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且不是人的本能。

2、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 教育和人类共同出现。(√)

3、教育学的研究重点是教育问题(T),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X)

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①理论建设;②实践指导。(T)

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一、教育学的萌芽

(一)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人人起点机会均等。

(2)教育作用:社会功能——庶、富、教。(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即学而优则仕。

(4(T)

特点:偏人事、偏文事、轻科技与生产劳动。

(5)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启发诱导。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世界最早、中国最早——孔子;西方最早——苏格拉底“助产术”。

宋?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其开意;发,谓达其辞也。”

②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

③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知新。强调复习的重要性,体现了巩固性的教学原则。

⑤由博返约。解决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2、孟子的教育思想

(1)思想基础:性善论。

(2)教育目的:明人伦。人伦的主要表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人格理想——“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荀子的教育思想

(1)思想基础:性恶论。

(2)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3)教育目标:基本层次:培养“贤能之士”。

理想层次:培养“圣人”。

荀子将人才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个等级,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4)教学内容:儒经。荀子认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即“闻—见—知—行”。(X)

(5)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天地君亲师)

4、墨家的教育思想

(1)思想基础:人性素丝说。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2)教育目标:培养“兼士”或“贤士”。(关于“兼士”,墨子提出三条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3)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科学技术教育、思维能力训练教育。(X、T)

(4)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X)

5、道家的教育思想

(1)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2)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道家主张遵循自然原则。

(3)教育目标:培养“上士”或“隐君子”。

(4)道家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

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被人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教育制度: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校管理: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T)

(3)教育教学原则(J)

①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③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习与休息兼顾。

④豫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⑤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⑥长善救失。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二)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问答式教学方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方法”,可概括为三个部分:即讽刺、定义、“助产术”。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代表作:《理想国》→培养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优秀是一种习惯)

(2)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性。(使天性和习惯接受理性的领导)

(4)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灵魂分为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

理性灵魂—灵魂最高级部分—人类特有—理性的灵魂→智育

非理性灵魂灵魂中级部分—动物灵魂—感觉的灵魂→德育

灵魂最低级部分—植物灵魂—营养的灵魂→体育

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育法论著。

昆体良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理论总结)(赫尔巴特让班级授课制在实践中定型)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是指教育学开始从庞大的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

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一)教育学的学科建立(口诀:我想夸奖卢老师那健康的体魄,确实配得上他的外号“阿洛斯瓦辛格”)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代表作:《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典型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1)教育目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

现世目的:为现世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3)泛智教育思想△:泛智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

(4)学制系统:

(5)班级授课制。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理论总结,以替代传统的个别教学。

(6)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其中,直观性是教学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2、卢梭的教育思想

(1)理论基础:性善论

(2)教育任务: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3)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与“公民”、“国民”相对立的“自然人”。——《爱弥儿》

(4)卢梭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3、康德的教育思想

(1)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2)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之一。

4、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

(2)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所谓的“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

(3)教学理论体系核心:要素教育论。(德育要素、智育要素、体育要素)

①德育要素,即儿童对母亲的爱;②智育要素,即数目、形状和语言;③体育要素,即关节的活动。

(4)裴斯泰洛齐被誉为“现代初等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5)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5、洛克的教育思想

(1)理论基础:白板书

(2)教育目的:培养绅士。(这种培养只能通过家庭教育,由此提出了“绅士教育论”)

(3)著作:《教育漫话》——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为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

(2)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即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3)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4)教育阶段理论: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T、J)

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2、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其主要观点如下:(J)

(1)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T)

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这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

(2)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即教育无外在目的,有内在目的,即儿童的成长。

(3)“从做中学”。在经验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X)

思维五步说/探究教学法:①创设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④推断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困难;⑤验证这个假设。(T)

三、20世纪教育学流派的多元发展

1、实验教育学

(1)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2)优点: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强调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3)缺点:当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2、文化教育学

(1)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2)不足:①思辨气息浓重;②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③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2)不足:①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③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2)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凯洛夫的《教育学》。

(3)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杨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4)基本观点:①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T)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X)

