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语教学方法之语法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交际法

外语教学方法之语法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交际法

外语教学方法之语法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交际法
外语教学方法之语法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交际法

几种外语教学方法比较(一)

摘要:外语教学法是研究、教授和学习外语规律的科学。本文旨在选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较大的四种外语教学方法做一比较,对其做出评价,辨析利与弊,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翻译法(TranslationMethod),

直接法(DirectMethod),

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

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

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能自觉主动地驾驭各种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旨在向同行们介绍一下各种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及其评价,目的在于提高对教学法理论的的认识和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一、翻译法(TranslationMethod)

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法体系是近一百年的事。

中世纪希腊语和拉丁语在欧洲盛行,拉丁语是当时欧洲文化教育、著书立说的国际语言及教会和官方语言,当时的教学方法就是翻译法。到十八、十九世纪,英语、法语兴起,学校开始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由于找不到新的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就自然地沿用教授希腊、拉丁语等古典语的翻译法。

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例如:老师说“apple”,学生马上说出“苹果”。

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它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2、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3、主张通过阅读外语名著学习外语,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

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1、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2、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3、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4、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好控制,选择对学生的测试方法也比较容易。

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弱点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弱,语音语调较差。虽学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一旦用于实践,如写作,口头交谈,便会频频出现错误。不难看出翻译法的缺点是:1、未能恰当地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语法、词汇与课文的阅读教学脱节。2、过分强调用翻译法进行教学,容易养成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3、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翻译法的优点是:1、在外语教学里利用文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2、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智慧的磨炼。3、使用方便。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4、在外语教学里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对建立外语教学法体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科学的进步,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翻译法吸取了其他教学法的一些优点,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在以阅读为主的情况下,兼顾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形式也变得多样,方法较为灵活,活跃了课堂教学。

二、直接法(DirectMethod)

《韦氏英语大辞典》(Webster's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对直接法有过一段解释:“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

这一定义勾划出直接法有别于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用外语讲练外语,不用翻译,也不作语法分析。

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吸取别国的科技成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不通也就成为各国之间人们直接交往的障碍。在这种社会的需求下,对外语教学提出了两项新要求:1、外语应当大普及,而不应只是过去少数封建贵族子弟的专利品;不仅学校应普遍开设外语,而且应开办许多能短期见效的各种现代外语训练班。2、外语教学中,口语应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原有的语法翻译法在这种新的社会需求面前显得完全无能为力了。与此同时,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外语教学法的邻近科学都已有了长足的长进,为新方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矗这些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外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外语教学要进行改革的呼声中,直接法应运而生了。

直接法的基本原理是“幼儿学语”论。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是先有口语而后有文字的。文字符号只是在语言(口头语言)产生很久以后才产生的。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根本的,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直接法便是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

使用直接法进行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如下几项基本原则。1、直接联系原则。每教一个新词语,应把该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及客观表象直接联系起来。2、模仿为主原则。不是先学习语言规则,而先听周围的人说话,模仿着说。以模仿多练为主,语言理论为辅。3、归纳途径教语法规则原则。让学生先实际掌握语言材料,再从他们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4、以口语为基础原则。先口头实际掌握语言,然后再学习文字符号的识记和书写。

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认为:1、语言是一种熟巧、技能或习惯(habits)。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模仿。2、语言是一种技艺(art),而不是科学。精通一项技艺,全在于刻苦多练。如学游泳。使用直接法进行外语教学的途径一般为言语→语言→言语。也就是说从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活动入手,以学习言语的单位——句子开始,实际掌握外语,然后再通过归纳途径,学习一些语言理论知识,用以进一步指导今后的语言实践,即语言的实际使用,也就是言语。采用此法的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掌握外语,并领会直接法的实质。所任课班级的人数以20人为宜,人数太多影响教学效果。课时要充足,最好每天都有使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

直接法有以下几点不足:1、在外语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2、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不善于利用,一味排斥。3、在中小学外语教学条件下,偏重了实际掌握语言,而对发展智能方面则注意不够。4、使用这种方法培养学习,实际掌握外语(特别是口语)虽然一般不错,可是语文学修养浅薄,对许多语言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难度大结构复杂的语句只能凭语感猜测,不免出错。

