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研究

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研究

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研究

张建娥

基金项目: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编号:SGH0801-106)

作者简介:张建娥(1963年-),女,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以及信息素养教育. E-mail: jezhang8255@https://www.doczj.com/doc/5b17541063.html,

(榆林学院图书馆,陕西榆林 719000) 5 摘要: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榆林市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上提出了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包括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整合和信息评价六方面的能力。阐述了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模型的构建依据、构建方法以及实施过程。将营造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灵活应用big6培养模式以及加强教师业务水平作为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提出了10 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5 Information Literacy

ZHANG Jian-e

(Yulin Unversity Library, Yulin 719000,Shaanxi)

Abstract: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ZHANG Jian-e (Yulin University Library, Yulin 719000, Shaanxi) Abstract: After doing further research 20 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 s’ information literacy at home and aboard,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Yulin Cit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ix aspects, which include information dem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formation u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solving problems. We expound the construct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of the 25 Middle School Stud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Model, mak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the application of Big6 training mode and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teachers as the main approaches to cultivat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n present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30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 evaluation; training mode 0 引言

0.1 问题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时信息时代有

35 许多东西都需要筛选,当你的能力有限,接受到的东西不知道真假,不知好坏,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被信息所累、所伤、所害,这就要求人们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中,信息素养正在引起全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的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学生每天面临广泛的信息源,如何高频率、高效率、高质量地

40 将网络信息资源融入到中学生日常课程的学习中?如何引导中学生在利用网络过程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中学生信息素养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学校的信

息素养教育是否有效,都需要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和衡量的。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强,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如何把握这一关键45

时期培养其信息素养已成为广大信息素养研究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0.2研究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三日)开门见山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50

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55

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1]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信息素养教育并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60

发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很显然,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的未来社会,中学生必须具备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是中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和终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我国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虽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但对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65

及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本课题是在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及模式。

0.3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在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的基础上,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探索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及模式。

70

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对信息素养定义,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三个方面内容,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中学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信息素养内容的分解成若干特性,初步形成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及模式。

从我国中学生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对信息素养中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笔试75

和上机测试的方法进行评价,然而对信息情感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却难以评价,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是调查问卷的方式,这种评价方法只能反映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某个侧面,不能全面反映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能力。

本课题通过分析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在培养信息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信息素养融入在各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再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及模式。

0.4研究过程与方法

80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

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

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为保证本课题能顺利有效开展,按时按质完

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课题组成员同心协力,克服了地域上的困难,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人员组织安排与分工、研究工作进程计划等重要事宜,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人员的自85

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从而提高科研质量,同时也

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方案(表1)。

表1 课题研究内容及其实施方案

负责人课题研究内容设施方案预期成果

张建娥课题总负责,课题计划、结题报告撰写,理论研究调查报告1篇研究论文1篇

张晓娟课题阶段计划,文献调研,编制调查问卷,理论研究

张建平张建媛问卷的发放、回收、统计,在教学课堂实践中探索中学生信息素

养培养标准模式,实践研究

研究论文1篇

课题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文献研究充分了解国内外对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过去、现90

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状况,编制出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在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素养的内涵。调查问卷的发放应充分考虑到中学生在不同阶

段不同地区的信息素养教育的不同,应该包括从初一到高三各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充分考虑

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不同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预测研究,初步从信息素养各个层面分析,提出其评价标准95

的原则及评价过程及其方式,并将这种理念应用在中学生各科学习的实际过程中进行修正、

补充和完善。

最后进行综合研究,将国内外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初步提出适合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及其模式。

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我国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希望本课100

题的研究使之更推近一步。

1信息素养及其评价标准研究

1.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利用大量的信息

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3]

105

围绕信息素养的讨论,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步深入,比较简明的阐述来自美国图书馆学会

(ALA)1989年给出的: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

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4]

到了21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明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ACRL)(2000)把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定义为:“能够确定110

所需信息的范围;能有效获取所需的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来源;能将选择的信息整

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完成特定的任务;了解信息利用的经济、法律

及社会等问题并能合法地获取与使用信息。” [5]

从2000年起,我国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是提升信息,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115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120

种基本能力。

1.2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研究

信息素养的实现则是在信息素养标准的指导基础上完成的,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并为在信息社会探讨信息素养提供了一个框架,具有高层次的参考价值和宏观的指导意125

义。

1.2.1国外标准

(1) AASL标准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AASL)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中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 [6]

130

●能够有效且高效地获取信息;

