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资源学教案

森林资源学教案

森林资源学教案
森林资源学教案

《森林资源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资源、森林及森林资源的相关基本概念内容,森林资源的功能与用途。[教学重点与难点]

森林资源概念、森林资源的作用与效益,我国森林资源特点与现状。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教学内容]

一、资源、森林及森林资源的概念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与用途

三、世界森林资源概况

四、我国森林资源概况

五、我国森林资源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森林及森林资源的概念

(一)资源

1、资源定义:

广义的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或可预见的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

可见,资源具有动态性、可利用性、认识性。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2、资源的分类:

按资源的形成原因分为两类: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人力(人口、智力、体力等)和劳动成果的总和,包括所有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产品,如设备、厂房等等生产和生活资料。

?你能说出资源有哪些种类?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划分的十大资源?

3、自然资源的内涵:

?自然资源是原生或没有变动的状态的自然物。

?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包括物理成分和生命成分,其有价值及动态特征。

?自然环境中的土地、气候、水体、生物、岩矿等自然资源本质上属于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本身并无资源含义,只有当其有使用价值时,才会成为资源。

4、自然资源的5种分类方法:

(1)根据资源能否重新生产出来而被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具有生长能力的生物。

特点: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从新产生,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和某些动态的非生物资源。

如:森林、农田、渔场、野生动植物、土壤等。

?可再生资源的延续和循环通常取决于人类适度的非破坏性的经营方法。

?农田土地在合理耕作下,可以保持而不枯竭。

?森林在合理采伐、更新过程中,林地可以持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渔场在合理捕捞条件下,鱼群能不断繁殖。

②不可再生资源或称非再生资源、耗竭资源——主要是指非生物的矿产。

这类自然资源没有在生产能力,但其中一些可借助再循环而被回收、重新利用(例如各种废旧金属);有的则是一次性消耗,不能循环回收(例如能源),因此这类资源又可分为两类:

a、可回收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包括所有金属矿物质和除了能源矿物外的许多非金属矿物,这些资源更新能力较弱,但当它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这为更有效拥有利用有限资源开辟了广阔前景。

b、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物,这些资源经过燃烧、释放出大量热量,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另一部分逸散到宇宙空间,而逸散掉,既不能更新,也不能回收。

(2)根据人类社会对某种资源利用能否加以控制为依据,将资源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①专有资源或称可控资源:是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形式,对资源的使用,可以加以

控制或自行调节。

如:某一国家的领海。或属于某一农场、公司的土地等,即所有权明确的自然资源。

由于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明确,所有权主体仅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进行调

节。

成为专有资源的前提是:所有权主体明确。

②共享资源:

任何集团或个人都可以自由享用的资源,例如,空气、公海等。

同时,一些处于多个所有权主体拥有森林、湖泊等,都可成为相应范围的共享资源。

由此可见,这种划分更说明了国家政策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影响。

(3)根据资源是否被开发,可分为原始资源和开发性资源两类

前者是指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未开发的森林、湖泊等)。

后者只以开发的资源。在此,有的经济学家也称原始资源为清洁空气,自然优美的景色,以及对人类直接产生满足(而不是通过某种生产性的转化的)环境等其他方面。

(4)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态划分

可划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等。

(5)按自然资源的用途划分

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资源;用于工业生产的工业资源。

总之,不同的划分,可以得到不同的认识,可以获得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结论。

(二)森林

1、概念:

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森林动物和微生物等),占有相当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地理群落。

即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

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

它是一种植被类型,属于植被范畴。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可更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森林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的环境,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2、森林的特点:

①寿命长,生长周期长

②成分复杂,产品种类繁多

③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样

④具有天然更新能力

⑤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

⑥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3、森林类型划分

(1)按起源划分

天然林(自然发生形成的森林,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

人工林(人工方式形成的森林,如直播造林、植苗造林、飞播造林等)

天然林与人工林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①种类丰富;

②层次结构复杂;

③功能完善,对生态平衡的贡献大;

④生命周期和演替系列长。

(2)按树种组成划分

针叶林(以针叶树为建群种的森林);

阔叶林(由阔叶树组成的森林);

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叶树组成的森林)。

或者分为:纯林与混交林,纯林---单一树种混交林---多树种

(3)按地带性植被分布划分:

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寒带森林。

(三)森林资源

1、定义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它是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或者说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

?它包括森林、散生木(竹)、林地以及林区内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森林环境等多种资源。

?由定义知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衡量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

?森林覆盖率——森林的数量

?森林蓄积量——森林的质量和生态效益

?森林蓄积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森林碳储量的基本指标,也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状况优劣的重要依据。

?森林覆盖率如何计算?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大片灌木林面积+“四旁”树与农田防护林带折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2、森林资源的特征

?①再生性

?森林资源不同于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可以通过适当管理达到永续利用;所以森林资源是一种可以再生产的资源。

?②天然性

?森林资源虽是可以再生产的资源,但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自然再生产的作用大,生产的时间长,把森林资源当作农产品那样的概念还很难成立。当前,世界森林资源中,天然林仍占大多数。

?③多效性

?反映在森林资源利用的多效用上。森林作为林产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其林产品;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洪水,保护土壤等国土保安作用,此外,森林也是旅游观光和保健卫生的资源。

3、森林资源类型划分

?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

?森林资源按其组成的各类资源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划分为基础资源(或称本性资源)和附属资源(或称属性资源)两大类。

