个更容易打开?为什么? 3、什么是Z-DNA?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4、DNA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的关系如何? 5、什么叫C值矛盾?您如何解释C值矛盾? 6、一个含有转录位点上游3.8kbDNA的基因,其mRNA直接转录活性比仅含有上游3.8kbDNA的基因的转录活性大50倍,这说明什么? 7、染色体是一类什么物质?

8、按什么方法将染色体的形态区分为哪几种? 9、简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 10、简述有丝分裂过程 11、简述减数分裂前期Ⅰ细胞内的变化 1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减半行为有何意义? 13、简述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4、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 15、为什么说在畜群内种公畜更具有遗传影响?在实践中如何运用? 第三章遗传信息的传递 一、名词解释 复制、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前导链、滞后链、冈崎片段、转录、翻译、遗传密码、有义密码子、无义密码子、同义密码子、密码的简并、反密码子、正调控、负调控、衰减子、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元件、RNA 编辑、mRNA的拼接、反义RNA 二、简答题 1、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哪几种RNA参与?各有何种功能 2、用图示说明修正的中心法则 3、何谓乳糖操纵子,它包含哪几个基因? 4、比较复制与转录的区别。 第四章遗传信息的改变 一、名词解释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自然突变,自发突变、诱发突变、显性突变、隐

数量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遗传学:生物学中研究遗传和变异,即研究亲子间异同的分支学科。数量遗传学:采用生物统计学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二、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 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1.性状的分类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与特性的统称。如毛色、角型、产奶量、日增重等。 根据性状的表型变异、遗传机制和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性状分为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和阈性状3类。 数量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连续,表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生长速度、产肉量、产奶量等。 质量性状:遗传上受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毛色、角的有无、血型、某些遗传疾病等。 阈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易受或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有或无性状:也称为二分类性状(Binary traits)。如抗病与不抗病、生存与死亡等。分类性状:如产羔数、产仔数、乳头数、肉质评分等。 必须进行度量,要用数值表示,而不是简单地用文字区分; 要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 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组成群体某一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 3.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不一定都是为数众多的微效基因。有许多数量性状受主基因(major gene)或大效基因(genes with large effect)控制。 果蝇的巨型突变体基因(gt);小鼠的突变型侏儒基因(dwarf, df);鸡的矮脚基因(dw);美利奴绵羊中的Booroola基因(FecB);牛的双肌(double muscling)基因(MSTN);猪的氟烷敏感基因(RYR1)三、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幼稚教育學基礎知識點 第一章幼稚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幼稚教育的概念和意義 一、廣義的教育(概念 15 頁):這裡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範圍很廣,一般稱為廣的教育。 二、學校的獨特結構和功能,使其成為近代以來教育活動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種教育中貣著(示範)和(主導)的作用。 三、幼稚教育(概念):對 3-6 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就稱為幼稚教育。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發展的活動都是幼稚教育,而狹義的幼稚教育則指幼稚園教育。幼稚教育學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它專門研究 3-6 歲幼兒的教育,探索其特點和規律。 四、幼稚教育的意義:(簡答和論述)(一)促進生長發育,提高身體素質;(二)開發大腦潛力,促進智力發展;(三)發展個性,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四)培育美感,促進想像力、創造性的發展;總而言之,幼稚教育擔負著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兒期是語言、形狀知覺、音感等發展的敏感期。我們把這個階段稱為敏感期。 第二節幼稚教育事業的產生和發展 一、幼稚教育機構的產生 1、學校誕生時間:幼稚教育機構首先在歐洲誕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於 1816 年創辦的幼兒學校,最初出現的幼稚教育機構多由一些慈善家、工業家舉辦,實質上不過的慈善性質的社會福冺機構而已。 2、德國幼稚教育家福祿培爾被世界譽為“幼兒之父”,是他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幼稚園。(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通過他特製的玩具-——(“恩物”)來學習。 3、我國幼稚教育機構:我國自己創辦的第一所幼稚教育機構,是1903 年湖北武昌創辦的湖北幼稚園。當時的這些幼稚教育機構完全抄襲日本,顯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點。 4、幼稚園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銳抨擊的三種大病:一是外國病,二是花錢病,三是富貴病。 5、1989 年 8 月,國家教委制定發佈了《幼稚園管理條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國務院批准頒發的第一個幼稚教育法規。1989年6月制定頒發了《幼稚園工作規程》,1996年6月正式施行。 二、幼稚教育思想的發展 (一)德國福祿培爾(遊戲) 1、幼兒自我發展的原理:福祿培爾認為,幼兒的行為是其內在生命形式的表現,命令式

