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

误区一:工程化驱动专业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十、百、千工程”、“百、干、万工程”、“名师名校工程”的口号漫天飞,企图用工程管理的思想模式去推进教师的专业化。从实践层面看,工程化的管理的思维方式只不过是有助于强化行政监管的力度;从理论层面看,是同落后于时代的机械组织密切相关的。基于“名师名校工程”的教师研修组织都是依靠隐性的规定、行政的规定形成的非学习型的组织,其成员的学习完全是按照规定的步骤、限定的内容展开的,教师没有主动的参与权,甚至没有执行权和选择仅,这完全是机械组织,是一个工程化驱动专业化的误互。教师的专业化只能依靠学习型的头脑组织,这种组织要求通过专业对话,自主判断,行动研究来驱动。所有的教师都是管理者,特别是课堂教学层面,教师理应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班级的管理者。

误区二:消闲化驱动专业化。作为教育的媒体,教育的报刊,它应该是一个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播种机,应当紧贴国际学术前沿,应当紧贴改革实践的前沿,但是这几年来,令人担忧的是国内有些教育报刊自我变换,离开了教育改革的主题,离开了教育主流的话题,制造炒作教育新闻。作为一个教育刊物,应当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应当是教师发表教学心得感悟的天地,不应当是由某些新闻记者包办代替的一个阵地。这种消闲化实际上是一种反专业化,是一种非专业化。

误区三:行政化驱动专业化。教研室要改变过去的“考研室”状况,成为真正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心,教研室应当率先自我改革,自我革新,不能走过去那种行政化的道路。教研室对下面的影响非常大,指令正确的话当然影响很好,如果错了影响是很坏的。如教研室一直在强调低年级阶段探究性学习,中高年级阶段研究性学习,这种区分有根据么?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回事。所以这些不必要的名词的炒作毫无意义,更多地应关注一些教育方面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双语教育,奥数,问题很多。

误区四:技术化驱动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仅仅追求教师的教学技能,比如板书技能、普通话技能的提高,它是整个人格的提高,是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文化化的一个过程。人性不是一部可以按照固定的模式建造并能精确地按照程序2作的机器,人性宛如一棵树,在内部力量的作用之下,充分发展各个方面,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事物。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师资管理模式的封闭性、强制性及教师话语权的丧失。教师要有开放的知识结构和人

格心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要求。但教师素质现状与发展能力却与此存在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这是现行师资管理模式的缺陷直接造成的。目前师资管理模式的最大缺陷是封闭性与强制性及由此造成的教师话语权丧失。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流动性不大;二是教师教育专业选择的单一性与地域的封闭性。今天的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纵向的学历教育与封闭式培训,一般强调专业对口,课程多属智能型或技术型,情意型课程受到忽视,而且空间多限于当地教师进修学校或师范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市场化。教师管理的强制性及教师话语权的丧失主要表现在: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是强制性的刚性管理,缺少教育性。学校本应是个最充满人道与人文色彩的地方,可在对教师的管理上,许多学校管理者依然没有跳出“官”即“管”的旧观念,教师工作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教师作为实践的知识分子,处于理论知识分子的理性权威的挤压中。即研究者在书斋里提出教育问题并展开研究,制造各种理论和“话语”,然后向教师宣传、灌输、推广,形成了教育领域内的“研究一开发一传播一运用”的话语生产模式。进行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践的教师之间便形成了类似于社会权力机构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样,教师便实际处于行政管理者的权势话语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制造的理性话语的“双重压迫”中,从而导致“教师的自主权相当有限,个

人话语权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从而使教师失去自我发展的动机或动力,从根本上阻止了教师的成长之路。

对策:构建教师健康完整的开放式人格结构。首先,转变学校的内部管理方式。新课程不能必

然导致教师、学生的发展,中间要经历许多环节,学校管理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真正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确定管理制度和机构、重视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及精神、情感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弘扬教师美好的人性服务。其次,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由训练模式向开发模式转变。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因此教师继续教育不必强调专业对口,教师应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及导师,加强综合性学习,以适应教学的“交往性”活动要求。第三,教师培训时空方式的改变。要给教师多点自由支配的时间,给教师广阔的空间,给教师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师资培训时,不必一定要选择教师进修学校或师范院校,不必只局限于“校本培训”或“教师发展学校”。行路、交友与读书,对教师的发展同样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良师益友,过健康快乐的生活才能给教师开放的心态与人格,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才能以自身的发展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取向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1)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具体表现为不愿参加各种教师职前与在职培训、进修,或即便参加,也明显缺少主动性,行为计划性差等。(2)理论层面:预成论的静态理论假设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失衡。理论上的预成论假设和实践中的“目的——结果”范式,在教育开放、互动与人性化的今天,已变得越来越不适应。而从已有研究来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义、价值、特征、结构等静态理论研究相对集中和深入,而对技术层面的过程、机制、模式与策略等探讨不足,使得实践环节的理论指导性相对薄弱。(3)机制层面:晋级阶梯的“目标——动力”导向与参与教师主体身份的缺失。即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自觉意识。使参与教师的主体件被剥夺,充斥个人体验和缄默知识理解的话语权得不到重视,并直接影响他们基于过程的情绪状态与成就感。(4)物质层面:教育规模扩大化与有限教育资源矛盾凸显,教师专业发展形式化加剧。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比如职前教育提供给学生的课程门类不多、实习课时不足,主持岗前培训的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时间和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等,都会一定程度地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 (1)理论取向的更新:由传统的预成论假设向建构主义的、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取向转变。应相信每个教师都是具有“他人性”空间的发展个体,有基于特定专业成长背景形成的职业信念、缄默知识与教学体验.要充分尊重其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话语权、主体身份与发展空间。其次,在以个体或集体形式展现的专业发展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对实践情境的反思,与他者、与内心的对话,面对共同问题域的探究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成功、愉悦体验的分享。再次,这种带有建构性、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动力是来自教师内部的,并伴随着发展而不断提高其职业自觉意识的唤醒。(2)实施途径的更新。从教师教育模式来看,尝试运用合作型、研究型的教学方法;依据专业发展规划增进职前教育、岗前培训与在职提高的联系;切实赋予教师在新课程中更多的职能与权利;不断改进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侧重实施发展性评价;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本土意识。

基于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1.明确教师专业地位,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教师的知识一般包含条件性知识(科学和人文基础知识、工具性学科知识与应用技能)、本体性知识(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实践性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等三个层面。教师专业

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还体现在以上三个层面的知识及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强调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专业素养和课堂智能进行整合,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阶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抓教育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在的指导和外界所提供的专业发展活动,离不开学校在时间、资源等方面的必要支持。首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使之成为从外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力量;其次,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结成伙伴,通过探索、交流与对话创造出新的教师教育文化。此外,充分的学习和合作时间、丰富的学习和教学资源、友善的同事关系和支持性的领导方式、互动的师生交流和相互理解等,共同构成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更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就其前提条件而言,教师从事教学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和有关教育科学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有个人特色的教育风格、教学智慧等教育实践性知识,它需要教师不断的积累。相对于教师个人的长期摸索、总结而形成经验,以听课为重要形式的“经验的移植和整合”——研究和借鉴具体而鲜活地存在于身边的他人(专家)经验——则显得更为便捷;“反思性探究和实践”则从研究自身的专业活动出发——把自己的专业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为丰富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展现了又一条更有价值的思路;在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指导帮助下“开发教学案例”和“建设校本课程”,针对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教育教学工作,都能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实践平台。

4.设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目标,使教师成长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富有创造性”应当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也是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期望。对教师成长过程的认识因立足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由于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而教学知识的主要源泉是教学本身活动的经验和基于这些经验的反省。因此,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教师日常专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走向成功。只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变成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轨道,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境界。

第二章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

教师专业化的三个向度

1.教师专业化的教育学科向度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从理论上说,教师既应成为教学专家,又应成为教育专家,教学专家主要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智慧;教育专家主要指培养学生的品性和德行。

从教学专家的视角而言,教育学科的整合与构建重心应该是“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部分。一个合格教师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而且要有将其转化为教学知识和技能体系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之前,应该对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风格、心理特点尽可能地了解,这是保证其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前提。

从教育专家的视角而言,教育学科的整合与构建重心应该是“育什么”和“如何育”两个部分。我们知道,教师职业的最重要任务是“成人”教育,根据国外学者雷德与华登堡的观点,教师至少要担任10种育人角色:(1)社会代表,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并为学生树立榜样;(2)知识的传授者和能