●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135

●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作到最好;

●能认识信息对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性;

●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2) ACRL标准

140

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ARCL)制定的《高等教育素养评价标准》共包含5大标准22条共计量6项具体的评价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7]

●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决定所需要信息的种类和程度。

●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有效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

原有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

145

●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一员,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

特定目的。

●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

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

(3) ANZHL标准

150

2000年.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在对美国《高等教育素养评价标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澳大利亚信息素质》。2004年经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ANZHL)修订,形成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其基本框架分为6大类,包含19个指示和67指标说明。 [8]

155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确定信息需求的性质和范围。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评性地评估信息和信息查找过程。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管理收集到的或自己产生的信息。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结合以前的知识和新的理解来扩展、再组织或创造新的知160

识。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了解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文化、道德、经济、法律和其他社会

问题,并能遵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4) SCONUL标准

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CONUL)1998年提出信息能力模式。该模式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其实质依然是一个高校信息素养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165

级指标组成。 [8]

●识别信息需求的能力

●分辨“信息沟”分布方式的能力

●构建信息查找策略的能力

170

●定位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比较、评价已获得的不同来源信息的能力

●用适当的方法组织应用信息和向他人传递信息的能力

●综合和依赖现有的信息、促进知识创新的能力

(5) IFLA标准

175

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在参考ACRL、ANZHL、SCONUL三种标准的基础上,

试图建立国际图书馆界通用的信息素养标准。IFLA确定了信息素养的三个组成元素:获取、

评价和利用,并指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0]

●“获取”指用户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定义并表述信息需求的能力和

定位信息的能力。

●“评价”指用户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评价和进行信息排列组织与信息180

分类的能力。

●“利用”则指用户准确并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利用和信息利用的交

流与道德两个方面。

(6) NETS·S-2007标准

185

1998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颁布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S)

第一版,2007年在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

(NETS·S)》的第二版。从6个维度14个指标对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做了重新分类

与界定,为学生理解技术和使用技术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考标准。[11]

●创新与变革——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并能使用技术工具建构知识、开发新的产190

品与过程;

●交流与协作——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媒体与数字化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包括远

程协作)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

●熟练运用信息开展研究——学生应具备使用数字化工具搜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

力;

195

●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与决策——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恰当的数字化工

具与资源设计和开展研究、管理项目、解决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数字化时代公民的意识与素养——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人文与社会问题,其

行为要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

●技术操作与概念——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的概念、系统和操作的充分理解。

(7) NETS·T-2008标准

200

2008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在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上发布了面向教师的国

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T)第二版,这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

要求。正如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执行总裁Don Knezek所言,“今天的教师乐意成为学生

以及全世界同行的合作学习者,要作为动态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主动前进而不是被迫前行,205

数字化时代的教师具有将新的技术引入教育和提升他人技术技能的远见”。[12]

●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教师能够运用其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学习和

技术增强自身在面对面和虚拟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

的经验;

●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教师能够设计、开发和评价整合210

了现有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真实学习经验以优化学生的情境性学习,从而使N E T

S·S-2007标准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得到发展;

●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教师作为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型专

业人士应为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工作方面树立典范;

●提升数字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素养为学生树立典范——在不断发展演变的数字文215

化中,教师能够理解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社会问题以及自身的责任,并能在他们的专

业实践中表现出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

●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教师能够通过对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有效运用不断

促进自身的专业实践,并在其所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展现出领导能力,为学生树

立终身学习的典范。

220

除上述各标准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或正在制定区域性的、全国性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虽然各国信息素养标准表述不同,但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信息素养的定义——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识别何时需要信息,知道如何查找、评估和有效利用需要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做出决策而展开的。

1.2.2国内标准

我国目前仍没有制定符合国情的全国性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只有《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225

质能力指标体系》,它提出了评价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七个维度,开创了我国信息素质评价的先河,为中学生信息素质评价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专门针对中学生信息素质评价的标准尚未出台,但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却非常重视。

(1)北京高校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30

为探索并制定适合我国的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2003承担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科研项目。2005年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的配合下,完成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构成。 [13]

●维度一: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235

价值与力量。

●维度二: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维度三: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维度四: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且把选择的信息融

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建新的知识结构。

240

●维度五: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维度六: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作为个人或群体的一员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一个

具体的任务。

●维度七: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了解与信息检索、利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

题,能够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

(2)台湾国民中小学教师资讯基本素养指标

245

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管理部门早在1998年《扩大内需方案》规范了教师信息基本能力指标,并借鉴1993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通过的国家教师技术标准(简称NETS. T)基础上,制定了

