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送审稿)

《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送审稿)

《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送审稿)
《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送审稿)

《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2009年2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城市用地控制 (3)

第三章建筑容量指标控制 (7)

第四章建筑间距控制 (9)

第五章建筑退让控制 (12)

第六章建筑高度和面宽控制 (15)

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控制 (16)

第八章城市与建筑环境控制 (19)

第九章特别地区控制 (20)

第十章附则 (21)

附录一术语 (21)

附录二计算规则 (23)

附录三附表 (28)

附录四图示 (4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福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建设工程。临时建设、村(居)民建房等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各类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等及本规定执行。编制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第四条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福建省和福州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定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控制

第五条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其中大类10类,中类46类,小类73类。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以下简称表(一)]的规定执行。

凡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经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根据福州市实际情况和《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福州市

城市规划区划分为两类建设区进行规划管理。具体划分如下:(一)第一类建设区:指连江路以西、上三路和三高路以北、西二环路以东、北二环路以南所围合的地区。

(二)第二类建设区:指第一类建设区以外的地区。

城市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大型城市公园绿地及其他重点地区等特定区域内的建设项目按特别地区城市规划控制。

第八条居住用地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用地宜相对集中布局,形成相应规模的居住地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社区(组团),规模标准应符合下表规定。

居住用地分级规模

(二)居住地区级以下(含居住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行政管理、商业服务、市政公用等七类设施,其配置应符合表(二)规定。当规划居住人口规模界于高低两级居住规模之间时,除配置低一级应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服务设施。

第九条工业用地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原则上应集中建设,其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不得超过园区用地面积的15%;单独选址的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二)在没有集中建设工业区配套区的区域,除厂房、仓库等生产用房外的配套用房建筑面积占工业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超过20%;在有集中建设工业区配套区的区域,配套用房建筑面积占工业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超过15%。

(三)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设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第十条城市绿地规划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

他绿地。

第一类建设区内建设项目绿地指标无法达到上述规定要求的,经市园林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核减绿地指标。特定区域内的建设项目按特别地区规划要求控制。

(三)应当保护和利用建设用地内有价值的树木,其中古树名木保护应符合《福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四)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设置应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要求执行。居住区公共绿地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

(五)水厂厂区和加压泵站用地,沿其用地边界线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

(六)污水处理厂用地,沿其用地边界线宜设置宽度不小于20米的卫生防护林带。

(七)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应设置卫生隔离防护林带,并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的两侧宜规划控制宽度各不小于30米的防护林带;

2、高速铁路的两侧宜规划控制宽度各不小于40米的防护林带;

3、铁路干线的两侧宜规划控制宽度各不小于20米的防护林带;

4、铁路支线、专用线的两侧宜规划控制宽度各不小于10米的防护林

带。

(八)城市快速路、重要城市景观道路及其道路交叉口的道路规划红线两侧设置的绿化带,除城市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二环路、入城主通道、滨江(闽江和乌龙江)路等城市重要景观道路规划红线两侧的绿化带宽度各不小于10米;

2、三环路等城市快速路的道路规划红线两侧的绿化带宽度各不小于15米;

3、闽江和乌龙江桥头道路规划红线两侧以及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的道路规划红线外侧的绿化带宽度各不小于30米;

(九)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应设置绿化带,除城市规划另有规定外,应

符合下列规定:

1、河道规划蓝线宽度8米以上(含8米)的两侧绿化带最小宽度各不小于10米,其余河道规划蓝线的两侧绿化带最小宽度各不小于5米。

2、除城市规划要求设置必要的市政设施和修建园林小品、闸门、游

船码头等外,其它建设工程不得占用河道规划蓝线的两侧绿化带用地。

(十)规划道路和河道两侧绿化带用地为城市公共绿地,应对社会公众开放使用,不得设置围墙。

第十一条开发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应单独建设:(一)低层、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和多层公共建筑为2000㎡;

(二)高层居住建筑为3000㎡;

(三)高层公共建筑为4000㎡。

因邻近用地已经完成规划建设,或因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据实际情况予以核准建设,但应优先考虑作为城市公共绿地及市政配套设施用地使用。

第十二条用地单位征用未开拓或未拓宽的规划道路旁土地,须同时征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一半范围或未拓宽部分的土地,作为开拓道路及敷设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道路另一侧为河道或绿化带且未被征用的,用地单位应全部征用并负责拆迁,不得它用。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符合国家《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和城市竖向规划要求,应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保护生态环境,满足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

第三章建筑容量指标控制

第十四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住宅建筑和商业、办公建筑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表(三)、(四)的规定执行。表(三)、(四)规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指标为上限值。具体建筑容量应结合现状情况、环境区位、交通条件、土地价值等因素,优先满足消防安全、停车泊位配建标准和绿地率指标等有关规定综合分析后确定。

第十六条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住宅建筑和商业、办公建筑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按表(三)、(四)的规定适当调整。

第十七条表(三)、(四)规定的指标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设用地。对混合类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设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设用地或综合建筑用地,应按各种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相应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成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八条对未列入表(三)、(四)的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宜超过表(三)、(四)中相应住宅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十九条工业和仓储区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除应符合相关规定外,其建筑容积率不宜低于0.9,建筑密度应不低于30%、不宜超过45%。

第二十条机动车公共停车泊位在50个以上(含50个)的停车库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室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库单独建设时,建筑密度应不高于45%。

(二)室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库与其他性质的建筑合建、且机动车公共停车库建筑面积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50%的,建筑密度应不高于40%。

第二十一条建设用地范围内原有建筑容量指标已达到或超出本规定值的,不得扩建、加层;用地内原有建筑容量指标未超出本规定值,其扩建、加层对原有空间环境影响较大的,不宜扩建、加层。

建筑的维修改造工程,不得超出原有建筑平面轮廓线和高度控制线;

否则视为加层或扩建。

第二十二条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超出本规定值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按同类控制指标适当调整。

第二十三条用地单位在建筑用地范围内开辟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建设单位在建筑用地内永久性全天候为公众提供的开放空间,不作为经营性项目使用;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场地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公共绿地、广场等使用)和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建筑底层架空作为休闲、绿化公共场所的空间)。

公共开放空间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公共开放空间不得围合、封闭和改变使用性质,应常年开放。

(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应临城市规划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广场布置,其相临的面宽不得小于10米,同时满足与相临的城市规划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广场用地地面的高差小于±1.5米,并应有净宽不小于1.5米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相连接。

(三)建筑底层作为公共开放空间使用时,除电梯、楼梯、门厅、门卫等设备用房外,应全部架空,不得围合,不得增设夹层;同时满足建筑层高不低于2.8米且不高于3.6米。公共开放空间的建筑高度计入计算建筑间距的建筑高度。