5、批判教育学

(1)兴起时间:20世纪70年代之后

(2)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迪厄

(3)主要观点:①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对立的根源;

②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X)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口诀:我不理解发哥为什么这么专一,只吃瓦罐饭)

现在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是: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第二章教育及其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定义的类型

(一)中国“教育”概念的定义

1、“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20世纪初,留日学者开始借用日文中的汉字“教育”、“教育学”一词。

(二)西方“教育”概念的定义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佛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教育定义分为:

①描述性定义(是什么);②纲领性定义(应该是什么);③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所定义的)。

二、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教育的内涵: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育人)。

2、教育的外延:教育所指的对象范围。

(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培育、传销不算)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与主要功能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活动的每一个因素和层次,都贯穿着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二、教育的主要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可将教育的主要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可将教育的主要功能分为: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3、按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将教育的主要功能分为: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地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永恒的历史现象,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

4、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二、关于教育本质的若干观点(X、T)

1、教育是上层建筑;(政治)

2、教育是生产力;(经济)

3、教育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政治、经济)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四节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第五节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是指: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面向少数特权阶层的子弟。(一)中国古代教育

1、学校的萌芽:“成均”、“庠”

(1)夏代:“序”、“校”;

(2)商代:“大学”、“小学”、“庠”、“序”等

2、西周的教育:

(1)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2)学校教育制度有“国学”、“乡学”之分。天子的国学总称为“辟雍”,诸侯建立的大学建制称为“泮宫”。(3)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其中,儒墨两家的影响最大,称为当时的显学。

(2)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央视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4、两汉时期的教育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在学校设置上有一些新举措:①建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②九品中正制的选士制度。

6、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炀帝采取科举制的选士制度。

7、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1)这一时期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2)宋代书院盛行,著名的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3)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二)外国古代教育

1、古代印度的教育

(1)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按地位高低依次为:①婆罗门,即僧侣;②刹帝利,即武士;③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④首陀罗,即奴隶或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

(3)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2、古代埃及的教育

(1)学校种类主要有:①宫廷学校;②僧侣学校;③职官学校;④文士学校(书吏学校)。

(2)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是文士学校/书吏学校。(X)

(3)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X)

3、古希腊、罗马的教育

(1)古代雅典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2)古代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训练、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教育

(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2)教育内容:“七艺”,即“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5、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T)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J)

1、教育的世俗化;

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二)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8、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10、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教育的四大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最早论述)

②教育的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

③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

⑥教育全球化;(国际学校、国际课程)

⑦教育信息化;(基本特征: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⑧教育具有科学性。(注重科技指导)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3、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

2、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着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宏观)

2、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素质;(微观)

3、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4、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三节教育与科技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教育学上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4、文化传统影响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4、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

5、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三、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1)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

(2)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二)校园文化特征

1、互动性;

2、渗透性;

3、传承性。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

2、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学校课程的设置;

3、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五、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X、T、J)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及其理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容包括身体、心理两方面。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实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社会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理论(X)

1、内法论(遗传决定论)

(1)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

(2)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5)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遗传决定论的代表)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荀子:性恶论

(2)墨子:人性素丝说

(3)洛克:白板书

(4)华生: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都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

3、多因素交互理论(共同作用论)

第二节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如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3)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4)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能动性;

(2)教育自身的状况;

(3)家庭环境的效应;

(4)社会发展状况。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T)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X)

2、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的→[教师]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等。

3

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1、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

2、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

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保证了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五、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J)

1、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需要;

3、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第二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的。(知识、能力、素养)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J)

(1)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

(2)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五育”并举并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其中,德育和智育更具有基础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各育的作用。

第三节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一、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1982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四有”青年)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6、2002年,“十六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

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方针,两个服务,一个结合,德智体美)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X、T)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制的概念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最早产生于欧洲。

(二)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1)西欧的双轨学制;

(2)美国的单轨学制;

(3)苏联的分支型学制。

(三)学制的要素

学制一般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学校的类型;

(2)学校的级别;

(3)学校的结构。

三、学制确立的依据(J)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4、人口状况;

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

6、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

四、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各级学校,按教育的纵向等级划分的,即: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