力的培养者;(3)法官与裁判,对学生之间行为冲突的是或非作出判断;(4)辅导者和咨询者,包括对学生学业、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辅导和咨询;(5)侦探,调查学生良好行为或犯规行为;(6)认同的对象,以教师的人格感染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7)父母替身,给予学生父爱与母爱;(8)团体的领导者,领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9)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10)感情倾诉的对象。根据这种教师角色理论,教育学科必须研究教师文化素质的合理结构、研究教师职业情感和品格特征、研究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

2.教师专业化的法规政策向度

关于教育政策,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教师教育的学制、教师选拔和聘任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的专业进修制度等方面都急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1)根据教师教育的不同层次和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需要,设计几种学制模式供选择;(2)师范院校的招生宜制定类似体、艺专业招生的政策,对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应试者进行专业甄选;(3)借鉴国外的经验,成立全国教育专业标准委员会,对教师任职资质进行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认定,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用的双证制政策。(4)政府对师资培训政策要加大改革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师资培训的“学历补偿教育”取向,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回归到发展教师专业素质轨道上来。

3.教师专业化的行动研究向度

“行动研究”的实质是“教师即研究者”。教师专业化的行动研究主要包括知识更新与重构、情感策略的管理和行为规范的修炼三个方面。在知识更新与重构方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善于发展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此外,教师还要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教学理论、教学工具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新的工具解决新的问题;在情感策略管理方面,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教师的职业情感是决定教师能否促进学生个人人格健康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是否善于理解学生是判断教师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行为规范的修练方面,教师职业的行为不同于人们的日常行为。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喜怒哀乐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出来,其行为应该处理性的、积极的;教师应将爱护、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作为自己的职业行为规范。

教师专业自身的成熟度

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和目标首先是教师专业自身的成熟度,这是教师专业得到社会认可、提高职业声望的基础,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1.专业知识成熟度。教育专业知识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和世界各国的教育观念,如下五种意识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1)教育意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唯一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影响人成长的事业,教育的成败优劣对一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育中是对受教育者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者。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形成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趋利避害,是成熟的教育者的表现。(2)课程意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关于教什么的决定因素。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教,也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具有根据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衡量和筛选知识的能力。所有知识、大纲、教材,都需要经过教师的工作才能实现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就是课程。(3)学生意识。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者的一切工作都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意识特别要求把每一个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为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创造空间和舞台。(4)服务意识。教育是一种服务行为,服务意识强调教育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权利,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好恶要求学生甚至强迫学生。(5)发展意识。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新思想、新知识,发展新能力,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高、获得自身幸福的需要。有幸福的教师才有幸福的学生。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群体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

教师专业知识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关于教学的知识,即关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育学、教学法的专门知识,涉及到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心理、社会、伦理、组织管理、现代

信息技术等知识领域。特别是关于教育对象的知识,即了解教育对象成长的特点、动机、需要、个性差异的知识;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组织和管理的知识;关于教育效果的知识,即运用教育评价手段获得教育效果以及根据反馈的结果调整教学行为的知识;关于教育手段的知识,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知识等等。

2.专业制度成熟度。专业制度的建立是确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根据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经验,教师专业制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教师资格制度。包括教师入职资格制度、教师再认证制度和教师资格等级制度。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制度主要是入职资格制度。为了保证教师的终身发展,建立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建立明确的教师培训制度,政府为教师进修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编制等保障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势在必行。与教师入职资格制度相对应,要求建立相应的专业标准,比如教师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机构水平评估标推等。(2)自律组织。专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队伍自身的自律组织,它的职能一是维护教师的利益和尊严,二是维护教师形象和水准。

3.专业精神水平。专业精神的强弱是体现一个专业成熟程度的社会心理和伦理标准,是制度要求的心理内化。作为教师的专业精神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专业责任感(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三是终身发展的意识。

构筑教师成长的五大支柱

支柱一:学会志远。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有高远的志向(目标)的牵引。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奠基。使命感和责任感需每位教师要有鸿鹄之志,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学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榜样。

支柱二:学会认真。认真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具体说:教师平素的工作要一板一眼,精致到每个环节、每个问题,实事求是、准确的传承文明,科学的启迪智慧,真挚的感悟人生,让学生追求至真至善至美;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有一双认真的慧眼,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要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及时指点,耐心帮助,对于成长中的亮点,要善于捕捉,及时鼓励,促其光大。作为认真的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

支柱三:学会合作。这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其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合作。新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在此系统中。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以有效开挖。

支柱四:学会学习。其内涵:学会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会学习应当具有:(1)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方法;(2)有效地沟通与表达;(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5)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6)创新的意念;(7)开展研究的能力;(8)终身学习。

支柱五:学会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因为,(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构成的。其中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不断融入新东西,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教材;国家把新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教师即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学生的鲜明个性、不同智力水平,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开挖他们的智慧潜能,这无疑需要教师具备较浓厚的科研意识;(2)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化,使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3)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使教育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加以应用。“教师即研究者”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

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构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研究的理想是: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教师专业性的内容

教师的专业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的。宋吉缮在研究一般专门职业特点以后提出教师职业应有以下一些内容:

1.教师职业要有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她介绍了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的观点,认为,“教师教育要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这一教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性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

2.教师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未成年人,它与一般的职业不同。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其专业活动帮助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伦理意识和道德态度,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敬业爱生,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学生。这种爱是建立在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和学生沟通,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重视行为的教育性。

3.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教师比起医生和律师这样的专门职业来说,专门职业训练的时间太短。医生在开始营业之前必须经过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阶段;大部分律师都是从助手开始做起。因此,教师也应该经过较长时间的实习训练。所以为什么德国的教师要在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后还要经过二年实践,再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

4.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专业发展)。教师要适应学生全面、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进修,并将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反省自己,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

5.教师职业的自主权。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封闭的教室中工作,其他人几乎没有机会观察他的工作。新教师上课,会有老教师听课,评价他的教学能力。但一旦经过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人听课,享有较高的自主权。当然教师会接受学生的监督、社会的监督和检查,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较高的自主权。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能熟练地处理教育教学的能力。

6.教师的专业组织。一般都有教师工会、教育研究组织来约束教师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具有一般专门职业的特点,教师专业性是存在的,它确实具有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性不强,那么这正是需要我们改进的。

促进教师隐性专业知识显性化

教学是一个存贮着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教学无定法”这句老话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效方法和尚未规范和显性化了的知识。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即有共同的成长规律,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性向、认知风格、成长节奏,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独特组合而形成的心理和认知结构。另外,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和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是独特的。因此,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远不止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和格式化的、编码为各分支的教育科学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还积聚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和教育经验中。因此要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反省能力和教师专业经验。要求教师不仅学习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专业知识,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成长。

专业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类,其区别在于:(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而隐性知识尚未或难以规范;(2)显性知识背后已经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和实证的基础,而隐性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3)显性知识稳定、明确,而隐性知识难以捉摸;(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过编码或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述。而隐性知识更多的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形式来呈现;(5)显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有明确的本质认识,隐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的内涵认识不清而只是知识模仿;(6)显

性知识由于已经用特定的方式表现其稳定、明确的内涵,并且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容易储存、传递传授、被人们理解、分享。而隐性知识则不容易储存、传递传授、掌握和分享。

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1)“从显性到显性”。在这种传统模式中,组织中的一些成员会将本组织的各种显性的专业知识,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传递给新成员。通过这种模式,新教师能够迅速地了解教师专业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难则、学校规章和一般教育教学知识。经过培训和学习,新教师会将“显性知识”的原则要求有意识地体现在他们的日常举止行动中;(2)“从显性到隐性”。这种知识传递方式主要发生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中。就如驾驶员学习显性的“应知”、“应会”,到将其融人烟熟的技术中,这时显性知识已开始内化和隐性化了;

(3)“从隐性到隐性”。许多学校都组织了新老教师结对子、拜师等“带教”活动,这些活动的实质都是“从隐性到隐性”的知识技能传递;(4)“从隐性到显性”。如果优秀教师不只是将经验“潜移默化”地教给青年教师,学校校长也不只是运用多年的工作经验,而是将工作经验开发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发展系统,那么,人们也就不仅将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转化为显性的教育和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通过传播“产品化”的显性知识,让整个学校、甚至更多教师和校长来学习分享。