(四)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竣工后,应设置相应的标志,并交有关部门管理或经批准由建设单位代管。

第二十四条新建建设项目的机动车停车场(库)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的配置标准不得低于表(五)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新建的医院、中小学和幼托等用地,临主出入口用地内应设置相应规模的人流集散广场和停车场(含出租车候客区)对公众开放使用。医院的广场和停车场用地不宜少于5平方米/床;中小学、幼托的广场和停车场用地不宜少于1平方米/学生。新建居住区用地除第二十四条规定外,临其主要出入口大门外用地内宜配置不少于0.02辆/户的机动车停车位。

第四章建筑间距控制

第二十六条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图示见附录四图(一)],同时还应符合防灾、卫生、环保、管线埋设和文物、历史建筑保护等要求。

第二十七条第一类建设区住宅建筑的居室日照标准应符合大寒日日照时数不少于1小时,同时应满足与其相邻地块内受遮挡的住宅大寒日日照时数不少于3小时;第二类建设区住宅建筑的居室日照标准应符合大寒日日照时数不少于3小时。拟建建筑周边受遮挡的住宅建筑属于规划拟实施改造的旧屋毗邻区时,可不执行上述标准。城市旧屋毗邻区改造地块内拟建住宅及其相邻地块内受遮挡的住宅建筑居室日照标准确难达到上述要求的,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后,可适当降低上述要求。

第二十八条低层、多层及中高层住宅建筑的间距控制,除满足二十七条规定外,应同时符合下列规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主要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第一类建设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第二类建设区不小于1.1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

2、主要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第一类建设区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9倍;在第二类建设区不小于1.0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

2、东西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

3、建筑的山墙面(指建筑的短边墙面,下同)宽度小于或等于20米的,其间距按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控制;建筑的山墙面宽度大于20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时

的间距控制。

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四)住宅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得小于8米,住宅山墙上开启除楼梯间窗洞之外的卧室、起居室(厅)、餐厅、卫生间等窗洞时,其山墙间距不得小于10米。

第二十九条高层住宅建筑与高、中高、多、低层住宅建筑的间距,除满足第二十七条规定外,应同时符合以下规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主要朝向为南北向的,南侧为高层住宅建筑时,其建筑间距为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南侧为中高、多、低层住宅建筑时,其间距按南侧建筑高度控制,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

2、主要朝向为东西向的,其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4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24米。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的间距,南侧为高层住宅建筑时,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若南侧为中高、多、低层住宅建筑时,其间距按南侧建筑高度控制,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

2、东西向的间距,不小于其较高建筑的0.3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3、建筑的山墙面宽度小于或等于20米的,其间距按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控制;建筑的山墙面宽度大于20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2、两幢建筑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四)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山墙最小间距不小于18米,高层住宅建筑与中高、多、低层住宅建筑之间的山墙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

(五)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住宅建筑,其与北侧或东西侧住宅建筑的间距应按100米建筑高度倍数的计算建筑间距规定基础上,综合考虑安全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间距。

第三十条相邻两幢住宅建筑之间地面有高度差时,除应满足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住宅建筑间距最小值规定外,其建筑间距还应符合

下列规定计算:

1、朝向为南北向的:当南侧住宅建筑地面标高低于北侧住宅建筑地面标高时,应以南侧建筑高度减去南北地面的高差值计算建筑间距;当南侧住宅建筑地面标高高于北侧住宅建筑地面标高时,应以南侧住宅建筑高度加上南北地面高差值计算建筑间距。

2、朝向为东西向的:当住宅建筑屋面标高较高建筑的地面标高高于东侧或西侧住宅建筑的地面标高时,应以建筑屋面标高较高建筑的建筑高度加上东西地面高差值计算建筑间距。

第三十一条计算位于同一裙房或连接体之上的几幢建筑的间距,可从该裙房或连接体屋面起计算建筑高度;计算与相邻建筑间距时,应包括裙房或连接体建筑高度。

第三十二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和托儿所生活用房、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教学楼及老年人居住建筑居住用房与相邻建筑的间距,除满足同型布置方式时的住宅建筑间距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受遮挡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的生活用房日照标准应符合冬至日日照时数不少于3小时。

(二)受遮挡的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及学校教学楼、老年人居住用房日照标准应符合冬至日日照时数不少于2小时;同时应满足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与其他建筑平行布置时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4米,教学楼与其他建筑平行布置时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5米。

第三十三条非住宅建筑(第三十二条所列的非住宅建筑除外)之间的间距,在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下,可在同型布置方式时的住宅建筑间距的规定基础上减少20%,但其最小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低层、多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

(二)高层建筑与其北侧的高、多、低层建筑平行布置时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4米,高层建筑与其东西侧的高、多、低层建筑平行布置时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8米,以其他形式布置时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三条所列的非住宅建筑与其他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第三十三条所列的非住宅建筑位于其他建筑北侧时,其间距按第三十三条规定控制。

(二)第三十三条所列的非住宅建筑位于其他建筑南侧或东西侧时,其间距按第二十七条至第三十一条规定控制。

(三)第三十三条所列的非住宅建筑的山墙与其他建筑的山墙间距按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控制。

第三十五条住宅建筑阳台出挑距离和阳台、楼梯间等凸出部分累计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住宅建筑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8米。

(二)住宅建筑楼梯间等凸出部分距离不超过1.3米。

(三)住宅建筑阳台和楼梯间等凸出部分累计长度不应超过同一建筑外墙面宽总长度的50%。

(四)超出本条(一)、(二)、(三)款规定值的,应从阳台和楼梯间等凸出部分外边缘计算建筑间距。

第三十六条挡土墙、护坡与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挡土墙位于建筑南侧或东西侧时,应按挡土墙的高度倍数计算其间距,并和同型布置方式时的建筑间距要求相同。

(二)高度大于2米的挡土墙、护坡的下缘与建筑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5米。

第五章建筑退让控制

第三十七条沿建设用地边界、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及其他规划控制线周边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应符合防灾、防汛和交通安全、环保、景观等方面的规范外,同时应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三十八条建筑物退让用地红线的距离须按以下规定控制:

(一)住宅建筑、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所列的非住宅建筑退让用地红线距离不小于表(六)规定的建筑高度的倍数控制和最小距离要求,并应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

(二)各类建筑应在其建设用地范围内满足防火、防爆、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特殊退让用地红线的要求;各规划控制线同时控制时,应满足最大的退距要求。

(三)建筑物退让用地红线或其他规划控制线时,应按其相互间最近距离计算建筑退距。

(四)建筑物退让用地红线距离除须符合本条规定外,同时须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及消防间距的有关规定。

(五)计算建筑的退距应含底层架空层的建筑高度。

第三十九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除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另有规定外,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小于表(七)的控制指标。特殊地段的建筑物,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后,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可适当调整。