统计热力学基础复习整理版汇总

统计热力学基础 一、单选题 1) 统计热力学主要研究(A )。 (A) 平衡体系(B) 近平衡体系(C) 非平衡体系(D) 耗散结构(E) 单个粒子的行为 2) 体系的微观性质和宏观性质是通过( C)联系起来的。 (A) 热力学(B) 化学动力学(C) 统计力学(D) 经典力学(E) 量子力学 3)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D) (A) 微观粒子的各种变化规律(B) 宏观体系的各种性质 (C)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D) 宏观系统的平衡性质 (E) 体系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4) 下述诸体系中,属独粒子体系的是:(D ) (A) 纯液体(B) 理想液态溶液(C) 理想的原子晶体(D) 理想气体(E) 真实气体 5) 对于一个U,N,V确定的体系,其微观状态数最大的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B ) (A) 玻兹曼分布定律(B) 等几率假设(C) 分子运动论(D) 统计学原理(E) 能量均分原理 6) 在台称上有7个砝码,质量分别为1g、2g、5g、10g、50g、100g,则能够称量的质量共有:(B ) (A) 5040 种(B) 127 种(C) 106 种(D) 126 种 7) 在节目单上共有20个节目序号,只知其中独唱节目和独舞节目各占10个,每人可以在节目单上任意挑选两个不同的节目序号,则两次都选上独唱节目的几率是:(A ) (A) 9/38 (B) 1/4 (C) 1/180 (D) 10/38 8) 以0到9这十个数字组成不重复的三位数共有(A ) (A) 648个(B) 720个(C) 504个(D) 495个 9) 各种不同运动状态的能级间隔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气体分子,其平动、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的能级间隔的大小顺序是:(B ) (A)?ε t > ?ε r > ?ε v > ?ε e(B)?ε t < ?ε r < ?ε v < ?ε e (C) ?ε e > ?ε v > ?ε t > ?ε r(D)?ε v > ?ε e > ?ε t > ?ε r (E)?ε r > ?ε t > ?ε e > ?ε v 10) 在统计热力学中,对物系的分类按其组成的粒子能否被分辨来进行,按此原则:(C ) (A) 气体和晶体皆属定域子体系(B) 气体和晶体皆属离域子体系 (C) 气体属离域子体系而晶体属定域子体系(D) 气体属定域子体系而晶体属离域子体系 11) 对于定域子体系分布X所拥有的微观状态t x为:( B)

教师招聘幼儿教育学章节练习【第九章】

教师招聘幼儿教育学章节练习【第九章】

第九章游戏活动 一、填空题 1、______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手段。 2、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______。 3、______是在幼儿发展过程重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其基本功能是对新习得的但不巩固的动作进行练习。 4、______是指两个以上得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进行的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如下棋、跳房子等。 5、角色游戏又称______,是幼儿经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6、______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经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 7、______是根据智育任务,以增进知识、发展智力为主的游戏。 8、______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和物质支柱,是幼儿的教科书,是幼儿的亲密伴侣。 9、规则游戏的结构比较复杂,一般是由游戏的目的和任务、______、______以及游戏结果构成。 10、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幼儿音乐感受力为目标,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一种游戏,从内容能够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 二、选择题 1、幼儿拼图、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手工等活动是属于( )。

