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

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4)

(一)课题背景 (4)

(二)研究对象专业的背景 (5)

(三)课题研究意义 (6)

(四)课题研究目标 (6)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7)

(一)发掘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及可取点 (7)

(二)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一体化课程 (7)

(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7)

(四)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8)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8)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 (8)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9)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1)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3)

(一)行业情况分析 (13)

(二)工作分析 (14)

(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4)

(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确定课程体系 (16)

(五)论证及修订,设计学习情景 (17)

(六)课业文本设计以及教学试验 (18)

六、课题研究成果 (19)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正式实施 (19)

(二)确定一体化课程流程,明确任务引领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培养一体化概念 (19)

(三)探讨一体化课程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考核,注重质量控制 (20)

(四)教研相长,共创辉煌 (21)

七、思考与展望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附录 (24)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背景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制造业和加工业将成为我国一个主导产业,而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当前“就业难”与“技工荒”以及大学生“回炉”上技校的现象,也充分证明了技工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实际上技工教育却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国家的有关扶持政策很难惠及到技工教育。二是技工教育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其他职业学校有资金扶持,有学历支持,有职业资格,更加重视技能培训,竞争优势增强,从而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技工院校的发展空间。应该说技工教育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正确应对,缺乏创新措施,很可能要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搞不好会陷入困境。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应当有忧患意识,有一种紧迫感,尽快对技工教育发展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与此同时,广州市技工教育的发展,对广州市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从1978年国务院决定将技工学校重新交由劳动部门综合管理之后,在各政府职能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下,广州市技工学校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广州市技工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恢复建设时期、提高完善时期和改革发展时期。80年代后期,广州市技校、广州市冶金技校、广州市轻技校等一批学校恢复办校和建校。90年代前期,广州市技工教育在全面实施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稳步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形成了能力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由劳动部门组织,不失时机地对各校办学水平、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德育工作及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达到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近5年来,广州市技工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并注重了“名牌”战略的实施,创建了一批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全市30多所技工学校中,有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7所(其中技师学院6所),省重点技工学校2所,省一类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由2万多人发展到6万多人,占全省技工学校在校生的1/5,其中高级技工班学生10000人;毕业生中级率(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达94%;毕业就业率超过96%,为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工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带来新的契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技能人才需要量将增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才需求结构呈多样化、多层次化;就业压力增大,需要大力发展技校教育。

针对这一契机,对技校发展战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技校教育要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二是在办学形式上,讲究规模效应;三是教学上,要采用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教学;四是在管理上要实现四化,即教学网络化、服务自动化、工作程序化、监控电脑化;五是在机制上,技校教育要走市场化之路。

市场需要更多的熟练技工,而传统技工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还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搞灌输式、注入式,只注重教师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注重理论传授,与工作岗位能力脱离,很少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实训和实操能力;只注重考试方式的统一性和标准化,很少考虑学生专业和岗位的差异性和可持续性;只注重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素养等。这样,由传统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实操能力不能适应当下岗位,与工作要求差距较大。由此可见,创新技工院校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构建新的体系事关重大,必须给予重视。

(二)研究对象专业的背景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并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网络”已不再只是计算机专业,而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管理类、工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网络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并且已经渗透到传统企业开发、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

除了企业之外,政府机关上网工程的实施也造就了人才和培训的巨大需求,需要配备大量的网络应用、网络管理人才。现有媒体的网站和商业、专业性质网站对专业人才的渴求更是迫不及待。有关统计表明,媒体、政府和企业上网工程未来10年前在人才需求在135万以上,平均每年人才需求不低于13.5万人。

人才需求的猛增也造就了网络技术人员供求之间形成巨大的缺口。企业对网络工程师、王冠岗位技能要求集中体现在网络的建设和维护以及系统和服务、维护等。企业看中的是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等基本职业素养。虽然传统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课程设计与市场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得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足,毕业后不能快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技工院校相比高等院校本来就有学历上的劣势,如果还是沿用高校的传统教育方法,势必会被市场淘汰,因此,要探索一种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动手能力,才能获得先机。

(三)课题研究意义

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技工学校毕业生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大多数技校毕业生到生产岗位后,只需要(甚至不需要)较短时间的岗位培训,即可上岗操作,对企业来说,培训成本很低,更让企业满意的是,技校毕业生到生产岗位上是人尽其才,能够安心生产岗位,具有较强的岗位稳定性。还有一点大学毕业生不能比的是,技校毕业生适应性好,能吃苦耐劳,这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特点和优势,此外,技校生还具有观念新,有进取精神的优点。凭本事立足社会,发展自己的信念在他们心中已初步形成,选择就业单位时不再计较单位的所有制性质,而更加看重收入、工种、发展前景。有头脑的学生甚至不十分计较目前收入,而是更加注重所从事的工作能否进一步学到本事。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展,能让技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积极磨练自我的心态,以及吃苦耐劳的品德。

这次课程体系构建所遵循的理念是工作和学习的一体化,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这是贯穿与整个课程改革工作过程中的一个原则与主线。

(四)课题研究目标

1、直接目标

(1)创建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式。

(2)开发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教学文件或工作页。

(3)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估方法。

(4)对实行一体化课程的班级进行追踪反馈,以实现持续改进和阶段循环。

(5)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一体化教师,探索研发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

