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巫彬辛晓萍

(山东大学外围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死亡是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的主题。“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堪称其死亡诗中的经典。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时而恐惧死亡。时而相信永生,时而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时而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情感中充满矛盾。矛盾是狄金森死亡诗的灵魂写照。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矛盾情结

古往今来,死亡一直是被文学家反复吟咏的哀伤旋律。狄金森诗中也有大量引人注目的死产旨意。或许是因为在她所接触的狭小的大地里,有许多亲友邻人由于疾病、战争(内战和外战)或贫困。先她而相继凋零。【2l一离别的苦痛和死f的威胁过早地盘踞_r她的心灵,而对人生意义和死f真谛的不同寻常的探求激起了她创作的强烈欲望。据统计,她现存1775首诗歌中,有500多首是以死亡为题材,直接或间接描写死亡的。

狄金森对死亡本质有着诗人的洞察力,她写死亡,不同凡响.尤其和流行的感伤滥调大异其趣。…一她的诗歌总是在摇摆和平衡、快乐和绝望之问徘徊,显示出模棱两可的特点。fz峭其死亡诗也不例外.时刻萦绕着一种矛盾情结。一方面,她描写死亡留给人们的恐惧.把死亡看成邪恶、恐怖和上帝有意为之之事.神秘不可再生。另一方面,她又认为死亡并非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是通往永恒的幸福之路。本文通过对她最具代表性的两酋死亡诗的剖析,对比其矛盾意境,从中看出诗人本身的矛盾情怀。

“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嗡嗡叫”是狄金森死f诗的名篇。在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生命弥留的情景:在哀悼者得到宽慰,临终者做好死亡准备.等待天堂之光显现灵魂升天之时,不期而至的却是只身携细菌,令人恶心的苍蝇。苍蝇的到来与临终者的期盼形成强烈反差,颇具讽刺意味。

一歼篇.诗人就给读者营造r一种肃穆哀伤,甚至有点恐怖的气氛:临终者躺存床上与亲人死别,屋内空气凝滞,只有苍蝇哀鸣不止。接着诗人把注意力集巾到周围目睹着她断气的亲友身上,通过“眼睛”和“呼吸”等来展现人们对待死亡的反应。“drv”和“6rrn”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失去亲人的那种锥心的痛苦.而且隐含着死亡的可怕.然而更为恐怖的是“when山eKin∥Bewitness—iniheRoom”,这里的“kjng”实质指死亡之神,试问世间还有什么能比看见死神在自己身畔更为惊恐?写到这里.诗人突然笔锋一转,口吻变得玩世不恭。诗歌由此多了一分讽刺意味:

我证遗嘱.赠送

我的身外之物

只要可以赠送的——此时

一只苍蝇闯入室内口JP”

“身外之物”原意是指细小而琐屑的纪念品,这里暗喻生命脆弱和微不足道。根据西方的宗教习俗,人在临死时将遗产赠与他人求得灵魂能升天堂而得到永生。在诗中,临终者赠送r她财物巾可以赠送的,言下之意.还有财产是不可赠送的,这或许指她的灵魂。l临终者希望把7尘世间的物品留在凡问.而其不死的灵魂则在肉体死后能够升天堂得永生。但随着一只苍蝇的闯人.他的希望破灭了。那以腐物为食的“苍蝇”让死者在最后时刻窥见即将出现的可怕景象——她的遗体将被令人厌恶的蝇蛆所分食。“丑陋的苍蝇出现于临终者和光亮之间,成为死者离开人世前看到的最后生灵。人生的

30结束没有庄严辉煌的葬礼进行曲的陪伴,却在微弱的苍蝇叫声中嘎然中止”H脚。这声声叫唤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人生弥留之际的痛苦和怅惘。

这首诗除了情节上的巧妙安排。狄金森同时还采用了一系列的双关语来表现死亡的冷酷无情和给人带来的恐惧和痛苦。“BIue”本是指蓝色.代表平静安宁。但在这种死亡的氛围中暗含临终者没能见到天堂之光而产生的绝望和悲伤。由于%lue”这种颜色是那些寄居在死尸上,并擘以腐烂尸体为食的蝇类所独有的颜色.这个词在诗中因而也就成为了丑陋、肮脏的代名词。