直接法的优点是:1、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方面效果明显。3、强调直接学习和应用外语,促进学生使用所学的语言在课内外广泛开展交际。4、注重实践练习,培养语言习惯。5、为外语学习提供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

直接法比较适合于以纯实用为目的的外语训练班。外语专业的打基础阶段,特别是入门阶段也比较有效。直接法在外语教学法史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于语法翻译法是教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并成为以后教学法现代改革派的发端。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二战前,美国的外语教学十分落后。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全面参加了世界大战,战争形势的发展要求把大批青年军人派往有关国家。为此美国军队、学校开办和各种外语学习班,在短期内为军队培养了大批掌握外语口语的人材,满足了战争的需要。在此期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一方面研究了本国人学习外语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研究了外国人学习英语的问题。在总结四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外语教学时提出了听说法的名称。

听说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问题的。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即把听到的外语能用口头表达出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莫尔登把听说法理论基础概括为下列五点:1、语言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出来的文字。2、语言是一套习惯。3、教语言,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4、语言是本族人所说的话,而不是某个人认为他们应该如何说的话。5、语言是不同的。

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语言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操一种语言人的口头讲的话与该种语言的传统语法有些地方是不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口语是活的语言,学习语言主要是学习口语。心理学家根据观察、分析动物和人的心理结果,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刺激和反应。在进步步的研究基础上,得出语言教学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和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

在教学中听说法分五步完成,即认知、模仿、重复、变换和选择。第一步教师发出语言信号(主要是句型),同时借助实物、图片、手势、情景等说明信号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步当学生理解了新的语言材料后,教师批复示范,学生跟着模仿,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再模仿。第三步让学生不断重复所学的语言材料,直到能背诵为止。第四步作变换句子结构练习,选择某些词汇、成语和句型,用来描述特定的场面、情景或某一事件,以培养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实践的能力。

采用听说法教学的几项基本原则。1、听说领先。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在学生打下一定的听说基础以后,再进行读写教学,使读写促进听说。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上,在大量操练的基础上养成一套新的语言习惯。3、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是语言教学基础,也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中心部分。句型不仅具有结构意义,还具有词汇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语言技能的培养应围绕句型这个中心来进行。4、排斥或限制母语。听说法把培养口语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反应快,用外语进行思维,而利用母语或翻译作为教学手段,会妨碍学生在外语和思维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减慢学习外语的过程,对掌握外语口语不利。

听说法的产生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1、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重视听说训练。2、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3、把句型作为外语教学的中心。4、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所学外语的基础上找出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5、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听说法的不足是:1、否认了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和智力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活用语言能力的培养。2、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与意义。3、读写能力较弱。

听说法无论是在外语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用于外语教学中,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因此听说法在外语教学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

七十年代以来,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进行教学已成为国外语言教学颇受青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就是交际教学法。我们知道六十年代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政府间和民间在各个领域的交往都更加频繁。在西欧,除了本地区人民的友好往来之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成人劳动力也流入欧洲共同市场国家,求职谋生。在各种接触中,都遇到语言不通的障碍。即使学过一些外语的人一旦到了国外,也连起码的交际活动都不会,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传统的教程难解燃眉之急。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语言学家在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启发下,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他们不仅把“语言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客体,同时还把一系列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也纳入了研究范围。在一系列的新兴学科中,有三门学科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较大。这三门学科是“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 社会语言学”(Sociol-nguis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语言学家们发现,人类语言不仅在构词造句方面有规则可循,在语言交际中,也有不秒规则需要遵守。如“连句成篇”,“上下文照应”的规则,语言“合适性”规则等等。这些规则都是人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社会环境中习得的。跨越一个文化,规则就会有所变化。语言学研究的这些成果,为外语教学召示了一个新的道理;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构词名造句的能力,还应把交际能力,跨越文化交际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什么是交际能力?目前人们相当普遍地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主要部分: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应变能力。