《国民中小学教师资讯基本素养指标》,内容包括资讯课程专业素养、套装软件及应用软件250

操作素养和各科应用网络教学基本素养,用以规范台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但由于没有及时修订,它的时效性变弱,基本没有参考价值。[14]

在制订国民中小学教师资讯基本素养指标的同时,还提出了国民中小学教师资讯基本素养短期指标和教师资讯基本素养短期指标评量表,对教师资讯素养指标的实现提出了量化考核办法。

2榆林市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55

2.1调查概况

2.1.1榆林市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之一。2010年,榆林市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省第一[15]。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260

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榆林综合环境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的奋斗目标,榆林市提出了打造“书香榆林”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实施纲要[16]。

榆林市目前有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生11371人;高级中学9所,完全中学28所,初级中学171所,在校高中生83100人、初中生241345人;职业中学16所,在校生22785人;九年一贯制学校66所,在校生30266人 [17]。本文研究对象是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的在265

校生。

2.1.2调查目的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榆林市中学生在经过中小学阶段网络知识学习之后,加上日常在学校、家中、校外所接触的网络信息环境,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网络行为或知识,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

270

2.1.3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的思路主要根据信息素养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为出发点。共设计了10个问题,从学生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信息需求(经常接触信息媒介种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信息获取(每天上网时间、上网偏好、利用网络与老师的联系、网络275

资源检索方式和获取网络信息知识途径)以及信息评价(对网络世界认识)四个方面展开。

调查内容没有涉及到信息知识、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只是从宏观的角度上了解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2.1.4调查对象

为客观了解榆林市中学生信息素养基本状况,本次调查考虑到省级重点中学、市级重点280

中学和私立中学生源的不同,分别选取了榆林市有代表性的四所中学:榆林中学、绥德中学、榆林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学院附中)、榆林市苏州中学(简称苏州中学)。

榆林中学创建于1903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办学底蕴的百年名校,是陕西省首批确定的十五所省级重点中学和十所创建省一流中学的学校之一,陕西省标准化高中,是榆林市教育的“窗口校”和“示范校”。

285

绥德中学创建于1955年,省级标准化高中和市级示范高中,历年高考上线率名列全市

前茅。

学院附中是1998年才创办一所完全民办中学,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近年来学校办学质量在稳步提高。

榆林市苏州中学原名榆林市第三中学,1998年在苏州市人民政府的援助下,由初级中290

学扩建为完全中学,并更名为“榆林市苏州中学”,是省级标准化高中。

2.1.5调查过程

为了便于问卷的回收,各学校委托一名联系人(榆林中学张旭亮老师、绥德中学张建平老师、学院附中侯玲老师、苏州中学张家继老师),再通过班主任发放并回收。本次调查于2010年1-3月实施完成。共发放问卷1880份,收回1812份,回收率96.3%。

2.1.6数据收集统计

295

调查问卷是以学校单独发放回收,统计工作以每个学校为单位,先进行班级、男生、女生分类,再进行手工画正字统计,最后将统计数据汇总在Excel电子表格中分析。

2.2统计分析

说明:初中学生采集数据较少,不便于各个年级分开比较,数据比较时初中生只作为一300

组数据。

2.2.1学生基本信息(表2)

表2 学生基本信息

学校学院附中榆林中学绥德中学苏州中学人数百分比

男221 166 299 277 963 53.15%

女148 132 265 304 849 46.85%

初一20 0 100 98 218 12.03%

初二0 0 69 99 168 9.27%

初三0 0 102 99 201 11.09%

高一104 99 81 88 372 20.53%

高二120 101 95 100 416 22.96%

高三125 98 117 97 437 24.12%

2.2.2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是有信息素养的人的驱动力,当你产生了利用信息愿望时,一定会想到信息源,也就是寻求解决解决问题的途径。信息源可来自于网络、图书馆、政府机构、电影、电视、305

广播、手机、音乐播放器等存贮在媒体介质的信息,还可以是老师、家人、朋友、同学、虚拟社区问答等即时信息或口传信息。

(1)获取信息的媒介类型(图1)

中学生的信息需求,除上课外,还会从身边所接触到媒体中获取信息知识。中学生利用的媒介种类依次为:电视77.04%;网络56.35%;手机52.04%;报刊44.04%;音乐播放器310