实现专业知识显性化可以通过:建立“习得性、发现性和交流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可能和空间。在“习得性学习”方面我们提出,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要求。在“交流性学习”方面,我们提出“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启迪借鉴”的目标。在“发现性学习”方面,我们提出了“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学生,而且要研究自己”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可试用几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方法。如“课后小结与札记”、“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教育个案集体探讨”、“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行动研究”等。

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作为一门专业,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条件。教师的知识可分成“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可初步定义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实践证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它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1.教师的教育信念,具体表现为对教育目的、学生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及其实施和评价等问题的理解,教师的信念是积淀于个人心智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它是应用型的。

2. 教师的自我知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感、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此类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扬长避短,适度发展;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和了解、热情和激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品质: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会通过身体力行表达自己对某些人际交往原则的理解,并表现在课堂管理中。

4.教师的情境知识,主要透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学机智是教师作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时自然展现的一种行为倾向,它依赖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思维的敏捷、认知灵活性、判断的准确、对学生的感知、行为的变通等。教学机智帮助教师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反思与行动同时发生。 5.教师的策略性知识,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此类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等。

6.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主要表现在教师日常“有心”的行动中。教师的反思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反思,有不同的类型,可以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行为和思考,也可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系统梳理,甚至对自己反思的方式进行反思,但他们更经常做的是“在行动中反思,以行促思”。

强调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为了肯定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教师的优势所在,以增强教师的自尊和自信。同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因其不可替代性,还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性

工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出发点。理由是:(1)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目前教育研究界提供的理论和原则大都脱离实际,不能满足教师日常工作的需要。如果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到开发,将能更好地与外在理论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2)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创造性、发散性的特点,不仅需要技术和技能,而且需要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目前教育研究界提供的教育教学指导过于单一、机械,忽略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审美功能。如果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到开发,将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扩大教师的创造空间。(3)教师从新手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在学校发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认可学校在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视校本教师培训,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体验教育智慧、教学智慧

体验智慧,从教师专业化的最根本的构成来说,是体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智慧,也就是常说的教育智慧、教学智慧。它是教师角色所拥有的独特范畴中的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任何方面都应当围绕着它来建构。教育智慧和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人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统一,是在主体体验中成长的智慧。他人的或规范化的理论智慧在转换为教育智慧和教学智慧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一种个人的理论智慧中介,而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也会孕育某种个人的理论智慧,这种智慧会融入源于他人或规范化的理论智慧,共同体现为教育智慧和教学智慧。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成长其实就发生在这样的双向互动共生的过程中。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经验的和科学的两个结构成分,但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以专业化在科学的层次之上,应当还有人性化、人本化、文化化的理想境界。这样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就有了经验、科学、文化的三种结构成分。

体验经验智慧,这曾经是在漫长的教育文明史中的教师成长行为,它是职业智慧而非专业智慧,可以生成个人实践智慧和某种个人理论智慧,被称为萌芽阶段的教育学或教学思想的,就是这样的智慧。无论是未曾接触过教育科学的教师、受过职前教育的师范生或许多接受过专业化培训的教师,因为不能有效地创造出个人理论智慧中介,依然在体验经验智慧。可以认为,由于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学科建设状况、教师素质状况乃至教育学科教师的素质状况的普遍差距,我们的相当比例的教师依然在凭经验工作,即使在那些创造了骄人的教育和教学业绩的教师们中间,多数人也还是凭借着经验智慧。如果格林把赫尔巴特理论在当代的代表人物概括为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观点不妄,那么还可以认为,多数专业化的教师可能是在体验着传统的专业智慧。

体验科学智慧,即教育科学纳入教师个人理论与实践成长起来的智慧。鉴于我们主张的是体验智慧的境界,这里就意味着它与认识知识不同,也与非主体自觉融入其间探究其间的外在的规范约束的境界不同。认识知识的层次是职业专业化成长的基础层次,这个层次可分析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基础知识是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一个教育学科知识体系,而基本技能则是包括教育和教学基本功以及技艺在内的一个操作性训练体系,这两个体系构成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基础。而体验智慧的层次是职业专业化成长的提高层次,它必以基础层次为基础,而且必须在价值取向上实现由外向内的转换,在方法论上实现由认识的向体验的转换,而且超越知识追寻智慧,达到理性与非理性相谐、描写与表现相谐,这样,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也就会创造某种智慧境界了。

体验文化智慧,这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在科学层次之上的智慧,实际上是教育和教学的大智慧。作为一种教育和教学的最高境界大致体现为以下特征:其一是在体验科学智慧之上的境界,必以科学智慧为基础而后超越这个基础,这就像经历过严格科学训练的歌唱家的表现境界,经历过严格楷书训练的书法家的草书境界。其二是文化化和人本化,此境界融生命的自然生态与教育的自然而然为一体,关注人的尊严体验也体验人的尊严。其三是充分自由的个性化个人化独特风格化,这境界便是个创造的境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也是体验理智情感的境界。其四是天然去雕饰,质朴而无华,有回归自然的韵味。

教师的信念

教师的信念是教师素质的重些组成部分。教师的“信念系统”,包括对教与学的过程的信念、教师角色的信念、学科与自我学习的信念、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的信念,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决策与信心。教师的信念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整合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目的、对象、信息和环境的整体性认识方面,也是教师战略性思维的反映。由于当今社会给学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物质等资源,以及学生接受影响的多途径及信息影响的多质性,教师就必须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育决策,精心设计教学,为学生全面的主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师对客观世界只有进行整体性认识才能保证给学生提供的信息是整体的、多维度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历史、现状和潜在发展可能,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

第二,反思性。适应性的信念系统必须以对个体行为的解释和评价的批判性反思为基础。杜威曾指出,反思是根据情境和推论对自己的信念或知识结构进行的积极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反思的信念系统要求教师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态,不能保守和自我封闭,同时也有信任、合作、协作的环境要求;要求教师既关注自己的实践,又关注实践的外在社会条件,要考虑学校、社区和社会背景加强和阻碍学习的各种方式和因素。反思能对那些无意识的、通常不被怀疑的教学行为进行开放性的审视,对引入课堂中的假设和价值有清楚的认识并能加以怀疑,对教

学所赖以进行的组织及其文化背景十分敏感。反思能使教师发现自身信念的行为的不合理性,并敢于向别人解释和说明自己的不合理性,“谁要是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个具有主体合理性的人”。

第三,有效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拥有的信念有利于所面临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够使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有敏锐的洞察力,判定最有意义的行动方向,作出恰当的抉择。库姆斯认为,教师有效的个人教学理论中的信念并非混乱一团,而是按照价值和关系进行组织,形成一个内部和谐、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系统,适用于教师所面临的各种教学任务。

第四,开放性。教师的信念系统不是教师内心世界封闭地自生和孤立地自存的。它是教师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个体建构和文化信息互相作用而形成,并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和教师实践探索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完善和有效,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适应的信念系统。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批判性反思行为构成适应的信念系统模式:即新信念的生成、发生是在影响教师思想的社会背景中,通过不断反思,发现问题、探索行动,形成某些认识、生成信念、适应环境。随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反思的发展,教育信念也会做出适应性的变化,从而促进陈旧信念的转变,使教师持续成长。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1)

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准确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知识表述科学、准确,教学过程思维科学、精细;思维的条理性——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有条理;思维的概括性——在课堂教学上对教材内容处理恰当,即反映全貌、有突出重点;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能多方向、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索问题、开展教学,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假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的变通性——能变通思路,产生超常的教学设想,提出教学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思维的独创性——能产生新颖的、别人未能想到的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措施;(2)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指教师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能吸引学生;较强的文字表达及板书能力——文字功底好、能写一手好字,板书结构好,既能反映教学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较强的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充分恰当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善于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能力——指善于运用实验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3)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

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

2.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评价能力:(1)课堂教学课型设计的能力。课堂教学课型可以从知识教学、活动方式与组织形式等维度分为各种类型,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接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各种课堂教学课型的选择与设计的能力;(2)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有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创造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目标明确、具体、准确;(3)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应重点突出,难度、深度恰当,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注意与已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注重策略性知识的教学;(4)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应合理,有合适的密度、速度和强度,作业量适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5)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设计的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内容匹配,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思维过程,新旧知识联系自然。教学组织管理民主,气氛宽松。反馈及时、交流多向,评价激励科学有力;(6)课堂教学教师形象设计的能力。教师应有积极、良好的情绪,端庄、大方、从容的仪表形象;(7)课堂教学预想效果设计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创造力培养、情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效果作出预想,对课堂效果作出预计;(8)课堂教学特色创新设计的能力。应能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特色创新,或对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特色创新,或对教师语言、形象的特色创新等;(9)课堂教学评价的能力。能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评价课堂教学,能科学地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方法、效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1)课堂教学研究能力的基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2)课堂教学研究能力的表现:有认识发现、形成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有确立、设计课堂教学课题的能力;有总结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能力;有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

