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常礼举要讲记(称呼)

13常礼举要讲记(称呼)

13常礼举要讲记(称呼)
13常礼举要讲记(称呼)

称呼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在社会上跟人来往,「称呼」是必须要有的学问,无论跟人见面谈话,都用得上。如果要考据每个称呼的来源,那就麻烦了,非常复杂。这里我们注重实用,懂得什么人该用什么称呼就行了。有些必要的名词,须得解释一下。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我们跟某人原来不认识,第一次见面,见面的时候,问人家姓什么,就是叫贵姓,问名呢?问台甫,自己说姓,就说敝姓某,说名字呢?说草字某某,草字是谦虚、虔诚的意思,一般都是这么的讲法。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亲戚名分当然按辈份来叫,世交呢?世交最低限度,也是从父亲这一辈开始就有交情的,或者再早,就是祖父母,祖父母以上的曾祖父母,往往有的好几代下来,世交当然都有名分,父亲的这一辈份,就是称呼人家老伯,普通称人没有世交也没有亲戚的,普通称呼某某先生,或某老兄或某兄,自称是弟。如果是年纪老的,或者年纪虽然

不老,但是比自己年龄长,可以称为老先生,自称后学,或者称自己名字,这都可以。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称呼人家父亲,加一个「令」字,令是美善的意思,令尊是父亲,母亲叫令堂。所谓令堂,这称呼怎么来的?根据诗经卫风里面两句话,「焉德谖草,言树之背」,谖又作萱。萱草名叫忘忧草,忘记忧愁,也叫作「宜男」,怀孕的女子常携带这个草,可以生男孩子,所以又叫作宜男;「言树之背」把树枝,「背」就是北边的堂屋,称作北堂,这二句话的意思是说,哪里能得到忘忧草,把它栽在北边堂屋的北方,可以帮助忘记自己的忧愁。因此拿这草比喻母亲,种在北堂,北边的堂屋,因此称母亲也叫做令堂、令萱,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向人称自父母」对着人家称呼自己的父母,父亲叫家严,母亲叫家慈。见朋友的父亲称老伯,母亲称伯母,自称晚或者侄。即使对方年龄比自己父亲小,还是要称老伯,尊重人家的意思,比如普通来往的朋友,他年龄比我们小十几岁,我们照样称他老兄,这并不是以年龄来比的。所以我们的小孩见到他,当然应该称老伯,怎么可以称叔叔呢?这个应该知道的。除亲戚、世交、结拜兄弟等有名分的,要依照名分称呼外,其他的应该都称老伯、伯母。称男的可以加个老字,伯母就不要称老伯母了,女子你称呼她老,是不大合适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

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人家的祖父也加个令字,令祖公。祖母呢?叫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租叫做家祖,祖母叫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己称呼自己名字就可以了。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姊,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称人之兄弟」是令兄、令弟。向人称自己的兄弟,叫家兄、舍弟,一个字都有一个字的用法,家兄、舍弟,你不能说是舍兄、家弟,「舍」用的是比自己辈份小一点。兄、父母比自己长,加一个「家」字。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己的姊妹,叫家姊、舍妹,上面这个字是要注意的。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看见别人的兄弟,大先生,二先生,大哥,二哥,自称小弟。称几先生,称几兄,自古以来都表示亲切的意思。比如说,我们念过唐诗,唐诗往往称呼某某的排行,魏十八、王十几,这都是表示一种亲切的称呼,称人家弟兄第几位。

见人家之姊妹,统称几姊,大姊、二姊、三姊、四姊、五姊,自己自称叫小弟。书款可称一个「侍」。「侍」是侍者,因对女子,比如人家的姊妹讲话,谈话可以称小弟,你写信或是写书法,人家把作品

挂起来,写小弟在上面好像不太合适,应该用文雅一点。称个「侍」,就是自己谦虚,是侍从、侍者的意思。不但见人家姊妹要这样,比如我们老师,现在谁有他老人家年龄这么高呢?他给一般女士写字,落款还是加一个「侍」字,这都是称呼上一个谦虚的意思。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称呼人家的太太,叫令正,或者是尊夫人,为什么叫「正」呢?周易说:「女正位乎内。」女子他是在家里,处理家里的事,是正位乎内的,在家他处在正位,所以称别人的太太叫令正,或者尊夫人;向人称自己太太就叫拙荆或是贱内。贱内好懂,内是内人、内子,加个贱字,不是什么高贵,是自己贫贱,要知道这个贱,不是指自己的太太贱,而是自己的贱。至于拙荆呢?拙是很笨拙的,荆是什么呢?荆是一个树木的名称,质料不是很好。古时候女子头发上别的钗,在富贵的女子,别的金玉的宝钗,普通人家的妇女,钗也用很好的木料做的。而贫穷人家女子,所用的木料就不很好,是荆木做的。

在刘向写的列女传里,把汉以前历代女子,品德学问都非常高的编成传记。其中有一则是,东汉孟光的传记。孟光是梁鸿的妻子,梁鸿是个有学问,但家很贫穷的人,孟光则是很贤慧的女子,夫妻二人可说是相敬如宾,孟光头上所别的就是荆钗,用荆树做的,荆钗、布裙、布衣,用布料做的衣裙。后来凡是做丈夫的,对人家称呼自己太太,就叫拙荆,这是谦虚的意思。「见人之妻」与上面「称人之妻」

不同,「见人之妻」是跟人家太太见了面,当面称她某某嫂,称嫂嫂,自己称呼自己名字,如是女子,见到人家太太,也是称嫂,自己则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女子要称呼人家的先生,怎么称呢?称「尊府某先生」,某是他的名字,「向人称自夫」,对别人称呼自己的丈夫,叫外子。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女子称丈夫为外子,丈夫称自己太太内子或内人。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跟人家丈夫见面,当面称呼某先生,自己以避免称呼为佳,对人家丈夫,自称妹也不合适,所以可以避免称呼。必要时可称本人这二个字,也可以了。古时候,女子也谦虚一点,称妾,现在也不通行了,不能这样称呼了,古今名词变更很多,称本人就可以了。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称呼人家的儿子,普通叫令郎,令是佳、好的意思。或称公子、贵公子。称呼人家女儿叫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己儿子叫小儿,这是现在普通的称呼方法。古时候还有称豚儿,犬儿,小猪啦!小狗啦!古时候都是这么称呼,现在不必那样,叫小儿就可以了。女儿则叫小女。

「见人子称世兄」,见到人家儿子的称呼。世兄这个称谓要特别注意,多半是有世交的才如此称呼,不能随便称人家世兄。比如我跟人家父亲见过几次面,他儿子一来,就称呼他世兄,这也不好。世兄是有世交、有名份的,才称他儿子叫世兄,所以是有世代之交的才叫世兄。虽然是称兄,在习惯上懂礼的都知道,一称世兄,就是长辈称晚辈的称呼。普通人不晓得,也随便称平辈的人世兄,那人不懂也就罢了,对方要懂的话,他可以不接受,就是勉强接受,心里也不高兴,你以长者自称,这不礼貌的。

