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农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安徽省农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安徽省农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安徽省农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安徽省农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新阶段对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特制定我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基础与现状

安徽省农科院是全省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经过多年努力,我院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平台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合肥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国家茶树育种安徽分中心、农业部安徽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安庆分中心正在建设中;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已纳入建设计划;安徽省水稻遗传育种、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安徽省杂交棉工程技术中心及院生物技术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并挂牌。

科技人才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511名科技干部中,研究员66人,副研究员147人,博士15人,省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35人。“十五”期间,全院取得获奖成果45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7项。通过审定(认定)农作物新品种72个,其中国审10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40项,其中授权15项;申请专利35项,其中授权17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339篇,出版科技著作

101部。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五年间聘请外国专家255人次,派遣出国访问学者、培训共120人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技产业体系。一批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有7个公司注册资本达500万元以上。

尽管我院科技事业取得重要进展,但与国内同行比,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科结构不够合理,重点学科不够突出;科研投入不足,科研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转化及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认真谋划,统筹兼顾,加快发展,多出成果,快出人才,为安徽农业发展服务。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面向安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科研综合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安徽向农业强省历史性跨越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根据国家和我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研与经济结合。紧密围绕我省农村和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重视成果示范推广。

2.坚持以应用、开发性研究为主,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

3.立足安徽经济和科技发展及我院实际,适度超前,科学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与目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4.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

5.以建立区域创新中心为契机,构建安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

进一步加强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建成一批省(部)、院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人才队伍有明显壮大,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居省内领先水平,与国内先进省级农科院的差距缩小,一些优势学科达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科技产业跃上新台阶,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每年平均1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力争达30%以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比重进一步增加,稳定农业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研究项目比重明显增加。

——申请专利(授权)20个以上,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30个以上。获省级以上科技奖40个以上。育成通过省审(认定)、国审动植物新品种50个以上,成果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重抓好院农业转基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资源环境、养殖动物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中心、实验室的创建。

——加强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3-5个高标准实验示范基地,抓好全院试验(示范)站、试验场,中试厂(车间)的建设,使之成为科研、开发、示范、推广以及农科教结合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我院稻、麦、棉、油菜、大豆、果蔬六大类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实现推广面积6000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

——加快院科技产业发展。建成年获利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以上,争创知名品牌3~5个,驰名商标3~5个,“十一五”末全院实现产业利税比十五末翻一翻。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在现有存量基础上,培养和引进博士20名、硕士50名,选拔培养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和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名。

三、主要任务

(一)科技发展六大优先领域

1.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利用重要作物功能基因如抗逆、抗病虫、抗除草剂基因进行分子育种,提高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质;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开展农业生物质能源和特定功能农作物品种研究;开展农业数据库、专家系统、农业应用软件等技术研究,开展3S系统技术应用研究,为实现数字化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科研任务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育主要农作物及动物新品种的研究;转基因农作物(产品)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应用胚胎移植技术改良肉牛、奶牛和山羊等品种的研究;“能源植物”新品种筛选及定向选育研究;油菜及野生油料植物和玉米淀粉植物等生物质植物的种植与加工技术研究;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精准农业(PA)研究;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及控制智能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农业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远程诊治咨询系统研发;主要经济作物生产预警信息系统研究。

2.种植业领域围绕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重点开展适合我省不同生态类型的水稻、小麦、大豆和玉米品种选育,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发掘与创建新种质,开展功能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开展以油菜、芝麻、花生为重点的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开展棉花、蔬菜、果树、桑、茶、花卉、中药材等地方名特优作物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强节水、节肥、节本为目的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速常规技术育种手段升级,建立现代育种技术体系。

主要科研任务优质杂交早、中、晚水稻新品种(组合)的选育及产业化;专用型功能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超级水稻、小麦、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超高产、优质、专用玉米杂交种选育与推广;超高淀粉含量甘薯新品种选育;棉花新品种选育与优质高效生态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高产、高含油量、多功能、“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开发;杂交芝麻新组合选育与产业化开发;蔬菜优质多抗专用型品种选育;安徽特色果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安徽地道中药材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彩叶植物和乡土树种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研究;优质抗病烤烟新品种选育研究;优质桑品种的繁育与产业化。