?森林资源按其功能或经营的目的不同可划分为林木资源、非林木资源和综合性资原。

?按可否更新性分为可更新性、不可更新性和恒定资源。

?按可否商品化可分为商品性资源、非商品性资源和半商品性资源。

?此外,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习惯于把森林资源分为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

?(1)直接资源:林地资源、林木资源、林中其他植物资源、林中其他原生动物资源、林中非生物资源等。

?(2)间接资源:主要指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旅游、观赏、森林文化等资源。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与用途

森林资源的功能与用途主要体现在其综合效益上:

森林的综合效益---是森林经济效益森林生态效益、和森林社会效益的总称。

(一)经济效益(经济功能)

?森林能生产众多的木质及非木质产品,经济效益显著。

?迄今木材仍与钢铁、水泥、塑料一起,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原材料之一。

?木质产品中:木材的应用越来越广、价值越来越高,既广泛用于传统的产业、又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据统计,现有的木材及复合加工产品已经开发达到10万余种。

?非木质产品:主要包括果品、药材、工业原料、花卉竹藤、林化产品等等。

?此外,森林的自然和生态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休闲和旅游保健功能:

?在森林环境里,人们能进行攀岩、徒步、观光、狩猎、探秘等多项活动,是度假、旅游、娱乐、休闲的好场所,同时是绘画、摄影、考古等的重要对象。

?森林空气中植物杀菌素含量高、负离子含量高、氧气浓度高、菌类含量低、污染物含量低、噪音低等,人们沐浴在森林中对调节情绪、消除疲劳、疗养保健、增强免疫机能等有诸多妙效,促进人们身心愉悦和健康长寿。

(二)生态效益(生态功能)

?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森林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效用。

?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持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有巨大作用。

?例如: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风速,稳定流沙,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植物强大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

?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等。

?1、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森林能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削洪抗旱和净化水质等,通过对降雨的截留、吸收和下渗,对降水进行时空再分配,减弱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过滤清洁水源。

?据不完全测算:

?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有水库总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

?雨水多时,森林可贮水。

?雨水少时,可慢慢释放水分,犹如一座巨大的天然水库。

?因此说,森林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之本。

?2、防治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心腹之患。

?森林具有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风蚀强度等重要作用。尤其是灌木树种根系强大,可以固着土壤颗粒,并通过生物作用改良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种植

恢复林草植被,能从根本上阻止流沙扩散,改良沙质土壤,防止土地沙漠化。

?3、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

?在森林地带,通过森林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中水分的含量,消耗了大量的热能,林区空气相对湿度一般要比无林区高10%—25%,林区内及周围空气的温度可降低6℃—10℃。

?通过光合作用,林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空气的平衡。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变暖的缓冲器。

?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气;

?照理论计算,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

?若是树木生长旺季,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

?又资料介绍,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

?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同时吸收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 有极大的提高空气质量的能力;并能减少温室气体,减少热效应。

?4、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有些树木能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

?有人曾对不同环境,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

?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例如,一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5、森林减少噪声、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

?减少噪声:

?森林作为天然的消声器有着很好的防噪声效果。

?实验表明: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分贝。

?又如: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分贝,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分贝。

?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

?除尘:

?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8.14克,松林为9.86克,榆树林为

3.39克。

?一般说,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

?污水净化:

?森林对污水净化能力也极强。据研究,污水穿过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细菌含量大致可减少一半,而后随着流经林地距离的增大,污水中的细菌数量最多时可减至90%以上。

?6、森林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动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

(三)森林社会效益

?森林的社会效益-----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被人们认识、且已为社会服务的那部分效益。

?在社会方面,茂密的森林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提高健康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现下比较流行的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热。

?此外,林业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林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致富的途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森林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作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供人们旅游、游憩等方面。

?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也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发达的社会同时也呼唤文明的文化氛围。

?德国人认为日耳曼时代的森林培育了德国文化、科学和精神,从森林中走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和诗人。

?综上所述,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由于森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它也是自然界最丰富和最稳定的生物物种基因库、生物质材料能源库(碳储库)、可再生资源的生产车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世界森林资源概况

?森林资源的数量多寡,直接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林业生产的条件、森林拥有量情况及森林生产力等。

?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指标主要有:

?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森林生长量等。

《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显示,目前:

?世界森林面积达40亿公顷,约占土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面积)的31%,人均森林面积0.6公顷。

?森林资源蓄积推算约为4300亿m3。虽然近年来森林退化和消失的速度有所减缓,但

每天仍有将近2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

?全球人工林面积2.64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7%。从森林权属来看,公有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80%。全球森林碳储量达到2890亿吨。

?从森林功能来看,全球商品林面积接近12亿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林面积超过4.6亿公顷,防护林面积3.3亿公顷,分别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0%、12%和8%。

世界森林资源特征(以2005年数据分析):

?1、世界各国森林面积分布不均衡

?全球三分之二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秘鲁和印度等10个国家,其中前5个国家森林面积占全球的50%以上。

?全球229国家和地区中,有105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的比重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世界上也有62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的比重不到10%,其中,有些国家如莱索托、吉布提、埃及、利比亚、毛利塔尼亚、科威特、摩纳哥和瑙鲁不足0.5%。

?2、多数国家的森林以公有林为主

?全球84.4%的森林是公有林(指林地所有权,包括国有和集体),13.2%的森林是私有林。

?在《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涉及的229个国家和地区中:

?74%的国家其公有林超过50%,其中47个国家的森林全部公有;

?24%的国家其私有林超过50%,其中纽埃岛、库克群岛和基里巴斯3个大洋洲岛国和群岛森林全部私有。

?3、世界各国森林每公顷蓄积差距大

?世界上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森林每公顷蓄积大于全球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多数国家森林每公顷蓄积不足全球平均水平。

?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中:

?刚果民主共和国森林每公顷蓄积较高,为230.8立方米。

?巴西、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分别为170.1、115.9、106.4和99.5立方米。

?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4、全球三分之一的森林是原生林,人工林不足5%

?全球原生林占森林总面积的36.4%,人工林占3.8%。

?原生林集中分布在巴西(31.1%)、俄罗斯联邦(19.1%)、加拿大(12.4%)、美国(7.8%)和秘鲁(4.6%)5国。

?人工林主要分布在中国(22.4%)、俄罗斯联邦(12.1%)、美国(12.2%)、日本(7.4%)、苏丹(3.9%)和巴西(3.9%)。

?5、全球森林的三分之一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11%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球用于生产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的森林比重大于50%的国家和地区全球有43个。

?全球指定用于水土保持的森林面积比重为9.3% 。

?全球指定用于提供休闲、旅游、教育及宗教场所等社会服务的占3.7%,有些国家如塞拉利昂、亚美尼亚、德国和巴西指定用于提供社会服务的森林比重超过20%,德国达42.3%。

?6、每年近百分之四的森林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

?全球每年平均有1.04亿公顷的森林受到林火、有害生物(包括病虫害)以及干旱、风雪、冰和洪水等气候事件影响,其中受森林病虫害和林火影响的面积较大,分别占65.3%和26.7%。

?全球森林资源变化趋势:

?森林面积的83.5%集中分布在美国(23.5%)、加拿大(15.6%)、印度(12.5%)、中国(7.6%)、俄罗斯联邦(7.4%)、缅甸(6.2%)、乍得(5.9%)和芬兰(4.8%)。

1、全球森林面积、蓄积、原生林资源呈下降趋势,净损失速度有所减缓。

(1)全球森林面积总体上继续呈下降趋势,但减少的速度变缓

1990-2000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890万公顷

2000-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

(2)全球人工林面积增速加快

1990-2000年:每年增加225万公顷

2000-2005年:每年增加280万公顷

(3)全球原生林面积迅速减少

1990-2000年:年均净减少387万公顷

2000-2005年:年均净减少702万公顷

2、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愈来愈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多功能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已成为全球共同的发展趋势。

3、全球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森林资源发展、保护与经营管理状况差别很大,欧洲及亚洲的中国等国家森林面积明显增加,其他地区持平或减少。

4、森林碳汇贡献不平衡。非洲、亚洲、南美洲森林生物量碳贮量在减少,其他地区在增加。

四、我国森林资源概况

我国森林资源总体概况:

资源总量和人工林面积居世界前列,

但森林覆盖率与人均占有量不尽如意。

(一)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林业用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8138.09万hm2。

?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居世界第五位。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为解放初期8.6%的2.4倍。

?活立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

?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我国森林覆盖率、面积、蓄积提高的原因:

?我国自1998年先后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等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此外,森林覆盖面积的提高得益于坚持了30多年的全民义务植树造林。

?因此,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消耗结构渐趋合理的良好态势。

(二)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中国木材供应安全的问题?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10:0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

?有记者提出问题:这次清查结果显示中国的木材供给能力有所增强,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有差距,今后我们如何采取措施保障木材安全?

?国家林业局贾局长回答解决办法:

?目前我们一方面自己供应,一方面通过进口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要立足国内,靠自己解决。解决办法:

?(1)通过改革,要使林业的经营战略方针从根本上有一个转变。

?(2)战略布局上要有调整:

一是充分利用南方水热资源的优势,将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我国商品林发展和木材生产的重点区域,实现我国木材生产从过去的北方国有林区,向南方集体林区的战略转移。

二是由过去主要靠天然林采伐来供应商品材,转移到主要靠人工林采伐供应解决商品林的问题。

?400mm等降水量线:是沿大兴安岭西坡——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一线,其中中段大致与我国古长城一线吻合。

?400mm等降水量线:

?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是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是古代农业与牧业的分界线。

?中国传统的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最大的天然林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林木蓄积量占全国1/3

?西南林区——第二大的天然林区

?喜马拉雅山南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横断山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1/4

?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比重大

?南方集体林区的范围

?10个省份

?沿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内地: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贵州

?缺林地区

?广大西北和黄河中下游的晋、冀、豫

?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开发利用困难。

五、我国森林资源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总体看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趋势是:

?1、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

?2、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

?3、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

?4、森林质量有所提高

?5、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

?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省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是“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上世纪90年代,贵州省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封山育林、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

?进入2000年,贵州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和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良好机遇,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力争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奠定良好基础。这个目标目前已实现。

?2008年报道,我省森林面积达10550.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93%。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加快林业发展为主线,以退耕还林为重点,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

护区建设、石漠化治理、速生丰产用材林),全面推进了造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

?全省平均每年以营造林700多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

?近十年来,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1)、森林资源大体上是天然林多,人工林少。

?在天然林中,次生林多,原始林少。

?原始的天然林仅在茂兰、梵净山、雷公山等几个自然保护区呈岛状分布,现有天然林主要是通过封山育林途径培育起来的大面积次生林。

?(2)、森林分布不均匀

?贵州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等天然林区,而省内喀斯特地貌出露较多的安顺、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的森林则相对分布较少。