以为自称弟已经很客气了,不知道这个称呼代表你跟他父亲是同一辈份,称人儿子世兄,以为加个兄是很恭惟了。就等于现在学校里面,老师本来称学生们,称徒、称弟子,现在客气也称同学,这名词本来是同学彼此称呼,现在变老师称呼学生一个通行的名词了。既然这个名词被老师占用,同学彼此就不好称呼了,所以彼此称呼学长这比较恭惟一点,虽然你是同级还是要称学长。自称弟。称女呢?叫世姐,自己不要称了,你称人家世姐,自己再称弟,对女子称呼也不合适。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称人之孙及孙女,那叫令孙,令孙女,令女孙。向人称自己的孙子、女孙?叫小孙,小女孙,小孙女。自己加个小字,总不会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你跟人家的祖父有交情,他的孙

子,孙女儿,女孙子,你跟他们见面了,还是称他二公子、三公子、二小姐、三小姐,还是这么称呼,小姐、公子还是通称的。

十、称人或称自己已故上辈,统加一个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称人或称自己已故上辈,自己已经过世的长辈,统加一个先字,先就是已经过世了,例如称呼人家父母,就是令先尊,令太夫人这可以。称自己的故父母呢?就是先严、先慈。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外加字,只说是以前某兄,那就可以了。称自己的已故下辈,下辈加一个亡字,或云以前某某,就可以。「亡」读历史,读古人的书,叫亡儿、亡子、亡孙,这都是常有的。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老伯母。

称人之姑丈姑母叫令故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是家姑丈,家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情厚的,可称老伯及老伯母,就可以的。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称呼人家的舅父舅母,叫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呼自己的舅父舅母,是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同前。舅比如说是舅父舅母,现代也有个称呼,现代男子称太太的兄弟也称舅,大舅舅、二舅舅,现在也都这么称呼。这里讲的是长辈,比如说自己母亲的哥哥,称母舅,大母舅、二母舅。哥哥有嫂、弟弟有弟媳,通称舅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称人之岳父岳母,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自己岳父母,称家岳家岳母,见人岳父母,称声老伯、伯母就可以了。大家都讲岳父老泰山,泰山就是东岳泰山。为什么称岳父叫泰山呢?因为在泰山上有一个峰,叫丈人峰,过去称自己太太的父亲为丈人。称人家太太的父亲也是称令岳或是泰山。至于岳母呢?有一个名称叫泰水,泰山有名字可以考察,至于泰水是怎么考据呢?古人也没有考察出来,为什么岳母叫泰水谁也不知道,我是这样想法,大概山水这两个字并称,有山有水,所以岳父叫泰山,岳母连带的也就叫泰水,这是没什么根据的,也不知出在古人那一本书里面。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太太兄弟的儿女,都可以叫内侄,称呼人家的内侄叫令内侄。称人之甥叫令甥,甥是姊妹的儿子叫甥。称人之壻叫令壻。壻字写错了,应该是士字边,女儿的丈夫叫做婿,妻子称丈夫也可以称作壻,现在

大部分通行的,就是女儿的丈夫。现在女子称丈夫,大都称先生而不称壻。只有岳父岳母称自己女壻,为壻,为什么是这个壻呢?壻这个字就是长的意思,比自己女儿要长一点,是女儿的长,为什么编个士字边呢?这个士字边是儒者、读书人,士人是儒者的称呼,士字边再加一个胥字,胥是有才能有智慧的一种称呼,一个人家选女壻都是选好的,他就是一个读书的士人,一个儒者,就是有才有智的好女壻,称为壻。所以这个字写边,要写士字边,不写女字边了。

另外,向人称自己的内侄,自己的甥,自己的壻,统统加一个敝字,敝是自己称呼,表谦虚的意思,和「令」字相背,称呼人家加个令字,自己称则加敝字。这个「敝」字本来不要那个反朋边,就是左边那个字,中间是个毛巾的巾字,加上四点,原来毛巾好好的,加了四点表示染污,或是破了四个洞,这个毛巾就变坏了,拿这个字比喻凡是一切事,不怎么珍贵的,变成这么一个字。这是自己谦虚,自己的事情叫做敝,例敝甥,舍甥,或者是小壻,这都可以的,中国的习惯称呼都可以。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称呼人家的亲友,叫做令亲或者叫做贵友,这是普通的称呼。向人称自己的亲友叫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称人之师叫令师。称人家的学生是令高足,或是令高徒都可以。向人家称自己老师是敝业师。讲到这里大家注意,称呼上面都对自己老师加个敝字,写文章时,千万不要把自己老师捧得很高,这个不大合适。为什么呢?老师好,所谓名师出高徒,所以老师好,表示自己也好,有互相标榜的意思!所以写文章或跟人谈话,自己不要失礼,就是人家称赞我们老师多么好,自己自然也不能拒绝,但也不能自己再加上赞美,很自然应付过去就可以了。千万不可以:「哦!你说我们老师好,那你还有很多没讲到,还有更好的,更值得尊敬的地方。」那好了,你这一讲话,人家就笑话了。

许多流行杂志都是这样,这是不懂礼,称自己的徒、生叫敝徒,自称师,自己称呼自己的老师呢?称夫子或者是吾师。民国初年,称老师还称先生。我们在家乡读书的时候,无论在学校或私塾里面,我们称老师一律称先生,现在也不通用了。这个名词被太太享用,太太称自己丈夫,称先生了。即使那样,中国的语言文字,自古以来变动很大,有些原来的意思,慢慢就不用了,先生这个名词就是这样。现在大家称老师,就不必用先生了。但有些人还是这么称呼,比如说在阳明山的周邦道老师,他称我们老师还是称先生,礼谢先生,不是礼谢吾先生,还是这么称呼,按照古礼这个称呼是对的,懂礼是知道的。自己对老师称呼受业或者是门生,称徒也可以,称学生也可以。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

屈,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称人长官叫贵某长。他是部长,称贵部长;是厅长,称贵厅长;贵局长、贵院长等,都可以加个贵字,然后加一个职务的名称。称人之属员,他的部下叫贵部下,或者是贵属。向人家称呼自己的长官,叫敝某长,如敝厅长等;称自属员叫敝同事,敝自己是谦称,不好意思讲他是自己的部下,所以曰敝同事,或者是敝属就可以了。称其某姓某职也可以,现在普通人都称某先生,例如张先生、李先生,或者称他的职务也行,如张课长、某校长也行。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称人之主人」称呼人家的主人,古时候得用贵上。称人之仆人叫尊纪。尊纪是简称,本来是「纪纲」二个字。纪是纪纲,伦理纲常。左传鲁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秦国秦伯送了三千人给晋国,在魏国魏家有三千俘虏,送给晋家,说是给你作纪纲之仆。仆就是仆人,这仆人不是普通仆人,他可以做纪纲的仆人。纪纲是维护法纪,也就是维护、执行制度。就是说这仆人可以给你办很多重要的事情。因此称呼人家的仆人,普通叫纪纲。纪纲再比较客气一点?纲字不要了,叫尊纪,来源是这样的。

自己是人家的仆人,在向别人称自己主人时,就称敝上;称向别人称自己仆人叫小价。这个价字不要人字边也可以,古时候宾主见面,主人身边都带有仆人,仆人还是有分等的,有些不懂礼的仆人,只能