35.71%;广播30.85%;其他4.03%。

各年级学生使用电视、网络、手机、音乐播放器、广播的变化次序几乎一致:从初中、高一、高二递增,高三略有下降。这说明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媒介资源越来越广泛,而高三学生为迎接高考,投身于复习之中,也就无暇顾及其他信息媒介的使用。

315

男生除了使用网络高于女生9.17个百分点外,使用其它信息媒介都低于女生,说明女生更擅于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充实自己的业务文化生活。

(2)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图2)

当中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依次为与同学交流

59.49%;咨询朋友57.01%;咨询老师39.13%;咨询家长36.70%;上网去找27.65%;查阅身320

边的书刊26.60%;去图书室查找12.03%;其他4.25%。

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为电视,其次为网络,然而当他们遇到问题时,网络资源并不是解决问题或查找资料的主要工具,反而是求助于同学和朋友。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程序在减少,寻求网络资源和同学间解决问题则逐年级在增长。

325

中学生利用图书室的不仅比例非常低,而且还从初中到高三逐年减少,说明中学图书馆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遇到问题时,女生依赖于家长,男生却青睐咨询老师,女生求助于朋友、同学和书刊的愿望比男生强,而男生往往趋向于从网络中寻求答案。

2.2.3信息获取

330

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获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互联

网是一个连接全球的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库,上网正在成为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生手段和生活方式。因此,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来展开的。

(1)每天上网时间(图3)

335

从整体上说,目前71.91%的中学生有过上网的经历,每天上网时间在2——3小时的占

3.09%,4小时以上的为3.81%。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上网已经蔚然成风,上网时间还是

可控的。每天上网4个小时以上的学生虽然只有一少部分同学,作为老师和家长则要随时关注他们的上网情况,正确引导其上网习惯和网络偏好。

中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从初中、高三、高一、高二依次递增,说明在中学阶段,上网最为活跃的是高二学生,高三学生则由于备考上网时间相对减少。这反映出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控340

能力并且还是把完成功课,迎接高考放在第一位。

从交叉分析来看,男生上网的比率为79.44%,女生上网的比率为63.37%,说明男生具有强烈上网的倾向,而女生却相对弱些。

345

(2)上网的偏好(图4)

中学生上网的偏好是娱乐(收看或下载电影音乐等)58.86%;查找学习资料43.59%;

聊天交友38.53%;获取新闻资讯35.27%;随便看看,打发时间23.43%;玩网络游戏22.53%;

参加虚拟社区活动5.96%;其他4.65%。这与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的,网民网络应用使用行为网络音乐(83.5%),网络新闻(80.1%),搜索引擎(73.3%),350

即时通信(75.3%),网络游戏(62.8%)排序有些相似[18],不同的是中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比新闻资讯要高一些,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渠道主要是聊天交友,对参加虚拟社区活动的较低。

本题为多选项,然而,笔者从个别中学生了解到,如果限定他们在众多选项中只能选出355

最喜欢的一种时,网络行为方式就产生了微妙的改变:男生网络游戏为第一选项,女生将娱乐(收看或下载电影音乐等)为第一选项,其它依次为:聊天交友、查找学习资料、获取新闻资讯、打发时间和参加虚拟社区。说明中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对网络具有二种以上的偏好,在“愿意使用”和“最喜欢使用”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如查找学习资料,只是他们的第三或第四优先选项而已。

360

虽然各个年级上网的偏好略有不同,查找学习资料排在了第二位,说明中学生上网偏好还是比较健康并能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但同时也看到上网以“娱乐”、“聊天交友”的中学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还有占二成的上网是随便看看,打发时间,说明我们确实有必要对中学生的上网习惯加以引导,也需要对他们上网寻找信息的取向和方法加以指导。

女生上网更多地是查找学习资料,而男生玩网络游戏远远高于女生22.98%个百分点。365

(3)利用网络与老师的联系(图5)

调查结果显示,师生间每月通过E-mail、BBS或QQ的交流次数较少,59.16%的学生从来都没有通过网络与老师联系,每月联系1——2次19.65%;3——5次的8.83%;6——8次3.42%;8次以上的4.64%。说明老师对学生网络生活引导作用较弱,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师面对学生上网行为有种“无视”或“不作为”的态度,值得引起有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关注。

370

教师对学生上网“不作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多数老师不支持学生去上网,有的学校规定严禁学生上网,而实际上学生上网的比例非常高,为了避免与老师在网上撞面,干脆不选择在网上与老师的交流。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上网,不再涌向黑网吧,就完全可以将学生上网的“窗户纸”点破,学生与老师的通过网上交流将会更375