3.养殖业领域主要开展畜禽、水产、家蚕及特种动物的品种选育,高效集约化饲养技术,以及养殖环境生态系统及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及配合饲料研究,新型、安全、高效畜禽疫苗和蚕用消毒药剂以及准确、方便、快捷的诊断检疫技术研究与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主要科研任务优质瘦肉猪新品系和配套系选育与产业化;山羊杂交改良及安徽白山羊多胎性的选育与繁殖技术研究;优质高产肉奶牛高效养殖技术研究;皖西白鹅高产品系选育及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安徽省优质安全无公害、绿色饲料生产技术研究;农牧结合作物

秸杆综合利用研究;主要畜禽高效集约化健康饲养新技术及中小养殖场主要疫病控制与净化技术研究;畜禽主要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绿色河蟹、鳜鱼、青虾、斑点叉尾鮰等养殖技术研究;家蚕天然彩色茧丝生产技术的研究;家蚕优质强健型品种选育研究及产业化;省力、节能、增效蚕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研究。

4.农产品贮藏加工领域重点开展以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绿色贮运、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展畜、禽、水产品的深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开展果蔬产品贮运保鲜与深加工研究;开展特色农林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开展农产品贮藏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开展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及配套产品研究。

主要科研任务大宗名特优农产品流通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果蔬臭氧及负离子气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与植物源保鲜剂研发;天然风味全营养果蔬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茶叶、板栗、石榴、竹笋、苔干、山野菜(蕨菜、薇菜)、大豆、花生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大豆、银杏、葛根等农产品有效成分的提取及相应的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无公害优质小麦专用粉生产技术及产业化;营养强化型牛乳、酸牛乳系列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酸豆奶工业化生产配套技术与产品地方标准的制订;安徽省山区野生名特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研究和示范;提高砀山酥梨出口竞争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农作物(稻米、茶叶等)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技术标准的研究;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5.资源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领域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维护生态和谐,促进人畜健康为目标。着重开展高标准耕地保育及养分资源高效管理技术研究;开展农田面源污染及土壤净化技术研究;加强对环境友好的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发;开展利用生物多样

性控制有害生物为害的机制及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开展农药可持续应用与安全性评价研究;开展安徽省主要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利用核能辐照技术开展食品安全研究。

主要科研任务开展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营养诊断施肥、安全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开展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肥料、专用肥、叶面肥等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对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物超富集植物的筛选与污染土地修复技术研究;农业主要病虫草害生物防治高效安全技术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耐抗性农药研发;害虫天敌的工厂化生产和保护利用研究;转基因作物昆虫种群的动态监测及其安全性评价;旱稻除草剂系列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农药残留及真菌毒素检测与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安徽省主要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的研究;小包装熟、鲜肉食品的辐照灭菌技术研究;粮食病虫害的辐照检疫技术研究;蜂产品、水产品抗生素及农残的辐照法降解技术研究。

6.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战略举措,开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农业科技健康发展研究;区域农业经济或县、乡科技发展规划研究。

主要科研任务中部崛起的安徽农业发展应对策略研究;农业生态省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研究;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安徽省市、县、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二)科技成果推广示范

结合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园区项目,以及科技开发基地建设,抓好科技扶贫和农科教结合工作,促进“整村推进工程”计划的实施。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广,重点推广我院“十五”以来取得的新技术成果,为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粮食作物类:重点推广三系、二系水稻新品种,小麦新品种,玉米新品种,大豆新品种,以及相关栽培配套技术。

经济作物类:重点推广杂交油菜新品种皖油等系列新品种,棉花新品种,蔬菜瓜果主要推广番茄皖粉系列、皖椒系列和小西瓜系列新品种及相关配套栽培技术。

养殖业类:重点推广彩色茧、淮猪新品系、皖系粗长毛兔、青虾、细鳞斜颌鲴养殖技术。

贮藏保鲜类:重点推广祁红深加工、中低档茶精细加工技术、酸豆奶制作工艺、果蔬贮藏保鲜技术。

农药、肥料类:重点推广微胶囊新剂型农药、土壤改良剂及化学高分子节水材料。

(三)科技产业发展

1.加强院科技产业园建设科技产业园是我院公共研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院承担的“861”科技行动计划“安徽省农林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及科技产业化项目,带动园区建设和科技企业发展。

主要任务(1)合肥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园:规划面积27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农业科技大市场、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展示、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经济植物脱毒快繁、农业科技信息加工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2)舒城杭埠高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2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型高效环保型农药复配加工、农产品辐照加工、农作