?(3)、森林结构不合理

?现有森林资源构成幼龄林多,近熟林和成过熟林少。

?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比重小,防护林中水土保持效益能力较差的松、杉、柏比例高。

?森林质量较差。

[作业、思考题]: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第二章森林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发布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森林的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演替及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内容。基本知识点:森林的形成、森林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森林资源发生发展规律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内容]

一、森林的形成

二、森林演替

三、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森林生态系统

五、我国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森林的形成

一、从地质史上分析:

?现代森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1、蕨类古裸子植物阶段: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2.5亿年前),由蕨类植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大面积的滨海和内陆沼泽森林。

?其中鳞木和封印木高可达20~40米,径1~3米,是石炭纪重要的造煤植物。现在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还有孑遗的树蕨---桫椤。

?2、裸子植物阶段

?中生代的晚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2.5亿年前~6500万年前)为裸子植物的全盛时期。

?苏铁、银杏和松柏类形成地球陆地上大面积的裸子植物林和针叶林。

?3、被子植物阶段

?在中生代的晚白垩纪及新生代的第三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被子植物的乔木、灌木、草本相继大量出现,遍及地球陆地,形成各种类型的森林,直至现在仍为最优势、最稳定的植物群落。

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森林是由无数生物与各种非生命因子有机结合的整体,它是有生命的,具有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自然规律。

?森林群落---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称其为森林群落(森林)。

?可见森林的概念不仅包括树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内的环境。

森林群落的形成过程:

?1、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

?包括:迁移→定居→竞争→反应。

?①——迁移:

?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这个过程。

?繁殖体包括种子、孢子及其他又繁殖功能的器官。繁殖体的形态特征、迁移能力和数量特征影响着迁移效果。

?②——定居

?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生境特征决定定居的成败。

?③——竞争

?适者生存。

?个体大小、适应性和生长速度影响着生存地位。

?④——反应

?原来的生境条件发生改变,新的迁移开始。

?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高度和直径)、生活力和生长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林木分化”。

?林木分化反映出竞争能力的强弱,而剧烈的生存竞争,必然加速分化的进程。

?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林群落“自然稀疏”。

?2、森林群落的发育时期:

?①先锋群落阶段(发育初期)

?这一阶段首先是一些生态幅度较大的物种侵入定居并获得成功。

特征:

A、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由于建群种在群落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其他植物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上的变化。

B、种类成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的变化也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主要表现在层次分化不明显,每一层中的植物种类也不稳定。

C、群落生境正在形成中,特点还不突出。同时,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的物候进程都还没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表现。

?②郁闭未稳定的阶段(发育盛期)

?随着群落的发展,生长条件逐渐得到改善。资源的利用逐渐由不完善到充分利用。

?物种之,通过竞争间竞争激烈,各物种之间逐渐达到相对平衡。

特征:

A、植物种类组成定型,组成相对的比较一致,这些种类在同一类型的其他群落中,分布也是均匀和具有其一致性,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他群落。

B、群落的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在层次上有了良好的分化,每一层都有一定的植物种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结构特点。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具有较典型的特点。

如果群落的建群种是比较耐荫的种类,则在发育盛期还可以见到它们在群落中有良好的更新状况。

为促进植物旺盛生长,进行抚育采伐。

?③郁闭稳定的阶段(发育末期)

?物种由竞争转入协调进化,使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

?发展成为与当地气候相一致的顶极群落,这时群落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也较为复杂。

在一个群落发育的整个过程中,群落不断对内部环境进行改造。

最初,这种改造作用对该群落的发育起着有利的影响。但当这一改造作用加强时,则被群落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往往对它本身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在原来的建群种生长势逐渐减弱,缺乏更新能力。

同时,一批新的植物侵入和定居,并且旺盛生长。由于这些原因,到了这个时期,植物种类成分又出现一种混杂现象,原来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环境特点也逐渐发生变化。

培育措施:采伐、更新、抚育

第二节、森林演替

?广义森林演替:

----群落任一层次发生优势种变化的演替(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狭义森林演替:

----指乔木层发生优势种变化导致的演替(主要是乔木层中树种演替)。

一、研究演替的目的

研究森林演替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例如:对森林的合理利用、改造和经营,都必须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掌握才能实现。

二、森林群落演替原因:

内因:树种特性间的差异,是引起森林演替的内在原因。

外因:生境条件是演替发生的条件将引起树种适应和竞,外界生境条件发生变化,争能力的改变,从而引起演替。

三、森林群落演替模式(类型):

?在特定区域内,群落演替各个阶段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群落类型的整个替代顺序(即演替中植物群落顺序替代的总过程)称演替系列。

?森林群落演替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进行划分,因而存在各种各样的演替名称。

?1、按演替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归类的演替系列模式

?①旱生演替系列:演替开始于裸露的岩石、山地等干旱基质上的演替。

?演替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旱生草本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能在这种严酷生境生长的植物种类甚少,它们矮小的植株影响和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只能随着土壤的发育而发育。

?②水生演替阶段:从积水发生的原生演替。

?演替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灌木疏林阶段→森林阶段。

?③中生演替系列:

?原生演替中开始于具有一定肥力土壤母质上的演替。

?演替阶段:裸露矿质土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例如:裸地----草丛----灌丛----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