2、间接目标

(1)总结针对培养网络管理员的教学方法,掌握该职业活动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开发程序及方法

(2)发掘对口企业,争取更多的校企合作,推进工学一体化向校企双方健康、互利、双赢方向发展。

(3)建立学校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发掘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及可取点

传统职教课堂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集中进行实习。学生们反映,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让人感到很枯燥,课堂缺乏吸引力。所以,学生老是打瞌睡,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容易记住。等到实习的时候,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有的已经忘记了。不仅是学生,很多教师也发现,传统的教学课堂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无疑会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课堂缺乏吸引力,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对技工院校的管理者来说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其他职业院校也同样存在。由此可见,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体化课题研究,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制约,摒弃满堂灌的模式,分析调查学生的情况,有针对的把他们引入到工作模式教学中去。

一种新生教学模式的产生,往往是建立在原有科学模式的基础上的。一体化的课程改革,需要吸收各方面前人的经验,做到推陈出新。研究现有模式的可取之处,加以改造和创新,能使学生更乐于配合教学开展。

(二)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一体化课程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殷庆龙说,课堂教学模式一旦改变了,教学方法也就会跟着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也与传统的学习不一样了。学生在“工学一体化”教室上课,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因为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学中做,学起来很有趣,记得也牢。可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本课题内容的重中之重。每个专业都有着自己的特典,在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上也有各自理解和切入点。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有很好的行动导向课程基础,不过工作模式上,相比一些制造业来说则显得工业性不足,所以课程的开发要注意本专业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贴合实际。

(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检验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是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否受到企业的欢迎。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邀请企业参与,可以采取共建实验室,交换师资,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最终达到基本不需再培训就能融入企业的生产中

去。

(四)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随着“工学一体化”教室的建成和学生学习地点的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师显然已无法适应“工学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文能武”,既能教授理论,又能动手实践。为此,“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成为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重要一环。用“双师型”教师取代“传统型”教师,全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才能适应和满足“工学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一体化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学习领域,它针对一个专业(职业或职业小类,下同)的典型工作任务。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由若干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是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常表现为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如图1所示)。

图1:一体化课程的课程体系

工学一体化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又称基于工作过程)来实施,课程应满足两个要求,即工作过程要素的全面性和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

1、工作过程要素的全面性

要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必须将教学活动与工作活动在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合起来,这涉及工作过程的各个要素,即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见图2。

图2: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

每个工作过程,都是这4个要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达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

2、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是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整个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学习掌握各工作过程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践行动中通过任务引领获取专业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教育实验法,并结合使用归纳汇总、现场监测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

1、调查研究法

主要目的是针对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事实需求情况,发现技术关键点与人才需求能力要求,以根据观察所得建立相关行业需求。在开展课程开发的初期,信息工程系发动系里力量,对20多家企业、1000多个招聘信息及上百名应届毕业生进行了当前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见表1。

表1: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各种工作

2、教育实验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小范围(一个年级、一个班、一门课、一个单元等)进行试验,了解所研究方案使用效果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实践研究法的一大特点在于,一边执行、一边改进,通过过程的跟踪与修正,得出相关的结论。

模式基本是:设定研究对象——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试验计划——制订模式与环境方案——行动——观察——总结评价。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步骤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两大部分。课程设计部分又分为5个步骤:即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景与课业设计。课程开发的工作步骤见表2。

表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开发工作步骤

对于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由于一体化课程与传统课程教育有很大区别,而技工教育中考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大比重项目暂时未有相应的改革标准,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一体化课程效果仍然是个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这里结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培养方案,简要描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研究过程。

(一)行业情况分析

行业情况分析的目的是了解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对文献进行二次分析和对相关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企业紧缺人才有以下几种:

1、无线网络搭建人才

随着无线城市项目如火如荼在各大城市展开,大量的无线网络实施工程师岗位急需人才补充;同时,各大企业园区、机关单位的网络无线覆盖也逐步完善,项目实施、管理维护人才必不可少。

2、网络安全人才

“谈网络,必安全”已经成为各行业的共识,无论是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网络,都离不开网络安全体系的部署。网络安全部署人才必不可少。

3、融合通信人才

IPTV、VOIP等融合通信技术在IP网络领域不断的成熟,并逐步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09年,3G、NGN的不断成熟,也为更多融合应用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平台,给融合通信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大的舞台。融合通信实施人才必不可少。

4、网络存储人才

数据是网络通信的基础,随着网络应用在各个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数据对于使用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如何实时的管理庞杂的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备份,以及在遇到数据损毁时能够及时恢复,是现在很多企业的重要议题。网络存储调试工程师、网络存储部署工程师必不可少。

在此过程中,也利用各种形式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访谈,掌握到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使课题研究能建立在实际应用上。

(二)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一般包括两方面:工作内容分析和对岗位和部门的组织结构分析。该环节的结果可以参考表1,通过工作分析后,初步形成专家访谈要物色的专家对象,并拟定专业代表性工作任务分析表如下(表3):