物种子加工包装、生物肥料中试、新型土壤改良剂和吸水保水剂等。

2.培育和扶持院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种业(包括农作物种子、苗木、花卉、畜禽良种);农药(兽药)产业;农产品加工及辐照产业;农业生物和信息技术产业等。

3.组建院种业集团公司在现有种业公司的基础上,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资源整合,组建院种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达3000万元以上,获取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农作物种子的资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抓好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的建设与完善工作继续抓好“十五”期间已批准立项的国家水稻、棉花、茶叶分中心、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原位保护区以及省水稻遗传育种、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2.适应我院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努力建成一批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成安徽省农科院科技创新中心(含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农业资源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农业部棉花原原种基地;建成安徽省种质资源基因库与烟草研发中心;创建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动物遗传育种和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3.抓好院所科研基地及中试厂建设。抓好农业部蒙城砂姜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察试验站建设;抓好阜南现代农业(旱作)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建设淮北旱粮作物良种育繁展示园;建设江淮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好长丰吴山畜牧科技基地;建好大杨店安徽省桑树品种繁育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运行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学科结构、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为重点任务,构建适合安徽省情、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选择优势农业科技机构,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江南、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建立农业综合试验站,作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区域分中心。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和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或基地,并力争“走出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深化内部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对重复设置的专业学科及不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传统学科,实行撤并,重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力扶植新兴学科,切实保证我院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以适应我省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

推行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和加强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竞聘上岗,把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为择优聘用的主要标准。引进一批动植物改良、农产品加工、生物疫病防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精准农业及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的关键性急需人才。形成一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省内一流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分配制度改革,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建立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设立人才资金,每年按事业费的2%设立人才培养与引进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多方争取各类人才资助项目,为学术带头人、留学回国人员、在站博士后等科研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重点,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培养。对院级以上带头人攻读学位、在职培训和国际学术活动给予一定经费资助。

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支持科技人员通过国家相关考试,公派到国外留学。有计划地选派年轻科技干部到市县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或到基层任职锻炼。

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加快引进人才步伐。对年龄在45岁以下,院学科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照引进人才规定,在职称、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作用。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并配备必要的设施,解决人才的安居问题。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建设,资源整合,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工作条件。

立足用好现有人才,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支持有条件的研究所,设立岗位补贴,形成向重点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对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可以按规定参与分配。

(三)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

“十一五”期间,争取财政拨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年争取各类科研经费1500万元以上。设立院科技创新基金,年支持强度50~100万元。

紧密结合861行动计划,切实加强科技产业投入。年争取银行融资额度1000~2000万元,通过财政投入、单位自筹、企业参与、银行贷款、土地置换等多种融资渠道,保证规划项目的实施。建立科技创收反哺科研的投入机制,保证科技创新持续发展。全院各独立核算单位每年科技产业收入不少于10%用于反哺科研,用于支持优势学科、新兴学科、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形成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我院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科技发展规划是我院今后“十一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所处

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规划对指导我院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年度工作计划,将科技规划目标进行分解,认真实施。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和院所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

建立科学公正的工作评估制度,完善目标考核办法,确保规划各项工作的落实。

(五)建立和谐院所,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制、创新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院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学习型院所,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院所文化教育活动,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爱院爱所意识,倡导“团结、求实、创新、奉献”院所新风尚,营造热爱科学、乐于探索、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关爱职工,重视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综合治理环境,认真实施修建性规划,努力把我院建成设施完善、信息通畅、布局合理、和谐美化、运转高效、形象鲜明、面貌一新的现代化院所。

二○○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安徽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内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内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 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政办[2014]26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8.28 【实施日期】2014.08.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 通知 (皖政办〔2014〕2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8月28日

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 为高水平做好我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感 编制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省“十三五”规划,对于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周密部署,密切合作,以改革创新精神,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要求和基本导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成果,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积极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省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力。 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把握五个方面的导向:一是突出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的新要求。充分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深入分析支撑条件,实事求是确定目标任务,明确战略举措,在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征程上迈出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5%;大力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较快提升,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以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精心整理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哪些环保内容呢?聘才网小编马上为您解读,详 细请看下文。解读十三五规划中的环保政策日前,《人民日报》公布“十 三五”规划的十个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五年规划,这说 当前, 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提,形成“新五化”。随即,在7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政策体系,