在家里听候主人差遣、伺候主人;有才能的仆人,能得体地与人应对进退,这样的仆人才能带出去,这一个带的仆人就叫价,价就是价绍,是连络的意思,无论是国家或者私人,主人交流之前,彼此间会有一些联系或介绍的工作,中间就是由价来完成,上面加上小字,就称为小价。价字也是帮助的意思,以此来称称自己的仆人。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谨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最后说明一些附带的提醒。称呼的事本来就非常繁杂,因为各地方的习惯不同,直接见面的称呼,尤其多所不同,所以很难备载。就是说各地的习惯,实实在在有很大的差异。见面的时候称呼也不同,比如我们现在称自己或别人的祖父,叫做爷爷。但在内地,古时候爷字称父亲,不但如此,阿爷是大儿对自己父亲的称呼,江南、长江流域这一带,这个爷字,称父亲这一辈分,称伯父称叔父,伯父称大爷,叔父称二爷、三爷,是这么称呼的;在北方,爷爷是对祖父的称呼。

例如在北方或在台湾,称父亲都叫爹。可是在江南这一带,爹爹是称人祖父的,例如老爹爹、某老爹,都是称人家祖父的。称呼各地不同,习惯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到一个地方,还是要特别注意。懂得这个,在称呼的十八条上,大致都能通用,照这样做就没有大问题。大陆内地地大物博,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称呼。古时候,一个省份或是二个省份,在春秋战国时都是一个国家,所以他的言语、风俗、

习惯都有所不相同。在古时候有一本书叫「方言」,列出各地方的称呼,种种不一样,这里面只是录其对外交际常用者。至于其余的还有很多,不必详细。那本书把各种称谓来源,考据得很详细,但现在研究不大适用。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第二条附带说明,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中国讲五伦,除了家族高曾祖父到自己、子、孙、玄孙等九族以外,还有横向方面,也就是母系、妻系,女儿出嫁这一系,与儿子娶太太这一系等,这些都是亲戚。亲戚之间的称呼很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错了一个字就留给人家很多笑话。这里所举亲戚间的称呼,也有举其要,不能详细的记载。

以上讲这么多,还有共同的称呼。比如说最常见的,人家夫妻两个,我们要称贤伉俪。譬如写信、给人家祝寿,夫妇二人共同作寿,对方夫妻二个人一起称呼,就是伉俪,这是出于左传的典故。还有称人父子不能说是令父子、贤父子,不好这么称呼,要称人家「桥梓」,称人家的父子「贤桥梓」。周公教成王时,由于成王是皇帝,要怎么教法呢?他让自己的儿子伯禽,陪同成王学习,成王有什么不对的话,专门教伯禽,打骂伯禽。

刚开始的时候伯禽与周公见面,父亲就先给他三棒,于是伯禽就去请教商子,商子很懂礼貌,很有学问,就告诉他,你跑到南边的山

看看,再到北边的山看看,南山有很高大的桥木,北边有一颗梓树,树枝往下低垂。南山有桥高而仰,可从下面仰望,此父道也。为父之道,他就是高高在上,为人子者,应该对父亲有一种仰望。北山有梓,低而俯,北山的梓树,长得很低,头又低下来,这就是子道,为人子的应有的尊父之道。既是做子的,一切就是要听从父亲的教导。

所以后来称呼人家父子,就称桥梓。像这类称呼很多,只要自己留心,人家也许不知道这些称呼,可是将来,大家都有了年纪,年高德邵的时候,有晚辈来信请你跟他回一封信,或是人家请你赐给他一封墨宝,你落款的时候,就要注意,遇到这种情形的话,你要知道怎么称呼,不能太俗。现在有很多字写得好,不知道怎么落款,么称呼,那就是美中不足。题款也是一种学问,这大家自己多注意就可以了。

这些名词要详细考据来源,很复杂,所以知其然就可以了。不是短时期可以把研究得完。但是有能力还是可以涉猎,万一人家研究,问这个名词,我们可以为人说明。中国文化普通名词里面,含有很多意思,任何一个称呼,都代表它重要的内涵。父子有父子的这样,夫妇有夫妇的意思。兄弟有兄弟的意思,都有意思。这个课程到这里讲完了。

01 常礼举要讲记(序 根据徐醒民教授讲记整理)

常礼举要讲记 徐醒民老师著 教案 王红波整理 1 / 5 2014.11.04 常礼举要 一、释常礼举要 所谓常礼举要,就是常用的重要的礼仪,把这些礼仪拿出来讲。「常礼」所谓「常」,示礼、礼之大要,举共礼之大要。(举例:马加爵的案件,讲话无礼,酿成大祸。同学雪中送炭,躲过一劫。)二、简释礼 所谓「礼」与佛家的戒律是一样的,要执持。佛家的戒律在家人当然马虎一点,出家的有定时的诵戒,为什么要定时的诵戒呢?就是每诵一遍自己检讨自己任何事照着这个戒律做到了没有,它有这个意思。 三、常礼举要的出处 我们学礼也是如此,礼在五经里(现在讲十三经)有三礼:《周礼》、《仪 礼》、《礼记》。从国家到个人讲得很详细、非常多。这本《常礼举要》是从那边摘录出来的这简单条文,虽然简单,但现在学起来都是实用的。老师给我们编这些条,都是看现在都能用得上的,就写下来,我们一边研究,一边就照着这样办。 四、礼的重要性

1.以前:从孔子讲礼一直到清朝都讲礼。 举例:孔门弟子研习礼。《史记》孔子世家里最后讲到「赞」,他曾经说他自己到山东曲阜孔庙参观,那个时候是汉朝,他还看到孔子一代一代传下的学生,还经常在孔庙里研习礼:「诸生以时习礼其家。」这是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里有这么一句话。可见从孔子讲礼,一直到汉历代,以至于到清朝都是讲礼。 2.今天:我们应懂一条,就做一条。 按照礼来做我们在社会上做事情或做学问,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修行也有很大的帮助。(举例:1.早上睡觉突然起来穿西装的业务员。衣着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礼仪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言行一致,是最好的处世之道。2.面试翻阅档案的大学生。) 3.礼是科学的办事方法,更是合乎自然的法则 礼就是秩序。办事和研究学问都要讲究秩序,拿现在来讲,一般是说科学的办事精神,名词不同,事实上都是一样的。现在来讲是科学的办事方法,科学的办事精神。 对过去的中国文化来讲,就是讲礼,礼就是有条不紊,无论是在人事、自然界都是有条理、有秩序。A.天讲礼。古人讲的礼在十三经《礼记》注疏讲过,就拿天下来讲,天文、星象都是不乱的,若乱了,这星球碰那星球这还了得啊!这就是天地间自然的一种理。B.地球讲礼。拿地球来讲,地球上动植物也都有组织、有秩序;C.我们人在天地之间,人为天地的三才之一,天地之中,人是主宰、是万物之灵,当然更要讲究礼。 结论:礼无论是自然是人生,都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勉强的。不

12常礼举要讲记(庆吊)