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2、幼儿只专注于自己的游戏,不论别人在做什么,也不和附近的幼儿交谈,这是( ) A、合作游戏 B、联合游戏 C、平行游戏 D、独自游戏 3、下列哪项不是幼儿角色游戏所必须的条件( )。

A、时间 B、空间 C、天气 D、材料 4、下列哪种游戏是幼儿游戏发展的高级形式( ) 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5、“跳房子”、“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是属于( ) A、体育游戏

数量遗传学

质量性状:指由一对或对基因控制,在个体间能够明显区分,呈不连续性变异的性状。 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在群体中不能明显区分,呈连续性变异的性状。 门阈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在群体中呈不连续分布的性状,一般能够明显地区分其表现形式。 数量遗传学: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选择:在人类和自然干预下,某一群体的基因在世代传递的过程中,某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所发生的变化现象,称作选择。 适应度:比较群体中各种基因型(以个体平均留种子女数为标准)生存适应力的相对指标。适应度就是特定基因型的留种率和群体最佳基因型留种率之比值。 选择系数:1减去适应度就是该基因型的选择系数。留种率+淘汰率=1 遗传漂变:如果群体规模较小,下一代的实际基因频率都可能由于抽样误差而偏离理论上应有的频率。 始祖效应:当来自大群体的一个小样本在特定环境中成为一个新的封闭群体,其基因库仅包括亲本群体中遗传变异的一小部分,并在新环境中承受新进化压力的作用,因而最终可能与亲本群分体。这种过程在体现的般规律,称为始祖效应。 瓶颈效应:当大群体经历一个规模缩小阶段之后,以及在漂变中改变了基因库(通常是变异性减少)又重新扩大时,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 同型交配:如果把同型交配严格地定义为同基因型交配,那么近交和同质选配都只有部分的同型交配,只有极端的近交方式——自交才是完全同型交配。 群体遗传学:专门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群体:是指一个种、一个变种、一个品种或一个其它类群所有成员的总和。 孟德尔群体:在个体间有相系交配的可能性,并随着世代进行基因交流的有性繁殖群体。基因库:以各种基因型携带着各种基因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亚群:由于各种原因的交配限制,可能导致基因频率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形成若干遗传特性有一定差异的群落通常称为亚群。 随机资本:在一个有性系列的生物群体中,任何一个雌性式雄性的个体与其任何一个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机率是相同的。 基因频率:指一个群体中,二倍体染色体特定基因位点某种等位基因所占比例。 基因型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相对发送的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就是基因型频率。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XX的教育(概念15页): 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 对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 (简答和论述)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学校诞生时间: 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6 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 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 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4、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 一是xx 病,二是花钱病,三是xx。 5、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1989年6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 1996 年6 月正式施行。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xxxx 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 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幼儿自 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

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幼儿教育学-第五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5章幼儿园课程 5.1考点精讲 一、幼儿园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2)课程的要素 ①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指明了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它是课程的其他要素抉择的依据和标准,并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 ②课程内容:是依据目标以及相应的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生能够学、并应该学、适宜学的知识范畴,其中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 ③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它包括教育教学计划、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④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2.幼儿园课程 (1)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

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①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教合一,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幼儿的保育中包含着教育,教育中蕴涵着保育。即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等。 ②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上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又一特点。 ③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幼儿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环境中的事物的,即用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耳朵听到声音,舌头尝到味道,鼻子嗅到气味,皮肤感到温度和质地等,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 因此,幼儿只有通过感官确切地接触到事物,并操作它们,才会比较容易地真正达到理解。幼儿园课程应积极发挥幼儿感官的作用,让他们正确地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进行学习。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 (1)当采用课程的广义概念时,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实质上是一回事,都是教育目的