?上述3种演替系列提供了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过程,反映了群落演替的实质是:

?a、群落的组成种类的不断更替。

?b、由群落作用所引起的生境的不断变化(改善)。

?c、每一阶段群落总比上一阶段的结构更复杂、更稳定。

?d、对环境的利用更为充分。

?e、改造环境的作用通常也更强。

?由此可以看出,森林的形成,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发展的,森林群落长期稳定时,称为顶级群落。

?顶级森林群落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为破坏有时却立竿见影。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日益关注,森林的作用也日渐清晰。了解了森林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人类规范自我行为,保护及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和谐相处,并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

?①原生演替

?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称原生演替。

?原生裸地--指以前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如在岩石露头的表面、沙丘、湖底、河底阶段上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

?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次生裸地:是森林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火灾和毁灭性的病虫害造成的迹地。

次生演替特点:由外部干扰所引起,演替速度往往较快。

?3、按演替方向划分的演替类型:

?①进展演替---植物群落演替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特点:在未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森林群落从结构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群落)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群落),后一阶段总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境的作用也更强。

●如喜光树种组成的马尾松林、枫香林、桦木林等,由于耐荫的椎栲类、润楠、荷木等树种的侵入而逐渐演变为常绿阔叶林。

●②逆行演替----植物群落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

●森林的逆行演替主要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等干扰因素作用之后,使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了,代之以结构较简单、稳定性较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

环境的能力也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如耐荫的常绿阔叶林经反复采伐或火烧后,倒退到阳性树种组成的森林或灌丛、草地。

从森林演替的方向看:森林群落发生发展包括两种过程:一是群落的退化(逆行演替);二是群落的复生(进展演替)。

森林群落演替类型

?1、按演替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划分:

旱生演替、水生演替和中生演替。

?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按演替方向划分: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四、演替顶极的概念及理论

1、单元演替顶极学说(mono climax theory)

美国的Clements(1916)提出

认为一个气候区中,森林群落演替朝向一个共同的终点,其终点的森林群落是该气候作用下的最中生型的稳定群落,称为气候顶极群落。

即一个气候相当一致的区域,最终将有一种连续的和整齐一致的植被普遍的覆盖着。

如东北东部地区,顶极植被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贵州----地带性植被?

2、多元演替顶极学说(Poly climax theory)

英国学者坦斯利提出。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更新,并结束了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而不必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因此除气候顶极之外,也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顶极等。

单元顶极论与多元顶极论异同点:

?共同点:不论是单元顶极论还是多元顶极论,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顶极群落是与所生长的生境相适应的。

?不同点在于:

?①单元顶极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极发展;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

?②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极。

五、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

先决条件。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环境条件改变,不适合该物种的生长,而为其他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常见于尚未发育成熟的群落,当密度增加时,竞争能力弱的种群被排挤甚至淘汰。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常见的如风、采伐、火等因子的干扰。

?5、人类的活动

第三节、森林群落的特征

一、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森林群落是分布在同一地区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内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种类组成的不同和变化是确定森林群落的重要依据。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

?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一个森林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森林树种组成一般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通常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纯林,而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①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通常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

?②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在森林群落中,乔木层中的优势种既是优势种,又是建群种;而灌木层中优势种就不是建群种,原因是灌木层在森林群落中不是优势层。

?③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④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⑤偶见种或稀见种(rare species)

?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和生境条件与每个群落中植物种类多少及其数量有密切关系。

?表示群落中种的个体数量指标有

?丰富度:一个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

?多度: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株数)。

?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重要值: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相对密度(RD)=(某种植物的密度/全部植物的总密度)×100%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相对显著度(相对优势度)=(样方中该种个体胸高面积和/样方中全部个体胸面积总和)×100%

二、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

?森林群落内各类植物种群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是按着一定的排列组合从水平到垂直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各种植物成分相互之间以一定的结构相互联系。

?群落中的各种植物成分,通过结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

?森林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组成结构和年龄结构。

?森林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树木年龄等因素。

?其中树种组成和年龄主要决定林分垂直结构

?密度和配置主要决定林分水平结构;

?组成结构和年龄结构则由林分的树种比例、林木起源或营造时间决定。

?1、森林的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环境的逐渐分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植物各有其生长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多少也有差异。

?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它们的同化器官(枝、叶)、吸收器官(根系)排列在空中的不同高度和土壤的一定深度中。

?植物按照空间高度或土壤深度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即群落的成层现象。

?典型森林群落层次:从上往下

?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乔木层:具有大的多年生木质树干,高在4m以上。

?灌木层(又称为下木层):树木长得较小,高度在3-4m以下,多从地面即分支。

?草本层:不具有多年生地上茎。

?苔藓层:由苔藓、地衣等非维管束植物构成。

?层间植物:群落中,有一些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寄生植物,它们并不形成独立的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直立的植物体上。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第三节 森林资源教学设计

第三节森林资源教学设计 Section 3 teaching design of forest resources

第三节森林资源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森林作为物质资源与环境资源的重要作用,认 清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森林的作用、利用与保护,培养学生的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森林资源有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要珍惜爱护 森林资源的观念,并且积极自觉地参加每年的植树活动。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森林的作用、利用与保护,难点是 森林的环境资源作用。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 ①有关森林作用的数据;