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在教育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法领域中所有的实践、理论和研究的重大问题,都归结到交际能力这一基本概念上。这种“交际能力”的提出与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形成对照。它的出现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从社会的角度观察语言。以上这些思潮和交际能力这一概念相结合,形成了交际语言教学这一思想。它成为八十年代早期外语教学的新思潮和新方法的汇合点。

我们知道,学习一种语言,其实也是学习一种文化的社会规则。然而这种规则的学习不同于句法的规则,可以跨越时空,而是必须依靠学习者自身的参与与体验。没有这种体验,对该语言所包涵的理解就会残缺不全。

在用交际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课堂教学活动应是任务型的。要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语言作为媒体以实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完全正确。另一方面在选择和设计课堂交际活动时要让参与交际的双方存在信息沟(infor-mationgap)。也就是说双方都不知道各自所拥有的信息,以使交际活动更接近于真实。

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异邦文化的特点。

交际法旨在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别于那种纯粹的“语言”能力。交际法的特点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教他们将这些语言技能灵活地运用到英语交际中去。

交际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是:1、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而不只是以教师不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2、使用的教材需要反映语言应用的广度。3、课堂采用的程序要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如教室的布局要适合于成对或小组活动。4、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练习为中心。

交际法的根本点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语言学习者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是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的。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的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交际法的优点是:1、注意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4、交际法仅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节省时间和精力。5、从长远的观点看,交际法交给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语言的适当技巧,因为它是建立在与这些实际用法十分接近的基础上的。

交际法存在的问题是:1、以功能为主编写教材,打乱语法本身的系统,增加了学习语法的困难。2、在起始阶段,交际法使习惯于其它方法的学生感到困惑。3、同一功能可用多种形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没有客观标准。4、交际法比提到的其它方法更难评估和测试。5、交际法看上去与传统方法相悖,因此它容易遭到反对,尤其是遭到年长的教师和学习者的反对。

交际法还存在着潜在的问题。交际法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主导地位的减弱并不等于不再发挥作用。在备课方面和纯专业技能方面,对于如何把握时机和方法加以有效的干预,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教师还必须在外语方面具有极强的能力。另外交际法不对教师提供使用教材的安全感。而用比较传统的方法,教师按照教材提供的规定进行讲就足够了。在交际法中教师有必要选择、改写和自编他们所用的教材。

以上几种外语教学法只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法,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一方面它们反映时代对外语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时代对外语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解答。作为一名语言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种方法的利与弊,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培养目标,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长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英语翻译法与直接法的比较与结合(2)

英语知识 2.2 直接法的主要特征 直接法着重口头表达和自然交际,语言学习始于日常表达,而非古老的语言文学。课堂行为用目的语以口头形式展开,强调模仿,培养语言习惯。大部分时间用于提问和回答,练习包括替换、听写和叙述等形式,课堂上还会涉及听力理解,听力不是游离于口语之外的技巧。而是其基础,听力知识也会转化为口语知识,一其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技能的训练。在直接法中,通过已知的外语词汇或其他辅助手段,直接学习新词语和表达法,具体词汇用物体或图画示范,抽象词汇则用意义联系讲授,不采用母语作参照,教师采用外语授课,充分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讲解避免翻译和语法阐释,将新语言直接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通过直接法,目的语在语内习得,意旨在第二语言(外语)内部,将其作为惟一参考的教学方式,不借助翻译是这一方法的一大特点,仅用外语进行传授,不涉及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单语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二语内部建立言辞关联,使学习者能够在没有母语辅助的情况下驾驭二语系统,同样,通过语内策略,口头表达直接与物体、情境以及思想直接相连。这种论点是直接法的基石,基于此,二语的学习更接近于第一语言(母语)似的直觉学习,语法规则的教学采取归纳式,学习者的错误被容忍,课堂上,教师须激励学生直接、自觉地使用外语,再归纳出语法规则,由于学习者需自己总结语言点,难免会犯错,如果交流中犯错,教师不会打断、纠正,以免影响其兴趣,相反,鼓励他们用外语思考,积极使用二语,重在理解和交际。 2.3 直接法的目标 直接法强调口语优先于其他方面,以保证交流,口头表述