表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代表性工作任务分析表

(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

在获得典型工作任务时,应借助企业专家的帮助,召开专家访谈会是个很好的而且是必要的方法。专家访谈会一般是邀请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代表专家,这些专家不一定都要求是高层管理人员,而应该选择多个职业的专家。在专家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是遵循从初级到专家的路线的化则更有代表意义。

企业专家实践访谈表可以是如下形式(表4):

表4:企业实践专家访谈表---列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

根据访谈结果整理并总结,

从而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网络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如表5:

表5:网络管理典型工作任务

(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确定课程体系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了。原则上,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转化成一门学习领域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领域之一《计算机装配、调试与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6:

表6:计算机装配、调试与维护典型工作任务表

(五)论证及修订,设计学习情景

学习领域确定后,我们再次召开了专家会议,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论证。经过专家和专业教师的会谈讨论,初步确定了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以此进行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情景是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学习情景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校教学条件的实现情况,我们参考了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标准,制定了课程可行性分析报告,在考虑学校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

在学习情景的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问题,我们是这样解决的:

1、教学资源

首先,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如信息工程系已初步建设了计算机维修、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计算机组成与接口、程序设计实验/实训室,设备投入总价值约850多万元。目前,包含实验/实训室面积已达1000多平方米,计算机约300台,网络设备150多万,包含路由交换、视讯、IP存储、无线、安全、语音等8组H3C的产品,被确认为广州市计算机网络管理技师鉴定站、微机系统维修员中、高级鉴定站。

其次,加大实训设置建设。例如在2009年新投入建设的综合布线实工作站,解决了课程开发中相关课程的实训设备问题,使得我们能设计出更好的学习情景方案。

2、师资问题

为适应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构建的顺利实施,在学校领导及系的高度重视

下,网络专业教研组全员参与,不计得失,保证了课程开发的进度。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除了定期选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外,还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5天的企业实践。并且在课程安排上,尽量做到每人每学期担任一门新课程,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六)课业文本设计以及教学试验

课业设计方案规定课业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评价方式。在整个环节上,我们奉行多方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

1、多方参与

一个人的思路毕竟是有限的,在开发课业文本时也无法跟别人讨论交流,为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网络组采用了小组负责形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带领数名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有时一名老师还会同时参与不同学习情景的设计,这样就把各方面的优点汇聚在一起,取长补短。在第一学期工作页开发时,系里保证了每周都有一个下午的时间让教师们坐在一起讨论,对于课业开发非常有帮助。同时,我们还邀请企业人员在某些课程上共同参与,如综合布线的工作页就邀请了Vcom公司代表,参考了他们的设备使用光盘进行开发。而与H3C公司合作的网络学院在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教学案例可以直接使用该公司的认证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了相应课程后在就业时能很快适应企业的设备。

2、持续改进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于2009年正式启动,开发的课业文本要在2009级高级班新生中正式使用。第一个版本的课业文本肯定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例如教学的时间安排,实验室的配合,评价方式等都会在实际教学产生不少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试验的同时整理好教学实施文档,以供下一循环改进。在课程实施的第一学期,通过教师、学生访谈会,评教活动以及教学监督等手段收集到大量一手的教学实施文档。担任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参加编写对应工作页的人员,他们熟悉教材,能边教边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页进行改进。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正式实施

通过全面分析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组开发出一系列教学项目,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完成一项任务或一件作品(工件)而展开,并对应开发了相应的课业文本。在09级高级班学生中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通过一个学期实践,开展了教师、学生访谈会,组织两次一体化课程学生评教,情况总结如下:

1、来自教师的评价

a)由于强化了技能操作,强调了学生为主体,上课气氛活跃了很多

b)课程是自己参与开发的,教材熟悉,有满足感

c)课程有一个或多个工作过程组成,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个性,

评价方式也变得多元化

2、来自学生的评价

a)实际操作时间更多了,不会整堂课都是老师在讲

b)有点工作的味道,应该跟出去工作更接近了

c)跟同学间合作的情况变得更多,体会到工作要有协作精神

3、来自企业专家的评价

课程改革方向正确,课程内容设置合理,课程内容设置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符合企业对岗位人才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体现工学一体化,体现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符合技工教育的特点。

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而从评教结果来说,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普遍平均分都达到90以上,相对传统课程约提高3~4分。

(二)确定一体化课程流程,明确任务引领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培养一体化概念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流程,借鉴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任务

引领的教学方式,注重将教学的重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其中较典型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类的教学中已广泛开展。项目教学的特点,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讲授教育,强调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分组,合作完成某个项目。而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则更强调工作过程,要求个人要事先制定好工作计划,小组成员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工作环境中,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但项目教学法,也不是忽略教师的讲授作用,但应该注意对教师讲授进行控制与把握。

同时,一体化教学不仅仅是课程上的体现,而且是学生行为习惯、学生管理和日常生活工学一体化的体现。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工作过程的方法,还要注重学生工作习惯的养成,工作态度的转变。例如,作为网络管理员,其真正的工作可以说是24小时待命的,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就应该马上出发去现场进行处理。这种职业习惯,可以通过在学生业余时间临时把他叫来维护网络等方法加以灌输,让学生明白工作就是在生活之中的道理。