1.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四个亚类。第一类是围绕教材内容设计的问题情境。它可以分为封闭性问题情境和开放性问题情境两个亚类。第二类是围绕生活情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分为模拟现实生活问题情境和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两个亚类。

第一类问题情境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前人已认识的世界,设计的主要要求是:(1)问题情境要紧扣教材内容,要设在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上。(2)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设计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3)设计开放性问题,由于没有固定的、标准的答案,设计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花费更多更大的气力,对问题情境作多方面的考虑。

第二类问题情境涉及的就不仅是对已知知识的认识,还包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要求学生通过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参与知识的创新。设计模拟现实情境问题时,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真实性问题。设计模拟现实问题情境有多种方式,例如,可以设计成录像片的形式、故事的形式等,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设计时都应符合以下要求:(1)问题必须与真实生活情境尽可能相似,必须能给学生以广阔的建构空间,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2)问题应有适用性和挑战性,能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3)问题要有一定的复杂性:每个任务都由若干个子任务构成;与解决问题有关的资料与无关的资料是混杂在一起提供的。(4)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整合才能求得解决。

2.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需具备的教学技能有:(1)

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合作课题的技能。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与合作课题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选择适当的课题通常应具有的特点是:课题应是开放性的;课题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

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让他们具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技能、学会倾听的技能、学会反思的技能。(3)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和引导的技能。如:帮助学生选择讨论的切入点、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及时给予点拨、处理

讨论中突然冒出来的问题等。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组织学生从事研究性课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此要注意做到:(1)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学习和掌握有关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

(3)掌握指导的技能。(4)掌握科学的评价技能。

4.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主要包括:(1)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能力和实际效果,为自己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2)教会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3)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放到自己意识的监控之下。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

教师需做到“六个学会”

高素质的教师其核心是对待教育工作、对待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来体现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品位的师生关系。因此,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做到“六个学会”,这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六个学会”的基本内涵是:

1.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失望和冷漠,而多一份理解、信心和亲切。

2.学会分享。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其次,意味着努力创生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再次,意味着对于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的自觉防范;最后,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 3.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

化,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宽容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对自己所认同的对象也能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别人

所信赖的事物又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4.学会合作。意味着,对于不同、差异、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的尊重与接纳;意味着我们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

5.学会选择。教师须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6.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教师学会创新,是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层面上,全面培养教师良好的信息化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能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学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是把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融为一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这种教学的实施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由于教育信息的编码形式、信息传播媒体、信息传播过程和信息的接受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的功能也随之改变,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从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去顺应这一变化,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2.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能力。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是开展关于新媒体应用的实践及理论研究,探寻如何将新的教育媒体有机地、合理地应用于现代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媒体,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的需求,高效率地发挥教学媒体的设计功能。

3.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操作;多媒体CAI基础理论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和使用。在多媒体和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

4.培养应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而教师是教学模式的操作者、组织者、实践者,由此可见按照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把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教师的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积极接纳多样化新型教学模式思想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信息化教学目的。

5.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到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系统、科学地应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多层次的,可以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或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阶段;或是全方位的整合阶段。教师应该掌握如何着手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自己的整合水平处于哪个阶段层次,如何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教学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法原理,探索整合的有效途径,积累经验,积极推进整合的层次。

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

1.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素质。主要包括:(1)基础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

(2)专门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涉及内容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方面的知识。它可以告诉广大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有哪些规律必须遵循。(3)相关理论。掌握与教育科学研究相关的其它学科理论如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科学学等。

2.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主要指把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1)发现问题,恰当选题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不仅要能发现问题,而且还应能发现有重要价值的问题,亦即能选择有现实意义的、有预见、有创造性的、有可行性的问题。(2)查阅文献,进行设计的能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查找能力,即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二是阅读能力。必须能够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教师选定研究课题之后,必须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设计。(3)搜集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资料的搜集通常可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等方法。在搜集资料时,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主观意向、态度倾向性影响,力求注重搜集资料的客观性;另外教师在资料收集时还应注意资料的全面性,不能仅仅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资料,而不收集不利于证实自己假设的事实。整理分析能力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整理能力,即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核查、筛选和汇总统计;二是指分析能力,即教师对整理后资料进行逻辑和统计分析的能力,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提示所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想把自己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报告或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研究成果的作用,若没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行的。

3.教育科学研究的道德素质。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对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特殊道德要求和应具有的行为规范。其主要内容是: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发扬民主,通力协作;虚心好学,勇于创新。

反思能力: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

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的主要步骤为:(1)形成一种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2)为了发现和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反思的明确目的是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实践,增强合理性;反思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强的意志。

1.使自己处于“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席卷而来,一些教师有时也很茫然,也“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这很好——这是思“变”的开始。但他们仅此而已,没有进一步思考教育、教学发展的目的、自己在现教育环境中努力的方向、课程改革的理念等等,许多教师不是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课程改革,而是以一种被动的心态,挣扎在被约束的无奈之中,这样就永远学不会反思。

2.为解决怀疑、消除困惑而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实践,那么如何实践,笔者认为:(1)读书中警醒自我。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认识自然会提高,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2)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教师只有跟自己过不去,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际的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3)在观摩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

我。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究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要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4)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发展自我。教师应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不足和进步情况的大好机会;要分析自己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3.反思需要良好的道德和坚强的意志课程改革从理念到实践,从个体到全局,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管理、到评价,都是全新的变革,都是脱胎换骨的改造。教师要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要付出智慧和精力;要学习和掌握许多新的理念,要抛弃许多旧的东西,甚至是那些多年积累的已经驾轻就熟的经验;会历尽各种坎坷、挫折以及困惑和迷惘。因此,不管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要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定的意志,充满必胜的信心,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教师心理素质

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声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心理素质就其结构来讲,可以从多角度划分。从形式上划分教师心理素质是与个体自我意识相关的,心理素质的各种成分可具体分为:

1.教师角色认知。指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关系的认识。只有清楚的角色认知才能在社会情境中找准定位,恰当行事,做到与现实保持一致,达到良好的角色适应。

2.教师角色体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教师角色体验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避免“自我牵连”或“殃及无辜”。 3.教师角色期待。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自己角色行为的看法和期望。

4.教师品格。如果把教师看成学生的楷模,则更注重于对教师人品上的角色规范。在教师人格上,西方学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效能的教师要具有合作、民主、体谅、忍耐、公正、了解学生,给予鼓励等12种特征。

5.教师自我意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实质内容,它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也决定其能否胜任教师职责。教师心理素质的制止内容大致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

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

现代中小学教师健全人格的特征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以自身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履行其教师角色的责任和义务中自觉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存在于教师个体内的动力组织,由诸如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多种成分组成。

1.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在心理反映的意识层次上支配、调节着人的行为,成熟的自我意识体现在能出色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控自我方面。有健全人格的教师能全面了解自我,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分析,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客观地把握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形成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相统一的自我形象。有健全人格的教师能通过积极的自我感受形成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贡献感,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职业信念激励自己,对自己献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有健全人格的教师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工作环境,善于进行自我批评,能“见贤而自省”,看到不同的人和事能主动地对照自己、反省自己;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容易服从团体的正确规范和他人的正确意见,善于进行自我更新;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既能把自己的情绪冲动和行为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又能通过自我疏导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

2.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协调,能积极有效地与他人真诚沟通,并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健全人格的教师能通过建立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良好师生关系,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宽松,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有利于探讨各项工作。他们能做到齐心协力,紧密配合,共同去开拓积极的育人环境。

3.崇高的品德、良好的性格、积极的情感。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是促进教师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性格良好、情感积极的教师,对自己忠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义务感和责任感,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以理服人。