作为初期教学目标,有别于前者。口语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法和课堂表现上,听说先于写作,小班集中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回答逐步训练口头表达技巧。 2.4 直接法的优势和劣势 外语能力的一大特征是能够口头表达,有效地进行交际,直接法倡导的口语,是交际中最受欢迎的外语使用形式。课堂上,教师创造气氛使学习者在会话中运用新语言,熟悉语音、语调以及如何断句,从最常使用的日常习惯表达人手,以增强、维持兴趣和自信,学习者自如流畅地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也会促进理解和感悟,学习者完全置身于逼真的外语环境中,使得二语学习似母语般自然。仅使用外语的教学手段使得外语信息集中输入学习者脑中,只要输入的信息无误,学习者可以自动地、不费力地掌握二语,自然会从这一方法中获益,加快学习进度,此外,高级阶段用外语思考,会促使其不断接近二语水准。 但是,直接法过分强调和歪曲了自然的母语学习与课堂外语习得间的相似性,把课堂与外部现实世界等同起来,因其缺乏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根据,对许多语言现象缺乏科学、系统阐释,屡遭抨击。直接法要求教师的母语即为目标语,或具有类似语言水平的专业人士。并非所有教师都可以依靠其自身能力和技巧掌控课堂。主要问题在于,直接法是用外语授课,尽量避免使用母语。 3 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结合 对于英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采用哪一种方法,这与教学目标有关。我们通常把熟练运用作为主要教学目的或目标,将其界定为听、说、读、写四种技巧,或日交际能力。听说与读写同样重要,两种教学法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不

如何用交际法进行语法教学-模板

如何用交际法进行语法教学 外语教学是实践性和交际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外语教学本身的职能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然而,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形式,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忽视培养交际能力和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得不花过多的时间讲解繁杂又枯燥的语法规则。这种重语言形式,轻语言交际的教学思想,长期笼罩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是交际为语言服务,还是语言为交际服务,一直成为英语教学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从理论上就如何用交际法教语法作了初步探讨,通过运用交际和模拟交际指导语法教学。 一、在语法教学中,明确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交际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际。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作为教与学两个主体是平等、合作、协商的交际关系。学生是认识的承担者、实践者;教师也是认识的承担者,只是任务和角色不同而已。学生学习外语,靠自己主动地学,直接与英语信息源(如所学材料)发生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助学者和引路人,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不单是我教你学,也不仅是我讲你听,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 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的客体是英语,教师认识的客体是教学规律。学生认识英语进展的快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规律认识的深浅,当然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教学双方都以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 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我们要努力通过人的交际的最优化促进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运作,不断实现学生认识结构的重构,在语法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方向,明确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交际,既要扎实地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二、在语法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浅析导游词的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 2 现代伦理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浅析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 3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 4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 5 论《福谷传奇》中的象征 6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7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8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9 英语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0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13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 14 Individual Factors in the Tragedy of The Lady with the Camellias 15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6 动物委婉语 17 解读海明威的性属观 18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19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 20 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构和重构 21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22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 23 On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Love in The Thorn Birds 24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语言学视角 25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开题报告+论) 26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27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简爱》和《红字》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 28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29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30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 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2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 33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34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35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36 优秀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词汇互动教学的运用分析 37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38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 39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0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 41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42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13级英语1班李雪201313001059 一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1.定义方面:交际法是一种将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并承认语言与交际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培养学生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法。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它是交际法的延续。 2.理论基础方面:交际法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包括互动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交际法是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而任务型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3.特点方面:交际法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以功能为纲、教学过程交际化、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 4.教学模式方面:交际法---包含两个模式PPC、PPP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Willis、Ellis 5.优缺点:优点---交际法仅教授有关而且必须的语言信息,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省时间和精力。任务型教学法的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缺点---交际法在同一方面可用于多种形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没有客观的标准。任务型教学法中,当教师与学生缺乏资源,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时,任务型语言教学很难展开。 相同点: 1.两者都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主,这样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调语言教学材料、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真实性 3.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4.在缺点方面,两者都比较难做出评价。 5.都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两者都适合高水平阶段的学生。 二者之间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延承和发展。 二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对比?