第四十条地下建筑物(含地下建筑物坡道)退让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室底板的垂直距离)的0.7倍,且其最小退距不小于6米。地下车库坡道出入口退让规划红线宽度25米以上(含25米)城市道路的距离不小于7.5米。地下构筑物、管井、管沟等退让道路红线的净距不宜小于3米。

第四十一条除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另有规定外,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或车流集散的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次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其他商业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在表(七)规定基础上增加2米。

第四十二条城市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图示见附录四图(二)],并在表(七)规定退距的基础上,按下列规定增加建筑退让距离:

(一)中高层、多层、低层建筑退让距离增加3米。

(二)高层建筑退让距离增加5米。

第四十三条沿城市规划道路建筑物的基础、台阶、平台、阳台、雨篷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

第四十四条建设工程项目需修建围墙或临时围墙的,须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围墙(不含临时围墙)型式宜为透空型。

(二)围墙高度不宜超过1.6米。

(三)确有特殊要求的,可修建封闭式的围墙。围墙外观应进行美化处理,围墙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2米。

(四)沿城市道路修建围墙的,其退让25米以上(含25米)宽度的道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1.5米;退让25米以下宽度的道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1.0米。

(五)临时围墙在其使用期结束后,建设单位应立即无偿拆除。

第四十五条沿穿越村镇、城镇的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除另有规定外,建筑物退让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8米。

第四十六条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除另有规定外,其后退8米以上(含8米)宽度的河道规划蓝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5米,后退其余河道规划蓝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米。

建筑物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不包括居住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以下绿地);地下室边界线退让沿河道、城市道路两侧规划绿化带的绿线距离不得小于3米。

第四十七条同一项目建设用地内,建筑物退让该建设用地配建的城市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社会公共停车场、文化体育、幼托等用地边界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建筑物退让中学、小学等用地边界线的距离应与同型布置方式时的建筑物退让用地红线距离要求相同。

第四十八条沿铁路两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铁路内部的管理配套用房除外)。

(一)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铁路轨道线最外股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

(二)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铁路轨道线最外股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

(三)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铁路轨道线最外股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

(四)除另有规定外,在铁路线路两侧距离路堤坡脚、路堑坡顶、铁路桥梁外侧和铁路车站200米范围内,不得修建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品的场所和仓库。

第四十九条沿城市道路两侧的货运装卸泊位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不得小于6米。

第五十条除另有规定外,建筑物退让城市防洪堤的堤脚线距离不得小于6米。

第六章建筑高度和面宽控制

第五十一条建筑物的高度、面宽控制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符合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第五十二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等设施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五十三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及其它特别地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保护及特别地区的有关规划控制要求。

“三山”(于山、乌山、屏山)顶点之间100米宽度的通视走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4米,“三山”通视走廊所围合的内三角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48米。

第五十四条沿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0米以上(含30米)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建筑高度(H),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应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

建筑物临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第五十五条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建筑物的面宽应按以下规定执行[图示见附录四图(三)]:

(一)住宅建筑的面宽控制:

1、多层、中高层建筑最大连续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70米;

2、高层住宅建筑最大连续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60米。

(二)办公、旅馆、商业、学校、医疗、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工业厂房、仓储等建筑的面宽,可以根据生产工艺或功能布局的实际需要,

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建筑物的面宽。

第五十六条临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景观道路及滨江等重要城市景观环境地区新建建筑应满足城市设计确定的建筑天际轮廓线以及建筑高度、面宽等空间尺度控制要求,上述地区高层建筑宜为塔式,其面宽控制如下:

(一)建筑高度60米以上(含60米)的,其最大连续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50米。

(二)建筑高度60米以下的,其最大连续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40米。

(三)滨江区域开发地块内沿江高层建筑面宽累计总长不得超过该地块沿江面总长度的60%。

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控制

第五十七条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公路进入城市规划建成区即成为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其布局和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第五十八条在城市道路上空建设建、构筑物时,应有足够净空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通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通行机动车最小净高为5米,其他通行机动车最小净高为4.5米。

第五十九条规划道路上开设机动车道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设项目相邻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机动车出入口原则上向低一级的道路上开口。

(二)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范围开设机动车道口时,应尽可能远离交叉口。开口位置在城市主、次干路的,机动车道口中心线至道路交叉口道路红线(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距离不宜小于50米;开口位置在支路上的,其距离不宜小于30米。

(三)机动车道口中心线距公交车站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

第六十条新建公共设施项目或大型居住项目的开发应与区域交通条件相协调,并按规定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第六十一条设置穿越城市道路的公共通道、跨越地界连接相邻建筑物的空中人行廊道或其他城市公共通道,应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廊道内不得设置商业等妨碍交通畅通的设施。

(二)符合城市交通和消防要求。

(三)符合本章第五十八条中的规定。

(四)应符合城市景观要求。

第六十二条在规划河道范围修建驳岸、跨河桥梁应符合以下规定:(一)新建驳岸构筑物前沿应在规划河道蓝线以外,以确保规划河道蓝线间净宽要求。旧河改道、新河道未开通前,现有河道不得填堵。

(二)新建、改建桥梁的桥位原则上应服从城市道路的走向布置,桥梁纵轴线宜与河流成正交,通航净空高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第六十三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工程在温泉保护区内,应按规划要求预留温泉井位、池位、管线和泵房位置。

第六十四条城市各类管线应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管线之间、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净距,应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GB50289-98)》执行。当受客观因素限制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时,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专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可适当减少最小净距。

第六十五条城市道路下设的各类管线,应与道路的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管线走向应与道路相平行,横穿道路的线路应尽量与道路走向垂直,当某种管线仅在道路一侧布置时,应在道路交叉口、在路段每隔一定距离预埋过街横管或过街管沟。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明确路灯、灯箱广告等公用事业电力设施专用变压设施位置,并满足城市景观要求。

第六十六条跨河管线设计时除应符合有关专业技术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管线外底标高应不低于河道五年一遇涝水位高程加安全高度0.5米,并满足通航河道的净空高度要求。

2、沿桥梁敷设的管线在满足上一条要求同时,其管线外底标高必须不低于桥梁梁底标高。

3、新店片区及重要地段、受涝严重地区的跨河管线标准应按规划要求适当提高。

第六十七条新建建(构)筑物与现状水源输水管净距原则上应不小于10米,不具备条件的、在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后可适当减少,但其净距应不小于6米;新建建(构)筑物与净水输水主干管净距原则上应不小于5米,不具备条件的、在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后可适当减少,但其净距应不小于3米。

第六十八条城市排水应采用雨污分流制。未敷设城市污水管道以及尚未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地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应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医疗卫生、生物制品、科学研究、肉类加工等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必须经无害化处理达标后方能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第六十九条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其他建(构)筑物,