(三)探讨一体化课程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考核,注重质量控制

1、重心的转移

传统课程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依靠作业,考试得出一个综合成绩,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对题目难度的把握。有时候为了合格率,教师不得不出些比较容易或者已讲过多次的考试内容。而采用一体化教学后,学生的成绩不再是一次考试决定的,也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以网页制作中的一个项目为例,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要求后,需要自己寻找素材,采用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作品,而成绩不再由教师一人给出,学生可能要阐述自己的创作概念,以获得“客户”的支持;需要证明某个素材确实是自己创作的,以获得创意评分;需要把自己的作品摆放到网上,以大众的评价为标准,这样综合得出他的成绩。由此可见,评价的重心已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工作的过程,工作的效率和参与度。

2、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最好的检验标准,就是企业的需求。不过,我们不可能等三年后学生毕业才开始检讨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在平常教学工作中进行严格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以信息产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及选择性相统一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本地区经济、技术、社会以及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培训计算机网络型人才。本专业领域技能培养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及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学校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 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积极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及培训的机制。学校有关部门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及培训方案,在设备、师资、课程开发上要加强及企业的合作,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

3.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学校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要结合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及先进性的统一。 4.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根据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修业年限:3年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培养目标: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铸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中等技能人才为中心,着力设置社会急需的、能宽口径就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道德修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工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程答案

第一章 按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可以划分为哪几类?广播通信信道子网的拓扑与点到点通信子网的拓扑. 一个计算机网路由哪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若干个主机,它们向各用户提供服务;2)一个通信子网,它由一些专用的结点交换机 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3)一系列的协议,这些协议是为在主机之间或主机和 子网之间的通信而用的。 第二章 2.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传输介质各有什么特性?如何选择传输介质的特性主要有传输输率(和带宽有关)、传输距离(和衰减有关)、抗干扰能力以及安装的难易和费用的高低等几项,选择时要根据实际使用场合,综合上述因素进行考虑。如要求传输速率高,可选用电缆;要求价钱便宜,可选用双绞线;要求在不适宜铺设电缆的场合通信,可选用无线传输等。下述的特性比较可以总结出每种传输介质的特点,便于在实际中选择使用。典型的传输速率:光缆100Mbps ,同轴电缆10Mbps ,屏蔽双绞线 16Mbps ,双绞线10Mbps ,无线介质小于10Mbps 。传输距离:光缆几千米,同轴粗缆500 米,同轴细缆185 米,双绞线100 米,无线介质也可达几千米。抗干扰能力:有线介质中光缆抗干扰能力最好,非屏蔽双绞线最差。无线传输介质受外界影响较大,一般抗干扰能力较差。安装:光缆安装最困难,非屏蔽双绞线安装最简单。费用:对有线传输介质,其费用的高低依次为光缆、粗同轴电缆、屏蔽双绞线、细同轴电缆、非屏蔽双绞线。无线传输介质中,卫星传输最昂贵。 4.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 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2)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的某一电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 平的电压表示何意4 )规程特性,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

计算机网络技术(试卷及答案)

xxx学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期末试卷 A卷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总分30分) 1、OSI 模型分为几层 ( D ) A、4 B、5 C、6 D、7 2、在 OSI 参考模型中能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互连功能的层是 ( C ) A、传输层 B、应用层 C、网络层 D、数据链路层 3、ISP 是( A ) 的缩写。 A、Intranet 服务提供商 B、Internet 履务提供商 C、Internet 管理 D、Internet 连接 4、TELNET协议使用的端口号是?( D ) A、 7 B、20 C、21 D、23 5、下列哪种协议的目的是从已知 IP 地址获得相应的 MAC地址( C ) A、TELNET B、HTTP C、ARP D、ICMP 6、下列属于私有地址的是( C ) A 、193.168.159.3 B 、100.172.1.98 C 、172.16. 0.1 D 、127.0.0.1 7、以下连网络设备中,工作于网络层的设备是 ( D ) 。 A、调制解调器 B.、以太网交换机 C、集线器 D、路由器 8、 100Base-FX 采用的传输介质是( B ) A、双绞线 B、光纤 C、无线电波 D、同轴电缆 9、广域网的英文缩写为 ( C ) A、LAN B、MAN C、WAN D、Internet 10、TCP/IP 网络的体系结构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以下协议中 属于网络层协议的是 ( B ) A、TCP和 ICMP B、IP 和 ARP C、TCP 和 UDP D、ICMP 和 UDP 11、基于 TCP/IP 的互联网服务中, TCP 协议提供端口之间的( A )报文传输服务。 A、可靠的面向连接的 B、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读书笔记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机电一体化包括哪六大共性关键技术(相关技术)?p1 答:机电一体化包括六大共性关键技术:(1)精密机械技术,(2)伺服传动技术,(3)检测传感技术,(4)信息处理技术,(5)自动控制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 2.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具有哪六个基本功能要素?p2 答: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具有以下六个基本功能要素:(1)机械本体,(2)动力部分,(3)传感检测部分,(4)执行机构,(5)驱动部分,(6)控制及信息处理、各要素和环节之间相联系的接口。 3.何谓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接口?接口的作用和基本功能是什么?p3 答: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接口,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与交换的联系部件。接口的作用使各要素或子系统联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各个功能环节有目的地协调一致运动,从而形成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工程。接口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交换,通过接口完成使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信号模式或能量的统一;二是放大,在两个信号强度相差悬殊的环节间,经接口放大,达到能量的匹配;三是传递,变换和放大后的信号在环节间可靠、快速、精确地交换,必须遵循协调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接口具有保证信息传递的逻辑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规定模式进行传递。 4.简述执行部分的功能和分类。P3 答:执行机构的功能是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所要求的动作。执行部分是运动部件,一般采用机械、电磁、电液等机构。它将输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 5.何谓机械本体?P2 答:机械本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使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安置在一定位置上。 6.何谓动力部分?p2 答:部分动力部分的功能是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的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7.何谓传感检测部分?p2 答:传感检测部分的功能是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和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并转换成可识别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 8.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p8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doc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是重要的基础环节,然而,有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片面理解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反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该文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科学全面分析,以期构建和实施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大学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如果说专业知识是一个人扎根社会的基础需求,那么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营养需求。即使再宽广的土地,没有营养的补充,那也会贫瘠不堪。因此,专业知识和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问题,导致大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偏低,就业难度加大。唯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才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1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1.1在校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青年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企业发展中,青年始终担任着主力军的作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文素养却在间