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一、引言 交际教学法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总体来说,交际教学法的发展有效的弥补了翻译法和认知法等教学方法只重语法规则而忽略语言使用的缺陷,极大了促进了英语语言教学的发展。但是交际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有许多问题应该注意。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进行语境化教学 二、交际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1957年Chomsky认为语言结构理论已经难以解释语言的基本特点,他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概念。而Hymes (1972)认为,语言不仅包含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也应该包含语言应用能力(language use ability),因此他在Chomsky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划分地基础之上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Hymes认为,一个人语言掌握的好坏,不仅在于语法规则的正确,也在于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如其分的运用语言。这就扩大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意义,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语言之外的知识(陈坚林,2000)。 Halliday对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做了有益的补充,他为,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工具,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法规则,更要培训学生如何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分析学生的交际需求和学习动机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实践和科研的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交际教学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对交际教学法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Widdowson、Richard和Schmidt。Widdowson (1978)年出版的《语言的交际教学》(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为交际教学法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ichards 和Schmidt联合众多学者编纂的《语言与交际》(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交际活动以及相关的问题。 此外,1994年H. Douglas Brown编写的《按交际法原则教学》(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从课堂实践的基础,教学环境,课堂技巧的设计与应用及课堂实例四个方面对交际教学进行阐述,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和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此著作理论联系实际,是交际教学法研究的精华之一。 在国内,胡文仲(1982),秦小孟(1979),李筱菊(1985,1988),吕万英(1996),李予军(2001),张素娣(2002)等对交际教学法的兴起,特点,优势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课堂实践及交际教学法大纲设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一)交际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交际的能力又包含四个方面(Michael Canale ,1980):语言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应付能力(communicative strateg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是指掌握发音,词素,句法等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语言使用和话

交际语言教学法

交际语言教学法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这一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言教学方法,介绍了其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实例就此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法外语教学语言交际能力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我国对于外语人才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地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对于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交际语言教学的起源,特点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应用此方法进行了逐一探讨。 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家海默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被认为是交际法的直接理论根据。其创始人之一是英国语言学家 D. A. Wilkins,1976年维尔金斯出版了《意念教学大纲》(Notional Syllabuses)一书,把交际法置于更可靠的基础之上。交际语言教学法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为世界语言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教学思想和方向。它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并受到话语分析、语言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影响。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学会具体运用,也就是说

要知道在什么场合运用。其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是要教授语言功能方面的知识,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门语言的交际本领,没有具备这门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就不能说学会了这一门外语。交际教学法强调要把学生真正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并且要由学生亲历一种活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原则,教师和学生都要注重运用所学外语进行真实的课堂以及课外交际活动,在尽量模拟现实的交际情景中来进行教学和学习,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以下部分就交际教学法的原则谈谈运用此方法进行教学的一些具体方式和做法。 一.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真实的交际场景 我们传统的外语教学概念中多注重语法形式是否完善,在交际教学法中更注重的是交流者是否能正确流利的表意,即是否“get the ideas across”。而这种侧重面对于培养我国所急需的实用型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真实场景来训练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及应变能力。而对于真实场景的选用则要有一定的取舍,我们应尽量选择符合实际需要或符合中国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实际应用的语言情景。例如作为旅游院校的学生,今后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要接触或进入旅游行业,那么选用和旅游相关的场景则比较合适。笔者在教授英语专业成人本科三年级口语课时就选用了在带外国旅游团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