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被视为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此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在 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包括生态空间、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等在内的完整体系,而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系没有这么完整。同时,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建立起来,

特别是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将建立起来,各个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将更加明确。同时,新的环保法开始严格实施。”李佐军表示。而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工作,李佐军认为,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行动。第一,优化资源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即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清洁能源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排放 明体制改革的大幕。环保领域的业内人士也对“十三五”充满期待。平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十三五”规划将把环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硬性任务,有望在未来5年内为“环境质量目标导向”背书。除了原有的四项常规污染物的总量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促进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省省属企业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省属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改革、调整、管理、创新的力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呈现总量、规模、效益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量和规模大幅度提升。2010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695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8倍,居全国第8位,其中,净资产236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6倍。资产规模上百亿元的企业有17户,比2005年增加8户;户均资产达到21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2倍。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16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比2005年增加5户。

润2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居全国第6位,利润总额超10亿元的企业7户,比2005年增加3户;上交税金2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约占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8左右。 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对省属企业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共完成投资3350亿元,完成了预期目标。通过加大投入,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目前,省属企业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30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7户。一些重要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全国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我省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有12户,其中有10户省属企业,比2005年增加3户。 ——社会责任和贡献大幅度提升。2010年,省属企业从业人员54.7万人,省属企业职工人均收入4.3万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省属企业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做到减薪不减员、待岗不下岗,且通过自身的稳定发展,使一大批配套企业免受金融危机冲击;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属企业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援建、捐款捐物;在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2017十三五总规划纲要解读

50个常用名词及解释,目的是帮助大家成为问不倒的“理论达人”。 1“五位一体”总布局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五大发展理念 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5“五大思维”能力 答: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6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是什么? 答: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一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7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倍增”、“两个同步” 答:“两个倍增”,一个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另一个就是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8一带一路 答: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9互联网+

答: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答: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1两学一做 答:“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12合格党员的“四讲四有” 答: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13四个自信 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4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答: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15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答: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6八项规定 答: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强调要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17中央政治局强调的“四种意识” 答: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

湖南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奋力开启湖南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并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谱写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1.“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2010年达15902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平均增长14%,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全省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运行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安徽省“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安徽省“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安徽省医疗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精神,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和《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 1.居民健康水平。 201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12.92‰,死亡率 5.94 ‰,自然增长率6.98‰。婴儿死 亡率4.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85‰,孕产妇死亡率17.26/10万,甲乙类传染病 报告发病率242.66/10万。 表1 安徽省居民健康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指标 安徽省 全国(2015)2010年 2015年 期望寿命(岁)75.08 76.4 76.3 婴儿死亡率(‰)10.70 4.54 8.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3.32 6.85 10.7

孕产妇死亡率(/10万)25.46 17.26 20.1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 176.16 242.66 223.6 万) 2.医疗卫生需求。 根据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全省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为22.8%,其中城市居民24.0%、农村居民21.5%;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3.3%,其中城市居民23.7%、农村居民23.0%;城乡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0.8%,其中城市居民10.0%、农村居民11.6%;城乡居民年住院率为8.3%,其中城市居民8.6%、农村居民7.9%。 表2 安徽省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与全国比较 指标全省皖北皖中皖南全国居民两周患病率(%)22.8 21.7 22.7 23.9 24.1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3.3 22.9 22.9 24.2 24.5 居民两周就诊率(%)10.8 13.7 7.0 11.5 13.0 居民年住院率(%)8.3 7.5 7.6 9.8 9.0 注:两周患病率是指每百人两周患病人次数,慢性病患病率是指调查前半年内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 3.医疗服务提供。 2015年,全省医疗机构年门、急诊25332.6952万人次,年入院人数842.989万,年手术173.6768万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6天,二级及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90.12%,一级医院病床使用率56.70%。

十二五规划具体内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纯文字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2011年3月16日发布 广西大学覃安基整理 2011/4/20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 第一章发展环境 (4) 第二章指导思想 (5) 第三章主要目标 (6) 第四章政策导向 (8)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9)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0)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1)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12)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3)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13)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5)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16)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7)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18)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18)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19)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9)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20)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21)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22)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2)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4)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25)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6)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6)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27)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8)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9)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30)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31)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2)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2)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33)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5)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5)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6)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36)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7)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8)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doc

2017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2017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坚守耕地红线 《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建议》提出: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建议》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 《建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议》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建议》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