幼儿教育学练习

幼儿教育学练习 一、单选题 1.在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中,活教育方法的核心是()。 A.做 B.教和做 C.教和学 D.学和做 2.幼儿园课程组织应采取的形式是() A.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B.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C.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D.混合型的课程组织形式 3.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并整理、扩展、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的教育途径是() A.教学活动 B.游戏 C.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 D.学习环境 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 A.区别教师的教学水平 B.鉴别幼儿的发展水平 C.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以便调整、改善、选择和推广课程,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D.评价园长的课程领导水平 5.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中,幼儿园活动的类型主要分为日常生活活动和() A.游戏活动 B.项目活动 C.作业 D.传统活动 6.“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属于幼儿游戏语言中的() A、伙伴之间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语言 D、以上都不是 7.游戏活动实施的基本条件是() A、建立游戏规则 B、保证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 C、创设活动区域 D、以上都是 8.()既是课程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实施的起点。 A.课程目标 B.课程内容 C.课程评价 D.课程方案 9.目前幼儿园教育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形式是()(在农村幼儿园学科活动仍然是主要形式) A.学科活动 B.单元主题活动 C.方案活动 D.区域活动 10.区域活动的核心是() A.制定计划 B.操作活动 C.整理与打扫 D.回顾和总结 11.区域的()主要表现在区域之间、区域与非区域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和积极互动。 A.对话性 B.开放性 C.参与性 D.动态性 12.“围绕某一主题,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是对下列哪种活动的基本特点?() A.学科活动 B.单元主题活动 C.方案活动 D.区域活动 13.关于幼稚园课程的编制,陈鹤琴提出了圆周法、直进法以及() A. 间接引导法 B. 混合法 C. 游戏式教学法 D. 小团体教学法 14.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创编者是() A. 陈鹤琴 B. 蒙特梭利 C.张雪门 D.福禄贝尔 15. 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敏感期是指() A. 3—7岁B. 3-6岁C. 0-6岁D. 0-7岁 16. 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 ) A.以接受学习为主 B.以发现学习为主 C.以机械学习为主 D.以无意学习为主 17.幼儿在直接教学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 A.接受学习B.无意学习C.无计划学习 D.发现学习 18.蒙台梭利教具中最具特色的是()。 A.生活训练教具B.感官训练教具 C.学术性教具 D.文化艺术性教具

幼儿教育学第九章

第九章幼儿园的日常生活、 劳动和节日娱乐活动 1、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 A.必要途径 B.必然方法 C.基本方式 D.重要手段 2、幼儿最初的美育是从()开始的 A.教学 B.日常生活 C.环境 D.游戏 3、()是保教结合最紧密的幼儿园课程形式,其中的每一项活动既是对幼儿的保育过程,又是施教的机会 A.游戏 B.日常生活活动 C.教学 D.课堂教学 4、一天中重要的往往被忽视的生活活动是 A.入园 B.睡眠 C.饮水 D.如厕 5、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有力途径是 A.睡眠 B.饮水 C.盥洗 D.如厕 6、活动时间短暂,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是 A.游戏 B.教学 C.过度活动 D.散步 7、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活动过程不具有()特点 A.复杂性 B.灵活性 C.重复性 D. 随机性 8、()是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掌握、熟悉行为规则的过程 A.日常生活活动 B.常规教育 C.游戏活动 D.教学活动

9、生活技能的练习是日常生活活动中的 A.手段 B.方法 C.重要环节 D.重要策略 10、幼儿的劳动满足与 A.创造社会价值 B.生活需要 C.劳动过程 D.游戏 11、幼儿早期劳动愿望是在()中产生的 A.游戏 B.学习 C.生活 D.教学活动 12、向幼儿进行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游戏 B.组织幼儿参加劳动 C.练习 D.专门的劳动技术课 13、幼儿爱集体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树立榜样 B.教师的示范作用 C.为具体服务的劳动 D.班会 14、幼儿自制玩具时,着重于自制玩具的运用性特点,幼儿要会玩自己制作的玩具,该班属于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龄期儿童 15、()班劳动内容,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自我服务为主 A.托班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16、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愿望,是幼儿参加劳动的() A.基础 B.主要因素 C.内部动力 D.前提 17、幼儿最长的劳动时间不要超过() A.15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60分钟 18、幼儿园的值日生活动,一般从()班开始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讲解学习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 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请认真读完}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第二节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福禄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二)蒙台梭利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创设者、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数量遗传学基础