加畅通。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既可以一对一交流,也可以一对多、多对一地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还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那种拘束。如果是匿名交流的话,可消除学生的“不安全感”,会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倾诉其真实的380

想法,这样便于老师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困惑、发现有用的资源、班内通知或通告,都可以利用BBS或QQ群进行发布,师生们可以打破时间、空间、距离实现共同解决问题、学习资源共享等,这种的交流方式,特别是QQ群越来越受到中学生的青睐。

(4)查找网络资源的方式(图6)

385

在浩瀚的网络中,想要快速而正确地找到所需的资源,犹如大海捞针一般的困难,使用者必需能够慎选工具并加以妥善地运用,才能使资源搜索事半功倍的效率。

中学生最多利用google、百度等全文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源检索的占绝大多数为

69.54%;从自己熟悉的网站链接的有27.37%;不一定,会尝试各种方法的26.77%;Yahoo

等目录式搜索引擎8.11%;网络数据库4.96%;其他2.98%。

390

有个别学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并注明不懂。说明一般中学生无法明确地区分“搜索引擎”与“入口网站”,他们只知道上网时都会先链接到新浪、163、搜弧等门户网站;他们或许不清楚什么是搜索引擎,但却知道要查资料时会利用网站上的查询工具去搜寻;他们更不知道网络数据库,利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很少。

395

在网络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布尔逻辑等多种检索方法,本次问卷中没有体现出来。其原因是本人在大学生文献检索课上做过这方面的调查,文献检索课前,大学生也很少利用这些检索方法[19]。

中学生利用全文搜索引擎从初中到高中处于上升的态势,而尝试各种方法则是处于下降的趋势。

400

(5)获取网络信息知识的途径(图7)

中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知识的途径在信息技术课上54.75%;同学交流46.96%;网络资源

33.28%;自学27.76%;其他科目课13.36%;父母12.20%;其他3.15%。

多数中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信息技术课,其次是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面得到的,近三成的同学是利用网络资源或自学习获取的,通过其他科目的老师以及家长获取405

的比例相当低,说明其他科目的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的引导作用比较小。

相对而言,初中学生通过父母获取高于同学之间的交流,说明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性比

较强。

笔者就信息技术课上课方法及内容与几位高一男生进行面谈,交流的结果是多数学生在410

信息技术课上不愿意听老师讲课,用学生自己的话说,难得有免费上网的机会,狠不得一下子将老师赶出机房,好让自己上网打游戏。

与另一学校高一女生交谈时,她说学校机房的电脑上网速度非常慢,还有许多坏电脑,到信息技术课上,只有少数学生上机操作,其他同学觉得没有意思就回教室上自习;当我问到你们老师在做什么?她的回答是,有时讲点内容,有时让学生自己操作,甚至只开一下门415

让学生自己玩去;当问起信息技术课没有考试吗?“我还是高一学生没有参加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讲考试,听考试过的学生说,考试前老师把一些题做出来,让学生去背,再参加考试,基本上是人人过关。”

与初一女生交流时,她说“老师在信息技术课上讲解QQ使用方法,太没意思,我们同学的QQ已经是太阳级别”。

420

虽然信息技术课是中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但由于课程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过时,学生玩心依旧,老师教的无耐(亲自操刀想办法让学生考试过关),电脑设备配置落后等原因使信息技术课往往流于形式。

2.2.4信息评价(图8)

对信息评价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体现,特别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经常在利用网络资源,但很少对其进行评价。这次问卷425

调查中旨在了解中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感性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39. 40%的学生认为网络世界有些部分是真实的;38.91%认为很复杂,不好说;12.31%的学生不想去考虑;8.33%觉得完全是虚拟的;4.19%认为是被商家和政府掌管的世界;还有3.15%的学生认为网络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430

初中学生认为网络是真实的世界和认为是完全虚拟的都比高中学生要高一些,说明初中学生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网络世界认识的模糊性。其实有近三成多的中学生认为网络世界很复杂,不好说,这也是对网络世界的模糊的认识引发的。

从低年级学生到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网络中的世界不想考虑,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思维,按常规的思考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对社会以及面对的网435

络世界越来越了解和认识,而不能是不想去考虑。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对中学生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偏差,中学生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家长来说只要孩子学习好比什么都强;对于学校来讲,只要学生仔细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就是好学生;这样助长了中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习气。