建设电力设施时应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电力主管部门审批。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是指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在一般地区各级电压导线的边线延伸距离如下:

1-10千伏5米

35-110千伏10米

154-330千伏15米

500千伏20米

架空电力线原则上不得跨越各类建、构筑物。

第七十条建设项目变配电用房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省市政府机关、防灾救灾、电力调度、交通指挥、电信枢纽、广播、电视、气象、金融、计算机信息、医疗等重要建筑,其变配电用房、备用发电机房应设置在地面一层及一层以上(高于防涝用地高程)。

一般建设项目的变配电用房,结合主体建筑设置时,环网开关、开闭所(配电站)等10KV公共网络干线结点应设置在地面一层,电房净高不小于3.6米,室内地面不得低于室外地面。小区自身使用的电力变压器、低压柜等配电设施电房,应具备防水、排水及防潮条件。

配电房不得设置在经常积水场所的下方,配电房建筑内部不应有排水管道及消防管道通过。

住宅建筑变配电用房面积按下表设置:

其他公共建筑配电房面积按容量确定。

第七十一条通信管道包括电信业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有线电视、交通监控等多种信息传输通道,应统一规划设计、同沟敷设。

建设项目在规划时应预留电信、有线电视等设备用房,宜设置在地面一层或一层以上,设备用房面积按相关行业标准设置。

第七十二条建设项目有燃气需求时,应规划燃气调压设施位置。用气规模较小时可采用悬挂式调压箱,用气规模在800户以上或用气量在每小时200立方米以上时采用室外调压柜。

第八章城市与建筑环境控制

第七十三条各类建设工程在编制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设计方案时,应绘制建设用地周边相邻地段30米—50米范围内的地物地貌及特征点坐标,并应与相邻空间环境相协调。

第七十四条临城市景观道路、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和滨江等重要景观区域的建筑空调室外机位置、阳台形式、屋顶造型、户外广告、店招、店牌、夜间泛光照明等应进行统一设计,阳台应予以封闭。沿街建筑的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等设施和标志的设置应按《福州市市区道路景观规划管理规定》要求执行。

第七十五条规划红线宽度30米以上(含30米)城市道路两侧和文物、历史建筑保护区及规划确定的景观地区的建筑,其屋顶水箱、冷却塔等应结合建筑造型设计,不得直接外露,其锅炉房、烟囱、泵房、配电房(包括发电机房)、厨房等附属设施不得临街布置,建筑物地下室排烟(井)道等宜与主体建筑相结合,不得沿街单独设置。对于产生烟尘、噪声及有害气体的,其环境卫生防护距离应按有关规定采取必要措施并在其用地范围内解决。水塔、烟囱等高耸构筑物,其周边建筑物应在安全保护间距之外。

第七十六条居住区规划的饮食、娱乐项目应集中设置,含有住宅功能的建筑物内不得新建、改建饮食、娱乐及产生环境污染的其他项目。

第七十七条居住区配置的物业管理用房、邮政信报间、门卫收发室等设施,宜附设于其他建筑物内。门卫收发室应临居住区交通出入口设置,每处建筑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第七十八条公共厕所的设置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等规范及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七十九条生活垃圾转运站(下简称转运站)的设置应符合城市景观和交通以及消防、环保、卫生的要求,转运站应采用封闭式的建筑形式。单独设置的转运站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宜小于15米、退让用地边界线最小距离不小于10米;沿用地边界线内应留出不小于5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其绿地率不低于30%。

第八十条经规划确定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骑楼的,应符合以下规定:(一)骑楼步行道净宽不应小于3.6米,骑楼净高不应小于4米。

(二)骑楼的地面标高应与城市道路的人行道地面标高相同,无人行道的,应高出道路边界处0.1米—0.2米,并应有防撞和安全措施。

(三)骑楼的地面空间作为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的,其宽度应同时满足预留市政管道的敷设空间要求。

第八十一条在城市道路和公路两侧、广场、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其他公共场所等内建设城市雕塑,除另有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应符合国家及《福建省城市雕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二)建设城市雕塑,建设单位须将拟建雕塑的题材、体量、建设地点、雕塑模型、环境设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建设。

属于重要的政治性、历史性题材的城市雕塑,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福州市规划艺术委员会审定。

(三)城市雕塑的设计,应由持有《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的设计人员承担。

(四)城市雕塑设计方案经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城市雕塑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须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第八十二条除另有规定外,建筑坡屋顶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坡屋顶高度应满足消防、日照、间距、退距、安全及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坡屋顶形式应采用全坡屋顶,起坡点距顶层楼板垂直距离不应大于0.6米。

(二)利用坡屋顶内空间的其公共楼梯不得通向坡屋顶内,顶层住宅可设室内跃层楼梯方便使用。

(三)利用坡屋顶空间的可以结合建筑造型设置部分露台,但露台建筑面积不应大于本楼层建筑面积的15%,未利用坡屋顶内空间的原则上不得设置露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自(C)起施行。 年10月1 日年10月28日 年4月1 日年1 月1 日 2.我国“十一五”末单位必须下降(B )。 % % % % 3.《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D),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 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C. 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D. 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4.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D),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A.鼓励发展重化工业 B. 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C. 限制发展高耗能、资源性行业 D. 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5.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D),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 B. 实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C. 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 D. 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 6.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节 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C)的消费方式。 A. 清洁型 B. 循环型 C. 节约型 D. 环保型 7.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D)的能源发展战略。 A. 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 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C.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D .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技术要求规范及标准

电杆技术规格书 1、本工程采用φ190-15-I、φ190-15-J型电杆。 2、使用环境 海拔高度:≤1000 m 最低温度:-47°C 短时最高温度:+55°C 24小时最高平均温度:35°C 物资应允许在较高或较低温度和较高湿度的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 安装地点:昌赣客专江西段 地震烈度:8 度 3.技术要求、规范及标准 3.1、水泥电杆 3.1.1总则 3.1.1.1为贯彻GB4623《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GB396《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标准,加强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行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程。 3.1.1.2本规程适用于按GB4623《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GB396《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标准生产的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 3.1.1.3凡本工艺技术规程中未作规定的部分,按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3.1.1.4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通过试验和鉴定后方可使用。如新技术的应用和本规程不相适应时,可另制订专项规程。 3.1.1.5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本技术规程,并结合生产实际,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 3.1.2技术要求