第九章数量遗传学基础 概述 一、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 动物的遗传性状,按其表现特征和遗传机制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一类叫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 ), 一类叫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 ), 再一类叫门阈性状(Threshold trait)。动物的经济性状(Economic trait)大多是数量性状。因此,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及其机制,对于指导动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性状: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有明显界限,变异呈不连续的性状。例如,牛的无角与有角,鸡的芦花毛色与非芦花毛色,等等。这些性状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它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性状间大多有显隐性的区别,它的遗传表现完全服从于三大遗传定律。 数量性状: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没有明显界限,具有连续性变异的性状,如产奶量、产卵量、产毛量、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 门阈性状:是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呈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这类性状具有潜在的连续分布遗传基础,但其表型特征却能够明显的区分,例如,产子数,成活或死亡,精子形态正常或畸形,这类性状的基因效应是累积的,只有达到阈值水平才能表现出来。 二、数量性状的一般特征 数量性状表现特点表明,数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因此其表型变异是连续的,一般呈现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很难分划成少数几个界限明显的类型。例如,乳牛的产奶量性状,在群体中往往从3000kg至7000kg范围内,各种产量的个体都有。由于数量性状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对其遗传变异的研究,首要的任务是对性状的变异进行剖分,估计出数量性状变异的遗传作用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地说,对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第二,数量性状是可以度量的,研究过程要对数量性状进行准确的度量;第三,必须应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第四,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弄清性状的遗传力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对数量性状遗传的深入研究,可为动物品质的改良提高提供可靠数据,为选种和杂交育种找出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从而可以加速育种进程。 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 数量性状的遗传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一)中间型遗传 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不同品种杂交,其杂种一代的平均表型值介于两亲本的平均表型值之间,群体足够大时,个体性状的表现呈正态分布。子二代的平均表型与子一代平均表型值相近,但变异范围比子一代增大了。 (二)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数量性状遗传中的一种常见遗传现象。它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的子一代,在产量、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但是,子二代的平均值向两个亲本的平均值回归,杂种优势下降。以后各代杂种优势逐渐趋于消失。 (三)越亲遗传 两个品种或品系杂交,一代杂种表现为中间类型,而在以后世代中,可能出现超过原始亲本的个体,这种现象叫做越亲遗传。例如,在鸡中有两个品种,一种叫新汉县鸡,体格很大,另一种叫希氏赖特观赏鸡,体格很小,两者杂交产生出小于希氏赖特鸡和大于新汉夏鸡的杂种。由此,可能培育出更大或更小类型的品种。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学基础重点知识整理剖析