4.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总是能把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当成是创造性活动,教育教学思想开放、灵活,他们总是永不满足,积极探索。特别是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形势下,更加迫切需要教师有创新的人格。中小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实施以校为本的研究、培训、课程及管理呼唤校长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校长必须有明确的学校观、教师观、教育观、学习观;必须拥有学校管理的知识、学习者所学习的知识、教学和课程涉及的有关知识,而且特别要拥有历经自身体验的“实践智慧”;要具备与校长管理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及有利于深化校长对管理实践认识的研究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还要具备专业态度和动机。唯有如此,校本化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校长专业化的目标包括:(1)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2)建立学校与社会联合体。(3)对学校进行质量管理和评估。(4)建立协同改革的文化氛围。(5)创建学习型学校组织。(6)促进学业成就多元评价观念和体系的形成。

校本化实施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1)校长要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管理信念。校长的教育管理信念或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发展目标,构思改革方案,使学校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和持久的动力,形成学校特色;二是深入教育一线,确立先进观念,得出规律性结论,形成教师集体的教育信念。(2)校长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及研究激情。校本研究依赖校长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对存在问题的现象矛盾的洞察,从而实施解决方案及评价。(3)校长要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实施中的角色,并提供机会,让他们从“课程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

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校本化实施要求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广泛参与,为此要求校长的角色的转变,除了“领导者”外,还应是“社会活动家”,负责协调方方面面关系。

校本化实施对校长专业化提出了以下能力要求:(1)与校长专业化发展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包括领导决断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等;(2)有利于深化校长对管理实践认识的能力,包括研究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等。

校长的反思意识、研究意识、主体意识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这些又正是校本化实施所要求的。

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根据国内外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思维、自控性差等各种特点,小学教师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专业特征和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专业服务对象。

1.根据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这就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善待孩子的专业伦理,具有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人才观,能够始终如一地、用多种方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鼓励性培养的环境,激励小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并从中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专业伦理、教育专业素养的特殊要求。

2.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教学技能技巧方面的更高要求。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远远大于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因为喜欢这位教师,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因为喜欢教师某堂课采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就喜欢听这堂课的内容。由此,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3.根据小学生潜在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通识、通才的更高要求。小学教师要求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成为儿童教育的专家。

4.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外显性程度较高,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教育、心理素养方面的更高要求。

5.根据小学生自控性差的特点,对小学教师的班级活动的组织能力以及对小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保健等全方位的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小学生活泼好动,班级教育活动要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小学教师在组织班级教育活动中,不仅要设计,而且还要求身体力行,会唱、会跳、会画。

全面变革的教育环境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1.探求者。教师把自己教书育人的岗位看作是某些现代教育理论的实验场,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创造,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善于把实践上升到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使自己知识广博,头脑聪慧,思维敏捷,理论功底扎实,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较强,能写些有份量的论文和实验报告,进而在某些领域内把握一两个制高点。这是最基本要求。就当前的基础教育而言,当务之急是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做一个激励学生思考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的人,同学生平等交换意见的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提供现成结论的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人。

2. 合作者。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每个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能,这种差异应当得到承认,不同的潜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全员合作、全程合作、全域合作。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其中包括相互沟通信息、交流教学经验,共同开展教改实验,进行群体攻关等。

3.指导者。国内外在育人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学生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这种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要求教师走出“中心位置”,走到学生中间,以“研究群体”中一员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开启和驾驶“探索之舟”。

4.学习者。面对信息时代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应学习:宏观教育、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外教育史和世界教育改革趋势、经典教育论著等。

5.自省者。每个人只有经常自省自己的行为,不断总结利弊得失。才能不断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教育对象和教改要求。

6.学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如孔子、陶行知、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学术成果,

他们中许多人原来也都是普通教师,后来成了大家。关键是他们善于实践、探索、提升,敢为天下先。当今教育改革需要有一大批学者型的专家。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

综观各家观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我们给中小学教师确定以下角色。

首先,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最主要的职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须要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落实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也须要由课堂教学来检验和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责任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途径来实践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教师要善于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教学促进者的形象。

其次,教师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又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题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且应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引导学生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念和做人。

第三,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评价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的情境状态,如空间、时间、情感、交往等动态因素,以全面、具体、综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这可以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和技术来完成,例如通行的多元智能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第四,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优秀的教师要经过良好的职前训练、妥善规划的实习以及持续不断的在职进修,才能日趋成熟。因此,教师的学习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过程。教师要经常性地“充电”,这种活动有助于教师产生新的想法,防止教师产生“燃尽”和“作茧自缚”的感觉,重新唤醒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激情,真正达到“脱胎换骨”的境界。许多专家建议,中小学教师的成长除了自我学习外,更多可采用合作学习或者伙伴学习的方式,并且以开放的心态去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去探寻真知,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素养。”

第五,教师应是行动研究者。现代教师不应只是被研究的对象,自己应该就是研究者。因为惟有教师最能了解自己的教学问题,也惟有教师经由研究自己以及同事的教学实际,才能促进专业成长,落实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是研究者”所强调的研究工作,不是理论研究,而是“行动研究”。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我们认为,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首先,从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角度,教师应由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者。在现代社会,社会发展主要不是依靠知识的继承,而是知识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促使其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人力资源的早期开发,间接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教师劳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教师的任务不在于简单的传递知识,而在于进行素质教育,在于知识的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位开发人力资源的科学家、专门家。”明确规定教师今天应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者的社会角色。

其次,从教师职业特征的角度,教师应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工作者。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并且颁布和实施《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必须像医生、律师取得从业执照一样,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从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这表明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专业工作者的角色地位,对于教师群体“有五个关键标准:提供重要的社会服务;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个体在本领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权;进入该领域需要经过组织化和程序化过程;对从事该项活动有典型的伦理规范。”对于

教师个体则应该加强专业品质的培育,为此,教师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的技能,主要包括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精深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学科的专门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

再次,从教师的工作过程的角度,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指导者。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国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迫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换。一是要改变教学实施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权威与服从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二是在教学活动的重心上,教师应该改变仅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着重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三是要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最后,从教师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教师应由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介书生”转变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工作开放化、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必须通过与社会的沟通来争取社会投资,获取有用信息,促使学校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提高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走出学校的“围城”,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加强与社区、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并利用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履行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新课程的教师角色期待

1.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核心来展开的,教师角色的扮演也就围绕知识来进行: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组织者、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情况的评价者。进入21世纪,教师的这种角色特征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首先知识的无限增长使得学校想穷尽知识是不可能的;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逐步实施,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信息源;时代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储存,更需要既有知识满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个体。因此教师必须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促进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完整个性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2.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究者、开发者。传统的课程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课程是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制定的,教学就是由教师把这些预先制定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他是游离于课程决策、课程编制之外的。这种现状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课程不再全部由国家统一制定,而有10%—20%的课时给了地方和学校来开发和实施。与此同时增设了6%—8%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此一来,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3.从教师到教师学生。真正的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地灌输,而是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中共创造教育经验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同时教师本身也将从学生身上得到收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育老师,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成长。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有截然的分界线,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这些字眼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也就是说教师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角色。所谓教师学生还意味着教师应像学生那样持续不断地学习。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造成了这个时代得以存在的命脉。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自身素质的依赖。随之,以

培养和发展人为直接目标的教育便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靠教学来实现,因而千百年来人们在教学实践的开发与教学理论的提升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教学的理性程度不断提高显露融合势头……然而尽管如此,当代教学仍没有走出传统操作教学。时至今日,人类教学已走到了反思性教学的前夜:教学主体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学目的强调学生诸方面的发展;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开始的范畴,其理性仍有待提升。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他们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性研究,正是应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将教师从操作性的活动者转变为反思性活动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长期以来,教师职业是否称得上专业一再受到怀疑。尤其广大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拿专业的各项标准来度量教师职业,则其很难称得上是一门专业。鉴于此,英国课程专家L?斯腾豪斯认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途径有:(1)通过系统的自学;

(2)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实践业已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斯腾豪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教师从机械地传递文化和“遵照执行”中解放出来。而通向解放的有效途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4.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理论的发展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而广大的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科研与教中小学教师,至多不过是理论的实践者。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学很少是教育学家的著作”“这样庞大的一个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在这样专心致志地在今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地讲,都具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在立足于文科与理科方面的其他应用学科中占有他的正当地位”。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一样,真正的教育科研绝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工作

者的事情,应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教育规律的发现或教育理论的建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实践。广大教师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他们的研究与问题都与教学有关,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将其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正是从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丰富、充实教育学的发展又从而逐步使之成为既科学又生动的一门学科。