3.1.2.1原材料 3.1.2.1水泥 3.1.2.1.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快硬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分别符合: GB175《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199《快硬硅酸盐水泥》; GB1344《矿渣硅酸盐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748《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的规定。 电杆生产用水泥强度等级: 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用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 钢筋混凝土电杆用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 3.1.2.1.2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应按进厂顺序分别存放。堆垛高度不宜超过12包,库内应有防潮措施。 3.1.2.1.3水泥存放不得超过三个月,过期或对质量有怀疑时,需按规定重新检验后使用。 3.1.2.1.4使用袋装水泥时,不同厂商、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得混用,水泥中不应有夹杂物和结块。 3.1.2.1.5使用散装水泥时,不同厂商、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不得混放在同一罐内,水泥中不应有杂物和结块。 3.1.2.2细骨料 应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粗砂,其细度模数宜为2.3-3.2、含泥量不得大于2%,其它各项指标须符合GB/T14684《建筑用砂》的有关规定。 3.1.2.3粗骨料 应采用卵石或碎石,含泥量小于1%、石子最大粒径不大于1/2壁厚或钢筋最小间距的3/4,其它各项要求须符合GB/T14685《建筑用卵石、碎石》的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9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9修正) 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 发文字号:主席令第23号 发布日期: 2009.12.26 实施日期: 2010.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法律 法规类别:能源综合规定 【本法变迁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0228]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 定(2009)[200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9修正)[200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 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资源调查与发展规划 第三章产业指导与技术支持 第四章推广与应用

第五章价格管理与费用补偿 第六章经济激励与监督措施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 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 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报国务院 批准。 通过低效率炉灶直接燃烧方式利用秸秆、薪柴、粪便等,不适用 本法。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目标和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可再 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依法 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 统一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

国家标准《钯锭》送审稿编制说明

钿锭 (审定稿) 编制说明 《杷锭》编制组 2020年09月 《杷锭》编制说明1.工作简况 1.1有色冶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力,因而具有优良的催化特性。钿有良好的延展性,可锻造、轧制拉拔成棒、片和线。杷可作电镀层,在电子电器工业上应用。在玻璃工业上,杷金属不会使熔化的玻璃着色,可作为制造光学玻璃的容器内衬。钳和其合金可掺于金中作牙科材料,钿合金还是提纯氢气的净化材料,此外它还可制造高温钎焊焊料等,可塑性好,在贵金属中耐蚀性较差,供电气、仪表、化工工业及制作精密合金等用。 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目录》和《规划》中鼓励类技术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研究方向,钳作为新能源汽车、战略新型材料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同时乂是有色冶炼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贵金属产品,钳锭的标准化生产势在必行。 钳属于稀散稀贵金属,钳锭的生产工艺复杂,提纯困难。因此,钿锭中痕量元素含量是钳锭的关键影响因素,明确钿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规格,有利于钿锭的规范化生产。但目前对于钿锭的成分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即使需要进行评价时也没有权威的测试方法,给贸易双方带来很大不便,因此有必要明确杷锭的牌号以及化学成分,规范杷锭的生产或交易。12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国国内钳产量远低于消费量,在巨大的消费量中,50%的钳需要从中国视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伙伴的俄罗斯、南非进口,进口钿的形态主要是杷锭,而国内现行的关于金属杷的标准文件只有GB/T1420-2015《海绵钿》,没有 《钳锭》的产品标准。海绵钿与钿锭存在物理化学性能的差异,现有的国家标准《海绵钳》不适用于杷锭贸易,国家或行业标准中也未制定钿锭的相关标准,钳锭交易中没有明确的标准依据。俄罗斯标准GOST 12340-1981《杷锭技术条件》规定了钳锭的牌号及化学成分,本标准中的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与俄罗斯标准的一致性程度高,但部分指标严于国际。因此,为统一国内企业生产钿锭的规格, 规范钳锭的进出口贸易,特制定该标准,为钿锭的生产提供基础规范,能够为钳锭的运输和包装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并为仲裁取样等提供方法,维护贸易的正常运行。 本标准适用于以各种含钳原料生产的钳锭。《钿锭》的标准化实施,符合我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能够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南非等国家和地

(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规范书

技术规范书 1. 总则 1.1 本规范书适用于沈阳新北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城市污泥低成本利用项目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循环水泵配套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技术要求。 1.2 本规范书所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供方应保证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3 本规范书发出以后,如果供方没有以书面方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那么需方可以认为供方提出的产品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如有异议,供方应在投标书中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同规范书的差异”为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 1.4 在签订合同之后,需方有权提出因规范标准和规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些补充修改要求,具体款项由供、需双方共同商定。 1.5本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供方所执行的标准发生矛盾时,按较高的标准执行。 1.6供方对整套设备和辅助系统负有全责,即包括分包(或采购)的产品。分包(或采购)的产品制造商应事先征得需方的认可。 1.7 本规范书经供需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2. 设计条件与使用条件 2.1 系统概况 2.1.1 本期工程:热网循环水系统扩容改造 2.1.2 改造循环水泵配套汽轮机1台 2.2 设备运行环境条件 2.2.1 安装地点:室内布置 2.2.2主厂房地坪(±0.000米)相当于海拔高度47.5m (黄海高程系) 2.2.3地震烈度:基本裂度7 度 2.2.4各气象要素统计如下: 夏季7月份平均气温29.5度 冬季采暖期各月平均气温–5.62度 历年平均气温7.8度 降雨量:日最大215.5mm,小时最大89mm 湿度:夏季七月份平均相对湿度78% 历年最大积雪深度200mm 历年最大风速29.7m/s 冬季主导风向北、东北 夏季主导风向南、西南 最大冻土深度 1.40m 2.2.5环境温度范围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 2012 导读(全,未校正)

前言 可再生能源是德国联邦政府能源战略中的坚实组成部分。为要降低核能的比重,德国制定了新能源法,其目标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的35%,到2050年这个比重将要达到80%。到目前为止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已经达到总发电量的18%,其中生物质能发电约占三分之一。这个比重在未来还会被明显的提高。 可再生能源法是一种保证生物质发电补贴的工具,不过它还有需要被改进的地方。2012年的法案,不仅拓宽了补贴原料的种类,还建立了利用可替换原料的的鼓励方案,从而限制了由于大量使用玉米而造成的土地竞争,并引入了玉米和谷物占发酵原料60%的界限,使可再生能源法与市场的发展步调保持协调一致。取消了园林绿化材料补贴。牲畜粪便从可再生原料的补贴当中被单独分离了出来。这些都使得现今的可再生能源法无论是在操作还是行政方面都更加得简洁方便。 新能源法修正案的目标是使有机残留物中的潜能有效并且谨慎的被利用。这里需要被澄清的是: 食物和饲料的竞争将不复存在!因此在今后的政策当中,我们会首先加大牲畜粪便的潜能利用。将会对一些特殊的牲畜粪便沼气池进行相应补贴,这在经济和生态方面都极具意义。2012新能源法将会更适应未来的能源发展。 联邦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部长: Ilse Aigner