庆吊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下面是庆吊,庆吊就是各种礼,中国古礼有五种,所谓:吉、凶、军、宾、嘉。就是吉凶的吉,吉礼就是祭祀的礼,祭祀为什么叫吉礼?因为父母之丧收了一定的时期,丧事办完了以后,满了一定的时期,然后定期祭祀,祭祀之礼,除了祭父母、祭祖先、太庙、祭山川鬼神都叫祭祀。 祭祀的意义,祭祀自己的祖先、父母,这是报德还本。你报德还本,有恩报恩,这是一个好处,自己有德,当然行为表示出来有功德,得到好处。祭天地也是报恩,人在天地之间报恩,除了受父母之恩外,天地对我们的恩德很大。这都是报恩的,报恩就有好处,所以祭祀之礼叫吉礼,好礼。 再就是凶礼,凶就是丧礼丧事。军礼,国家军中一切礼,出兵,出伐,一切的礼,古时候也讲得很严格。宾是宾客,宾客是外交上的来往,国家的外交,一般人怎样除去见客人、待客人,这是宾主之礼。嘉礼呢?就是结婚的喜事;五大礼。这里讲庆吊,拿这两个字,庆是庆贺的意思,吊事丧事,包括各种礼了。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第一条“参加吉礼,不谈哀丧话,不戚容,不啼泣。”我们参加

吉礼,本来五礼:吉、凶、军、宾、嘉,古礼是祭祀,这里是顺着一般的讲法。 甚至于在祭礼,比如说祭孔,这都是吉礼,你参加这些礼的时候都是好事,在这种典礼场合,你不要谈些哀丧的话。比如说我们参加一个婚礼,人家满堂挂着喜幛,新郎新娘喜气洋洋,双方家那里贺客盈门,我们心里就是有什么忧愁苦闷的事,不要在这个时候发作、叹息,脸上的不高兴与愁容,忧恼苦闷也不要表现出来,因为这场合不对,这个事喜事场合。 在本省我不知道,在内地,喜事、做寿往往在宴会场合里面,他都是不愿意打破什么东西,一切都是圆一个好。所以在这个场合之下,你处处行动言语都要小心,不要讲些不吉利的话。 参加祝寿的礼,报纸上刊出一些笑话,幽默的故事,画了一些漫画,我们参加寿礼,准时你到人家家里,甚至于你都讲个寿字,都一定是好的,那寿字不一定表示都是好的,那衣服就不能讲“寿衣”,这种情况就能讲,人家在祝寿,你加上一个寿字,那就犯了人家的忌讳。 所以这些说话言词之间,总得要把它分别清楚,说那些不吉利的话,哀丧的话,对主人都是不太好的,失了礼。不能有忧戚的容貌面色,不能够显出不高兴,更是不能啼泣,啼泣一般都是不会的,有时正参加宴会的时候,家里报讯来有什么突发事情,重大的不幸发生,如果不能克制的人,在庆贺场所,哇的一声哭起来了。你想,多难看

体罚教育方案

小学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班风。 2、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吸取智慧,培养学生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过诵读《弟子规》,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二、教学理念: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弟子规》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弟子规》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应让学生诵读中直面经典,与课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有效发挥诵读的功能。读法要多样: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对读……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情境与韵律中,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让学生在书声、音乐与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诵读的快乐。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就是用经典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弟子规》读本所选故事,是历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规》相应的内容。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4.生活化。是指《弟子规》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学会思考运用。为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可以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这样,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观点了解古训要求人们做什么,如果是不符合现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内容,我们就引导学生去批判,培养他们不迷信书本,不拘泥古训条文,弘扬人文个性,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可是现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学儒学佛约之以礼 你诸位自己看看祖师注解的佛经,可知他们对中国六经及历史都熟。从前,我跟大家说过,我觉得我不错,我到现在才觉悟,觉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条也不行!从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 从前是读了中国文化再学佛,现在啊,是学佛没法子了,再学中国文化,你学了中国文化就会帮助你学佛。所以我们又学论语,下个学期论语我们接着办。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以戒律为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戒律,大家知道有几个呢?我也受过戒,对于戒我也不很外行,可是我知道我这个戒是有名无实。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听,「博我以文」,这些学问教你很多,怎么个学法?「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 这本常礼举要是咱编的,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约之以礼」就能懂人情事故,不至于在社会上妨碍人。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处处于人有害,处处妨害人,这个书就不如不念。怎么呢?是愈念愈害人,念它干什么?你不论学什么大学问,就要知道这一个世界是群众社会,不是你一个人,你、我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才能以行啊!

05常礼举要讲记(聚餐)

(卯)聚餐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这章是聚餐礼节,在一般社交场合聚餐的机会非常多,大家庭吃饭叫聚餐,客人来我们家也叫聚餐,我们去别人家那也是聚餐,况且无论是普通的宴会或者喜事,都免不了有宴会,外交上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在社会上与人接触来往,这个应酬是免不了,现在大家互相请客吃饭的情况也非常非常的多,有这些应酬就该懂这方面的礼节。 有一句话叫做:“天下莫如吃饭难,世间唯有修行好。”所以吃饭的礼节要懂。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第一条说明座位问题。在前面我们已经把座位还划出来,中餐有中餐的席位,西餐有西餐的席位。上座照例要让给长者来坐,有些人不懂得,自己坐在上位还不知道,那就太欠缺礼了。 所谓长者,要看当时情况,譬如说这一席所坐的人如果是家庭,他以辈份来计;如果不是,一般是以年龄来看;如果在机关,则是以职位高下来区分。譬如说市长的年龄只有四十几岁,而市政府的职员有五十几岁的,那你不能按照年龄来算,你跟他同席吃饭,他是长者,这是看当时的场合。

一般都是普通朋友,大家都不认得,不是家族,不是公务机关,是普通的一般亲友,按照年龄也有高下的,谁比谁大,这个也要推让一下。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把座位安排好了,长者坐上位,其余按年龄身份,除一个上座以外,还有次要座位不同,按照身份坐定。 入座后无论坐在哪里,个人在个人的座位,不要横过来。肱是上肢,坐定后两只手不能横放着,你把两手一横,旁边的人就无法坐了,吃饭时不能妨碍人家,所以不能横肱。再来是不能伸足,古时候的饭桌像是日本式,摆在塌塌米上的低矮桌子,我们坐在席位上,假如你把脚一撑开,撑到对方那里去,别人就坐不了了;现在的餐桌虽然比较高,但脚也不能伸出去。 这一条提醒我们,吃饭时要注意身体姿势,也是提醒我们,随时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做为宴请宾客的主人,在客人都入座之后,要为客人斟酒或是上茶,然后把菜上齐了,主人照例要先拜客,再举酒敬客。古时候的礼节是要拜客的,现在不必拜了,因为礼要从俗。主人先不要拿筷子吃菜,先敬酒,敬酒是用两只手。这第一杯酒,主人先喝,表示自己喝了叫人看,这是主人先举杯敬客。

04常礼举要讲记(处世)