此外.代表颜色的“blue”和代表声音的”buzz”出现在同一个诗行.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糅合在一起,巧妙而自然地描述了人在弥留之际的那种心智迷惑和精神混乱的状态。一方面“不确定”(uncenajn),另一方面义“跌跌撞撞”(stumbIing),临终者心力交瘁,逐渐丧失了听力.反衬出死者对死后世界的犹豫和彷徨。

“nv”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苍蝇,丑陋恐怖之物的化身;一是指飞翔,代表人死之后,灵魂升上天堂得到永生。如果说诗歌开始诗节中的那个“fly”还隐含着临终者死后灵魂飞升得以永生的可能,那么第乏诗节未的那个“flv”则明显具有嘲讽意味。预示着灵魂无法进人天堂:死亡不再是清教主义思想所宣扬的解脱和永生.而是下地狱或者灵魂的死亡。“苍蝇”这一形象表明了狄金森对于死亡的不解和困惑。

从诗中不难看出.狄金森对死亡怀有恐惧.她希望有永生,但是又对基督教关于永生感到怀疑。因此这首诗大到情节,小到一个个单词。无不透露出诗人对来世和永生的悲观失望。

尽管狄金森对永生表示怀疑.但家庭宗教背景和周围环境使她觉得死后有灵,正是这种犹豫不定使她对死亡时而表示恐惧.时而寄予希望。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狄金森的另一首经典死亡诗。该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勇敢面对死f的故事.也映射了狄金森对待死亡的另一种态度:坦然向对、相信永生。这首诗一扫在“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嗡嗡叫”中的阴霾,转向轻快乐观,并带点诙谐的摹调。

诗歌丌篇就营造了一个不同的氛围。在这里。“死神”不再是冷酷无情的“黑面煞”,他幻化成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殷勤(kindly)地停下马车,礼貌(civilitv)地邀请“我”和他一起踏上生命的最后旅程。而“我”抵抗不了他的邀清.毅然撂下劳作.搭上马车。诗中.诗人没有用“dreathl”或者“ho而ble”等常用修饰词,而足用“kindly”和“civilitv”,使“死神”面目一下变得善良可亲,仿如一位I【J日故友。伞诗基调由悲怆一下变得轻松自然。在这一诗节巾还有一个意象不能不注意,那就是“死神”与。永生”同乘一辆马车。以人格化形象出现的“永生”颇令人费解。众所周知,死亡之旅的终点即是永生,故而“永生”不能作为乘客与“死神”同行…。。然而在第一诗节.诗人不仅让“我”和“死神”同坐一辆马车,还戏剧性地加入“永生”.使人不禁感叹“我”的勇气。诗人这一匠心独运的安排足否意味着她不但从未畏惧过死亡,而且由生到死一直都相信死后的永生世界。

然后“我”、“永生”和“死神”驱车经过学校.正逢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游戏;经过庄稼弥望的田地:经过两下的夕阳。这里,“Children”,“CazifIgCmin”,“sem雌Sun”分别代表天真

万方数据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冰山原

黄成林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冰山原理”是海明威毕生创作经验的总结.其

要点是厚积薄发、精练文字,海明威在自己一生的创作实践中

始终坚持这一原理。本文以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为

例.通过对关键章节的“细读”。阐明“冰山原理”在揭示该小说

反战主题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冰山原理反战主题

对美国文学稍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海明威的“冰山原

理”,不过海明威并非文学理论家.“冰Il】原理”不是抽象系统

的创作论,而是他创作经验的总结。海明威第一次谈及“冰山

原理”是在1932年m版《午后之死》后。在谈到小说家哪些有必

要写、哪些没必要写时.他说: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

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

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东西.好像作者已经丐出来似的。冰

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

水面卜。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他的作品只会

出现漏洞。”[转引白董衡巽:1221”

1958年,他在回答《巴黎评论》记者的问题时,再次强调他理"初探

的“冰山原理”:

“我总是试网根据冰山的原理去描写。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其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露出来的那部分。”『同上]

他紧接着以《老人与海》为例.说本来这篇小说可以长达一千多页,写上诸如每个人物如何谋生、受教育之类的内容。但他统统删去了.日的就是要加深“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

不难看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作家在创作时应该非常了解自己要写的素材,力求做到厚积薄发。另一个是要文字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蔓枝杂叶务必删除干净。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窄间,才有余.味。海明威的小说含有大量的潜台词,非常耐读。这正是他强调含蓄凝练的“冰山原理”的完美体现。