从法律法律上优先上优先上优先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法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第一次贯策利用新能源并网发电的法律是在1991年,在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条件和补贴进行了调控后,推动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有了明显改善。2000年4月1日这种调控由可再生能源优先的法律所代替。至今为止所贯策的修正案为支撑所改变的框架和制定新的目标,特别是对生物质能的估算是必不可少的。到2012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开始实施。 新能源法为其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安全保障。稳定的并网补贴,义务的网端联接与扩建都对并网优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再生能源法---- 实现能源政策目标的工具 除了气候保护,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保障对联邦政府为减轻消费者在能源消耗上所承受的负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再生能源为实现这些目标并代替石油能源做出着贡献。可再生能源法作为一种工具来保障新能源发电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稳定和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可再生能源在总耗电量的份额当中增长了16%。在2010年除了风力发电(36.5%),水力发电(19.9%),差不多有32.3%的电力来自生物质能发电。 随着2012年1月1日第三次新能源法修正案的生效,生物质能产电被进一步的修改扩展,其中包括考虑加强开发剩余生物质的种类,如:农业方面(牲畜粪便,草荐),园林绿化材料和森林残留物以及短轮伐期矮林中的木本植被。确立了对玉米和粮食稻谷使用的限制。优化补贴结构,调低了大型沼气池的基本补贴,对以动物粪便为基础的小型沼气池(到75千瓦)增加了特殊的补贴。

节约能源法试题及答案

节约能源法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 D 起施行。 A、 1998年1月1日 B、 2007年10月28日 C、 2008年1月1日 D、 2008年4月1日 2、《节约能源法》所称能源,是指 A 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A、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 B、太阳能、风能 C、煤炭、水电、核能 D、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3、《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 D ,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C、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D、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4、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D ,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A、鼓励发展重化工业 B、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C、限制发展高耗能、资源性行业 D、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5、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 D 的能源发展战略。

A、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C、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D、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6、国务院 D 主管全国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的指导。 A、国家能源局 B、国家环境保护部 C、工业信息化部 D、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 7、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级 A 报告节能工作。 A、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 B、人民代表大会 C、常务委员会 D、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 8、国家实行 D ,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A、节能目标责任制 B、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C、节能管理责任制 D、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9、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C 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 A、用能审查 B、用能核准 C、节能评估和审查 D、单位产品耗能限额标准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一、种子与苗木 (一)种子 (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 (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 (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 (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 (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 (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 (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 (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 (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 (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 (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1988); (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1988)。 (二)苗木 (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 (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 (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 (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 (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 (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 (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 (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45/T 625—2009); (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5/T 624—2009); (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01年); (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 2004)。

合同文件(草案)

合同文件(草案) 泌阳县商务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泌水河及梁河城区段生态工程PPP项目合同 本PPP项目合同(下称“本合同”)根据财政部《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的《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国家发改委《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2014版)》,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于年月日由以下双方订立: (1)甲方:泌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法定代表人: (2)乙方: 法定代表人:

前言 (a)经泌阳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建设泌阳县商务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 泌水河及梁河城区段生态工程PPP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并 授权泌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称“甲方”)作为本项目实施机 构、授权泌阳县财源投融资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政府方出资代表。 (b)甲方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乙方作为本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并通 过与乙方签署本合同的方式授予本项目项下的经营权。待乙方按照 本合同的约定在泌阳县投资设立项目公司后,由项目公司通过补签 项目合同,全面承继乙方在本合同项下的权利和义务。 (c)项目公司是政府授权出资代表泌阳县财源投融资有限公司与本项目 社会资本方共同出资,为实施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及维护、移 交本项目而设立的独立企业法人。 为此,各方达成如下合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定义和解释 1.1定义 以下定义适用于本合同: 本合同指由甲方与乙方签署的项目合同,包括全部附件,以 及日后可能签署的任何项目合同之补充修改合同和附 件,每一部分都应视为本合同的一部分。 本项目本项目包含泌阳县商务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泌水河 及梁河城区段生态工程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及 移交。 甲方指政府方授权实施机构。 乙方指甲方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的本项目的社会资本。 项目公司指泌阳县财源投融资有限公司与本项目社会资本共同 出资,为实施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及维护、移交 本项目而设立的独立企业法人。 经营权指政府授予项目公司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公用 产品或服务进行独占性经营的权利。本合同所指经营 权是指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及维护、移交项目资产 的权利以及获取由此产生的收益的权利。 合作期合作期为3+20年(建设期+运营期),其中建设期不超 过3年(不论各子项目是否分批实施,但所有子项目 必须在3年内全部完成)。 建设期:从监理工程师发出开工令之日起至项目工程 完(竣)工验收合格日止。 运营期:从工程完(竣)工验收合格日后一日起至合 作期届满日。

技术(规范)标准

技术(规范)标准 (一)配电站建筑工程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普通砼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2006 3、《普通砼配合比设计技术规程》JGJ55-2000 4、《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 5、《普通砼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 6、《碳素结构钢标准》GB/T700-2006 7、《优质碳素结构钢标准》GB/T699-1999 8、《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9、《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 10、《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81-2003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17、《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6-2002 18、《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19、《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10-2001 20 《特细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28-2004 2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2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23、《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24、《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25、《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2001 2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 JGJ18-2003 27、《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 28、《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工程篇SDJ69-2001 2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30、《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3-2002 3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3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标准》GB50108-2001 3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范》 DL5027-93 34、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火电、送变电部分)电建质监[2005]57号 35、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土建工程 DL/T5210.1-2005 3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局部修订) GB5009-2006 37、电力建筑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建筑工程篇) SDJ69-1987 3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39、电气装置工程低压电器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617-2010 等其它有关的规范和标准。 (二)配电站(电气)安装工程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 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9-2010 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7-2010 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国家标准《钼粉》英文版(送审稿)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钼粉》(外文版)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立项目的 钼粉是最主要的钼深加工原料,主要是用氢气还原氧化钼或钼酸铵制取而得,广泛的应用于钢铁工业、冶金行业、航天航空领域、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轻化工业等领域,还是冶炼大型钼坯,硅化钼电热元件,可控硅、钼顶头、钼坩埚、钼顶头、圆钼棒等的原料.另外在橡胶、塑料、造纸、油漆、制药、玻璃、陶瓷、卫生用品、密封剂、胶粘剂、农业药物载体等环保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轻质钼粉用途与钼粉有重叠也有不同,主要用于食品、医药、黏结剂和卫生用品、塑料聚合物等领域. 目前,国内外钼粉生产主要企业有德国molymet、奥地利Plansee、德国H.C Starck Corp、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JDC)、洛阳高科钨钼科技有限公司、自贡硬质合金集团公司、成都虹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产品质量也得到国外用户的广泛认证,年产钼粉4200吨以上,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国际市场份额30%以上,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 近几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外对钼粉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以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国内钼生产企业出口量也不断攀升。因而,及时翻译钼行业国家标准是提升我国钼制品产品核心竞争能力之所需,也是扩大出口及提高国内钼生产企业在国外市场占有率之所需。这对充分发挥标准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推动我国有色金属标准“走出去”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2.任务来源 为加快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及国防、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及工程机械等所需钼的新材料工业领域“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进程,适应新科技、新材料对钼丝的更高要求,扩大出口及提高国内钼生产企业在国外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标准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国标委发〔2019〕35号文件下达了国家标准《钼酸铵》(外文版)的制定任务,其计划项目代号为:W20191194,项目计划完成期限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3项目编制组单位简况 3.1编制组成员单位 本项目由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钛集团有限公司组成。3.2主编单位简介 本标准的主编单位是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 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钼股份)是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钼业公司,为国际钼协会执行理事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钼业分会会长单位。 金钼股份是由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太原钢铁集团、宝钢集团、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共同发起,于2007年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8年4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1958),是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钼专业生产商。公司注册资本32.27亿元,资产总额150亿元,在册员工5000余人。 公司总部位于西安市高新区,下属4个分公司,10个二级单位和3个控股子公司,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陕西(西安、渭南、华县)、河南汝阳、山东淄博等地,拥有钼采矿、选矿、冶炼、化工和金属深加工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主要生产钼冶金炉料、钼化学化工、钼金属加工三大系列二十多种品质优良的各类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冶炼、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子照明、生物医药等领域。