②护田林带防风示意图; ③水土保持坡林带的作用示意图; ④漫画“小鸟的悲哀”; ⑤世界森林变化资料。 教学提纲 一、森林的作用 1.重要的物质资源 2.重要的环境资源——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二、森林的利用与保护 1.世界森林的变化 2.森林的合理利用 3.森林的保护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国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 3月12日。每年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那么,森林资源究竟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森林资源。 (板书)

森林生态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次解释 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 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 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 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 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 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 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额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环境调节、生态服务及教育及科学研究);备择价值;存在价值等。 3.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 答: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森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 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面积增加;结构复杂化;生产力提高;演替缓慢;物种多样性增加;对环境修饰作用加强;群落中生化,植物间生存竞争激烈。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 答: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rN或N t=N0e rt,其中,r为瞬时增长率;N t为t时刻的种群数量;N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限

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 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 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 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 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 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 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 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 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 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 称为边缘效应。

森林资源学复习题答案(纯手打)

森林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第一章: 森林资源学:研究森林资源的发生发展,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更新的学科。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其他生物在内(森林动物,微生物等)占有相当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坏境的生物地理群落。 生态公益林:以发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要功能的森林。 商品林(经济林):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和其他工业原料为主的森林和灌木林。 第二章: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系统,是以乔木树种为主题的生态系统。 森林线(林线):通常是指随着海拔增高或向极地分布到一定限度,森林就不能生长,这个限度就成为森林线或森林界限,简称林线。 森林组成结构: 第三章: 森林资源分类:是根据森林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本身的特性所作的类别划分。 五大林种:《中国森林法》将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钟。 第四章: 森林资源管理:对森林资源保护,培育,更新,利用,等任务所进行的的调查,组织规划,控制调节,检查监督等方面做出的具有决策性和有组织的活动。 森林永续利用:在一定经营范围内永远,持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森林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方向不同,将森林五大林种相应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按照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林业区划:是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森林复原和林业生产特点,对林业进行地理分区。确定总体和分区的林业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重点林业方针和关键性措施。 森林区划:是针对林业生产的特点,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森林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对整个林区进行地域上的划分,将林区区划为若干个不同的单位。 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成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第五章: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把森林资源转变为可利用的林木及其产品,

森林生态学

一.单选题(共5题,14.0分)1 ? A 凸型曲线 ? ? B 凹型曲线 ? ? C 对角线型曲线 ? ? D S型曲线 ? 正确答案:A 2 ? A 直接光 ? ? B

强光 ? ? C 可见光 ? ? D 弱光 ? 正确答案:D 3 ? A 瞬时增长率 ? ? B 内禀增长率 ? ? C 环境阻力 ? ? D 最大环境容纳量?

正确答案:D 4 ? A CH4 ? B CO2 ? C SO2 ? D O3 正确答案:B 5 ? A K对策 ? B C对策 ? C r对策 ? D S对策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共6题,16.8分) 1 下列有关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论述正确的是( )。 ? A适当疏植

? B营造混交林 ? C营造复层林或林农复合经营; ? D选育低光效、高呼吸的树种 ? E提供最佳的光、温、水、肥等环境条件正确答案:BCE 2 以下属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的是( )。 ? A气候条件 ? B无机物质 ? C有机物质 ? D微生物 ? E消费者 正确答案:ABC 3 ( )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 A能量流动 ? B生态平衡 ? C信息传递 ? D物质循环

? E水源涵养正确答案:ACD 4 ? A丰富度 ? B密度 ? C重量(生物量) ? D频度 ? E盖度 正确答案:ABCDE 5 ? A红橙光 ? B蓝光 ? C红外线 ? D紫外线 ? E绿光 正确答案:AB 6

? A迁入率 ? B死亡率 ? C迁出率 ? D出生率 ? E净增长率 正确答案:AB 三.填空题(共7题,19.6分) 1 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等4层次。 正确答案: 第一空: 乔木层 第二空: 灌木层 第三空: 草本层 第四空: 地被层 2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 1 森林 Forest 植被类型之一。以乔木为主体的,包括灌木、草本植物、其他生物及林中土壤在的自然综合体。 2 森林类型 Forest Types 森林按其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外貌、树种组成与结构的不同所划分的类别。 3 优势树种 Dominant Species 简称优势种。在主林层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对森林环境作用最明显,并对森林生态环境起指示作用的树种。 4 龄级 Age Class 对林木年龄的分级。是经营上计算林龄的单位。各龄级所包括的年数称为龄级期限。根据林木主伐年龄的长短和起源的不同,通常天然起源的针叶树和硬阔叶树以20年为一个龄级,软阔叶树以10年为一个龄级;人工林的龄级年限要短些。我国有些速生树种,如杉木、檫木、树、泡桐等人工林,多以5年为一个龄级;竹林和灌木树种,根据经济用途不同,又常以1年或2年为一个龄级。龄级由小到大以罗马数字1、Ⅱ、Ⅲ、Ⅳ……等表示。 5 地位级 Site Class 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一般分为五级,由高到低以符号Ⅰ、Ⅱ、Ⅲ、Ⅳ、Ⅴ表示。地位级越高,说明立地条件越好,其自然生产力也越高。任一林分的地位级可根据其平均树高和年龄在地位级表中查得。地位级是组织作业级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地位级不同的林分应采取不同的经营利用措施。 6 树种组成 Species Composition 又叫林分组成。它说明某一林分中各个树种所占的比重。比重的大小以各树种的蓄积量为准。如各树种的直径相差不大,也可以其株数多少为准。林木组成以各树种所占的十分比表示,叫组成式。如十分之六是落叶松、十分之四是桦树,其组成式为6落4桦。凡比重不到一成,但在0.5成以上则算做一成。比重不到0.5但在0.2成以上时,则以“+”号代之。不到0.2成者,则以“—”代之。如6落4桦+云-冷(落是落叶松,桦是桦树,云是云杉,冷是冷杉)。在组成式里,按树种比重大小排列。如遇比重相同,则经济价值较高树种排在前头。 7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National Forest Continues Inventory 简称一类清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动态,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实行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以省(区、市)为单位,每五年复查一次。 8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 简称二类调查,也称森林经理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县(旗)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和县级林业区划、规划等需要进行的森林资源清查,其成果亦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周期一般为10年。 9 作业设计调查 Forest Operating Investigation 简称三类调查。查清一个伐区,或者一个抚育、改造林分围的森林资源数量、出材量、生长状况、结构规律等,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改造的方式、采伐强度、预估出材量以及更新措施、工艺设计等。一类调查是企业经营利用的手段,应在二类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逐年进行,森林资源应落实到具体的伐区或一定围的作业地块上。 10 林种 Sorts of Forest 按经营目的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类别。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11 生态公益林 Ecological Forest 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生态公益林涉及到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个林种,相应包括水源涵