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高职院校内,常常存在这样的状况,学生上课不积极,经常性地出现迟到早退现象,即使有时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但却热衷于做低头族,沉湎于手机的世界中。长此以往,他们的自我思考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动手能力也逐步形成问题。许多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晰,受潮流的影响,偏爱于文化快餐,快节奏的生活,严重阻碍了他们自我内在素养和能力的提高。用人单位的招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存储量,更重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人文素养教育的提高应成为教育的焦点。[1] 1.2一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极少,存在着严重的边缘化现象。在专业课程构建上,不断加强专业课的比重,甚至出现占用人文素养课程的情况,使人文素养课程处于一种孤立、零散的状态。例如: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外,并没有在开设任何有关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造成专业与素养课程的极度不均匀。 1.3师资力量的不足,考核过于宽松 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能够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忽视,造成对师资数量投入不足和师资质量的不达标。一些学校的选修课门槛低,在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上外聘兼职老师,专业技能不够硬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授课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另外,人文素养类的老师对于课程的不重视,不注重改变教学方式,考核制度过于宽松,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我鉴定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我鉴定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满怀激动和豪情立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准备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回首校园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有必要总结一下。 在大学三年中,我所获颇丰,已完成在XX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习。从学业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充实且有难忘的三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生活中,我亲切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回顾三年,我很高兴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帮助过他们,我也会永远感激着在我有困难时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兄弟姊妹们。 本人这三年以来,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成绩优良;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不足是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所以今后我一定会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除此之外,我还经历了半年社会实践,在这段期间,我深知道这是检验在校所学知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的加强巩固和提高,我非常珍惜这段实习过程,它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零开始,虚心向前辈学习,任劳任怨,力求做好每一件事,逐渐在工件中学会了做事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是不能跌倒的。我们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基础知识(复习用)

js1.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许多计算机系统或设备连接起来,按某种谢雨进行数据通信,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使用目的可分为公用网、专用网和利用公用网组建的专用网;按交换方式可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按网络拓扑结构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形、树形和混合型;按网络的地理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增加可靠性和实用性;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集中式管理;综合信息服务。 4.网络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5.网络协议的定义:保证网络中的各方能够正确、协调地进行通信,在数据交换和传输中必须遵守事先规定的准则,这些准则必须规定数据传输的格式、顺序及控制信息的内容,这个准则为网络协议。 6.网络协议由3要素组成:语法、语义、时序。 7.常见的协议由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 第二章 1.被传输的二进制代码成为数据。 2.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信号表示形式。 (以下非重点- -) 3.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通信模型:产生和发送信息的一段叫信源,接受信息的一端叫信宿。信源与信宿通过通信线路进行通信,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也将通信线路称为信道。 4.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模拟信号的系统称为模拟通信系统,而传输数字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5.模拟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宿预计噪声源组成信源所产生的原始模拟信号一般经过调制再通过信道传输。到达信宿后,通过解调器将信号解调出来。 6.数字通信系统由信源、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道译码器、信源译码器、信宿、噪声源以及发送端和接收端始终同步组成。、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硬件资源共享、_软件资源共享_和_用户间信息交换_三个方面。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演变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开放式标准化网络三个阶段。 3.串行数据通信的方向性结构有三种,即单工、_______和_______。 4.最常用的两种多路复用技术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中,前者是同一时间同时传送多路信号,而后者是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间片轮流分配给多个信号使用。 5.在TCP/IP层次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第四层(运输层)相对应的主要协议有_______和_______,其中后者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服务。 6.在TCP/IP层次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中包括的协议主要有IP、ICMP、_______及_______。 7.WWW上的每一个网页(Home Page)都有一个独立的地址,这些地址称为_______。 8.在网络中有线传输媒体主要包括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 9.以太网为了检测和防止冲突而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制。 10.ARP是把计算机的________地址转换成该机的________地址。 11.FTP的中文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 。 12.第一级域的域名中,_______ 表示网络资源;________ 表示政府部门。 13. 从计算机域名到IP地址的翻译过程称为____________ 。 14. 网络安全包括5个基本因素,即机密性、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等。 第 1 页共5 页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15.网络攻击行为主要有中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采用全双工通信方式,数据传输的方向性结构为( ) A.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 B.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C.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 D.以上均不对 2. 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 B )。 A、联机关系 B、结构关系 C、主次关系 D、层次关系 3. 双绞线由两根相互绝缘的、绞合成均匀的螺纹状的导线组成,下列关于双绞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 A、它的传输速率达10Mbit/s~100Mbit/s,甚至更高,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公里甚至更远 B、它既可以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C、与同轴电缆相比,双绞线易受外部电磁波的干扰,线路本身也产生噪声,误码率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大纲教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学时/学分:32学时/1.5学分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学》、《可编程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课教研室:机电一体化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选修课程,强调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完整性的统一,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较全面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各元部件的选择、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能力。 2.课程任务:任务是使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学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涉及的相关技术,重点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构建、设计,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电一体化的一般知识。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各部分的性能、特点。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交流逆变技术,位置检测技术,plc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常用电动机基本工作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机械部件与气液控制技术基本原理。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能设计电气电路图(就是控制电机启停、正反转,星三角这样的),并能完成配线。二、能进行PLC编程,能设计PLC控制电路。三、能用AUTOCAD画机械零件图,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三、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看懂设备的说明书等。