2015 年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学基础重点知识整 理一 绪论 一、幼儿教育学(概念):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 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从人们教育幼儿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二、案例分析: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于是孩子 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 ——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 、“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义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四(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page]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欧文于1816 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统计热力学基础 一、选择题 1. 下面有关统计热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的微观平衡体系 B.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的宏观平衡体系 C. 统计热力学是热力学的理论基础 D. 统计热力学和热力学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两门学科 B 2.在研究N、V、U有确定值的粒子体系的统计分布时,令∑n i = N,∑n iεi = U, 这是因为所研究的体系是:( ) A. 体系是封闭的,粒子是独立的 B 体系是孤立的,粒子是相依的 C. 体系是孤立的,粒子是独立的 D. 体系是封闭的,粒子是相依的 C 3.假定某种分子的许可能级是0、ε、2ε和3ε,简并度分别为1、1、2、3 四个这样的分子构成的定域体系,其总能量为3ε时,体系的微观状态数为:( ) A. 40 B. 24 C. 20 D. 28 A 4. 使用麦克斯韦-波尔兹曼分布定律,要求粒子数N 很大,这是因为在推出该定律时:( ) . 假定粒子是可别的 B. 应用了斯特林近似公式 C. 忽略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D. 应用拉氏待定乘因子法 A 5.对于玻尔兹曼分布定律n i =(N/q)·g i·exp( -εi/kT)的说法:(1) n i是第i 能级上的粒子分布数; (2) 随着能级升高,εi 增大,n i总是减少的; (3) 它只适用于可区分的独立粒子体系; (4) 它适用于任何的大量粒子体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1)(3) B. (3)(4) C. (1)(2) D. (2)(4) C 6.对于分布在某一能级εi上的粒子数n i,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n i与能级的简并度无关 B. εi值越小,n i 值就越大 C. n i称为一种分布 D.任何分布的n i都可以用波尔兹曼分布公式求出 B 7. 15.在已知温度T时,某种粒子的能级εj = 2εi,简并度g i = 2g j,则εj和εi上分布的粒子数之比为:( ) A. 0.5exp(ε j/2kT) B. 2exp(- εj/2kT) C. 0.5exp( -εj/kT) D. 2exp( 2ε j/kT) C 8. I2的振动特征温度Θv= 307K,相邻两振动能级上粒子数之n(v + 1)/n(v) = 1/2的温度是:( ) A. 306 K B. 443 K C. 760 K D. 556 K B 9.下面哪组热力学性质的配分函数表达式与体系中粒子的可别与否无关:( ) A. S、G、F、C v B. U、H、P、C v C. G、F、H、U D. S、U、H、G B 10. 分子运动的振动特征温度Θv 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之一,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Θv越高,表示温度越高 B.Θv越高,表示分子振动能越小 C. Θv越高,表示分子处于激发态的百分数越小 D. Θv越高,表示分子处于基态的百分数越小 C 11.下列几种运动中哪些运动对热力学函数G与A贡献是不同的:( ) A. 转动运动 B. 电子运动 C. 振动运动 D. 平动运动 D 12.三维平动子的平动能为εt = 7h2 /(4mV2/3 ),能级的简并度为:( )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知识改变命运☆☆☆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 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 1816 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 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4、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5、1989 年 8 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1989年6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正式施行。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福禄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二)蒙台梭利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创设者、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3、教师的作用。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4.幼儿的自由发展和作业相结合 5.重视感觉教育(教具) ★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缺点和贡献(简答)缺点(1)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缺点缺点:(2)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等;贡献: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贡献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

物理化学答案 第九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

第九章统计热力学初步 1.按照能量均分定律,每摩尔气体分子在各平动自由度上的平均动能为。现有1 mol CO气体于0 oC、101.325 kPa条件下置于立方容器中,试求: (1)每个CO分子的平动能; (2)能量与此相当的CO分子的平动量子数平方和 解:(1)CO分子有三个自由度,因此, (2)由三维势箱中粒子的能级公式 2.某平动能级的,使球该能级的统计权重。 解:根据计算可知,、和只有分别取2,4,5时上式成立。因此,该能级的统计权重为g = 3! = 6,对应于状态。 3.气体CO分子的转动惯量,试求转动量子数J为4与3两能级的 能量差,并求时的。 解:假设该分子可用刚性转子描述,其能级公式为 4.三维谐振子的能级公式为,式中s为量子数,即

。试证明能级的统计权重为 解:方法1,该问题相当于将s个无区别的球放在x,y,z三个不同盒子中,每个盒子容纳的球数不受限制的放置方式数。 x盒中放置球数0,y, z中的放置数s + 1 x盒中放置球数1,y, z中的放置数s ………………………………………. x盒中放置球数s,y, z中的放置数1 方法二,用构成一三维空间,为该空间的一个平面,其与三个轴均相交于s。该平面上为整数的点的总数即为所求问题的解。这些点为平面在平面上的交点: 由图可知, 5.某系统由3个一维谐振子组成,分别围绕着 A, B, C三个定点做振动,总能量为。试 列出该系统各种可能的能级分布方式。 解:由题意可知方程组 的解即为系统可能的分布方式。 方程组化简为,其解为 3