行业标准《铝及铝合金花格网》(送审稿) 编制说明

铝及铝合金花格网 (编制说明) 送审稿 《铝及铝合金花格网》编制组 主编单位: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YS/T 92-202X《铝及铝合金花格网》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1 计划标准文件名称、文号及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计划完成年限、项目名称更改说明、编制组成员(单位) 为保证和提升我国铝及铝合金花格网产品质量,适应我国铝合金花格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126号文件下达了修订YS/T 92《铝及铝合金花格网》行业标准的计划,计划项目代号为2019-0453-YS,计划完成年限为2020年。标准的起草单位为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豪美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2 项目编制组单位变化情况 本文件的原计划编制组单位为: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豪美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等。 2020年8月17日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于山东省烟台市召开的本行业标准任务落实会,编制组讨论决定增加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苏州罗普斯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鑫丰源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省工业分析检测中心、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四川三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XXXX、XXXX为编制组成员,上述单位均是铝合金花格网的主要生产单位和检测单位,并且表示积极参加编制组的活动,配合编制组进行标准试验验证工作。 因此,经变更后的编制组成员单位为: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豪美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苏州罗普斯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鑫丰源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省工业分析检测中心、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四川三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共11个单位。 (二)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人员及其所做的工作 1 主要参加单位情况 标准主编单位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能积极主动为标准立项做大量调研工作,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多次组织协调编制组成员单位进行调研、试验,与编制组成员一起讨论研究现有花格网产品的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自(C)起施行。 年10月1日年10月28日 年4月1日年1月1日 2.我国“十一五”末单位必须下降(B )。 % % % % 3.《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D),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C.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D.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4.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D),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A.鼓励发展重化工业 B.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C.限制发展高耗能、资源性行业 D.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5.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 D),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 B.实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C.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 D.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 6.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C)的消费方式。 A.清洁型 B.循环型 C.节约型 D.环保型 7.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D)的能源发展战略。 A.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C.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D.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标准送审稿审查会议记录

标准名称:无损检测计算机射线照相系统的长期稳定性与鉴定方法共 2 页第 1 页 序号标准章条 号 意见和建议 1. 1 格式与ASTM相同 2. 1 “计量器械”改“专用器具” 3. 1 “空隙”改“间隔” 4. 3.1 “寄生信号”改“混叠”;整句见孔凡琴译文 5. 3.4 “CR图象屏”改“CR测试板” 6. 3.4 包含一系列标准器具用来测试CR系统性能的一种测试板 7. 3 部分定义与E2446同 8. 3.5 扫描系统中光电转换中的信号放大 9. 3.7 成像板或激光扫描装置平稳移动时形成的一种不稳定性,其结果呈现一系列阶跃的图象线 10. 3.9 CR系统寿命期内,用以评估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性能 11. 3.10 IP在扫描传输系统中导致的水平图象线的强度变化 12. 4.1 “几个”改“其它” 13. 4.2 CR测试板综合了多种评价图象质量的装置 14. 4.3 本标准是为工业CR用户提供使用。 15. 4.4.1 “证明CR系统的正常运行”改“以保证CR系统的正常性能” 16. 4.4.1.2 “测试并记录于文件的项目与内容包括”改“测试记录包括:” 17. 4.4.1.2a) “任意组合线对”改“可选楔型线对测试卡” 18. 4.4.1.2g) “检测日期与检测人员姓名”改“检测人员与检测日期” 19. 4.4..1.3 该句需要重新组织 20. 4.4.1.4 “人为措施”改“伪像” 21. 4.4.1.5 “光增强器”改“光电倍增管”“广泛”改“大量” 22. 5.1.1 第一句改为“对比灵敏度应符合……”1、2、3和4%改为“1%、2%、3%和4% 23. 5.1.3 “多线像质计”改“楔型像质计”;“5个组”改“5根” 24. 5.1.3 “空间分辨率应在每毫米1.5~20线对(Lp/mm)” 25. 5.1.4 “两个像质计”改“两个标尺” 26. 5.1.5 “截面宽度为5mm”改为“截面宽度最少为5mm”

相关报审文件监理签字意见(送审稿)

施工单位相关报审文件审查意见 一、项目管理部分 SXMB1 施工项目部成立发文 SXMB2 施工项目部管理人员资格报审表 监理审查意见:经审查主要施工管理人员与投标文件一致;人员数量满足工程施工管理需要;人员证件齐全、有效,同意上 岗。 1.主要施工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专职质检员、专职安全员 等。 2.按有关规定,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专职质检员、专职安全 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持证上岗。 3.施工承包单位应对其报审的复印件进行确认,并注明原件存放 处。 4.项目监理部审查要点: a) 主要施工管理人员是否与投标文件一致; b) 人员数量是否满足工程施工管理需要; c) 更换项目经理是否经建设管理单位书面同意; d) 应持证上岗的人员所持证件是否有效。 SXMB3 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报审表 监理审查意见:经审查该规划中施工总进度计划满足合同工期;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合理,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措施、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机具、材料、设备等均满足本工