《永别了,武器》富有强烈的反战情绪。整篇小说为五部,共四十一章.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通过美国巾尉弗利德咀克?亨利的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战争如何毁灭人的精神、扼杀青春和爱情、人与人之间无谓的相互残

烂漫的童年.辛勤劳作又富有收获的中年及日渐衰老暮霭乖垂的老年。象征人生从生到死的=三个阶段。仅仅一个下午的乘车旅行,诗人就仿佛经历了一生。死产对“我”而言.不再恐怖,不再可怕,而只是一趟与lFlH故友的愉快旅程。然而.由于马车在暮色中行进,“我”不禁感到阵阵寒意。这种“颤抖和冰凉”(quive^ngandchilJ)的感觉不仅是由于单薄的衣衫.而Ⅱ预示死f来l临前的冰凉感觉。恩格尔认为纱裙意象巧妙地把现世和永恒.有限和无限连接在一起。因为纱裙既是死神的行头,也是新娘的盛装。或许,身披婚纱的诗人会在死亡世界|fI幸运地她到口夜思念的“导师”。…ms最后,他们在“一幢屋前”停下。显然,这问屋子便是主人公的最后归宿——坟墓。但是找遍伞诗,读者找不出一个有关“坟墓”(胛ve)的词。狄金森对此的描写可渭有点玄学派的黠慧,,许多学者认为,“房子”(house)和“地面隆起的小丘”(ASweIlingoftheGmund)指新掘的坟,“屋顶”是墓碑,而“屋檐”则是棺材.或是长方形墓碑。…瞄s这里狄金森明显足刻意用“house”来代替“肿ve”,目的是为了与诗歌通篇轻快乐观的基涮保持~致。然而,细读诗歌.再联想狄金森的生活经历.“house”这个词似乎还代表了这样一层意思:它就是狄金森常年居住的屋子。我们知道.狄金森一生几乎足不出户,家庭琐事和家务劳动占据丁她大部分的时间.她是她父亲的面包师。阂而“屋子”(house)对她而言至关重要.有着特殊的意义。就连死后的“坟墓”都如她口常生活的屋子.她可以依然在里面操持家务,和好朋友亲切交谈。从这个层面上解释,狄金森对待死亡的坦然态度似乎义更进了一层.诗人用“永恒”(etemitv)结尾,与开篇的“永生”(immortal.itv)相呼应,她终于发现“死亡”就是“永恒”的开始。死亡即永生。而当死神停下马车的时候,“马头朝向永恒”.预示着诗歌主人公已经进入了“永恒”的长河。诗人在这罩用“pause”而不是“stop”.间接表现了对待死f的态度:坟墓仅是通往永恒的驿站。诗人似乎是在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恒久。岁月如梭.然而人对永恒的追求却是孜孜不倦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诗歌主人公觉得“几百年的时间”竟然没有“II矗i终的那一天”长的原因。

从诗巾读者可以发现诗人真正的所指:死亡并非结束.永生并非虚无.而是生的延续。狄金森把死亡当成是通向永恒的必经之路.任何人都无需畏惧.因为自然万物都遵循着出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规律。与基督徒视死亡为“安息主怀”的态度相比.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足乐观的、从容的。对于狄金森来说,死亡只是一次愉快的与故友的旅行,其终点就是“永恒”。

从“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冈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这两首诗中,读者不难发现诗人对待死亡和永生的矛盾态度。在诗歌“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中,狄金森不仅对死亡怀有恐惧.而且怀疑“永生”的说法。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诗人运用了不少意象:而在“因为我小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狄金森则用拟人化的“死亡”和“永生”。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感情.而且相信“永生”是死亡的最终归宿。狄金森这一矛盾的情结与她的家庭宗教背景不无关系。通过狄金森的诗歌,我们看到一个对信仰问题非常认真.却又矛盾彷徨的女诗人。对于“来世”有和没有的M题.她一直探索到牛命的最后一刻。对于上帝.狄金森的态度是矛盾的:她渴单投进卜帝的环抱寻求庇护,但同时又清醒地看到上帝的“无能”。狄金森一直积极探讨死亡的意义.对死亡提出了独特的见地,启发了我们对死亡问题的思考。生命的美好在于知晓“生命转瞬即逝,不可复得”,这种意识同样也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她正是生活在极度的欣喜与痛苦之间。

参考文献:

[1]DavidPorter.111eArtofEmilyDickin∞n’sEadyPoe时[M].C扪brid只e,MA:HarvardUP,1996:38.