浅析语法翻译法_情景法和听说法

浅析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 摘要: 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是3种非常重要的外语教学方法, 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每种教 学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理论基础, 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将从背景、理论与模式等方面对此3 种教学方法进行分 析与讨论, 以便能对我国的外语教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语法翻译法; 情景法; 听说法 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 有关教学法的讨论非常多, 关于不同的教学法的优缺点的争论也非常热烈。众所周知, 教学法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两种不同的教学法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所以怎样才能探究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外语教学法是所有外语研究者、教师和学习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研究外语教学的学科, 它既要有一定理论基础, 又要密切联系教学实践, 同时更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给予一定的规范和指导。长期以来, 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探索, 他们依托重要的外语教学理论, 借鉴和吸取国外的有效教学法, 同时又充分结合中国的外语教学现状, 试图找到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于是, 有关各种教学法的讨论与比较纷纷呈现。其中, 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理论与模式等方面对此三种教学法进行阐述。 1 语法翻译法、情景法和听说法 1 . 1 产生背景 语法翻译法起始于18 世纪晚期的欧洲, 在外语教学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 同时也是我国外语教学史上使用范围最广, 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18 世纪,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书面拉丁语, 阅读文学作品, 而这正是语法翻译法的特点之一。语法翻译法最早是由德国学者麦丁格( J o h a n n V al e n t i n M e i d i n g er ) 和费克( J oha nn Ch r i sti a n F i c k )倡导并提出的。在我国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主要也是采用了此种教学法。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前,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都是以语法为纲, 以翻译和讲解语法为主, 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在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到了1 9世纪中期, 欧洲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对口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开始注重口语, 语法翻译法受到了挑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直接法应运而生。到了21 世纪20 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Pa l m er 和H o r nb y等人倡导并提出了情景教学法。最初,情景教学法被称为/ 口语法0 , 后才被改称为现在人们所提及的/ 情景法0 。从教学法的历史发展来看,口语法是直接法的演进, 情景法是口语法的发展。情景教学法的适时出现使其曾一度被广泛应用, 其倡导者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出版了大量的着作, 对后世影响深远。到了2 0世纪50 年代, 由于结构主义在美国的主导地位, 美国外语教学中出现了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尽管听说法在很多方面与情景法相似,但他们有不同的渊源关系, 各自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听说法起源于美国二战时期采用的/ 陆军法0, 是在美国描写语言家培训语言调查人员的/ 问询法0 ( i n f o r m a n t m et ho d ) 和美国军队特别培训课程( A S TP ) 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影响甚广的外语教学法。 1 . 2 理论基础 1 . 2 . 1 语法翻译法 翻译教学法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规则记忆的心智活动, 其理论背景是智能心理学。( S te r n 19 83 ) 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际经验, 并在当时的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 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 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体系。

交际教学法

ERIC Identifier: ED357642 Publication Date: 1993-06-00 Author: Galloway, Ann Source: ERIC Clearinghous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and Sample Activities. ERIC Digest. This digest will take a look 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It is intended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for teachers and teachers-in-training who want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in the classroom for their students to engage in real-life communic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Questions to be dealt with include wh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where it came from, and h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roles differ from the roles they play in other teaching approaches. Examples of exercises that can be used with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re described, and sources of appropriate materials are provided. WHERE DOES COMMUNICA TIVE LANGUAGE TEACHING COME FROM? Its origins are many, insofar as one teaching methodology tends to influence the nex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uld be said to be the product of educators and linguists who had grown dissatisfied with the audiolingual and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s of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They felt that students were not learning enough realistic, whole language. They did no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using appropriate social language, gestures, or expressions; in brief, they were at a loss to communicate in th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studied. Interest 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style teaching mushroomed in the 1970s; authentic language use and classroom exchanges where students engaged in real communication with one another became quite popular. In the intervening year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s been adapted to the elementary, middle, secondary, and post-secondary levels, and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y has spawned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known under a variety of names, including notional-functional, teaching for proficiency, proficiency-based i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HA T IS COMMUNICA TIVE LANGUAGE TEACH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es use of real-life situations that necessitate communication. The teacher sets up a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are likely to encounter in real life. Unlike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of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relies on repetition and drill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an leave students in suspense as to the outcome of a class exercise, which will vary according to their reactions and responses. The real-life simulations change from day to day.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comes from their desire to communicate in meaningful ways about meaningful topics. Margie S. Berns, an expert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rites in explaining