未来的教师

1.未来的教师是服务型的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一个班的学生将用一天中的一部分时间在个人计算机旁,以个人形式或分组形式探讨信息,然后学生将他们对所发现的问题和想法告诉老师,老师由此来决定哪些问题应当提醒全班同学注意;当学生们用自己的计算机时,老师将自由地与单个人或小组一起工作,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讲课上。这就是未来的班级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将都是给学生提供便利的人,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人。

2.未来的教师是管理型的教师。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相连有助于老师监控、评估和指导学生的操作。老师将继续布置家庭作业,但与现在不同的是,作上中将包括与电子资料库关联的超课本的内容。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连接方式,在家庭作业中使用多媒体成分。作业被转移到硬盘上或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传出,老师保存一份对学生作业的累计的记录,这一记录将被随时查看,也可以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这些信息资料,以便在各自的教学中借鉴参考。教师利用特殊软件程序可以分析总结学生学习进展、兴趣爱好及预期各方面的信息,一旦老师免于乏味的书面工作并掌握学生足够的信息。教师需要经常将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有关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随时针对每个学生在教学上作出符合实际的调整和安排。

3.未来教师是沟通型或合作型的教师。用计算机学习不能成为计算机的奴隶。比如,在计算机上观看实验,只能是对在实验室里亲自操作实验的很好的补充,但不能取代在老师指导下的亲身实验。在未来的教育中,由于学生与计算机接触的时间较长,因此,老师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将显得比今天更为重要。

4.未来的教师是学习型的教师。未来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教育的责任、社会的发展,都对未来的教师提出了比今天更高的要求。作为未来的教师,要了解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要掌握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要实践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经验等等,必须把学习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

5.未来的教师是创造型或生产型的教师。到目前为止,更多投入计算机软件的资金是为了娱乐而不是为了教育。真正为教育研制、提供优秀教学、管理课件的,还是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教育专家。因此,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利用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更要创造出好的教学课件。

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素养与角色提出挑战

由于小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课程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并对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与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综合型的小学教师要求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新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多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比课程内容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除了有关学科、教育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有科学、艺术的基本知识。综合型的小学教师还要求具有综合性的能力素养。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简单的拼盘。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对各学科知识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具有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具有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

2.对小学教师的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小学课程功能的发展性,使小学教师的角色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作为促进者:(1)是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2)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3)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3.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第三章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

北京钟祖荣等人从最能反映教师成长变化的两个指标(教师的素质和工作成绩)这一基点出发,认为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过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结束时的教师可以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1.准备期。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前的阶段,是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阶段。2.适应期。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由没有

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新城铺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 1、开展校本研究:校本研究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行动”与“反思”搭建了平台 “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取向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校本研究的特点:“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2、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难怪,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 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3、不断完善教师组织的学习机制 (1)、自主学习。定期和不定期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目和教育报刊上的文章篇目,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为教师们研讨提供了共同的话题。 (2)、信息交换。通过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组织教师学术讲座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换,从而丰富每位教师的信息量。 (3)、专题论坛。组织教师在一起对某个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以至引起争论,达成共识。 (4)、学术沙龙。组织教师在一起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的观点

相互碰撞、充分磨擦以达到较为一致的认识。 4、促进教师自我实践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们与教师一起学习了教育理论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 (2)、剖析教学实践,完善教育理论。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研究,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和丰富教育理论。 5、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撰写教学笔记。培养教师坚持撰写教学笔记的习惯,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与失。 在新课程推动下,校本培训走向更加生动开放,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让学校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从而去创造基础教育灿烂的明天。 6、构筑宽阔的教师发展平台 (1)、倡导团队精神,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形式。校本研究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提倡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因此,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认真组织了各级各类有益活动,多层面地为教师提供了同伴互助、协作对话的交流平台。 (2)、内外挖潜,让教师在专业引领中提升 校本教研强调立足学校,充分发挥校内的教育智慧,尽量盘活校内资源,由学校教师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鉴于此种理念,注意在校本研究过程中培养一支爱学习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网络、音像、图书资料的间接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的学习和研究,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思想理念层面的专业支持。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该在成长的历程中,为自己规划未来,我相信“勤能补拙”,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如何尽快的走向成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使自己在进行教育事业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来前进和发展,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巨大任务。特做分析计划如下: 优势分析: 1)能静下心,积极地阅读一些教学的相关杂志,关注最新的课改动态。 2)谦虚好学,能自觉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3)通过20几年课堂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能够胜任初中各阶段教学工作。 不足之处: 1)二十几年来,我的教学工作一直以来缺乏规划,缺乏自己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目的性和研究性。 2)在学科教学中,很大程度依赖于教材,缺乏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解读,自己的教学缺乏创新和研究,对于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没有很好的使用教材、超越教材,整理、积累、反思方面有待加强。

3)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方面,自己平日的课堂教学缺乏亲和力,与学生的接触太少,没有深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成长需要,需要完善自己的教师形象,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一年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成长,我将立足岗位,以学校大局和学生的发展为重,认真踏实工 作。 二年目标 我计划通过二年的时间,达到有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较高科研工作能力,专项特长突出,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接近学生,超越教材的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学,备出高质量的课,同时上出精彩的语文课。 2) 研究教学,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写好自己的教学总结和反思,对于自己的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充分的研究,探寻适合自己教学风格,记录自己和学生成长的足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发展型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15T11:02:22.53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3月作者:涂能吉 [导读] 我们要以专业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未来中小学基础教育,争取多元化发展教育模式,为中小学教育工作,添砖加瓦。 涂能吉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禾斛岭小学 :335104 【摘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得较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一段差距。而教育的深化改革对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发展的现状存在教师专业知识守旧、意识不强、知识偏弱、研究不足甚至产生职业倦怠等现象。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试着从教学观念、学校培训、教师个人等方面做出策略分析,以顺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策略分析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及标准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的形成。简单地概括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研究,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界定应该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掌握较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具备充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符合不同特点学生的教育需求。三是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尊重并关爱学生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四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并不断地反思总结以培养自身的创新及科研能力。最后是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专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有一千万左右的教师,是国内最大规模的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中小学教育。但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速度还远跟不上我们教改的步伐。广大教师队伍中不乏教育观念弱后,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不足及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情况。严重束缚中小学的成长与发展。具体表现为: 1、专业意识淡薄。没有把教师的职业当成一种自我实现的工作,而只是一谋生的手段。随着年纪的增长工作越来越没有动力。 2、教学模式单一。多数老师传统观念占据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遏制的思维的宽度与广度,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3、教师综合素质低 目前我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依旧欠缺,部分地方教师资源匮乏,这些地方以小城市及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为主。为此,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师的选拔门槛并不高,这就导致了地区教师水平下降,以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水平低的地区依次递减。 4、专业研究不足。长期以来的教研及教学常规工作和教师培训被许多教师看成是形式,把教研与教学分开,课堂中大多还是凭自己的经验与感觉去教学。教学效果及质量不尽人意。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进行教师专业化培训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框架,这样的专业素质框架分别体现在四个方面:学科教学能力;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教学观;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所以,而学校为了能够教育出更加优质的学生,就应该重视对教师的教育技能的培训,增加重视度。而身为一名专业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完整的系统的相关教育教学知识,首先最基本的就是符合教师身份的知识,另外还应该熟悉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知识,无论面对何种状况都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技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现自主发展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缩小与教改要求的差距。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当中去。教学实践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最为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学会观察与思考善于在教学中发展研究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其次要加强自我训练,开展听课交流活动,多上公开课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注重收集反馈信息如:学生反馈、家长反映、同事建议、领导督促等。此外教师在自主发展中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抵制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正之风,为人师表,除了给自己的学生传授知识外,应该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学生知识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知心人。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从环节上创新 在中小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教育”这两个字上,学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也是 “被培养”的主要角色,主要的任务就是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而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学生的培育者,主要负责在培养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整理归纳、实践锻炼,争取达到初始的教学目的,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技能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应用科技手段创新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科技资源,以播放PPT、看电影、举办知识竞猜赛,举办演讲比赛等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相同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聚集在一起,创办相关的兴趣小组。学校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积极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娱乐中,得到知识。 (四)健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也应采取多种评价和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成就激励,把激发、形成教师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管理目标,通过让每一位教师取得成功,促使全体学生取得成功,最终实现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标。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创造机会,走向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譬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再次,学校还要多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及物质激励。设计各种各样的外在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诱导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的外在需要和内在需要。最后我们要十分重视道德激励和文化激励。注重培养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学术理想、价值形象和主体意识,并千方百计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形成学校文化精神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使教师获得专业的满足感及成就感。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是体现在造就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教师专业化本质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辛勤的教师,一个好的教师能让学生一生幸福,一个差的教师能让学生一生痛苦。所以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是关键。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教育好学生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前提。身处当今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时代,知识的积淀与更新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资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则来自于知识与经验的更新与提升。让教师重视专业化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指导与相互促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所在。让教师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不断的实践与提升之中,真正体验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对自己当前工作的有力支持和帮助,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 一、科研促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质。 教育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理论素质、不断优化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措施。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以教育思想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远远超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主体模式,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而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的体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的是理性过程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如何思维、如何将所学知识再加工,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加工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为此,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即通过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来优化教师的教育思想,就必须进行教育理论学习。 二、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专业成长的办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对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从关注教师开始。”作为一名管理者,只有做到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把教师的发展摆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去抓,切实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学生要发展,教师必须首先要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部曲:学习、研究、实践。具体可分为以下16种活动。 1.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 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对于教师,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师不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一些报刊、图书等等。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是把别 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