(寅)处世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前面讲孝顺父母,在家庭里面应该注意那些细节:在学校,应该注意的除了遵守礼节以外,还有学习的态度,以及自修的方法,这个都是很切合实用的。 那么,今天就是讲处世,就是我们怎么样在社会上和人家来往,这个要靠大学问。除了理论的知识外,还要靠经验、阅历。我们这里是这么讲,但是要里面的内容啊,还是要靠大家随时注意。就是说,我们跟各种人物接触的时候,你要随时留意他的反应。 (举例:人在社会上,士农工商各种类型都不同,职业不同,心理也不同,心理上不同,你跟他交往的方法也就不一样,说话也不是一样的,拿一种话跟任何人讲是讲不通。比如我上课,有时候要讲的通俗一点,有时候又要讲的有文采一点,比如引用一些古文啊什么的。)(举例:在学校里说得是读书人的话,你到乡下跟种田的农夫讲文诌诌的话,他就是格格不相入。你在商场里讲的话带到学界谈,这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要多注意。这个是包括整个求学的问题。)(举例:求学啊很难啊,譬如说我们老师(指李炳南老师),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希望我们都有成就。最低限度,我们拿古人注解的

本子,我们自己能够看懂,能够有所辨别。这个辨别,是怎么个辨别法呢?就拿《论语》集解来说,历代批注这么多,如果不是老师指出要点出来,那么我们很难选择。《论语》如此,其他的各经也是如此,都是这个样子。《礼记》、《春秋》、《书经》、《易经》、《诗经》,你翻开深入研究的话,笔墨官司打得凶得很呢。)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本质:不自赞毁他 处世第一条我们一看就明了了,不要说人家的短处,反过来说,不要说自己的长处。虽是这么简单,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举例:《论语》〈卫灵公〉那一篇里面,孔子曾讲:「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孔子自己讲,我对于人,对于一般人,我毁谤了谁了、誉是夸奖人家,我又夸奖了谁呢?毁,圣人是不会毁谤人的;但是夸奖人,圣人有时候有的,假如有所赞誉的,对某人有所赞誉,「如有所誉者,其所有试实。」我所夸奖的人,一定是名符其实,实实在在的,不是虚伪恭维他。虚伪恭维他,圣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孔夫子不但不毁谤人,而且也不轻易地夸奖人。自己说自己的长处,那孔子更不必说了。孔子明明是圣人,他从来没有说自己是圣人。 (举例:孔子曾与子路、颜渊这几位坐在一起谈天的时候,孔子叫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说自己的志向。颜渊说:「愿无伐善,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 (一)居家 1.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醒. 2.为人子做不中席,行不中道. 3.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4.长者与物,须双手奉接. 5.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6.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7.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8.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9.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10.吃饭不另备美食独琰. 11.不挑剔食之美恶 12.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1.降国旗时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2.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3.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4.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5.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6.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7.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2.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3.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4.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5.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6.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7.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8.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与人须求解,开罪与我应加恕. 9.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10.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呈能. 1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2.凡事要和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1.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2.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3.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4.主人亲子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5.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6.举著匙,必请大家同举. 7.用著夹菜,只取向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8.著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9.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在入公食器中. 10.自己碗中之菜肴,不可返回公器中, 11.取菜肴,不倍于他人. 12.食勿响舌,咽勿茗喉. 13.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到公器中. 14.咳嗽必转身向后. 15.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16.碗中不留饭粒. 17.不对人剔牙齿. 18.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19.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20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五)出门 1.衣冠不求华美,唯须整洁. 2.见长者,必趋致敬.

【常礼举要2】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常礼举要2】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大家好,今天就要正式和一起学**常礼举要了首先我要再强调一下,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礼,不仅是探讨具体行为,更主要是探讨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内心品格,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把握住了礼之下的心,我们才能不做硁硁然小人,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系列的参考材料主要为常礼举要讲解(李炳南教授),常礼举要讲记(徐醒民老师),还会收集一些有关资料,感谢这些原作者 先来看第一部分(子)居家 第一条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字面的意思是:为人子女,不要晚起,衣服和被褥要自己整理好,早上省视父母问安,晚间服侍父母就寝 接下来分段讲解:为人子不晏起 早睡早起身体好古人之训(姜清水); 人们对作息制度早已从每天的细致安排,到法定节假日年假都提前计划盘算,什么时间干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也有一些网迷工作狂以及夜猫子,不顾作息时间,经常熬夜或加晚班,这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 连续几晚睡眠不足,即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六小时,就会像连续两晚不睡觉一样对人体的造成极大损害,更糟糕的是,长期熬夜会慢慢地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和精神症状,人会因此急剧衰老,有人认为熬夜等于透支青春,因此即使在不得不熬夜时,事先事后做好准备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如事先睡足或事后补觉,这样至少可以把熬夜对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点 中国古人尊崇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说明,人定之时人们基本都睡下了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中国古人将一天的24小时,划分为十二部分: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 时日入黄昏人定;配之以十二地支,对应时间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人定就是亥时,相当于现代21点至23点 古人也强调过晚睡的危害,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中称夜读书不可过子时,指岀晚上读书不能超过23点至凌晨1点他认为,读书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

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讲记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常礼举要》讲记1 讲前勉辞2 子、居家3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3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4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5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5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6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7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8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8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8 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10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10 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10 丑、在校11 寅、处世11 卯、聚餐20 辰、出門29 巳、访人36 午、会客43 未、旅行50 申、对众56 酉、馈赠59 戌、庆吊61 亥、稱呼類65 最後總明65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講一種東西,不是容易的。中國的學問才上來都有根本,就與栽樹栽植物一樣,先有根,再談其他,學問沒有根本、飄飄浮浮的道聽塗說。孔聖人說過這個,在道路上走著聽見什麼,這一趟街還沒走完,碰見熟人、說我有了學問,聽見什麼、聽見什麼等等,還沒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這是口耳之學,連根都沒有,枝葉什麼還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談不上,已扔掉了。 中國學問講究根抵,無論學什麼,念中國書有這麼一句話「通一經通全經」,一本古人聖賢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說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彌陀經,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懂了,這是實在話。這一本你還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你也不懂得,這是說讀書。 就是農、工、商、法、醫也是如此。從前,不管哪一行,你問台灣的一些老人,當木匠、鐵匠,不論幹什麼,他剛學的時候,苦頭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紮不住根的。紮不住根,老師就不讓他出師,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醜,出醜倒還罷了,頭一句是罵:「什麼人教你的?」你聽這句話吧。沒上學、在家裡,你是誰的孩子?孩子有了壞事,外人先罵父母。上了學以後,出去無禮,就先罵老師,聽明白了嗎?所以是老師當不得,父母也當不得,一當就得盡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則不會變,即使變了也不是原則變,這一點孔聖人書上有「百變不能離乎宗」的說法。譬如佛家講萬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卻是不生不滅,也是常的,這是佛家的主張。老子有說,天不變、道也不變,說的都一樣,聖賢主張都一樣。可是現在變了嗎?現在變了,竟然也有人殺父母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其實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書竟然這麼說:母親把孩子生下來,就如同豆子離開豆莢,與那個豆莢毫無關係。我也不必提出什麼書來,你看,都是現在的書啊。畜牲沒上過學,這種沒天理的事,畜牲還做不出來。 我給諸位說,咱們學佛又學儒家,有人問為什麼要學儒家?儒家鋪了底子,然後才能以學佛。可是現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沒有儒家,中國文化就沒了,我們學佛也就沒根底了。 學儒學佛約之以禮 你諸位自己看看祖師註解的佛經,可知他們對中國六經及歷史都熟。從前,我跟大家說過,我覺得我不錯,我到現在才覺悟,覺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條也不行!從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師。 從前是讀了中國文化再學佛,現在啊,是學佛沒法子了,再學中國文化,你學了中國文化就會幫助你學佛。所以我們又學論語,下個學期論語我們接著辦。其次,我們學佛,大家都知以戒律為本。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不在了則以戒為師。戒律,大家知道有幾個呢?我也受過戒,對於戒