4.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占30%左右,期末占70%左右。 三、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绪论 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意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作的组织;机电一体化系统所代表产品的范围及分类;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 2.第二章交流逆变技术 内容:熟悉电力电子器件,掌握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熟悉PWM逆变原理。 重点: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难点:PWM逆变原理。 3.第三章位置检测技术 内容:熟悉包括行程开关、接近开关、光电开关检测开关原理及功能。 重点:在了解各种开关原理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设计。 难点:传感器接口技术,以及各传感器和plc输入模块连接。 4.第四章PLC控制系统 内容:PLC控制系统,系统组成与PLC结构,PLC的工作原理,PLC的规格与型号,PLC连接技术 重点:PLC连接技术,程序编制。 难点:PLC的应用与实践。 5.第五章伺服传动技术 内容: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分类,直流伺服系统结构和原理,直流伺服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直流伺服系统的动态校正,交流伺服系统的分类及应用。异步型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环形分配器;功率驱动器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重点: 直流伺服电机特性和调速原理,直流伺服系统组成的基本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变频调速装置的基本原理。 难点:直流伺服电机特性和调速原理,交流伺服电机特点及其调速方法。 6.第六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的叠加、重复、冲突等,使学校课程变得繁重而复杂,直接导致学校课程实施的混乱与低效。学校课程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实施才能平衡共同基础标准 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教育规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以科学规划与统整,重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学校课程新体系。 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倡导“自主、合作、竞争、快乐”的学风,秉承“品德自主塑造,活动自主开放,知识自主学习,生活自主料理,身心自主保障”的“五自”成长理念,成长文化,成长教育,成长课程……不断确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办学方向。 契合“成长文化”,建构“自主成长课堂”,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2012年9月,我校又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进行整体的探索与规划,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

国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二度统整”,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高度;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为补充的课程“选择菜单”,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宽度;活动课程――主题教育、体验活动、社会实践等为拓展的课程“序列项目”,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深度与自由度。统整后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课程都是以发展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这在很大程度烙上了“自主成长”的特质,“‘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因此形成,并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选课走班”等表现形式与实施途径,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指导思想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完美、最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以“自主、多元、开放、和谐”为课程价值指向,力求通过实施“自主成长”课程来实现“全人”的培养。 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成长课程”覆盖“儿童全部生活”,并推动儿童的社会生活、学科活动、个体需求的全面融合,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课程资源全开放,以及课程形态全开放。 三、课程架构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决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考试习题