男女中学生对网络世界的认识稍有差别,近47%的女生认为有部分网络世界是真实的,440

比男生高出8个百分点。

2.3调查结论

针对榆林市四所中学的1812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我们将问题的焦点集中于

学生们基本对信息源的使用与认知、网络行为与偏好、对网络世界的认识与评价。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榆林市各学校间信息素养水平差距不大,男女生间的差距主要是男生上网愿望445

表现的比女生更强烈一些,从整体而言中学生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具体地表现出以下特征:

2.3.1可获取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但利用时间相对较少。

与电脑、网络、多媒体一同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可塑性大,叛逆性强,学习意愿高,传

统课程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书刊、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搜索

450

网络资源、利用手机上网等信息源来获取知识。

但相对而言,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听课和写作业上,利用其它资源自主学习的时

间非常少。信息素养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上,衡量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标志

之一就是利用计算机来获取并处理信息,而中学生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机会很少(近三成的

中学生从不上网,还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每天上网不足1小时)。

455

2.3.2具有强烈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愿望,但没有正常的上网场所。

虽然“校校通” [20]工程实施接近尾声,全国大部分中学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校园网,

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练习。但中小学阶段每周只有一次信息技术课,远

远达不到学生迫切上网的需求,学校再没有供学生随时上网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中学生就不

得不选择黑网吧来满足自己上网的需求。

2.3.3经常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学习资料,但缺乏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

460

学生利用网络所得到的资料,大多只是利用剪贴的功能撷取内容,限于文书处理的能力以及资料搜集的习惯,对于找到的资料大多不会妥善保存或经过加工处理后二次应用。查过的资料下一次还要使用时,通常需再重查一次;对于不同形态的档案格式(如文字、音乐、影像等),也缺乏资源分类处理的能力,无法整合成新的文件再次利用。

465

在查找资料时,多数学生只使用搜索引擎的简单查询功能,很少有人利用高级检索语言或语法,如布尔逻辑等。查询结果出来后,不能很好地对信息资料进行有效评价和筛选,甄别信息的能力较弱。

2.3.4喜欢在网络中寻求刺激,但普遍缺乏网络伦理、安全意识。

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挫折锻炼和教育,加上课业负担沉重,如果出现考试

470

成绩波动却不知如何减压,就想通过网络来寻求刺激和发泄。而网络的互动性、包容性、虚拟性和匿名性极容易使中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渲泄自己的情绪。

比如个别学生由于成绩不太理想,又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对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心存妒忌又无法超越,就把他们模拟成网络游戏中的人物,并设为假想敌,对其进行攻击,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有时借助网络聊天或BBS以他人的名义,辱师长,骂同学,甚至容475

易导致犯罪行为或偏差行为,普遍缺乏网络伦理、网络礼节及网络安全的概念。

还有少数学生为了逃避课业、家庭、朋友的压力,而逐渐沉迷于网络世界,网络游戏的盛行,更助长了中学生脱离现实的风气;另外,宽带网络的普及化,更多的学生可以在家中获取更快速的网络服务,而许多家长也因为安全无虑的前提下,而放任学生们在家中自由上网,经常导致荒废学业、影响休息睡眠等。

480

2.3.5重视教科书学习,但没有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习惯。

在以高考为导引的中学教育机制,中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教育一般是从大学才开始,虽然中学生在老师们的要求下,同学们可以在家长或朋友的陪同下去逛逛图书馆,但对图书馆的功能及服务了解非常有限,真正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学生很少。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利用网络服务的为数不多,笔者进入榆林中学、绥德中学、榆林苏州中学主页上(学院附中没有学校485

主页),没有找到有关图书馆主页或资源的链接。

中学没有图书馆的编制,多以图书室的小规模经营方式,且是非独立单位隶属于教务处办公,缺乏图书经费,馆藏也不多。虽然普九教育对图书有一定的要求,但政府采购的多数是低折扣图书,利用率普通低下。其因一是中学图书馆向学生开放时间非常有限,主要是对教师进行开放,学生利用图书室多数是为完成作业查找资料;其二是学生对图书馆的认知也490

较少,图书室也没有专门地对学生进行利用图书馆培训;其三是图书室不能提供馆藏查询、参考咨询、媒体阅览等读者服务,仅仅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入室阅览而已。

3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以及榆林市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中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普通不高。因此,为了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必须构建一495

种简单易行的信息素养标准评价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3.1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的构建依据

我国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途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来完成的,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以及各省市相继出台了许多与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文件。