森林生态学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 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 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 解:⑴森林是指由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 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 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④类型多样 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 3.举例说明森林三大效应? 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 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问答题 1.根据尺度大小环境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解:可分为4类: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和微环境。 2.生态因子有哪些类型? 解:共有6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和人为因子。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一、名次解释 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 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 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 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 大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森林资源开发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 结课论文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号:2010502262 姓名:吴亚威

东北森林资源开发及环境代价环境问题论文 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清末以来,随着东北区域开发的全面展开,尤其是林业产业的兴起,大量木材被采伐充作用材和原料,并作为-种重要贸易品大量输出海外。俄、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也乘机大肆掠夺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滥砍盗伐使东北地区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 关键词:东北地区森林开发环境代价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现有林地面积3500多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29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45.8%。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1](P1)。东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一直延续到近代大开发前,这与古代东北先民以游牧渔猎民族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民族长期处于"无市井城廓,逐水为居,以射猎为业"的状态,对于农田的垦殖或森林的开采,规模比较狭小,对森林生态破坏不大。而且游牧渔猎民族由于对自然依赖性较强,因而比较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例如,清朝在东北实行的封禁政策,既有满族封建统治者垄断森林特产和保护皇陵风水等政治经济目的,也是维护东北游牧渔猎民族固有的生产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虽然有利于当时统治阶级,但是对于原始森林的保护,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清初康熙年间的白山黑水之域,仍然"树木参天","绵绵延,横亘千里,不知纪极"的原始森林景观。这种天然森林景观一直延续到清末弛禁开放前。咸丰八年(1858),何秋涛著《朔方备乘》中,对开放前东北原始森林四至境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东北方曰艮维,吉林、黑龙江两省实居艮维之地,山水灵秀,拱卫陪京,其间有窝集者,盖大山老林之名……材木不可胜用……。地气苦寒,人迹罕到……以故深山林木,鲜罹斧斤之患。而数千百里,绝少蹊径,较之长城巨防,尤为险阻。……林中落叶常积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尽为泥泽,人行甚难。有熊及野豕、貂鼠、黑白灰鼠等物,皆资松籽、橡实以为食,又产人参及各种药材。"但是,这种原始的森林景观,在清末以来的东北开发和开放中,随着近代林业产业的兴起,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一、东北近代林业的兴起和林产品的商品化 近代以前东北并不存在独立的林业产业。清末以来随着东北地区大规模经济开发和经济的近代化,出现了新兴的林业产业。最初林业生产仅局限于木材采伐业,后来又出现木材加工、木材运输、木材贸易等部门,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林政纲要"、"森林法"等法令,着手整备国有林的监理、保护、处分、造林等近代法规。中央政府设农林司主管林政,在吉林设有中央直辖的东三省林务总局,下设哈尔滨、奉天两处分局。而东三省地方林政则划归各省实业厅兼管。1917年,废东三省林务总局,于各省公署设林务局。翌年,成立吉黑林矿借款,遂设中央直辖的吉黑森林局。尽管中央政府制定了各种森林法规,设置了各级管理机构,但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下,难以实现林业的统一管理。东北"地方当局为增加收入,而大事发放各地林场权,使人民自由采伐,以致林政之统一上,阻碍良多"。1912年12月,北洋政府农林部公布了《东三省国有林发放规则》,东三省国有林除国家直接经营外,全部发放,凡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华民国人民,都可以承领。此后,东北三省陆续发放私人承领林地236处,使大片国有林转为私人承领。 二、俄、日两国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沙皇通过军事讹诈和武装侵略,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咸丰八年(1858)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 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 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 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 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大 气温度和湿度。 4.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 4 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 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 1.5 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1.5 分)。 6. 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 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 4 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 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 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 3 分)。 对于林木来说,r 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 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 3 分)。9.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 4 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 3 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 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窄。 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宽。 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是不同层之间缺乏关联。