06常礼举要讲记(出门)

(辰)出门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下面讲出门,我们无论在社会上作事,或不在社会上作事,都要出门。一出门有应该注意的事情,当中包括礼节,交通安全等种种需要注意的。一共有十五条。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顺整洁 衣冠:这里讲穿的衣服,戴的帽子。 衣冠是一个名词,古时候为什么讲衣冠?因为当时的人出门,必然要戴帽子,就是不出门,有客人到我们家里来,我们见到客人,就要把帽子戴起来。古时候懂礼的人都是这样,不管是读书人家里,或者一般不读书人家里皆是如此。 关于出门用的衣服:在家里我们穿的衣服很随便,但有预备一套出门用的衣服挂在家里,平常没有出门的时候,这个衣服放在那里也是有作用的,一旦有客人来时,要赶快把衣服穿起来招待客人,客人来访当然穿恭敬的衣服,他对主人恭敬,主人也穿相对的衣服,穿戴整齐,也尊敬客人,这就是衣冠。 关于质料:现在讲衣冠,当然不必讲求华美,个人经济情况不一样,经济允许的可以买质料很好,衣服可以讲究,经济情况不太好,

就不一定穿很好的质料。 干净整齐很重要:质料好不好没有关系,但是要穿得很整齐、清洁,衣服常换洗,不要脏了还穿出来。一件衣服其实可以穿很久,最重要的是整齐一定要注意。【举例:要注意,衣服的扣子,能扣的一定要扣起来,不能敞着,你不能看别人敞着不扣,自己也敞着衣服,因为你是做学问的,学传统文化的,处处都要做好样子。】【举例:古时候物质艰难,不像现在科学发达,经济比较富裕,一件衣服总是穿得年岁比较久一点,尤其质料好,比如皮衣服、丝织品,那些是真正的丝织品,不是人造丝,一件丝织品穿得很久的。但是普通人家,皮衣服、丝织品的衣服,是不容易的,那么布料子衣服也行。布料衣服你要穿出去,人家也不会笑话的,懂得道理的人,也不会批评,就是衣服穿旧了把它补起来,洗干净还是可以穿!】【举例:1.弘一大师他的一件海青大袍子补了一百几十个补在上面,可见他老人家爱惜物力之彻底!2.本人有一次听闻一位曾给师长洗袜子的朋友说,师长的袜子上有10个补丁,还有一个小洞,马上就要第是一个了,她想把扔了,重新买一双。我说她那样做怕有盗窃之嫌。】我们当然不必那样子,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就可以了,你出门这样子就不会失礼。 【扩展补充】:論語有「出門如見大賓」,衣服不仅仅是卫生,保暖,一定记得还有恭敬别人的功能。有很多学佛或学传统文化的,可以穿的破破烂烂的,结果让和他一起的人觉得很丢脸,尤其是先生,

常礼举要之在校

常礼举要—在校 (丑)在校这是讲在学校的事情,前面在居家的时候,开始先讲孝,然後讲一般最常见的,应该注意的事情。现在是讲在校读书时,应该遵守的一些礼节。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这一条大家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国旗与国歌是代表国家的,向国旗敬礼,听见国歌肃然起敬,就表示敬重国家。有些学生在学校升降旗时,立正是立正,心中是否很肃敬呢?这就很难讲了。不但是外表站在那里,心中也应该宁静,专注在国旗上,唱国歌时就一心一意地专注在国歌上面。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不但是在学校中,上下课时要起立致敬,就是在一般场合中,凡是要讲敬礼的时候,就要有鞠躬的动作,把腰弯下去,不要像一般的毛病,只是稍为点头,那是鞠项,而非鞠躬,表示一种傲慢。鞠躬是代表磬折,磬是古时乐器之一,磬字是弯下来的意思,磬折就是表示恭敬对方。自己弯下腰来,比人家低,表示自己的谦虚。如果你连弯都不肯弯,还是那麼挺直地站在那里,表示傲然看不起对方,我们不管人家地位再高,他要是那样做的话,就代表他不知礼。礼本身有个标准,我们按照它该怎麼做,就怎麼做。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疑」是自己有怀疑的地方,「难」是自己有难题还不懂,要请问老师时,一定要站起来问,才合乎礼。当老师的人,如果学生坐著问,你也回答他,这不能说你对学生讲自由平等,而是放纵学生,放弃了教学上的一种责任。老师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就够了,还要负责行为修养的指导,所以当学生不懂礼貌,坐著发问时,就得讲道理给他听,让他站起来问,教国文时固然如此,教其他学科时也是如此,一定要纠正他,做学生的也要知道这种礼节。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走路时,遇见师长来了,要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等到师长走到相近的距离时,才向他敬礼或拱手。当老师问你的时候,你就对答,不问的时候,就可离开。这是就路面不宽,在交通状况许可之下,应该如此做的。如果是在通达大道,彼此距离那麼远,就不必了。有些学生明明看见老师,却装著彼此没见面,不打招呼,不敬礼就走了,这是不懂礼貌。 五、听讲时,应端正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跷足。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时,应该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如果在操场或大讲堂中听师长专题演讲,而没有座位时,就要直立地站著,因为端坐直立时,才能聚精会神地注意听讲,对於师长也是一种恭敬。像佛家静坐用功时,就是让精神能够集中,端坐直立也是如此。「不支颐」是不要用手把头撑起来,这表示自己精神萎靡,学习情绪低落,老师看见的话,讲课也会不够起劲的。「交股」就是一支脚放在地上,另支脚就架在它上面,这是非常放肆失态的举止。到别人家中做客时,长者坐在那里时,我们不能够「满足」。所谓「满足」是指坐在很後面,将椅子全部坐下去,靠著椅背很舒服,你对长者这样做,就是不够礼貌,应该要「危坐」坐在椅子一半,两条大腿悬空在椅子前面,这样一坐时,心理意识就不会散漫,随时都在注意长者有何吩咐。你还可以把腿叠起来吗?「弯腰」呢?也不行,年轻人的腰杆要挺起来,挺直,弯腰表示精神懈怠。「跷足」是把脚提起来,它跟交股有关连,一交股,脚一定是跷起来的。在听讲时,这些动作都不许可。尤其在听经时,除了对讲经者是一种恭敬,不应该如此做以外,他所讲的经是佛说的,应该如面对佛一样的心情,端坐直立地谛听。万法唯心,你听的经就跟别人听的经不一样,别人听的经,是讲经的人在那里讲,有分别心。你如同对著佛,以不分别心听,所得之受用自然大得多。比方说,一位权威的教授在上课,听的人是一种心理;若是普通教授,学生对他没信心,听起来又是一种心理;如果是位道德很高的善知识来讲,还没开始讲解,下面听的人,已收摄心理了,这又不同。所以问题是听的人心中恭敬的程度。比如我们修净土的,如果面对佛像就像面对真佛一样的恭敬,那麼我们看一次佛像就如同见一次佛,心中就清净一次,这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听经时,恭敬到什麼程度,收获就到什麼程度,如印