程施工要求,同意按此规划组织本工程施工。1.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应由施工承包单位项目部组织编制,公司级技术管理部门审核,公司总工批准。文 件的编审批程序应符合承包单位的体系文件规定,文件封面的落款为承包单位公司名称,并加盖公司章。2.项目监理部应从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施工总进度计划是否满足合同工期,是否能够保证施工的连续性、紧凑性、均衡 性;总体施工方案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 施工工艺是否先进,能否满足施工总进度计划要求,安全 文明施工、环保措施是否得当;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是否合 理,是否符合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是否与施工总 进度计划相适应、是否考虑了施工机具、材料、设备之间 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协调;资源供应计划是否与施工总进度 计划和施工方案相一致等方面进行审查,提出监理意见。 SXMB4 施工强制性条文实施计划报审表 监理审查意见:经审查该强制性条文实施计划内容完整,合理可行,同意按此计划实施。 1.施工强制性条文实施计划应由施工项目部组织编制,施工单位管理部门审核,施工单位分管领导批准。文件的编审批程序应符合施工单位的体系文件规定,文件封面的落款为施工单位名称,并加盖施工单位章。 2.监理项目部、业主项目部应从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等方

标准化施工管理实施方案(送审稿)

长乐市两港线K236+955-K265+458.6路段一期路面改造工程开展建设标准化管理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消除质量通病,根据省局的施工标准化指南及市局的部署要求,结合省道201长乐两港线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推行现代工程管理的总体要求,以开展标准化管理为抓手,促进我市普通公路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规范公路建设管理,树立公路建设行业文明形象,全面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水平。 二、活动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建设标准化管理活动,建立科学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将标准化管理要求贯穿工程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促进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管理行为更加规范,施工工法更加先进,人员技能更加娴熟,施工工艺更加精细,施工作业更加安全,施工行为更加文明,试验检测更加可靠,项目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质量、安全控制更加有效;实现从业人员、管理水平、材料制备、施工工艺、作业环境和建设成果的全面提升。 具体目标:通过开展建设标准化管理活动,使项目管理行为、工地建设、施工工艺、过程控制、施工机械设备配备、施工安全、信息内业管理全部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工程实体达到以下质量安全目标:

1、交工验收:质量评分大于90分的单位工程所占比例不低于90%; 2、竣工验收:工程质量鉴定得分大于等于90分,等级优良;竣工验收工程质量评定得分大于等于90分,等级优良;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管理、监理工作、设计工作综合评价得分均不低于90分。 三、活动原则 坚持“代建指挥部组织、施工单位实施、监理单位监督、省市公路局和质监部门监查”的原则,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考核,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奖罚到位,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四、活动内容 建设标准化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行为标准化、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施工机械设备标准化、施工安全标准化、信息内业管理标准化。 (一)管理行为标准化 严格执行公路建设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福州市公路建设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各参建单位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和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的管控,把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落实到施工全过程,实现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合理均衡,节能环保措施到位,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具体要求如下: 1、分局代建指挥部 配足配齐专业管理力量,按照标准规范和标准化施工指南要

修订说明文件

《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附件修订说明 作者:交通部来源:交通部时间:2008-5-27 一、修订基本情况 1.2004年3月31日交通部颁布了《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交通部令2004年第3号,简称“办法” ),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并于2004年8月13日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有关事宜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446号,简称“通知” )。 2.2007年6月4日部公路司委托陕西省交通厅对“通知”进行修订,陕西省交通厅成立了修订小组。 3.2008年2月28日陕西省交通厅到北京向交通部公路司建设处汇报,确定了工作方式、时间等。 4.2008年3月24日~30日陕西省交通厅组织修订人员到江苏、湖北、广西三个省区进行了调研。 5.2008年3月1日开始到4月10日问卷调查,共收到17个省21份问卷(其中山东、安徽各递交三份)。 6.2008年4月8日~12日由修订小组根据部和调查意见形成修订征求意见稿,并征求各方专家意见。 7.2008年4月23日由陕西省交通厅召开征求意见稿咨询会,根据咨询意见于2008年4月24日至28日完成初稿。

二、部公路司委托函 《关于委托修订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的函》 (交公便函〔2007〕175号) 陕西省交通厅: 《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交通部令2004年第3号 )和《关于贯彻执行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有关事宜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446号,简称“通知”)自2004年10月1日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鉴于《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交通部令2004年第3号)由你厅制订,经研究,决定委托你厅修订。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修订工作要符合国家关于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部的有关要求。《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交通部令2004年第3号)保持不变,仅对《关于贯彻执行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有关事宜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446号)进行修订。(执行) 二、认真分析《关于贯彻执行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有关事宜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446号)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内容力求完整、全面,措施务求实效、得当。如针对质量鉴定工作,提出建设项目不予评为优良工程所对应的工程修复比例,针对竣工验收委员会评价工作,进一步细化评分标准,使评价更具可操作性。(采纳)

国家标准《锌粉》(送审稿)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锌粉》编制说明 (送审稿)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转发2010年有色金属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有色标委[2011]4号)中转发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精神,国家标准GB/T6890-2000《锌粉》的修订工作,由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豫光锌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负责起草,计划编号:20102303-T-610 ,并于2011年底前完成。 2.工作过程 2011年1月,我公司接到《关于下达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后,首先成立了国标《锌粉》的修订工作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并填报了落实任务书,以确保按阶段完成国家标准的修订任务。 2011年1月20日开始,修订工作小组参考国际标准ISO 3549-2002《色漆用锌粉颜料规范和试验方法》,结合我公司生产和使用锌粉实际情况,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对原标准GBT 6890-2000 《锌粉》进行修订,制定了国标GB /T6890—20××《锌粉》的草稿(第一稿),并在2011年3月24日~3月27日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会议中心召

开有色金属标准审定、讨论、任务落实会和有色金属标准编写研讨暨培训会上对株洲冶炼厂、河南豫光锌业、柳州锌品股份有限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和内蒙古紫金锌业等9家锌冶炼企业分发了草稿和征求意见函,同时对天津大港,保定世纪隆昌,廊坊大正,四川石棉等生产厂家发出了征求意见函,2011年6月20日~6月23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有色金属标准审定会、预审会和讨论会上进行讨论。根据讨论意见和建议完成《送审稿》,于2011年10月在https://www.doczj.com/doc/5517830470.html,网上广泛征求意见。 二、编制原则 1.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 2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提高生产单位的产品质量。 3.满足国家安全和环保法律法规要求。 4.提高标准水平,坚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三、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 1.金属锌粉主要用于以下各领域: 1)湿法冶金:用于溶液净化及金属置换回收等,此项消耗很大。如湿法炼锌,用于溶液净化的锌粉消耗一般为 50~70 kg/tZn,一般大、中型湿法炼锌工厂都采用空气雾化法、电炉喷吹法、电热还原法自产锌粉;冷凝法生产的锌粉,经分级后粒度较粗的部分,可供给少数无自产锌粉的小型湿法炼锌厂。 2)化工生产:用于保险粉(次硫酸钠)、立德粉(锌钡白)、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