[2]江枫.狄金森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79.

『3]李正栓,陈岩.美国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8一177.

f4]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Z40—258.

31

万方数据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作者:巫彬, 辛晓萍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名:

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4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David Porter.The Art of Emily Dickinson's Early Poetry[M].Cambridge,MA:Harvard UP,1996:38.

2.江枫.狄金森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79.

3.李正栓,陈岩.美国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8-177.

4.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40-25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缪昌义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修辞手法研究-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4)

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诗中,从各个角度研究了死亡,并表达了她的真情实感.为了使她的死亡诗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去达到她的目的,其中主要运用了隐喻、拟人、象征、联觉等四种修辞手法.正是她熟练掌握这些修辞手法,使她赢得美国最伟大诗人之一的称号.

2.期刊论文侯斌.丁亚丽.HOU Bin.DING Ya-li对死亡的矛盾心理——艾米莉·狄金森之死亡诗解读-宜宾学院学报2008,8(3)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6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她本人对死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认为死亡给人带来了恐惧、焦虑与绝望,死亡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冰冷痛苦的,因此她否定了死亡;另一方面,由于受基督教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她又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并坚信人死后可以得到永生,因此她又肯定了死亡,并渴望死亡的到来.

3.期刊论文胡江萍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9(4)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死亡观.有死才有生,人的生存就是在"生与死"两个领域中不断滋养自己,并达到完满和充盈的过程.

4.期刊论文吴国杰.WU Guo-jie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神秘宇宙人生观-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1)

艾米莉·狄金森具有对自然、宇宙、人生最具独创.最具深奥的观察力,她以自由的灵魂书写出一个神秘而和谐的宇宙世界.死亡之谜作为宇宙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则备受诗人关注.在她的"死亡"诗中,狄金森除了一如既往地使用突兀而大胆的意象.圣经隐喻以及为造成韵律上的起伏跌宕而使用短破折号外,她还有效地利用矛盾并置这一创作技巧,从而使其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出她的神秘宇宙人生观.

5.期刊论文田占敏艾米莉·狄金森"起死回生"的艺术手法-时代文学2009(18)

死亡诗是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改变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使死亡充满了美感和浪漫色彩.本文通过对死亡诗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揭示了死亡诗丰富蕴涵以及诗人"起死回生"的艺术效果.

6.期刊论文王君玲为美而死——浅析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文教资料2009(34)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写下了5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从各个角度研究了死亡,表达了她的真实感受.本文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死亡诗的分析,揭示出狄金森对死亡的情感体验和她毕生对美与真的不断追求.

7.期刊论文彭静.郑佩伟.张景玲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死亡诗-职大学报2005(1)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作品数量多,角度奇特,意向奇特而大胆.本文首先探寻诗人对这一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诗人的几首死亡诗来分析其死亡诗的特点.

8.期刊论文肖之芳矛盾的灵魂——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解读-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5)

狄金森的死亡诗具有双重特点:既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与平静,情感充满矛盾.矛盾是狄金森死亡诗的灵魂写照.

9.期刊论文李其云.Li Qi-yun再读埃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

艾米莉·狄金森这位有才气的女诗人的诗歌主题涉猎甚广,与死亡有关的诗作有 600 多首,但它们不是反映恐惧、气愤、悲观和失望,而主要是惊喜、爱情、期望以及面对死亡的坦然自若.这种反映可以说是西方传统文化对狄金森影响的结果.

10.期刊论文王锦丽.WANG Jin-li幻梦与省思——爱伦·坡与狄金森死亡诗主题表达特色比较-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

爱伦·坡和艾米莉·狄金森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死亡主题进行了独特的诠释.爱伦·坡以梦幻式的浪漫情怀将死亡的恐怖、凄冷、孤独和痛苦融为一体.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虽然也大量涉及死亡主题,但她的表现方式却显得更为理性,在她的诗作中没有阴冷恐怖的感受,只有平静和理性的沉思.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617140059.html,/Periodical_kszk20094221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5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