07常礼举要讲记(访人)

(己)访人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一个人免不了有访问人家的时候,访人一定有其目的,没有事情何必要访问人家呢? 这当中也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了解之后照上面做,如不照做也没有用处,果然照做的时候,主人会很愉快,自己目的达到了,事情也办好了。彼此皆大欢喜,两相方便;反过来说,如果不遵守访人之礼,不但把人家耽误了,自己的事情也妨碍了,留给人家不好的印象。 一、先立外轻轻叩门,主人让入方入 到人家的家里去访问,不能说不管有没有人,我们就推门而去,这个不行的,人家的房门锁着,我们固然推不开,就是门没有锁,我们也不能推,要轻轻的扣门。 而现在一般家庭有门铃,只要按一下铃子,里面人就听到了,就会来应门。我们按门铃也要注意,注意轻轻的单击,主人不会听不到的,有些人深怕里面的人听不到,按的很用力,而且还不放手,里边人真是就像发警报一样的,给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说不定主人心脏不好,或者有小孩正在睡觉,给你这么一来的话,把人家小孩吵醒了,让人家不大愉快,所以要轻敲门、扣门。

所以,不论敲门,还是按门铃,把握住一个字:“轻”。 就是主人在家里,你不敲门就推门冲进屋子,主人会认为你没有礼貌,常有的礼貌你不懂。人家要欢迎你、接见你,都会措手不及。 一般人平常在家里都穿便服,夏天有些人甚至不习惯穿长衣服,都穿短衣服,你扣门或按门铃,他在门里边知道外面有人来了,他可以有个预备的时间,把能够见客人的衣服换上。 这时主人必须先答应,请客人在门口稍待一下,他把衣服换好,有个预备,彼此不失礼。 反过来说,一推门就进去,是男主人就罢了,要是女主人衣着不整齐,那彼此怎么办呢?这都是不相宜的事情。 再有,有些人临时到隔壁邻居家去了,门也没锁,这个时候正好你来了,你推门一进去,他家正好没人,你就走进去了,就是要好的朋友,等主人回来发现了,你怎么交待?万一他家将来丢了什么东西,发嫌疑就免不了。 所以这种种问题都要注意,这是到人家住家的房子里面去。 现在公家办公的机关、办公室,也不能随便进去,如果有机密的公文放在那里,都不能到里面去看,就是门敞开着也不能进去,如果你进去了,将来机密泄露,我们就脱离不了干系,就是这个原则。 總而言之,無論是關著門、開著門,都要在門口敲門,這是一定

13常礼举要讲记(称呼)

称呼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在社会上跟人来往,「称呼」是必须要有的学问,无论跟人见面谈话,都用得上。如果要考据每个称呼的来源,那就麻烦了,非常复杂。这里我们注重实用,懂得什么人该用什么称呼就行了。有些必要的名词,须得解释一下。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我们跟某人原来不认识,第一次见面,见面的时候,问人家姓什么,就是叫贵姓,问名呢?问台甫,自己说姓,就说敝姓某,说名字呢?说草字某某,草字是谦虚、虔诚的意思,一般都是这么的讲法。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亲戚名分当然按辈份来叫,世交呢?世交最低限度,也是从父亲这一辈开始就有交情的,或者再早,就是祖父母,祖父母以上的曾祖父母,往往有的好几代下来,世交当然都有名分,父亲的这一辈份,就是称呼人家老伯,普通称人没有世交也没有亲戚的,普通称呼某某先生,或某老兄或某兄,自称是弟。如果是年纪老的,或者年纪虽然

不老,但是比自己年龄长,可以称为老先生,自称后学,或者称自己名字,这都可以。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称呼人家父亲,加一个「令」字,令是美善的意思,令尊是父亲,母亲叫令堂。所谓令堂,这称呼怎么来的?根据诗经卫风里面两句话,「焉德谖草,言树之背」,谖又作萱。萱草名叫忘忧草,忘记忧愁,也叫作「宜男」,怀孕的女子常携带这个草,可以生男孩子,所以又叫作宜男;「言树之背」把树枝,「背」就是北边的堂屋,称作北堂,这二句话的意思是说,哪里能得到忘忧草,把它栽在北边堂屋的北方,可以帮助忘记自己的忧愁。因此拿这草比喻母亲,种在北堂,北边的堂屋,因此称母亲也叫做令堂、令萱,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向人称自父母」对着人家称呼自己的父母,父亲叫家严,母亲叫家慈。见朋友的父亲称老伯,母亲称伯母,自称晚或者侄。即使对方年龄比自己父亲小,还是要称老伯,尊重人家的意思,比如普通来往的朋友,他年龄比我们小十几岁,我们照样称他老兄,这并不是以年龄来比的。所以我们的小孩见到他,当然应该称老伯,怎么可以称叔叔呢?这个应该知道的。除亲戚、世交、结拜兄弟等有名分的,要依照名分称呼外,其他的应该都称老伯、伯母。称男的可以加个老字,伯母就不要称老伯母了,女子你称呼她老,是不大合适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

《常礼举要》教案

《常礼举要-家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们的良好礼仪行为意识。 2、学习如何做人、处事。通过学习常礼举要的内容树立健全学生们在道德礼仪方面的缺失。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收到熏陶。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使学生成为知理、懂理的人。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家庭中你是不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出示句子: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1、集体讨论句意 2、指名汇报解释 3、教师讲解:为人子”指小孩子,作为年轻人,“不晏起”,不要晚起床,衣被自己整理。有的人,一进门,就把衣服“啪”的一下甩一边了,扔的哪儿都是。衣服不穿的要叠好,放在被子上,很好看。“晨昏必定省”,“省”反省的意思。出示第二句: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总结:这是讲吃饭的,吃饭坐在桌椅之席位,这个自古以来到现在还是要讲在家庭里面就要训练好,到社会上才知道何种席位在哪个位置,哪儿是首席,哪儿是次要的位子。家庭中不训练的话,父亲坐的位子,小孩子也上去坐,这一点不知道的话,将来到社会上也是不知道,人家修养好的放在心中不讲出来,这家子弟家教不好,如果有人不含蓄的话,马上就表示出来,这就教你难堪,还有「行不中道」,在古时候,家庭中都讲究礼教,到一定的年龄,男女应该异路,女子有女子走的路,男子有男子走的路,所谓「中道」不要走在中间,各有各的道路。如果家中只有一个路,这时候彼此走的时候都要靠边一点。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让学生齐读这句,后问这句话好像在哪里读过相似句。学生会想到《弟子规》 让生根据弟子规的学习解释这句话。师概括总结就是说有事情离家到外面去,无论时间的长或短,都要禀告父母亲,因为告诉他以后,他知道子女到什么地方去办事,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这是一个;再者,一般所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出门时不能保证在外面一定能平安的回来,现在交通这么复杂,就更难说了,所以告诉父母之后,到那里去,何时回来,父母了解了,在这段时间他知道你在什么地方才放心。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回来,他就可以打听,如果不告诉的话,做子女的让父母亲在家中着急,这是不孝。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师:这句好理解,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个“奉”在这里读作“捧”两个字一样,两手捧着就是承受的意思。人家送东西给我,我两手捧起来承受,接受下来,所以这个“捧”就跟“受”字一样。“受”字楷书是这样写法,象形字上面是两个手,手爪子中间表示是一个东西,双手接才合礼。长者把东西交给我们,为了表示尊重他交付的东西,深怕把它掉下来,双手捧起来的话,表示把它承受得好好的,不要掉下去。 学礼要举一反三,我们从长者那里接受东西要用两手,当我们呈献东西给长者也是要用两手送过去。 五、集体大声诵读 六、教师小结