近几年,为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丰富教师的精神食粮,使教师保持必有的理性和深度,学校每年都要征订了各科的教育报刊杂志,根据专家的建议购买了教师必读的部分书籍,初步建立了教师专业素养书架。 每学期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先后读过《爱心与教育》、《不做教书匠》、《做最好的教师》等书籍,并要求老师读完后要写出读后感。学校搞活动,发给教师的奖品也都是书,先后发过《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没有孩子是差生》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教师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书香校园初步形成。 2.师德培训 周济部长说: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爱与责任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为此,我们大力倡导“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教风,要求教师每天做到四个一“尊重每一个家长,关心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工作”。开展一系列活动震撼了老师们的心灵,师德修养得到了提升,灵魂得到了净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专业引领

2020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

2020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教师如何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欢迎阅读。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总体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校本培训质量;积极开展"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1、用自培与集体培训等形式,营造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和环境,构建具有本校特色校本培训体系。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科拓展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 3、进一步开展教学精细化研究, 通过专题研讨,提出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课改工作设想。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教工作,使他们在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工作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5、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展示和技能评比活动,搭建舞台让教师来汇报交流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培训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师德修养建设

1、在充分发动全校教师开展"教师规范、教师形象"活动,评选"优秀教师"。 2、开展学习先进师德标兵与弘扬身边的典型事例相结合,使教师学有榜样,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学习 1、邀请领导或看专家光盘,定期指导各课题项目组开展如何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方面的培训活动。 2、每学期定期进行校本培训。 3、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教研组、备课组将学习列入教研计划,共同学习,交流体会。学校抽查记录。 (三)教育教学培训 1、通过各个层面的专题研讨,提出了以抓好教师培训,重在研究教学,完善校本课程为切入口,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工作设想。 2、学校领导每月一次深入各教研组指导研修活动。 3、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校现阶段校本研修的主题、目标、整体要求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修活动。 (四)教师专业展示 1、开展教师基本技能大练兵 2、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展示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 策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策略教师专业发展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适应教育发展、教育变革的自我需求。专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理解教育内涵、探索教学策略、提炼学科知识与技能、担负教育责任、完成教育使命的社会化过程。教师的专业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层次。因此,如何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成为学校管理中必须研究和推进的核心课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1.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是教师的工作,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教师来决定。一所学校可能房子很漂亮、仪器很先进,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其教育质量就不会高,学生也不会来。课程的执行者是教师,再好的理念、内容,没有好的老师,课程改革也搞不好。反过来讲,即使理念不很新,教材编得也不是很好,可是优秀教师照样可以妙笔生花。以前我们讲“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现在我们要把它改成这么一句话:“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2.专业发展是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核心要素。一所学校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向心力,有没有向上的力量,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的力量从什么地方来呢从教师的发展来。人会产生惰性,如果教师工作变成机械性的工作,每天上班面对学生、上课、批改作业,年复一年,到最后就会懈怠,就会丧失教学兴趣,那学校里就没有生气了。而学校凝聚力的提高,会让

人觉得有朝气,使学生、教师不断地有新的目标,不断地有新的成绩,不断地有新鲜感,不断有成就感,不断地有向上的动力。我们所说的发展,不是让所有的老师都去当校长。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种事业感、成就感,是在教育岗位上的职业发展。 3.专业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的,我们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教师的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通过教师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应该的,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千万不能只使用人而不发展人。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使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成为必然。在办学实践中,笔者思考并尝试了以下几点: 1.培养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是指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自主学习和自主调整、完善自身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意识,是教师对活动及教育观念的一种省察和反思,即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反省认知。这种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总结、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的评估和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 2.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主体性反思。反思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达及其行为为依据的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

教育科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教育科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包括对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对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教科研结合等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本学期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做“一点穷追”的常态教科研,如何物化教研成果等问题。 课题研究使教师对教育情景更加敏感,认识和识别自己所处的情景和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策略,改进教育行为,促使教师不断生成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展开,教师会不知不觉踏上了研究之路,在“学习—实践—反思”这三者之间循环游走。 首先,使教师不断的读书学习,滋养教师底气与灵气。 爱默比尔说: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挑战所激发,而不是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会表现出一种激情,一种创造,才会真正投入。 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把学习变成内需,而非外因。教师意识到一个教学问题,通过长时间读书、与同事讨论来解决问题。对研究型教师而言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识的广度、厚度、深度决定着你把学生托起的高度。研究型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网络学习等等方式,持续不断的学习。使学习真正的融入生活,使教书育人生涯有汩汩的春水流淌、有浓浓的绿意萌发,使教师的人生充盈剔透、美仑美奂。 其次,养成教师反思的习惯和意识,引领教师走向卓越。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思想从何而来?关键要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课题研究中的教师,回到一种本真的状态看待自己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反思教学行为的症结所在。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反思能“使教师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不只是完成和执行教学任务,而是作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通过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

中国的AP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中国的AP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ap课程(th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即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是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为优秀高中生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基础课程,该项目已成为国际性教育项目。美国、加拿大等国高等院校普遍认可ap课程成绩及折抵的大学学分,学生可减免相应的大学课程达到缩短学时、节省费用等目的。美国的ap课程项目在中国的实施与推广为中国优秀高中生跨入国际名校,接受国际优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我国精英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渠道。 一、中国的ap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出的背景 1.美国ap课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 由于ap课程是大学课程,美国大学理事会对ap教师提出了较中学教师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议教师应获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学历,至少有3年教学经历并经过从师专业训练;建议教师持有教师专业资格证书;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沟通技能,使ap项目惠及所有学生;教师可利用电子媒体形成个人教学理念和经验,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对于中国的ap课程教师来说,作者认为还需满足:教师能够理解美国ap课程教学理念并将其实施于教学实践;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2.中国当前急需具有深厚ap课程学科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为ap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ap课程项目在我国的实施刚刚起步,国内从事ap课程教学的教师数量远远满足不了该项目在中国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的ap课程教师分为三类:外籍教师,海归教师及国内高中教师。外教熟悉美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不熟悉中国学生特点及中国中学教学现状,存在着水土不服的现象。对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海归教师来说,愿意到高中任教的人数很少,而国内高中教师资源丰富,他们对中国中学教育有较深入理解,他们应是在中国推广美国ap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是传播ap课程项目教育理念的使者。中国的ap 课程教师是中国双语教师群体中的特殊成员,要求既要具备大学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大学双语教学的英语水平,这对于高中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这两项要求也是中国的ap课程教师数量处于瓶颈状态的主要原因。 美国ap课程项目要在中国持续发展下去,教学质量是关键,师资队伍是根基。因此,采用适当策略促进中国的ap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中国的ap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中国的ap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界定 对于中国的ap课程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作者认为“中国的ap 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中国教师为适应美国ap课程项目在中国发展的需要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和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的过程,包括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方法于举措