500

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1]

505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2]把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养作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3]发布后,各省市

自治区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评价体系,如:《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510

见(试行)》[24];天津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2011年11月分别在塘沽一中和西青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系统升级二级培训会[25]。《安徽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明确地提出2009年统一招生考试模式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26]。《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在全国各地中学生教育中得到了普通应用。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515

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同时将其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层面,形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520

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作出了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于教学人员提出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27]

●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需求意识、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

洞察力以及对教育技术的兴趣与态度等;

525

●知识与技能——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

与评价等;

●应用与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等;

●社会责任——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53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中学生信息素养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否有效,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和衡量的。因此,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及其标准,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上提出了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包括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整合和信535

息评价六个方面的能力:

●信息需求能力。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解决的问题,通过问

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信息检索能力。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有效地检索所需要

的信息。

540

●信息获取能力。对检索结果进行有效地采集、存储和管理,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来源

和信息内容的质量,高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

●信息使用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浏览、阅读、记录,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

性和相关性。

●信息整合能力。对信息的组织与分析,选择的信息整合到个人或者组织的知识体系

中,并且通过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来解决提出的问题。

545

●信息评价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价。

3.2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模型的建立

如何将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

通过张晓娟对信息素养培养的三种实践模式比较分析[27],我们认为,Big6是一种已经在国550

外得到普遍应用的信息问题解决模式,有利于培养中学生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Big6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解决信息问题,世界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

或成人学习,都在采用这种方法,运用各种资源来帮助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Big6给了我们一个解决问题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步骤,那就是定义任务——搜索策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

555 Big6模型按照一个完整的信息行为过程或信息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展开,能够完整地涵盖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六个方面。如图9所示:

Big6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特别注重让学生了解:我怎样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信息?而且把“运用信息”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识别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Big6

560 法用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帮助学生有效满足信息需求的技能,使学生在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决策时都能够应付自如。

3.3 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的实施过程

要真正把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运用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则必须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转为切实有效的实际操作过程。我们将信息素养标准按照big6的方法分成六个步骤来

565 实施:

(1)定义任务——信息需求能力的培养。①任务或者信息问题的定义,已经要解决或者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如常生要完成的各学科的作业、语文课的作文、课文的预习和复习等。②确定完成任务(信息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2)搜索策略——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①把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所有可能资源设想出

570 来,比如课本上能找到什么信息?网络资源要查那些?要问那位老师等?②评估各种不同的资源,按照便利性、可获得性等要求来确定这些资源渠道利用的优先顺序,如课本、图书馆、资料室、网络资源、同学、朋友、教师、家长等。

(3)获取信息——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①找出这些资源,进入实际查找工作。②在这些资源中进一步找出有用的信息,同时记录这些资源以备再用。

575 (4)运用信息——信息使用能力的培养。①在阅读、倾听、观看、谈话中获得有用信息。②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做好记录、摘要等。

(5)整合信息——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①按照形成的提纲或老师的需求,把从不同渠道提取的有用信息整理组织进来。②表达信息,比如做成研究报告或作文,向同学演讲等。 (6)评估信息——信息评价能力的培养。①评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简单高效。②

580

图9 big 6模型与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

评估解决问题的结果,自己和老师是否满意,是否有效。

具体的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的构建与教学实施过程见表3:

表3 Big6 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的构建与教学实施过程

Big6 各阶段教学活动

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

价的构建

教师教学的指导策略

Big1任务定义

定义问题所在为何需要信息组织讨论问题,

确定信息需求问题是什么试写出研究的问题

Big2信息搜索策略

确定资源范围有哪些信息资源可用利用一般参考资料撰写问题背景

列出优先顺序何处寻找利用头脑风暴法写出可能的信息源Big3定位获取信息

找到信息资源如何开始写出关键词和检索策略

获得信息如何检索利用信息检索、检索策略的指导

Big4使用信息阅读信息需要什么信息

通过访问图书馆、资料室、网络资源、

数据库等筛选资源

摘录信息哪些信息对我有用阅读、撰写读书笔记的

Big5整合信息

归纳信息如何有效读取信息集结概念,写成子标题

呈现信息信息足够了吗阅读并筛选资料,讲解资料的组织方法

Big6评价信息评价作品如何建构或呈现信息

回答研究问题并写,指导研究报告及参

考文献规则

评价过程得到什么知识和技能和同学或教师共同评价自己的作品

注[29]