2、各类学校,按学习任务分: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等;

按教育对象的特点分:为正常儿童开设的学校、为特殊儿童开设的学校;

按学校组织形式分: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函授学校、业余学校等。

五、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制度化教育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3)我国近代教育制度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非制度化教育

(1)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是: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3)代表人物:库姆斯、伊里奇、Moocs慕课。(X)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J)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1)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倾向。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马丁?特罗: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

毛入学率大于50%为普及化教育)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X)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壬寅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2“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主要承袭日本的学制,男女不许同校。

3“壬子癸丑学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4。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县级教育

行政单位);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调整教育结构;

改革办学体制,基础教育应以地方办学为主;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改变“统招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改善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7、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试行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二、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和类型

1、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1)从层次结构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从类型结构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2、我国现行学制的类型: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7、心理卫生的保健者。

口诀:传道授业解惑+我的亲朋好友给我示范如何管理好一群研究心理卫生保健的员工。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中违反心理卫生要求导致的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称作“学校病”,如:

过度激动、受委屈和受迫害的多疑症、儿童激怒症、假装不在乎、无能为力、恐惧、矫揉造作或故作丑态、残酷无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X)

2、劳动手段的创造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3、劳动整体的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4、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有效履行教师职责的基本条件。

2、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X、T)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主要表现在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自觉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独立性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是学生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育性;

2、多样性;

3、多层次性;

4、稳定性;

5、弥散性。(三)师生关系的类型

1、学生中心论:卢梭和杜威。

2、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二、师生关系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育观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领导方式和智慧。教师的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3)教师的人格因素。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

2、学生方面。

在学校,学生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看法。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1、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

2、变革陈旧的教育方法;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四、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2、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3、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4、心理关系:宽容理解。

第八章课程(X、T)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广义的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2、关于课程含义的不同观点:

(1)课程即教学科目。(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斯宾塞。我国古代的课程有“六艺”,欧洲中世纪的课程有“七艺”。)(2)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二、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三、课程类型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属性来区分,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2、按照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可将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分科课程。

3、按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从课程的呈现方式区分,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特征/显隐性课程区别标志:计划性。

5、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学校)课程。

6、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四、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1949年,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弗雷尔。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论)、奈勒(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种物化形式。

1、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课程计划由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周学时安排构成。(T)

→微观表现形式:课程表。(针对多个学科)

2、课程标准(针对一个学科)

3、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各种视听材料等。(针对一个年级)

六、课程目标

1、新课程背景下所强调的“三维”课程目标应该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2、[国家]教育目的、[学生]培养目的、[教师]教学目标

3、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受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版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教育学》考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学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总之,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期望和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4、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首先课程方案不仅要反映国家的教育目的而且要体现普通教育在学生培养上的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它是对课程设置做出规定。最后,它还要对学年编制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6、教学: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起着引领的重要作用,它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双边性。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8、德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和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教育。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9、美育:美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感知、领悟、评析与操作自然、生活与艺术品等对象的各种美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实现情趣的融合、共识和分享,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简言之,美育即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10、教师:教师强调“有意识”地利用影响改变对方的身心,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11、教师标准: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学习要求:引领与导向,依据与标准,规划和发展。 二、各种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最新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1、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教育家乌里。 3、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4、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于1933年出版,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5、文化教育学生死德国的传统与风格。 6、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教育的组成内容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8、班级授课制首兴于16世纪的欧洲。 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来自《说文解字》。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11、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2、古代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1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早出现于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学校。 14、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古代教育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 1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18、科学间接对教育产生作用。 19、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 20、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提出的。 21、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科教兴国战略。 22、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功能。 23、必须把教育理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四大。 24、教育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 25、我国古代社会设定学校教育目的为明人伦,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有影响。 2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27、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28、“学校消亡论”的提出者是伊里奇。 29、机体成熟有赖于教育。 30、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可归为社会和生物。 31、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向社会的延伸和发展。 3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的是圣西门。 3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教育目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 34、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35、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6、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既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37、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8、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古代学校的出现。 39、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 (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 (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得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得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得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得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得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得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就是最好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