浅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以教研组活动为主阵地,培养教师的成长热情 教学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这个中心任务不能只靠教务处的任务传达来完成。教研组是完成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者,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教研组的工作中心。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组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要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化成长,教研组就是活动的主阵地。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开展教研活动,必须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切实开展活动,让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教研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理论学习、教学沙龙、专题研修等,在这些活动中只有让教师们参与其中,亲历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收到实效。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扎实与否,体现在老师参与的热情度上。当然,行政领导也应深入到各个教研组,一起参与讨论研究,对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学公开课、评课进行指导和监督,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3、有评比总结,让教师看到进步与成功。教研组的活动中,教师对理论的掌握有了一定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这时就应当让他们看到进步的足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等等,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肯定,也将会成为教师成长的永远动力。 4、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老师的成长,不能代表着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大部分老师在教育事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才能代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知识型、学习型教师的培养,把学习培训的机会让给一线教师,让成功的教师带领落伍的教师,让进步的教师带动安于现状的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开展校际间结对子帮扶活动,开展随堂听课、磨课等,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整体进步。 二、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教师的创新探索精神 对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形势的发展探索教育过程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以达到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运用的目的,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明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中,要求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务处实施课题监控,要求参加人员做好期中小结,做好成果收集的研究记录,并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一般要经历学习积累、拓宽发展、完善成熟、改革创新阶段。伯利纳(Berliner,1988)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要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于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他指出,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需要3―4年才能成为胜任型教师。此后,经过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那么,怎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如何使一名新教师经过若干年的培养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呢? 一、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可以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惟一途径。因此,教师应主动购置一些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教师需要经常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理论底蕴,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优秀教师都有一个读书嗜好,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要敦促教师养成爱看书、善于看书的良好习惯,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了解教育教学的前沿知识,科研动态,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等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新课程呼唤“反思型“教师,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一个反思型教师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把自己放到学习者的位置上。例如,教师可以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定期阅读有关专业文献,及时了解所教学科和教育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此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在上课、听课与评课中总结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教师的发展成长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教给新教师。我校每年都有新教师进入,我们依据本校实际,将多年带过毕业班的相对教龄较长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与新教师接对。如相互听课,让新教师模仿学习,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风格等学起,快速成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学校每学期也安排不少公开课,让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法的确定、知识点的落实、重难点的突破等方面都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进行精心备课、反复修改,认真授课,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加以概括总结并认真反思,使全体教师从中受益,从而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在相互学习和探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新教师三年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今后三年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在工作两年之后,我进入小学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孩子们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重新为自己定位,认真规划三年发展目标,在新的职业上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并且有更好的发展,更是为自己的学生负责。我的计划具体为以下几点:第一年: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实现角色转变 明确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同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以及新的教师身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师德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教师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师德表现,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 2.在工作学校和基地学校积极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并认真参加区里的见习教师培训,在师傅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进行学科教学,掌握教学规律,从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成长。 3.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才能获得进步。虽然我出身英语专业,小学英语在知识上对我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我仍需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学习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有趣的知识材料,并且认真学习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从而使理论服务于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第二年:加强教育技能培养,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强化自我修炼 1.学科课堂技能是立足讲台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向成为研究型教师方向努力,要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得到最优化,切实打造“效率课堂”。 2.在教育技能基本熟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在第一个学期,我做班主任工作工作是比较失败地。我要总结经验教训,争取第二年重新以班主任身份管理班级,并尽力弥补之前工作中的漏洞,改善工作表现,胜任班主任工作。 3..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池水,也许一池水也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对知识渴望是永无止境的。对于始终站在流行时尚前沿的设计来说,始终需要教师保持对时尚新动向的敏感度和掌握度。在扎实的学术根底与理论底蕴之上,我觉得不断加强学习、进修,始终将专业化水平与时代接轨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在跨上讲台的第二年,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我应继续钻研自己翻译方向专业的知识,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 第三年:教学相长,教研并进,形成初步自我教学特色 1.能基本熟练地教育教学技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反思能力,并能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2、时刻关注教育界的最新动向,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策略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07-03-15 点击量:211 摘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自主性、阶段性、连续性、情景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我国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重强调校本教师教育、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以及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与策略 一、教师专业发展: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早在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关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建议》这一官方文件中提出,要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9项建议,其中第7项建议就是"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了"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到政策的视野之中。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口号。1976年美国教师教育大学联合会报告预言,教学能够并将自我实现为专业。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和霍姆斯协会先后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和《明天的教师》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1]主张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培养教师达到专业化的标准,以教师的专业化来实现教学的专业化。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对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提出了以学校为中心培训初任教师的计划,允许学校自己为师范生颁发合格教师证书。这种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不仅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而且关注实践经验多样化的价值。同时还激励学校教师在指导实习生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教学假设,改变自身的教学实践,因此也推动了学校教师的反思。[2]英国学者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既要发挥中小学的作用,也要注重大学的功能。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建立新的联系,从战略角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国于1994年1月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体现了从事教师职业人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教师这一专门职业的专业性要求。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任务、新挑战,要求教师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条件。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教育改革和发展就不会取得成效。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特点和内容 我国有学者在分析了国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界定后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依据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可有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等不同侧面;根据教师专业结构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可有不同等级。[3]教师的发展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教师作为常人的发展;另一个层次是教师作为从事教育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人员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后者,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从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都需要不断学习与研究,并逐步走向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本人必须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河北曲阳永宁中学刘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也因此成为教师教育的新命题。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展,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途径等方面都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为新时期加快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氛围与经验支持。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对于推动教师成长和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方面的提高。 教师专业化对于教师自身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要实现教师专业化首先应加强教师的自身方面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的良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元的,但教师主动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是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应确立远大的志向。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不断的完善自我。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展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目的。当前,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方面的提高,努力达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为教师专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教师应更新观念,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人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能否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是角色的转变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以下角色行为: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教师应勤于学习。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既要靠岗前培养,更要靠职后的进一步学习。教师职前培养功效是非常有限的,它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强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和目标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和目标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必须立足于教育实践。而扎实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平时工作学习、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渠道。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教学能力的保证。为切实抓好校本教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和实施。 一、建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和运作机制 (一)校长是教学工作的计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是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带头人,为了使校长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和组织者,校长与校领导成员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学习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在不断的学习中,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正在向五个方面发生转变:1.由封闭式思维方式向开放式思维方式转变;2.从传统教学论向现代教学论转变;3.由管理型向学者型转变;4.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5.由单一知识结构向综合知识结构转变。在不断的学习中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投入到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去。 (二)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大力的支持 我们融会了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比如,为教师订阅了多种教育期刊,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上了宽带,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这些都直接服务于教师。我们建立健全了各项校本教研规章制度;给教师以人文关怀,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积极为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做研究型教师,学校督促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教学论文,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学校经常给教师创造施展才能和表达认识的机会,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特别是允许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我们知道,闭门造车是不会前进的,只有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才能开阔视野,因此,我们不放过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多次派一线教师到各地学习,到兄弟校听课学习,在学习中反思与运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生变化。 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三)我们依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建立了学校管理体制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学校管理体制是校长抓好教学的前提。我校实施校长负责下的主任分工责任制及教研组并列体制。实施校长、——教研组长——教师的三级管理,使教学各环节紧扣,管理脉络清晰。 二、确立学科研究主题,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一)集体备课有实效 教师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必须从“上好课”开始。我校历来主张教师必须备课,并严抓了课前设计。新学期伊始,我们研究了先进的备课形式及内容。校长与校优秀教师刘冉共同研究了一课的教学设计作为范例,下发给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须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 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为教师指明个人的专业发展道路,为教师教育提供专业训练所需 要的基本内容。 有关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大都植根于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的研究,从他的教师关注阶段论至今,已经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可以将之归纳为五类:“关注”阶段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和综合阶 段论。 (一)“关注”阶段论 富勒通过对教师关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四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为任教前关注阶段。此阶段是师资养成时期,师范生仍扮演学生角色,对 于教师角色仅是想象,没有教学经验,只关注自己;对于给他们上课的教师的观察,常常是不同表情的,甚至是敌意的。 第二阶段为早期求生存阶段。此阶段是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 师自己的生存问题,所以,他们关注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 的评价。故在此阶段,教师都具有相当大的压力。 第三阶段是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此阶段所关注的是教学和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如何完 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此阶段较重视自己的教学,所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而 不是学生的学习。 第四阶段是关注学生阶段。虽然许多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表达了对学生学习、社会 和情绪需求的关注,但是没有实际的行动。直到他们亲身体验到必须面对和克服较 繁重的工作时,才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中心。 (二)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是以人的生命自然的衰老过程与周期来看待教师的职业发 展过程与周期,其阶段的划分以生命变化周期为标准。主要的代表学者有伯顿、费 斯勒、休伯曼等人,所划分的发展阶段可表示为如下几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