1.1选择题 1、树型拓扑是(B )的一种变体。 A.总线型拓扑 B. 星型拓扑 C. 环型拓扑 D. 以上都不是 2、TCP/IP中的TCP对应于OSI/RM的(C )。 A. 数据链路层 B. 网络层 C. 传输层 D. 会话层 3、在OSI 模型中,第N层和其上的N+1层的关系是(A )。 A. N层为N+1层服务。 B. N+1层在从N层接受的信息前增加了一个头 C. N层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 D. N层对N+1层没有任何作用 4、具有中心结点的网络拓扑属于(B )。 A. 总线型拓扑 B. 星型拓扑 C. 环型拓扑 D. 以上都不是 5、OSI参考模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有(C )。 A.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物理层 B.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网络层、传输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C.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D. 应用层、会话层、传输层、物理层 6、在(C )结构中,一个电缆故障会终止所有的传输。 A. 总线型拓扑 B. 星型拓扑 C. 环型拓扑 D. 以上都不是 7、OSI参考模型是由(D )组织提出的。 A. IEEE B. ANSI C. EIA/TIA D. ISO 8、OSI代表(D )。 A.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 Institute B. Organization for Internet Standards C. Open Standards Institute D.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9、在不划分子网的情况下,IP地址205.140.36.88的(D )表示主机ID。 A. 205 B. 05.140 C. 88 D. 36.88 10、在不划分子网的情况下,IP地址129.66.51.37的(A )表示网络ID。 A.129.66 B.129 C. 192.66.51 D. 37 11、一个B类IP地址最多可以用()来划分子网。 A.8 B. 14 C. 16 D. 22 12、IP地址和它的子网掩码相与后,所得的是此IP地址的(C )。 A. A类地址 B. 主机ID C. 网络ID D.解析地址 1.2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终端,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互相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的覆盖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 3、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 4、试举例4种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中继器。 5、网络互连设备只实现在物理层之间互连称为中继器和集线器,要在数据链路之间互连称为网桥和交换器,要在网络层之间互连称为路由器,网络以上层次之间的互连称为网关。 6、IP地址是由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两部分组成。 7、IP地址190.233.27.13是 B 类地址。 8、B类地址的默认掩码是255.255.0.0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部分计算题及答案参考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部分计算题及答案参考 一.一台机器在TCP/IP中设置如下: IP地址:156.56.97.100 子网掩码:255.255.240.0 问:该主机所在的网络属于哪一类网络?其网络是否进行了子网划分?划分为几个?该主机所在子网的网络地址以及广播地址? 答:1.由A类网的第1字节范围是1-126,B类网的第1字节范围是128-191,C类网的第1字节范围是192-223可知:156.56.97.100所在的网络属于B类网络。 2.标准B类网络的子网掩码是255.255.0.0,而该网络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40.0,故知网络进行了子网划分。 3.由于子网掩码中的240=(11110000)2 可知:借4位做子网号,故子网划分数目是 24-2=14 4.网络地址:156. 56. 97.100 97=( 01100001)2 ?255.255.240.0 240=(11110000)2 156.56. 96.0 见( 01100000)2=96 既网络地址是156.56. 96.0; 广播地址:96.0= ( 01100000 00000000) 2 ?(1111 11111111)2 ( 01101111 11111111) 2=111.255 既广播地址为:156.56.111.255 二.已知网络中的一台主机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了172.31.128.255/18,试计算: 1.该网络中子网数目; 2.该网络中总的主机的数目; 3.该主机所在子网的网络号以及广播地址; 4.该子网中可分配IP的起止地址范围。 答: 1.由于172.31.128.255/18网段属B类网络,B类网络标准子网掩码位数是否16位。 故子网借位:18-16=2 则子网数目:22-2=2 2.该网络表示主机的位数是:32-18=14 则总的主机数目是:214-2=16382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X-Y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院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1年 12 月 24 日

目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1.总体方案 1.1导轨副的选用 1.2 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1.3 减速装置的选用 1.4 伺服电动机的选用 1.5 检测装置的选用 2.控制系统的设计 3.机械传动部件的计算与选型 3.1导轨上移动部件的重量估算 3.2铣削力的计算 3.3直线滚动导轨副的计算与选型 3.4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5步进电动机减速箱的选用 3.6步进电动机的计算与选型 3.7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选用 4.工作台机械装配图的绘制 5.工作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6.步进电动机驱动电源的选用 7.设计总结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志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

设 计 计 算 与 说 明 主要结果 设计任务: 题目:X-Y 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任务:设计一种供立式数控铣床使用的X-Y 数控工作台,主要参数如下: 1)立铣刀最大直径d=15mm ; 2)立铣刀齿数Z=3; 3)最大铣削宽度mm a e 15=; 4)最大背吃刀量mm a p 8=; 5)加工材料为碳钢; 6)X 、Y 方向的脉冲当量mm y x 005.0==δδ/脉冲; 7)X 、Y 方向的定位精度均为mm 01.0±; 8)工作台导轨长度为1260mm ; 9)工作台空载最快移动速度min /3000mm v v y x ==; 10)工作台进给最快移动速度min /400max max mm v v f y f x ==; 11)移动部件总重量为800N ; 12)丝杆有效行程为920mm 。 一、总体方案的确定 1 机械传动部件的选择 1.1导轨副的选用 要设计的X-Y 工作台是用来配套轻型的立式数控铣床的,需要承受的载荷不大,但脉冲当量小、定位精度高,因此,决定选用直线滚动导轨副,它具有摩擦系数小、不易爬行、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安装预紧方便等优点。 1.2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运动需要通过丝杆螺母副转换成直线运动,要满足0.005mm 的脉冲当量mm 01.0±和的定位精度,滑动滑动丝杆副无能为力,只有选用滚珠丝杆副才能达到。滚珠丝杆副的传动精度高、动态响应快、运转平稳、寿命长、效率高,预紧后可消除反向间隙。 1.3减速装置的选用 选择了步进电动机和滚珠丝杆副以后,为了圆整脉冲当量,放大电动机的输出转矩,降低运动部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转动惯量,可能需要减速装置,且应有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发展前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发展前景 在过去的5、6年中,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使得现代社会网络无处不在,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呈现出高速的增长态势,网络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网络在向社会生活渗透的同时,也在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并且已经渗透到传统企业开发、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2000年至今,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被明确列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国策的实施重点。企业对网络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网络技术人才迎来了一个“牛市”。就业空间较大,效益也好网络科技世界的兴起,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和科技世界的革命性发展,同时也为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人才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这个新的视野对于广大的IT 行业人员而言,它 代表着广泛的技术应用,更多选择的就业机会,和更高更远的发展空间。 其中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技术领域,尤其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网络经济蓬勃繁荣的形势下,网络技术成为信息技术界关注的热门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网络工程师正是这一学科的主宰力量。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都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各自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由此看来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没有网络,我们就无法进入真正的计算机时代;没有网络,企业无法实现信息化。基于网络培训投资大的方面原因,目前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缺乏对实用性的网络技术的培训。全国的高等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区区几万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而整个社会需要的却是数以百万计的具有专业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人才供应能力远远小于实际的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偏重于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网络技术有技术更新快、产品周期短的特点。因此,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往往是网络技术知识比较陈旧,缺乏网络技术应用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无法满足所在单位对他们的工作要求。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并且普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学历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国内急需发展网络技术方面的职业培训!! 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就业前景 与软件技术人员相比,网络技术人员的从业范围更广,知识体系更复杂,职业技能要求更高,目前网络工程师成为实施国内信息化的巨大瓶颈。 就网络工程师的学习方面来说,网络工程师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人来说较为容易学习,对自身将来就业也大有帮助. 网络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从目前的情况看: 企业的IT技术管理岗位一般设置为企业信息主管、总监等;工程技术岗位设置为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等;运行维护岗位设置为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设备管理员等;操作岗位则设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知识点大全