英语教学法 交际法

交际法介绍、描述与评析 一.交际法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交际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 是以语言的“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法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交际法的代表人物有荷兰的范埃克(J.A.Van. Ek),英国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D. A. Wiklin) ,威多森( H. G. Widdowson)等。交际法从诞生起就明确地把目标定位于使学生获得交际能力, 它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的形式同等重要。交际法针对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提出了重视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 坚持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打破传统语言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局面。因此, 交际教学法一经产生就风靡全球, 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语言教学流派之一.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围绕语言的“形式一功能”争论不休,对它们的研究几乎涵盖了语言学研究的所有内容,而这些争论必然又反映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交际法的流行反映出功能主义者在这场论战中取得胜利。他们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它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工具,外语教学应体现这一本质;能用外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就说明外语教学是基本成功的。交际法对于语言本质的描述抓住了外语教学的关键所在,第一次为外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他们设计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外语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法的发展。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功能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和心灵主义的心理学理论(Bell.1981:146)。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 不论是语法—翻译法、直接法, 还是听说法、视听法, 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目的都是教授语言形式。本世纪以来, 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都有了很大的理论突破和进展。就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来说, 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 (1957) 提

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及二者的比较

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及二者的比较 摘要:本文从产生和理论基础、教学理念、评价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几个方面了介绍了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并对二者在教学理念方面做出了比较。 关键字: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 一交际法的产生和理论基础 | 交际法又称“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较早称为“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意念—功能法”(notional-functional approach),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交际法产生于70年代初期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创始人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语言教学家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的范埃克()等。交际法最有名的教材是《跟我学》。(刘珣,2010) 交际法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交际法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交际法还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只能是有缺陷的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 二交际法的教学理念 交际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是:1、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而不只是以教师不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2、使用的教材需要反映语言应用的广度。3、课堂采用的程序要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如教室的布局要适合于成对或小组活动。 交际法的根本点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语言学习者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是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的。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的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

交际教学法初探

交际教学法初探 一、交际教学法实践的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 维戈斯基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独立工作时具有实际能力;另一个是在和别人一道工作时,在旁人协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比实际能力高一级的程度。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随时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协助。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自主学习,其表现方式则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大量的对应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动力和途径。 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加速促进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进程。 交际法的理论依据尚未定型,其现存的依据在于:学习

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结构形式,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能力,这包含了两个既存在联系而又不同的观点。前者来自乔姆斯奎的语言能力说,后者来自海姆斯的理论,他认为语言学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这种理论使语言学习对象由形式转向了内容。海姆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被认为是交际法的直接现象依据,补充了乔氏的语言能力说的不足,并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 1、语法的正确性; 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样说。如walk on foot; 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 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 以相互作用为原则和交际任务为目标的教学能够极大的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它要求课堂教学提供出让学生开口说话及相互交流和探讨思想的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及师生通力合作。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只传授系统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应将交际能力定为主要目标之一。 二、交际式教学法与结构传统式教学法比较 在教学顺序上,结构教学法是:介绍新项目→操练→结

浅析英语教学交际法的几点认识

浅析英语教学交际法的几点认识 在我国各层次的英语教学中,尽管各种教学法已趋于成熟,但不少教师对其中的交际法仍认识不足,甚至产生了一些误解。本文针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解及造成这些误解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论述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交际法的原则。 标签:高职高专英语交际法教学语法语言功能 0引言 受西方国家的一些语言学家所倡导的交际法的影响,我国的语言学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开始研究交际法的教学。教育部2007年7月发布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新标准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系列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不再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或单纯的“结构法”教学,而采用“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方法”。尽管新标准的教材使用了若干年,但还是有不少教师对交际法究竟是什么仍感到扑朔迷离,甚至产生了一些误解,因而不能较好地运用交际法的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英国功能语言学家Geoff Thompson在《有关交际法的若干误解》一文中,他列举了较常见的四种误解:①交际法就是不教语法;②交际法就是只教口语;③交际法就是伙伴活动(pair work),伙伴活动就是角色游戏(role pLav);④交际法对教师的要求太高。本文就此结合英语教师对交际法产生的误解及原因进行分析。 1对交际法的误解及原因 误解一:交际法就是不教语法交际法以语言功能为纲,不以语法为纲。强调教学过程交际化,语言课程的内容不再由形式、词语和句型来制订,对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不纠正,因为交际法认为纠正错误会影响学生交际的流利性。不少应用语言学家都认为纯语法教学应该避免。因为语法知识是不能通过表述的规则传授的,而必须在与目标语的接触中潜意识地习得。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就错误地认为应用交际法就是不教语法。然而,交际法从来没有反对对语法的直接关注,交际法不排斥语法,但怎样教学生学会那必不可少的语法这一问题仍在研究。交际法观点认为,一定数量的课堂时间用来学习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复到传统的传授语法规则的方法中,而是把语言的结构与语言的功能相结合,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等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现在多数教材都是通过实例教语法的。学生所听到的和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之中使用的语言,基本的句型结构反复出现,学生自己可以逐步发现规律,归纳出语法规则。因此,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在可能的情况下,首先让学生在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接触新的语言。这样他们先理解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对语法翻译法的再认识_英文_