川农《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专科)》18年6月在线作业

------------------------------------------------------------------------------------------------------------------------------ (单选题) 1: 林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是 A: 林班 B: 小班 C: 林种区 D: 作业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郁闭度()的林分为有林地 A: ≥0.4 B: ≥0.2 C: >0.6 D: >0.1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尽管法正林学说有缺点和不足,但其理论在森林经营管理发展史的作用不容质疑,尤其作为材积的()则更有意义 A: 集约经营 B: 经营管理 C: 大砍大造 D: 永续收获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实生林的数量成熟龄比萌生林 A: 晚(迟) B: 早 C: 相近 D: 一致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合理的异龄林结构径级与蓄积呈()曲线分布 A: 正J形 B: 反J形 C: 倒J形 D: 正态分布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某小班优势树种为苹果,进入冬季经实测郁闭度为0.17,该小班应划为()小班 A: 疏林地 B: 有林地 C: 无林地 D: 未成林造林地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同龄林的合理森林结构各林分龄级大小应与蓄积大小成 A: 正J形 B: 反J形 C: 倒J形 D: 正比

------------------------------------------------------------------------------------------------------------------------------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本行政区内的森林、林木进行调查和生长预测,用生长量控制计算、分析、论证的年伐量,报经国家批准的,在一定行政区域的经营单位内,各单位每年以各种采伐方式,对森林资源采伐消耗的立木蓄积最大量,称为() A: 标准采伐量 B: 采伐限额 C: 蓄积限额 D: 消耗限额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完全调整林是由美国林学家()先后提出其概念来代替法正林理论 A: 戴维斯、怀特和鲁斯克纳 B: 海耶尔、克拉特和鲁斯克纳 C: 戴维斯、克拉特和鲁斯克纳 D: 戴维斯、克拉特和哈啼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秋季法正蓄积量的计算表达式是 A: V=u×Zu/2 B: V=u×Zu C: V=u×Zu/2-Zu/2 D: V=u×Zu/2+ Zu/2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实现森林永续利用的内部条件包括林地条件和林木条件,其中林木条件含有林木树种结构、()、径级结构、年龄结构 A: 交通条件 B: 社会条件 C: 年龄结构 D: 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林业用地划分为() A: 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农林间作地和疏林地 B: 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退耕还林地和无林地。 C: 有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和无林地。 D: 疏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无林地。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在我国天然林面积达到()以上才能称为森林 A: 0.1hm2 B: 0.2 hm2 C: 0.3 hm2 D: 0.4 hm2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工艺成熟是指林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达到最大时的状态 A: 材积平均生长量 B: 目的材种材积平均生长量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 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大 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1.5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1.5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分)。 对于林木来说,r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3分)。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4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3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 生理干旱: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叶干枯和死亡。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如CO2、水蒸气、CH4、O3、N2O、CFC等。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CO2、CH4、O3、氟里昂(CFC)等气体的含量的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根瘤:是一种根瘤细菌,从根毛侵入后发育成瘤状物。它可固定气态氮,为寄主提供可利用的氮素(氨态氮)。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称菌根。 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植物能减弱风力。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植物的体型大小、枝叶繁茂程度。防风能力一般为:乔木>灌木>草,阔叶树>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土壤肥力系: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它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综合表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或状况),团粒结构最理想,可协调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关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对林木的生长影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使有机物质腐烂,释放出养分,促成养分的循环。 种群: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改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种群的重要群体特征: 1、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结构 3、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4、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5、生命表 6、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些类型: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共生的基本类型:偏利共生、互利共生(连体互利共生、非连体互利共生、防御性互利共生)树种的耐阴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更具树种耐阴的程度,可把树种分为:喜光树种、耐阴树种和中性树种。 影响耐阴性的因素:树种(或遗传性)、生理状态(或年龄)和生境条件有关。 低温危害:1、寒害2、冻害3、冻拔4、冻裂5、生理干旱 高温危害:1、皮烧2、根颈灼烧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分为: 1、水生植物(1)沉水植物(2)浮水植物(3)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1)湿生植物(2)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考试大纲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考试大纲 课程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要从考核知识点、学习要求和有关考试的具体问题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加以把握。其中,考核知识点是主体。 1.试卷分数和难易比例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各章都是考试范围。在试卷中分章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第一、第二章共25%;第三章10%;第四章30 %;第五至六章30% ;第七章5% 。在试卷中对能力层次要求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识记20%;领会35%;简单应用25%;综合应用20%。此外,能力层次与难易程度不是一个概念,因而利用练习题配卷时,各能力层次中还应搭配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本课程试卷中包括10%的实际问题分析。 2.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本课程考试题型,原则上可选用名词解释题(15%)、单项选择题(10%)、多项选择题(10%)、简答题(12%)和综合论述题(30%)、计算分析题(23%)等六种类型。 3.其他 (1) 考试形式和时间: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形式;120 分钟完卷。 (2) 评分制度和及格线: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60 分为及格线。 (3) 综合成绩判定:平时成绩占5%:课程设计占5~10%;课程论文占10%;教学实习占20%;期末考试占55~60%。 4.考核知识点 考核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根据本课程的特殊性来说,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建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的方法和技能体系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基本方法,是指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活动这一特殊矛盾运动的方法论,以及具体的技术方法。本课程的基本技能,是指运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的基本方法,正确有效地开展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技能。每一章的学习内容辅导基本概括了各章的考核知识点。 学习方法指导 1.要正确使用考试大纲、教材和参考读物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 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 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这种能 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 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 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7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9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二、简答题1. 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 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