4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的实施策略

调查分析表明,影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管理导向、信息资源环境建设和585

教师的信息素养等。目前各中学虽然正在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教学改革,但实践上仍是以中考、高考升学率为导向,对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认识不足,致使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基本流于形式。致使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低下,其教育刻不容缓,应引起各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从学校教学管理角度出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1加大中小学经费投资力度,重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590

在信息资源环境建设中,由于硬件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各学校仅仅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学生没有足够多的电脑用来自主地学习。与此同时,各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也严重滞后,特别是榆林市各个中学尤其突出。笔者在google上检索榆林市教育网址导航时,其门户网只有两个,榆林教育网和榆林教学资源网,12个县区有相应的教育信息网,近半

595

数的中学没有自己学校的网站。

有主页的学校,打开网站,大多提供的是学校新闻、概况、招生信息和政策法规等内容,注重的是对外交流功能,明显地缺乏教师备课、教务管理和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这些网站不能提供较为实用的信息和服务,更谈不上让学生利用这些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从网站的内容来看,展示给学生的只不过是另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而已,是学习的题库,很难吸引学600

生来利用。

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是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培养的物质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中学要尽可能地利用其各种力量,加强校园网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建立学校主页、班级网页(社区或群)、个人网页(博客、微博)等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信息氛围,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4.2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做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典范

605

教师是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引路人,其自身和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NETS-2008)[30]值得我们鉴借,其一级标准的主要内容:教师能够运用其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学习和技术增强自身在面对面和虚拟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的经验;教师能够设计、开发和评价整合了610

现有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真实学习经验以优化学生的情境性学习,从而使中学生的信息知识、技能和态度得到发展;教师作为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型专业人士应为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工作方面树立典范;在不断发展演变的数字文化中,教师能够理解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社会问题以及自身的责任,并能在他们的专业实践中表现出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能够通过对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有效运用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实践,并在其所在学615

校和专业共同体中展现出领导能力,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

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4.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

中学生信息素养基本知识的培养一般借助于《初、高中信息技术课》来完成,信息技术620

是“信息素养人”必备的信息能力。教师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让学生将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比如通过网络资源来查找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flash动画、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FrontPage网页制作、Word小报、电脑绘画等,让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来评价自己的完成任务的过程,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4.4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激发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兴趣

625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信息素养的形成并非只有在信息技术课所能解决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它各学科教学中,探索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和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充分体会和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兴630

趣。

这种整合在形式上应该是双向的。即: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充分选用相应的其它课程的内容作为学习操作的实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明确操作的效用性价值,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相应学科的理解和识记;同时,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效果,并且还可以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4.5将big6信息素养标准培养模式,应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来

635

目前,国内外教师正在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为自己的学生建立big6信息素养标准培养案例,比如地理教学案例有《阿拉斯加研究计划》[31]、《投资沈阳报道》[32]等;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雨中登泰山》为例,给出一个基于Big 6的教学设计案例[33];自然教学案例《探究自然奥秘--海啸》] [34];应用big6 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35];浅析big6 模640

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36]等等。但相对而言,国内各科big6教学案例还是比较少,应充分地引起中学教师的重视,要将big6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整合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来,将big6 解决问题的技能内化为中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

5结束语

未来社会,不学习新技能,不会操作电脑,不会运用互联网,不但成为现代文盲,更使645

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极不方便。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即不懂电脑也算文盲;第三类不能使用电脑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37]基础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素质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为了提高国家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650

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通过对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研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从中学生基本信息、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以及信息评价四个方面,对榆林市中学生

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认为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提高。

2、在分析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应具备信息需求、信息检索、655

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整合和信息评价六个方面的能力——即信息素养评价的标准。

3、为了将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过程中,并建立起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

——big6模型,通过研究人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使big6 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步内化为中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

4、在对榆林市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教学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了660

加大中小学经费投资力度,重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做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风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激发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兴趣;将big6信息素养标准培养模式,应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来的对策与措施。

信息素养标准作为评价中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南,是对信息素养665

进行量化的工具。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同时所有的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中学生教学工作实践过程中进行。然而,我们这次的研究工作虽然有第一线的中学教师参加研究,但主要研究人员却是高校教师,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仅做了一次调查,却没有进一步的跟踪调查,造成了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同时,由于时间所限,本次研究仅仅建立起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评价的基本培养模式—670

—big6,但教学研究案例较少。伴随着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后续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一方面结合教学实际做出更多的big教学案例,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应逐步建立健全中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考核标准,进而推动出一个国家层面上的的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