6 3 3 6.计算上题中各种能级分布拥有的微态数及系统的总微态数。 解:对应于分布的微态数为 所以 3 6 3 3 15 10.在体积为V的立方形容器中有极大数目的三维平动子,其,式计算该系统在平衡情况下,的平动能级上粒子的分布数n与基态能级 的分布数之比。 解:根据Boltzmann分布 基态的统计权重,能级的统计权重(量子数1,2,3),因此 11.若将双原子分子看作一维谐振子,则气体HCl分子与I2分子的振动能级间隔分别是 和。试分别计算上述两种分子在相邻振动能级上分布数之比。 解:谐振子的能级为非简并的,且为等间隔分布的 12.试证明离域子系统的平衡分布与定域子系统同样符合波尔兹曼分布,即

幼儿教育学 第九章幼儿游戏 练习题

幼儿教育学第九章幼儿游戏练习题 第一节幼儿游戏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的游戏环境指游戏活动得以实施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物理环境和()。A.精神环境B.室内环境C.户外环境D.心理环境 2.玩具是幼儿游戏的()。 A.主要工具B.物质基础和物质中心C.介质D.主体内容 3.()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对现实生活创造性的反映。 A.睡眠B.思考C.提问D.游戏 4.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是()。 A.游戏B.学习C.上课D.运动 5.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 A.直接一致的B.不一致的C.间接相关的D.毫无关系的 6.下列关于游戏的含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B.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C.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D.游戏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有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和学习动机来自幼儿外部三个特点 7.游戏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两种成分?() A.认知与情感B.认知与行为C.情感与意志D.意志与行为 8.实施游戏化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使游戏活动()。 A.自主化B.社会化C.虚构化D.教育化 9.“寓教于乐”实际上就是幼儿教育()的体现。 A.游戏化方法B.生活化方法C.移情法D.直接法 10.(2014年真题)幼儿反复敲打桌子,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在椅子上摇来摇去,这类游戏属于()。 A.结构游戏B.象征游戏C.规则游戏D.机能性游戏 11.()被称为“感觉运动游戏”。 A.玩沙和玩水的活动B.与视觉、听觉相关的活动C.与嗅觉相关的活动D.与味觉相关的活动 12.下列哪一项属于按认知划分的游戏阶段?()。 A.独自游戏阶段B.平行游戏阶段C.象征性游戏阶段D.合作游戏阶段 13.用一块积木代表电话,将小板凳当火车等,张开双臂跑代表飞机在飞,双脚并拢往前跳代表小兔子在跳,扮演妈妈、医生、司机、营业员、小白兔、卡通人物等称为()。A.语言游戏B.动作技能游戏C.想象游戏D.交往游戏 14.幼儿大班的欣欣等10名同学组织进行一次百米赛跑游戏,他们请来王老师做裁判,这种游戏属于()。 A.规划性游戏B.象征性游戏C.感觉机能性游戏D.实践性游戏 15.把一根棍子想象成一匹马来骑、“过家家”“医院”“商店”“公共汽车”等游戏属于()游戏。 A.感觉机能性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性游戏D.规则性游戏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九章第三节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九章第三节:幼儿园 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如前所述,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这一工作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不少幼儿园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方法,比如为让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幼儿园与附近小学合作,幼儿参观小学、小学生来幼儿园当大哥哥、大姐姐,幼儿园里的角色游戏、活动区里导入上学的主题,请作小学教师的家长来园讲小学的有趣的生活等等。不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一贯地、潜移默化地给幼儿正面的入学教育。幼儿如果常常听到的是∶“这个问题你现在不明白,等你上了小学以后,会学到很多东西,那时你就明白了”,“妈妈小学时过得真开心,我现在都还想念我的老师”,“爸爸现在造大轮船,是因为小学时参加了航海模型组,还代表学校去比赛过呢”这一类的话,而不是什么“你看,你总是画得乱糟糟的,上了小学你要这样做作业,老师不罚你写十遍才怪呢”,“上了小学把玩具全部收起来,回家得好好地做功课”之类的威胁,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小学才会是一个美好的、能学到本领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让他们产生恐惧心理,感到可怕的地方。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