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1)以单台机为中心的远程联 机系统,构乘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2)多个主机互联,各主机相互独立,无主从关系的计算机网络;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4)网络互联与高速网络。 3.逻辑构成: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4.因特网是在原有ARPAnet技术上经过改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 对任何计算机开放,只要遵循TCP/IP 的标准并申请到IP地址,就可以通过信道接入Internet。TCP/IP传输控制协议(TCP)/互联网协议(IP) 5.电话、有线电视和数据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网络(三网合一) 6.计算机网络定义: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并具有独立计算能力的 计算机系统经过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相互联接,在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通信软件的控制下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的集合。 7.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构成(概念上讲) 8.网络软件可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 9.分类: a、按传输技术:广播式网络、点一点式网络(星型、树型、网型) b、按分布距离: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 c、拓扑结构: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网状结构 10.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s)

11.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 12.带宽:“高数据率”的同义词,单位是“比特每秒“ 13.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比特)/信道带宽(比特/秒)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米)/信道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14.误码率=传错位数/传输总位数 15.网络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定、约束与标准 三要素:1)语法: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和做出的响应。3)时序: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6.层次 N层向n+1层提供服务,n+1层使用n层提供的服务。 17.层次模型各层的功能 (1)物理层:单位:比特 物理层的作用是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原始的数据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单位:帧 相邻网络节点的信息流动 (3)网络层单位:分组 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路由选择问题 (4)传输层单位:报文 第一个端对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 (5)会话层(6)表示层

计算机网络技术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答案单选题(65题) 填空题(50题) 1.传输层、数据链路层 2.调频、调相 、 、OSPF 6.双绞线、光纤 7.传播 8.频分复用 9.点对点 11.电气特性 13.物理 15.慢启动 16.传输层、网络接口层 17.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 、20

21.透明网桥 22.差错报告、询问 23.静态 27.报文 28.曼彻斯特 30.或传输控制协议 32.星型、环型 33.同步 、 35.单工、半双工 36.源路由网桥 、HFC 38.动态 、 40.环回测试 42.询问 46.香农定理 47.循环冗余检验 48.随机接入 49.存储转发 50.RARP或逆地址解析协议 51. TCP 52. POP3 53. DHCP 5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55. 统一资源定位符 56. TFTP 57. 随机早期检测 58. 1 59. 虚拟专用网

60. 协议 61. 具体 62. 以太网 63. 随机 64. 65 名词解释(20题) 1.计算机网络: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以太网的协议。 3.端口号:16个比特长,具有本地意义,标识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交互的接口。 4.私有地址:只用于内部,不能用于互联网通信的地址,包括10/8、12和16。 5.地址解析协议:完成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 6.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可变长子网掩码,也称为子网的子网,可以在一个子网中使用不同的掩码。 8.套接字:48个比特长,由IP地址和端口号组合,标识连接的一个端点。 9.服务访问点: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地方,是一个逻辑接口。 10.生成树:生成树把交换机冗余造成的物理环路改造成逻辑无环的树形结构,从而改进交换性能。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用于大型互联网。 :无分类域间路由协议,构成超网,消除了传统的有类地址划分。 13.网络性能:网络性能是衡量计算机网络质量的指标,常见有带宽、时延、吞吐量等。 14.流量控制:匹配计算机网络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数据速率,使得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15.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者链路不致过载。 16. 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17. 地址转换协议: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在进出公网和私网而进行的转换过程。18.ICM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 19.10BASE-T:10表示数据率10Mbit/s;BASE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T表示双绞线。 20.实体:在数据通信中,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21. BGP:边界网关协议,是不同AS 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22. DNS:域名系统,是因特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域名转换成IP地址。23:Peer-to-Peer:对等连接方式或计算模式,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一种通信方式,不区分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