09常礼举要讲记(旅行)

(未)旅行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下面是旅行,旅行也有规则,也讲求礼。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一个人要到远地方去,一定要向至亲好友辞行。 所谓「远行」,古代和现代观念有点不同。古时候我们由台中到台北去,这就是远行,因为古代没有火车,没有高速公路,用的是人力车或走路,光是路程就需要走好几天,到那个地方还不是短时候就回来,或者是办事,或者做生意,必须留一段相当的时间,这就是「远行」。现在当然交通很方便,从台中到台北几个小时就到了,不算什么远行。 假如你要离开这个地方,不是几天就回来,得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那也算是远行。过去在大陆上,从这个省份到那个省份地方广大,没有车辆,就是坐汽车横跨几个省份,也要半个月之久,这就是远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至亲好友要向他辞行,所谓「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不是泛泛之交,因为我们认识的人太多了,在机关里边同事那么多,要是每个人都要辞行的话,那怎么办得到呢?

此外要祭祖,出远门的时候,要祭祀家里的祖宗。现在一般小家庭,也应该供一个祖宗牌位。 在内地还是这样的,一个村庄里面同样一个姓,会专门建立这个姓氏祖宗的宗祠,除宗祠以外,他还有一个祖庙,供最近几代的祖宗。 还有呢造房子时,内地有四合一的房屋,这种四合一的形式,四周都是房屋,中间有天井,在后面的正中,照例有供祖宗的位置,先所供的是已过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等,大概这几代,这几代以上的就供到村庄的祖庙。再远的就进到祠堂里面,全族共一个祠堂,好几层的,无论多少代数,都供到里面。 这里讲祭祖,隆重一点是到祠堂去供祖先。现在没有那种情形了,大致一般家里,四合一的房子也不多见了,所以家里必需供一个祖先的牌位,你要远行前就要祭祖,祭了之后,再辞别自己的父母亲。 祭祖辞亲表示孝道。祭祖是中国人的礼,中国古时候没有其他宗教,佛教不是中国的,是从印度传来的,研究宗教的人认为,在佛教没传来之前,墨家是宗教,其实墨子相信有鬼神,应该说起来,不算是一个宗教,不过他有宗教家牺牲服务的精神而已。那么儒家注重慎终追远,其实也不是宗教,宗教是现代的新名词,固有文化没有「宗教」这个名词。 中国文化维系我们人类道统、精神的,就是靠祭祖,这是孝道。孔子讲「祭者得福」,祭是祭自己的祖宗。然而「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

国学幼儿园计划书

学前教育实施计划书 一、国学大环境 学前教育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不仅当下能带来效益(如园所环境改善,师生变得礼貌,家园关系融洽,招生不用派单等等),而且坚持下去在形成独有特色的同时,必将对幼儿园长足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建设学习型团队,成为幼儿园持久发展,保教质量长盛不衰的坚实基础。 2、提升家长教育智慧,密切与心灵家园联系,发挥心灵家园共育作用,让口碑效应成为生源滚滚的源头活水。 3、奠定幼儿人格基础,身心和谐发展。和国学夏令营结合形成强强联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形成中国特色的园风园貌。 二、具体实施步骤 1.真正的国学启蒙教育是要将幼儿教育中国化,不但要增加传统经史教育和传统艺术教育,更要用古代教育智慧来指导教学,同时利用西方优秀的教育手段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多媒体工具来对幼儿实施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这样一来,现行幼儿园只要有意愿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我们就可以从环境设计、师资培训、课程设计等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达到国学幼儿园的特色标准。这三个方面,环境设计是基础,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学效果是保障。 三个方面的工作如何协调同步进行: 整体环境:首先,对幼儿园进行整体环境设计,包括园所外观、教室布置、师生着装等,让整个幼儿园充满传统文化的气息。 园所外观:幼儿园大门贴对联如“经书涵养心如镜,福德熏陶语似兰”,进门处树一欢迎牌,上有宝宝灿烂的笑脸,并用儿童体书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内厅里可挂一幅孔子像,以供师生瞻仰。幼儿园内墙或一楼走廊的墙壁将《三字经》或《千字文》以配图文字的方式上墙,以供幼儿平时户外活动时练习认读。将《弟子规》中相应的经句贴在

08常礼举要讲记(会客)

(午)会客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前面「访人」是作客时应有的礼貌,这里讲的是作主人应有的礼貌。 当有客人来访问时,做主人的也要懂得一般的礼节,客人来了我们当然要到门外去接待、欢迎。 【这里还要视情况不同而调整,有三种情况】:1.若是同住在一个地方的,比方都住台中市,那么你走到门口迎接就可以了;2.若是远路来的客人,我们知道他什么时候来,最好是在下车的车站欢迎; 3.有的客人怕主人这样远路欢迎他,刻意不告诉抵达的时间,那当然就从便了,也不必勉强。如果知道时间的话,就要做到这一点。 这是讲专程来拜访的,还有顺便来拜访的,情况不一样。专程来的固然应该如此,若是顺便拜访,情况又不一样。常常你在家里,原来不知道有客人要来访,突然外面有人敲门了,就有人来访问了,这也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就要跑到门外去接他。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 生客请姓、字、住址

「见先致敬」见到客人,先要向客人致敬,致敬的时候,如果是熟客,常见面的或者原来就认识的,不管是好朋友,或者是一般的泛泛之交,只要是认识的人,都叫熟客。 熟客要「道寒暄」,所谓道寒暄,不是一见面就问:「你来干什么啊!」不能这样讲,看看这「寒」字,是寒暖的意思,普通人见面先问最近寒暖情形,讲「寒暖」是不在正题上。 【熟客怎么寒暄】:中国人见面向来问天气如何?吃了没有,这就是寒暄。还有请问您老人家现在可好,问一下他的健康状况,这都是寒暄。道了寒暄后,才引起访客来访的来意。这是熟客之间的道寒暄。【这样寒暄,会让人心里暖暖的。之前教书的时候,有个天津的学生,长得高大英俊,每次见了人,总是非常热情地问“吃了没有”等等,给人感观非常好。所以,懂得寒暄,人际关系可能都非常好。】既是熟客,请他进门寒暄几句,前面说过客人应守的礼节,懂礼的客人来访的时间不会很久,谈话也不是漫谈,他会简单扼要地把来访的意思说明。 【生客怎么道寒暄】:从来不认识的人来访,首先要请问他,「姓、字、住址」。因为这是生客,原来不认识,要请教他「尊姓」,一般人讲「尊姓大名」这不对,「尊姓」可以,但不可以讲「大名」,要说「字」,字是字,名是名。 为什么不能不能请教他的名呢?因为长辈才能叫晚辈的名,平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