2011年8月刊 144 1. Background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GTM) was originat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was remained until now because its fundamental structure was familiar among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main purpose of GTM was to simplify language teaching, emphasize the accuracy of sentences including a variety of sentence translation practices. On the contrary, because of the control of education system by the government in Germany, they would like to accept the reform movement and set up teaching monolingually during the early days and to acquire a reading knowledge of foreign language by studying a grammar and applying this knowledg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s through the use of a dictionary. When people still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teaching children with textbooks, Ahn and Ollendorff took some measures to reform with practical meaning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adult learning. From certain aspects, they took an intermediate method. 2. Some Reasons of GTM’s Glorious History GTM is one of the longest and widely used method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has dominated Europe for several hundred years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irstly, GTM concentrates on grammar, which could help students lay a solid grammatical foundation and contribute to learners’ accuracy in expression. The phraseolog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s quickly explained through source language. Translation is the easiest way of explaining meanings or words and phrases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Secondly, Teacher’s labor is saved. Teachers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in teaching process, which help them save more time and because of the application of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stress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relatively less. 3. Some Reasons of GTM’s Decline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improvement of society and theory, traditional GTM has been criticized fiercely that it couldn’t meet the demands sometimes because there are some inadequacies in itself. 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it overemphasizes grammatical rules and structures, but neglects speaking and listening and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students’ sound and intonation, which imped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GTM takes advantage of the interpretation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to teach, which will lead to the result that learners are over-dependent on their mother tongue. Translation is, indeed, a dif ? cult task and exact translatio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is not always possible. A language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customs, traditions, and modes of behavior of a speech community and these traditions differ from community to community. 4. Conclusion The GTM was feasible according to its background and demand at that time, which had taken the plac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through some sentences and phrases. What’s more, GTM fits in with Chinese education form from some angles as there are one to two new grammar points and rules, a list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some practices to translate in a text. However, this is similar to the course of English major during college which is called intensive reading. They have the same procedure and teaching process. It is undoubtful that it is the fundamental demand to grasp grammatical rules. Therefore, GTM is required to learn from other teaching methods' strong p o i n t s t o o ff s e t i t s w e a k n e s s e s. Undoubtedly, GTM could make use of some advantages of Situational Method, Audiolingual Method and Communicative Method, combine with modern teaching equipments,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English so that learners’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will be promoted, then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ir balanced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even the progres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whole society. 对语法翻译法的再认识 裴月英(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 400031) Abstract :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was a widely used approach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iddle 19th century to middle 20th century. Its existence has been debated during these years. As a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grammar translation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criticism, some of which is not justified. This paper reexamines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in terms of its original motivation, features and the reasons of its prosperity and decline at that time, shedding light on its practicalit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examination Bibliography [1][Brown, H.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J: Prentice Hall. [2]Chastain, Kenne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anguage Skills: Theory to Practice. Philadelphia: Center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71. [3]Richards, J.C.&T. Rodgers,2000,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TRP. [4]束定芳,庄智象主编 《现代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裴月英,女(1989-),四川外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